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1 09:05: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信息技术教学常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多地开始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越来越成为基层教师的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努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但是在我们农村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少数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不够,交互性不强,参与性不足等问题。计算机、网络等词语还只是少数教师能够很好的认识的在运用。还没成为大众化、普及化,所有教师的教学常规手段。
存在的一些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表现在: 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大材小用,计算机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或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大脑空空。教师应用技术水平低。部分教师上课时手忙脚乱,一人上课,几个人跟着忙;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学生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的扩展信息材料很少。学校设施中存在问题。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数量较少,学生机房相关设施不配套,不能达到学生人人参与的要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另外,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局限在教师使用,很少让学生使用。即使有学生参与,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提供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和知识灌输的接受者。
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全面普及计算机教学,提高教师自身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知识水平
不能只是停留在教师的初级培训。培训重点在不同阶段要有所不同。在培训的初期,重点进行技术培训,之后,随着教师的技术越来越熟练,并且开始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去,重点则要进行教学培训,教学辅导包括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教师在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后,肯定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个时候更需要比较熟悉计算机的老师的支持和辅导,只有让教师持续不断地得到帮助,才会促进快速发展,使其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教师在比较熟悉计算机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主动反思教学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寻求改进的办法,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建立丰富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一、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1.我国既然安排了信息技术课,就有它的作用,我国对它的教学也有相关的规定,2000年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突出的特点是:第一次提出了课程名称为信息技术;在其目标中,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且强调了伦理问题,提出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
2.第四次技术革命就是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的革命,这是从大处说。从小处说,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计算机正在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且不说机关单位都离不开计算机,超市、加油站、银行等等都离不开,计算机学好了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好处。
由以上两点就可以看出高中的信息技术课是相当重要的,学校和学生都应该重视起来。当然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也有责任让他们改变这个课的看法,把课教好。
二、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从自身做起,加强学习培训,转变观念,提升素养。实现有效的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业务素养,教育理论的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我们的阅览室和电子备课室是一起的,我们要求电子备课室网络必须畅通、保证老师顺畅地上网学习。我们学习特级教师的课例、经验做法等,老师们积极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两年学校每期都派出教师观摩特级教师的课,参加学习的老师总是满载而归,既收获了教学艺术和智慧,又收获了教育激情。学校及时组织他们进行汇报和上移植课,受训老师对名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有了更深的领悟和理解,也起到了一人受培众人受益的效果。现在学校老师绝大部分都啃读了一本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丛书。教师读书活动在我校的顺利开展,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
2.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严细实恒,确保教学高质量全面落实好教学常规,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在每学期期初的工作计划中,学校就把“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全程管理,进一步落实课堂教学常规,实现有效教学”作为工作重点。
3.组织教学常规学习,明确教学常规要求。我校对教学常规要求比较严格,不允许有迟到、早退,特别不允许放空课的现象,一开学,我对组内的老师就提出了一个要求,信息技术课虽然不是高考科目,但一样对学生来说是培训他们信息素养的重要阵地,教学常规一定要做到,并做好。
4.加强检查,落实教学常规要求。学校成立了教学督察小组,不定期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抽查,并对抽查的结果进行登记,和教师期末考核有直接关联。
21世纪是科技创新的时代,多媒体电脑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以电脑和网络为核心的新教育技术的运用更新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必将营造出教育教学的崭新局面。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教学后,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课堂教学开拓崭新的途径和广阔的前景。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教学资源与教学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内容要素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产生类似物理上的“聚焦效应”。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里的教师、学生、教材有机的结合。它不是一种媒体技术的简单使用与组合,(即代替板书和增加视听效果),而是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技术融合到教材、备课、课堂各环节中,以及对学生评价一系列环节中。整合并非将计算机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也不可能用于解决课堂教学的所有问题,不是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是从实际出发寻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整合是遵循系统论、信息论、方法论的思想,用整体联系,辩证观点去认识、研究教学过程各种因素之间关系。调整教学内容,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运用教育技术,广泛应用教育信息资源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越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也就越显得重要。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是与常规教学手段同等性质的教学工具,是支撑教与学过程有效实施的手段。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有以下作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深化课堂教学和学科教学
