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3 06:06: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智取生辰纲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信息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科教学都在进行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已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受时空限制,把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直接对学生形象、逼真地传授知识,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减轻了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
一、有利于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以行动情,激发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如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中所描述的境界中去,使之与文中的“我们”产生共鸣,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从而丰富表象,以形激情。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散文,或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或托物喻人。但是由于很多课文与现实生活年代相隔久远,因而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而合理运用多媒体能根据课文内容选配合适的音乐,选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视听结合,声形并茂,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水游》中智取生辰纲的片断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再现,激发学生情感。加深生活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在直观的形象再现中去感受和体验,那么学生的表象会得更加丰富,课堂的氛围也就更活了,也就会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也必将会大大提高。如教学《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我在讲授第一小节课文内容时,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段有关范进中举的视频,让学生很快了解了范进这个人物的形象,通过人物的再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情感,拉近了主人翁与学生的距离,更易理解课文内容,加深了生活体验。这样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自然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三、有利于课文的欣赏体味。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以声动情,视听结合。作为多媒体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声、视技术能激发学生情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教学《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我发现诗歌的意境和表现伟人的思想感情的联系是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难点。因此,我在没计制作课件时特别注意到表现出这一点。视频画面上呈现江山如此多娇的画面,再加上配乐的朗读,很快使学生也进入这种意境之中。学生在这种音乐、画面的欣赏过程中,正是在耳闻目睹心灵的感应中学生终于领悟到主席内心的情感和宽阔的意境。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突破了难点。同时增强诗歌语言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也让学生体验到语言的特有魅力。
四、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
语文是一门传统的学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有着传统的授课方式。尤其是,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文本,更使得其有着不可忽视的特殊性。多媒体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它的“现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 着实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震撼。
一、利弊谈
第一节语文课伊始,总会问学生:“什么是语文?”其实,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明白,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所以我们所教授的课文都是为探究语言文字而张本的。然而,在响应“教育面向现代化”号召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引进,颠覆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格局,它的运用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
“优势论”者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摆脱纯粹文本阅读的枯燥感,调动学生在课上的积极主动性。笔者在所教的几个班调查了一番,结论是听流行歌曲67%,看漫画34%,网络游戏18%。由此看来,学生们的兴趣主要停留在感官上。而众所周知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指把图形、影像、影音、声讯、动画等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到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这就好比原来是白纸黑字,现在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的教学过程了,学生自然就提起兴趣来了。
然而,当这些多媒体手段充斥几乎整个课堂的时候,多媒体技术就喧宾夺主了。
听过一堂《智取生辰纲》,在整个45分钟时间里,我们看了一大段《水浒传》的录像,听了教师的一段朗读,学生表现得很积极,煞是热闹。但是,这些“热闹”给人感觉只是表象,一堂课下来,学生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呢?《智取生辰纲》的教学目的是学习小说明暗两条线索相结合的结构方式;认识杨志的性格发展变化及形象特征;学习小说环境描写和衬托的作用。其中了解文本的“双线”结构是教学的一大重点,如果仅靠影视片段,没有必要的讲授分析,学生们就会只记住大概的故事情节和演员形象,对作者写出来的文字缺乏品味,更谈不上了解“双线”结构了。让学生不品读课本、脱离文本看视频,欲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违背语文教学的原则的。
二、冲突的人为因素
理论上,多媒体技术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使学生全方位地、多维直观地接触学习对象,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形象性,丰富性。这些都是多媒体技术和语文教学可以共存的因素。但是,为什么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现象都不同程度表明两者冲突呢?造成这些冲突的人为因素是什么?
