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剂室实习模板(10篇)

时间:2022-11-12 06:31: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临床药剂室实习,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临床药剂室实习

篇1

【摘 要】目的:分析中药临床药学及临床中药师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在我院心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就诊的200 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均对3 个科室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 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患者满意度、住院费用以及医疗纠纷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医疗纠纷发生情况、医疗费用情况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患者中药临床药学和临床中药师指导有着较好的运用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运用和推广。

关键词 中药临床药学;中药师;临床运用

中药师、中药临床药学两者共同处于中药临床工作当中,是中药临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现中药师与中药临床药学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是提高中药临床医疗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和基础。临床药学的分支有很多,其中中药临床药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其涵盖了中医理论、中医相关患者、中医辩证施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将中药临床医学的知识运用在临床治疗中,能够提高运用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能够最大效用的实现中药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在我院心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就诊的200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其中男120 例,女80 例。年龄区间为18 岁-62 岁,平均年龄为45.5 岁。其中心内科纳入研究对象的患者有70 例,呼吸内科纳入研究对象的患者有64 例,消化内科纳入研究对象的患者有66 例。均对心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 人,其中对照组中有心内科患者35 例,呼吸内科患者32 例,消化内科患者33 例。观察组患者中心内科患者总数、呼吸内科患者总数、消化内科患者总数的比例为35:32:33。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特征等一般治疗中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统计学无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对照组患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的治疗。如在治疗慢支患者时,给予患者退热、解毒等常规治疗和处理。对照组: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用相应的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 常规行退热、解痉、平喘等对症治疗。同时给予患者静脉注射20ml 的热毒宁+250ml 生理盐水,每日一次,治疗时间为20 天。治疗高血压患者时,予以炙甘草和

合生脉散加减治疗,治疗时间为14 天。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师的临床药学治疗。具体如下:

(1)中药师与中医师合作,结合医院实际,合理的对专科的用药进行安排,调理清楚,方便临床医师的阅读和学习。

(2)做好中药调剂工作。

(3)发挥中药窗口的作用,开设中药咨询服务,宣传中药的相关知识,同时细心耐致的向患者及病人讲解中药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同时还要主动的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患者满意度、医疗纠纷发生情况、住院费用花费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 表示统计学有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或患者满意度、医疗纠纷发生情况、医疗费用比较结果,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医疗纠纷发生情况、医疗费用情况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课题研究成果中通过对比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予以观察组患者中西药的结合治疗后,再结合中医药师的临床药物指导。观察组治疗后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观察组,医疗纠纷发生情况、医疗费用等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可见,治疗过程中中药临床药学以及中药师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也从侧面反应了给予患者中药临床药学指导而和中药师治疗后,患者的康复时间更短,且在其他相关指标方面有着高于平均水平的优势。在给予患者中药临床药学结合临床中药师治疗的预期满意目标为50%,但是实验结果中患者的满意度高达85%,远远高于预期目标。而在医疗纠纷方面,也仅仅占了1% 的概率,可见给予患者中药临床药学治疗后,在缓解医疗纠纷这一方面也有着良好的效果。

结合本课题研究成果可知,在给予患者的中药临床药学和临床中药师指导工作,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首先,中药临床药学的指导,能够指导日常的治疗工作,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实现预期的治疗目标。其次,中药师的临床指导能够给予患者较高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能够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安慰,能够让患者更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最后,从整体效果来说,在中医药结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药临床药学的指导和临床中药师的指导,能够大大的提升治疗效果。可见,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给予患者中药临床药学和临床中药师指导有着较好的运用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运用和推广。

篇2

①坚持下病房,及时解决用药问题。在查房过程中,尽量掌握各种检查及检验指标的临床意义,解答用药咨询,参加危重病人病例讨论,及时处理用药方面的问题。②解释、指导某些输液的配制。对某些药物之间配伍不当造成输液变色、混浊、沉淀等问题,及时负责解释、解决。探讨临床新药配伍,指导护士的输液,减少配伍禁忌,努力做到合理用药。③收集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反馈给临床。对个别患者用药后产生的皮疹、腹痛及神经、过敏症状及时收集,记录上报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④定期抽查门诊处方和病室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每季度参加院内医务科的医疗质量岗检,就各科用药情况进行通报,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分析。⑤进行门诊药物咨询,解答病人用药疑问。当时不能解答的,留下联络方式,回来后,积极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再以电话或E-mail形式告知病人。门诊处方上,印有临床药学室的咨询电话,随时接受病人的咨询。定期整理咨询记录,然后再以药讯的形式反馈给医生,提高门诊处方的合格率水平。⑥及时掌握药品最新信息及国际用药动态,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每季度编辑《医院药讯》,向医生、护士介绍新药知识,院内用药情况及近期药敏实验结果。

