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1 14:46: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乡村振兴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来说,网络信息建设十分重要,具有外在性、多元性、价值性、风险性、互动性、广泛性以及共享性等特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网络信息建设可符合其多项要求。互联网技术的多样化功能可以充实村民生活与生态宜居,还可对乡村产业的兴旺发达贡献力量。现如今,我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前景十分良好,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规划不完善、硬件设施较为落后、运行机制不健全以及供需不对应等现象。因此要想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快速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首先应强化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人才团队,构建完善的乡村网络服务系统,其次应争取社会企业与地方政府财税政策的支持,提高资金投入的占比。第三应强化乡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网络信息服务系统进行完善。随后应完善规划设计工作,从而对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如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引导。
1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现状
1.1农业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在我国相关政策的引导与促进下,我国乡村网络信息发展速度开始提高,逐渐促进了乡村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土地面积较大,因此导致各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基础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农业信息化较为发达的区域其网络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农业信息化较为落后的地区,其网络信息建设水平较差,无法起到应有贡献。因此,从总体乡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来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信息化服务水平以及农业信息化发展速度水平不高。
1.2对网络信息要求趋于理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网络信息技术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农产品以及乡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的作用逐渐增加,大多数乡村农户开始主动追求网络信息服务。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困境进行了缓解与解决,在网络信息服务质量较高以及发展水平较好的区域,农户可以十分便捷的使用网络信息设施、手段以及平台,大多数服务平台使用手机以及电脑便可以登入,使得农村电子商务以及电子政务的服务体系愈加完善,并更加周到与精细。
1.3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差
通常来讲,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首先体现在乡村基层网络信息服务站较为落后,设施存在不健全的情况,并且存在网络设备缺少的情况,同时网页、宽带、场所、人员等配备严重不足。其次是网络信息建设覆盖面不广,导致互联网服务体系的建设不全面。其次是各个区域之间的网络没有进行接通。这些情况都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以及规划具有较大关系。
2乡村网络信息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2.1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工作
实现数字化乡村战略是我国当前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方向的主要要求。因此需要较为完善的保障措施、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以及重点建设来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此同时,需要各级政府进行协调,完成顶层设计以及底层设计的规划工作。在开展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还应针对不同区域的相关特点进行本地化改进与创新,从而把控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整体方向。
2.2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想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首先应强化乡村地区宽带网络的覆盖范围,针对不同区域乡村的相关特性开发具有区域特征的服务平台、应用、产品以及信息技术。其次是对网络服务平台进行建造,其公共数据平台应包含服务层、应用层以及数据层。第三是构建规范统一的数据信息共享集中库以及集中平台,对现有的多个农村部门服务平台进行完善与改进。第四应对现有的乡村信息服务管理方式进行完善,不不同类型的乡村信息服务系统进行规范与统一,构建统一的乡村农业综合信息管理网络,对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进行鼓励,提高农业资源数据信息的利用率,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的服务。
2.3建设乡村战略人才队伍
对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来说,人才质量以及人才数量将对其建设质量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实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都需要多样化人才的参与,不仅需要顶层的设计规划人才,还需要中层人才实施衔接工作,也需要基层公共服务人才完成落实工作,更需要网络信息实施建设维护方面的人才,因此相关政府与部门应使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对乡村基层人才进行运用、培养与吸引。首先,应构建专业的网络信息建设人才团队,团队内部应包含技术人才、生产经营主体、区域性行业专家以及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领导等。其次应对乡村现有的网络信息公共服务人员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对其网络信息服务质量以及服务能力进行提高。第三是对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吸引,使其参与到乡村基层服务中。最后是对乡村网络信息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进行保障,确保其福利待遇保持在平均水平之上。
3结语
当前城镇居民消费发展进程先于农村居民,在旅游、文化以及网络信息等时尚消费方面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信息化服务可以强化政府职能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带动龙头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的合作形态随着演变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需要网络信息为农户实时市场供求信息,强化信息也分析判断、预警等方面的作用,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信息指导服务,以及在科研教育方面也起到强化促进的良好效果。
献参考文献
[1]李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8.
[2]仇学琴.云南省乡村旅游信息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8):157-161.
中图分类号:TU241.4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situation that rubber isolation bearing not widely used in rural lowrise masonry structure, a new installation method of rubber isolation bearing was designed.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integrity of superstructure adopting the design and traditional isolation design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principles of isolation bearing arrangement and placing method were given. Construction schemes of the special parts, such as door opening, indoor and outdoor staircases and pipeline, etc were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installing rubber isolation bearing and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keeping in mind were propo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 method has low costs, simply construction craft and better isolation effect by using the method in lowrise housing. The proposed isolation design can be applied to rural lowrise masonry structure building.