首先,部分语文教师误把教学工具的现代化当成了教学现代化。无论什么时代,语文阅读教学还是植根于文本,教师对文本的语言文字的解说引导,学生对此的理解感悟体验是根本。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学的预设应该体现在讲授的过程中,而不是多媒体制作的具体流程中。
其次,不可一味“拿来”。对于网络来讲,共享资源是其优势,然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网络上的资源不具有权威性,正确与否还需要作出准确的判断方可以传导给学生。并且,实际教学是因人而异的,课件这类的资源还是原创的好,生搬硬套往往达不到教学目的。
第三,答案标准化。数理化的答案可以是标准答案,但是语文这门学科很多情况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如果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打上了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也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
造成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冲突的人为因素找到之后,那也就为两者的共存与发展提供了可能。当然,这也为我们探求能有效解决两者冲突的方法与途径提供支持。
三、共存途径的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语文阅读教学共存发展的途径,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纠正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误区,在教学中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的要求。
其一,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自我理解能力,而这种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文本文字的感知与感悟之上的,不是一段视频,一幅图片能够解决的。在执教朱自清的《春》时,笔者曾经问过学生一个问题:“小草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这句话中作者为什么用了“钻”这个字?得到的答案丰富多彩:有说把小草比喻成钉子的,有说说明它力量大的,还有说和“偷偷”二字相搭配的等等。不管是何种答案,都说明该学生通过了自己的大脑进行必要的思维和想象了。在这种情况下再让学生去体味当时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就容易理解了。
因此,不是把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就是好的,当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来理解文字内容时,切不可剥夺他们锻炼阅读能力的机会。
其二,杜绝“克隆”,弘扬个性教学。语文教学是灵动的,最能显示教师的能力和特长的,语文教学也是最注重个性化教学的。课堂上的现场朗读,既方便指导又具有现场的观感,更易为学生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投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去,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带动学生的情感,而后可以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才能实现师生互动。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拿来”他人的课件,或者仅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处理的。所以要学生“感兴趣”渠道不是仅有一个,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同样也能起到作用。
其三,合理利用,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虽然对文本教学有着一定的冲击,但是在文本教学时的情境导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笔者在执教舒婷的《啊,母亲》一诗前,选用了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作为导入,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很快进入了文本预设的情境中,方便了后来的诗歌学习。
其实,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目的是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这一点,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明确。当今提倡“教育面向现代化”,那就不应该曲解了多媒体教学的本意,我们不能因为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文本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就全然否决了它在语文教学上的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只要符合了本学科的特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为用而用”,那么,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文本教学就能达成共存。
参考文献:
[1]左蓝蔚.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
创建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每一名优秀教师的心愿。为了满足“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要求,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创建高效课堂,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是教师们需要认真考虑和研究的问题,通过教师的不断探究W习与尝试,找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使初中的语文课堂具有浓厚的学习气氛,为学生们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一、信息技术在创建语文高效课堂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语文课堂整体把握,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教师能够获得更多有效的教学资源,通过制作课件和电子教案,进一步梳理教学内容,理清教学思路。运用多媒体授课方式,有助于缓解教师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习,实现心、脑、手并用的局面,从而增强了讲课的综合效果,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多媒体的运用,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如《斑羚飞渡》一课,在伤心崖老斑羚和小斑羚飞渡接力的动画演示中,直观、形象,扣人心弦的动画效果再配上《十面埋伏》的音乐,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悲壮和感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九年级上册的《智取生辰纲》和《香菱学诗》中,利用影片片段的播放,把文学和电影艺术有机结合,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学生印象深刻,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有利于解决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如影片、音乐、朗读录音、动画演示、图片场景等,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七年级上册的《看云识天气》中描述的各种形态的云,课本描摹的虽形象生动,但不直观,特别是每两种相近的云,界限较为模糊,学生极易弄混。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各种姿态的云、晕、华、虹、霞的形象和特征一目了然,强化了识别。再如八年级下册的《苏州园林》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学生往往难以想象,我们可以从网络上选取若干代表苏州园林特征的摄影图片和录像,通过对比分析,那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生动鲜明,学生也“如在图画中”。
