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1-26 11:29: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水利技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水利技术论文

篇1

我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较多,大多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20km以内。位于青藏高原南缘的川滇地区,主要发育有北西向的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金沙江-红河断裂、怒江-澜沧江断裂和北东向的龙门山-锦屏山-玉龙雪山断裂等大型断裂带[1]。该区新构造活动剧烈,绝大多数属构造地震,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是中国大陆最显著的强震活动区域[2]。

而西南地区蕴藏了我国68%的水力资源,水利工程较多,且主要集中在川滇地区。据

2005年数据,四川省有大中小型水库约6000余座[3]。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初步统计,已导致803座水库出险,受损的大型水库有紫坪铺电站和鲁班水库,中型水

库36座,小一型水库154座,小二型水库611座[3]。此外,地震还致使湖北和重庆地区各

79座水库出现险情[4,5]。为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地震之后及时对水利工程进行检测,并对受损工程进行监

测和修复是必要的。有关震灾受损水利工程修复方面的文献不多,散见于各种期刊或研究报告,为便于应用参考,本文搜集、筛选了一些震灾受损水利工程的案例,并对一些实用技术进行了介绍。

2.地震对水利工程的危害

由于地震烈度、地震形态以及水库本身工程质量的不同,地震对于水利工程的危害也有所区别。高建国[6]对我国因地震受损水利工程进行分类整理,认为水库坝体险情主要可分为

3级:1级,一般性破坏,不产生渗漏;2级,严重性破坏,坝体开裂渗漏;3级,垮坝(崩塌),水库水全部流走。

我国因地震引起的水库垮坝并不多见,总结国内外地震对水利工程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1坝体裂缝

地震作为外力荷载将会导致大坝尤其是土石坝整体性降低,防渗结构破坏,引起大量裂缝。地震会产生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运动,并使周期性荷载增大,坝体和坝基中可能会形成过高的孔隙水压力,从而导致抗剪强度与变形模量的降低,引起永久性(塑性)变形的累积,进而导致坝体沉降与坝顶裂开。

2003年10月甘肃民乐—山丹6.1级地震引起双树寺水库大坝、翟寨子水库大坝,坝顶

均出现一条纵向裂缝,长约401~560m,最大宽度2cm左右,并有多处不同长度断续裂缝,

防浪墙局部错动约0.5cm。大坝右侧出现山体滑坡,形成长条带及凹陷,滑坡长37m左右,凹陷坑深2.5~3m、宽7m左右,凹陷处上部山体有多条斜向裂缝,缝宽20cm左右。李桥水库坝顶有纵向裂缝,多处缝宽在2~5mm,其中一条长约100m左右,出现横向贯通裂缝,防浪墙出现多处竖向裂缝。这些裂缝在坝体漏水、自然降水和温度作用下,又将产生新的冻融、冻胀破坏,影响大坝的整体性和稳定[7]。

托洪台水库位于新疆布尔津县境内,1995年被列为险库,1996年新疆阿勒泰地震(6.1级),使拦水坝出现10处横向裂缝,3处纵向裂缝,最宽处达16cm,长17m,防浪墙垂直裂缝27处。经评估,水库震后只能在低水位运行,致使发电系统瘫痪,同时对于下游构成潜在威胁[6]。

岷江上的紫坪铺水利工程位于都江堰市与汶川县交界处,2006年投产,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首批开工建设的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造成紫坪铺大坝面板发生裂缝,厂房等其他建筑物墙体发生垮塌,局部沉陷,整个电站机组全部停机。[3]。此外,地震对泄水输水建筑物也将造成巨大危害。2003年8月16日赤峰发生里氏5.9级地震,使沙那水库混凝土泄洪灌溉洞产生纵向裂缝,长15m,最大裂缝15mm;环向裂缝

22m,最大裂缝宽度1.8mm;洞出口消力池两侧边墙产生竖向裂缝,总长15m,最大裂缝宽

度25mm。大冷山水库溢洪道两侧导流墙产生裂缝,以纵向裂缝为主,最大缝宽12mm[8]。

2.2坝体失稳

地震可能引起坝基液化,从而导致大坝失稳。地震时,受到周期性或波动性荷载作用,土石坝内土体将产生递增的孔隙水压力和递增的变形。粘性土体构成的土石坝在地震中相对安全。但相对密度低于75%的粉砂土和砂土,在几个循环之后孔隙水压力就会显著上升,当达到危险应力水平时,土体在周期性荷载作用下显示出极大的变形位移,坝内土体就会呈现出液化的流态,导致坝体失稳[9]。

喀什一级大坝1982年施工时,其坝体及防渗墙都未进行碾压,致使密实度降低,1985

年地震时,由于液化和沉陷,导致该坝整体失稳破坏。

美国加州的Sheffield坝,1917年建成,坝高7.63m,坝顶宽6.1m,长219.6m,水库库

容17万m3。1925年6月距坝11.2km处发生里氏6.3级地震,长约128m的坝中段突然整体滑向下游。事后,经调查研究发现,坝体溃决的主要原因是地震使饱和土内的孔隙水压力增大,造成坝下部和坝基内的细颗料无凝聚性土发生液化。

地震还会造成土石坝体脱落或堆石体沉陷,从而引起坝体失稳。在库水位较高的情况下,堆石体沉陷会造成坝体受力不均,更严重的会引起库水漫顶,引发坝体垮塌。1961年4月

13日在距西克尔水库库区约30km处发生里氏6.5级地震,该水库位于VIII度区[10],坝体出现了严重的堆石体沉陷现象,一段220m长的坝体沉陷值达到2~2.5m,崩塌范围在从坝轴线上游3~10m到下游的35~50m[11]。

前面述及的沙那水库土坝和朝阳水库因地震致使土坝排水体砌石脱落,经抗震复核下游坝坡不稳定[8]。

2.3岸坡坍塌

若水库两岸有高边坡和危岩、松散的风化物质存在,地震发生后,造成的岩体松动,可诱发产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甚至形成堰塞湖等现象。

乌江渡水库处于地震多发区,1982年6月地震中,化觉乡东部厚层灰岩和白云岩地层

中发生大面积崩塌。同年8月,化觉、柏坪一带又发生较大规模的地层滑动,影响面积约

18km2[12]。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四川多处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34处堰塞湖。其中唐家山堰塞湖蓄水过1亿m3,另外水量在300万m3以上的大型堰塞湖有8处[13],对下游地区造成严重威胁。

另外,地震还可能对水利工程一些其它部分造成损坏。如1995年1月日本阪神淡路7.2

级地震[14,15]中,使堤防基础液化发生侧向流动,造成堤防破坏以及护岸受损。我国历次地震中,出现较严重险情的多为土石坝,且多为年代较久远的土石坝,如果发

生强地震就更容易造成损坏[16]。

3.震灾受损水利工程的修复技术

地震后受损水利工程修复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坝体监测

地震后,对于受损水利工程,应及时降低水库运行水位,并进行充分的坝体探测。对土石坝,可开挖土坑检测,对混凝土坝,则可用无损探伤检测[17]。包括使用地震波法、地质雷达、水下声纳法检测侵蚀程度,必要时还需要采取槽探、钻孔、孔内地球物理方法进行检测。根据地震前后大坝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判明是否存在普遍的结构损伤迹象。尤其需要加强对坝体变形和渗透的观测,防止裂缝前后贯通,内部发育,产生渗漏通道。同时,加强对输水洞漏水、溢洪道裂缝的监测,以防渗漏进一步扩大[18]。

