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师模板(10篇)

时间:2022-08-04 00:12: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统计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统计师

篇1

1、单位从业人员包括:

(1)在岗职工 (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3)民办教师 (4)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 (5)兼职人员 (6)借用的外单位人员 (7)第二职业者

单位从业人员不包括离开办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在岗职工统计中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如内部退养职工, 以及从本单位离休、退休、退职的人员。

为避免从业人员统计的重复和遗漏,各单位在计算其从业人员时,应按谁支 付劳动报酬谁统计的原则进行统计。

对于新招收的人员,从其报道参加工作之日起,不论是否发放当月工资或劳动 报酬,即应统计为本单位人员。

2、在岗职工根据使用期限分为:(1)长期职工 (2)临时职工

3、工业和建筑业从业人员按工作岗位分为: (1)工人 (2)学徒 (3)工程技术人员 (4)管理人员(5)服务人员 (6)其他人员

4、从业人员增减变动与期末人数的关系: 上期末人数+本期增加人数-本期减少人数=本期末人数

5、城镇16 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人员列为就业人员:

(1)为取得报酬或经营利润,调查周内从事了1 小时以上(含1 小时)的劳动;

(2)由于学习、休假等原因在调查周内暂时处于未工作状态,但有工作单位或 场所。

6、城镇16 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同时符合以下各项条件的人员列为失业人员:

(1)在调查周内未从事为取得报酬或经营利润的劳动,也没用处于就业定义中 的暂时未工作状态;

(2)在某一特定期间内采取了某种方式寻找工作;

(3)当前如有工作机会可以在一个特定期间内应聘就业或从事自营职业。

7、城镇失业率的计算公式: 城镇失业率=城镇失业人员(城镇就业人员+城镇失业人员)100%

8、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 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各单位支付给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根据有关规定在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 资,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计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

9、工资总额构成包括的内容: (1)计时工资 (2)计件工资 (3)奖金 (4)津贴和补贴(5)加班加点工资 (6)其他工资

计时工资包括见习工资、职务工资、基础工资、岗位工资等。

10、奖金: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

11、奖金包括: (1)生产(业务)奖 (2)节约奖(3)劳动竞赛奖 (4)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年终奖 (5)机关工人的奖金 (6)专业技术人员的一次性重奖 (7)体育运动员的奖金 (8)其他奖金

12、平均实际工资:是指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平均的实际工资。

13、平均实际工资的计算公式: 平均实际工资=报告期平均工资报告期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4、平均实际工资指数的计算公式:平均实际工资指数=报告期平均工资指数报告期城市居民消费指数

平均实际工资指数表明了实际工资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程度。

劳动统计报表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

篇2

一、申报对象、范围和条件

凡持有效的高级统计师资格考评结合试点考试成绩合格证并符合《*省高级统计师资格评价条件(试行)》有关规定的人员,均可申报高级统计师资格评审。

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申报人员,需取得有效的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相应合格证书或符合相应免试条件;40周岁以上(含40周岁)人员,职称外语不作为必备条件,作为专家评审的参考依据。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人员,需取得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4个以上模块(科目)合格证书或符合规定的免试条件,年龄在45周岁以上(含45周岁)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要求。

中央部属在浙单位的申报人员必须出具国家有关部委委托我省评审的正式书面委托函。

二、截止时间

评审资历计算时间截至20*年*月*日。成果业绩、著作论文等评审材料的截止时间为材料受理的截止时间。

三、申报材料要求

申报高级统计师的材料要求真实规范、书写清晰、手续齐全、装订完备。各单位要对申报对象提交的评审材料进行审核,并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公示;申报对象和单位要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并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材料真实性保证书》上签字。对有关复印件须经单位及当地人事部门核对原件验证盖印后才能上报。材料报送要求详见《申报高级统计师资格材料要求》。

四、报送程序

由申报人员本人提出申请,按照高级统计师资格申报材料的要求,提供申报材料,并填写有关表格,经所在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报送所在市统计局。各市统计局对本地区申报人员进行资格初审,报同级人事部门复审后,由各市统计局报省统计局。在杭省级单位经省级主管部门资格审查后,统一向省统计局申报。中央部属在浙单位申报人员符合委托评审条件的,直接向省统计局申报。上述申报人员经省统计局、省人事厅核准后,提交*省高级统计师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

