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10-24 20:12: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物化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物化教案

篇1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氯气的性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并通过氯气的发现和确认的科学史,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2、教学方式:

讲解与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3、教学过程:

[提问]同学们知道海水的主要成分有哪些?(水,氯化钠等)

你知道其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什么?

[引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富集在海水中含量很高的元素——氯。

[电脑播放引入]化学家舍勒发现氯气的生动故事。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MnO2)的过程中,用它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且有强烈的刺鼻气味,使他感到非常难受,但他继续对该气体进行研究,发现它可与很多的金属和非金属反应,再将这种气体溶于水,又发现该气体还能使有色的纸张、花朵、衣物等褪色。

通过以上的信息材料,讨论以下的问题:

问题1:推测氯气的物理性质。

问题2: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及反应。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71页图4-15,并给学生示范。

展示一瓶氯气,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氯气的物理性质,得出结论后,再与课本上的结论进行对比,小结氯气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书写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创设问题]请画出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根据你已有的知识,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具有强氧化性还是还原性?为什么?并与氧原子的结构及氧气的性质比较,有什么相似性吗?

[学生讨论交流]可能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能与许多金属和非金属反应。

[讲解]教师利用课件进行讲解Cl2与金属的反应,并通过氯气与Na、Fe、Cu的反应归纳氯气与金属反应的规律。

[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实验4-3:氯气与氢气点燃反应

①提出问题: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怎样?

②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制取H2,检验H2的纯度,将燃着H2的导气管伸入盛有Cl2的集气瓶中。

③实验过程: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气管伸入盛有Cl2的集气瓶中,观察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

④实验现象:H2在Cl2中继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集气瓶口有白雾出现。

⑤实验结论:纯净的H2可以在Cl2中安静地燃烧。

⑥注意事项:为了保证实验安全,H2在点燃前必须验纯;氢气导管要从集气瓶口慢慢地逐渐伸向瓶底;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氢气燃烧完毕后,立即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然后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振荡,吸收HCl气体。

(通过课件小结氢气与氯气的反应)

[组织学生讨论]

问题1:从钠、铁、铜、氢气与氯气的反应分析氯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并验证前面推测的氯气化学性质是否正确?

问题2:通过以上的实验,你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师启发:金属和非金属氢气在氯气中反应有什么共同点?燃烧是否一定有氧气参加?比较铁、硫、碳在氧气中燃烧与铜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找出其共同特点。

[得出结论]:1、氯气很活泼,具有强的氧化性。

2、燃烧的概念:凡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均可称为燃烧。

4、作业设计:

例1、下列气体中,既有颜色又有毒性的是:(C)

A、N2B、COC、Cl2D、CO2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氯原子和氯离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B、氯离子比氯原子多一个电子

C、氯气有毒,氯离子也有毒

D、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2

例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铜丝在氯气中燃烧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3、HCl的工业制法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篇2

2.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二)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单个定滑轮和动滑轮、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的滑轮组、钩码、弹簧秤、细线绳、剪铁用剪刀、镊子、铁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教师出示实物并进行演示。出示画有这两个杠杆的示意图的黑板。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臂,讲清道理,说明结论。

剪铁用剪刀和镊子两杠杆示意图如图4所示。

二、进行新课

引言:看课本图13—12。提问,我们用力向下拉绳子,国旗上升,你知道旗杆的顶部有什么装置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旗杆顶部有一个滑轮,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的轮子。观看实物,引出本节内容并板书:“三、滑轮”

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

(1)观察定滑轮,指出旗杆顶端装有一个定滑轮。定滑轮工作时,它的轴固定不动。看课本图13—9,分辨哪个是定滑轮。教师边讲边演示。

(2)提问:使用定滑轮有什么好处?

(3)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本节实验1要求进行。参照课本图13—10装置进行。

说明:重物用2个钩码表示,用弹簧秤测得的数值有两个,一是钩码重,另一个是通过定滑轮拉钩码时弹簧秤的示数。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数值,得出并板书:“1.定滑轮: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解释动力方向的改变。

2.动滑轮:

(1)看课本图13—9,分析乙图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轮与甲图中的定滑轮有何不同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小结:乙图中提起重物的滑轮是动滑轮。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甲图中人的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乙图中的动滑轮提升重物人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教师边讲边演示动滑轮提升重物。

(2)提问: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

(3)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课文实验2参照图13—11进行实验。

说明:重物用3个钩码表示。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用弹簧秤通过动滑轮来拉钩码,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由学生根据实验测得的数值分析得出,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教师指出: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板书:“2.动滑轮: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

说明此时钩码由两段绳子吊着,每段绳子只承担钩码重的一半。

3.滑轮组

(1)提问:看课本图13—15,小女孩为什么能吊起一头牛犊?