震后坝体探测中,作为一种非破坏性的探测技术,地质雷达具有探测效率高、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可以快捷、安全地运用于坝体现状检测和隐患探查[1

9]。

2003年甘肃山丹地震后,利用地质雷达对双树寺、瞿寨子、瓦房城等水库的震后坝体裂缝、坝基渗透、溢洪道、高边坡开裂和库岸道路滑坡等进行了探测[20],效果很好。

3.2裂缝修复

对于已经出现的裂缝,要对其分布、走向、长度和开度等进行定时观测和检测。在大坝主裂缝部位设置标志,缝口要覆盖塑料布,防止雨水流入加速其恶化。对受洪水威胁的建筑物,要采取临时措施(如围堰)进行保护。

裂缝的修补应从实际出发,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同时考虑技术和施工条件的可行性,力求施工及时、简单易行、经济合理。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3.2.1表面处理法

表面处理法[21]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很小的表面裂缝及深层裂缝,同时还可以处理大面积细裂缝的防渗防漏。常用的有表面涂抹水泥砂浆、表面涂抹环氧胶泥以及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等,从而达到封闭裂缝和防水的作用。在防护的同时应当采取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这样可以防止混凝土在各种作用下继续开裂。

3.2.2灌浆法

灌浆法主要应用于对结构整体有影响或有防水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经修补

后,能恢复结构的整体性和使用功能,提高结构的耐久性。

灌浆法[22]分水泥灌浆和化学灌浆。水泥灌浆适用于裂缝宽度达到1mm以上时的情况;裂缝较窄的情况下宜采用化学灌浆。此外,工程经验表明水泥浆适于稳定裂缝的灌浆处理,不适用于活缝或伸缩缝的处理。化学灌浆也存在类似问题,应用最广的环氧树脂浆固结体是脆性材料,因此对活缝应选用弹性材料。部分化学灌浆还有毒性,应加强施工人员的保护措

施。

大量实践证明,灌浆法是目前最有效的裂缝修补处理方法。

3.2.3结构加固法

危及结构安全的混凝土裂缝都需作结构补强。结构加固法适用于对整体性、承载能力有较大影响的较深裂缝及贯穿性裂缝的加固处理。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应在结构评定的基础上进行,以达到结构强度加固、稳定性加固、刚度加固或抗裂性加固的目的。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结构加固法还适用于处理对结构的承载能力、整体性、耐久性有较大影响的不均匀沉陷裂缝和较为严重的张拉裂缝

[23]。

3.3滑坡处理

土坝滑坡有剪切破坏、塑流破坏、液化破坏三种形式[24]。可采用“上部减载”与“下部压重”法来处理。“上部减载”就是在滑坡体上部的裂缝上侧削坡,以保持稳定;“下部压重”就是放缓下部坝坡,在滑坡体下部做压坡体等。当滑坡稳定后,应当及时进行滑坡处理[17]。主要处理方法介绍如下:

3.3.1放缓坝坡

若滑坡由于剪切破坏造成,则放缓坝坡为最好的处理方法。可填入土体将坝坡放缓,或是先削掉滑动面上坝顶的土体,使滑动面坝坡变缓,然后再加大未滑动面的断面[24]。

对存在失稳危险的土石坝也可采用水上抛石法放缓上游坝坡,施工方法简单,且不受季节和水位的变化。加固工程不破坏原坝体结构,减去拆除原有的坝体护坡石和反滤料工序,对保护原坝体非常有利。石料渗透系数大,在库水位降落时,新筑部分的自由水面线,几乎与库水位重合,这样就造成新增断面和原有断面共同承担原有坝壳中库水位降落时产生的渗透水压力及地震产生的超隙孔压力,起到压重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大坝的稳定[25]。

3.3.2压重固脚

若滑坡体底部滑出坝趾以外,则需要在滑坡段下部采取压重固脚的措施,以增加抗滑力。压重固脚的材料最好用砂石料。在砂石料缺乏的地区,也可用土工织物,代替反滤,以达到排水的要求[17]。

通过在坝体上加压盖重,或对坝体培厚加固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防渗流土、坝体抗裂和抗渗性能,同时增加坝体稳定性。

实例:1999年山西大同堡村发生5.6级地震,对位于震中附近的册田水库造成VII度影响,坝体产生结构变形[26]。震后对主坝和北副坝下游坝坡采用石渣进行培厚加固处理。主坝所在956m高程以下石渣培厚体,坝坡分别为1:2.75,在956m高程设12m宽的平台,在

949m高程、940m高程设3.0m宽的马道,并在石渣体与原坝体设置反滤层。培厚坝体后,

即使再次遭遇地震,由于坝体在正常水位下(956m高程)宽度增加,也可避免大坝整体失

稳,从而保证大坝的安全[27]。

3.3.3库岸岩体加固

对于地震中松动的库岸岩体,应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加固。地震后,首先需要对库岸岩石情况进行重新评估,选择加固方式。库岸加固通常采取锚固、支挡、排水相结合的方式。锚固措施是利用预应力锚索和锚杆固定不稳定岩层,适用于震后加固岩体滑坡和不稳定的局部岩体。通过一端与建筑物结构相连,一端打入岩体内部,在增强岩体抗拉强度的同时,

改善库岸岩体的完整性[28]。该方法在高切坡中被广泛应用。支挡方法是通过支挡体来平衡滑坡体的下滑力,确保滑坡体的稳定安全。支挡结构能有

效地改善滑坡体的力学平衡条件,阻止滑坡、泥石流等。常用的方法有重力式挡墙、拉钉挡墙、加筋土挡墙、抗滑桩等[29]。

此外,由于地震过后经常伴随暴雨,更易在松动岩石处产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因此需及时排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可设置截水沟排除地表水;排除地下水可用廊道、竖井和水泵等。在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较多采用专用钻机打水平孔的办法排地下水[28]。

3.4渗漏修复

应根据具体情况降低库水位或放空水库,彻底修复防渗体,对由于浸润线过高而逸出坡面或者由于大面积散浸引起的滑坡,除结合下游导渗设施外,还应考虑加强防渗。

3.4.1劈裂灌浆

对于土石坝较严重的渗漏破坏,可以采取劈裂灌浆或加强防渗斜墙等方式解决。劈裂灌浆是指在垂直渗流的方向沿坝轴线劈开坝体,灌入稠泥或水泥砂浆,截断渗流通道,可以在短时间内坝体内的渗流,使大坝转危为安。

采用劈裂灌浆技术的岭澳水库具体做法如下:根据坝长选用适量的灌浆机,多台灌浆机同时开灌,为使浆液尽快硬化固结,所用浆料为掺入速凝剂的水泥加粘土。在灌浆工艺上,连续的多次复浆,使混凝土或泥浆墙尽快加厚,并使贯通的漏水通道通过灌浆压力和多次灌浆挤压膨胀与原坝土体紧密结合,最终形成垂直连续的防渗混凝土砂浆墙,防止再次出现漏水通道的可能[30]。

3.4.2开挖置换

置换技术是土石坝震后修复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心墙开裂的土石坝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需要通过探测技术检测到侵蚀的区域,然后在心墙的下游侧补填塑性混凝土,并用颗粒反滤层加以支持。最后使用水泥膨润土混合物进行灌浆。置换技术可以有效阻止土石坝心墙的进一步破坏,达到防渗漏的目的[18]。

实例:新西兰的马拉希纳坝,在经历埃奇克姆地震后,初期表现稳定,在1987年12月后出现水位明显下降的现象。通过详细的监测发现,虽然大坝没有遭受严重的渗漏,但左坝肩心墙和下游副心墙出现明显的开裂和侵蚀,且侵蚀依然在继续发展。持续不断的侵蚀导致库水位不断下降,因而采取心墙置换的方式,即对左右岸坝肩进行开挖,喷上混凝土,置换开挖出来的材料。水库再次蓄水时没有出现新的事故[18]。