信息技术优于其它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可以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实现师生之间双向交流和情感交流,真正体现因材施教。而且在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上,为学习者提供对不同问题的多种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地综合性学习时,可在电脑上每人建立一个关于“莲文化”的专题学习网站,搜集有关“莲”的知识,比如莲与诗句、莲与四季、莲与饮食、莲与名人、莲与歌曲、莲与名胜、莲的别名等,同学和老师可在网上交流,加深对莲的认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
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达形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持续时间。现在的语文教学重在积累,学生的知识面就是获得胜利的无形法宝,可是大部分时间闷在校园中的学生直接经验毕竟是少的,读书的效果远远不及通过视觉、听觉共同作用的信息技术教学。
⑶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教育环境和时空的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虚拟世界的联系。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亲身感受和体现。比如在教学《喂,出来》这篇反映环保问题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有关环保问题的新闻和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保工作的迫切性。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时机
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目的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而是利用它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如果常规教学不存在质量和效率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就没有必要引入其他手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常规教学支撑教与学活动存在质量和效率方面困难,信息技术又能够有效解决时,才有必要引入信息技术手段。
比如说,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鲁滨孙的高贵品质是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能奋斗不息,乐观执着。可现在的学生衣食无忧,怎么能想象出那时鲁宾孙所面临的困难呢,利用常规教学的效果一定不好,于是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理解文章主旨铺平了道路。这样,信息技术便支撑了常规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方法
目前,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普遍做法是,想尽一切办法将一节课尽可能变成多媒体。通常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技术难度越大整合的就越好,常常更多地关注课件当中信息技术的含量。这样的结果是广大教师越来越迷惑语文课的语文味在哪?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怎样整合才是有效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就必须找到常规教学手段支撑有困难的教学环节或步骤,并且这些步骤是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的。我们把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其实施存在困难或质量及效率方面存在问题,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或能够实施的质量及效率的教学步骤或环节称为整合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关键是要找准整合点。整合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学难点,它们是两种性质地事情,教学难点是指对于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而言,完成此类内容的教学不容易。整合点是某一教学步骤或环节。原则上,整合点一定是教学难点实施步骤当中的某一步骤,但教学难点的实施步骤当中不一定就有整合点。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基本整合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本堂课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过程
2、诊断本堂课理想教学过程中的整合点
3、选择本堂课信息化教学环境
4、选择本堂课理想教学过程中各整合点的整合方法
5、课件的设计与集成
其中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过程设计,是指在不考虑教学条件的情况下,突破时空限制来构思课堂教学的步骤,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比如在教学杜甫的《望岳》时,想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观察角度及泰山的特点,最理想的方法时让学生能够到泰山,感受泰山的自然风光,体会泰山的特点和作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抱负。这一设计就是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设计。
五、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时的注意事项
(一)整合信息技术的目的要鲜明,准确
在设计课的时候,不能把一堂课的全部内容,不分青红皂白都用信息技术来展现。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的特点。但如果把所有的知识一股脑儿地用多媒体形式灌输给学生,教师只做简单地操作,这样的课仍然是把教师满堂灌变成了信息媒体的满堂灌,这也是平时教师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技能内化的过程,知识的内化是主体和客体双向作用的结果。我们应把一节课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或难以感知到的知识点设计用信息技术来展示和体现,这样做,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文章中介绍了十几种云彩及它们与天气的关系,学生学习时易混淆,易倦怠,我们就把各种云彩的图片、特点、与之相应的天气一一相连,制作成动画,展示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此一个教学片断,声像同步,动静兼备,学生一看就懂,一听就会,一说就通,教学难点变成了学生最喜欢的“热点”。这就是整合了信息技术后教学目的、内容设计得恰到好处。
(二)整合的信息技术要符学生认知规律
信息技术的选用设计应依据学生学习的需求,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在教学软件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将课本中抽象原理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必须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多让学生动手。比如在新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尽可放心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展示成果,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既有挑战性,又有无限的乐趣。使学生们亲自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三)整合信息技术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媒体功能、特点
我们在选用教学媒体表现形式时,最基本的要求是强调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媒体选择的恰当、合理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展示媒体特点,扬其声、观其形、赏其景。在设计信息媒体时,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吃透教材,什么地方可整合信息技术?使用什么样的信息媒体?该媒体对教学过程起什么样的作用?