2查房及咨询的具体案例分析

篇3

吸入制剂被广泛应用于慢性气道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等。正确的使用步骤和良好的依从性是保证吸入制剂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先决条件。因此如何能让患者准确地使用这些装置,如何能让患者依从性更高,一直是临床药师群体关注的重点话题。为此,笔者对日常工作中相关用药教育的体会进行收集和总结,以供参考。

1 与临床医师事先交流,确定方案

临床治疗以临床医师为主导,在确定用药教育方案之前,应该与医师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目前状况与下一步诊疗计划。只有充分了解医师的用药意图,用药教育方案才更加可靠,教育过程才能完整的实施。了解下一步的诊疗计划,有助于及时更改用药教育方案。而充分交流亦可避免与医师教育内容或沟通内容不一致的情况。

2 在实施方案的前与患者充分沟通

在实施用药教育方案前,应当与患者充分沟通。以如下病例为例。患者,男性,80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年病史,因"咳嗽咳痰加重"入院。经过前期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医师加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2吸,2次/d"与"噻托溴铵粉吸入剂1吸,1次/d",患者拒绝使用上述药物。临床药师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发现该患者既往曾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月,因疗效不佳且出现口咽部念珠菌感染而停药。反复追问使用方法,发现使用方法不当。这类患者比首次吸入治疗的患者更需要尽快建立用药信心,仅因患者拒绝而放弃吸入剂治疗,不追究原因,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临床药师通过与患者交流,能更直观的了解不同患者的需要,使用药教育能更贴切患者要求,做到个体化。

3 住院期间多次抽查,确保出院后正确使用

正确的使用步骤是所有吸入制剂达到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基本要求。有研究表明,仅教育一次的患者在用药1w后仅45%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步骤[1]。所以对使用吸入剂,特别是初次使用的患者应多次抽查患者吸入剂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药物效应、减少不良反应,也可提高用药依从性和治疗信心。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直观地反映出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如果不强化记忆,人类的记忆内容逐渐下降,2d即可下降至27.8%。所以反复教育与不断抽查是迫使患者更深刻记忆的有效方式。临床药师尽量在患者拿到药的第一时间进行用药教育,最好能在用药第一次进行动作纠正,此后3d内每天对患者进行使用步骤的抽查及纠正。此外,生动形象地教育模式也是提高依从性的不二法则,最好在首次教育和纠正患者使用步骤时做出正确示范,方便患者正确掌握使用步骤。

4 坚持院外教育,及时随访

院外教育有利于患者进一步掌握吸入制剂的使用方法,提高用药依从性,从而加强哮喘症状的控制[2]。院外教育不是门诊医师的专项,临床药师参与其中具有更大意义。临床药师对患者的院外教育不仅包括纠正错误的使用步骤,还包括药物知识的进一步传播。对于出院患者,应当在使用1w、1个月进行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确认患者使用方式是否正确,解答这一阶段患者用药困惑,并可对下一步诊疗计划提出建议。经过住院期间的指导,患者已经充分理解了正确的步骤,这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可放在不良反应的监控上,及时沟通处理不良反应,加强患者对药物的理解。这种方式能及时发现患者使用方式不当并及时纠正,提高依从性,增强治疗信心。对于门诊患者,可建立多种院外教育方式,例如药学专科门诊、药学咨询窗口、印制专业资料等等。此外,提升窗口药学服务也是有效的方法。

5 对于特殊患者,更要制定个体化用药教育

使用吸入制剂的群体有很大一部分为特殊情况的患者,如高龄、妊娠期、儿童等,对于这类患者,可制定个体化方案,在用药教育方式上叶有独特性。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应当增加教育次数,尽量要求与子女同住,并且用药教育覆盖子女或陪护人员。不识字或视力减退的老人可用清晰简单的符号或图案标注使用方法。对于老年群体,还应加强随访。

待孕或妊娠期妇女经常可见支气管哮喘患者,对于这些患者应当尤其注意药物选择和不良反应。对于轻微间歇发作患者,可选用沙丁胺醇气雾剂;而轻微持续发作可选用布地奈德气雾剂[3]。但怀孕头3个月患者应当尽量避免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因其有造成胎儿腭裂可能。此外,药物不良反应可通过监测孕妇血糖、B超等方式排除。对于这类患者,预防大于治疗,须多向起传递正确的医学和药学知识,避免滥用药物,减少不合理用药产生的不良后果。

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发生支气管哮喘概率较高。有研究表明,通过用药教育,80.30%的儿童及家长可正确使用吸入制剂,哮喘完全控制率超过50%[4]。加强家长的用药教育效果比直接加强儿童用药教育的收益更大。针对儿童的用药教育需要更生动形象,比如采用游戏的方式或是提供奖励的形式,引导儿童自主使用吸入制剂。除了加强正确步骤的引导外,还需更加充分解释疗效与不良反应,提高家长对不良反应的认知与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素卿, 金美玲, 叶晓芬, 等. 慢性气道疾病患者使用干粉吸入剂的用药调查及药学监护[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9,7(5): 23-25.

