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5-20 01:55: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1

1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天然优势

1.1 信息技术学科中有丰富的德育资源

新课改之后的信息技术学科教材整合了相当多的内容,以必修部分的信息基础为例,不仅仅有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本位的内容,还蕴含了历史、时事、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加入不仅仅使得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涵更加丰富。同时也给德育在信息课程中的渗透提供了内容基础。

例如,在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第一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一节的第三部分《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部分内容以思辨的形式带给学生我该如何能够“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的时候,如果通过合理地设计、巧妙地渗透自觉纪律教育以及社会公德教育,同时辅以部分案例加以说明的话,应该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再比如,必修部分第二章《信息的获取》的第三节《文件的下载》一课中,这部分内容就给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主动抵制盗版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土壤。笔者在这部分内容中可以渗透以劳动教育以及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内容。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内容,不仅仅起到了德育的作用。同学们在明白了一些道理之后,也会更加激起学习的激情,进一步促进学科学习的进步。

1.2 信息技术学科内容表现多样性使得德育渗透方式更加灵活

信息技术学科无疑是中学阶段内容表现方式最灵活多样的。无论是传统课堂的黑板、教师、试卷,还是新课堂媒体的电子白板、多媒体机房都是信息技术课程常用的课堂媒体工具。多样的课堂媒体工具给予信息技术学科多样的内容呈现形式。一些相对死板、生硬的德育问题可以通过PPT、图片或者短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从学生的多种信息获取渠道进行综合而灵活的渗透,达到目标中的德育效果。

1.3 多种学科内容互动渠道为德育提供条件

互动沟通渠道的多元性一直是信息技术课程所倡导的。在课堂中,虽然师生之间的关系已经向平等化、民主化走了一大步,但不得不说,当前至少在课堂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尚未完全建立。这就使得师生之间在涉及到德育方面的教学内容时学生或多或少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排斥心态,极大地降低了德育的质量。而信息技术学科鼓励师生之间的多渠道互动,师生之间可以通过BBS、微信、QQ、电子邮件等多元化形式进行沟通。在朋友圈中、在微信里、在BBS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这就使得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直接的德育思想上的碰撞。学生在学习中、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也能够及时地跟老师进行平等的互动。如果正确的进行把握,德育工作就能够在不经意间渗透下去,真正做到“随风入课来,德育悄无声”。

2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渗透德育教学的主要策略

2.1 巧设思辨话题,在思维碰撞中渗透德育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中,对人对事的看法已经逐步在每位同学心目中萌芽。同时,这段时间人生观、价值观的可塑性很强,可以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内容引导同学们讲出对人、对事,甚至对自己的想法、看法,并由老师跟学生一起辨别是非。所以根据信息技术学科内容巧设思辨性的话题,让学生们都讲出来并一起分析、探讨、总结,从而达到德育跟信息技术教学的双赢。

《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一课的辩论赛教学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设计了一个“中学生是否应该有使用因特网的自由”的辩论题。并由支持正反方的同学分别自由组队。在这节课中,反方的同学就提出了“因特网成瘾”、自觉性尚未完全形成、网络中尚有很多不适合中学生查看的内容等观点。而正方则针锋相对,提出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加知识面、锻炼自身的自觉性等观点。

在同学们阐述完观点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角色互换的环节。让正反双方改变自己的阵营,通过论述来维持原先的“反面”观点。通过课堂评价,笔者发现,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都深刻领悟了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真谛,同时在合作辩论中增强了集体意识,在辩论中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也迈进了坚实的一步,更有几位同学通过结合当前计算机病毒、网络谣言等时事进一步加强了民主法制的观念。