3.4.3排水设施

在阻止渗流发生的同时,需要做好排水工作,通过设置宽敞的排水带,使渗流能顺利排走,降低坝体内的浸润线,减小孔隙水压力。

4.典型水利工程抗震抢险及修复实例

4.1美国Hebgen坝

Hebgen土石坝[31]位于美国Montana州,1915年建成,1959年8月遭受里氏7.1级的强烈地震,坝和水库所在地变形并整体下沉约3.1m,右岸溢洪道严重损坏,坝体沉陷开裂,水库岸坡坍塌,库水震荡并漫溢坝坝。当时此坝并无抗震设计,承受地震对其的各种危害而未垮坝,其破坏模式和耐震经验极有借鉴意义。

当时业主Montana电力公

司采取的紧急抢救措施包括:

(1)立即将泄水底孔进水口原用迭梁封闭的二个孔口开启,以80m3/s的流量泄水降低库水位。

(2)对半角沉陷区和被流冲蚀的坝下游面填土修复。检查表明,心墙与溢洪道连接处的漏水并非通过心墙上的裂缝而是从破坏的溢洪道流出。

(3)在心墙的大裂缝处下游,打竖井检查和修补。同时对下游河岸坍方区进行了修整。此后于1960年4月开始对溢洪道、坝体心墙和上游面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和加固工作。

至今运行完好。

4.2美国LowerSanFernando坝

LowerSanFernando坝[31]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市北,1912年动工,最大坝高43.2m,坝顶宽6m,长634m。1971年2月在坝东北12.9km处发生里氏6.6级地震,致使主坝发生巨大滑坡,坝的上游部分带动坝上部9.2m高的坝体和坝顶一起坍落滑向水库20多米远。

事故发生后,救援人员立即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方面立即运来砂袋加固筑高坝的低陷部位;另一方面紧急撤离坝下游地区8万居民;此外,通过2条泄水道和3条引水管排放水库中的水。

经初步调查和后期进一步挖槽、钻孔取样研究得出,坝内有大范围土区在地震后液化,但液化区被强度较高的非液化土约束住,因而直到液化区内有足够扩张力,促使土向外和向下移动时,才出现大规模滑动。

4.3新疆西克尔水利工程

西克尔水库[10,11]位于新疆伽师县东北西克尔镇,1959年建成使用,为均质土坝,设计库容10053万m3,属大型拦河式平原水库。该工程自建成以来共经历了15次地震,其中较严重的有3次:1961年4月13日发生6.5级地震,震中距水库约30km,致使220m长的坝出现沉陷崩塌,余坝产生165条裂缝;1996年3月19日发生6.4级地震,坝段出现涌沙,裂缝,局部产生沉陷;2002年3月3日,阿富汗发生里氏7.1级地震,造成水库副坝段出现决口,并迅速扩大到50m左右,决口流量约120m3/s,损失惨重。

由于西克尔水库运行年限长,且早年建设时没有进行地质勘探,因此极易糟受地震破坏。多次地震后,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加高坝顶,坝后设置压重,并铺设无纺布反滤。

(2)大坝决口后,进行抢险封堵,修复缺口。

(3)按库区基本烈度八度进行设计校核,对西克尔水库主坝、副坝和其它建筑物进行加固修复。针对部分坝段坝基地震液化问题,主坝采用压盖重措施,以进一步提高防渗流土、坝体抗裂和抗渗性能。副坝部分改线,采用粘料含量高的土进行填筑,加固填筑总方量为

58.59万m3,其中粘土39.29万m3,占60%。

4.4北京密云水库

密云水库位于北京密云县城北13km处,库容43.8亿m3,是北京市民用、工业用水的主要来源。水库始建于1958年9月,分白河、潮河、内湖三个库区,主要建筑有白河主坝

(高66m,长1100m)、潮河主坝(高56m,长960m)和5道副坝等。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白河主坝发生强烈扭动,主坝水面以下6万m2的块石坡和砂砾保护层滑落,受损严重。地震后,采取的主要措施[6]有:

(1)及时探测大坝裂缝,并派潜水员进行水下探测。

(2)通过筑堰建闸,把密云水库分隔成两个库区,放空库水后,进行全面检查加固。清除白河主坝上的砂砾保护层,加厚铺盖粘土斜墙,改用碴石保护层,往水下填粘土及砂石

达20万m2。随后,打通白河廊道、削坡清基,进行坝体加固。

(3)加固了3座副坝,并增建了3条泄水隧洞、1座溢洪道等。

白河主坝加固工程于1977年11月21日完成,达到了国家一级工程标准,至今完好。

5.小结

地震后受损水利工程修复是项复杂的工作,要因地制宜尽快采取最合适的方法进行修复。几条主要结论如下:

(1)地震发生后,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对境内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堤防、水库大坝、水闸等工程进行排查,及时掌握工程破坏的情况及其隐患,有针对性地制定抢修方案。对地位重要、关系重大、危险性高的受损水利工程,要抓紧修复,确保度汛安全。

(2)坝和地基土料的液化,是导致垮坝或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此外,较普遍的震害有滑坡、开裂、沉陷和位移。

(3)尽可能保证水坝顺利泄水,降低蓄水位,避免出现垮坝事故。

(4)目前对于水利工程一般都有相应的突发事故(如地震、洪水等)预警机制,但对于如何应对出现的险情,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尚是一个薄弱环节,宜提高认识,加强要应的工作。

(5)对山区河流因沿岸崩山、泥石流等形成的堰塞湖,要当机力断主动尽早清除,以避免水位升高,堰塞湖溃决形成洪灾。

参考文献

[1]苏有锦,秦嘉政.川滇地区强地震活动与区域新构造运动的关系[J].中国地震,2001,17(1):24~34.

[2]龙小霞,延军平,孙虎,等.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灾害学,2006,21(3):81~84

[3]任波,徐凯.四川已发现803座水库受损[OL].[2008.5.14].

/20080514/61586.shtml

[4]孙又欣.汶川地震造成我省水利工程新隐患[OL].[2008.5.14].

/iNews/Index/Catalog1/8493.aspx

[5]中评社.汶川地震灾后余波!重庆79座水库出现险情[OL].[2008.5.17].

/doc/1006/4/7/9/100647908.html?coluid=45&kindid=0&docid=100647908&mdate

=0517123254

[6]高建国.中国因地震造成的水库险情及其防治对策[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9:80~91

[7]王东明,丁世文,等.对甘肃民乐—山丹6.1级地震震害的几点认识[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3):

122~126

[8]王艳梅,李俊,等.赤峰市“8•16”地震对震区水利工程的危害及应急措施[J].内蒙古水利,2003,(4):

66~68

[9]K.维克塔乔姆,R.K.基特里亚.与土石坝有关的地震问题[J].水利水电快报,1999,11:5~7

[10]库尔班阿西木.地震对西克尔水库大坝工程的影响和抗震加固[J].大坝与安全,2006,6:64~68

[11]库尔班阿西木.地震对平原水库大坝的影响和抗震加固[J].地下水,2006,8:82~85

[12]覃子建.乌江渡电站水库地震灾害[J].地震学刊,1994,3:42~49

[13]吴胜芳.唐家山堰塞湖库容逼近1亿立方米,3万人转移.[OL].[2008.5.23].

