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7 07:35: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 profound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mode of original, network equipment safety and reliable operation,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power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equipment maintenance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 inspection measures and the company introduced, expounds the professional inspec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in the current stage.
Key words: professional inspection equipmen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effect;
中图分类号:TU994
前言:
随着公司35kV及以上变电站自2010年全面实施无人值班,330kV及以上变电站实行少人值班管理,尤其是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施以来,使原有沿袭多年的生产运维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改变传统由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巡视、现场操作及检修人员进行维护检修这种专业分工协作的生产组织方式,将设备巡视、现场操作、维护(C、D类检修)业务由运行、检修人员进行重组整合的“运维一体化”管理,由此对我们的输变电设备运维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且随着相关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变化,电网设备运维工作也面临新形势、同步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1问题分析
“运维一体化”、“调控一体化”新管理模式下的无人值班变电站,虽然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五遥”技术保障及一次设备全面实现无油化和安装了部分设备状况量在线监测等硬件装备技术保障措施,但仍有许多变电站设备运行工况无法转换成信息、信号实现遥测和远传,如:设备联接部分的温升、一次设备的油位、二次设备压板投退的准确性、设备固定连接的牢靠程度、各种绝缘子的绝缘性能及机械性能等等。因此,在此背景下对变电站设备定期和不定期巡视、远方监控和监视等工作质量提出了更为严格和细致的要求。
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谈到的输变配电设备巡视工作,就是纯粹的设备运行工况及周围环境条件的巡视,理解和认识较为单一,所以巡视基本上都习惯于单靠运维人员最基本、本能的“眼看、耳听、鼻嗅”,对新型带电检测、监测仪器仪表的应用较缺乏,致使原本通过运维人员巡视能发现缺陷、异常不能及时发现。
在设备运维管理中目前广泛采用的定人、定范围包干承包的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也使得相关设备运维人员易养成“只扫自家门前雪”的本位主义思维,从管理体制本身就造成了设备运维人员间交流和沟通的缺乏。另外,运维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等方面的“短板”,所造成的设备巡视工作中对缺陷、异常、隐患的认知判断方面的差异,最终导致的巡视质量的不高,工作的不到位、不全面,甚至是工作中的失误。
2专业化巡视管理举措的提出
专业技术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引起管理者的思考和研究。运行维护业务的融合,尤其是设备巡视工作管理方式和管理措施的改进和调整,对确保电网和设备安全运行无疑是一副“良药”。专业巡视相对于正常巡视所带来的明显成效是正常巡视及其它运维工作所无法替代的,这一举措的推动和实施,明显提高了发现、诊断缺陷的能力和水平。从2012年起专业化巡视管理举措在输电、配电专业全面推行,公司出台了设备专业巡视管理办法,将各专业巡视工作从制度上予以明确和规范,明确了工作职责、规范了工作流程、标准和技术要求,对相关人员组成及巡视前的准备工作,巡视中的要求标准及巡视后的汇总点评都进行了详细规定,既有设备专业巡视又有管理专业巡视、故障(异常)专业巡视,以此来提升设备运维专业质量和水平。
3专业化巡视工作在设备运维中的作用
由于我们对专业巡视工作全过程进行了规范和明确,因此专业巡视工作同一般意义上的巡视更具针对性、有效性,每年专业巡视按要求进行两次,主要是针对季节性特点对电网设备带来的影响,做到提前预判和防范,落实相应的运维和技术管理措施,严防季节性设备事故的发生。另外,在每次巡视前要求必须要编制相应的巡视实施方案和巡视工作细则,使得每次专业巡视都有针对性克服了盲目性。其次,对专业巡视工作总结及报告也进行了明确要求,工作更具全面和细致,同时每次专业巡视后专题组织召开点评会议,使该项工作得以实现闭环和持续改进。通过近年的定期专业巡视实践体会还有如下优点和作用:
3.1能直接有效发现隐蔽性设备不良工况。
在近两年的变电专业巡视中,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的设备专业巡视,及时发现了6处变电站保护压板漏、错投问题,3处二次接线错、漏接等隐患,4处设备油位过低和严重漏油等严重缺陷,而没有使上述隐患和缺陷发展成为更严重的设备故障和事故,专业巡视使得上述重大设备隐患和严重缺陷得以及时消除和整治,对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
3.2对现有的运维工作盲点是有效的技术弥补。
目前由于变电站都实现了无人值班管理,变电站设备运行工况信息的收集和掌握,全部要依靠调控中心监控人员对各变电站后台各种数据、信息的实时监控和运维站人员的定期和不定期巡视后各种缺陷、异常信息的反馈两种途径,但这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往往这方面的某一漏洞和盲点,就有可能引起设备的故障和异常,甚至是后果的严重化、扩大化。如:压板的漏、错投退,二次接线的漏、错接,运维人员对设备缺陷、异常的误判别等。通过专业技术人员针对于设备装置设置工况等工序的查看,针对设备、装置异常现象测试性检查,上述问题就可以及时发现并得以立即解决。
3.3是各级专业人员交流和沟通的工作载体和平台。
通过组织和亲身参与实施专业巡视工作,使得参加专业巡视的各级人员就本专业设备运维管理、技术管理进行良性、动态、全面的交流,达到了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这在输电、配电专业巡视工作更为明显,如:在今年的配电专业巡视中,通过大家的沟通和厂家技术人员的协助,解决了2011年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中新安装的线路柱上断路器“拒动”的技术问题。同时对各县公司及三新业务部在配网设备运维管理及其它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专业巡视进行了全面交流、学习,参与专业巡视的人员大家都有收获很大的感慨。
3.4对专业管理提供了集体会诊的有效手段。
通过定期管理型、典型故障及设备定期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巡视,就可以对相关单位设备运维、检修以及设备工况等方面专业技术管理工作落实情况,有一个客观、全面且可以量化的评估和掌握,在此基础上运用生产管理工作质量评价工具,对专业管理工作成效进行更加确切“会诊”,查找出设备运维专业管理中的“短板”对症下药,再通过一定范围和一定形式的通报、点评,形成一种有序的、持续改进的常态机制,营造一种良性的设备运维工作氛围,有利于管理措施和指令的和落实,从而切实将设备运维管理和实施工作落到实处,确保电网设备安全稳定运行,通过专业化巡视的推行从管理上提供保证。
4结语
现阶段专业化巡视对确保电网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是必须且是十分有效的,但随着“运维一体化”、“调控一体化”工作的深入推进,我们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4.1加强装备建设,推广应用先进巡检设备仪器和先进个人装备,不断提升状态诊断分析应用深度,提高发现设备缺陷、设备状态诊断和处理缺陷的能力。
变电工程生产准备“231”工作法的核心是运用“两书”(生产准备工作计划书和变电工程作业指导书)、“三卡”(工作风险预控卡、生产准备工作验收卡和设备启动状态核对卡)、“一规范”(变电工程生产准备标准化规范),提高变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变电所安全管理水平,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模式化变电工程生产准备工作。该工作法是衢州电力局检修公司总结多年工作经验,于2009年首次探索实行,并在7个大型变电工程生产准备工作中成功运用、不断完善的工作法,成效明显,为全力保障工程的顺利投运和提高变电运行可靠性指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变电工程生产准备“231”工作法流程图 (见图1)
二、变电工程生产准备“231”工作法主要做法
1.深度参与工程设计,固化运维专业审点
在设计阶段,运维部门可通过参加可研、初设、图纸会审等深度参与工程规划可研、设计工作,提出符合生产实际的差异化工程设计要求,并总结经验,固化审点。主要指电气设备方面、土建基础方面以及辅助设施方面应满足要求。
2.精心编制生产准备计划书,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
根据《浙江省电力公司输变电工程生产准备工作组工作制度》的要求,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一般在工程计划投运6个月前成立生产准备工作组,在工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组织生产运维人员参与到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做好生产准备相关工作。衢州电力局检修公司严格执行该要求,并将此制度延伸到1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在成立工作组后,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及时编制变电工程生产准备工作计划书,明确各个阶段和专业责任人、工作项目、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等。计划书的内容包括:
(1)质量跟踪:索取整套施工图纸、重要设计变更文件、设备说明书等设计技术资料。索取主变压器等重要设备开箱相关报告,参加重要设备的开箱检查;见证施工过程中的主变压器、GIS耐压和局放试验,主接地网接地电阻测试等;参与计算机监控系统、防误闭锁系统、图像监控系统等的安装调试。
(2)人员培训:生产准备工作组的运维人员通过学习施工图纸、设备说明书,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讲课、现场配合施工和调试等方式,全面熟悉变电站一二次接线特点,各种设备的原理、性能和实际位置,熟练掌握倒闸操作和故障处理步骤,以及设备巡视、维护和异常处理要求。
(3)设备台帐建立:生产准备运维人员在变电工程设备配置至现场时,做好一二设备铭牌的拍照和整理工作,并根据设备出厂报告、说明书、试验记录等资料完善台帐信息。
(4)标识设置:生产准备运维人员根据施工图纸、调度命名和生产准备标准化规范中的模板及时设置户外设备搪瓷牌、二次屏柜和开关柜标识、压板、空开、熔丝的标签、变电站门牌以及安全警示牌等。
(5)典票运规编审:生产准备运维人员应依据相关规程和制度、变电站接线方式、施工图纸、设备说明书和整定单等资料编写典型操作票和运行规程。典票、运规的初稿一般于工程投运前15天完成,并在投产前完成审批流程。
(6)工器具等设施准备:安全工器具及相应的存放设施、防汛和消防工器具应在工程投产前一周配置到位。操作工器具、备品备件等物品应由生产准备运维人员在工程交接前与建设部门交接。
3.实践变电工程建设作业指导书和风险预控卡,控制工程建设风险
生产准备工作组运维人员负责编制变电工程作业指导书和风险预控卡,并在工程电气施工阶段全程进驻变电所基建现场,实践指导书与预控卡,从“面”和“点”上控制工程建设阶段变电所的安全风险,确保变电所安全稳定运行。
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实践重点内容包括:变电工程的施工范围、施工项目和工期,生产准备运维人员督促建设人员按规范合理布置现场围栏和进出通道,隔离施工区域与运行区域;变电工程建设的配套措施;变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缺陷管理。
工作风险预控卡的主要内容是风险管控力量化分析。生产准备工作组根据变电工程建设涉及的重大操作任务和生产任务按4个步骤、对照14项指标进行管控力量化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结果。结果分为5个档次:
管控力优(白色标识):分值在25分>白色≥14分;
管控力良好(绿色标识):分值在35分>绿色≥25分;
管控力可控(黄色标识):分值在45分>黄色≥35分;
管控力难控(橙色标识):分值在55分>橙色≥45分;
管控力不可控(红色标识):分值≥55分。
针对五个档次的分析结果,遵照“逐级管控、总体协调”的原则进行管控:
(1)管控力优、良好时,现场运维人员严格遵照“六要七禁八步一流程”开展倒闸操作和现场工作。
(2)管控力可控状态由运班组负责控制措施。通过与调度沟通调整作业时间,指派技能素质、安全素质、精神状态更合适人员,减少或延后管理工作,增派备班力量等进行管控。
(3)管控力难控状态由变电运维部门负责控制。通过从其他班组增派合适人员、指派到岗到位人员、协调基建部门不集中安排工作等措施进行管控。
(4)管控力不可控状态由市局层面负责控制。通过调整作业安排、调派其他单位的专业人员、指派到岗到位和安全监督人员、向上级部门汇报等措施进行管控。
4.“持卡”验收生产准备工作和设备启动状态,保障工程安全有序投产和长期稳定运行
生产准备验收是变电工程建设的重要关口,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变电工程安全有序的投产和长期稳定运行。
生产准备验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验收准备阶段。召开工程竣工验收准备会,各专业管理部门、运维部门、建设部门、监理公司、设计公司等单位参加。建设部门、监理单位汇报工程施工及自验收情况、监理及初验收情况。生产准备工作组汇报重要试验项目见证情况、隐蔽工程及中间验收情况、生产准备工作完成情况。二是现场验收阶段。生产准备工作组和验收组成员前往现场对工程整体进行3~6天的全面“持卡”验收和试验,对发现的问题向各生产准备专业负责人反馈,并由各生产准备专业负责人汇总、讨论并确定缺陷整改方案及期限。三是复验收阶段。建设部门根据验收组提出的验收意见,组织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单位进行整改消缺。监理部门复查后,竣工验收组对工程进行复验收,依据复验收情况,对验收缺陷消缺单逐项确认。验收合格后向变电工程启动委员会汇报。
变电工程启动前状态的正确性是保证工程安全投产的关键环节,生产准备运维人员专门编制设备启动状态核对卡,从而确保设备启动前状态、方式与启动方案完全一致。该项工作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设备启动状态核对卡编审。生产准备运维人员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学习变电工程启动方案,按照启动方案和现场整定单的要求,依据模板编写设备启动状态核对卡,并提交生产准备运维管理人员审核。二是设备启动前状态操作。生产准备运维人员准备好操作工器具,根据启动方案对一次设备、继电保护和自动化设备等进行操作,并依据核对卡进行初步核对,保证设备状态与启动方案要求一致。三是设备启动状态核对。生产准备运维管理人员在设备启动投产前一天进行变电工程基建现场清场,要求无关人员全部撤离变电所。同时依据设备启动状态核对卡对一二次设备状态进行逐项核对打钩确认,杜绝发生因设备启动状态不正确而导致的不安全事件。
三、变电工程生产准备“231”工作法的成效与改进
1.评估方法和成效
(1)分析统计安全管理成效:安监部和运维检修部人员在变电工程建设阶段对变电所安全措施的布置、倒闸操作执行等情况和工程安全有序投产情况进行评价。运用该工作法后,安全效益明显提升,7个变电工程倒闸操作万余步,许可终结工作票数百张,合格率均为100%,未发生任何影响安全的事件。
(2)分析统计生产准备工作质量:评价变电工程生产准备运维专业验收设备标牌正确率、典票运规编写的正确性、规范性。省公司生产管理系统实用化核查工具和局生产管理系统工作组对变电工程设备台帐资料的完整率、及时率、准确率进行考核。自运用该工作法后,生产准备工作质量明显提升,7个变电工程编制的典票、运规、标牌无明显差错,设备台账完整率、准确率、规范率均为100%。
(3)统计比较生产准备运维专业工作效率:目前,220千伏变电所新建生产准备运维人员需要6人,110千伏变电所新建所需运维人员3~4人,比之前所需人员减少了30%以上,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4)统计比较变电运行可靠性指标:通过对工程投运一年内重要及以上缺陷出现数、因缺陷停电数等变电运行可靠性指标进行评价,评价变电工程生产准备的工作质量。7个变电工程投运一年内未出现重要及以上缺陷,也未因变电缺陷造成事故或障碍,继电保护正确率100%。
(5)分析统计变电工程达标投产率:省公司在工程投产移交生产后第4个月内组织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监理等单位,按达标考核表对达标投产进行考核。7个变电工程均为达标工程,其中崇文、南竹、清漾变电工程被评为国家电网优质工程。
2.存在的不足和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T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097-01
0 引言
随着近年来用电需求的大幅度增长以及相应供电网络的扩建,为相应的变电运维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变电运维工作需要用到的仪器仪表等设备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及时发现并解决变电运维护工作中仪器仪表出现的问题及故障,采用更为高效的变电运维设备维护技术,是发展现代化变电运维工作的必然选择[1]。因此要对仪器仪表发生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管理及维护技术。
1 变电运维的仪器仪表故障的原因分析
供电网络范围的逐渐拓宽,以及相应弯电设备的大量涌现,增加了人民用电供给量,为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更有力的能源保障,而并行存在的问题就是要对变电设备开展日常的运维工作,为了加强对变电设施的管理及维护,公变、专变均被列入了监控的范围之内,这提高了变电运维仪器在高压实验下工作的能力,其相应的采集终端接线方式也更加凸显。
由于运维工作量大以及运维仪器仪表本身存在隐患问题等,使得运维仪器仪表在日常执行运维任务时较易出现故障。当变电运维仪器首次投入使用时,其低压测试区内较易发生三相接地故障影响运维仪表的正常使用;当变压器高压侧临界点接触到地面,就会使配电网产生一次接线故障;此外,如果有高压流经过时,较易发生二次接线短路,这一时刻运维仪器中的电流会严重超出正常范围,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会造成运维仪器失效,无法进行正常的支维工作。在使用变电运维仪器仪表设备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管理及规划,使用情况混乱,多种外界因素及人为使用因素等,共同影响了变电运维仪器仪表的使用;而当仪器仪表出现故障问题时,也只是片面的追求维修速度,不能找出真正的故障原因,导致问题积累,最终失效;此外,由于变电运维作业环境相对恶劣,这使得处于高负荷运行的变电运维仪表仪器非常易出现故障。
2 变电运维仪器仪表的管理及维护技术
2.1 变电运维仪器仪表的维护管理要求及措施
变电运维仪器仪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将制动功能融入其中的设备,它会通过内侧变流器实现对变电运维仪器仪表的保护,从而使其正常工作。实现内侧变流器的铁芯差动保护机制,防止磁场电流涌动导致二次接线装置故障。这种类型的变流器利用磁芯来降低电流周期分量,不断降低速度,避免发生变压器摩擦导致故障的l生。当变流器的铁芯逐渐饱和之后,变流器的磁场吸引力度就会不断减弱,电压强度变化量也缩小。高压变电器里的一次感应电压不断降低,会使得磁场电流逐渐饱和,最终可以防止变压器空载分合电流涌动所造成的保护误动。当涌流现象出现时就会带来直流分量,这种现象严重时将会使运维仪器失灵,变流器失效。二次接线差动保护一般是牺牲了变电运维仪器调节的灵活性,来增强变电器的保护力度,稳定了通过的电流,直接躲开涌流对差动保护的影响。
对变电运维仪器管理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差动保护的二次回路接线,先要对一次接线的形式进行合理选择,内外侧合理相位补偿,保持差动保护回路电流之间的平衡。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变电系统,它们内部的电流位置和压力都不同,完全没有必要进行相位补偿。由于额定电流设定的定值过高,变电运维仪器中继电器对二次接线短路故障反应灵活性变得低下,这不利于大型变电运维仪器的主保护。
