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2 09:03: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生德育工作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就业为导向”的理念管理学生
1.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实施制度管理的同时,切实开展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通过转变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根据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来进行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教师而言,他们要将自己最慈爱的一面充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汲取动力和勇气,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同时还要鼓励他们积极勇敢、自强不息,强化自己的责任感,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家的温暖。
2.形成职业导师制度。职业导师制度在中职学校的开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中职学生大部分在毕业后要直接进入企业,在这个年龄阶段又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职业导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帮助学生分析自我、剖析自我来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建立一种努力发展自己的价值取向。只有这个方向明确了,学生在学习或者工作的过程中才会更有目的性,这个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指导他们在今后的路上更好地前行,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高校的德育工作一直以来是国内外教育学家和相关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尤其是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更是学者们关注和探究的重点。国内外研究成果一致认为,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的思想、政治与品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民精神文明素养的高低。国内学者特别指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2000万,其中师范生约140万。这些未来人民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不同的时代对于各个职业有着不同的要求,师范生是教师的前身,在社会主义社会,时代赋予了他新的含义,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也应有不同要求和重点。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并未对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给予应有的认识和深入的探讨。
有的学者认为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内在矛盾,已经成为其德育实践的瓶颈,成为影响和制约德育实践发展的根本性难题;有的认为高校师范类院校德育教育方式的误区是造成高校师范生德育实践困境的原因;还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过于放纵及部分社会道德观念的扭曲以及对“师德”的不重视是重要原因;也有人认为师范生自身对德育实践的不重视才是问题的根源。
有学者呼吁通过加强职前师德教育和重视职后师德教育来促进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有学者认为改善高师的德育实践环境是完善改善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的认为帮助高校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方为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有人认为构建良好的师德教育环境,对高校师范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思考,笔者对新时期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以下认识:
一、高校的德育工作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重要建设者和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换句话说,切实加强改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紧迫,意义重大。
然而,国内外德育工作的现状表明,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阻碍学校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滞后,道德素质滑坡,引起了社会道德危机,在人民大众中产生了“道德恐慌”,如2004年我国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5.12”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为此有学者甚至提出了“让道德教育解决问题”的口号。尽管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将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已成为共识。
二、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更有着其特殊的重要性
“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都是广为流传的关于教师这个职业的评价与界定。教师用自己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道。那么,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也就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高尚的品德,因此,加强师范生的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任务。高师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还要由他们再去不断培养和塑造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认识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对在新时期的目标与重点有着重大的意义
正如上文所述,不同的时代对于各个职业有着不同的要求,与之相应,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也应有不同要求和重点。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人们的活动、交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其他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日益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流,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等不断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被唤醒。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还在社会上一部分人中有所发展、封建主义残余也在一定范围内沉渣泛起,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出现了不少“道德失范”现象。因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既是大力加强社会新型道德建设的需要,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需要。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建设的浪潮中,更加需要愿意默默付出、肯于牺牲的教育工作者。
