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1-16 10:11: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资产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

篇1

高校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国家,使用权和管理权分散归属于学校的不同部门,国资处、财务处、后勤处,图书馆和各教学院系等都具有相应的管理和使用权。从调查结果来看,河南省大部分高校,管理机构的设立都比较规范,符合内部控制的需要。但由于缺乏权威的领导管理部门,容易导致多头管理、管理机构和部门重叠的现象,致使国有资产管理组织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在管理制度方面,现有的制度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准则》等,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各种经济业务,制度观念略显滞后。管理制度中存在“重购置轻管理”“、重钱轻物”的现象,对资产信息管理不重视,信息化程度不高。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的国资处、财务处和各教学院系之间缺乏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同高校之间的制度更是千差万别,制度不完善的现象较为普遍。

2.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

河南省部分高校的国有资产配置并不是严格依照按需分配的原则,导致购置的资产无法被充分利用。一方面,由于高校校内各部门的资产管理具有相对封闭性,资产的购置又缺乏严格的购置标准和预算规制,造成资产重复购置;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部门之间特别是高校之间的资产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资源难以共享。这反过来又使得各部门愈发强调对资产的绝对占有和存储。

3.国有资产核算和评估不足,账实不符。

从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整体来看,未能实现与财务管理的紧密结合,缺乏日常性的核算和检查,导致账实不符的现象出现。例如,部分高校的相关部门利用本部门有偿服务取得的资产,未办理入账验收手续,使这些资产排除在学校国有资产账目之外;类似的还有高校接受捐赠的资产,入账不及时也造成一定的帐外资产;有的资产已经被使用部门报废了,但并未及时履行财务报废手续,造成账实不符。

4.无形资产管理环节薄弱。

河南省高校普遍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存在管理盲点。实际上,高校是无形资产的富集之地,河南省高校的科研成果也相当丰富,但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缺乏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造成无形资产的总体价值不清,管理混乱。例如,部分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据为己有,而且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擅自将科研成果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高校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没有进行准确的评估,或未能严格履行财务程序,转让收入未及时入账,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

二、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高校对国有资产的地位、作用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国有资产权益保护的主动意识。从表面上来看,这是由于高校的资产管理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管理理念,“重人轻物,重购置轻管理”,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学校资产管理,发挥资产的最佳效益,不仅是保障教学和科研的基本要求,也是谋求高校长远发展的题中之义。但从本质上来看,高校的双层委托设置导致国有资产主体缺位,对二级者高校管理者的监督不力才是高校管理者管理意识单薄最根本的原因。

2.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从体制上看,河南省许多高校尚未建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就由各教学院系、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等进行监督和管理,缺乏一个权威的机构进行统一协调和整合;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专职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该部门和资产使用单位没有很好地对接,无法实行有效的控制、检查和监督的职能。由于高校管理体制不健全,使得学校的资产管理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从购置、使用、维护到报废的各环节相互脱节,有的环节出现无人管理,而有的又出现交叉管理的状态。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模式,削弱了资产管理的权威性。

3.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

高校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对闲置浪费、随意挪用、资产流失等现象的处置不够严格。由于没有建立系统的规章制度和约束机制,资产管理没有建立单位或个人责任制,造成管理责任无法追究,资产的效益和价值难以提升。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不科学,奖惩机制不合理等现象比较普遍,容易造成国有资产闲置和流失。

4.风险控制管理体系不到位。

河南省高校对国有资产浪费和流失等风险控制管理不到位。尽管高校建立了资产评估、监督核查、财务和审计等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但并未从风险控制方法、风险控制内容和风险控制指标等方面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仅仅停留在实物对账层面,现行会计账面不计提折旧,导致资产存在隐性风险;由于缺乏资产定期清查制度,导致国有资产提前进入待报废状态;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产权模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的制约,带来很大的资产流失的风险。另外,对国有资产监管者和使用者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也缺乏有效的控制防范措施。

三、强化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树立现代资产管理理念。

作为内陆欠发达省份,河南省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和理念相对滞后。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首先是要增强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广大师生和员工要明确各自的权责意识,严格遵守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和制度,树立产权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和动态观念;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等现代资产管理理念,把风险意识根植于每位教职员工的脑海中,使他们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和应对风险,使风险降至最低。具体而言,高校各级领导和职工要形成重视国有资产管理的共识,遵循把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和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价值管理、绩效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的校园文化。在资产购置、使用等管理过程中,注重遵循市场竞争的规律,树立投入产出的效益理念;在校办产业经营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促进国有资产管理效益的提升。

2.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完善资产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财政部综合管理,教育部监督管理,高校具体管理”的管理体制。河南省高校应根据国家政策,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比如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促使国有资产管理由原来的行政管理向产权管理转变,资产管理机构以产权管理为中心行使资产的监督权、投资权和处置权等;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由“归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和监督。与此同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具体来说,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资产配置制度、资产使用制度、资产处置制度、资产评估与资产清查制度、资产信息管理与报告制度、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资产监督管理制度等。制度建设始终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

3.升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国有资产数据库建设,实现资产的网络化和电子化,是实现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及时掌握资产的数量,价值、分布和经营状况,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清查提供决策依据。首先,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在教育部对高校资产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数据库,并使其能够包括学校资产的全部内容。其次,基于校园网的硬件和技术基础,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或购买适用于校园网的资产管理软件,并使学校各部门领导和员工可以根据权限了解到自己的相关资产信息。再次,将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对接和信息共享,如财务部门、预算部门、审计部门等,实现资产从购置到报废的全过程的动态信息管理。不断升级与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及各项功能,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4.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核算体系。

针对河南省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薄弱的现状,应当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建立科学的资产评估和核算体系,防止无形资产流失,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第一,提高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认识到无形资产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国资管理部门中设置专职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第二,建立并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如产权制度、财务制度、对外合作转化制度、开发利用制度、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等。第三,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核算体系,将高校无形资产要素纳入财务核算范围,确保高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重视无形资产投资转让时的评估工作,保障学校无形资产的权益。