2.2 变电运维仪器仪表的数字化维护和管理
要实现变电运维仪器在高压下正常运行,合理自动维护和管理,必须要加强开发计算机数字化控制系统,由计算机数字化控制系统完成故障判断、故障隔离和网络重构,自动恢复对各变电运维仪器故障区域的供电。在故障区域被隔离后,配电数字化中心或地区调度所将迅速派出抢修人员至变电运维仪器故障地点抢修[2]。当故障修复完,保证供电了,应该让运行工作人员发动,计算机数字化控制系统能按正常运行方式迅速保证变电运维仪器的正常供电。但是配电网数字化工作涉及面广、投资高,因此要不断利用用电需求和供电稳定性要求,全方面研究现有变电运维仪器二次接线结构和设备状况,与配电网改造和发展规划同步考虑,协调配合,避免重复建设或推倒重来,在总结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相继推广出去。
2.3 保证变电运维仪器数字化系统安全运行
变电运维仪器仪表数字化管理系统是集配电网管理、自动化以及通信等多种科学技术为一体的新型系统,但其也具有线路结构不可靠等缺点,此外信息变电数字化系统运用的重点,变电数字化工程系统其运行依靠无数的终端设备提供数据支持、有线与无线通讯网络提供数据传输通道,以及数据库的更新实现数据统计、汇总、分析等功能。
变电运维仪器的数字化管理是利用辅助变换器变换电压信号,通过采样及数字化模块的转换,可以有数字化处理器运算数字信息,管理好所有相关数据,变量运算和保护逻辑功能都可以有系统来实现[3]。使用系统相位补偿数字化的变电运维仪器差动管理,消除电流分量所造成的故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逐步加深以及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不断追求,大大的提高了电力能源的需求,且电力能源已经成为工业生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保障。此外,现代化高水平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供电系统中的应用推广,提高了变电运维工作的难度,对相应的运维仪器仪表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因此要想保证变电运维工作的顺利展开,提高运维工作效率,就要时刻注意变电运维仪器仪表的使用情况,采用更为科学有效的防护方式,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按照相应的操作规章制度正确使用仪器仪表,最大限度的降低仪器仪表的故障发生率,提高运维可靠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一、变电运维风险研究与技术检修的重要性
变电运行维护工作是电力系统运行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但因为电力系统本身的危险性使得变电运维工作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所以对电网变电运维风险进行研究极其重要。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电网建设的发展,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电量也不断增长,在这一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要稳定可靠的供电就必须进行电网的优化升级和变电技术检修。通过对电网变电设备的技术检修,可以真正提高电网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有效地提升全网全年的供电量,有效的检修工作还可以在保证供电提高的同时减小工作风险和操作风险,从而保证安全生产。另外,进行电网技术检修工作还可以提高电网规划的管理效果,有利于在社会上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所以进行电网变电技术检修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电网变电运维风险分析
(一)变压器的操作
变压器是电网变电中应用得较广的电力设备,也是其操作运行中重要的变电运维风险。变电站能否正常的运行,以及相关人员能否正确操作,直接就决定着运维风险的发生与否。变电站操作风险一般包括空载电压增加导致绝缘损坏、切合空载变压器造成变压器绝缘损坏等。
(二)直流回路操作
在电网变电运维工作中直流回路是常见的操作方式,其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所以在操作过程中风险较高,如果相关人员操作不慎就会对变电站的正常运行造成巨大的破坏,甚至会导致变电站的停运,所以必须重视直流回路操作。
(三)母线的倒闸操作
母线倒闸操作是常见的运维风险,也是变电站运行中最难以有效解决的技术问题。如果相关电力职员没有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操作,就会导致母线倒闸运维风险。母线倒闸运维风险主要包括串联谐振、带负荷拉闸刀等,所以必须重视母线倒闸操作引起的运维风险。
(四)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变电运维的重要影响因素,天气等自然因素一般是变电运维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例如,冬天温度低下致使充油导线紧、夏天温度过高致使充油导线松、大风天气使得杂物缠绕引线等,这些都是运维风险,所以必须重视自然因素对变电运维工作的影响。
三、电网变电运维风险预防策略
要想有效地预防变电运维风险就必须进行运维管理工作。电网变电运维管理工作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对电网变电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维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电网运行中的故障和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电网供电运行的安全稳定性,所以电力企业必须重视运维管理工作。提高电网变电运维管理质量主要从完善制度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建立健全电网变电运维管理体系
要提高电网变电运维管理的水平,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完善的运维管理体系。电力企业要不断对变电运维管理制度进行完善,通过健全的制度来对运维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约束,同时也给管理工作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日常的设备维护工作也要根据运维管理体系的要求严格进行,要确保运维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此外,电力企业还可以通过运维管理体系优化人员配置,并提高工作职能划分的科学性,从而实现权限和责任的统一,同时也能保证电网变电运维管理工作的科学进行。
(二)提高电网变电运维管理人员的素质
电网变电运维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是运维管理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所以要提高变电运维管理质量就必须提高人员素质,必须建立一支高质量的运维管理队伍。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运维管理队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对运维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将具体的管理操作细则、管理制度规范以及运维管理专业技术传输到员工的大脑中,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当然还要定期对员工进行技术考试问答,根据相关要求对员工进行考核。第二,要强化对变电运维管理工作的管理,总结常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评价与反思,并寻找合适的方法予以解决,以防止此类问题的再次出现。第三,要建立健全员工绩效考核机制,创建并完善相关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以此来提升运维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奖惩机制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电网变电运维管理水平。
四、电网变电技术检修研究
对变电设备运行状况进行检修,是变电运维工作的重要内容。电力企业首先要在对变电设备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检修工作,要加大检修技术开发力度等。
(一)变电运维技术检修的重要前提
变电运维检修工作是建立在电力系统变电设备状态评估的基础上的,所以在检修工作前必须做好变电设备的评估工作,根据评估的结果来决定技术检修工作是否进行。另外,在进行电网变电设备技术检修工作时一般都是将电闸关闭的,这时检修范围地区一般都会出现停电情况,所以在进行检修工作前必须做好宣传工作,有很多单位未做宣传就进行线路检修使得其社会评价较差,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必要的保障措施,对变电设备技术检修工作进行分析,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和问题,并做好防范。
(二)加大检修技术的开发力度
要有效解决电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变电设备检修中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加大检修技术的开发,通过对新电力检修技术的应用来解决存在的检修安全隐患和其他问题。电力企业要想提高变电设备技术检修的效率和质量,必须要不断加大对其的技术开发投入力度。供电企业应该加强扶持技术开发,通过于高效、研究院等的合作,开发出与现代电网运行相适应的自动化技术和相应的检修技术,从而推动电网变电运维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对技术检修人员的管理