教师指出:小女孩要拉住比她体重大得多的牛犊,使用了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的滑轮组。这样既节省了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板书:“3.滑轮组:

篇3

1知道液化现象

2知道液化的方法

3知道液化放热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养成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努力分析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小学自然和初中地理都进行了水蒸气遇冷结成小水珠形成降雨的液化现象,以为本节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吸引住学生的视线,也让他们不觉得神秘而产生亲近感.逐步知道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就是“液化”,以及原来降低温度可以液化.

本节主要介绍了液化的不同方法以及液化的条件和液化的放热现象.

本节的一个特点就是紧密得联系了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把课本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教法建议

本节知识因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本节的教学更多的是把以前的知识规范化,把生活中的现象、实例统一到理论上来.

教学可先把生活中的常见的、能见到的、具体液化实例列举出来,然后让学生去试着解释这些现象,追问他们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最后教师再总结、讲解.之后举一些生活中不常见的例子让学生解释,并试着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液化

课题

液化

教学目标

1.知道液化现象

2.知道液化的方法

3.知道液化放热

教学重点

1.液化的两种不同方法

2.液化放出热量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用液化理论解释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讲授、实验

教具

冰块、敞口易拉罐桶(装冰)、注射器、乙醚、塑料一次性打火机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汽化现象

汽化和液化是相对的现象,复习汽化的方式和需要吸热的情况

二、引入新课

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液化实例,并不作解释而是让学生去讨论

三、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气体液化

总结生活中的遇冷液化的实例

2.压缩体积气体液化

讲解这个方法,并说明一些气体液化的特殊性

四、液化放热

汽化和液化是两个相反过程,汽化时要吸热那么液化时要放热

五、小结

液化的概念、方法及放热情况

六、作业

P58—1、2

教师:

列举生活中常见现象,把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

听取讨论进程,不断修正学生讨论方向

演示注射管压缩液化乙醚

提问生活中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伤得厉害的原因

教师纠正学生的不正确、不规范语言

学生:

小组讨论这些现象,得出发生的原因.并再举些生活中的例子

观察细节,并提问

讨论,并用解释

学生试着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调查舞台上“白气”的成因

【课题】舞台上“白气”的形成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舞台上“白气”的用途,形成;有条件可以体验舞台上演出的感觉。

篇4

1.知道蒸发现象

2.知道蒸发过程中要吸热

3.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能力目标

培养动手实验能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1.养成学生探索热现象知识的爱好,熟悉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2.渗透通过实验研究物理概念、规律的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从提出问题入手,思考实际生活中关于蒸发的一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爱好,并紧密联系本节的主题,即蒸发现象、蒸发快慢、蒸发吸热.

叙述了蒸发有关的定义后,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学生能很轻易理解加快和减慢蒸发的方法,并联系社会说明了在北方一些缺少水的地区用喷灌代替漫灌的实际意义.

在蒸发吸热的内容中,教材用实例分析液体蒸发要吸热,并列举了一些应用,都紧密联系实际生活,通俗易懂.

教法建议

本节是联系实际学习的典型材料,一定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应用知识,概括生活中的实例,得到一些物理结论,并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还要注重联系社会,知道社会上处理问题的方法及其意义.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要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可以学生自己列举实例,并边举例边总结,最终全面的概括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关于喷灌取代漫灌,应当提供学生足够的实际资料,让学生阅读或学生实验探究,联系社会的学习.

蒸发吸热的教学,应当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和现象出发,学生很轻易懂得蒸发要吸热,并及时应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巩固物理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

蒸发

【课题】蒸发

【重难点】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的重难点,要注重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这三个因素各自对蒸发产生什么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和一些概念

方法1、教师可以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本节的主题:蒸发、蒸发快慢的决定因素、蒸发吸热.利用前面学到的知识,很轻易总结出汽化、液化的概念,用实例列举了生活中蒸发的现象,并根据这个现象总结出了蒸发的定义,还可以根据蒸发定义分析蒸发的特点.

方法2、由于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考虑用自学的方法学习三个概念,并组织学生讨论哪些现象属于蒸发,根据定义总结蒸发的特点.

