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导师工作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5-05 06:55: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长导师工作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学长导师工作总结

篇1

一、“学长辅导员”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新生适应新环境

在教育背景、文化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大学新生入校后会出现多种心理矛盾,从而使得适应环境成为他们进入大学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刚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感觉更多是兴奋和好奇,由于经验缺乏和心理准备不足,他们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高年级学长的及时介入,能有效的减轻入学新生的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影响。

2、有利于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等学生管理队伍开展工作

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009年已达23.2%,很多高校学生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达到1:400,严重超出了国家教育部要求的1:200。当前90后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生活技能上来说都缺乏指导和帮助。“学长辅导员”制度的实施使得高年级学长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3、有利于高年级学生增强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能力

学长自己本身也是学生,也会遇到和低年级同学相同的问题,通过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同学,老生能够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长辅导员”制度的实施,丰富了老生的经历,开拓了视野。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在当了学长后,往往更加注重自身形象,为了提高自身的威信,能够更加严于律己。

4、有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学长辅导员”制度有效缓解了高校扩招后高校师资力量短缺、老师和学生的比率严重失调的矛盾,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补充。高年级学生在第一线和第一时间帮助教师解决问题,还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和沟通,成为二者之间的桥梁。学长的工作有的放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工作的针对性。

5、有利于推进就业工作

相对于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宣讲会等方式,高年级学长的就业指导对低年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具有更现实的作用。在就业经验及认识方面,他们有一定的发言权和权威性,在日常的交流中,不经意间对就业的看法对学弟、学妹们时时敲响就业竞争的警钟。

二、“学长辅导员”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

1、对学长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及工作支持不够

学长辅导员制的选拔制度不够完善,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选拔体制。且学长在上任之前的培训不到位,缺乏积极的培训和引导;部分辅导员认为学长辅导员是高年级的优秀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放心让他们放手去独立开展工作,而忽略了指点、鼓励和鞭策。没有及时跟学长沟通,缺乏对学长的鼓励和鞭策,容易使学长感到工作动力不足。

2、部分学长对学弟、学妹的帮扶不深入,呈现表面化倾向

由于学长都是高年级同学,学习、工作任务繁重,有很多时候无暇顾及所帮扶的学弟、学妹,甚至出现在引导新生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不良的效果,这样学长制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作;这样就使得学长制建立的意义得不到实现。

3、学长在汇报工作中只报喜不报忧

学长有职责定期向辅导员、班主任如实汇报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状况、思想问题、学习状况等,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但因学长的工作考评等因素,学长在汇报工作时往往只报喜不报忧。使得辅导员不能获得一手的资料,长而久之造成了问题和矛盾的积压。

三、“学长辅导员”制度实施建议

1、加强对学长辅导员工作的跟进力度,明确工作职责

少数学长由于自身原因,工作上虎头蛇尾,由积极变消极,而由于学长人数较多,学院对其工作的跟进力度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及时掌握学长工作的情况。学院应定期召开学长辅导员工作会,学长们可以交流在工作中经验,不断的丰富工作内容,总结经验好教训。

2、完善学长的选拔与聘任机制

学长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此项工作能否良好、顺利的开展。所以在选拔的过程中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聘任对象为思想觉悟高,成绩优秀,作风正派,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工作能力,有亲和力的高年级学长。在每年新生入校前,通常每年的4-6月,从即将升入三年级的学生中进行选拔优秀的学长,进行聘任,聘期为两个学期。

3、建立健全学长的培训机制

由于学长制工作涉及到生活、学习、心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被选上的学长必须参加相应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对学长工作的意义、基本的交流技巧,人际交往等给予指导,解答学长的以对项工作的疑惑,也可搜集历年新生反映多的问题进行培训,使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更快适应新的环境、更早确定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为今后的学生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对学长工作的监督和考核

在学长制的实施过程中.规定学长必须定期向辅导员和班主任汇报新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每学期向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提交一份工作总结报告。学院学生工作小组需定期召集例会,听取学长的工作汇报和新生的反馈信息,再根据两方面信息对学长进行考核。例如,可采用3:3:4的比例考核,即按照所带班级的成绩占30%,出勤30%,低年级学生的评价40%进行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学长,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不称职的学长给予批评或撤换。

四、总结

学长辅导员制度的实行对于学校管理、老生新生的健康成长及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此项创新不仅缓解了目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也提高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但由于学长制管理模式还处在初步探索的时期,实践中也出现了问题,各方面需要一起努力,加大对学长制的支持力度。并健全管理监督机制,使其更加的完善。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48-03

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项目驱动”教学改革以及依托工作室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等方面开展高职教学改革,在国内诸多高职院校均已付诸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也积极针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研究,经过长达4年多时间的深入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基于项目驱动的工作室平台体系架构,系统有机地将企业项目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整个过程,校企双方通过项目进行深层次合作,配套建立完整的管理机制综合管好和做好项目,并让学生参与项目建设,全面提高专业综合技能。