要想有效地解决因检修人员自身素质而带来的变电技术检修问题,就必须对检修人员进行必要的管理。另外,要有效地避免技术检修的安全问题,也要对检修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教育。电力企业应该采取激励性的制度与措施,有效地吸引专业人才。运用各种培训措施,使得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除此之外,电力企业应该尊重人才,给工作人员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进而使得电力企业的组织结构兼具高效性以及稳定性。
五、结语
电网变电运维工作是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因为电力系统的危险性和复杂性,所以变电运维工作也有较高的技术性和危险性,要想保证运维安全性、减少运维风险、提高变电运维质量,就必须对变电运维风险进行系统的研究,加强运维管理和技术检修工作的研究,这样才能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作者单位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凉山供电公司)
[作者简介:孙蕾(1991―),本科,变电站值班员,主要从电站运维工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G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300-01
在电力系统中,电力电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电能的传输和分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力电缆一般都被运用于一些电网关键点,例如配网主干线、变电站出线、用户的重要供电线路等。电力电缆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变电站的记忆化运维管理水平和质量,有利促进电力系统的健康、良好运行。
1 电缆线路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据相关统计表明,每年我国电缆设备出现故障的次数已经高达2000次左右,其中故障出现在10kV电缆线路的次数为1700次左右,占总比例的85%。针对于这些故障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探讨,总结了导致故障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有设备原因、人为原因、以及外部原因。
1.1 设备原因
由于设备原因而导致的故障主要是主绝缘老化,而主绝缘老化一般都集中在10kV、35kV的电缆线路中。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一部分投入使用比较早的电缆设备在材料、制造技术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降低了设备的抗老化功能。如果在恶劣的环境中,例如高温、潮湿等,长期使用电缆设备,不仅会加快电缆设备的老化程度,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设备的绝缘性能。同时,部分电缆质量严重不符合相关的标准要求,例如绝缘厚度、外观质量、绝缘杂质、导体直流电阻等方面,质量存在着缺陷,也会导致电缆设备出现故障。
1.2 人为原因
在人为原因中,大部分主要是由安装工艺不当而造成的故障。安装工艺不当与设备原因一样,基本都集中在10kV、35kV的电缆线路中。这主要是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偏低,没有根据施工标准和施工设计方案进行安装,使安装质量不合格,电缆施工受到严的损坏,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发生击穿现象。此外,有的电力企业并没有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督,缺少完善的施工质量责任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等,导致施工质量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1.3 外部原因
在外部原因中,由于建设施工以及机械设备损伤而导致的故障占故障总次数的88%左右。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管道施工、市政建设、道路施工、地质勘测等动土工程比较多,导致电缆的运行环境比较恶劣;许多施工单位在没有得到电力部门的批准之前,便进行施工,缺乏安全意识,并在施工过程中没有采取任何安全保护措施,经常出现违规操作的行为;电缆设备量具有大、广的特点,因此需要进行仔细的巡视和检查,以此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隐患,但是在实际中,有的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巡视工作不到位,不能及时处理电缆设备中的各种隐患,从而引发故障。
通过上述,主绝缘老化、安装工艺不当、建设施工等是导致电缆设备出现故障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提高对电缆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故障的出现率,提高电缆设备的运行质量。
2 变电站线缆的精益化运维管理措施
2.1 提高电缆运维队伍质量
针对于电缆设备规模不断扩大,运维人员不足、电力人才培养时间长等问题,需要重新调整运维队伍的结构,对电缆运行、技术标准、敷设、测绘、故障检修、接头制作、巡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重点的培养,并根据状态检修工作的情况进行深化,对于成熟、先进的电缆状态监测技术装备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以此提高运维队伍的状态监检测技术水平。此外,采用技术骨干讲课传授、技术比赛、师傅带徒弟等方式,提高运维队伍的运维质量,为提高变电站的管理水平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
2.2 严格管理电缆标准化作业
首先,对电缆设备的资料、台账等进行完善,加强电缆设备的运维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分析机制,以便能够及时了解电缆的运行情况,针对于其中出现的故障进行有效的处理,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此外,严格遵守相关的要求,例如《电缆通道管理规范》,对电缆通道进行有效管理,做好电缆通道的防水、防火、防毒气、防外力、防塌方等安全保护措施。落实好现场标准化作业,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从最大程度上提高电缆标准化作业管理质量。
2.3 加强电缆及其通道的防外破管理
由于电缆及其通道的外力破坏极强,因此必须要加强与规划部门、政府部门、市政工程设计单位、公用事业单位等的联系,充分掌握全面的工程信息,加强电力设备的总置和数量,从根本上对外力的破坏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同时还要加强巡视工作,尤其是重点施工现场;对容易造成外破的地方进行排查,对于危险源进行现场监督;提高电力设备的宣传力度,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且建立联防机制。
2.4 提高变电站技术的监督力度
积极开展专业技术监督工作、专业检查工作,制定相应的监督检查团队,充分保证电缆设备从设计到改造过程都能够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首先,对变电站信息质量进行监督,保证施工信息、检修信息、运行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进行监督,并制定监督报告,对监督检查结果进行公开;其次,提高设备的管理力度,做好电缆设备的验收工作,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处理,保证电缆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3 结束语
电缆设备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技术标准,落实好精益化的运维管理要求,提高运维管理水平,实现精益化运维管理的目标。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4.175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电力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而电力资源确实有限的,电力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将电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智能变电站采用先进、可靠、集成和环保的智能化设备,将电力资源有效地进行转变,发挥电力资源的作用。近年来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进程加快,智能变电站技术也逐步提升,它对变电站中运维系统提出了多种的解决方案,尤其是提出的“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新模式,对促进变电站的可靠运行和电力事业的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内涵
智能变电站具有智能控制、技术先进、低碳环保、资源节约、过程监测的特点,在不断的实际应用当中,技术逐渐完善趋于成熟。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的管理实践,是为智能变电站有效运行而不断实施的。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包含了变电站的建设、设施周期、日常维护、工程验收以及设施检修等整个工程的管理。这个系统利用专业、规范的管理,将过程管理进行控制,完成工作安排,在完善管理规范和电力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之上,对过程中的各种客观因素进行控制,做到有章可循。在主观因素方面确保执行工作流程、明确员工责任、定期进行培训都能够到位,保证监管体系的正常运行。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实质上就是将智能变电站的维护和运行工作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把工作流程中的每个具体细节执行到位,做到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有人监督。通过对传统设备和智能化设备的研究对比,实施更为细致规范的管理措施,是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的主要创新内容[1]。
