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3 00:01: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电力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长春供电公司关于技术创新成果推荐工作四个课题:
1、万能串口通讯线连线装置:万能串口通讯线连线装置的使用,提高了调试效率,使调试人员从调试软件复杂的使用中解放出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现场实际问题的思考解决上,弥补了部分人员经验不足的缺点。调试用的硬件的管理也更加规范有序,减少了硬件维护的工作量,由原来使用36条通讯线变成仅维护一条通用通讯装置。同时,提高了维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了培训时间,节约了培训经费。
2、便携式全自动气体继电器定检试验装置:便携式全自动气体继电器定检试验装置于2006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在实际使用中,该装置一人便可操作,无需人嘴吹气,试验过程密闭无泄漏油,使得试验过程卫生安全,保证了变压器油的性能与人身安全,大大提高了气体继电器定检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在瓦斯试验过程中使继电保护人员瓦斯保护定检上了一个新台阶。便携式全自动气体继电器定检试验装置是继电保护工作不可缺少的实用工具。公司技术改进二等奖
3、滤油管专用车的研制:由于每台变压器的储油量多达数十吨,变压器是靠绝缘油来保证绝缘的,绝缘油的指标极其重要,这就给注油和过滤带来极高的要求。现在现场使用的滤油管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损坏,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工作现场的情况比较复杂,这些滤油装置在与设备进行连接时,往往需要较长的油管(可达50米),在使用时,油管的摆放杂乱,不能满足现场标准化作业的要求。这些油管在闲置不用时,由于其长度较长,存放起来非常不方便。同时在存放的过程中还容易附着杂质,再次使用时就会污染油品,从而极大地影响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甚至发生危险。而且滤油管与设备连接过程中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大大增加了作业时间。为了尽可能延长滤油管的使用寿命,保证绝缘油的质量,符合现场标准化作业要求,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解决这一难题迫在眉睫,我们主变QC小组在2007年针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研制了滤油管专用车。
4、研制LW10B型开关测量速度固定支架:开关速度测量支架的使用,提高了试验效率,使试验人员完全实现对LW10B型开关测量速度,减少了现场的工作量,提高了维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了培训时间,节约了培训经费。
在目前大部分的基层科技管理依旧在沿袭那套老旧落后的工作模式,尽管在这方面我国也在大力投入,倡导发展,并进行不断探索,在部分方向上取得了突破,但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老旧的模式过分关注科技褒奖、科研实施和组织调研任务等方面的管理,但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同时,由于管理模式的陈旧和管理技术的不科学化,造成了信息堵塞,使得科学调研的进度缓慢,效益始终得不到提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力行业的发展。
1.2缺少管理机构和人才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市级及以下电力公司均没有设置科技管理的有关部门来进行管理工作,就算发展到了现在这个阶段,科技管理机构的职能部门对相关管理工作也并不十分明确,对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没有清晰的认识。科技管理机构和其他部门之间联系混乱,没有起到管理作用。另外,管理人才的缺失也是重要问题。许多企业虽然人才济济,但是在管理人才选拔方面缺乏重视,高素质、高能力的管理人才微乎其微,导致整个科技管理工作止步不前,更谈不上制度的创新。
1.3缺乏创新动力
由于市场压力不足和对生产效益的过度追求,导致基层电力公司缺乏创新动力。压力创造动力,但是,由于电力公司以服务大众为主,企业的发展目标并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加之国家对电力行业大力扶持,提供资金帮助,这一特殊性质导致电力市场压力不足,致使创新动力的缺失。另外,对于基层电力公司而言,上层干部更加关注企业的生产情况,没有制定好的绩效考评制度来刺激员工的积极性,这对员工创新意识是极大的遏制。
1.4缺乏创新条件和环境科
技创新工作一般包括技术研发、技术推广、大众创新以及专利和论文的发表。但是,对于基层电力公司而言,每年在科技研发和创新上,实现突破和有自己作品的人乏善可陈。科技研发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全和技术掌握得不到位,技术人员没有处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之中,创新火苗也会逐渐熄灭。
2加强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措施
2.1完善科技管理体系
完善科技管理体系,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定位,加强职能建设。第一,加强协调管理。通过通过科技管理手段的改变,进而改变环境氛围,组织参加各项活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统筹协调,强化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识。第二,加强服务。有关部门和人员要主动担负起科技创新的宣传工作,拓展创新知识,将服务职能挑在肩上,发挥全面高效的监督和引导工作,解决员工在科技研发和创新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第三,加强参谋。基层单位的上层干部要深入基层,了解科技研发现状,对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计划做出宏观把控,理清发展思路,确定良好的发展战略目标,为创新提供意见和支持。第四,完善支撑体系。现在大多数的科技研发或创新以个人为主,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团体。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围绕创新工作展开,将员工分开管理,使其负责不同的创新管理工作。将公司的骨干力量分批组建不同的团队,负责不同的创新研发工作。各二级部门横向交叉,加强合作,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形成创新网络,承担上级的指示和下派任务。基层优秀骨干由公司直接管理,自主研发,将每一个创新的点子进行实验验证。
2.2发掘人才骨干,建设人才队伍
以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为基础,分层次组建人才队伍。一是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培养。以重大科研成果为依据,有计划地加强部门联系,造就一流顶尖人才,创造精英队伍。二是基础队伍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在各基础部门建立创新团队,围绕日常基础工作,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工作能力。三是建立创新研究小分队。在新青年中组织和建立小分队,使他们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培养实践经验,让青年员工也参与到科研论文和项目的研发中,扩大技术人才的覆盖面,打造科技创新的后备军。
2.3建立激励制度
调动行业内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需要更好的激励制度,这是当前管理制度改进最应着手改变的方面,也是提升员工积极性的根源所在。公司应该制定学术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和绩效薪酬分配制度,对学术领军人物和在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与技术进步的人员给予相应奖励。另外,对于有关的科技创新机构和部门要实施考核,对于任务指标的完成度进行统计,完善动力激励机制。
2.4引进科学设备,营造创新氛围
引进先进的科学设备,为创新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形成管理创新环境。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强化员工创新意识,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科技创新培训,搭建创新平台,解决员工在创新中的困境,使科技创新广泛被人们所接纳。另外,还要为青年员工提供创新环境和技术支持,注重人才培养,将能力高、责任意识重的有为青年委以重任,通过部分带动全体的方式,引导整个行业创新意识的提高。还要将创新成功的典型案例通过宣传等方式加以传播,搭建资源共享的桥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3结语
如何充分发挥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职能,是整个电力行业正面临的难题,亟待解决。要改变基层电力公司科技管理模式,就要从制度、手段、思路和人才上做出调整,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加强内部沟通,学习新技术,引进新设备,为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基层电力公司要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确未来创新方向,做好基础保障工作,这样才能促进基层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激发国家电网的创新实力。
作者:阿依努尔•努尔艾合买提 麦迪娜•热吉甫 单位:国网疆南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
参考文献
[1]高雅,赵淑伟.科技与管理双轮驱动创新发展——访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博[J].国家电网,2016(8):46-48.
