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3 20:30: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区法依法治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加强社区管理的需要。在社区管理中,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依法治理,依法治理本身就是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搞好依法治理,社区管理才能够真正得到加强。尤其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过去由政府或所在单位包揽的就业、医疗、保险、养老等社会保障事务逐步由社区承担,社区日益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舞台和社会管理的主要领域。通过开展依法治理,用法律手段为社区管理服务,规范保障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是社区管理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原则。
(二)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伴随着社会人员结构的重大变化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大量离退休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下岗待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员以及新迁居民涌入社区,汇成数量庞大、身份复杂、流动性强的“社区人”群体。“社区人”个体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工作职业的差异,使得日常社区管理中出现了多种矛盾纠纷,如普遍存在的下岗再就业、最低生活保障费的发放、垃圾费的收缴、房屋拆迁、禁毒禁赌等问题,以及因空调噪音、滴水,车辆进出停放等原因而产生的邻里矛盾,街道社区由此成为了社情民意的综合反映地和各种矛盾、问题的汇聚地。靠过去那种由街道干部、居委会主任上门做工作的简单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只有加强依法治理,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才能够顺应民情,妥善解决矛盾、纠纷,确保社区的稳定。
(三)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社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障群众依法享有的民利得以充分实现。实现的途径就是实施依法治理,通过加强街道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党的要求和宪法、法律的规定,把社区群众组织起来,广泛开展“自治”活动,切实把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城区法治化的目的。
(四)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物质要求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街道社区为居民办实事,就是要整合力量,实施依法治理,采取建章立制,整治违章违法,推动法律、医疗、文化等服务进社区的多种形式,实现社区的居所安全、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确保居民安居乐业。
二、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基层少数领导干部对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是“务虚工作”、软任务。对该项工作的组织实施仅停留在计划上,推一下干一下,满足于应付敷於,没有真正抓好落实。
(二)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每年为数几次的全体成员会议,只能就依法治区工作的规划、年度计划等总体工作研究讨论,而基层依法治理的一些专项工作、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则不能及时得到协调解决。同时,小组成员均担任全区相关部门的领导职务,由于工作繁忙,在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指导工作投入的精力和力度方面还有待于提高。不能够更好地发挥本部门在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中的职能作用。
(三)基层依法治理工作还存在着死角。如以青壮年为主体的外来人员大量涌入社区,受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无业可就,在管理上造成“真空”,成为管理问题的隐患。有关职能部门缺乏依法治理的工作前瞻性,还未从宏观上规划管理,导致职责不清,各自为战,离基层依法治理工作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对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指导考核的力度不够。依法治区领导小组成员参与指导、考核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的机会不多,目前仍停留在由设在区司法局内的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负责开展,给基层单位的感觉就是该工作仅是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工作,弱化了其工作地位。
(五)相关单位的依法治理工作缺乏工作连续性,重视程度不够。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方方面面无所不包,涉及到全区各部门、街道、社区。相关单位都有必要明确专人专职或兼职从事该项工作的日常事务,承担起工作联络事宜,但有些单位则是人员得不到保证或经常变动,经费也不能够保障,渐而使本单位的依法治理工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
三、齐抓共管,积极开展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
(一)以宣传发动为先导,构筑工作网络机制。要在社区内采取多样形式,广泛宣传街道社区依法治理的要求、目的与意义,取得社区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要变一年一次例会改为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便于工作情况的沟通和问题的及时解决。为推动工作开展,更好发挥领导小组成员的作用,可将街道、社区划分“责任片”,由小组成员定点负责,亲临现场协调指导,强化工作力度。同时,街道要真正把该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做到有安排、有落实、有成效,逐步形成由街道工委领导、办事处组织实施、相关职能部门指导检查、社区内单位密切配合、居民共同参与的街道社区依法治理的工作格局。
(二)以普法教育为抓手,深化法律进社区活动。普法与依法治理在社区的紧密结合,是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化和发展。社区普法活动要紧紧围绕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内容进一步贴近社区、服务基层。应就社区管理和社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纠纷广泛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二是形式进一步以人为本、灵活多样。通过制作下发《法律知识问答》手册、举办社区说法故事会、法制文艺表演等活动,把法律知识内容融入生活化、通俗化、趣味化的表现形式中,以事喻法、以案释法、以艺示法。三是队伍进一步扩大。在原有法律进社区的服务队伍基础上,从社区居民中大力召募有志于普法事业的志愿者,让他们也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向身边的人讲身边的法律事,使得学法用法真正成为“寻常百姓事”。四是阵地进一步明确。要将主阵地放在社区居委会。在抓紧开展对街道干部、社区居委会主任系统培训的同时,努力使居委会做到“四有”:即有一个法制宣传专栏、配一套法律书籍、建立一支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每季度兴办一堂法制课。
(三)以社区“自治”为立足点,营造社区法治氛围。街道、社区居委会不仅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依法管理社区事务,还要在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订立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社区公约》,努力使社区居委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推广红花街道的“民情日记”和夫子庙街道的“百姓百言”、“社区议事园”等好的做法,引导、鼓励群众反映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参与社区管理、监督社区事务,使社区群众切实行使参与“社区自治”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社区的依法治理工作夯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围绕“稳增长、促和谐”的目标,突出基层这个重点,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提升全镇公民法律素质和城乡法治水平,为加快镇发展营造良好的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目标
以提升城乡居民法律素质、促进法治??导全镇居民自觉加强法律知识学习,着力提高全镇居民的法律素质和全社会的法治水平。2013年,全镇社区(村、居)全部建立法制学校,全镇至少建1所居民法制示范学校。2014年全镇所有村全部建立法制学校。
三、工作内容
(一)办校主体。基层党政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是基层法制学校的办校主体,有关部门、政法单位及法律服务机构提供支持和服务。每所法制学校设校委会,配备1名校长(一般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或主任兼任),配备2名副校长(其中一名为政法干警),作为法制学校日常运行的工作力量,负责组织协调、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实施等工作。法制学校聘请党政干部、政法干警、法律服务工作者为学校兼职教师。
(二)办学内容。通过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是组织广大群众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本理论,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知识。二是组织广大群众认真学习《宪法》和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土地法》、《规划法》、《劳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三是组织开展维护社会稳定教育,组织学习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合理表达诉求。四是抓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的普及。五是加强基层民主法制教育。六是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纪条规,增强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三)办学模式。坚持公益性、社会化、开放式、可持续发展原则,针对培训对象工作、生活实际需求及认知水平,定期组织社区(村)内所有市民(村民)分批进行法制培训,通过条文解读、案例点评、法理分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普及法律知识。
(四)办校场所。主要依托社区(村)办公场所或小区物业管理办公室、会议室等现有阵地开办法制学校。法制学校办学地点应相对固定,方便群众。所有法制学校悬挂“XX村(社区)村民(居民)法制学校”永久性牌子,办学制度上墙。
(五)办校经费。法制学校办校经费主要从各村(居)、社区办公运转经费中解决,鼓励社会力量提供支持,每年不少于2000元。法制学校所需经费主要用于学校日常开支和教师必要补贴。
(六)办校标准。坚持“七有”作为基层法制学校的合格标准:一是有管理机构(设有校委会);二是教学计划;三是有固定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齐全,能保证50名以上学员同时上课使用。教学环境要整洁、规范、非危房);四是有较为稳定的师资队伍;五是有教学对象并能坚持正常上课;六是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七是有教学管理档案(教师教案、授课档案等)。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基层法制学校是我县法制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落实。各村(居)、社区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制定具体落实措施,投入必要工作经费,按要求完成法制学校建立和日常管理工作。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made a general analysis on power a device intelligent application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pplication of automation technology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 the future.