五、报送时间

请各单位于9月底前将《*省高级统计师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对象资格审查花名册》和有关评审材料报送省统计局人教处(联系电话:0571-87052786,联系人:盛军),逾期不予受理。

附件:1.申报高级统计师资格材料要求

2.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材料真实性保证书

3.*省高级统计师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对象资格审查花名册

4.推荐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情况综合表

5.破格推荐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审批表

6.外语(古汉语、医古文)免试审核表

7.计算机应用能力免试审核表

篇3

一、对统计师职业素养的解读

遵循上文的阐述逻辑,对统计师职业素养的解读可归纳如下。

(一)同质性素养

作为一种职业类型,该岗位无论存在于什么组织内都需要统计师具有的素养便是同质性素养。从目前的培训内容来看,其中大都针对这种素养形成来展开的。包括业务学习和提升岗位意识,都反映了组织对同质性素养的重视。

(二)异质性素养

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情况下,需要统计师根据自身工作状况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查漏补缺来进行职业素养的提升。可见,结合个体实际在微观层面建立起差异化的职业素养提升机制,则成为当前相关活动的难点和重点。

以上两个方面的解读,拓宽了我们对统计师职业素养表征的理解。进而,也就为养成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导向。

二、解读基础上的养成机制分析

在以上解读基础上,针对养成机制的分析可以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展开。

(一)外因方面

之所以把对外因的分析放置在内因之前,是对当前各类型组织都强调制度管理的一种反馈。制度作为一种稳定剂,能在统计师的工作中产生稳定的预期,从而影响着他们职业素养的形成。如,统计法律法规、统计工作职责、奖励和惩戒措施等。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便倒逼统计师不断提升同质性和异质性职业素养,但一味依靠这种权威式管理模式来促进统计师来提升自己,恐怕更多的是建立一种被动的养成机制而缺少可持续性。

(二)内因方面

正如一个哲学命题,即人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统计师受到个体差异性的影响,他们在面对这些制度时存在着不同的内心感受,而这一不同又将通过工作态度表现出来。对于能动性而言,他们具有自主提升和自觉提升职业素养的可能,这也是克服外部因素所导致的被动性的一种优势。因此,通过激励和引导他们建立自觉自愿的职业素养提升路径,便成为内因方面对养成机制的要求。

三、分析引导下的实践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引导下,实践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问题分析

即使是对同质性职业素养进行提升,也需要根据组织环境和业务类型进行问题分析。因此问题分析的出发点就在于,提炼出统计师职业素养与组织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地方,从而为养成机制的构建提供路径指向。在问题分析的手段应用上,可以采取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引入面对面交谈和沟通模式来进行。实践表明,应注意把握统计师个体主观方面的问题因素。

(二)制度监管

制度监管与上文所提到了一系列制度约束相一致,这也是促进统计师养成职业素养提升意识的重要方法,尽管在某些时候显得较为被动。如何最大化的发挥这一外因呢。笔者认为,还需要引入监管机制。通过设立针对统计师工作过程的质量监管小组,使得统计师能在外界压力下不断提高自身的统计业务熟练程度,也不断强化自身在岗位工作中的合规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在组织文化的建设上营造出争先创优、相互取长补短的氛围来。

(三)内因激发

随着80后出生的统计师进入到各类型组织中,使得统计师队伍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日益重视,也因他们眼界的拓展导致了他们具有你追我赶的主观意识。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就可以在培训和日常工作管理中,激发起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美好愿景,从而以愿景为依托来自主、自觉的提升职业素养来。

四、问题的拓展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建立“激励兼容”的效果。“激励兼容”思想源于赫维茨的机制设计理论。在赫维茨的定义中,“机制”被描述为一个信息系统和一个基于信息系统的配置规则。在此基础上,机制设计理论讨论的问题是:对于任意一个想要达到的既定目标,能否设计出一个经济机制并且怎样设计一个经济机制,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目标一致――即每个人主观上追求个人利益时,客观上也同时达到了机制设计者既定的目标。同时,非正式制度源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具体而言,非正式制度主要体现为文化、习俗、惯例等自发形成的制度安排。该制度安排的形成机理,可以通过演化博弈思想来诠释。作为博弈均衡的产物―非正式制度,又通过群体内部的学习、模仿效应,逐步产生同吸效果。而该同吸效果所形成的稳态因子,嵌入个体的行为基因中,通过个体间的反复适应,最终形成统计师具有组织文化特征的行为偏好。