高校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引领文明的阵地,规范其语言文字是最基本的要求。高校语言文字工作针对的对象是高校学生。推广普通话,进行普通话教学,培训及测试等基础语言文字工作均围绕他们进行。因此,在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工商管理等九个系部,包含国家对普通话有明确要求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餐饮服务与管理、涉外旅游、营销与策划等专业。学院立足“服务养成,知行相济”的校训,重视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以普通话为代表的语言文字素养是工作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沟通交际的必需工具,也是学生适应社会竞争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开展语言文字工作中,银杏语委最重要的工作思路就是“充分、深入发动学生”,并做出一系列尝试和探索。下面仅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语委的工作实践作为参照对象,概述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学生自我管理的体系构建和工作内容。
在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学生自我管理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其体系的构建。现今高校语言文字工作学生管理机制多数还停留在金字塔式、至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甚至有些没有设立专门的学生语言文字管理机构。通常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种,没有学生自己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只是有被送测的权利。仅仅提供测试,测试结束即万事大吉,这种模式显然不仅不利于开展相关工作的开展,而且还会造成认识误区,那就是语言文字工作就是等同普通话测试。第二种,没有学生自己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但是设有测试站。至上而下,得令而行,这种模式虽可以开展日常语言文字工作,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僵化、不开放的体系很冰冷,多数依靠执行生硬的行政命令达到工作目的。显然这种模式下的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也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第三种,设有学生自己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但是高唱空城计,没能发挥其作用。设立了学生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但由于存在诸如缺失制度建设、缺乏引导、工作内容单一、工作季节性中断或宣传不到位等原因没能常年有效开展工作,而造成形式存在的事实。
我们认为体系的构建是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中学生自我管理的前提,也是其工作最为重要的问题。
要根据“创新、独立、广泛、深入”的原则设计工作体系。创新是总的思路,要从现有高校的普遍语言文字工作体系和模式脱生发开去,创造一个符合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倡导的“学生为实践主体”的办学理念和教学宗旨的语言文字工作体系。独立是指我们专门设立了学生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学生语委)这个机构统管学院学生语言文字工作,它虽然直接隶属于院语委的机构,但是具有独立的立制权,专门经费支持的财务权,以及语言文字部分学生活动行政权力。广泛是指组成人员具有各专业代表性,学生语委的主任和委员来源于各系长期奋战在推普一线的优秀推普员,并且注意吸纳不同年级的学生,以老带新,循环更替。深入是指学生语委的工作内容涵盖除了普及、学习语言文字工作基础知识,进行普通话进一步建设他们参与普通话培训测试和相关教学、科研活动的平台。
广泛、实效地建立工作机构,责任到人。设立学生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为学院学生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协调机构。设主任一名,办公室主任一名、委员两名,候补委员两名,并根据《银杏学院学生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的规定分工。各班设置推普工作组,规定班长为组长,学习委员或专门选举出人员担任推普员。推普员为最基层的语言文字工作实施者,承接学生语委的一线任务。各个系设置一名协查员,主要职责为督查本系个班推普员工作完成情况并上报。同时建立要考评体系,做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样,一个代表基层,独立、自主又兼顾、灵活的工作体系就组建立起来了。
高校语言文字工作学生自我管理的工作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学习语言文字工作基础知识,开展普通话推广工作,参与普通话培训测试和相关教学、科研活动。
第一方面,学习语言文字工作基础知识。要认真学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基本方针政策,了解语言文字法规、规章,掌握规范标准。这有利于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履行相关职责。第二方面,开展普通话推广工作。普通话是我们在高校工作、生活、学习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语言交际工具。推广普通话工作,教育领域是基础。但2012年的《教育领域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中仍然指出“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路还很远”,“能流利准确讲普通话者不够多”。[1]这就要求学生语言文字工作还要继续增强全校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持续不断地提高师生使用普通话的自觉性及能力。第三方面,参与普通话培训测试。应该叫学生在普通话培训和测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如管理普通话培训班的考勤,管理测试中的疏通工作等。第四方面,参与相关教学、科研活动。高等院校推广普通话中带有科研促教的色彩,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省级和学校的各级科研与教研项目。高校学生尤其是大三大四高年级的,完全可以以数据调查、统计或资料收集、整理等方式参与语言文字科研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从中激发他们的研究欲望和进一步完善这项工作的想象力,成为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同志农村中学教育环境,办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的制约,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无可厚非的。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这里主要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些思考,与同行们商榷。
一是用倾听走进学生内心里实施有效教育
在德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恰当运用倾听,对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思想现状的了解得谅能依据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运用倾听,也可以了解到受教育者的人际关系,使教育对象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个性的尊重和人格的关怀,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倾听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能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呼声、他们的要求和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并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事实上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一种和谐的辅导关系,以获得最佳的育人效果。倾听并非仅仅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不仅要明了当事人通过语言、行为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知晓当事人在交谈中所忽略的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正确的倾听要求教师以机警和同情的态度深入到当事人的烦恼当中去,细心地注意当事人所做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意,如何谈论自己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所遇问题做出如何反应,还要注意当事人在叙述时的语调变化以及伴随言语出现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对言语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二是正负强化是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
