小学品德课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7-28 03:23: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品德课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品德课教学论文

篇1

(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予以高度的重视。每一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之前都应该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详细的了解,这样才能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的和教材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增强教学活动中的针对性,从而也更好的保证了教学效果。

(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的主体,所以在教学当中要充分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分出不同的层次,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这样就会使得处在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收获。

2设计精巧的教学课程使得教学拥有了更好的环境和氛围

(1)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认知和体验以及实践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设计,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和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这样就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充分的融入到课堂当中,从而也加强了教学的效果。

(2)了解学生的特点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因为这门课程大多针对中低年级小学生,所以丰富、生动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很有必要。让学生融入学习环境中.让学生用眼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用嘴巴说、用手做,全身心地学习,在创设情境、辩论交流、模拟实际情况、提问解决、实践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学到知识,使学习生活充满乐趣。

3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堂融入生活中

学校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定位是紧密结合学生的社会日常生活,其关键是不局限于课本,尽量向课本外拓展延伸,大量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和调研活动。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寻找各种途径让学生做社会调查、践行社会研究、参观相关社会现象,让学生真正走出教室,见识广阔的社会环境,真实地体会社会道德标准,培养适应社会的各项综合能力。就像杜威所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接触真实生活的鲜活事例,体验社会生活和将来需要经历的人生。

4采用有效模式多角度地展开教学

(1)充满激情讲明道理的模式。它以传统讲解模式为基础,在品德与社会等各种课程中都很适用。这种讲课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传递知识的途径是激情讲解、直观展示、评价作为、丰富情感等。它可以让学生自己了解感知、分辨是非、找出对错,最后真正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样的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很短时间里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2)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趣味性。可创设日常生活里典型的常见相关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生活中的这些是非。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以行为训练为主.但是这样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合故事感较强的课文,以论述为主的课文则不适用。大部分低年级小学生都适合这种模式。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起他们的兴趣。

5与实际相结合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关键方法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要改变学生不良的态度和行为。为了让这门课更高效,就要让课本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联系,为学生组织有趣丰富的活动.拉近学生与这门学科的距离,使他们真正参与其中,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判断、评价建立属于自己的是非观念。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事,什么是不能做的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毕竟经历的事情很少,对很多事情的认知不够深刻。

篇2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紧贴学生生活,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课程。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激起学生发问,充分彰显其个性。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善于激发学生提问有助于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将提问权还给学生,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根据学生提出的生成性问题进行理性、灵活的处理,再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如在讲“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时,由于学生普遍感到政治生活离我们实际生活很遥远,因此,我提示学生,青少年作为国家的小主人,不仅要关心国家大事,更要关注身边的小事。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积极依法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等。话音刚落,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学校附近最近形成了‘马路市场’,给我们的上学、人们的行走带来了不便。这连政府、学校、老师都没有做好的工作,我们作为学生,就更无权过问,也没办法去过问呀。”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赞同他的观点。学生把生活中真切遇到的问题直接抛给了我,此时我如果加以回避仍按原先预设的教学思路讲下去,就会使本来鲜活灵动的课堂变成一潭死水,教学也就成了空洞的说教。于是,我抛开原有教案,巧妙将这一生成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新起点,设计了以下问题:①学校、老师、学生有权过问吗?为什么?②我们师生有办法过问吗?有哪些办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顺利地使学生掌握了我们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主要内容和渠道等教学内容。随即我又以此为切入点,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在过问这一问题时,还应注意些什么?”在教师的追问中,学生内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思维空间得以充分拓展,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课堂所达成的目标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二、打破常规,巧用逆向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顽固的思维定势:教师按照教材来“定音”,学生跟着去“弹琴”,不得跑调。这种做法使学生失去了思维的主动性和自由度,失去了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从而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课堂问题生成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而建构主义者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撤销掉禁锢学生的思维篱笆。教会学生摒弃习惯性思路,打破常规的束缚,学会运用逆向思维,从不同层面去寻求解答问题的新思路,促使课堂问题精彩生成。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入逆向思维,这是课堂出彩的一条重要捷径。教师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去思考、去讨论,才能将学生的智慧火花引爆到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从而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例如,有教师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请学生例举走进低碳生活,做一个“低碳达人”的具体行动。学生的答案可谓“百花齐放”。在学生发言之际,教师察觉到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在实际生活中却远远没有做到。因此,他突破原定预设,顺手从讲台旁拿出学生喝剩的半瓶矿泉水,机智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我们不能只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呀。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个人的私事,那么如何处理这喝剩的半瓶矿泉水,仅仅是我们个人的私事吗?”本来这是一个很生活化的问题,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做法,经过教师的精心捕捉,用“仅仅”提醒学生注意思考的方向,却一下抓住了学生的“眼球”。通过教师的精心引领,学生们跳出了常规思维的束缚,运用逆向思维克服了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进而明白了这是我们个人的私事,但又不完全是个人私事的原因。接着教师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一个“特殊群体”,讲了著名影星成龙的故事:成龙为了避免与别人的矿泉水瓶搞混,造成浪费,他总是在自己的瓶上签上名字,直到喝完。请问像成龙这样的著名影星有必要如此节约吗?并说明理由。教师通过成龙这一公众人物的事迹再次引导学生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求异辩证思维发展,促使学生突破常规,从新的角度去挖掘、去理解。这样学生会越学越有灵气,思想境界也能逐步得以升华,课堂问题的有效生成也会水到渠成。