五、结语

本文认为,在养成机制的构建上,需要应对同质性职业素养和异质性职业素养的提升需要。在实践中则可以围绕着:问题分析、制度监管、内因激发等多个环节来形成这种养成机制。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引入面对面交谈和沟通模式来进行;设立针对统计师工作过程的质量监管小组;在培训和日常工作管理中,激发起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篇4

文章摘要:在统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统计专业人员培训、产学研项目申报建设等方面有更深入的合作.陈灿表示,安庆市统计局对共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和我校统计学专业建设将给予大力支持,并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对统计学专业实践基地寄予厚望,并希……

尚七网讯 据校园记者报道 8月7日上午,安庆师范学院与安庆市统计局共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签约及揭牌仪式在安庆市统计局举行.副校长张群出席仪式,安庆市统计局局长魏清娥、副局长陈灿、总统计师程多见,以及安庆师范学院教务处主要负责同志、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党政领导参加了仪式.

张群代表全校教职员工向安庆市统计局多年来关心、支持我校特别是安庆师范学院统计专业建设和发展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学校发展离不开地方的土壤,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希望双方能够共享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在统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统计专业人员培训、产学研项目申报建设等方面有更深入的合作.陈灿表示,安庆市统计局对共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和我校统计学专业建设将给予大力支持,并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对统计学专业实践基地寄予厚望,并希望今后能够全面合作,实现双赢.仪式上,双方就实习相关事宜达成共识,并签订了共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协议.

张群与陈灿共同为专业实践教育基地揭牌.

篇5

二、搞好年报培训是条件。20__年度我们始终把提高劳动统计人员的素质作为保证数字质量的重要前提。为了搞好培训工作,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第一,印刷了___市基层单位劳动统计报表制度。对报表的内容、范围、报送时间做了严格的规定。根据年报制度的要求、定期报表制度的规定,对培训的内容进行系统的规纳、总结。第二,狠抓培训的覆盖面,市统计局从20__年12月1日至12月30日举办了五期劳动统计年报培训班。市直650余个单位的劳动统计人员参加了培训。各县市区也组织了不同形式的培训班,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全市共有3000余个单位的统计人员参加培训学习。

三、核实单位名录是前提。为了确保劳动统计基本单位的准确,在20__年年报期间,我们以经济普查的结果为基础,主动和工商等部门联系,根据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情况,重新核实全市的劳动统计基本情况名录库,对注销、注册的单位逐个核对,清理了一批重复和漏报的单位,确保了全市劳动统计单位个数不重不漏。二是确保基本单位名录库的内容全面准确。对基本单位名录库内容、项目不全的进行修正。

四、狠抓报表审核是保证。一是抓好年报的送审工作。基层单位的年报送审制度,是我市历年来都坚持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年报期间为了及时、全面、准确地核实各单位的报表数据,在元月1-10日,我们组织责任心强的业务骨干,对基层单位上报的劳动报表当面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发现疑点,及时查询,不符合要求的及时返工,重新填报,把差错消灭在基层。这样,不但保证了报表的质量,同时又保证了报表的时效性。二是抓好联审工作。我们主动和主管部门、劳动、人事、编委以及会计核算中心等部门联系,加强协作,从而确保了报表的全面、准确、及时。

五、做好评估分析是关键。一是严格把握主要指标。单位从业人员、在岗职工、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职工及其生活费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劳动统计十分重要的指标,党政领导、有关部门都十分重视。年报汇总出来以后,我们根据历年的报表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对比分析,同时对波动较大的数字及时查明原因,做出说明。二是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年报资料汇总后,我们认真与我市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以及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指标的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保证了劳动统计数字的真实、可靠性。

