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2 22:28: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个人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等学校的学生,多么需要老师给以早期培养,作文教学就是培养这种忧患意识的最好途径。“位卑未敢忘忧国”,该成为每位学生的座右铭。如果这种忧患意识能经常体现在学生的文章中,其文章也就有了一定的韵味了。
2、节操观念。
凡爱国忧民者,都具有高尚的节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节操观,当前犹为重要。树立正确的节操观念,是作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作文是树立正确节操观念的有力手段。有了正确的节操观念,作文的思想内容也必有所提高。
3.爱憎感情。
爱憎分明,及是学生必有的感情。爱与憎是矛盾的、对立的,又是相联的。有对人民的爱,才有对敌人的憎;只有爱憎分明,文章才会有热情,才会有动人魂魄的力量。文意章中的思想感情处处都显得无动于衷、淡若清水,在读者心中怎么会引起共鸣,怎么会唤起读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引导和教育学生懂得爱憎和敢于爱憎,是作文教学的责任。
4.情趣高雅。
高雅情趣的培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尤为重要。社会大潮令人眼花缭乱,文化市场精华与糟难分,低级趣味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通过作文教学,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画、听好音乐,欣赏优秀影视片,交好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这朱与墨指人,也指事。逆水行舟,进尺维艰;随波逐流,快速得多。有些学生不知不觉就走了下坡路。通过作文引导他们认清清浊,辨识良莠,使他们具有高雅的情趣,更会显出人格的光彩。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人格教育 强化
教育不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教会其应用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健全其人格品质,使学生能够在未来,更加契合社会的需求。初中是人格培养的最佳阶段,小学生意识懵懂,无法获得品德教育,高中在极大的学业压力之下,人格教育已经成为了奢望,大学虽然学习环境轻松,但是学生的人格品质已经基本成型,难以在发生有效的转变。因此,初中是最为适合锻炼学生人格的阶段。
一、初中语文教育中加强学生人格教育的意义
(一)满足人格培养需求
教育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并不是完全以理论的分析和研究,便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在语文教育和人格教育结合时,首先应明确教育理念,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熏陶学生的意志品格,培养学生综合发展。
(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经济的发展,为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父母需要不断地工作来维持基本生活,孩子相应的便是极大地缺乏家庭教育。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必然会造成人格上形成缺陷,不仅会排斥知识的学习,甚至会在人际交往中逐渐极端化,这样的发展态势,将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因此,在初中进行人格教育,有效地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理性的认知,使其能够鼓励自身发展和学习,并在高尚品格的帮助下,完善社交或同学之间的关系。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使其再获取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于自我的理解,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并在学生受益的过程中感染他人,帮助素质教育有效的落实。
(三)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愈加复杂,不仅要求专业技能和发展潜力,而且对于工作者的人格需求也极具提升。人格所体现出人的道德水准,而道德则是普通民众所对行业衡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各行各业对于工作者的人格需求均在不断的提升。而人格的培养则完全属于教育的责任,初中教育至关重要。近年来,初中语文课程不断改革,课程中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要求也有所提高。因此,在社会发展的综合性需求下,初中学校培养学生的人格发展,不仅是与之相契合,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获得美好的未来,而做出的努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实施举措
(一)突出人文精神
教育是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帮学生积累知识和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校园学习方式。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人格的教育,只有学生受到了充分尊重,才能够更加投入到其中。因此,在语文教学时,应极大发挥语文知识的人文优势,以人文精神影响学生,使其在被尊重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而语文知识中的名言警句,对于学生有极大的激励作用,这些句子是人类发展中所留下的精华,能够在学生生活中归正方向,有极强的引导作用。另外,教师应紧抓课本,我国语文课本中的文章,目前已大多是精华之作,通过这些文章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情怀。如杜甫的忧于国民;陶渊明的高风亮节;文天祥的爱国情怀等。学生在品味历史伟人的情感时,便能够为自身树立目标和榜样,进而还能够增强审美情趣,锻炼文化品位。
(二)加强情感渗透
情感教育的深入性,比之任何教育形式都有极大的优势,但是虽然功效较强,却难以真正的实现。调动学生的情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找到作品中的关键,而这个关键还需要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共鸣的情感的前提,但是目前语文课本中所描述的场景,与学生所生活的时代有天差地别,在无法真实的理解状况之前,产生共鸣也成为了奢望。因此,在教师引导学生时,还需要用符合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可根据课文所示内容,寻找现代中与之契合的文章、电影、音乐。如学习《》一文时,现代社会中的学生大多数对于艰苦并不了解,难以与之产生共鸣,而采取影视剧作品,通过让学生观看,便能够对艰苦条件产生情感的关怀,进而将其带入到人格之中,使学生未来在社会生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贫苦者的情感需要,并予以适当的关怀。
(三)营造民主气氛
行教育体制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民主气氛,要求教师尊重、帮助、鼓励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不再像以往过于强调对于学生严加看管等教育方式。新的教育方式也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态度,真正的课上课下尊重学生,课堂中能够尊重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有效地引导其思路。民主气氛并使教育手段,而是一种教育形式,只有长久地贯穿在教育中,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民主,逐步增强信心,敢于在课堂中发言或提出质疑,教师在细心的引导和鼓励后,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拓,主动、认真地思考课文内容,进而通过课文锻炼自身意志品格的提升。
