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8 19:24: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人文主义思想,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 新课程中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人文主义解读 人文主义在《威尼斯商人》中人物角色的体现 人文主义色彩的体现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辨析 李安作品中人文主义关怀的研究 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主义工作机制的长效性研究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论《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 中西传统人文主义中的教育思想探究 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神曲》中的人文主义美学思想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宫崎骏动画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的绝唱 “魔鬼营长”的“魔鬼教学法” 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主义理念的应用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主义教育的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主义精神的渗透 浅谈德育中人文主义精神价值观的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同上
[3]张建萍(编著):《英国短篇小说导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87页。
[4]此处译文为笔者所译,原文详见Reed, Toni. Demon Lovers and Their Victims in British Fiction, Lexington: U P of Kentucky, 1988, p.472.
[5]此处译文为笔者所译,原文详见Gilman, Charlotte Perkins. Our Andocentric Culture: http:/ / /etext/3015.
[6]张建萍(编著):《英国短篇小说导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89页。
[7]荣格:《荣格自传》,刘国斌、杨德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第39页。
[8]Marcus, Clare Cooper. House as a Mirror of Self: Exploring the Deeper Meaning of Home. Berkeley: Conari Press, 1997. p.2
[9]张建萍(编著):《英国短篇小说导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89页。
[10]同上,第490页。
[11]邱燕:《应用写作》,2002年第7期/view/24377.htm。
[12]Bowen, Elizabeth. The Mulberry Tree: Writings of Elizabeth Bowen. New York: Harcourt , 1987, p.98.
Abstract: the humanism is the Renaissance period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life attitude and idea. The Renaissance of the nearly one thousand years ago, the European social cultural spirit is mainly embodied in propaganda suffering,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t the world Christian thought, this kind of Christian culture in violation of human nature, tied the thoughts of spirit, contain the people in this pursuit of happiness.
Keywords: origin humanistic idea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B50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思想理念。文艺复兴以前的近千年,欧洲社会的文化精神主要体现为宣传现世苦难、追求幸福来世的基督教思想,这种基督教文化违反人性,束缚了人的思想精神,遏制了人们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因此改变现状的新文化、新生活的出现就成为历史必然,而这种新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属于感性的、个人主义的文化范畴,有其进步意义也有它的局限性。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主义这个词实际上很晚才出现,它来自与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就已经使用过这个词了。德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哲学家将人类统称为Humanity,当时的人文主义者称他们自己为humanista。而Humanism这个词却一直到1808年才出现。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而作为历史概念的人文主义,则指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从另一个角度说,人文主义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因为许多不同的人称自己或被称为人文主义者,而他们的世界观以及他们对人的观念可能很不相同。有些人文主义观念互相之间非常矛盾。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和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人文主义往往被称为历史主义,而威廉・冯・洪堡的人文主义则与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完全不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而在洪堡的时期科学被看作思想的根本。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来回答道德问题的答案。在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中,超自然的解释一般被忽略,人们将这种人文主义也称为“世俗人文主义”。
相信人的本性有巨大的潜力,而不相信宗教的超验的价值。
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和文学力量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达到,这与那个时期对古典文学和艺术的热情,正在增长的个人主义,多才多艺的男子应当成成为国务活动家、诗人、学者和勇士的理想是一致的。
人文主义一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专业意义上的术语;一是对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文化思想化理想一种概括性总结。前者是狭义的人文主义,后者是广义的人文主义,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区别之处。人文主义者认为哲学派的逻辑学太枯燥无味,而且完全与实际生活脱节,所以他们用一种感性的态度―――也就是世俗化、生活化的态度来对待古典文化,希望通过学习使人们更加重视道德,对现实生活更有责与贡献。但这种对古典语言、文风的过于狂热爱好,使有些人走向琐碎与极端,所以后来些名人于与这样的人文主义者为伍。但在这样一种热爱古典文化的风气影响下,整个意大利以及后来的社会都形成了一种思想理念:重视人,肯定人,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他们认为在上所有造化物中,人的“尊贵”是最优秀的,仅次于天使―――因为人是尘世间唯一能够获得上帝意旨化物。有些人则更进一步强调了人自己具有掌握自己命运和在尘世间幸福生活的能力。这就是文兴时期作为文化思想、文化理想的人文主义。但不管是狭义的人文主义还是广义的人文主义,“文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都一致坚信人类具有崇高的品质和美好的希望”2也就是说在重视人、肯定精神上它们是一致的;另外,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对人的重视与肯定都属于一种感性意义上的范畴不具备深沉的理性色彩。我们这里说的人文主义是指广义上的人文主义,也就是指在文艺复兴时成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思想理念。,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文主义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世界观。人文主义的含义十分复杂,它的核心内容在“人”,布克哈特认为人文主义的最突出之点在于人的发现,“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3,人是万物之本,所以人文主义也称人本主义,其中心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张人性、人权,否定神性、神权人文主义者肯定和注重人、人性,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要求在各个文领域里把人从基督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鲜明充分地展现人的一切特性。他们歌颂人性的力量,肯定人的价值,把人看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4,赞美人的精神和肉体,颂扬人的力量和智慧。
2.主张个性解放、个人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在漫长的中世纪,教会这个代表着上帝在人间的权力机构竭力宣传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宣传“原罪救赎”、“来世报应”、“天堂地狱”等,强迫人们放弃尘世的生活享受,放弃对现世幸福的追求,禁绝,忍受痛苦,追求永恒的天国的快乐。人文主义者反对“天堂”和“来世”的精神寄托,强调天国在人间,重返人间乐园,肯定人的伟大,肯定现实生活,热情歌颂爱情,认为爱情是人的最高尚的感情,认为人有追求荣誉和财富的权利,反对教会鼓吹的人生是苦难的来世思想和爱情是罪恶的禁欲主义,提倡个人自由、个性解放。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文主义者所反对的主要是教会的强权统治,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基督教信仰―――对基督教信仰的动摇怀疑要到18世纪启蒙时期,由启蒙主义思想家们来完成。因此,人文主义的基本特点不是理性的批判,而是激情的宣泄,它在思想上并不是以深刻著称的。