Key words: rubber isolation bearing; rural building; lowrise masonry structure; seismic performanc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0 引 言
目前,有关橡胶隔震支座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多高层建筑中,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耐久性及防火等问题已有一些研究[15],但将该种支座应用于村镇建筑隔震的研究较少[67]。村镇低矮砌体结构应用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中有大量的构造及施工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传统的橡胶隔震支座一般设置于基础之上,一层地板之下[811]。为了将上部隔震结构与下部非隔震结构完全隔开,需设置双梁双板及隔震沟[12]。村镇建筑一般比较低矮,应用与多高层建筑同样的隔震构造经济性较差。本文提出将隔震层设计于室内地坪以上,隔震层上设托梁支承上部结构,不设一层地板和隔震沟,该种方案便于安装检查隔震装置且节约成本,其构造设计满足房屋的正常使用要求且不影响隔震支座作用的发挥。专门用于低矮结构房屋的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隔震效果已得到证实[13],本文主要解决这种隔震支座的构造设计问题。
1 隔震支座布置原则
根据对大量农村房屋的调研[1416],参考中国已有隔震建筑设计的相关规范及标准[1719],提出村镇低矮建筑隔震支座布置的原则。
1.1 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
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应满足承载力的要求,保证隔震支座在竖向能承担上部结构的所有荷载,同时要尽可能均匀、对称;隔震支座在房屋四角必须布置,纵横墙交接处等受力较大的位置一般均应布置,隔震支座的布置间距不宜大于2.4 m,数量、规格应根据计算确定,布置应尽可能使上部结构的质心与隔震层的刚心重合,减小地震时的扭转效应。隔震支座水平方向的净空间距d不应小于各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下最大水平位移值的1.2倍。
1.2 隔震支座的剖面布置
对于多高层结构,隔震层上下设双梁双板及隔震沟,所提高的造价占建筑总造价的比例相对较小,但对于1~3层的村镇建筑,其提高的造价则占房屋总造价的比例较大。考虑到农村低矮建筑的经济性,提出将高度为h的隔震支座设置于下托梁之上(图1),下托梁顶面标高为0.050~0.100 m,梁顶设有20~25 mm厚防水砂浆防潮层,下托梁可同时兼作地圈梁。
为保证地震时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的相对运动,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的竖向净空间距应考虑由多层橡胶的变形(徐变、温度变形、水平变形时的竖向沉降)以及施工误差来确定,一般不宜小于20 mm。2 传统隔震结构与地坪以上隔震结构空间整体性分析 与传统隔震结构相比,地坪以上隔震结构因隔震层位置的提高会对上部结构的空间整体性及抗震能力产生一定影响,为验证其上部结构是否满足要求,进行如下分析。
2.1 上部结构空间刚度及抗震能力分析
隔震后隔震层以上的砌体结构可近似看作一个刚体,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做刚体平动,故其空间整体性和稳定性对隔震性能影响较大。传统隔震结构采用双梁单板体系[图2(a)],与地坪以上隔震结构[图2(b)]相比,隔震层上面多加了一层底板,增大了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地坪以上隔震结构因将隔震层置于地坪以上,减小了上部结构一层高度,增加了其侧向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应用SAP2000对图2所示的2种简单结构进行计算,选取前3阶振型,求得结构刚度见表1。
由表1可知,地坪以上隔震结构与传统隔震结构相比,上部结构刚度约降低27%,扭转振型参与系数有所增大,说明扭转对缺少底板的上部结构影响稍有增大。因模型分析中未考虑门洞两侧滑移支座对结构抗扭能力的提高,故实际中滑移支座的存在会增大结构的摩擦力,减小扭转对结构的不利影响。
为验证上部结构的抗震能力是否满足要求,对图2所示的2种简单结构用PKPM进行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
分析表2中数据,在抗震设防烈度8度(0.2g)地震作用下,传统隔震结构所受到的总水平地震力为82.61 kN,一层抗力与效应比为2.01;地坪以上隔震结构所受到的总水平地震力为86.27 kN,一层抗力与效应之比为1.91,抗震能力虽不及传统隔震结构,但均可满足抗震要求。
2.2 上部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
由以上结果可知,隔震层设于地坪以上基本不影响上部结构的整体稳定性。3 隔震支座的构造设计
3.1 隔震支座的连接构造
隔震支座固定于上托梁与下托梁之间,必须能传递罕遇地震下支座的最大水平剪力,上托梁与下托梁之间的空隙可用与墙体材料相同的砖块进行填充,并预留不小于20 mm的水平通缝。待房屋建造完工,隔震支座竖向变形充分发展后,用沥青麻丝或橡胶条等柔性材料沿墙体内外边缘填充(仅填充墙体内外边缘50 mm左右),最后进行内外墙体的粉刷。根据隔震支座在墙体中的安放位置,可分为:墙段中部隔震支座、墙角隔震支座、丁字墙角隔震支座及十字墙角隔震支座,各种隔震支座平面布置示意如图3所示。
.2 建筑物门洞口的构造设计
隔震层遇大门时,上托梁必须断开,为保证地震时大门与上部结构同步位移,门洞口有2种构造设计方案。
3.2.1 大门两侧设构造柱
在门两侧设构造柱(图4),门固定于两侧构造柱上。浇筑上托梁时即在上托梁与门边构造柱交界处预留构造柱连接钢筋,先绑扎构造柱钢筋,砌筑大门两侧墙体,预留马牙槎,待墙体砌筑到大门顶部标高时,绑扎过梁钢筋,过梁钢筋与构造柱钢筋应可靠拉结。过梁钢筋应伸过构造柱中心线,采用90°弯折锚固方式,弯折钢筋的长度不应小于15d,然后支模,同时浇筑两侧构造柱及过梁;当构造柱与过梁一次整浇时,过梁可不伸入墙内,若采用预制过梁,过梁的支承长度不得小于240 mm。门洞边设构造柱加强了洞口处的整体性,减小了中断上托梁对上部结构的不利影响。
3.2.2 大门两侧墙内加筋
在抗震设防烈度7度(0.1g)及7度以下地区,也可采用门洞口墙边加筋来减小上托梁中断的不利影响。此方案中门被固定于两边承重墙上(图5),在门两侧墙内配置拉结钢筋,沿墙高每隔500 mm设置2根直径不小于6 mm的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 m,以提高门洞边墙体的整体性。
3.3 楼梯构造设计
3.3.1 室内楼梯的构造设计
村镇低矮建筑的室内楼梯多靠墙设置,为保证地震时楼梯与上部隔震结构同步位移,可在隔震层遇楼梯的地方增设尺寸较小的橡胶隔震支座,隔震支座顶部标高宜与整个房屋的水平隔震层顶部标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构造做法与前述隔震支座相同,设计中应注意楼梯从±0.000起前2个踏步高度的变化。第1个踏步高度应从±0.000起到隔震支座底部标高即50~100 mm,第1个踏步的踏面作为楼梯隔震支座的滑移面;第2个踏步高度应不小于隔震支座高度加50 mm,之后的踏步高度可均匀设置(图6)。
楼梯处也可不设隔震支座,将楼梯在±0.000处断开,断开处设20 mm厚白灰砂浆易裂层,各层休息平台和房屋主体结构可靠连接。
3.3.2 室外楼梯的设计要求
根据室外楼梯与主体结构的分、合关系,可分2种情况进行设计。
(1)室外楼梯自成体系,与房屋主体结构完全分开。室外楼梯与主体结构之间预留距离不小于d的水平隔离缝,楼梯底梁、各层休息平台及平台梁不可插入墙里,保证地震时楼梯不影响主体结构的振动。
(2)室外楼梯与房屋主体结构连成一体,楼梯底梁、各层休息平台及平台梁与房屋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在±0.000处设20 mm厚白灰砂浆易裂层,确保地震时室外楼梯与房屋主体结构的同步位移。
3.4 管线构造设计
管线构造设计与应用传统橡胶隔震支座建筑的设计一致,柔性段长度L不得小于d,下端的管道接头不得高于水平隔离缝。穿过隔震层的竖向管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直径较小的柔性管线(如电气配线)在隔震层处应预留不小于d的伸展长度。
(2)直径较大的管道在隔震层处宜采用柔性材料或柔性接头。
(3)重要管道和可能泄露有害物质或可燃介质的管道在隔震层处应采用柔性接头。
3.5 隔震节点的密封及防水
3.5.1 隔震支座的防水
隔震支座可采用镀锌铁皮密封,铁皮边缘用玻璃胶封口,重点处理好镀锌铁皮与托梁交界处的防水问题,并用射钉紧密固定。橡胶隔震垫周围可采用柔性或脆性的密封材料密封,防止雨水侵入,如图7所示。
3.5.2 水平隔离缝的防水
水平隔离缝可用沥青麻丝或橡胶条等柔性材料密封,隔离缝周围应做防水处理。隔离缝上下防水高度为150 mm左右,防水处理面层厚度为20~40 mm,具体构造做法见图8。
4 隔震支座的施工
隔震支座安装的难点在于轴线位置的确定和平整度的要求,施工流程如图9所示。
施工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避免浇筑混凝土时对预埋件、主筋的碰撞,以防止轴线位置、平整度改变而影响安装质量。
(2)固定隔震支座的螺栓时应两边同时对称拧紧,防止防震支座连接板错位。
(3)隔震支座安放后,严禁压放重物、踩踏。
(4)上托梁浇筑混凝土后,保持上表面自然毛面状态,以利于加大墙体与上托梁的粘结力。
(5)隔震支座施工完毕后,应用塑料布、玻璃丝布或薄木板等对其进行临时覆盖,防止其在主体施工过程中受损。
(6)对隔震支座外露螺栓和连接板应采取防锈保护措施,可刷环氧富锌底漆1道,环氧云铁中间漆2道,氧磺化聚乙烯面漆2道。5 结 语
(1)本文提出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橡胶隔震支座的构造设计方案,将隔震支座放在房屋±0.000以上,并设计了配套的构造措施,可用于村镇低矮砌体结构的隔震设计。
(2)对比分析了地坪以上隔震房屋与传统隔震房屋上部结构的抗震性能及空间整体性,均可满足要求。
(3)门洞口处的整体性和楼梯与主体结构的构造方案是低矮砌体结构房屋隔震设计的关键问题。门洞口处可采用门边设构造柱或墙边加筋的方法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室内楼梯必须处理好±0.000处的滑移构造,室外楼梯重点处理好与主体结构的分合关系。
(4)水平隔离缝处的构造处理是保证房屋隔震效果和正常使用的关键。本文给出了水平隔离缝的防水构造和做法。
(5)提出了村镇低矮砌体结构隔震房屋的隔震层施工流程、施工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为实际工程施工安装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
(6)前期的橡胶隔震支座试验已研究了隔震支座的性能并证实了其隔震效果,通过本文的构造设计研究,得到了可实际应用于村镇低矮砌体结构的构造方案和施工工艺,可将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推广应用于中国广大村镇地区。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马 华,北村春幸,李振宝,等.隔震橡胶垫极限性能足尺试验结果与评价[J].世界地震工程,2008,24(1):8287.