Keywords: electrical automation; primary equipment; intelligen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传统电气自动化设计的特点和思想基础
传统电气设备的制作形式在保护、控制和计量上都是由一些独立的配件来完成的,而且用户所需的配电产品以及每个配件彼此间的功能配合与连接也都是通过此种形式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便构成了相应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对软件和硬件进行组合,让系统管理管理与控制功能能够满足用户需求。此外,在传统电气设备里自动化和电气全都是独立存在的,并且这两个设备并非是出自同一个制造商,因此在进行施工之时,各设备专业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到施工现场,然后按照规定的管理原则和标准信号划分清楚界面,并对其采取必要的协调连接举措。
(一)在对某工程进行电气设计之时,一定要对用电设备的实际用电负荷、分布情况以及负荷特点等具体状况加以考虑,同时与自身条件相结合来进行中低压配变电系统的相应设置。在此基础上,作为施工方一定要遵照供电方在设备、条件以及用电上的管理要求,对低电压变配电系统实行计量、控制和二次保护方面的设计,然后按照工艺控制和自动化系统要求来进行配电系统末端用电设备的设计,在完成这些设计之后,再实行电路的敷设、设计以及设备的调试与安装工作。
(二)在对某工程进行自动化设计之时,一定要按照控制要求先对工艺进行详细分析,以便对被控设备的分布状况有所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对设备自身可靠性、运行流程相关性等加以了解,然后再进行计算机全控制系统结构和内容的设计。在执行工程的时候,还需对变配电系统、高低压仪表系统与用电设备检测信号、系统检测控制之间的关系加以协调,接着再将一个位号清单编制出来,最后再对整个控制流程图加以设计;进行控制系统监控软件和硬件的组合;使控制系统输出和输入接口与整个系统现场设备电缆之间的有效连接设计得以实现,如此才能使整个系统设备以及电缆敷设的调试与安装得以顺利完成。
虽然自动化设计和电气设计的过程隶属不同专业,但经过分析便知,这两个专业在执行之时需平行进行,并且在进行中要彼此提出监控条件,换言之,在实施电气内容和条件之时,
一定要对自动化相应内容和条件加以确认和落实。
2、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应用的基础条件
目前,工程现场许多设备都能通过对现场总线加以连接而实现,并用同样的通讯协议使数据通讯得以实现。由于目前网络通讯的机电一体化、芯片嵌入和标准统一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现场设备层中测量与控制的彻底分化得以实现。对整个控制系统而言,由它的拓扑结构便知,作为通讯媒介的重要组成成分,现场总线包含的内容只包括人机界面管理计算机和现场控制器这两方面,如今有了几个大型的现场总线组织可以对现场总线通讯协议加以制定,如此一来,假如现场嵌入式控制装置、控制器、仪表与通讯协议相符,那么便能很快捷的通过连接现场总线来实现完整控制系统的形成。
3、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设计方案特点和内容
由于目前的用电设备中有一个非常小型的PLC 控制系统,并且嵌入式控制装置也会在高低压变配电设备中出现,因此在对相关电气加以设计之时,就无需把集中、计量的保护系统
设备和二次信号同自动控制系统间做预留互联条件,而只用按照需求进行系统电气的设计,此外还需进行必要仪表系统的设计。在传统设计方案里,电气设计和自动化设计是平行的,而新设计方案和传统设计方案之间差别非常多,具体而言就是新设计方案在设计程度上对传统设计方案进行了一定的简化,使得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而自动化组态的进行也无需先进行硬件确定再实行,只需通过一个软件和通信协议便能让不同厂家的产品和设备实现整合,进而构建为一个正常系统。电气及其控制系统最主要的优点便在于其能实现电气设计与自动化设计的统一,站在电气方向的角度上来讲,便是系统的智能化得以实现了,站在网络自身角度上来讲就是使对用户数据的共享得以实现了。
4、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上面所提到的新设计方案基本上全都在现场设备中得到了应用,现场总线装置与通讯协议标准完全相符,即网络通讯功能得以完全实现,并且在现场总线的所有节点设备
上都采用分布式实时数据库形式。与此同时,系统中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成分便是设备控制系统,它的特点包括数据共享快、成本低、高效可靠等。上面所提的功能希望能在设计中得以实现,如此便需要设备设计人员不仅能进行电气系统的设计,同时还能机型嵌入式控制装置的编程组态,并且还能完成相应控制软件的组态以及网络架构。作为企业管理者以及设备供货商和互联网设计人员都需对设备技术和生产流程加以调整和支持,并进行不断的协调和沟通。
5、一次设备智能化在10KV配电系统的应用
我国配电网包括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农村电网最主要采取架空线的方式,城市电网则主要采取电缆网的形式。所采用的电力一次设备主要包括:配电开关、配电变压器等。这些开关及变压器大多数没有自我控制测量、控制、通讯功能。目前采用的二次设备主要包括:TTU、FTU、DTU等设备。
通过在一次设备上融合二次测量、控制、通讯功能,是配电终端与配电一次设备无缝融合。实现包括:就地手动、远方控制、环网控制、保护动作等方面的应用。设备同时具有现场总线通讯、网络通讯或光纤通讯功能。实现现场单元间、子站之间、子站对现场单元、主站对现场单元、主站对子站的通信等广义范围。并与电力主站系统通讯,实现包括:电网经济运行的分析、GIS 的在线管理、SCADA 的实时监控等功能,突破传统单一调度的自动化系统模式。采用一体化架构形式,使分布式网络的综合集成系统能实现管控一体,软件平台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要充分体现开放与功能,同时进行异构系统跨平台接口的供应,并与CIS、MIS、负控、调度等自动化系统共同实现无缝集成。
结束语:
文中就传统自动化与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的技术发展趋势作了大致的介绍。并就同一工程汇总自动化设计与电气设计之间的关系作了大致的论述,此外还表示假如这两者能进行有
机融合,将对工程自身发展有利,在文章最后,笔者对这两个专业的融合趋势、原则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大致的分析。在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还能够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促进我国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其次,人才及其服务水平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员严重不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学历以大专学历和初级职称为主,大部分社区医师缺乏全科医学培训,业务素质不高。在一些大中城市,许多群众尚没有形成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社区医疗服务站看病的习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社区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缺乏信任感。
为改善目前社区医疗的现状,增强市民对社区医院的信任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双向转诊制度是发展社区医疗的基础
双向转诊是根据病情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专科医院间的转院诊治的过程。它有纵向转诊、横向转诊两种形式。纵向转诊,即下级医疗机构对于超出本院诊治范围的病人或在本院确诊、治疗有困难的病人转至上级医院就医;反之,上级医院对病情得到控制后相对稳定的病人,亦可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横向转诊,即综合医院可将病人转至同级专科医院治疗,专科医院亦可以将出现其他症状的病人转至同级综合医院处置。同样,不同的专科医院之间也可进行上述转诊活动。
实行双向转诊的主要疾病应该包括:①老年护理病人;②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具有出院指征,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人。如脑血管意外、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术后或化疗后、骨科及神经外科术后康复病人等;③诊断明确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④需建立家庭病床的病人等。
通过实行双向转诊,能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性医院各自的功能,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引导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康复期病人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流,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在社区的医疗格局。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形成层次分明、职责明确、功能定位准确、各负其责、各履其职、有机联系、相互配合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形成机制,培养社区医疗人才
