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法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9-22 21:28: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信息技术教学法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信息技术教学法论文

篇1

    (二)小组内合作,小组间交流

    要实现高效的小组合作需要展开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小组内部成员要就台历的风格进行意见的统一。有的小组为了制作出出色的台历,在课后自学了操作技巧,小组成员展开了充分的沟通。

    小组间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学生制作的台历作品每一节课完成后都会提交到服务器当中,小组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相互借鉴和学习。通过这种形式小组之间不仅存在竞争,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相互交流,同时进步。

    (三)评价过程,科学客观

篇2

二、三环六步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我以黑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六课《Windows7的磁盘维护》为例,谈谈这种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1.课前环节(预习)

在课前我仔细研读、分析教材,设计好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并根据本课内容要求和学生学习情况设计A、B两个思考题,同时要求学生登录教学网站、阅读资料、回答思考题,使他们认识到磁盘维护和清理的重要性。

2.课中环节(学习)

(1)导入新课,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①利用Windows7自带的系统工具中的磁盘清理程序对磁盘分区进行清理。②利用系统工具中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对磁盘分区进行磁盘碎片清理。

(2)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遇到疑难问题与同组同学研讨共同解决。教师巡视,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3)练测拓展、合作探究。

要求学生先完成两个任务“利用磁盘清理工具对其他分区进行磁盘清理”以及“利用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对各个分区进行磁盘碎片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磁盘碎片整理。最终明确“磁盘清理”和“磁盘碎片整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最好先进行“磁盘清理”。

(4)展示评价,达成目标。

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对各自的思考进行总结,明确收获与问题。

3.课后环节(跟踪记录)

(1)填写好上机记录。

(2)完成导学案。

篇3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日益发展和计算机知识的广泛普及,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大量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重视基础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难点。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各个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高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在中学就已学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或在家里就拥有电脑,对计算机的操作非常熟悉;有些学生对计算机不感兴趣,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较低,甚至有些同学以前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这些都造成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一节课讲的内容太多,接受不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又因为觉得内容简单,心不在焉。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尺度。因此,可在开学初举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免修考试,让计算机程度好的同学,可以免修基础学习,选修其他应用性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如Photoshop、VB、FoxPro等,而没有通过考试的同学,继续进行基础学习,这也使得同一个班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较平均,较容易把握教学尺度。

另外,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觉得这门课的实用性不大。而且课堂上对知识点的一步步讲解,也使学生觉得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无聊,产生厌学情绪。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应该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突出这门课的实用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灵活运用。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优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以典型案例划分教学内容,以案例引导课堂教学,以案例引导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以实际案例为剖析对象。教师指导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寻求实现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1.案例教学法从来自社会实践的案例中的问题出发,能够促使学生更懂得尊重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强调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打破了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设计恰当而丰富的教学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案例教学法应该说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可贵之处在于发现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验证、发展和深入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案例化教学实施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有助于培养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下面以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知识点为例,说明具体案例设计的内容。

(一)word案例:个人简历的制作。

个人简历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简介,是评价和认定学生的主要材料,在很多的场合需要使用,例如学校里社团的招新、学生会干部招募、甚至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本案例制作的个人简历首先有一个封面,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专业、学校、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使用艺术字、图片、文本框、水印等技术进行制作。简历正文以项目符号进行分类划分,介绍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主干课程、爱好与特长、自我评价等。通过此简历的设计,把word文档中字体、段落的设置,项目标号、文本框、艺术字、图片的插入,背景、页面的设置、页面边框的添加、分栏等知识点融会其中,让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非常实用,学得更加主动和用心。

(二)word案例:策划书的制作。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经常需要使用word制作长文档,如社团活动的策划书、论文等。这个案例以一个社团活动策划书作为素材,其中的活动安排以表格形式记录,让学生掌握表格的插入和设置,然后通过对整个文档进行格式设置,让学生学习排版的一般技巧,学会设置标题样式、段落的大纲级别,熟悉分隔符、页眉页脚的插入和设置,会使用文档结构图进行查看、创建目录等。