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电力公司业务发展战略
管理创新为基点,建立科技规划与计划编制、实施、考核机制,实现对生产业务目标的保障和引领作用。凭借科技规划与计划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与企业整体工作规划的无缝衔接。
(2)以统一规划、分级培养、动态管理为原则,建设专业技术人才梯队。
从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国家电网公司“一流人才队伍”为目标,以“统一规划、分级培养、动态管理”为原则,突出重点领域,关注改善人才短板能力。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培养和造就一支与四川省电力公司技术创新需求相适应的用得上、留得住的科技人才队伍。
(3)以实时监督、动态管理、过程可控为原则,强化项目管理。
参照《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四川省电力公司的科技项目管理实际,以“规范化、集约化、精益化”为目标,以“实时监督、动态管理、过程可控”为原则,完善现有项目管理流程,建立健全科技项目管理体系。
(4)以开放化、主动化、特色化为要求,优化情报管理。
将四川省电科院作为情报管理主体,开展支撑公司科技战略的情报研究与管理,建立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和长期跟踪研究体系,提供开放化、主动化、特色化的科技情报服务。
(5)以面向应用,跨部门、跨专业协同为目标,优化研发管理体系。
将四川省电力公司研发管理界面作为管理界面,以生产技术需求为导向,以IPD研发管理为框架,以跨部门、跨系统协同为机制,研发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管理与工作流程、项目资源的优化与筛选、绩效管理,夯实研发管理基础,提高研发管理能力。
(6)以规划化、标准化、信息化为目标,提高成果管理水平。
依据四川省电力公司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建立成果分类及等级标准,完善成果规范化管理制度和标准。促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分步实现成果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提高成果管理水平。
(7)以信息共享、供需对接为关键,建立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体系。
扩大技术成果信息的共享范围,建立技术成果供需对接平台,出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激励政策,构建信息全共享、服务全方位、供需无缝对接的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体系。
(8)以优化、整合、创建为路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依托国家电网科研基础优势,以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为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和管理为补充,优化整合四川省电力公司科研基础设施资源及条件,建立科研基础设施资源协调机制,提升科研基础设施资源运行效率,推动公司科研能力和成果应用水平的提高。
(9)以多元化、专业化、集成化为目标,加强平台建设管理。
整合四川省电力公司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科技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产业培育、科技信息管理等科技创新体系要素,坚持平台构成多元化、平台服务专业化、平台管理集成化的目标,从而形成支撑有力、管理有序、运行高效的省级电网企业科技创新平台。
(10)以营造氛围、提升能力、激发热情为重点,推进创新文化建设。
立足于倡导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理念,营造创新工作氛围,树立创新型企业形象,形成良好的创新机制。以公司群体创新活动为载体,辅以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技术合作、技术培训手段,提升各层级创新意识和能力,激发全员创新热情,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价值导向。
2成果成效
(1)科技资源总量快速增加。
该公司科技资金累计总投入近13亿元,研究开发费用总投入约5.4亿元,综合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1%以上。拥有国网公司优秀技术专家7人、四川省电力公司首席技术专家6人、博士30余人、硕士500余人;国家电网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共4个。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学工程建设顺利完成,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得到了加强,有力促进了公司整体科技资源整合共享。
(2)新技术推广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该公司新技术推广应用率81.944%,电网年平均电能损耗率降低0.28%,220千伏和500千伏输电线路年平均故障停运率降低值分别为0.233327次/100千米/年和0.1276次/100千米/年,各项指标均完成国家电网公司下达值。该公司SVC、串联补偿、智能变电站、省地一体化电网在线安全稳定预警与控制决策系统、四川电网实时动态监测系统(WAMS)等新技术推广项目都走在国内前列。
随着农村电力网络的发展和规模不断扩大,农电系统提出了调度自动化建设的要求,强化了对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工作的管理,并开始尝试采用载波、无线为通道,进行具有“两遥”功能的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研发与试点工作。“八五”期间,强调对农村电网的科学化管理,注重电网改造以安全为中心,以节能为重点。为提高农网装备水平,制定了农网新设备开发计划,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制了重合器、分段器和熔断器等21项产品,及时在农网中推广;县级电网调度被正式列为国家五级调度组成部分,调度自动化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逐步达到了实用化要求,在县级电网调度实现科学化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网推广新型节能设备取得了显著成果,建成10个节电示范县。“九五”期间,农网技术进步工作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和实施了《全国农村电网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九五'计划要点》,重点解决了农网电能损耗高、供电可靠率低、电压质量差的问题,全面推进了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农网节电工作。
二、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农网改造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1998年,国家提出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以后,各地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促进了技术进步工作。到2000年底,全系统已经建设成110kV无人值班变电所805座,35(66)kV无人值班变电所2295座,调度自动化实用化达标县507个,已有743个县建立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有近1000个县建有电力专用通信网络,配网自动化和MIS系统也不同程度地得到应用。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建成网架比较坚实、布局比较合理的农村电网,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供电质量都有较大提高,损耗明显降低。同时,积极推行变电所无人值班、配网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等,有效地提高了电网的整体装备水平和电网的自动化管理水平。