3.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批判中世纪教会对科学文化的摧残,反对蒙昧主义,提倡学习文化和追求知识,全面发展个人才智。在中世纪,知识文化掌握在少数教会神职人员手中,成为他们控制愚弄人民的工具,他们还宣扬知识会带来罪恶,对人民实行蒙昧主义创办大学的本意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教,在人文主义兴起以前,大学里讲授的最重要的科目是神学,到文艺复兴时期,渐渐增设了修辞、文法、历史、诗歌等科目,这些科目都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研究载体,研究有关人的知识,因而被称为“人文学科”,它摆脱了神学在大学里的首要地位。更重要的是,人文主义学者在对古代文化的研究过程中,逐渐摆脱了教会的蒙昧主义束缚,表现了对理性知识的推崇与追求,他们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真正的学知识,全面地发展个人的才智。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反对世袭等级制度中世纪的意大利名义上属于神圣罗马帝国,但由于教皇、教廷势力越来越大,一直与世俗的罗马帝国君主争权夺利,加上意大利素有的自治传统和因为商业经济发达所带来的自由城邦体制一切使中世纪的意大利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松散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初步发但不利于它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当后来法国、西班牙相继侵占意大利时,松散的意大利根本无来犯之敌对抗。因此,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希望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结束分裂动荡的局面。其他国家情况虽有差异,但也都希望出现强大统一的民族国家,因为羽翼尚未丰满的资产阶级还依仗仗一个强大稳定的国家来发展自己的力量,而封建割据、国家分裂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样,等级制度是维系封建社会的政治基础,随着市民阶层势力的壮大,这种制度就限制了资产阶级的步发展,他们被排除在国家政权之外,为了进一步争取自己的权利,实现个人的发展,人文主义者力反对封建世袭等级制度,实现个人的彻底解放。总之,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人”,人不是为上帝而存在,而是为生活而存在;人不是上帝的羔羊是生活的主人。
结语
文艺复兴虽然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基本结束,但实际上,我们从欧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去看,它们并没有真正的结束,我们今天正在提倡以人为本、人文关怀,这就是人文主义―――只不过不是放纵的人文主义,而是更广泛普遍理性的对人的关怀与重视。欧洲社会在文艺复兴过后就转入了更加理性的思考,人文主义在完成上一阶段任务以后,并没有销声匿迹,它在人性解放的道路上继续发展,到18世纪,就形成了人道主义思想―――与人的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更加理性的要求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说:人文主义并没有真正结束。人道主义在今天仍然是进步的、有价值的思想,还在推动社会发展。审判萨达姆,其一大罪状就是反人类罪,反人类罪就是不人道,所以我们现在还要提倡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
注释:。
[1] 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M].王觉非,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第285页
[2]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第152页
[3]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集:哈姆雷特[M].卞之琳,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第365页
[4]启良.西方文化概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第84页
参考文献:
[1]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从1350年开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标志着欧洲近代文化的新开端,而人文主义便成为了这一时期最强劲的社会思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一个以人文学科的研究与学术为基础,与基督教神学的人生观相对立,以人和人的现实生活为中心,以培养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为理想,以促进和实现人类幸福的现实生活为目的。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说到,“当幻觉的纱幕一经扯碎,当对于自然的恐惧和对于书籍和传说的盲信一经克服时,就有无数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等待解决。当别的民族对自然仍淡然漠视的时候,整个民族却喜好研究自然和考察自然……意大利研究自然科学的人自豪地在《神曲》中探索出对于自然科学感兴趣的暗示和证明。”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核心是关于人的理论。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尖锐地批判了基督教对人的贬低和轻视,批判了宗教的“原罪”说、禁欲主义和以出身、等级论品质的传统观念,赞扬人在宇宙中的独特的、崇高的地位,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和尊严。同时他们多方面地探讨了人性问题,肯定人的自然欲望和情感的合理性,重视人的现实的世俗生活,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追求一种幸福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伟大的音乐家李斯特将《神曲》改编为钢琴曲,从那激昂的旋律中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强音;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表现当时人们对人本文由收集整理性和美好爱情追求;法国勃良第乐派的杜费开始将世俗音乐引入宗教弥撒中;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则对整个宗教社会,包括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方音乐的影响
在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而从音乐欣赏的角度说,音乐无论是在形式、内容以及理论体系诸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并得以迅速发展。继之而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文主义理论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对西方的现代音乐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音乐要和谐悦耳
音乐家廷克里说:“谐和与不谐和只能用耳朵来判断”,“我从来不相信天体和谐的现实的存在和可能的存在。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谁也不能说服我,使我相信:离开发音就不可能想象谐和的音是‘天体’的运动产生。”“我从来没有由于聆听它们、检验它们而不边得更为愉快,更能受到启发的了”。文艺复兴时的作曲家、理论家维森蒂诺也认为,一部作品必须“充满和谐”,“缺少谐和,便会乏味”,音乐作品必须“充满和谐”,“用谐和音使耳朵得到满足。
(二)音乐有了初步的分类
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方音乐的影响还表现在音乐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了初步的分类,即“上流社会的音乐,(musie reservation music in polite soeiety)、“卑微的,(cose basse,the humble things)、“喜剧性的,(cose buffoni)、还产生了“室内乐”与“教会音乐”区别。维森蒂诺称前者为室内唱的歌(da cantare in camera),后者为教堂唱的歌(da cantare in chiesa)。
(三)人们对音乐的认识趋于客观
作曲家加福里于1496年说:“谐和就是悦耳的谐和相极端、相对比的声音由中间声部结合到一起的相应的音响。人们认为声乐音乐应当与它们所配的歌词充分结合,音乐不仅应当表现其曲调的外部特征,而且应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意义,应加强音乐对歌词的表现力。由此可见,人们在这时对音乐谐和与否的标准己不再受宗教观念的束缚了,而真正以发挥人的本性为标准。
(四)民族风格音乐的兴起
1.由“名实论”出发以探讨并改进人的生存实践方式
相关典籍的记载表明,先秦哲人学者之所以争相关注并探究“名实”问题,并就此开展争鸣,主要不是因为好奇,而最终都是为了在社会转型、哲学突破、“名实相怨”的时代,探讨并改进人的生存实践方式,使人得到较好的发展。在邓析,他关注并探究“名实”问题,是为了应对当权者的政令,为自己也为民众(包括“相悬以书者)争取较大的生存空间(《吕氏春秋·离谓》)。在孔子,他首倡“正名论”,是为了能在“礼崩乐坏”之际坚守礼乐原则以“为政”,是为了礼乐复兴而能使人“立于礼”(《论语·子路》)。在墨子,他关注并论述“名实”问题,是为了遏制“天下之诸侯将犹多皆免(勉)攻伐并兼”的势头(《墨子·非攻下》)。在公孙龙,他建构自己的“名实论”,是为了“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子·迹府》)。稷下学宫的齐地学者,他们讨论“名实”问题并形成相应理论,是因为坚信“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治者以其名”(《管子·枢言》)。概括起来说,总之都是为了通过“正名”、“治国”、“化天下”而探讨并改进人的生存实践方式。至于老子,他一方面声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另方面却根据“道”的不同特征而为之反复命名,并建构“名实”理论,从而引导人们通过不同的名称体察“道”的不同特征。究其根本原因,乃是由于“他更企图突破个我的局限,将个我从现实世界的拘泥中超,将人的精神生命不断地向上推展,向前延伸,以与宇宙精神相契合,而后从宇宙的规模上,来把握人的存在,来提升人的存在。”[4](P63)说到底,也还是为了探讨并改进人的生存实践方式。荀子具有敏锐的历史眼光,能够适应全中国统一的中央集权即将形成的形势,本着“法后王而一制度”(《儒效》)的信念,建构自己包括名学理论在内的哲学理论。他深信,在“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社会条件下,要“一制度”、“壹於道”,就必须“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正名》)。可见他创立自己的“名实论”,也是为了通过“正名”、“隆礼”而探讨并改进人的生存实践方式。
