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0 22:08: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共配套设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识码:A
我国从建国以来,一直把经济建设作为核心国策之一。工业区的发展是其重要环节之一。而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是工业区发展的基础与动力之源。所谓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包括与工业区建设相配套的交通设施、娱乐休闲设施及教育、商业、饮食等各种公共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其建设管理决定了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升级的过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公共配套设施的建成难度较高,收回投资的周期较长,使得一些工业区的公共配套设施投资相对滞后一些。从而加大了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的难度。所以,提高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水平是势在必行的。一般情况下,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管理的重点是设施建设完成后,通过策划和控制手段,达到建设的初衷。更加促进工业区的发展。
二、我国目前一些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现状
从实际角度来说,我国各级政府对工业区中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越来越重视。特别
是随着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成为工业产业发展的主题。因此人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没有绝对落后的产业,只有暂时未完全发育成熟的产业。一些地方政府把工业区产业配套设施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作领域来探讨。比如说上海市莘庄工业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做得很好。拥有国际网球俱乐部、国际高尔夫球场、室内滑雪场、国际保龄球中心、国际射击场等一批国际性娱乐设施。区内还有两所知名医院。环境也是相当优美,绿化覆盖率高。人均拥有公共绿地为15.4平方米。1999年首先获得国家级奖励。2002年在衣袋里夺得人居环境迪拜奖;2004、200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2006,2007年又连获殊荣。还有苏州工业园区,首先把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加大力气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并进行了行之有效的管理。从而取得了辉煌成果。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工业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现状自建国到现在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南方一些工业区厂区与居民区混杂,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管理混乱。环境,治安,生活均不便利,以至于高端人才流失地很严重。所以要脚踏实地地逐步解决问题,鼓励并扶植产业升级,进一步加强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水平。
三、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发展建议
(一)完善交通配套设施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可见交通配套设施的完善是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区规模的扩建。道路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干道之间呈网格状分布,路面平整宽阔。出入方便快捷。对招商引资和本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但是有些工业区在目前在车流相对宽松的情况下,道路安全情况却不容乐观,出现了一些人员伤亡情况。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呢?通过对比不难看出,主要还是因为后期硬件设施和管理未能及时到位。尤其是道路标志、标线的缺失等问题比较严重。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主要就是正确认真落实各项交通管理措施,对一些商贩占用正常道路进行经营、一些车辆非法占道停放的现象要加大力度进行整治。还有就是进一步加强夜间照明设施,及时安装好相关设备,保证良好的夜间照明与正常秩序。以便于尽可能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此外,还可以开通工业区特有的公共交通车辆,方便人们的出行,为工业区企业的员工们提供更好的配套服务。
(二)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提高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水平
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列宁曾经说过: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政府引导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管理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且,关系到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必须要时刻关注其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实际上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涉及到两类人群。第一类人群是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者,第二类人群是设施的使用者或者受益者。针对第一类人群,政府可以提高其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其基本的业务素质培训。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建设。而对于第二类人群来说,政府要加强素质教育,不仅要发动他们积极参与这项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他们爱护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并合理使用和维护好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
(三)进一步加强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
随着改革的脚步越迈越大,变化的大潮也是一浪高过一浪。由于现在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飞快。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对于工业区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体制也要随之变化得快起来。刚才提出了要加强政府引导,在管理模式上。政府的职能也要随之发生变化,政府重点抓一些宏观调控方面的工作,掌控全局。同时做好协调管理与推动服务工作。还有要对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属性进行合理与科学划分。根据市场化程度进行分类建设管理,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管理的法制建设,制定出一系列更加完善与健全的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以便于规范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并要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和可行的社会监督机制,使得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的各项工作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使得违反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程序的行为能够受到监督制约以及必要的处罚。
(四)构建合理的布局并进行科学规划
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的布局问题关乎到工业区的未来发展以及经济效率的问题,是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因此,必须要依靠科学。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在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管理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还要注意讲究合法性,脚踏实地往前走,不要好高骛远。要在规划中更多地体现出合理性与科学性,综合各方面因素,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获得更加长远的利益。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伴随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从建国初期对物质丰盈的渴望转变为对精神富足的追求。相对于普通人而言,弱势群体对物质、精神需求会更高。无障碍设计就是满足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平等参与”的基本保障。
一、无障碍设计的探索历程
