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管理考察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3-01-06 12:53: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景区管理考察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景区管理考察报告

篇1

成立县旅游投资项目管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旅游项目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府办联系副主任、项目办负责人、旅游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县发改局、财政局、环保局、规划局、国土局、农办、林业局、水务局、农业局、文广新局、体育局、365行政服务中心等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县旅游项目管理办公室),设在县旅游局,由县旅游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县旅游局分管领导任办公室副主任。相关部门按各自职责负责旅游投资项目管理工作。

二、加强项目落地管理

加强旅游投资项目落地全过程管理,明确项目落地的考察、协调和许可办法,规范项目落地行为,加快项目落地进度。

(一)项目考察

1.凡在县境内投资开发景区、水上活动、休闲运动、度假区(村)、星级宾馆、规模休闲山庄等旅游项目,须经县旅游项目管理办公室审批;对投资200万元以上或需安排用地或占用特殊及重要旅游资源的,均需经有关部门联合考察,并按规定程序报批。

2.项目考察由项目落地单位(乡镇、有关部门、新城区、工业园区、云山旅游度假区,下同)提出申请,县旅游项目管理办公室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组织有关部门、项目引进单位及有关乡镇进行联合考察。重点考察内容:

(1)投资业主的实力、资信等综合情况;

(2)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省、市、县的旅游产业政策和旅游产业布局规划;

(3)项目能否达到资源环境保护要求。

3.项目考察完成后,由县旅游项目管理办公室填写《县旅游投资项目考察报告表》(见附表),考察小组成员在考察报告表中签署考察意见。县旅游项目管理办公室根据考察小组成员的意见,提出综合性意见,明确以下内容:

(1)是否同意项目落地和占用资源;

(2)项目范围;

(3)项目用地面积;

(4)项目开发建设标准;

(5)环境保护等控制性要求;

(6)其它需要明确的事项。

(二)项目协调与决策

一般性的旅游投资项目,经县旅游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考察并经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后,可进入项目许可阶段;对项目投资2000万元以上,需用地20亩以上,占用特殊及重要旅游资源的投资项目,经县旅游项目领导小组研究,按程序报批同意后进入项目许可阶段。

(三)项目许可

1.项目用地的招拍挂和资源使用权取得

项目用地须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项目资源使用权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拍卖、协议等方式取得。项目用地招拍挂前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评估。

项目业主竞得项目用地后,县国土资源局要及时与业主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补充合同。

项目业主及时与资源所属单位、相关部门签订资源使用协议。

2.项目投资协议书

根据项目考察意见或协调会议纪要,项目落地单位要及时与项目业主签订投资协议书。

3、项目审批

项目投资业主按相关规定到365行政服务中心办理相关手续。

三、做好项目服务

业主在项目供地、取得资源使用权后,要及时开展项目建设。项目落地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联系服务,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做好服务工作;对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由县领导联系,并落实跟踪服务;对投资1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成立专门协调小组,由县领导任组长,为项目建设提供服务。

四、严格项目验收

项目建成、基本具备对外营业条件后,由县旅游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对项目进行验收,对项目履约情况作出综合评价。对未完成协议投资计划或未按规划设计要求建设的项目,要求限期整改,在项目验收合格以前,不得对外营业。

五、项目督查与违规处理

县旅游项目管理办公室对项目实施情况实行动态跟踪督查,项目落地单位及主要职能部门要及时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分析研究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落实相应的措施。

篇2

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这就说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型人才居多,与社会需求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还存在着严重脱节现象,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不高。通过加大与强化各学科实践课教学的比重和力度是目前各高校为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动手能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在学科实践课教学中有机运用“项目教学法”能较好地帮助我们实现教学目标。

一 项目教学法的涵义及基本程式

“项目教学法”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思想、自适应学习理论和探索性学习架构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与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等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过程包括收集信息、确定项目、制定计划、实施落实、成果展示与评价等。其基本程序和模式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项目。项目的选取是成功的关键,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选取的项目应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创造性、实用性与实践性。

2 制定计划。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包括采用的实验方法(观察、调查、实验等)、步骤、内容、时间、地点、仪器设备等,并需得到教师的认可。

3 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认真细致地观察实践活动中发生的所有现象,并准确无误而又完整客观地作好记录,用文字描述或用数字反映事物变化的过程。

4 检查评估。学生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研究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评价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关的证据是否支持研究结果?从证据到解释的推理过程是否明显存在某些偏见或缺陷?从相关的证据中是否还能推论出其他合理的解释?等等。

5 成果展示与交流。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研究问题、程序、证据、提出的解释),与他人交换意见。使其他学生有机会就这些成果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学生间相互讨论各自对问题的解释,能够引发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实验证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他们所提出的解释三者之间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最后由老师进行评分。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二 项目教学法在本科学科教学中的实践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设计与组织项目教学实践活动,笔者作了一些尝试,下面以“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生态旅游》课程教学为例探讨。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项目。针对目前我国不少旅游景区盲目追求时尚,在并没有真正明确“生态旅游”的涵义、原则及标准的情况下,匆匆冠上“生态旅游”之名开展名不符实的生态旅游活动的现象,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生态旅游知识,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及所见所闻,对目前被评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的一些著名景区进行讨论和分析,找出它们尚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此确定我们开展项目教学的活动内容和方向。

当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老师再引导学生优化和集中问题,确定项目目标和内容。如经学生讨论统一思想后,我们将考察调研“全国生态旅游示范景区――桂林市蝴蝶谷瑶寨生态旅游景区”作为“项目”确定下来。同时拟定十项考察调研内容与任务,具体为“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特征、景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现状、景区生态旅游景点开发设计、景区生态旅游活动项目设计、景区生态旅游线路设计、景区生态旅游商品设计、景区生态旅游营销方案策划、景区现有生态旅游景点生态导游词撰写、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培训、景区与社区居民的矛盾及处理对策探讨”。要求每项任务由5人一小组合作完成,最后每小组提交一份考察调研报告或设计方案,同时制作PPT将考察结果和设想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2 指导学生进行项目教学的相关准备工作。相关准备工作包括理论知识的准备及各种工具的准备。理论知识准备:要求学生复习强化生态旅游特征、原则、标准、规划、设计、管理等基础知识,同时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国内外生态旅游开发较成功的案例等;工具准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考察任务,准备必要的数码相机、录音机、笔记本等。

3 引导学生制定项目实施方案。让学生针对项目内容与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如具体的实施计划、安排、程序、时间及每个成员在小组中的工作分工以及各种突发和意外事件的应对措施等。要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体现在项目中的小模块上,从而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计划框架。

4 指导学生实施活动过程。按照已制定的活动计划实施实践操作。第一步是实地考察调研。由于考察的对象是景区,且景区地处市郊,同时牵涉到景区接待工作及交通工具等具体事宜,所以第一次考察调研活动由老师带领统一前往。要求各小组根据小组既定计划,自行到相关部门和景点开展调查、访谈、考察、拍照等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强调如果此次活动未能完成既定计划,则可根据项目任务需要自行安排时间再次前往景区调研,直至完成全部计划。第二步是资料整理和统计。要求学生将调研得到的文字、数据、图片等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并形成图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监督、检查、示范、解惑作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创作和发展空间。

5 组织学生进行效果展示、交流与评价。项目活动的最后环节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PPT汇报展示各小组的实施方法、过程、现象、结论以及相应策略等。相互提问、质疑、答辩,与他人交流意见,倾听和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从而使该项目活动更具科学性和更有意义。同时,在全班开展评比活动,评出“最佳方案”、“最佳报告”、“最佳创意”等奖项。最后,根据小组、个人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老师总评,并以此作为学生的实践考评成绩,教师对

每个学生付出的努力均给予充分肯定。

三 项目教学效果与思考

通过上述的项目教学活动,全班共提交了考察报告和设计方案共9份,报告中对该景区的自然景观资源、动植物资源、民族风情、科考价值、开发生态旅游优劣势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指出该景区现有旅游产品开发欠缺或不当之处以及社区居民环保意识亟待提高等意见。事后这些报告及设计方案均被作为该景区未来发展规划意见提交董事会讨论,不少意见和方案已得到肯定并予以采纳。其中“景区与社区居民矛盾及处理对策探讨”小组,通过设计“社区居民对景区旅游所带来的影响的感知以及居民对景区旅游发展的态度”调查问卷,获取了社区居民对景区旅游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影响的感知以及对景区未来发展所持态度等一手资料,并通过走访了解了社区居民与景区之间的矛盾成因,最后提交的“蝴蝶谷景区社区居民态度与旅游开发对策”调研报告,为当地政府部门较好地协调和解决该景区与社区居民之间矛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操作指南,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由此可见,在本科学科实践课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调查研究、敏锐观察、大胆质疑、活跃思辩、摄取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为将来从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由于项目活动成果可以很快地服务于生产实践,学生因此获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将激励和鼓舞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当然,如何使“项目教学”较好地落实到本科学科教学中,这一问题目前在教育界仍处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笔者在经历了一些教学探索后,有以下几点思考:

1 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项目内容既要与理论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并尽可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来确定,做到项目活动被大多数学生喜爱且能顺利实施和完成教学目标。

2 项目是由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分组合作来完成,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立。笔者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得出: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小项目,以学生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则要分组合作完成,因为学生各有所长,知识的互补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篇3

【关键词】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判断矩阵;AHP;Delphi;

新乡地处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面积8049.45km2,总人口557.2万人。新乡地质旅游资源丰富,有着25亿年的地质演变史的太行山在新乡市域范围内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地质旅游资源优势十分突出,现已开发出关山国家地质公园、跑马岭省级地质公园和凤凰山省级矿山公园等地质旅游景区,是新乡市旅游业发展的主打品牌。

高品位、内涵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为新乡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长期以来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地质旅游经济规模不大,地文景观资源开发相对落后于周边地市。本文在对新乡市现有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旅游学、旅游地理学、计量地理学、系统论、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Delphi)的相关理论,探讨减少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结果中主观色彩的综合评价方法,选取14个对旅游资源开发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新乡市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新乡市主要的9个地质旅游资源富集区进行了评价,为新乡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1、新乡地质旅游资源赋存状况

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山区。具体到各景区和景点,地质旅游资源赋存如下表1-1所示:

2、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相关理论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极为广泛,不仅涉及到旅游资源本身,还涉及到资源环境和开发条件等因素[4]。旅游资源的价值决定了旅游开发的功能,关系到该旅游资源的地位、意义、开发规模等级和市场走向,进而影响到开发和保护的前景;资源环境关系到旅游地的接待规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条件直接对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构成影响。

目前各国采用的评价模型来看大体有两类[5]:一类为主观评价,是基于评价者(旅游者或专家)对于旅游资源的质量个人综合体验而进行的;另一类为综合型定量评价模型,是在考虑众多因子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者或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并用数理方法确定各个方面的权重值,建立较为客观的评价模式。如我国北京大学陈传康、中山大学黄进等对丹霞地貌的旅游评价;中山大学保继刚提出的总目标评价模型;南京大学楚义芳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观赏型旅游地建设的不同旅游资源评价系统。

本文应用系统的理论,采用AHP和Delphi法建立模型来对新乡九个主要的地质旅游资源富集区进行评价。其主要步骤是:

(1)确定评价目标和评价因子,建立层次模型,构造多目标决策树

首先确定评价目标,采用系统的观念分析影响评价目标的主要和次要因素,确定出不同层次不同组织水平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总目标层之下,划分评价项目层和评价因子层,

不同层次间的各因素构成多目标决策树。

采用特尔菲法对所构造的多目标决策树(层次模型)向评价者发出征询问卷,并根据回收有效问卷进行归纳总结并修改,直至所有评价者对多目标决策树(层次模型)都满意为止,确定层次模型的最终因子。

(2)构造判断矩阵

对于某一评价目标建立的层次模型,采用Delphi法向被调查人发出征询问卷,应用1~9标度[6](见表1)作为量化标准,对同一层次上的各因子对于上一层某项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构造判断矩阵。

A= =

式中 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显然判断矩阵有如下性质:

对于 ,有aij>0,aij=1/aji,因此此判断矩阵为正负反矩阵。

对于 ,有,aij=ajk=aik,则称A为完全一致性矩阵。

2、4、6、8 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倒数 前者(fi)与后者(fj)重要性之比为aij,后者(fj)与前者(fi)重要性之比aji为aij的倒数

(3)判断矩阵的计算及层次模型各因子相对权重值的确定

对于判断矩阵进行计算,求取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λmax。

由于评价者是凭借自己的判断来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难免存在主观性和误差,因此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对判断矩阵修正的依据是随机一致性比率,即利用判断矩阵的完全一致性特征进行一致性检验,求得一致性指标,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对于不具有一致性的判断矩阵,对其进行修正,直至满足一致性指标[6]。一致性检验计算公式为:

一致性指标

随机一致性比率

R.I.为同阶平均一致性指标(见表3),当C.R.≤0.10时,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当C.R.≥0.10时,即认为判断矩阵不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要对该判断矩阵进行修正,直至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具有满意一致性的判断矩阵,其特征向量即可作为该层评价因子相对于上一层目标的相对权重值。

(4)选取一定的指标对各评价因子进行赋分评价,并乘上该因子的权重值,从而得到最终定量评价结果。

3、新乡市主要地质旅游区资源评价因子的选择及模型的建立

本文根据新乡市旅游市场实际,应用系统和层次分析法(AHP)的理论,采用特尔菲法(Delphi)向被评价者(地理学教授、高校旅游学专业教师和学生、政府机关领导、旅行社负责人和其他旅游从业人员)发出征询问卷,并不断根据回收有效问卷进行归纳总结并修改,最终确定了影响该市旅游资源开发的14个因素,建立了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层次模型[7](见图1)。该层次模型共有三层:总目标层(O)体现该评价体系的目标;综合评价层(A)为评价目标层的具体化,以资源价值、社会影响、景点规模和旅游开发条件四个要素具体描述评价目标;评价项目层(B)是综合评价层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综合评价层各因子的量化指标。

针对上述模型,建立如下5个矩阵,并计算如下表4-8:

经过数据整理,得出该评价模型同一层次相应因子对于上一层某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如下表9所示。

从各评价因子的相对权重值来看,资源价值对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最大,而这当中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起着主要作用,历史文化价值次之;社会影响对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仅次于地质旅游资源本身,其中知名度起着主要的作用;旅游开发条件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次于以上二者,区位条件、餐饮服务条件和交通通讯起着主导作用;景点规模对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4、新乡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依据评价模型设计了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调查表,各评价因子取自前文建立的模型,各因子总分均以100分计。为减少主观性,参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价标准》,制定了综合评价的赋分标准(表10),向评价者发出征询问卷,对全市9个主要的旅游区进行评价。

综合评价利用前文建立的评价模型各因子权重值和各因子相对得分,得出各景区定量评价结果如下表11所示:

5、结论

通过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的建立,结合定量评价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1)从旅游资源价值来看,新乡市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或科普教育价值的地质旅游资源较多,部分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从旅游资源的社会影响来看,新乡市的旅游资源社会影响与周边地市景区相比普遍不高,这说明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宣传程度不够。

(3)从景点规模来看,新乡市的旅游资源的形态结构保持较完整,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和谐,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较大,疏密度一般。

(4)从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来看,主要旅游客源地集中在省内,区内旅游资源与邻近地市有很大的连续性;餐饮住宿条件一般;交通通讯条件一般;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程度不够;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因此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限制因素主要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资金及其人才短缺。

(5)从旅游开发的方向来看,区内以万仙山、关山为龙头的地质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广阔,这正好与国际旅游发展的潮流――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相合拍。

(6)从旅游开发的前景来看,一方面区内高价值、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有待于转化成高质量的旅游产品,转化成高效益的旅游经济;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些潜在的旅游资源、重新认定的旅游资源与目前普查认定的旅游资源一起,构筑了新乡市旅游发展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冯祖杰、朱世刚、符光宏等,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新乡市人民政府,2007,67

[2]杨涛、赵东力、宋红伟等,河南跑马岭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卫辉市人民政府,2007,44

[3]张建斌、张修田、兰自亭等,新乡市凤凰山矿山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新乡市凤泉区人民政府,2007,49

[4]陶梨主编,《旅游地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1994.12,p47―68

篇4

并不一定要到大工厂、大农场进行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中学生而言,生活中的小事也是很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了家庭劳动联系卡,记录家务劳动情况,如自己收拾床铺,打扫屋子,洗换衣服,为家庭买菜、购粮,做简单的饭菜。这些劳动不仅丰富了学生自己的生活,而且还美化了他们的心灵。

二、通过劳动技术课程,激发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

通过劳动技术课可以使学生转变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让他们掌握了一些劳动、生活的本领,同时也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劳动教育还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如在学习“手工劳动制作”这节课时,有几个学生为完成一盏台灯的手工制作,不仅调查了周围几家商店以求式样精美,而且还咨询了物理老师怎样才可以节能。这个台灯的制作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其他的如:中英文打字、电子计算机和家用电器维修技术课等,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之美。通过系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学到了不少生产知识,受到了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合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

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因素、生活环境各不相同,所以,在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可行性和有效性,要根据当地优势合理开展活动。同时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进行小组分工时要合理搭配。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如:

1.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个活动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我们当地的优势主要有:走访老、重走时走过的老山界路线等。通过这些活动,使每个学生亲身感受到敌人的残忍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点燃他们的爱国热情。

2.以考察国情社情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种形式较容易组织,既可以学校集体组织,对特殊地区、特殊行业进行重点考察,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要求学生有专题地进行广泛的国情社情考察,并写出考察报告。如:组织学生到山风景区调查、调查自己家乡的变迁、调查少数民族的生活现状等。学生调查的过程中既要与游客、当地老百姓交流,又要走访相关管理部门。这样,既培养了社交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以参加志愿者活动和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有学校和政府共同组织的,也有学生自发或学生社团与附近社区共同开展的,内容多种多样。如:组织学生参加街道卫生维护组、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等,这些活动让他们遇事有主人翁的态度,又树立起爱心和同情心,很好地将学生的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4.带有勤工俭学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篇5