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方法1、列举实例,分别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举例过程中应当注重由学生分析实例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以由学生评判,总结出了三个因素后,应当由学生列举实际生活的实例,及时巩固物理知识,可以学生再举例说明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蒸发快慢的,及其意义.参考实例有:冰箱是如何减慢蒸发的;晾衣服如何能干得快等.

关于水是宝贵的资源教学,联系社会说明喷灌取代漫灌的优点,并分析是如何减少蒸发节省水资源的.

方法2、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课题可以有:蒸发快慢的因素;如何利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来加快和减慢蒸发;喷灌的应用.对于蒸发快慢的因素可以设计实验,用数据证实,这需要利用控制变量法,保证一些量不变,只有一个量变化,用数据说明,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进行实验时可以学到研究物理的方法,即控制变量的方法.对于如何利用这些因素加快和减慢蒸发,也可以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说明所进行的实验的完备性,并列举实例分析.对喷灌的应用,可以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自行总结出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

三.蒸发吸热

可以实际实验,学生用感觉体会蒸发要吸热,解释教室夏天比较热,用什么方法可以降温等身边的实例.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应用知识.教材还列举了狗降温的方法,还可以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自己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蒸发方面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四节蒸发

一.一些概念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3.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能影响蒸发的快慢.

2.加快和减慢蒸发的方法.

3.蒸发的应用

三.蒸发吸热

蒸发要吸收热量.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植树造林和保护水资源

【课题】植树造林和保护水资源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篇5

在这里,老师要给大家提四点安全建议,希望大家不仅要记在脑子里,更要落实道行动上。

一、防溺水安全教育:防溺水事故是我们夏季在安全方面存在的最大隐患,因为每年在这个季节里我们的周围都会发生许许多多令人惨痛的事故和教训,并且这些教训往往是以生命的失去而作为代价的;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孩子生命的失去往往就意味着一个幸福家庭的破裂甚至毁灭。在防溺水教育方面,我们学校是反复强调,一再重申,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明确要求我们的同学要远离危险的水域,珍爱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我相信我们的同学会听从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教导,真正做到珍爱生命、远离危险。

二、交通安全:要遵守交通规则,严守交通法规。知道如何横穿马路,如何观察、避让车辆,如何乘坐车船等等。暑假期间,严禁学生乘坐“三无”车辆(包括面的、货车、拖拉机等)。禁止未满12周岁的学生骑车上路。

三、饮食卫生安全:夏季是各种传染病易发的季节,要做好各种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学会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严防“病从口入”。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的瓜果食物,防止食物中毒。虽然在假期里需要合理补充营养,但是也要防止暴饮暴食,少吃零食,少吃冷饮。利用这个假期,好好地调理自己的饮食,培养自己健康良好的的饮食习惯。

篇6

知识目标

1知道液化现象

2知道液化的方法

3知道液化放热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养成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努力分析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小学自然和初中地理都进行了水蒸气遇冷结成小水珠形成降雨的液化现象,以为本节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吸引住学生的视线,也让他们不觉得神秘而产生亲近感.逐步知道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就是“液化”,以及原来降低温度可以液化.

本节主要介绍了液化的不同方法以及液化的条件和液化的放热现象.

本节的一个特点就是紧密得联系了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把课本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教法建议

本节知识因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本节的教学更多的是把以前的知识规范化,把生活中的现象、实例统一到理论上来.

教学可先把生活中的常见的、能见到的、具体液化实例列举出来,然后让学生去试着解释这些现象,追问他们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最后教师再总结、讲解.之后举一些生活中不常见的例子让学生解释,并试着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液化

课题

液化

教学目标

1.知道液化现象

2.知道液化的方法

3.知道液化放热

教学重点

1.液化的两种不同方法

2.液化放出热量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用液化理论解释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讲授、实验

教具

冰块、敞口易拉罐桶(装冰)、注射器、乙醚、塑料一次性打火机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汽化现象

三、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气体液化

总结生活中的遇冷液化的实例

2.压缩体积气体液化

讲解这个方法,并说明一些气体液化的特殊性

四、液化放热

汽化和液化是两个相反过程,汽化时要吸热那么液化时要放热

五、小结

液化的概念、方法及放热情况

六、作业

P58—1、2

教师:

列举生活中常见现象,把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

听取讨论进程,不断修正学生讨论方向

演示注射管压缩液化乙醚

提问生活中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伤得厉害的原因

教师纠正学生的不正确、不规范语言

学生:

小组讨论这些现象,得出发生的原因.并再举些生活中的例子

观察细节,并提问

讨论,并用解释

学生试着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调查舞台上“白气”的成因

【课题】舞台上“白气”的形成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舞台上“白气”的用途,形成;有条件可以体验舞台上演出的感觉。

篇7

1.观察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

2.知道沸腾现象的特点

3.理解液体有一定的沸点

4.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能力目标

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1.养成学生探索热现象知识的爱好

2.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实验:研究水的沸腾,从实验中得出液体有一定的沸点的结论,学生要注重观察、实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一定要注重观察到.