小学教育是我国公民享有的最基础的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最初期教育。数学课程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锻炼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随着国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渐加重,新技术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成果备受重视,目前广泛应用的高科技教学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有研究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意义重大,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集中在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渗透、整合及实践意义的研究上。本文以山东省60所小学及每所小学中的100例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并将60所小学校随机分
为两组,分别经常规数学教学及现代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教授一年后,比较两组小学校经不同教学方法教授的效果。具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山东省的60所小学校以及每所小学校中随机抽取的100例小学生。本文的研究时间是在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为期1年,教学共经历两个学期。
2.方法
将60所小学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小学在数学课程教授过程中应用常规教学方法;实验组小学在常规数学教学的基础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新媒体教学。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后比较两组小学校经不同教学方法教授数学知识的效果。
3.评价指标
本文中的小学数学教授效果评价指标包括知识掌握程度、知识运用能力、数学思维水平,以上指标均根据山东省市小学生知识评价标准进行标定。
4.统计处理
对此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若结果比较时具有明显差异,且P
二、讨论
小学数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为初中数学、高中数学甚至是高等数学做铺垫。由于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活跃性及难度系数较大,因此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是仅根据数学书本知识进行黑板报传授,此方法较枯燥、乏味,致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较低,进而导致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对数学知识的运用不灵活,且缺乏对数字、应用题、函数、方程等数学知识的思维。因此,如何改善小学生对小学数学的掌握程度、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及培养其数学思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学校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是利用多媒体等高科技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中多媒体教学较为多见。多媒体教学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利用电脑制作相应的数学课件,其中可以填充动画、声效、图片等信息结合所要教授的数学知识;然后在数学课堂上进行屏幕放映;最后和同学们一起进行数学课程的教授。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小学效果。
本文为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教学效果,以山东省的60所小学及每所小学中的100例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并将60所小学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常规数学教学及现代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教授一年后,比较两组小学校经不同教学方法教授的效果。结果得出,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后的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知识运用能力、数学思维水平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教学的学生。因此得出结论,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作用较佳、整合效果较良好且实践意义重大,值得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市的深入开展,作为渝东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我们也沐浴在改革的春风中。乘着改革的翅膀,作为黔江区的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实践者,我们提倡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真正做信息技术活动小主人。向着这个目标,我们根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色,从信息技术教室常规管理、多渠道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现将我们的一些实践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让学生参与信息技术教室常规管理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必须从课堂常规管理入手。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室常规管理是教师包办一切:计算机坏了,教师维修;教学日志,教师填……作为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践行者,我们打破了原来单纯由计算机教师管理的常规,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信息技术教室常规管理。
1.填写计算机教室使用日志
这项工作由每班的信息技术科代表负责,总体记录本班在本节信息技术课内师生的学习情况及机器设备的使用状况。
2.建立计算机档案
这项工作由每组组长负责,每节课学生离开计算机室前,组长要检查本小组机器设备,记载每台计算机每节课的使用、保养、故障维修等情况。
3.做好系统维护和设备保养工作
这项工作由计算机教师带领“设备管理能手”小组成员完成。小组成员由小学五、六年级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成,先由计算机教师进行必要的操作引导,再根据他们的特长分成几个操作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设备维护及保养工作。如,雨季和假期定时开机;上课时严控外来磁盘和光盘的使用;定期进行病毒检测和杀毒;重要文件和软件备份;简单的计算机硬件故障排除;计算机操作系统安装及还原等。
吸纳学生参与信息技术教室管理,一方面减轻了计算机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作为主人翁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让学生多渠道参与活动,在成果中体验快乐
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操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特点,实现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培养目标,必须多渠道开展活动,给学生创设实践操作、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学习、创造,从自己的学习成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1.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多渠道展示兴趣活动成果