[14]张敬楼.日本兵库地震及水利工程震害综述[J].水利水电科技发展,1995,10:17~19

[15]史鉴,汤宝澍;从日本阪神淡路大地震——谈我省水利工程抗震加固问题,陕西水利,1999,(Z1):

50~51

刘真道.浅谈灾后小型水库工程安危状况与对策[J].浙江水利科技,2001,(sup):118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编.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水利实用技术手册.2008.5.15

M.D.吉隆,C.J.牛顿.地震对新西兰马塔希纳坝的影响[J].水利水电快报,1995,4:1~8

杨金山,卢建旗.地质雷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地质装备,2001,12:7~9

马国印.地质雷达在水库震后病害检测中的应用[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7,3:47~48

喻文莉.浅议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措施[J].重庆建筑,2007,(4):36~38

鞠丽艳.混凝土裂缝抑制措施的研究进展[J].混凝土,2002,(5):11~14

陈璐,李风云.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J].中国水利,2003,(7):53~54

肖振荣.水利水电工程事故处理及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杜智勇,李贵智,等.柴河水库除险加固综述[A].全国病险水库与水闸除险加固专业技术论文集[C].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212

[26]贾文.册田水库大坝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J].山西水力,2004,6:67~68

[27]朱宏官,陈连瑜.中强地震对册田水库大坝造成的危害及安全预防处理[J].山西水利科技,2001,(1):

71~73

[28]吴凤英.浅谈水库库岸滑坡[J].广州水利水电,2007,4:17~18

[29]王连新.水库滑坡治理[N].长江咨询周刊,2007,6:B01

[30]白永年.劈裂灌浆技术在岭澳水库大坝防渗加固中的应用[A].全国病险水库与水闸除险加

固专业技术论文集[C].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31]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史料信息组,上海大科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国外土石坝地震震害实例和统计[R].

2001.2

Casestudiesandrepairingtechniquesrelatedtohydraulic

engineeringprojectsdamagedbyearthquakes

MaJiming,ZhengShuangling

DepartmentofHydraulicEngineering,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

Abstract

EarthquakesfrequentlyoccurinChina,especiallyintheSichuan-Yunnanregionwheredensehydro

篇2

2隧洞导流的方法

一是隧洞导流的使用范围:对于山区河流,通常应用隧洞导流的方法,这是因为其有着较为狭窄的河谷,两岸有着陡峻的地形;因为每条隧道都有着十分有限的泄水能力,隧道需要较高的造价成本,因此,没有较大的流量,就可以应用隧洞导流的方法。结合如今的形势,每条隧洞的可宣泄流量严格控制2000m3/s—2500m3/s,大部分工程将两条左右的导流洞给应用过来。为了促使导流费用得到减少,就需要结合导流漏和永久隧道。如果是将高水头土石坝枢纽兴建于山区河流上,将永久隧漏给应用过来。因此,对于土石坝纽,非常普遍的使用了隧洞导流,将混凝土坝修建于山区河流上,也可以将隧洞导流给应用过来。二是导流隧洞的布置方法:需要在完整和新鲜的岩层中,布置隧洞,为了避免有大规模坍方出现于隧洞沿线中,需要避免平行于洞轴线、岩层和断层和破碎带,严格控制洞轴线和岩石层面之间的夹角,避免其小于45°,层面倾角控制在45°以上。将坝址附近的有利地形给充分利用起来,保证有顺直的隧洞线路,如果是弯曲的河岸,需要在凸岸布置隧洞,这样隧洞长度可以得到缩短,并且有着较好的水力条件。转弯是有压隧洞和低流速无压隧洞所必须具备的,转弯半径应该比5倍洞宽要大,转折角控制在60°以内,要将直线段过渡设置于弯道的上下游,直线段长度需要比5倍洞宽更大。避免有冲击波产生于高流速无压隧洞的弯段上。严格控制进出口和河床主流流向的交角,否则就会影响到上游进水条件,会有有害的折冲水流与涌浪产生于下游河道,出角需要控制在30°以内,结合具体情况,可以适度放宽上游进口处的要求。如果需要的导流隧洞为两条以上,那么就可以在两岸或者一岸布置。隧洞进出口和上下游围堰坡脚需要有50m以上的距离,近些年来,也出现了10m~20m以内的距离;如果只有较小的距离,就需要科学的防护堰坡。三是导流隧洞断面设计:在确定隧洞断面尺寸时,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如设计流量、地质和施工条件等,要结合相关规范,控制洞径;一般来讲,单洞断面尺寸需要保证不超过200m2,单洞泄量控制在2000m3/s~2500m3/s以内。将地质条件、隧洞工作状况和施工条件纳入综合考虑范围,对隧洞断面形式合理确定。在洞身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合理选择糙率n值,糙率的大小会对断面的大小产生直接影响,糙率大小则会直接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衬砌情况、施工质量、选择的开挖方法等等。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对相关规范进行查阅,对糙率值合理选择。

篇3

施工人员是项目的直接开展人,所以要想保证项目有较高的品质,就必须保证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高,综合素养强大。在具体的组建施工队伍的时候,要选择那些素养高,能力强的人。而且在分配任务的时候也要认真的分析工作者的自身特点和长处,确保项目能够顺畅的开展。

1.2设备方面的原因

设备的好坏会对项目的施工技术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的说能够影响到技术的落实,影响到品质。所以,在具体选购的时候,不仅要分析其技术特点,还要分析设备的适用性等,经过多重要素的对比进而选择那些便于操控,性能优越的设备。除此之外,为了增加设备的使用时间,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养护制度,确保使用能够处在最佳的状态之中。

1.3方式方面的原因

使用的施工技术和方案不同,会对项目的建设品质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假如使用方案不正确,就会导致后续的品质无法保证。

1.4材料方面的原因

除了上述的要素之外,材料的品质和性能等同样会对施工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要认真的掌控材料的品质。在具体的开展工作的时候,要不定期的检查材料的品质,降低资源浪费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施工工作顺畅开展。

2现阶段水利施工技术改革的途径

2.1确保管理体系完善

众所周知,施工技术进步了,单位的效益也会随之增加。然而要想提升施工技术,就必须要做好管理工作。因此在当前时期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目前我们国家绝大部分的水利单位的运行机制不是很健全,缺少合理的监管模式。在大的市场背景之下,单位面对的竞争很激烈,要想获取发展必须进行合理的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提升施工品质的前提下,提升竞争水平。

2.2积极的进行技术创新工作

任何工程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水利项目获取了非常好的发展。水利施工单位要积极的进行技术创新工作,要不断的拓宽创新渠道,比如可以开展校企合作,以此来共同带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设立专门的资金,将其用到技术创新工作之中,要不断的鼓励工作者积极的开展创新工作,提升其创新的热情,提升综合素养。

2.3明确技术和市场间的关联

市场的发展会在无形中对施工技术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项目的施工单位要想获取发展,就必须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认真的和同行开展技术层面的沟通工作。同时还要强化自身的竞争水平,积极的参加到市场竞争之中,在吸收国外的优秀发展技术的前提之下,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合理的利用,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2.4改进技术人员与水利施工技术的关系

优化改进技术人员与水利施工技术的关系,是改进我国现阶段的水利施工的重要措施。只有改进了技术人员与水利施工技术的关系才能够促进我国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进步,而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关键还是要靠技术人员。为此,应高度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培养,树立良好的观念,进一步提升其技术水平。同时,还要树立劳酬相当的分配观念,不断向多劳多得的观念转变,技术人员要根据自己实际创造的效益来获得合理性的收益,企业要在最大程度上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给予技术人员丰厚的报酬,这样能够促进技术的研发和升级。企业还应强化责与利的观念,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的发展。