篇4

作者单位:467000 平顶山,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医院 随着时间药理学的逐步发展,临床工作者已认识到随着人身体中的酶活性和激素分泌程度呈周期节律性变化,患者对于药物的利用程度、血液中药物浓度和药物代谢周期也会随之伴有节律变化,因此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最佳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既能保证药物疗效,又能最大程度降低副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中通常将抗菌药物按照不同的PK与PD比值或抑菌效果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浓度依赖型、作用时间依赖型以及长效抑菌药物。依据分类可采用不同的用药时间和间隔,本研究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分析总结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用药时间以及间隔,现报告如下。

1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氨基糖苷类药物属于浓度依赖型,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具有较小和较大的抗菌后效应,首次用药效果明显。临床常采用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和曲线峰值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在每日用药量不变的基础上单次用药可获得更高的药物浓度峰值,提高了浓度峰值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同时减少了药物首过效应带来的影响,增强药物抗菌效果,缩短了药物作用于细菌的时间,可有效避免耐药菌种的出现。据研究报道肾皮质对于此类药物的吸收具有饱和性,可利用单次用药后药物浓度峰值增高但不会引起肾脏蓄积的特点,采用每日单次用药,避免了由于多次用药后,药物在血液中长时间低浓度存在引起肾脏蓄积[1]。也可避免因药物蓄积在耳蜗淋巴组织内造成耳毒性伤害。因此氨基糖苷类药物采用每日单次用药具有更好的抗菌效果,同时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性,降低患者医药支出。

2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体内代谢情况有较大差异,主要为时间依赖型,因此不可使用单一指标评价药物疗效。最佳用药方案应保证药物在组织内最低浓度不低于药物最低抑菌浓度,应综合分析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和抗菌后效应来确定用药间隔时间,对于常见药物如红霉素、螺旋霉素等,因其半衰期和抗菌后效应均较短,应遵照推荐用药间隔给药,用药约4次/d。对于阿奇霉素或罗红霉素等药物,因其半衰期和抗菌后效应均较长,血药浓度在体内下降的过程中又可产生附加效应,临床每日用药一次即可获得满意疗效。

3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β内酰胺类药物是典型的时间依赖型药物,处于饱和抗菌状态时,血药浓度仅为最低抗菌浓度的5~6倍。因此保证抗菌疗效的重点在于保证血药浓度高于最低药物抗菌浓度,有效抗菌时间在用药后的24 h内可维持8~12 h。对于青霉素或多数头孢类药物,由于其药物半衰期短,可间隔6~8 h用药一次,即用药3~4次/d,单次用药效果不佳。头孢西尼和头孢曲松两种药物的半衰期分别为55 h和56 h,有效作用时间可达到13 h,因此对于此类药物每日用药一次即可收到满意疗效。比较特殊的药物如碳氢霉稀类,虽然药物半衰期短,但对处于静止期的细胞具有特殊杀伤作用,且抗菌后效应较长,因此可适当增加用药间隔,1~2次/d为最佳[2]。

4 喹诺酮累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喹诺酮累药物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具有杀菌速度和血药浓度成正比的特点,因作用迅速不易引起耐药菌种的出现。大部分药物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且效应和药物浓度成正相关特性,并且药物和细菌作用时间延长也会对抗菌后效应有轻度增加作用,若大量使用虽可增强抗菌效果,但同时也会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不宜大剂量使用。依据药物半衰期和抗菌后效应,多数此类药物的给药间隔约为12 h。常见药物如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等可每日用药一次治疗单纯性膀胱炎,每日用药两次用于治疗由敏感菌导致的肺部感染。使用氧氟沙星治疗结核病时,宜采用每日用药一次的用药方案。

5 抗真菌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常见抗真菌药物主要有氟胞嘧啶类、多烯类和唑类,其中氟胞嘧啶类和唑类属于时间依赖型药物,多烯类为浓度依赖型药物。唑类药物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如氟康唑的半衰期为28~38 h,临床用药时应保证药物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与最低抑菌浓度的比值高于20,又因药物口服利用率高,因此可采用经静脉或口服每日用药一次的方案。参照《临床用药指南》,氟胞嘧啶若采用静脉给药,应用药2~3次/d,若通过口服给药应用药4次/d。两性霉素B可经静脉给药1次/d,或间隔一日后经静脉用药一次。