(四)巧借作文育情
我国历史中涌现过无数的文豪,而这些人无一例外都具有高尚的情操。其实,中国历朝历代所出现作文好手不计其数,但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将作品流传下来,问题在于这些人所写的文章,虽然文笔极佳,却对后世难以产生影响。因此,在作文课时,教师应首先告诉学生这样的实事,使学生能够在写作中逐渐注重人格品质的植入。写也是加深记忆和深入思考的最好方式,学生植入人格的过程中,也能够深化自身的理解,在健全人格的过程中拥有准确的方向。
【结 语】
综上所述,人格对于学生的现在和未来都十分重要,只有在教师有效的帮助下,才能够实现人格的健全,情操的培养,为学生成为社会可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玩君.关于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思考[J].美与时代,2007(04)
【2】冯潇.浅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语文学刊,2011(04)
一、关爱施教,培育生命教育的氛围
“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那就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真情与关爱的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围,为生命教育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教学气氛。而这种氛围的培育,非得要求施教者要有关爱之心。美国学者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我们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爱是可以修复一切伤痕的良药。”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生命,应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角落,要知道,你关注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太阳,哪怕是一束阳光,“世界”足以明亮。教师对成绩优秀者要鞭策其更上层楼,对学习浮躁者要提醒其降低重心,对处于低谷者要激励其走过坎坷,对学习困难者要帮助其建立信心,要时时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有如沐浴阳光的课堂上接受生命的教育,感受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宝贵,体会生命的艰辛。
二、依托文本,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
汉语文教学,本身也理应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如教学《杜甫诗三首》中,诵读品味感悟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与人生经历,深入分析杜甫为什么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人生感慨,是因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年代,个人生活又异常艰难,强烈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熔铸了他高尚的品格,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生命激情,使他的诗在反映人民生命痛苦,表达百姓生存状态与思想情感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点燃火花,探索生命教育的意义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来源于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在教育中,以教书育人为乐趣。以自己的真诚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纯洁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美好的人格去描绘学生的品格。
1.热爱学生、乐于奉献是教好学生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纯洁的爱,是无私的爱。这种爱在教学中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力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老师必将受到学生的爱戴和信赖。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信任语文老师,是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的基础。但热爱学生要做到“热爱而不溺爱,尊重而不娇惯,信任而不放纵”。也就是严而有度。
乐于奉献、忠于职守、安于清贫是教师的美德,而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更要有奉献精神,因为语文备课量大,重点不易把握。并且语文要靠日积月累,见效慢,因此,语文老师要想取得成绩,须加倍的努力,要加倍的付出。有付出就有收获,有收获就有快乐。
2.思想新,观念新是语文教师的灵魂
思想决定行动,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更新不断加快。这些都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语文老师要更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随上学生的思维。语文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爱国热情。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民族文化,也要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语文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理念。
3.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学生的性格可塑性强,最容易模仿老师的行为。也就是说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言谈举止、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服饰仪表等方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人格魅力体现在知识修养上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水平。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语文老师不但在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在处理班级事务上也要适当得体。
1.语文专业知识
教师的才华如云中之鹤。会让学生产生羡慕感、敬佩感、吸引力。教师渊博的知识如源头活水,总能给学生以滋养。另外,语文学科不断发展完善,要求语文老师必须掌握语文专业知识。语文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语言学基础理论及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除了拥有这些知识外,还要钻研“课标”,吃透课本,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才能把专业知识有效的运用到教学之中。