2.5具体施工技术的改革要点

土石坝施工技术改革。对于水利工程中土石坝施工技术的改革,应认真的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规划料场。土石坝施工中,料场的合理规划和使用,是土石坝施工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小仅关系到坝体的施工质量、工期和工程造价,甚至还会影响到周围的农林业生产。施工前,应配合施工组织设计,对各类料场作进一步的勘探和总体规划、分期开采计划。使各种坝料有计划、有次序地开采出来,以满足坝体施工的要求,含水量高料场夏季用,含水量低料场冬季用。施工强度高时利用近料,强度低时利用远料,平衡运输强度,避免窝工。对料场高程与相应的填筑部位,应选择恰当,布置合理,有利于重车下坡。作到就近取料,低料低用,高料高用;避免上下游料过坝的交叉运输,减少干扰。二是加工土料。由于新开采的土料中含水量均较大,因此在填筑前应控制土料的含水率,保证在填筑压实时土料的含水率在最优含水率上下2%左右。如果工程使用的是台地和河滩地的土料,其含水量较高,在加工土料时就应采用自然蒸发、翻晒、掺料等方法进行处理,使土料含水量达到了填筑料的标准。在进行坝体填筑前,还应对土料中含有的超径石进行清除。导流施工技术的改革。对于水利工程中导流施工技术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认真的选择堤坝的位置。在具体的开展设计工作之前,必须要对项目堤坝所要选取的方位进行综合化的分析论证,要将不利要素都考虑在内,设计中选坝是有效勘测地形的最重要环节。在实际的选坝的过程中,通常根据地质条件、地形地势的优缺点、水能的指标差异、工程施工难度、工程量的大小、施工工期的长短等各方面来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第二,水电枢纽工程的布置方案。这是在选坝过程中最重要的研究问题,当坝址确定之后,为了能够达到工程的分布规律、合理,一般情况下都会先从导流明渠开始进行布置。第三,编制施工计划。编制施工计划是工程实施的前提条件。在具体的编制施工计划过程中,不仅需要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案,还需要考虑是否可以采用施工导流技术。

篇4

在水利工程中,对于混凝土的施工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作为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优质材料,混凝土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构成工程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水利工程施工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而新型混凝土技术作为一种关键的技术,因其能够提高施工质量和加快施工速度,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通过大面积碾压的方式,可以使结构的密实度获得提升,从而使得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能也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在灌注和砌筑坝体时,采用混凝土碾压技术,便于浇筑施工,并使得坝体强度获得明显提高。该技术的优点是简单方便,对于施工和技术的成本,也能够进行很好的控制。

1.2绿色混凝土技术

水利工程的强度和稳定性,是延长水利工程使用寿命,确保其质量的关键,因此加强对于混凝土边坡的防护对于水利工程施工来说至关重要。通常采用使混凝土厚度增加,设置防护结构或者防护层的方式,然而这种传统做法的缺点是成本较高,工程造价也随之上升。因此,绿色混凝土技术应用而生,给混凝土技术带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结构、功能和技术等方面获得了质的飞跃,充分利用了混凝土和绿色植物在结构以及防护方面的不同优势,并达到了很好的环保效果。在进行施工时应按照一定的施工步骤进行,通过混凝土的预制,形成不规则孔径,从而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获得提升。为了促进绿色植物的生长,还需要在孔内填充适合的土壤和肥料。

1.3围堰技术

闸门和坝体在水利工程中是较为常见的建筑类型,通常需要进行水下的建设,施工环境较为复杂,而围堰技术的应用则可以使复杂的施工环境变得简单化。新型围堰技术侧重于导流,在使围堰结构的稳定性获得提高的同时,也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新型围堰技术以控制河床和水系中的水流为侧重点,采用导流的方式,来对水流进行控制,使得水流保持在稳定的状态。因此,新型围堰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并在实际的施工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1.4防水毯技术

在水利施工中,防水毯技术也是一种新型的施工技术,并具有防水和防渗,保护生态环境的优点。防水毯应用了高科技的纳米技术,由土工织物和钠基膨胀土等材料复合而成,新型环保,在水利工程开挖的前期应用较为广泛。传统的防水防渗施工,会对水体和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防水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一现象。遇到水后钠基膨润土会产生膨胀,施工时在相应的部位铺设防水毯,进而形成黏土状的连续交替,从而有效地封堵渗水部位。防水毯技术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并且具有简单、可操作性强、费用不高等特点,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较为广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我国水利施工新技术发展与探索的趋势

2.1差异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气候和水文条件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各地所表现出来的水问题和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制订水利工程施工计划、确定施工技术和施工进度时,应根据各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对于本地区的现有条件,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制订计划时既要满足当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的利益。水利工程是一个长期的、长远的工程,不应局限于现状,应该与该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针对没设防或防洪标准低的城市,首要的工作是防洪排涝的建设。对于缺水干旱的地区,应先解决用水的问题。采取排污措施以及水资源的开发,来对水域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行治理。水利建设任务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较为复杂,其核心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以防洪为主题,有的则注重景观建设,有的重在生态的平衡,然而其实现的基础都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

2.2阶段性

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离不开水资源,在长期的治理水资源的进程中,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发展阶段做出了精辟的概括和总结,即水利建设可以分为防洪-水资源保护-供水-生态-景观五个阶段。水利发展的阶段性非常明确,其发展进程不能颠倒,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从低级到高级的要求。例如,防洪是人们对于水利建设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其他较高层次的要求才有其现实意义。目前,一部分城市没有按照水利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建设,在水资源保护不到位的情况下,实施景观建设,兴建林带、绿地、楼台亭榭等设施,河流被污染,根本无法体现设计的美感。

篇5

1.2软土地基存在的危害由于上述特点的存在,软土地基自身存在的危害也往往受到水利工程的重视。通常来说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如果软土地基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则会严重的影响水利工程正常功能的发挥和使用,与此同时往往还会缩短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除此之外,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一些工程施工单位没有能够严格的执行工程施工质量和检测标准,从而导致了在对软土地基进行简单的处理之后就立刻进入到下一工序的施工中,这一现象会导致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和建设初期软土地基的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但是当水利工程施工完成并且在后期正式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由于软土地基本身的原因导致了地基失稳和建筑物发生沉降或者是不均匀裂缝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正常使用。

2水利施工中软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

水利施工中软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了砂砾土垫层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置换填土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抛石挤淤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加固土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高压旋喷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等处理方法,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水利施工中软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2.1砂砾土垫层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砂砾土垫层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是目前我国许多水龙工程施工时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例如在水利工程施工遇到软土区域时施工单位通过使用砂砾土垫层来进行软土地基的处理时可以在软土层的上部进行排水砂层的铺设,这一铺设的有效进行可以增加水利工程的排水量并且能够使软土地基在砂砾土填入同时也就增加了其自身整体的荷载能力。除此之外,砂砾土垫层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加速其内部的排水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其自身的强度和硬度,并且还能有效提高其稳定性能。