篇2

二、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效益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依旧,效益意识普遍淡薄

1.重视“社会效益”,轻视经济效益。与已树立市场意识,实现由社会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变进而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企业相比,公立高校的资产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所谓的“社会效益”观上。岂不知,一所经济管理欠缺、效益低下的公立高校,又怎能肩负起社会重任。更何况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本身就应当追求精细化、精确化、规范化、效益化管理,而不是在重视“社会效益”的幌子下,为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效益管理缺乏动力寻找借口与推卸责任。2.缺乏有偿使用观念,没有成本核算要求。一是无偿使用。长期以来,公立高校形成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无论是政府财政拨款与公立高校服务收入,还是社会捐赠等,都是无偿投入,无偿占用。二是不匹配。既没有固定资产配置标准,更不能做到固定资产配置管理与效益管理的同步化。三是固定资产难以共享。在固定资产配置上,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不求人”的观念依旧普遍,导致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且利用率偏低,固定资产浪费严重,办学成本不断攀升。

(二)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划分不清晰

一般各公立高校都建有代表学校从宏观上负责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固定资产管理领导组或委员会,负责固定资产具体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以及校内各部门兼职资产管理员三级管理机构。但问题在于第二层级机构在职能上缺乏全面完整负责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功能。如各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由于涵盖过大,所以有的与财务部门合署,有的则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合署,几乎没有将所有与资产设备相关的业务统一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做法。又如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其业务一般不包括房屋资产。再如资产与设备管理部门,其业务虽然涵盖了所有与资产设备相关的业务,但由于基建后勤等设备仍然是归囗管理,所以其也不具备全面完整负责全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

(三)制度不科学,执行不严谨

1.产权制度不健全。从法律上讲,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产权属于国家,高校只是受国家委托管理与使用,受托的高校理应肩负看管责任,但是,在实践中,一是无法将这种国家所有变成人人负责监管的个体内在动力。二是制度上虽然明确了公立高校法人拥有的固定资产使用权、占有权、经营权,却并未明确其处置权及一定的收益权。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是管理责任不明。主要是管理权过于分散,使用权过于部门化和个人化,各部门的责权利不明,难以追究。二是计量口径不同。《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第三版)》将高校固定资产分为16类,公立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一般执行此规定。而财务部门执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则将高校固定资产分为6类,导致了账账不符与账物不符问题的发生。三是使用制度不合理。使用者对数量的重视与追求远远不能与使用质量及效率同日而语,导致设备利用率偏低。四是缺乏配置标准。尽管教育部规定了生均仪器设备值和年最低增幅,有关部门也制定了办公用房及设备配置标准,但是如何确保生均仪器设备的品种结构科学化和是否认真执行办公用房及设备配置标准却无人问津。五是购置制度不合理。主要是缺乏有效论证,采购不按规进行,使用不考虑绩效,缺乏问责机制等。六是赔偿制度不合理。尽管学校出台的文件界定了赔偿范围与标准,并写明由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解释,但执行中却缺乏责任认定及赔偿范围和标准。七是没有实行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制度。以邓小军、杜永宏(2011)调查为例,当问及该问题时,竟有9所高校作了否定回答。3.执行不严谨。目前,在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方面,虽然制度完整与合理,现有制度的权威性却得不到体现,有制度但管理部门不提议与坚持执行。如公立高校普遍制定了固定资产损坏、丢失赔偿处理的管理制度,但并未真正执行。由此导致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越来越不被重视。再如国家要求实施资产管理“三结合”,但执行者很少。可见,无论是上级文件,还是校定制度,在执行上确实存在着不严谨、不严格的现象。

(四)资产清查虽已常规,存在问题依旧普遍

自2006年高校启动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以来,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已成为一项常规工作,但存在问题却依旧普遍。如账物不符、资产损坏与丢失、资产闲置、随意拆卸、资产流失、资产共享及利用率低、资产陈旧老化等现象一直比较严重。

(五)缺乏使用绩效考核,资产使用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在固定资产使用管理中,一直没有建立健全使用绩效考核机制,导致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首先,学校缺乏合理统一的配置标准,配置参差不齐,有的部门短缺严重,而有的部门却不断优化升级。其次,学校缺乏合理统一的共享机制。由于各部门追求资产数量多、设备全且“独用化”,导致资产无法校内共享,资产效益最大化难以达到。

(六)队伍不精干,专业水平低

长期以来,因认识偏差,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高校资产管理队伍一般由资产管理部门的专职人员与使用部门的兼职人员组成。在专职人员中又以财务专业背景的人员为主,特别是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有相当部分由财务或审计部门负责人转岗而来,他们虽然懂得资产管理,但由于缺少工科背景,并不懂设备管理。其他人员中也存在专业不对口,学历不高,加之缺乏有效的培训、进修机制,队伍现状与事业发展很不适应。

三、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效益管理评价指标设置

构建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关注量化结果,更要重视定性之因。从领导重视、管理体制、制度保障、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共享资源到高效使用,分析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只关注定量指标,只重视统计数字,却不研究其成因。因此,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效益管理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管理环境(20%)

1.领导重视(10%)主要指学校主要领导以及分管校长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非常重视的得20分,重视的得15分,比较重视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重视的不得分。2.体制管理(3%)主要指学校设立完整全面与唯一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非常科学的得20分,科学的得15分,比较科学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科学的不得分。3.制度保障(7%)(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4%)。主要指学校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全程制度体系,包括资产配置(配置标准、配置预算、可行性论证、资产采购、验收等)、登记、使用、变动、处置、收益及评估、资产清查等。非常健全的得20分,健全的得15分,比较健全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健全的不得分。(2)严肃执行管理制度(3%)。主要指学校要保证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制度一经出台,不论何人只要不是无法避免的客观原因,都要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非常严格执行的得20分,严格执行的得15分,比较严格执行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严格执行的不得分。