一、生态旅游的资源概述

(一) 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旅游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有学者说生态旅游是以生态资源(包括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内涵,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具有明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参与性强、品位高雅,能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旅游体系。它以协调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内容,追求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

生态旅游的内涵体现在:1.原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的旅游对象,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也包括人文旅游资源。2.生态旅游能使游客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3.生态旅游强调对旅游对象的保护。4.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分析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方式已经逐渐被人们认识且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通过运用SWOT分析理论的概念,着重运用SWOT分析探讨蜀南竹海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

1.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优势

蜀南竹海位于四川南长江上游,该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 分明,气候温和。春日融和,夏无酷暑,秋不凋零,冬少霜雪。年平均气温14.5~17℃,年平均日照900~1100小时,年降水量1100~2000mm,无霜期334~356天。该景区的自然景观以竹为主,是我国唯一以大面积竹景为特色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旅游发展政策优势

该景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四川各级政府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并制定了保证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法律、法规。根据国家旅游业发展计划,增加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同时在大型旅游活动的宣传中发挥作用,重视旅游业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2.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发展的劣势分析

地理环境、景区交通的复杂性

四川地跨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秦巴山地五大地貌单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多山和多高原为其这要特点,这一方造就了四川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也给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部分山区的景点虽然资源本身的垄断性较强,但是却着实很难进入,虽然这几年四川的公路交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也在全力改善旅游景区交通建设,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全部景点交通的畅通无阻和完全的通达性。蜀南竹海景区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交通条件,但是景区内的山路多,导致游客感觉到交通上的混乱及不方便。

3.蜀南竹海生态游的机遇分析

(1)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形象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结构配置合理,具有深层次开发的巨大潜力。该景区的自然景观以竹为主,是我国唯一以大面积竹景为特色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竹海还具有独特的深丘台地丹霞地貌,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景观条件,延绵数里的红色丹霞崖与翠竹相映衬,形成了竹海又一特色景观。还可以深度的挖掘竹文化内涵,举办与竹文化有关的节庆活动等。

(2)四川旅游者收入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900—3000美元,恩格尔系数达40%左右,也就是进入小康社会,旅游向享受性层次递进。改革开放20年,中国经济以世人瞩目的速度持续增长,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饮食消费所占的比例逐年减少,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97年的46.6%下降到2005年的31.4%,跌破了40%这一大关。2007年四川省GDP占全国GDP比重已提高到4.6%。在西部地区中,四川GDP总量居第1位,占西部12个省市区的22%。

(3)省内交通条件日益改善

我国的公路建设日新月异,高速公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近年来,每年建成的高速公路达几千公里。四川省交通工作会议指出止2005年底,四川公路总里程达11.5万公里,位居中西部地区第一,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59公里。2010年全省公路总里程预计达到13.6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3160公里以上,二级以上公路1.8万公里,新改建公路5000公里,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适应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实现90%的乡、50%的村通油路(水泥路),实现98%的行政村通公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游客出游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4.蜀南竹海生态游的挑战分析

(1)交通安全问题

汽车驾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再和旅游相结合,其中的危险因素就更为突出。蜀南竹海景区内的盘桓山路多,再遇下雨天后,路面湿滑,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如果旅游者是自己前往,往往是在不熟悉的道路上行驶,旅游者缺乏对旅游目的地的全面了解,在这样的路况下,容易造成车祸,并且旅游者通常都不具备简单的维修车辆的能力,在路面遇到车辆损坏的情况,会不知所措,结果不仅影响旅游兴趣,有时甚至对人身安全造成危险。而对于使用旅游车的游客,在景区山区绕行的路况上,也会感觉到不舒服,产生疲惫的感觉。

(2)市场不规范,相关法制不完善

蜀南竹海景区内的景点比较分散,相隔的距离也比较远。如果游客是第一次去的话,比较迷茫,没有一个系统的领导。通往景区的标识和景区介绍很少,如果是淡季去,游客较少,而又不熟悉景区内游览的路线,会让游客产生一种不安全的感觉。并且,景区内没有设立像观光游览车一类的设备,给游客也带来了不便。

三、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开发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存在景区的管理问题

根据市场调查分析,蜀南竹海的景区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景区内的管理也比较混乱,各利益体关系未处理好。旅游景区内的景点规划很分散,交通十分的不方便。而景区对于交通的设置又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没有设有环保电瓶车,旅客常常一天下来疲于奔命,也没有规划户外宿营地。景点之间的远距只能用汽车代替,而大量的车流也给景区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景区内的农家乐和家庭旅馆素质参差不齐,主要由本地人出租摩的和面包车,经常出现宰客现象。在淡季时,景区内的游客比较少,很多景区都看不到什么人,更看不到工作人员,游客会产生恐惧不安的心里。就导致了有些景点游客不敢前往而错过了游览的体验。

例如,某位游客在淡季的时候去蜀南竹海旅游,由于是第一次。在到达景区时,十分的迷茫,游客没有看到健全系统的景区管理进行领导。而是在处于景区外的一些农家乐对游客进行邀约,称其能将游客带进景区进行游览。对于第一次到蜀南竹海的游客,这样不规范的管理制度会让游客心中产生疑虑,对景区的印象也会降低。

(二)景区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说到蜀南竹海,大家就会联想到因为竹子的多,才会被称为竹海。但是景区内却并没有很好的对竹文化进行深度的开发,没有很好的挖掘竹文化的内涵

(三)市场促销不力,宣传不够

高品味的旅游资源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市场促销手段与市场进行沟通,才能及时的向游客传递旅游信息。

近几年,蜀南竹海的知名度有所提高,但是根据调查,大多数的游客都是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才得知的这处旅游地。在电视、杂志、报纸上基本没有看到此类的宣传。并且对于蜀南竹海的“竹文化节”,大多数的游客并不了解知晓。

四、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策略分析

(一)改善经营体制,进行景区的治安整顿

只有在改善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整顿景区的治安,完善旅游环境,才能为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哦资源的规划、组织等制度指明方向,从根本上建立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机制。笔者认为应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原则,确定统一的管理部门,加大实施力度。加强对当地居民私自进行领客进游览区这样的行为进行严惩,并且对于景区内的交通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立出明确的指示牌,明确客人乘车游览的价钱,防止消费者出现被宰的现象。在景区内,特别是淡季时,安排工作人员对景点进行一定的监督,方便客人进行询问以及游览。

(二)明确市场定位,注重产品特色开发

蜀南竹海虽然是全国唯一以竹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区,但国内同类的自然景观也不少,如贵州赤水竹海、重庆永川茶山竹海、重庆梁平百里竹海等,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旅游地形象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蜀南竹海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塑造鲜明而独特的旅游形象,对于景区内的竹工艺品,要尽量的突出景区生态资源的特点。景区内应采取一定赋有创造性的活动,加强与游客的互动,使得游客对景区产生深刻的印象,在无形中加大对景区的好感以及对景区的消费。确立其在国内旅游市场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加大宣传力度,开拓生态旅游市场

良好的沟通是为营销的整体战略服务的。蜀南竹海想要打好生态旅游这张牌,就必须要立足于整体形象与产品主题,深入挖掘生态旅游、竹文化的内涵,突出产品品牌上的吸引力,并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宜宾的各地级政府部门、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可以通过拓展生态旅游的宣传方式和渠道来宣传生态旅游常识以及蜀南竹海生态旅游特色,从而提高知名度,激发生态旅游市场需求,我们可以在电台、电视台开设相关的生态旅游节目;可以印刷图文并茂的生态旅游指南;可以创建精美的蜀南竹海生态旅游网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采用明星效应,聘请明星作为该景区的形象大使,增加关注。

五、总结

综上,只有选择适合的开发管理模式,做出特色,才能使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市场能够健康发展,才能使蜀南竹海生态旅游资源得到保护,才能使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作者单位:宜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晓霞,张明举.蜀南竹海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分析研究〔J〕2002(2)

[2]扶志宏,李荔,毛竹,张萍.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思路初探

[3]鄢和琳.蜀南竹海旅游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0

[4]鄢和琳.论生态旅游促进蜀南竹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旅游学刊,1999

[5]黄河.蜀南竹海的再生性旅游开发研究.第9期NO.9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binUniversity

[6]李景明.浅谈我国的生态旅游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7]鄢和琳.蜀南竹海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综合整治1001- 3644(2000)

[8]刘雄,罗洁.论蜀南竹海旅游振兴——基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 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of YibinUniversity

[9]练东明 蜀南竹海翡翠长廊景区自然景观恢复措施 宜宾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四川宜宾644000

