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培训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9-13 07:03: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心理咨询师培训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心理咨询师培训总结

篇1

一、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现状

有人也把工作倦怠称之为职业枯竭,意思是说从事相关服务行业中的人员因工作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过长,忽视个人自身的需求从而引起的工作效率低下的状态[1]。心理咨询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需要咨询师在工作过程中投入非常多的情感和大量的智力活动,他们时常感受到来自自己、求助者和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心理咨询师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特别是近些年,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和就业等压力逐步加大,诞生了不少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社会对心理咨询工作的需要和期望不断升高,高校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倦怠也日趋严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2]。

二、高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产生的原因

(一)身份界定模糊,存在多种角色冲突

心理咨询职业是一个良心职业,具有其特定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当今,不少高校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还兼任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并且来自行政上和课程上的工作任务繁琐沉重,高校心理咨询师被迫在各种身份中寻找平衡点,但现实情况常常会让心理咨询师处于被动地位[3]。

(二)职业发展前景受限,个人满意度较低

在咨询的过程中,第一步需要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构建起稳健的、友好的咨访关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帮助来访者,这种投入一般是单方面的。心理咨询的效果具有非显性、滞后性和往复性的特点,尤其是在高校,心理咨询的工作量并没有纳入学校相关量化和考核体系,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能计入工作量,难以有成就感。同时,高校心理咨询师在劳动报酬、职称晋升等方面也没有制度保障,容易陷入职业发展困境与自我价值感低的矛盾冲突。

(三)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和专业督导

高校经常会组织心理咨询师参加省教育厅开展的相关会议和活动,这类会议能够提供同行之间的交流,可是无法提供系统的学习机会和专业的督导。有一些专家认为,一个合格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之路必定是一个充满艰辛和荆棘的路程,心理咨询师在面对专业领域诸多挑战的同时还要面对许多原生家庭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咨询有效性的个人因素。接受督导是觉察和处理个人问题的重要途径,如果缺乏这个过程就很难在专业上保持稳定发展。

(四)转介机制不完善,超出工作能力和范畴

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而心理治疗则需要在医院等具有相关资质的机构进行。可是,在高校咨询工作中,我们发现神经症性问题和精神类问题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般情况下,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通常不愿意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心理辅导,他们更害怕同学老师发现他们有问题,更害怕学校相关机构建议其到医院或精神病院等专业机构接受治疗。即使部分学生愿意到医院进行诊断,也不太愿意接受药物治疗,更愿意返回学校进行心理辅导。家长在得知学生情况后,更是倾向于依赖学校心理机构,而碍于面子等问题不愿去医院或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排查筛选出具有严重问题的建议往外送,有些不愿意去,有的送出去相关单位不愿意接收;当学生表现出精神症状时,对于不适宜咨询的学生进行转介是高校咨询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但是学校并没有与相关的心理治疗机构建立有效的转介机制,导致遇到能力之外的问题时无法及时将个案转介出去[4]。这样,高校心理咨询师就不得不面对许多超出自身工作能力和工作范围的来访者,造成高校心理咨询师压力增大。

三、高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的解决途径

(一)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提供政策保障

高校应该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明确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身份和工作内容,保证专职心理咨询师工作的专业性,尽量避免工作交叉和多重角色;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心理咨询师的职称评定体系,保证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得到相匹配的回报与支持,从而提升工作积极性,保证心理咨询师师资队伍的稳定。同时,建立合理有效的转介机制,使超出心理咨询师工作范畴的个案能够及时转介,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也保证心理咨询师的自身健康水平。

(二).组建心理咨询团队,获得心理支持

多数人误以为,心理咨询师是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的,自身不会也不可能有心理问题,或者自身可以解决出现的心理问题。但事与愿违,心理咨询师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出现心理问题,而且也需要有人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提供帮助。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咨询师,在工作遇到困难时尤其需要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由于心理咨询工作自身的特点,每一次个案都在体验一个全新的过程,每一个来访者都是与众不同的独特个体。这就要求心理咨询师拥有持续而丰富的支持资源。不但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严格充足的实践训练背景,还要通过各种方法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因此,高校心理咨询师应该参与到一个团结的、高效率的心理咨询教师团队中。心理咨询师不仅能够从团队中有效地分散自己的责任,得到专业的支持和理解,还能缓解工作压力,提高自身的职业效能感、避免挫折感,维护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能学习到不同心理咨询师擅长的方法和?验,互相之间取长补短,学习到工作枯竭的有效应对方式,从而储备更多的心理支持资源[5]。这种团队可以由校内的同事组成,也可以由校外的同行之间组成。

(三)建立督导制度,提升专业咨询技能

高校心理咨询师不断遇到各种挑战,迫切需要督导师的定期指导,及时解决遇到的棘手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也能有效地促进咨询效果,并防止问题的出现。定期稳定的专业督导和相关信任的督导关系,使心理咨询师拥有固定的商量与检讨的对象;经验丰富的心理督导师能够指出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个人的未尽事宜、行为是否符合伦理;资深的督导师可以及时帮助心理咨询师有效地解决咨询活动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处理自己积压的负面情绪,更能够帮助咨询师看清咨询中引发的“情结”的问题,促进它们不断反思和总结,是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必备向导。

同时,高校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参加一些自我成长团体,在这类小团体中,经验丰富的团体咨询师能够担当督导师,其他咨询师作为团体成员,可以参与定期组织各种主题的团体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心理咨询师可以将遇到的咨询案例在保密的前提下,与督导师进行充分讨论,通过督导师的指导分析,心理咨询师可能会发现影响心理咨询的自身的不良因素,从而协助心理咨询师意识到并及时处理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渐成为更加合格、成熟的高校心理咨询师。所以说,建立完善心理咨询工作督导制度是非常必要而且可行的,它可以保障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规范、健康发展,从而推动高校整体心理咨询水平的提高。

篇2

知情同意、保密、转介、价值中立等原则是心理咨询中最起码的伦理规范|2,这些规范不但保护来访者的利益,同时为心理咨询师们提供了在特定情境中应该遵循的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也简化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在我国的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中,这些最基本的伦理原则在执行的时候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复杂性,这些基本原则也远远不能解决咨询师的所有问题和所面临的道德两难选择13。

 

国外有关心理咨询的伦理学和行为规范经过了一个漫长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的过程,比如:美国心理协会(APA)1892年成立,在1938年就专门成立了科学及专业伦理学委员会,来处理与伦理学相关的问题;在1953年正式制定了“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标准’法典|4|;在1992年,伦理学标准委员会又通过调查把伦理学标准修改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

 

而我国在这方面发展比较缓慢和薄弱,使我们心理咨询师在工作时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为此,笔者试结合国外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的发展,对我国心理咨询师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业规范作一些深入的探讨。

 

1我国心理咨询的伦理学现状

 

我国目前管理心理咨询工作的相关协会有两个:中国心理学会(CPA)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CAMH)CPA创建于1921年,下设14个专业委员会,其中包括临床和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没有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美国APA在建立46年后就专门成立了科学及专业伦理学委员会,61年后正式制定了“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标准”法典。而CPA在成立的85年中,只在1992年的时候,公布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其中包含了9条道德准则,但没有说明违背该准则伦理问题的受理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CAMH成立于1985年,现在下设14个专业委员会,其中包括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但是也没有专业伦理学委员会,没有制定注册会员应该遵守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直到2001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始试行《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的时候,劳动部委托CAMH制定了《国家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该《标准》中的2.1款中包括了6条职业道德,其中涉及:歧视、知情同意、避免双重关系、转诊和保密等。但是,该标准同样没有说明有关心理咨询中的伦理学问题的受理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管理职能上的不明确和缺失,造成对心理咨询工作从业人员的管理真空和实践的困惑,导致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无从界定和约束,工作中出现纠纷后难以找到法律和职业规范依据,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同时,相关法律和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乏也为职业资格认证、职业培训机构认证、职业监控和管理带来了巨大困难。这些问题相互钳制,对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化构成巨大阻碍.