6 联合用药时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联合用药时,可参考药敏实验结果或依据联合抗菌后效应评估联合用药的有效性。正确的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抗菌后效应呈叠加或协同作用,较使用单一药物可增加抗菌后效应,因此可以减少单一药物用量,适当增加用药间隔时间。例如磷霉素对于杀灭大肠杆菌呈浓度依赖型,对于致病性金葡菌具有显著的抗菌后效应,若联合使用环丙沙星,血药浓度在3~4倍最低抗菌浓度时,已具备显著抗菌效果[3],因此当上述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可适当减少单一药物用量或增加用药间隔时间。临床工作中对于抗菌作用显著但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如喹诺酮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等,可采用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案,既可减少用药量,又能增加用药间隔,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参 考 文 献

篇5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用药频度;合理用药

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随着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其不良反应(ADR)的发生逐渐增多。本资料针对我院近期部分住院病人的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了解中药注射剂在我院临床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我院2007年7月—12月间21个科室住院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的统计数字,包括药物的品种、规格、数量、销售金额等基本信息。

1.2 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新编药物学》及药品说明书确定药品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用某药的总用量/该药DDD值计算该药的用药频度,即DDDs,即用药的人数,并以此作为衡量药物的使用频度指标,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的药品分别计算其DDDs,将DDDs相加即为该药总的DDDs。药品DDDs值越大,说明此药的使用频度越高。以用药总金额和DDDs值排序,求其比值,比值接近1.0时,反映用药金额与用药频度同步性良好。

2 结果与分析

2.1 用药金额统计结果

2007年7月—12月我院21个科室住院患者用药金额(包括西药、中药)为2971万元,其中中药注射剂共17种,总用药金额为456.2万元,占全部注射剂用药金额的15.3%。

2.2 各中药注射剂统计结果

各中药注射剂的DDDs、销售金额及排序情况的相关数据见表1。

表1 各种中药注射剂的DDDs、销售金额及排序情况(略)

部分药品用药金额与用药频度同步性较差,如疏血通、灯盏花素、丹参、血必净、康艾、艾迪等。

3 讨论

我院住院患者中药注射液的用药金额占全部用药金额的15.3%,中药注射剂在我院临床用药占有一定的比例。中药注射剂临床疗效确切,起效迅速,特别适用于不宜口服或心脑血管急症的患者,在维持治疗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组资料显示部分药品用药金额与用药频度同步性良好,部分同步性较差。如活血化瘀类的疏血通、灯盏花素、丹参,用药频度排序均高于金额排序。通过病例查询发现部分科室存在超量使用的现象,如丹参注射液,说明书的用量为 10~20mL,而实际中有用到30mL或40mL的情况。肿瘤用药康艾、艾迪,清热解毒药血必净,用药频度排序均低于金额排序,这3种药品的日均费用高于其他药品,导致同步性差。

篇6

中图分类号: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028-02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文献对药物流产的效果报道不一, 临床观察发现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及其他原因,仍有部分患者出现药物流产不全及无效。为了更好地掌握药物流产的使用及提高完全流产率,本文试对可能导致药物流产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站门诊要求药物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236例,年龄18~40岁,平均24.2岁,平时月经规律,停经时间≤49天,尿HCG(+)。妇科检查:子宫大小不超过孕50天,B超见孕囊直径10~30mm,无严重心、肝、肾疾病、出血性疾病及前列腺素使用禁忌证。

1.2 用药方法

第一天在家顿服米非司酮75mg,第二天同第一天服法,服用米非司酮前后2h禁食水。第三天同一时间在我站门诊顿服米索前列醇600μg,留院观察6~8h,如服用米索前列醇后3h,仍未排出孕囊,再加服米索前列醇600μg,对5h后仍未排出者行清宫术,以免发生药物流产不全大出血[1]。

1.3 药物流产失败的标准

1.3.1用药后未排出绒毛和孕囊,或留站观察过程中出血过多,而行清宫术。

1.3.2用药10天后仍有阴道流血,B超检查发现宫内仍有残留物需行清宫手术。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36例中药物流产失败31例,失败率为13.1%。

2.1 年龄

236例中年龄≥35岁(平均38.23岁)79例,药物流产失败17例,失败率为21.5%;

2.2 既往分娩方式

此研究中有剖宫产史者12例,药物流产失败5例,失败率为41.6%;自然分娩史者123例,药物流产失败16例,失败率为13.0%。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失败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

2.3 孕囊直径

B超测得孕囊直径1cm以内及1~2cm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低于孕囊直径>2cm者(P

2.4 分娩与流产史

有自然分娩和流产史者的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无自然分娩史者,且随着流产次数增加,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增高(均P