教材给出了实验的目的、器材、步骤,并附上表格,学生在实验中要注重实事求是地填写,并注重分析数据,以时间为横轴,以温度为纵轴记录沸腾的图象,从图象中判定水沸腾时的温度.

教材后面是讲解沸腾的知识,联系实际列出了几种液体的沸点,并用图解的形式说明了点燃和熄灭酒精灯的方法,非常直观,轻易理解和把握.教材最后提出了问题,思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学生完全可以联系上一节的知识解决.

教法建议

本节得出结论部分是学生实验,教材提供了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这部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一定要认真观察在沸腾过程中现象,例如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情况等,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填写表格,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并利用数据制作表格,从表格中找出物理规律.

关于沸腾的知识,可以由学生总结出什么是沸腾,并分析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关于酒精灯的使用问题,教师演示正确的使用方法,并说明错误的使用方法,可以由学生说明错误的原因,注重考虑安全的因素,给学生观察酒精灯的火焰,说明使用时要用外焰,可以实验由学生观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液体的沸点表格,或提供一些资料学生阅读,联系实际学习,建立沸点的观念.

教学设计方案

实验:水的沸腾

【课题】实验:水的沸腾

【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观察要注重抓住物理现象的主要特点,要注重主要方面的观察,从不同角度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要会描述看到的现象.蒸发和沸腾的比较,要能通过对比找到物理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实验

方法1、根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安排实验.酒精灯的使用要实验前讲清,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图例,说明正确的点燃、熄灭的方法,对于不正确的方法,要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注重安全方面的原因和使用外焰提高温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仔细观察,会观察,根据实验的现象填写表格,记录每1min或2min时间间隔的温度值,再根据表格上的数据,分析水沸腾的特点,将表格上的数据用图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还可以根据图象上的特点总结出水沸腾的特点.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提出一些观察和实验中要注重的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可以有:酒精灯使用时应当注重什么问题;温度计应当如何使用;观察随着加热的过程温度是如何变化的;观察沸腾现象,描述沸腾过程;沸腾的特点有哪些;如何用图象表示沸腾过程,从图象中可以看出什么.

二.沸腾

方法1、学生思考沸腾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且只在一定的温度下才发生,我们可以把这个温度叫沸点,教师再提供关于沸点的一些资料,学生阅读,形成关于液体有沸点,并且温度固定(在标准气压下)的观念,结合实验结论,总结出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在实验的基础上自己总结出实验结论,关于液体的沸腾和沸点的知识可以用查找信息的方法学习,教师制订学习课题,学生查找信息,处理信息,得出一些结论.

【板书设计】

第五节实验:观察水的沸腾

一.沸腾

1.沸腾:在一定的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3.液体沸腾的条件:到达沸点;继续吸热

4.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吸热.

二.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1.相同点:

2.不同点: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了解高压锅的原理

【课题】高压锅的原理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了解高压锅的原理;到市场调查高压锅的品种和规格.

篇8

2.通过金刚石与石墨组成元素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金刚石、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性与用途的对应关系

教学方法

自学与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言]种类有限的元素构成数不清的物质,你们知道哪种元素形成的物质种类最多吗?这种元素是第六号元素——碳,碳和碳的化合物不仅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它们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此本章将学习碳和碳的化合物。

[板书]碳和碳的化合物

[实验]

1.用铅笔在玻璃上划一下,然后用布擦一下。

2.用玻璃刀裁玻璃。

[引言]从实验可见,铅笔芯的主要成份——石墨与玻璃刀上的金刚石不光“长相”不同,它们的“脾气”也不一样,表面上看石墨和金刚石是两种不相干的物质,然而它们的组成元素却是相同的,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板书]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

[说明]本节课阅读自学,提出阅读要求、范围,并用小黑板写明自学思考题。

1.金刚石的外形、硬度如何?有何用途?