 

2国外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的发展

 

在国外,心理咨询的发展历史比较长,基本上各个地方都有开业的职业心理咨询师,尤其是欧美。在美国,对心理咨询的行业规范和管理的部门就有四个161:专业伦理学委员会、州注册机构、民事法庭(主要处理渎职的行为)以及刑事法庭。尽管这四个部门职能可能有相当的重叠,但每一个机构都有其不同执行标准,对心理咨询这一行业进行有效和严格的管理.

 

美国心理学会(APA)针对1319名会员做的随机调查中,有679名心理学家遇到过伦理学上的挑战和麻烦171。在美国各州的心理咨询的注册机构中,因为违反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而受到的惩罚案例中,与来访者发生性或非性的双重关系的就占35%;非专业、非伦理或忽视的行为占28.6%;欺骗性的治疗行为占9.5%;犯罪行为占8.6%.每年都有大量的投诉正是因为病人对心理咨询的投诉日益增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督促美国心理咨询的伦理学原则走上了规范和正规的管理.

 

成立于1892年的APA,于1938年首次成立了科学及专业伦理学委员会,主要处理心理咨询当中的投诉问题,但因为没有正式而明确的伦理学标准,只能以舆论和劝说为主要处理方式。APA认识到了伦理学标准制定的重要性,于1947年决定制订一个正式的伦理学法典,并随即成立了一个制订伦理学标准的委员会,1948年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经验研宄及起草法典的部门,发给APA的7500名成员每人一封信,请他们回答:通过对具体情况的描写反映出解决伦理学问题的经验,以便确定伦理学的主题委员会陆续收到了1000多份评论性事件报告。在认真分析、归类、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这些事件与附加评论于第2年制订了法典草稿,并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Psychologist)杂志(1951)上,此标准归纳为6个主要方面141:(1)心理咨询伦理学标准与公共责任;(2)心理咨询职业关系的伦理学标准;(3)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关系的伦理学标准;(4)心理咨询科学研宄的伦理学标准;5)心理咨询专业写作与出版的伦理学标准;(6)心理咨询教学的伦理学标准。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几经修改,最后在1953年正式定稿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标准美国心理协会结束了60年没有正式的伦理学标准的历史。

 

1990年APA依照上述方法,再次进行了调查研宄,然后把伦理学标准修改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EthicalPrinciplesofPsychologistsandCodeofConduct)(1992APA),发表在AmericanPsychologist杂志上,它包括介绍、前言、6个总的原则以及具体的伦理标准171。协会通过它的伦理学委员会,要求和约束其成员遵守该法典中规定的伦理学原则。如果有来访者投诉咨询师的伦理问题,那么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会予以受理处理,认定情况违反了伦理学规范,将会被处以除名、取消注册资格、判处渎职和刑事等处罚。在1996年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公开处理的案例当中,因为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性行为而被‘注销资格”的占63%;其次不适当的专业行为,涉及儿童的监护权,违反保密原则,测验的滥用,保险费用问题,不胜任职业;还包括不适当的研宄、教学、管理问题,不恰当的公开发表、错误、虚假或误导的言论等,也是咨询师被处理的主要原因|8)。2002年美国心理协会又一次对其进行了修订。

 

英国咨询与治疗协会(BACP)也在2002年对旧的伦理和执业法规进行了修订,颁布新的《关于咨询和治疗的伦理规范和执业完善框架〉,新框架较之旧法规在各方面都更趋于完善。伦理学原则包括:诚信(fidelity)、自决(autonomy)、有益(beneficence)、无伤害(non—maleficence)、公正(justice)、自尊(self—respect)等条款|91。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投诉程序,对于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3我国心理咨询的伦理学思考

 

笔者依据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伦理学现状,结合欧美国家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的发展历程,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首先,应该尽快成立心理学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CPA)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CAMH)应联合成立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门负责探索、制定、修订“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同时受理各类心理咨询相关的伦理学问题的投诉和处理。让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投诉渠道。

 

其次应该起草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伦理学规范。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针对所有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行业规范和伦理学原则,而完全照搬欧美等国相应正式的心理学伦理规范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仅仅只能起借鉴作用。美国心理学家Hobbs说1101:产生于真正本土心理学的伦理学法典才有生命力。所以,中国心理学会应该尽快着手制定‘中国本土的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业规范’,强化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和管理。该规范的制定方法可以借鉴欧美国家做法,以经验研宄为基础,向中国本土实践的心理学家发放调查问卷,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和整理,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予以试行,然后再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篇3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体制改革的浪潮下,各行各业竞争加剧,市场对人才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首当其冲承担起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健康的心理保障是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的前提,高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心理各方面需求激增,在面对目前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时代的高速发展具有两面性,往往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使市场复杂化,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这一时期尤为突出,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问题和对策展开讨论,探寻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方式,从而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师队伍现状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但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体系才形成了一定的雏形。具体经历了80年代的初期,教育者们才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期,在各个高校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培养环节,但对其职能缺乏清晰的划分,随后体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率先在上海、湖南等地方启动。形式主要以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构建学生档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但就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性差、奖惩机制不明确等问题严重阻碍着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进程,缺乏专业的、高效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心理咨询师的发展更是显得滞后于国外很多,2001年8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并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随后的2002年4月,才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截止至2003年4月11日仅仅只有50余家申报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远程培训试点工作。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尚有47.6万的缺口,而目前全国取得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人员在这一数字之下,可见整个社会心理咨询师尚属稀缺,高职院校构建高效的心理咨询师队伍的路程更为漫长。

与国内的情况相反,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历史渊源深刻,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就以社区服务站、学校心理治疗门诊等形式相继出现。发展倒80年代初期,其教育的重点仍在问题学生身上,到80年代中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面向全体学生。近代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蓬勃发展,掀起了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革命热潮,引起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政府也大力支持,随之在投入经费上大幅增加,就70年代以来的教育资金投入就高达17亿美元。在此环境下各高校纷纷建立健全相应体系,并形成了专业、高效的心理咨询师队伍,美国每100万人中有1000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其心理咨询师职业在社会具有普遍性,其培训体系也是相对成熟完善的,丰富的心理咨询师资源为构建高职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师队伍提供资源保障。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深。片面的认识,导致只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校培养工作的促进作用,而忽视了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的功能。各方面的配备不全,使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初级阶段。

(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专业素养较差。多数难以深刻理解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意义、原则,从而不能制定出有效的教育计划,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动力。

(三)学校和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导致高职学生对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强。多将其视为副科,不主动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教学,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件羞耻的事情,缺乏正确的认识,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

三、高职院校建设专业化心理咨询师队伍的意义

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理想人格。促进高职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应该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务和当务之急。高职教育是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技术人才资源为目的的,人才资源的好坏关系着民族工业的振兴和发展,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人才能力的培养要求从单一的技术能力导向复合的多功能性人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服务社会的基础条件。高职学生只有将自己置于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之下,才能在社会的多元影响下保持清醒的头脑。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尊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发掘其心理潜能,促使学生多方面协调发展,并成为具备复合素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大都处于18-21、22岁的青年初期,是心理和生理成熟的重要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观念的转变、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压力的增大,对其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冲击,无论从情感上、交际上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前提下,如何调节心理,也是高职院校进行良好的就业导向的需要。在竞争日益加大的社会环境下,促进学生心理成长,有利于其人际交往,择业就业,顺应社会,体现社会价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多能力培养的前提,还是学生自我成长的必须。高效的心理咨询师在缓解这一系列问题上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克服学生交往困惑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高考作为唯一的能力风向标,将高职院校的学生推向自卑的境界由于城乡差异,学习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社会之间形成隔阂,建立高校心理咨询师队伍能及时的寻找出这一问题的产生根源,采取鼓励、沟通的方式促进学生走出封闭,建立良好的人际社交关系。

(二)缓解学生学习压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成绩较差,面对社会竞争心理压力加剧,容易出现抑郁、厌学等情况。建立一支高效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在学生社会价值的正确导向上,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有益活动,促进学生走出抑郁。 转贴于

(三)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各界的影响,从学校到家庭对其的期望构成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期的学校成绩不理想加剧其心理情绪控制失调,出现厌世情绪,此时如果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慰,开展有益的主题活动,能帮助其走出阴影,维持良好的班级动态。