(1)组建兴趣活动小组。根据各级各类信息技术竞赛活动要求,结合学生的爱好特长,我校开设了电脑绘画、电脑漫画、电子报刊、电脑动画、小小摄影师等兴趣活动小组。各小组成员的筛选,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我们还邀请学校领导参与,并根据他们的特长,聘请他们做不同兴趣活动小组的顾问。领导们的参与,让学生感受到了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更加增添了自信。
(2)多渠道展示活动成果。对于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成果,我们多渠道进行展示。(1)通过学校网站,不定期展示各小组开展兴趣活动的剪影及优秀作品;(2)在期末精心组织“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成果展”,分为纸质作品展区和电子作品展区,邀请电视台、报社、区教委相关人员、兴趣活动小组成员的家长等人员参加展评活动,这样可以扩大信息技术学科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可以进一步获得学生家长对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的支持。
2.组织竞赛活动,家长见证成果
我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信息技术应用竞赛,如“电脑制作竞赛”“绿色环保摄影作品展评”“‘打字高手’竞赛”等,给学生搭建展示特长的平台,也给家长搭建了解孩子的桥梁。如,在“‘打字高手’竞赛”中,在每个年级的最后决赛时,除了给学生评出一、二、三等奖外,我们还邀请参赛选手的家长参与,并评出一、二、三等奖,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与家长平等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家长亲眼见证孩子的学习成果,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进一步融洽了家长与孩子、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
创新能力 计算机教学 中学
教育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已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如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工作者们探索出一条出路。
一、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的繁荣富强路仅仅靠当代人的改革创新建设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代接着一代地延续下去,创新精神也要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下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的创新发展之路可谓是崎岖的,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总体一直都是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在迫切摆脱落后压力下去创新,几乎没有做过通过创新引领国际技术发展的领导者,中国的创新之路必须要摆脱“山寨”制造的形象,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事业的头等大事。学生在中学阶段开始进入青春期,这是学生塑造个人性格,培养各方面价值观的成长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绝佳时期。这段时期的培养很可能就决定了学生以后的人生之路,中学阶段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行性探究
创新,简单地解释就是在掌握原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出不同于传统常规思维模式或常规事物的想法并进行创造,最终的产物明显优越于前者。创新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摸索实践,依靠实践优化对理论的理解,产生创新的初期产物———创意,依靠创意的指导进行创造的过程就是创新。信息技术是日常生活之应用最为广泛的现代科学技术之一,信息技术产品也渗入到千家万户,是中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一项科技,这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技术奠定了基础。计算机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教育和上机实践操作两个部分,同其他文化教育科目相比,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性更强,计算机作为社会先进技术的代表,其技术涉及范围更广。无论在信息技术教学实现方面还是在开发创新潜力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切实可行的。
三、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要先做到创新。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改变。像学习一门语言一样,信息技术教学要做到学以致用,将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实际常规教学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信息技术的方便性和实用性,比如使用多媒体系统教学,使用PPT讲课,利用网络系统布置作业,传达教学信息,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将信息技术融入中学课程教学是可行的,并且诸多中学已经达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的标准。将信息技术教学从常规教学课程中剥离出来,根据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划分班级进行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定期开展学生间一对一互助教学活动,缩小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整合起来,根据计算机实物和计算机实际操作演示向学生讲解知识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高效。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最主要的阵地。首先应当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展示制作好的多彩绚丽的各类海报、名片、flas等优秀作品来捕获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让他们从一开始就从内心的想去学。课上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摸索时间,鼓励他们去尝试使用未讲解的软件工具,好奇心也是学习的一种动力,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发现的能力。将教学指导学生和鼓励引导学生结合起来,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考评学生的实践作业时,要根据学生作业创新性方面给予具体建议,引导学生在作品中加入其他元素,比如插画、艺术字的使用,不能局限于作业的操作要求,一旦发现学生好的创意作品及时提出表扬并展示给其他同学,鼓励创新。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方面的创作竞赛,比如flas制作比赛、海报制作比赛等等,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以创新作为潮流。
四、总结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有区别于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因此教学模式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方面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意识,让学生能从多方面分析、思考问题,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探索发现能力,甚至使学生做到从学习信息技术到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辅助学习的转变。