篇6

一、加强统计基础管理工作,不断探索统计管理新途径

一是建立健全统计管理体系,用制度确保统计工作落到实处。随着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的大量应用,纺织行业日新月异,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智能化、网络化、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根据公司日成本管理的要求,编制了《际华三五xx纺织有限公司统计基础工作实务》,明确了各职能统计的岗位职责及统计原则,统一了各统计指标口径、范围、方法及统计数据流程,制定了原始记录、台帐、报表管理制度。描述了原始记录、进度台帐、报表、历史台帐、分析报告的定义,规定了填制台帐、报表的要求,叙述了撰写统计分析的内容、格式及方法,绘制了数据流程图,从制度程序上加强统计工作管理,确保了公司统计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转。

二是完善统计管理考核办法,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建立了《统计工作检查与考核规定》,采取单位自查与抽查相结合,日常检查与专项检查、综合检查相结合等方法,用检查考核来确保制度的严肃性。

三是积极探索统计创新,有效评价生产水平。无梭织机发展迅猛,但没有权威机构确定无梭织机的“折标产品”与“折标水平”。我根据现有无梭织机336台,按幅宽、供纬方式、开口形式可分为六种型号。根据其机械性能和技术指标,结合近几年对引进设备消化、吸收应用和再创新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中国纺织工业部纺织生产定额》为基础,制定了《无梭产品折标细则》,确定了无梭织生产水平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可比性增强,使工作目标明确化,指标评价数量化,无梭织机生产效率由75%上升到85.63%,设备运转率由95%上升到97.9%。

二、加强统计人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统计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强化培训,全面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我始终把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XX年9月至12月对统计、记录人员进行了培训,主要采集中讲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授课、巡回指导近200课时,培训重点内容是信息化平台数据共享的实施与电脑操作,为公司实行内部模拟法人制度和日成本管理起了保障作用。

二是定期开展统计分析,为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统计分析是基于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真实地再现生产经营过程,揭示内在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建立了每月一次统计分析制度,根据各单位成本管理特点制作了不同ppt统计分析模板,明确了各单位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重点对用棉量、用纱量、回花、回丝、制成率、用煤用电等成本因素及主要质量完成情况,与行业先进指标进行对标分析,揭示管理上的“短板”,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参谋。

三是加强过程控制,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对返筒纱构成的分析,发现返筒、退筒管理过程中存在漏洞,及时完善了返筒纱、退筒纱管理制度,使返筒纱率下降了50%,每月不仅节约原料、减少人工成本、搬运费数万元,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可以说事半功倍,一举两得。

三、加强市场形势分析,持续改进和加强统计管理工作

统计工作是企业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面向市场、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地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持续改进和加强统计管理工作。

首先是建立了迅速灵敏的统计信息化管理网络。为了积极开拓市场,加强过程控制,规避经营风险,我们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生产任务明确化,过程控制精细化,环节平衡科学化。我坚持现代统计技术与传统统计办法相结合,逐个辅导各单位完善订单跟踪台帐,坚持“算了做,做了算”,做好每一个订单的策划、综合试算平衡与衔接。

其次是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过程控制。今年以来,为了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提出了“利润=收入-成本”工作思路,我牢牢抓住投入、产出这两个重点,为各车间编制了日投入产出自动生成、盘点自动计算、自动汇总的电脑程序,编制了车间各工序制成率计算控制程序,逐步推进公司日成本管理体系。目前,盘点自动计算、自动汇总电脑程序正式启用,盘点计算汇总准确率达100%,降低盘点时间80%。各工序制成率控制程序投入使用后,真正做到了日清、班清、工序清,数据流走向清,当数据发生异常时,可及时追溯生产过程控制情况,可针对性地解决过程控制中存在的问题。统计数据核算电脑化,确保了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上台阶。

xx连续三年评为汉川市统计局评为先进统计单位,本人连续三年被xx市工业战线评为先进统计个人。

篇7

高职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的教育,而传统的统计教育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部分高职统计教师又是由传统的统计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他们数理统计、经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欠缺,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同时由于统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计划指标的统计数据的规范,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重理论、重公式推导而轻应用的授课方式,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是适应计划管理的需要,成为“填报表式”的“单一型”人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量的统计人才,但所需要的绝不是“填报表型”的,而是既懂统计学,又懂经济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知识、能力“复合型”统计人才。这就要求培养统计人才的统计教师首先要是“复合型”的教师,否则,一切都将是空谈。

