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培训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8-22 18:22: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微信小程序培训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微信小程序培训总结

篇1

1、微信小程序项目开发方面

我之前从没有接触过微信小程序的开发,这次在“大别山干部学院”项目开发实践中终于明白了项目开发的整个模块划分和流程。在本次项目中我主要负责小程序的前端的客户端开发。开发工具为“微信开发者工具”软件,需要熟悉JavaScript、网页制作相关知识,还要学会查看微信小程序的相关开发文档。刚开始进度很慢,因为我对软件不熟悉,也不会查文档,难度比较大,总觉得自己不可能完成这个项目任务。还好我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不懂就问老师。也很感谢老师在百忙之中还能抽出时间来给我解答疑问,最后在我们小组每个组员的努力下,我们的微信小程序项目终于能运行起来了。所以说这次实践再次证明“世上无难事,只要敢登攀”,“团结就是力量”。通过这次团队项目制作,我了解了团队合作的可贵和力量,在工作中,除了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也变得非常重要,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合作的培养。当然也有遗憾,就是我只专注于自己的任务,对项目后台和管理员界面react技术还是不够了解,以后应该多多学习,全盘掌握。

2、企业顶岗实习

(1)开展企业实践锻炼活动,提高了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高职院校强调的是培训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作为专业课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具有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才能教好学生。这次顶岗实习我们下到的了“湖南科创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参与科创员工的工作,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技能,也对以前所教理论课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提升了自主技术开发研究和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

(2)参与企业实践锻炼,熟悉企业工作流程,了解行业现状与发展方向

通过参与员工的工作流程,了解与自己所教专业相对应企业、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利于在我们以后的教学中及时加入新技术,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教学中,把行业现状和特点如实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尽早与社会接轨,不至于让学生走出校门,与行业实际脱离太过,从而产生种种不适应。

篇2

教师培训实践中的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培训理念――技术主义和反思主义的冲突。前者以科学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教师发展就是教师对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的合理应用,乃至走向成熟的过程。因此,教师培训时主要侧重于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培训。后者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教师实践的对象是人,教师发展就是其对人性、对社会、对教育理解和感悟的过程,故而教师培训多侧重于理论方面的深化和拓展。技术派鄙薄理论,反思派轻视技术,两派各执一端,都有失偏颇。因此,从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来看,惟有将技术与思想融合起来的培训,才是有效、高效的。

那么,如何有效整合技术与思想,使培训既超越经验主义,操作主义的局限,又避免“雾里看花”,越看越糊涂的困境,这是我们校本培训面临的问题。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受《小学语文教师》“辩课进校园”的启发,在培训实践中逐渐探索、总结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该模式分为“主题讲座――课例实践――辩课互动――点评提升――研修反思”五个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在培训中要将技术与思想整合起来,真正实现培训的优质化、高效化;培训初衷是搭建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融合、互通的平台,既让教师感受思想的冲击力,形成自身的教育信念,又能学会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技能和策略,实现学用结合,从而克服传统教师培训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模式的基本思路大致可以表述为:思想引领――实践研修――形成教师个人教育信念和行为。

二、“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卷入式培训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与策略

根据技术与思想融合的培训理念,在具体设计培训模式时,我们既注重形式,更注重内容。在形式上,增加了专家与教师、授课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环节,着力让全体参训教师都动起来,真正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的转换和内化。在内容上,我们既考虑到要有理论冲击力,又考虑到要有实践的观照,还应有教师个人的研究反思。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主题讲座――每次培训由学科专家或骨干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学实际,针对目前课改中出现的热点、重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理论引领。其目的是在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寻找理论依据,用理论指导行动。在专家的讲座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

课例实践――由一名教师,根据主题讲座的理念与观点进行课堂教学探索,为受训者提供一套思想和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利用课程团队的力量,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打造名师提供一个舞台,探索一条培养教师的新路子。基本思路是利用青年教师所在学科组的力量、利用课程培训团队的力量,围绕培训专题的理念,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既体现个人风格,又体现学校教研水平与课程团队的实力,更体现培训专题的理念,实现四者融合,为参训者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

辩课互动――“辩课互动”的核心是个“辩”,它实际上是一种以课例为“靶子”的辩论式评课,这是“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的一个亮点。其目的在于用辩课的形式,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研讨氛围,给参训教师提供一个独立思考,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时空与平台,激发参训教师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与会教师对专家讲座的理念、观点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辩课过程中,正反双方围绕主题讲座,结合具体课例,就是否体现主题讲座精神,各抒己见,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它给受训教师发出的信息是:我们不仅仅在倾听,我们还要思考;我们不仅仅在思考,我们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里,组织者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建立QQ(微信)互动群,让所有的与会老师都参与进来,都动起来。活动中与会老师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动一动头脑与手指,就可在群中围绕研修模式、主题讲座、辩课观点、课例实践,发表自己的观点……可点赞,可批评……或支持正方,或力挺反方,或提出质疑,或给出建议……在此期间,线上线下,有线无线,短信微信,文字语音,均可频繁互动,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有的是积极的思考,智慧的火花。互动从活动开始起步到活动结束停止,真正体现了全员“卷入”、全程“卷入”的“卷入式”校本研修理念。可谓场上有风采,场下有精彩。需要注意的是:辩课互动应坚持“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原则,正反双方在阐明本方立场、反驳对方观点的同时,能忘其所属,追求真理,从不同角度张扬优点,指出缺点,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发现问题,提出体现讲座主题的有效解决策略,寻找、探讨教学的真谛,使辩课从“对立”走向“趋同”,真正达到“以辩促研”的目的。而不能为了辩个输赢,争个对错,拿真理当谬论;更不能把“辩课”当“贬课”,历数课堂教学的不是,且夸大其辞,一棍子打死。因为辩课的价值,不在于输赢,而在于用辩论这一束阳光,照亮思维的盲区,照亮我们思维的死角,让思想更加敞亮。

辩课发言时,应注意可控性。一是内容可控,必须紧扣主题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二是时间可控,限定每人次的发言时间,让更多的人表达观点;三是结论可控,正反双方最后陈词时,观点应该基本“趋同”,使老师们越辩越清,越听越明。

点评提升――由于我们在辩前有意安排了正方反方,容易像大学生辩论赛那样,各自顽强地坚持己方观点,容易形成哪一方辩手水平高,哪一方就占上风,而不是谁的观点正确谁占上风。容易使受训教师不听倒明白,越听越糊涂,云山雾罩,不知方向在哪里,亦易导致教师对正确的理念、教学策略产生怀疑。此时,由一位既有理论权威,又有实践经验,能让老师们信之服之的名师(如没有这样的名师,可在“辩课互动”后安排一个中场休息,几位能者议一议,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然后再由一位代表发言)及时地根据讲座理念、听课与辩课感受,现场对课堂教学行为与辩课情况进行归纳、评价、提升,进行适时的专业引领,拨“乱”反正,提出方向性的意见和看法,则能使受训教师更进一步地领会专家讲座精髓,更有效地吸取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可借鉴的好经验、好方法,更有利于把培训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进行更有意义的反思与建构。如此,受训老师则方向明,目标清,培训效益更大;如此,辩者将把辩论当做一种享受,当做历练自己思想的武器,且辩且思,且辩且行!