在农网改造工程中,各单位推广应用“四新”项目达60余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
(1)是变电所无人值班开始普及。从“九五”开始的农村变电所无人值班建设,已经发展有常规式、小型化和箱式三种方式,每种方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与特点。经过多年实践,户外式、小型化、无人值班模式已经体现出应有的优越性。目前农网工程建设改造的变电所大多采用无人值班模式或过渡性方案。
(2)是开关设备逐步实现智能化和无油化。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油断路器已被新型带有自具功能的重合器、分段器所替代,灭弧介质也从多油到少油,并逐渐变成SF6或真空式。既减少了运行维护工作量,又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
(3)是自动化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电力企业管理水平和对电网的控制能力。调度自动化从“两遥”逐步扩展到“四遥”,从简单的变电所监控发展到可以对电网运行进行远方控制和在线管理;县级城网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实现了对故障段的隔离,提高了电网的供电可靠性;企业MIS系统的建立,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4)是建设符合我国农村负荷特点的低压配电台区。随着农村配电变压器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多年来影响农网线损的64和73系列配电变压器已经被逐步淘汰,由S7型发展为S9型,现在S11型卷铁芯变压器也已开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此外,非晶态合金变、干式变和全密封变压器,以其节能、免维护等特点,逐渐在一些地区挂网运行;农村供电方式形成了单相三线和三相四线混合供电方式,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农网建设水平:
作为在电力基础产业领域起主导作用的国有企业,国家电力公司已经明确提出了建设“控股型、经营型、现代化、集团化管理的国际一流电力公司”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改造传统技术为起点,以研究、开发高新技术项目为方向,以建设开放型、高水平的技术队伍为基础,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带动战略。
农村电网作为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面临的建设和发展任务还十分艰巨。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农电技术创新步伐,不断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是今后农电工作的重要任务。
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在农网建设与发展中要高度重视技术进步。这次农网改造工程,由于国家投入巨资,解决了多年来农网发展中的一些紧迫问题,提高了电网的整体实力。各单位一定要提高认识,在制定计划,确定方案,安排资金,以及工程组织建设等方面,把技术进步与创新放到突出位置。
2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农网改造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逐步建成网架比较坚实、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供电质量都有较大提高,损耗明显降低。同时,积极推行变电所无人值班、配网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等,有效地提高了电网的整体装备水平和电网的自动化管理水平。在农网改造工程中,各单位推广应用“四新”项目达60余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1)变电所无人值班开始普及。从“九五”开始的农村变电所无人值班建设,已经发展有常规式、小型化和箱式三种方式,每种方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与特点。经过多年实践,户外式、小型化、无人值班模式已经体现出应有的优越性。目前农网工程建设改造的变电所大多采用无人值班模式或过渡性方案。(2)开关设备逐步实现智能化和无油化。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油断路器已被新型带有自具功能的重合器、分段器所替代,灭弧介质也从多油到少油,并逐渐变成SF6或真空式。既减少了运行维护工作量,又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3)自动化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电力企业管理水平和对电网的控制能力。调度自动化从“两遥”逐步扩展到“四遥”,从简单的变电所监控发展到可以对电网运行进行远方控制和在线管理;县级城网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实现了对故障段的隔离,提高了电网的供电可靠性;企业MIS系统的建立,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4)建设符合我国农村负荷特点的低压配电台区。随着农村配电变压器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多年来影响农网线损的64和73系列配电变压器已经被逐步淘汰,由S7型发展为S9型,现在S11型卷铁芯变压器也已开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此外,非晶态合金变、干式变和全密封变压器,以其节能、免维护等特点,逐渐在一些地区挂网运行;农村供电方式形成了单相三线和三相四线混合供电方式,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2精细化管理措施
2.1构建覆盖各层级的科技创新网络
通过构建覆盖各层级的科技创新网络,形成层次清晰、定位科学、分工明确、产研协同、运转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框架。体系组织架构以地县供电企业两级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科技创新工作办公室)为管理主体,以涵盖全部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的市县两级科技创新工作网络、科技攻关小组和劳模创新工作室(课题组)为实施主体,以包括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产业单位的科技创新战略合作伙伴为外部支撑。在科技创新网络的构架下,国网湖州供电公司有效地开展了科技论文写作、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项目规范化管理培训等工作。同时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科技创新调研,加强项目过程管控和科技成果培育。
2.2编制科技项目管理全过程标准化文档模板及典型范例
科技项目管理模板的编制,应从立项、实施、验收、鉴定以及后续的成果报奖各个阶段,对材料模板进行规范。
2.2.1项目立项阶段文档
立项阶段需要项目组编制的文档有可研报告、项目估算等。要求项目组对项目的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对同类项目国内外研究水平进行分析比较,项目开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进行解释,并对项目的内容和方案、目标和成果、预算和进度等多方面进行说明,尤其是项目的预算,必须按照项目估算编制的要求开展,确保项目能够顺利立项。