(三)有利于学案导学的推进与完善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在这里具有双重的理念和作用:一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二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的依据。教师会把学案提前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检查、师生互动交流、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课件起到了引领学案导学的推进,适当进行点拨、补充、启发、引导和突破重难点的作用。课件的拓展思维又留给优秀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依照学案提示,自主地预习和学习,如了解作者,查找背景,搜寻有关的图片、音像及资料,并能有效地与相关知识链接,如吴刚的《罗布泊,消逝了的仙湖》,搜寻古今面貌的图景以及月牙泉的现状资料。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更是离不开网络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从而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实现了大语文课堂的理念。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多周知,广大青少年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表现在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可以将视觉听觉集于一体,把课本中抽象模糊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师应挖掘出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根据课本的内容和特点创设极具个性的教学情境,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历史资料,现状以及图片或录像,将其呈现到课堂上看来。下载一些具有江南特色的民族音乐,使学生融入到苏州园林的美景之中,将苏州园林的美展现在学生脑海里,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知来学习课文内容,掌握课本的思想内涵,把握课文精髓,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扩大知识容量,拓展学生视野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在教学时间扩大语文知识的容量,教师又要讲课,又要写好板书,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知识的信息量越大,越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进行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初中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增强语文的综合分析能力,可以突破课堂时间的限制,节省板书时间,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难以提起学生们的兴趣,有时候尽管教师滔滔不绝,还是达不到教学目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课堂中可以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调动学生的感官,突出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九年级上册《故乡》一课中,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体会到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总结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教师再运用演多媒体总结出来,再让学生总结中年闰土的形象,教师再演示出来,最后再在多媒体上进行比较,分析闰土形象的变化,使学生能够很快地却别闰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的生活、动作、语言以及外貌。
据统计,近三年来,无论校级、县级还是市级组织的优质课竞赛,获得一、二等奖的90%以上使用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由此可见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的优势多么明显。然而是不是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已经成了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另据统计,低分数段竞赛课中60%以上的课堂也都使用了课件。
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调查也发现同样的结论:恰当使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科目或教师的教学质量明显居高,在这方面,我们课题组英语小组的情况最典型;不用的或偶尔使用的有高有低,如数学小组;动不动就使用课件的反而居低,如我们课题组中的个别成员。
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突出的优势,但它不是万金油,无论是电视、广播、幻灯机、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及其他音响设备,还是连接了计算机的一般意义的多媒体技术,其与传统方式或手段也并不是对立的,不能以非此即彼的眼光看待。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应给予正确的定位: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只是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教材选择、教学手段、评价机制等影响教学效果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环节,是一种辅助手段。
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个手段?如何使这项技术更好地为我们的课堂服务?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于教学我们相对更清楚一点,对于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外延和内含,特别是对于它的利弊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课堂 “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从教师备课角度看,它方便资料的查询和保存,易于改动、取用、资源共享,更有利于课堂的优化和传承。从学生角度看,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各种媒介来进行教学活动,增加了感知内容,具有直观形象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觉器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印象。从课堂角度看,它增大了信息量,大大扩展了课时容量,尤其是在普通条件下难以观察到的过程或抽象难懂的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知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入开展,其弊端也日趋明显,如过度的依赖、过多的图画或视频文件、过大的信息量、过快的节奏等,或使教师学生之间失去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或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重点难点不突出,或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此外,制作使用的失误会给教师带来尴尬;备课费时及劣质多媒体课件令多媒体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难以发挥;网络还容易传播不健康内容,容易使学生沉迷其中……
二、取舍有度,优化组合