篇6

关键词:张谷英古村落经营模式社区参与

key words: zhang guyingancient villageoperating modescommunity participation

作者简介:于吉京,男,出生日期为1983年,籍贯山东青岛,现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07级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邹宏霞,女,出生日期为1965年,籍贯湖南岳阳,现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一、张谷英村旅游发展背景

张谷英村是保存完好的一座古建筑群,位于湖南省岳阳县、平江县、汨罗市3县(市)交汇处的岳阳县张谷英镇东侧,距岳阳市70 km、岳阳县城52 km。这里是一个青山环绕的盆地,盆地中有一龙形山丘,古建筑群依龙形山之走势,沿渭溪河之流向,绕河环山而建。

古村由始祖张谷英起造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经明清2代多次续建而成,至今保持着明清传统建筑之风貌。目前保存完好的有当大门、王家段、上新屋三大部分,总面积51000平方米,内有巷道62条,天井206个,房屋1732间。整个大屋依山而建,房屋呈“丰”字型结构,突出了内向性的庭院布局特点。建筑群落内部开敞,方便相互照应,而外部封闭含蓄,起到防护戒卫功能。村内的路、桥、街、巷、溪、井、廊、厦、以及大屋内的雕梁画栋,各各富有匠心、处处可见情趣[1]。

张谷英村被外界发现是在1989年,其后两年,随着电视专题片《岳阳楼外楼》的拍摄和张谷英村古建筑群考察报告新闻会的召开,张谷英村作为湘楚明清民居和儒家宗族文化的活化石,被海内外媒体竞相报道,并成为儒家宗法制度、民俗文化和古建筑的学术研究的典范,吸引了各界人士的观光和考察。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自此也有了萌芽。

1992年,张谷英村被列为岳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光大张谷英的盛名,1995年在撤区换镇的时候,原渭洞区三个乡合并为镇更名为张谷英镇,并保留张谷英村的行政建制;1995年,张谷英村被列为湖南省旅游开发重点区;2001年被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9日又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2]。

二、张谷英村旅游经营模式分析

2.1旅游发展过程

张谷英村作为一个旅游景区进行开发是在1999年,当时的张谷英镇政府筹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通往107国道的柏油路面,张谷英村大力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提出旅游兴村战略,鼓励农民办旅游,开发土特产品,发展旅游经济。

2001年,岳阳县政府着手组建了张谷英民俗文化建设指挥部,对景区着手进行保护、维修、完善和开发,并由政府拨款在当年进行了第一次修缮。第一期工程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修复了当大门和当大门沿线的五幢民居的外墙;新建了当大门前的停车场;重新开挖了当大门前的渭溪河。从所有修缮的工程看,目的性非常明确,即主要不是对大屋建筑的保护性修复,而是为了开发旅游。由于经营思路狭窄,引发产品缺乏竞争力等,张谷英古村旅游整体效益不佳,于是,县政府决定对外招商引资,古村迎来了外部开发商旅游经营阶段。

自2003年起,岳阳县政府先后引入三家公司经营张谷英村旅游开发,它们分别是2003年进驻的长沙汇谷公司、2005年进驻的湖南金荣集团以及2008年进驻的北京中坤集团;并强化了张谷英民俗文化建设指挥部的作用,于2004年将其改组为张谷英村管理处,由副县长任管理处处长,从全县文物、文化、旅游等各行政管理部门抽调各级干部任管理处干事,以借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组织的资金、技术优势,对古村旅游发展进行监督和约束;与此同时,张谷英村委会依然负责村务,只是在旅游管理上逐渐失去了话语权。

历届公司经营情况如下:

2002年,长沙汇谷旅游服务有限公司与岳阳县政府签下三年的门票经营权,并于2003年正式进驻。经过一些列景区形象的宣传与推广工作,汇谷公司极大提高了门票收入;但由于协议的签署具有明显的短期色彩,且经营方向单一,公司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景区持久经营着墨不多,资金投入有限,对古建筑的保护、解决村民就业及指导旅游经营也就无从谈起。最终,岳阳县政府认为需要扩大投资,结束了两者合约。

2005年6月17日下午,岳阳县政府与湖南金荣集团签约,转让张谷英村50年的旅游开发和经营权,项目总投资5个亿,公司于8月30日正式接管张谷英村门票经营。然而,但直到双方协议中止,公司方并未有任何实质性的投入。对古村落旅游中出现的问题,也显得束手无策,包括经营秩序、产品开发和旅游环境等,例如,拉客、帮游客逃票现象时有发生,农家宴、农家土特产品等一直处于低质低价的恶性循环,踩水车、推磨盘等参与性活动趋于停滞,加之处处可见的经营摊位,古村落旅游氛围大打折扣。于是,双方合作就此结束。

2008年5月20日,岳阳县政府引入了由北京中坤集团总投资20多亿元的“洞庭湖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基地”项目,成立湖南中坤洞庭湖国际度假有限公司,对鹿角湾、公田镇温泉、张谷英村等处实施重点开发。6月6日,中坤公司正式接管张谷英并成立张谷英景区管理公司,该公司从导服、门票、旅游纪念品等方向做起进行规范管理,并在组织考察、教育培训方面做出一定尝试。但在投资问题上,始终声称“投资环境有问题”而一再推迟。在围绕着上新屋房屋产权的收购问题上,公司同村民胶着成白热化状态,双方互不相让,大有一拍两散的架势。2009年8月6日,在公司入驻的一年零两个月后,最终按房屋850元/m2、天井700元/m2的价格收购成功,才为景区开发注入了第一笔资金。

从旅游收入情况来看,自1999年起,古村旅游人数连年突破1万人次,外部经营主体接手后,2003年以来均接近或超过6万人次;旅游门票价格水涨船高,从1999年的5元上调到2001年的15元、 2003年的28元和2007年的38元;景区收入则以2003年为分水岭,从2002年的不足20万元猛增至2003年的180余万元,2004年的240余万元,此后的门票收入也都维持在200万左右。由于企业经营是全方位的,因此门票经济能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如民俗表演、商品销售、娱乐、饮食、住宿等收入大大增加,总体产出较大。据村干部称,村里每年旅游相关收入都在一千万以上。

2.2旅游经营模式分析

纵观张谷英村十年来旅游经营发展,大致经历了政府主导下自主经营阶段和外部开发商经营阶段。

2.2.1 政府主导下自主经营模式

本时期由政府投资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景区进入系统, 由村民委员会作为代表对古村进行旅游开发,保持了古村落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由于社区居民直接参与旅游基本收益的分配,景区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经济收益,所以当地的旅游开发与经营活动较容易得到广大村民的支持和参与,在景区的日常管理与决策上也更能得到村民的理解与支持,从而有助于提高当地古村落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效率。

但是,由于受旅游开发资金有限、专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等问题的困扰,张谷英村旅游并未得到长足发展。有限的资金投入不仅限制了旅游业的直接收益以及其乘数效应的发挥,而且还会制约古村落环境保护以及旅游资源,特别是古民居的维修保护工作,因为这些工作都需要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另外,古村落村民作为当地旅游事业的经营主体,直接负责古村落旅游开发与管理的各项工作。由于缺乏经验,大都通过对其他地区的简单模仿,导致开发方式原始,旅游产品档次低,一般仅仅是提供导游讲解、游客参观、土特产或者其他普通旅游纪念品销售等传统旅游产品类型,而很少进行创新或根据自身的特色来决定其具体开发方式;由于资金限制,很少单独进行产品的营销活动。

2.2.2 企业承包经营模式

岳阳县政府先后三次从外部招商引资,旨在吸引旅游经营经验丰富,并且具备相应规模的外部资本。诚然,企业科学的管理、良好的服务和积极的营销有助于旅游开发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同时,由外部企业负责古村落旅游的日常经营,其用人机制上也会相对更加灵活,更加提倡效率优先。

但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张谷英村的旅游发展并不如设想中的那般如意,除了开头一两年良好的发展势头,接下来便趋于平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旅游经营主体更换频繁

六年引入三家企业,如此频繁更换经营主体,直接导致了企业经营不连续,古村落旅游发展不稳定。在政府拨款和本地资本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希望借助外部资本加强旅游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并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因而放弃经营效果较好的汇谷公司而选择实力雄厚的金荣集团;张谷英村民则希望在旅游开发中借船出海,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极力要求企业投资,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短视性;而旅游开发商基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考虑,希望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回报,因此,金荣集团和中坤公司在入驻张谷英村之初,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观望态度。在争取景区古建筑的开发权时,围绕经济补偿,外部开发商与古村居民展开了长时间的博弈。

第二,权属问题纠缠不清

尽管目前我国的许多景区采取了转制经营的模式,但古村落与其他旅游资源的不同之处在于:古村落中民居的所有权是属于居民的,即使古村落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也只是拥有这些民居的管理权。外部开发商通过承包经营,取得了张谷英村的旅游开发权力,所有相关项目如景点建设、景区内的环境治理等都由开发商处理,当地政府及各级政府部门只负责处理行政事务,不干涉经营者的开发管理活动;在民居的保护问题上,开发者每年支付一定的保护经费,由地方政府负责具体的保护;在开发过程中牵涉到与当地居民相关的事情时,开发商不与当地居民直接发生冲突,一般都是由各级部门出面解决[3]。而政府的直接干涉和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是所有权的错位,会影响到居民的自身权益,导致其对民居开发的抵触情绪。