在德育中适度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批评与惩罚的实质是负强化,负强化会造成客体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伤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批评与惩罚要适度运用尤其不能经常使用,只有善意的切中要害的,就事论事的和恰如其分的的批评与惩罚才能将暂时的心理挫折变为一种激励力量。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消极悲观、丧失信心或习以为常、满不在乎。同样,表扬与奖励的实质是正强化,若过多运用就不能使学生感到光荣,也容易使学生不重视,视为无足轻重。在德育中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即依据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学生当前的心理需求,选择能最大限度地起到惩恶扬善的方式。适时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是班级管理和师生交往中实施德育
德国著名教育家涂尔干说过:“一个没有纪律的班级一定没有道德”。从进校起班上就要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建立班上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如学习、纪律、品德、劳动、卫生等各项奖励制度和严禁打架、抽烟、喝酒、赌博等管理规定。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批评为辅。对严重违纪学生除写出书面检讨,在管理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抓好班委、团支部的建议,注重培养“小助手”,锻炼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如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电等,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另外,开展教师与后进生交朋友活动,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与帮助。?一般说来,后进生具有成绩差,自我约束力不强,缺乏自信心等特点。?如何正确对待将要走上歧途或已走上歧途的孩子,这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难点,也是德育工作的重点。班级可以开展“教师与后进生交朋友”活动。可以对班级对表现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分析排队,找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由班主任将这些学生安排与各科任教师结对交朋友,并建立帮教联系本。对帮教活动、帮教过程以及谈话记载、转变情况、均做好记载,以便对学生进行跟踪的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是加强传统礼仪实施德育教育
这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班级要把礼仪教育作为本班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一入学,就将学生分礼仪学习小组,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并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内容,组织学生学习、竞赛,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通过教育,使学生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礼貌习惯不断增强,学生见到家长、长辈、老师都能自觉打招呼。不文明言辞不断减少,不文明行为正成为历史。
总之,新时期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工作者应力求从根本上改变重智意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社会教育的现象,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来抓,这样才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好与坏,从个人来讲,影响到学生一辈子,从长远、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讲,又是影响到国家将来与社会和谐的大事情。因而,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摆正这一工作位置,除了抓好教学质量,还应该高度重视在德育工作上的投入,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思维和方法,让学生们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吉红, 王志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近年来,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种种口号,组织了大量的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中学德育的整体实际效果,与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比较,可以说是很不相称的,中学德育实效性差已经成为中学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
一、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严重脱节
由于中学德育目标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层次性,导致德育内容的空泛化和缺少预见性,与中学生德育的可接受性脱节。其表现有:(1)德育内容役有根据中学生不同阶段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形成层次。长期以来德育内容“上下一般粗”,往往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把中学生目前难以达到的要求硬要他们努力去达到,而对中学生达到这些高要求、高目标的基础,如做人的基本道理,爱父母、爱师长、做文明公民等等,又役有稳定的教育内容,以致脚疼医脚,头痛医头,教育者和学生都难以接受。例如,在每年学习雷锋活动中,中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助人为乐”的教育,其效果并不佳。因为很多教师并没有思考过“助人为乐”,包含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助人”,是帮助别人的意思,“为乐”,是以帮助别人为快乐的意思。显然,这是道德领域里的最高境界,它涉及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有没有人能做到?有!雷锋。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只能是努力的方向。如果降低一点,变为“乐于助人”,即愿意帮助别人,高兴帮助别人。达到这一要求也不易,现实中有不少人做不到。如果再降低点,变为“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每个人作为社会人存在,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每个人又都有义务帮助别人。现实生括中还有最低层次的要求,即“不妨碍别人”。你可以不帮助别人,但你不应该妨碍别人,以上道德要求和内容被分成四个层次,对学生的教育首先要从最低的层次开始。(2)德育内容与德育目的不一致。中学德育课普遍存在知行脱节,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学会做人,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思想行为不沽边,其结果是德育课成了学生考高中、考大学捞总分的工具和敲门砖。许多中学的德育活动追求形式,不讲实效,丢掉了很多传统有效的教育形式,而动不动就是什么“知识竞赛”,“讲演比赛”。班级、学校为了拿名次,丢掉某项括动对全班、全校学生的教育,由班级、年级、学校挑选一些学生组成代表队集中排练,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一场竞赛、比赛结束,消耗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是绝大多数学生不仅没有受到教育,甚至连该竞赛、比赛的内容为何物还不知道。
2、中学德育基本途径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各科教学中,通常又把政治课作为直接德育途径,把其他学科作为间接德育途径,然而,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首先看政治课的状况。中学的德育目标和要求,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层次性,德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存在简单重复和严重脱节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回答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因此收效甚微。中学的政治课又常常论为纯粹的知识教育课甚至应试教育课。课堂上教师并不往重思想道德上的系统训练和理由的阐述,尤其忽视道德行为能力的训练,常常灌输一些枯操的理论,令学生记忆背诵,把政治课上成了纯知识课。