2.由“名实论”出发以探究人的生存实践方式的认识来源
先秦的哲人学者,生活于社会转型、“哲学突破”的时代,大都能以探讨并改进人的生存实践方式为己任。而更加使人佩服的是,他们还能以理性的精神,从“名实”的角度,进一步探究人的生存实践方式的认识来源,力图使自己的主张具有理论根据和说服力量,从而能真正赢得广泛认同乃至“率民而一”。首先看孔子和荀子。他们倡导的人的生存实践方式是“礼”。孔子提倡“立于礼”,要求“为国以礼”(《论语·先进》)。荀子倡言“礼者,人道之极也”,认为“礼”有本体论的意义。然而,其根据何在呢?孔子告知人们,“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而荀子则作了较为系统的探究: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礼论》)这段话蕴含的意义很多:第一,上古之世原本是没有礼的,面对当时“争则乱,乱则穷”的局面,先王产生了一种新的认识,“故制礼义以分之”。第二,礼能息人之争、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是人最为合适的生存实践方式。第三,礼之所以能够如此,乃是因为其本质特征在于以义“分之”。第四,礼的本质特征是“分”,而“分”的结果又必须用特定的“名”来标志,礼的标志性特征就是“名”或“名分”。显然,荀子已经探寻到了作为人最为合适的生存实践方式的“礼”的认识来源,也探寻到了作为礼的标志性特征的“名”和“名分”的认识来源。老子所追寻的“道”,既是天人本体,又是事物运动的规律,也是人最为合适的生存实践方式。可是,这种“道”无形无色、不可言说,人们应该怎样去认识它呢?这就必须选取它的某种可以推知的特性或可以把握的作用作为命名造词的理据,为它命名造词。譬如,它无形无声,恰好可以由此推知它具有“无”的特性,将它命名为“无”;它乃“万物之所由”,恰好可以由此推知它具有道路的特性,将它命名为“道”。由此可见,老子实际上已经通过“名”、运用“名”而论述了作为人最为合适的生存实践方式的“道”的认识来源。至于墨家、名家和稷下学者,他们从“名实”的角度,为探寻人的生存实践方式的认识来源所作出的努力,也是载在典籍的。限于篇幅,本文不能具体论述。
3.从探究人的生存实践方式及其认识来源的角度研究“名”
先秦哲人学者既已“在一种哲学地平线之内使语言成为问题了”,因而也能逐步认识到:探寻人的生存实践方式及其认识来源,必须运用“名”、通过“名”并在“名”中进行;这就必须重视“名”、研究“名”并且“正名”。具体到“名实”关系,更必须由“名”来呈现。由此,他们激发了“名”的自觉,进而形成了从这一角度研究“名”和“正名”的动力与作为。从孔子开始。他的“正名论”,就包含着“名论”。他论述了“名”的功能,亦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等等。他探讨了命名的理据,亦即“名之必可言也”;用现代词汇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为事物命名造词,最好有其理据,能够概括反映事物的某些特性。譬如,先民之所以把对人的亲爱之心命名为“仁”,是因为它乃“人”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品性,故而参照语词“人”以创造语词“仁”,故“人、仁”二词同源。可见孔子为了更好地探寻人的生存实践方式及其认识来源,确实深入地研究了“名”,乃至现代词汇学也能认同他的这一观点。到了荀子那里,从探究人的生存实践方式及其认识来源的角度研究“名”的动力与作为更为巨大。他研究了“名”的定义、种类、性质与功能,他研究了“制名”的目的、依据与法则,他研究了“正名”的目的、依据与法则,建构起了自具特色的“名论”、“制名论”和“正名论”。他的很多观点,如“制名指实”、“约定俗成”、“径易不拂”、“名定实辨”、“名闻实喻”、“验名观行”等等,直到现在还具有较大的生命力,能够给予学者以深刻的启发。至于墨家、名家和稷下学者,他们为探寻人的生存实践方式及其认识来源,而自觉地研究“名”并取得很大的成绩,也是载在典籍、惠及后世的。
二、先秦“名实论”的基本内容
先秦“名实论”,萌发于“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成熟于“哲学突破”的思想历程,盛行于“名辩思潮”的之中,与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紧密关联,不断发展,不断重构,既是“哲学地平线内的语言问题”,也是语言研究中的哲学问题。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其基本内容才变得丰富而复杂,不易概括表述。好在,它在变化发展中有其一贯之基本课题,荀子重构的“名实论”又具有集大成的意义与特征,这样就使我们有可能以荀子的理论为基础而综合诸子的思想,对其基本内容进行概括性的论述。当然,疏漏也就难以避免。根据我们的初步考察,无论是从内部的逻辑次序来看,还是从外部的社会关联来看,先秦“名实论”的基本内容,都大致可以分为“名”论、“实”论、“名实”关系论、“制名”论、“正名”论五个大的部分。这五个部分的内容虽然不一定在每一位哲人学者那里都有充分的展现,但在实质上,它们的有序展开与有机结合,才是较为完整的先秦“名实论”。先秦“名实论”的“名”论,开始于语词“名”的哲学化,主要论述“名”的性质、种类与功能。譬如:公孙龙初创的“夫名,实谓也。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的理论;后期墨家提出的“以名举实”和“举,拟实也”的论断;稷下齐地学者标举的“名者,圣人之所以纪(标记)万物”的论点;荀子论证的“名也者,所以期(要约,概括)累(累积,大量)实也”的科学性定义;都深刻而又明确地揭示出“名”的性质与功能,使“名”的符号特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此外,荀子还根据多种需要、转换多种角度,将“名”分为“大共名”、“共名”、“大别名”、“别名”、“刑名”、“爵名”、“文名”、“散名”、“单名”、“兼名”等等种类,足以引导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名”的认识,开放对“名”的思考,体察“名”在社会生活与人生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先秦“名实论”的“实”论,开始于语词“实”的哲学化,主要论述“实”的性质与来源。公孙龙《名实论》指出:“天地与其所产焉,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它的最大贡献,是从理论上明确地区分了“实”与“物”,肯定了“实”乃一类“物”的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这种“物”区别于那种“物”的关键,很富于前沿性和启示性。荀子《正名篇》论证:“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拟)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心有徵知……然而徵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它的最大贡献,是引进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实”的性质与来源———“实”是人们在与世界的互动历程中,凭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对于“物”之共同特性的认识与概括。如果将他们的这一理论与古希腊哲人学者的相关理论进行比较,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先秦“名实论”的“名实”关系论,诸子各家都有各自的视角、特色与贡献。《管子·九守》指出:“修(循)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反相为情。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名生于实。”这段论述之可贵,在于它揭示了“名”与“实”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先有“实”,后有“名”,“名生于实”,“按实而定名”;另方面,“名”与“实”能够相互说明、相互促进;而且,“名”与“实”的这种辩证关系,既可以也应该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荀子《正名篇》追溯:“天官意物”,“心有徵知”,事物既分,特征既显,“实”也就突现了,“然后随而命之”,“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这样的论述,彰显了“名”与“实”的性质和来源,因而更为深刻地阐发了二者的关系,直到今天也仍然充满生命活力。关于先秦“名实论”的“制名”论,《公孙龙子·白马论》指出过“命色形非命形也”;《墨子·经说上》强调过“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而荀子《正名篇》则总结了“制名”的现实目的,亦即“明贵贱”、“辨同异”以使“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发掘了“制名”的认识论基础,亦即“天官意物”,“心有徵知”,事物既分,特征既显,“然后随而命之”;建构了“制名”的五条法则,亦即“稽实定数”、“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实同则名同,实异则名异)”、“约定俗成谓之宜”、“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单足以喻则单(名),单不足以喻则兼(复名)”。荀子建构的“制名”论,既有认识论高度,又有逻辑学的深度。其中的“约定俗成”法则,直到现在仍然被语言学视为“原理”而加以推崇;其中的“径易而不拂”法则,虽然尚未被中国语言学充分发掘,但是确有大力阐发的价值。先秦“名实论”的“正名”论,一直是诸子共同的话题,几乎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与贡献。譬如:《公孙龙子·名实论》提出“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管子·白心》强调“名正法备,则圣人无事”;《墨子·经上》则进而倡导“名实合,(则)为”。而荀子则立足现实社会的多方需要来确立了“正名”之目的,亦即“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则慎率民而一焉”;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寻到“正名”之依据,亦即认识的基本规律、历史的鲜活经验和“君子”的表率作用:审时度势,确立了“正名”的三大法则,亦即了解“乱名”规律以便对症下药、明确“正名”标准以便恰当运用、观察社会实践检验“正名”效果。这就使先秦“正名”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使历代诸子追求的“名实一致”原则得到落实。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先秦“名实论”,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在其基本内容的深处,还贯穿着一根红线,那就是人的生存实践及其认识来源;这是先秦“名实论”蕴含的主要精神。我们如此论断的根据何在?不妨思考三个问题:第一,先秦“名实论”何以首先建构“名”论?这主要是因为,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以往的生活规则已被打破,新生的思想观念尚未确立,于是,“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荀子·正名》),因而导致人们寻找不到适合的生存实践方式。这时,终于有孔子一类的哲人奋起倡导“正名”,要以“正名”为方略,治理国家,疏导社会,找到人的合理的生存实践方式。这就必须研究“名”,必须建构“名”论。只要重温《论语·子路》中的那段名言,对此就不难理解。第二,先秦“名实论”进而建构“实”论的意义何在?首先应该看到,“夫名,实谓也”,没有“实”就没有“名”,之所以需要“名”,就是因为要表达“实”,要“名闻而实喻”;如果不能认识“实”的性质与来源,也就不能切实地“正名”。这就必须研究“实”,必须建构“实”论。进而应该看到,哲人学者在探寻“实”的过程中,逐步地找到了它的来源,认清了它的性质:“实”就是人们在与事物、在与世界的互动历程中,凭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对于“物”之共同特性的认识与概括。而这种认识“实”的活动,正是人的最基本、最常有的生存实践方式。第三,先秦“名实论”的“名实”关系论、“制名”论、“正名”论指向何方?按照《论语·子路》的说法,是“为政”;按照《墨子·经上》的说法,是“名实合,(则)为”;按照《公孙龙子·迹府》的说法,是“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按照《管子·九守》的说法,是“修(循)名而督实……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按照《荀子·正名》的说法,是“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则慎率民而一焉”。即使是老子,他也由建构“名”论而探讨了作为人最为合适的生存实践方式的“道”的认识来源。由此可见,先秦“名实论”的指向最终在于探寻人的生存实践及其认识来源。