历史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最早在建筑界出于人道主义的呼唤,无障碍设计应运而生。自美国在1961年制定《无障碍标准》开始,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制定了相关法律文件。我国在1986年制定、1989年4月颁布实施了第一部无障碍设计规范,《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住建部组织编修于2012年8月1日颁布实施的《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更是以制定强制性条文的形式,对行业内的无障碍设计提出了要求。
与改革开放前近乎完全追求实用性不同,多元化的现代,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公共配套设施的功能性,娱乐性、公众参与性等体现精神文化层面的设计也不断融于其中。这其中,公众参与性就涉及到“平等参与”的社会问题,而弱势群体能否平等的参与到其中,就是体现社会人文环境水平高低的风向标。
无障碍设计其实并没有太深的技术要求。大多数无障碍设计是在原有设计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例如,台阶改为坡道,扶手上标识盲文。这些无障碍设计基本不增加建设成本,对工程工期也不造成影响,只需要设计与施工人员在设计和施工前,注意细节、提高无障碍意识而已。
二、无障碍设施的主要内容
无障碍设施主要包含物质环境无障碍和信息交流无障碍两大类。物质环境无障碍是指建筑、交通、市政等项目,在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物业管理等全寿命期间,便于弱势群体的使用及参与。信息交流无障碍是指传播媒体应立体化覆盖,使弱势群体也能够通过不同渠道及时获得或收发、传递各种信息进行交流。例如,影视作品的手语或解说。
三、无障碍设计的原则
(一)无障碍性
这里的“障碍”一词,不仅仅是指实体的、阻碍通行的障碍,也指弱势群体,尤其是“老、弱、病、残、孕”这类人群,他们特殊的需求与常规设施的配置产生差距,从而产生使用、通过或是参与上的困难,这里也称障碍。无障碍设计中的无障碍性原则,更多的是解决后者所称的障碍。
(二)易识别性
易识别性是公共配套设施乃至公共内、外空间设计中针对任何群体都需要具备的原则,甚至是一套完整的系统贯穿于整个社会环境。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表达形式,将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受众,已达到提示、警告的效果。
(三)易达性
这一原则可以看做是无障碍性与易识别性相结合进而衍生的一项原则。根据易识别性原则设计的标识引导系统,指引出可出入空间的最短距离。设施的使用通过易懂的说明和无障碍操作,达到节省体力、精力或是获得更充盈的精神满足的需要,这也是易达性原则的作用之一。
(四)可交往性
狭义上理解,“互动”即是可交往性的具象表现。可交往性原则,可以为提供参与人群提供交往的场地,也可以是环境与参与人的交往与互动,例如游乐场。广义上讲,“平等参与”便是可交往性的抽象表现。各类人群都能够并且乐于参与到的公共配套设施,本身就是可参与性强的设计成果。
四、无障碍设施设计的常见注意事项
无障碍设计大部分是针对细节进行的特殊处理。以下以建筑空间和园林景观空间的无障碍设计为例。
(一)建筑无障碍空间的具体要求
1、出入口
最方便、简单且实用的出入口,就是没有门槛、楼梯等高差出现,能够直接通过的出入口,但这种形式并不是很常用。出入口的位置要便于发现和到达、尺寸应满足弱势群体的通过。(按建筑物和出入口的功能定位不同,尺寸要求各异。)形式要便于使用、开启方式要保证安全性和便于操作性。
2、地面
盲道的设计在公共建筑内部已经很常见,它的存在与使用已经广为视觉障碍人群所接受。地面无障碍设计的细节不仅仅体现在盲道上,尺寸需求、防滑也是无障碍设计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3、垂直交通系统
无障碍性、易识别性以及易达性三者的经典结合之一,就是垂直交通系统。常用于公共配套设施的就是组合使用的垂直升降设备,笼统点讲就是用多个厢式电梯链接不同高程的空间。没有高差、一学就会、快速直达的特点,使其广泛的应用于多种空间环境。
4、避难所
任何时候都有突发事件产生的可能性。一条快速疏散人员的救生通道,关键时刻可以拯救多条生命,设计中大多采用消防通道的形式设置。然而弱势群体相较于普通人,反应力与行动力相对迟缓,很多时候难以在短时间内逃离,尤其在火灾等导致电力系统瘫痪的情况下。设置专用的避难所,存放满足一定时间使用量的避难或救生工具以待救援,这种设施在平时作用不大,但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更具有实用价值。
5、卫生间
卫生间在公共配套设施中出现较早,任何人对此都有需求。在此提出卫生间的设计,主要是针对“老、弱、病、残、孕”这类人群所使用的残厕。尺寸上满足轮椅的进入、设施上便于操作使用,此外保证安全是重中之重。
(二)园林无障碍空间的具体要求
1、出入口
园林景观空间的出入口不仅仅是具象的“门”,往往是视觉或者感官对空间的区别。出入口可采用的形式很多,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
(1)封闭式
这里的封闭不是对空间的整体围合,而是理解为具象的分隔,就是有各种形式的门。设有门的园林景观空间,大部分都是有专门人员进行管理。例如通过闸机刷票进入的公园,他的出入口可以进行分流设计,设置专门的无障碍通道。另外,人员的保障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设计上的疏忽,能够更好地做好无障碍化。
(2)开放式
开放式园林景观空间按照其功能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形式上开放,但位置上为不可进入的孤岛绿化,例如立交桥下的环岛绿化。另一种是以提供游览、休闲、娱乐环境为功能主体的景观绿地,互动参与性强是它的最大特点。此类园林景观空间的的入口就一定要考虑无障碍设计。可以以拓宽通道、台阶改坡道的形式使弱势群体方便通过。
2、园路
园林景观空间的主园路不同于次要园路的休闲、娱乐和美观性,首要关注的是功能性。它要有快速通过的流畅性;要有所有人都能通过的无障碍性。因此,主园路在设计上要防滑、缓坡要在4度以下、宽度应满足轮椅使用者与普通人会面时可同时通过需求。另外,园路尽量避免断头路,如有特殊情况,应提前进行说明。
3、坡道与台阶
台阶是连接不同高程空间的常用形式,又兼具美观的效果。为方便老人、小孩的使用,台阶踏面尺寸应在30cm以上,级高不应大于15cm。但对于轮椅使用者,坡道才是更好的选择。即便选择坡道,坡度也不宜过大,尽量控制在6度以下。园林景观的台阶或坡道一般选用石材或防腐木制作,石材尽量避免采用光面处理,荔枝面等便面肌理粗糙的面层处理方式,摩擦力较大防滑效果好,比较适合使用。如果路程太长,应每隔10m设置一段休息平台,以供休息或停留。有条件的话应在踏步和坡道上设置扶手。
4、卫生间、垃圾箱、桌椅等公共设施
关键词:公共配套设施; 社会公平
ABSTRACT: The urban functions have been improved rapidly in terms of quantities and qualitie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arket economy, however, the most of the codes for the allocating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urban planning set up in the era of planned economy are no loner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s with the diversity of the beneficial. Applying marketing principle simply is prone to market failure which will lead to the lost of social justice. Realizing the trend of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many cities in China have been trying to create new models of distributing public facilities in the processes of urban planning.
Xiaoshan, one of the districts of Hangzhou, is located in the coastal area of East China. As it is a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 the urban size has expanded dramatically these years. To allocate the public resources evenly and justly, a set of codes have been set up to meet the demanding of new situations in Xiaoshan from 2008. The purpose of the essay is to explore the planning effectiveness by applying the new codes in a relatively developed area. It consists of five parts which are the definition of social justice in city, the context and existing issues, the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area, the basic standard of codes and the analysis for a typical unit in the system of local regulatory plans.
KEY WORDS:public facilities;social justice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研究背景
公共配套设施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住房由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向市场经济下的“商品”的特性的转变,围绕商品住宅开发的配建公共设施的纠纷与摩擦日益增多。原来的诸多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范源于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较好的指导了当时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公共设施开发建设主体与使用主体的多元化需求,原有的配置标准难以适应当前新的形势需求。
当前政府职能也经历着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职能转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明确界定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大职能,其核心就是“公共服务”。同时,总理在2005年十届人大三次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把“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改革的方向之一,将公共服务推向了新的高度。