第三,社区参与机制不健全

在岳阳县政府同外部开发商缔约的过程中,作为整个旅游开发过程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张谷英村的所有者――张谷英村村民却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由于是企业与政府签订合同,所以对旅游开发收益的初次分配发生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层层分配往往使得直接承受旅游开发带来的各种成本的张谷英村村民得不到足够的补偿,从而导致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村民与外来开发商,以及当地政府的矛盾。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社区参与诱导机制,当地村民对参与旅游产品发展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主动参与的意识不高,对游客的态度冷淡,以及对景区相关政策的不积极响应等等。

三、结语

就古村落而言,一要保护,二要发展,既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开发开放,又要有雄厚的资本作为支撑。张谷英村的旅游发展由自主经营走向开发商承包经营,获得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资本上的优势,但在社区的利益表达机制上,却缺乏相应的话语权。基于古村落旅游基础上的各利益主体没有得到有效的协调和整合,在各自利益的“博弈”过程中,社区居民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而在旅游发展中,如果一个群体长期依附于另外的群体,那么这种发展必然是不可持续的。社区参与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唤醒社区意识,增加居民对于旅游的支持,亦可以提升居民对地方旅游资源的认识和维护[4],提升社区参与的层次,建立社区参与基础上的经营模式,不失为张谷英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刘宇.浅析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以张谷英村为例[J].文艺理论,2007(6),148-149

篇7

吸引青少年开展阵地实践活动

阵地开放活动是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开展活动的重要平台,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需要,积极开辟多种类型的实践阵地,吸引青少年开展实践活动。

1.美劳世界。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美劳艺术创新实践活动阵地,开设了透光水晶画、陶艺坊、石膏彩绘、创意沙画、卡通胶画、迷你机床、软陶、创意时钟、泥巴创意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综合实践项目,让孩子们在玩中展开艺术畅想,并尝试实现艺术创意萌芽向动手实践的转换。

2.假日广场小舞台。这是一个可以自我表达、自我展现的平台,活动主要在周末和假日进行,内容和形式根据不同的主题每期都有变换,孩子们可以在这里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尽情展示自我,丰富人生体验。

3.“Do都城”少儿社会体验馆。2007年,我们在国内首创了少年儿童社会综合模拟体验场所―“Do都城”少儿社会体验馆,该馆以现代真实社会生活为模型,通过模拟设计,在馆内设置了100多个行业和工种,设置了市政府、工商局、财税局、公安局、法院等政府管理机构,让少年儿童在这个小社会中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成人世界的社会生活,体验应聘、打工、纳税、消费、社会管理等多种社会生活环节,了解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掌握简单的行业相关知识,以加快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该场馆自2008年10月开放至2011年底,共接待52万余人次的少年儿童参与体验活动,引发了全国体验教育实践探索的热潮。

二、努力挖掘社区资源,

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实践活动

从2009年开始,我们已经先后在杭州的社区和农村成立了101个“阳光天地”社区青少年俱乐部,并以俱乐部为依托成立了少先队校外组织,通过校外少先队组织开展社区“Do都城”“我是小社工”等社会实践活动。

社区“Do都城”是“Do都城”设计理念向社区的延伸和向真实社会的拓展,就近组织社区的商店、餐饮、理发店、修鞋铺等单位,对其中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聘任他们做实践辅导员。青少年学生以社区少先队小队为单位,自主到这些单位上一天班,有的做理发师,有的做面包师,有的做餐饮服务员,还有的做快递分拣员、送报员等。根据孩子完成工作的情况,我们以“Do都”币(“Do都城”中的纸质货币)作为工资。既解决了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社区的活动组织渠道问题,也解决了家长普遍担心的安全问题。

“我是小社工”活动是让孩子到就近的社区参加各项社区管理工作,有的穿上小保安服跟随小区保安进行收发和巡逻值班,有的到社区服务中心做引导员、图书管理员,高年级的孩子还可以坐在社区服务大厅里,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为社区居民办理各种手续等。

孩子们通过上述活动,不仅学到了生活服务技能,更是了解了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和社区单位的职能和运行情况,加快了对社会的了解,为他们理解社会、参与社会、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2012年,杭州市委决定在全市推广社区俱乐部的做法。到目前,建成的社区俱乐部达到了200多家,孩子们在家门口参与社区实践活动逐渐成为现实。

三、积极联合社会单位,

组织大、中学生开展职业体验实践

针对中学生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接受教育,迫切需要了解各类职业的现实情况,自2010年开始,我们联合了省市近百家企事业单位签约合作,在每年寒、暑假来临之前,活动中心集中举办两场中学生社会实践现场招聘会。这些企事业单位在现场公布实践岗位、指导教师和招聘要求,学生根据兴趣对照自身情况填写求职简历进行面试。应聘成功后,学生在假期就到被录单位上班一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指定的工作,工作结束后接受岗位工作考核鉴定,并将情况反馈活动中心存档。每场招聘会成功应聘的学生一般都在2800多名,有的学生在一个假期应聘参加多个岗位的工作,也有的学生几次应聘都在同一个单位或同一个岗位。学生们有的应聘当法庭书记员、医生助理、博物馆讲解员、古籍修复师,有的应聘到政府部门担任行政秘书、行政中心办证员,活动中心每次提供的岗位多达上百种。通过活动,学生们不但丰富了假日生活,拓宽了社会交往面,也为今后接受高一级教育奠定了实践认知基础。

为了给高校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我们联合杭州师范大学等几十家在杭高校专门成立了“哥哥姐姐服务队”志愿实践组织。大学生报名参加志愿服务队后,经过岗前实践培训,在节假日深入社区、学校、农村,为中小学生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回馈社会”“快乐直通车”“流动少年宫”等公益服务活动,帮助他们丰富社会经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成立社团组织,

引导青少年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杭州少儿艺术团每年开展新春音乐会、交响乐等专场音乐会,还经常到基层(乡村社区、工地、劳教所、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开展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体验到了专业演员的真实生活,也体验到了艺术为群众服务的价值。

杭州少年科学院从2000年开始每年暑假组织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小院士们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到山区、海洋、湿地、运河开展野外专业科考活动,并形成科学考察报告向社会,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杭州少年文学院和杭州少年通讯社从2006年暑期开始,先后组织开展了“浙江地域文化寻根之旅”系列活动,以“走、看、听、问、记、访、动、写”等文化体验的方式,带领孩子们先后领略了浙江省范围内的海洋文化、山地文化、平原文化等各种文化现象,使孩子们对浙江文化由文本间接认知走向身体力行的直接体验。

英语俱乐部的小导游们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来到西湖景区,为外国游客讲解旅游景点,在锻炼口语、提升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此外,我们还注重将实践教育的思想融入日常性的各项活动中,以实践教育的理论和思想改造传统活动,要求举办的各项活动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实践体验,改变学生作为活动“看客”的现状。

篇8

一、台湾旅游业发展概况

台湾的旅游业是从1956年起开始有计划地发展起来的。近半个世纪来,依次经历了外国人来台观光、民众出岛观光和民众岛内观光三个重点发展阶段,现已实现入境旅游(“境”特指关境,下同)、出境旅游和岛内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但是,台湾基本上属于旅客产出地区,出境旅客多于入境旅客,观光收益逆差较大。总体而言,台湾旅游业落后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其入境游客接待量占全球出境游客人数的0.33%,观光收益约占全球观光收益的2.5%。目前,台湾正实施“二十一世纪发展观光新战略”,力图打造“观光之岛”,争取一跃成为亚洲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各旅游企业也使出浑身解数“深耕旅游业”,以使台湾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令人耳目一新。

(一)产业地位与产业政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台湾当局首次把旅游业列入九项“施政重点”,标志着旅游业被正式认定为一项产业。但是,台湾长期以来靠发展制造业支撑经济,旅游业实际上一直没能受到充分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旅游业的产业主导政策,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实际产业地位。近几年,随着制造业向岛外转移和经济的持续低迷,当局才逐渐把目光转移到旅游业上面,扭转以往“以工业经济为帅”,改以“观光产业为主,使观光成为新兴产业的火车头”,出台了“振兴观光五大施政重点”,实施了“观光客倍增计划”(列为“国家”发展十大重点投资计划之一)。为此,当局制定了不少重点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今年开始实施“外籍旅客购物退税”制度,以塑造“购物之岛”新形象,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

(二)旅游资源开发

台湾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以自然旅游资源最为突出,复杂奇特的地貌景观、变化多端的气候和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使得台湾像一座海上大公园,从清代开始便有“八景十二胜”之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自然风景区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许多主题公园或乐园如剑湖山、九族文化村等相继被开发出来。台湾还日渐重视对人文旅游资源如文物古迹、建筑、民间艺术、民俗风土、特色美食等的开发,使其与自然景观融合一起,充分体现历史价值和人文特色。此外,旅游资源的开发范畴不断向都会景观、工农业生产景观、科技园区、博物馆、展览馆等延伸,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容。

