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9 14:08: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评估制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制度评估的指标设计
评估制度发展,不仅要考量制度中总量指标是否增长,还要根据结构和效率指标做出科学判断。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制度评估指标内容为:
(1)工伤保险覆盖面和享受群体指标,考察参保人群与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群的变化。
(2)工伤保险待遇水平指标,说明工伤保险待遇水平能否保障伤残劳动者及家属的基本生活。
(3)工伤保险与其他保障项目比较指标,说明工伤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4)工伤保险水平国际比较指标,从开放视角下考察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制度的国际水平。
(5)工伤保险基金运行统计指标,可以评价工伤保险基金运营情况。
(6)工伤事故认定制度执行指标,从工伤认定程序、规则和发生工伤认定群体的赔付的角度,以及工伤认定制度内部结构进行评估。
(7)工伤保险费率机制指标,可评价保险费率确定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看工伤费率是否能够达到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目标。
(8)工伤预防康复和劳动保护制度运行绩效指标,用于评价“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制度的实施状况。
(9)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制度管理评价指标,考查制度管理体制运行中的诸如管理成本、人员结构以及机构设置的相关指标。在上述9个指标中,指标(1)至(5)侧重基于宏观角度评价工伤保险制度运行发展的水平和效果,即发展水平评估指标;而指标(6)至(9)是基于工伤保险制度自身运行的角度,考察其结构和效率,即制度综合评估指标。在上述指标选取的基础上,本文构建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分别由总目标层、主体指标层和分类指标层构成。其中,总目标层为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评估指标体系,表明评价的总体结果,反映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制度的总体发展水平;主体指标层由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制度评估9大指标构成,表明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子项目的评价结果及发展水平,构成一级子系统;分类指标层由参保人数、工伤保险给付水平、覆盖面比较等29个具体指标构成,表明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子项目中各分项的发展水平及程度,构成二级子系统。
三、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制度的定量评估
本文选取1994—2011年的工伤保险样本数据,利用工伤保险覆盖面和享受群体指标以及基金运行等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对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制度的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估。经过KMO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得:KMO值为0.716,大于0.6,表明基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是609.798,对应概率p接近于0,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各指标数据作因子分析后的因子旋转结果,包含各因子变量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表示前m个因子刻画的总方差占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比例。从初始解中提取了2个公共因子后,对原变量总体的刻画情况,这是由于分析过程中我们指定了提取方差贡献率大于1的公共因子。可见,如果提取2个公共因子,那么它们可以描述原变量总方差的87.240%,大于85%,可以认为,这2个因子基本反映了原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缺失信息很小。是按照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后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第一主成分为覆盖面以及待遇水平指标,主要反映工伤保险覆盖情况及基本待遇状况,且在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下,覆盖面与待遇水平的高低仍是影响工伤保险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第二主成分为基金运营指标,基本反映了基金结余、收支增长率等指标。从所提取的2个公共因子,以及各2个公因子对于各项指标的载荷大小来看,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制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指标的设计中,关于各子体系的划分及其相关下层客观指标构成的设计结果与数据分析相互验证,充分表明了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SPSS根据因子得分函数自动计算各样本的2个因子得分,这样就把原来的14个指标浓缩成相互独立的2个公因子,一方面达到了降维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排除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下面综合指数的构建奠定了基础。2个公因子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指标的信息,2个公因子按照特征根比累计贡献得到公因子系数,并最终计算综合得分N,由N的值可以反映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的动态时间发展状况或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本次评估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若采用省份、城市等数据,可以对区域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评估综合得分结果表明,中国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制度改革发展趋势是1999年之前处于下降趋势,1999年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得分仅为-1.06;2000年之后缓慢回升,到2004年达到当期历史最好水平,为0.04分;之后综合得分稳步提高,得分在2011年达1.73。原因是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工伤保险制度取得了全面的发展。从2004—2011年,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评估综合得分逐年上升,一直保持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目前我国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制度的综合得分仍然不理想,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四、完善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制度的对策建议
1.继续扩大制度覆盖面,实现全体劳动者享有该基本保障制度
工伤保险制度应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吸收新的群体,最终让社会全体劳动者都能够受到保护,将从事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的人都包括在整个工伤保险制度之中,例如,奥地利、丹麦、芬兰等,挪威、瑞典、突尼斯等国已经把个体经营者纳入工伤保险制度中[3]。
2.建立集预防、康复和补偿“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制度只有以工伤预防为主,达到工伤预防、康复和补偿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日趋完善。一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遵守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标准和规程。二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工伤保险预防费用投入机制。三要强化职工工伤预防培训上岗制度,对企业领导和职工进行系统经常性的工伤预防知识教育。四要积极开展职业伤害康复工作,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并需要通过专门培训恢复或者提高劳动能力的伤残人员进行康复训练。
3.规范和完善工伤保险管理制度
规范和完善工伤保险管理制度,一要不断完善我国工伤保险行业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制度。实行工伤保险行业差别费率每3年调整一次,同时,全面实行工伤保险浮动费率。二要完善工伤保险待遇给付。第一,调整工伤保险待遇结构,逐步提高待遇水平,实行保障基本生活与适当经济补偿相结合;第二,完善工伤待遇合理调整机制,确定工伤保险待遇水平随物价和工资增长做出适当上调。三要增加工伤事故的精神损害赔偿。在伤残补助金之外,还应当根据伤残程度支付一次性精神赔偿费。四要理顺工伤保险管理体制,可以由国家和各省设立独立的事业单位负责基金运作,实行省级统筹,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政策和工伤基金的监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就国家和地区层面而言,欧美各国(英国、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瑞典、芬兰、瑞士等)相继于20世纪80~90年代开发出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英国政府选取了13个专题,共包括146项可持续性指标。美国克利夫兰的生态城市议程中包含了空气质量、气候变迁、多元化、能源、绿色建筑、绿色空间、公共建设、小区特色、居民健康、可持续发展、运输选择等纲领性目标要求。加拿大温哥华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包括固体废弃物、交通运输、能源、空气排放、土壤与水、绿色空间、建筑等。2001年,中国科学院完成《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包括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智力支持系统等5项146个要素层指标。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大项,指标控制在22个以内。2005年,建设部颁布《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分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活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3项共19个指标。