2.2.2项目实施阶段文档
项目实施阶段主要编制的材料是项目任务书或实施方案,以及服务采购相关材料。任务书是项目组和主管单位签订的合同类文件,是后期考核项目实施情况的依据。项目组在编制时必须认真仔细,既要根据综合计划以及可研报告的要求进行,确保项目成果最大化,同时要具有可操作性;服务采购材料包括采购申请表、服务概算细项、技术规范书、技术评标详评表、以及投标人资质要求等。需要项目组人员对服务内容进行详细阐述,说明采购的必要性、采购服务的资金、采购服务的相关要求(即技术规范书)、服务采购招标的评分标准以及投标厂家的相关资质要求。
2.2.3项目验收阶段文档
科技项目实施完毕,项目组认为满足验收要求,可向科技管理部门提交验收申请,由科技管理部门组织项目验收。验收阶段,项目组需要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汇报,需要编制的材料包括验收申请、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测试报告、使用报告、效益分析报告、经费使用报告、审计报告等。其中,工作报告需要对项目背景、研究内容、预期目标、取得成果、人员贡献、资金情况、实施进度、效果分析、后续推广等进行全面的介绍,验收专家组,尤其是非对口专业的专家评委通过阅读工作报告,可以对项目有大体了解。技术报告、经费使用报告等,需要项目组对其相关内容进行如实报告。
2.2.4成果鉴定与报奖阶段文档
成果鉴定、报奖阶段需要编制的文档除鉴定申请与报奖申请外,与验收阶段总体相似。通过验收的项目,其成果鉴定和报奖材料可以直接使用验收时的材料,如果支撑材料在后期有所增加,也可加以补充。
2.2.5典型范例的选择
典型范例从湖州供电公司以及3个县级公司历年实施的科技项目材料中选择。通过对近年来科技项目文档材料的梳理,选择相对优秀的材料,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修订完善,编制出一套相对规范的科技项目全过程文档材料,作为典型范例供参照。
2.3规范科技项目各阶段电子文档命名
经过大量的前期工作,总结了一套适用于地县一级供电企业的科技文档命名规范,实践证明,可以有效地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节省归档和查询时间。
2.4编制科技项目管理培训教材
科技项目管理培训教材分两部分,即科技项目管理文档模板和科技项目管理典型范例。编制科技项目管理模板,如果仅有各类文档的编制说明是不够的,为了方便有效地层层落实科技项目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还需要明确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流程和节点,对项目全过程的资料进行梳理,阐述科技项目管理中各项工作的意义,以及项目中各类人员角色所应该承担的职责。
2.5深化知识产权管理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年度指标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实现知识产权的深化管理。每年开展专利申报调研摸底,指导各单位挖掘科技成果和QC(质量控制)成果的专有技术,制定专利申请、授权年度计划。根据需要举办知识产权保护理念和操作实务相关培训,联系专利事务所与申报单位衔接,同时注重发挥公司科技创新网络的作用,及时跟踪、监控专利工作进度,对专利工作突出的个人给予奖励。知识产权深化管理要求对知识产权年度指标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激励制定组织架构的每个阶段设置工作流程。知识产权年度指标管理对专利调研、专利征集、专利培训、专利申请、专利授权5个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知识产权保护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科技项目可研立项时的知识产权问题、科技成果开发转让时注意保护自己的权益、合理选择知识产权的保护形式、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问题、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等6个方面。同时,制定与落实知识产权激励政策,使之与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福利等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3实施效果
(1)实现了科技创新网络的一体化全覆盖。科技创新网络对内依托2个主体,即以市级和县级公司两级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科技创新工作办公室)为管理主体;以涵盖全部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的市、县两级科技创新工作网络、科技攻关小组和劳模创新工作室(课题组)为实施主体。对外寻求有力支撑。寻求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产业单位的科技创新战略合作伙伴为外部支撑,以“借脑”为手段,通过互利合作,谋求效益最大化,促进企业自身“育脑”。(2)科技项目管理全过程标准化文档模板及典型范例的编制,以及科技管理相关电子文档的规范命名,保证了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质量,提高了科技项目实施单位和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了科技项目的全过程标准化管控,提升了科技管理工作的精益化水平。(3)科技项目管理全过程培训教材,为科技管理人员及项目参与人员进行科技项目管理提供了系统完整的参考手册,通过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和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的多期科技管理专项培训,有力促进了员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4)通过深化知识产权管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知识产权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近年来,在专利申请和授权两方面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领导机制畅通
天津电力公司党政领导始终坚持把“讲、比”活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纳入公司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督促检查,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成立了以公司副总经理为组长,副总工程师为副组长,科协牵头(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讲、比”活动领导小组。建立和健全了公司科协、基层单位科协、一线车间部门三级管理网络,形成了健全的工作体系,为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完善了“讲、比”活动各项制度以及活动管理办法,颁发了《天津市电力公司工程技术人员“讲、比”活动表彰奖励办法》,形成了基层申报,专业委员会筛选立项,领导小组三级评审,优秀项目奖励、归档的有效运行机制,为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各基层单位也都按照公司科协的管理模式开展活动,确保机制运行通畅。
三源电力集团公司在下属设备制造公司成立了推进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总经理挂帅、全体班子成员担任组员;“工作小组”由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担任组员。确定了“讲、比”活动的目标以及考核奖励办法,定期召开工作小组会议,针对考核办法,逐条通报各部门的推进情况,并上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不定期进行检查。