研修反思――“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的主要考核方式,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指学习思考,到会老师结合现场学习,撰写研修心得,归纳理论上的收获,可以借鉴的教法,点评、辩课中受到的启发,并反思自己日常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二是指活动后的微格式教学,将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实践,提高自己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

三、“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卷入式培训模式的基本特点

主题鲜明――根据新课程改革和教师实际需求,选择有价值的培训专题,有的放矢地解决当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每次活动,组织者要以课程改革或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为切入口,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和教育创新能力为目的,以“以案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为原则,精心策划,着力于解决一个问题或一类问题。它还需要参与辩课的教师,在主题和辩题确定后,提前一定时间(一般为二周)阅读理论与课例资料,列好辩论要点,做好准备。还要每位辩手带着主题听课,从课例中寻找实践例证,以便辩课时能根据教学现场情况,适时、适度展示。

互动性强――互动环节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谈话的现实感,更主要的是让每一个到会者再起思维的涟漪,引发更深的思考,提升到会教师参与积极性的作用。正如李振村先生所说:“一片没有波纹和浪花的水,百分百是死水――真正的河流和海洋里一定有荡漾的涟漪和喧腾的浪花,这是生命活力之所在!”互动时,台上台下,正方反方,教者听者,有线无线,短信微信,辩者观者动手摇一摇,扫一扫,“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在情感与理性、常识与偏见、技巧与常态、理念与课例之间,实现智慧碰撞、思维砥砺、观念融合,既加深了对专题、对课例的理解与认识,又发挥了其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潜能,提高了对现实问题的洞察与分析能力。

学用结合――注重教师操作水平的评价,以写研修反思和微格式教学为主要的考核方式,力图把培训学习内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为了使“学用结合”更有实效,我们在学校建立了研修反思机制,形成以个人反思为基础、组内交流为桥梁、校内总结提升为导向的研修反思机制。要求教师撰写的研修反思要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现实问题相结合,思考、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的成败、启示和感悟,找出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最佳的应对策略。通过反思,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

形活效显――传统的教师培训,不管是一课多磨,还是异课同构;不论是校本教研,还是教研员调研;其形式不外乎讲座、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这些基本环节。而“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一推出,就以其新颖的形式,赢得了教师们的喜爱。它从过去单一的讲座、授课,单向的评课、总结转而为多层次的递进、互动,尤其是其中的“辩课”环节,一改过去“一言堂”的评课现状:为了顾及到上课教师的面子,不管课上到何等程度,大家都是一团和气、满脸喜气,搜肠刮肚找好话,连最后的不足也要谦虚地以建议形式提出,话是客套的,评论是总结性的。而今的“辩课”是双方的,是互动的,是针对一堂课的分析、厘清、改进,是过程性的。辩课时,听课的,执教的,都可以提出自己的主张或观点,听课者和执教者之间、听课者与听课者之间就像大学生辩论赛那样你驳我辩,展开思想交锋,寻找有效策略。

篇3

一、绪论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对移动学习的研究更加深入,移动学习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微信作为移动终端使用的最频繁的软件,它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功能非常丰富全面,包括通讯、支付、定位等,人们可用微信做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第二,轻巧便捷,微信程序比较小,对终端的配置要求比较低;第三,微信支持电信、移动、联通等移动运营商,多安卓、ios、塞班、windows等移动操作系统都能支持;第四,微信注册使用方便快捷,只需使用手机号、qq号、邮箱等就可以使用微信。本文要研究的是微信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应用:其一,大学生拥有智能移动终端的比例在100%;其二,大学生都对微信平台及其功能都很熟悉,不用再单独培训;第三,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伙伴,可以说是机不离手,可以时时关注微信动态;第四,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强,能够抓住学习的重点。所以我们在对微信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时,要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分析。

二、微信的功能及其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微信具有及时通信功能、平台的自定义功能、微信调试工具,微信作为一款及时通讯的app,通信功能是他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将这些功能应用到移动教学之中,能够很好的实现课程内容的讲解与、课程资源的实时共享、课程相关资源的存储与管理、教学反馈和评价等教学环节。

1、及时通讯功能及其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及时通信功能是微信的最基本的功能,起初的产品定位,微信的及时通信功能主要有对好友的聊天通信功能、与群好友的聊天通信功能和发朋友群三种方式来实现的。好友聊天通信功能,在与好友聊天时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语音进行通信,并且支持在线的语音与视频通话;与群好友聊天通讯功能,可以将一个班或者一个组建立起一个微信群,同时群中也支持多人语音与视频聊天;发朋友群的功能,可以在自己的空间中一下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分享给自己的好友或者群友。这三个功能组成了微信的最基本的通信功能,教师能够通过通讯功能,方便的教学资源、作业、答疑,并在教学过程中像个朋友一样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关注;学习者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帮助,并可以将自己认为有用的与知识点相关的学习资源在朋友圈,供自己的好友参考;在微信中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老师同学可一起答疑解惑,老师学生都可以上传学习资源。

2、平台的自定义功能

微信具有平台自定义功能,这个功能可在对大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在微信公共平台中老师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创建者和管理者可以有以下权限:自定义学习菜单、管理课程消息、开发微信课程网页、管理课程素材、管理课程用户、管理课程账号、数据统计、微信课程多客户服务功能;学生是微信公众平台的订阅者。课程消息的管理,在微信课程平台中,对课程消息的管理和发送也提供了多种方式:接收普通的课程消息、接收课程事件推送、课程群发、课程模板,这些消息为微信实施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提醒作用。

管理课程素材,在微信课程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功能来管理课程素材,新增临时课程素材、获取课程临时素材、新增永久课程素材、获取永久课程素材、删除永久课程素材、修改永久图文素材、获取素材总数、获取素材列表,这些素材组成了我们的微信课程,对它的管理尤为重要。

管理课程用户,在平台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管理,对学生进行分组、设置学生的备注名、获取学生的基本信息、获取学生列表、获取学生的地理位置。我们可以通过微信提供的强大的用户管理功能对参与学习的学生进行管理。

管理课程账号,在课程中可以生成参数的二维码,共享出来其他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加入课程,也可以将课程的长链接转成短链接接口,以便用户访问方便,也可以通过课程账号的管理推送已经认证过的事件。

数据统计,在微信课程平台中提供了详细的学生数据分析、图文数据分析、消息数据分析、接口数据分析。

3、微信调试工具,在开发微信课程平台时,教师和学生大多采用的是移动终端进行通信,然后通过日志方式中的记录来接受调试信息,在使用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应用程序错误或者链接超时,我们就可以使用微信调试工具来解决,当然这种情况在用户界面是体会不到的,只有管理的课程教师以开发者的权限可以进行处理。