2.2 巧设主题活动,明确目标渗透德育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1-01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使一门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在学生的信息素养中讲到这样一点“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因此信息技术课已经不是单纯地教授学生有关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的知识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课时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计算机,所以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计算机教室上课的,但一个计算机教室不是固定为某个班专用的教室,而是许多班级上课的地方,然而有些学生就会有这样的心理和想法:“反正不是自己的教室,班主任也不会来要求我们打扫管理计算机教室;反正我上完课就走了,计算机教室怎么样都跟我没有关系……”然后学生在上课时就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在机房里吃零食,随地乱扔垃圾,有的甚至将垃圾塞在电脑的主机里,让你发现不了;上机时随意操作电脑,不珍惜和爱护电脑及相关配件等等。因此,我在高一新生来上的第一节课时,不急着教授书本内容,而是对学生进行课前教育,制定有关的计算机教室上课规定,让学生从上第一节课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上课习惯。有关规定的内容简单如下:必须保持计算机教室干净整洁,严禁吃零食,乱扔垃圾;不擅自摆弄计算机,严禁在显示器、课桌上乱涂乱写,不有意损坏键盘和鼠标;不准擅自携带个人外存储器在计算机上使用,防止病毒入侵;下课时学生将凳子、键盘等摆放整齐才能离开等等。经过这样一节德育的教育课,学生就知道以后上信息技术课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他们就会在以后的课上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上课学习习惯了。

二、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社会的影响既有积极地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电视在给人们带来有用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那些低俗的肥皂剧、大量的暴力场面可能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看电视也减少了人们户外活动的时间,甚至影响身体健康;还比如因特网虽然能扩大我们的视野,给我们提供大量的信息和便利,但网络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网络病毒、垃圾信息、谣言邪说和网络诈骗,很多青少年都患上网络成瘾症等等。因此,我们在上信息技术课时,要给学生有关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德育教育。比如在《信息技术基础》中就有讲到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要做个有自护意识的文明网民。在上课时,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赛,讨论“上网有利还是有弊”,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要合理使用网络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也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图片和视频,并让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从而让学生学会做个有自护意识的文明网民。这样的一节课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把德育渗透到了信息技术教学中。

三、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互相帮助,团结合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在的学生,大概都是独生子女的关系,都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之间越来越缺乏这种美德了。在课堂上,学生有什么不会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问老师而不会去问身边的同学,有的同学自己会的知识就是不愿意去教给其他同学,只想自己独享。因此,我在信息技术课上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比如,在《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第六章讲到网站的制作,这时把学生分成四个组,每个组共同来完成一个网站。学生们首先一起讨论确定网站的主题,虽然其中也有过争执,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然后学生们进行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收集文字素材,有的负责收集图片、音频、动画素材,有的负责网站的框架构造设计,有的负责用学习的软件将相关的素材内容组合起来,最后每个组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教学结果非常的好,学生们从中既学会了相关的知识内容,也培养了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学的内容,这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任务,也是我们每个老师的任务,因此在我教授的信息技术课中也经常渗透着这样的德育教育。比如,在学习Word软件的使用时,可以让学生使用Word软件制作一份以“诚信”为主题的小报,学生在收集图文素材的时候,会注意到什么是“诚信”,怎样做到“诚信”,有关“诚信”的一些具体事例。这样,学生在完成作品的同时,在心灵深处也会对诚实守信有一定的触动。又比如,在三月份的时候学习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刚好可以配合三月份“学雷锋”的主题,让学生创作完成一个动画,在学生完成作品时,也进一步学习了“雷锋精神”,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将这些良好的思想品德渗透到平时的作业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教学内容,也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得到了培养。

篇3

一堂成功有效的思想教育课,总要需要大量的材料、信息。当前的德育教育存在信息量少,视野不够开阔,内容不够丰富,只有教师的空洞说教,因此很难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缺乏说服力,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在当代信息量超大的网络条件下,德育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网络共享德育资源,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存储量。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德育教育更具有灵活性和互动性,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工作,传统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师生的共鸣。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活动不仅仅是文字,学生可以通过声音、动画、图片等不同的形式去感受和理解德育教育,从而解决思想上、情感上的障碍。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德育教育的手段、方式、效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同时更加强化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感知,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德育内容,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向前方发展。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对传统、封闭式的育人方式进行了变革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通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育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网络上搜索各方面的德育资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德育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