其次看各科教学中的德育状况。中学长期忽视这条德育的基本途径,尽管也有这方面的要求,但各地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各科教师并役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教学即传授知识”,在许多教师尤其是理科教师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即使有些教师注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却存在生硬结合,常常将德育与知识传授分割开来进行,拖上一条“光明的尾巴”,给人一种画蛇添足之感。不仅收不到德育的实效,反而引起负效果,让学生反感。
3、社会、家庭的负面影响较大程度地抵消了学校德育影响的效果
中学生在学校一般接受的是正面的,正统的德育影响,这种教育好比在他们心灵上抹上一层“玫瑰色”。另一方面,学生们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会、家庭生活中的积极与消极、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规范与不规范等矛盾冲突的影响,必须会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困惑,中学教育工作者经常抱怨:现在的社会环境太差,学校德育工作辛辛苦苦,抵挡不住社会消极面的影响。过去我们的工作是6十1=O”,即学校教育6天,家庭、社会影响1天,就把学校教育给抵消了。现在改为双休日,则是“5十2<O”,社会上,不健康的书摊,“三室一厅”那么多,我们就更不好办了。这些抱怨一方面反映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软弱无力,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家庭消极影响巨大。在一项问卷调查中,认为社会环境对自己影响不太好的学生高达68.4%,认为当前社会风气好的学生仅有1.3%。当前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我国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市场经济对学校教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例如用经济规律代替教育规律,把经济领域中的价值法则与教育过程中人的价值混为一谈,使教育过程掺入“拜金主义”和雇佣思想。(2)社会风气、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使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出来。社会和家庭中的“拉关系、走后门”,腐败、赌博、体罚子女、伤害儿童,吸毒等等消极因素交织在一起,在青少年心灵上投下一层阴影。(3)音像书刊、舞厅、电游网吧等社会文化娱乐环境中存在的“病菌”,对中学生的灵魂产生一定程度的侵袭。
二、解决当前中学德育问题的对策
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的确不少。不过,虽然我们困难重重、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笔者认为,要想解决上述突出问题,改进中学德育工作,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系统研究和把握当代中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
在改革开放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成长的一代中学生。他们的学习和生括的环境与以往几代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们的思想必然呈现新的状况。研究和把握当代中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是学校德育管理的出发点,也是进行德育改革,提高实效的重要依据。(1)当代中学生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在家庭中,不再把父母教导奉为行动指南;在学校对教师的崇敬感减弱;在集体生括中,由被动追随转向主动参与;在思想观念上由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在思维方式上由求同转向求新、求异。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行为又较弱,与较强的独立意识形成巨大的反差。由于他们生活条件较好,倍受父母疼爱,缺乏艰苦的锻炼,在遇到挫折时,往往又表现出很强的软弱性和依赖性。与前几代学生相比,他们的意志力更为脆弱。(2)求真求是的观念增强,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进取心,是当代中学生另一明显的思想特点。是否合乎实际,是他们判断是非的一个重要标准。他们不盲从,更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体验,对学校教育持有分析和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又表现出社会理想淡漠,往重个人发展和现实利益,出现唯我主义和个人奋斗的苗头。(3)当代中学生生括在一种比较宽松的政治生活气氛中;他们的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敢想敢说,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求新求异,易于接受新观点。但是,他们对社会又缺乏全面了解,易受各种观念左右,思想观念较为混乱,人生价值、道德取向上失去明确的统一导向,出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
2、加强中学教学中的德育管理
中学德育工作“切人点”的选择和确立,制约着中学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的选择,关系着中学德育工作过程的起点和发展,决定着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对“切人点”进行深人思考和探究,其意义是相当深远的。
思考一:中学德育工作最佳“切入点.确立的依据
1,思想遭德教育的接受规律
思想道德教育的接受规律表明,在德育活动中,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只能作为引发受教育者觉悟的前提和条件。
①需要驱动规律
需要驱动规律指“在德育过程中德育接受主体的需要是进行接受活动的动力规律性。”一贯重视研究和满足人的需要,需要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有精神需要,在中学德育领域,广大青少年的精神需要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在德育过程中,接受主体总是自我对象化,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处于心理不够成熟、世界观正在形成时期,“主体的我”往往将“客体的我”,置于现实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客观环境之中进行多维度的自我观察和评价,从而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产生不同的需要,这些需要,都将作为一种驱动力调节主体的自身状态,一般情况下主体需要越强烈,其接受活动的自觉性就越高,积极效果越强。
我国南方不少学校的“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的德育课题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是明证。我们一些学校,校规中有“不打人,不骂人”之类的规定,也有违反校规、校纪被扣相应分值的处罚,实在不符合德育需要的驱动规律。欧美一些学校校规中多采用加分制,明确指出做某一件好事可获得多少加分。这种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一、二呢?
②内化外化规律
内化外化规律,是指“德育接受过程中内化与外化辩证的统一的规律。德育接受主体从自身的需要,在外界的环境的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行为多环节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内化,是德育主体将接受客体及发出者的要求整合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感等内在意识的过程;外化,则是将接受内化所形成的思想品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和习惯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依据,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强迫执行等不符合接受规律的方法,树立科学的德育理念,采用理性的德育方式方法。
2、德育的主体性原.