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提供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与手段,其最本质的价值与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要在市场与政府的互相抗衡中,发挥应有的“规范、协调、监管、服务”作用,以实现公共利益的公平与公正【5】。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正引导城市规划逐步走向“和谐规划”,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故顺应社会经济变化趋势和发展要求,国内很多城市都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改进公共配套设施规划的思路,积极探索“以人为本”满足社会公平的公共配套设施体系。
2、社会公平公正
我国近些年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但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公平问题。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主要表现在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各类社会保障设施等方面。其中公共配套设施的均等化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之一,目前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中国理论界的热点话题,但关于城市规划与社会公平的相关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多集中在规范及城乡统筹政策支持等方面【2】。
社会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其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公平: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程序公平认为,公平的要义就是“程序公正、机会平等”;结果公平更倾向于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相对平均分配。建立在“机会均等”基础上的“程序公平”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建立在对人类自身“生存权尊重”基础上的“结果公平”是社会和谐和均衡发展的基本保障【1】。
城市规划作为引导和控制城市发展、调节和分配城市公共资源的公共政策,理应兼顾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和空间协调的公共政策功能,注重“规划公平”;构筑公平的城市空间,实施公共配套设施均衡布局的规划策略,避免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加剧,构建区域公平的公共设施体系。
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分为两类:城市公共设施和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总体层面上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指市级的行政办公、大型医疗保健、音乐、会展等设施。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即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建项目,如托幼、中小学等【5】。
公共配套设施的规划一直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家与地方均有相应的配置标准与规范。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区域发展差异,城乡一体的、体现区域统筹、区域公平的配置标准尚没有。面对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务实地思考公共配套设施配置的均等化,以满足公众的社会公平需求,本文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在结合萧山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探讨了公共配套设施的合理配置问题。
3、公共配套设施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公共设施分为8类,分别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业、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文物古迹、其他公共设施。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使用功能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设施,每一类都与居民每天的生活密不可分。1994年版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对住区配套公共设施提出了明确的设置标准和要求。但当时配套要求明显反映出计划经济的特征,如“粮站”、“副食品店”、“浴室”等。
后来建设部适时启动了对1994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局部修订工作,于2002年,其中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三级配置,即居住区(3-5万人)、小区(1-1.5万人)和组团(1000-3000人),各级按照千人指标的要求相应配套各类公共设施。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房地产开发制度的引入,以及地区发展差异,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4】。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居住区开发规模大小不一的问题。自房地产开发制度引入以来,达到居住区规模的商品房开发项目较少,规划管理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开发建设单元和居住区规模结构不一致,导致公共设施无法按照相应等级的内容进行配置,出现缺、少、小的问题,不能有效构筑“公平”的城市空间。
(2)配套公建规模变化的衔接问题。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教育设施布局的思路已经从当时的强调服务半径演变为目前更加重视的规模化经营;《规范》当时界定组团规模的重要依据是与居委会的管辖规模一致,而随着社区(规模一般5000人左右)概念的引入,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的最基本单元,将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社区居民管理委员会的规模有扩大的趋势。
(3)配套公共设施的生存和管养问题。三级配置公共设施的办法一定程度上有内容重叠的问题,使得多级配套的部分公共设施难以生存和管养,其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中常有一级的配套公建处于衰落的状态。
(4)配套公共设施管理制度的衔接问题。配套公共设施涉及教育、文化、体育、民政、卫生、商贸、园林等多部门,而原标准未涉及复杂多头的条块关系和管理制度。
(5)配套公共设施的内容完善和标准提高问题。城市的快速发展引起了配套公建需求的一系列变化,社会的老龄化问题日益显现,现有社区老年配套服务设施十分缺乏,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费不能随经济社会发展相应增加,导致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保障范围狭窄、标准低。
4、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化配置对策
(1)标准制定――规划依据
为解决现实中住区公共设施配建不均等矛盾,体现社会公平的公共设施配置原则,很多城市都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积极改进公共设施配套思路。杭州市为合理进行城市级公共设施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参照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和相关专项规划,制订了《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
主要内容包括:对城市公共设施体系进行分级(分五级,分别为市区级、片区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和分类设置;对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中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设施的设置进行修编;对公益性设施、经营性设施进行分类,并采用控制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区别控制;增加新旧区的差别化配置等条款,以结合实际,更好地体现公共设施服务的均等、公平性。
规定了新的发展条件下不同级别公共设施的配置要求,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采取集中布局的原则,形成各级中心,无关设施不得侵占;对与市民生活联系密切、易受市场行为侵蚀的公共设施进行强制性配套,规划实施后,可以实现居民得到相对公平、全面的服务。
(2)规划编制――规划落实、体现
公共配套设施主要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进行落实。
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主要通过各专项规划对规划区范围内公共配套设施进行空间布局、规模控制,包括教育、体育、卫生、文化等专项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落实城市空间要素、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而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来具体落实用地和各项指标。规划依据《杭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的要求,强化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控制,特别是那些与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如养老院、老人活动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区级绿地与体育活动设施等,在规划中对这些设施的用地和建筑规模、项目内容和设置要求全面、细致的给予明确,而且列入强制性内容,以规划建设区域“公平”的公共设施体系。