(四)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以推进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学生差异各千,根据他们的长处,为他们搭建一个合理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和自尊。教师给出相关的探讨问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去搜索相关的资料,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挖掘学生的潜能,改变和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教育方面扮演者积极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德育教育的效果得到最大发挥,同时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防范意识;协作精神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否也应该进行德育教育呢?答案是肯定的。《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结合自身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1.1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与德育似乎不着边际,但事实上,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全员参与,从校长到班主任,到普通任课教师,人人都育人,处处都育人,事事都育人。我们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育人理念,把德育渗透到课堂中去,时刻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有意识地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教学中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如此,由于信息技术比其它学科有着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它的优势就能在德育教育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1.2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从多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一方面提高了人们交流的效率,方便了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和困惑。网上的不良信息,泛滥的网络游戏,让一些学生犯上了“网络成瘾症”,他们沉迷于网络,不仅耗费了时间、精力,还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人际交往,有的甚至走上了不归路。那到底家长和老师该如何正确对待青少年使用网络这个问题呢?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远离网吧、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网站,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2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和措施

2.1规范课堂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规范学生的行为,教育学生要遵守机房规则,爱护机房设备,正确规范地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2.2结合教学内容,强化德育思想。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和学科特点出发,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感觉老师不是在刻意的说教,而又能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举几个例子:我在讲授《视频信息的加工》时,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文明校园、文明课堂”的情境,课题由一段视频引入,视频内容是在学校拍摄的一些学生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然后让学生在体验视频信息加工的同时,心中充满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从而自觉准守学校规章制度。在母亲节期间,我特意设计了教学内容———《制作电子贺卡》。在贺卡上画上精美别致的图案,写上感人肺腑的话语。通过这份特殊的母亲节礼物,一方面表达了学生对母亲的敬爱,另一方面教育学生知道金钱来之不易,知道家长的艰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同时也很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时,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远大志向,要用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人类。

2.3加强网络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在教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网络,网络上的各种信息鱼目混杂,有很多不良信息,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

(1)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渴望友谊和交流,网上聊天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和对象。但是网络并非一片净土,对于这些天真单纯、涉世不深的中学生,稍不留神就会掉进网友设好的陷阱。有些学生没有防范意识,对网友公开自己的学校、年级、年龄,甚至家里的电话号码。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可能会给那些不怀好意的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当然,我们并不排除网上有良知和温情的存在,但是毕竟网络由于其虚拟性,可能会比社会更复杂,如果不善于识别善恶,抱着侥幸的心理,那么受伤害的总是自己。对此,要教育学生,在网络上个人信息,要提高防范意识。

(2)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不少学生并不真正会利用网络,他们有可能花大量时间去网络聊天,或去玩网络游戏,更有甚者,对网络中的一些黄色、暴力的信息难以抵挡。有学生对“黑客”充满了神秘感,对制造混乱的“黑客”敬佩不已。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自主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通过教育与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甄别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让学生明白网络世界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既不能阻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更不能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

2.4培养优良品质,激励学生成才。

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依赖性太强,往往碰到一定的困难,就缺乏耐心,放弃努力,以致无法完成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向学生证明继续努力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其实他们已经离成功不远;也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取得成功的学生示范操作、交流心得体会,感染身边的同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暗示训练,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打算放弃时暗示自己继续努力,直至顺利完成任务。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比如: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介绍金山公司的WPS,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等。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3总结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利用多种活动形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将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教书又育人,努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为培养健康、有用的人才作出不懈努力!

作者:冯亮 单位:巴楚县第二中学

篇5

二、突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性

抓好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的整合班级管理要注重网络信息技术与班级建设间的结合,完善二者运行有机整合制度,让教师摆脱“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育人方式,侧重育人在“实用性”上下功夫。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摸索,我认为要有一套适合新课改的有效运行制度。首先,开展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网络应用操作技能。课程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离不开教师的技术及业务水平。老师们可以采取集中培训、教研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强化与落实。经过培训,老师能熟练地运用powerpoint及flash等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活动,也更能有针对性地实施网络育人工程了。其次,开展教研活动,用课件找准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的结合点。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强调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讨教法,力争把最适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或者最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案例、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我们鼓励老师自己制作课件,凸显结合点,通过示范课、座谈等形式进行交流,要求教师在德育结合点上把好脉。之后,学校将好的德育课件集中存档,建立学校的德育资源库,极大地方便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最后,专门开辟班级论坛,鼓励老师上论坛交流网络信息技术,互相切磋课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存在的困惑。在论坛上,对德育分类,版主提出讨论的话题,鼓励老师讨论教研,广开言路,互相切磋,以此基础制定课件,进而在论坛上共享教研成果。信息技术让师生间的交流更加默契,也让家校、教师间的互动成为一种可能,学生在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下更能接受班级建设的文化熏陶以及德育渗透。