以市区内各个三甲综合性医院为中心点,一家三甲医院辐射周边若干社区医院,负责为社区医院提供技术、人力上的支持。在增强社区医院综合医疗水平同时,大医院的医生还可以成为社区医院医师的指导老师,提升社区医疗人才的素质。每年大医院可以有计划地输送初晋中、中晋高医师到社区医院锻炼半年时间。这样可以使大医院的医师了解基层医院的基本工作流程以及社区患者的实际要求,体验基层社区医院工作的艰苦,根据实际情况更加合理地制定治疗方案。同时,可以带动、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队伍的基本水平。以此方案循序渐进,一方面使大医院医师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全面提升基层社区医院医疗水平。
合理促进社会医疗保险发展
三级转诊制度是“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现代就医观念的具体实施措施,可以推进社会医疗保险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积极发挥社区卫生保健功能,使用适宜的医疗技术,最大限度地在人群中普及医疗卫生服务,做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将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在社区,进而达到节省医疗资源、控制医保费用为目的。通过各级医院规范的实施疾病准入制度,充分考虑到医保基金的合理运行,切实保证为更多的参保人员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实现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效用最大化,实现社会医疗保险事业的稳定和科学发展。
合理满足患者需求:患者的需求应该是支付尽可能少的医疗费用获得最适宜的医疗服务,而不是到大医院就诊。虽然,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到大医院就诊的倾向,但是这仅是患者不了解科学就诊的一种盲目的求医行为,是患者集体无意识表现出来的一种具体就诊需要,而并非患者的需求。就此,三级转诊制度的实施,可以约束患者盲目就诊的需要,提供满足患者需求最适宜的医疗服务。
合理建立卫生服务公平的可及性
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是指社会成员应该以需求为导向获得卫生服务,而不是取决于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等因素,也就是说,具有相同的卫生服务需求的社会成员应该获得相同的卫生服务。三级转诊制度体现了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宗旨,即一个公平的卫生系统中应当是在一定的经济水平下,根据患者的支付能力进行卫生筹资,按照患者的需求提供卫生服务。通过三级转诊制度的严格规范,可以有效地杜绝影响卫生服务公平性的不利因素,使人人享有公平的卫生服务。
促进医院与政府监管的和谐
我国的医疗行业具有双重属性,即政府公立属性和市场属性。公立属性有利于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的公平分配,市场属性可以引导医疗机构竞争,提高效率。医疗服务与社会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评价医疗行业不仅要注意服务质量,更要注重公平,保障每个公民都享有健康的权益。因此,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需要在政府监管下进行市场竞争才能良性发展的公共行业。政府监管主要是政府干预市场配置机制的行为。通过完善三级转诊制度,政府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我国医疗市场医疗费用虚高、不能满足广大患者需求的现状,为建立和完善医疗收费体系、医疗质量评估体系、医疗法律体系奠定一定的基础,也为医院在政府主导下,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促进社会福利,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益,实现医院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
中图分类号:TM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1009-914X(2017)14-0225-01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打破了旧生产力体系,迫于市场经济压力,电力系统经历着变革和发展。在电力系统变革中,电气自动化是主要阵地,而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属于其中一部分,是电气自动化变革的实例,因此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的设计和发展对现阶段电力系统改革有深刻影响,而这一课题也正大范围开展。
一、传统电气自动化设计的特点和思想基础
不管是计量方面,还是在控制和保护方面,传统电气设备均由单独配件制作完成,同时用户所用配电产品、各配件间连接和配合均由此种形式实现。一方面,在电气自动化设计过程中,应以用电设备分布情况为依据,并结合其符合特点和具体符合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另外还应集合自身条件设置相应的中低压配电变电系统,以此为前提,对于施工方应以供电方的用电要求、设备要求等管理要求为依据严格执行,设计低电压变电配电系统的二次保护、控制以及计量等,再以自动化系统和工艺要求为依据设计配电系统末端设备,这些设计均完成之后,敷设电路,调试并安装设备。另一方面,在电气自动化设计过程中,应先详细地分析其工艺,了解并掌握被控用电设备的分布情况,同时了解设备运行流程、设备可靠性等,再利用计算机设计系统内容和结构。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协调好高低压仪表系统、变电配电系统与用电设备系统检测、信号检测之间关系,并编制出清单,最后设计出整体控制流程图,组合控制提供监控软硬件,实现控制系统输入和输出接口与电力系统整体电缆之间的可靠连接,这样才能顺利实现电缆敷设以及整体系统设备的安装和调试。
二、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设计的建设条件和内涵
从建设条件方面来看,从总线至分线的模式是主流工程设备常用模式,通讯协议的数据传递是在遵循向下兼容原则基础上实现的。伴随电气自动化进步和发展,现阶段通讯网络也随之发生变化,不仅体现在机电一体化标准上,还体现在核心组件嵌入统一标准方面,同时终端设备链条的监测和控制也逐渐独立化方向发展,可分头进行管理。从总线至分线的模式可见通讯媒介的关键性作用,现场总线主要包含两大块,一块为硬件,另一块则为软件,主要体现在控制台,还体现在人机交互管理系统。如果现场总线体系涉及较大规模则应用总线通讯协议,可以保证其兼容性充足,现场设备要想在当前系统中串入,则需要与总线通讯协议相符合,通过与总线体系之间的交流以掌控全局设备。
从设计内涵方面来看,现阶段用电设备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其内含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与传统设计理念相比,在变电设备中增加控制模组,可不必预留设备设计、设备维护、设备管控以及设备二次保护的空间,只要以电气系统设计理念为依据设计监测仪器系统即可。在传统设计观念中需要同时设计自动化系统和电气设计,统筹兼顾两者。而现阶段智能化设计简化了这一程序,尽量避免人工操作,使工作效率提升。实现自动化以后可以直接进行设计,无需先确定硬件,而是在通信协议和操作软件模组确定之后自动整合各级设备,在智能化设计体系中,自动化系统与电气设计并行问题得到自然解决,这两者将不再是独立问题,使两者关系得到有效协调,对工作开展和调配有利。
三、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设计的方案特点与内容
现阶段,用电设备涉及到PLC控制系统,这一系统属于小型系统,在高低压变配电设备会用到这一嵌入式控制装置,所以在设计相关电气过程中,则不需要将二次信号、用于计量和集中的保护系统设备与自动控制系统之间进行预留互联,仅需要依据要求设计系统电气,另外需要设计必要仪表系统。从以往设计方案来看,自动化设计与电气设计属于平行状态,但与之相比,在新设计方案中作出了很多创新内容,主要体现在设计程度上,简化了传统设计方案,这也是未来发展趋势。
四、在配电系统中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的应用
配电网系统以架设方式为依据进行分类,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城市配电网,另一类则为乡村配电网,电缆网是城市配电网的主要形式,架空线是乡村配电网的主要形式。因传统配电系统的智能模组不足,同时在自动通讯反馈方面和自动控制方面均存在一定不足,而在引入电力一次智能化设备之后,不仅提升了配电系统的自动通讯反馈效果,而且还提升了配电系统的自动控制能力。基于一次设备智能化,与二次设备功能相融合,将一次设备和配电终端设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以往不具备的诸多功能得以实现,如远程控制功能、全网管控功能等。同时,一次设备智能化还具备现场总线通讯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通讯物质连接,使电力通讯定义得到延伸和拓宽。利用其余总线系统之间的完美对接,使复合调度得以实现,将以往单线调度体制被打破。总之,在配电系统中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的应用,不仅可以为配电网络安全提供基础保障,还可以使电力运行成本和人工成本降低,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五、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实际上,上述设计方案在现场设备中已经基本实现,通讯协议标准与现场总线装置相符合,即可以完全实现网络通讯功能,同时在现场总线节点设备上均以为分布式实时数据库模式进行,另外设备控制系统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不仅具备成本低的优势,还可以实现快速共享,且高效可靠,这里所提到的设备功能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才能实现,这对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设计人员而言,需要设计两方面程序和系统,以清晰地掌握整体框架。电力企业并非独立的个体,应在企业之间做好协调和交流,促进企业运营和发展。