(三)Excel案例:学生成绩分析。

在日常的使用中,同学们会经常使用Excel表格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因此设置一个学生成绩分析的案例,让学生熟练掌握Excel的相关操作。首先通过简单的格式设置,了解Excel中字体格式、单元格数字类型、边框、对齐方式、行距、列宽等的设置,然后进行计算学生总分、平均分、排名、突出显示不及格人数等的操作,让学生学习Excel表格中函数的插入、条件格式的设置,然后进一步按某门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序、简单筛选或高级筛选,讲解Excel中的简单数据处理,最后根据学生的平均成绩画出相应的分析图表,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创建和修饰。

(四)PowerPoint案例:学校简介。

有时候,同学们需要针对某些主题进行演讲,例如学习交流、毕业答辩、产品介绍等,这都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这个工具。本案例通过制作一个学校简介的PPT,讲解在PowerPoint中如何新建幻灯片,选择幻灯片模板,设置配色方案、母板、备注内容等,并在不同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表格、艺术字、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重点介绍如何设置幻灯片的播放效果,如幻灯片的切换方式、自定义动画、幻灯片放映等。

经过一年的教学验证,使用案例进行教学,能使学生觉得学习的知识实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听课质量,也能让学生更灵活的掌握了office这些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在期末的上机考试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四、总结

教育的任务不是将信息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而是利用有效、使用的概念来充实学生的头脑,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融会贯通,随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案例的设计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以适应新课程、新形势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冬梅,王爱继.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34-148.

篇4

1)状态不同。农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首先缺乏基础设施,很多村小没有微机房,即使有的村小有微机房,却因没有互联网而使微机房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之所以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归根结底是农村教育经费的严重缺乏,大量流动子女随父母外迁读书,使村小没有发展的活力。

2)师资不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农村中小学本来教师就不多,很多教师的学历不够高,专业不对口,有的村小因为教师缺乏,教师包班,甚至存在复式教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只能有精力将语文数学教好,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大部分教师在有微机房等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可能会让学生玩玩电脑,更有甚者,没有基础设施,没有微机房,教师则会让学生自习。

3)认识不同。农村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重视不够。首先,作为学校的领导,农村中小学的校长往往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就不到位,这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关系,试想,没有互联网,或者网络不畅通的农村,校长本身接触网络就少,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当然无法重视。其次,学校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往往也认识不到位,有片面性,畏难情绪多,对于本就师资力量薄弱的村小教师来说,一般会认为上语文数学的精力都不够,又哪来时间关注并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呢?而学生及其家长对也往往忽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偏重文理科学习。由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相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与城市的发展中不均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单纯是设施投入问题,同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也有很大的关系。

篇5

二、利用信息技术搞好小学英语自然品读法词汇教学的途径

(一)在自然品读法词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授课模式下,上词汇课主要是利用卡片,方便时也利用实物来呈现新知,久而久之,这种单一的方式让学生提不起兴趣。而现在运用班班通,就可以制作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课件,在上课伊始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在教授词汇环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般情况下,上词汇课教授新词时,主要是采用“教师领读示范,学生跟读”的形式。这种形式机械单一,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也不理想。现在借助信息技术,自然品读法词汇教学也可以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不用机械地跟读,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多。

(三)记忆的巩固环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种方式的训练

篇6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精神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的原始动力。兴趣也是学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探究式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的这种愿望,所以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精神。

(二)有利于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过程,深刻地理解知识

学生通过发现式教学所学到的各种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而又具有个性特点的统一完整的体系。这样的操作既能记得牢,理解得深,用得活。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模式,独立学习的能力大大得到了提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探索发现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长的温床,只有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展现多彩的创造个性,并培养创新的意识与创新的思维,所以探究发现式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当前,对一节课的评价是站在评价学生的角度进行的,主要评价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了哪些能力。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和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这三个中心的体现程度。所以,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只有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态度才会越来越积极,信心也越来越强。学习效果也会不断地优化。