主体性是哲学的基本范畴。在马克思看来,主体不是精神、理性和作为唯一者的“我”,主体是活生生的“社会化了人类”,没有主体性就没有人类道德实践活 动。在德育过程中,主体根据自己的地位,本质力量和认 知定势,形成对客体的主动态势和能动状态,表现出能动 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也许有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非不明的孩子,没有必要如此复杂,只需将道理讲出来规范定出来,学生只需服从,也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德育过程。这种观点,其实质就是将人的社会性与主体性对立起来,认为道德就是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规范,否认人的主体性及需要.对道德的认识是浅层次的服从和适应。
面对21世纪的中学生,这种认识显然是相对滞后的。完整的道德,不只是指服从或适应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学校的规则,还包括面临种种不同规则和行为时所作出的创造性行动,体现出受动性和能动性的一致性,从而使德育工作提升到自主、超越的层次。
思考二:中学位育工作最佳“切入点”的确立
综上,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德育工作的主体性原则及德育过程的接受规律,无一不在表明:中学德育工作的最佳“切人点”,是人本化思想道德教育,即以人为本,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坚持主体性。
作为培养未来人才摇篮的中学教育,绝不是“春风不度”的“玉门关”,而恰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先驱。
今天,广大青少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大量的判断、选择和行为机会,思想道德实践的范围和领域空前扩大,而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因此德育现实向传统的封闭式德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德育过程的主体性、人本化被不可回避地提了出来。
思考三:“切入点”在中学旅育工作中的落实
1、德育工作者的‘.人本化”意识,是落实“人本化”切入点的前提和基拙
“人本化”德育是否能够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是否科学地发挥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德育工作者的人本化意识,是实现德育“人本化”的前提和基础。
出于培养21世纪具有健全的人格、高素质的人才的考虑,势必促使教育工作者摒弃空洞的说教,生硬的管教等不力做法,树立起科学的“人本化”德育理念,尊重、理解、善待每一位学生,变“说教式”为“引导式”,变“管教式”为“激发式”,变“间题式’为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参与互动式”。
2、德育过程的民主化,是德育“人本化”切入点的重要内容
中学德育工作以“人本化”作为切人点,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处处体现着、落实着民主化德育管理和教育。
“人本化”的中学德育将呈现出以下几种走向:德育常规管理的参与式走向。教育者真诚邀请受教育者参与德育常规的拟定和讨论、落实和检查,建立真诚的双向沟通,鼓励人人参与,呼唤德育主体的角色意识,充分调动广大青少年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这一人力资源的能力作用。在德育系统中体现出“人—人”气息。
德育过程的权变性走向。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它含着人、时、事、秩序、制度、德育信息、德育评价等诸多因素。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就不能拘泥于某一德育方式方法,而应权衡利弊、随机应变,综合、灵活地运用各种德育方法,以变应变,因势利导,殊途同归,追求实效,以取得最佳效能的德育效果为宗旨。
德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走向。中学德育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这决定了德育内容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德育形式是多姿多彩的。诸如,多样化的德育内容范畴、多样化的德育活动方式、多样化的德育组织方式、多样化的德育活动领域等。
我校的《青少年道德建设“明礼诚信”研究》课题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调查规划阶段。我们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在需求,以及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了解适合时代特征的道德教育新途径,在此基础上制订出课题研究的计划与实施方案。
小范围实验阶段。学校成立“明礼诚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实验小组,组织“明礼诚信”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将课题研究的活动和实验渗透到平时的学校、班级工作之中;同时,我们在初一(10)班和初一(12)班两个实验班率先开展活动。
实验扩大阶段。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明礼诚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决定将原实验对象从初一(10)班、初一(12)班拓展到全校。
实验反思与改进阶段。根据我校制定的“明礼诚信”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进行实证性研究。我们依据“科学性、实践性、渗透性、点面结合”的原则,加强教育方案的落实,比较实验与实践效果,反思研究策略,及时进行经验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明礼诚信”道德教育研究之风。
交流推广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内容,提炼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结题后,我校举行了福建省青少年道德建设“明礼诚信”课题市级示范结题报告会,来自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市各兄弟实验学校的近15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我校展示、交流的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受到广大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实践提高阶段。本阶段课题研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明礼诚信”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增强他们实践“明礼诚信”的自觉性及这方面的动力和能力;验证学校诚信教育层次性目标与内容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适当调整学生明礼诚信教育的实施方法;形成适合我省中小学生“明礼诚信”教育的系列活动方案。
成果总结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内容,提炼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整理、出版“明礼诚信”课题研究系列材料等。
二、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青少年道德建设“明礼诚信”研究》课题成果是研究和探讨如何利用各种优化的社会资源创新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工作方法,构建新时期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建立、健全多途径、多方位的养成教育网络,转变认知型的养成教育观念,使养成教育与道德品质的培养生活化、具体化、系列化,并将养成教育渗透整合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掘构建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及品德培养体系,积极创建学校行之有效的全员育人、活动育人的德育模式及保障机制,提高学校整体德育水平,推进学校德育内容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
构建“自主体验、引导疏通、循序渐进”的品德教育工作模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行为中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学会做人;从热爱学校及周围环境做起,形成热爱家长、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起,形成其探索能力。这让学生们自觉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共同合作、自主进取、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等行为习惯,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采用“三主两渗透”的教育方式。“三主”指的是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队活动的特有教育功能;“两渗透”是指道德教育要有意识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去中,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