城南供电分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科技创新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结合年轻人多、高学历者多以及青年思想活跃等特点,公司努力探索“讲、比”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为了增强了“讲、比”活动的实效性,城南供电分公司成立了基层科学技术协会,科协定位在成为立足于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致力于提高管理水平的组织,立足本岗、勤于学习、善于沟通。
模式创新提效
公司科协在开展“讲、比”活动中注重实践,坚持把科技创新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发展壮大。
为了深化活动内容,赋予活动新的内涵,公司科协认真分析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公司科协发现这项具有群众性特点的“讲、比”活动由于立项数额的限制,造成科技人员的参与面很小,为此公司科协灵活运用活动管理方式,把“讲、比”活动立项分为三级管理的模式:将年效益在50万元以上的立为市级,10万元~50万元的立为公司级,10万元以下的立为厂(分公司)级项目。这样一来,大大扩展了科技人员的参与面,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自2003年以来,天津电力公司共有3100余人次参加“讲、比”活动,参与率达78%;公司科协开展“讲、比”活动立项3523项,创经济效益3.27亿元,其中81项被评为市级优秀“讲、比”项目,为公司增加经济效益1.1亿元;期间共产生了全国“讲、比”活动先进个人1名、市级先进个人9名、先进集体13个、优秀组织者9名。
一大批科技成果被评为公司级或厂级优秀“讲、比”项目,公司系统申报受理专利9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科技进步使公司安全运行水平逐年提高。基层单位和科技人员参与率逐年提高,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活动效果凸显,活动影响不断扩大。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显著的活动效果,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和各项管理工作的同步提高。
载体运用得当
“讲、比”活动是营造企业创新氛围的有效载体。公司科协把“讲、比”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运用“讲、比”活动这一有效载体,全方位的营造创新氛围,以企业发展为切入点,“讲、比”活动为落脚点,拓宽了活动领域,创新了活动内容。
首先,根据企业实际,赋予“讲、比”活动新的内涵,创新推出“五比一创、厂际竞赛、固本强基”竞赛活动,将安全生产、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等内容纳入“讲、比”活动范畴,充分发挥“讲、比”活动凝聚力量、激发热情、提升水平的作用,推动了企业新技术应用、产品研发、安全生产、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共完成重大技术攻关项目39项。
城东变电站接地装置的作业过程危险性大,容易造成重要设备损坏、故障及人身伤害事故,给电网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影响。如城东变电站接地装置智能识别及应用开发项目的成功实施对避免带电挂地线、带地线合开关(刀闸)的恶性五防操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保障设备安全、保障人身安全、消除恶性误操作事故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公司健康发展、设备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已取得专利授权(授权号:201120262693.3)。
其次,以岗位培训,技术练兵为入手点,仅2011年就举办各类培训36次,6900人次参加,员工参与率98.85%。城南供电分公司科协组织形式多样的讲座,如“PMS应用培训”、“配电自动化知识讲座”、“热成像技术深度培训”、“状态检修相关知识讲座”等。邀请南瑞公司的专家为配电自动化相关工作人员和广大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进行了配电自动化相关知识的培训。一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并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一线科技人员脱颖而出,成为科技领军人物或走上科技、管理领导岗位。
第三,以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为主题,发挥“讲、比”活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军粮城发电厂#9机组投产后冷端系统运行一直不正常,汽轮机排汽压力高,凝汽器端差大,导致汽轮机热力性能与其他同型机组相比较差,严重影响机组的运行经济性。通过对凝汽器、循环水泵进行一系列的性能测试和诊断,对设备和系统的匹配性进行分析诊断,科技人员终于找出了#9机组冷端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机组优化运行的方案,并最终实现机组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关键词 电力计量 管理现状 应用对策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产生了很多新兴行业,大多行业都离不开电力,人们的生活更是离不开电。如何在有限的电力资源中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电力公司需要解决的问题。电力计量不单单是一种计量工具,还承担着提高客户满意度的责任,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效益。所以,电力计量工作在电力企业中尤为重要,提高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各家电力公司不断追求的目标。
一、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现状
(一)电力计量技术实现高效、安全、文明生产
电力计量技术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项目之一,此技术更好的保障了电力系统安全,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压力,企业效益和生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真正做到了高效、安全、文明生产。
(二)提高电力计量设备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目前,在办公自动化、供电销售和设备安装调试、财务管理以及生产调度等很多方面,电力计量设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电力计量管理的水平,可以加速实现电力企业产品销售信息化和财务人事管理科学化,还可以实现设备管理自动化和生产管理智能化等目标,使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安全、可靠。
二、电力计量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个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必然会存在诸多问题。电力计量技术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却也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电力行业的发展需求。
(一)电力计量装置基础性资料管理不到位
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在电力计量装置的基础性信息体系不健全,不能全面、准确的提供并反映这些信息,有的企业还存在报表中数据失真等非常严重的现象。信息的收集是基础性的工作,如果资料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不准确,将会极大的影响后面工作的进行。
(二)资源配置不完善