2007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完成《宜居城市科学评价制度》,围绕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和公共安全度等6项进行评价。近年来,天津、唐山、上海、深圳、贵阳、重庆、合肥等国内城市纷纷提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并进行了各自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目前的研究大致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结构形式分为三类:一类是通过对城市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的分析,将指标体系分为自然生态指标、经济生态指标和社会生态指标。这类指标体系较为常见,为大多数人所采用:一类是基于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分析,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方面建立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另一类是根据《深圳宣言》从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整合、生态意识培养五个层面建立指标体系。张坤民、温国宗等从经济学、生态学和社会政治学三个学科角度出发,设计了中国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发放。盛学良、彭补拙等提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筛选、设计的八个主要原则。吴琼、王如松等在对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内涵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的定性和定量信息构建了扬州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评价方法,以评价生态城市在各个规划时段的建设成效。常克艺等以活力、组织、恢复力三方面构建生态型城市的指标体系,采用生态喜用健康的理论与方法,参考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生态县、市、省建设指标(试行)以及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常用指标,运用专家咨询等方法从100多项有关指标中筛选出44项主要指标,并提出各项指标因子的标准值和评价方法。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等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提出了指标标准制订的五项原则。
陈军飞、王慧敏采用综合加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弥补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各自的缺陷,建立了生态城市评价的灰色关联度模型。朱兴平、曹荣林指出加权线性求和在判断城市生态综合效应上的不足,提出建立一种均衡发展论和协调论为导向的指标体系数学模型。焦胜、曾光明等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研究,提出用“弹性”原则建构指标体系。董宪军对生态城市的概念、战略性规划思想及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政策选择进行了研究,他专门讨论了“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城市建设问题,强调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具有全球观。王飞儿以城市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及评估体系。朱春玉深入研究了现行的城市规划相关法律如何变革以适应生态城市建设,阐明管理机制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宋荣兴以青岛市为案例,对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适合我国城市生态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模型。郭秀锐以广州为案例,进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深入探讨城市生态系统评价理论和方法,提出以城市生态学与系统生态学为基础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理论。孟民从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理念出发,构建了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宁艳杰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建立了城市生态住区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共有51个要素层指标构成。申振东等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廉洁高效六方面入手,提出贵阳市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33项指标和监测方法。徐雁、杨根辉、李强、宫明达、李春梅、宁小莉、宁伟等基于不同的视角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对于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有待提高;(2)指标体系过于庞杂,可操作性较差,指标设计存在缺陷;(3)对指标的动态性缺乏研究,指标弹性较差;(4)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权威、通用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本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调研、专家咨询、民众访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比较分析等。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与方法
1指标体系选取原则及结构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包含着复杂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结构。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一个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水平,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结构的拟定,指标的取舍,公式的推导都要有科学的根据,只有坚持科学原则,获取的信息才具有可靠性和客观性,评价的结果才具有可信性。以科学理论为指,以客观系统内部要素以及其本质联系为依据,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完备性、科学性和正确性,又要避免指标的重叠和简单罗列。同时,合理地选择指标,使其具有可测性和可操作性,指标的设计要求概念明确、清楚,能方便地采集数据与收集情况,要考虑现行科技水平,计算方法容易掌握,统计和分类方法要一致,所需数据容易统计,统计数据确保权威性。
(2)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即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进行量化处理。只有通过量化,才能较为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衡量指标以量化为主,但对于一些在目前难以量化且意义重大的指标,可考虑设立“门槛条件”。
(3)特色与共性相结合。指标的选择要全面,但应该区别主次、权重。尽可能采用国内外普遍使用的综合指标以利用其在不同区域的复制和推广,同时也要兼顾区域特色,突出自身特点。
(4)可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选择指标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具体指标,指标必须明了和明确。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一定时期的实际情况,而且还能被跟踪、检验其变化情况。既要考虑设定的指标在近期能够是实现,又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使指标均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和超前性。
(5)系统与独立相结合。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反映生态城市的本质特征和整体性能,应当包括生态城市所涉及到的众多方面,使其成为系统。应注意使指标体系层次清楚、结构合理、相互关联、协调一致。要抓住主要因素,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和研究讨论,我们将指标体系确定为三层结构,分别为目标层、路径层和指标层。目标层指构建生态城市所要达成的目标,包括生态环境健康、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三部分内容。路径层指达成以上目标的路径选择,包括环境质量良好、资源合理利用、生态技术适用、居民生活丰裕、产业循环高效、服务体系完善及管理机制健全七条路径。具体的指标见图1。
此指标体系结构充分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内涵,即包含了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的重要内容,符合大多数研究成果对生态城市的定义,是比较合理的。进一步说,在生态环境健康的目标层下,包含了环境质量良好、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技术适用三条路径,囊括环境质量、资源节约和利用以及生态技术三大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在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层下,包含了居民生活丰裕、产业循环高效两条路径,涵盖城乡统筹、以人为本、循环经济等先进理念,体现中央政策。社会和谐进步的目标层下包含服务体系完善和管理机制健全两条路径,涵盖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的宜居生态城市理念,体现生态城市对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高效廉洁行政管理机制的内在要求。
2指标选取
指标的选取分为初选和精选两个阶段,整个指标选取以文献分析和专家调查问卷等手段方法为主。初选阶段,可分为两大步骤。
(1)首次初选,建立指标库。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相关研究成果,将已有指标体系成果中出现的指标按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进行分类罗列,并将其中重复、相近或无法操作的指标进行初步排除,构建指标库。该指标库共包含377项指标(其中环境指标161项、经济指标78项、社会指标138项),涵盖国内外30多个地区和城市生态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包括北京、天津、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重庆、郑州、南昌、沈阳、厦门、哈尔滨、温州、南京、洛阳、商丘、淮南、贵阳、佛山、宜春等等)。