三、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从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必要的课堂教学演示,到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学习,都可以有机融合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甚至可以把因特网上丰富的资源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因此,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主要应由以下五个大环节组成。

(一)创设发现问题的教学情景

一个好的“问题情景”是具有衍生性的,也就是通过这个“情景”又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情景”。各种“情景”的协同交互作用,就能让整个课堂成为“教学情景”,从而真正活化课堂,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逐渐缩小观察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如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要求,通过举出与知识有关的实际事例、准备好与知识相关的教具和材料等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来。

(二)引导学生学习过程

本过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本知识、旧知识的关联、教师精心设计的指导文件、讨论交流,甚至在因特网上查找方法等方式自学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初学《演示文稿制作》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以及Word中插入图片的知识,完成自己的第一张演示文稿幻灯片的制作。

(三)合作探究学习,探究发现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猜想等个体活动,也包括讨论、合作、交流、互动等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由于学生运用知识理论来发现问题的能力还不强,也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要密台阶、小坡度、环环相扣,要通过问题链形成思维链,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合作探究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在发现和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独立自主或合作探究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开放式的环境下,可以通过课本自学、讨论交流、上网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7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新课改理念的发展,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和发展观都明显发生了变化。时代需要我们培养健康并且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计算机技术作为21世纪必备的技能,对其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滞后的原因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表现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设置不科学,课时安排不合理。外因也是导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滞后的原因,其主要表现在学生、学校及社会三个方面。

(一)学生角度。家庭的成长环境及父母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即使他们有兴趣的事情也经常会被打压掉。在我国,父母的观念是,学生读书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良好的文化课成绩,特别是语、数、外这样高分的主科,学好这些科目是家长对孩子的必然要求。而信息技术课是不参与高考的,在大多数学校的其中、期末也是不参考的科目,所以父母只要求子女学好文化课,至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就可以忽略不计了。高中生自身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没有把其定位为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课程,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信息技术课是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二)学校角度。在高中学习阶段,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是高考。学校要想在社会中有良好的声誉,争取最大化的生源,能得到学生、家长、政府、社会等方面的认可,其升学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想取得较高的高考升学率,其文化课是必须取得好成绩的,至于信息技术课就会被学校冷漠,每逢到重大考试时,信息技术课就会让道其他考试科目,特别是主科。长此以往,信息技术课就会被无情的霸占,根本得不到学校的重视,使得信息技术教学始终游离在学校教学之外,处于边缘化的状态。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极为严重,虽然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但高中信息技术科却被人们所忽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社会角度。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主流观念会影响到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左右着学生对音乐课价值的态度。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看重学历和文凭,"一考定终身"的现象愈演愈烈,这就人为地加大了大学生对文化课考试的重视,而信息技术课却遭到冷落,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发展也就很难有大的飞跃。

二、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发展的对策探析

要想获得全面发展和积极健康的心理,对于高中生说,不但要学习相关的文化课科目,还要获得其他方面知识,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信息技术课不但能普及他们计算机知识,也一定程度上锻炼他们的掌握计算机的能力,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篇8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项目的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设施和项目评价等各个环节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中真正体现了“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完成项目的艰辛和乐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创新的兴趣。因此,越来越多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运用项目教学法。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实施步骤

(一)确定项目内容

项目要生活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设置项目任务时不要为了追求新奇而虚构教学情境,而是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探索欲望,使学生自主自觉地投入到项目中去。

项目要整体性。项目教学法目的是要考查学生能否掌握教师讲授的绝大多数知识和技能,能否系统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否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因此,高中信息教师在设置项目任务时候,要尽可能地涵括学生所学的多数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促进全面吸收“精神食粮”,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项目要开放性。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杜绝出现干预和控制学生的情况出现,而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途径或方法完成项目,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独辟蹊径。