六、结束语
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生存压力也随之增加,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需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其生产力得到提升,而这则需要电力行业的共同努力。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是电力企业生产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电力行业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董雪,吴斌,栗王凯等.浅谈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的设计与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1).
[2] 樊毅,王[.一次设备智能化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01)
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研究者开始研究社区对旅游的参与,社区参与与旅游发展的互动性成为一个重要话题。国内的研究者关注这一领域始于90年代。旅游开发介入社区发展将推动社区从礼治社会向经济组织转变,通过人员构成和组织方式的重构推动社区转变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利益相关的群体。值得注意的是社区旅游发展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盘根错节,多重利益相关主体的权力关系需要加以辨析,各自的权利范围也有待明确界定。
一、社区旅游主体之权力关系
sautter和 leisen较早研究了旅游开发与社区的关系及与社区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唐晓云等认为“农村社区生态旅游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是:社区、政府部门、投资者、竞争者、顾客和旅游规划师。其中,社区(含居民)是社区旅游发展中的最关键的群体。”[1](p94-95)社区主体可能是以组织的形式涉足旅游开发,也可能是以个人的形式参与。社区组织包括社区内组织与社区组织两类[2](p57-66),个人与组织的互相生发形成左右社区发展的强大力量。另外,多重社区旅游主体在不同的权力关系情境中存在着不同的身份认同,不同的权力关系情境会派生出不同的身份表征,上述主体在一些具体的旅游权力关系情境中会演化出男性、女性,正常人群体、易受伤害群体,成人、儿童等等。权力可以表现为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而无论权力政治或职务权力归根结底都是以权力为核心对公共利益进行决策和分配。如果社区旅游主体的关系可以看作一种权力关系,在社区旅游中当一方对另一方实施权力的时候,究竟会发生些什么?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合法地拥有社区旅游资产,是无障碍地进入一种文化传统或生活方式,是任何一方都能够获得了解、认可与尊重。社区旅游多重主体的权力关系经常被具体化,有基于法律规定的产权关系,包括占有权、管理权与使用权;有基于族群差异的文化交流,如民族历史、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方面的差异与共享;还有基于生存责任的相互依赖,如所有旅游发展利益相关者对东道地区自然文化遗产的了解与尊重,等等。
在社区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过去通行于社区的制度与组织会不断崩坏与再生。旅游开发介入社区居民的生活,必然打破社区内部传统的礼治秩序,改变社区惯常的组织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社区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等会被赋予新的涵义与功能。旅游开发将使古老社区的利益博弈关系变得复杂,并深刻地改变社区的基本存在形态,而当社区以新的面目参与旅游开发,旅游发展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则既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能给各利益相关主体一个准确的权力身份定位。
多重旅游发展利益相关主体的对立统一构成复杂的权力关系网络,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关系网络中没有谁永远高高在上,如果从社区参与的角度来看,下列描述是必须的:第一,政府主管部门与东道社区。政府主管部门为社区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从社区旅游发展中获得政绩,东道社区则从当地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中明确社区旅游发展的基本方向。第二,旅游投资者与东道社区。旅游投资者从旅游开发中获得利润,东道社区则平等地分享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利益,特别是分享就业方面的利益。第三,旅游者与东道社区。旅游开发中的任何外来者都有权从旅游中获得身心的满足,东道社区则从经营旅游项目中获得营业额,但是应当给予旅游者热情友好的接待。第四,竞争者与东道社区。
一旦某些旅游项目获利,相邻社区很可能会开发类似的旅游项目与东道社区展开竞争,抢占市场份额。竞争的结果是要么大家在竞争中两败俱伤,要么互相妥协,达成优势互补。第五,东道社区内部。社区内部的关系过去一直关注不多,乡镇政府起指导作用,村委会起组织作用,而家庭与个人则主要是参与者,作为基层领导的乡镇政府与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则直接决定了东道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旅游的程度与方式。
二、社区旅游主体之权利范围
社区旅游主体的权力必须受到约束,而权利规定了社区旅游多重主体支配与服从的对象和范围。社区旅游开展中的诸多矛盾其实不过是利益之争。在社区旅游开发中获取利润是旅游投资企业的权利,全面提升社区的能力是东道社区的权利,获得个人内心的满足是旅游者的权利,如此等等。但是任何一种诉求都不可能没有限制,在社区旅游多重主体的交错中,作为服从的一方接受另一方的支配,接受拥有支配权的一方所制订的各种规章、条例。但是旅游企业不可以依仗自身的文化优势,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东道社区,东道社区不可以为了短期利益而忽略了对旅游者的热情友好的接待,而旅游者也不可以随意违反旅游景区的种种规定而对景区造成破坏。总之,所有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都不能因追求局部利益而给生态环境资源带来损失。在对支配与服从的双重规定中权利规定了主体的权力,也同时明确了权力主体的身份,任何利益相关的一方都只能是这一权力关系网络之中的一个部门,或者一个环节。
社区旅游主体的权利分割情况同样比较复杂,目前的现实是真正的社区主体反而处于缺席状态。主要原因是社区旅游一般发生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东道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相对模糊,对自身的权力身份缺乏清晰的感知。在权力的链条上,支配主体与服从主体的身份界定相当困难,同一主体往往既是支配主体,又是服从主体,支配与服从之间的转换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发生,对支配与服从的理解相对偏狭,权利界限的模糊往往使一些旅游主体在权利身份的转换上处于不自觉的状态,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相辅相成的观念进入一个文化进步相对缓慢的地区需要一个过程。外来的旅游投资企业以旅游开发为名进入东道社区,如果缺少对社区应有的人文关怀,社区的存在必将被外来企业优势的经济与文化地位所遮蔽,社区主体的主张权更是无从谈起,社区旅游在发展方向上必将背离它的初衷。而社区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社区组织如乡镇政府、村委会在少数人的把持下,可能为了少数人而忽视其他多数社区居民的利益,部分“能干”的社区成员可能只顾及本家或本族的成员。当社区主体不能建立起关于自身的整体感知的时候,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在表达社区的主张,事实上却难以避免主张的失当,表面上看来社区已经拥有了相当的主动权,实际上却为局部利益所左右。