2.5 子宫位置

后倾后屈位子宫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前倾位及水平位子宫者(P

2.6 经期时间

经期>5天者79例,失败19例,失败率为24.0%;经期

2.7 孕龄

停经35~39天者共72例,药物流产失败5例,失败率为7.0%;停经40~49天者164例,药物流产失败21例,失败率为13.1%。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失败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完全流产率已达86.9%,但仍有13.1%失败。本组药物流产失败率为13.1%,分析其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1)年龄。年龄≥35岁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35岁以下者,年龄越大越易导致药物流产失败;(2)既往分娩方式。有剖宫产史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有自然流产史者。剖宫产术后由于子宫瘢痕及粘连,致使宫腔形态和子宫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子宫的节律性收缩,使胚胎组织不能及时顺利排出,导致不全流产,因此对有剖宫产史者,应慎重选择药物流产,一旦选择应密切注意其阴道流血的情况。(3)孕囊直径。药物流产中孕囊的大小与完全流产率的高低密切相关。孕囊直径在1cm以内及1~2cm时,药物流产的成功率较高,而孕囊直径>2cm时成功率相对较低。孕囊大小是胚胎发育的基础,孕囊越大蜕膜越多,在孕囊完整排出后,常有不等量的蜕膜残留,可能是由于米非司酮剂量不足,或维持时间不够,不能有效地抵消孕酮对靶组织的作用,导致流产失败,因此孕囊直径>2cm,药物流产后出现异常出血,应考虑清宫处理[2]。(4)孕产次数。有分娩史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未产妇,流产次数越多,药物流产失败率越高。人工流产术后可引起子宫内膜的机械性损伤,术后可发生子宫内膜炎,再次妊娠后蜕膜发育不良致胎盘粘连,流产次数越多,造成子宫内膜损伤感染的机会就越多,导致胎盘粘连的可能性就越大,再次妊娠行药物流产时蜕膜不易彻底排出,致不全流产。提示对有人工流产史尤其是流产次数多者,一旦选择药物流产应特别注意阴道流血情况,及时清宫,并适量使用缩宫素。(5)子宫位置。药物流产效果与宫置有一定的关系,后倾及后倾后屈位子宫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前倾位及水平位子宫者,其原因在于药物流产是阻止妊娠发展,引起子宫节律性地收缩而达到终止妊娠的目的。后倾及后倾后屈位子宫,其宫腔与子宫的宫颈口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当子宫节律性收缩时胚胎不易顺利通过宫腔与宫颈形成的角度及重力的作用排出体外,而造成后倾及后倾后屈位子宫者药物流产失败率高于前倾位及水平位[3]。(6)经期长短。正常经期≥5天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显著高于

通过对导致药物流产失败原因的分析,说明首先要加强育龄妇女的避孕意识;同时在使用药物流产时,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根据药物流产常规观察,如有阴道异常流血,应及时清宫;在现阶段药物流产情况下,仍强调清宫术对药物流产失败者的必要性和及时性,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张静,盛迎伦,王晓霞等.米非司酮配终止早孕出血性清宫物的临床病理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1998,13(2):125~126.

篇7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b)-181-01

随着新型抗菌药物的不断问世及临床广泛应用,使得许多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预防、控制和治疗。而其中部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加剧了细菌耐药产生过程,给临床医师选用抗菌药物及针对性治疗带来困难,本文借鉴有关对临床常见菌的耐药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一些依据。

1临床细菌耐药情况

据统计,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生素青霉素的耐药率 由20世纪40年代的1%上升到 90%,一种耐药性极高,治病力极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萄葡球菌(MRSA) 的耐药率已增至39.7%,成为导致医院内严重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与此同时,另一种导致严重社区感染的耐药菌株――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ST)亦迅猛发展,由该耐药菌感染致死的病例逐年增多。由淋球菌所致淋病原本经青霉素 E治疗可迅速治愈,而今 60%淋球菌对之已产生耐药,青霉素G已难以控制其发展迁延。造成如此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抗菌药物的滥用[1]。

据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对2005年湖北三级医院临床分离菌的耐药情况分析显示,在分离的成人10 131株细菌中,革兰阳性球菌占30.9%,革兰阴性杆菌占69.1%,与国内报道相似。在革兰阳性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占葡萄球菌(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50%和64.4%。在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占41.1%,克雷伯菌属产ESBLs占35.4%。在革兰阳性球菌中,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所占比例最大。近几年,MRSA、MRCNS、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ES)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一旦确定其感染,几乎所有β-内酰胺酶类抗菌药物均无效。在革兰阴性杆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肠杆菌属为主,对β-内酰胺酶类抗菌药物及一代、二代、三代头孢菌素都有较高耐药性。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在所有抗菌药物中耐药率最低,但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达21%~23%,且对嗜麦牙窄食单孢菌天然耐药。

鉴此,制止滥用抗菌药物已是迫在眉睫,当务之急应积极找出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根源,及时采取对策,使抗菌药物得到合理有序的应用,延缓或避免灾难的发生。

2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对策

2.1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合理使用

2.1.1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力求做到安全、有效、经济。选用抗生素必须有明确的感染部位,感染性质和临床诊断。