(二)队伍建设(10%)

1.肯(敢)于负责(3%)责任是良知,是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动力。因此,在队伍建设中必须首先考核其责任心。非常肯(敢)于负责的得20分,肯(敢)于负责的得15分,比较肯(敢)于负责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肯(敢)于负责的不得分。2.专业(学历)匹配(2%)主要指学校配备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既要注重数量,更要重视专业匹配度。非常匹配的得20分,匹配的得15分,比较匹配的得10分,一般匹配的得5分,不匹配的不得分。3.年龄合理(2%)主要指学校配备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在年龄结构上,要做到老中青三结合。非常合理的得20分,合理的得15分,比较合理的得10分,一般合理的得5分,不合理的不得分。4.服务能力(3%)(1)服务及时性(1%)。主要指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对工作开展的及时性。非常及时的得20分,及时的得15分,比较及时的得10分,一般及时的得5分,不及时的不得分。(2)服务有效(正确)性(2%)。主要指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及正确性。非常有效(正确)的得20分,有效(正确)的得15分,比较有效(正确)的得10分,一般有效(正确)的得5分,不正确的不得分。

(三)全程管理(20%)

1.资产配置(8%)(1)固定资产配备标准(4%)。有固定资产配备标准且非常科学的得20分,科学的得15分,比较科学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科学的不得分。(2)资产配置年度计划(4%)。有科学的固定资产配备年度计划并认真执行的得20分,固定资产配备年度计划的科学性与执行性均一般的得15分,固定资产配备年度计划科学但不认真执行的得10分,固定资产配备年度计划不科学也无法执行的不得分。2.科学论证(6%)大型仪器设备配置经过专家论证并编制可行性论证报告。非常科学的得20分,科学的得15分,比较科学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科学的不得分。3.日常管理(2%)固定资产采购、验收、登记、入库、领用、保管、维护、核销等进行规范管理。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4.对外投资(2%)高校固定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并按规定报批。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5.资产处置(2%)对拟处置资产要经过论证、评估、技术鉴定等程序,并按规定报批。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

(四)信息化管理(10%)

1.系统的建立和使用(5%)基础信息录入真实、准确、完整、规范,系统运行正常并配备专用设备和设施。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2.信息化管理(5%)对资产的现状以及配置、占用、使用、处置等进行动态管理并及时更新数据;固定资产条形码管理符合规范;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职责和权限明确;资产信息系统在本单位资产管理中发挥平台功能。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

篇3

2RFID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运用

2.1为提升工作效率对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

为了让资产全生命周期过程实现智能化全程跟踪管理(全生命周期包含有采购、验收、入库、领用、使用变动及报废),且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不需要任一人工,这就要对RFID技术进行利用。在校园网络的基础上,整合RFID技术,可将资产管理拓展到校园的角角落落,将分散的资产统一起来,集合到资产管理平台上,致使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与具体使用部门能够实时核对固定资产账目,对资产使用部门的使用职责加以强化,让其功能尽可能的发挥。

2.2为优化固定资产的监控对固定资产实现动态管理

日常工作所进行的监控资产数量、质量、流向等信息,对工作流程进行有效地实时记录监控与记录,皆为系统实时的,它让管理员在办公室内就可轻松及时的掌握资产的调拨与使用,对管理流程有所简化,且对资产日常管理的压力减轻不少,让繁琐的人工记录工程得以避免,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加以提升。

2.3为加强管理意识、明确管理责任,实施多级管理

资产管理在各所高校中成为了综合性、系统性、操作性都较强的系统工程。在资产管理系统中引进RFID技术,将会考虑到每一个资产管理者的不同职责,从而制定不同的操作权限为每一个资产管理者,在登录操作时可以采取用户的身份、密码来分别识别。比如:资产管理部门在对负责的日常工作进行组织、协调与实施时,需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设备、行政办公设备、房屋、土地等进行一级管理和监督;财务部门为了对一级核算进行强化,需侧重掌握固定资产总值,实行总量控制;各使用部门要负责资产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工作。

2.4为提升资产使用效率强化资产的日常管理

资产日常管理工作中,由于财务部门、实物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的)缺乏业务联系以及沟通,导致账面不能反映出资产的存在;有的单位即使拥有许多的贵重资产,却无集成的信息系统,无有价值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致使固定资产管理难,工作效率低;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资产卡片与资产实物不相符;对于固定资产流失很难有效控制;资产清查费时、费力,效果不佳,经常出现前清后乱的现象;不能及时、准确的核算运营成本,时间一长,也就出现了财务固定资产账、设备台账、固定资产实物账之间的分离,也导致了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若是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引入RFID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效率。利用反馈的信息及时查清资产使用情况,对资产的监控有所强化,学校闲置的资产也可以进行合理的配置,资产使用效率得到提高。

篇4

高校管理中,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高校顺利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中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者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才能够保证资金的合理分配与利用,才能发挥资产的最大作用,才能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同时,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与高校其他各个方面的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良性管理,才能够促进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高校资产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高校的教育事业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基础,国家和政府对于高校投入的资金有限,因此,要想保证高校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必须在有限的资金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使用,从而使现有的资产能发挥最大的作用。高校固定资产得到良好的管理,就能够使资产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最大限度的使用,从而有利于保障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保证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高校教育事业中,资金耗费最大的事项包括教学仪器设备的增添、维修、更新,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对高校教育事业要求的提高,都需要高校能够及时地更换陈旧的教学设施,建设更为先进的教学环境,因此,高校在该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多,高校固定资产也在不断地增加。另外,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要求教育模式不断地进行创新,因此,高校固定资产的种类也不断地增加,一方面加大了高校教育设备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高校固定资产也进一步得到增加。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就能够使这些固定资产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