一、目前高职统计教师素质欠佳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

虽然从1993年开始统计学被正式晋升为一级学科,而且宏观统计依然为国家所重视,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计就是填报表”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同时《统计法》的约束制约力不够,以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反而被许多人忽视、不了解。有些企业甚至撤掉了统计机构,国民的统计意识淡薄,统计的地位未见实质性的提高,使人耳闻目睹的是“会计热”、“审计热”。这些都无疑给统计教师无形中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中一部分人动摇了统计专业教学的信心,对统计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感到迷茫、忧虑。

2.学校小环境

受大环境影响,统计专业招生难、办学难、就业难,造成了统计专业由开始的“遍地开花”(开设统计专业的学校多且专业方向细),经过中间的“几朵芬芳”(开设的学校减少,专业方向粗),到最后的“几近凋零”(开设的学校少之甚少,而且专业方向走向“混合型”,如会统等混合专业)。由于统计专业减设或停设,统计课也只成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使原有的统计专业教师成为“过剩劳动力”,而在实行按劳取酬的原则下,这些“过剩者”又不得不“忍痛割爱”去“移情”改行搞其他专业。尽管这样可使统计专业教师扩大一点统计以外的知识面,但长此以往,“久违”于统计专业教学,又何尝能保证统计教师的专业素质稳中有升呢?

3.教师自身因素

在高职统计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是大学毕业分配而来的,他们的统计理论、方法和计算机知识丰富,但很少有机会到实践中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解决问题,实际动手能力欠缺;还有少数统计教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光短浅,对统计教育失去了信心,不热爱统计专业。所有这些业务方面和思想方面的原因,都在客观上阻碍了统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高职统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现代化的个性品质

培养和造就现代化的统计人才,要求统计教师的个性品质必须具有现代化。现代化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开拓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意识、时间和效率意识等。在当前中等统计教育步入低谷时期,统计教师的这些现代化个性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市场经济越是发展,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及微观管理越是要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否则就无法进行科学决策。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管理离不开统计人才,作为统计教师,应该明确市场经济给统计教育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坚定信念,积极参与统计教育改革,坚持统计学方向,抓紧时机以奋发进取的事业心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统计人才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下功夫,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上下功夫,增强统计人才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2.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

高质量的统计人才的培养,要求“生产”统计人才的统计教师更应是高质量的“复合型”教师。这里的“高质量、复合型”,不仅仅指教师的统计专业教学水平高,而且还包括教师对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也应当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经济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是人才质量的竞争,是教育质量的竞争,而教育质量的竞争首先表现为教师质量的竞争。要使“生产”出来的“产品”(统计人才)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能够运用现代化知识和现代化手段参与管理、决策,那么,“生产者”(统计教师)就必须在更高层次上熟练地掌握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并应用自如,成为懂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教师。教师有了宽厚广博的知识,就能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就不会在教学中出现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的令人难堪的局面,才可能使学生接受的知识既广又精,既博又专,真正使培养出来的统计人才按照“面向世界”的要求,知识结构逐渐与国际接轨,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和微观管理的需要。

由于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应用科学,所以统计教师除了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外,还必须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要求统计教师要有善于运用“复合”知识处理统计信息、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可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一专多能的有用的统计人才。

3.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

现代教育不再需要只有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统计教育也概莫能外。

教师毕竟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劳动者,对于“吃开口饭”的教师来说,仅仅满腹经纶、知识渊博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钻研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教育能力,这样,才能把统计学等知识生动、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统计专业的积极性,达到统计教育预期的目标。

针对目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抽象、内容繁多、案例分析少、缺乏实际技能的培养”的现象,统计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实际操作能力。要把传统的只注重讲授统计分析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的推导向注重公式、原理和方法的应用转移,减少统计分析计算过程的步步讲解,加大对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和剖析反馈信息的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要以实用易操作为主,摒弃大量的公式推导,重统计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与《统计上岗证》内容结合起来教学,达到学生就业导向的作用;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有利于高职学生的模块教学法,补充EXCEL、SPSS等统计软件的操作与分析。