(2)二次初选,并设立门槛条件。将首次初选出来的指标库中的指标按上节所述指标选取原则,经专家论证会论证,从中选取61项关键性指标,建立二次初选指标库。同时考虑到一些重要但难以量化的指标总结成五项“门槛条件”,拟定性考察,包括:①绿色理念的树立,从政府到民众把生态城市作为发展目标;②初步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机制;③环境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某项环境质量指标在全国排名150位之前);④初步建立生态城市技术保障体系(有生态城市规划、有生态城市专家库);⑤已获评国家级生态环境良好城市称号(如国家园林城市等)。指标精选,将61项初步拟定的关键性指标和门槛条件编制成专家评议表,通过网络、专家座谈、学术研讨、论坛及发放问卷等多种形式征询各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专家评议表回收后,经科学统计和反复分析讨论,得出最终32项指标。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调查概况
此次专家问卷的发放自2010年11月起,陆续通过会议现场、网络等形式发放。问卷共发放120份,回收91份,回收率75.8%,有效问卷84份,有效率92.3%。
2专家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专家来源主要分为政府部门、其他事业单位、研究院、高效、公司等。被调查专家的专业背景设计城市规划类、景观类、建筑类、生态环境类、工程类、社会经济管理类等。具体构成比例如图2所示。将所有指标按照专家认可的情况进行排名,并取有50%以上专家认可的指标,共28项,另有4项为专家针对指标体系提出的酌情增加项。见表1。
3指标赋值及体系构建
指标赋值是构建指标体系的重要环节。根据国内外已有指标体系的理论及实践成果,经多次专家论证,综合分析与权衡,对各项指标进行赋值。赋值的基本原则根据宋永昌等的研究成果:(1)凡已有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指标,尽量采用规定的标准值;(2)参考国外具有良好特色的城市的现状值作为标准值;(3)参考国内城市的现状值,做趋势外推,确定标准值;(4)依据现有的环境、社会及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力求定量化作标准值;(5)对那些目前统计数据不十分完整,但在指标体系中又十分重要的指标在缺乏有关指标统计数据前,暂用类似指标替代。指标赋值及单位间见表1。
表1给出了我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本体系分为三层指标,第一次层次为目标层,包括生态环境健康、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第二层次为路径层,是第一层的细分,生态环境健康又可分为环境质量良好、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技术使用;经济持续发展又可分为居民生活丰裕和产业循环高效;社会和谐进步又可分为服务体系完善和管理机制健全。第三层次为具体指标层,共有32项具体指标,专家认可度都在50%以上。
结论和展望
摘要: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制度是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中对专家需求、专家的角色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力图从专家遴选机制、运行机制、咨询机制、激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几个方面构建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制度。档案期刊
关键词: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制度;专家;制度设计;机制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制度是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是指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在档案安全领域具有专业研究,拥有科学化、技术化的档案安全知识或者掌握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科学方法、工具的人,他们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中能够进行专业指导或是给出独立客观的意见,是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科学性的重要保障。专家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目前专家参与评估存在很大的主观性、随意性,且工作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措施。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构建科学、完善的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制度,以充分发挥专家作用,保障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科学性。
1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对专家的需求
1.1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修正与完善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是评估的工具,没有评估指标就无法开展评估工作,因此指标设计是开展评估工作的前提。因此构成档案安全风险的评估指标也很多,至少有几十种,如青岛市的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就涉及了21种风险因素、70项风险因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有效地找出各个档案安全风险点(风险因素),并对其发生的概率进行预测和判断。由此可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借助专家的智力支持。
1.2评估方案、评估结果的分析评价
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基于详细、科学、周全的评估方案,在评估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要专家对评估方案的科学性进行分析评价,并协助参与方案的修正与完善工作。此外在评价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时,也需要专家参与进来。
1.3档案安全风险的实地评估及评估过程中的技术指导
专家参与档案安全风险的实地评估,能够确保评估的科学性与技术性;专家在进行实地评估的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包括对评估人员进行培训、统一评估的标准与尺度,保证评估结果的公平与公正。
1.4评估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制定评估政策、制度,是实现档案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要求。在政策、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中,需要发挥专家参谋和智囊作用,对风险评估政策、制度制定中存在的难点问题、重点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制度的构建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制度构建,可从专家遴选机制、运行机制、咨询机制、激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几个方面展开。
2.1专家遴选机制
2.1.1专家结构构成情况第一,专业结构。为实现专业、专长配比组合的最优化,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应包括以下几个专业的专家:档案学、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档案保护技术、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信息化,等等。在实际工作中,不同专业结构的专家对于同一工作事项很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观点,有时有些观点还会截然相反,因此建立专家组合并非把不同专业结构的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简单地组合在一起开展工作,而是要建立机制,明确专家的职责分工,使不同专业结构的专家进行密切合作。第二,年龄结构。研究发现,专家的年龄段与其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美国学者朱克曼对美国6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首次做出重大贡献时的年龄进行分析,发现其中84%的人年龄集中在29岁至44岁之间,因此建议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的年龄结构应以中、青年为主,并兼具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第三,职称结构。专家职称反映了专家学术成就、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为保证专家的整体学术研究与专业技术水平,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职称结构中,获得高级职称的专家应占绝大部分比例。第四,研究领域。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很广,且某些领域如档案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专业性极强,因此需要对专家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做进一步要求,使得专家给出的意见与建议更有针对性与权威性、开展的工作指导更具有专业性与科学性。
2.1.2专家遴选指标体系专家遴选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指标组成:一是基本指标,如学历、职称、荣誉等;二是职业道德修养指标,包括思想品德、职业修养、智能修养等;三是专业业绩指标,包括科研成果、档案管理实践经历、档案专业技能、档案技术研发推广等。在这些指标体系中容易忽视的是职业道德指标,这是由于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难以量化和考察所造成的,目前的专家推荐条件一般为学位、职称、科研成果等容易量化和考察的条件、标准,而职业道德修养指标鲜有问津。事实上,职业道德修养这一指标在保障专家作用的实际发挥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专家往往身兼多职,如不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缺乏责任意识,往往不会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使得专家制度形同虚设,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科学性、技术性和准确性。