2.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社会发展的今天,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宽,思想越来越复杂,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学和心理学依赖性越来越强。语文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心理理论,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教育的基本规律。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健康成长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掌握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教育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3.广泛的科学知识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他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包括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把语文课讲的妙趣横生,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爱上语文。
三、人格魅力还体现在大胆教改、勇于创新上
教师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对事业的执着,要敢于改变旧的教育制度,要勇于创新。在信息时代,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语文教育观,首先,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会,还要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及学习语文的能力;其次,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人文素质。在学习中给学生留有发展空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改变教学方法,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厌烦,也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不仅要靠教师言传身教,还要在长期学习中实践,揣摩,反复应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在学习中领悟道理,摸索总结,积累,最终获得全面发展。
备课应从教师的“单兵作战”到“分工合作”转化。教师以往的独自备课、上课往往存在不足之处,可能会有难点处理不当、知识点把握不准等。尤其是青年教师经验不足,更应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集体备课可以集众所长,更好的把握整体教学思路,分析学情,把握教学重点。
四、丰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85 ― 02
一、积极人格的研究背景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是当代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认为,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一门科学,它强调对积极方面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美德等,而不是把重心放在消极、障碍和病态心理方面〔1〕。
在对积极人格的探讨上,积极心理学主张人格研究不仅要研究问题人格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重点研究良好的人格以及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2〕。积极人格就是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或潜在能力,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信念和自我效能感。当个体的各种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
二、积极人格的主要研究内容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积极人格的维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如Hillson和Marie关于积极人格的两因素说,认为积极人格存在两个维度:一是正性利己特征;二是与人的积极关系〔3〕。Seligman 提出了乐观型解析风格和悲观型解析风格,认为拥有积极人格的个体偏向于乐观型解析风格,相信失败和挫折等负性刺激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成功是由自我的内在因素导致的。对积极人格特质分类最全面的是Peterson和Seligman,把积极人格特质分为24种,包括乐观、爱、美德、工作能力、交往技巧、感受力、创造力、灵性、天赋、毅力、勇气、宽容、防御机制、智慧、公正、感激、希望、坚持性、关注未来、自决等。从现有的文献看,大部分学者对积极人格的研究是从相关的角度进行探讨,如积极人格与情绪、健康、幸福感的关系等等,对积极人格形成的影响机制方面探讨较少。遗传与环境因素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其中文化因素又独特地制约人格的发展,因此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积极人格的作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三、文化与人格
西方心理学关于文化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较为系统和成熟,把文化与人格的研究称为心理人类学。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马前锋认为纵观文化与人格研究的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4〕。在萌芽阶段,人类对文化与人格的研究,是由对文化与社会、文化进化的视角进行研究转为后来的心理分析学。如冯特的民族心理学,根据风俗、语言、艺术、神话、宗教等人类历史产物将人类文化分为原始人类、图腾时代、英雄崇拜和人性发展四个阶段;创立阶段,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米德等人将心理分析学的理念引入人类学领域后,关于文化与人性的发展得到了较广泛的研究;发展阶段,也就是1950年以后,学者们对文化与人格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涉及社会对个体影响的方方面面,如社会文化形态、教养方式、跨文化、区域文化等。
因此,从文化与人格的研究发展来看,人格的发展深深地打上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印迹,个体人格的差异受不同文化的影响。
四、社会文化对积极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社会文化对人格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个体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个体与社会交互影响。 社会文化影响积极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宏观文化即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微观文化即家庭、同伴和学校等。
(一)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我国乃至东方文化比较推崇的精神。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人们更多地依赖他所在的群体。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希望自己与其他人一样, 认为群体的成功也就是代表个人的成功,有较强的群体优越感〔5〕;在竞争的氛围下,持集体主义倾向的个体更容易感受到群体的支持,形成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局面。人格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为社会奉献而获得自尊满足的人才拥有健康、积极的人格。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健康积极的人格,不能脱离集体主义文化教育。