三、先秦“名实论”的定位思考
所谓学术定位,其实就是根据研究与应用的需要,在认清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将作为研究对象的特定学术理论放在适当的地位并做出某种评价,以便更好地促进古今中外相关学术理论的会通,更多地阐发出具有生命力和启示性的思想要素。对于上古时期特定学术理论进行学术定位,具有理论与实用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先秦“名实论”有其原创性、复杂性和中华特色,关于其学术定位,应该思考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先秦“名实论”是否属于哲学范围
从较浅的层次上看,先秦“名实论”重点讨论的问题是“名”与“实”的关系。而“名”与“实”的关系,又包含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语言与存在的关系、概念与事物的关系、事物与属性的关系等等具体问题。所有这类问题,正是哲学要大力研究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先秦“名实论”首先就应该属于哲学范围。譬如,荀子的“名实论”论述了“正名”的缘起、根据和原则;哲学史家就据此认为:“荀子运用唯物主义认识论准确地解决了名实关系问题”,“荀子的唯物主义名实论,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实’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5](P697)从较深的层次上看,先秦“名实论”的理论重心,是基于“名”乃人所特有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的认识,通过“名”以探讨人的合理的生存实践方式及其认识来源,亦即荀子所谓“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而从海德格尔开始,直到当代西方哲学,许多哲学家都将人的生存实践提升到本体层面,认为讨论人的生存实践方式及其认识来源的问题,是哲学领域的中心问题或主要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先秦“名实论”更加应该属于哲学范围;它既是哲学研究中的语言课题,也是语言研究中的哲学课题。
2.先秦“名实论”是否为语言学理论
先秦“名实论”中,“名实”的“名”、“制名”的“名”、“正名”的“名”,都是指名称语词;先秦“名实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关于名称语词的学术理论。从这一角度看,先秦“名实论”里确有精彩的语言学理论。所以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强调:“这些语言理论,特别是荀子在《正名篇》中所阐述的语言理论,直到今天,还是不可动摇的。”王先生还讲到,荀子论述了三个语言学原理: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具有民族的特点;语言是具有稳固性的,同时又是发展的。[6](P5)所有这些,应该都是没有疑义的。然而又必须看到:现代语言学理论,或将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区分开来而潜心于语言内部系统的研究,或将语言能力与言语行为区分开来而致力于探索人的内在的语言能力;而先秦“名实论”,恰恰是要将“名”与社会的转型、文化的变革紧密联系起来;并且要在社会转型、文化变革的时代里,通过考察“名实”关系,以探讨人的合理的生存实践方式及其认识来源。现代语言学理论,主要关注语词的符号性、体系性和封闭性;而先秦“名实论”,恰恰是要将“名”视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最终要通过“名”以探究人、语言、世界三者互动共变的本质关系,人的生存实践最基本的方式。所以,先秦“名实论”跟现代通常意义上的语言学理论,确实又有很大的甚至是本质性的差别;它高度重视的是语言研究中的哲学课题。据此,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它等同于语言学理论,那会抹杀它的许多精华、掩盖它的一些亮点,不利于它与古今中外相关理论的比较和会通,不利于阐发出更多具有生命力和启示性的思想要素。
3.先秦“名实论”是否就是逻辑学理论
实在说来,先秦“名实论”从初创开始,就具有引人瞩目的逻辑学元素,值得大力开发。首先,“名实论”的“名”,就既指语词,又指概念,显然可以视为逻辑学中的一个元素;而先秦哲人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表现出了较高的逻辑学水平。其次,“名实论”大都由“名”论及“辞、说、辩”,考察了由概念到判断、到推理、到论证的全过程,表现出了较高的逻辑学水平。《墨子·小取》云:“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荀子·正名》云:“实不喻然后命(名),命不喻然后期(辞),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辩。”都是如此。然而,正如徐复观先生指出的:“逻辑是要抽掉经验的具体事实,以发现纯思维的推理形式。而我国名学则是要紧扣经验的具体事实,或紧扣意指的价值要求,以求人的言行一致。逻辑所追求的是思维的世界;而名学所追求的是行为的世界。两者在起步的地方有关连,例如语言表达的正确,及在经验事实的认定中,必须有若干推理的作用。但发展下去,便各人走各人的路了。”[7](P7)我们认为,先秦“名实论”所要重点解决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切实“正名”的问题,进而是人、语言、世界三者互动共变之关系问题,最终是人的生存实践最基本的方式的问题,而主要不是思辨世界中的问题。因此,它并不等同于西方的逻辑学理论。
一、英语教学的人文性
(一)人文主义教育教学观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人文主义都作为文化的精髓,作为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备受人们的关注。其在教育活动中以人文关怀为基础,从而力求做到科学、人文及个性化创造的和谐统一,强调教育要具有广博的视野、独立的理性精神及智慧的品格,在思想观念上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主体精神的培养。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得到显现出来,倡导人本主义。目前英语作为教育体系中地重要课程之一,其属于人文学科,所以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人文学科知识的特殊功能,从而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人文主义教育观
人文主义教育观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英语教学中需要充分地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将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注重对学生自我实现理念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人格,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英语教学中人文主义教学原则具体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尽量使用与学生个体经验相关的材料,以促进二语(英语)自我与母语自我的结合。
(2)减少或避免批评,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
(3)导入情感教学,使积极的情感体验与学生的语言学习结合起来。
(4)鼓励素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我。
(5)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引导二语自我向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学习者自己愿意做的人。
(6)增加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为英语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人性化的途径。
二、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性
目前,我们的英语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笔者认为,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及实践能力
英语在我国很大一部分高校中都有开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而对于英语专业,则目的是培养专业的英语人才,但在英语学习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人文知识,对语言缺乏敏感度,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英语学习具有较多的不利因素。因为在英语学习中会有许多关系到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如果对这些方面缺乏了解,则会给英语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另外在当前高校中,很大一部分学生都缺乏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英语学习还主要是依靠课堂上教师教授的知识,而且在英语写作及口语学习中由于思维领域较窄,所以其表达的内容较少,每天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英语的学习,缺乏创新精神,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需要教师加强人文主义思想的教育,提升学生自学和实践的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语言教学思想认为,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英语教学的要求。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许多英语教师都很重视语言教学,重视学生发音的准确性、语法的正确性及语言的流畅性,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则关注很少。比如,在批改学生的写作练习时,多数情况下教师只改正学生拼写中的错误、语法使用上的错误和句型上的错误等,而对学生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内容是否恰当则不予重视。这也就是说,教师只侧重于学生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必须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必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能促进学校设置相关课程