目前,很多电力企业计量设备存在老化和损坏的现象,而且设备不够齐全。有些电力工作人员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和掌握新设备和新技术,不能落实电力计量设备的现场验收管理工作。这些都大大降低了电力计量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且很多企业不重视电力计量设备的创新,电力计量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力度不够。
三、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策略
(一)建立健全电力计量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增强电力计量技术应用能力的前提。首先,组建一个管理小组,分配相应的管理工作,职责明确到个人。一定要提高对该项工作的监督管理,以更好的完善计量工作。具体的来说,要做好相关设备的保养工作,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对供电设备进行巡查,确保相关工作人员按规范制度操作[2]。
(二)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利用新技术
在如今这个技术更迭迅速的科技信息时代,如不能不断的创新,提高自己的技术则很难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电力计量技术必须要与时俱进,加强创新。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电力网络技术、设备以及管理要领先于中国,我们要不断的吸取精华、借鉴经验,引进先进设备,也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高企业自身电力计量产品的功能与性能,进而提升电力计量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三)有效应用电力计量技术
再好的技术得不到应用也会“黯然失色”,电力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对其应用的重要性,结合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确定计量技术的应用范围,以便提高计量的科学性。基于此,要准确估算电力线路的负荷和极限负荷值,还要考虑用户的用电情况制订技术措施,更好地预防窃电行为,认真分析窃电行为出现的原因,不断改进计量装置。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计量管理水平,显示出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成效,提升电力服务水平[3]。
(四)注重人才培养,提升管理水平
人是管理工作的核心,电力计量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电力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全面提高管理水平[4]。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计量工作人员和研发人员的学习与岗位培训,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加深对电力产品设备的了解,提升自身能力。另外,电力企业实行奖惩制度,激励电力计量技术研发人员对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进而突破创新,全面提高电力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探讨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及其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电力计量技术存在诸多弊病,还需要进一步对计量技术进行研究和创新,从而真正地实现企业现代化和智能化。这需要电力工作人员不懈地努力,不断提升电力计量技术水平,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克武.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现状及应用对策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5).
作者简介:张黎明(1975-),男,浙江嵊州人,浙江绍兴电力局袍江供电分局党支部副书记,政工师;杜晗晗(1983-),男,江苏泗阳人,浙江绍兴电力局袍江供电分局综合管理部,经济师。(浙江绍兴312000)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37-02
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是提高企业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加强“三个建设”的继续和深化。随着同业对标工作的持续深化,同台竞争的力度越来越大。在浙江省电力公司员工队伍“四个通道”建设征程中,袍江供电分局以员工专业素质提升平台建设为抓手,努力提高员工的技能素质和创新水平。
一、袍江供电分局员工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袍江供电分局成立于2005年11月,共有职工138人,其人力资源具有明显的“三高”特点。
1.青年员工比例较高
分局成立时间较短,业务发展较快,对于人力资源需求一直较大。3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员工63人,占员工总数的46%。
2.员工学历水平较高
新进员工较多,而且新进员工的学历普遍偏高,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使得分局高学历员工比例较高,共有3名研究生、58名本科生和36名大专生,占员工总数的70%。
3.低技能人员比例较高
年轻员工所占比重较大使得员工整体技能素质偏低,低技能人员比例较高。全体员工中,具备高级职称或技能素质的只有2名,中级职称或技能素质的有27人,初级及以下职称或技能素质的有109人,初级及以下职称或技能素质人员比例高达79%。
员工素质“三高”特点说明:一方面,分局员工的技术技能经验相对缺乏,在坚强智能电网推进中,面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运用,员工专业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现有人员结构中以青年员工为主,青工成长成才诉求比较强烈,学习基础扎实,学习接受能力强,专业素质提升空间较大。企业亟需为员工专业素质提升搭建一个平台,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专业素质提升平台建设实践
1.搭建一个平台,发挥“发电机”作用
一个平台是指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分局遵循“软硬兼施、建管并举、人企共进”的建设思路,举全局、全员之力,突出技能、创新“双提升”,以抓目标量化、抓制度固化、抓组织强化、抓资源优化等四个方面搭建集约化平台,充分发挥其“发电机”作用,为员工专业素质提升注入动力。
(1)抓目标量化。工作室明确以“提高团队政治素质、文明素质和专业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提升技能素质和创新水平,扩大成果转化,构筑人才高地,推动科学发展”为团队愿景,发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创新创效、共进共赢”的团队精神,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思想争先、工作率先、业绩领先”的行动理念,致力于打造“企业科学发展与员工素质提升”的互动共进平台,明确工作室创建目标和员工素质提升目标,使工作室成为聚精英、育人才、树品牌、创效率、促发展的新阵地。