2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制定详实有效的计划
在电力企业内部制定一个详实有效的工作计划,将企业内部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纳入到这个工作计划当中,要求不仅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了解知道这个工作计划,还要所有参与到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工作的员工都对这个工作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当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对需要负责管辖的工作范围足够熟悉,才能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在这个总体的工作计划之下,还可以将其分割成不同的阶段性计划,可以详细地分为季度计划或月度计划。同时对于每个详细的小计划明确专门的负责人,划分工作重点,设计制定计划横道图,将工程的规模和工作进度都在这个横道图上进行标注说明,使得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对需要负责的工作以及智能变电站中的建设情况有所了解[2]。
2.2 确立保障安全的规章制度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第一位的工作,电力企业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但是智能变电站长周期的安全运行容易让工作人员产生懈怠心理,尤其是对智能变电站中运行和维护工作经验并不丰富的员工来说,以为相对安全的运行环境就足以让人放心松懈。在电力企业内部树立起保障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不断在实际情况中对其进行完善改进,使得这些规章制度能够真正地保障智能变电站内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制定要符合智能变电站的实际运行情况,定期对智能变电站的危险点、易出现突发状况的风险点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进行处理解决,有效降低智能变电站中的运行风险,搭建一个规范化安全生产的平台。
2.3 保证运行和维护工作有效结合
运行和维护工作的相互有效结合,是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的重要要求。《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中规定了智能变电站的设备巡视分为正常巡视、熄灯巡视、全面巡视、特殊巡视和远程巡视。从这个规范当中,不难发现巡视工作的重要性,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巡视工作将运行和维护工作联系到一起。对于智能变电站运行过程不断进行巡视,能够及时发现实际运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时发现能够及时进行维护处理。维护工作的展开首先要有实际运行中问题的存在。将运行和维护两项工作进行有效结合,能够将智能变电站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最大[3]。
3 实行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实施过程当中,对实际运行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实时控制运行当中的种种故障风险点,及时对其进行维护工作,提高了智能变电站工作人员安全生产的意识,增强了运行当中的安全效果。智能变电站在不断实施和改进运维系统化管理的进程中,加大了对于规范用电的宣传力度,加强了舆论监管的作用,起到规范电力市场运行的良好效果。运维系统化管理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提升了运维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实现了运维管理的专业经验的积累,为增加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促进电力事业的持续发展都做出重要贡献。
4 总结
电力企业处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之下,面临着新的竞争和挑战,想要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之中赢得更加长远的发展空间,就要不断探索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智能变电站技术的不断提高为电力企业提供了新型的运维系统化管理的发展方向。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对增强电力企业员工安全生产的意识有重要影响,同时增加了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进行管理实践时,运维系统化管理运行效果良好,为促进电力事业的发展和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起到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振国,吴杰.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6):169-173.
中图分类号:TM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c)-0015-02
1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的目标描述
1.1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的管理理念或策略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框架下,结合集团公司“规范化”“网络化”和“集中化”的要求,构建起以提高检修试验质量为目标,以计划管理为导向,以流程控制为核心,以绩效管理为手段,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流程控制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变电站设备检修试验的全过程, 开展基础资料和信息收集管理、试验工作评价管理,建立起网络化检修试验工作评价辅助系统,指导和规范现场检修试验工作的开展,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的安全隐患和试验数据失真,实现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系统化管理。
1.2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的管理范围和目标
1.2.1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的管理范围
(1)检修试验数据系统管理。
(2)继电保护装置试验数据管理。
(3)自动化装置试验数据管理。
(4)变压器试验数据管理。
(5)其它设备试验数据管理。
(6)变电站内无线网络管理。
1.2.2 目标描述
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以智能化变电检修管理系统为载体,主要包含生产计划管理、检修试验全过程管理和绩效民主管理三大部分。以生产计划管理为主线,将工区从计划制订到现场执行再到业绩考核统一规划到一个体系中。不但实现了信息共享,避免了数据的重复统计和录入,更重要的是将初始计划、检修试验全过程、试验数据时时录入、历史数据现场调阅、后期考评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闭环管理,从根本上寻求解决检修管理工作的环节纰漏问题。其中,计划管理主要完成检修计划的生成及统计,生产全过程管理主要是对检修工作的全过程有效监管,并对安全生产进行风险管控,绩效民主管理对员工进行绩效考评。
2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主要流程说明
流程说明: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实行班组、车间和运维检修部(检修公司)三级管理体系,基本流程主要包括计划期、实施期和总结期及其下属的各个环节。
2.1.1 节点说明
节点1:由运维检修部组织讨论并最终确定并编制检修试验计划。
节点2:变电检修室根据运维部制定的试验计划,编制车间的月度工作计划,并于每月25号之前组织各班组进行计划讨论,将计划分解到车间各班组。
节点3:各班组根据车间计划向调度中心、变电运维工区提交停电申请、确定工作负责人及工作班成员、办理工作票。
节点4:临时性缺陷,无法列入停电计划处理的,由各班组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检修试验工作。例如突发性设备故障。
节点5:由检修试验工作负责人确定检修试验项目,根据具体检修设备和相关试验设备生成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检修试验作业现场严格按照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流程和内容进行作业。
节点6:严格执行车间管理人员到位监督制度,车间管理人员不到位工作不开工,并以拍照、录音等形式进行确认。
节点7:依照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进行检修试验工作。
节点8:根据工作得出相关试验项目的结果。
节点9:工作班成员通过网络现场查阅历史检修记录和试验数据,与现场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通过与历史数据的对比,确定现场检修试验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由车间管理人员进行车间级验收,并将现场试验记录和数据通过网络时时上传。
节点10:由运维检修部进行验收。如通过则由班组终结工作票,进行工作总结。如未通过,刚返回班组,对检修试验项目进行重新修改,并履行其下流程。
节点11:由班组提交工作总结之后,车间进行质量考评,分别从工作的安全、质、量、期进行考评并打分,存档。
节点12:由运维检修部存档。
2.1.2 关键节点说明