四、构建高效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

(一)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是多部门协调进行的,学校上到党政部门,下到学校师生都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工作的首位,并入教育改革的方针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工作,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是配备专业、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

(二)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学校设立一个单独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并由学校分管领导担任负责人,成员组成包括学校的各个部门,工作任务主要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制改革、教学计划制定等工作,具体起着部署、策划和推进的作用,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起着核心领导作用。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构建良好教育氛围。提高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构建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深化的保障,将学校各部门,乃至社会各界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来才能从多方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如何构建良好的教育氛围上,可以从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教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多领域上入手,能保障心理咨询师队伍的深化建设。

五、加强高职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据以上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心理教育方法讨论,不难得出结论,加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实现。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加强交流和监督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甚高,因此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监督才能保障这一事业的健康发展,具体地讲,首先要制定单独的监督机构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定、审核,监督教师的教育工作和学校的部署工作,同时制定严格的心理教育资格认证程序,避免形式化。就我国当前对心理咨询师认证来看,同世界的领先水平差异较大,信服性低,只有加强程序的严谨性,才能纠正人们的态度,从而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构建师资队伍时,应尽量避免使用非专业的人员担任主要工作,并进行在岗和岗前培训,实行培训考核制度,将师资队伍层次化,根据职能细致分工,定期整改,促进经验交流保障队伍的优越性。

(二)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师资队伍进行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教育能力,从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就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上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教师匮乏、专业教育能力低下,同心理健康教育先进的美国相比相差较远。培养专业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师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对在岗教师进行在岗培训,适时的信息更新,有利于整改教育计划。

(三)加强观察及解决问题的技巧训练。在加强专业素养的同时,不能忽视心理教师的多方位能力培养,要进行系统的能力培养,除了掌握心理教育的相关理论、实践外,还必须对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了解分析,掌握心理教育规律。对和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培训,只有构建多方位的能力才能保障其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训:

1.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掌握,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心理成长历程进行研究,预设成长中心理问题的出现,拟出预解决方案。

2.加强心理咨询能力的培训对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矛盾进行全面的理解,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学生思想极端化发展。

篇4

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他人就没有心理问题。在忙碌的工作和复杂的生存环境中,不少都市人都无可避免地拥有越来越多的“心境障碍”,轻则使负能量如病毒般在人群中相互传递,重则通过网络“直播”让网友们见证各种悲剧。在为别人点燃蜡烛的同时,不少人其实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也曾在某一段时间,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状况”,却从未想过要接受专业人士的帮助,要么任其自愈,要么任其泛滥。

事实上,心理咨询并不只限于处理心灵创伤,也有成长类的咨询,比如职业选择上的纠结、个人自我认识突破的需要、对个人性格人格类型的理解等,不但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和他人相处,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会很有帮助。

咨询师不过是拿心工作的工具

“心理咨询师与所有来访者之间的交谈是不可以对任何人说的,包括自己的家人,谈话内容只能烂在自己肚子里。”

梁致诚,37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从业6年,北京心有灵犀心理中心执业心理咨询师

“告诉我,摆这个沙盘的时候,你在想些什么?”

5月14日下午5点,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的一间屋子里,心理咨询师梁致诚这样问他的患者。与刚才在资讯室外大声说笑的状态不同,咨询甫一开始,梁的声音突然开始低沉温柔。

摆在沙盘里的,有佛像、木制玩偶、塑料床、石头、剪纸福字等物品。

当患者一一解释完摆在沙盘中的每个物品的含义后,梁致诚的声音再度压低:“把你当做最中间的这个佛像,告诉我,你在想些什么?”

“没什么,觉得一切都挺好。”此前从未进行过心理咨询的患者尚未进入状态。

“只有这些吗?再想想,还有什么。”梁的声音一点点温柔、低沉,像是要引导患者进入梦境,他不停地重复着同一句话“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他笑得很开心。”患者的思维突然开始被勾连上。

“为什么?”

“因为他是佛,大家都在看他,他不得不笑。”

……

对话就此展开,隔着一张茶几,面对面分坐于两把竹制的藤椅之上。患者在梁致诚的引导下,完成了自己生平第一次的心理治疗。

“还有两分钟,说说你此刻的感觉。”距离一小时的治疗时间快结束的时候,梁致诚恢复了正常的男中音。

“心里好像有些东西被掏掉了,感觉整个人清透了不少。”已然回复常态的患者这样总结自己的初次体验,近乎忘记了咨询中自己已然被梁指引着经历了哭和笑的全过程。

治疗结束,患者带着一身轻松起身,而梁致诚也在短暂休息后与患者告别。离开之前他一再强调刚才一小时的治疗内容,他不会告知任何人。

“心理咨询师应当尊重来访者的个人隐私,在咨询与治疗中采取恰当的措施为来访者保守秘密。”这是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要求中的一条。在治疗尚未开始之前,梁致诚所在的“心有灵犀心理咨询工作室”创办人蔡玉萍就明确强调:“心理咨询师与所有来访者之间的交谈是不可以对任何人说的,包括自己的家人,谈话内容只能烂在自己肚子里。”

“接受了那么多负面信息,咨询师如何排解压力?”

“所以心理咨询师是自杀高危人群之一嘛!”蔡玉萍这样开玩笑。事实上,在心理咨询行业,每个咨询师都有自己的督导,他们可能是自己的同行,也可能是自己的前辈,咨询师会定期与督导见面进行近期压力排解和接受工作指导。

最初吸引梁致诚进入心理咨询行业的引路人,是美国心理治疗大师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像是被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我开始对成功之外的另一种研究萌生兴趣”,梁致诚为自己的发现而欣喜。那是2006年,距国家开始对心理咨询师发放经由劳动部认可的资格证书时间并不长。梁致诚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让他“大捞一笔”的好行业。

可是结果,却与他最初的愿望背道而驰。

心理咨询行业虽然看似前景广阔且收入不菲,但是对于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而言,仅仅拿到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远远不够。想要持久在业内做下去,从业者还需要更多的投入, “就我所知,有人会一年投入20万左右去深造学习。”这样的发现让梁致诚的投资心理大打折扣。

伴随着对行业的不断了解和深入,梁致诚发现自己来这个行业“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用智慧助人与自助”。如今,他已经成为心有灵犀咨询室的一位主干咨询师,主做亲子沟通和婚姻咨询。在心有灵犀的画室我有幸看到了他曾治愈的厌学者的画作,6幅画作中有压抑的愤怒,也有无法逾越的压力,而最终却是在一幅蓝天绿地的惬意享受中结束。这只是众多治疗中的一个个案,比起大捞一笔,梁致诚觉得疗愈结束后“这种手有余香的感觉,挺好” !

(为保护他人隐私,本段患者是为了体验心理治疗而主动要求被咨询的记者)

与体制谈谈

“很多时候我会有一种无力感,治疗越是深入我越发现,自己与之对抗的不仅仅是患者的心理疾病,还有她的整个家庭。”

高璇,35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博士,从业5年,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咨询师

当高璇决定从德国归国做一个心理咨询师时,她还并不了解国内对心理咨询师从业者的具体要求。

彼时的她曾试图通过某种方式不经过培训而直接报名参与考试,却发现竟然办不到,在国内要想获得心理咨询师的证件,必须先通过培训机构报名,缴纳培训费以后方可通过该渠道参与考试,一般这样的培训时间从3个月到半年不等,授课内容也以应试为主。时至今日,她依旧记得第一堂课上老师问“在座的谁是心理学专业的”,当她回顾四周才发现,接近90人的培训班里居然只有她和人大一个心理学毕业的研究生是科班出身,然后再无他人,此现象让熟悉国外体制的高璇大为惊讶。

在美国,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必须在从业之前先接受300个小时的咨询。在成为正式治疗师或者咨询师以后,仍要定期进行督导和治疗。在欧洲,一名咨询师或者心理治疗师至少是硕士,要学习5~7年,最后一年就要投入临床实习训练。必须通过资格认定机构的资格审查和认证,并获得心理咨询“执照”,才能进入心理咨询行业。