(二)制订和实施项目计划

好的项目计划是项目成功的前提。鉴于学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欠缺,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制订和实施项目计划,并给予相应的指导。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指导项目小组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计划要全面。学生项目小组制订计划时要呼吁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呼吁小组成员开动头脑尽可能地考虑到项目所有的细节和影响因素,尽可能地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第二,计划要落实。任何计划都需要执行力,学生项目小组组长要根据成员的个性特征、知识掌握水平和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合理地分配任务,并规定完成任务的期限,尽可能地挖掘每个小组成员的能力,督促他们不打折扣地完成任务,要坚决杜绝推诿、扯皮和“搭便车”现象出现。只有这样项目计划被周详地制订被全力地执行,项目教学法才能获得成功。

(三)评估项目内容

第一,组建项目评估小组。根据项目大小和难易程度,组成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为主的由其他学科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参与的项目评估组;第二,项目评估小组根据客观、科学和公正原则,综合评价各个项目小组提交方案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综合评价实施过程中是否规范,并编写项目评估报告;第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班内宣读项目评估报告,点评各个项目小组项目任务完成状况,督促各个项目小组根据教师的点评、组员的反思和改进意见,提交项目反馈报告。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教学法注意事项

(一)避免项目教学法的滥用

虽然项目教学法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索等众多优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比较适合运用项目教学法,但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在整个课程内容中都运用项目教学法,这样就会把学生局限于固定的学习套路,会抑制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告诫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一招吃天下”,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情境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避免项目评价片面性

有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只对项目完成的结果进行评价,而忽略项目完成的艰辛过程;只啧啧称赞完成状况良好的项目成果,而忽略不太成功的项目成果;只评价项目小组的整体状况,而忽略项目小组成员的个体差异;评价形式只限于“有声语言”,而忽略握手、摸头和拥抱等“无声语言”;评价只限于教师评价学生,而忽略了学生间互评、师生间互评和自我评价等评价渠道。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从各个角度多方位地多层次地评价项目任务和项目成员。

(三)避免单一学科的项目教学

很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运用项目教学时,把项目任务的设置局限于本课程内,很少考虑到多学科间的联系,很少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现实生活是复杂多样的,如此单学科的项目即使完成状况良好也无法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提升应对现实难题的能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尝试设置出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主的有机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项目任务,这样既能完美地完成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又能兼顾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识记和掌握,无形中增强了学生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融合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9

一、前言

“任务驱动”教学法,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是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案例为引导,进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合作能力。中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要特色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既符合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又符合其学科特点。同时,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概念及意义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把学生视为主体对象,以任务为驱动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以细化具体的任务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每个任务之中,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适合于信息技术等以实践性为主的学科,对其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运用进行研究,必须使该种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契合点。从学科特点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学习者角度考虑出发,特别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尤为适用于工科,如信息技术等专业类课程的教学。该方法克服了以往计算机教学的一些弊端,从完成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出发,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知识或技能。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人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等经历后产生的新认识。从这意义上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倡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符合信息技术课的探究式教学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运用

(一)设计任务

驱动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为目标的。由此,精心设计任务,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是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在中职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联的学习场景,把学习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主题中,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课堂直观性和形象化。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具有某种绘声绘色、多姿多彩的“情境”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想象、判断、分析,进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更好的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此外,设计任务也要考虑到吸引激发学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精心设计富含趣味性的“任务”,可以有效激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情。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任务。如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可以设计任务如flash格式的“个人电子相册”,母校校园风光MTV制作;在讲授POWERPOINT中的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母版选用、艺术字插人等知识点时,可以布置同学之间为对方制作一个精美电子贺卡,使学生带着兴趣与真实的“任务”快乐学习。

(二)分析任务

决定任务能否被正确执行的关键就是合理恰当地对任务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先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任务,理清思路,制定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步骤和方法。笔者精心设计了校园民谣MV制作任务,通过启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MV的制作,将整个过程细化为几个具体、可操作的步骤:提出创意(头脑风暴法)一编写脚本一拍摄一剪辑一配音一特技一合成一成品,然后引导学生对每一步进行分析,教师根据情况指导,最后帮助学生掌握MV的制作过程和相关步骤。再如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关于定时器控件一节,设计“台球撞击”任务,然后要求学生对此进行分析,讨论是否能用学过的控件来完成,进而引导学生制定出利用所学控件知识完成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案。