(2)抓制度固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规章制度,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措施成功的重要保证。制订了《创新工作室管理细则》、《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工作制度》、《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组织机构》、《创新团队学习培训制度》等制度4项,针对青年员工制定了《促进青年职工岗位成才管理办法》,固化了在入厂教育后,必须进综产安装公司见习半年,考核通过后方能二次分配的制度性规定,明确了到岗后的5年内必须年年参加技术比武的规定。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规范了工作室的正常工作流程、明确了管理办法,为搭建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平台夯实了基础。
(3)抓组织强化。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有两级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由党政领导和全体中层干部组成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领导小组,由专职管理人员、顾问指导和工作室成员组成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工作小组。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实行在创新工作室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创新工作室工作小组和相关职能机构具体管理,各类高技能人才和项目负责人具体实施的管理原则,推行创新课题项目化管理。
(4)抓资源优化。为了保证工作室能够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保证技能和创新的指导水平,优化配置内部优质资源。1)软件方面,配有一支强大的顾问指导和工作室成员队伍。顾问指导主要由分局的省公司劳模、国网技术学院兼职培训师、国家职业技能抄核收鉴定员、省公司内训师、部门级专业技术带头人等组成。工作室成员主要由在企业各岗位尽职履责、取得突出业绩并得到群众公认的各类先进典范、高技能人才、技术比武能手、科技项目负责人等组成。2)硬件方面,企业为工作室单独设置了专用科研室和一个操作训练室。科研室由学习研讨区、成果展示区、研发实验区组成,配备办公桌、电脑等设备;操作训练室有一般操作训练、技能培训等各类必备器材,为开展技术切磋、项目探讨、经验交流、实训操作等提供了条件。
2.推进“两提”建设,发挥“三个”作用
以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为平台,积极推动“两提”建设,即提高员工技能素质建设和提升员工创新水平建设。技能提高主要是指员工固本强基,掌握工作所必须的各项技能,创新提升是指在做好本职工作基础上,能够进行有效地思考和创新。
(1)开展技能培训,做夯实技能基础的“孵化器”。首先对员工进行本专业的技能需求重点测评,对员工现有能力水平进行全面摸底,并建立了完备的技能基础档案,根据各员工的技能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
创新工作室的培训主要分为:顾问指导培训、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外聘专家培训。对顾问指导和工作室高技能人才的先进业务技能进行归纳、总结,使之显性化,明确他们的主要培训方向,让专家顾问各有侧重,特点更突出。顾问指导和高技能人才根据员工技能需求分析,制定详细的授课计划。规定内训师一季一次、一年四次的培训量,注重培训的灵活性、针对性、有效性,适时调整培训计划,加强培训质量管控和考核。为了保证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工作室也有针对性地聘请外部专家开展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围绕生产、营销、管理等工作方面的难点问题。授课培训注重灵活性、针对性、有效性,在培训中,积极做好培训结果的记录工作,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和反馈工作,并根据培训掌握情况,适时调整培训计划。采用“以点带面”的培训与交流方法,将培训与生产、培训与交流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定期组织开设专业技能培训、专题讲座,成为夯实员工业务技能基础的“孵化器”。
(2)开展技术比武,做激发技能素质的“催化剂”。一方面,创新工作室紧密围绕企业总体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目标和培训工作计划,在员工中积极推行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特别针对青年员工开展青年职工技能比武暨“三位一体”竞赛活动,提高青年职工的技能素质,共有45名青年员工得到了锻炼。同时运用好比武结果,实现全面量化分析评估比武水平,建立评价、激励、考核、改进机制。另一方面,对于上级部门组织的竞赛、比武活动,工作室积极做好参赛选手的指导和培训工作。让每位员工都有技能提升空间,激发员工提高技能素质,培养技术业务尖子。
通过技能比武,既检验了培训工作成果,督促员工自我约束,提升培训效果,也让员工看到与别人的差距和自己的发展空间,激发了员工学技能、比技能的热情,成为促进员工积极主动提高技能素质的“催化剂”。
(3)推进项目研发,做提升创新水平的“推进器”。把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和员工科技创新的首要平台,予以重点培育和支持,结合生产、经营、科研创新的实际要求,确定创新项目,并进行明确和要求,围绕创新立项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并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
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实行科技项目自主化、专业化的原则,即各部门、班组自己提出问题、调查了解情况、分析现状、研究方案、制定措施、动手实施、申报立项。科技项目的选题着眼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立足于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及薄弱环节。通过自主化、专业化立项,培养项目团队自主思考能力,分析动手能力、提高员工科技项目立项水平。每个科技项目在完成本身研究工作的同时,持续吸纳新人,通过传、帮、带锻炼培养新人。
科技项目实施期间,各个项目负责人需要进行阶段性工作汇报,包括所做的主要工作、开展的创新活动、项目进展情况、取得的创新成果、工作经验等内容。在此期间,创新工作室每年至少召开两次科技项目工作交流会,以促进创新工作室横向交流和经验共享,拓宽项目参与人员的视野和思路,促进其科技创新综合素质的提高。
科技项目完成后,对创新工作室成员和项目负责人的绩效情况、创新成果进行评估。对于那些优秀科技项目,一方面积极推广运用到生产经营实践中,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另一方面组织创新成果会,公开表扬,充分调动员工投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全方位、多角度发挥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在提升创新水平中的“推进器”作用。2011年工作室科技项目立项4个,其中2项已通过上级验收。
三、专业素质提升平台建设的实施效果
1.全员化学习创新氛围日趋浓厚
以提高技能素质和提升创新水平为重点,以顾问指导、各专业的高技能人才、课题项目负责人为带头人,聚全局之力,围绕安全生产、电网建设、营销服务、经营管理等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开展了技术培训、技能比武、科技项目研究与应用等活动,在企业内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员工踊跃报名参加工作室开展的各项培训,根据员工学习需求,工作室共开展了12项顾问指导培训、29项高技能人才培训、11项外聘专家培训,1200余人次参与。借助高技能人才工作室这个学习平台,广大员工通过一线锻炼、岗位互助、师徒结对、函授教育等方式充电学习,新进青年员工组成青工技能学堂共同成才。
工作室立项4个科技项目,其中2项被立为浙江省电力公司群众性科技创新项目,农电扁平化管理被列为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咨询项目计划、浙江省电力公司2011年重点调研课题,并有3名职工的科研论文被核心期刊录用。
2.一体化运行管理机制初步建立