国内的心理咨询市场从业人员鱼龙混杂,看似完美的外表之下究竟包裹着什么样的内核,没有人知道。为此,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博士徐凯文发起了一个注册心理咨询师认证系统,按照西方标准来筛选符合条件的心理咨询师,意在对抗当前培训市场的乱象,然而终究受到国情和体制的限制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好的心理咨询师最后会在市场淘汰中存留下来,这也许是最好的鉴别方式。”这是高璇的看法。

如今的高璇已经拿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除了偶尔接待社会个案以外,她还是中央财经大学一名兼职心理咨询师,咨询对象以学生为主。

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感处理。在担任高校咨询师3个学期以后,高璇发现这是目前高校学生面临的三大问题。无论何种问题,归根结底不外乎家庭的不幸福。“高校咨询有一个劣势就在于寒暑假会让咨询中断,在此时段时间内,学生若再度与家长近距离接触,那么很有可能造成咨询效果的反复。”高璇的无奈恰恰验证了两性情感咨询师陶思璇此前的说法:“很多时候我会有一种无力感,治疗越是深入我越发现,自己与之对抗的不仅仅是患者的心理疾病,还有她的整个家庭。”

而这仅仅是高校咨询师面临的众多难题中的一个。“我不知道我们的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让学生以竞争为主,国外的学生首先关注的是自我是不是被挖掘与成长,而国内的学生却将目光聚集在别人身上,更像是一种仇恨教育。”这样的发现让高璇颇觉奇怪,她甚至担心随着这种教育的继续深化,类似复旦投毒案件的事情将会越来越多。“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着家庭甚至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旦孩子的价值观没有被家长正确扭转,很有可能就会频繁出现“知道你过得不好,我就安心了的现象。”

“体制,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你的骨血,你看着你的这些变化,却无能为力,无法走出,这就是体制可怕的地方。”这是高璇的微博内容节选。然而,饶是如此,她依旧对咨询行业怀有热情,现在的高璇时不时还会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咨询的公益讲座。“我们希望国人听到心理咨询不再是闻之色变,越多的人接触心理咨询,越多的人就能更加接纳自己,接纳社会。”高璇说。

灵魂的对话者

“你对心理学越了解,越愿意去接触,你就越会有更好的方法, 去享受更多的生活正能量。”

李俊,28岁,美国催眠师协会(NGA)(AAH)认证催眠治疗师,从业8年,浮屠身心灵工作坊首席讲师

与李俊的联系一直都是通过他的经纪人来完成。一切操作,犹如一场与明星的对接。当然,李俊跟明星也多少有着联系,他所在的“浮屠身心灵工作坊”,就是由明星郝蕾出资建立的公益心理咨询单位。李俊是这里的首席讲师,以及心理咨询师、催眠师。

“除非患者强烈要求我为其催眠,否则我很少主动实施公认的标准化催眠。因为真实的催眠无处不在,那是一次次灵魂之间的对话。”这是李俊的讲话风格。

“业界公认中国地区最年轻有为的心理学专家、催眠师,家族系统排列专家;美国催眠师协会(NGA)(AAH)认证催眠治疗师;中国公益总会应用心理学催眠专业委员副会长。”这是公众为李俊贴上的标签。而他似乎很少给自己一个定义,“每个人的定义都是别人来给的,而非自己” 。因此,坐在他面前与之对话,就需要调动谈话者所有的脑细胞,非如此便不足以跟得上他的思维。

在成为浮屠身心灵工作坊的讲师之前,李俊一直从事心理疗愈工作,如今,他大部分的工作重心已然转移到工作坊中。机构致力于公益心理治疗,通过每月两次的团体心理治疗,使参与者真正得到一次完整的疗愈。同样的课程,在市面上费用是5000~20000元之间。在“浮屠身心灵工作坊”却完全免费。

“为何在这样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是太多人想问李俊的问题。

而他却笑着说,“我不知道,也许就是一个时机,就是此时此刻”。

“每一次的疗愈,你会准备多久?”

“你觉得呢?”他笑着反问。

“也许一直在准备,又没有准备。”

“对,我无法不准备,因为它已然渗透到我的细胞,但我也不可能时刻准备,用力过猛就会给学员造成压力。若你是不轻松的,你如何让别人轻松;若你是不幸福的,你又如何让别人幸福?”

李俊的言谈总是语带禅机,却绝无丝毫的卖弄,那是一种圆融通达之后将你包裹在内的大气与和谐,从甫一落座聊天到结束,我都在考虑如何通过自己有限的文字来逼真地刻画出眼前的他。

如今的“浮屠身心灵工作坊”影响力依旧微弱,除了通过每次学员上课带来的口碑传播,真正了解公益心理咨询机构、了解“浮屠身心灵工作坊”的人并不多。公益心理咨询机构,作为心理咨询界的一股补充力量,行走中依然需要更多的扶持。

“你们用什么力量坚持让‘浮屠身心灵工作坊’这样的公益机构长久走下去?”

“一件事你真正发心想做,四面八方的力量就会集结起来帮助你,所以这件事没有那么难。”这是李俊的回答。而我却自作主张地将他的谈话核心归结为“爱的力量”。因为自始至终,他都在强调心灵疗愈是引导他人去发现爱的存在,这是“浮屠身心灵工作坊”想要传递的内容。而这也正是公益心理咨询机构区别于收费咨询室的最大区别。

“国人对心理咨询的需求在不断加大,但是真正好的咨询师却数量极为有限。”这几乎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心理咨询师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至此,借用李俊的话来回答也许更合适些:“师父是什么?师父就是蝴蝶,他无法告诉毛毛虫你如何才能变成蝴蝶,但是他会让你看到,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破茧成蝶。”

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你要去参加一个系统的、长程的、正规的心理学培训课程;

你要学习更全面的理论(从普通心理学,到神经科学;从心理治疗理论,到精神病学);

篇5

在本次培训的过程中,我有时会陷入焦虑、不安的情绪,他们并不是明白心理咨询师成长过程的艰辛,有时候这种成长的焦虑会以盲目的追寻各种流派、各种奇异的技术行为表现出来。如果督导师或老师能够及早告诉学员他们的路有多长,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困惑和困难,就像一个来访者了解了心理咨询过程是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个快乐的过程一样,以后无论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心里会有所准备,焦虑情绪也不会变得更加强烈。其实,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健康成长和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类似,可以分为不同的成长阶段,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其应有的特点、所面临的挑战和需要处理的问题。

一个人从懵懂的儿童成长为一个快乐的、适应良好的的成人需要足够好的父母、老师、朋友等的正确帮助、引导和支持。同样,心理咨询师如果有条件或能够在督导师的帮助、支持下,认识清楚自己处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正确地学会处理每一个阶段的问题以及和来访者之间表现出来的困难,那么这个心理咨询师才有可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有力量、有能力、真正能够帮助别人的专业工作者。

根据自己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督导的体会,结合Ronnestad 和Skovholt的督导模型,我们可以把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大致分为六个阶段。本文简单描述一下这六个阶段的具体状态,希望能够减轻正在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焦虑。

第一阶段:外行帮助者状态

这是刚刚开始进入心理咨询的学习阶段,学员对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和咨询理论囫囵吞枣,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和消化,但这些新手已经具有了帮助他人的一些经验和比较强烈的助人热情。比如,他们曾经非常喜欢作为朋友,监护人或同事来为别人宽心和解答问题。处于外行帮助者状态的新手更多具备的是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心态。他们也经常很主动地为别人排忧解难、并且乐此不彼。在这个阶段新手的助人状态往往被称为“外行帮助者的状态”。

“外行帮助者状态的典型特点就是在与被帮助的人展开谈话以后,要迅速地确定被帮助者所许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同时给予被帮助者强烈的、过分的情感支持,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办法。”(Ronnestady 和Skovholt,2003)。所以,处于外行帮助者状态的新手一般倾向于快速界定具体问题,趋向于情感和干预的过度地卷入和参与,他们一般总是在表达同情而不能共情。快速界定问题背后的动机是帮助者面对有问题的被帮助者时内心的焦虑和急躁;情感和干预的过度卷入和参与凸显了帮助者在急躁焦虑的内心感受驱使下的无所不能的自恋体现和无能感;而共情是一种需要训练和体会的的情感卷入能力,只有帮助者能够真诚面对自己内心情感和冲动,而且羞耻感较低的时候才能与被帮助者的情感发生恰当的共鸣,而同情是不太需要训练的。