篇4

一、对接挂包社区参与攻坚行动

我局积极深化与社区的沟通联系,协助做好社区“两委”与居委会的换届工作,帮助社区厘清发展思路,指导社区党支部提升党建工作规范。以民情恳谈会的形式群策群力,直面基层治理的堵点、难点。深入社区开展“美丽XX”建设活动,每周一次深入挂包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等社区服务,开展助力对社区困难群众等进行重点走访,深化平安巡防、文明城市创建、结对帮扶、社区治理等志愿服务活动,发动年轻党员干部到社区一线“蹲苗”历练,助力五水共治、垃圾分类、老小区微更新改造等民生“关键小事”,形成机关、社区党建工作同频共振的局面。

二、积极参与平安政法宣传

积极参与区委平安办组织开展的平安宣传活动,在本单位微信公众号、微博积极推送平安创建、平安宣传类内容,开展平安、扫黑除恶、六和工程、反、国家安全、政法工作条例等政法平安宣传工作。根据省市《平安政法宣传大格局构建排名赋分办法》有关规定,以及市委政法委要求运用微信小程序开展宣传工作的部署,积极参与我区平安政法宣传,指定专人加入区平安政法宣传舆论(网评)队伍,并能够按时完成每一次的网评任务。

三、保密自查工作层层落实

我局对涉密人员进行严格分类,在上岗审查过程中遵循“以岗定人、先审后用、定期复审”的原则。除收发文工作人员的上岗培训外,我局审计人员均进行过保密培训,工作资料不外漏,对外公开的资料均经过层层审核。根据区纪委等相关单位的规定,我局全体工作人员因私出入境均需得到审批,一年出入境一次每次不得超过10天,且出入境需提前向单位打报告,严格遵守涉密规定。同时建立责任人制度,建立“先审查后公开”原则,一事一审,在网站等对外公开信息之前先经过分管领导与领导的审查,并及时登记,确保内部信息不外传。

四、签订安全协议

篇5

1、新闻内容缺乏趣味性与吸引力

实践中,电视新闻缺乏趣味性与吸引力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电视新闻编辑在选取新闻素材的过程中,虽然考虑到了受众者的需求,但其报道新闻消息的方式却存在程序化与单调性的特点,趣味性不强,同时缺乏一定的视觉审美感,不能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降低了电视新闻的收视率。主要原因是电视新闻编辑受到单位环境、社会环境等的影响,政治理念意识较为严重,将简单的新闻资讯往往与国家政策相结合,有时完全成为了对于政策的单调解读,缺乏趣味性,而人们的闲暇之余收看电视新闻主要是为了获取一定新闻消息的同时,能够放松心情。如果将其新闻报道编辑工作趣味化,则会吸引更多的受众者。

2、新闻内容缺乏创新性

在信息化的今天,各个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对于电视新闻编辑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的手段与方法需要与时俱进,使得电视新闻节目具有时代性。实践中,许多编辑工作人员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与品质,同时不能有效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新闻内容缺乏时代性与创新型,固定不变的排版格式、节目报道形式,每档节目均以完全相同的程序化方式进行,难以吸引观众的兴趣与积极性。部分电视编辑只是在办公室、通过网络、微博等搜集新闻素材,为了获得较高的收视率而重复、夸大事实的报道,不能体现出新闻的实际价值。

所谓有志者要学到老,电视新闻编辑更是要具备学习的积极性,电视新闻是一个走在媒体前端的工作,新闻编辑必须要具备统筹和把好关的作用,能够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加快学习的脚步,提供编辑的创新性,除了编辑稿子时要统筹全局,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结合社会客观需要,还要增强编辑内容的趣味性,捕捉受众的观看心理,提供新闻播报的收视率。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的驾驭能力是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例如对于突发性事件,编辑人员应当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在短时间内提炼出有价值的新闻思路,以独特的角度阐述事情的实质,作到及时、有效、准确的为观众提供新闻资讯。电视新闻编辑需要走出办公室,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发现、提取新闻素材,同时通过了解百姓生活,可以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加生活性与趣味性,更能吸引广大观众,因为电视新闻的受众绝大部分是普通群众。电视编辑在新闻传播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信息搜集、整合、及反馈的实施者,在传播过程中,编辑要判断新闻价值、体现编辑意图,实现最佳传播。电视台可以为专业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提供定期、专门的培训与经验交流的机会,培训进行的同时是一个加强学习、积累编辑经验的过程,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分享电视新闻编辑的成功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在新闻节目播出后对于观众心理与需求方面进行的研究,从实效性、价值性、政治性等方面予以评级。以此可以不断的总结,提高电视新闻的品质,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1、增强创新意识,转变工作流程,提升新闻的互动性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大量的出现,为人们获取新闻消息提供了诸多便利。同时电视新闻与“自媒体”特点的相互结合,可以创新电视新闻的亮点,增强吸引力,微博、微信的评论观点可以作为电视新闻的素材来源。要转变电视新闻的工作流程,在对新闻稿件进行采集、编辑过程中,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插入精彩的网民评论,其时长、篇幅的大小应在严格控制的范围内合理安排,从而加强电视新闻的互动性。所以,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养成广泛阅读网络评论的习惯。

篇6

【关键词】教学方法;内窥镜检查,消化系统;学生;多模式教学法

目前,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消化内镜在全国大、中型医院迅速开展,基层医院也逐步普及。通过内镜对一些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一些以往必须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疾病免除手术,同时大大缩短了病程及治疗时间,消化内镜几乎成为消化专科的常规诊断及治疗工具,而且目前胃肠镜检查在基层医院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对于消化内科专业研究生及基层医院相关科室医生的消化内镜进行系统的规范化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本院内镜中心自2008年成为卫生部消化内镜培训基地以来,承担了近百名消化内科硕士研究生及基层医院医生的消化内镜教学。通过教学研究和实地检验相结合,本院探索出了有助于提高培训效果的多模式教学法,有利于受训医生尽快掌握胃肠镜诊断和治疗技能。现结合具体实践谈谈作者在消化内镜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1消化内镜教学的特点

消化内镜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各级医院,在诊治消化道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消化内镜医生的培训是医生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消化内镜工作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消化内镜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消化内镜种类多,操作有易有难。消化内镜是一门操作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并且发展迅速,从最初的纤维胃镜、结肠镜发展到目前的电子胃结肠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超声内镜、胶囊内镜、放大内镜、共聚焦内镜等,种类繁多,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2)有创操作,存在风险。消化内镜属于有创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必须严格掌握消化内镜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难以把握教学的力度。(3)内镜理论知识与内镜操作技能相结合存在一定的难度。消化内镜的教学,既有内镜知识的教学,又有实践技能的培养,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科之一。因此,给教学带来了不少挑战。

2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单向传授知识的方法,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简单模仿”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内镜教学是教师操作、很少讲解,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仅作为旁观者进行参观,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偶尔机械性地重复教师的操作过程或者直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胃肠镜的操作,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认识层面仅停留于设备操作,缺乏对原理的理解,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消化内镜教学的需求,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对于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妨碍了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广泛而灵活的知识迁移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3多模式教学法在消化内镜教学中的运用