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门、急诊可采取经验治疗,住院病人应采取目标治疗,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要进行病原学检查,根据药敏结果正确选用抗生素。当临床上分离到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时应检测是否产ESBLs,如确定为ESBLs,不管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如何,首选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治疗;当临床上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时应同时检测是否存在MRSA、MRCNS,一旦确定为MRSA或MRCNS,应首选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应尽量避免联合应用抗生素,本着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和减少不良反应,延缓或避免耐药株产生为原则[2,3]。

2.1.2正确掌握和使用抗生素的剂量、疗程及给药方法。对于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头孢菌素、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半衰期短者,应1日多次给药(时间依赖性)。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等可1日给药1次(浓度依赖性)。因感染程度不同,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特殊情况应妥善处理[4]。

2.1.3预防使用抗生素要做到有指征,有针对性,同时剂量和疗程要合理。对于污染性手术,内科系统疾病如风湿热、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可预防用药。老人、儿童以及粒细胞减低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预防用药。原则上不使用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及三代以上头孢菌素。

2.2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督管理

2.2.1建立健全院、科两级抗生素管理小组是做好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础。医院管理小组统一协调管理,监控全院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定期向全院及临床通报阶段性病原菌流行趋势,细菌的耐药与药敏监测情况,对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分程度进行宣教与处罚。

2.2.2加强耐药菌的监测,改善医院细菌实验条件,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依据。

2.2.3加强对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培训,不断更新抗生素相关专业知识和耐药菌产生趋势知识,杜绝和减少因抗生素不规范使用而产生感染加重或二重感染现象。

2.2.4制定本院抗生素使用规范及实施细则,包括明确抗生素临床使用原则、合理使用方法、预防性用药使用范围、最佳给药方法以及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指征。

[参考文献]

[1]谢景超.控制细菌耐药的措施[J].中南药学杂志,2006,4(5):392-393.

[2]李文印.细菌耐药现状和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策略[J].实用全科医学杂志,2006, 4(6):728-729.

篇8

在临床上,慢性盆腔炎属于妇产科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多是因细菌感染所致,属于中医“腹痛”、“痛经”及“带下病”等范畴[1]。目前临床在治疗该疾病时多是选择药物进行,临床效果相对理想[2]。为此,本研究拟结合我院1年间收治的8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及其临床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常用药剂治疗的重要价值,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0月份到2013年10月份到我院接受诊治的84例慢性盆腔炎及其临床相关资料,所有入选患者均与《妇产科学》、《中医妇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和中医湿热瘀阻证相符合,排除患有严重肝肾疾病、全身系统疾病者,以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和不配合研究者[3],均表示有不同程度的下腹疼痛,部分伴有分泌物异常、腰痛和经期延长等症状;年龄范围在23岁到47岁之间,平均年龄(31.3±4.5)岁;病程在2个月到3年不等,平均病程(17.3±5.3)个月;包括经产妇51例,初产妇33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意义。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西药替硝唑(湖南金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0.4g)治疗,1d1次,1次0.4g,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头孢呋辛(安徽宏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5g)静脉滴注,1d1次,1次1.5g(加50ml注射用水),以3周为1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常用药剂治疗,其中口服妇科千金片(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32g/片)1次6片,1d3次,于每月月经干净后口服;康妇消炎栓(葵花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2.8g/粒)1次1粒,1d1次,以3周为1疗程。

1.3 疗效评定

参照相关慢性盆腔炎临床症状及疗效评定标准[4],临床症状重点观察下腹疼痛、腰骶部疼痛、月经失调情况、子宫有无压痛、附件病变情况等几项,1项1分,总分5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疗效方面,若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停药1个月内无复发,视为痊愈;若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改善,视为显效;若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好转,视为有效;若治疗后症状无变化或加重,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选择SPSS16.0统计包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计量材料分别选择%、(x±s)形式显示,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的比较

经治疗后,发现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观察组明显要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且经统计学处理,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共有39例获得有效治愈,总有效率为92.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0例7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在妇科临床上,产后或是经期间有、多次会阴手术等是导致慢性盆腔炎的重要因素,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导致慢性盆腔炎多是因患者经期产后胞宫胞脉余浊未尽、空虚,以及房室不洁、体质过弱或是过度劳累等,以致胞宫胞脉出现湿热之邪、寒湿日久化热,并与气血结合郁积造成,治疗多以清热除湿、益气化瘀及温经散寒为主[4]。结合本研究来看,我们所选择的妇科千金片、康妇消炎栓均属于中医常用制剂,前者主要含党参、金樱根、鸡血藤和当归等药材,党参有生津养血、补脾益肺之功效,金樱根主治崩漏带下,鸡血藤可疏通经络、补血行血,当归有调经止痛和活血化瘀效果,共奏益气活血、温经散寒功效;并且根据我们多年总结得出,为避免月经周期受到影响,服用该药物需在月经干净后,或是月经来潮前1周停用,且应注意服药期间不宜进食辛辣、油腻及生冷等食物。后者多是在红藤败酱草汤的加减上研制而成,有活血止痛、消热解毒功效,用药期间一般需要在患者大便排空及肛周清洗完毕后进行,并在栓剂得到润湿后再塞入,一般需置于低温通风下存放。此外,通过联用中药制剂的方式,则可进一步稳定患者的血药浓度,且具有起效迅速、药效持久等优势。结合本研究结果来看,经中药常用药剂妥善治疗后,观察组疗效明显要高于对照组(P