在目前各院校中,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多偏重对学生进行英语技能的教学,关于中西文化方面的教学仅仅是作为选修课来对待的。学校如此安排,虽然不能说是错误,但这样一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教育的要求却被忽视了。近些年,高等院校都很重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贯彻,但在开展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很多活动虽然都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对于学生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仍无很大帮助,仍没有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能促使学校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相关课程或安排相应的活动。
三、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其更主要的是人文素质教育,这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语言习惯的养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塑造其良好的人格,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师生之间需要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教师将人文主义有效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贯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结合必修一及本课内容,归纳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起源的背景。”①政治: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②经济: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繁荣;③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教师阐释:“人文思想是一种思想文化现象,思想文化主要由什么决定?政治、经济与文化是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虽非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内容,却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教师应让学生结合必修一所学的知识和教材对古希腊人文主义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并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也为学生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先哲的政治设想的了解埋下伏笔。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智者学派。提问:“什么是智者学派?关于智者学派,他们提出了哪些主张?”(展示材料并分析。)
“材料一: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普罗泰格拉;材料二: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普罗泰格拉。”
提问:“这些材料体现了智者学派的哪些主张?”
这两则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论断,具体表现:①人的感觉是判断标准;②制度、法律是人为产物。
让学生结合材料分析智者学派的主张,一分为二地评价智者学派,从而得出智者学派由于过分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因此导致了当时雅典世风日下的局面这一结论。
(2)苏格拉底。学生首先归纳苏格拉底的主张,教师提问:“‘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思想力是什么意思?”
提问:“如何做到一个有思想力的人?”(展示材料)“熊和隐士成了好朋友。熊看到有苍蝇来打扰隐士睡觉,很生气。它抱起一块大石头砸向落在隐士额角上的苍蝇。苍蝇飞跑了,隐士的脑袋也成了两半。”思考:“熊究竟有没有美德呢?如果苏格拉底读到这个寓言,他会得出什么结论?”追问:“怎样获得知识?”继续追问:“苏格拉底的主张体现了他关注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小结:“苏格拉底认为有知识的人,就有美德;所以主观上你要认清自己是否具备知识;客观上知识是来自教育。”
思考:“如果让苏格拉底与普罗泰格拉对话,他们的观点有何异同?”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一个是从关注神到关注人,一个关注什么样的人,追求真善美。
(3)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归纳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并进行分析。思考:“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更以学识渊博著称。他不仅青出于蓝而胜与蓝,处处皆有超过老师的成就,还对柏拉图的唯心论进行了批判。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说明他们关注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关于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教师主要通过让学生分析材料,步步设问,让他们对这些先哲的观点有较深刻的理解,并认识到他们关注的对象都是人,而智者学派关注的是自然的人,苏格拉底关注的是有道德的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注的是有理性的人。
3.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与意义
学生归纳:古希腊时期的人文主义就是注重人和人性(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人的理性思考。
学生活动:如果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四人中有一位被评为“感动雅典人物”,请结合他们的思想主张,为他写一份颁奖词。某学生所写的颁奖词如下:一个垂暮老人,一副疲惫的肩膀,支撑起的却是所有青年的精神世界,美德即知识,让他身上散发出圣洁的光芒,大街小巷是他在针砭时弊,侃侃而谈,被诬陷,被迫害,濒临死亡毅然不弯腰,就像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胡杨,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中!
在人学发展的历史天空下,东西方都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人文主义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元素之一,从文艺复兴开始,以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为主要精神的人文主义开始确立,此后随着西方社会的工业现代化的成功,人文主义在西方社会中茁壮成长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使之成为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中是否也包含人本思想呢?它和西方人文主义的区别主要在什么地方?笔者认为,以儒家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含有丰富的人本思想,他们与西方人文主义的区别主要在于价值取向的不同。下面对之做一比较。
东方人本思想首先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学思想。仁最初是指某个民族的日常的礼节,表示两个人打招呼的行为,是一种谦让的举止。孔子借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孔子曰,仁者爱人。孔子的人学思想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1]的人性说。孔子认为,人的本性相近,只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不同。这表明孔子承认人生来差别不大,接近于平等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要想使人得到发展必须通过教育,个人方面必须“好学”。孔子讲要“好学不厌”,以追求人生至道。孔子人性说启示我们,对每个人来说,人与人之间差别并不很大,每个人的成功机会接近于均等,个人成功与否更主要的是在于个人努力程度,这一点在今天看来仍然不错。其次,孔子非常重视人的生命权。孔子在马厩失火后,问人而不问马,明显把人的生命看的高于畜类或财产等物质。另外,孔子反对殉葬制度,《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记载,“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2] 可见孔子是痛恨用陶佣来为死人殉葬的,更不要说用活人来殉葬。再次,孔子针对当时社会充满迷信鬼神的现状,采取了“敬鬼神而远之”的现实主义的态度,强调“人事”重于“事鬼”。《论语》中记载孔子不讲乱、力、怪、神,当季路问孔子事鬼神之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在孔子那里,“事人”在先,“事鬼”在后,即“人事”是我们所应当关注的首要问题。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把人置于鬼神之上,把“事人”置于“事鬼”之上,这一思想非常宝贵,可以说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从而深刻影响了两千多年的古代中国社会,形成了古代中国一种伦理本位的社会存在。而不是如西方社会那样,形成了一种宗教文化统治下的人的异化了的生存状态。接下来,孔子仁学的中心内容是什麽?它就是关于理想人格的塑造问题,即所谓“成人”之道。成仁成圣的理想人格是儒家推崇的人生最高目标。孔子把“仁”的内涵定义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孔子这里从人与人的关系出发,主张人与人要互相尊重和友爱,把别人的成功与否视为与己相关之事,从“泛爱众”推出仁君要行仁政,仁君爱民的思想,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修己以安百姓”(《宪问》)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上面。从而达到儒家的最高人格理想。