三、练就“慧眼”,妙用学生错误

作为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课程资源,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作为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勤于开发利用,紧紧抓住其中的教学契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及时判断其教学生成的价值,提炼出有效的信息加以利用并有效生成,否则活生生的具有灵性的课堂教学,就会变成教师对预设方案的生硬灌输和空洞说教。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于学生正处于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阶段,因而他们的知识经验积累就相对不足,对有些是非问题缺乏应有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而使其在面对不同情境时会出现认知和理解上的偏差。此时,教师面对学生在知识、方法、认识上出现的“错误”,既不能盲目引导,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而偏离教学目标的达成,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一棍子打死。而是在肯定学生质疑价值,保护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采用机智的方法,巧妙加以利用,对教学预设作即兴的调整,鼓励学生进一步思错、辨错,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理论和思维方法来纠错,从而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让学生的认识思维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如在教“学会合理消费”时,教材文本指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应该有适度的消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节俭。”对此就有学生提出:“现在我们家庭生活已经富裕了,况且时代也不同了,教材指出要去消费,那么我追求名牌又何尝不可,干吗还要提倡节俭,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面对学生进发出来的思维火花,我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错误资源”:学生的消费观中恰恰忽视了“适度”和“节俭”两个关键词语。这表明学生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我灵机一动,抓住这一契机,灵活地调整了原来的教学思路,请学生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自身的实际生活水平,谈谈对适度和节俭消费的认识。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们在思维碰撞中纷纷发表自己鲜明的见解。正是课堂上发出的意外“声音”,使这一“问胚”资源成为了本课中的亮点和精彩之笔。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进一步扩展和提升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充分渗透了德育教育。

四、动静相间,善用“布白”艺术

篇3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紧贴学生生活,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课程。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激起学生发问,充分彰显其个性。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善于激发学生提问有助于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将提问权还给学生,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根据学生提出的生成性问题进行理性、灵活的处理,再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如在讲“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时,由于学生普遍感到政治生活离我们实际生活很遥远,因此,我提示学生,青少年作为国家的小主人,不仅要关心国家大事,更要关注身边的小事。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积极依法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等。话音刚落,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学校附近最近形成了‘马路市场’,给我们的上学、人们的行走带来了不便。这连政府、学校、老师都没有做好的工作,我们作为学生,就更无权过问,也没办法去过问呀。”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赞同他的观点。学生把生活中真切遇到的问题直接抛给了我,此时我如果加以回避仍按原先预设的教学思路讲下去,就会使本来鲜活灵动的课堂变成一潭死水,教学也就成了空洞的说教。于是,我抛开原有教案,巧妙将这一生成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新起点,设计了以下问题:①学校、老师、学生有权过问吗?为什么?②我们师生有办法过问吗?有哪些办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顺利地使学生掌握了我们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主要内容和渠道等教学内容。随即我又以此为切入点,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在过问这一问题时,还应注意些什么?”在教师的追问中,学生内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思维空间得以充分拓展,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课堂所达成的目标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二、打破常规,巧用逆向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顽固的思维定势:教师按照教材来“定音”,学生跟着去“弹琴”,不得跑调。这种做法使学生失去了思维的主动性和自由度,失去了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从而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课堂问题生成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而建构主义者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撤销掉禁锢学生的思维篱笆。教会学生摒弃习惯性思路,打破常规的束缚,学会运用逆向思维,从不同层面去寻求解答问题的新思路,促使课堂问题精彩生成。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入逆向思维,这是课堂出彩的一条重要捷径。教师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去思考、去讨论,才能将学生的智慧火花引爆到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从而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例如,有教师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请学生例举走进低碳生活,做一个“低碳达人”的具体行动。学生的答案可谓“百花齐放”。在学生发言之际,教师察觉到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在实际生活中却远远没有做到。因此,他突破原定预设,顺手从讲台旁拿出学生喝剩的半瓶矿泉水,机智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我们不能只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呀。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个人的私事,那么如何处理这喝剩的半瓶矿泉水,仅仅是我们个人的私事吗?”本来这是一个很生活化的问题,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做法,经过教师的精心捕捉,用“仅仅”提醒学生注意思考的方向,却一下抓住了学生的“眼球”。通过教师的精心引领,学生们跳出了常规思维的束缚,运用逆向思维克服了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进而明白了这是我们个人的私事,但又不完全是个人私事的原因。接着教师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一个“特殊群体”,讲了著名影星成龙的故事:成龙为了避免与别人的矿泉水瓶搞混,造成浪费,他总是在自己的瓶上签上名字,直到喝完。请问像成龙这样的著名影星有必要如此节约吗?并说明理由。教师通过成龙这一公众人物的事迹再次引导学生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求异辩证思维发展,促使学生突破常规,从新的角度去挖掘、去理解。这样学生会越学越有灵气,思想境界也能逐步得以升华,课堂问题的有效生成也会水到渠成。