台湾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较为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如推行“生态保育、环境永续”理念,制定并实施了“观光资源永续发展策略”,辅导旅游业界推广生态旅游,建立观光资源退场与养息机制、观光环境监测机制等,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旅游产业发展

台湾旅行社成长的分水岭是当局1979年开放民众出境观光,并于次年开放台湾人民赴大陆观光,旅行社的数量迅速发展,业务经营范围更加扩大。截至2003年,全台湾旅行社共计1923家,从业人员40740人。但台湾的旅行社存在家数多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近年来,台湾景气持续低迷,旅行社恶性削价竞争、裁员和减薪频繁,倒闭的也有不少,目前正是重整旅行社行业的时候。

台湾旅游饭店依规模与设备分为国际观光旅馆与一般观光旅馆。截至2003年底,台湾计有国际观光旅馆62家、客房18776间,一般观光旅馆25家、客房3120间。旅馆业平均住房率在60%左右,总营业收入每年约有300多亿元台币,从业人员19853人。近十年来,台湾旅馆业朝向国际化发展,饭店等级不断提高,新建的饭店多是四、五星级的国际观光旅馆,出现了福华、长荣等连锁经营的本岛大型饭店集团。

台湾的旅游景点景区星罗棋布,全岛观光游憩区共计279处,较具代表性的有100处左右。这些景点景区的经营管理因行政体制隶属不同,分为“国家”风景区(12处)“国家”公园(6处)、“国家”森林游乐园(16处)、“国家”农场、自然保留区和保护区以及县、市级风景区等。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山、阳明山、太鲁阁、垦丁、东部海岸等处景区的开发已具有世界级水准。

(四)旅游市场

入境旅游方面,根据台湾观光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台湾入境旅游人数1989年突破200万人次,到2002年达到2726411人次,2003年受伊战、SARS疫情影响,入境旅游人数负增长24.5%,说明入境旅游市场增长速度十分缓慢。与亚洲主要旅游目的地如香港、泰国、新加坡、韩国、印尼等相比,到访台湾的国际旅客数明显偏少。例如与香港比较,台湾的面积与人口远多于香港,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也毫不逊色,但赴台湾的游客仅相当于香港的20%。究其原因,与台湾只满足于民众岛内休闲的功能,长期忽视开发赴台的旅游市场有很大关系。

出境旅游方面,台湾于1979年开放出境观光旅游,到2002年出境旅游人数达到750.7万人次,23年间增长500倍。2000年以来,每年台湾民众出境率超过20%,平均每人出境次数0.4次左右、停留天数约10天。可见相较于成长缓慢的入境旅游,台湾的出境旅游成长却是猛烈的。如此大量的出境情况,造成了每年旅游外汇逆差约23亿美元。由于近年来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和两岸贸易的增长,台湾每年出境旅游人次有近五成前往港澳或经由港澳进入大陆。

台湾岛内旅游市场快速发展,依据台湾观光局2001年的《旅游状况调查》中估算,岛内游客人次为9745万人次,旅游总花费约台币2417亿元,民众出游率为86.1%,平均每人出游5.26次,平均停留天数1.7天,平均到访据点数1.5个,每人每次旅游花费台币2840元。除了平均每人每天花费、停留天数和到访据点数略有降低外,其他指标都是增长的,显示出岛内旅游市场有持续增长的相当潜力。

二、对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综观台湾旅游业发展的历程,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当局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较强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施重点扶持措施,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从2003年开始,当局针对60万公务员实行“国民旅游卡”制度,当年即创造了近800亿元台币的岛内旅游消费额。2、加强行业管理,一方面通过完善旅游业行政管理机构,建立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体制,另一方面通过法令法规的颁布,加强对旅游企业经营的宏观管理。3、加大资金投入,开发建设旅游资源和接待设施。近年来当局加大对观光巴土路线、环岛列车、旅游资讯服务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以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当局还实行公私并进,鼓励民间资本发展旅游业的政策,中长期贷款与投资由当局和公营机构执行,较短期投资则多鼓励私人投资,由旅游管理部门给予辅导。

二是科学规划和精心开发,把旅游资源的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1、科学规划,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当局就邀请国际著名专家来台考察旅游资源,编制了“台湾地区观光事业综合性开发计划”,将全台旅游资源分区分类分级开发与管理。最近又实施了“套装旅游线路整备机制”和“观光资源永续发展策略”,对旅游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和总体规划,以适应发展入境观光的需要。2、突出文化和生态主题,深度开发各种特色旅游和精品旅游,如银发族之旅、青年旅游。高尔夫球之旅、自驾旅游等“精致之旅”,小火车怀旧之旅、花卉生态农特产之旅、原住民传统祭典之旅、温泉之旅、潜水之旅等主题旅游,提高旅游的品位。3、不断创新,开发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修学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旅游产品的种类结构明显优于我省。

三是大力开展宣传促销。当局较重视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企业则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如制定“国际观光宣传推广计划”,邀请知名媒体、旅游作家与旅游业者赴台考察、采访报道;在机场、车站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旅客推介旅游线路、景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旅游宣传和电子商务,据统计在讲华语的大中华圈内,台湾旅游业的e化率居首位。

四是在加强联合中求发展。近年来,台湾旅游业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了行业内外部的合作。例如,岛内的航空公司、饭店与旅行社间密切配合,形成共进退的合作伙伴关系。旅游业与其它行业、部门间的联合,则进一步拓宽了市场,产生协同发展的效应。由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而成的新兴产业———休闲农业就是成功的范例,目前台湾休闲农场每年接待岛内游客达100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4.4%。

随着福建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提出,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受到高度重视。最近,省委卢展工书记明确指出,今后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要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相呼应、相衔接,把旅游业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来抓。

当前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势头很好,存在许多新机遇和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2003年我省接待境外游客人数已被江苏、浙江两省赶上并超过,从长期保持的全国第四位落到第六位。总体上看,我省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如果用一个产业的综合指标来衡量,我省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与一些旅游业发达省份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旅游开发水平低,缺乏大手笔项目和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满足不了现代游客的多种需求;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不高;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现象突出,龙头企业寥寥无几;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瓶颈”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我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走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道路

政府主导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发展道路。针对我省实际,要加快政府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各个旅游重点发展市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政府对旅游业的领导,解决目前存在的旅游管理条块分割、各为其主、力量分散的问题,形成“政府主导、条块结合、部门联动”的新格局。政府要有重点地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特别是在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上要设立专项基金并逐年增加,在旅游公共品建设方面要从财政资金上给予扶持,同时要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旅游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议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旅游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优势的大型旅游集团,真正处理好“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二者间的关系。

(二)高标准规划和开发旅游

我省旅游业要以市场和竞争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抓好旅游规划和开发两大环节。首先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旅游,着力解决我省规划滞后问题。旅游规划要全省“一盘棋”,各市、县(区)以及重点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要与全省旅游总体规划相衔接,避免各唱各的调,形成协调、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我省旅游产品开发长期处于低水平、小规模的分散状态,缺乏大型化、综合性、高档次并在全国范围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拳头产品,建议政府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具体讲,要适应现代旅游市场要求,重新整合全省的旅游资源,在“三大旅游中心”和“五区两带”有选择地扶持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真正大手笔的重点旅游项目,力求形成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品牌,带动我省旅游产品的整体升级换代。要重视旅游的深度开发,突出文化和生态主题,多开发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兼备的旅游项目;扶持建设一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型旅游产品,优化我省的旅游产品结构。

(三)充分重视福建旅游业的整体营销

开展区域旅游整体营销是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我省应集中力量宣传福建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品牌,提高我省旅游业的知名度。要创新市场促销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推行整体联动营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灵活开展旅游促销,不断开拓客源市场,特别要加快旅游业信息化进程,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构建全省统一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议定期举办中国(厦门)国际旅游节,使之成为宣传推介福建旅游业,对接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的一大平台。

(四)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和大联合的战略

我省今后要加强景点景区、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之间的协作,做大旅游产业集群;还要借助旅游业与其它行业的相互合作、渗透,延长产业链,使各种资源产生叠加效应,解决我省旅游“六要素”中购物和娱乐消费偏低的问题,提高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区域联合的战略,拓展省内、省际、国际三大旅游合作圈。首先要在全省建立无障碍旅游区,淡化行政区域界限,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形成统一的大市场。福建旅游业还要逐步联合珠三角、长三角旅游区,并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以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三、关于加强闽台旅游业合作的建议

福建与台湾一海之隔,两岸同胞同根同祖,有着割不断的血缘亲情。无论是地理区位还是文化传承、经济贸易联系,福建省都是祖国大陆与台湾联系最密切的省份,这种联系既是闽台旅游合作的基础,也客观上促进了闽台两地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旅游集合体的发展。