MA Hua,KITAMURA H,LI Zhenbao,et al.The Evaluation on the Fullscal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Ultimate Performance of Rubber Bearings[J].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2008,24(1):8287.
[2]刘文光,庄学真,周福霖,等.中国铅芯夹层橡胶隔震支座各种相关性能及长期性能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22(1):114120.
LIU Wenguang,ZHUANG Xuezhen,ZHOU Fulin,et al.Dependence and Durability Properties of Chinese Lead Plug Rubber Bearings[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02,22(1):114120.
[3]王 斌,谭 平,徐 凯,等.新型纤维增强工程塑料板夹层橡胶隔震支座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45(增1):187191.
WANG Bin,TAN Ping,XU Kai,et al.Mechanical Performance Tests of a Novel Fiberreinforcedplastic Plate Isolation Bearing[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2,45(S1):187191.
[4]刘文光,杨巧荣,周福霖.建筑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温度性能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3,19(2):3944.
LIU Wenguang,YANG Qiaorong,ZHOU Fulin.Temperature Properties of Lead Rubber Bearings for Building[J].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2003,19(2):3944.
[5]朱玉华,吕西林,冯德民.铅芯橡胶支座性能试验对比研究[J].建筑结构,2003,33(8):4446.
ZHU Yuhua,LU Xilin,FENG Demin.Performance Test of the Lead Rubber Bearing[J].Building Structure,2003,33(8):4446.
[6]谭 平,徐 凯,王 斌,等.基于新型简易隔震支座的村镇建筑隔震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3,46(5):6470.
TAN Ping,XU Kai,WANG Bin,et al.Performance Study of Isolated Rural Buildings Using Novel Simple Isolators[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3,46(5):6470.
[7]红,张又超,樊 琨,等.村镇砌体结构叠层橡胶支座隔震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4,36(2):1520.
WANG Yihong,ZHANG Youchao,FAN Kun,et al.Isolation Performance Test of Laminated Rubber Isolator for Rural Masonry Structure[J].Earthquake Resistant Engineering and Retrofitting,2014,36(2):1520.
[8]杨 林,周锡元,苏幼坡,等.基础隔震建筑简化软碰撞保护与变刚度保护的对比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27(5):3744.
YANG lin,ZHOU Xiyuan,SU Youpo,et al.Contrastive Analysis of Simplified Softcollision and Stiffness Variable Protection for Base Isolated Buildings[J].Earthquake Resistant Engineering and Retrofitting,2005,27(5):3744.
[9]魏陆顺,周福霖,刘文光.组合基础隔震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27(2):158163.
WEI Lushun,ZHOU Fulin,LIU Wenguang.Application of Combined Base Isolation to Buildings[J].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07,27(2):158163.
[10]李 慧,刘 迪,杜永峰.附设耗能装置的高层基础隔震建筑抗震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43(增1):276281.
LIU Hui,LIU Di,DU Yongfeng.Research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Highrise Isolated Building with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43(S1):276281.
[11]刘彦辉,杜永峰,周福霖,等.高层剪力墙复合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J].工程力学,2011,28(7):143150.
LIU Yanhui,DU Yongfeng,ZHOU Fulin,et al.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Composite Baseisolated Tall Shear Wall Buildings[J].Engineering Mechanics,2011,28(7):143150.
[12]党 育,杜永峰,李 慧.基础隔震结构设计及施工指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DANG Yu,DU Yongfeng,LI Hui.Structur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Guide of Base Isolation Structure[M].Beijing:China Water & Power Press,2007.
[13]李 黎,王宗华,李 天,等.村镇住宅基础隔震效果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34(1):1013.
LI Li,WANG Zonghua,LI Tian,et al.Analysis of the Shockisolation Rural Residential House[J].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2013,34(1):1013.
[14]红,韩 岗,卜永红,等.村镇既有砌体结构民居建筑抗震性能现状分析[J].建筑结构,2010,40(12):101121.
WANG Yihong,HAN Gang,BU Yonghong,et al.Existing Research on Seismic Behavior of Masonry Structure in Village Buildings[J].Building Structure,2010,40(12):101121.
[15]谭 平,周福霖.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应用[J].施工技术,2008,37(10):58,42.
TAN Ping,ZHOU Fulin.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eismic Isolation System for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J].Construction Technology,2008,37(10):58,42.
[16]徐忠根,周福霖.高烈度区隔震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讨论[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32(2):105107.
XU Zhonggen,ZHOU Fulin.Seismic Design Discussion of Isolated Masonry Structures in High Seismic Intensity Area[J].Building Science Research of Sichuan,2006,32(2):105107.
[17]徐忠根,周福霖,马玉宏.隔震层位置与隔震支座选型[J].世界地震工程,2010,26(1):105108.
XU Zhonggen,ZHOU Fulin,MA Yuhong.Locations of Isolation System and Choice of Bearings[J].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2010,26(1):105108.
[18]尚守平,姚 菲,刘 可.一种新型隔震层的构造及其振动台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44(2):3641.