三、练就“慧眼”,妙用学生错误

作为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课程资源,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作为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勤于开发利用,紧紧抓住其中的教学契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及时判断其教学生成的价值,提炼出有效的信息加以利用并有效生成,否则活生生的具有灵性的课堂教学,就会变成教师对预设方案的生硬灌输和空洞说教。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于学生正处于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阶段,因而他们的知识经验积累就相对不足,对有些是非问题缺乏应有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而使其在面对不同情境时会出现认知和理解上的偏差。此时,教师面对学生在知识、方法、认识上出现的“错误”,既不能盲目引导,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而偏离教学目标的达成,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一棍子打死。而是在肯定学生质疑价值,保护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采用机智的方法,巧妙加以利用,对教学预设作即兴的调整,鼓励学生进一步思错、辨错,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理论和思维方法来纠错,从而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让学生的认识思维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如在教“学会合理消费”时,教材文本指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应该有适度的消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节俭。”对此就有学生提出:“现在我们家庭生活已经富裕了,况且时代也不同了,教材指出要去消费,那么我追求名牌又何尝不可,干吗还要提倡节俭,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面对学生进发出来的思维火花,我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错误资源”:学生的消费观中恰恰忽视了“适度”和“节俭”两个关键词语。这表明学生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我灵机一动,抓住这一契机,灵活地调整了原来的教学思路,请学生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自身的实际生活水平,谈谈对适度和节俭消费的认识。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们在思维碰撞中纷纷发表自己鲜明的见解。正是课堂上发出的意外“声音”,使这一“问胚”资源成为了本课中的亮点和精彩之笔。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进一步扩展和提升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充分渗透了德育教育。

四、动静相间,善用“布白”艺术

篇4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陶知行认为“生活即教育”,而且提出了“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恰是如此,人们的思想品德就是在不断地认识生活以及实践的过程中才慢慢地形成和完善的,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来看,要以学生慢慢累积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确实使得学生科学地认识自我,能够准确地协调自身与国家、集体以及他人的关系,这样才能为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所以,从思想品德课教学来看,教师要确实摆脱传统的空洞说教方式,立足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尽可能地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开发以及利用起来。选择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或热点,尽可能地把握好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碰到的相关问题。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社会生活所要求的相关规范和准则,能够利用他们观察自我、他人以及多种社会现象。如有可能,还要尽可能处理相关实际问题,这样就能够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探索、获取以及掌握并运用相关知识,这样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和素质,让他们真正地学会学习、学会实践以及学会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开展思品教学的关键目标之一。从农村初中的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存在着厌学情绪,他们在思品方面和社会今后的发展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也不知道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因此,为了更好地增强初中思品教学中的有效性,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自学意识以及能力。我提出了以下若干方面的设想。

(一)用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也是他们掌握知识的强大内在驱动力。学生对外部事物充满了兴趣,就会持续地进行探索以及自学。他们的学习兴趣来自于对新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然而,它持续的时间通常非常短暂,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以及强化学生的此种好奇心。通常是学好了某门功课才会喜欢,喜欢了就会学得更好,被看成是良性循环的过程。对教师而言,要善于运用它,使得学生从最初的喜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进而更加喜欢这门功课,从而学得更好。从大量的教学实践来看,假如学生对自身所学的相关内容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就会以强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努力学习,而且还会不断地提升学习效率。

(二)在争论中解决问题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触发观点分岐,从而形成相应的理论交锋,使得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激化和碰撞,在比较和辨别的过程中把握正确与错误,让学生知道真理与谬误是在相互斗争而持续发展的。引领学生出现观点分岐的方式主要是逆向提问。学生在争论以及辩论的过程中,使得自身的思维处在最佳状态,从而表现出敏捷的思维,越争越明,从而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从教学实践来看,此种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它能够激发全体学生的能动性,不但动手动脑,而且还会动口动笔,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还会培养他们的记忆力、观察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篇5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是技能和体质上的,更多的是人文素质方面的,包括思想品德。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在提高学生体质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呢?

一、体育教学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人要生存与发展,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和掌握多种技能,还要有健康的体魄,遵守社会群体的道德行为规范。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所以,体育教学作为思想品德教育途径之一,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因此,体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应结合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上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课堂常规本身就包含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在体育课上,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难以进行体育教学。课前整队集合,检查人数,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这些在组织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品德教育因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生活的各种准则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从而加强其组织性和纪律性,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优秀品德。利用竞技体育中拼搏奋争、战胜困难、承受挫折、争冠夺魁的特点培养锻炼学生不畏艰难、不甘落后的意志品质。首先,在教学中,通过课堂常规要求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加强组织纪律性,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还要把品德教育同教学条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护器材、爱护公物的品质。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其优势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只要我们把握体育运动的特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以德育人”的独特优势,一定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二、文科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一般以集体或分组的形式进行练习,因而构成了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群体关系。其中有较平和的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的关系,也有情感色彩较为鲜明的合作支援、对抗竞争的关系。体育活动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

体育活动的每一项目都有其特点,作为文科类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积极主动地分析研究体育活动每一项目的基本内容,挖掘其中存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文科物流管理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职业道德和较强的适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善于表达和沟通,具有协作及团队工作能力,具备较高的物流操作技能和一定管理能力,主要在生产、流通、服务、管理第一线从事采购、仓储、配送、运输、货运、信息服务等物流业务操作和基层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针对这一特点,体育教学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集体协作精神。

篇6

一、分组是关键

我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如遇辩论赛等特殊情况也可随时调整,把观点一致的学生临时分为一组。分组以每组6人为宜,每个成员依据兴趣爱好等有不同任务,如资料搜集员、整理员、联络员、记录员等。也可设一个小组长,一个记录员。小组长协调本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发动成员畅所欲言,组织解决合作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员记录好本组成员讨论形成的意见。角色定期轮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这样做让学生认识到了各个角色的责任及存在的意义,体会到要想成功就得团结协作的道理。

二、小组操作是重点

(一)要注意学生在小组内的参与度。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政治课堂的任务之一。新编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改变了过去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因素,内容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注意利用这些素材创设现实生活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使课堂生活化,提高学生参与度。