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缺乏灵活性,大多数情况下过于看重资金的投入而忽略了资产的管理,虽然在预算方面做出较为合理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却忽略了固定资产的管理。而高校的资金来源过于依赖于向国家和政府争取,却未能利用现有的资产,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使用,未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许多高校并未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来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这也就导致了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许多具有较高价值的固定资产都被闲置,而未能充分运用到高校教育、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效果较差。

(二)固定资产结构不合理。

随着高校教育科研事业发展对资金需求的增加,国家和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资金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为高校投入了更多的资金。然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资产结构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重点建设过于偏重某一方面,导致了某一方面的设施齐全甚至过剩,而其他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了高校教育设施建设不平衡;二是教学设施的投入中没有抓住重点,未能分清轻重缓急,急需改善的方面未能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共享性较差,利用效率低。

高校中设立有多个院系,而各个院系为了满足自身教学需求,就会向学校提出申请来购置相应的教学科研设备,由于学校的资金是无偿使用,且管理不善,由此导致许多人员对于学校的资金与固定资产的使用不够珍惜,院系之间会重复购置大量的设备,从而导致其使用的频率非常低,难以实现院系之间的资源共享,这就使得这些固定资产的价值被大打折扣,造成了固定资产的严重浪费。

(四)固定资产未按规定进行清查盘点、账实不符、家底不清。

高校固定资产普遍存在账实不符、家底不清的情况。《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四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对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应当按照规定处理。”大部分高校都未能按照相关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实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也没有开展经常性的对账工作,导致会计账面资产金额与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金额不相符。

(五)重采购轻管理,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

目前许多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都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对固定资产的采购都能按照有关程序进行,但采购回来的固定资产如何管理却没有落实到位。由于固定资产分别归属各职能部门管理,而占有和使用又主要集中在各教学、科研和行政部门,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与其实物流动、占用使用相互脱节。加之各分管职能部门管理职责不明,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出现“谁都管,谁都管不了,谁都不负责”的无序状态。

(六)高校资产管理人员欠缺且素质不高。

高校作为教育部门,由于其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因此高校领导对非教学部门的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很多都是转行从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至于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更是少之又少,本来科班出身就不多,加上又很少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因此导致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三、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要做好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首先,要从加强学校领导的管理意识开始抓起,只有领导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和重视程度提高了,管理制度才能建立和得到不断的完善,管理措施才能落实到位。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把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重视资产管理工作,把制度、规定落到实处,克服“重购轻管”的思想;其次,要让学校每个教职员工都认识到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高校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和客观要求,也是每个教职员工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应树立齐抓共管、资源共享、节约资源的现代资产管理观念,形成共同维护学校固定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的新风尚。

(二)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各项管理制度

1、实行问责制管理制度。

问责制是指高等学校对固定资产管理负责人在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以致影响或者损害学校的合法权益,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而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问责制的实行对于加强和改善固定资产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责任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相关责任,确保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对随意侵占、挪用、毁坏、丢失固定资产的违法和失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

2、落实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管理制度。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于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高校没有按照规定执行,有的高校甚至好几年都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严重不符。鉴于此,高校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认真落实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盘点制度,每年年末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理,对清理结果及时作出相关处理。确保固定资产做到账实、账账、账卡相符。

3、建立离任核查制管理制度。

高校内部中层部门领导或资产管理人、使用人离任或者调离原岗位时,资产管理部门要组织相关人员对离任或调离人员进行核查,办理资产移交手续后方能离岗,确保人走账清、物清,防止资产流失。

(三)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手段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脚步。因此,为了让固定资产的管理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应借助网络技术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引进信息管理系统,结合高校自身情况,逐步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固定资产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篇5

2目前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及工作任务重视度不足,而且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协调能力不强,导致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申请购置环节:

国家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强调“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相结合的原则”。但由于资产购置经费来源广、种类多,使用人和使用单位根据自身需要申请采购,而学校的审计部门并不了解申请人已采购的相关设备的多少,甚至不了解申请人或申请单位所掌握的经费预算,与预算脱离的资产申请,不能从源头上控制资产采购的数量和种类。这将为学校资产管理的后续工作带来重重困难。

(2)招标采购环节:

针对招标采购工作,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有相当严格的法律法规文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各个单位的招投标工作能有序进行,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保证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正、透明。但部分高校的资产采购部门,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没有按照严格的采购程序进行,违背了作为资产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不但损害了申请者的切身利益,而且有损学校形象。

(3)资产使用环节:

由于没有从源头控制好资产的申请采购,导致资产的盲目购置,而且采购的部分设备都是多功能性的。申购者没有考虑资产在实际中的使用效率,相关部门没有做好评估论证工作,一些设备在功能性方面都有重叠,致使其平时利用率就不高。再加上寒、暑假期间闲置设备、缺少维护保养,导致资产使用率低下、资产闲置浪费的现象严重。这样不但降低了资产设备的实际寿命,而且大大降低了其使用价值。为了避免或减少高校资产管理中所呈现出的种种问题,采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对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实施实时可控的动态化信息化管理,设计和优化业务流程,使校内各部门之间信息流畅传输,不仅可以从源头控制资产盲目采购,提高资产的管理效率,也能使资产采购工作更加透明化、公开化,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校内资源共享,提高资产使用率和管理水平。下面主要从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工作原理来分析和探讨其在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3B/S结构模式与高校资产管理

3.1B/S结构的工作原理

B/S结构是随着Internet技术兴起的,是对C/S(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应用的扩展。在B/S结构下,用户可以通过www浏览器访问Internet上的文本、数据、图像、动画、视频点播和声音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由许许多多的Web服务器产生的,而每一个Web服务器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数据库服务器连接,大量的数据实际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中。客户端除了www浏览器,一般无须任何用户程序,只需从Web服务器上下载程序到本地来执行,在下载过程中若遇到与数据库有关的指令,由Web服务器交给数据库服务器解释执行,并返回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又返回给用户。