论文导读:根据农村用水及投资规模特点,通过对传统水处理构筑物的改进,特别是对重力无阀滤池的改造,克服了原重力无阀滤池投资大、单池过滤面积小、配水不均匀、冲洗频繁且不彻底等缺点,寻找了一种适用农村乡镇中小型水厂的处理工艺和设计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工程。结果表明:该给水处理工程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维护方便、出水水质良好、运行稳定、投资小且运行费用低的特点,为农村小型水厂的设计和改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型水厂,设计,工程实践
图1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Fig. 1 Flow chart of water treatment process
一、引言
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的过程,是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布局合理化的过程,是经济发展推动下的城乡经济金融结构优化。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以其独特的经营机制、市场化运作、高效率的贷款审批等优势,较好地满足了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是金融城镇化的重要助力。杜晓山(2008)认为,组建村镇银行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增加农村资金供给,引导民间金融形式有序发展;二是能够促进农村地区金融竞争,打破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垄断;三是大幅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总体质量。然而,作为新生机构,村镇银行在制度上存在着一定的缺位和缺失,造成了吸存难、盈利难、风险大等一系列问题,给其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隐患。本文研究了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制度设计经验,对我国的村镇银行制度完善提出了建议。
二、村镇银行的制度缺陷
村镇银行制度是指规范村镇银行信用活动的一系列规则和组织安排,通过界定人们在信用活动过程中的选择空间,约束和激励人们的信用行为,达到促进信用活动顺利进行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对村镇银行制度的研究不仅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公司治理制度等一系列内部制度安排,还包括金融监管法律、社会信用制度等与之相应的外部制度环境。
(一)村镇银行核心制度缺位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村镇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一种特殊企业,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制度是其自身制度的核心。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在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制度方面出现缺位,严重影响到村镇银行的发展。
产权制度是当前市场制度及其他经济制度的基础,影响着资源配置和经济绩效。现代产权制度本质上是对行为权利边界的一种界定,正如诺思所说:“产权的本质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目前,我国村镇银行虽然采取了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但是在产权结构上存在大型商业银行“一家独大”的情况,民营、个人股本所占比例非常低。这种“所有者缺位”造成的后果是,小股东缺乏监督银行经营、参与银行治理的激励,普遍存在“搭便车”的心理。
公司治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村镇银行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利保障等各方面的制度安排。与一般企业相比,银行的特殊性体现在内在的脆弱性、高度的风险传染性、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低股本、高债券”的资本机构以及复杂的委托-关系。这种特殊性使得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更为复杂。目前,村镇银行普遍建立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的内部治理结构,并没有很好的履行其职责,存在职责缺位。大型银行“一家独大”下,民营企业、个人股东“人微言轻”,导致董事会、监事会职能流于形式,公司内部治理中股东的权利存在缺位。从外部治理机制来看,村镇银行在权竞争、收购兼并、信息披露等方面也存在制度缺位。
(二)农村金融制度环境缺失
在分析村镇银行问题时,国内文献大多在村镇银行本身找原因,而忽略了其所处的不完善的农村金融制度环境。村镇银行作为一种制度设计,缺乏相应的制度环境支撑,就成了“无源之水”。影响我国村镇银行经营行为的金融制度环境主要包括社会信用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以及金融监管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进入试点,农村地区社会信用制度相当不完善。从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来看,社会信用是以法律契约为基础的制度信任,契约实施主要以第三方实施作为约束,这有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反观我国国情,农村内部的道德习俗、社会规范等非正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对非制度信任的约束,而这种特殊的非制度信任只对农村社区内部有效。村镇银行作为从外部进入的正规金融机构,难以迅速建立非制度信任,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建立以普遍制度信任和第三方执行机制为核心的农村信用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农业自身的弱质性使村镇银行面临着较大的系统性风险。由于农民很难提供良好的抵押担保,一旦发生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或者系统性的市场风险,资产规模小、抵抗能力差的村镇银行将面对破产的危险。相比于大银行“尾大不掉”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村镇银行需要国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存款保险的机构设置和问题处理等作出明确规定并付诸实施,即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这种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意义有三点:一是提升公众对村镇银行的信心,改善村镇银行在银行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二是保护农村小额储户利益,为村镇银行退出市场提供有效的清偿机制;三是可以分担村镇银行破产后的政府救助成本。
金融监管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能够提高交易安全,降低交易费用。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监管还处在探索阶段,存在不少缺陷。这种缺陷不仅表现在制度建设、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的落后,还表现在监管理念的偏差。目前发达国家的银行监管理念,除了坚持有效防范风险、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以外,还十分重视银行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而我国目前监管部门在监管意识和实际操作中,具有过分强调安全规范、忽视竞争效率的偏好,表现出过度监管的政策倾向。这种状况一方面是我国法制观念陈旧的体现,另一方面是监管部门追求“不出事”的监管考核指标的结果。
三、孟加拉乡村银行制度设计经验
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Bank,以下简称GB)被誉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乡村银行,其经验被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学习和借鉴,GB模式的创始人Yunus因此在2006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从GB模式I到GB模式II,从42个农妇27美元发展到几百万客户几十亿美元,GB向我们诠释了,只要制度设计科学有效,无抵押的小额贷款可以达到98.89%的还款率(2005年数据),乡村银行可以在助农脱贫的同时实现自身盈利。
(一)制度设计理念
与印尼乡村银行的制度主义小额贷款不同,GB是福利主义小额贷款的典型代表,其制度设计理念带有明显的福利性趋向。从孟加拉国情出发,GB的制度设计目的为脱贫,其制度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将借贷看为人权的一部分。这种理念的主导下,银行不是将贷款给“能够还款者”,而是给“贷款需求者”。简单地说,银行不应该出于自身审慎原因把贷款对象拒之门外。二是为贷款者找办法还款。通过指导和培训,提高贫苦民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帮助他们依靠自身的力量偿还贷款,而不是放款之后不管不问。三是明确而集中的贷款对象。GB将贷款对象确定为妇女,因为孟加拉国中穷人、失业者、社会弱势群体中大部分为女人,她们更加希望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来提高生活水平。GB贷款对象中贫困妇女的比例高达97%。
(二)核心制度设计
作为服务穷人为目的的银行,GB将产权制度设计为“穷人自己的银行”。贷款者获得一年期的贷款时,需要每周存入小金额的存款,当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购买GB的股票成为股东。股东们投票选董事会,有资格成为董事会成员,参与银行管理。目前GB股权中贷款者达到94%,政府仅占6%。
GB的公司治理制度为“技术指导+贷款者自治”。技术指导制度落实在总行、分行和支行三个层次,一方面招募年轻优秀的毕业生和志愿者来开展银行业务,对其培训提高能力,另一方面对贷款者(同时为股东)进行技术培训,提高贷款者的还贷能力和银行管理能力。贷款者自治制度是指成立贷款中心和贷款小组,通常为5位农民形成一个贷款小组,多个贷款小组组成一个贷款中心。贷款中心定期召开会议,进行集中放贷、还款、培训和投票。贷款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和激励,共同参与对GB的管理。
(三)贷款运行制度设计
GB在贷款运行制度设计时,通过加入非银行制度,有效解决了作为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之一的孟加拉国农村金融制度环境不完善的问题。GB的贷款产品运行制度,主要实现了“五个结合”,即银行选择与自我选择的结合、资金支持与技术支持的结合、控制信贷额度与保证项目需求的结合、制度约束与自我约束的结合以及内部制度与外部环境的结合(见表1)。
表1 GB贷款运行制度
四、对我国村镇银行制度设计的启示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制度设计带有明显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色彩,它的精髓是在传统银行制度设计的基础上加入了非银行制度设计,充分发挥了非政府组织的制度设计优势和贷款者的能动性,使GB变成了集信贷、扶贫、就业援助等多种社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利机构,从而有效规避了不完善的外部金融制度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鉴于贷款对象、金融环境、社会理念等方面的不同,我国村镇银行的制度设计,只能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GB的某些特色做法不可能完全照搬。借鉴GB的制度设计,我国村镇银行从核心制度改革和外部金融制度环境改善方面,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产权制度民营化改革
一个完善的产权制度应该包括明确而多元化的产权主体、具有排他性和可转让性的产权以及市场化的产权价格三部分。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已经具有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形态,也拥有独立支配银行财产的法人财产权,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一股独大”造成的“所有者缺位”问题。从GB的产权制度来看,产权分散到了贷款者手中,行为主体同时是GB产权主体,具备为产权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激励机制。因此,我国村镇银行的产权制度完善应该是实行民营化改革,改变大银行独家控股的局面。在目前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大型商业银行仍是村镇银行信用支柱的情况下,村镇银行产权民营化改革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模式,首先解决村镇银行“所有者缺位”问题。
(二)完善公司治理制度
GB的公司治理制度实际上是股权高度分散下的“技术指导+贷款人自治”制度,这种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模式在孟加拉国特殊国情下十分科学有效,但并不适用于我国。赵素萍在《中国村镇银行制度研究》一文中指出,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中国,村镇银行更适用于股权相对集中,有相对控股股东(15%~25%),同时存在其他大股东(10%以内)的股权结构。借鉴GB的贷款人自治制度,我国村镇银行应该在内部构建一个合理的权力结构,在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制衡机制,并完善外部信息披露、市场约束和监督制度。
(三)优化农村金融制度环境
目前的监管政策下,我国村镇银行自身很难获得非银行制度的制定权利,不可能像GB一样进行多种非银行制度设计,优化农村金融制度环境的主力只能是政府。政府需要完善至少三种制度体系:一是建立起适合存在银行生存发展的社会信用制度体系,二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体系,三是建立符合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监管制度体系。对村镇银行来说,要根据不断完善的金融制度环境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贷款运行制度。从GB贷款运行制度来看,贷款联保小组、强制性存款保险、贷款人监管等制度设计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可以将其“中国化”。
五、结语
身为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之一,孟加拉国给予了GB充分的制度设计权限和空间,GB最大的成功在于加入非银行制度设计,这些制度设计使GB成为超越银行的综合利机构。然而,对利率市场化刚刚起步,农村制度环境尚未完善的中国来说,村镇银行不可能获得如此高的制度设计权利。因此,政府应该负担起更多的制度供给责任。我国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决定了村镇银行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村镇银行制度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GB的制度设计经验,对我国村镇银行制度的完善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杜晓山.《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可能的发展前景》[J].中国农村经济,2008.5.