(二)小组成员要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再合作。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就直接进入小组讨论,会使学生显得不知所措。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前,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原有认知作为基础,只有在学生的独立思考之后再展开讨论,才有可能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出现茅塞顿开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对立和正面交锋,而在组员通过讨论、协调,建设性解决了矛盾才是真正达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教师是小组合作的引导者与促进者。

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他们有一种合作的欲望,并给予学生知识上的指导和学法上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小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进行资料筛选、提取、策划等分工合作工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选择活动形式,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然后引导学生带着他们调查到的资料、调查后形成的认识和感受,结合课本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思维和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四)教师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一些思维容量较小或者通过个体的独立思考完全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思想品德课中类似的简单问题是很多的,如:“学校为我们开设了哪些课?你喜欢上这些课吗?”“你被别人打扰过吗?当时是什么心情?”等等,这些问题都没必要采取合作学习,用了反而画蛇添足,收效甚微。对那些或思维容量大或程序较为复杂或有流水线作业性质或通过合作能互相提高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小组成员之间就必须得相互配合、依赖,相互启发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并在合作的过程中感受成功与喜悦。

三、小组评价是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发展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学科自身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更应该与时俱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评价时,应把主要权力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让更多的小组及其成员展示其成果,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及时地用赞赏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发言,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认可。

事实上,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我们要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激励性评价,以发挥学生自己多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拥有自信,从而提高学生能力。这个尺度的把握还需进一步探讨。

篇7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1.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2.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3.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4.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5.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6.认真做好全省51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7.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8.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9.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10.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11.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12.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13.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14.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15.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16.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17.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18.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19.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1.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2.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3.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4.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5.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篇8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认真做好全省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

.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

.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编辑印发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年年鉴》。

.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

.举办××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民主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

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

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

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

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

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项不能结账报销。

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

.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们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高品位的教研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师发展论坛、高考改革研讨会、农村课改研讨会、教学调研诊断、名师巡回讲学等。

.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中会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高声誉的教学评比。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奖、教学调研报告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高规格的学科竞赛。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初中数学竞赛、初中科学竞赛、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等。

.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

.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

.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篇9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认真做好全省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

.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

.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编辑印发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年年鉴》。

.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

.举办××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民主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

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

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 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

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

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

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项不能结账报销。

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

.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们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高品位的教研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师发展论坛、高考改革研讨会、农村课改研讨会、教学调研诊断、名师巡回讲学等。

.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中会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高声誉的教学评比。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奖、教学调研报告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高规格的学科竞赛。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初中数学竞赛、初中科学竞赛、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等。

.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

.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

.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篇10

新课改推进十年后的新课堂,呈现的是“以对话为中心的教学”(钟启泉教授语)。中学德育课程的对话教学,是以生活德育、主体德育、体验德育理论为指导,以德育教材为中介进行的对话性学习;它以参与者彼此间相互尊重、信任、人格平等为基本前提,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文本、学生与自我,以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所进行的话语、情感和思想等方面的多元、多向、多层的沟通与理解为主线;以参与者的反思、互动为必不可少的要素;旨在优化师生的生命经历,促进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要进一步提升中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品质,除应坚守对话教学基本理念外,关键是要解决好引领对话教学的策略问题。正如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所强调:教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1]教师施用策略的“适切”“灵动”“智慧”和“经典”,对于提升中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品质的价值,不可小觑。本文梳理了教师引领对话教学的策略,旨在对每一种策略的价值、施用条件进行分析和探讨。

策略一:运筹好对话教学目标

德育教学是有目的的活动,对话教学不能没有目标。中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根本追求应当是价值追求。如果德育课程对话教学淡化或抛弃目标,以致价值无涉,这无疑是致命性失误。反之,运筹好对话教学目标,实乃优化对话教学的第一要务。诚然,对话教学中多元、多向、多层的互动极为丰富多彩,对话流程有着不可预期性。正是基于这些因素,我们才特别强调教师心中要高擎“目标”这盏灯。

如何运筹对话教学目标呢?

(一)注重对话教学目标的预设

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目标是一定价值观的具体化。对话教学目标,既包含课前预设的目标,也包含课中生成的目标,是两者有机的整合。设定对话教学目标,要根据课程标准,针对具体的教学课题,按照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三维目标进行统筹。此外,要注意把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能动性,富有理性和创造性,善于与他人对话的人,纳入到目标运筹之中,因为这是对话教学所要追求的特殊价值。

(二)注重生成性目标因素的彰显和整合

中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随时可能出现新情境、新话题,随时可能出现“意外”目标因素的光临。运筹对话教学目标,一定要注意对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进行整合,切莫以坚守预设目标之名而行封杀生成目标之实。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德育课程而言,注重生成性目标,特别要关注学生精彩观念的诞生。诚如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学论专家达尔沃斯所说:“课堂教学必须建基于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之上,而学生的独特性体现在每一个观念的独特性中,教学的目的(或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更精彩的观念。”[2]

(三)教师要强化目标意识

教师是对话中的“首席”,在认真倾听的同时,要具有目标意识,引领好对话教学流程。这样做并非要掌控言说,获得话语霸权;恰恰相反,是基于对动态中“学情”以及对话中话语走向的把握,按照对话所要追求的目标,科学地、机智地、艺术地分配话语权;其旨趣是要让不同的声音彼此呼应,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不同的见解相互补充,不同视点的言说实现“精神上的接力”,使整个对话过程充满新奇和智慧。如此,引领学生在对话中学习,就能实现既定的目标,呵护和促进生成性目标的达成。