作者:徐峰 单位:江苏省灌南县五队实验学校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1)教学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学成效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这样的专业学科而言,一旦没有非常专业的教师,整个教学工作就会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有些学校在教师安排上没有达到人尽其才的目标,安排一些“照顾性”的教师作为信息技术师资力量,影响了整个教学队伍的能力素质和水平。
(2)教学研究工作停滞不前。纵观当前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学改革,力度大、效果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却是另一番景象,要么停留于教学计划、改革方案上,要么浅尝辄止、浮于表面,教学研究没有能够深入有效地开展。许多教师在教学研究中没有结合教学实践,没有将教科研中的最新成果运用于教学活动,整个教学研究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信息技术教学成效的提升不能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
(3)教学常规管理松懈。有些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时间得不到充分的保证,他们在课程表上安排了充足的时间,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经常会被其他学科的教学挤占。特别是在阶段性检测的复习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时间根本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4)教学模式、方法陈旧不新。教学模式是整个教学工作开展的核心,有些信息技术教师多年来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大多都是教师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揣摩训练,没有兼顾到教学中的学生差异,学生难以从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得到有效的启发引导,这些都使得教学工作的效率低下。
(5)教学拓展活动受限。信息技术教学有着广阔的空间可以拓展,特别是课外活动方面。有些教师教学工作完全受制于课堂,没能将活动的空间进行有效的拓展,导致无法扎实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二、突破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困境的建议
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在于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突破。笔者在教学工作中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认为应当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多种渠道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要通过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来推动教学工作开展,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要注重平时的学习提高,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在这一方面下功夫。广大教师首先要提高学习的意识,自觉地利用各种机会学习信息技术教学的成果,还要拓展视野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工作和学生发展的结合程度。从学校层面和教育主管部门层面来说,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结构调整和人员调整,原则上担任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并且专业出身的信息技术教师所占比例要逐步提高。教育主管部门还要积极打开教师的入口,使整个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全面有效的提升。
(2)扎实有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既能够将先进的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不仅对提高教学成效意义重大,而且同样能够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制订针对性的考核措施,让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开展研究,重点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的有效程度方面多钻研、多发挥。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结合自身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开展研究。针对教学工作存在什么问题、具有哪些弱点,教师一定要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研究。广大教师要时刻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要积极地投入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过程,将他人的经验与自身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取得一批教学研究成果的同时,更好地指导自身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对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积累出一批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运用,这对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将会产生重要作用。
(3)严格执行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而言,必须建立起规范有序的制度,并“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否则整个信息技术教学就会呈现出一盘散沙的局面。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笔者认为首先学校应当强化教学“五认真”内容的督查考核,确保每一节信息技术课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坚决不出现随意调整信息技术教学时间,随意改变教学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其次教师要充分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时间,无论是平时还是考试前期等重要时段,也不管是否进行了课程的调整,所进行的教学总课时数必须得到保证,使教学工作能够在规范有序的状态下进行。最后,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还要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量化,对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要求都要固定下来。