(3)管理实施――实施保证
规划部门应当根据控规提出的规划条件以及附图,作为制定土地出让、划拨方案的法定依据。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以及其他规划设计条件,应当作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划拨合同的组成部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规划设计条件。
针对刚性与弹性的不同程度,规划管理将控制内容分为强制性、规定性、引导性三个程度进行管理控制。
①强制性内容包括“六线”(即道路红线、绿线、蓝线、紫线、公益性公共设施橙线和城市黄线)中的定性、定量、定位控制,街区主导属性、街区总建筑面积、街区净用地面积、单元建筑限高控制、特定意图区的控制,是实施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内容,纳入法定文件加以严格控制。其中公益性公共设施涉及城市整体生活水平和公共利益的设施,包括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行政管理等设施,是保证社会公平的重要部分。
②规定性内容包括街区居住人口、街区高度分区,街区公共绿地规划、地块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限高、交通出入口方位、住宅套密度,是规划实施中应遵照执行的内容,纳入管理文件加以严格控制。
③引导性内容包括一般地区的城市设计导向,地块规划的用地可变性、适建高度、地下空间利用导向等内容,是规划实施中宜执行的内容,纳入管理文件加以引导控制。
④通过特定意图区城市设计所提出的有关建筑空间形态的控制要求,以及通过编制地下空间控制性规划所提出的有关地下空间建设控制要求,分别按强制性内容、规定性内容和引导性内容纳入控规的相应内容进行管理控制。
5、实例研究――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西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5.1项目概况
随着《杭州市萧山城区分区规划(2003-2020年)》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完成,为进一步完善、优化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各级公共配套设施,更好地体现公共设施配置的社会公平原则,结合萧山城区规划管理单元划分规划(图1)、综合交通路网调整及上版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萧山区北干西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北干西单元在《萧山城区规划管理单元划分规划》中属于北干中区,位于萧山城区中西部,紧邻杭州市滨江区,用地面积233.33公顷。
5.2现状存在问题
(1)农居安置问题
单元内存在部分待开发、在开发、无规划的农居用地,分布较乱,既防碍单元用地价值的提升,又影响周边区域的城市建设发展。规划需对不同开发状态的农居用地提出合理的布局,高标准、高质量的进行安置区规划,使整个单元的用地功能和谐,达到土地利用的最大化,并促进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
(2)各项公共设施的合理配置问题
①现状中学基本满足要求,但小学、幼儿园配置不足,且小学、幼儿园用地面积不足,服务半径不能满足基本需求,无法体现教育设施的社会公平性,随着单元用地的开发建设,教育配套需要相应跟进。
②现状有农贸市场1处,另有一处净菜超市在建设中,参照800m服务半径要求,存在设施简陋、规模偏小、服务半径不足等问题,无法适应现代居民生活要求。
③集中绿地、小区体育设施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④医疗卫生、商业金融设施相对缺乏。
⑤现状无养老院,社会福利设施缺乏,规划应按照标准配置。
⑥停车场地、公共厕所缺乏。(图2)
(3)绿化、景观的合理保护、利用问题
规划单元内河道水系众多,纵横交错,给规划提供了很好的生态环境。北侧紧靠北塘河及其绿化景观带,因此,规划宜结合大区域环境,合理利用、保护现有自然生态资源,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区域的环境质量和土地价值。
(4)文物古迹的保护问题
本单元涉及市级文保点北海塘的保护问题,规划需要根据保护要求划定保护紫线,合理保护历史文脉,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社会公平中的代际公平。
综上述,现状主要存在公共设施布局不均衡、新区公共设施配套不足、公共设施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需要在规划中予以落实解决,以体现公共配套设施的公正、公平。
5.3规划应对
5.3.1规划定位与发展规模
(1)职能定位为萧山城区西部以人居和商务办公为主,和谐发展的城市新区功能单元。
(2)发展规模:单元总用地面积233.33公顷,规划确定水域等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3.73公顷;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19.60公顷。 可容纳居住户数约为1.4万户, 4.2万人。
5.3.2总体布局
(1)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二带三区”的总体结构(图3)。
一心指结合轨道交通站点、配套公建形成的居住区公共中心;
二带指依托北塘河、济民河滨河绿地形成的两条生态景观带;
三区以道路、河道、绿化带为分隔,结合公共配套,规划形成三个居住小区:荣星西、湖滨花园、万寿寺。
(2)用地布局
①居住用地
规划按照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基层社区三级用地结构进行规划布局,包括荣星西、湖滨花园、万寿寺3个居住小区。规划对荣星村农民安置采用“就地安置”原则,延续了其享有城市中心区公共资源的公平性,安置用地主要分布在金惠路两侧。规划商住用地为金瑞大厦和德圣城品华庭沿金惠路地块(图4)。
②公共设施用地
为了体现公共配套设施的在空间配置上的公平合理性要求,公共设施规划根据市区级、片区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五级进行配套,从配置规模、数量、位置等方面进行均等化、公平性布局(图5)。
①市区级公共设施
主要为商务办公、行政办公、贸易咨询用地,沿金城路两侧分布,服务的对象是面向全区。
规划迁建万寿寺至原址南侧,结合绿地布局,保证了部分人信仰场所的公平需求。
②片区级公共设施
社会福利设施按照市区级、片区级二级配置,在老龄化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效保证了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需求,体现了社会公平:
片区级――养老院:包括生活起居、餐饮服务、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健身。可结合公园和医院综合设置,参照北京20%的老龄化指标,估计5%老人需要。规划养老院1处,300床,不足122床在钱江文化单元统筹解决。
③居住区级公共设施
居住区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初级中学3所,为金山学校、规划初中、西兴中学;另有农贸市场2处,荣兴农贸市场、德圣城品华庭净菜超市。中学结合规模测算,以就近就学为基本原则布局;农贸市场结合居民出行半径合理布局,尽量满足居民的基本公平需求。详见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表。
④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
居住小区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小学、幼儿园和小区体育设施。
规划小学2所为城北中心小学、规划小学;幼儿园3所,根据实际情况,幼儿园按照11生/百户进行配置,满足服务半径需求,体现了公平原则。
小区体育设施结合小区公园设置,需要设置的体育设施项目包括室外羽毛球场、交谊舞场地、集体舞场地、老年活动场地、溜冰场、游泳池、游泳馆、体育馆。规划小区体育设施用地3处,分别位于荣星西居住小区、湖滨花园居住小区、万寿寺居住小区。
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处,服务半径500米。每处服务人口约2.5万。
⑤基层社区级公共设施
规划社区服务中心7个。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养老设施(建筑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百户)、社区体育健身点、物业管理用房,按每2000户居民为一个基层社区,配置上述基层社区级公共设施,其中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每百户30平方米,总面积不小于525平方米。
在进行较大范围的成片开发时,居住区级以下(含居住区级)的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在其服务范围内作适当调整,但其项目数量、用地面积或建筑面积均不得小于规划图则中的规定,以有效保证公共设施配置的量的要求,体现公平。
6、结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公共服务设施的作用已经从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所需到不断丰富和拓展, 更多的肩负了改善城市投资环境、营造城市形象、兼顾社会公平性和满足多层次需求的责任【3】。原来的诸多标准规范源于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较好的指导了当时的公共设施建设;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公共设施开发建设主体与使用主体的多元化需求,原有的配置标准难以适应当前城市建设发展要求,已不能较好地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理念。
杭州市萧山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不断提升的同时,为解决现实中的公共设施配建矛盾,本文根据《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和萧山区实际,结合《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西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配置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顺应社会经济变化趋势和发展要求,积极探索“以人为本”满足社会公平的公共设施配套体系,以保障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相对超前性和对规划建设的贴切指导性。