[案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教学片断

当师生对话到“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一环节时,同学们都为我国少数民族奇异的风俗习惯而深深陶醉。突然有一位学生说:“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越来越少了,可是,傣族人民在泼水节上要泼掉那么多水,这不是很浪费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不和谐音符”,教师并没有轻易给予否定或批评,而是称赞这位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请同学们展开讨论:泼水节这一天,傣族人民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有什么含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最后明白了:清洁的水不仅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友爱、尊敬和祝福。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西双版纳,是爱水的民族,也是最懂得珍惜水的。对话中的这种节外生枝,让学生接受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随着自主性、主体性的增强,学生对相关道德问题的质疑、反驳、争论会越来越多。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预设的教学节奏,但如果教师具有很强的目标意识,真诚倾听,精心应对,许多不曾预约的生成性目标就会顺势达成。

策略二:优化对话话题

对话是围绕一定话题展开的。话题是引发、融会话语流的载体,是牵引对话教学的引擎。舍弃话题的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就不是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而只能是“闲聊”“谈白”。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本质无非就是彼此间的提问、析疑、解答的过程。吕渭源教授指出,“人的发展就存在于对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之中”。[3]

优化话题无疑是优化教师与学生对话机制的关键要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

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话题,要避免“肤浅”“细碎”“问题过大”和“架空跳跃”等缺失,就要彰显“四性”:即价值性、针对性、挑战性和开放性。

(一)凸显价值性

话题是教师与学生对话不可或缺的要件。不是什么问题都可当作话题的。能够作为话题,其本身一定负载有德育课程的价值蕴含,其旨归都关乎学生精神生长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要凸显价值性,教师课前应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根据课时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一个或几个辐射范围较广的核心话题,以彰显学生所学课题的价值取向。如此,中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才能避免支离破碎的“你问我答”,从而保证对话有一定的深度,学生有充分的交流、体验与反思的时间。

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有容乃大”这一框题时,教师可着眼于课时教学目标,紧紧围绕“你是怎样理解宽容的”(结合具体事例说)“我们的生活为什么需要宽容”“当你伤害了别人或是别人伤害了你的利益时应当怎样做”“讲宽容是不是就是和稀泥”等核心话题展开,通过一层一层的对话交流,学生便会认识到宽容的内涵,感受、体验到宽容是一种美德,理解宽容与虚伪、宽容与混淆是非的本质区别。

(二)讲求针对性

对话话题一定要考虑中学生的已有经验、发展潜力和成长需要,要与学生的认知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如此,话题就能点燃对话参与者的热情,让学生“津津乐道”。

(三)具有挑战性

照搬书本就能回答“是与否”“对与错”的话题,很难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快乐、体验到智力价值的增长,会使学生丧失参与对话的激情。要提升中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品质,话题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有相对的难度与深度,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如此,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话题的展开、深化,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四)注重开放性

话题除采自教材外,还有一些是在对话教学动态展开的进程中,或因学生的创意、或是学生的另类思考、或是学生的质疑、或由学生的错误引出来的。杜威认为,“真正的问题”,应该是思维的刺激物,是学生在对话活动中产生的,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是他们最为关切的。关注生成性问题,才能引出“真正的对话”。

策略三:创设优化的对话情境

教师与学生对话,需要有一定的情境支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学习的自觉程度就越高。因此,中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一般应围绕既定话题,设置可视、可察、可比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进入其中,通过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心考究,从而获得对情境中人和事的真实感受和深切体验。创设优化的对话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而且能提升学生言说的质量,促进其意义世界的深度建构。

[案例]“在承担责任中成长”(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教学片断

(放投影)小方兴冲冲地走进家门,对爸爸说:“明天放假,同学邀我下午参加生日聚会,您看我买什么礼物好?”

爸爸说:“爷爷生病,明天我们得去看望他。”

小方说:“我们明天上午去爷爷家吧,上午我有空。”

爸爸提醒他:“明天上午你要参加培训班,那不是上个星期报的名吗?”

小方为难了:“那怎么办?我已经和同学说好了。”

爸爸说:“这事你应该自己决定,而且你也应该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小方,你将怎么办?

生1:我上午去上培训班,下午去爷爷家。因为,上培训班能够增强自身的实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有利于自己今后的发展;爷爷身体不好,理应去看望,这对爷爷来说是一种精神赡养,有利于爷爷病情好转。

生2:我上午也选择上培训班,下午去参加同学生日Party。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上培训班是必需的;生日Party,每年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能参加,况且已经答应的事也必须兑现;同时,我将打个电话,告诉爷爷我下周去看望他。

生3:上午去爷爷家,下午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至于培训班,我可以让其他同学带个录音笔帮我录下来,这样就“三不误”了。

师:这位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我们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更不是“机械地接受”,而是要“学以致用”,要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而妥善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大家打开思路,说说还有哪些“三者兼顾”的好方法。

生4:我可以拍一个视频,让父母带给爷爷。

生5:我拍个祝贺视频,连同礼物一起定时定点快递给同学,给同学以意外的惊喜。这样也可“三不误”。

生6:我晚上去爷爷家,反正我家有车方便。我也可以打电话告诉同学晚一些到,这样,我中午就先到爷爷家,然后再参加下午的生日聚会。

生7:老师,现在是双休日了,我打个电话告知爷爷第一天我有事,我第二天去,不是也行吗?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三者兼顾”的好方法,都管用,真是学有所得啊!