2.2置换填土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置换填土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应用主要是在水利工程遇到一些如沼泽地带的比较难以施工的软土地域时采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通常来说在泥沼地带以及当软土地基的软土厚度小于一点四米并且路堤的高度较低时,置换填土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应用优先度是较高的。在置换填土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处理过程中,水龙工程施工单位应当首先将地基中的淤泥和亚粘土以及软土根据情况进行全部的挖出或是是部分的挖出,并且在挖出后采用渗水性好的材料。例如可以加入一些粉煤灰和水泥或者是石灰等材料并且进行分层填筑。除此之外,在每一层的填筑工作完成之后水利工程施工人员应当进行夯实碾压,从而能好的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2.3抛石挤淤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抛石挤淤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是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由于一些软土区域很难使用常见的处理技术而选择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通常来说在软土地基的淤泥厚度小于四米并且软土区域没有硬壳与此同时呈现流动状态并且排水较为困难时则会优先选择抛石挤淤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进行软土施工处理。在这一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应用过程中首先应当保证用料的高质量,并且采用一些不容易被风化和侵蚀的石料,与此同时对于片石的大小应当视淤泥的粘稠程度来决定,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优先保证片石的直径不大于三十五公分,并且淤泥含量不超过百分之二十五。

2.4加固土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加固土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通常是在一些软土地基施工的改良施工中得到有效应用。一般而言加固土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应用需要使用专门的施工机械设备来将软土地质局部范围内的软土加入加固材料进行改良,在这之后形成桩体并且使得桩体和桩之间软土形成复合地基。除此之外,加固土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应用还需要使用水泥、生石灰、粉煤灰等作为其桩身的填充加固材料,因此较为适用于含沙量较大的软土层中,。就桩身的用料比例来说,其水泥用量和软土的天然重量之间的比例不应当过大,一般控制在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六之间是较为理想的情况,因此最好使用普通水泥或是矿渣等来进行加固土桩软土地基处理。

2.5高压旋喷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高压旋喷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通常分为单管和双管的处理方法,这一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利用旋喷钻机,将旋喷注浆装置放入预定的软土层深处,并通过旋转钻杆的转动和徐徐上升,把事先配置好的浆液,从喷嘴喷出,并且能够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硬度的人工地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高压旋喷技术时,最大有效深度不超过二十米。在片石高出原有的软土地基表层高度之后,就要使用较小的片石进行填筑,并且,使用重型碾压设备进行反复碾压,使得填石密实,然后再之后,铺上反滤层,进行填土,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篇6

导流施工包括导、截、拦、蓄、泄一系列环节,需遵循一定的流程。施工前通常要设计导流方案,在接到工程建设通知后,先综合经济技术指标加以考虑,对比多种方案,选出最佳的一种。若是进行一次性拦截导流,需涉及明渠、涵管等施工方式。所有工作结束后,还要对基坑进行全面检查,以确保基坑没有质量问题;若是采用分期导流的方式,需要考虑如何划分工期、如何分段,以及各段的施工顺序等问题,并制定应急方案以解决突发问题。包括导流之后的建设方法也是考虑的重点。确定大致方案后,需结合实际条件、工程要求加以优化,做更深一步地考虑。主要包括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施工所用设备、人力物力资源、建设成本、社会经济效益等。如果有必要,还需根据方案建立起相应的模型,经多次论证后给出最终方案。

1.2导流条件分析

导流工作对水利施工非常重要,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加以考虑。首先是地形地质,施工现场可能是平原、也可能在山区或丘陵,地形不同,导流方式也有所差异。平原地带多选择明渠或分期导流的方式,如松嫩平原等地;山区施工则应根据地形具体考虑,如秦岭使用隧洞导流比较合适。其次是水文条件,导流主要是对河流进行拦截引导,所以水流量、水流速度、泥沙含量及混合液等都应纳入考虑范围。夏季多数地方都是雨季,降水丰富,会使得河流水量增加,在河道较狭窄处,极易出现河水淹没基坑的情况。泥沙含量较大又容易使基坑变浅,进而影响到施工进度。此时排水较为关键,多选择河床、明渠等排水方式,尽量不要选择涵管或隧洞排水;此外还要考虑枢纽因素,不同的枢纽类型,相对应的导流方式也不同。一般而言,混凝土枢纽多选择分期导流,但在土坝施工中不太适用,土坝在水流的冲击下容易被毁,所以多选择拦截导流方式。如果是高水头水利枢纽,尽量分区分段进行导流,先采用隧洞倒流的方式,然后利用泄水孔,最终促进工程顺利完成。

2水利施工中的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是水利施工中不可或缺的材料,随着对水利工程要求的提升,对混凝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凝土施工多经过搅拌配置、运输、施工几个环节,运输则是指从配置点将混凝土运至仓面。

2.1运输条件

混凝土在搅拌后通常需要立刻运至施工现场,若在途中发生质变、分离等情况,必将会影响到施工质量。所以要重视混凝土的运输,以保证混凝土质量。在运输中须确保容器的严密性,内壁要光滑平整,不能粘附太多的混凝土,应方便清洗;运输要具有连续性,尽量不要中断,否则可能会错过施工的最佳时机;运输道路要平坦,如果颠簸太过严重,极易出现离析现象。另外还需注意一些事项,搅拌后待混凝土完全凝固方可运输,到达现场卸载时,高度不得超过2m,否则易破坏混凝土的稳定性。而且在卸载时,应保持出口通地面的垂直状。

2.2运输方式

混凝土搅拌好后运往施工现场多为水平运输,包括混凝土泵、汽车、皮带机、搅拌运输车等。在运至现场后还需利用缆机、塔机等将混凝土运至指定地点,多为垂直运输。运输类型和运输方式不同,在工具选择方面有所差异,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汽车运输和机车运输较为常见,前者比较灵活,为避免出现分离现象,对运输距离和坍落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运输距离不超过1.5Km、坍落度不超过5cm时。工程量较大时,要考虑经济性,可选用机车运输,无需过多的设备,作业效率较高,而且成本低、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实际中有着广泛应用。

3实例分析导流和混凝土运输技术在水利施工中的应用

3.1工程实例

某工程为库内取水工程,坝址附近地貌属典型的河谷地貌,断面呈“U”形,河床底宽116m,开口宽335m,右岸有残存一级堆积阶地发育,地形总体较平坦,微向河床倾斜。本流域的洪水是由暴雨形成的,暴雨多发生6月~9月,而7月中上旬到8月下旬一般是暴雨最为活跃的多发季节。本地区暴雨特点是面积小、强度大、历时短。由于本流域下垫面为沙土丘陵区,遇到小雨时基本不产流,遇到大暴雨时,汇流速度快,历时短,洪水陡涨陡落,一次洪水历时最多不超过24h。

3.2施工导流

结合实际情况,从水库抽水下排的方式为:将离心泵站设在坝肩一侧,从水库内抽水翻越坝顶排至下游河道;离心泵站由两台IS150-125-250型单极单吸式离心泵组成。关于挡水建筑物的设计,根据地勘所进行的区域地质调查,勘察区及与其相近区均无符合坝体防渗要求的天然土料,因此设计采用编织袋内装粉细沙土来填筑堰体,防渗土工膜做防渗心墙的形式;上下游边坡为1∶1.5,考虑交通及抢险,围堰顶宽取7.0m。经计算,考虑波浪爬高和安全超高后的围堰顶高程为1029.3m。

3.3混凝土运输

该工程所需混凝土总量为0.94万立方米,主要集中在岸边泵站。运输时选择的是机车运输,确保混凝土在搅拌凝结后及时运至现场,路面平坦干燥,没有大幅的颠簸。最终混凝土在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及时运到现场,使得施工工作顺利完成。

篇7

1.1材料完整性材料包括电子和纸质材料,完整性主要包括各阶段纸质材料按《作业指导书》资料清单要求准备,电子材料需上传“系统”,各阶段必须提交的材料包括标准文本、编制说明、开会或征求意见通知、会议纪要(含专家签名单)及意见汇总处理表等。材料格式需符合《作业指导书》相关要求,纸质材料与电子版应一致。