消化内镜学作为临床二级学科,由于其解剖及操作技能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极强的专业性,被广大医务人员及内镜学习者认为是相对较难的临床学科。如何在短期的消化内镜培训过程中,使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消化内镜学的兴趣,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临床诊治思维和过硬的操作技能,为培养合格的消化内镜医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院消化内科提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将多模式教学方法应用于消化内镜的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增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理论知识学习更扎实,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消化内镜医生。

3.1熟悉消化内镜结构及基本知识

消化内镜本身是一项侵入性操作,如果检查不当,对患者可能会造成伤害。对于操作者来说,则专业技术性要求很高。因此,在培训时,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首先,在进行内镜实际操作前,要求学生先进行内镜清洗、消毒半个月,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常用消化内镜器械的结构和功能,各种辅助器械和设备的功能和使用要点,同时要求学生学习消化内镜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等[1]。基层医院由于条件限制,其消化内镜建制往往不如综合医院分工那么细,这就要求从事消化内镜的医生必须熟悉所有设备和操作程序。因此,应不定期地安排内镜维护专业人员专题培训,重点讲授视频系统结构的基本原理、各影像设备之间的相关性、黑白平衡调节及焦距调节等,让学生学习基本的光、电学知识,了解内镜设备的特性,这样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及时排除。同时,计算机软件操作和计算机与视频系统之间的相关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

3.2制订规范的培训方案

消化内镜检查技术是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初学者为好奇心所驱使,急于操作内镜,往往容易出现差错,甚至于对患者造成较大的伤害。因此,为了处理好学习技术与患者利益的关系,制订规范的培训方案是进行消化内镜教学的必要手段。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的指导意见,建议分不同的阶段进行内镜操作的学习[2]。本院针对胃镜的操作,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熟悉工作流程,内镜模拟操作训练。学生进入内镜室以后,首先应熟悉工作环境,比如,熟悉内镜主机开启及关闭,主要按键的操作,内镜安装及卸载,电脑操作系统的使用,内镜常见故障的原因及处理,消化内镜报告的书写等。同时,初学者可用内镜中心自制“胃腔”操作模型进行实际操作前培训,熟悉内镜大小旋钮的使用及进镜方面的判断等。第二阶段,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退镜”实践操作。带教教师在退到患者“胃腔”时,由学生进行操作,进一步练习胃腔内大、小旋钮的使用及进退内镜方向的控制训练,必要时由教师“手把手”操作教学,操作结束后点评学生操作过程中的成败。第三阶段,学生逐步“进镜”独自操作,操作结束后教师讲解“进镜”操作中的要点及难点。带教教师应做到“放手不放眼”,若遇到难以操作的情况,如进镜过程中食管入口插镜困难、胃底无法判断前进方向、无法进入幽门等,及时接手。第四阶段,学习进一步的操作技巧,纠正不规范的操作动作,提高学生的病变识别能力。针对肠镜的操作分为以下几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于胃镜室操作胃镜,进一步回顾及熟悉胃镜操作要领,一般要求独立完成胃镜操作300例以上者开始肠镜学习。第二阶段,准确识别结肠镜下形态特点及标志,要求学生首先应了解结肠的基本解剖结构,此为结肠镜操作基础,逐步开始进行“退镜”练习。通过反复的“退镜”练习,学生能迅速有效地帮助学生熟悉单人法左右手对内镜的大、小旋钮和镜身转动的操控感,感受在各种情况下镜身所受的阻力。第三阶段,“进镜”练习。在充分掌握“退镜”技巧的基础上,运用轴保持短缩法[3],逐渐“进镜”,先从容易进镜的患者进行练习,其方法包括少量注气、反复“退镜”、辅以左右旋镜、钩拉、吸气及jiggling操作技巧(通过轻微地前后移动结肠镜的动作证实内镜的自由感,同时,还可以调整一些轻微的弯曲和扭曲)等,根据学生熟练程度,逐步增加进镜难度。第四阶段,从不同难度的操作中,进行总结肠镜操作技巧,提高肠镜水平。针对胃肠以外的其他高级内镜(如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小肠镜等)的操作,因种类较多,大致分为以下学习阶段:第一阶段,进一步回顾及熟悉胃肠镜操作要领,一般要求独立完成肠镜操作300例以上者开始进行高级内镜学习;第二阶段,针对不同高级内镜特点进行模拟训练;第三阶段,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试行简单的实践操作;第四阶段,进一步学习高级内镜的操作技巧。

3.3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4]。大卫•科尔布是体验式学习理论的代表,他认为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学生似乎只需认真听讲,记好笔记。而体验式教学则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所区别,常常要求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的作用,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其学习效果的好坏具有重要的作用。消化内镜医生的培养,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不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加强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将关心、爱护患者的理念贯穿在整个行医过程中;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将沟通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结合起来。主要实施过程:与消化内镜学生进行医患沟通相关内容的交谈,讲述自己或者亲属作为患者的就医或胃肠镜受检经历及在此过程中的生理、心理体验,并邀请其他消化内镜学生分享同学或亲属的胃肠镜受检体验,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总结和引导。另一方面,在培训消化内镜学生时,教师对于患者的选择应该非常谨慎,初学者基础差,操作生疏,所选择的病例必须相对简单,应选择年轻、身体耐受性较好的患者,以后随着学生操作技术的熟练则选择面放宽,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放手不放眼”,发现复杂或特殊情况,及时干预和接手。这样既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和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又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操作后学生讲述自己的操作心得,其他学生分享其操作体验,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操作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如此循序渐进地进行体验式学习,以达到掌握内镜操作的目的。

3.4应用病案导学式(CBL)教学法,提高学生临床分析能力

CBL教学法是在1965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提出的,是以“病例为先导,问题为基础”,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一种小组讨论式、师生共同合作完成的教学方法。其指导思想是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需要和医学模式的转化,贯彻素质教育。其主要特征是强化总体目标和突出自学思考[5]。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从而发挥最大效益。CBL教学法主要实施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从内镜中心的网络系统中选择典型消化内镜图片;比如,选取消化性溃疡、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黏膜下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等病例,按照拟达到的目的及要求,制订相应的问题,并列出讨论的大致方向,并告知参加的学生,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案例、分析问题,认真准备,并查阅相关资料及书箱,充分准备讨论发言稿。讨论过程形式多样,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可采取自由发言及推荐代表发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组织与引导讨论的顺利进行。教师精讲评价是本教学法的重点,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给予总结和评讲,指明正确的分析方法、思路,引导学生对案例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通过CBL教学法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现场和角色,给学生创造思考问题的条件,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适应临床实际工作的能力,有效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提高了消化内镜的诊断技能。

3.5应用以微信平台为依托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既弥补课堂教学不足,又达到长期继续教育的目的。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强势推广及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为多样,不再单纯依赖课堂教育和书本,以现代化通信技术为依托的学习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文字、图片、语音短信、视频等的手机软件,以免费、流量低、方便快捷的特点迅速获得大众的喜爱。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增加的功能模块,通过公众平台,单位、机构、企业、个人均可以打造一个微信公众号,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互动。基于此,本院构建了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在消化内镜学习带教及交流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先后创建了“遵医附院内镜进修与学习交流群”“遵医附院消化道早癌研讨群”“超声内镜群”等学习交流群。在群中不定期消化内镜相关的学习资料,如幻灯片、Word文档、PDF文档、视频资料等,的学习资料内容多样,如消化内科基本知识的学习、消化道早期癌病例讨论、消化及内镜最新进展等。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为学生在课堂之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既对消化内镜的基础知识进行了学习,又了解了最新的消化内镜进展,同时也在此平台中大家能够长期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

4展望

消化内镜的教学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要培养一名全面合格的消化内镜医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本院采用多模式教学法进行消化内镜教学,优化教学方案,让学生在逐步熟练内镜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掌握内镜操作技巧,并不断提高消化内镜专业知识水平,培养出合格的内镜医生。当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仍然需要大家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才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陆星华.消化内镜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07.