一、基于项目驱动的工作室平台建设思路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行动导向等教学法基础上,其将若干实际工程项目综合体现专业课程所需讲授的教学内容和要求[1],根据项目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实际操作、沟通协调等综合技能素养。将驱动教学实施的项目根据教学认知规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环节、比赛环节、实战环节。其中教学环节则是体现为课堂教学项目和实训教学项目,项目来源于商业项目;比赛环节则是围绕区内外高等职业技能大赛,学生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学生同台进行项目作品竞争,锻炼学生在赛场环境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实战环节则是综合技能提升阶段,分为线下商业项目和线上“互联网+”项目两种,其中线下项目主要为工作室校企合作项目为主,线上项目则以“互联网+”思想为指导,在互联网上类似于猪八戒网等使用抽奖悬赏、在线招标、点对点雇佣等形式承接众包项目,涵盖项目整体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等知识领域[2],极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为他们今后顺利到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夯实了厚重的基础。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学环节和比赛环节突出培养学生基础技能为主,实战环节以实际商业项目为主线强化训练学生综合实战能力,在整个职业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中处于关键位置。本文以工作室作为基础平台,以“谁管项目,谁做项目,做好项目,管好项目”为架构设计理念,制定了项目管理双导师制、项目团队管理机制、项目运作激励机制、项目过程管理机制等四大机制来维系实战环节校企合作项目和众包项目的顺利实施。

基于项目驱动的工作室平台总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二、多元化项目驱动全面培育学生综合技能

1.商业项目教学资源库。以企业已完成的系列商业项目作为主线,有机地在实际项目驱动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综合知识内容,将丰富的合作企业、丰富的商业项目资源开发为可操作可实施的教学资源库,并由基础技能、职业标准和能力拓展模块组成分段式教学资源库。①课程教学项目,按照简单到复杂、先易后难原则,将商业项目进行精简化处理,教学设计时筛选其部分模块能够覆盖完成相关课程内容即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早接触到与项目相关的知识内容,也为后面教学深度拓展这些模块奠定基础。以《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整门课程根据项目任务进行课程安排,围绕一个完整精简版的商业项目案例“B2B商城”开展教学组织活动,将该项目7个功能模块若干个子任务分解融入到课程各个教学环节中,无缝衔接了商业项目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做”有机融合。②实训教学项目,实训教学所涉及的项目是课堂案例项目的升级版,项目核心内容基本跟商业项目关键技术保持一致,保证学生实训项目所用到的知识点能够综合体现,能够全面将其课堂上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解决项目实际问题。同时,综合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接受知识能力水平上的不一致性,在实训教学中将需要采用若干人协同合作的项目分组,每个人根据各自特长分工完成项目各项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降低项目实施难度,确保项目能按期按质地完成。

2.技能比赛项目。2013年教育部明确指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提出了“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引领、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念,达成了“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共识。技能比赛项目很好地锻炼了学生专业技能,培育了他们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了提高技能比赛综合水平,在日常商业项目化课程教学过程中融通技能赛事内容,常态化进行职业能力专业化训练[3],让每位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即可感受到技能竞赛的氛围,增强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竞争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3.商业实战项目。①线下商业项目――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共识,而推动校企之间进行深层次合作的媒介和桥梁则是项目合作。企业拥有源源不断的各类企业项目资源,学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免费的场地和基础设施,有机整合两者资源,企业派遣骨干技术人员到学校现场监督和指导师生如何实施项目,学校师生则根据企业方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来贯彻落实项目具体内容,遇到技术疑难问题或各种障碍,师生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不断反复沟通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无形中提升了参与项目的教师和学生综合技能水平,企业也节省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人才培训费用,实现了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双赢。②线上“互联网+”项目――众包项目,现在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除了传统线下校企合作项目以外,互联网上蜂拥而至的威客、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新媒介极大拓宽了项目来源渠道,学生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参与悬赏任务和项目竞标,体验职业岗位的工作状态,增加接触企业实际项目和亲身实践的机会。同时,众包项目去除了空间地域、参赛者身份的限制,给每个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开放、公平、客观的平台进行同台竞技展示才华,提交成果质量好坏由企业评判,且中标成果公示于众,接受广大网友的监督。师生通过参与企业众包项目进行深度反思,揣摩把握客户的心理和需求[4],明确差距和努力方向。

三、工作室平台项目管理机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项目实施所涉及到课程教学环节、技能竞赛环节及实战提升环境中,课堂环节和竞赛环节以基础技能和竞争能力培养为主,而实战技能培养和提升则是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为此为了更好地落实好实战环节项目,以工作室平台为基础平台,突出学生主置,以“谁管项目,谁做项目,做好项目,管好项目”思路来制定四大项目管理机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其中工作室由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学校提供场地和参与项目建设的人力资源,企业出资负责对工作室进行改建,构建与企业公司环境一致的工作场所。

1.项目管理双导师制。项目管理实行双导师制,其中工作室骨干教师为日常管理指导导师,主要针对在工作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因材施教,针对项目团队中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具体的建议和引导,及早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集指导、辅导、教育、管理、启迪及影响于一体,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完善了育人机制;项目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则是学生们的技术导师,他们将最新先进技术、项目需求、管理理念引入到日常的项目建设中来,项目建设中把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灌输到学生即未来的员工中,使员工产生认同感,降低企业招工成本。