(二)个体主义
个体主义文化强调“自由”与“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人格独立”等。最早提出个人主义思想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是个人主义的一种重要表述方式。后来英国思想家T・霍布斯把个人主义普遍化为永恒不变的人性,并将其称为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判断善恶的重要标准。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等人,进一步将个人主义的理论观点系统化,把个人作为价值的基础和评价社会的唯一标准。个体主义文化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独特性等,强调个体与群体的不同,对促进积极人格有一定的作用。
(三)家庭
家庭是个体生长的最初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是儿童青少年接触和认识社会的桥梁,父母的人格倾向和教养方式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人格的发展。 Baldwin等人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民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性格较活泼、富有创造力,而在权威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则相对内向、呆板、缺乏好奇心。结果表明,个体的不良心理行为问题很大一部分也源于不良的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氛围。Bullock的研究发现,不良的家庭功能、父母的疏远、不信任与个体高水平的孤独感有关。总之,家庭环境从多方面对个体的人格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
(四)学校
在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学校文化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先生曾经说过:“国民教育以养成共和,健全人格为根本方针。”可见,学校教育的根本在于健全青少年人格的培养。校园文化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有利于个体养成积极、主动、独立、自信的性格,有利于增强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师生关系也会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道德修养高的教师,在授课传业的过程中,也会对学生起着模仿表率的作用。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当教师对学生进行赞美、信任、期待时,学生就会获得支持,增强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教师的期待;而相反,教师对学生批评、忽视、置之不理时,学生就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五)同伴
同伴关系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青少年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看待世界、他人、自己的基本观念,这种观念反过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以及人格的健全。Sullivan认为,同伴为个体逐渐理解竞争与合作的社会规则和服从与支配的社会角色构建了基本框架。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个体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所必须的。他认为在青春期被群体孤立的体验将会导致自卑感的产生。邹泓〔6〕的研究也认为,同伴关系对个体人格的影响是一个动态模型。持续的同伴拒绝或同伴关系不良,将对儿童的社会适应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被拒绝的经历可能会改变儿童的行为、认知和情感反应方式。长期被拒绝将会导致儿童不健全人格。
五、积极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积极人格是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社会经验交互作用形成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后天的社会经验却可以人为塑造。笔者认为促进积极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建构自我
过分强调集体主义,存在扼杀个性的危险。社会学家涂尔干曾在《自杀论》中指出,个体完全奉行社会价值观,为了社会倡导的意义选择了自我毁灭。因此,积极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并不是由绝对的集体主义文化或个体主义文化背景所塑造的,任何极端的集体主义或个体主义都会导致一些不良的结果。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熏陶下,个体养成普遍的友爱和关心,助人为乐,团结、宽容;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在集体活动中培养个体独特的个性,鼓励自主学习和创新,让其在各种活动中形成自信、自尊的人格。 此外,家庭给与个体足够的关爱,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家庭内部形成平等、公平、和谐的氛围;学校为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塑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同伴朋友之间相互支持,互帮互助,友爱团结,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成长,对建构个体真实的自我,塑造积极人格有重要作用。
(二)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
归因控制点理论认为,人在面临一定的生活事件时,要么将其原因归因于外部力量,如运气、机遇、命运或者其他的力量等,要么将其归因于自己的内部力量,如智力、努力或者其他一些个人的特征等。前一种人是把原因归于外部,认为自己对事件无能为力;后一种人把原因归为内部,认为自己能控制事件的发生和发展。Seligman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乐观型解析风格和悲观型解析风格。因此,如何培养个体乐观型解析风格对积极人格的塑造也有重要作用。
(三)增强个体的动机
研究表明,个体的动机与需要有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当人们满足了吃饭、穿衣、安全等基本需求后便会有诸如尊重、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当低层次需求实现后而高层次的需求无法获得满足时,人们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并感到痛苦从而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培养个体的积极人格,要从个体的需要和动机着手,促进个体自我实现。
(四)增进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把增进积极体验作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之一。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提高感官愉悦和增加心理享受是增加个体积极体验的两个途径,其中感官愉悦可以带给个体短暂的快乐情绪,而心理享受却可以带给个体长久的影响。因此,增进积极体验可促进个体积极人格的培养。
〔参 考 文 献〕
〔1〕 Seligeman M E,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55(1):5-14.