三、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效果
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德育工作者队伍。这是一支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组成的德育工作队伍,他们以教书育人为使命长期不懈地致力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找准“明礼诚信”教育的切入口,目标明、过程实、效果好,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初步构建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规章制度。我校的《城东中学学生一日规》《学生行为规范考核细则》《学生“明礼诚信”道德规范层次要求》,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习惯养成要求。这营造了学校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提高了教师对“明礼、诚信”教育的信心。
组织编写《“明礼诚信”主题班会优秀教案选》,指导教师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无论是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还是对教师的为人师表,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形成诚信的品质,对其学习、生活、交往等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我们不但注意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明礼诚信意识,也注意发动广大教师参与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师生互相鼓励,共同提高认识,真正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开通《城中论坛》《德育之窗》《教师主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强大优势实现家校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
收集汇编“明礼诚信”教育的优秀案例、“明礼诚信”课题研究论文、学生小论文若干本。这些来自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生动材料,为学校深入开展“明礼诚信”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明礼诚信”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获得了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德育的三个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不但注重在校内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而且还积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以至达成共识,努力实现家校教育的和谐统一。我们把三方面(学校、家长、学生)力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家长会、班队活动、讲诚信故事比赛等形式,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使德育效果更加显著,家庭教育也更科学了。
2002年3月以来,我校德育工作先后获省、市级以上荣誉共25项。泉州市达标中小学校对我校开展的“明礼诚信”课题研究成果也予以充分肯定:城东中学该课题研究成果丰富,其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与开发的“明礼诚信”学习材料,对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四、课题研究成果的特色与创新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不能正身,如正人何?”所以教师要“正言”、“正行”、“正教”。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教师作为摹仿偶像,是学生眼中的“圣人”,所以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影响学生一辈子。教师高尚的品质、严谨的治学和生活态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察觉的作用。
二、努力做好“三个注重”,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是注重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和“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精神紧密结合,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教育实效性强的课内外活动。如: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发挥学校广播站的宣传教育功能,广播先进团员的典型事迹,激励青少年“学雷锋,创三好”争当优秀共青团员;利用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祭奠英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注重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理想信念就象黎明前的启明星一样给夜行者指明前进的方向,坚定的信念会给人以非凡的勇气、胆略和力量,而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因此,结合学校实际,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因素。
三是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学生一日常规》等为内容,坚持从养成每一个好习惯做起,循序渐进。如:利用“告别碎纸,净化校园”、“珍惜粮食,厉行节约”等对青少年进行品格行为养成教育;利用“奉献一片爱心,拯救幼小生命”活动,对学生进行扶贫挤困、助人为乐教育等。通过活动,充实内涵,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体现在学生通过教育后内心的自我、自觉要求。德育教育若缺乏学生的参与,缺乏主动性,没有强烈的追求高尚人格的愿望,那么很难实现德育目标。
首先,改进德育教育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当代学生处在密集的社会文化信息包围之中,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智力普遍提高、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等。德育工作者在方法上不能简单地向他们灌输哪怕是颇为现代的观念,因为“道德是人从小到大不知不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有意识的道德自我训练而形成的思维和社会行为的伦理趋向,不是靠灌输道德教条就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创设民主的对话、组织讨论、小论文写作、辩论等形式,使学生真正投入到交流、对话、讨论中来,并从中得到启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其次,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需要的特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的外部行为来揭示学生实际需要,不断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转化其不合理需要,把学生低级的需要引向高级的道德需要。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
一、优化育人队伍、提升育人实效
1、构建德育工作网络
本学期为了加强德育工作领导力量,校长室组建政教处,增派两位同志担任政教处副主任,同时在原有团委、学生会负责同志的基础上,选派两位同志担任干事,极大地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力量。目前学校有完整的德网育工作网络。
2、培训班主任群体