经本研究表明,在准确把握用药时间、剂量的情况下,给予慢性盆腔炎患者中医妇产科临床常用药剂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控制患者病情,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高文研.浅谈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J].中国保健营养,2012,3(12):5434-5435.

[2]刘成藏.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探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9):1056-1057.

篇9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9.066

在人们饮食结构以及生活习惯不断发生变化的影响下, 导致患有相关疾病的几率表现出显著的增加。通过临床用药, 为了对相关疾病进行预防以及治疗。在用药治疗过程中, 不但需要对临床用药治疗效果加以关注, 还需要关注患者是否表现出不良反应的情况, 从而避免人体受到了极为严重的伤害[1]。针对患者在实施疾病治疗期间, 临床用药属于较为基础并且重要的一项环节, 针对患者临床疗效的提高表现出显著的价值。如果出现了用药不合理的情况后, 会对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害。为了将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提高, 将药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有效降低, 此次研究将本院收治的西药治疗患者作为主要对象, 临床以促进西药用药合理性展开是否给予管理措施进行干预的对比研究,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西药治疗患者140例作为主要对象;通过抽签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70例。其中, 观察组男49例, 女21例;年龄7~81岁, 平均年龄(46.29±11.59)岁。对照组男50例, 女20例;年龄8~82岁, 平均年龄(47.32±11.5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针对患者在选择西药进行疾病治疗的过程中, 对于西药的应用情况需要进行认真分析。针对药品种类进行认真统计, 针对临床选择的用药方法以及应用药物的总数需要加以统计。对患者临床选择西药治疗情况、患者疾病好转程度以及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等需要进行认真观察[2]。在此期间, 针对患者在选择西药治疗过程中的具体生命特征以及临床症状表现需要加以认真观察。对照组西药治疗患者, 在选择西药治疗过程中未给予管理措施干预。观察组西药治疗患者, 在选择西药进行治疗过程中, 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加以干预, 具体如下。

1. 2. 1 将西药联合用药治疗的合理性有效提高 临床对患者选择联合用药的方法进行干预, 可以将最终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 将患者的疾病病程进行有效缩短, 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此需要将西药联合用药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在选择联合用药方法对患者加以治疗期间, 要求医务人员需要将用药合理性显著提高, 进而针对西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做出有效保证[3]。

1. 2. 2 合理安排西药用药治疗时间 在选择西药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 针对西药用药的时间间隔、患者临床用药时间以及患者的停药时间等进行计划安排, 进而确保用药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4]。

1. 2. 3 将用药管理合理性显著加强 针对用药每一环节的质量监控工作需要做出有效保证, 针对有关用药制度需要进行落实, 对于处方的安全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做出有效保证[5]。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 西药应用剂量以及使用方法不当患者1例, 西药联合用药不当患者0例, 中西药配合使用不当患者1例, 共出现用药差错事件2例, 总发生率为2.86%;对照组患者中, 西药应用剂量以及使用方法不当患者9例, 西药联合用药不当患者10例, 中西药配合使用不当患者4例, 共出现用药差错事件23例, 总发生率为32.86%;观察组用药差错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1.475, P

3 讨论

临床针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确保西药治疗的合理性, 对于疾病治疗后续阶段的顺利以及疾病的诊断等均可以发挥显著的价值。将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力度有效加强对于患者疗效的提高以及治疗安全性的保证表现出显著的价值[6-8]。

对此在选择西药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 对于选择的用药方法、用药剂量以及患者的停药时间等诸多方面需要加以充分掌握[9, 10]。此外需要了解如果相同的药物长时间应用治疗, 或者将应用剂量扩大治疗等, 患者较易表现出不良反应的现象, 对此要求临床医师以及药剂师对于药物的具体使用方法需要进行充分的掌握, 从而保证药物药效得以充分发挥。此外对于药物的使用名称、应用方法以及应用剂量等进行认真核对, 保证未发生错误后, 立即对患者进行发放[11-13]。

本文对照组西药治疗患者, 在选择西药治疗过程中未给予管理措施干预。观察组西药治疗患者, 在选择西药进行治疗过程中, 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加以干预。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中, 西药应用剂量以及使用方法不当患者1例, 西药联合用药不当患者0例, 中西药配合使用不当患者1例, 共出现用药差错事件2例, 总发生率为2.86%;对照组患者中, 西药应用剂量以及使用方法不当患者9例, 西药联合用药不当患者10例, 中西药配合使用不当患者4例, 共出现用药差错事件23例, 总发生率为32.86%;观察组用药差错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1.475, P

综上所述, 临床针对患者在选择药物进行治疗过程中, 需要合理展开西药用药管理干预, 从而针对用药安全性做出有效保证, 降低出现用药差错率, 发挥西药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春丽. 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管理措施探讨.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5, 9(6):827-829.