〔2〕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 120-126.
〔3〕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02):402-405.
我们当班主任要抛开所有偏见,这样学生才能有一个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要充分理解和接受造成学生在成绩和行为等各方面差异的原因,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这样有利于班主任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多表扬鼓励他们,尽量发挥出他们的长处,让他们找到自信心。号召班级学生要团结互助,利用课余时间,建立学习小组,整组讨论,成绩好的帮成绩差的,形成团结向上的学习气氛。
2.有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时期的学生思想开始走向成熟,个性开始分明,这个阶段的学生可塑性非常强。所以,如果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如果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作出适当的引导,这样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往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到学校,并不仅仅只是学习知识,最主要是学如何做人,尊师重道,团结同学,礼貌待人等等。要知道,品德比学识重要得多了,而初中正是孩子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为重要。
二、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如何做好尊重学生个性
1.以平等礼貌的姿态与学生交流。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需要忘记自己班主任的身份,不能以高高在上的班主任形象用命令的口吻和同学讲话,这样学生只会敬而远之。而且,教师要注意礼貌用语,礼貌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感到舒适,这样学生更愿意与班主任进行交谈。因此,班主任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是否得体大方,如果穿的衣服过于夸张的话,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和同学见面交谈时,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语是否文明礼貌。而在行为方面,教师不能有不文明的行为,要像要求学生那样来要求自己。
2.肯定学生的劳动果实。
虽然很多班主任能做到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例如不要浪费农民伯伯辛苦耕田的米饭、尊重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勿乱扔垃圾等教育,但是班主任却忘记了提醒自己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果实。部分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并不用心,而且只是以作业完成质量作为评价标准,没有真正了解学生对作业和任务的用心,甚至在作业评语中批评学生,这是极其不尊重学生劳动过程的行为。对于擦黑板的同学、交作业的同学、打扫教室卫生的同学等为班级作为贡献的同学,教师应该对其说一声谢谢,虽然这一些只是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但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3.尊重学生的人格。
处于中学时期的学生思想尚未成熟,所以难免会犯错误,在面对这种情况时,班主任要以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纠正。不能够以过激的言语批评学生,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学生只是应付性的承认错误,没有打心底地认识到自己的不对。班主任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学生来看待,以这种方式才能知道学生的内心感受,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个性。
4.欣赏、理解和平等对待学生。
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闪光点和不足,所以班主任要学会欣赏学生个性中的闪光点,给予适当的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也要理解学生个性中的不足,学生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无意识地养成了坏习惯,所以班主任要用加倍的耐心帮助学生进行纠正。而且初中班主任不能因为学生家长的特殊地位而对学生有特殊的对待,必须做到一视同仁,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中不断进步。
《伦理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源远流长,内容贴实,原理深沉,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高校伦理学教学成绩喜人,但也普遍存在忽视以学生为本位和主体的教学基本问题。对大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重视,是《伦理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内容以及获得的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一、教学理念改革:树立人道主义
《伦理学》课程改革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人文关怀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提升。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正如康德所指出:“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做工具,而应该永远看做自身就是目的。”“以人为目的”是人道主义的教学核心理念,在《伦理学》课程改革中,应具体转化为“以学生为本”“育人为本”,目的是使大学生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因素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也是《伦理学》课程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
首先,强调突破传统课程价值取向的“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的分歧。要求在个体和社会辩证统一的基础之上,以两者的平衡和整合为课程实践寻求稳定的价值基础,把个体的发展作为课程价值取向的核心。其次,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完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展现为:其一,在教学教育过程中,以“尊重、理解、关心学生”为根本,以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其二,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代之以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要目的的人性化的人文关怀教学新理念,关注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的思想形成。雅斯贝尔斯诠释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宗旨:“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精神成长”的基础就在于人道关怀,发展学生的精神追求和完美人格的塑造。最后,明确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启发者、合作者角色,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积极唤醒、发挥和实践学生的主体地位意识,使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得以体现。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符合学生的主体性