第二阶段:初级学生状态

当咨询师踏入做案例的阶段时,尽管这个状态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好奇和激动的阶段,因为他们感觉自己终于能够开始真正去体会和实践自己喜欢的助人工作了。但是他们在这个初级学生状态中通常会感到依赖、无助、敏感、担心和焦虑,并拥有脆弱的自信心。他们在案例工作中经常感觉到自己的知识不够,技能不是那么有效,不能经受哪怕是很小的挫折,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自己的工作会伤害来访者,怀疑自己是不是做这一行的料等。

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咨询师们尤其重视和需要督导师的鼓励与支持。咨询师无论从督导师或是从来访者身上一旦察觉到哪怕是一点点批评的语言都会对他们自己的自信心和士气产生严重的影响。他们主动地寻求“正确的方式和有效的技术”来完成自己的助人职责,寻找可以效仿的模型或专家级的从业人员以期得到真传。所以,你会看到在初级学生状态中的咨询师总是在向督导师提出:“对于这个问题请您告诉我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您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什么样的技术对这个问题最有效?等”。很多时候他们忘记了他们向督导师提出的寻求“正确而有效解决问题方法”的问题恰恰就是在自己工作中,来访者经常向咨询师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竭力追随和效仿可以模仿的模型,同时也在到处追随专家级的人物。

在目前中国缺乏督导机制和条件的情况下,处于这个阶段的咨询师不得不花费很多的财力和精力到处去听一些专家的工作坊和培训讲课,但是这些短期的授课很难达到督导的作用。

第三阶段、高级学生状态

这个阶段的咨询师通常处于高级见习或实习阶段,他们无论在在心理学理论,还是心理咨询的基础专业水平上已经具备和建立了一定的基础和框架。在高级学生状态中,他们的中心任务是在一个基础专业水平上行使自己的职责和工作。这个阶段他们感觉到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如何把心理咨询工作做的恰当、正确和有效。他们在所感到的这些压力促使自己“正确、有效地工作”,因此他们在工作中通常都表现出一种保守、谨慎和严格的风格(相对于放松、冒险或随意的风格),以此来追求“正确、结构和效率”。

这一状态上的咨询师能够认识到他们已经从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督导活动中获得收益、进步和成长,并同时感觉到了舒适。然而在这一阶段中,他们仍会产生不安全和脆弱的感觉。因此,督导对他们所提供的支持和肯定作用变得更为重要。同时,对初级学生提供督导的机会是使他们“能够成为高级学生的一个有力的影响因素” (Ronnestady 和Skovholt,2003)。进一步的督导的机会使进入高级学生状态的咨询师能够看到自己已学会了多少知识和技能,取得了多大的进步,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自信心和继续成长的动力。除此之外,为咨询师提供督导的过程也能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四阶段:新任专业人员状态

在这一阶段,心理咨询师学员走出了学习的状态,开始了独立工作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由于不用再受学习阶段的种种要求和督导的制约,刚刚独立工作之后的几年可能会是一个随心所欲、令人兴奋、富于创造、勇于探索、不知疲倦的时期。

新任咨询师对自己的人格不断理解和接纳,逐渐将自己的人格特点融合于咨询和治疗中。随着这一过程的进展,咨询师会变得更加有自信和应付自如。这一时期他们也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工作角色和环境。然而,许多人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他们并非如他们自己想像的那样做好了准备、那样有能力。所以,他们还是需要阶段性的接受督导师的督导,或同辈之间的互相督导,以期不断加深理解和接纳自己的人格和局限性,不断提高咨询的能力。

第五阶段: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状态

这个阶段中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已经具有一定的年资和某些类型经验,这个时期咨询师的核心发展任务是发现一种可以建立专业权威的方式,特别是要建立一种与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兴趣和人格高度相一致的工作风格。

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咨询师已经比较深入的领悟了焦虑的本质、比较深入地理解了自己人格特征和防御、应对方式、能够接纳自己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自己无所不能的幻想。因此,他们在咨询和治疗的工作中表现出了平和的、安静的、等待的、有力量的、安全的、值得信任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这些咨询师都已经开始明白和深入理解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治疗关系对于来访者的改变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在技术应用层面也已经达到非常灵活并具有个性化的水平。同时,他们逐渐明白要想对所遇到的情形都找到明确的答案通常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平静、不焦虑、不紧张、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断进步。

这种状态中心理咨询师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咨询师或治疗师有能力调整自己对来访者问题的参与和卷入水平,也就是说他们知道在咨询和治疗中咨询师和治疗师什么时候参与、什么时候不参与、什么时候参与多少等。因此他们可以在与来访者工作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和卷入,随后又能够从此情境中自由地脱离出来。他们能够把来访者作为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同时许多咨询师感觉到他们所帮助的来访者是他们对初级专业人员进行教导和督导时的重要信息来源的途径。

另外,在此阶段的心理咨询师通常也将目光投向职业之外的领域,如宗教或诗歌,甚至是剧院或电影院,由此来扩大他们对人性和人生生死的理解。

第六阶段:高级专业人员状态

篇6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篇7

【关键词】监狱 罪犯心理 矫治工作 突出问题

1981年全国第八次劳改工作会议提出对罪犯心理进行研究的要求,1985年开始在监狱运用心理测量表来测量和研究罪犯,正式拉开了中国监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实践的序幕。1991年黑龙江省率先开始了罪犯心理矫治试点工作,此后,辽宁、山东、上海等省市也先后开展试点工作,一些成功矫治罪犯的案例证明,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在矫正与教育改造罪犯的过程中,显示出了其帮助罪犯消除违法犯罪心理、养成健康人格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收到了其他改造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各监狱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罪犯心理矫治效果的差强人意,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在部分监狱一直处于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状况,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思想认识不够统一,理解把握不甚到位;研讨多、实践少;学习多、应用少;喊得多、做得少;虚功多、实工少”等现象,有的监狱甚至还存在“只听楼梯声不见下人来”的情况。笔者作为一名战斗在监狱基层一线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人员,深感当前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遂就此抛砖引玉,谈点个人浅见,以资同仁斫正。

一、思想观念上应解决一个“浅”字。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是适应全国监狱系统罪犯劳动逐步由室外向室内、由分散向集中、由农业向加工转移,有心理问题的罪犯呈增多趋势的新时期监狱工作的新特点,突出教育改造质量,深入坚持依法治监、科学管教罪犯所推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其反映了新形势下监狱工作的客观规律,顺应了监狱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大历史背景下,笔者有幸参加了司法部在扬州大学医学院开设的第一批全国监狱系统心理咨询师培训班,通过历时半年的学习和7年的心理矫治工作经历,深知此项工作立意高远、深思熟虑,对监狱和社会的发展极具战略意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监狱警察甚至参与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警察对此项工作的认识缺乏应有的深度,一知半解、人云亦云、上云亦云,推崇“心理矫治万能论”有之,片面夸大罪犯心理矫治效果;鄙于不屑者的有之,认为只不过是解决女警安置,迎合上级机关的“花架子”;缺乏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正确认识,简单、片面、盲从。由于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缺乏有深度的理解和掌握,故而此项工作在有些监狱开展的也是装装门面、勉强应付,而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我国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概括起来可以用“起步晚迈步急”来形容。从1981年提出开展罪犯心理研究至今,短短的30年时间,全国监狱系统经历了体制改革、布局调整等翻天覆地的变化,犯情狱情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更加复杂和多变,“稚嫩”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注定要经历“好事多磨”的过程。存在不足与问题并不足为怪。关键是要认真的加以解决。特别是针对警察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认识浅薄的问题必须从警察的心理健康教育入手。这不仅仅是有效缓解目前警察心理压力过大、心理调适方式欠缺的需要;还可以让全体监狱人民警察从心理健康教育中感受到心理矫治工作的魅力,让其将自己所学应用到矫治罪犯的实际工作中,形成监狱心理矫治工作“助人自助”的新格局。笔者通过学习之后发现对自己的心理成很有好处,在日常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时,我经常与罪犯分享这些心理成长故事,形成与罪犯的共鸣,促进了矫治效果;在警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让警察深刻体会到警察心理健康与罪犯心理健康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双赢”关系,这样可以有效深化警察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深刻领会其是区别于传统手段的第四种教育改造罪犯的有效方法,并可以有效促进监狱整体工作的提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工作态度上应纠正一个“偏”字。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开展的好坏关键在警察的工作态度上,如果全体监狱警察都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思想高度统一、工作态度明确,重视有加则会自觉行动。只有这样,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才有原动力,才能有坚实的警察基础和工作基础。当前,警察中还明显存在工作态度上的误区和偏颇。有的警察认为搞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是监狱领导和业务科室的事情,与基层警察关系不大,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的警察认为罪犯心理矫治目标过高,可望而不可及,纸上谈兵,落实不了;有的认为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不过是迎合上级领导“口味”,体现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科学化的演示手段,“中看不中用”。诸如这些工作态度上的偏颇认识直接影响到警察投身心理矫治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难以把这一科学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转变成警察的自觉行动,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上面喊破嗓子,下面不甩膀子”的状况。“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你事业的高度和人生的高度,”态度上的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有行动上的步调一致。一定要教育引导警察特别是基层一线警察,克服障碍,跳出误区,提高工作责任心,提升工作执行力,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配合业务科室和心理矫治工作人员,做好罪犯的日常心理辅导工作和信息反馈工作,身体力行投身于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中。