[2]李兆申.重视消化内镜的规范化诊断[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18(3):131.

[3]工藤进英.结肠镜插入法-从初学者到熟练者[M].东京:医学书院股份公司,1997:31-44.

篇7

一、成立线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成  员:教导处、全体科组长

二、学生线上教育条件调查摸底

为实现局要求的做到学生线上教育全覆盖,一个不漏的原则,我校组织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调查摸底,确保我校学生能做到一校一案,一级一案,一班一案,“一生一表”,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

三、开展线上教育工作举措

(一)2020年3月1日上午,我校召开了线上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先由校长解读上级相关文件及就线上教育提出几点建议,强调学校要为老师创造条件,充分提供硬件、软件设施,保证线上教育有序开展;做好家校沟通,保证有条件接受线上教育学生的教育外,还要关注条件欠缺的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不放弃每一位同学的学习。

郭少华副校长就线上教育进一步具体的部署。从全面加强领导组织、责任明确、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及其他特别注意事项等几大方面进行了详细具体的部署。特别提出要重点做好教师线上教育的培训、学生的教材的及时发放、各年级的课程合理安排达到“五育并举”。最后,分年级讨论各年级实施方案。

会议明确了我校在特殊时期线上教育的具体做法,为我校开展线上教育带来了及时、合理的引领。

(二)为保障我校线上教育有序开展,提高线上教育实效,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线上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做到一校一案,一级一案,一班一案,“一生一表”。

(三)致全体教师及家长、学生的一封信,明确在疫情防控、教育教学两不误情况下,于2020年3月2日正式利用“钉钉”教育平台开展线上教育,学生开学不返学,教师居家授课,进入正常的工作、学习状态,期间随时关注上级和学校的工作安排。

(四)专人负责“钉钉”教育平台培训,3月1日利用微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钉钉”教育平台操作;并要求各班通过各种途径(微信、短信、打电话等)通知学生或者学生家长,要求学生或者学生家长尽快下载“钉钉”平台APP、登录和熟悉该平台操作。

四、开展线上教育情况

线上教育以“任务驱动式”开展,对标完成上级要求,教师制订“学

习任务清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切实做好学生作业批阅,做到及时辅导答疑和指导。

(一)推行钉钉网络授课好的方面及收获。

根据要求七、八年级各科目线上推送(直播、录播课),九年级线上课程一律采用直播进行,但时间不超过20分钟。

通过钉钉,很多老师反映自己又学会了一项技能。授课过程发现有些同学的思考能力,质疑能力不错,也许是隔着网络,不用面对老师,面对同学的原因,许多学生都能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也有私下提出疑惑的。

老师利用“钉钉”线上教学,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先进教学资源化为己用,增加知识,学习更好的现代化技能,与时代俱进,适应社会需求。师生及家长因在网络中沟通联系更紧密。很多老师悟出这道理,特殊时期,更能激发人的潜能,自己身兼两职(教师、家长),深知其中的责任,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通过线上教学,老师和学生都能努力学习探索线上应用技术,在资源分享这个方面是值得肯定的,能够及时把课件、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实时分享给学生。班中有一部分同学始终坚持参与学习,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二)推行网课后出现的问题。

1.部分同学网络不是很好,有学生甚至要用流量上课。由于网络问题,或者硬件终端等因素,老师上课的连麦功能不好,导致这师生不能互动。

2.教学过程中无法确保学生是否有认真的听课,是否有做笔记,一切只能靠自觉。不上课,不写作业的同学也无法处理。

3.很多家长在家做好“监学”的职责。老师对没上课或没交作业发信息给家长,甚至打电话给他们,都无明显效果。

4.有些科目对着屏幕改作业很费老师精神和眼力。有学生的字本来就写的潦草,照片拍不清晰,老师对这些难以批改。

5.软件里的手机圈点勾画的功能,有不方便使用的情况,例如:放大了又难移动。电脑改作业,能放大,但是图片又不好圈点勾画。

6.大部分同学能参与直播学习,课后做作业 但交作业量只有一半以上,不大理想 。参与每天签到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 ‍由于参与直播授课,有回播功能,学生偷懒不积极按时参与,配合度不高。有些同学一次都未交过,通过微信,钉钉去催交作业,都未及时上交。作业质量得不到保证,应付式、抄作业的现象较普遍。

五、后续网课实施的建议

1.继续摸索线上教学模式的先进方法,多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

2.加强科与科、科与级、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的沟通交流,多探讨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及时掌握学生参与线上学习和做作业的人数,把数据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和家长,争取100%学生参与线上学习。

4.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微信、钉钉等组织各类有意义的线上主题教育,并让学生每天加强体育锻炼,努力做到人人身心健康。

5.“停课不停学”是疫情蔓廷的特殊时期的教育系统一项重要工作,“网络直播授课"也是当今时期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下,能够逐淅解决“网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努力做到真正的在家“停课不停学",让毎一个孩子在这个特殊时期都能够学有所获。

篇8

线上教学工作总结1

一开始,没有电脑,没有教材,没有练习册,只有一部手机,心慌、焦虑,怎么办?没有退路,调整心态,先在手机上学软件的使用,再在网上找电子课本,最后在家人的帮助下,电脑也到位了,基本具备了上课的条件。

接下来是备课。我们有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备课,能从网上找更优秀的资源融进自己的教学中,更利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再说管理失控。直播课上看不到学生,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听课状态,不能及时听到学生对知识的反馈,学生间也不能合作交流了。还有学生的作业,有一部分学生不交了,无论你在群里怎么说他就是不交,家长也不监管,没有课下的练习教学效果可能好不到哪,我怕最后是事倍功半。还有平台的崩溃,60分钟的时间表我们有效课时才记录了不到半小时,其它时间基本一直处于瘫痪状态,学生听不到我说话、黑屏,我的电脑不运行,卡顿,急得满头大汗,又一次束手无策。