2.项目团队管理机制。①建立“扁平化”项目团队,随着工作室项目承接能力逐步增强,成立的项目小组逐渐增多,为了增强工作室内部协调与沟通需要,建立“扁平化”组织机构:导师―项目经理―项目成员,每个项目组成员结构根据项目需要进行合理搭配,一个团队人员能力安排上体现概要设计、后台开发、前端设计、数据库设计、文档编写、系统测试等方面。利用在线团队协同工具Tower实行扁平化管理,通过Tower项目协作工具“teambition”进行项目讨论和沟通、任务添加,了解项目团队成员近期工作动态,项目团队各层次成员工作总结和经验分享,安排工作日程,展现团队成员结构等。通过应用“扁平化”共享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和知识的共享,实现信息在管理人员和一线技术人员之间迅速传递,缩短问题反馈的时间和效率,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和运作效率。②“以老带新”、“学长制”,工作室双导师毕竟时间与精力投入有限,日常项目管理中需要学生积极参与,选取高年级技术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学生组建“学长制”,以老带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工作室内形成“传帮带”的传统。通过实行“学长制”,将工作室中优秀高年级学生吸纳进入项目管理层,定期召开技术讲座,分享项目建设经验;针对项目开发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重难点知识、相关文档撰写等方面的培训,对低年级同学碰到的技术疑难问题给予帮助解答,指导低年级同学优化学习方法、精选学习内容等,调动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5],搭建了高低年级学生之间沟通桥梁,促进了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给他们提供展现才华的舞台,提高了他们交流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协作能力,是对工作室双导师制的有益补充。

3.项目运作激励机制。①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基于项目驱动推动教学改革,参与教师无论在课堂、实训、指导学生项目建设等方面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教学改革要保持长时间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建立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教师完成日常的课程教学任务后,组织学生完成校企合作项目取得项目利润,按照教师在项目中的贡献度进行绩效分成;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自治区和全国各类专业和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技能大赛获得较好名次,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②学生综合激励机制。建立物质和精神双重综合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成就动机,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对参与项目学生推行项目承包激励机制,根据工作量,多劳多得,对项目有突出贡献的,对其个人进行奖励,最大程度的发挥项目组每个成员的工作和学习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在工作室参与项目,积累工作经验以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目标,参与项目成为一种工作履历,成为毕业应聘时的工作经验凭证[4]。此外,众包项目让学生接触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上各种项目需求,可以准确了解自身要求掌握哪些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立足社会,确保学习目标明确。同时,众包项目可以网聚天下人做天下事,也为学生提供了SOHO创业新途径。

4.项目过程管理机制。①项目双向沟通机制,以项目合同所规定项目建设周期作为总时间段,以项目规定预期成果作为总目标,以项目建设总时间作为周期,按照项目开发工作过程将项目总目标任务细分各个阶段目标,明确评价标准,应用互联网团队协作工具Tower.im建立全程透明化监控机制,团队在线讨论、任务指派管理、文件共享、日程安排、在线文档查看,项目实施分阶段实施步骤、进展情况、实施过程详细数据,均可向项目指导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及参与项目学生开放,项目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够及时了解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状况[6],从而建立项目管理者与项目实施者之间双向沟通通道。②项目阶段考评机制,严格按照项目合同总体目标划分各阶段实施目标,项目组成员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分解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团队成员实施过程中需要全盘协同合作方可完成项目任务,项目需求、整体设计、开发编码、系统测试、系统改进等项目具体任务在团队协作工具Tower.im得以详细记录,若某一项目其项目成员间在某一阶段的项目任务协调进度不一出现问题,这都将影响到该项目在这阶段的考评绩效分数,也将影响到整个项目组团队和项目个人项目验收总体绩效考核。

四、平台运行及成效

自2012年实行基于项目驱动的工作室平台建设,先后有2009~2015级连续7届共500多名学生参与到工作室项目建设,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术技能大赛荣获80多项佳绩,在校内完成了区级精品课程《网络营销》课程网站、院级精品课程《体育―球类》及《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网站建设,为企业开发了“在线学习系统”、“通用权限管理系统”、“北部湾经济区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北部湾经济区在线决策支持系统”、“北部湾经济区在线电子地图服务平台”等8个系统,承接40多个企业CMS站点建设,完成土地规划、整治类项目10多项,实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产学结合且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服务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徐承亮,曾文英,钟京,等.高职信息工程专业多途径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5,(9):49-52.

[2]王梅源,鲁耀斌.软件外包项目全过程管理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2):79-80.

[3]徐林,张兰平.技能竞赛与项目化教学改革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4,(34):141-142.

篇3

一、活动目的及意义:

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才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全校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良好学风是培养学生本事的基础和保证。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优良学风的重要资料。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动机,学生仅有树立了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强烈事业心和为社会主义建设献身的精神,才能有高尚的动机、产生刻苦学习的永久性动力。

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我校的方针政策,加强学风建设,同时使我院同学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竞争意识,培育创新观念,构成争先创优的整体风尚。我校以班级为团体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使学生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树立事业心,培养奉献精神,强烈职责心和高度职责感。做“四有”新人——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二、活动主题:

丰满,天使的羽翼

三、活动时间:

___4年3月23日

四、活动地点:

__大学__学院___教室

五、活动对象:

__大学__学院护理___全班同学

六、活动资料:

①由一名同学以PPT的形式介绍历史上着名的护士和事迹

②六人组织起来诗朗诵,一人放一些音乐和图片(同学们的照片,医院等等)作为背景,表达对护士这个职业的崇高敬意。

③两人一组做“心有灵犀”游戏,规则为屏幕上显示一些医学护理的专有名词,一人正对着大屏幕做一些解释名词的手势或动作,另一人背对大屏幕猜出屏幕上的词语,三分钟为限,由四组同学参加,猜对最多的一组将会获得奖品。