作为课堂,按照手段可分为传统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根据课型可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作业讲评课、自习课、训练课、活动课等;根据教学环节可分为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测试等;根据教学模式可分为引导式、互动式、例子分析式、知识讲解式、表演式、示范式等。每一堂课里面又可以分出课前、课中、课后或导入、突破、训练、小结等不同的教学结构。
根据排列组合原理,每一种课型、每一个环节、每一种结构、每一种教学方式都可以和传统手段与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组合,形成多种教学模式。到底哪种模式是最优化模式,则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模式肯定会有不同的效果。
根据我们课题组探索发现:高一、高二用得多,高三用得少;新授课、复习课可以多用,讲评课、训练课需要少用;备课、上课可以多用,作业、测试需要少用;导入、突破阶段可以多用,训练阶段需要少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描绘意境或需提示、暗示时可以多用,需要学生涵泳、体会领悟、深入思考时需要少用。例如,我们课题组英语小组采用的模式就是典型的成功范例:他们晨读时使用传统手段由学生自读识记;晚读时播放广播录音训练听力;上课时又有选择地利用幻灯图片或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教学业绩明显上升,已跃居全市前茅,整个英语教研组还成了市里的名学科。
一般来说,我们要避免过多的图画或视频文件,但是我们课题组语文小组,根据大纲要求,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课文配套的电影,如《阿Q正传》《祝福》《边城》《智取生辰纲》《林黛玉进贾府》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究竟何时多用,何时少用,何时不用,用时又该采取何种方式方法,我们必须贯彻一个准则:有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有没有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有没有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三、因材设计,准备充分
课件制作无论简单还是复杂,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因材设计的原则,做到备课认真、准备充分,课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符合现代信息技术本身要求
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涉及文字的编辑、图画的获取、声音的录制、动画的效果、视频的制作等多项技术。我们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必须考虑文字大小是否适中,画面是否清晰,声音是否悦耳,信息是否准确,容量是否恰当,搭配是否合理,布局是否严谨,衔接是否自然,操作是否简便、灵活、可靠……
2.符合教学目标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技术含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既要符合教材的特征与要求,更要符合教学规律,做到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因材施教为切入点,以提高效率为原则,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以过程设计为突破口,使多媒体技术真正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
3.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更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教育、习惯的养成,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避开不利因素,使课堂达到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真正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4.符合课堂设计留有余地要求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堂目标是明确的,而学生思维是灵活的,变化难测,在实际操作中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度、方式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应变能力。所以课堂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精心做好 “弹性设计”,使课堂应变留有余地:给学生留有理解、思考、感悟、探究、交流对话、合作沟通的时间和平台,做好学生不同思考方向、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情感认知的应对准备。
四、灵活应用,随机应变
在一次优质课竞赛中,一位教师以《张开心灵的翅膀》为题制作了一个于目标、于教师、于学生、于教材都很匹配的优质课件,前阶段已获得了全体评委的赞许目光,后阶段却因互动耽误了时间,打了下课铃他仍不放弃课件内容,造成拖课十分钟。评委总结时说他本来可得一等奖,最后却只拿了二等奖。这种情况比较常见。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如有位教师在讲《柴油机的工作原理》时,计算机突然“卡壳”;另一位教师讲《胡同文化》,在展示北京胡同的风貌后,问学生胡同的特征时,学生竟然纷纷表示会住得舒服,考上大学搬家到北京去等。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解决不行,解决又要花费时间,有的突况还要在瞬间判断其正误,并想出妥善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1.以周密的备课预防节外生枝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周密思考,备好恰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备好课堂的重点难点和难易程度,备好恰当的课堂容量,备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预想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提高预测能力。
2.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条重要的原则,也是提高教师课堂应变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搞好调查研究,经常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情况,根据他们学习基础、性格爱好等特点推进教学过程,尽量避免随意课堂的发生。
3.注意语言表达和启发方式
教师语言必须准确规范:吐字清晰,不说可能使学生产生歧义的语言;提问准确到位,不提模糊不清或使学生模棱两可的问题。
4.精通适用课堂的现代信息技术,学好专业知识
教师越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越简便、灵活、可靠,突发的问题越容易得到解决;专业知识越丰富,教案越准确到位,越容易把教材教准教活,疑难问题越少,即使出现也容易应对。
五、评价合理,管理到位
若没有合理的评价,就难以规范课堂,难以正确引导教师趋利避害,也就难以实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评价太死,制约了教师的创新能力,评价太活,又不利于有序深入地开展教学。为做到评价合理,管理到位,必须根据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把握程度及应用水平,设计不同的评价表,前期评价侧重对现代技术的把握(见表1),后期评价侧重教学效果(见表2)。
表1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表(前期)
表2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表(后期)
此外,必须加强网络建设,注意设备的检修维护,保持设备工作性能的稳定;引导并监督教师加强业务进修,加强合作研讨,建立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的监督管理力度。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趋利避害,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