2.1.3专家遴选的程序专家遴选的程序由遴选公告,个人申请、单位或专家推荐,档案部门审核、考察,聘任等几个环节构成。为了避免专家遴选评审考核形式化、走过场,评审团成员应严格遵守回避制度,如,一旦进入评审团的专家将不再作为推荐人进行推荐。在专家遴选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专家咨询论证的科学性,建议专家应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并且规避相互之间存在学缘关系的现象。
2.2专家库运行机制
可设立专家库管理委员会负责专家库的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专家的遴选、聘任、动态管理、考核、培训等。对入库专家实行聘期制管理,聘任期一般为2至3年,摈弃“终身制”;实行“能者上、庸者让”的原则,定期针对专家业绩和履职情况开展年度考核和届满考核,将考核结果告知通过考核的专家,以便其根据考核结果及时改进工作,并且及时清退业务水平停滞、工作成绩平庸、履职不力者;还要将考核材料整理归档,作为下一届专家评选的参考资料。
2.3专家咨询机制
专家咨询是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的一项主要内容。目前专家咨询的方式较为单一,多为召开座谈会或研讨会,这样的方式容易使专家产生从众心理,容易倾向于更加权威者的意见,或服从于大多数人的意见,削弱专家的客观性与独立性,影响专家咨询的科学性、客观性、权威性。因此笔者建议采取多种专家咨询方法,如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电子会议等,并综合各种方法的长处,不断提升专家咨询的效果。
2.4专家激励机制
第一,为专家的自我提升提供机遇与平台。在档案安全领域中引入风险管理、风险评估理论是近几年的事情,风险评估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相对匮乏;此外,现有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的知识结构有待改善。基于这样的现状,有必要为专家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提供平台,可以提供给专家必要的出国、外地考察、交流、学习、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专家的专业素质;还可以定期组织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之间的专家开展交流,进一步拓宽专家的思维与眼界。第二,对优秀专家进行表彰与奖励。对表现突出的专家进行表彰,有利于激发专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做好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应确保表彰与奖励的形式多样化,除了采用常规的奖励手段,还可采用资助专家的科研经费等办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253-02
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对毕业论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毕业论文,以达到检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各高校也要求本科生在完成本科学位论文后取得相应的学分才可以获得本科学士学位证书。可见本科学位论文对于本科生学习阶段的重要性。同时国家教育部对本科学位论文的要求和评估,也督促高校教师要认真辅导学生完成本科学位论文,目的是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人才。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认真解读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本科学位论文的指标体系,理解它吃透它,才能更好的做好这项工作。
一、本科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本科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从选题和学位论文质量两方面进行解读。本科学位论文选题上总体要求是选题的性质、难度、分量、综合训练等情况要反映本科学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对学生培养目标的核心是通过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性质上解读,选题就要研究当今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方向,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即选题要紧密结合工程、生产实践和社会实际,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要求学位论文在实验、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事件中完成。从难度上面解读,要求学位论文所涉及的知识基本在学生所学知识范围内,或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解决这样一个层面上,选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选题要反映综合训练,要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中完成。比如电子信息方向的本科毕业生就要利用自己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如电路、信号与系统和通信等选择应用性的课题,如通信中信号干扰问题的研究、路灯亮度随光线变化的电路设计与应用等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不仅联系实际,而且将自己的基本知识活学活用。而对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深入生活中进行社会调查去获得第一手的数据作为选题依据。对于机械设计专业的本科生可以选择工程实践方面的课题,并且到实践中去检验理论,如涡轮机转速影响因素的研究等。通过这几个实例说明选题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习的基本知识作服务社会创新性的课题。当然选题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那么对导师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导师一定要理解学位论文选题要求,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进行论文选题。选题的性质、难度、分量、综合训练等情况要反映本科学位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要在工程、生产实践和社会实际中进行,选题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
本科学位论文质量也是最基本的评估要求之一。选题来源于实践并且要在实践中完成,完成得怎么样,是一个关键问题,就像盖房子,设计好方案,是不是严格按照要求去做了,这就是本科学位论文的质量指标体系。论文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是否较高,能够反映出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写作方面看,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和英语进行论文研究,能否应用各种工具查阅文献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否自己撰写论文,设计程序以及表达与交流,这些都是反映论文质量高低的一些标准。导师的指导和监督也是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最基本的要求,导师自己应该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并且发表一定的学术论文,只有这样,导师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不能太多,指导的学生多了,导师精力有限导致对学生的指导所用时间会分配不均,会导致论文质量下降。从选题的角度,要求学生一人一题,这样学生可以专心做自己的课题。总的来说,论文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能够反映社会发展需求,导师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如硕士、博士或者讲师以上发表过较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教师。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表达以及撰写过程中应用计算机、外语和查找文献的能力都是影响学位论文的重要指标。
二、评估考察点解读与对策
评估考察点对选题要求是选择紧密结合工程、生产实践和在社会实际中的比例,选题难度、工作量是否适当,是否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选题是否有一定的重复。选题中题目的要求也很重要,题目是否选择的太空太大,或是偏离实际等。要求导师在选题时尽量安排课题在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中完成,选题应该在充分的调研、反复的论证后由学生答辩后决定,这样可以避免选择的题目难度适中,符合评估选题要求。评估考察点对导师的要求,考察点重视指导过程和指导记录的规范性。检查一名导师是否指导的学生超过10人,导师是否符合指导教师资格,是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学位论文的整个指导过程中是否认真指导,即指导记录是否齐全,论文是否按时认真修改,并保存好修改记录。这一点上一定要认真选择符合条件的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要求导师也进行一定的科研活动,并且关注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论文质量。评估考察点对时间安排的考察点,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一定的过程,是否适合本科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评估考察点对论文真实性的考察,检测论文是否有抄袭现象。要求重视论文指导过程,并做好记录和保存,切忌集中记录、集中指导和集中修改等不好的习惯。
三、对教学改革的影响
本科学位论文完成的基础是学生首先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扎实的基本功来源于学生平常的学习,因而日常对学生的教学活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在教学活动中为本科学位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要做好平常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改革中可以采取每学期进行一定的专业参观、实习和见习,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写小论文,进行发表。在教学中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可行的、学生可以通过已有知识完成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或是几个学生一个组完成。可见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对本科学位论文的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大学课堂教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基本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5-9.