④由参加手语社的三位同学用手语“唱”《感恩的心》,六位同学手捧蜡烛轻吟歌曲。

⑤主持人问一些护理专业知识或常识等问题,两位同学边踢毽子,转移注意力,边反抢答问题(将问题的答案反着说),抢答对的最多的一组将会获得相应的礼品。

⑥由三位同学演绎小品

⑦由每个宿舍派出代表成员上台发言,关于我们的学习,梦想,自身素质等。

⑧由“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结束这次主题班会。

七、经费预算:

毽子2元

棒棒糖25元

八、活动其他安排:

⑴活动经费:由护理___班费所出

⑵后勤工作:由护理___班一位同学拍照

⑶前期准备:PPT由团支书制作,主持人演讲稿由主持人自行准备。

学校学风建设个人工作总结范文2

班级建设的核心是团结同学,每位同学都能出谋划策。其中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班团体良好的班风学风,一个班的未来走向取决于这两者。严肃的班风有助于大家能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优良的学风不仅仅是大学里重要的一环,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和我们的学习走向有很大关系。所以为贯彻我院关于加强学风建设活动的有关决定,结合我院的具体情景特提出如下方案

学情分析

(一)成绩分析

农工学院高数期中考试,我们班成绩不尽人意,让我们班的同学明白了很多,大学里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并且高数、化学这些课程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学会的,要正视成绩,想好之后的学习方案。

(二)课堂听课效率分析

课堂听课效率总体来说不高,课堂玩手机、睡觉现象较严重。有时甚至会连课本都不带。

(三)整体学习情景分析

我们班同学整体学习习惯不太好,书写普遍较差,学习上不够进取不够主动。并且大部分同学存在偏科现象,对于大一的计算机课程基础知识和应用实践本事欠缺。可是班里拥有默默学习的同学,我想能够让我和他(她)们一齐来带动学习的氛围。

(四)纪律情景分析

班级纪律在管理上比较困难,难以到达真正的安静,并且在快下晚自习的时候总是很乱很乱。

(五)考勤分析

1.课堂考勤整体来看基本没有迟到早退缺勤的,可是有一部分同学总是去选择后排,并且由于刚从高中拼搏过来,同学们慢慢的表现出拖拉,睡懒觉。

2.晚自习考勤一般会缺十人左右。

学风活动

(一)考试活动

打算每周开展班级小测试,不仅仅是对大家进行知识巩固,并且是一种警示。

(二)班会时进行对同学的表扬与批评

班会时对学习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借以督促大家比着学习。对平时上课迟到、无故旷课、被教师批评的同学进行点名批评,并且按照班规进行惩罚。

(三)开展学习小组

初步打算为了更好的让同学之间进行学习交流,经验分享,班级内开展学习小组,由组长带动组员互助学习。并且邀请学长(姐)分享学习方法和经验,从而促进同学学习主动性和进取性。

学风塑造

(一)班风学风

由班委带头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以身作则,明确分工,写好自我的学习计划,借以带动班内同学进取学习。并且能够多和导员以及导师沟通,给同学讲讲大学中学习仍是第一重要的。

(二)学习和生活习惯

以宿舍为单位,由舍长和学习习惯好的同学督促别的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班级团体意识。每个宿舍舍长要带好学习的头,合理分配任务和工作。并且对于一个宿舍来说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看见教师、学长的时候打招呼,在公共场合要注意自我的言谈,注意礼貌和坚持安静。

(三)创新实践

Xxx书记讲到五有人才,需要鼓励同学们去进行创新实践,在学有余力的条件下进取参加学院乃至校级的活动,班团体要营造一种创新意识,把班团体的团结意识搞上去。

学习自律公约

(一)班干部

班委起带头作用,严于律己,说到做到。班委要经常和同学们交流,对于学习不认真的进行沟通交流,多多关心全班同学的学习,带领班里同学团体向前,做同学的榜样。

(二)全体同学

1.同学们要保证出勤,不迟到、不早退,上课、晚自习杜绝睡觉。

2.作业按时、高效、定量完成,严禁抄袭作业。

3.为保证第二天的学习效率,晚上尽量早睡,过十一点手机不允许出声,由舍长监督。

学校学风建设个人工作总结范文3

一、目标:

营造了一个“团结互助、活泼进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班级氛围;构成“勤学、善学、乐学”的良好学风。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端正教风、培养学风、整治校风”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成“勤学、善学、乐学”的良好学风。促进我校“科学管理、规范治校、严谨治学、精心施教、勤奋学习、进取向上”的良好校风的构成,努力构建和谐、平安、礼貌学校,促进同学们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良好学习习惯。

三、目前班级“学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就学风而言,少数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得过且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淡薄,主动学习、自我学习的本事较差,晨诵暮读的良好习惯还未养成。

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礼貌礼貌、良好品德的构成还需加强。礼貌用语、尊重谦让、致意问候、轻步右行等礼貌言行还未完全成为习惯,出言成脏、好奇围观、乱扔垃圾等不礼貌言行偶尔发生,这些都与我们的目标还有必须差距。

四、班委会关于学风建设的计划有以下两个方面具体特点:

(1)勤学、自律,创优良学风树立正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刻苦踏实,勤奋进取,独立思考和钻研,努力培养综合学习和研究本事,进一步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质量。充分利用学校学习资源与设施,拓宽知识、提高素质。增强学习动力,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进取参与课堂活动,专心听讲,勤做笔记,认真作业。树立进取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意识和精神。进取参加社会实践及公益服务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

(2)促学风建设,从自我做起树立“创优美环境,树优良学风,从自我做起”的意识,明确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进取行动起来,以创立优良学风为己任,为学风建设献计献策,进取参加学风建设,从严要求,做一名贴合时代要求的优秀大学生。培养礼貌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时间观念、自控本事、公德意识、团队精神和团体观念,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规范行为举止,强化日常管理,努力建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宿舍、班级环境。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300430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培养卓越教师已成为教师教育的新常态。2014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培养卓越中小学教师――“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的目标,并要求分类推进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

《意见》颁发以后,许多高师院校推出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并扎实开展实践研究,探索分类培养卓越教师的新模式,构建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卓越教师的新机制。本研究以经教育部确认的80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为样本,以中国知网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刊发的“卓越教师”相关文献为基础,并参照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验收工作会议资料汇编,构建了卓越教师协同培养机制模型,以期为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的院校和同行提供借鉴。

1“卓越教师协同培养机制”核心概念的界定

卓越教师协同培养机制是参与培养卓越教师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等组织及其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是促进、制约、维系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卓越教师系统化、制度化方法的总和。卓越教师协同培养机制以培养卓越教师为目标,以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教师教育共同体(以下简称“UGS”教师教育共同体)为平台,以高校、地方政府与中小学校 “三位一体”协同培养为基本方式,以动力激发、协同治理、协作执行和评估反馈四个向度为基本框架(关系如图1所示)。

其中,动力激发机制为“UGS”协同培养卓越教师提供动力源,协同治理机制为“UGS”协同培养卓越教师奠定组织基础,协作执行机制为“UGS”协同培养卓越教师指明实操路径,评估反馈机制保障“UGS”协同培养卓越教师始终指向既定的目标。四维机制耦合互动,实现“UGS”协同培养卓越教师的目标。

2.1动力激发机制

动力激发机制是指“UGS”教师教育共同体为充分调动各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创造性地开展卓越教师培养工作,提高职前教师专业素养而采取的各种授权、赋责和惠利的方式和过程。动力激发的主要实现路径如下。

1) 资源共享。“UGS”教师教育共同体资源是共同体场域内外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包括人、财、物等。但开展合作之前,这些资源都“各有其主”,也“各为其主”。“UGS”教师教育共同体就是在原有“旧主”之上建立一个更大的场域,并构建了一个更大的“新主”――“UGS”教师教育共同体。这就使原先那些“各有其主”的资源――大学较为完善的实验设备和智力资源、地方政府的行政资源以及中小学丰富的教学经验储备和教学情境资源等成了“UGS”的公共资源,从而实现了资源的二次集聚。但这种“二次集聚”,并不是简单的“1+1+1=3”,而是“1+1+1>3”。因为在资源的“二次集聚”过程中,共同体对“UGS”现有的各种资源除了直接“拿来”,还会进行甑别、选择甚至是改造,这样,原有的资源就会产生“增益”――“教师教育利益”[1],这是教师教育共同体有效运行的主动力,资源共享的方法途径有四种。

第一,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对接“UGS”三方发展规划,整合、拓展教育实践基地的功能,按照各学校的优势,分学科建设实践基地,既作为职前教师教育实习基地,又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用优质教育实践基地“倒逼”“UGS”三方协同培养职前教师。

第二,共建教师队伍。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协调下,大学可以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教育者到教育实践基地进行交流和合作,在中小学教育现场汲取行动智慧和实践智慧,提高自身的教师教育素养;中小学可以选派特聘导师或骨干教师到大学进修各种课程或提升学历层次,丰富教师的思想智慧和理论智慧,提高在职教师专业素养和指导职前教师的能力。这是用“异质性”优质资源吸引“UGS”三方f同培养职前教师。

第三,共同开展教育研究。大学善于科研,中小学长于实践,两者结合,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激活。“UGS”教师教育共同体可以组织导师以指导职前教师的论文为契机,选取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小问题,组织职前教师和中小学特聘导师开展联合研究,既可以提高职前教师学位论文质量,也可以带动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高中小学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使中小学特聘导师指导职前教师的同时实现教学相长。

第四,共享各类学术资源。为了提高职前教师的培养质量,各师范大学建设了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库、案例教材库、中小学精品课程库等资源库。这些资源既可以用于职前教师培养,也可以用于在职教师继续教育。“UGS”教师教育共同体建立以后,大学应将此类资源向“UGS”教师教育共同体成员单位开放,以增强参与合作的中小学教研员、教师的身份认同,激发他们的团体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合作的热情。

2) 民主决策。政治人的行为假设指出,人之行为除谋求货币收入、物质享受之外,还谋求包括权力、尊严、名誉、社会地位等难以用纯粹经济尺度衡量的“利益”。有研究显示,教师参与教师教育共同体民主决策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性,使教师获得群体归属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维持甚至不断提高教师们参与合作的热情;有利于集思广益,充分吸取合作一线的教师们的意见,使合作更具有针对性,可以获得合作成员的高度认同[2]。因此,在职前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让全体成员特别是普通教师参与职前教师的招生、录取、课程开发、教学实践、论文写作全过程的相关决策,有利于调动合作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以沈阳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为例,为了统一“UGS”各合作主体的认识,该校从最初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到改革试点工作的各个阶段,再到自评和总结,共召开不同规模的工作、调研会议三十余次,邀请“UGS”各方成员对重点工作进行集体研讨,通过全程参与决策,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实现共同进步[3]。