马丁·布伯说过:教师与学生间我与你的对话,不仅是言语上你来我往,而且是寓于生活深处的具体体验。以生活情境为背景展开的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使道德知识、社会知识的学习与人的生活意义、生活价值不断产生“相遇”的机会,从而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与体验不断地引向深入。

策略四:引领学生实现意义的自主建构

建构“意义”,对于中学生学习德育课程而言,主要是对人生意义、道德规范,经济常识、文化常识和哲学道理的领悟和把握。德育学原理指出,学生的德性建构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在学生主体与他人,与外部事物,与自我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对话教学是一种意义生成活动。然而,“对话并不是把某种真理、意义、态度等传递给另一方的方式和手段,而是对话过程本身‘揭示’了真理,它使真理‘显现’出来,从而通过学生的理解而接受”[4]。据此,优化对话教学必须采用意义自主建构策略。教师要注重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和认知好奇心,让他们在参与对话、交流、分享、协商、反思、争辩以及师生、生生的言语、情感、思想的互动中,自主感悟其做人之道和处事之理。

[案例]“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生活与哲学》第九课)教学片断

师(动情地讲述《河中石兽》故事):很多年以前,江南某处临江山崖上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古刹。庙的山门前有一对巨大精美的石兽。一次山洪引发了泥石流,石兽滚落到江中。又过了很多年,僧人和香客们筹好资金,要重修庙宇,需要从河中捞起这对镇寺石兽。建筑队已准备好了船只,雇请了一批水手。请大家想一想,应该从哪里打捞石兽?是从石兽滚落的江段,还是在上游或下游的江段打捞?

(学生认真思考后)

生:应该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老师也是这样想的。

生:水和石兽是一对矛盾。水势大,是矛盾的主导方面,会把石兽挟到下游。我想,在下游的江段会打捞到石兽。

师:我代表当年的水手向你报告:“船向下游行驶数里,没有打捞到石兽。”

生:我觉得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石兽。因为水的流速不能撼动石兽的“体重”。如果是这种情况,石兽就应当在寺庙所处的江段找到。

师:你能从新的视角分析矛盾的两个方面。但老师不能不告诉你水手们当年的遗憾:“在寺庙所处的江段,根本就没有找到石兽的踪影。”

(学生进一步思考)

生:我认为石兽不是夹在水体中,而是沉落到了江底。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分析水和石兽的相互关系,还要考虑水流、石兽和河床砂泥的相互作用。

师:你考虑到了事物间的复杂关系,很好!

师:(出示投影件:水流、石兽、砂泥相互作用示意图)请大家看看这幅图,你认为石兽能在哪里找到?

生:可以在上游找到。

师:请说出理由。

生:水流掀不动巨大的石兽,但水流冲撞石兽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会直接冲击河床的砂泥,一冲再冲,河床上就会出现一个小坑,小坑会慢慢变大,当石兽根基的砂泥掏空了,石兽就会向后倒,年长日久,石兽就会慢慢“爬”到河的上游去。

生:我完全同意,应该到上游去捞。

师:同学们真会解决问题。请听当年水手们的报喜声:“我们在上游找到了石兽!”

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哲学道理?

生: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生:解决问题要考虑事物间的相互关联。

生: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生:学习辩证法,就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认为,这是最核心的内容。

师:离开具体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殊性。我们应铭记列宁的话,善于“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这是活的灵魂。

从以上对话教学片断不难看出,学生对哲理的把握,不是教师强加和灌输的,而是通过恰当引导,由学生自主建构的。通过对话、讨论、探讨、辨析,往往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策略五:注重对学生话语的适切反馈

(一)对话教学中教师适切反馈的含义

对话是一种语言和情感交流,一定要有来有往,来而不往,就丧失了对话关系。所谓“往”,就是反馈。源于教师的反馈,是指对话情境中,教师基于学生的态度、行为、情感、创意等,通过瞬间思考后,借助言语、非言语信号,再返回给学生的一种教育教学行为。

(二)对话教学中教师适切反馈的意义

教师借助适切反馈,可以鲜活地呈现师生间有来有往、有言有对、有启有发、有疑有诘、有情有感的双向和多向互动,使对话不至于停滞或陷入无深度的重复。叶澜教授指出:精彩反馈,常常体现在能收拢学生头脑中发出的“波”,集“波”成“澜”,再推给学生,从而将对话教学引向深处。

班级是一个群体,由若干学生组成。教师既要与学生群体对话,又要与学生个体交流。正如布鲁姆所言:“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如此,才能体现教育的人性关怀、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三)对话教学中教师适切反馈的艺术

1. 反馈要及时、快捷

反馈怎样才能及时、快捷呢?第一,要尊重学生,仔细倾听学生的言说和表达。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行为变化,不可傲慢,不可懈怠;第二,对来自学生信息的应对思考要快捷,判断要及时,不可犹豫,不可滞后;第三,教师要有较强的注意分配能力,除了注意支配、调控自身行为之外,还要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耳听八方,这样才能及时、快捷地捕捉学生对话中的信息,抓住要害。教师反馈及时、快捷,不仅能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意义的快速生成,而且能够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