最后,无论困难多大,我都会积极应对争取让学生的有限的条件下学到更多的知识。

线上教学工作总结2

根据教育局要求,按照学校延时开学教学工作方案,坚持教师线上指导与学生居家自主学习相结合,天赉小学一年级数学组经过讨论与准备,开展了有序的线上教学工作。

一、线上教学活动

网络教学第一天,家长反馈名师直播课堂效果较好,同时反映部分学生因网络卡顿影响观看。老师们及时调整策略,把精选的微课和录制的视频推荐给孩子,再针对重点知识进行在线辅导,保证全体孩子掌握知识。在孩子们观看直播的同时,一年级数学组成员也认真听课做笔记,并且全天候为学生答疑解惑,限度减少疫情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

二.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主要采用作业盒子,学生在线提交作业后,系统自动批改,在所有学生提交后教师及时总结反馈,并进行针对性的一对一辅导,书面作业则是一一点评。虽然是隔空教学,但是老师依然是兢兢业业地辅导学生、一丝不苟地批改作业。

三、改进措施

虽然教师们尽心尽力做了很多工作,但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个别家长对线上教学不重视,孩子不能完成作业。老师们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对特殊时期的工作方式能够理解,从而重视孩子的学习!另外,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较长会影响孩子视力,所以尽可能减少电子作业加强书面作业。为避免刷屏减,轻家长的负担,进行小组抽查,批改作业。

停课不停学,隔空不隔爱。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纵使病毒猖獗,我们也能创新教育思路,提高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式,为天赉的娃们创造更好的明天!

线上教学工作总结3

一场突如其来的战役到来,我们看不见它,却深受其害。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这对于即将要开学的我们来说,更是不知所措,就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学”让我们有了头绪。

在看到“停课不停学”的文件后,学校就通过钉钉直播给我们培训如何操作,怎么样去开展直播,学校也就疫情防控时期停课不停学做出了具体的安排,各个年级、教研组也纷纷召开会议,认真对如何落实“停课不停学”进行了研讨。

“停课不停学”目的在于通过先进的网络手段,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媒介,让学生在居家隔离的这段时间,由任课老师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限度的减少因为延期开学对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在线授课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通过一周紧锣密鼓地准备,在开始直播之前我们进行了线上测试,确保孩子能够顺利收看。直播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互动区域和学生进行适时的互动,便于老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一开始用手机发起直播,发现用手机直播,画面晃动厉害,非常影响听课效果。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方式,我改为使用钉钉直播课进行线上教学,我也在几次试播中慢慢有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1.双击需要进行直播的钉钉班级群;

2.在发消息的区域有一排图标,当光标移动到“发起直播”时点击,在群最上方就会出现“发起直播”的一排图标,点击“开始直播”;

3.选择“屏幕分享”模式,将钉钉最小化,打开桌面上保存的ppt,点击放映,就可以授课了;

4.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关注互动区域,学生如果有疑问,老师要适时进行答疑讲解,及时和学生互动;

5.课程结束,鼠标移动到电脑上方,就会出现刚才发起直播时的一排图标,点击“结束直播”,直播课结束。我在发起直播时选择了保存,这样大家就可以在群里看直播的回放,电脑和手机观看直播的打开方式略有不同:手机观看直播或回放,需要打开群页面右上方的“…”图标,点“直播回放”,就可以看到观看直播过的内容,也可以自己发起直播;电脑上观看回放时,要点击钉钉群右上方“直播回放”的图标,选择自己需要的视频进行回放。线上发起直播还可以进行多群联播,这也意味着一个老师授课,同年级的所有班级学生可以同时听课,其他老师则可以参与学生的互动。这样的讲课方式,不但锻炼了老师的能力,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

线上直播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也给孩子们的学习创造了机会。线上教学在继续,老师学生的学习在继续,希望疫情赶快过去,期待与学生见面。

线上教学工作总结4

紧锣密鼓的一天结束了。从早上七点起床,通知孩子朗读课文,布置预习作业,到开始线上同步学习,布置线下作业,完成课后辅导,作业批改等工作。一切好像跟平时上课没有什么区别,因为这些都是教学常规工作,但是却又觉得跟平时上课大大的不同,是不能立刻了解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度,还是不能立刻为孩子们答疑解惑?是不能弯下身手把手的纠正孩子们的生字书写,还是已经被群里家长们的信息狂轰乱炸的昏了头?安静的课堂搬上了手机,电脑,电视,纸质的练习变成了五花八门的电子书练习图片。老师们各个变成了电脑小能手,录视频,找小程序,录微课,尽己所能的让学生真正在线上学习到知识,而不是让学生感觉这只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课堂游戏。

为了更好的开展线上课堂工作,学校提前安排家庭教育高级指导老师开展了一次大型的线上直播讲座,讲座名称为《送给新学期有梦想的孩子》,这场讲座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家长孩子们提前熟悉线上学习模式。

教务处事先布置老师完成了课堂预案,让老师们提前一天将课堂预案发到学生群,课堂预案包括本课的上课内容,课前预习内容,课后复习内容,重点难点等等。

老师们同步线上学习,认真记笔记,课后在微信群里再进行知识补充,在同事群里交流好的教学经验,在钉钉群里批改作业······

线上学习的老师们听得格外认真。

线下交流的格外的热烈,互相取经。

老师们辅导作业丝毫不敢马虎,各种大招齐上阵。

当然查遗补漏,一个也不能少,老师们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在忙乱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即使格外的不适应,但是也不抱怨。疫情虽然将大家关在家中,但是关不住大家工作的热情,群里有老师一直在期待,正式上班的那天早日到来。我想当老师们站上讲台的那一刻,一定会对孩子们说一句:孩子们,我想死你们了。

家长们在这一天也不闲着,早早的测试线上学习的工具,确保自己的孩子第二天能准时准点的听上课。所以电视机前、电脑前、手机前,倒映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睛。

家长们此时也成为了老师,在微信群里咨询老师问题,监督孩子批改作业,按时按点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群里人员太多,很多信息不能及时回复,家长们也都能理解,帮助老师协调处理问题。这场疫情让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密切,我想也让家长更加的明白了老师一天的工作日常,相信回到学校会更好的配合老师的工作。

这是滨江小学老师、孩子、家长们的一天。我们学校的现状也仅是全国各行各业的一个缩影而已,工作不能停,停课不停学。我们一直在贯彻上级领导的指示要求,并严格实施。

线上教学工作总结5

初三是由县里的名师进行专题教学,我全程听了自己所带学科的课,名师讲解都紧扣中考命题点,而且知识讲解详实,我听后都感觉收获颇多,相信如果学生能认认真真听课,收获会很大。而且学生可以针对自己薄弱的科目或者知识点反复观看,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这样的新的教学形式,我是怀着好奇和疑虑而接受的。

一、优势:

(一)学习了一门技能。通过几天的培训和实践,对网上授课有了较深的理解,并且能给学生上直播课了。

(二)学生的学习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重新学习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

二、不足:

(一)和学生互动不方便。

(二)不方便管理学生。

(三)学生之间不能一起探讨所学内容。

篇9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回应型政府建设的理论支持及现实逻辑

回应型政府以公共治理理论作为基础,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指导思想。回应性是回应型政府的第一特征。回应型政府秉持公共治理理念,坚持政府与公民合作共治的治理模式,做到以民为本,主动积极回应社会。政府回应是政府对公众的政策疑问和政治诉求做出及时反应,并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①唯有如此,政府才能全面及时了解民意,有的放矢,更好实现政府的服务职能。回应型政府的建设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回应型政府的理论支持。第一,人民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权,到卢梭的人民理论,都强调了公民的权利,国家的权利属于人民。此种权利是不能侵犯和让渡的,也就是人民享有治理国家的权利。