3) 持续激励。激励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去影响人们的内在动机或需要,从而强化、引导或改变人的行为管理策略。激励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对于“UGS”教师教育共同体这样一个跨组织合作的复杂系统,持续的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持续的激励,才能不断强化合作参与者的协作意愿,促使他们把外在要求升华为内在需要,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持续激励既要有精神激励,也要有物质激励,具体方式如下。

第一,绩效评价激励。大学、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应修订绩效评价制度,将指导、培养职前教师绩效纳入教师绩效考评体系,使指导、培养职前教师成为大学和中小学教师的法定责任和义务。

第二,晋升晋级激励。修订大学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将指导职前教师工作纳入专业技术资格评聘条件体系。同时,大学和中小学应联合教育行政部门,将指导、培养职前教师工作业绩纳入大学和中小学名师、骨干教师评选的条件体系,以激发教师指导、培养职前教师的积极性。

第三,培训进修激励。对于教师,增加高层次的培训和学习是激励他们工作的另一个动力。“UGS”教师教育共同体应定期面向参与合作的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举办一些高端培训,并定期选派优秀的骨干教师去国内外知名院校进行访学。另外,大学还要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对参与教师教育合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中小学进行激励,以激发学校这一群体动力。

4) 环境优化。系统总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UGS”教师教育共同体是一个跨组织合作的复杂系统,因此,其不仅要优化内部环境,还要注重协调外部环境。优化内部环境,重点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过程中,通过思想的碰撞与交流,行动的交互与创生,增强责任意识,强化“我们”意识,最终衍生一种“互依、互尊、互动、共生、共创、共荣的教师教育文化”[4]。在这种教师教育文化的支配作用下,大学、地方政府与中小学合作主体之间能通过身份认同形成一种“依伴”关系,结成为一个教师教育团队,履行教师教育职责。优化外部环境,需“UGS”教师教育共同体积极地影响和改造环境,与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良性的互动,从外界引入足够舆论支持、政策保障及同侪经验,使“UGS”教师教育共同体远离平衡态,无限接近临界状态并最终发生涨落,形成合作“增益”――教师教育利益和教师教育文化,从而促进“UGS”教师教育共同体有序运行和演化。

2.2协同治理机制

协同治理机制是指“UGS”教师教育共同体为培养卓越教师而对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及其成员进行指导、控制和协调的方式与过程的总和。它以建立科学合理的“UGS”教师教育共同体管理组织体系为前提,以优化协作系统内部环境为基本内容,以实现参与合作的组织和个人的关系协同、资源协同和利益协同为基本任务,最终达到增强目标认同,强化协作意愿,提高协作自觉的目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构建治理组织、规范组织运行、制定治理制度和配置共享资源等。

1) 构建治理组织。复杂组织往往通过构建组织体系,层层分解任务,为实现组织目标奠定基础[5]。纵观国内外成功的“UGS”合作项目,都十分注重构建完备的组织体系。张景斌、朱洪翠(2015)通过研究构建了“US”教师教育共同体组织结构体系,本研究参照该体系构建了“UGS”教师教育共同体治理组织体系(见图2)。

该组织体系分为三层。第一层属于领导层,领导小组成员由大学、地方政府和中小学领导(分管领导)担任,主要负责制定共同体发展规划,并对各部门、各成员单位的任务进行分配和协调;学术委员会成员由三方专家担任,主要负责职前教师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师教育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第二层属于管理层,执行委员会负责职前教师培养方案的整体实施;技术委员会提供共同体运行所需要的各种技术支持,从技术上保障共同体的顺利运行;协调委员会主要负责共同体组织制度建设,协调合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冲突,并提出解决方案;评估委员会负责对共同体运行的过程与成效进行检查督导,并及时将运行成效和目标的达成度反馈给组织体系各机构和各成员单位。第三层属于执行层,各导师组负责职前教师学科专业具体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各成T单位联络组负责相关合作培养工作的具体落实。

2) 规范组织运行。“UGS”教师教育共同体的治理,除了要建立完备的治理组织,还须规范组织运行,才能充分调动“UGS”三方成员的积极性,为共同体向高阶有序自组织状态演化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一,充分赋权。“UGS”教师教育共同体管理层和执行层成员一般都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织认同和自我实现是他们参与合作的不竭动力,只有高层管理组织充分赋权,才能充分发掘中层管理人员管理才能,推进共同体运行管理创新,提高效益。同时,充分赋权也有利于高层管理者集中精力做好“UGS”教师教育共同体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不断提高共同体建设水平。

第二,加强协调。“UGS”教师教育共同体各层次机构的合理分工,以及不同层次机构和各层次机构之间的有效协调合作,才能保障各子系统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如是,不仅能使高层决策顺利贯彻落实,又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