柏拉图说过:“只有当学生自觉自愿地受教育时,才有可能达到目的。”传统师者本位教学,以说教的方法,填鸭式灌输和生搬硬套的理论讲授为主,导致课程缺乏实效性。要改变这种现实状况,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一,在教育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课堂安排尽量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摒弃“满堂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传授、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例如,备课时多设计布置学生自学任务、课堂讨论、拟订讨论形式、播放历史记录片等方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第二,在课堂教学方法中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开展“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强调操作、考察、调查等“多重感官学习”,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另外,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网络资源的现代教学手段,将学生带进形象而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第三,合理安排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走出课堂这个有限的空间,到社会中进行社会考察,体查国情,了解民意,思考世界,使其理性和感性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优化注重教材“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这是社会关注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教材组稿、选取和整合中都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和当代社会的人才需求,以“新颖性、时代性、人文性”为主线,编写既符合大学生知识和身心发展需要又紧密贴近社会人才要求的科学教材资料。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补充教学内容,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切合学生的实际,灵活调整和及时更新、补充、完善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三、教学关系改革: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高低情绪。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学生人文关怀的实现的教学关系改革之根本。
首先,要求教师具有无限的爱生之心。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教师有爱心才能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动学生,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学生也才能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与指导——“亲其师、信其道”。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亲近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让自己步入学生心灵深处,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师生关系,《伦理学》教学就会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不仅如此,教师还必须具备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在工作中应具备严谨的教学作风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崇敬和喜爱。
其次,要求学生自觉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品质。“国将兴,必尊师而重教。”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更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大学生创造良好主动的学习氛围。
总之,以学生为本位进行教学,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赋予教学以新的内容和形式,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才能使《伦理学》真正成为“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教学是关注人的教学”的充满人文魅力的思想政治理论主干课程。
【参考文献】
教学经费在实验教学中投入不足,实验仪器配置不合理,也是导致实验教学水平无法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黑龙江科技大学采购的人因工程实验设备主要为北京青鸟天桥仪器生产的心理学实验仪器设备,主要研究人的知觉、感觉、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作业能力与疲劳等方面,缺少研究工作环境、作业方法改善等方面的实验设备,对于个别实验项目仪器的台套数不足,不能完全满足日常教学的要求。
2.实验教师队伍教学水平不高
近年来,虽然全国高校对于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是对于实验教师的重视度还是远远不如理论教师,实验教师的待遇低,这些都导致无法成功引进高水平的实验教师。实验教师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政策待遇差,导致青年实验教师多以自学为主,没有机会接触更为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和方法,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复述性的实验教学内容为主,实验教学水平提高缓慢。
二、实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
1.完善实验教学课程内容体系
目前,人因工程学共开设了6个实验项目,实验总课时为6学时,全部为验证性实验项目,并且受到实验设备的限制只能够开设人的心理和工作负荷两个方面的实验教学内容,不能够对人因工程学的理论方法进行全面实践,不能全面提高同学们的人因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在完善实验教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应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来满足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
(1)增加实验课时,开设作业环境及其改善方面的实验项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工作环境对人的作业效率的影响,增加了环境照明对生产效率影响和环境噪声测定两个实验项目,使学生可以掌握照明和噪声的测量方法,研究照明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以及评价噪声对工作人员的危害程度。