2. 反馈要妥贴、精当

所谓“妥贴”,是指反馈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准确适度;所谓“精当”,是指教师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精妙、精彩,体现教育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有位教师在教学“礼貌显魅力”(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时,师生围绕“如何对待不文明行为”进行对话交流,有个学生脱口而出:“当看到有人在广场上吐口香糖时,我会大喝一声,你真可耻。”面对这种不友善、不和谐的声音,教师反馈时不置一词,只是面带微笑,用手势示意学生坐下。教师如此借助非言语行为进行反馈,从人文性和针对性考量,无疑是一个失误。其实,针对学生的言说,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机智地加以回应:(1)反诘式——非要大吼“可耻”吗?请你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2)以“它山之石攻玉”——非要大吼吗,谁能说说不同意见。如果采用这两种方法反馈,不仅可以澄清言说者的错误,而且能引出“我不会吼他,因为这样做也不文明”“我会劝他,随便扔口香糖,清洁工很难清除,请你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我会用小棍把口香糖撮起来,扔到垃圾箱里”等精彩观点。

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话语和意见的内容、性质,相应地作出不同的反馈:

①学生的话语和意见有错,应相机启发引导,使之走出误区。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正确,应及时肯定,必要时可作点评,锦上添花。③学生的话语确有新意和创见,要充满激情地进行表扬和赞美。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基本正确,还欠深刻,老师要抓住关键点,加以点拨,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⑤学生在对话中提出了难题,教师要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或提示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自己寻觅答案。⑥学生提出的问题,属于教师认识上的盲区,教师除表示歉意外,还可向学生请教,或以这个问题为媒介延伸到课外,继续与学生探讨、交流。

3. 反馈要能推动师生互动

反馈绝非从教者出发,而是要着眼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善于从新的层面上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要借助反馈,激活、重组学生经验,提高他们认知的活性因素。要善于借助反馈,将一个个学生或一组组学生所发表的零散的独特认识、体验或创见,加以汇集或提炼,然后再反馈给学生。美国学者帕克·帕尔墨说得好,借助反馈,教师可以把“团体形成的智慧、思想,回馈给团队”,从而使对话教学步步深入,推向。

策略六:培养和提升对话学习的品质和能力

“在对话中学习”,是中学德育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是对话的参与者、受惠者。教师与学生对话要呈现优化状态,彰显其生成性、建设性、发展性,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提升其对话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学生参与对话的内驱力,源于他们强烈的认知好奇心。弗莱雷说:“把对话理解为一种学习和认知过程,先决条件是学生在对话合作中要有强烈的‘认知好奇心’”。[5]反之,没有认知好奇心,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从课堂上发现,学生正是在认知好奇心的驱动下,兴致勃勃地参与对话,并从彼此间持续的话语和情感交流中获取信息、激活经验、扩宽视野、砥砺思想、提升认识。而学生从对话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又会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如此双向作用,会促进对话教学渐入佳境。

(二)培养学生要说真话、心口如一的品质

对话是师生心灵与心灵的体会,对话贵在真诚。为了培养学生优良的对话品质,教师要以身示范,说真话,抒真情;同时要求学生不说套话、假话,不能故意迎合教师的喜好或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说一些违心的话,真正做到怎么想、怎么做,就怎么说,要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如此,对话教学所流淌的“意义小溪”,才可能是清亮透明的。

(三)培养学生的勇敢品质

对话涵养着勇敢。学生要勇于袒露心胸,率真地言说,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敢于纠正他人言说中的偏失;同时,对话内在地蕴含着对自身思考的反省与批判,如果学生发现自己言说中有错误,要敢于改口、敢于修正,实现经验的改组和重建。博尔诺夫说得好:“说话总是要求有自由参与的勇气和放弃‘理所当然’的自信,如此始终要求在极大程度上克服自我。”[6]

(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实施深度对话,离不开批判性思维。“正是批判性思维,使教育变成提出问题的过程。对话教学则是问题解决和探究的过程。而发展批判性思维则又成为对话教学的重要目的”。[7]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正是凭借“富有批判性思维的对话,才创造了有思想的课堂和分享思想的空间。不同观点之间的激荡碰撞,使学生在了解他人思维的同时也更清晰地看到自身思维的合理与局限之处”[8]。

(五)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言说能力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言说能力,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喜欢言说的欲望,提高他们参与对话学习的自觉性,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言说的机会外,还要针对学生有话敢说、有话会说下功夫。

有话敢说。话语是思想的外露。一方面,学生要言为心声,真情表达,坦诚相告,切忌遮遮掩掩,吞吞吐吐。要畅所欲言,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另一方面,要营造安全感,让学生不用担心说错了会受到嘲笑、挖苦,更不会被批评、指责。

有话会说。主要是培养表达能力。学生言说一方面要能清晰、有目标地陈述个人意见、观点,能有条理地说出支持个人观点的理由;另一方面,又能针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说进行回应,或赞同,或补充,或质疑,或反驳,或争辩,尽可能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礼”和言之有“理”。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把说和听融为一体,基于个人的原有经验,充分调动注意、感觉、思维、记忆等因素,对来自教师和同学的信息流,进行应对、过滤、筛选、反思,借助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协同作用,通过一个个瞬间的判断、选择、接纳、质疑和一次次加工、改造、重组和整合,从而获取知识,融通经验,形成思想,孕育智慧,并完成对有关人、事、物、境的意义建构。

策略七:注重对话中的价值引领

跨入新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处于转型期的、更加开放的时代。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既享受着经济繁荣与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同时也常常受到所处外部世界形形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是积极与消极、正面与负面、正确与错误的东西混杂在一起,难免会使青少年学生产生错觉,陷入误区。因此,中学德育课程必须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任。