节点6、节点8、节点9及节点12是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的关键节点,在此有必要做详细的说明。
节点6:开展作业安全风险辨识,执行车间管理人员到位监督制度,做到车间管理人员不到位、不开工,车间到位管理人员以拍照、录音等方式进行确认,并上传至公司安全监督管理系统中。在工作完成后,车间管理人员进行车间级现场验收,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节点8、节点9:创新提出现场化、网络化历史数据对比分析与检修试验记录与数据在线存储理念。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实现了变电站CAD版一、二次图纸及具体设备的检修试验工作和数据记录的网络,方便了工作记录和试验数据的现场调阅,便于不同工作人员的查找,并且相关工作记录的试验数据直接根据工作计划和相关设备生成,避免了人工后期录入,节省检修工作后期维护成本,确保了数据可靠、准确、来源唯一,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料手工管理的弊端。提高变电检修精细管理、科学决策的水平。
节点12:通过系统建设实现了检修工作和绩效工作的统一、融合,保证了绩效考评工作的客观真实性,减少了绩效管理的工作量,实现了员工绩效考评成绩由网络系统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绩效评价自动统计计算。
2.2 确保管理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2.2.1 组织机构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的组织机构由生产副总经理直接管理,主管部室部门为运维检修部,变电检修室管理人员全面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变电检修室的二次检修班、变电检修一班、变电检修二班、电气试验班负责具体工作。
2.2.2 岗位设置及说明
运维检修部(检修公司):熟悉国家电力生产、电力建设安全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安全生产监督规定,安全生产工作规定、电力安全工作规程、集团公司《反事故斗争二十五条重点措施实施细则》、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以及与电力安全有关的其他规程制度,熟悉供电专业技术,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变电检修室管理人员:熟悉该车间的生产流程和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标准、规程、制度;有相关专业工作经验;熟悉检修工作项目化安全管理的流程和具体执行措施,具备必要的信息化应用知识,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负责检修工作项目化安全管理培训及现场安全指导、监督。
各班组成员:各班组成员:熟练掌握检修工作具体流程,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信息化应用基础,熟悉变电站内所负责的相关设备。
2.3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绩效考核与控制
2.3.1 绩效考核的组织机构
公司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运维检修部、人力资源部等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绩效考核小组,对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进行考评。
2.3.2 绩效考核细则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实行绩效考核,按照绩效考核细则由车间自查和运维检修部专业考核相结合,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公司的月度绩效考核。
2.3.3 绩效评价方法
依据日照供电公司的检修工作专项管理制度及绩效考核方法,由运维检修部牵头组织,运维检修部运行专工、继电保护专工、高压监督专工负责实施,对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主要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同时对各班组的自查结果进行考评,将检查和考评结果汇结成考核意见,经公司分管领导批准,纳入公司月度绩效考核。
2.3.4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通过运维检修部(检修公司)对检修工作的各项指标进行科学的绩效考评,对检修试验工作数据网络化管理工作进行总结、评价,最终与变电检修室管理人员及各班组一线生产人员效益结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业绩目标和个人能力水平。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调整,促进持续提升个人、班组和工区的绩效,形成工区和员工个人的“双赢”局面。
3 评估与改进
3.1 专业管理的评估方法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不断积累的工作,运维检修部、车间和各班组根据变电站内不同的设备类型进行分类评估。
一是公司内部评估,根据设备类型、电压等级不同进行关键指标评估。二是借助兄弟单位优秀的典型经验、同业对标等活动,交流经验,查找自身不足,不断努力学习,争取提高检修试验数据管理水平,以优秀的管理理念引导现场作业,提高检修质量。
3.2 管理存在的问题
(1)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目前并未实现所有变电站现场检修试验工作的覆盖,诸如更改二次设备定值、保护压板投退等二种票工作。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宽。
(2)一部分年纪较大的老员工,工作现场对网络数据化应用知识匮乏,应进一步加强网络化管理技能培训,提高网络化应用业务素质,以更便捷的管理理念提升现场作业工质量。
3.3 今后的改进方向
3.3.1重视现场检修试验纪录的积累与网络化应用
以智能化变电检修管理系统为载体,不断深化检修试验记录积累和网络化的应用,提高变电站设备的检修试验记录网络化应用覆盖率。
3.3.2努力培养高素质检修人员
加大培训力度,重点对车间管理人员和班组工作负责人进行专项培训,加强检修试验纪录网络化管理培训,注重网络化应用的便捷性管理理念与数字化管理方法的理解,提升检修技能,提高检修质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1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技术特点分析
相比于传统的500千伏变电站,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实现了分布化的系统分层、数字化的数据采集、网络化的信息交互、智能化的设备操作以及电气设备的状态检修。
(1)通过对站内各种信息对象的统一建模,能够在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中将原本相对独立、各自发展,分属于不同技术管理部门的各种技术进行统一集成,从而使变电站各类信息在不同的运行及管理部门之间得到充分的共享。(2)通过对通信标准的统一,可以使同一设备厂商或不同设备厂商所生产的智能化设备之间得以互操作,消除了通信壁垒。(3)用电子式互感器替代传统互感器,从而有效解决了CT的饱和、过载和开路以及PT的铁磁谐振等问题。(4)二次设备之间的通信都利用光缆,从而有效消除了二次电缆的抗干扰和防屏蔽难等问题。(5)站内一次和二次电气设备智能化的实现,使得在线监测、状态检修等功能得以实现。
2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的技术要求
在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中,各种电气设备出现了新的运行与管理模式,这也对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的系统及设备的运行维护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对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的技术要求进行分析:
2.1 运行维护管理方面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维护与管理方面对于专业技术的要求更为严格,对于运行维护模式以及人员配置的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保证运行维护工作具有清晰而明确的要求、检测指标与手段、作业流程等,还要注重可操作性。
2.2 系统和设备的稳定性方面
首先要保证系统及设备能够稳定、可靠工作,这是各种具体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对于智能化变电站而言,如果系统和设备不可靠,频繁出现死机、锁死、重发和误发等问题,其故障排除与处理将更为复杂和困难,所以必须确保系统与设备的稳定与可靠运行,这是保证系统安全的必要条件。
2.3 运行维护人员方面
在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中,一次与二次系统是高度融合和高度关联的,这就要求运行维护人员具有极为宽广的知识面。对于目前存在的一些运行维护人员知识面不广、基础不牢,对设备和系统欠缺了解等问题,必须予以解决。
2.4 设备厂商方面
目前一些设备厂商的技术还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存在如设备缺陷及故障的应对手段缺乏、作业流程不规范、系统配置不完整等问题,所以要督促设备厂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改进技术。
3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重点
3.1 二次压板的操作与设置
(1)对于保护装置的初始化状态,运行维护人员切忌进行随意变更。通常情况下,保持退出状态的压板有保护装置的远方修改定值软压板;保持投入状态的压板有远方控制软压板以及远方切换定值区软压板。(2)对于“置检修”压板,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智能组件严格禁止投入。(3)当对设备开关进行检修时,要将本间隔保护失灵启动压板及母差装置本间隔投入压板都退出。(4)要确保各智能组件的“置检修”压板在设备从开关检修转为冷备用或保护启用前已经取下。(5)保护的投退必须严格禁止采用投退智能终端的断路器跳合闸压板的方式。