[2] 朱传荣.探讨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策略.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13):2540.

[3] 吾热别克・阿不里拜.对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探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40):85-86.

[4] 郜红燕.探讨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管理措施分析.医药前沿, 2016, 6(31):53-54.

[5] 唐高峰.多种西药合用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的对策分析.中国处方药, 2016, 14(4):32-33.

[6] 沈通. 探讨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 医药前沿, 2015, 5(25):116-117.

[7] 高改珍, 李姬文. 探讨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 大家健康旬刊, 2014(19):315.

[8] 唐莉. 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8):235.

[9] 严俊珍. 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管理措施研究. 北方药学, 2016, 13(8):150-151.

[10] 张雨秀. 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16):49.

[11] 董英. 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探微.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57):311.

篇10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56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52-02

合理用药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据WHO统计,全世界有30%的患者死亡与用药不合理有关。临床在治疗用药存在着使用抗菌素等药物的不合理性,近七成的住院病人被滥用抗菌药物。要想合理用药,这需要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还要医疗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自律,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和用药水平,同时也要提高公众合理药意识。因而建立有效地临床诊断和治疗程序,是杜绝过度医疗现象,使患者少花钱的同时达到最好的治疗。本文主要分析许多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同时实施药师的合理用药干预,干预临床合理用药的措施对合理用药、缩短住院天数及降低费等系列的医疗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我院,就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进行探讨,实施干预临床合理用药措施的前后变化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择 2010年6月以前病例(干预前)500份,2010年7月后病例(干预后)500份,年龄均在35-60岁,平均年龄50.2±3.5岁,女480例,男520例,所选病例相同年龄、性别及病例两组,两组资料经统计学研究差别很少,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分别抽查2010年6月干预前500份病例,干预后2010年7月,实施药师干预500份病例的抗菌素使用情况、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进行分组对比分析。

1.3 干预措施 依据医师级别,给予相应级别的处方权,加强抗菌素临床应用检查和监督,限制滥用抗菌类药物等情况。对相同的病例及抗菌素应用进行检查和监控排队,比对抗菌素应用数量,并且取消与科室及相关医护人员相关经济利益链条。缩短患者住院天数,预防术前预防性及无症状性的滥抗菌素等药物,减少患者看病费用,减轻经济负担。药师审核处方并按照抗菌素应用规定进行配置和调剂,避免人为大处方及抗菌素滥用药物处方。设置药师咨询岗位,对患者进行合理、准确地咨询服务[2]。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干预前与干预后1000份对比,干预前:住院天数延长,住院费高。干预后:抗菌素药物费用和种类,住院天数,住院费用都比干预前有降低,见表1。

3 讨论

3.1 合理用药现已成为现代药物治疗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合理 药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为有效性、经济性及安全性。安全性是用药的最基本前提,它牵扯用药的风险和效益。医生必须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同时兼顾治疗的有效性和所达到的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的经济性。

3.2 合理用药是牵扯广,难度高的相当复杂性工作 药物品种在随着医药学的研究和发展而迅猛增加,如何在国内常用的处方药物7000种中做到合理用药、做到用药安全、有效、适用和经济。

3.3 药师应全程参与临床指导,检查和监督合理性用药 要想药师干预合理用药达到效果,不仅仅本身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忠实地履行和坚守社会赋予的职责,主动投身临床用药过程,确保用药合理,提高药物治疗质量。及给患者最客观、详实和准确的用药指导,而且最重要的是医疗卫生制度特别是《医疗机构药师制度管理暂行规定》健全和贯彻[3]。持续影响合理用药因素:医疗制度和医疗机构上涨的医药费无论是我国还是发达国家,也成为患者的负担,乃至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据报道,我国药品经费用于医疗单位约占60%左右,我国目前这样的医疗管理和监督制度,许多医院“以药养医”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其采取优质服务、增收节支等措施,药品购销中仍将让利多少作为购药取舍的标准[4]。

总之,规避影响合理用药的主要因素和达到合理用药目的,不仅是医师的责任,而且药师也要提高在药学服务和合理用药监督作用,在临床治疗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定期检查和监督,强化医生书写处方质量意识,充分发挥药师对处方的监督作用,不断分析和纠正出现的不足与错误的处方,才能确保和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何杏仪,张旋华,刘培健.临床药师对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作用[J].现代医院,2011,v.11;No.10305: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