社区旅游开发的过程也是社区结构转型的过程,思想观念的变迁与社区旅游的权力运作机制密切相关。在那些古老的社区中,人与人自为地生活在一个由自然意志推动以统一和团结为特征的社会中,规范个人行为的是那些世代相传的乡风民俗,如礼俗、人情、归属感等等。但是对利益的追逐必然促使这种纯粹意义上的“文化的人”向复合意义上的“经济的人”过渡,人们生活在一起是因为有一些财产或者权利需要让渡。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个人交易还将演变成多人博弈,在对共同利益的追求中走向合作并达成协约。特别是大量外来人员介入之后,这一转变会尤为深刻,规范社区成员行为的将不再是单纯的传统的社区意识,同时也有一些经济规律在发挥作用。社区旅游的开展急需一套能够适应新形势的权利规则,来界定各社区旅游利益相关主体行为的合法性。
三、社区旅游伦理之和谐效应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对于社区旅游伦理规范的制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p71)。旅游伦理规范作为承载权力话语的一种功能,表达社区旅游开展过程中的多重权力主张。不同文化背景的相关人员同时介入社区旅游开发,需要保证强势文化不对弱势文化造成有意的篡改与伤害,弱势一方的发言渠道能够畅通无阻,特别是对经济利益的争夺影响到对旅游开发的正确评估的时候,弱势一方的声音能够有效地传达出来。
旅游伦理规范是一种道德承诺,即当旅游行为发生的时候,道德与否会有一个一目了然的判断,只追求个体利益,而忽视群体利益与未来发展的行为将受到道德的谴责;同时它还是一种法律评判,任何个体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何对景区资源的滥用与破坏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严惩。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刚刚起步的社区,各旅游主体的任何行为更要建立在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基础之上,因为失去法律支持的旅游伦理规范很可能会成为一纸空文。但是旅游伦理规范是各旅游主体既斗争又妥协的产物。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并不一定总是能恰如其分地被协调好,当它们处于激烈冲突状态的时候,旅游伦理规范是否能够保持它对正义、真实的捍卫?比较可行的方法可能是正视社区旅游多重主体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在利益分配的相互制约中寻找动态的权力平衡。
制订旅游伦理规范需要从制度层面认真考虑社区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一)与社区的非正式制度相结合。社区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可能独立于社区之外,需要吸纳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在经营理念的打造上积极吸纳当地社区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文化习俗等十分必要,尽可能使旅游企业经营与社区生活融为一体。新的旅游伦理规范不可能凭空产生,任何一个社区中都流传着世代累积的文化习俗,它从生活最细微的地方规范着社区内居民的日常行为,任何旅游开发行为都应该是对它的遵守与继承,而不应该是抛弃与背叛。家庭作为社区的基本单位,在具体的操作中其存在的文化意义与经济价值应该被充分考虑,应该通过家庭或者在家庭的基础上以共同利益为目标组成的行业协会,倾听社区居民内心的要求。(二)与社区的正式制度相结合。村规民约与村民自治公约是社区的正式制度,它需要得到社区成员的认可才能真正实行,但是它一旦实行就会对社区成员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旅游伦理规范应该尽可能与其结合,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建立旅游伦理规范的意义在于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找到一条有效的表达渠道。作为庞大的权力网络中的一环,多数利益相关主体的强势与弱势都是相对的,在权力的链条上没有绝对的强者,因此,坚守旅游伦理规范既是对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同时也是对自身的权益负责。而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负责,因为它处在权力链条的终端,它沉默不语却又高高在上地注视着社区的芸芸众生。制订旅游伦理规范的意义还在于推动东道社区不断走向和谐。如果多重旅游发展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得以理清,各主体的权力身份与权利范围得以界定,对社区旅游运作基本机制的认知达到一定深度,那么社区旅游的经营管理水平就一定能提高。社区旅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和谐社区的构建是统一的,社区和谐要求社区成员之间关系协调,社区成员与外来的专业人员关系协调,社区与当地自然文化环境关系协调,如果社区旅游内部的权力机制实现良性运作,社区内部人与人的关系必然会不断趋于和谐,个人与个人、家庭与家庭在经济利益的分配上,在文化道义的承担上权界分明,各得其所,整个社区自然也就走向了进步。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162
目前, 随着现代社会饮食变化、压力上升和作息习惯改变等各方面发生的改变, 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 并逐渐年轻化, 对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高血压需要长期用药, 做好并发症预防, 避免演化成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危及生命[1]。基于此, 本研究分析了社区医疗治疗高血压病与预防并发症策略和护理分析,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社区医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诊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与预防组, 各50例。常规组男24例, 女26例, 年龄32~84岁, 平均年龄(64.53±7.45)岁;预防组男25例, 女25例, 年龄34~81岁, 平均年龄(64.53±7.7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患者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 监督患者坚持用药, 按时服药。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指导患者坚持用药和测量血压, 定时复查。预防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防并发症护理, 具体如下。
1. 2. 1 从思想上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和并发症的重视, 加强防治, 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除此之外, 还需要强调心理因素对高血压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目前现代生物心理医学模式非常重要, 其通过对患者的心理干预改变其思想, 防患于未然, 能大大减少并发症发生率[2]。
1. 2. 2 接受科学系统的治疗 只有进行科学系统治疗才能更好控制病情和预防并发症, 一级高血压患者需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并适当进行运动即可有效控制血压;若降压药物需要增加使用剂量, 则需要认识到是否会伤害靶器官。由于患者具有个体性和差异性, 因此在降压药物用量和类型选择时, 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
1. 2. 3 药物使用知识 应从小剂量开始, 如果一种药物作用不明显, 可联合其他药物。但血压正常后不能马上停药, 需要逐渐减量直到血压可保持在正常范围为止, 避免血压骤然下降导致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 引起头晕和晕迷或者缺血性脑病。血性脑血管疾病。
1. 2. 4 健康教育 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避免产生心悸导致血压突然上升, 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尽量先控制情绪。多培养兴趣爱好和开展户外活动, 放松心情, 合理摄入食物, 减少食盐摄入, 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 饮食清淡。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早晨避免做剧烈运动, 避免发生猝死, 尽量在17:00左右进行[3]。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预防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并发症
常规组 50 15(30.0)a
预防组 50 2(4.0)
注:两组比较, aP
2. 2 两组患者血压改善幅度比较 预防组血压改善幅度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水平评分和血压改善幅度
比较[ x-±s, mm Hg]
组别 例数 收缩压改善幅度 舒张压改善幅度
常规组 50 10.73±1.35 12.32±1.37
预防组 50 10.47±1.63 12.42±1.35