(三)完成任务

篇10

TPACK模型是当前国际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主流理论框架,由密歇根州立大学Matthew J. Koehler 博士和 Punya Mishra 博士提出。该模型是在国际知名学者舒尔曼教授提出的PCK框架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与发展。

TPACK模型将21世纪教师的专业知识分成七个部分(如图1),分别是技术知识(TK)、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技术-内容知识(TCK)、教学法-内容知识(PCK)、技术-教学法知识(TPK)和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其中,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密切相关的知识主要是TK、TCK、TPK和TPACK。

图1 21世纪教师的知识结构

技术知识(TK):指一般的ICT知识,如信息、操作系统、软硬件使用、技术发展史等。

技术-内容知识(TCK):指关于技术与学科内容如何相互作用(组织、呈现)的知识,等同于教学资源知识。

技术-教学法知识 (TPK):指关于技术在教学和学习情境中的存在形式、使用要素和作用效力的知识,包括了解可完成某一特定教学任务的种种技术手段,选择最恰当的且当前可用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可支持的教学策略等知识,等同于教学设计知识。

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包括学科教学知识、教学资源知识和教学设计知识,等同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知识。

(二)21世纪教师的能力结构

TPACK模型规定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而能力是教师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从TPACK出发,可以构建如图2所示的教师专业能力结构。

图2 21世纪教师的能力结构

学科教学能力:包括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基本教学技能等。

资源应用能力:包括对教学资源有效使用、收集与鉴别、加工处理、设计开发等。

教学设计能力:包括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自主学习教学设计等。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括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能力、资源应用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最终要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括教学过程层面和整个课程层面的整合与开发能力。

(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构

依据图2规定的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构如图3。

图3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构

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能力,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两个部分。基础知识指信息技术常识,即TPACK中的技术知识(TK)。基本技能指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包括电脑基本操作、常用汉字输入法、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上网、网络资源获取、多媒体素材处理等。

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组织、管理和评价能力。其中,教育技术的核心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和资源应用能力。从2005年开始,全国60%的中小学教师已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技术支持的学科教学能力。技术支持的学科教学能力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即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整合的能力。与教育技术能力规定的技术支持教学的普适性能力不同,技术支持的学科教学能力是教育技术能力在不同学科的灵活应用,需要结合学科教学法、学科内容、学科性质和目标,综合考虑选用合适的学科工具、学科资源,采用适合的教学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开展教学。

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信息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和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能力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信息时代,教师需要具备应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知识、技能、智慧、角色、人格等全面发展的能力。当前我国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普遍较弱,急需以教研和科研能力培训为突破口,促使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智慧型教师发展。

培训内容

围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构,设定如图4所示的培训内容。

图4 培训内容框架

(一)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1.信息技术常识

2.常用软件使用(Word、PPT、Excel、概念图、博客等)

3.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

4.多媒体素材处理

5.网络资源获取

6.教学软件下载、安装与卸载

7.操作系统优化与管理

8.文件存储

……

(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1.教育技术基础知识

2.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3.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管理

4.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取、设计、开发、组织与管理

5.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

(三)技术支持的学科教学能力培训

针对具体学科开展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培训。中小学学科可以分为六大类: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社会)、理综(科学)、艺术和体育。当前先从前面五大类开始培训,逐步扩展到所有学科。

1.技术支持的学科教学法知识

2.技术支持的学科内容获取

3.技术支持的学科教学活动设计

4.学科教学工具与平台的使用

5.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

……

(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培训

1.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2.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研究(远程评课、远程指导、远程视频研讨会)