三、实践过程中要克服一个“盲”字。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周密规划、精心准备才能卓有成效。但由于其“起步晚迈步急”的原因,现在我国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仍缺乏指导性的意见和形成共识的普遍经验,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从1981年开始至今短短的30年时间,理论研究还很欠缺,实践操作还存在很多弊端,专业技术培训粗糙,专业技术人才奇缺。虽然司法部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提出了主要内容、要求和保障措施,但仍旧还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对监狱一线的心理矫治工作缺乏可操作性的措施和意见。监狱应大胆探索,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之路。“存在即合理”,“适合自己才是

最好的”,目前有的监狱形成了“监区、科室、监狱”三级罪犯心理矫治网络,实行心理咨询师派驻工作制度,每个监区都有1至2名固定的专业心理咨询师,罪犯可以预约谈话。监区在基层具体负责罪犯的心理辅导工作和信息反馈工作,科室进行专业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和对监区的业务指导,监狱负责总体工作督导和对疑难杂症的集体攻坚,三级机构环环相扣、丝丝相连,每月召集一次心理咨询师业务讨论会,每季召集一次疑难杂症攻坚会,每年一次总结研讨大会。但由于受现实监狱工作环境影响和专业理论水平的限制,其组织架构上的优势还是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工作效果上要防止一个“虚”字。

篇8

分类号 B849

1 咨询师职业成长的境界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入职,不过刚刚进门,入职后还有漫长的职业成长历程。这是心理咨询师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咨询师的职业成长,一般可以分为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三重境界。

1.1 第一重是专家的境界

这样的咨询师,已经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已经获得了各种相关的专业资质,已经成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成为心理咨询的专家。

但是,这样的咨询师,也许可以说在专业上有了一定的功夫,却多是心理咨询之术的功夫,往往乐于使用各种所谓立竿见影的方法,张口概念,闭口术语,而缺乏实践的探索,缺乏对人心的探索,缺乏心理咨询之道的探索,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往往只见问题不见人,只见技术不见道。他们自视过高,职业角色意识很强,看不到自己的局限性,实际上自身的有些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有些心结还没有打开,从而影响咨询的心态与效果。这时候,你会感到这样的咨询师非常自信,比较张扬,很有锐气。

1.2 第二重是行家的境界

这样的咨询师,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精通专业理论和技术,更拥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拥有了对人心的深入探索,拥有了对心理咨询之道的深入探索。

这样的咨询师,比一般人的心理更健康,拥有更多的心理能量,自身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可以说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他明白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真实自我的界限,也了解自身的局限,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从来没有把自己想象成没有缺点的完人。这时候,你会感到他内在的自信,但是,他的自信已经不再给人压力,他精神内敛,待人平易,接近他就像接近春天的阳光,让人感到温暖和舒适,让人油然而生一种爱戴和崇敬。

1.3 第三重是大家的境界

这样的咨询师,已经超越了职业角色的概念,不再刻意扮演职业角色,整个人都和谐统一了。他们对人,对事,对自己,都有了一种超然的观照。

大道至简,在他的身上,一切理论和技术都隐退了,只有那化育万物的精神,只有那博爱众生的情怀。大象无形,当他出现在你面前时,看不出有什么专家或行家的影子,你会觉得他是个特别朴实平凡的人。但是,你又会感到他平凡之中的不平凡。他的一个微笑,足以让你感到温暖,哪怕他只是静默地坐在那里,你也会感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对人类的悲悯与慈爱。你不会感觉到他有什么外显之气,更不会感觉到他有什么张扬之气,只会感觉他的内心像大海一样的深邃而平静,不知不觉间给你力量,让你的心也归于沉静和安宁。

第一重境界,是我们都能经过努力达到的境界,也是应该努力达到的境界。就是说,假以时日,每一位咨询师都应该努力成为心理咨询专家。第二重境界,就是不容易达到的境界了,需要更扎实的实践探索,需要更深刻的自我修炼。但是,只要不懈地潜心努力,很多咨询师都可以成为真正的行家。第三重境界,就不是随便谁都能企及的了,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成为大家。只有经历不断的人生修炼,只有经历不断的人格修炼,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大家境界。

我们究竟能够达到哪一重境界,也许不好妄自定论,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这个三重境界告诉我们,每一位心理咨询师都需要不断地职业成长。

2 咨询师职业成长的需要

2.1 成长是规避职业风险的需要

心理咨询师可能遇到很多的职业风险。比如,情绪被感染,认知被污染,态度变得冷漠,对求询者难以保持真诚,对求询者的问题习以为常,甚至看透红尘,厌倦人生与工作,可能出现抑郁或自杀。前些年,就曾有报道说,有个别媒体工作者盲目介入心理咨询,而让自己走上不归路。这是必须要最大限度规避的。

2.2 成长是化解职业压力的需要

心理咨询工作中,咨询师会产生很多消极的自我感受。比如:因为难免的老生常谈,产生资源枯竭感;因为解释难以自圆其说,产生内心矛盾感;因为每天苦口婆心,产生身心疲倦感;因为要替人保守秘密,产生心理压抑感;因为咨询问题错综复杂,产生无能为力感;因为求询者悟性差,产生无可奈何感;因为效果不显著或者没有反馈与感恩,产生心理挫败感。诸如此类,这些消极的自我感受,都会形成咨询师的职业压力,都需要通过职业成长来学会自我化解。

2.3 成长是积累临床经验的需要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不能坐等经验,而是必须做好职前培训。但是,不管怎么职前培训,咨询师的工作还是离不开临床经验的积累。这个临床经验的积累过程,就是一个职业成长的过程。积累临床经验,就需要对案例进行后续的追踪和研究,就需要对案例进行反思与探索。

2.4 成长是积累生活阅历的需要

有些国家对心理咨询临床工作者有年龄限制,不管你有多高的学历,不到限定年龄不允许从业。这是因为,心理咨询工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咨询师要开展工作,光凭书本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要有生活经验,有生活阅历。比如,一个没有当过父母的咨询师,很难接待家庭亲子关系的咨询,一个没有婚姻经历的咨询师,也很难接待婚姻咨询。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2期 (总第28期)马志国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成长2.5 成长是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任何专业都是不断发展的。而心理咨询,还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学校心理咨询,更是刚刚起步,发展会更快。心理咨询理论、心理咨询技术都在快速的发展中,也许,说日新月异并不算夸张。你今天学得很好的东西,明天也许就成了落伍的东西。没有职业成长,要想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简直不可思议。

3 咨询师职业成长的内容

3.1 提高自我的职业道德

咨询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一方面表现为对咨询工作的热爱,另一方面表现为爱护求询者,帮助求询者。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应当热爱咨询事业,有助人为乐的品格,保护求询者的切身利益,尊重求询者的人格和意愿。咨询师不在咨询关系中寻求个人需要的满足,一切为了求询者。