3.2B/S结构的资产管理系统的基本构建

正如B/S结构工作原理中所提到的,在B/S结构下,只要各客户端电脑具有网络环境,都可以通过浏览器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访问资产管理系统,而不需要安装资产管理的相关软件。对于学校来说,每个教职工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和密码访问资产管理系统,只是每个人的权限或角色不同。为了能使B/S结构的资产管理系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教职工,其基本结构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用户层:各个具有不同权限的用户用来输入数据,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实时更新。比如申请人录入需要采购的设备的规格、型号和数量等信息,等待审批。处理层:用来处理用户层的数据请求,并把处理好的数据反馈给用户层。例如负责采购的工作人员把招投标信息及过程输入系统,供用户浏览。服务层:是系统管理员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增加、删减、维护系统稳定性的层次。

3.3B/S结构应用于资产管理系统中的优势

与传统的单机版资产管理模式和C/S结构的资产管理模式相比,B/S结构更适合应用在大量资产的管理工作中,而且有部分高校已经在资产管理工作中使用了B/S结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提高资产管理工作效率。

B/S结构从性能方面来说,最大的优势是其异地浏览和信息采集的灵活性。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系统,只要可以使用浏览器上网,就可以使用B/S结构的终端。无论是申请资产采购还是招投标工作,无论是申请意见审批还是资产使用情况登记,每个教职工通过自己的账号和密码,都可以进行相应权限的网络操作。这样不但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节约了纸张,而且缩短了从一个环节到下一环节所花费的时间,提高了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

(2)实现数据与资源共享。

高校资产管理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资产的使用率,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价值,尤其是在部分科研为主的高校,采购较多的先进、专业的贵重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做好资产使用登记。一是方便学校对资产的利用进行评估,二是方便其他有需要使用此设备的单位申请使用,从而达到数据的共享、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和校外的科研单位约定资产共享条款,有偿使用校内资产,不仅实现了资产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而且提高了资产的经济效益。

(3)开发简单,维护和升级方便。

以C/S结构为基础的资产管理模式,系统中的某一个模块升级或变动,与其相关联的其他模块都要变动,使系统升级成本比较大。对于B/S结构而言,系统开发和维护等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集中在服务器端,当学校需要对资产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时,只需更新服务器端的软件就可以,极大地减轻了异地用户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尤其是在高校,客户端分散,且应用简单,只需进行简单地浏览和少量信息的录入,B/S结构的资产管理模式的实际使用价值更明显。

(4)防范风险。

B/S结构的资产管理系统根据不同的功能分为不同的模块,不同权限的教职工根据自己的账号和密码进入,进行相应的操作,对自己没有操作权限的项目,只可以浏览。学校资产管理人员要对校内人员的变更,及时做出其相应权限的调整和变更,不同环节的权限设置必须能够相互牵制,不得由一人拥有资产管理的全流程权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系统数据库的安全,防范财务风险。

4对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展望

4.1加强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

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固然重要,但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责任心和管理水平更是重中之重。高校应当与时俱进,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资产管理的先进技术、财务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为资产管理工作打造良好的管理队伍。

4.2利用先进技术进行资产管理

近几年新兴的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到资产管理系统中,可以自动识别设备实时信息,给管理者提供准确的数据,并能实现快速定位查找,能更进一步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及安全性能。

篇6

(1)以科研项目来源为依据的分类管理体系导致管理关系多头,存在管理盲区。

按照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分类,主管部门将科技成果视为一般性国有资产,相关工作应归属于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但大部分高校都是按照科研经费来源和项目分类体系来设置相应管理机构,绝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而是将其纳入科研管理的大范畴,附属于科研院或科技处,具体的工作则交由技术转移中心或应用技术研究院之类的机构。由于各管理部门相互之间关系是并行、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竖向垂直为主,缺少横向的协调和合作,从而造成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管理多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存在机构设置重叠和管理盲区,整体工作效率偏低。

(2)对科技成果的国有资产属性认识不足,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淡薄,造成科技成果的低效利用或流失。

由于对高校科技成果的属性认识模糊,相应的资产及产权的概念也属于混沌不明的状态,高校的科技成果从创造、认知和保护的体制尚需完善。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核心是要将科技成果资源化、商品化,在资源的产权不清、属性不明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隐患:转化工作没有法律保障,科技成果面临着被侵权、占用、流失的风险;缺乏系统客观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使得科技成果的价值不能很好地体现,优质的科技成果往往被低估价值;缺乏完善的产权保护策略而不能很好地在后续的开发实现研发成本的增值,科技成果收益低或无收益甚至亏损;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多、方式多样,在老师与企业之间、校企之间、各地研究院承担的与政府、企业之间等的合作中,科研人员或技术持有者自办科技企业,利用国家或政府扶持政策取得科技成果等等都会涉及到科技成果转化,由于过程中信息的非对称性、创新成果交易合约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科技成果的资产属性及价值得不到明确,从而造成资产的大量流失。

(3)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能很好地平衡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的关系,成果转化的主体积极性不高。

由于科研项目投资的多元化等因素,关于科技成果无形资产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始终未形成统一意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参照现行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执行。关于无形资产的使用和处置审批程序繁琐,审批周期过长;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未能体现,各参与者享有的权、利不统一;学校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相对有限;学校科研人员、教师的绩效激励机制主要以科研提成为主与成果转化的关联性不大;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享有的收益比例偏低,且无统一规定、操作性不强、执行难;成果转化的主体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也给隐形转化提供了空间。