中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需要遵循和彰显核心价值观的要义。诸如诚实、勤劳、自信、责任、坚强、善良、分享、宽容、尊重(礼貌)、感恩、保护环境、讲求生态文明,等等,都属于核心价值观的范畴。尽管生活德育反对生硬地灌输,但教学“决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容许’的片面相对主义”[9]。教师要教育学生认同、接纳这些核心价值,才能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客观、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承担的教育责任,决定了教师不可能是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价值无涉的中立者,而理应成为对话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价值引导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就能成就的事。面对渴望独立、喜欢潮流的青少年,仅仅“告诉”他们何为正确、何为错误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通过道德对话、价值商谈实现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共识。裴娣娜教授指出:对话教学所蕴涵的价值、精神、意义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师生在协商与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达成共识的方式生成的。[10]

[案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教学片段

(呈现投影:大树被砍伐;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场景。画外音:一棵50年树龄的大树被砍伐,可以制成6000-8000双筷子,价值不到40美元)

师:同学们看了投影,不知有何感受?我国是一次性筷子的出口大国,每年因此减少森林蓄积量200万立方米。请你说说,是否还要继续这样砍树?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言)

生:看了投影,触目惊心。生产一次性筷子,消耗了大量的绿色资源,不能再这样做了。

生:森林可以制造氧气,吸收有害气体,为鸟兽提供栖息繁养场所,砍伐树木会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破坏环境。

生: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枯竭了,社会不能继续发展,人类会失去生存的条件和环境。

……

师:大家讲得非常好!从筷子这个小问题上,同学们感悟到了国家的大战略。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路,就一定要转变生产方式,注意保护环境。

师:(为了提升对话教学的价值含量,进一步从生态文明方面进行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人与大自然中的树呀、花呀有没有相同点?

(留出思考时间)

生:人与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这是最根本的相同点。

师:对呀。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尊重、善待他人一样去善待大自然中的每一种生命。

生:我明白了,人与自然要建立真正的朋友关系,人不能再做掠夺自然的征服者了!

师:你们的观点很精彩!地球上的资源不只属于我们这些当代人,也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讲求生态文明的观念,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上述案例说明,通过教师的价值引导,学生的思想得以敞亮,师生的视界得以融通,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了生态文明意识,强化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师的价值引导所产生的效应,诚如有学者所说:“对话是制造认同的艺术。”[11]

策略八:善于在对话中运用机智的沉默

加拿大教育学家范梅南说:“在良好的对话中沉默与说话同样重要。”[12]这里说的沉默,不是消极的沉默,而是积极的沉默。所谓积极沉默是一种沉思的智慧,它不是身心活动的静止,而是更加自由、冷静的思考。积极沉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等待性沉默,另一种是倾听性沉默。所谓等待性沉默,就是静等学生的思想之花绽放。当学生陷入深刻的思考并努力寻求词汇表述自己的思想时;当学生需要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时;当学生需要自己做决定时……诸如此类的场合,教师就需要运用等待性沉默。“这种沉默不仅仅是以语言的空缺为特征,而且维持着一种期望的、开放的和信任的气氛”。[13]

所谓倾听性沉默,是指“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环境”“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十分敏感地倾听”[14]。在对话教学中,当学生产生了自己的观点,需要表达时,当学生情感受到挫折时,当学生学习有了意外惊喜时,当学生需要与人分享个人秘密时……诸如此类的时间点,教师就需要运用倾听性沉默,让学生尽心尽情地倾述。

张华教授认为:“以教育智慧为核心的对话教学需要机智地选择沉默方式”“教育智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中,也体现在沉默中,更体现在把语言与沉默行云流水般的默契融合”。[15]“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正长”。积极沉默是师生间心与心屏息静气地靠近,是师生的情与情在悄悄地相互交流。

同时,中学德育课程的对话教学不能排斥讲授,而要与“讲授法相结合”[16]。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对哲学、经济学、道德规范以及地理、历史、法律、国情知识的储备不足,对话流程往往会面临“堵截”或遭遇障碍。针对教学中的这种“断裂”,教师应采用讲授法与之匹配;通过适时地讲授或讲解相关的知识背景,以消除障碍将对话引向深入。

“对话法”与“讲授法”不仅是互动的,而且是融合的。澳大利亚的迈克卡夫和吉姆曾精辟地指出:“当学生呼唤教师进行更正式的信息讲授的时候,该讲授本身就是展开对话的时刻。”[17]

综上所述,教师引领对话教学的策略,可以折射出教师的大智慧。此外,教师的教学机智,诸如一个眼神、一次掌声、一个手势、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场激烈辩论、适时归纳、适当引申等充满人格力量和人际交流智慧的行为,都能彰显教师在对话中的引领魅力。

伴随中学德育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与我们一起对话的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活生生的人,是代表人类发展前途和命运的群体,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的成员。让我们凭借对话平台与他们共进共长,升华生命的境界,享受事业成功的愉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6.

[2](美)爱利诺·达尔沃斯著.精彩观念的诞生——达尔沃斯教学论文集[M].张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4.

[3]吕渭源. 教学:以问题为中心[J].湖北教育,2011(6).

[4]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3.

[5][7]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10(7).

[6](德)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崔维云.对话,不仅需要语言[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3).

[9]鲁洁.《品德与生活》《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J].人民教育,2002增刊.

[10]裴娣娜.教育创新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论纲[J].课程·教材·教法,2012(2).

[11]胡大平.用你的生命质量把孩子们跷起来[J].人民教育,2012(20).

[12][13][15][17]张华.重建对话教学的方法论[J].教育发展研究,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