本学期以来,由于××扩轨的需要,初一年级充实了一批年轻班主任,他们富有工作热情,但工作经验欠缺,急需培养锻炼。为此,政教处在期初、期中、期末分三次召开初一年级班主任会议,对各项班主任工作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并建立××中学班主任青蓝结对制度,让年轻班主任迅速成长起来。此外,政教处在期初修订班主任工作条例,组织学习各项条例和制度(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市××中学班主任常规工作条例,××市××中学班主任一日工作常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市××中学学生十项礼仪常规,××市××中学教室规范化管理条例),让各位班主任带着规则走上班主任岗位。学校与每位班主任签订《××市××中学班主任工作责任书》,明确职责。10月19日晚,总校在尚雅楼举行了师德报告会,我校教师认真听取了报告,无不深受感动,为之动容。在报告会上,班主任代表黄颖泉、张辉、王丽萍等以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他们不断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无私奉献的一件件鲜活的感人事迹。这次师德教育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全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并为造就一支思想端正、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矗12月份政教处组织班主任沙龙,主题为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前,政教处印发了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有关学习材料,会上,全校班主任热烈发言,各自讲述自己的绝招,实现了工作方法的互通有无、工作经验的共享共赢。此外,学校校长室还在每月印发班主任工作介绍材料、发送班主任工作信息短信等,使我校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3、展示团委、学生会风采
团委、学生会在有关同志的辛勤努力下,已经成为落实政教处各项工作计划的生力军,同时,他们的工作也是政教处工作的有效补充。学生会完成了新一届的学生会换届选举,完成每月的校园黑板报的更新,落实学校卫生值周工作的班级顺序,召开了每周值周班级会议,并制定了相关要求、考核表格,操作程序,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班级值周考核。组建新一届校园广播台,实现了大课间和中午的正常广播。制定××市××中学校园文明监督岗招聘方案,召开志愿者会议,进行了分组和相关要求的讲解工作,校园文明监督岗志愿者实行试用期制度。向全校发出建设文明卫生校园倡议书。学校团委举办少年团校一期,本学期发展团员142人,宣传各班优秀典型“××之星”共四期。
4、彰显家校合力
××中学一直重视家庭教育在培育学生中的作用。有事与家长多沟通已成为学校工作的常态,本学期发放《寄宿生家长须知》、《关于参加高中部体育节入场式告家长书》、《防诈骗致学生家长的公开信》、《运动会安全注意告家长书》、《关于开展“洁净家园、有序市容”专项活动告家长书》、《关于××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告家长书》等。2009年9月8日下午召开全体走读生家长会议,告知五严规定下新的作息规定,蒋校长作了发言。十月份,成立家长委员会,修订《××市××中学家长委员会章程》。11月11日学校开办第九期家长学校。年级组长周颖作了初一年级上半学期工作汇报,副校长蒋国生作了题为《高品质服务,育持续发展之才》的报告,介绍学校的工作思路与办学理念。特邀专家作关于《怎样让孩子自主学习》的报告。12月25日,我校开展了以“孩子,我想对你说”为主题的家庭教育交流活动。该活动是在亲情家书交流的基础上开展的,孩子们在亲情书信中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和在成长过程中渴望被理解、被认可的心愿;家长在书信中,真诚流露出渴望和孩子沟通增进了解的愿望,并对孩子提出了真诚中肯的建议。在交流中,家长代表就自己的教育经验和困惑谈了深切感受,以最鲜活的实例激起了在座家长和孩子的共鸣。2010年1月9日我校开展了以“两代人心灵碰撞”为主题的家庭教育交流活动。上午,在高中部尚雅楼我校召开会议,校长、40名学生家长代表、新“三好”标兵和模范家长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中,一大批新“三好”标兵和模范家长获得了表彰,部分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获得了荣誉证书。会议结束以后,全体人员听取了首都师范大学李文道博士的报告。下午,初二年级学生和学生家长在各班教室里进行交流活动。家长代表畅谈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及相应的子女发表感言,接着,家长代表谈对孩子的殷切希望以及子女谈如何实现对家长的期望。到会学生和家长无不激动落泪,整个活动内容充实,意义深远,极大地提高了家长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以本次活动为纽带,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心连结得更加紧密。
二、落实一月一事、实现系统育人
本学期政教处认真学习《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操作手册》,在校长室的指导下,制订学年度一月一事活动计划,然后分月制订活动计划,严格按计划实施活动细则,每月进行评比表彰,并把每月活动的详细资料台帐整理归档。2009年九月份规则主题教育月80页;十月份爱国主题教育月209页;十一月份奋斗主题教育月132页;十二月亲情主题教育月170页;2010年一月节约主题教育月142页。
三、建设校园文化、提升办学品位
1、完善制度文化
和谐校园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它要求学校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借以建立起良好的校风,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同时还要搞好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得以贯彻。在新的“五严”形势下,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已经不符合“五严”要求,政教处系统整理了学校以前的各项规章制度,废止了一些重复的、落后的制度,完善修改了一些新的制度,并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制订了一些新的规章制度。具体分类为:
班级建设、评比制度:
《××市××中学班主任常规工作条例》、《××市××中学班主任一日工作常规》、《××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市××中学学生十项礼仪常规》、《××市××中学教室规范化管理条例》、《××市××中学班集体达标创优考核评比条例》、《××中学文明中学生评比条例》、《××中学课程全优生、特优生评比条例》、《××中学优秀共青团员评比条例》、《××中学优秀学生干部评比条例》、《××中学“十佳文明标兵”、“十佳艺体学生标兵”、“十佳优秀学生干部”评比标准》、《××中学升国旗礼仪规范》等。
学校宿舍管理制度:
《关于寄宿生管理与考核的有关规定》、《××市××中学寝室管理制度》(包括××市××中学宿舍管理条例,住校生管理制度,文明寝室评选标准,寝室长职责,××中学值日轮流表,寝室物品摆放标准,学生宿舍管理内务、卫生、纪律扣分处理意见)、《寄宿生须知》、《寄宿生家长须知》、《××中学文明寝室评选标准》、《××中学学生“星级宿舍”评比有关规定》、《××中学新生入校承诺书》、《生活指导老师安全工作规范》、《生活指导教师职责》、《生活指导教师一日工作流程》、《生活指导教师工作考核办法》等。
2、提升环境文化
这里所说的学校环境文化,具体指的是学校建筑文化的创设。我校建筑物以欧式建筑为主,本学期随着300米操场和××报告厅的投入使用,学校又增添了两道靓丽的风景线。首先,政教处确保了学校环境的洁净和靓丽。开学初划分好卫生清洁区和公共教室包干明细表,实行各班一日三扫制度,一周一大扫制度;加强值周班的检查力度,值周班实施了一日四查制度(早晨、中午、晚会、不定期抽查一次)。响应南通市和××市爱卫会关于开展冬春季灭鼠工作的号召,切实加强冬春季除四害工作,有效改善环境卫生。积极开展“洁净家园、有序市容”冬春专项行动,为美化城市卫生环境,优化交通秩序,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其次,政教处坚持以“文化品位、现代信息、人文精神”为理念,着眼于环境文化氛围建设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政教处向全校师生征集教育箴言,择优张贴,还通过教室美化布置、墙报、网站、校训、校歌、荣誉室、阅览室、体育场等,展示各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再次,政教处努力管理学校学生公寓,为全体寄宿生营造一个家的氛围。“安全为基础,温馨为目标”一直是宿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基本理念。政教处着力使环境成为校本课程的载体,成为德育美育的载体,成为文化育人的载体。
2、丰富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在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价值体系和育人取向之中。首先,政教处始终贯彻××中学的育人取向:基础扎实,习惯优秀,能力见长,发展持续。学校的一台文艺节目或一个文化艺术节,所追求的立意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学校的一个科技讲座或一次制作活动,想达到的目的就是奠定学生终身热爱科学的精神。其次,政教处继续做大做强校刊《江海人文》,成立了由毛校长率领的10位乐于德育探索的教师参与的《江海人文》工作室,本学期起《江海人文》坚持一月一主题,与学校主题教育月相呼应,同时建设副刊《人文苑》,使《江海人文》成为××学子的精神家园,成为学校进行润物无声教育的第二课堂。再次,政教处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学生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同时,政教处两位同志工作中坚持求真务实,以自身言行为标杆,引导教师珍视和热爱手中的教育权力,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促使学校价值与教职工价值共同实现而获得双赢,进而让校园人文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水分”,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平台和阶梯。