注:两组比较, P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一组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 以心、脑、肾为靶器官的多器官损害为主的临床综合征, 是心血管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降低血压可明显减少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4]。
在本次研究中, 对常规组患者实施了常规护理, 预防组患者则给予了预防并发症护理。针对患者对高血压知识不了解、认识不全面的情况, 消除患者认识误区和认识死角, 加强对疾病的认识, 从思想上重视疾病和并发症;通过系统治疗指导, 使得患者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 更好的控制病情;通过用药指导,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明确药物服用原则和剂量的处理, 并提示不能骤然停药, 以免引发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另外, 还要结合健康宣教, 使患者采用低钠饮食, 并注重新鲜蔬果摄入, 改善体重情况和体内生态平衡[5], 让患者明确适当运动的重要性和运动时间的选择等。
本次经过干预, 两组血压均有明显改善, 但预防组并发症发生率(4.0%)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30.0%)(P
综上所述, 社区医疗治疗高血压病采用常规降压药物, 监督患者按时服药, 降压效果确切, 但还需要加强对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以减少并发症, 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亓剑凤.循证护理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规范化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18):35-37.
[2] 柯盈盈.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家庭护理的认知与态度.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26(21):6155-6157.
[3] 鲁梅.临床护理路径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4, 17(15):74-75.
1 从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性
根据卫生部《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服务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根据北京市劳动保障局2007年的调查统计,在全年的参保人员中退休人员占到总数的30%,但医保报销额占到总额的75%,治疗慢性病所用去的费用比例很高。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于这类慢性病治疗及干预条件日益成熟,完全可以将慢性病治疗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WHO的研究也证明,80%以上的疾病是不需要去大医院治疗的,而社区卫生服务所具备的六位一体的功能,就可以切实的为人们提供便利,使病人在家里或社区内获取医疗服务。鉴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实行政府采购的零差价制,社区卫生服务的成本普遍低于市区级医院,北京市卫生局正在试行的双向转诊制度一方面使居民在遇到大病或疑难病症时可以及时转至市区级医院就诊,又可在病情得到控制后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巩固治疗,从而大大节约了医疗保险费用、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使用。
2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两年12000个。但总体看来,主要问题有:发展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从供方来看,主要问题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资金、医生短缺、服务质量不高、政策不配套等;从需方来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居民对其认可度低、缺乏了解和信任、利用率低。
2.1 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很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不付出,负债经营,连房租都成了问题,更谈不上医生的收入了,这迫使社区卫生服务只能通过侧重医疗服务的部分来获取收入,无暇顾及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项目,背离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初衷,形成“重治轻防”的现象。由于资金缺乏,社区医院普遍装备不足,条件简陋,药品种类不全或是包装陈旧,难以适应百姓的就医需求。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匮乏。现有基层卫生服务人员严重不足,且基本素质与居民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目前全国范围内取得人事部、卫生部认可资格的全科医师只有2000多人,根本无法满足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师大部分没有过全科医学培训。在一些大中城市,老百姓之所以有病就往市区级医院跑,而不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整体质量不够高,无法取得居民信任。三是社区卫生服务效率不高。由于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软、硬件条件的约束,社区医疗普遍存在服务不够规范、总体功能(六位一体)没有充分发挥、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社区医院在对疾病的准确判断和疾病治疗的快捷性方面还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四是社区卫生服务缺配套政策。由于长期以来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医保政策制约等原因,目前多数社区医院还不符合医疗保险制度的标准,因此社区医院没有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名单,造成居民在社区医疗机构看病得不到报销。这也是客观上导致一些居民放弃社区医院而选择市区级医院就医的原因之一。
2.2 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方 一是百姓对其了解程度低。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表明,在对2000户被访北京城区居民调查统计数据中发现,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了解程度不高。有32.2%的居民表示根本不知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提供的服务项目;有46.1%表示知道一点儿。但通过交谈了解到,他们所知道的也仅仅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提供的常规项目,如打针输液等,或是自己曾经接受过的一些服务,而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其他功能基本不了解。二是百姓对其认可程度低。在2006年对北京市居民的一项小型问卷调查中发现,有48.7%的居民就医的首选场所为市级医院;有38.2%选择区级医院,只有11.8%的居民选择社区医院。居民愿意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原因排名前三的别是:路途近,方便的占84.2%;候诊时间短的占36.8%;价格便宜的占27.6%。而不愿意选择的原因分别是:医疗设备简陋的占55.3%;对医生的技术不信任的占53.9%;药品不齐全的占36.8%。由此可见,居民是否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关键在于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可程度。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说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可程度是一个双向的问题,一方面是居民的认识问题,另一方面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所提供的服务能否与居民需求相适应。由于目前市区级医院存在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很多居民正在改变着看病非市区级医院的观念,他们希望能有社区卫生服务这样的医疗机构来满足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但是,就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客观条件来说,离百姓可接受的程度还有很远的距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技术力量和服务水平的信任程度不够。
3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效控制医疗保险费用过度增长