人民学说认为一个民主型的社会,国家属于全体人民,国家的活动必须受“公意”的指导和约束,“公意”是全体人民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共同意志,而不是属于某一个或某一些人。政府是“公意”的执行者,即政府必须了解民意,根据人民的意志行使权力。因此回应型政府是对人民权力的尊重和执行。

第二,新公共管理理论。20世纪70、80年代是西方行政改革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从此时开始发展并逐渐发展为一种社会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对政府公共部门采用企业式的管理和竞争模式,并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

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强调管理者的责任,并强调管理主体的广泛性。它认为公共管理的本质就是引导政府以外的其他公共组织参与并作为公共参与实施主体,而不应该仅仅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官方组织和公共部门。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实现经济、效率与效能,推进和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

第三,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总结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其代表人物美国学者罗伯特・丹哈特以及其他学者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和反思,并且批判继承了企业家政府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基于服务理念,从政策的制定到政策执行,都对政府管理者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该理念涵盖了公共管理者的职责和任务,公共管理者应该扮演为人民服务的角色,并且向公民提供满意的公共产品,同时新公共管理理论还提出建立具有高效回应能力的公共机构。而高效的回应机构的建立和维系需要一个高效的回应机制,能够使信息得到有效传递,政府才能实现为民服务的职能。②

回应型政府建设的现实逻辑。首先,政府回应能够激发公众的参政效能感。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是对政府的要求也是对政府的支持。因此,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给予回应,及时解决问题,让公众知道政府的作为,并且了解自己的建言得到重视和采纳。这种良性的互动能让公民体会到参政的效能感,体会到自己对于社会的价值。

其次,政府回应能促进政社的和谐共治。公众通过政务微博等表达不满,或发表自己的看法,都是化解冲突、疏导矛盾的有效方法。政府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捕捉民众的意见,了解民众心声,在有所依据的基础上做出准确回应并采取措施,这是社会走向和谐的有效途径,是树立政府形象的有效措施。

最后,政府回应能完善公共政策的决策机制。由于公共政策制定的封闭性或半封闭性,使得公众与政府的信息沟通不畅。政府决策中吸收采纳民意,实行决策前的回应互动,,必将为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扫除障碍,同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政府回应是对现实社会中所呈现的不协调因素进行协调和整合,对于顺应民意,维护社会和谐,做出正确决策,完善和发展自我有着重要意义。

“微”问政的兴起及政府回应困境

目前,网络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政府当然也无法独处其外。政府早已被卷入“微时代”的浪潮。为了积极回应公民的网络问政,国务院提出要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和广度,搭建政府与公众联结的信息平台,提升政府回应力和公信力,并将建立和完善具体保障措施。此后,各类政务微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起。以下是2014年新浪网进行的政务微博统计报告中的数据。

政务微博的蓬勃兴起。如图1、图2所示,从开设政务微博的地域和机构数量来看,政务微博已经遍布全国。不同地域或机构之间有一定差异,但是数量不低。说明各级政府和部门有了数字化政府和回应意识。

图1:2014年新浪政务机构微博开设数量地域分布情况

图2:2014新浪政府机构开设微博数量情况

政府回应无力,凸显困境。第一,形式化,无回应。一些地方政府机构跟风开设政务微博、微信,但是常年没有信息,成为一动不动“僵尸”官微,个别官微成为“气象微博”、“生活小妙招”或者政绩宣传专栏,没有政务公开和与民众的互动,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回应民众诉求,扩大政治参与,实现政府和社会的合作共治。此种微博内容呈现僵尸化,再无人关注。形式化考核规范的缺失易使微博问政流于形式。微博的活跃度,是通过政务微博问政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性决定因素,直接影响着公众与政府交流和互动的及时性、有效性。目前无论政府的官微还是公职人员的个人微博都是数量庞大,但是真正起到回应性作用的微博为数不多。据《时代周报》统计,截止到2012年2月,通过实名认证的新浪政务微博已经达到207个。但是,微博数量少于5条的账户有109个,占50%以上。而且,不少政务微博是在上级或政策要求下开设的,“”系列微博只是走走形式,疏于管理。

第二,回应迟钝,内容敷衍。政府的低回应性是民主政治缺失的反映。一些政府微博往往一个问题提出许多天也没有回应,要么收到回应极其敷衍。从政务微博的内容上看,宣传报道的单向告知比重最大,其次就是对本部门职能的介绍及相关程序的介绍,实质性的信息公开内容少。再有就是民生信息比如人身安全提示、生活小妙招、健康指南等内容较多。而真正的问政互动比例很少。很明显,政务微博的信息公开以及与群众的互动是弱项,应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图3所示)

图3:新浪政务微博内容及互动情况分布

第三,人员配备和业务素质均显不足。政务微博的有效运转和回应需要专业的技术工作人员以及政务回应的高素质人员。首先,微政务是应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而产生,因而需要技术的支持。而目前一些政务网站只配备网管,对于数以万计的问政问题无从下手,回应更是寥寥无几。其次,即便是配备了网站管理人员,但多数都是工作人员兼职,没有进行专门的培训,对于群众的问政难以抓住重点,有效回应。回应人员和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机制,容易出现互相推诿,顾左右而言它的局面,致使大量的网络民意得不到回应和执行。

第四,缺乏联动机制,回应流程阻滞。“微”问政是公众有效参与政治的一种方式。政府对于群众”微”问政的回应其实就是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社会民意通过”微”问政聚集,足够数量的政治信息作为“输入”为政治决策的提供依据,故而能够保证政治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而政府对于网络政治信息的“输出”是关键,它是公众有效政治参与的实现方式与政治系统不断完善更新的动力。③

但是,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在回应民意和民众诉求方面,回应的渠道不够畅通,有关民意无法准确、快速、及时地传达到政府。与此同时,政府的积极作为也无法被群众所及时感知,故而造成了一些误解和误会。比如一些部门内部“发声机制”不顺畅,甚至存在特权思想、不愿政务公开等,这种信息受阻影响政府决策,降低政府公信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必须不断提升回应能力以满足公众的问政诉求。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提高,公共政治参与的范围扩大,政府有关部门要有效地组织回应社会问题,解除误解,疏导民意。这样才能形成政府与社会的和谐共治。

政府与公众“微”问政的长效互动机制构建

建立主动回应的服务意识。政府机构及工作人员要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回应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履行工作职责。回应的过程应该是积极主动,而非消极被动。政府与公民在网络平台互相了解,互相沟通协商,是了解公众利益诉求,疏导民意的机会。美国学者托马斯曾指出,“面对社会的变迁、治理模式的变革和其它规范性价值的转变,公共管理者以及政府组织内外的领导者承担着一个不断强化的、必须履行的责任,那就是,在所有类型的公共决策过程中让公民参与进来,公民的参与不仅可以增强政府官员的回应性,还可以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④