西方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源于拉丁文humanus),通常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封建统治和宗教神学体系的资产阶级思潮。其主要思想是肯定现实人生的意义,要求享受人生的快乐;倡导个性解放、要求个人自由、相信人的伟大力量、颂扬人性的完美和崇高。人文主义针对中世纪的神学文化,呼吁要重新发现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肯定人的意志和行动的价值,恢复人的各种权利,包括人在上帝面前的应有地位。早期的人文主义者歌颂新兴商业资产阶级的积极进取和乐观主义精神,要求承认他们通过劳动而获得的人间幸福的合法性,反对禁欲主义对人间幸福的扼杀。但丁创作的《神曲》标志着文艺复兴的开始。他认为人是最高贵的,因为人有理性和意志自由,人应当通过理性和行动来争取自由和幸福;他还认为爱是统治世界的力量,人应当爱人,而不应当去爱神。彼得拉克在《秘密》中有一段话:“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包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3],充分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自身解放的急切心情。薄伽丘认为“人类天生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3],这被称为最早的人权宣言。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的光辉代表,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文主义思想。他提倡人的尊严,赞扬人的伟大,歌颂人间的仁爱和友谊。
1.儒家人本思想和西方人文主义的共同点
他们都以人为中心,以现实的人生为出发点,都反对或搁置神学,对人生采取积极的态度。儒家主张仁爱学说,由亲亲到泛爱众,由泛爱众到君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社会众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生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仁人志士。《易经·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乾健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西方人文主义从反对神学对人的统治出发,高扬人的理性精神,追求现实的人生幸福,要求恢复人的各种权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积极进取和乐观主义精神。在对待人之外的鬼神世界时,儒家明显采取了搁置的态度,客观上影响了中国的无神论思想。儒家强调人的现实世界高于一切,不能以危害人的正常生命权、生存权为标准处理事情,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可贵之处。而西方人文主义则明确反对神权的压迫,他们把神权与人权对立起来,认为只有封建神权的统治,才能彻底解放人自己。
2.儒家人本思想和西方人文主义的不同点
第一,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天人合一”;西方人文主义强调以人的欲望、要求作为出发点,对自然采取征服、掠夺的方式,强调“天人相争”的观念。《易经》作为儒家五经之首,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正是“天人合一”的精神,《易传》进一步阐述了这种精神,主要是说人们要认真观察自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也就是要向大自然学习,不断提高人们的生存能力,而人们又必须有节制、适度地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儒家人本思想以集体为本位;西方人文主义以个人为本位。儒家人本思想重视家庭、家族、国家这种集体的利益,个人利益必须以集体利益为前提,对家庭要以孝悌为核心,对国家要以忠诚为基本价值,因此集体主义是儒家的主要价值取向。而西方人文主义则更重视个人的利益和权利,他们强调个体的自由,注重个人的奋斗和个人的权利,私人的权利和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有时甚至会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不顾国家利益。
第三,儒家人本思想强调善重于智,而西方人文主义则重视自然科学和理性。儒家以人格善为最大目的,因此非常重视人的道德完善,强调克己复礼,强调修身、齐家是一个人的最基本道德要求。而由于中国长期处在农耕经济时期,对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要求不是很高,客观上造成儒家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发展,而是偏于重视人自身品格的完善和国家秩序的稳定。于是儒家特别重视“德治”,并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董仲舒提出了“正其谊不谋其利”的著名论断,实际上是促进和推动了儒家仁学的宗教化,客观上形成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重义轻利的倾向。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西方人文主义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从古希腊时代的“美德即知识”到近代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在西方形成了尊重知识的优秀传统。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近代欧洲的自然科学也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且促进了自然哲学的发展。自然哲学重视自然科学和理性,他们力图以科学和理性来反对中世纪独断主义的封建神学,以解放神学统治下的人和自然。
3.两者比较的启示与意义
儒家人本思想和西方人文主义是东西两大文化传统中的主流价值观,都对各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儒家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尤其在当今文化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发展成为一种态势,西方社会逐渐认识到东方文化的价值,东方文化对于解决当今全球化时代面临的一些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提升传统文化以适应现代化发展之需和化解全球化时代难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儒家人本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整体重于个人等内容都具有合理性,重新阐释这些内容必然会对当今人类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源于西方人本思想中的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等具有现代精神的文化也具有重要价值,现代性文化直接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他们尊重科学、理性和个人权利,这些因素对于现代性先天不足的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认真研究和借鉴,使之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同时,两种文化又都是各自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带有其局限性,因此在借鉴学习时要认识到其不足之处,少犯同样的错误。儒家人本思想过分注重整体的稳定,忽视个人的合理欲望要求,因此造成社会发展动力不足,长期徘徊在封建农耕经济下的低水平,民生质量低水平发展,最终造成近代以来落后的历史现实。我们在发展传统文化时必须加以警惕,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西方人文主义过分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造成今天环境危机、能源枯竭,直接影响到人类可持续发展;过分强调人的各种欲望和要求,造成人性中的各种恶的本性泛滥,造成社会混乱,道德下降,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安和惶恐,这些现象是西方人文主义的不良后果,必须给予科学总结。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现代化建设,就是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为指导,借鉴西方人文主义中具有现代性的人权、法治、自由和科学为主的文化,又要发展民族文化中有生命力的文化,并使之提升到现代化的高度,创新和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 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个行业领域都将对自己竞争力的提升作为在市场中立足的重要途径,这就提高了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择,人才的教育方式也随之进行了革新。英语作为广泛使用的世界通用语言,目前对于英语方面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过去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培养出现在所适用的英语人才。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开始在英语教育中出现,即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加入到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
2 人文主义思想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2.1 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和自学能力