(4)大力实施教学改革研究工程。教学改革不仅要研究教学的方式方法,还要重视教学资源等方面要素。过去因为自身理念狭隘等方面影响,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不够理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际教学效果。对此,学校应当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任务、教学方法措施等,进行认真的分析、充分的论证,从而使教学改革研究工作能够得以顺利进行。教师在组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改革的理念融入其中,特别要重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开展学习。大家有什么好的经验方法,都可以在一起开展交流。在教学改革探究方面,教师可以将生活化内容融合进去,选择一些生活素材配合计算机演示操作,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活动中开展接下来的学习,通过教学改革研究工程的实施,改进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切实有效地破解教学难题。
(5)积极拓展信息技术课外空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科特点,善于将课外资源发动起来,按照教学目标要求进行拓展延伸。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活动,认真研究电脑与网络,研究信息技术和我们生活的关系,研究信息技术在更高层面有着什么样的运用前景,等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拓展课外空间应当注意拓展的方向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无论是教学中的难点还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都可以在拓展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满足。竞赛活动也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形式,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组织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所学的内容能够在竞赛中得到巩固,进一步提高兴趣和培养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将课堂资源和课后资源结合起来,特别是要重视发掘教学中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互通有无,实现共同提高。
三、结束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广大教师要开展认真的分析研究。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这符合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特点以及教学对象身心特点的要求,希望通过文章的初步分析与研究,对广大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能够产生一些启迪,引领大家积极深入教学中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陈 龙.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困境分析[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20).
[2]温发军.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及对策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6,(2).
对于演示型教学模式而言,其是基于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把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来演示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的一种模式,其可以实现教学实验演示、教学活动展示、教学内容展示等,其具体使用的软硬件要求不高,实现较为容易。对于学生而言,由于教材上很多涉及到时间和空间上的内容,而中专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部分内容,无法在思维里形成具体的图像来进行思考,在传统的书本教学中,学生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由老师的观点来代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不利于学生的对知识进行自我探究。因此,结合信息技术的利用,运用演示型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把时间和空间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展示在多媒体平台上,学生可以更直观地对知识进行了解,通过强烈的视觉感官能够刺激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和演示型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演示型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运用多媒体平台来演示教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是以教师教学为主,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心人物也是以教师为主。而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我学习为主,无论是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是对教材的学习都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学习的正确引导工作。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探究能力,二是可以让学生通过长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实践,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使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面积能够得到拓展。
二、信息技术在中专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上述文段对信息技术在中专教学中的应用特点、优势和模式都有了一定的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教学手法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等,但是具体的应用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如下分析所示:
(一)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
教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科学,但凡是学科或者科学,都具有逻辑性和应用性,而这两种性质较为抽象概括,教师在传统的教学工作展开中,只能靠言语来进行描述,那么学生不一定能通过老师的描述对教学内容产生足够、正确的认知,这是学生个体成绩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那么,换言之,如果能够把学生自我理解困难的教学知识通过图像、声音或是视频等方式做具体展示,那么就简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思考,即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展示出的教学内容无法全部掌握,但是学生也能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框架性的认知,能避免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因此,具体化的知识展现,是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能力一种方式,能够加固学生的学习基础,使信息技术结合的教学方法的价值体现得到扩展。
(二)在师生中的应用价值体现