2.石墨的外形、硬度如何?导电性能如何?有哪些用途?

3.无定形碳包括哪些物质?它们在结构上相似于金刚石还是石墨?各自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阅读]学生阅读课本。

[讲述]学生围绕思考题做阅读汇报,教师讲评补充并板书

[板书]1.金刚石与石墨比较

[提问]

1.什么事实说明金刚石很硬?石墨很软?

2.生锈的铁锁难以打开,把少许铅笔芯粉末放进锁眼,钥匙转动几下即可打开,说明石墨有何性质?这与它的结构是否相关?与什么结构有关?

3.高温下工作的机器,常用石墨粉末作剂,这都利用了石墨的哪些性质?

[实验]

1.用玻璃刀裁玻璃。

2.学生自己刮一点铅笔芯,用手捻一下。

[提问]上面的实验说明什么?根据这个性质可在哪些方面应用?

[讨论]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来证实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果。

[板书]接上表

[设问]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两种物质在物理性质方面有那么大的差异呢?

[讲解]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不同结构显然不同,它们在结构上的不同,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方式不同,就好比用同样的砖块可以建造不同风格的建筑物。至于碳原子怎样排列形成的就是金刚石,怎样排列就形成石墨将在今后的学习中再研究。

[引言]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除了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类无定形碳,在小结这部分知识前,先来观察两个实验。

[实验]

1.木炭吸附二氧化氮

2.木炭吸附红色颜料

[提问]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和红色颜料到哪去了?木炭为什么可吸附这些物质?吸附时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引言]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木炭有吸附性能,木炭是无定形碳中的一种,别的物质是否也具有吸附性?除吸附性外,还有什么性质?各自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请一名同学来小结。

[说明]学生小结时,教师板书

[板书]

[小结]学生谈对本节课的收获

[练习]

1.把性质与所决定的用途用直线连起来

2.选择

(1)金刚石是[]

A.单质B.化合物C.纯净物D.混合物

(2)金刚石粉末与石墨粉末混合在一起,对所得物质描述正确的是

[]

A.所得物质因为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是纯净物。

篇9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二)教具

学生实验,三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

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注意事项

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

(3)学生操作,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教学活动继续进行。

3.海波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教师选择一个组的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

教师: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固态,温度升高)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答:B点)

(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答: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海波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对海波加热,即海波仍在吸热)

(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海波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海波的温度升高)

4.熔点

教师: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它们的熔化曲线都与海波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已。这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纯海波的熔点是48℃。我们实验用的海波不纯,熔点低于48℃。

5.凝固曲线

教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近似下图的形状。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1)DE段。海波是____态,____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__。

(2)EF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3)FG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6.学生练习

(1)读物质的熔点表。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教师:钨的熔点是3140℃。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140℃不变。

(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2)学生回答

①温度是70℃的萘是____态。

②水在-5℃时是____态。

③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

④水银在-30℃时是____态。

⑤酒精在-100℃时是____态。

⑥锡在232℃时是____态。

⑦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在-52.3

℃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在气温低于-39℃时,水银的固态的。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7.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教师: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学生讨论并回答)

48

℃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8.学生实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教师:物质除了晶体还有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等属于非晶体。我们现在利用实验研究石蜡的熔化和凝固。

我们所用的实验装置还是刚才用过的装置,实验步骤也完全相同。

(学生操作、实验)

教师:请一个组把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画在黑板上。

从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可知,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跟晶体不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也没有一定的凝固点。石蜡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固态石蜡由硬变软,然后再变为液态。凝固时放热,石蜡由液态变为粘稠,然后由软变硬,形成固态。

三、归纳总结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学生思考并回答)

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不变。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

℃。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

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不变,但是要吸热。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3.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

℃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四、作业

1.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2.习题3、4、5。

(四)说明

1.本节课文内容丰富,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教学重点应是熔点和凝固点及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建议安排好学生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对图像分析得细致、透彻,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是晶体熔化或凝固时,虽然伴随有热的得失,但是温度不变。受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教师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解,只要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现象,从事实出发,学生能记住这一事实即可。

篇10

而在当前社会, 从食品领域到医疗行业,在任何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但凡有个案爆出,总会引发公众对该行业现状的担忧,以及对该行业整体的“污名化”,在这种污名化的过程中,虽然多数人是无意识的,但这种“集体无意识”却埋藏着深深的危险。比如,现在动辄就出现的医闹现象,就是医生整体在医患纠纷中被污名化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