建设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必须站在关注民生、保障民生的高度,把切实提高百姓卫生健康问题,作为我们实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使社区卫生服务真正成为老百姓有效预防、就医方便、价格低廉、服务质量有保障、具有可持续性的医疗服务社会公共事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3.1 提高百姓对社区医疗服务的认识。要在宏观层面上,从全面增进百姓健康福利的高度,加强对社区医疗服务的宣传工作,明确并落实各级政府的主导地位和管理职责,加快全科医生培养步伐,推行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
3.2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的配套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需要靠其他政策的配套,特别是医疗保险政策的支持。具体来说,就是:将达标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管理系统,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具有六位一体的功能,基本医保在支付项目上对其的支持应突破只管医疗不管预防,从保障疾病扩大到保障健康。同时,适当放开对于可报销药品的级别限制,尤其是一些慢性病的常用药。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医疗机构的监管和支持。劳动保障部门在对社区卫生机构纳入定点医疗机构的标准及管理上应根据其功能“量身打造”,制定单独的一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定点医疗机构的审批标准,突出对其“六位一体”功能的要求标准。
3.3 是建立百姓就医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移的价格机制。在现有医保门诊报销比例规定下,鼓励各地根据自身公共财力情况,适当提高享受医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的门诊报销比例,引导百姓就医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移。今年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为了促进在职职工就医向社区医院转移,2008年7月调整社区就医报销比例至70%,其他医院就医50%的报销比例保持不变。同时,北京市将为60岁以上不享受医保人员而建立的“一老”大病住院保险,到2008年10月把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老年病的门诊报销纳入报销范围,但这部分门诊报销只限定在社区医院。这种就医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移的价格机制,不仅可以突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的经济性和方便性,而且可以节约医疗保险费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使用。
【中图分类号】R 587.1 【文献标识码】D
社区医疗又称为第一线医疗(first-line health care),它的任务是让群众得到及时、方便的医疗,但对于少见的危重患者难以应对。本例患者系60岁发病的1型糖尿病,属于国内罕见,且伴有频发低血糖昏迷,在与三甲医院专家合作的前提下得以救治,特提供同行借鉴。
1、病例简介
患者女,于2001年10月18日因“口渴、乏力、多饮、多尿、消瘦半月”就诊于“北医三院”急诊科,体格检查:体温、血压正常,心肺腹无异常发现。空腹血糖:14.3 mmol/L。尿常规:尿糖(+++)、尿酮体(+++)。急诊给予静脉胰岛素点滴治疗后,酮体转阴。但患者于4天内,每天尿酮体均自发阳性。该院内分泌科曾检查胰岛功能,血清C肽为低平曲线;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GAD)(-)、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CA)(-)。诊断为“1型糖尿病酮症”。开始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剂量不够)。多年来一直在该院随诊,但病情经常不稳定.血糖波动较大为3.9~28.6mmol/L.并有低血糖发生,近半年来,应用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10 U/早、6 U/午,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20 U/晚,餐前皮下注射;中午及晚上口服阿卡波糖片50 mg。仍有多次发生低血糖,进餐后能缓解。3个月来多次发生严重低血糖昏迷,需经他人撬开嘴,喂糖水才能缓解。低血糖发生时间多数在中午,有时甚至刚端上饭碗,随即往后倒下昏迷。低血糖发作时2次测血糖分别为1.3 mmol/L和1.8 mmol/L。两次发病均到就近社区医院输液后缓解,神经系统无定位体征。
患者未婚,一向体健,能胜任大学教授工作,否认高血压史,无糖尿病家族史,无其他内分泌系统及胰腺疾患。
体检:身高1.62 m,体质量48 kg,体质指数18.3 kg/m2,血压135/70mm Hg(1 mm Hg=0.133 kPa)。发育正常,神清合作,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存在,口唇无点绀。颈软.双侧颈动脉听诊无异常杂音:心率76次/min,律整,双肺呼吸音清.两肺对称,未闻及干湿音。腹平鞋,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厦肿块!肝碑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因我院与北京同仁医院有检验绿色运道,复查胰岛功能:2012年6月29日同仁医院检查回报:空腹C肽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患者1型糖尿病诊断明确,因多次出现低血糖昏迷,应给予调整胰岛素用量。治疗:对患者进行多次心理治疗,消除其对低血糖的恐惧,并将运动分段实施,将早餐前及晚餐前各减1个单位胰岛素: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9 U/早、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19 U/晚,午餐前胰岛素及口服拜糖平剂量不变,每晚10点加喝130 g左右无糖酸奶一杯,监测7点血糖。2、4、6周后复诊,未再发生低血糖,夜间测血糖为4.8 mmol/L,清晨空腹血糖5.6~6.8 mmol/L,三餐后血糖为8.0~14.0mmol/L,病情转为较平稳。见图1。
2、讨论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工业区、开发园区建设征地拆迁及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加大(虽然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但政府可以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将集体土地征用为国有土地),在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平均分配的基础上,作为1种生产资料,能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食品,同时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也能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由于土地承载着农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的双重功能,一旦土地被征用,不仅意味着农民失去生活来源,而且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其收人主要来源的职业。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决定了就业安置途径艰难,同时大多数农民对现金消费的短期化行为导致货币补偿根本无法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因此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障社会和谐发展,促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1、国内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各地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各有特色,总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1嘉兴模式:土地换保障
土地换保障是指在规划区范围内的农户,将自己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一次性流转给政府委托的土地置换机构,由土地置换机构为失地农民符合条件的现有家庭成员统一办理各项社会保障,土地置换机构将根据土地管理部门规定的失地农民的安置费、土地补偿费、水利设施费、撤组转户费等费用全部或一部分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1. 2南海模式:土地换股权
1992年,广东省南海市(现为佛山市南海区)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行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把农民承包的土地折成股份分摊给农民,实现农民土地权利由自然形态向资本形态的过渡。