在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组织管理,强化组织机构保障,健全工作室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两级组织体系,确保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顺利开展。先后健全了制度体系、运作流程、评价标准、改进机制。对技能培训和技术比武的开展时间、次数、质量、考核、奖惩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对科技项目的立项、研发、报验、验收、成果评审、成果交流与推广等方面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有效指导、规范了具体工作的实施,形成了组织、制度、实施、场所四位一体、协调运作的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常态工作体系。
3.专业化技能素质与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发挥创新工作室平台优势,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比武,将规范操作与把握技巧结合,强化本岗位技能与学区其他技能的结合,推进员工技能鉴定、技术比武与考前辅导培训、考后分析相结合,员工在安全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有效提高了员工技能素质。
在引导和激励分局青年职工岗位成才方面,开展青年职工技能比武暨“三位一体”竞赛活动,分专业从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考核,将比赛结果与年度个人评先直接挂钩,与参赛选手所在班组的平均分与年度集体评先直接挂钩,有效地提高了青年职工理论知识水平和生产技术能力。
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为目标,促进生产营销管理等部门积极开展管理创新和技术革新等创新实践,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提升了员工创新素质和企业创新水平。
创新工作室成员在省公司调度自动化专业“业务培训、技能比武、岗位建功”竞赛中获得先进个人三等奖。研发的绝缘均压罩的原料配方及其生产工艺正在申请发明专利。在绍兴市电力局2011年科技进步奖评选中,创新工作室成员参与的项目,2项获得三等奖,1项获得优秀奖。创新工作室成员参与的供电服务品质测评系统建设与应用项目,被评为“浙江省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
四、专业素质提升平台建设的两点思考
1.有机缓解“工学矛盾”是关键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种培训、比武和科技项目的开展,使得员工学习时间增多了,相应的工作时间变少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学矛盾”。
在工作室平台的建设中,主要通过效率换时间的方法缓解“工学矛盾”。将培训、比武、科技项目研究和工作在实践的基础上内在统一起来,紧密围绕安全生产、电网建设、营销服务、经营管理、科技信息等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开展技术培训、技能比武、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技术革新等活动,以学习成果直接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工作实践检验学习成果,从而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和学习工作“两促进”。
一、做好三方面工作,为企业文化提供良好的土壤
第一,健全组织,强化领导。
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把企业文化建设提上重要日程,为保障领导,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将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到一起,形成了领导重视、责任明晰、人人参与的局面,并印发了一系列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等。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二,广泛宣传,积极发动。
进行宣传能够促进企业文化的良好发展,通过借助简报、宣传栏、公司网站等媒介,大力宣传企业文化,浓厚氛围;印发《企业文化手册》,并集中学习,把企业使命、发展愿景以及公司的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大力宣扬,让每个员工都知晓并深入领会公司的理念;组织开展学习解黎明等先进人物的活动,用高尚的事迹感染员工。
第三,制定标准,严格考核。
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经营业绩的一项内容纳入到年度考核的范围,制定考核标准,明确职责,定期对企业文化取得的效果进行评定和奖惩,赋予企业文化具有“一票否决”的权力。如果一个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指标不达标,就没有机会评选为综合先进单位。
二、创新活动载体,提升员工文化修养
第一,依托文化载体,展现文化魅力。
以青年素质、党风廉政、精神文明、中电书画院太行创作基地等“四大基地”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为陶冶员工的情操,建立了书画、摄像等十一个文体协会;积极实施“双培双带”,开办“和谐创新”论坛,给员工创造展示魅力、实现价值的机会;公司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爱护员工,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第二,树立典型引领,形成带动作用。
在过去的工作中,有许多同志有突出表现,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注重树立典型的带头作用,将在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及其他工作中有较突出表现的同志作为先进典型进行重点培树,先后有陈文刚、郭志军、田瑞萍等一大批专业能手、骨干成为国家级、市级“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服务明星”等,推出了陈文刚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多个科技创新工作室,起到了良好的典型带动作用。
第三,举办大型活动,积极宣传企业文化。
在公司建立20周年之际,正赶上售电量超百亿,抓住这一节点,筹办了首届企业文化成果晚会;按照省公司“传递最美力量”主题活动要求,在改善员工文体设施的基础上,连续五年举办了运动会;当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时,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三、创建三种主题文化,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第一,倡导忠诚文化,组建内部团结。
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应当重视忠诚教育,公司通过编印了《青春的足迹》、《忠诚企业的圣火》等,让忠诚文化在无形中对员工产生积极影响;以“我是国家电网人”等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增强员工身为电网人的自豪感;组织技能比赛,让员工们努力钻研业务,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第二,提升创新文化,加强成果建设。
国网晋城供电公司举办以“克尽职守、忠诚企业”为主题的创新活动,转变员工的思维模式,突破自我,召开会,对创新成果进行全面介绍,举办成果展,巡回展出优秀成果,其中6项创新成果获国家专利,15项成果获得省公司奖励,由员工创作的论文48篇论文刊发在省级以上杂志。
第三,推进廉洁文化,优化领导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