[1] 冯雨峰。程序公平兼顾结果公平――城市规划师社会公平观[C]。规划师,2010(5):76―79。
[2] 丁元竹 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08(3):24―26。
[3] 胡纹,等。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新思考[A]。重庆建筑,2007(4):25―26。
这么说来,限行一段时间,效果还是不错的。
双限后公交地铁承担了一部分交通流量
但这还不够
6月4日早晨8点,一辆停靠在江干区“新丰路机场路口”公交站的公交车上挤满了乘客。“往里走,往里走。”司机不断地对车内乘客说,又对还没上车的乘客说:“挤不下了,等下趟车吧,马上就来啦。”
这也是每天早上杭州无数上班族要经历的情况。
“双限后,车流量下降了17%左右,车速提高了近6%,乘坐地铁的人每天增1万,公交增3万。现在看,路上车子少了不少,整体效果还是很好的。”浙江省相关部门责任人介绍,杭州双限后,大量的市民放下车钥匙,转而选择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
既然双限能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那么公共交通配套设施能否满足杭州人口数量大这一实际情况呢?
杭州地铁对交通的分担率就很能说明问题。有数据显示,东站的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了85%,也就是说,100个人当中,有85个人是通过地铁、公交去车站的。
杭州公交集团的数据显示,目前杭州共有570多条公交线路,年客运量超过13亿人次。尽管如此,杭州的公交仍然常常遭人诟病,比如,公交站点设置不合理、公交线路不成网等等。
杭州市地铁集团责任公司规定,每天从湘湖到文泽路的最早一班地铁为6:04分,最末一班地铁为22:32分。每天16个半小时的运行时间不算短,不过有时候遇上特殊情况,地铁运营也得“加班”。例如今年端午,为了应对外来客流量,地铁末班车就延迟运营到23点。有市民抱怨:“周末在龙翔桥、凤起路这样的大站经常会遇到管制导致坐不上地铁的情况。一直说要建的地铁2号线建了这么久为什么还没建起来?”
杭州公共交通存在弊病
2002年杭州市机动车保有量是11.5万辆,到2013年10月份,突破110万辆,与10年前相比,翻了近10倍。这个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另外,主城区超负荷运转。杭州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主城区185万规划人口,目前已突破300万,且等城市中心的西湖,日益吸附越来越多的人群。
但车辆和人口激增并非城市拥堵的主要原因。在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伟强看来,路网架构、公共交通体系不完整,道路交通和管理水平不高才是根本。
“杭州的交通这么堵,一方面是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失衡,也就是‘车多路少’。二是城市规划、路网结构与城市功能布局、空间结构没有进行良好匹配。三是快速路网密度偏低且不成网,导致交通流过度集中在主干道,这就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堵才怪。”吴伟强认为。
而杭州公交吸引力不够,既不快速,也不舒适,也是很多人转向私家车的原因。“有一次坐公交,天气很热车上也不开空调,问司机,司机说空调坏了。”杭州某大学的大四学生小肖深有感触。
杭州地铁日均客运量增加1万人次,地面公交日均客运量增加3万人次。
庞大的数字。
据了解,在2012年得到批复的杭州地铁二号线项目工程于2011年动工,线路全长30.488km,经萧山、江干、下城、拱墅、西湖五个行政区,共设24座车站,计划于2017年建成。
杭州和宁波正在打造公交都市
将试行“守时公交”
最近,杭州、宁波两地的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实施方案已通过交通运输部的专家评审。“我们在浙江打造公交都市,终极目的就是为了缓解城市拥堵。”省道路运输管理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如此表示。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公交都市”体现了一种以城市公共交通为机动化出行主体、以城市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为导向的城市布局结构。
根据此份创建方案,杭州市将争取到2018年,6成市民出行靠公共交通。
还有不到5年的时间。
要达到这个目标,道路管理必须从公共交通、道路网络、停车设施、慢行交通、交通需求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比如,今年杭州要对20条热点拥挤路线进行专项整治;新增3000辆公共自行车……
此外,为了提升公交线路的营运效率和服务水平,今年有可能会在全省试点守时公交。
什么是守时公交?简单说,就是发车时间、到达每站的时间都得按照时间来。
继去年推出10条守时公交线路后,杭州今年将再推10条守时线路,并承诺始发站首末班发车做到首班不延迟,末班不提前;始发站发车间隔时间不大于计划的20%,单程行驶时间不大于计划的15%。
截至去年底,杭州的公交分担率达35.7%,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杭州市治堵办今年的目标是公交分担率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出租车运力投放也是交通分担的一方面。6月底前,杭州市将新增600辆油气混合双燃料出租车,年底前再投放500辆纯电动出租车。此外,下沙区域出租车将一次性新增100辆投放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分3年投放市场运营,首批车辆预计今年年底前投放。
还好,这是一个不错的新探索方向。
许睿清 整理
汽车也犯“季节病”
细节保养也很重要
自从杭城立夏以来,气温的攀升人人都感觉得到。虽然不像某些城市那样,细节维护很重要跃上40度,但无论是公交车还是私家车,空调都早已经开起来了。
近日,不少朋友反映,自己的车载空调刚开的时候,就会闻到一股霉味,必须开窗通风起码半小时,霉味才能散去。
这就是汽车的“季节病”之一――空调病。面对季节的更替,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保养方式?一些资深汽修技师有话要说。
气温升高,油工作环境发生变化,这对粘度系数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汽修技师鲍国荣建议广大车主换掉冬季使用的低粘度油,添加粘度系数较高的油。“这也是汽车换季保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检查、添加更换各种油液。”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汽车自动变速箱的油液检查,容易被很多车主忽视。甚至有人认为,变速箱终生不用换油。对此,老鲍给出了专业解答:“一般情况下每行驶8~10万公里需要更换一次自动变速箱油,如果行驶环境恶劣,则每行驶4~6万公里就必须更换。否则,可能出现不升挡、难降挡或是频繁跳挡等故障。”
除了变速箱,刹车油和防冻液的检查和更换,也是汽车换季保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经历了长达数月的低温运转之后,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中的防冻液可能出现蒸发、变质或混入杂质等情况。因此,换季保养时,最好更换新的防冻液,以保证发动机冷却系统和空调制冷系统正常运转。”老鲍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油液进行添加或更换。
而对于空调发出霉味,浙江申浙汽车的技术经理陈巍提醒车主们:换季期第一次开空调之前,车主应当对车载空调做一次彻底清洗:“空调进风口吸入的大量灰尘、脏物以及滋生的细菌等,都容易影响人的健康。”
1. 1 风险引起的索赔
一般包括合同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如物价暴涨、自然条件的变化、施工现场条件复杂、各种法律法规的变化、涉外项目的货币汇兑风险等等。由于在当前的建筑市场中,业主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招标和合同签订时,采用不正当或不合法手段,把本该由业主承担的风险转嫁到承包商身上,导致承包商承担的风险比例增大,所以此类施工索赔往往由承包商提出,而且双方的分歧往往较大。近年来,由于我国建设工程施工队伍不断扩大,绝大部分施工企业存在着任务严重不足的现象,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设单位在招投标和合同签订时,采用了种种不正当手段,表面上承包商和业主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但在各种实质性条款和附加条件上,实质上存在着不平等。
1. 2 施工条件变化引起的索赔
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的变化,尤其是设计变更。承包商的报价是以原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为基础计算的,根据合同条款,施工图纸中改变任何工作的数量和性质,或改变了工程任何部分的施工程序或施工方案,都是变更,如果此类变更影响了承包商的费用,承包商就可要求重新估价,并提出延长工期的要求,在实际施工中,此类索赔也会经常引起争议,主要是业主和承包商因为各自利益角度的不同,对合同条款中“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无法预见的事件”理解的偏差。
1. 3 工程量变化太大引起的索赔
实际施工时,完成的工程量往往与设计工程量有出入,第四版FIDIC52. 3 条款明确规定,当合同价变更增减超过15 %时,允许对有效合同价进行调整,引起合同价变化的原因就是工程量的变化,主要引起的索赔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是承包商施工设备失调造成的损失,由于承包商在投标时,根据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所述的工程量和施工要求,制定施工方案,确定应配备的施工设备的数量、种类、型号并据此组织订货,运输进场,而工程量的大量增加,势必要求增加新的施工机械,或增加原有机械的数量,引起承包商计划外的投资,扩大了工程的计划成本。如果工程量大量削减,则引起原有设备的窝工或弃置不用,导致承包商的亏损,同时,工程量的变化,还使承包商已准备好的建筑材料数量变化,引起索赔。第二,由于工程量变化引起原定工期的变化,从而引起工期延长或赶工,引起索赔。
1. 4 工期延长和延误的索赔
工期延长和延误的索赔,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承包商要求延长工期,二是承包商要求偿付由于非承包商的原因导致工程延误而引起的损失。工程施工中,由于天气、水文、地质等因素影响,工程延误因素较多。当承包商额外支出的费用得不到补偿时,势必引起索赔。
1. 5 加速施工的索赔