1.2程序符合性程序审查主要包括标准项目是否属于《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8]范围内,体系外项目需通过专家论证和进入体系论证,通过签报后方可列入体系内;项目需通过年度计划论证、大纲审查、征求意见、送审稿审查和报批稿审定、审签等几个环节,对于局部修订的标准,通过年度计划论证后,可略过大纲审查和征求意见;大纲审查、征求意见和送审稿审查三个环节需会签主管机构,原则上尚未通过会签的标准项目不予审查。若主持机构和主编单位相同,应由主管机构召开各阶段审查工作会。

2审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各阶段材料审查主要集中在编制说明、标准文本、意见汇总处理表、会议文件、变更情况等。

2.1格式不符合要求《作业指导书》包含22个附件和附表,对标准项目建议书、申报书、工作大纲、编制说明、意见表及其处理表、变更申请表等内容的格式均有明确规定和要求。但是在审查过程中发现不少提交的材料格式仍千差万别,除不符合相关要求外,材料的往复修改和审核也从一定程序上影响了标准编制进度。

2.2内容填写不全主要集中在编制说明基本信息填写不完整;技术要素未填写或填写不全、未正确界定、与相关标准协调性不足等;意见汇总处理表中部分采纳或不采纳意见未说明理由或沟通情况、采纳情况未在标准文本中得到落实等。

2.3标准文本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标准文本看,其编制内容及过程应符合《标准的编写》相关要求。标准的体例格式是标准的表现形式,是标准区别于任何其他行政文件及科技著作的显著特点,其是否规范不仅直接关系到标准质量,而且影响到标准被接受的程度和执行的效果。体例格式主要依据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SL1《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及《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水利技术标准可分为工程建设类与非工程建设类,其体例编写格式应符合表1的规定。主要问题包括体例格式未按要求编写,语言不够简练,规范性、指导性不强,内容纳入角度不当,技术含量不高,层次结构划分不合理,科学性欠缺等。不少标准在审查或征求意见时,邀请单位或专家地域范围及专业领域较窄,仅限于某一相关或熟悉的领域,未邀请相关业务司局、标准化专家参会,专家代表性不足,造成标准使用范围或对象过于单一,甚至出现标准审查质量不过关,严重影响标准质量,造成后期标准被暂缓或结题的现象。无论是水利技术行业标准还是国家标准,参会或征求意见的单位和专家都应具备一定代表性。邀请参会或征求意见的单位或专家不能与编写组人员重复,应避免发生自编自审的情况。对于征求意见阶段反馈意见条数较多、处理时部分采纳或不采纳条数较多且沟通尚未达成一致情况的单位或专家应邀请参会。标准审查应邀请相关标准关联度较高的主编单位或主要起草人参会;邀请相关业务司局人员参会;邀请标准化专家参会。如果是国家标准,为保证审查的全面性,应邀请相关部委、其他非水利行业单位专家参会。

3建议

3.1加强标准的编写及体例格式等相关内容的宣贯培训在主编单位开展编制工作前,对编制组及管理人员展开标准编写及体例格式等方面的培训,尤其是GB/T1.1、SL1及《作业指导书》的培训。同时,应结合具体的标准和相关要求,与编制组就常见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标准编制质量,加快编制进度。

3.2提高水利技术标准基础工作的研究目前水利技术标准的审查主要依据《作业指导书》和“系统”,不少主编单位反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提交的材料较多,程序较为繁琐,加大了工作量,影响了编制进度,“系统”的操作人性化不足,行标审查和国标审查要求应不同等问题。因此,应真正从提高标准质量、切实做好管理工作的角度出发,除加强培训和沟通外,应做好相关基础工作的研究,优化顶层设计,简化材料和程序。

篇8

1.2将水利工程整体布局给予优化社会在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要使水利工程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就得根据施工现状,着眼于全球的市场大环境,从中不断的汲取有用成分,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做到施工思想及施工设备的更新。需要指出的是,优化工程布局不是简单的设备引进,而是在全面了解施工现场的前提下,根据施工企业现有的经济基础及装备,进行全面的施工方案策划。策划中应具有最新科学技术使用、施工过程监控、施工质量管理及施工过程自动化及智能化等。

1.3制订总的施工规划要提高施工效率,提高施工适量,除了做好新技术引进及更新,施工整体布局,还得对制订总体施工规划,才能做到放眼于整个施工环境,才能做好全盘施工工作。规划不是通过简单的测量几个数据,查找数篇文献资料就能完成的,还得对施工河段的水质环境,水流特点,地形特征及其它环境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才能做到施工规划制订。此外,在这诸多因素考察的同时,还要放眼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水利工程,分析它们是如何施工的,在施工中采取了那些重要措施,才建成了今天成功的水利工程。只将这两大方面的工作做到位,才能使水利工程高效、高质量完成。

2全段围堰导流技术的具体应用

2.1隧洞导流法这种方式的重要特点是,在河流的上下游分别修筑围堰,并在河流两岸挖取隧道,以便于河水分流,使围堰免于损伤。隧洞的施工方式,则根据不同的地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施工中主要注意这几点:首先,为了提高排水量,避免孔径减少,应注意改善洞内的施工条件。其次,修筑的隧洞应贯通于上下游,实现上下游河水分流。但应注意和河道的交角,通常情况下,交角应在左右为宜。再次,为了便于排水,隧洞通常都为直线,但也有弯道的情况,这时应注意弯曲度不能超过5度,否则,会产生横波。另外,隧洞的进出口应和围堰保持一定距离,才能避免流水过近造成的冲刷。还有,隧洞内部是否采取衬砌,应根据施工场地而定,当所在地的土壤较为疏松时,应在洞内衬砌,以达到加固作用。否则,不给予衬砌。第四,隧洞导流发适合于地质坚硬、水流急速,并且上下游落差较大的河段,这时,不仅降低了隧洞修建成本,还提高了施工安全性。但需要指出的是,要做好汛期防护工作,以保证隧洞正常运作。如可以临时挖掘一些低高程的隧洞,和永久性隧洞相连接,便可以起到排汛作用。

2.2明渠导流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河岸上挖取渠道,分解水流的方式。该种方式在施工中,应注意这几个方面:首先,在渠道选址时,应具备施工量少,需要挖掘的渠道短,还要保证渠道挖好之后,引流作用良好;在渠沟挖掘时,保证施工安全,不能具有安全隐患,如水流、山体滑坡等。其次,为了很好的引流,通常在渠道上设置转弯,弯度半径应在渠道宽度的5倍左右。另外,渠道的进出口应和围堰保持一定距离,避免过近被流水冲刷,造成损坏。一般情况下,进出口应距离围堰50-100m为宜。再次,一般由于基坑内不能聚集较多的水分,为达到此目的,常要求明渠和基坑间保持一定距离。最短距离应在2.5-3.0米左右。第四。明渠适合于水流平缓的河道施工,在开挖时,还得灵活应用周边的有利条件,以减少施工成本。如,当施工所在地附近有废弃的河道,则可以将渠道中间位置挖掘工作省去,只就进出口进行挖掘,这样明显降低了物力、人力及财力的使用。