[2]钟红涛.《对孟加拉“格莱珉”小额信贷模式和我国海南“琼中小额贷款模式”的比较研究》[J].金融会计,2011.1.
[3]姚飞、杨莹、冯亚峤.《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对我国发展小额信贷的启示》[J].财经观点,2011.5.
[4]秦汉锋.《村镇银行制度创新、环境约束及其演进》[J].武汉金融,2008.5.
一是持续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按照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标准,实现村级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建成文化舞台33座,文化活动广场36个,文化书屋40个。在各村打造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移风易俗等内容的文化宣传栏40余块,手绘文化墙1000余平方米。
一、乡镇水利建设管理现状简析
乡镇水利工程小而散的特点,其建设管理存在起步晚、内容少、规范性差、随意性大等问题。目前,乡镇水利工建设管理的日常工作主要由上级部门负责,对工程兼有勘测、设计、施工、算帐、质监和监理等多重性。很多本属施工企业的工作,也因为乡镇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缺乏而承担了。加上一些习惯作法的影响以及创收任务的负担,真正从事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时间很短、精力很少。所以乡镇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目前乡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乡镇水利技术人员虽然因为工作特点涉及技术面广,但深层次的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乡镇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近年来由于人才的缺乏,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另―方面,乡镇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务性工作较多,经济基础薄弱很少有条件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定深度的工作。
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而乡镇水利部门管理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3.设计施工不规范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由于资金不足,加之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及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很少涉及艺术及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笨重。
4.监控措施不完善多数乡镇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么做,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5.职责不清乡镇水利工程往往是一个或几个非水利部门跑项目争资金得来的,这就涉及到―个工程既有工程所在地政府的管理,又有跑项目争资金单位的管理,还有主管部门的管理,项目大一点的还有领导小组的管理,业主单位很不明确。他们往往各有自己的算盘,不按职责办事,事实上也没有可操作性的职责分工,使得工程建设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
三、乡镇水利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明确责任,做到责权统一。水利工程不同于一般房建工程,有明确的建设单位(业主)。水利工程往往存在投资者与受益者不统一,建设用地所有权与投资者不统一等特点,这就使得水利工程建设的参与者身份不明。职责不清。有必要明确参与者的角色,划分其责任。授之以相应的权力。做到责权统一。
2.加强合同管理。按合同办事合同是双方自愿订立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法律凭证。有了合同,双方就明确了责任和权利,也承担了相应的风险,执行起来也就有了依据,便于从严控制。减少扯皮现象。虽然工程建设领域都在强调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法人制和合同管理制这“四制”,但乡镇目前就小型水利工程而言。实行前“三制”的可操作性很差,国家也未过份强调小型工程要实行前“三制”。
本方案争创对象为全区所有乡村,69个行政村。
二、创建标准
“美好乡村”根据创建成效、示范引领等各类效应,将村庄创建目标分为五个等级。
(一)美好乡村精品示范村:精品示范村数量原则上不超过总创建村总数的30%,采用末位淘汰制。创建村超额完成《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示范村分类区考评标准》示范村各项指标要求,本村具有“可学性、可看性、可复制、综合性”等示范引领区域地位,在乡村振兴方面有引领示范项目、模范做法、独到模式等创建工作内容。全面完成《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革命”行动方案》《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方案实施要求,村庄建设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彩钢棚整治,村庄干净整洁,村容村貌靓丽协调;二是消除“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现象,村庄井然有序。
(二)美好乡村精品村:创建村达到《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示范村分类区考评标准》示范村各项指标要求,产业发展初见雏形,乡风文明得到彰显,乡村治理有效可行,乡村建设美度适宜。全面完成《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革命”行动方案》《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方案实施要求,村庄建设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彩钢棚整治,村庄干净整洁,村容村貌靓丽协调;二是消除“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现象,村庄井然有序。
(三)美好乡村整洁村:创建村全面完成《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革命”行动方案》《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方案实施要求,村庄建设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彩钢棚整治,村庄干净整洁,村容村貌靓丽协调;二是消除“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现象,村庄井然有序,村庄产业有一定发展思路。
(四)美好乡村清洁村:创建村在村庄建设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村庄干净整洁;二是基本消除“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现象,村庄有序。
(五)美好乡村经营示范村:“美好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成功的村庄为进一步提升示范引领效应,将“美好成果”源源不断的转化为“美好经济”,达到增强广大村民获得感为民富,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村强,提升村庄人居环境为景美,形成村庄健康持续发展为人和,可以申请申报创建“美好乡村”经营示范村。
三、准入条件
申报“美好乡村”创建的行政村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村庄已编制完成村庄规划、创建策划、环境提升专项设计。
(二)村级组织廉洁务实,村级班子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强,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高。
(三)美丽乡村经营工作思路明晰,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潜力大,经营有基础,村庄发展规划科学先进。
四、创建名额
2020年度拟评选27个“美好乡村”,其中经营示范村3个,精品示范村4个,精品村5个,整洁村5个,清洁村10个。
五、奖励标准
参见《市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创建验收管理办法》
六、创建步骤
(一)宣传动员(2020年2月—2020年4月)。通过公示栏、微信公众号、新闻媒体等方式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鼓励符合条件的行政村积极申报。区振兴办根据当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下达指令性申报村庄目录,各镇(街道)向区振兴办报送指令性申报及自愿性申报村相关资料,区振兴办会同相关部门对提出申报的村进行初审,初步确定创建对象。
(二)创建推进(2020年5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确定创建对象,各镇(街道)对照创建目标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创建工作。
(三)考核验收(2021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区级相关部门对确定的创建对象开展考核验收,形成考核验收结果,报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审定。
(四)资金拨付(按进度)。分阶段拨付创建奖励资金(详见《市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创建验收管理办法》)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2020年度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副区长袁敏为领导小组组长,区级相关部门为成员(详见《市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创建验收管理办法》(德市旌委办〔2020〕24号)相关责任部门)。