第三,严格问责。问责主要关心的是权力被行使的方式。协同治理结构中,每个参与方似乎都承担一定的责任,但似乎没有一个组织担负着一种全责,在这种情况下,谁承担责任、该承担多少责任便难以确定,这就给问责带来了困难。但如果不严格问责,就容易助长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合作效率甚至使合作解体。

3) 制定治理制度。无论是赋权还是协调,都应该体现于制度层面。因此,必须注重“UGS”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制度建设,提高共同体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促进“UGS”教师教育共同体自组织运行。“UGS”教师教育共同体治理制度主要包括:

第一,国家宏观政策。为推进“UGS”教师教育合作,各国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或政策文件,明确大学、地方政府与中小学教师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职前教师指导性培养方案、专业标准以及大学与中小学联合培养考评方案等等。

第二,共同体具体制度。为推行协同治理,各教师教育共同体须制定一系列协同治理制度,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招生和学籍管理制度;二是课程开发和实施制度;三是教学管理制度;四是导师聘任和管理制度;五是见习实习制度;六是论文答辩制度;七是经费使用制度;八是考核评估奖惩制度;九是交流例会制度等等。由于这些制度需要不同的合作主体执行,因此,只有经过充分协商,才能使制定的各项制度获得大多数合作主体的认同,制度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 配置共享资源。“UGS”教师教育共同体共享资源是共同体场域内外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包括人、财、物等。但开展合作之前,这些资源都“各有其主”,也“各为其主”。“UGS”教师教育共同体就是在原有“旧主”之上建立一个更大的场域,并构建了一个更大的“新主”――“UGS”教师教育共同体。这就使原先那些“各有其主”的资源――大学较为完善的实验设备和智力资源、地方政府的行政资源以及中小学丰富的教学经验储备和教学情境资源等成了“UGS”的公共资源,从而实现了资源的二次集聚。但这种“二次集聚”,并不是简单的“1+1+1=3”,而是“1+1+1>3”。因为在资源的“二次集聚”过程中,共同体对“UGS”现有的各种资源除了直接“拿来”,还会进行甑别、选择甚至是改造,这样,原有的资源就会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和功能。

2.3协作执行机制

协作执行机制是指参与“UGS” 教师教育共同体的集体和个体合作成员,相互配合、协同培养卓越教师的方式与过程的总和。具体而言,即参与共同体的大学学科导师、中小学特聘导师地方教育行政人员等合作成员,按照“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通过协作修订目标、协作开发课程、协作优化流程、协作实施教学等方式,提高职前教师的基础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管理素养、研究素养和信息素养。

1) 协作修正目标。“UGS”教师教育共同体顶层设计者要高度重视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阐释、修正工作,组织大学教师教育专家学者、中小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以及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科研机构相关人员广泛深入地开展职前教师教育观念的宣传、学习与研讨,特别是要组织理论工作者走进中小学教育现场,用理论烛照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树立科学的职前教师教育观,厘清职前教师教育的教育内涵,准确定位“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这一卓越教师培养目标,以便各培养单位瞄准目标整合资源,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2) 协作开发课程。目标解决的是为什么而教问题,课程则须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教师教育课程思想应体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6]“当前的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性突出不够,尤其是案例型课程资源短缺的问题相当突出,实践指导类课程开发利用工作远远不能适应高质量培养工作的需要。”[7]因此,“要结合当地基础教育的实际,鼓励高师院校与教师进修学校、重点中小学联合编写教师教育教材,加强教师教育课程建设。”[8]“大学从事教育硕士学位课程教学的教师更应摒以理论的逻辑来裁剪教育实践内容的学术习惯,主动深入实践现场,对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或指导实践有一个新的理解,并以此为依据重新设计、组织教学内容。”[9]总之,要按照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理念开发卓越教师教育课程。

3) 协作优化流程。课程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而流程则是解决按什么顺序教的问题。流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使事物演进的关键步骤按照一定的时序关系(如串联、并联、反馈等多种结构方式)徐徐展开。职前教师培养的关键步骤中,亟待优化的就是实践教学(包括教学设计、见习、实习、教育调查等),以及教育理论课程、学科教学研究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等与实践教学的科学合理安排。现在,不少师范大学将实践教学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进行集中安排。这样的培养流程利于学位课程的修习,也便于加强学生管理,但这种分段分块式的流程设计,明显限制了学生的实(见)习范围和经验,而且割裂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联系,难以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激活,交互创生。解决此类问题,可以借鉴英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PGCE)培养流程的安排,通过与实践基地、特聘导师充分协商,将见习、实习时间适当分散。

首先,分散教育见习时间。职前教师入学后,每周有半天时间带着问题在中小学观摩课堂、开展调查,就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和特聘教师交流讨论,并将其带回大学课堂和大学老师、学习小组共同讨论。

其次,分散教育实习时间。将3个月的实习时间适度分开,在第三学年的下学期安排1个月时间进行第一次实习,第四学年的上学期再安排2个月时间开展第二次实习,两次实习要求逐渐提高。这样安排,既体现教育实践的连续性又体现阶段性,还可以有效化解学习和求职的时间矛盾。

另外,专业必修课的学习方式方法也可以进一步优化,可以将部分专业必修课如学科课程与教材分析、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等下放到中小学,在特聘导师指导下修习,大学只负责监督与考核即可。

当然,培养流程的优化涉及到大学和中小学人、财、物等多方面的协调,需充分考虑到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之上才能实施。