在教师整个队伍中,信息技术深入教学工作,无疑也给教学带来一种巨大的变革。以往教师在教学前要写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各种教学资料多不胜举,教师在办公或是授课的时候有很多教师将携带大量的书本资料,在授课中常常要在黑板上书写大量文字。而以往学生的课本、作业、计算器、字词典等学习工具也给学生造成很多学习负担,而信息技术的深入,教师的教学工作不仅得到了减轻,学习的学习同样得到了减轻,目前很多学生查阅资料、书写作业、完成答卷等都由计算机完成,教师的教学方案制定、办公等工作也都由计算机完成。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模式终将变为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运用信息技术的产物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和教学任务,其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将得到空前高涨。
(三)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信息技术可以将图片、文本、影视、声音等各种人类生活中广泛运用的成分组织运用,这种方式的应用能打破物理理论教学中的抽象性,也可以把教学中的宗旨和目的融会贯通到信息技术制作出来的资料中,通过营造一个拥有视听的立体化环境,把教学中无法通过教师讲解和分析表现出来的东西展示出立体可见画面。传统的教学工具以书本为主,书本的局限性在于其表现知识的形式是由图文组成,缺乏动态、立体的表现。而作为中专教学而言,大多学校采用书本讲解的方式进行授课,书本的形式过于僵化、单一,使得相关的教学工作者在工作的开展中也具有的相应的难度。比如建筑专业的课堂讲解,其书本讲解的方式是要对对力学的公式运用和理论分析,而这种力学的作用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形成的,再加之力学的作用对象过于宽广,在书本这种概括、抽象的描述上,学生无法有效掌握运用知识。因此相较于书本这种形式,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补缺书本无法完成的动态描述,可以让学生直接明了地观察理解力学现象产生的整个过程,通过有具体事物的描述,能进一步增进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对物理产生探究的心理,只有通过探究和进一步的学习分析,学生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在社会的生活中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分析科学性现象。
(四)互补价值
就目前而言,在常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那么可以使信息教学和常规教学两者得到互补,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结合的教学方式发现信息教学中的不足,也可以更多发现常规教学中的问题。例如在信息教学的课堂上,很多中专学校设有师生全部运用计算机的课程,在课堂的进行中,教师的监督作用由以往对学生神态的观察改变到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内容进行观察监督,这样的监督工作明显给教师带来了困难,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的计算机操作都有良好的监督,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做课程之外的无关事情,而且学生切换页面、关闭页面的时间很快,教师无法察觉的情况也大有存在。因此,由信息技术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及时发现信息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常规教学和信息教学的互补价值。
在现阶段,我国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时期,一些常规科目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等,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只体现在那些常规科目的教学中,也可以直接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素质教育。2000年,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强调:“信息技术教育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途径,我们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新精神。”截止目前,我县已有47所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计算机专业教师却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授课教师只经过短期培训,无论专业知识,还是实践操作能力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这些教师授课,往往很容易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据我所调研过的一些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基本上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而且较少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甚至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上得比其它学科还差,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共同关注。
一、对信息技术课的作用和地位正确认识
1、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支撑。信息技术课不同于计算机专业课。计算机专业课是软件说明书的教学,注重的是计算机专业知识深度的研究与进一步开发;而信息技术教育是教“信息的信息”而非信息。
2、信息技术课的增设更是一种新的文化。它是教学艺术的发挥,它必然会引发教学观念、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学生参与等一系列的思考与探索。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充分整合,教师的教学上利用多媒体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信息丰富而不繁锁,让学生开拈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3、信息技术课的引进更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延伸。它所直接引起的是教学设计、课堂结构的改变,为适应这种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势必引起变化。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化的教学环境将方便教师学习、教师备课、教师的创新,必然更有利于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充分整合。
二、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课所培养的目标
一是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教学要求立足于实践,在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帮助学生光大这些火花,进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成功中,养成创新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习者带来了不断地去更新自己已有知识的需要,信息技术的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只罗列了当前阶段的大多数人所应当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而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更新发展的变化,更没有照顾到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层出不穷的计算机软件、日益通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这些都不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够一时完全学到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机会。