期间,还参与了乡村振兴全过程顾问咨询服务模式的设计工作,完成服务清单的整理分类及编制工作。
课题方面,逐步加入中冶农特产品型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研究两个课题组,协助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和部分文字工作。
同时,自7月初加入文创IP小组后,完成了小龙虾项目的市场分析部分并提供策划思路和理念;另外,负责美丽乡村院IP的策划、设计与打造工作。
在院宣传方面,负责撰写了中冶扶贫征文和美好中冶公众号推文。
以9月底的金刀峡镇乡村振兴规划项目为转折点,开始正式作为设计及执笔人员参与到项目中,负责该项目的产业部分和生态农业发展区策划。提出在金刀峡镇生态农业发展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社区农业的思路,打造金刀峡镇区域有机品牌,并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品牌打造路径和模式。
除此之外,长寿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项目工作也在10月底展开,主要负责项目的文化振兴部分。根据长寿区文化的禀赋特点,基于现存的“自然长寿”区域农产品品牌,提出打造“健康长寿”和“百年长寿”的长寿形象,推动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在长寿区宣扬儒家文化以完善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宣扬工匠精神以促进民族民俗手工艺品向产业化发展方向的积极转化。
另外,课题方面除完成重庆市农委乡村振兴课题的申报工作之外,还配合完成了2019年度研究课题《文旅驱动下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研究》的申报工作;文创IP小组方面完成农特产品IP打造路径研究和酉阳小坝项目的命名工作。
2018年度全部工作内容详见附表。
回头入职近一年的时光,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的进步和转变:
一、 业务能力的提升。在过去几个月的时光里,从刚入职时的懵懂迷茫,被分配到任务时的毫无头绪,到现在基本可以独立完成一个板块的内容,从心里还是为自己感到高兴的。这段时间里,在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都努力提升了自己,积极阅读相关材料,补充背景知识,虚心请教弄清楚院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向。目前不仅可以保证被分配任务的质量,还有精力一点点尝试着把自己之前的专业知识提炼出来融入到项目中来,做出创新和提升,以期为项目打造更好的效果。
二、身份意识的转变。刚刚入职时,还是典型的学生思维,学院气比较重。工作上缺乏积极性,时而还会有惰性。项目上不太善于和别人配合交流,经常出现完成的作品达不到要求和预期的情况,无形中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成本。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和自己有意识的调整,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任务量不繁重的情况下,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学习充电,偶尔还会主动询问同事,是否有需要配合的工作,并逐步增加了同团队和项目负责人的交流,返工的问题渐渐转化为零,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对院的归属感逐步增强。在刚进单位的时候,恰恰赶上受到私人原因的影响,情绪波动比较大,心态也不是很稳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同事们逐渐熟络起来,深刻地体会到美丽乡村院作为一个大家庭的存在。对单位越来越有感情,自己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也一点一点增强。现在已经时刻做到意识自己是美丽乡村人,自己的优秀就是为美丽乡村院争光。
但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身上现有的不足:
一、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对于院项目提供的帮助太少。因为之前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际操作;再加上性格方面原因,在各类项目讨论会上发言较少,羞于陈述自己的观点,导致没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方面给予项目足够的支持;
二、距离多专业复合人才的要求尚有差距。除了必备的产业基础知识能力之外,对于规划设计、文旅策划方面知识的不足,景观建筑方面意识的欠缺都可能成为自己今后发展的短板所在,不利于日后项目的开展和团队之间的配合。
三、 还没有完全脱离学生思维进入工作思维。虽然前文中提到这一年中的转变,但是照比优秀的同事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还不能根据项目具体内容和时间节点完美地找到“有”和“优”之间的平衡,有时难免给项目负责人和团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力促进了乡村交通快效发展,提高了群众生活品质,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但由于乡村交通社会关注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管理职权不清、行政监管不力等问题,致使乡村交通成为管理空挡和盲区,无形制约着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创新乡村交通管理势在必行。
一、乡村交通面临的现状
乡村公路覆盖面广,连接广袤的县、乡、村、组,里程数占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的四分之三,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交通直接服务于“三农”,是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要素,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
长期以来乡村交通面临着“公益性”现状,在建管养运安方面,很大程度按照“公益事业”对待。一是没有控制性的乡村交通详细规划。乡村交通设计随意性大,甚至以领导的意见为转移,路面结构设计不规范、设计线路与实际路段情况不符、有的地方根本就不设计,造成乡村道路坡度大、弯道多、拐弯急、视线差。致使乡村公路技术等级低,安全风险高。二是没有保障性的乡村交通资金来源。乡村交通资金主要来源于中省补助资金,需要县乡村一定数量资金配套和社会捐助。由于县级财力不足、乡镇资金紧缺、村集体经济薄弱、社会捐助难度大等因素,造成部分交通项目采取村民“一事一议”等模式,委托当地既无资质、无技术、无经验的村委会组织队伍自建。致使乡村交通质量差,使用年限短。三是没有系统性的乡村交通管理体系。乡村交通的发展,目前更多注重交通的数量,而忽略了交通的管理。“产业发展”的成片推进,一些企业在乡村安营扎寨,货运车辆不断增多,“双超”问题无人管;“产业兴旺”的初步实现,流转土地后的群众空闲时间增多,驾驶二轮摩托、电摩托、农用车等出行频繁,且驾乘人员老龄化严重,违规问题无人管;“建管养运”的严重脱节,养护主体不明确、管理责任不到位、养护措施不落实,造成路面水沟边坡养护不及时、路面损坏、交通设施破坏等问题无人管。致使乡村交通安全隐患突出,群死群伤重大安全事故频发。
二、乡村交通存在的问题
乡村交通点多、线长、面宽,通过近几年来乡村振兴的强力推进和精准扶贫的高效实施,乡村交通虽取得了决定性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可忽视。
(一)交通群体无安全意识。
部分驾驶人员酒后驾车、超员超载、逆向行驶、抢道追逐;部分驾驶人员驾驶的车辆未年检、无交强险,甚至是城市淘汰的报废车辆;农用车、二轮摩托、三轮车、电动车在乡村泛滥,部分驾驶人员未经过正规培训、不懂交通规则、甚至不能识别交通标识;部分留守老人为省事省时省钱,亲自驾驶电动摩托组合接送留守儿童上学和放学,无安全意识又严重超员;部分群众把乡村公路当做公共资源,随意在公路上铺晒粮食、摆摊设点、堆放柴草。
(二)交通运输无设施保障。
乡村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因资金原因,未按照“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要求,增设交通标识标牌、减速带、波形护栏。部分公路坡度大、弯道急、搭接多、临水临崖,未安装波形护栏和警示标识;部分公路两旁的学校、院落、企业等出入的人车较多,未安装减速带和提示标志;部分公路路面狭窄,安全风险点和风险源多,车辆只能单向通行,未按技术规范修建错车道。
(三)交通执法无强硬措施。
乡村交通管理有交警、运管、路政、农机、道安办、派出所、交管办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职能明确但交叉、执法配合但推诿,结果是多个部门管不了、管不住、管不好一辆车;乡村交通里程长、范围广、车辆多,交管部门人手少、装备少、车辆少,上路执法就显得力不从心,对乡村一些交通违法行为缺乏震慑力,多数驾乘人员都抱有侥幸心里,与交管部门玩起了“猫捉老鼠”游戏;乡村道路车辆种类繁多,无牌无照驾驶、非法营运、违规载客、对抗执法已成气候,虽常常开展执法,但缺少强硬的措施,乡村交通运输违法违纪行为屡禁不止。
三、乡村交通管理的建议
乡村交通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客观面对、探索改变、创新管理,才能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一)建设、管理、养护“三到位”。
一是公路规划建设落实到位。新建的乡村公路对路基、路面、路肩、路沿、错车道、涵洞、水沟、边坡、弯道、坡度、标识标牌、减速带、波形护栏等严格按照乡村公路技术规范规划设计、送审和评审;项目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确定,项目业主必须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依法依规开展,绝不允许采取“一事一议”等委托的方式让无资质、无技术、无业绩的单位或者个人建设;在项目建设中落实好“七公开”公示牌制度,主动接受村“两委”、党员干部和社会的参与监督,确保项目建设按图施工、对标施工、规范施工。二是安全设施管理落实到位。坚持“应安尽安”的原则,在乡村公路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和事故“黑点”路段,增设波形护栏、交通警示标牌、限速标志等安全设备;在重要道路的平面交叉路口,医院、学校、企业、院落等人居密集出入口,增设信号灯、人行横道、减速带、提示牌和照明等安全设施;为确保公路安全设备不被人为破坏和损毁,将监督管理举报职能添加至“村规民约”和村“两委”工作职责中,充分发挥当地群众和村“两委”第一时间的作用。三是公路管理养护落实到位。乡村公路路网密、里程长、管理分散,无法依靠公路管理部门的专职养护人员养护,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严重滞后,致使公路两侧杂草丛生,占据了有限的使用路面;水沟涵洞淤泥阻塞,排水十分不畅,路面冲毁严重;边坡安全隐患突出,威胁行人和车辆安全。为了加强乡村公路养护,采取“谁受益,谁养护”的原则,把公路管理养护责任落实到当地乡镇人民政府、交管办和村委会,以乡镇和行政村为主体,设立养护作业班组,加强乡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巡查,同时倡导全民爱路、护路和养路意识,切实把乡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从行业行为转变成政府行为、社会行为、群众行为。