(4)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必要的融资手段。

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具有高收益性、高风险性等特点,把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变为有竞争的商品必须有资金的支持,从创新研究到产业化需要完整的资金链,科技成果的熟化、中试、孵化以及商业的策划也都需要大量资金。由于科技成果还具有时效性,资金介入不及时,也会影响转化实现。从资产和资本的融合角度,按照国有资产的使用、处置办法和规律有效的利用金融手段,激活资源价值,将资金与技术成果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从1985年我国出台第一个风险投资国家政策,到1991年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始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后,相关制度滞后,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科技金融融合度远远不够,手段相对简单。

2基于国有资产管理角度的解决路径

2.1明确高校科技成果产权性质,依法规范国有资产管理

高校科技成果多表现为无形资产,一些科技成果虽然也有实物形态但实物价值与其作为科技成果的价值没有关联,因此必须树立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转化过程即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过程的概念。广泛宣传,改变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而轻视无形资产管理现象,强化科技成果属于“无形资产”的概念,纳入国有资产清查和财务账目。

2.2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纳入资产管理体系

建立以资产管理为主线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工作体系,全过程地统筹考虑,将科技成果的评价、申请、保护等贯穿于授权许可、作价入股、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等各种方式的转化过程中。建立专门的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交易、孵化、产业化的完整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避免目前管理机构设置的叠加和盲区现象。

2.3减政放权,提高效率,确定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利益和地位

除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科技成果,应进一步赋予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赋予高校科技成果自主经营权,允许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自主合理处置科技成果权益。简化申报、审批流程,提高转化效率。应给予发明主体人更大的收益权,激励对科技成果创造做出重要贡献的机构和人员,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深度全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2.4针对高校科技成果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由于科技成果具备价值实现不确定性、高收益性、时效性等,其保值、增值的形式表现为产权保护、持续研发、产业化等等,因此不能照搬照套有形资产管理办法。要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工作流程,制定产权确权、价值评估、作价入股、企业创办等系列制度、建立独立的管理办法绩效考核体系,包括工作人员聘用、激励、转化收益分配等制度促使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

2.5推行资产标准化管理,建立科技成果优质资产筛选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科技成果的质量息息相关,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就是一种优质资产。通过专业的、标准化的资产管理,优质资产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升值。从科研立项开始,将先进性、成熟度、产业化前景、市场需求等纳入资产管理标准体系,以高收益、产业化可行性等指标作为优质资产的最终评定目标。对于科技成果则从市场需求出发、技术成熟度、产业可行性等方面制定标准进行筛选,建立优质资产资源库,引导资金投入优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开发。对于成熟度不高、市场需求不旺盛、产业前景不明但有较大发展空间或潜在贡献的成果以及阶段性成果,通过储备进行保护,进一步的包装和熟化等。

2.6树立资产经营管理的观念,完善科技金融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是资产的使用、处置过程,要以资产经营管理的理念,按照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激发资产原值采取商业手段取得收益的最大化,而在转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问题,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也是国家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科技成果要有效地转化为高新技术,高新技术有效地实现产业化,需要大力推动风险投资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要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本市场,逐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

(1)高校很多科技成果因为缺少资金无法转化,成了闲置资产,围绕科研成果的转化链完善资金链。设立成果转化基金,利用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理调配,盘活这些长期闲置的无形资产,发挥其最大效益。

(2)通过设立技术期权或股权,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

篇7

2006年5月30财政部颁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各类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活动。”而现阶段我国的高校除了少数部分是私立性质外,绝大多数都是由国家直接投资或直管的,性质属于事业单位,所以高校的资产理所当然是国有资产,毫无疑问地应纳入国有资产监管范围,也应严格遵守《办法》的相关规定。然而,目前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还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各项管理制度尚在探索和转轨时期,所以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方面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探讨、改进和完善的问题,有必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资产使用效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大量扩招,通过兼并、土地置换、改扩建等方法,均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学校规模,增加了资产。高校在改扩建同时,也力求上档次,办公楼、教学楼装修要豪华、体育馆设施要先进,同时,各单位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的上项目,上设备,盲目攀比,要求不断增加投入购置设备,还要求设备必须是最先进的,并且在几年之内不能淘汰的,功能要多多益善。但这些设备实际上无论是从经济功能还是实体功能使用效率都极为低下。许多高校各院、系、部占有使用的资产,很难做到资产在全校范围内调剂,加之高校每年的寒暑假,在此期间设备闲置、无人维护,减少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

3、“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管理松散,基础工作薄弱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的深入,国有资产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金额日益扩大,国家拨付的或高校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归高校占有资产以及赞助、捐赠的资产,有的院校的院、系、部对此类资产没有及时的、全部的进账,一部分放在部门内部使用,形成了无人管理的真空状态,资产的具体使用部门在处置资产时也不经过单位领导和资产管理部门,单位不按规定期限进行资产清查,因长期闲置造成功能退化、毁损、报废而得不到及时清理、保养,资产公购私用或为私有财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造成了资产的严重账实不符。要管理好这些资产,就必须对这些部门的资产按种类、用途、形态进行全面的清理核实。但是目前高校所面临的局面是:管理部门多头化,管理标准多重化,管理权限复杂化,一些已经报废淘汰的资产未按规定的文件执行报废,已经竣工使用的基建工程未及时办理竣工结算和验收。资产确认不及时,计量不准确,记录不完整等管理上的问题,这显然与当初国有资产投入的预期目的有较大差距。

4、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高校资产购置大多都是国家拨款,在使用中不用计提折旧,也不用计算盈亏,只把人才培养、科研、教学放在首要的位置上。高校的一些领导及教职员工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大多都存在意识不到位的偏差。一些院校只注重向上级打报告要钱购置资产,却不重视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一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力量薄弱,以对资产的购置、入账、领用、归还等手续不全,国有资产被个人或其他单位无偿使用,这些问题都造成了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纰漏。

5、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困难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一个通病,就是预算是一回事,而实际支出是另一回事。这不仅影响着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制约了公共预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预算安排缺乏详实的基础信息。多年来,由于资产管理信息体系的不健全,使资产的增量配置与存量管理之间信息不对称,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高校之间资产信息渠道不畅,致使预算安排缺乏准确的基础信息,难以有效的控制资产的重复购置和超标准购置。