三、怎样提高高职统计教师的素质

1.加强统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学校和统计教育部门可通过开办学习班、讲座、实地参观、奖励先进等形式,让统计教师真正认识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使他们忠诚于统计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地搞好统计教学、教研和科研,为培养高质量的统计人才甘愿作“人梯”。

2.对在职统计教师实行终身教育

作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知识。在知识爆炸、日异更新的年代,随着统计的创新和改革,统计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能够达到社会前沿水平,并拥有“复合”知识,才能适应新时期培养统计人才的需要。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对在职统计教师进行终身教育,如教师自学、学校自培、教材教法短训班、新知识新技能培训班、函授教育、讨论或报告会等。更新教师知识,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即请专家、教授“传经送宝”,让统计教师及时吸收新思想、新知识;送教师到大学深造,并用制度形式规定教师必须定期接受在职培训,如每隔2年或3年统计教师脱产参加进修半年等,这样把长远的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搞好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通过进修,促进教学。此外,学校还应鼓励教师报考统计专业研究生,因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只有“深入”才能“浅出”。鉴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统计教师经常接受一些有关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方面的知识,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

3.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联系实际,成为真正的“应用型”、“双师型”教师

现代统计教师不仅要有“复合型”知识,而且还要有较强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如帮助企业开展调查、分析、预测、决策活动,就能“活学活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进行统计咨询服务,为企业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只有“应用型”的教师才能教出“应用型”的统计人才。统计教育部门和学校应采取一定措施,鼓励统计教师积极参加统计学术、教研、科研活动,为他们创造条件,报考统计师,并规定每隔2年或3年统计教师要到企业实践半年以上,支持他们与部门、企业“挂钩”,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以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知识,使统计教师在亲身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4.提高统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

篇8

按照区委,区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区统计局对前一阶段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查找出来的问题,坚持边学边整改,并取得初步成效。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立足实际,找准问题

区统计局通过发放《**区统计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征求意见表》,召开乡镇办统计干部座谈会,局领导班子带队深入调研和干部学习交流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先后收到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表80份,建意和意见11条,经过认真归纳梳理汇总,形成了7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二、强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

区统计局从学习实践活动一开始就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局党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积极创造条件,边查边改。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干部群众迫切希望解决、通过努力近期又能解决的突出问题,不等不靠,全力解决,使全局干部职工从活动开始就感到实践的效果。

篇9

近年来,在医疗服务、零售业、金融业、制造业、物流、电信等行业,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如火如荼,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成为互联网、新闻媒体、学术机构、政府企业管理人员等方面关注的热点。与传统统计方式相比,大数据更能满足普通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让人感到大数据几乎无所不能。甚至有的观点认为,大数据时代,政府统计调查不再具有传统上的信息传递作用。

一、理解大数据时代

(一)数据生产历史

人类文明,在于语言的产生和文字的发明。通过语言,人类可以互通信息、表情达意;有了文字,人类思想和活动才能书写记录、凝固传承。从语言到文字,是人类文明穿越传说时代,步入信史时代的关键时期。但由于文字描述的模糊性,许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值得记录的信号,及时被收集、整理,多数并未形成系统数据,得到合理使用。一鳞半爪、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是常态,而真实、准确、可靠反而是变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统计工作离不开统计数据,而取得统计数据需要成本。古代如此,现代也是这样。同一时期,统计数据收集、整理,费时耗力;不同时期,统计口径如不统一规范,将难于理解。另外,统计数据如何查阅、如何,也是难上加难。即便是当下,人们在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共享、传输等方面仍困难重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如不利用网络,他都将处于有限数据时代,只能掌握部分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管理者、企业和个人与网络平台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每天都在向各类信息终端、平台传送数据。数据的量、种类和结构远超传统信息系统的分析处理和存储传输能力。为获取这直观上庞大数据的内在价值,必须选用新方式来处理。为此,人们把各种资源从客户端剥离,集中到云端,面向客户端提供标准化服务,这种新的信息系统架构就是云计算。

(二)云计算模式

云计算是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使计算分布,而非在用户本地或远程的单独服务器中,云端维护者能自由快速地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用户需求调整所访问的计算机和存储系统。对用户来说,云计算可以理解为基于网络的软件、平台、基础设施按需供给、自由扩展、按使用付费的应用模式。