四、德育硕果累累、冷静反思不足
1.喜获累累硕果
对于一个班级来讲,班主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班主任扮演着班级管理工作舵手的角色,也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在学生的成才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班主任不但起着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沟通并共同教育学生的桥梁纽带作用,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纪律、日常卫生等进行全方位管理,可以说工作是繁杂而至关重要的。但不管班主任的工作多么繁杂,都应该将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真正做到五育并重、德育为首。
1初中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从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在生活和学习上逐渐减少对父母看护和管理的依赖,但是尚未达到高中乃至大学阶段能够完全自立进行自我管理的程度。只有调动起班主任队伍的德育工作积极性,采取“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一种以初中青少年学生为主体进行参与的德育方式,才能实现德育观念转变,完成德育工作改革。
2理解学生能避免疏远、对立,理解能化解矛盾
理解学生就是懂得学生心里想的,相信学生口上说的,明白学生手中干的。中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浅、经验少等多种因素,不时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些都在所难免。一个人总是由童年到少年,再由少年到青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班主任对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的错误,不能“见到风就想到雨”,不能怒不可遏,动辄训斥,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正确的态度应是: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同时还要知道,改正错误不可急于求成,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班主任细心、细致、不懈地扶持。唯有理解学生,才能与学生沟通。人们常说“理解万岁”,理解是宽容的体现,是情感贴近,是心与心的碰撞。理解能避免疏远、对立,理解能化解矛盾。理解是粘合剂,能将师生之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2.1寓德育教育于班级活动:
要打破德育工作只能即时进行的限制,解决德育工作计划性不强、效果不够明显的问题,建议班主任将班级活动设计成德育教育主题的,以一次深刻的集体性德育教育代替对每个学生的谈心,并且通过德育教育预防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很多教师在德育工作过程中也重视班级活动的重要性,但在学校里进行的班级活动缺乏实用性,因此班主任可以向学校申请,将班级活动推行到校外。例如,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保日,班主任可以将这一天的班级活动课移到校外,组织学生进入到街道和社区,观察不文明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制止这些行为,阻止不文明行为最多的学生评为“环保公益先锋”。学生在实践中会体会到不文明行为给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劝人环保的难处,这种深刻的体验会让他们在日常的行为中更注意环保,公共道德也同时得到提升。另外,深入社会的班级活动能够开阔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程度,也使学生的德育教育受到社会公众的支持。
2.2与学生家庭联合营造德育环境:
青少年有自身的心理发展需求,但是由于社会活动的原则不同,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在家的行为受到家长的管制和限制,在校的行为受到教师的监督。加之初中学生要应对“中考”,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的关注点都在学业水平上,很少重视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即使班主任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倾听学生的心事,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支持他们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并加以引导,但是学生一旦回家,将在校获得的德育教育运用在家里,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而家长非要监督、学生希望帮家长处理一些家务而受到家长的斥责:“有心情帮忙做家务,还不如去学习”。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道德发展受到打击,主体性地位被剥夺,德育教育效果难以保持。因此,建议班主任在尊重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同时,将这种德育教育思想传输给学生的家长,力求学生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所处的德育教育环境都是一致的;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道德表现能够得到班主任和家长的一致认同和支持,只有这样,学生的德育教育主体地位才能展现,德育发展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够得到发挥。
3加快推广渗透教育理念
有效的德育是需要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与其他教学课程交流配合完成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顾及到了各门学科的特点,注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诚信、善良、踏实和稳扎稳打等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素质。初中班主任应该认识到青少年正处于性格不稳定、浮躁的青春期,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在玩的同时让他们学到各种知识。例如,组织各种网络竞赛、讨论活动,让学生认识网络的利与弊,讨论怎样合理有效利用网络而又不沉迷于网络,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信息寻找材料,开展有奖知识竞答等活动。这样在有效利用网络的同时,又能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
4德育工作是系统性工程
班主任针对学生有效地执行德育工作,就是他们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它和各位班主任本身的性格、理论知识水平、德育工作理念以及教育工作模式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和社会、学生家庭、学校教育、班级活动、学生自身品德有着直接关联。由此可见,德育工作是系统性的大工程,它就要求在整个系统环节里各个方面都要有科学性,要有针对性,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不断提升其效力。综上所述,目前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存在教育时效的“应急”性和教育方法的刻板性,而德育教育要求突出情理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因此班主任德育教育方法应该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创新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将班级活动带到校园外,使德育教育贯穿在具体活动之中,增强德育教育的长效性;第二,与学生家长加强德育教育合作,营造学校家庭相一致的德育教育环境,使德育教育的“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白铭欣.班主任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59-60.
[2]全,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
[3]刘来喜.例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