〔2〕黄杰.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浅析及有关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研究,2011,(12):11-12.
〔3〕张美华,虞慧群.学位论文重合率检测引入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2(4):79-80.
1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程度不够,内在动力缺乏不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程度不够。①认为毕业论文对自己学业不会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不想也不愿去做,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②认为毕业论文主要是老师做,和自己关系不是很大。③认为毕业论文的成绩对找工作和考研没有直接影响,不想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④在经历十几年应试教育后,很多学生耳濡目染了一些不良习惯,如抄袭等,在毕业论文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派上了用场。认为答辩前只需搜索、复制、粘贴就可大功告成。
1.2基础不扎实,准备不充分
1.3制度不落实,监管不到位
1.4毕业设计与求职、考研相冲突,投入精力不足
1.5教师把关不严,失察失误
2措施
2.1正确认识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2.1.1完成毕业论文,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2.1.2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是教学相长的一种重要手段,这对教师自己的科研工作也会带来帮助。
2.1.3毕业论文也能检验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体系、科研质量体系的真实性和信誉度,是留给学校的一份宝贵财富。通过毕业论文向学校交上一份教学成果的答卷,为教学改革、教学发展提供宝贵的信息和资源,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学校可以筛选这些信息,为教学科研服务。
2.2注重毕业论文的基础工作,加强基础训练
2.3严格制订毕业实习有关制度,加强系(部、院)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与配合,确保监管工作有序进行
2.3.1制定符合药学实习教学的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为保证有效的实习管理,需要制订毕业实习管理制度,形成完整的毕业实习管理体系。如实习文件汇编、实习管理规章制度、 实习基地资料、实习生情况资料,便于指导和解决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保障实习顺利进行。
2.3.2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保障信息畅通,保证实习效果。
2.3.3加强对实习基地的评估。要成立评估小组,采取巡视检查、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实习基地进行评估,以掌握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1]。
2.4合理分配毕业设计与求职、考研的时间,提高实验效率毕业设计进程计划作适当的机动调整。比如允许学生从毕业实习开始提前进入毕业设计,让有条件的学生提前开始做毕业设计等等。这样的做法配之以务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就能够在较大范围内为毕业生求职、考研提供必要的机动时间,同时又可以使毕业设计的质量有必要的时间保证[2]。
2.5抓好关键点
2.5.1把好选题关选题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学生能否按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并保证其质量,以及在毕业论文中能否对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及基本技能进行充分的训练和培养,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等问题。毕业论文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考虑完成课题的可行性。②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③要注意选题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2.5.2把好设计关设计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毕业论文的总体规划,相当于工程中的设计图,必须明确本课题要完成的任务和需达到的目的,具体技术要求和写作规范,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参考文献目录,具体时问安排(包括开题报告完成时间、初稿和定稿的时间、答辩时间、约定指导学生的时间安排以及联系方式等)[3] 。
2.5.3把好指导关
2.5.4把好数据关
2.5.5把好审阅关
3讨论
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大学期间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毕业论文的质量优劣是对学生是否学有所得的一次综合评估,是对教师素质的一次综合检验,夯实基础,完善制度措施,抓好毕业论文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就能有效地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药学毕业生。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c)-0093-01
高等院校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是实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业务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为了确保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必须对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最为关键的就是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全过程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旨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形成制度化、标准化,以利于进行全过程全面跟踪管理,使质量管理在环节上、阶段上紧密相联,从而使质量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全程管理体系、协调监控体系、条件保障体系、目标管理体系、文件管理体系、和综合评估体系等。
一、全程管理体系
毕业设计(论文)是一个由不同阶段和多环节组成的创作过程,其质量管理应具体落实到不同阶段和环节之中。一般说来,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通常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以及八个环节,即前期主要包括选题、搜集资料、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四个环节,中期主要包括本文创作、教师审阅二个环节;后期主要包括答辩、成绩评定二个环节。
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应该对其全过程跟踪管理。作为全程管理,就是要对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确定管理目标和要求,管理人员应对每个阶段和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从而保证毕业设计(论文)顺利完成。
二、协调监控体系
建立协调与监控体系,就是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工作正常运行,从而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质量。在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中,经常出现质量管理工作环节不协调和相互脱节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学生忙于找工作而不能按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从而影响设计或论文答辩进程,干扰了院系教学工作的节奏。此外,一校多区的高校,特别是新校区由于教学设备和设施还不完备,如学生查阅和搜集文献资料比较困难,教师指导工作不到位,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因此,当出现上述问题时,必须加强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尤其是各个校区在质量管理环节上容易出现漏洞和盲点,应及时做好协调工作。
三、条件保障体系
条件保障体系,是毕业设计(论文)顺利完成的物质基础,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载体。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学校及院系一定要为学生开放图书馆和实验室,提供必要的图书资料和实验器材。与此同时,还要保障学生能够及时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由于毕业设计(论文)都是在同一时期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出现争抢图书资料和排队实验的问题,所以,学校及院系主管负责人要统筹规划、协调安排,保证每个学生能及时查阅资料和进行实验。与此同时,要协调专门管理人员为学生排忧解难,确保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四、目标管理体系
在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毕业设计(论文)目标管理体系。目标管理工作的目的,旨在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其中,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技能水平、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能文能武”的应用人才。