(二)机制、资金、服务“三强化”。
一是强化工作机制。县级人民政府出台乡村公路建管养运安工作实施意见,使之形成“政府主责、乡镇主抓,部门参与,群众配合”的乡村交通管理新机制,将乡村交通管理纳入交管部门、各乡镇、各村委年终考核指标,与“安全生产”和“综治指数”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建立乡村交通管理委员会制度,每月定期开展全县乡村交通管理工作督查通报会,及时通报各乡镇各村组交通管理情况,对交通管理问题突出的乡镇村组,县级分管领导约谈乡镇主要领导,乡镇主要领导约谈村“两委”;乡镇“交管办”每月编制好“两库一图”,及时更新辖区乡村交通管理排查台账、整改台账、销号台账,确保制度上墙、台账上墙、业绩上墙。二是强化资金保障。紧紧抓住交通运输发展“黄金时期”和乡村振兴政策支持方向,结合乡村振兴谋篇布局,精心包装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等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注重包装优势项目,加强交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有序开放交通建设投资市场,加大与交通建设领域企业对接力度,用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争取社会资金;统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上级转移支付、地方债券等资金来源,加大涉农资金的拼盘整合利用力度,集中力量推进乡村公路建管养运发展。三是强化服务深度。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整合乡村客运资源发展片区客运,实行一片区一公司,将管理重心下移,通过对公司财政补贴、减免税收、政策扶持等手段,降低经营成本和收费标准,让群众有车坐、坐得起、坐得方便、坐得安全,彻底解决乡村客运散、乱、险、贵等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市级公安车管部门要简政放权,主动深入乡村基层,服务基层,在乡村基层开展微型面包车、农用车、三轮车 、摩托车等车辆及驾驶人业务办理,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有效解决乡村农用车、三轮车、摩托车等车辆不注册、不年检、不保险,驾驶人不考驾驶证、驾驶证逾期不年审等问题,逐步使乡村车辆和驾驶人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县级交管部门通过定期召开乡村驾驶人、村组干部及部分村民交通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例会,通过警示片血泪史教育和交通管理知识培训,有效提高群众交通管养知识、交通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利用乡村田园景观、原生自然生态、农业生产过程和乡村民俗文化,为游客提供旅游度假、乡村休闲、观光娱乐、农事体验、康养服务、购物消费、度假游乐等多种服务的新型产业形态,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钦州乡村旅游借助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契机飞速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大格局正在形成,对提升全市经济发展质量,推动乡村产业培育,助推乡村振兴进程,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钦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钦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海、林、岛资源组合,地处著名的湘桂地理走廊与广西最南部的弧形山系的交汇区,地质构造独特,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拥有中华白海豚、茅尾海等优质滨海类资源,五皇山、八寨沟等高等级山林生态资源,还有浦北香蕉园、钦北金华果场、滨海红树林等“绿色”旅游资源,是知名的“中国荔枝之乡”、“中国香蕉之乡”、“中国大蚝之乡”。钦州乡村旅游是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活力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也是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化的重要支撑点。经过多年的发展,钦州乡村旅游已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钦州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旅游号召的同时,进一步推动钦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先后出台了《钦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钦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关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钦州市抓住自治区提出的创建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的有利契机,充分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切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计划。近年来,大力发展星际乡村旅游区、星级农家乐,推进乡村旅游试点示范工程,推进传统农业向科技型、生态型、服务型和效益型农业转型升级。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在不断扩大,消费能力逐步在提高,对乡村旅游美好体验的要求不断在提升,乡村旅游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钦州市找准文化旅游发展需求与民生期盼的结合点,挖掘生态资源、历史古迹、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田园观光、农事采摘、休闲度假和生活体验游等内容的乡村旅游,基本形成城市近郊休闲娱乐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生态农业体验型等旅游产品体系。截止2020年12月,钦州市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自治区传统村落13个;4A级旅游景区10个,3A级旅游景区18个,2A级旅游景区2个;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25家,四星级以上农家乐11家、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5家。2019年钦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2456.30万人次,同比增长37.67%,占全市接待游客量的49.16%;乡村旅游消费约240.32亿元,同比增长50.94%,占全市旅游总消费的46.65%。
三、钦州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不温不火
人气不旺、流量不高,“游人如织”“人头攒动”的景点罕见。回头客较少、回游率较低,吸引力不强。多以本地游客的“一次游”“一日游”为主,时间安排多以半天或一天为主。
(二)乡村旅游体验浅显单一
旅游体验全链条挖掘不充分、旅游项目单一、设计不精致,多以“吃农家饭”为主,“住农家房、干农家事、观农家景”还在起步阶段,有的仅仅是“吃农家饭”,无全链条的系列产品,不能充分满足游客多元化的心理体验。
(三)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充分
钦州市乡村旅游现有的产品层次低、影响力小、开发主题不明确,表现形式也单一。目前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还处在“田头采摘园、村头农家乐”的“两头”初级阶段,典型的有钦州牧歌田园、北部湾花卉小镇、钦北梨花谷等。未能以消费者为中心设计、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个性化不足、规模化欠缺,种类少、品质低、层次低、链条短,体验感差,营销能力不足,文化意蕴欠缺,地域特色不明显,附加值不高。
(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近年来,钦州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很大,但通达不便利问题还未彻底解决,有的乡村旅游景点距离主干公路较远,游客多以自驾为主,班车不能直达,即使能够直达,道路也较为狭窄,遇到节假日,堵车比较严重。
(五)乡村旅游投资主体狭窄
乡村旅游的精致打造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钦州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多以个体为主,资金不雄厚。实力强、专业化、资金多的投资主体少。
四、钦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对策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钦州要抓住乡村振兴的有利契机,牢固树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科学分析乡村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推动钦州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步伐。
(一)推动旅游顶层设计落实落地见效