3.2 电子式互感器的直流工作电源
电子式互感器一旦失去直流工作电源将无法工作,这将导致站内继保及测控装置等无法正常工作,不能正确对一次设备的运行工况进行反映,造成一次设备无保护运行。根据双重化配置要求,一般由2路直流电源分别为电子式互感器供电,在其中1路电源丢失的情况下,将会导致其所对应的元件保护以及母差保护失去采样信息,并进而造成保护装置闭锁。因此,在发生直流接地时,切忌不可随意对上述电源回路进行拉路检查,如果需要停用上述电源,要先申请停用对应的保护装置。
3.3 全光纤式电流互感器
实际运行资料表明,已投运的500千伏变电站运行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几乎都集中于全光纤式电流互感器及其附属装置上。例如某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自投运以来,1年多的时间里共出现异常及故障共21例。其中,智能终端异常及故障9例,合并单元异常及故障5例,光CT、PT异常及故障5例;测控装置异常及故障2例。由此可见,电子式互感器运行的稳定性及合并单元等设备的电磁兼容性问题,是现状智能化变电站所主要面临的问题。
3.4 智能装置的就地布置
在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中,有大量微机和交换机,还有一些智能装置的就地布置,都使得设备的发热显著增加,同时也造成设备的运行环境变差,增加了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例如,某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自从投运以来网络分析仪已出现了10多次故障,每次生产厂家将故障排除后经过几天就再次出现故障,后来将屏门改造,并加装了散热风扇后才恢复了正常。
4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建议
4.1 重视运行维护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是继保、通信及自动化等专业的高度融合,当继保装置、智能终端、合并单元、GOOSE交换机等出现运行异常或故障时,运行工作人员就必须根据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在设备现场对异常或故障作出初步判断,对故障的部位及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并考虑相关设备若停用将会给一次设备的运行带来怎样的影响,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处理。在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维护中,运维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有一个提高与适应的过程,所以建设一支具备新思维、新观念,同时具备很强继保、通信以及自动化等综合专业知识技能的高水平人才队伍迫在眉睫。如果在运行维护过程中单纯依赖设备生产厂家的技术服务,这对于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是极为不利的。
4.2 明确各专业分工的分界面
在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中,二次系统的继保、通信以及自动化等专业已经高度融合,这导致各专业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以间隔层的GOOSE交换机为例,其所实现的功能简而言之就是传统保护装置之间的联络电缆,所以要明确其维护职责,进行归口管理。此外,还要明确设计、验收与运行管理之间的工作职责与分工分界面。以SCD文件为例,其作为智能化变电站中对二次回路连接的描述,是智能化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所以要重点明确SCD文件各个阶段的管理职责,使得工程建设同生产运行之间实现全面而无缝的衔接。
4.3 完善智能化变电站监控系统功能
在智能变电站中,由于监控系统未实现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导致了监控系统的画面及系统功能不兼容,造成后台厂家所设置的监控画面互不统一。特别是如果所有信息量的上报方式必须采用报文,就将会对如何规范信息提出具体的要求。此外,也要明确和规范在监控后台软压板上保护装置的设置,所以建议制定统一的标准及规范,以进一步提升运行维护的工作效率。
4.4 加强网络交换机等设备的运维管理
光纤成为了智能化变电站中各种屏柜之间连接的主要方式,交换机上有比较多的端口数量,而光纤的连接则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如果在初始阶段不对每个端口所连接的光纤进行定位,就将会给今后的运行维护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严重时还会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首先应要求施工方定位端口光纤,同时在施工图纸中也应要求设计单位添加相应内容;其次,要加强基建阶段对施工环境的管理,禁止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一同进行,以避免土建施工过程中粉尘等杂物对光纤设备接口造成污染。
4.5 加强智能化变电站的资料管理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的资料管理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要对电子资料管理的范围和对象进行明确,确保电子资料的完整性。(2)对重要的电子资料,要实行统一管理,并由专人进行保管。(3)电子资料必须使用独立和专用的存储介质,不许挪做它用,以防止资料受到病毒或恶意代码的侵袭。(4)电子资料要进行定期备份。(5)在系统改造、扩建或升级需要对配置文件进行修改时,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在修改前后都要对配置文件进行备份,以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与日常维护需要。
结语
智能化变电站是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重中之重。但由于智能化变电站目前尚处于技术探索与推广阶段,已经投运的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运行时间都不长,运行维护管理模式也都处在一个探索期。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智能化变电站越来越普及和运行时间的越来越长,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在日常运行维护管理过程中多总结、多积累,在投运过程中加强巡视与监视,以保证智能化变电站的安全、稳定、可靠、经济运行。
引言:
本文通过结合变电站五防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大致对五防系统常见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一些见解。
1.变电站五防系统常见的运行维护问题解析
1.1关于五防系统所出现的缺陷大致有这些方面:
(1)对于设备的一些小的安全隐患厂家没有及时发现,或者说维护不到位。
(2)有部分值班员专业知识不到位,导致其消除缺陷能力较低,必须需要专业的厂家专员前往。
(3)在安装工艺方面,值班人员的技术不到位,导致部分有缺陷的不合格产品进行投入使用。
(4)值班人员没有对以往的缺陷以及遇到的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导致了错误的重复发生。
可以说五防系统的大致问题集中在以上几个方面,笔者认为综合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对于值班人员来说,关于五防系统的培训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对于厂家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将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细化,对于自身的问题没有正视,从而导致了五防系统经常出现问题的原因。
1.2对故障发生率的降低进行分析
有了上文的常见问题分析,笔者认为想要降低其故障发生率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方面必须要明确一点就是将缺陷发生率降低,最主要的就是要对操作人员的专业五防系统技能进行专业化以及强固化,不仅要让其掌握原理,更应当对厂家的相关专业操作也进行熟知,要求厂家工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增加作业指导书等专业性的辅助监督手段,以此来推动其工作的精准化。另一方面,在当故障无法避免的发生时,就应当让操作人员拥有一定的专业消缺能力,也就是说要对五防系统的值班操作员进行专业的厂家人员技能训练。
1.3 对微机防误系统安装全过程管控
对五防微机防误系统安装的全过程管控,能够有效把五防系统的缺陷风险关口前移,通过在安装前厂家的理论培训、安装中厂家的技术指导、投运后效能检讨的方式,先后进行了变电站五防系统的软件设计、硬件安装、调试验收等全过程安装工作。现将安装过程及对系统改善简介如下:准备阶段:编写施工方案;到现场实际考察,确定设备的闭锁方案和硬件备品的型号及数量;微机五防系统安装前的厂家培训,包括制作五防图形画面、数据程序文件、硬件安装等。一方面提高了操作人员的运行维护能力、认知缺陷能力和消缺能力,另一方面专业人员的施工安装过程得到了有效的监督,确保五防系统“零缺陷”投入运行。
2. 变电站五防系统在运行中的安全防误问题
(1) 没有办法将站间闭锁进行实现。各站微机五防系统为独立运行的单站模式,只在本站范围内实现防误,与运维站管辖的其他站之间有联络线时检测不 到对侧安全措施设置的情况,如是否挂有接地线等情况,无法实现站与站之间的 闭锁,容易发生误操作。
(2) 无法实现五防模拟的集中开票、分散操作模式,影响运维站的工作效率。有大型操作时运行人员需提前到子站当地五防主机上进行模拟开票大量消耗人力等各方面资源。
(3) 在对倒闸操作的时候,子站与主站之间的运行人员无法相互得到第一操作情况信息,因而使得完全对施工的安全又降低了一个等级。
(4)部分站点没有进行使用生产管理MIS开操作票,也没有进行五防判断,所以安全性相对比较差些。
因为受到单站模式防误闭锁装置不适应集中控制、统一维护、统一检修的运维站运行方式, 因而无法将完善的技术措施融合于防误操作的全过程,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微机防 误系统即集控五防系统,统一、集中管理各受控站五防系统,满足调控一体化加运维站的运行方式要求,从而提高变电 运行倒闸操作安全性、工作效率以及管理高度。