五、文件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文件,是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体现。要使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进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就必须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过程纳入文件之中,从而形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文件体系。在质量管理文件体系中,主要包括管理标准、管理程序、管理规则、管理计划、管理措施、管理目标、管理监控等,并将选题结果、开题报告、答辩记录和成绩评定等纳入文件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使质量管理工作文件化。
综上所述,构建与创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使质量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这不仅对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而且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方位质量管理,将质量管理工作深入到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和环节之中。它实质上是质量管理创新的过程,也是逐步规范管理工作的过程,更是将质量管理制度化的过程。这是培养和造成高级专门人才最为关键的教学环节。因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具备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综合评估体系
建立评估体系,就是对答辩、成绩评定两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答辩与评估,是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行综合考查和评价,其中主要对毕业设计(论文)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学术价值、创新观点、应用性与操作性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质量管理角度来看,在答辩和成绩评定过程中,是否符合学校有关规定,成绩评定是否客观、公正。当答辩专家小组成员出现意见分歧时,应组织重新答辩,然而,再依评定标准作出成绩等级。质量管理最为重要的是制定客观而详细的成绩评分标准,各项标准要明确,如创新性的标准要具体化。
此外,评估体系也包括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对指导教师和质量管理人员进行评估。把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都纳入评估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地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二、培养质量监督与考核体系不完善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与考核体系尚需完善,缺乏系统全面的质量监督与评估机制,课程考核多采用课程论文形式,并不能有效地对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价,其教育模式尚未摆脱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传统,侧重科学研究,论文选题也与临床工作实际联系不紧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依靠导师培养和严格的过程管理,还需规范的评估机制及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保证[4]。
三、提高培养质量对策
培养质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加强质量监督与评估可以使研究生的培养步入规范化的轨道,重视过程管理,规范培养过程,保证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注入全程培养观念,即从研究生导师遴选到招生选拔,从制定培养方案到实施并进行考核评估及论文答辩的整个过程中,保证每个环节的质量,从而使培养质量得到保证。
1.不断壮大高水准的导师队伍,提高师资力量。在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师资队伍方面,可通过以下方式解决:(1)通过“内培外引”等方式,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2)注重导师遴选,应重点考察其知识结构,尤其对本学科发展趋势和临床前沿的了解;(3)加强对现有学术型导师的实践性培训和考察,促进师资转型;(4)增加专业学位导师的进一步深造和培训机会,注重导师对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学习与交流,促进导师队伍建设。
2.控制生源质量。注重口腔医学研究生生源质量,严格控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入学标准。除研究生招生所必备初试、复试的严格考核和把关外,专业学位研究生还需强调其临床操作基础,应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具有独立诊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和较强的临床操作能力。
3.确立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专业学位研究生所需的“临床、科研”协同培育以能力和思维培养为中心,需因材施教、严格要求,同时,还要保障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实施,制定全面的培养流程[4]。(1)研究课题应与临床紧密联系,主要研究疾病诊断、治疗与服务等临床实际问题;(2)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使研究生培养根据课题选题、研究条件等有序进行;(3)科室应成立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带教老师为指导小组,全面开展临床指导工作;(4)根据研究生培养要求提供相应的临床病例和实践操作机会,应用新技术,提高治疗水平。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从选题、实施、答辩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或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流程进行的,无法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选题的内容偏重基础学科研究。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长期以来影响着高校中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宏观教学内涵均是由高校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毕业论文作为整个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前期教学的影响,论文的选题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上,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完成论文的条件有限,导致论文整体上选题差别很大,质量不能保证。毕业论文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脱节。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多数人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偿自己的学历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最好的结合方式。但是,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论文受所谓的论文质量的约束,很少能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毕业论文缺少成人教育特色。成人教育学生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应该是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以及几年来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环节,内容很多与学生实际工作无关,成人教育中服务行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方便,照搬普高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导致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相近,对论文的科学研究层次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以涉及学术层次水平高低评定论文的质量;这种考核标准脱离了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出现了网上文献拼凑、他人、挪用别人数据等现象发生,完全背离了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宗旨。
3、保障机制不完善,论文的完成缺少有力支撑
缺少论文指导课。论文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如何按照要求格式去撰写论文。很多教学单位都忽略了论文指导课的重要性,或是缩短学时,或是直接取消面授,改为网上自学,出现了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选题不准确,论文内容与题目偏差等严重问题。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完成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论文工作事半功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没有真正地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操作论文的完成,同时,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上多以自己研究的课题为基础,脱离学生的工作实际。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