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价格日益低廉、城市化和信息化基础的高速建设使云计算有了实现物力基础条件,而互联网企业、大型社交网络平台、公共服务机构、数据型密集行业等为云计算提供了绝佳的应用展示平台。数据爆炸性地增长,人们从数据匮乏时代一步就迈入了数据泛滥时代。

(三)从云计算到大数据

大数据需要云计算,云计算是大数据的IT基础,而大数据是云计算的应用扩展。云计算把海量数据和可以自由快速扩展的信息资源集中到了云端,大数据则使从数据当中提取信息的常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于自然语言理解、多媒体内容理解、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可以更好地完成非结构化海量信息的智能化处理,逐步达到学习和模拟人类智能活动并攫取群体行为信息的效果。用户不再依赖传统模型进行抽样后进行统计推断,而是基于规模庞大的数据,利用既有软件快速有效地分析得出人的行为习惯方式,或总结出社会经济的总量结构信息。

二、从大数据到政府统计

(一)政府统计的发展现状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及经济管理部门需要了解经济的规模、结构、发展水平、效益等动态,都需要统计,政府统计调查一直是经济社会管理部门最主要的数据获取手段。

综合政府统计机构(统计局)通过调查处理,得到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基本数据,主要包括人口及劳动力、GDP、农业、工业、建筑业、贸易业、人民生活、价格等。再从相关部门取得财政、金融、运输、邮电、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环保等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再通过公报、年鉴、新闻、进度资料等形式进行公布。

目前统计局的统计调查采用了全面定期统计、抽样调查、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方法,基本业务开展仍遵循制度设计、调查采集、数据整理上报、数据与开发利用的顺序流程。近年来,统计工作信息化水平有较大提高,伴随着联网直报系统等信息化项目的应用推广,政府统计逐步实现了网络采集传输、集中存储处理、分析手段也日趋多样。

当前,政府统计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数据质量不高、统计产品短缺陈旧、数据公信力不足等方面,根源在于政府统计的制度、机构,已不能适应我国发展现状。当前,受各种因素影响,短期内数据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完善、统计方法改进等问题还已困住各级统计部门,至于强化统计独立,站在更高层面整合现有行政记录资源,是长期问题,要摆上桌面,大张旗鼓,还有待努力。

(二)政府统计面临的冲击

大数据时代,一方面,各类数据爆炸性增长,巨量数据实时在线可用;另一方面,数据的更新实时快捷,分析应用多样灵活,更加贴近公众需求,数据对社会整体的代表性不断增强。因此,通过攫取海量的数据资源中的蕴含信息,能够初步满足宏观分析、行业研究、微观决策的需要。

本质上,数据的生产和应用方式发生了巨变。每个社会成员都是数据生产者和提供者,数据生产不再依赖政府统计系统,政府统计机构不再是数据的绝对拥有者;大量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海量数据供己所需,传统政府统计机构不再是数据的唯一者和解释人。

三、大数据时代下的政府统计发展

大数据时代,尽管政府统计依然掌握有关社会管理和运行的行政记录信息,负责标准规范的制定者和各类数据结果的,但不再是权威数据的唯一提供者,要在大量数据提供者中取胜,并把握历史潮流,就必须从自己开始,致力革新,适应历史潮流。政府统计,不能再是数据的直接生产者,不能再专注于一线数据的采集,而应在改革自身数据采集系统基础上,整合各方行政记录信息,构建权威的社会经济数据在线平台。

篇10

我国的国有水利工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水利工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但近年来,水利工程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水利工程企业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水利工程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水利工程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水利工程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水利工程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水利工程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由于水利工程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水利工程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水利工程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水利工程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水利工程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水利工程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针对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水利工程企业来说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水利工程企业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水利工程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做好统计可以反映水利工程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水利工程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所谓统计制度,我以为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确立,二是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的确定。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水利工程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层次;水利工程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及程度要打一些折扣。甚至某些水利工程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目前体制下,仍有一些水利工程企业领导重视统计工作,赋予主营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水利工程企业统计制度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但从整体着眼,这样的水利工程企业并不是很多。

水利工程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水利工程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水利工程企业,可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