为了培养科技英语人才,开展科技英语的翻译工作,很多理工类院校也设置了英语专业。但是由于理工院校主要以理科生为主,对于人文知识了解不足,对语言也不够敏感。语言的学习涉及到文化背景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历史、人文风俗等各种知识,这为理科学生学习英语造成了困难。而在日常的学习中,普遍的学生都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学习知识,只有极少部分有主动自主学习的行为,学生自主和实践学习的能力很差。学生的思维领域不够开阔,在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上能够表述的内容极少。所以,学生只能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学习,无法在自主的学习中进行创新。因此,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极为重要,能够对学生自学能力进行培养。
2.2 促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语言教学侧重于对学生语言技能的教学,重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对语法的应用是否正确,发音是否准确,语言的使用是否流畅,很少对学生英语的整体情况进行关注。简而言之,教师只重视对于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的培养,忽略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造成了学生知识局限思维领域不够开阔,缺乏对问题的正确思考。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综合素质着重培养,加强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最近几年,人文思想在高等院校教育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在学校组织校内活动的时候,却没有凸显出人文主义思想。有很多校内活动虽然宣传中广泛提到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极为重视,但是,实际上对于学生发展创造性、全面性以及整体性丝毫没有帮助,无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动力。学校开展相关的人文课程和活动,才能够有效的应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达到活动目的。
3 如何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3.1 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不能仅仅只限于词汇、句型、语法等基础知识方面,更应该将历史、政治、艺术、哲学以及法律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作为学习的内容,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完善。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需要广泛涉猎西方文化。人文精神对于学习英语的学生极为重要。在走出校园后,英语专业的学生是需要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英语交际中。为了实现与本国人或者是外国人运用英语进行口语或者是书面的交流的这一目标,只是简单的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是无法达到的。
3.2 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教学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为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教学,还包括了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不断的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将新的知识和素材与教学相结合。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语言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尊重、自我内省,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的亲密,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与良好品质。所以,在教学内容上需要各方面普遍考虑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3.3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人文主义教学理念
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学生的自我实现提供帮助,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潜能,语言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构建合理知识结构的时候提供帮助。教师需要有开放式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挖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互动交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更加热爱和了解自己学习的专业,促进学生思维领域的拓展,帮助学生知识理解和吸收能力的提高。
3.4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校园氛围和谐、宽松以及自由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内在精神素质,良好的学风有利于学生品质的形成。在应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时候,不能只是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改善,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学生相关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生团体活动等,能够给学生成长进步带来影响。所以,学校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重视文化建设。使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对社会和现实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增强自己实践和创造方面的能力。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加强高校英语教学的建设,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加大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思考。增强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认识,全面分析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寻找科学合理的方法,实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将人文主义语言教学观念的价值进行充分的发挥,促进目前高校英语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1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到其它国家。人文主义这个称谓来源于“人文学科”,是由世俗学校设置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针锋相对的世俗文化。人文主义者的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当时反封建的主力军。
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用人性反对神权。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智力,可以创造一切,以此与神权相对立。“人性论”是人文主义者的理论纲领。
(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肯定现实生活,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幸福,从而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
(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者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推崇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现代性的人文主义是在19世纪作为术语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问世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拨,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料性、非工具性等。现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弃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作宇宙间 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不是乌托帮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是精神性的存在。但这种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台上,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则。
2 人文主义思想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人文主义特征,营造鲜活的人文教育氛围,直接体现人文主义理念与特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得以实现:
(1)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的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造就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人文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它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皆有学习潜力、学习天赋;学习应当是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自由学习等等。人文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文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在目前高校招生普遍扩招的形势下,由于学生的水平各异、学习能力各异、学习策略各异、学习动机各异以及普遍的师资匮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学习中心”或“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甚至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自主学习英语,从而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校园网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室时空限制,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需要学多久就学多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程度的学习材料,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进度,不断作出调整,并最终实现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2004年4月份起,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试点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次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上来。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改革的手段就是要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改革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把现有的大纲朝着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方向改变;二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三是改革评估方法。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具备以下优点:①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合;②课堂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③光盘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④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这些优点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有着天然的联系。
(3)改革评估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要求评估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众所周知,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根据被试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其语言能力,因此在语言测试中要充分考虑试卷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真实性(authenticity)、交互性(interactions)、影响(impact)和可实践性(practicality),利用测试的反拨作用来促进教与学的理念的变化,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良好的语言测试应该建立在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学习论和心理测量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它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并只能服务于教学工作。
3 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必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移植国外二语教学理论;二是推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改革评估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只有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单纯对教学法的研究转移到对教学法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双轨研究方向上来。
参考文献
[1]蔡基刚. 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2).
1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到其它国家。人文主义这个称谓来源于“人文学科”,是由世俗学校设置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针锋相对的世俗文化。人文主义者的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当时反封建的主力军。
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用人性反对神权。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智力,可以创造一切,以此与神权相对立。“人性论”是人文主义者的理论纲领。
(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肯定现实生活,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幸福,从而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
(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者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推崇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现代性的人文主义是在19世纪作为术语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问世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拨,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料性、非工具性等。现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弃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作宇宙间 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不是乌托帮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是精神性的存在。但这种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台上,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则。
2 人文主义思想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人文主义特征,营造鲜活的人文教育氛围,直接体现人文主义理念与特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得以实现:
(1)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的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造就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人文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它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皆有学习潜力、学习天赋;学习应当是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自由学习等等。人文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文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在目前高校招生普遍扩招的形势下,由于学生的水平各异、学习能力各异、学习策略各异、学习动机各异以及普遍的师资匮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学习中心”或“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甚至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自主学习英语,从而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校园网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室时空限制,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需要学多久就学多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程度的学习材料,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进度,不断作出调整,并最终实现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2004年4月份起,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试点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次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上来。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改革的手段就是要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改革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把现有的大纲朝着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方向改变;二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三是改革评估方法。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具备以下优点:①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合;②课堂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③光盘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④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这些优点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有着天然的联系。
(3)改革评估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