建立成人教育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满足工作单位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需求,是保障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1、在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下,论文实施的每个环节都具备相关操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保证论文高效、高质的完成,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诚信度。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某一专项研究的总结性材料,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多数是在本人单位实施,与其具体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相对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更加多样、复杂,论文质量不宜控制。建立科学可行、适用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操作制度,在大的框架上对论文的方向进行把握,对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论文的每一部分设置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此标准衡量相关的操作,达到成人本科论文的实施的制度化、标准化。
2、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将学生工作单位引入到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把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主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质量保证作用和全程监管作用,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最终为工作效力服务。学生的工作单位是学生学业完成的最大支柱,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工作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成论文的场所、仪器等硬件设施,还要学生配备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习指导教师。因而,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在毕业论文中引进工作单位,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
3、通过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最终达到高校顺利、高质地完成论文整体工作;用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培训员工、利于单位发展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单位。
三、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制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成因素,包括前期规范、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估,通过对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寻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前期规范体系
前期规范是成教学生在实施毕业论文之前,学校对论文具体的完成形式和结果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是学生完成整个论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线,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论文实际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主要根据各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体过程,研究建立一系列符合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制度:(1)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教育、写作方法的教育、违反纪律的教育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让学生明确论文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对学生的论文过程做以框架式要求,约束学生在论文的完成中务必坚守诚信原则,以自己的真实数据编写论文。(2)开题报告制度,成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论文设想、文献查阅情况、指导教师综合意见,形成具有可实际操作的论文构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向高校汇报,经高校专家审核通过施行。(3)中期考核制度,依据开题的思路和步骤设计,对论文中期取得成果进行审评,根据前期情况规划下一步论文的具体实施。(4)论文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工作进行考核,学校组织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单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检查和归档。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是论文写作中的把关环节,对论文的开题、期中考核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依据学校制定的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考核制度,学生以书面汇报的形式向学校汇报论文思路及阶段性工作成果,学校对学生论文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及进展情况做评价,学生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及时与高校沟通,依据学生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
据新华社电部分学术期刊“靠收取版面费牟利”以及“产业化”等问题,社会反响强烈。针对这些问题,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将对大量刊载学术论文的期刊进行监测评估,对不注重学术质量、刊载拼凑、剽窃学术文章的学术期刊予以严肃处理,采取措施整治学术期刊由其他单位和个人,对超越办刊宗旨及范围刊载学术论文的期刊将依据相关规定予以行政处罚,结合报刊出版质量评估体系对学术质量差、经营水平低、靠收取版面费生存的期刊予以停办。
记者从昨日召开的“加强学术期刊管理”座谈会上了解到,一些期刊刊载论文数量过多,最多的每期刊发200多篇,由于缺乏必要的审核和把关,论文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少数期刊超越办刊宗旨及业务范围,所刊发论文几乎涵盖所有学术领域。这些期刊出版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学术质量、以收取版面费牟利的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出版秩序,对期刊界和学术界负面影响巨大。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负责人指出,将进一步加强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尽快建立学术期刊编辑准入制度、学术期刊编辑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学术期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日前,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对严重违规的《中国包装科技博览》等6种期刊予以停业整顿、警告等行政处罚,对《管理观察》等两种期刊予以通报批评,同时责令立即纠正违规行为。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从1999年开始,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年均增长幅度达到28.8%。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玉良教授指出: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在质量上的发展严重落后于研究生规模和质量要求的发展。这些问题正在影响着我国研究生的社会声誉,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国家学位条例及实施办法和各高校的学位授予细则都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规定,但是由于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学位论文答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认真对待。
1.缺乏答辩氛围,答辩质量下降根据所了解的情况,现阶段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基本采用集体答辩的形式。有的答辩组半天就安排三四位博士生或七八位硕士生进行答辩。因时间关系,往往导致答辩委员会委员的质疑不够深入,评议比较草率,时间一到,答辩便匆匆结束。
在答辩委员会委员质疑的过程中,时常出现指导教师替学生解答问题的现象,最终演变成为答辩委员和指导教师在讨论问题,而答辩会的主角一学生却成了旁观者。
—个成员固定的答辩组在连续半天或一天中听取数位学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汇报,往往会出现答辩委员会委员并非对所有学生的研究内容都非常“内行”,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提问水平的下降。
上述种种原因导致了答辩氛围不浓厚,答辩中专家质询的力度不够。无论是“答”的角度还是“辩”的角度,开展都不够深入。给人一种走过场的印象,造成学位论文答辩质量的下降。
2.答辩会场秩序欠佳在答辩过程中,有些答辩委员会委员因公事、急事不能参加答辩的全过程就中途退场,甚至答辩委员会主席也要临阵更换。尽管他们提前投票评分但影响评议质量;有的答辩委员在会场抽烟、电话不断更是司空见惯。有的答辩会场旁听学生很少,并且频繁进出答辩会场。这些情况无疑都严重影响了答辩进程,破坏了学位论文答辩的严肃性。
3.答辩委员会秘书不能认真履行秘书职责有些答辩委员会秘书在学生答辩前没有将学位论文提前送给答辩委员会委员审阅,答辩后也不宣读同行专家对学位论文的评阅意见;有的答辩决议并不是由秘书在答辩结束后根据论文评阅情况和答辩情况拟定,而是在答辩前由学生先行拟定,答辩后再由秘书修改;有些答辩委员会组织不力,未提前通知委员本人,以致要答辩了,还电话现找人,使原定时间推迟。