4) 协作实施教学。流程解决了按什么顺序教的问题,最后需要解决的是怎样教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等建构的“体验―对话―反思―再体验”交替转换的SECI模式[10]优化“UGS”共同实施教学的路径。

第一,职前教师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经常观摩中小学教育现场,体会教育教学的隐性知识,培植教师专业意识、感情和信念;

第二,职前教师带着自己的体会与大学导师、中小学特聘导对话,并在模拟及现场演练中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理论和隐性知识的理解;

第三,大学、中小学及与社会其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健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和专业实训基地,共享资源,分享成果;

第四,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鼓励大学导师和中小学导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丰富职前教师的实践体验,并通过行动研究提高教育硕士教学改革研究能力,同时促进实习基地学校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2.4评估反馈机制

“UGS”教师教育共同体评估反馈机制是通过对共同体运行过程进行全程跟踪评估,并适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合作主体(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保障共同体运行质量的制度和方法的总和。通过评估反馈,可以及时了解到共同体内部大学导师、中学特聘导师和职前教师的思想动态、培养过程以及培养质量,可以鉴别优劣、比较高低,不断为“UGS”教师教育共同体有效运行创造条件。主要包括多主体评估反馈、多维度评估反馈和全过程评估反馈。

1) 多主体评估反馈。职前教师培养质量的高低,需多主体参与评估,方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第一,自我评估反馈。建立《职前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要求职前教师在专业课程学习、教育见习和实习期间,定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分析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并形成书面评价报告。

第二,导师评估反馈。将自我评价报告和大学学科导师、中小学特聘导师交流讨论,请指导教师评价、签名。编制《职前教师课堂教学观察量表》,在教育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大学导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定期观摩职前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根据评估标准,评定等级,并给予书面和口头反馈,作为最终评估的依据。

第三,同伴评估反馈。在教育见习和实习期间,实习小组成员使用《实习手册》,对同伴的教学实践,特别是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记录其成绩,指出其不足,提出合理化提出建议,定期交流讨论。

第四,学生评估反馈。编制《职前教师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在教育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和结束后,发放给职前及时实(见)习班级学生进行问卷,了解他们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情况,特别是改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情况,由督查小组及时反馈给职前教师本人。

通过这种多元主体的评价和反馈,“UGS”教师教育共同体能不断优化联合培养行动,职前教师也能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2) 多维度评估反馈。根据职前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其细化为职前教师学习期间所需完成的具体活动,由多主体联合考评,并对其不达标的项目进行监控,敦促其完成。在学生学习、见习、实习的过程中,参与观察的大学导师、中小学督导、中小学特聘导师、同伴使用各种手段从不同的维度评估参与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单位和个人,有利于职前教师扬长避短,自我完善。

3) 全过程评估反馈。

第一,事前评估反馈。事前评估反馈又称前反馈,它处于评估反馈的初始阶段。这种评估反馈是在培养进行之前,为保证将来的结果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尽量减少偏差而做的充分准备。首先,对进入共同体的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针对调研的情况召开导师组会议,探讨针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培养方案。其次,预测在培养过程中可能出F的问题,制订相应的预案,一旦出现问题就可及时纠偏。

第二,过程评估反馈。“学习是一个多维的、动态的社会活动,大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考量和评价,可以让大学了解到它所提供的学习机会和活动是否充分,以及学生是否有效地使用了这些教育资源,从而让大学政策制定者可以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有效决策,以提高该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11]过程评估反馈一般是在现场进行,管理者直接对职前教师的培养情况进行考察,检查并纠正偏差。例如,通过观摩职前教师的课堂教学,调阅职前教师撰写的反思日记,开展职前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进行微格教学等,及时了解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种形成性评估反馈能够及时发现联合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作出有效调整。

第三,事后评估反馈。事后评估反馈是指在职前教师培养基本完成之后,使用职前教师评估指标体系对职前教师专业成长情况进行复评,并辅以访谈,把实际的培养成效与培养目标进行对比,找出偏差,以此指导和纠正未来的联合培养行动。对于高校评估而言,评估反馈的有效性最为集中地体现在“复评”或“再认证”过程中。只有收集反馈意见进行再评估,才能形成“评估―反馈―改进―评估”的闭合回路,促使教师教育利益和教师教育文化序参量的形成,推动“UGS”教师教育共同体自组织运行。

总之,卓越教师协同培养机制是一个机制集,其运行绩效不是由单一方面的机制决定的,而是这些机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四维机制相互耦合、共同作用,才能促进“UGS”深度合作,协同培养职前教师,实现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出更多的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教师,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历史跨越。

参考文献

[1] 朱洪翠.大学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5,5:88.

[2] Wan, E. Teacher Empowerment: Concepts, strateg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schools in Hong Kong[J]. Teacher College Record, 2005,107(4):842861.

[3] 全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报告[R].北京: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验收工作会议资料汇编,2013,4:4762.

[4] 吴康宁.从利益联合到文化融合:走向大学与中小学的深度合作[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511.

[5] 宣勇.大学组织结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0101.

[6] 戴伟芬.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抉择与融合-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流变[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1):9396.

[7] 傅维利.教育硕士质量保证与培养资源供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5):1316.

[8] 朱新根.论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及其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113116.

[9] 朱晓宏.实践取向的教育硕士课程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09(12):6265.

[10] 顾小清.行动学习: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05(3):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