正如福建省领导所指出的,对台旅游是福建的突出优势,要把对台旅游放在突出战略位置来抓,建设闽台旅游合作区。加快闽台旅游合作区建设步伐,是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大战略举措的呼应,对促进福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旅游强省目标,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由于台湾当局未全面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两岸间也尚未实现直接通航,所以目前的闽台旅游主要以台胞的来闽旅游为主,呈现的是有限的单向旅游特征。但是应该看到,全面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和两岸直航是大势所趋,正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在岛内调研时,体会到台湾旅游业者对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有着迫切期待,他们正在积极呼吁台湾当局早日开放大陆居民台湾游,同时也已开始与大陆同行频繁接触,进行先期布局。例如始于1998年、每年举办一届的海峡两岸旅游同业联谊会活动。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业界人士前来参加。因此,我省应对闽台旅游合作区尽早作出实质性的规划、布局和分步骤建设,努力促进闽台旅游业双向互动发展。

闽台旅游业应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交流与合作,形成多元化的区域旅游协作体系,实现两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旅游市场中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达到互利共荣目的。

(一)战略协作

战略协作是闽台旅游合作区的高级形式,是更具长远和实质意义的协作关系。加强闽台旅游业的战略协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重点考虑:一是呼应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把福建建设成为对台旅游双向合作的先行区、示范区,台湾同胞赴大陆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以及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集散地。二是上承浙苏沪,下连粤港澳,携手海峡对岸,构筑两岸四地区域性旅游合作体,使之成为大中华旅游圈重要的组成板块。三是在WTO关于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框架内,建立大陆与台港澳间旅游资源共享、旅游投资优势整合机制,突破人员进出障碍和贸易壁垒,构筑中国区域自由贸易区,共同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旅游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

(二)资源与产品开发协作

资源与产品开发协作着重体现在联合进行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旅游市场需求特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发旅游资源,合作建立适应于多元化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从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角度,为更好地适应变化中的台湾旅游市场的需求,有必要对沿用多年的对台旅游产品进行调整和更新,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对台旅游产品体系。一是巩固寻根探亲旅游和宗教旅游名牌产品。通过二度开发深入挖掘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来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力求内容更丰富些,形式更活泼些,促销上针对性更强些。二是发展度假旅游产品。近年来,台湾外出旅游者的构成中,度假旅游者的比重逐年上升。要加快武夷山、湄洲岛这两个在台湾有较高知名度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步伐,着重建成适合度假的大型休闲娱乐综合配套设施,关键是主题要鲜明,内容要充实,档次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是开发多元化的对台特色、专项旅游项目,如生态、文化、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和主题公园(乐园),美食、保健、修学、节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专题旅游,以适应出游能力强的新一代旅游者的需求。

政府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更多的台资投入到我省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中,解决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同时引进台湾旅游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经验。

(三)客源市场协作

首先是闽台两地一级客源的互送。按照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周边市场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要争取的重点。我省总人口数3470多万,台湾(包括金门、马祖等岛屿)总人口数2300多万,两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加上血缘亲情和区位上的临近,十分有利于互为目的地双向旅游流的形成。其次是闽台两地二级客源(主要是入境的境外旅游者)的互送。据统计,台湾近几年每年平均接待境外旅游者240.04万人次,我省接待境外旅游者(不包括台湾同胞)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已接近年接待100万人次。如果能够加强客源的协作,互送游客,对闽台两地来说这一部分是具有相当潜力的客源市场。第三,协作开拓国际客源市场。两地在整合各自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可共同组合、包装整体旅游产品,形成“闽台旅游”品牌,联合开展对国际市场的促销,提高市场占有率。作为第一步,两地可利用各种媒介进行相互间的对等宣传促销,在协作区域内增强影响力,培育市场增长点,在此基础上联手开展针对区域外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树立旅游合作区的整体形象。

(四)业内交流与协作

一是继续开展闽台旅游互访考察,加强闽台旅游企业界、行业协会间的民间合作,争取互设旅游办事机构。二是成立闽台旅游联谊会,定期在两地间轮办会议,建立稳定的业内联系渠道,达到加强联谊。互通信息、共享资源、促成交易的目的。三是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合作建立“闽台旅游资讯网”,互相交换旅游资讯,包括闽台旅游的基础资料、电子地图等,营造共同的宣传平台,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线路交通介绍、酒店预定、票务预定等便捷服务,为今后实现旅游电子交易打好基础。

当前合作的重点应是争取尽早实现福建与金门、马祖和澎湖的海上直航双向旅游,以闽港台旅游合作协议为基础,以每年轮流举办一次的“闽港台旅游推介会”为契机,进行联合促销、互送客源、业内交流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

(作者单位:台盟泉州市委员会)

篇9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情况

80年代初,台湾开始推广以观光、休闲、采摘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农园。台北市政府率先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标志着政府部门正式开始辅导休闲农业。到了80年代后期,政府又着力推行“农业+旅游业”性质的休闲农业。1990年台湾农委会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力度。1992年台湾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规定面积50公顷以上为设置休闲农业区的条件,并编印指导教材。此后,台湾农业逐步从传统的种植农业到种植+观光农业,再发展到现代的种植+观光+休闲度假的农业结构。具有高观光品质、高服务与高附加值的经营模式,提供休闲服务,集农产品生产经营和三产服务业于一体。据相关统计截至2017年为止,台湾将近有600家休闲农场,全年共接待游客约5000万人次,营业总收入超过55亿元,休闲农业不仅解决了农产品滞销、农民和市场脱节的问题,还大大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1.注重政策扶持引导。台湾“农委会”对发展休闲农业高度重视,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处,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管理和辅导体系,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扶持休闲农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民宿旅游管理办法》《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行动计划》等扶持政策,并在台湾农场经营协会的辅导与协助下,休闲农业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台湾农业逐步从传统的种植农业到种植观光农业,再发展到现代的种植+观光+休闲度假的农业结构,使休闲农业的功能进一步得到了拓展。

2.注重突出主题创意。台湾休闲农业创意无处不在,主题创造经典,凸显地方风情,以深度开发见长,不求“大而全”,而是追求“小而美”。花露休闲农场场长陈基能提出,创意是立场之本,立志把花露农场建设成为世界上最精致最美丽花园。他创意的二便文化概念馆确实美,卫生间外的水龙头也很有型,男女卫生间的水龙头各用了翩翩飞舞的蝴蝶及象征智慧的猫头鹰造型,而男性卫生间更是有惊喜,每个小便兜都变成美丽的花朵,去小便就是去尽情地“浇花”。再如地震灾区桃米村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桃米拥有台湾原生23种青蛙,56种蜻蜓。桃米村民挖掘资源潜力,不断宣传各种各样的青蛙和色彩斑斓的蜻蜓,把两种小动物设计出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遍布乡村醒目位置,鼓励村民动手,用纸、用布、用石头等乡村材料,制作手工艺品,很快使桃米村从一个地震废墟变成一个昆虫生态文化体验休闲区。

3.注重体验项目设计。台湾休闲农业内涵丰富,休闲项目精彩纷呈,不仅仅局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更加注重游客情感和生活的体验。如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前身为 “台一种苗场”。2001年起开始发展农业观光,兴建了亮眼雅致且温馨舒适的花卉驿栈,充满浪漫与新奇感的水上花屋。兴建南芳花园宴会厅,其并推出花餐养生料理。花卉造景、自然生态与悠闲住宿,从赏景看花到自然学习再到体验农事,台一生态农场都让尽情享受其中的乐趣。从入口缓缓进入,花卉、植物融进建筑、屋顶、墙面。置身其中,仿佛参加一场小型花博展,所到之处,繁花盛开,花香四溢。精心规划的主题馆可谓别出心裁,不仅主题与文化结合,还利用多种农业废弃有机质打造基础设施,采用环保绿色建材兴修建筑物,自行培植花卉,自建花柱花屋,营造水上餐厅,让我们感受到台湾岛的生态风情。

 4.注重民宿发展。台湾第一个正式的民宿法在2001年颁布,到现在全台有2万多家民宿。民宿注重多样化发展,融合了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要素,再加上创意和美学元素,打造成了颇具特色、不同主题的民宿产品。有田园乡村主题、人文艺术主题、异国风情主题、原住民风情主题、家庭温馨主题、怀旧复古主题等等,给人一种“宿在民居、乐在乡野”的感觉。在经营理念上,趋向于隐逸,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民宿已成了主人个性的最佳秀场和吸引志趣相投之人的聚集地。如台一生态农场民宿整体建筑设计采用环保的绿色建材,精心营造“春露”、“夏荷”、“秋枫”、“冬恋”的季节楼层和欧式风格的水上木屋。晚上可以在露台上吃水果、看星星,如同在家中一样亲切。再如花露休闲农场设计了梦幻之城--精油城堡。城堡房间设计非常现代化,原木床、高级纾压床垫、精油泡澡浴缸、落地景观窗台、落地玻璃,让你在床上或浸浴时既可欣赏原始的农村风貌,亦可远眺大雪山的美景。傍晚的夕阳,还有夜晚伴随着蛙鸣虫唱观星赏月,别有一番享受。