4.学位论文评阅正面评价多、负面评价少学位论文的评阅意见绝大多数是正面评价,明确地指出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的评阅意见不多。评语中所提出多为一般性或建议性的问题,或者只是简单地指出学位论文中一些不规范的地方。总之,大多数的评阅意见中所提出的问题较为客气,相比而言,匿名评阅的评语比较中肯,意见较为明确、尖锐。
总结近几年的论文评阅情况,论文评阅分数高低大致趋势是:校内专家分数>校外专家分数>匿名评阅专家分数,说明论文评阅存在很大的人情因素。
二、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巡视制度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能够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使学位论文答辩不至于流于形式,通过提高学位论文答辩质量来保证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北京理工大学近年来制定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巡视制度,组成答辩巡视小组,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进行抽查、监督和评估。
1.答辩巡视小组的构成及特点学位论文答辩巡视制度是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建立,旨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质量起到保证、监督、评估和提高的一种机制。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特聘一批身体健康、德高望重、学术造诣深、学风严谨的退休老教授组成答辩巡视小组,遵照“发现问题敦促改进、提炼优点发扬传承”的宗旨,小组成员分别到各答辩现场对学位论文答辩进行全方位的检查、监督和评估,并进一步提出评价改进意见,使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不断得以完善和进步,从而保证答辩的质量[4'答辩巡视小组成员曾长期从事研究生教育工作,对研究生教育事业充满热情,确确实实想通过自己的实际劳动发挥余热,为学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献言献策;他们曾有着丰富的研究生教育经验,退休后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在检查监督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答辩巡视小组是联系学校行政管理与广大教师学生的纽带,他们的身份比较特殊。一方面,他们代表学校,代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在答辩的过程中深入基层,通过监督和建议的方式,把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规章制度更好地推行贯彻下去。他们在工作中的顾虑少,没有人情或其他方面的负担,能够更好地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另一方面,他们又从“群众”中来,作为“旁观者”,基层的学生老师会感到比较亲切,他们对学校的一些管理规定有何意见和建议,可以直接地没有太多顾虑地反映给巡视小组,这样一来,学校的管理层就可以及时地得到基层的反馈,使得相关的政策规定能够更加与时俱进、贴近实际,更好地为广大教师学生服务。
2.答辩巡视小组的工作职责在进行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前,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将学生的学位论文评阅信息及相关的答辩信息传送给答辩巡视小组。答辩巡视小组成员根据“抓两头”的原则对相关的学位论文答辩进行巡视检查。所谓“抓两头”,就是在巡视检查中有所侧重,一方面对较差的或有争议的学位论文进行重点检查。如在论文评阅中未能一次通过的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的两份评阅意见反差较大的学位论文等,在答辩时要重点检查;另一方面,对较好的学位论文进行重点检查。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育苗及奖励基金获得者,他们均是在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审和中期检查中遴选出来的论文选题好、有研究潜力的学生、还有一些计划申请校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甚至有可能申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这些学位论文答辩都要重点去检查评估。在每一阶段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结束后,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便组织巡视小组专家召开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巡视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检查经验,最重要的是把巡视检查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尤其是发现的一些问题)及时研究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并为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和意见,为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制定规章制度提供重要依据,促进研究生培养管理机制更加完善。
三、实施效果分析
1.制定整改措施学位论文答辩巡视小组成员工作在学位论文答辩的第一线,对学位论文答辩各个环节的执行情况都非常清楚,了解到的是答辩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从第一年的答辩巡视检查中,巡视小组就通过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对这些情况和建议的研究分析,及时采取了整改措施。
(1)限定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下限。对学位论文答辩时间进行了下限要求: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过程中,博士学位论文报告时间要求30~40分钟,硕士学位论文报告时间要求20~30分钟;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对论文工作提问质疑时间应在30分钟以上,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对论文工作提问质疑时间应在15分钟以上。
(2)严格答辩秩序,加强学位论文答辩的严肃性。明确答辩会场纪律: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委员会委员和旁听人员应自觉关闭手机、保持安静,不得随意出入答辩会场。答辩委员会委员在答辩的过程中要仔细听取答辩人的报告,不讨论与答辩内容无关的事宜。
(3)明确要求在答辩委员会委员对论文工作质疑的过程中,研究生指导教师一般情况下不得代替学生回答问题。指导教师只能在非常必要时才能对一些情况进行说明,对一些问题做简要的解释。
(4)明确要求答辩委员会委员必须在答辩前认真阅读答辩人的学位论文,以便在答辩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论文的内容,提升质疑问题的质量与水平。
(5)进一步明确了答辩委员会秘书的职责。要求答辩委员会秘书遵守论文答辩程序,完成好答辩全过程工作。
(6)明文规定评阅意见必须指出学位论文的不足之处,并且逐步扩大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的比例。
2.巡视效果分析北京理工大学从2004年开始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巡视工作,笔者提取了2005~2007年三年中抽查的共416名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巡视成绩及评估结果。其中评价指标A~G分别是答辩委员会委员对论文审阅准备情况、答辩程序执行情况、学生报告情况、答辩委员会委员对论文质疑情况、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答辩委员会评议情况、答辩委员会委员对该领域熟悉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评价指标中答辩委员会委员对论文审阅准备情况(A)、答辩程序执行情况(B)、答辩委员会委员对论文质疑情况(D)、答辩委员会评议情况(F)、答辩委员会委员对该领域熟悉情况(G)都有了较好的改善。可见,建立学位论文答辩巡视制度对于调动广大师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增强质量意识,激发导师的责任心和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探索与思考
北京理工大学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巡视制度,对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1.尝试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建立巡视制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巡视制度对于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答辩前的培养环节形成了必要的反馈,但如果把反馈作用变成实时的检查和督导,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即可以考虑成立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督导小组,从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预答辩直至学位论文答辩进行全程跟踪,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全过程进行检查督导,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建立学位论文答辩专家库答辩委员会的组成是学位论文答辩的重要环节,可以考虑以学科专业或研究领域为单位建立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专家库,建立这些专家的专业信息档案以及参加答辩会的表现情况记录,为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更好更准确地选择答辩委员会委员提供有效的帮助和依据。
3.以奖促进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奖励机制。大力表彰那些在原创性、理论性、应用性以及发表高质量论文等方面有突出成果的优秀学位论文作者及其指导教师,如建立专项基金进行研究资助,在全校范围内召开大会进行隆重表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