(2)完善现有的实验项目。以人体测量实验为例,在原有实验内容的基础上,采用视频案例教学方法,让学生就有关人体测量参数在汽车驾驶室设计领域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对人体测量参数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比例系数的选取依据,从而丰富了原来的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3)增设自拟选修实验项目。学生在完成人因工程学理论学习和必修实验课程后,经过实验项目预约后,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拟的综合性实验项目。首先,由实验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学生选择题目方向,每组学生有3人,自由组合。其次,各个小组研究制定相应的实验题目、内容方法以及实验步骤,教师分别对各小组分别进行辅导。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实验仪器设备和耗材,具体落实实验方法,组内测得的数据组内成员共享,但是每个人都要按照要求独立完成各自的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分析以及结果讨论。通过自拟实验项目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因问题,加强学生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的能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加强实验教学过程质量控制,完善考核方式
实验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课前预习、课堂实验教学、课后作业。由于课上的实验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因此在课前要布置实验教学上会用到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的资料和人机工程标准,既可以保证课堂上的讲课效果,又可以提前预习节省课上的教学时间;课堂实验教学多采用来源于企业的实际生产案例,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应用基础理论提高实际的动手能力,还能使同学们熟悉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课后要布置一定数量的思考题,既能巩固实验课上学习到的知识,又能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所学的人因工程学理论方法,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教学质量控制。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以实验报告的成绩为主要评判标准,这样既不能全面反应学生掌握实验课程的效果,还使得部分学生习惯抄袭别人的实验报告。在实验成绩的考核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实验态度、学生的出勤情况和提前预习情况;其次要考虑学生参与实验项目的思考和动手积极性以及实验效果;最后考虑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质量情况。
三、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
1.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法相结合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多采用普通的讲授法,实验课堂上实验教师起绝对的主导作用,不注意对学生学习反馈信息的收集,教师教学方法死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积极性,造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致使实验教学质量不高。因此,实验教师应该在原有讲授课程的基础上,多借鉴理论课程所采用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工作空间与工作效率测定的实验项目中采用讨论教学法,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围绕工作台高度和角度的设置以及工作姿势与工作效率之间存在的关系等问题,抒发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人体测量实验中,经常要测量人身体局部的各个尺寸,由于在测量过程中多采用人体学和解剖学中的术语,学生很难理解,为此可以学生身体为实物模型采用直观演示法测量的具置,如在测量上臂长度时,以学生的胳膊为模型,直观演示指出肩峰和尺骨鹰嘴的具置,然后测量其长度。
2.丰富实验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提高人因工程学实验教学质量,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采购黑龙江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教案,进行实验教学。该系统包括投影仪、手写白板、讲台和主机等四部分组成,电子白板除了实现了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功能外,还能集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操作回放、手写输入和多种电教辅助软件相结合的功能,通过生动直观的电子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人机分析的实验课程中,可以采用实验室采购的虚拟制造软件JACK,对人工操作进行详细设计、分析和优化。该软件提供多种3D虚拟人体模型,可以实现人工作业的准确仿真、人机工程学和装配时间分析,JACK软件支持对人工作业视野检查、工位交互式改进及不同设计方案评估。
四、加大实验室投入,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1.加大实验室投入,扩展实验项目
由于我国高校的人因工程实验室建设起步较晚,实验室规模小,仪器设备台套数不足,因此开设的实验项目相对不够全面,多以演示性、验证性项目为主。因此,应该加大实验室设备的采购,扩展人因工程学的实验项目,加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开出的比率,全面提高学生在人机工程学方面的实践技能。
2.提高实验教学地位,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如何正确地认识实验教学在工业工程教学建设中的重要性,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地位,建立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一是从根本上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平衡好理论与实验教学在教学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二是应该提高实验教师的待遇,积极引进高水平、技术能力强的教师加入实验教师队伍,鼓励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兼职实验教学以老带新,努力提高实验教师整体素质;三是加大实验教师校外实习和培训的机会,学校定期组织相关学科,观摩国内工业工程建设一流的大学,参观学习名校的实验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一、 开阔了眼界,促进了交流,思维得到拓展。
樟城小学的师资力量雄厚,人才济济。有专门的教研组集体备课教研,探讨 教学方法和效果。在互相借鉴,共同策划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新方法新手段,也有很多不同而新颖的教学设计,大家都专心搜集教学相关的材料、案例,不断的汲取经验,发现不足,令教学丰富科学,乐趣无穷。我参与每次的教研活动,都受益匪浅。
二、 听课、评课,在学习中进步,教师素养有所提升。
听课是最让人开心的事情了,我发现听一节课胜过教十节课,深刻地感受到 教师们在课堂上的掌控能力都很强,经验丰富。设计的教学内容与课标紧密相连又不会按部就班。师生互动环节气氛融洽,学生参与意识强。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在樟城小学课程实践中的运用也很到位,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与平时教师的引导和要求有很大关系。这是我在平常教学中所欠缺的,自己很多时候设计的教学与实践中有出入,不能很好的掌控课堂节奏,上课时自信心不足。这一学期的听课过程,让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必须自信心十足的在课堂上掌握一切,对学生要多沟通和引导。