当工程项目计划进度受到干扰,影响了总目标工期的实现,导致项目不能按时竣工,业主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业主通过分析认为工程的推迟完工将给自己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或政治影响时,或由于部分工程的延期导致一系列工程的延期时,业主可采用赶工措施,加速施工指令,要求承包商投入更多资源来完成该工程项目,保证总目标工期的实现,这必然导致承包商工程成本的增加,引起承包商的索赔。
1. 6 其它原因引起的索赔
业主违约未按规定及时提供施工场地,不按时支付工程款,导致承包商施工队伍未能及时进场施工,或承包商资金周转困难,影响工程进度,引起索赔。
2 反索赔的主要特点
2. 1 工期延误反索赔
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承包商的原因,导致竣工日期拖后,影响到业主的使用,业主有权对承包商进行索赔,该项索赔一般在合同文件中,以每延误一天赔偿一定的款额计算,并规定有最高限额。
2. 2 施工缺陷反索赔
当承包商的施工质量不符合规范的要求,或者使用的设备、材料不符合合同规定,或在保修期未满以前未完成应修补的工程时,业主有权向承包商追究责任。如承包商未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修补工作,业主有权雇用他人完成修补工作,并向承包商提出索赔。 转贴于
2. 3 对指定分包商的付款索赔
如果承包商未能提供已向指定分包商付款的合理证明,业主可将承包商应付给指定分包商的所有款项付给分包商。除以上几种反索赔外,由于承包商的过失,给业主方人员和第三方人员造成的人身伤害或经济损失,业主提出的反索赔。
3 索赔和反索赔的关系
一、索赔的主要特点
(1)风险引起的索赔。一般包括合同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如物价暴涨、自然条件的变化、施工现场条件复杂、各种法律法规的变化、涉外项目的货币汇兑风险等等。由于在当前的建筑市场中,业主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招标和合同签订时,采用不正当或不合法手段,把本该由业主承担的风险转嫁到承包商身上,导致承包商承担的风险比例增大,所以此类施工索赔往往由承包商提出,而且双方的分歧往往较大。近年来,由于我国建设工程施工队伍不断扩大,绝大部分施工企业存在着任务严重不足的现象,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设单位在招投标和合同签订时,采用了种种不正当手段,表面上承包商和业主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但在各种实质性条款和附加条件上,实质上存在着不平等。(2)施工条件变化引起的索赔。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的变化,尤其是设计变更。承包商的报价是以原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为基础计算的,根据合同条款,施工图纸中改变任何工作的数量和性质,或改变了工程任何部分的施工程序或施工方案,都是变更,如果此类变更影响了承包商的费用,承包商就可要求重新估价,并提出延长工期的要求,在实际施工中,此类索赔也会经常引起争议,主要是业主和承包商因为各自利益角度的不同,对合同条款中“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无法预见的事件”理解的偏差。(3)工程量变化太大引起的索赔。实际施工时,完成的工程量往往与设计工程量有出入,第四版FIDIC52.3条款明确规定,当合同价变更增减超过15%时,允许对有效合同价进行调整,引起合同价变化的原因就是工程量的变化,主要引起的索赔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是承包商施工设备失调造成的损失,由于承包商在投标时,根据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所述的工程量和施工要求,制定施工方案,确定应配备的施工设备的数量、种类、型号并据此组织订货,运输进场,而工程量的大量增加,势必要求增加新的施工机械,或增加原有机械的数量,引起承包商计划外的投资,扩大了工程的计划成本。如果工程量大量削减,则引起原有设备的窝工或弃置不用,导致承包商的亏损,同时,工程量的变化,还使承包商已准备好的建筑材料数量变化,引起索赔。第二,由于工程量变化引起原定工期的变化,从而引起工期延长或赶工,引起索赔。(4)工期延长和延误的索赔。工期延长和延误的索赔,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承包商要求延长工期,二是承包商要求偿付由于非承包商的原因导致工程延误而引起的损失。工程施工中,由于天气、水文、地质等因素影响,工程延误因素较多。当承包商额外支出的费用得不到补偿时,势必引起索赔。(5)加速施工的索赔。当工程项目计划进度受到干扰,影响了总目标工期的实现,导致项目不能按时竣工,业主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业主通过分析认为工程的推迟完工将给自己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或政治影响时,或由于部分工程的延期导致一系列工程的延期时,业主可采用赶工措施,加速施工指令,要求承包商投入更多资源来完成该工程项目,保证总目标工期的实现,这必然导致承包商工程成本的增加,引起承包商的索赔。
二、反索赔的主要特点
(1)工期延误反索赔。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承包商的原因,导致竣工日期拖后,影响到业主的使用,业主有权对承包商进行索赔,该项索赔一般在合同文件中,以每延误一天赔偿一定的款额计算,并规定有最高限额。(2)施工缺陷反索赔。当承包商的施工质量不符合规范的要求,或者使用的设备、材料不符合合同规定,或在保修期未满以前未完成应修补的工程时,业主有权向承包商追究责任。如承包商未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修补工作,业主有权雇用他人完成修补工作,并向承包商提出索赔。(3)对指定分包商的付款索赔。如果承包商未能提供已向指定分包商付款的合理证明,业主可将承包商应付给指定分包商的所有款项付给分包商。除以上几种反索赔外,由于承包商的过失,给业主方人员和第三方人员造成的人身伤害或经济损失,业主提出的反索赔。
在沈阳市,同一个住宅小区有两套电气施工图,一套为沈阳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的小区配电网络工程电气施工图,就是通常所说的电气外网工程图;另一套为建筑设计院设计的单体楼的电气施工图。这两套图在交接之处多有不匹配之处,以致影响到施工的顺利进行。由于沈阳市小区供电设备在完工后需移交给电业局进行维护,在移交过程中,因两者的电气施工图交接处的不匹配,也造成了移交的困难。因为笔者对沈阳电力勘测设计院的小区配电网络工程电气施工图接触较多,现就其电气施工图进行剖析,对与建筑设计院设计的单体楼电气施工图交接之处进行说明,以减少相互间的设计误差,避免造成工作失误。
沈阳市小区住宅供电以土建变电站、箱式变电站为主,其中,箱式变电站应用最为广泛,其次是地下土建变电站次之,地上土建变电站最少。地下变电站多设于有地下室的住宅小区。不论采用何种变电站,其设备选型的原则是相似的,都以应用可靠,维护方便,快速为中心。
1 设备选型
(1) 变压器的容量选择。一般的变压器容量都会大于200kVA,小于630kVA。其原因在于800kVA以下的变压器不需要装设瓦斯继电器、测温装置,变压器的高压控制柜不需要装设继电保护装置,只采用高压熔断器保护即可。这样可减少变压器的维护量,便于故障恢复,也降低了维护费用。
(2) 变压器的选型。地上变电站变压器选用S9-M系列的低损耗全密封电力变压器,地下变电站则选用SCB9系列环氧树脂浇注干式电力变压器。
(3) 高、低压开关选型。高低压开关多采用ABB和施耐德的产品,高压开关型号多为TPS、BFS;低压断路器多为ABB的S系列和施耐德的NS系列产品,隔离开关采用全密封的可带负荷拉开的GL开关。目的在于可靠、安全地使用,减少设备的维护量。
(4) 高、低压电缆的选择。从小区开闭站到变电站的高压电缆采用交联聚乙烯绝缘铝芯电力电缆,具体型号为YJLV22-8.7/15-3×50,用双条电缆敷设,且互为备用,其中的一条电缆即可满足变电站的负荷要求。从变电站到住宅供电柜间的低压电缆采用聚氯乙烯绝缘铝芯电力电缆,以型号为VLV22-0.6/1KV-4×50以上,VLV22-0.6/1KV-4×150以下的电力电缆为主,供电半径为250m,采用双条电缆敷设,且互为备用,其中的一条电缆能满足全部负荷的70%即可。无论用电负荷的大与小(如换热站、水泵房、电梯的负荷容量),电力电缆的最小截面为4×50mm2这就要求设计院在设计住宅供电柜(GDZ-01-01)进线管时至少应敷设两根电缆保护管,且其截面大于4×50mm2电力电缆的穿入截面,通常情况下为DNl00的镀锌钢管。选择铝芯电缆主要是考虑维护费用的高低;敷设双根电缆主要是因为如果其中一条电缆被损坏,可以将损坏的电缆摘除,用另一根电缆恢复供电,给查找、修复电缆故障点留出充裕的时间。
2 确定变电站数量的方法
变电站数量的确定首先涉及住户用电负荷的设计标准。
①小区住户建筑面积小于70m2,户均容量按4~6kW设计;
②小区住户建筑面积为70-140m2,户均容量按6~8kW设计;
③小区住户建筑面积大于140m2,户均容量按8~l0kW设计。
商业网点按100W/m2设计,用电负荷低于10kW的按l0kW设计;其他公建负荷按50-60W/m2设计,同样,用户负荷低于10kW按10kW设计。
根据上述设计标准,如果住户平均建筑面积为l00m2,利用系数取0.7,则一座容量为2×630kVA的变电站可供居民户数为300户。按小区总户数除以300即可粗略得出小区变电站的数量。
3 开闭站设置方法及原因
若一座变电站即可满足一个住宅小区的供电负荷,不必设置小区开闭站。若变电站数量超过两个,不论是电业局维护变电站,还是自己维护变电站,其上级都要设置小区开闭站。其原因是便于电业管理,一个中、小型小区只允许通过一座配电设备与电业局供电网相连。通常情况下,在两座变电站以上,六座变电站以下小区设置一座小区开闭站,原因是与开闭站的高压受电开关柜开关的触头容量有关。超过六座变电站以上,则需要设置一座中心开闭站(原因同上)。两座变电站以上设置一座小区开闭站;两座小区开闭站以上则设置一座中心开闭站。小区开闭站内的高压开关为不带熔断器的高压负荷开关,中心开闭站内的高压开关则必须为具有保护功能的高压断路器。
4 需要说明的问题
(1) 在住宅小区内,超过100kW的用电负荷,要求采用高压计量的自维变电站,其目的在于减少电业局的维护量及线路的电量损失。
(2) 住宅小区公建、公共设施和商业网点采用单独回路供电,单独设供电柜与住宅供电柜分开,因为电业局接收小区供电设施时,不接收上述用电设施的供电电缆。这是设计院的电气设计人员需注意的地方。