(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而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崛起和高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要素已经不同于传统学科,除了教师、学生、教材之外,还应该包含教学媒体――计算机。
一、信息技术课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大部分小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时常坐不住,思维容易发散,遇到新鲜事物会异常兴奋。低年级的小学生就更甚了,他们刚接触信息技术课时,一来到电脑室上课,看到了他们感到神奇而又向往的计算机,就足够可以让他们兴奋得谈论一整天。当发现什么新奇有趣的事物,就大声叫嚷,其他同学就像小蜜蜂看到蜜糖一样,一窝蜂地被吸引了过去。所以根据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场室管理、考核要求等,就会对学生提出特殊要求:如上课要穿鞋套习惯;上课不随便碰触电脑的按钮等。因此要着力培养以下学习习惯:
1、遵守计算机场室的规定
要学生自觉遵守计算机场室的规定,是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前提。计算机专用场室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场所,但由于小学生的年纪小,对电器的使用认识和知识掌握不多,所以信息技术课除了要求学生像其它学科那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外,还要注意遵守计算机专用场室的要求。
2、规范课堂常规、上机操作的要求
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计算机操作,是学生以后学好信息技术的坚实基础,也是保证学生的健康。要学生有正确规范的计算机操作,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个细节开始。从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开始,就要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地操作计算机,例如:端正坐姿,及时保存资料等。
3、提高兴趣,敢于动手,善于思考
信息技术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学科,甚至有的学生会感到困惑、触手无策、无从入手。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动脑思考、钻研,对待困难时才会刻苦钻研,不要畏惧困难,被困难吓倒。有的学生遇到了困难就会退缩、逃避,这样是永远获取不到知识的。只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才能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不断追求新知识。
4、积极沟通,合作探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与别人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能使他们与别人都获得更大的进步,在共同探讨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善于与人人合作交流,学会共同研究探讨的良好学习习惯是才会有新的突破。
二、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课良好习惯的策略
(一)从抓信息技术课堂常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常规是课堂管理的一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做到事办功倍,还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并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从刚接触计算机起就狠抓常规管理
要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就很有必要从学生一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就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新接触信息技术的学生来说,能在学习始就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来说是受益无穷的。况且有必要在各个年级,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的时候再反复强调。另外还可以在学期开初的时候提出新要求、选出科代表、值日干部等。
2、日常课堂常规,长抓不懈
信息技术教学要在电脑室进行,对于学生来电脑室上课,笔者制定一些日常课堂常规的措施,
如在课前的常规要求:
(1)在楼前由体育委员整理队伍,依次上楼,上楼期间保持安静。
(2)在楼道里保持有秩序、安静。
(3)上课前准备好课本、笔、笔记本。
在课间的常规要求:
(1)做练习的时候,老师会播放音乐,当音乐停止的时候,请大家停下手上的练习,听老师讲解。
(2)不带零食、水进机房。
(3)不经老师批准不带软盘、光盘、U盘、耳机、mp3、mp4等进机房。
(4)不经老师批准不能玩游戏、不得大声喧哗、推闹。5、如有困难,有三步看书;问老师;小声请教身边同学。
在课后的常规要求:
(1)正确步骤关机。
(2)各自放好凳子、键盘、鼠标等,轻步离开教室。
(3)当天值日生留下收尾。
(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动力和源泉。如果学生缺乏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会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学习习惯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因而,笔者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多种渠道,如教学、思想教育工作、课外活动、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等来激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产生迫切的需要,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利用电脑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讲,形象、直观的事物往往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用游戏打开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之门
以己及人,玩是小孩子的天性,有哪个小孩子不爱玩?虽然现在经常会见到网络游戏成瘾的例子,但是笔者依然认为游戏比起许多因素更具吸引力。
2、用知识去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笔者在信息技术的教育却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学生们对一些难度较高的软件的学习中,往往有更加高的热情。在对高年级的一个提高性质的FLASH教学里,我发现两个现象,一个是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比起兴趣更能促进学生进行学习;二个是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比起教师传授知识更加容易吸收知识。
(三)加强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习
1、学法指导能逐步形成自学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老师可以通过指明,让学生尝试;老师再利用示范,让学生摹仿;最后老师用回顾小结,让学生概括。是三个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途径,来掌握学习方法。在掌握学习方法后可以根据实际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案来解决。
2、要培养学生"会"学习
要培养学生"会"学习。即会听讲、会阅读课本、会思考、会发问、会上机练习,要做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知道"学法",是能解决问题的。要让学生明白,上课时任何一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权利,有权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