(2)公用经费预算不够科学。

(3)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不到位,部门预算编制无法体现国有资产收益。

(4)对与资产配置相关的预算执行情况缺乏必要的跟踪监督,不按预算规定的用途和标准配置资产。

二、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应对思路

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过程

针对高校目前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现状,要建立一套“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三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一级管理机构是党委领导下国有资产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国有资产二级管理机构为国有资产管理处和财务处分别从产权和价值两方面管理全校的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三级管理机构为资产的使用部门,学校的二级财务机构及校办产业的财务机构受校一级财务部门的监督指导。高校既要有完善的宏观管理体制,又要有适合各高校实际情况的科学的、严谨的内部规章制度,只有这校样才能确保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良性运转,使国有资产处于全方位的有效监控之中。还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完善国有资产从购置、验收到保管、使用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 定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清核资产是高校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措施,通过开展清产核资,可以全面摸清学校各个部门资产入账情况,资产取得方式,新旧程度,以及利用效率等情况,这样才能全面掌握学校财政资产使用效益及资产管理的真实情况,为加强和促进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奠定了基础。

4、 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 ,实施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网络,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的发展方向。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技术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严格执行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和财产管理制度,加强对财产使用情况和效益情况的监督检查。并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借助校园网、局域网等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便高校各部门及时登记,掌握财产变动状况,避免重复购置,合理组织闲置资产的调剂使用。

5、 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办法》总则第四条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所以高校申请用财政资金购置资产,必须先编资产购置计划,并将资产购置计划纳入部门预算。单位应严格按预算和政府采购办法来购置资产,并建立预算监督机构监督预算执行情况。财政部门安排资产购置资金必须根据单位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单位工作需要等情况综合考虑。

6、 强化资产配置优先从现有资产中调剂

《办法》第七条规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推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享、共用”。所以对于高校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的资产,财政厅和主管部门有权进行调剂,高校提出的所有资产配置申请,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应首先考虑调剂解决,只有在不能调剂的情况下,才允许购置。强化调剂优先,旨在充分提高在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资产闲置、浪费现象。

7、规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严格按照配置标准进行资产购置。

篇8

二、加强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要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相关要求,制定适合本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做到资产管理有章可循。规章制度应当确定固定资产的管理组织和人员,通过统一领导,统筹解决,将相关的责任落实具体到个人。通过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实现统一管理,保证固定资产实现精细化的管理。在制定具体的管理策略时应当积极借鉴其他学校的管理经验,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落实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和财务部门加强对资产的盘存管理,做到固定资产审核没遗漏,为固定资产预算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规章制度应当明确规定资产的清查、入账、统计等管理办法,并且确定日常的检查制度,保证资产管理的有序进行。

2.加强固定资产的配置管理

固定资产配置对于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固定资产配置应当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高职院校固定资产配置,应当结合学校的实际,做到保障需要、优化结构进行合理配置,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避免资产的闲置和浪费。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借鉴国家对于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估标准来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做到固定资产配置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同时固定资产配置纳入到学校的预算管理中,加强预算控制和监督,使预算采购等能够按照制度的要求进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资产配置的后期管理,例如对于资产配置的执行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对资产进行定期的清查以及对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配置和运行情况,最终达到资产的优化配置。使固定资产配置能真正符合学校的发展要求,使固定资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3.加强固定资产的评估和管理

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离不开资产的评估,只有科学地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才能真正做到精细化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借助信息化的手段,通过对学校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且进行验收,将调查的结果录入学校的资产管理系统中,保证财务管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于建筑物等自建形式的资产,应当在验收之后的六个月之内进行竣工审计,并且做好资产的使用登记和入账工作。对于不能按时完成的自建资产,应当通过暂时评估的方式办理资产的入账工作,做到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序性。

篇9

在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专业素质方面,高校的大部分的财务和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都是非专业的人员。因为,管理者认为这类工作不需要太多的技术以及专业方面的知识。然而,这种观念是一个误区。对于当前大多数的高校的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中,他们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其提供的相应的报告中数据的准确性和其完整性通常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在处理大规模的数据信息时,由于其专业素质相对比较差,很容易在其过程中出现差错,如做成录入的信息不准确等。高校的固定资产和财务的管理需要运用许多相关的专业知识如运筹学,管理学以及信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在高校中,尤其是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迅速发展的今天,非常缺乏这样具有综合专业素质的固定资产和财务管理人员。

1.2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不合理

当前,在高校的固定资产的管理中,由于其未使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很多仍然停留在人工的管理模式水平。因此,会出现很多账外资产的情况。这些账外资产的出现,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信息登录的不及时或者是信息管理的力度不够而引起的。这些账外的资产,由于不在资产管理的记录中,因此,很多情况下会造成这些资产的闲置以及对于这些资产的维修和管理的不足。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还会出现个人的非法占有等现象。对于这些账外资产的闲置,有的设备闲置几年也没人使用,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设备还在很新的情况下就已经在技术上被淘汰。因此,造成了很大的财产的浪费和损失。

2.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优点

在高校中实行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涵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高校中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如从设备的购置到其维修报废等的一系列过程利用信息网络系统进行管理。从而能够实时掌控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维修等相关信息。高校的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的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方便对于固定资产信息的了解

使用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有助于相关人员对于固定资产信息的了解。当前,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低以及其重复购置的浪费现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关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够及时。实行了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之后,相关人员可通过网络查询的方式很容易地了解到高校的固定资产有哪些,以及这些固定资产当前的使用情况等。如果,其想使用的仪器现在正在被别人使用中,也可以在上面查询到该使用人的联系方式。