(3) 箱式变电站在住宅小区供电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局维箱式变电站以9.0×2.8×2.8m、6.0×2.8×2.8m两种规格为主。9.0m箱式变电站内装设两台变压器,在高压室内安装三面高压开关柜,其中一面是进线柜,两面为主变控制柜;在低压室内安装八面低压开关柜,采用BSZ型柜,其中两面为电容器柜(电容器容量按变压器容量的20%~30%配置)、两面为低压受电柜、四面为馈出柜,每面馈出柜内设四台断路器。6.0m箱式变电站内装设一台变压器,在高压室内安装两面高压开关柜,其中一面为进线柜,另一面为主变控制柜;在低压室内安装四面低压开关柜,其中一面为电容器柜,另一面为低压受电柜,两面馈出柜。自维箱式变电站规格以长度为4m、6m、10m的为主,宽度以3.3m为主,高度为2m、4m、6m箱式变电站。可装设一台变压器,10m的箱式变电站可装设两台变压器。与局维箱式变电站不同的自维箱式变电站在高压配电室内,进线柜后多了一面计量柜和一面受电柜,其他与局维箱式变电站雷同。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ublic facilities, and configuration based on case analysis, the proposed the immigrant settlements Public facilities to configure the objectives, principles, and configuration from the classification of public facilities, layout, services radius configuration items and configuration scale explore suitable for the immigrant settlements public facilities configuration standards.Keywords: rural; immigrant settlements; public facilities configuration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前言
1.1研究背景及目的
目前,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高低是衡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移民居民点大多位于农村地区,做为农村地区的一部分,也应该致力于提升其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和完善移民居民点公共设施配置,满足移民基本生活需求,这不仅能保障库区移民得到妥当安置,使移民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关系到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协调发展。
1.2研究对象界定
结合《镇规划标准》,村庄规模分为四个等级,人口规模在1-1000之间。由于村庄公共设施配置标准的缺失,同时移民居民点项目人口规模也多小于1000人。根据《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DL / T 5378 ― 2007)“集中安置是集中建立移民居民点和居住点,统一布局的搬迁安置方式,一般指移民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居民点。”因此,本文所研究的移民居民点指人口规模在100-1000人的村庄。规模大于1000人的居民点,按集镇规划标准进行建设。
2公共设施执行标准不明确、层次不清
公共设施执行标准不明确、层次不清。在居民点规划设计过程中,具体配置哪些公共设施项目,用地规模和建设规模配置多大没有可参考的依据和标准。
在公共设施规划层面,由于城乡的地区差异和面临问题的不同,在城乡规划中对于农村地区的公共设施配置标准也有所差异,需要制定适宜农村地区特点的公共设施配置标准。
3公共设施配置依据及案例分析
3. 1相关规范标准
3.1.1城乡规划体系技术标准
目前适用的有关移民居民点公共设施配置的国家标准主要包括《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一93)第六章和《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第七章。这两套标准分别针对居住区和村镇地区公共设施的项目内容、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规模、设置标准进行了规定。前者针对城市居住区、小区和组团,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科技、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八类;后者按照中心镇、一般镇来配置六类公共设施,即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和集贸市场。
《镇规划标准》中规定了中心镇和一般镇公共设施的配置项目,在移民居民点公共设施配置规划工作中,对于移民集镇公共设施配置有一定可参照性,而对居民点公共设施的配置没有相关规定。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对城市居住区、小区和组团公共设施的配置项目及控制指标做了相关规定。移民居民点人口规模为100-1000人,接近居住组团规模。因此,结合移民居民点实际需求,其公共设施的配置项目及指标则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进行。
3.1.2服务设施专项标准
移民居民点公共设施较为具体,指标需要落实在项目的用地规模和建筑规模上,而《镇规划标准》中对具体项目。如中学、小学、卫生院等设施的具体用地规模和建筑规模没有做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公共设施配置中,需要参照服务设施的专项标准,如:《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试行)》、《乡镇集贸市场规划设计标准》等。
3.1.3公共设施复建项目要求
公共设施配置在用地允许的前提下,根据需要适当增加公共设施项目;在总用地规模不足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居民点的复建项目。
3.2典型案例研究-某移民居民点公共设施配置
《镇规划标准》将公共设施分为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和集贸市场六类。结合实际案例,对不同等级人口规模移民居民点的公共设施进行分类配置研究。
3.2.1人口规模
该居民点规划水平年人口规模为524人,根据《镇规划标准》人口在201-600人之间,属于中小型村庄。
3.2.2区位条件
该居民点位于对坪镇镇区。对坪镇为建制镇,是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区基础设施较完善,有中小学校、卫生院、信用社会、派出所、法庭、税务所等公共设施,商贸教发达,经济发展水平好,是金阳县南侧的经济文化中心。
3.2. 3布置位置
考虑到公共设施的承接以及方便居民的使用,将公共设施布置在镇区与居民点的结合部位,位于居民点中部主要道路入口广场处(图1)。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于300米,能就近满足村民基本生活需求。
图1 居民点一公共设施位置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2.4配置项目
由于居民点位于集镇镇区内,集镇现状公共设施配置已经较为完善。因此,在公共设施配置时注重考虑对集镇现有公共设施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居民点公共设施采用集中布置的形式,公共设施项目配置主要社区管理类、以及有服务半径要求的设施,包括社区管理用房、活动室、医疗室、便民店等,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配置。
3.2.5配置规模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规定的居住组团千人指标,居住组团公共建筑用地面积指标为488-1058m2/千人,建筑面积指标为362-856m2/千人。该居民点人口规模为524人,规划公建用地面积为600m2,建筑面积为400m2。
4移民居民点公共设施配置标准探讨
4.1公共设施的分类
根据《镇规划标准》公共设施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机构、医疗保健、文体科技、商业金融和集贸市场六类设施。
4.2规模等级划分建议
结合移民居民点的特点,按人口规模将居民点分为三个级别(表2)。
表2公共设施规模等级划分
人口规模 设施配置要求 设施空间布局
移民居民点 100-600人 部分设置 须集中配置
600-1000人 设施配置比较齐全 须集中配置
≥1000人 参照集镇标准设置 参照集镇标准设置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3公共设施的布置方式
公共设施布局的位置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设施功能的发挥和合理性,关系着设施利用的便捷性,信息传递的可达性以及设施发挥的效用。公共设施布局应结合移民居民点人口规模、地形条件以及规划用地和周边的交通以及建筑的环境。
公共设施的布局采用三种形式:位于主要出入口、位于居民点中部,可以结合步行道路设置、位于新建居民点与现状建成区域结合部等。具体采用何种方式,要结合居民点的具体情况而定。
4.4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
多数公共设施都有一定的服务半径,服务半径内的人口数量决定了公共设施的规模大小。设置合理的服务半径,一方面应考虑居民利用设施的便利程度;另一方面应考虑设施运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5公共设施的配置项目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主要从人口规模来考虑设置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大小,并结合移民居民点的实际情况,项目具体应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机构、医疗保健、文体科技、商业金融以及集贸市场设施等内容。
4.6配置规模
居民点各项公共设施用地及建筑面积配置规模应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千人指标计算,人口规模小于3000人的居民点按组团千人指标进行配置,千人指标算下来不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的下限值,即建筑面积362m2,用地面积488m2,应按下限值控制。人口规模大于3000人的居民点按照小区千人指标进行配置。
5结语
本文对移民居民点公共设施的相关配置标准进行分析并探讨,以期为移民集中居民点公共设施配置规划提供借鉴。同时,居民点公共设施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居民点民主建设和居民行为文明逐步提升的过程,应通过村民参与、村规约束、村委监督等环节促进居民点设施与村民社区的和谐发展。
基于Workshop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
在正是开课先召开一次课程说明会,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课程的授课方式、分组情况、评分方法和标准等相关事宜,布置第一次课需要同学们预习的内容。