进一步说,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应该把心理咨询,不仅作为一种职业,更作为一种事业,作为一种关怀人类心灵的崇高事业。这样,咨询师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精神愉悦,获得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感。

3.2 促进自我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师来讲至关重要,如果自己没有一颗健康的“心”,最好不要盲目入行。但是,心理健康不是绝对的,更不是静态的。在从业之后,咨询师也要时时注意维护和促进自我心理健康。

为此,我们需要坚持做到:生活规律,淡泊名利,有限接待,不做工作狂,把工作留在咨询室,生活中不谈工作与案例,不让工作进入个人的业余空间,等等。这些似乎是小事,却都是关乎我们自身心理健康的大事。

再有,即便心理健康的人,也有情绪低落或不稳定的时候。心理咨询师也是人,也难免喜怒哀乐,也会有情绪低谷。这种心态下,就不宜接待求询者。否则,不仅不能帮助求询者,还有可能伤害求询者,同时,也不利于维护自我心理健康。

3.3 提高自我的专业素养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养,一是专业知识,一是专业技能。不断学习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适应心理咨询的专业发展,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提高心理咨询的专业技能。有人说,心理咨询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这话有一定道理。

就我国现实情况看,不论是其他领域的咨询师,还是中小学领域的咨询师,很多是在没有见习与实习的情况下,进入心理咨询领域的。所幸的是,其中的大多数咨询师能够自觉遵循“实践规范实践提高”的发展过程,来提高专业技能。再有,咨询师之间增进业务交流,也十分有利于规范和提高咨询师的专业素养。

3.4 提升自我的人生观念

作为心理咨询师,要逐渐形成自己的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一来,如果咨询师没有自己健康的人生观,在心理咨询中,即便你掌握了所谓的咨询技术,也不过是“术”,没有“道”,你的心理咨询也会盲人摸象。二来,心理咨询的一项重要技术是自我披露。如果咨询师没有健康的人生观,你自我披露的内容也很难有积极意义,不会对求询者产生应有的心理冲击,不会给求询者应有的感动或启示。为此,咨询师在生活实践中要不断地探索:我有怎样的人生观?我有怎样的价值观?我有怎样的世界观?这不仅需要广泛的阅读与思考,更需要深厚的生活与阅历。

3.5 防治自我的职业倦怠

什么情况容易导致咨询师的职业倦怠?一是有助人者情结。咨询师把助人看成解决自己问题的途径,通过对求询者的施助而获取优越感。于是,就容易因为得不到及时的肯定,而感到职业倦怠。二是工作遇到挫折。咨询师或者由于个人付出太多、工作压力太大而缺少成就感,或者由于面对求询者的阻抗而难以取得咨询的进展,或者由于缺乏支持系统以及自己有未解决的内心冲突而陷入职业倦怠。三是过度的情感卷入。咨询师过多地为求询者担心,或是过于投入,激发了自己被潜抑的内心痛苦,也会导致职业倦怠。四是潜在新手焦虑。咨询师害怕因为自我披露,或拘泥于理论和方法,追求完美,渴望得到求询者的赞许,为求询者所控制,也会感到职业倦怠。

咨询师怎样避免职业倦怠?一是确立现实恰当的咨询目标,避免高估个人的职业能力。二是准确识别自己的压力源,掌握必要的自我调节方法。三是进行咨询师的相互咨询与交流,获得心理支持缓解心理倦怠。四是积极接受督导,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五是丰富业余活动,调节心态,缓解压力。同时应看到,只要积极调适,职业倦怠正是自我成长的一个契机。

3.6 增强职业的自我意识

如果你只有出色的技巧,而缺乏对自己清醒的认识,你最多只能算一个工匠,而不成其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在职业成长过程中,咨询师需要增强自我意识。

一是增强临床的自我意识。尽可能回顾自己咨询时的感受,或者通过观看自己的录像或重听自己的录音,对产生不适感的部分进行评估和改进;保持开放的态度,在小组或者你信任的同事中讨论自己的不适感,并倾听别人的评价与建议。这样,你的自我不适感逐渐消失,自我关注水平逐渐下降,从而获得高水平的临床自我意识。

二是增强躯体的自我意识。我在求询者的眼里是什么样子?我的长相会给求询者什么感受?这就是躯体的自我意识。有意识增强躯体的自我意识,审视自己的肢体语言,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求询者的消极影响,发挥对求询者的积极影响。

三是增强成长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有关于个人成长经历事件的生动记忆,特别是童年经历以及青春期经历。你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放松地坐下来,从你记忆的源头开始,静静地回忆你所经历的人、事件以及场景,画出自己的心理成长地图,并对你过去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进行重新体味和评估。

四是增强文化的自我意识。咨询师不应在人文知识上孤陋寡闻,而应对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有起码的理解,这有助于减少咨询中的沟通障碍,接纳和你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如此你也许就能达到上能理解“伟人”、下能理解“乞丐”的境界了。

4 咨询师职业成长的途径

篇9

一、 社工师的角色认知与定位

任何一种角色只有在角色认知十分清晰的情况下,才能在现实中成功的进行角色扮演。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政策的具体实施者。由于作为一个专业的社工师的工作方法、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多样化,会使他在不同的服务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一般而言,社工师的角色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直接服务角色 社工师的直接服务是指直接面对对象的服务活动,在这样的服务过程中社工师的基本角色首先是服务提供者,既包括提供心理援助,也包括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还包括政策信息的提供;其次是支持者,社工师不但对受助者提供直接帮助,还要鼓励受助者要学会自立自强,自己主动克服困难,学会自我决策,既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助人自助。社工师应成为受助者积极反应的支持者,并尽量创造条件使受助对象自强自立和自我发展;最后是倡导者。倡导是在受助对象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能走出困境但受助者对新的行动又不了解时,社工师应该向受助者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走向成功。

间接服务角色 即为直接服务提供支持性工作。在这样的服务过程中,社工师扮演的角色首先可以是管理者,这种管理不但要调配多种资源满足社会行政工作的需要,而且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也离不开必要的管理,因为这三大社会服务活动需要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设计;其次可以是资源筹措者,为了服务的顺利开展而争取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社工师要有能力争取到相关方面的支持,否则社会工作很难顺利实施;其次可以是政策影响者,当社工师在服务过程中发现某些问题具有普遍性时可以向有关部门提供建议,制修订和完善相关的社会政策。这样就可以避免社会问题的再次发生和减缓社会问题出现的频率;最后可以是研究者,社工师要有效的解决问题,就必须科学地评估问题,合理地设计服务方案,准确地理解受助者的行为,这些问题都需要社工师进行认真思考,对现实给予正确判断,这时社工师扮演的是研究者的角色。

三、 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治疗师在心理帮扶中的角色认知

现代中国社会涌现出大量的专业心理学和非专业心理学者,即使是专业心理学出身的人也不一定可以做心理咨询服务,考有国家心理咨询师的人素质和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如果不规范心理学者的作为,不明确心理援助中心理学者的角色认知与定位,后果会很严重,就像医生不能治百病,学有专攻,各有所长。心理健康教育者、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工作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三者之间的区别很大。虽然专业社工师也掌握了大量的心理学知识,但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个心理学工作者。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工作领域虽然有交集之处,但一个心理治疗师可以胜任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但一个心理咨询师肯定胜任不了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同样,一个心理咨询师可以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可一个心理健康工作者确不一定能胜任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关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三个打鱼人”的故事就可以很好的诠释。第一个打鱼人发现上游漂下来的落水者马上救到岸上进行人工呼吸、挽救生命,一部分人活了,可也有不少落水者死了;第二个打鱼人在上游安放了一块不准游泳的牌子,并不时用语言劝诫,一部分游泳者回去了,一部分还是照游不误,但死亡人数减少了;第三个打鱼人干脆来到上游办了一个游泳培训班,告诉要游泳的人想下河游泳必须学会游泳,考试合格后方可下水,结果收效很好。第一个打鱼人扮演的是心理治疗师的角色,挽救着有严重疾病的人;第二个打鱼人扮演的是心理咨询师的角色,通过语言沟通帮助那些有问题的人;第三个打鱼人扮演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事先预防,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