发展乡村旅游,统筹布局和规划引导是重要前提。一是定位明确,政策充分。钦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储备比较完善,高起点编制实施的系列规划为科学务实、有序规范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关键在于不折不扣地将好政策落实落地见效。二是明确职责,合力推动。从纵向看,发展钦州乡村旅游涉及市、县(区)、乡、村;从横向看,涉及发改、文旅、农业、自然资源、规划、交通、财政、金融、林业、水利、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职能部门,其中文旅部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部门。各级、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促进发展。三是活力迸发,竞争有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引进多种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对初具规模的乡村旅游示范点,要“扶一把、送一程”,竭力巩固现有成果,争取建一个成功一个,见效一个。要鼓励乡村旅游市场主体结成联盟,相互支持、抱团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自治的功能,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四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原则,在全市规划四个示范带和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四个示范带即灵山县打造龙武乡村振兴荔枝特色农业示范带、浦北县打造五皇山—越州天湖乡村旅游示范带、钦南区打造三娘湾滨海风光示范带、钦北区打造贵台镇八寨沟生态体验片区示范带。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即三娘湾-大环渔家风情体验游、七十二泾-茅尾海十里蚝排海洋生态体验游、环五皇山长寿养生休闲游、环八寨沟壮乡农家生态风情游、中国荔枝之乡民俗风情体验游等五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二)注重乡村旅游的内涵建设和品质提升
科学全面认识乡村旅游的本质,准确把握乡村旅游的定位,时刻保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农字牌”。一是突出乡村旅游的本色。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开发包装、房屋风格、道路建设、用料用材等方面不片面追求城市化风格,坚持因地制宜,不让城市化遮蔽乡村性的本色。建筑要就地取材、就地利用,杜绝崇洋、不古不今、不城不乡、不土不洋。让游客真切地体会到乡风淳朴,品尝到乡村气息,欣赏到建筑风格,品味到历史韵味。二是扩展乡村旅游认识视野。不能简单地将吃粗粮、品野菜、尝野味与乡村旅游划等号,更不能让农家饭成为乡村旅游的代名词,农家乐成为喝酒、钓鱼、打牌的休闲地。这些仅仅是乡村旅游的一项功能,不能以偏概全。要注重模式创新,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项。乡村旅游过程中的康养、休闲、研学和运动等旅游形态,无疑让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也是一种生活品质的改善。乡村旅游向深度发展,农民也应当享受更高层次生活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从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效率创新上,进行跨界融合,重塑产业业态。依托钦州特色农业资源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旅游;依托森林、水域、医药等资源发展康养旅游,建设森林人家、田园综合体、水利风景区和乡村康养小镇;将科普元素融入乡村旅游,推进文化科普基地建设成为乡村研学旅游目的地,打造科普乡村旅游品牌。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特色文化,加强古村落、古建筑、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三是提升管理服务质量。以管理吸引人,以服务暖人心。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超前的经营意识,提升管理服务质量,转变用主体建筑、设施设备等硬件设施吸引游客的狭隘观念,在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休闲环境等软环境上下功夫、求突破。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家族式”管理经营服务者的综合素质,争取引进专业管理经营服务团队,全面提升人员素质。
(三)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注重旅游产品的整体性规划。打破乡村旅游以个体、家庭或村落发展为主要方式的窠臼,更加注重整体性、协同性,推动集团式发展、集体式竞争。二是向打造绿色有机生态乡村旅游产品转变,提升产品层次。突出农业属性、凸显农村本色,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深度挖掘钦州农业潜力,全力打造休闲式农业、订单式农业、观赏型农业,增加游乐、观赏、体验、感受等元素,寓农于乐、寓乐于游,让游客享受“乡愁”之美。三是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水平,加大研发力度,丰富产品种类。重点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加大宣传营销力度,牢牢抓住游客的味觉感受,让游客空车而来、满载而归,开发加工特产食品、原生态农产品、特色餐饮、纪念品、高档礼品、养生保健品等具有“乡村味”的地方特色产品,变低端为高端、让产区变景区、农产品变礼品、农民变商人,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四是注重融入文化特色,变单纯的旅游产品为复合的文化产品。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品味,张扬个性、挖掘深度、善于包装、注重创新,充分利用文学艺术、电影电视、文艺节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等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满足游客精神消费、文化消费的需求。修复保护提升一批特色民居,遵从“修旧如故”原则,展示乡村建筑美学,在保证农村风貌不变质的前提下,对住房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功能,打造乡村民宿,变农民房为客房。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突出问题导向,求解思维,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力度,切实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上台阶、有变化,打通乡村旅游“最后一公里”。一是实施乡村旅游道路通畅工程。尤其针对乡村旅游景点与主干道距离较远,要结合实际建设等候站、接驳点,进出道路要适当加宽,注重精细化管理、景观化建设,做到人车分道,确保大巴车双向通行、安全通过;自驾游客进的来、出得去;散客上下车方向明确,一站式到达。二是实施公共设施升级改造工程。保证“水电暖网”畅通,紧密结合乡村“厕所革命”机遇,升级改造乡村旅游区域内的厕所,配套污水管网、污水处理等设施,为游客打造安静、舒适、干净、整洁、现代的环境。三是实施乡村旅游服务功能完善工程。人性化设计、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区域内功能设施完善,推进停车场、餐饮店、娱乐场、运动场、旅游标识标牌、购物场所等集吃、住、游、娱、购等一体的配套设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为游客提供便利、舒心的环境,让游客来了不想走、去了还想来。
(五)拓宽乡村旅游投融资渠道,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积极引进专业化程度高、经验丰富、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以“农户+基地+公司”“互联网+乡村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二是鼓励农户以个人承包土地、住房入股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与龙头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体,让农民变股东、资产变资本、资金变股金。三是有重点、有侧重地整合林业、农业、生态保护等部门资金,扩展乡村旅游资金池,对特色鲜明、经营有方、前景广阔的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实施重点支持。四是探索试点设立乡村旅游发展基金,创新投融资机制,组建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和中小旅游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引导金融机构以经营权、使用权抵押贷款,向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支持,解决后顾之忧,更多地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就是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以自然生态美景为基础、以本土文化品牌为特色、以体验产品为卖点、以产业融合为发展目标,因地制宜规划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真正依托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王欣.基于乡村旅游视角分析乡村振兴[J].商业经济,2021(1):124-129.
[2]刘萍,姜涛.乡村振兴视角下黑龙江省乡村旅游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19(11):10-11.
[3]吴静激.浅谈后疫情时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N].钦州日报,2021-04-21(002).
[4]闫雪梅,黄幼霞,陆遥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1(1):33-37.
[5]王俊婕,何珍.乡村振兴背景下李家染坊村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与科技,2021(2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