2.3涵管导流法涵管是一种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修建位置具有特定的选址,通常选在河岸沙滩上,并且该处的位置应在枯水位以上。选定之后,在进行围堰修筑,当围堰筑好之后,满溢的水流就会顺着涵管流出。但涵管不一定都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在施工地段河岸是岩石的情况下,通常在岩石上开挖沟槽,然后封盖,便形成不一样的涵管。不仅省去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更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涵管使用中,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水分外渗,这将给水利施工带来不便,阻碍了工程推进。针对此种情况,可在涵管外层设置截流环,可以减少外渗,也可以加长外渗距离,从而减小了外渗造成的破坏,对提高施工具有重要意义。要达到防渗效果,应压紧防渗材料,才能起到防渗效果。在具体的水利工程施工中,由于施工条件复杂、施工形式及内容也不尽相同,在防渗材料使用时,也应做到灵活应用,才能有效的提高涵管水分外渗。上面将全段围堰分流技术中常见的几种进行简单的介绍,还有不少由于篇幅问题不能一一列出。另外,上述这三种导流技术在水利施工使用中,并不是彼此分明,而是相互交错使用的。所以在施工中,应根据地理特征,水系状况,及施工条件,将这三种技术灵活应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

篇9

围堰是一种临时性作为挡水工具的一种建筑物,由于其主要是用来进行挡水工作,因此,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保障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并且注意保障结构的稳定性,使得结构能够抵抗强大水流的冲击,从而达到防水的目的。一般来说,围堰工程的类型有多重,而每种围堰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都需要依据当地的环境、地理条件以及当地的资源情况进行合理的围堰选择和围堰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围堰工程可以正常的使用,其所具有的挡水功能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出来。假设水利工程周边环绕的是浅水区,而且河水的最大深度小于1.5m,而且水流的速度相对较慢,针对这样的环境条件,在对水利围堰工程进行设计的时候,不需要将其结构的防渗水性设计的过强,所采用的围堰类型可以是土石围堰。然而,当水利工程周边的水域较深,水流速度又相对较快,而且在河床中包含多种较为坚硬的岩石时,针对这种情况,所需要选择的围堰种类应该是钢板桩围堰。钢板桩围堰不仅能够有效的抵抗水流的冲击,还能够使得围堰的本身结构更加的牢固,在受到强大压力的时候,能够充分的保障其自身的稳定性,而且钢板桩能够深入到坚硬的岩石中,以保障其自身的稳定性,这对于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施工效率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1.2水利工程中的围堰施工

一般来说,围堰施工的现场都比较狭窄,而且在周围会存在很多的干扰因素,这些干扰因素本身就会对围堰的结构造成影响,如果施工的工期比较赶,这样就会进一步使得围堰施工的难度提升,从而对围堰工程的施工质量就会产生影响,所以,要想能够保障围堰施工的质量,就需要对其高程进行及时的填筑,这样可以为下一步的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注意准备相应的材料,对各种材料进行有效的选择,保障在施工的过程中,各种施工材料可以准备完毕,并且可以随时进行利用。而就围堰施工的工序来来说,其具体的工序如下:

1.2.1在对围堰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先从围堰的一面进行入手,逐渐向渠底进行挖掘,在将尾水出口的围堰基础进行全面的清理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下一步的清水处理,对水下存在的大块物体进行深度清理,然后利用一些堰体石料以及粘土进行回填处理,在回填到设计的高程时,就需要对出口段部位的围堰进行保护处理,合理的对围堰展开保护后,就可以开展进行下一步的施工,直到水利工程施工完成之后,就可以将临时搭建的围堰进行拆除。

1.2.2在利用粘土以及堰体石料进行回填施工的时候,要注意对回填土原料进行合理的选择,保障每个工序之间都能够衔接得当,而堰体要采用分段施工的方式进行搭建。合理的利用机械进行相应的挖掘工作,汽车进行原材料的运输以及废弃物的输出,一般来说,堰体的填筑分层高度要尽可能的控制在80cm范围内。

1.3水利围堰基坑排水

所谓的水利围堰基坑排水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就是在围堰形成之前进行基坑一次性排水,其二就是在围堰形成之后进行基坑经常性排水。汛期坝体过水,围堰形成后的经常性排水又包括围堰内侧基坑一次性排水和经常性排水。①围堰基坑一次性排水,堰体水下填筑形成后,开始排除基坑内集水。排水量主要为基坑内积水、渗透水、雨水及施工弃水。②基坑经常性排水,基坑排水包括基础渗水、天然降水及施工弃水。根据围堰地基渗水特性及各施工工作面用弃水情况估算。

1.4水利围堰联接技术

围堰防汛墙相互之间的联接实况会对河道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何保障防汛墙之间的紧密联接需要引起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河道工程项目围堰在施工之前应该安排相关人员对围堰周围的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如果接口处出现了问题,应及时采用沙包或者粘土袋进行填充。

篇10

水利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其他工程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为其非常容易受到施工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为了更好的对水资源进行利用,因此,其施工一般都是在海岸或者是河流沿岸进行,这些地区的水资源非常的丰富,在施工中非常容易受到水流的影响。水利工程中坝址的选择以及枢纽位置的决定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自然条件来进行确定,很多施工场地的自然环境非常的复杂,因此施工环境也就非常的复杂。水利工程施工面临的施工基础结构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施工现场的复杂以及施工基础结构的复杂性,导致施工企业在施工前要进行大量的勘测以及试验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水利施工地基设计的合理性。水利工程的建设要在防洪、灌溉、挡水以及泄水方面有重大作用,因此,对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工程中才会不断应用新的技术,对施工质量进行不断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比较大型的水利工程,对经济的发展影响非常直接。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局部的气候会产生影响,在生态效益方面有明显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设置很大的库区,库区一旦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影响下游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社会稳定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通常位于河流湖泊区域,因此,在施工中经常会出现截流现象对原有的河流进行导流,在整个施工中对水文因素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影响工程的工期,给施工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在水利工程中应用新技术,不仅仅能够对施工工期进行保障,同时,对施工质量也能进行提高。

1.2水利工程测量技术的需求

水利工程施工中测量技术的水平对工程的施工质量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水利工程施工环境比较复杂,测量放线工作也将会面临很大的困难。测量放线时水利工程施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保证测量工作的周密性以及准确性,这样才能保证施工工程图纸设计顺利完成,为施工提供必要的支持。水利工程测量方面应用新的技术对施工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技术的应用对测量的准确性能够进行提高,为施工质量的提高给予保证。

2水利施工新技术的应用

2.1堤防工程和地基处理的新技术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堤防加固是防洪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施工中应用了很多的技术对堤防进行加固。在堤防加固方面有效的技术措施包含垂直防渗墙技术,对水利工程的防渗处理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垂直防渗墙在施工中包括置换法、挤压法以及深搅法,对水利工程的使用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水利施工中,地基建设施工是比较复杂的环节,在进行处理时主要的方法是防渗帷幕灌浆,帷幕灌浆在实施过程中注入的水泥浆量要非常的均匀,并且要合理的分布,这样对效益和投资的比率的最大化能够实现,在地基处理方面能够对时间进行节省。

2.2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坝体裂缝是比较常见的施工问题,对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施工中对加固坝体的材料要格外重视,为施工质量带来保证。在对坝体裂缝进行修复中利用新的技术能够对混凝土的防水功能进行提高,对坝体裂缝问题进行解决。水利施工中,土工膜材料应用比较广泛,其利用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加工而成,对旧坝的防渗效果非常明显。土工膜材料具有很强的耐久性,因此,在紫外线或者是臭氧作用下也不会出现质量受到影响的问题,而且,土工膜具有很强的抗拉强度,质量也非常轻,在应用方面能够使用很长的时间。土工膜在施工中能够进行冷施工,操作工序也非常的简单,对环境污染也非常小,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施工材料。水利工程施工中,土工膜施工方法能够对混凝土浇筑中出现的病害进行很好的解决,因此,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