3.五防系统改造方案分析
3.1 改造整体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运维站进行集控五防系统改造方案。建立集控五防主站系统、通信通道;对变电站其原有五防系统软件进行升级(单站模式五防升级为集控模式五防),然后将其接入集控五防主站系统,从而将集控五防功能进行实现。
3.2 改造实施
3.2.1 建立集控五防通信通道
建立集控五防通信通道。在各变电站内安装协议转换器、交换机等通信设备,利用集控五防主站与受控站之间的光纤通道,将PC机、服务器的以太网接口接入通信设备,形成集控五防系统的通信网络。
3.2.2建立集控五防主站系统
建立运维站集控五防主站系统。安装硬件、软件,进行数据配置,对变电站都进行软件升级,并进行系统调试。
3.3.3掌握手动安装五防系统技能
建立传统变电站模型,即有2台双绕组主变压器的110kV变电站,110kV侧为内桥接线、组合电器设备,10kV侧为单母线分段接线、小车开关设备。在传统变电站模型基础上展开培训,让值班员掌握手动安装五防系统的技能。
通过自已动手安装五防能够让我们对五防系统的管理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这样的效果一定比托管给其它工程队强得多。通过自主设计、自主实施、针对性储备备品备件,这样能够让值班员对五防系统的安装工艺、现场验收、日常维护、缺陷处理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提高。在降低五防装置 现场缺陷发生率和消缺及时率的同时,更加能够为节省五防维护和应急响应方面的资金。
通过自主实施半年来的工作经验分析,在提升五防现场管理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议以巡维中心为单位,准备一台带串口的笔记本电脑,装上五防应用程序以及各 站的备份数据,在某个变电站的五防电脑出现故障后,能够用笔记本进行临时代替。
(2)各变电站储备多一点的备品备件,例如锁具、金具、闭锁盒以及AB胶等,从 而来备应急使用。
(3)将自己动手安装五防系统这样一个概念进行推广,从而让尽可能多的值班员能参与其中。
4.总结语
对五防系统进行这样的综合改进,不仅能够将变电站的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 的高度,而且操作人员良好的操作以及理论水平能够将操作安全度也提升一个高度,这些对于整个电网的稳定安全发展是很具有重要意 义的。这样的管理模式值得加大推广,当然了这不是最终的版本,想要电力事业稳步推进发展今 后还需要对以下这些方面进行多改进、提高:首先是要对五防系统的日常工作进行良好的监管,保证其稳步正常发挥;其次,对于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方面要抓牢,并且对他们进行定期的指导学习,从而让其对系统能够更好的了解,使系统将其功能进行最大 限度的发挥。还有就是在今后的五防系统建设中应当尽可能的将所有变电站都进行集控起来,在新改扩建的时候也应当将五防系统作出相应的变更,从而让其能够与相应的设备一起运营,以此来将其强 大的功能进行充分的发挥,这些对于有效地提高变电站的安全操作以及管理运营水平都是非常有效果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网公司.防止电气误操作安全管理规定[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 袁虹娣.五防集控站微机防误操作系统技术分析[J].机电信息,2010(12):89.
一、研究意义
新能源发电单位的运行特点是机组地域分布广、数量庞大、机型繁多,加上项目的快速扩张,使得生产运营管理工作复杂,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开展运行分析及故障处理的难度逐步增加。目前,运维管理工作主要依靠现场人员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查找故障、排除故障,运维人员的经验与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数据分析能力、故障快速诊断和排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生产单位大多地处偏远,气候环境较为恶劣,信息沟通受到限制,现场人员的运维工作受到相对孤立的工作环境的制约,缺少深入的数据分析支持和及时的技术支持。
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生产运行管理中潜在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首先,是运营管理的问题。生产单位的建设较为分散,不同生产单位的设备配置和所处环境不同,因此,当管理人员需要随时掌握各生产单位的运行情况,并对不同生产单位的运行情况作相互比较,以便掌握全局时,现有的各生产单位当地的监视与控制系统就难以满足此项要求。其次,是运行维护的问题。因为各生产单位相距较远,而每个生产单位内设备数量很多,各种设备供应商也不尽相同,给维护检修造成一定困难。因此,如果生产管理部门不能提前分析到设备的劣化状况,或及时发现到设备异常、故障,就无法统筹安排、督促检修人员快速修复故障设备,从而降低人员利用效率,延长故障的时间,影响发电量,造成经济损失。再次,是人员管理的问题。风电场比较偏僻,地理环境一般都比较恶劣,工作人员长期驻守现场,其工作、生活都很不方便,因此,很难吸引人才和稳定人员。
中船重工海为(新疆)新能源有限公司提升运营管理的目的是为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区域检修”的科学管理模式,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升个生产单位综合管理水平。
本研究针对公司下属生产单位规模小、数量多、场址分散的特点,为了能在乌鲁木齐市公司本部对个生产单位实现集中监视控制、综合数据分析和统一运维管理,为开展区域规模化检修维护、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管理效率提供科学化管理平台,逐步将当前分散式、扁平化的生产管理模式转变为区域化、集约化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解决管理主体过多、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效率偏低、经济效益增长受限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许多新能源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在管控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以风力发电场为例,总体来说管控模式形成了多元化,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对于集中开发且装机规模较大的风场,实行运检分开的管控模式;对于风场规模一般且位置偏远的风场采用运检合一的管控模式;对于位置比较偏远同时装机规模较小,则采用整体委托经营的管控模式。风电场的管控模式虽然很多,但在管控模式的选用上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采用哪种管控模式要根据风场规模、变电所及风场岗位定员、外委队伍素质、当地工资收入水平、风场人员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等条件综合考虑。
目前,我国风电企业整体管控水平较低,无论采用那种管控模式,在运营管控方面均要着重落实以下几项工作:
重视生产指标统计与分析,总结经验,形成结论,超前控制。细化“两票三制”等基础管理工作,推行标准化作业。深入践行“三讲一落实”工作,做细做实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安装生产管理软件和信息平台,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风电的快速发展,生产、经营规模将日益扩大,生产经营和行政管理信息越来越庞大和繁杂,为了提高办公效率,在各风场应实现网络通畅,通过网络实现生产现场的可控和再控,同时也提高整个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按照分级管理、闭环控制、专业归口的管理模式落实技术监控制度,做好技术监控日常工作。探索“集中管控”新模式,优化人员结构,合理调配运行方式,做到经济运行。
许多企业在同一区域建立多个风场,形成“点多面广”的实际情况,人力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为此成立风电场集控和调度中心,将多个风厂运行工况和生产信息统一接入一个控制室实现集中控制,做到了风电场的少人值守或无人值守运行。合理调整各输电设备潮流分布,做到经济运行。推行风力发电场“定期工作标准”和“岗位工作标准”,加强运维人员队伍建设。
(二)国内研究综述
华为集团在光伏发电领域提出了“智能运维管理系统”,“智能光伏电站管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监测与远程监测技术、通信技术和相关的专业技术,建立起的一套高效、稳定的光伏专业监测、分析、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实时监测光伏电站生产运行情况、统计分析电站历史运行数据、实现电站日常工作和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管理,为光伏电站的正常运行和生产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并且能够将集团下属的分散在各个区域的电站统一接入到集团智能营维云中心。
山路集团电站分布在全国各地,集团总部需要实时了解各个电站的运行状况,以评估集团电站整体经营状况。为了进一步提高集团下属电站的运维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让各级管理和技术人员更好的掌握光伏电站信息,并能够快速、方便了解各光伏电站生产运营情况,并对生产运营进行分析优化,持续提升电站收益,迫切需要一套智能光伏电站管理系统。
集中运维云中心设在山路公司总部,集中监测中心能够对下辖管理的所有光伏电站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并能够实现光伏设备运行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等功能。光伏设备本地站级管理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光伏设备的运行数据,并能够将所有获得的数据传送到集团运维云中心。运维云中心的建立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企业效益,同时也节约了人力资源,降低了运营维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