篇6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替代的阵地,信息技术课作为学生获得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做道德教育的有心人。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加强自身的政治学习,提高道德水准,了解有关信息技术的法律和道德问题。还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更新教学理念,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挖掘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从学生角度看老师,老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人,还应是学习的楷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言传身教必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德育素养。

二、结合学生特点培养正确德育观

当今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因好奇而沉溺于游戏网络,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

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疏导方式进行道德教育。要从思想上根本解决问题,必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疏导。要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引导。教师要因势利导少说不字,不能一味地严厉制止或谈虎色变,这样反而会激发的学生的好奇心和叛逆心。教师应该积极帮助学生认识网络、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游戏,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另外,开展各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比如结合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组织开展学校或班级的活动,要求学生制作主题健康向上、风格独特的演示文稿、主页、电子报、Flas等作品。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展自我教育。重在使学生经历感情体验、促使道德升华,亲身感受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成就和快乐,真切地认识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实用性和重要性,促使他们逐渐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结合教材创建德育情景

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明显。教师要挖掘其中潜在的德育元素,结合实际例子来进行德育教育。适时地自然地创建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加深对操作技巧的印象,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牢固掌握操作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们在上“在网页中插入图片”这节内容时,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先展示5・12四川大地震,《中国骄傲》等有关新闻事迹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及感恩教育。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设定的主题,选择已有的图片素材插入到自己的网页里面。整堂课气氛浓厚,不仅教给学生如何在网页中插入图片,也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了生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结合网络渗透德育

对于现在相当流行的互联网,多数学生接触过并很熟悉,他们有自己的邮箱和QQ聊天室,甚至主页,也会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互相讨论问题。然而他们又往往被网络上五光十色但又虚幻不真的东西所吸引。如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其危害性不亚于电脑游戏。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健康科学地使用网络的重要性。

例如,我专门准备了一个关于如何善用互联网资源,并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根据事物的两面性等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首先充分肯定了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意义,并让学生通过预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发言,认识互联网的巨大作用,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上网,上网可以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我又列举了我所了解的某些同学在一些网络活动中的不良现象,如有人上网时沉迷在聊天室里,东扯西聊;有人上网就是瞎逛,喜欢浏览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并到处散播,无聊时甚至在聊天室内恶语攻击别人。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讨论并得出初步的结论,让大家认识到上网是为了搜集有用的资料,掌握新的信息,更好地协助我们学习,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所以大家不仅要学会提取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分清精华与糟泊,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而且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因为这是一个虚拟世界就可以肆无忌惮。我们要更好地应用互联网,就要遵守网络的道德。为了帮助大家正确使用互联网,我还搜集了一些与中学生有关的网址,并介绍他们上一些专开放给中学生使用、具有一定学习价值的网站,让上网的同学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工具去实现自主学习。