1. 3芜湖模式:农村建设用地入市
该种模式中乡镇既是土地流转的组织者,又作为中介人具体参与到流转之中,农民按年分红,分享土地流转带来的收益。
1. 4咸嘉模式:留地安置,综合开发
湖南省长沙市咸嘉湖模式的具体做法,概括起来就是“三集中、三统一”。①集中管理全村土地,统一进行拆迁补偿;②集中安置农民住宅,统一进行综合开发;③集中使用土地补偿安置费,统一安排农民生产生活。小区管委会对征用地块的土地补偿费和劳动力安置费进行集体统筹管理和使用。
2、台州市失地农民现状分析
2002一2007年的6a间,浙江省台州市市区共征用土地6 425 hm2,其中征用的耕地面积为6 428. 4 hm2,占征地总面积的71. 14%,年均征用土地1070.8 hm2,失地农民人数达9. 78万人次。国家实行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但台州市人民政府从经发展角度考虑,对市区用地指标进行政策倾斜,加之市区加大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台州市区用地指标稳中有升,被征用土地、失地农民人数呈逐年增加之势,而人均耕地逐年减少,2007年耕地面积仅0. 026 7 hm2/人(表1),失地农民养老社会保障压力日益增大。
2. 1失地农民基本状况
为了准确分析台州市区失地农民的现状及其影响,作者在3个不同乡镇的10个村社随机抽取300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为确保调查质量和真实了解农户在土地征用方面的情况,对样本户全部采用入户调查的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准确全面反映失地农户的实际情况。
在调查的样本户中,共计1 088人,其中,女性548人,占总数的50.8 %;男性540人,占总数的49.2 %。按被调查农民的学历划分,被调查农民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544人,占50%;初中学历324人,占30. 15 %;高中学历133人,占12. 22%;职高学历4人,占0. 37%;中专学历32人,占2. 94 %;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47人,占4.犯%。家庭人口以3 }5人为主,占80. 73 % , 2人及以下家庭占13. 95%;家庭人口5人以上仅占5. 32%。调查对象中有职业技能的人数不多,而且多是驾驶、泥(木)工活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专业工种。
统计调查资料显示,接受调查的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占到被访问者的50%。该结果明显受访问过程中被调查对象选择的影响。因为台州市农民在外从商较多,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已外出,采访对象多为老人和妇女,这部分人的受教育程度往往较低。也就是说,样本中所示的受教育程度低并不表明此地区的整体教育程度低。因此,尽管当前总体上农户受教育程度仍然偏低,但该次调查受样本户选择方面的影响,农户整体受教育程度低的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放大。由于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缺乏从事第二、三产业所需的技能,因此很多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表2)。
2. 2失地农民就业情况
在所调查的300户农户中,共有劳动力664人,其中无业或失业人员12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9%,他们都是在征地后找不到工作或是没有找工作的人。其余自己就业的539个劳动力中,自己联系找到工作的为21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1%;通过亲友或其他关系找到工作的为17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6 %;安置就业只有86人,占被调查劳动力人数的13%;而通过职业介绍机构或者通过电视、报纸的招聘广告找到工作所占比例非常小,分别为3%和2%。
调查农户劳动力就业表现出以下特点:①失地农民无业和失业情况较为严重。②自谋职业依然是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主要途径。③农民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主要是亲朋好友或熟人介绍,职业中介机构和宣传传媒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有限。④受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制约,招工安置对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作用和意义日趋降低。⑤台州市区土地征用后失地农民的就业面临着供需脱节的突出矛盾,其未来前景不容乐观。⑥从就业流向看,第一产业就业的失地农民数量大量减少。在征地后仍然有工作或者找到新工作的农民绝大多数完全脱离土地,离开第一产业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许多农户有偿把未征用的土地交由集体组织统一出租给政府经营,只有不足20%的失地农民仍然在第一产业就业。⑦在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失地农民人数增加比较明显,总量超过80 %,而且仍然表现为不断增加的趋势。这部分农民就业适应能力相对较强,他们或者做点小生意,或者从事进人门槛较低的建筑和服务等行业。在二、三产业中,房屋租赁是台州市区失地农民收人的1个重要来源。台州市区位于台州中心城区,作为沿海地区其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快速,再加上台州市区本身经济发达,吸引了大批外来打工者,形成了大规模的流动人口,这些流动人口需要有落脚之地,所以房屋租赁有长期有效的市场。所以,对于台州市区的失地农民而言,适应上述市场需要,出租房屋已经成为他们稳定收人的主要来源。
3、台州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机制
根据浙江省对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台州市区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创新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长效机制。
3. 1创新失地农民养老参保新模式,实行“即征即保”
对被征地村的农民一律实行“即征即保”。目前失地农民社保按照自愿的原则进行,造成大部分失地农民,尤其是经济较落后乡镇失地农民只顾眼前利益,不自愿办理社保。但从长远角度而言,不建立长效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机制,“三农”问题难以解决,今后必会带来一系列社会稳定问题。同时,要根据各部门的职能分工,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建立和落实保障工作的具体流转程序。劳动保障、国土资源和财政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密切配合,促进“即征即保”工作顺利展开。“即征即保”工作不到位,社会保障部门可不予出具相关证明,国土资源部门也不得办理被征地村的土地征用手续。
3. 2创新失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筹集机制,稳固资金渠道
3. 2. 1政府支出部分计入土地出让底价,建立财政社保专户在“即征即保”过程中,政府出资部分要及时进人被征地农民社保基金,确保到位。对目前尚未到位的政府承担资金,已经超过了规定的应到期限,督促各级政府抓紧在短时间内实现到位。但从台州市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情况来看,由于原有操作模式中,政府出资部分往往规定从年度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而各地政府基本没有提取这笔资金,挪作他用。因此,创新失地农民社会养老资金筹集机制,将政府支出部分计人土地出让底价,土地拍卖成交后,由国土资源部门代收代缴,直接划人财政社保专户,专款滚存使用,这样就能保证失地农民社会养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纳人征地成本的社保资金标准按一次性补缴金额进行测算。
3.2.2征地补偿全面实行区片综合价,落实被征地农民权益维护责任针对当前工业用地招拍挂后地价大幅上升的新情况,按照群众生活水平不降低的要求,提高征地区片综合价,并扩大征地区片综合价覆盖范围。适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土地出让收人的使用必须首先确保足额支付征地和拆迁补偿费、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支出、保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补贴支出。按照有关规定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纳人征地补偿安置费用,以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利益,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提高保障水平。土地补偿费视各村集体经济实力情况,原则上留在村集体,用于支付村集体缴纳部分;土地安置补偿费除用于支付社保资金个人缴纳部分有结余的,再发放到被征地农民手里。
3. 3创新失地农民养老参保新机制,实现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