2.2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高校中,每年的学期末和开学的时期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工作最多的阶段。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整理和核对大量的数据和统计信息,并且需要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来生成报表,上报给学校,学校根据其上报的信息统筹规划下一步的资产购置计划等。计算以及统计相关信息是计算机的一个主要功能之一,实行了高校的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之后,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时期的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

2.3有助于资源的共享

高校的固定资产实行信息化管理以后,相关部门的固定资产例如大型的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等在网络上给以公开。学校内部之间以及不同的高校之间可以通过账户查询到其所需要的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因此,不但有利于设备的管理部门对于这些仪器设备的统一管理调配,而且对于其他的高校,如果查询到了其所需要的设备并且该设备当前处于闲置状态,其可以通过租借的方式使用该仪器设备。因此,大大增加了资源的共享以及其利用率。

3.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其管理的水平是很必要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增强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提高其业务素质水平,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在管理人员的意识和业务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加上健全的管理机制,双管齐下,做到管理流程有一个统一的主体,并且分级负责。2)在技术方面,要注重创新,善于将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引进到该领域,取长补短,不断地发展提高相关的管理水平。例如,目前各大高校采取条形码的技术来管理图书,同样也可以利用该技术来管理桌椅和其他的大型仪器设备。因此,有利于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其管理效率。

篇10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18

[中图分类号] 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24- 02

随着各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的资产也急剧膨胀。如何管好、用好资产是摆在高职院面前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如何与时俱进,摒弃以前的老旧观念,使用科学的严谨的资产管理模式,促使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向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1 目前高职院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资产来源从原来单一国家拨款, 变成了政府拨款为主,学费、科研经费、捐赠款、“三产”收入等多渠道筹资的新局面。使得资产的构成多元化。从而带来了的资产管理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诸如重复购置、资产闲置、资产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高职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还是沿续按资金来源、用途实行“分类负责”、“归口管理”的模式,导致机构不健全、体制不理顺;从而权利分散, 职责不清, 损失、浪费严重。目前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具体存在以下的问题。

1.1 管理理念不科学,管理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到位

我国大多数的公办高职院校,主要靠国家拨款或者无偿捐助以及银行贷款等来完成学校各项设施的购置和组建,往往不承担经济效益的责任,从而一些高职院校领导对资产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对资产的购置和组建不从实际出发,没有有效规划和可行性论证,“重钱轻物”“重投入轻管理”的思想普遍存在,学校管理人员一方面大力扩建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又搁置大量的闲置资产,不考虑资产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大, 热衷于量的增加,没有必要的成本意识和风险意识,更没有保值增值的理念。而对在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失误、以及操作不当导致的资产报废、处置方式及价格不合理等等责任, 一些高职院也没能按照有关制度和办法去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从而使责任意识不到位。

1.2 资源配置不合理,资产利用率低下

长久以来,高职院被认为是以育人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 高校经费由国家财政包揽,不需计算盈亏。加上一些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核查,资源配置缺乏系统性、全局性、前瞻性,多是按照部门、院系、专业和课程来安排资产的购置计划,造成各部门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力求小而全,忽视大局带有功利性地去提出资产配置和建设计划。在一些管理粗放的高职院校,甚至管理决策工作成为一种形式,使得资源闲置、浪费严重。在资源的使用方面,由于没有系统的规划和协调,设备共享率低,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在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方面没有对效益和费用的严格核算,一些设备到货后才发现暂时用不着或者是选择不恰当;有的不考虑实际需要片面追求全、高、新,致使一些设备不能发挥其功能被闲置下来;有的则是为了所谓的“节俭”而购置那些技术落后的设备,最终因满足不了科研或教学要求而闲置。

1.3 制度不完善和执行不力

近年来,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不少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条例; 各高职院校也根据自身的一些特点相继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等;但是, 具体到高职院校自身来说, 还有一些资产管理制度很不健全,有些高校甚至还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有的制度执行不力,使得这些制度或者办法往往成为“一纸空文”。

1.4 管理手段相对落后,账实不符, 家底不清

有账无物,有物无账,账账不符、账实不符、家底不清是各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及时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设备,沿用传统的手工管理,从而使新增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或者时有漏记错记,报损、报废、处理固定资产核销不及时和固定资产不定期清点。致使账外资产大量存在, 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由于高校固定资产数量很大、品种繁杂、清点需大量的人力和较长的时间, 所以不少高校长时间不进行固定资产清点。没有定期清点固定资产的相关制度, 有的有资产清查制度但却流于形式。对固定资产的清点基本上形成了上级检查时突击清点,检查过后依旧如故。结果是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2 应对高职院校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

2.1 增强资产管理意识

高职院校领导应该摒弃传统守旧的观念,在思想上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在行动上积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使其在教学教研中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应该做好监督工作,加强对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并定期核查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数据,促使教职工和学校领导增强资产管理的意识,广大教职工也要积极地配合管理工作,努力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2.2 建立科学的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归口管理、责任到人的原则,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和单位对高校的资产进行专门的管理,加强资产的集中采购、出入库管理、采购论证工作;明确资产的使用部门、归口部门以及资产保管人和责任人。另外,可以采用资产经营公司对高职院校对外投资的情况进行管理。

同时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包括审核与登记制度、采购验收制度、保管使用与养护制度、资产调拨与变动制度、资产的档案管理制度及保管使用和维修制度等。制度完成后不能流于形式,需要求各部门认真学习,做到责任到人、分工明确。为确保制度的执行。要严惩因个人责任而导致的资产损失。

2.3 使用新设备,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积极参与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推广工作,开发出更为先进的管理软件。对资产从采购、使用、处置和结存的全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实行动态管理。还可以利用校园网实行信息化管理,成立专门的网络管理平台,以帮助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各使用部门的交流对接。以便各级部门及时了解每个部门的资产使用和变更情况,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主要参考文献

[1]梁伟.加强高职院校的国有资产管理[J].经济师,2007(12):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