篇7

中图分类号:G410

一、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精神是衡量学生个体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个体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衡量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综合竞争力。2006年1月9日,同志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在几年教学生涯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拘泥于教科书和课堂传授的知识,并未做到活学活用。而对于统一布置作业的方式暴露了实际教育中不重视个体差异的事实。鉴于本校的生源多样化,有来自农村山区的,也有来自县城乡镇的。不同的经济发展和与外界世界的连通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接触。一般来说,来自县城乡镇的学生普遍比来自农村山区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计算机网络并且有更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这种情况,对所有学生都使用同一个教学计划或者布置相同的作业,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不能有效的学习新的知识。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导致旧知识的重复学习继而可能引发对整门课程的不够认真和兴趣下降,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能因为知识点难以掌握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若在正式授课之前,授课老师应该对本班的学生基本情况进行一个测评,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传授,让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都能够进步,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同时要充分发挥授课老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作用,针对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基础,吸收相关知识,精心设计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和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寓教于乐。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因此授课老师要注意吸收新的知识,将之巧妙结合在现有教材中,以保证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一个精巧有趣味的教学体系,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授课过程当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授课老师其工作本质是帮助学生去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注意使用问题驱动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同学间的交流,鼓励其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7。而老师作为一个技术支持员,只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很多新的知识,而伴随更大的学习乐趣8。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是信息技术教育当中的另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因为从小就有机会接触计算机网络,而家长疏于监督,很容易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如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而在我执教的几个班级中,都有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验上机课,甚至是刚开机之后,就试图登录社交软件或在线游戏网页。虽然实验室有完善的计算机管理方法,但我认为正确耐心的上机指导更加具有效力。对于发现有不专心上机的学生,我通常会单独提醒并进行有侧重的监督上机,对于一些能力强能够很快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进行一些上机时间的奖励,这样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良好上机习惯的培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结论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信息技术仍然是一门“年青”的学科,因为每一天都有新的软件和产品出现。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注重信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和品德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老师的“引路人”作用,注意结合新知识,言传身教,设计结合学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材料,布置趣味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任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授课老师在传授课程知识要点的同时要进行德育品质教育的渗透,适当布置一些由小团队协作完成的任务,有效地促进学生与人协作及组织能力的发展,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0).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何荣杰(2010).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第2O卷,第10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陈庆贵(20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回眸.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第21期.

[5]宋群(2010).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信息教研周刊,2010第14期.

[6]徐秀玲(2010).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科技信息,2010第29期.

篇8

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课堂常规教学中,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如在计算机基本操作中,如何规范地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要有正确的坐姿等,这样就能在学生脑海中树立正确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再如介绍如何用鼠标和键盘时,我们就应该重点教导学生如何爱护好计算机设备,对鼠标用力时不能太重,更不能敲桌子,要用正确的指法击键,同样用力适当,不能随意乱拍打键盘。在技能训练中,要随时教育学生正确、规范使用电脑设备,要对学生多进行机房各项制度的灌输,教育学生爱护电脑,养成正确开、关机的习惯,以保护电脑设备;同时,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禁止在微机室内吃零食,保持学习环境的清洁。

二、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

教师自身的良好素养和规范的教学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如教学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应该提醒学生要根据文档的内容进行命名保存,最好不要以文档默认的DOC1或XLS1来命名,并且最好不要把文件存放于系统目录下,同时要求学生把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于系统以外的驱动器,以便重装系统不丢失文件和查找文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出榜样,以身示范,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让学生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把德育教育应用在课堂上。

教学中,往往一个机房每天都有几节上机操作课,人流量较大,在管理上带来一定的困难。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很多德育的问题很容易暴露出来。经常有学生进机房抢位置,进入学校机房时追逐打闹,人多挤在一起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设备人为损坏后无法确定是哪个班哪个同学所为,不利于财产的管理。有的学生一开机就打开网络下载游戏,有的学生会乱敲键盘,有的学生上网浏览不良信息,有的学生上网聊天,有的学生在网络中使用不文明语言等等。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渗透德育教育,教育学生要保护好电脑设备,保持机房卫生清洁,有序进出机房上课等,随时告之学生,机房是大家的公共财物,需要大家共同去维护和保管。在管理上,各班进行编号入座,每节课上机前,让学生认真检查其所座位置电脑设备的情况,有问题及时告诉老师并做好记录,特别强调每位学生下课后要把自己所座位置整理好,恢复成课前状态。同时要求学生创建自己的文件夹并把自己的所属文件及资料都放在里面,做到责任到人,互相监督和共同维护,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四、正确引导学生应用网络,培养良好网络道德素养。

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载体,更是思想教育的载体,网络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如此多的新鲜事物,更容易让学习好奇和接受。要利用网络,就得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了解网络文明公约,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争做一个有教养的网络文明好学生。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心里去感知网络的利与弊,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受,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如网络诈骗、盗取别人的网络信息等,都是违法行为,过度进行网络游戏、网络聊天都是不良的行为。要正确引导学生上网查找学习资料、收发邮件、文明博客、网络交流、智力游戏,教育学生遇到无聊、不健康的信息马上离开,学会自我保护,谨防受骗,养成文明的网络道德素养,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

篇9

一、德育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德育包括社区、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四个方面。德育的信息化教学与一般的信息技术教学相比,有许多鲜明的特点。