1教学目标和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设计游戏软件的基本思想、工具、技术、过程和方法,为从事游戏软件开发、测试与维护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实用的角度讲述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概念和技术,强调游戏开发过程的方法研究,使学生掌握游戏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等基本技术。通过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实际运用软件工程的原理,掌握软件项目管理和团队开发的基本技能。现有不同学校将该课程分别开设在大二学年或大三学年,鉴于课程的内容安排在大三学年是比较合理的。这时的面向对象相关知识同学们已经掌握,便于“统一建模语言”这一类新的软件工程学的知识的讲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主要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展开,具体内容包括软件工程与软件过程概念、结构化分析、设计和实现、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和实现、软件项目管理基础、统一建模语言基础等内容。其中实践环节以小组自行设计的题目而定,这样的题目设定方式可以激发起同学们学习热情。
2教学模式
Workshop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老师一言堂的授课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人,每个小组就是一个设计团队,教学活动将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和完成。这样的学习小组不是一两个人主导小组,其他人只是混个成绩而已。在分组的时,依据学生的特点合理进行组合,指定其中一名为项目负责人,要求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关键的时候可以平衡利弊,解决工作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做出正确的决定。其他4名同学分别完成需求分析及相关文档的撰写,要求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有较扎实的文字能力;游戏设计和策划要求发散思维较强,熟悉古今中外历史和名著;另外两名同学分别负责编码和测试。虽然各个环节都由不同的人负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工作就局限于此。在实践环节中团队中每个成员要认真努力,相互配合,主动参与,畅所欲言,充分交流,每个环节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团队中每一位成员既是管理者又是执行者。
3教学方法
教学环节包含理论教学20学时,讨论12学时两个部分。其中理论教学部分分为两部分学生讲解和老师讲解。对于每部分新的知识先让同学们预习,然后挑选一组同学就预习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进行说明。而后由老师经行补充和答疑,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这样的学习方式会让同学主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会讨论,并尝试解决问题。在学时分配上并没有安排实践环节是因为学校的机房是为学生免费开放的,所学的理论知识要应用于实践光靠教学中安排的几十学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将所有实践环节去掉,改为讨论。在讨论课上,各个小组分别展示每个环节的完成情况。同学们和老师都可以提出问题和修改建议,此时的同学们和老师更像是公司的老板或是客户,都会十分可观地提出一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感受到未来工作时的氛围。为了能够做出好的作品赢得“老板”和“客户”的肯定,每个同学都必须积极努力,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成果。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同学们的学习从被动便主动,而且调动了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都不想托后腿。
4考核方法
课程的最终成绩包括两部分:理论和实践,其中理论部分占30%,实践部分占70%。每个部分又分别由团队自评、团队互评和教师评分3个部分组成,其中团队自评和团队互评各占该部分成绩的30%,而教师评分占40%。这样得出的成绩更加合理和客观。教师评分可由团队的态度分、任务完成得分、创新性得分等组成。这样避免了学生在平时上课闲散、期末考试前冲刺复习的情况出现,真正达到了学习过程就是学习结果的目的,使学习过程变成了学习的主要目的,而不是为考试而学习。
1 概述
城市建设中,道路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证城市建设中道路建设的质量,才能更好地保证城市交通的顺畅,同时道路的配套设施建设质量也为城市的运转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城区建设中,道路建设尤其应该受到重视,这不仅关系到城市交通的发展,更关系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道路施工建设。
2 准备工作
2.1 施工准备
在正式施工之前,相关的技术人员一定要掌握设计文件中的具体要求,对施工的标准进行更好地分析,并且要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研究,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一定要寻求有关部门的帮助,对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和改进。
对工程的可行性形成书面报告,并且要经过业主的批准,开工前还要提交开工报告,对施工进度进行合理安排。
要建设生活和生产所使用的车间和房屋,要保证施工现场电力和水力的正常供应,要对生活必需品,施工有关的仪器设备和原材料进行及时的购进,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2.2 施工测量
2.2.1 开工前的施工数据测量:要对轴线、水准点等进行精密细致的测量,这样才能保证其符合施工的标准。
2.2.2 高程控制测量:施工测量时要采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进行水准测量,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施工的质量。
在对平面二级导线点进行测量时要测量出所有控制点的高度,同时在附近的高层建筑物上测出对应的高程点,最后将测量的结果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保存,以方便以后的施工建设。
2.3 场地清理
施工之前一定要按照合同和相关标准的要求先将施工现场进行仔细的清理,把废弃物放置指定地点,或者是找到合适的地点将其堆放,对施工时需要占用的场地要进行合理的利用,施工完成之后要把施工时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施工现场的环境。
3 施工方案
3.1 施工放线
3.1.1 测量项目实施时,项目的总工程师应该在全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而且在测量仪器的选择上也要符合相关要求。
3.1.2 要对永久性的标桩和放样以及检验工程中所需要的标桩采取有力措施对其进行仔细认真的维护。
3.2 施工现场布置及临建工程
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设置好临时的休息场所和办公地点,也要对材料和设备的摆放地点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正式开工之前要保证水和电的供应。同时也要在施工之前办理好相关的占地手续,保证工程建设用地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3.3 施工准备
3.3.1 在施工之前一定要对施工图纸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施工意图。
3.3.2 施工前要派遣经验丰富的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如果发现特殊情况要及时对施工设计进行适当的调整。
3.3.3 要对施工所使用的大型设备进行合理的安置和存放。
4 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4.1 施工测量与放样
开工前进行现场恢复和固定路线包括导线、中线和高程的复测、水准点的复查和增设、横断面的测量、工程量的复核,将施工现场的路基边缘、坡脚等的具置放出,并标明其轮廓,提请监理工程师检查批准。路中线和路边线控制桩采用木桩,直线段20米放一个断面桩,平曲线段10 米放一个断面桩;在施工区域以外再有设两个控制桩,为恢复提供依据,防止控制桩损坏。
4.2 特殊路基处理
填方路基原地面和路堑段路床土质不良或含水量过高以及为泥岩或红色泥质砂岩时应挖除换填。具体处理方法由设计单位现场勘察测后作出补充设计。
4.3 路基填筑
4.3.1 填方路段:路堤边坡坡度为1:1.5,当填方大于8m时,路堤边坡坡度为1:1.75;挖方路段:路堑边坡坡度为1:0.5。
施工前根据土源及土质变化情况对所采用的土测定其颗粒组成、液限、塑性指数、压实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容重等指标。施工时应控制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2%之内,以利压实。
4.3.2 压实度及压实标准
土质路基压实度按照相关规定均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控制,压实度不低于下表值。
4.4 土方挖方
挖方路段边坡坡度为1:0.5。根据路堑深度、长度以及地形、土质、土方调配情况和开挖设备条件确定开挖方式,当路堑较浅时,采用单层横向全宽挖掘法;当路堑较深时,横向分成几个台阶进行开挖;路堑既长又深时,纵向分段分层开挖,每层先挖出一通道,然后开挖两侧,使各层有独立的出土道路和临时排水设施;在开挖过程中不得乱挖和超挖。无论工程量多大,土层多深,均严禁用爆破法施工或掏洞取土。在开挖中出现石方时,要测量土石方分界线,并保存真实资料,及时修改施工方案及挖方边坡,并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4.5 砂砾垫层的施工
4.5.1 砂砾垫层的施工程序。验收路槽运输天然砂砾推土机初平测量放样人工配合平地机整平碾压成型。
4.5.2 材料要求。垫层天然砂砾要求其通过0.075毫米筛孔的颗粒含量不得大于5%。最大料径不得大于60毫米,要求砂砾为级配砂砾,砂砾中砾石的压碎值大30%。
4.5.3 施工方法及要求。将天然砂砾的符合性试验数据上报监理工程师,经批准后方可使用。对所取的天然砂砾要满足一定级配,便于碾压成型。正式摊铺砂砾垫层前进行试验路段的铺筑,确定松铺系数,从而确定松铺厚度。碾压完毕后,检测其压实度,压实度要求不低于95%。压实度没有达到设计时,找其原因,进行处理,直至达到规定压实度时为止。
结束语
在新城区的道路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中一定要对施工的程序和施工的质量予以严格的控制,施工技术必须要符合合同中的建设标准以及工程建设中不成文的一些规定,只有这样,公路的建设才能更有质量的保证,新城区的运行才能更加的顺畅,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