5.注重产品深度开发与推广。台湾利用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方面优势,根据企业的特点特色研发出自己的主导产品、系列产品、创意精品。如源鲜智慧农场采用农业4.0,植物工厂化、益生菌水耕蔬菜、利用Led照明模拟太阳光等技术,生产听音乐喝豆桨长大的绿色蔬果。再如魔菇部落生态休闲农场利用蘑菇做的黑美人菇饼干、杏鲍菇脆片饼干等各种零食,香皂、面膜和护手霜等深加工产品。

二、一些启示

通过考察学习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结合我市休闲农业现状,获得一些启示。

1.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经营农产的根本利益,顺应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的形势,又符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休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应积极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县、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一是积极引导,二是统筹规划,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突出休闲农业品牌创建。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应当是一个持久而稳定可靠的品牌形象。在旅游消费者心中,树立对其的认知,进而形成一种差别。也正是这种差别才成为吸引旅游者的兴趣,提高其消费欲望,最终凝聚成休闲农业品牌的无形资产。因此,休闲农业项目的布局应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联系,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还应考虑与其周围的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各地应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发展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避免与周围已有休闲项目开发上的雷同,力求与周围其他休闲项目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篇10

柳州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其经济发展对广西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业是柳州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广西工业的支撑力量。近年来,柳州市委提出的“工业立柳、强市富民”总体发展思路,体现了柳州的经济特性和城市地位,其核心是围绕工业这个龙头抓柳州经济,以工业发展的重点突破带动农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力争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使柳州工业总产量达到800~1000亿元,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和谐发展。如何在充分认识广西区情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和发挥工业城市柳州对区域经济的产业带动作用,为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用5年左右的时间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发展目标提供理论支持,将是一个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再造“工业柳州”与旅游产业开发的联系

再造“工业柳州”与作为“无烟工业”的柳州旅游产业开发是相辅相成的。自2001年柳州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后,政府认识到发展旅游产业将是“工业立柳、强市富民”、“用5年左右的时间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中心任务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旅游业的发展对促进城市环境建设、招商引资、商贸服务乃至整个经济,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都至关重要。因此,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再造一个工业柳州”发展战略等影响下,对于柳州旅游产业来说,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中心,深度开发旅游资源,突出品牌资源,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促使旅游系统合理协调发展,加大柳州旅游业促销力度,实现市场多元化,努力培植柳州旅游的市场竞争优势,这无疑应该成为柳州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二、广西柳州旅游产业开发的swot分析

(一)广西柳州旅游产业开发的优势分析

在地理区位方面,柳州东临粤、港、澳,南接北部湾,西靠云、贵、川,北抵长江中下游,形成了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和东部沿海的经济区位。柳州是西部的交通枢纽,是全国唯一拥有大区铁路局总部的非省会城市。同时,素有“桂中商埠”美称的柳州,还是西部的工业重镇、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西部的重要商品集散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中转站,其商贸活动频繁,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地理和区位优势。

在旅游资源方面,目前已形成了史前文化游;历史古城文化、历史名人文化游;民族风情游;原始生态游;建筑艺术游;工业观光游;奇石文化游与现代都市旅游等独具特色的柳州旅游资源体系。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体系,为柳州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形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较为完善的现代交通网络,各类名牌专卖店、连锁商店以及开始启动的流通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等正在柳州篷勃兴起。

在客源市场方面,据统计,柳州市2005年上半年,其旅行社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5670人次,地接的客源主要来自广西区内各市、广东、北京、湖南、黑龙江、上海、四川等省市。同时,柳州市已经成为入境旅游的一个主要目的地。

(二)广西柳州旅游产业开发的劣势分析

在旅游业结构发展方面,柳州旅游业结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市区、三江、融水两县相对较发达,占全市份额较大,而其他县旅游资源开发程度普遍低或呈待开发状态。

在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在柳州这个工业城市里,不少旅游景区的综合开发不够,旅游项目开发内容较单一,自然观光构成主要的旅游形式,且多以游客参观欣赏为主,参与体验性不强。

在旅游商品开发方面,柳州旅游商品虽然较多、产量较大,但市场观念淡薄、旅游商品缺乏特色、质量问题重视不够、旅游商品层次不丰富、高低档两极分化、旅游商品销售方式、服务水平比较低、缺少良好的售后服务等问题严重的制约着旅游的旅游发展。

在旅游促销及旅游服务业发展方面,柳州旅游促销手段较为单一,灵活性不强,宣传效应不明显,而促销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客源市场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此外,旅游服务业作为柳州旅游业的窗口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旅游系统中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和住、行、游、食、购、娱等旅游构成要素之间比例关系不协调。

(三)广西柳州旅游产业开发的机遇分析

在旅游市场发展方面,柳州旅游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合理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资源结构、培植竞争优势、大力发展主题旅游品牌、迎合现代旅游者综合需求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南宁为柳州发展旅游产业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应充分利用“南博会”的有利时机,加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加大对东盟主要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扩大柳州在东盟各国的影响。

另外,桂林是甲天下的世界旅游名城,旅游发展经验丰富,旅游人才众多,旅游市场发育成熟,对柳州旅游业有着很强的辐射作用。

(四)广西柳州旅游产业开发的威胁分析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确保柳州市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柳州产业结构进行了合理性调整。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处于成长期,加之工业社会传统理念的影响,使得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位置以及它对柳州城市、乡镇后续发展的巨大作用尚未被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所认同。

与周边城市、省份竞争影响方面,首先是区内周边城市的影响,现在,桂林、南宁、北海等城市的旅游产业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柳州只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创出自己的特色,积极与这些区内周边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利互补,其旅游产业实现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其次是省份间相同产业的竞争影响,云南、广东、贵州、湖南等相邻省份的旅游产业在相继开发,现已有相当的规模,其无论在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商品包装,还是在旅游宣传上都强于柳州。

三、广西柳州旅游产业开发的策略分析

(一)完善旅游支持系统

合理的旅游支持系统是指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和住、行、游、食、购、娱等旅游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发展。为此,必须促进柳州旅游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其措施主要有:一是住宿设施方面,对现有酒店进行挖潜、改造、升级。二是旅游交通组织方面,加快柳州市区沿主要旅游线开通旅游专线车交通一体化的进程;加强与桂林、南宁、北海等市及主要市外旅游区合作等。三是旅行社发展规划方面,一方面走集团化道路,另一方面要走特色化的道路。四是要围绕旅游情趣,抓好文化、娱乐、餐饮及各类休闲服务业的发展。五是要加强具有商务知识、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旅游人才培养。对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充分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加强旅游行业自身队伍的建设。

柳州的旅游服务还应建立一套规范的服务标准与体制,实施“cs”战略即旅游消费者满意战略。即柳州的旅游经营活动要以满意度为准绳,以游客的角度、观点来分析;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以游客的需求为源头;在旅游产品价格的制度上,充分考虑游客的接受能力和心理指向;旅游服务要尽可能便利游客,使游客接受服务后能最大限度的满意。

(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对柳州旅游产业而言,要以旅游品牌资源为重点,进一步抓好旅游产品建设。为此,必须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并推进会展业的进程。第一,要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新创意,用新创意、新技术重新组装开发各类旅游资源,挖掘包装出旅游“新产品”,拓宽新渠道、新地域、新市场。第二,挖掘潜力,丰富柳州旅游商品结构,如开发具有柳州特色的工艺品;加大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力度,设计主题鲜明、体现自身特色、具有多品味的纪念品。第三,对旅游商品的生产厂家进行规范管理,改变目前柳州旅游商品的生产厂家规模较小的现状,筹建旅游商品的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以整体优势创出柳州旅游商品品牌,并实行生产销售一条龙。第四,形成广泛的旅游商品的销售网络,在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等集散地设置旅游商品专卖店,在柳州广场、五星步行街、飞鹅商业城等位置设综合型旅游商品销售点,在各大景区(点)设置以各具特色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商品专卖店。

(三)塑造旅游资源品牌

突出柳州旅游资源的品牌,需要从孤立的、单一的旅游形态走向自然与人文综合的(下转第45页)(上接第54页)旅游形态。首先,进一步做好柳州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分类整理;其次,紧紧围绕柳州市旅游总体布局,在全面开发柳州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以突出重点、做好精品为原则,突出品牌资源,形成各种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新格局。进一步发挥柳州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齐备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的特点,不断改造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及内涵,开发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项目。

(四)加大旅游促销力度

培植柳州旅游的竞争优势,加大对柳州旅游资源的促销力度是当务之急。要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采用电子信息网络等现代手段,增加宣传促销深度和广度;建立政府部门宏观旅游形象与企业产品促销相结合,市内外、市区与各县相互配合,旅游、外事、外经贸、文化、新闻等部门紧密结合的旅游宣传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巩固和发展传统的、基础的港澳台客源市场,积极拓展外国人客源市场;并以华南地区为重点市场开发,同时主攻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环渤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全国,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国内旅游市场开发格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