教师资格制度作为一种职业准入制度,它通过严格的考核与认定程序,严把教师进入的关口,只向那些具备教师资格条件者发放教师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
(二)有利于体现教师职业的特点,提高教师的地位,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用立法的形式规定教师的任职资格,将明确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进一步确认教师职业的法定地位。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进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也有利于各级政府制定有关保障教师待遇的法律法规,使教师待遇逐步得到改善,从而使教师素质、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促进教师来源多元化,形成高质量的教师储备队伍
教师资格制度构筑了教师入门的关隘,既是严格的,也是开放的。使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其他行业的优秀人员可以通过教师资格认定的途径来获得教师资格,加入到教师预备队伍的行列中来。这对于改变教师队伍专业结构或学科结构的单一性局面、丰富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类型、优化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组成必将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准入制度不够完善
首先,师范类院校开设的教育类课程占总课程的25%左右,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行政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等理论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而对于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却只考试教育学、心理学两门科目,而且据调查,这样的考试在一些地方从出题到组织和考试,情况并不令人满意,突出表现在态度不够端正,工作不够认真,而且从目前教师资格证书获得较为容易的现状也可以看出,我国对教师从业资格的实际要求还是比较低的,经过参加考试人员的仓促准备,绝大多数都能通过,教师资格认证变成了走过场,完全流于形式主义不足以保障教师质量。
(二)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不够灵活
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是有关职业必备条件的条例性文件,它是进行教师资格认定的依据。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我国教师资格认定的主要缺陷是认定过程建立在静态的标准基础之上,诸如申请人的学历,专业以及职业素质等,而忽视了对教师更新知识,更新技能等动态方面条件的要求,而这却难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学校教育以及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三)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限
我国《教师资格条例》规定在“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和“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情况下,应取消教师资格。否则他们取得的教师资格证就终身有效。?2?教师资格的终身制严重影响教师培训或继续教育的质量。
三、政策建议
(一)提高教师资格标准,严把入口关
提高教师资格标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学历上,要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对于非师范类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仍要严格其准入标准,应当尽快建立非师范类毕业生要获得教师资格必须到相应的教师教育机构接受一年的教育专业培训制度。当然,教师资格标准的提高,不仅表现在学历要求上,更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上。教师资格制度的严格执行,首先要强化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的要求,并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建议尽快制定一套国家教师专业标准,从而使得教师资格制度真正具有裁决教师资格的法律效力。
(二)健全准入制度,使其更具灵活性
教师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准必须是一流的,在教师资格认证工作中,应该严格把好思想品德关。思想品德的把关不应该是通过考试答题的形式来衡量,而应该通过观察和调查的方式来解决,特别是通过对申请者毕业的学校、所在单位和所住的小区、街道等有关单位的调查来确定。
在教师资格认证工作中,原有的仅仅通过《心理学》课程的考试是远远达不到对教师心理健康审查的要求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考核,在教师资格认证工作中可以将心理健康从身体健康检查的项目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项目单独列项。聘请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等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心理健康审查小组对申请人进行审核。
加大教育教学实际能力的考核力度。特别是在当前面向全社会的教师资格认证已全面展开,社会人员普遍缺乏教育教学实际经验的情况下,这一措施显得
尤其重要。
(三)取消资格制度的终身制
取消资格制度的终身制是目前发达国家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趋势。许多国家规定资格证要定期更换,有效期一过必须重新确认。而我国资格条例只规定“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和“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情况下才取消教师资格,也就是说不违反以上规定资格证就具有终身合法性。终身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继续教育缺乏激励作用。因此,应进行定期更新制度,规定在有效期内获得一定的继续教育学分才能更换,但不能一刀切,对有特殊贡献的可以颁发终身资格证。
(四)完善现有的关于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规定
从目前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的现状来看,我们对于教师资格的认定缺乏具体、严密、细致的规定,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和严密性。因此,我们有必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尽快健全和完善现有的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规定,对于不同层次师资在专业学科与教育学科上应达到的水平、教学实践的能力、资格证书的有效期限等方面都做出严格的规定并确保其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高交运,李淑贞.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现状及相关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4)
[2]王奇.关于中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