第一、渗透信息技术的德育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合适的德育环境,使学生喜欢学习,乐意学习,以具体生动形象的手段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第二、运用信息化教学,可以摆脱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的说教,用更加生动多样的手段,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收心灵的洗礼,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

第三、渗透信息技术的德育教学是充满情感的教学过程。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饱含热情,用自己饱满的情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信息化教学中的德育因素,自然而然的接收其中的德育思想。第四、通过运用信息化教学,可以创造出许多新的教学方式。这种创新,既有学生的创新,也有教师的创新。教师可以根据信息技术和德育的特点,开发适合信息化教学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激情。学生在这种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下,自由发挥,容易发挥出自己的创新精神,真正学到知识。通过两者的结合,可以让整个教学都充满惊喜和创造,实现教育对自身潜能和自身素质的深层次开发。

二、德育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既然是榜样,就要有为人师表的道德素养,要时刻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有:(1)高尚的思想品德,热爱教育事业。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目标,高尚的情操。作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自己的根本,教师热爱学生,就是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的表现。教师有责任精心培养每一个学生,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2)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本身必须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学经验,这样才能更好的将自己的知识传播出去。如果教师不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不求甚解,不深入的钻研自己的业务,只是勉强应付学生,只会误人子弟。只有对自己所教的知识有比较深的造诣,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游刃有余,因材施教。(3)良好的师生关系素质。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很重要的方面,只有搞好师生关系,让学生都尊重教师,爱戴教师,学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去。如果学生十分讨厌老师,肯定也没有什么心思听课,教学也达不到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的氛围,这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教师毕竟只是在某些方面强于学生,在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某些方面老师很可能不如学生,尊重学生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德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途径

1、在内容上整合。借助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种种生活情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德育课程与现实生活在内容上的整合。以往的德育教学中偏重书本知识,很大程度上脱离现实,虽然付出了很多时间,却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借助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相关,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现实生活的场景拿到课堂上当作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同身受,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计算机多媒体所特有的多媒体特性,能从声音,图片,文字,语音,视频多方面展示案例,加上教师生动的讲解,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专注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计算机技术记录教学过程,便于对教学进行必要的归纳,把知识系统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使他们的知识体系形成和巩固。

篇10

2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很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从新课改的理念上入手,没有课程整合的意识,这就导致在地理教学中虽然运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但是整合质量不高,甚至很多教师仅仅把多媒体当成一个演示平台和工具,多媒体就是一块电子黑板,这显然与课程整合要求背道而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把多媒体信息技术打造成学生进行知识交流的载体,打造成合作探究的工具。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包含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也包含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知识的自主获取。这样在自主学习之后,学生进入相互交流、质疑、合作、探究的环节,各个学习小组在信息交流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评选出最佳探究小组和探究结论。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起着一个协调、引导、参与探究、共同总结的作用。如在学习“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这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各具特色的民居景观,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民居产生的原因。学生通过读教材,网络资料查询,并进行信息加工,形成小组探究结论。然后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展示,并进行交流、比较、讨论,取长补短,总结出民居和当地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形成比较科学和完备的结论,从而实现意义建构。当然,可能还有不同的意见,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后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索发现,或者学生在课下利用课堂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信息技术参与的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3围绕教材知识进行资料积累,实现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下的地理教学,不仅是在教学模式上有变革突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上也应该适合信息化教学的特点,通过网络资料的搜索和现实资料的补充,形成完备的教学资料库,实现地理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开发和利用。在教学资源积累上可以建立专题的资料库。比如学习“黄河的治理”,建立与黄河相关的资料库,有黄河的各种图片、河水的统计资料、黄河决口的视频、黄河历史变迁的记载。另外还要通过拓展练习,探索自己家乡的河流,通过自己的拍摄、记录、查询等形成家乡河流的资料。很多学生能够结合黄河的历史变化,探索到家乡河流的变化,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进而提出科学措施,探讨家乡河流的治理。可以说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的资料库,不仅对信息环境下的教学内容形成极大的补充,让教学更直观形象,而且对于教师制作教学课件起到极为便利的作用。当然除了网络资源外,师生结合教材,联系乡土,将拍摄的图片、搜集的材料上传到相关课堂的资料库中,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