精神医学家使用“心理治疗”的称谓,意味着由治疗者来医治求治者的心理问题,较适用于已发生严重心理问题的患者; 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表示主要工作仍在于辅导或咨询,包括预防及促进成长,只是处理一般的问题。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从业人员要求不同 心理咨询由心理咨询师承担,心理治疗常由有专业背景的医生担任。

工作具体方式、方法不同 心理咨询强调咨询人员和来访者建立一种特殊的信任合作关系,以解除咨询对象的顾虑和负担,并通过同理心、解释、总结、布置家庭作业等等方式方法给来访者以帮助。心理治疗因其服务对象和学术理论、施行要点不同,有很多治疗模式如:心理分析性心理治疗、认知性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花费的时间不同 心理治疗比心理咨询费力、费时,花费也比较昂贵。现在北京、深圳、上海、武汉、昆明稍好点的心理咨询师都在200―500元/每个小时,心理治疗师的价格要比这个水平高,特别是专家级别的高级心理治疗师。

二、 社工师在心理帮扶中的角色认知与定位

社会工作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对于它的专业本质、理论体系、助人的效果以及社会定位确实有太多的争议。在理论层面上,不但外界人士质疑社会工作是否拥有自己的专业理论,甚至连正在做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士也会经常怀疑社会工作的理论是否对实物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方面。在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中,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理论、增权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等理论等都在不同的时代影响着本专业的发展。当然这其中也产生过社会工作本身的一些理论,如心理社会学理论、任务中心模式、危机介入模式等,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工作的发展确实是依赖于多种学科的引进与整合。因此,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与社会共组同时进入人们的视野由于它们都不同关注弱势群体的健康发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偏差进行矫正,使得很多人把它们混为一谈。甚至一部分社工师为了谋求一份体面的职业时,或者为了获得人们的信任与认同干脆把自己称作心理咨询师,而他们实际的工作内容却是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发展是以心理学为重要的理论支撑的,社工师在助人的过程中,常常会采用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巧,但是这并不代表社工师就等同于心理咨询师。社工师必须充分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技巧才能提供专业的服务,同时重要的一点是社工师必须区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治疗师之间的角色联系与巨大差异。社工师在心理援助中的定位具体如下:

直接服务者 社工师只有在具备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以后才能充当直接服务的角色,与求助者建立信任的咨询关系,制定心理咨询的目标与方案,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并最后进行相关的评估。如果社工师介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中,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直接的专业工作者,向服务者传递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资料收集者 社工师如果只有社会工作师的资格,就只能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充当间接服务者的角色,更多的是充当对求助者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尤其是对求助者社会关系资料的收集与求证是社工师的强项与主要的工作,这是社会工作者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师的工作起到协助的作用。

转介服务者 如果服务对象出现与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不匹配的情况,专业社会工作者要及时做出判断,转介给匹配的心理工作者。如果服务对象出现思维逻辑混乱、无自知力、无痛苦感、甚至出现幻觉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社工师一定要将他转介到专业的医院精神科。

篇10

“医教结合”最早运用于儿童特殊教育领域,主要是通过结合医学与教育的双方资源,对残障儿童进行早期干预,使其尽可能地接近正常人的身心机能[1]。随着2013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正式颁布,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得到了更加详细的规定,他们在工作中无权对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若发现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来访者,需及时转介[2]。因此,高校心理咨询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容易受到专业上的诸多局限和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医教结合”逐渐成为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趋势。“医教结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主要是指整合医疗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力量,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和干预学生危机事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3]。

一、“医教结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一)“医教结合”支援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大框架下,高校心理咨询人员在面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会受到专业和法律法规的限制。而精神卫生医疗系统专业人员有权利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对当事人进行诊断和评估,这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支持。在“医教结合”模式下,当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高校能够及时获得精神卫生医疗系统专业人员科学有效的评估意见和人力、物力支援,有效缓解了高校的压力。同时,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精神卫生医疗系统的专业人员也能在必要时向家长提供专业的建议,协助学校稳定家长情绪。

(二)“医教结合”提升高校心理危机预防能力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危机干预工作固然重要,但危机预防工作才是根本。具有前瞻性识别危机信号的能力是预防心理危机的关键。精神卫生医疗系统的专业人员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医教结合”模式,能够建立医疗系统与教育系统针对危机预防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各类培训、讲座、论坛等形式,提高高校心理咨询人员对危机信号的发现和识别能力,从而更好地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医教结合”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发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组成包括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等。只有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专业素质,才能进一步发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医教结合”模式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供医学专业的知识培训,补充和完善现有的专业化队伍培养体系。精神卫生医疗系统专业人员不仅可以为学校心理咨询师提供专业的个案督导,拓展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实用处理方式,还能为他们普及常用精神类药物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校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及其家长关于用药就医方面的沟通[4]。此外,精神卫生医疗系统与高校可在“医教结合”模式下,共同探讨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路径、新课题,提高双方在专业领域上的科研能力,将实践经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联,进一步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

二、“医教结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使用途径

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上海松江大学城的七所高校率先在2014年5月与该市第一人民医院签署了“医教结合”的合作协议书[5],以此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系统的密切联系。随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借鉴这一做法,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当地精神卫生医疗系统不断探讨新的合作内容。目前,“医教结合”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使用途径。

(一)健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架构

高校心理危机事件不仅会对当事人及其家庭造成较大的伤害,也会对学校和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一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头戏,各高校都重视组建一支能力强、业务精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但以往这支队伍是以学校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为主力,而在“医教结合”的基础上,则可以建立一支由精神卫生医疗系统的医务人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辅导员、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等人员组成的复合型队伍[5]。多方位培养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实现组织架构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二)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供专业的评估、诊断和建议

大学生正值人生发展阶段非常关键的青年初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和学习方法,他们在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在自我探索和寻求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得以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度过该阶段。但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比例的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学生,由于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限制,他们无权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但通过“医教结合”模式,精神卫生医疗系统的专业人员可及时为高校提供专业的评估、诊断及建议。在高校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他们也能及时到达现场协助学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并在需要时指导高校依法做好心理疾患的转介工作。

(三)指导高校开展心理疾病学生康复后的心理帮扶

因心理疾病入院治疗的大学生,在康复后回校继续学习,高校需做好他们复学后的心理帮扶工作。但高校心理咨询师对这类学生在医院的就诊情况及康复情况所知有限,因此,如何开展他们的心理帮扶工作,往往困扰着高校心理咨询师。在“医教结合”的基础上,精神卫生医疗系统的专业人员在遵守专业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个案督导等形式,指导高校心理咨询师更有效和有针对性地做好康复学生复学后的心理帮扶工作。

(四)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供专业培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水平决定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在“医教结合”框架下,精神卫生医疗系统可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成员提供病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完善知识结构。高校心理咨询师甚至可以获得临床见习机会,现场学习心理诊断和治疗;还可以邀请精神卫生医疗系统的专业人员对高校心理咨询师的日常心理咨询进行个案督导、案例会诊,以此补充和拓展高校心理咨询师对个案的理解,遇到一些特殊案例,双方还可以共同进行深入的探讨或者进行科研立项。高校与精神卫生医疗系统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实习、培训和研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升创造了条件。

(五)开通心理疾病学生就诊的“绿色服务”通道

目前,社会各届关于心理疾病的接受度虽然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及其家长对于入院治疗心理疾病仍然持有抵触心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行“医教结合”模式,精神卫生医疗系统可设立专门的门诊通道,接收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实施门诊药物治疗或住院治疗的“绿色服务”便捷通道,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甚至可以提供单人间的“阳光病房”,尽可能地为学生及家长解决后顾之忧。

三、结语

充分挖掘精神卫生医疗系统与教育系统的优势资源,发挥双方的积极性,促进两者有效协同,不断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医教结合”模式,对全面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罗灵娜 单位:龙岩学院学生工作处

参考文献:

[1]张婷.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1):20-21.

[2]沈丽,薛玲.医教结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优势体现[J].统计与管理,2016(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