3.信息化环境下的科学研究

4.基于网络的自主与协作学习

……

培训方式

(一)国际教师培训经验借鉴

1.英国:ICT教师培训

(1)实施三步走策略,理念培训、行动培训、教学法培训。

(2)政府层面花巨资规划支持教育信息化及教师ICT培训。

(3)制定了统一的《学科教学中应用ICT教师能力培训计划》标准。

(4)教师的ICT培训不但体现在ICT技能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现代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自信心等方面。

(5)强调技术应服务于教育教学的需要。

(6)培训对象不仅是全体教师,而且还包括学校领导的ICT培训。

(7)监督和考查ICT培训的质量,如考查学校是否知道培训、是否使用了教师培训署提供的ICT培训资源等。

2.新加坡:教师ICT能力培训

(1)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一体化应用(课程规划、设计、实施、评价、教学方法)。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根据教师不同的总体规划阶段、不同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教师的不同需求等,培训内容有不同的侧重。

(3)培训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科教师,还有学校相关人员的相关技能培训等。

(4)提供网络培训服务,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网络支持。

(5)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实施国家层面的技术资格认证。

3.韩国:ICT素养培训

(1)在ICT应用教学活动中,更重要的是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2)教师的ICT素养和ICT应用教学能力之间有着相当大的鸿沟。

(3)教育部组织开发了“各科目ICT应用教育进修课程”,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ICT教学的有效应用。

(4)预备教师培训内容偏重于ICT知识。

(5)在职教师培训偏重于利用ICT开展教学的相关实践技能。

(6)建立了教师网络培训系统和网络培训学院等,以增加教师培训的机会。

4.经验总结

(1)培训内容体系完整,全面支持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2)培训对象不局限于教学人员,还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学校领导。

(3)注重培训质量的监督和控制。

(4)根据培训对象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5)实施国家层面的技术资格认证,与职称、晋级、评奖挂钩。

(6)提供全面的网络培训支持服务。

(二)“研训赛”一体化培训

借鉴国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实践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建议采用“研训赛”一体化培训模式(如图5)。该模式的基本思路是:

图5 研训赛一体化培训模式

1.搭建专业化的网络培训平台,支持全国各地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该平台要具备资源管理、过程记录、在线考核、讨论互动、协同教研、激励等基本功能。

2.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践问题,在专家指导下开展教研和科研探索。

3.针对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育技术专家、学科专家、地方教研员对教师进行面对面培训和网络培训。

4.组织全国性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培训工作,推动一线教师自主、自愿参与到教师培训活动中,提升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

“研训赛”一体化培训模式的核心特征:专家引领、问题导向、多方参与、网络互动、短板强化、差异培训、以赛促训。

如图6所示,培训对象包括:一线学科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校长。培训者由学科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地方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其中,一线教学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是整个培训工作的核心。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校长的培训,最终目的是为了支持、服务一线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研训赛”一体化培训过程中,更多的培训资源将采用“自下而上”方式动态生成。通过定期组织全国性的比赛(如图7),广大教师积极参与,逐级评审,每年评选一批涵盖各主要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秀课件、教案、论文、案例等资源。生成的资源自动存储到网络培训平台的资源库。

实施建议

(一)需要开展的工作

1.编制一套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2.编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大纲

3.邀请一批教育技术专家和学科教学专家

4.精选一批学科骨干与特级教师

5.筛选一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秀教学案例

6.搭建一个“研训赛”一体化的网络培训平台

7.设计一套面向全国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实施方案

8.设计一套科学、可行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质量监督与评估方案

(二) 保障措施

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与教师职称评定、评奖、荣誉等挂钩。

2.制定学科教学工具开发需求,引导企业参与学科教学工具的开发,产生大量丰富的、学科适用的教学软件,支持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3.对于经过市场检验、有成熟应用模式和较大推广价值的教学课件、工具和平台,应加大推广力度。

4.设计合适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校长等积极参与培训活动。

5.制定全程监督与全面考核的制度,保障培训工作的绩效。

6.吸引多方力量参与培训,地方教研员参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日常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