“微”问政的出现是民主政治的进步,这种便捷的参政渠道激发了民众的参政热情,是汇民意、集众智的好时机。但是,服务意识的淡薄往往使一些政府和公务员无视和错失了这个机会。政府机构要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政府理念,把政府对于民意的回应放在重要位置。“微”问政是政府和群众交流的平台,公众在这个平台上参政议政,实现与政府的合作共治,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回应―参与”可以防止对政府政策的误读,监督政府的作为,推动公共利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地了解民意,做出行之有效的决策。总之,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提高政府的回应性,对于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促进政社和谐具有积极作用。

专业化队伍及常态化培训机制。政府网络回应平台要与时俱进,具有先进性。因此,必须组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加强人员培训。第一,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相关部门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和回应能力培训。特别是对网络上的新闻发言人,政务微博微信的回应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避免出现口不择言、非专业化的唐突回应。第二,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培养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将其带入到回应工作中,“以天下之忧而忧”,做到及时有效地回应公众关切的问题。第三,做好经验交流。各部门、各地区通过交流经验等提高相关人员的政策把握能力以及舆情研判能力,能够准确地答疑解惑,提高回应力。⑤第四,加大培训力度,扩大范围。政府工作人员的回应力培训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回应的速度,还应适时加大培训力度,培训的范围也可适度扩大。

回应及时有效,集群联动。政务“微”问政回应中杜绝形式主义,面对敷衍塞责的回应要坚决惩处。用事实和政策回应公众的疑惑和问题。避免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其他,对公众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另外,加大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力度是提高“微”问政回应力的重要举措,重要舆情形成监测报告,及时转请相关地方和部门关注、回应。政务微博微信要以政务信息为主要内容,减少宣传告知类内容,减少生活保健类的宣传,此种宣传可以放到民生小栏目中,不能作为政务回应。建立健全政务微博微信的舆情收集和回应机制,及时敏锐地捕捉群众的观点和需求,做到有效回应,通过组织专家解读来准确回应问题,所有机关、部门都参与进来,让老百姓遇到问题别再扯皮及时消息,形成直观立体的回应模式。

建立回应评估问责机制。首先,要建设科学合理的回应评估机制。现代信息技术为评估提供了便利条件,评估主体要实现多元化,尤其是确定第三方评估机构,避免出现一言堂;评估内容要规范化,细则明确,避免形式主义;评估方式可以多样化,网上评议,微博微信,调查问卷都可纳入。除此之外,还要对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回应态度,以及政府回应的速度与质量、群众所提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这三个方面为标准,对政府回应性进行定量考评。

其次,构建关于电子政务及政务微博的线上绩效评估系统,实现有关绩效信息和评估数据在收集、处理、整合、传递、、反馈等方面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回应的绩效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并具体可采用第三方评估的方式,以提高政府公信力。

最后,建立问责制是回应持续有效的保障。有专人对政府网站和政务微平台进行监督、指导,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批评指正,必要时追究责任人责任。建立健全政府回应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确保问政诉求得到及时有效地回应。

(作者单位:广东行政学院花都公共管理系)

【注释】

①[美]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陈宪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132页。

②⑤陈国权,陈杰:“论责任政府的回应性”,《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第35页,第38页。

篇10

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动力来源于学生自身,但授课教师、学习环境等因素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国内诸多学者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了一定的成果[1-5],但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具体课程或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对于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构建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在对西安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近900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并实践了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平台。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平台构建

2015年笔者对西安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计算机学院近900名本科生进行了创新能力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了解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包括: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创新能力、课程内容、实践环节、竞赛参与、职业规划等。以调研结果为依据,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课堂、实践和课外三层教学体系,并在课程、学生、教师各自的维度进行具体分析,找出每个维度的关键目标,并寻求跨维度三层教学体系各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此来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平台的基本框架,并据此设计各个维度的具体任务,达到贯穿维度与教学体系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其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平台的基本框架见图1。在课堂教学层上,教师教授给学生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通过课堂上对于教材、辅导资料的了解,掌握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这个也是创新能力培养金字塔的基础。而在实践教学层上,主要是对于学生实验课程和设计内容的安排,在实践层上,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逐步具备运用知识与工具的技能,教师在这一层的主要任务是对实践操作的指导。最顶层的课外教学层,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职业规划给出合理的意见,而学生更多是通过学科竞赛和实习活动将前两层中掌握的基本知识、方法和工具加以运用,并结合自己的兴趣,寻找创新点。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一)课堂教学

1.更新教学内容。本论文主要依托于陕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及西安科技大学教改项目,而项目组主要成员承担的课程为: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程序设计方法学,因此本项目主要围绕上述课程进行教改活动。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引入Java认证考试真题讲解,因学生对此类题目比较感兴趣,因此引进相关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程序设计方法学课程中添加设计模式的内容,学生普遍反映此知识模块与就业应聘的笔试内容关联度较高。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加大了算法设计教学内容的比重,将往届的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的填空题和编程题作为例题补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相关竞赛的难度有了提前的了解和准备。2.重编教材。重新编写了《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和《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程》。与以往教材相比,《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引入案例化教学思路,侧重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教材分为基础篇和实践篇,其中实践篇内容安排了俄罗斯方块、贪食蛇、英文单词小助手、计算器、万年历和保龄球计分系统,学生通过对这一教材的学习,获得了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算法设计思想和实践编程技能,具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开发多媒体课件。在调研了优秀获奖多媒体课件后,根据C语言课程的特点,开发制作了C语言程序设计各章节的多媒体课件,该课件通过1个年级9个班的学生的使用,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对程序设计方法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引入了设计模式的相关内容,并通过图片与动画进行设计展示,使得互动效果更明显。4.开发课程网站。本课题通过Java程序设计课程网站直观的课程内容,简单直接地提供给学生关键学习热点,让学生可以在线留言,方便教师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互动交流;同时网站后台可以随时教师当前的授课计划或者备课的教案,方便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在C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建立微信平台,教师可以在平台上推送相关知识内容,这样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师还可以对个别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微课的设计。5.整理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还需对所讲内容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提供给学生可拓展视野和思路的网络新闻、学习网址、参考书籍或者网络视频等电子资料,也可布置相关的关键词,由学生自发查找并在课堂进行专题报告,这样既可以挖掘出学生真正的兴趣,又可以深化知识内容。重视作业的点评与讲解,将往年学生的电子版作业进行整理,在布置给学生作业前进行往届优秀作业展示,学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拓展,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使用此方法进行作业的布置,学生普遍反映在展示优秀作业后,对自己的作业有了新的启发,完成效率明显高于无参考作业的课程。6.改革教学手段。引入并实践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实施“观察—实践—启发—创新”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实践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践教学

1.实验指导书的编写。针对Java程序设计中面向对象的新特点,在实验指导书编写中设计丰富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开放式的实验内容能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程序设计方法学课程的实验指导书编写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程度划分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选择,鼓励学生尝试高级别的实验项目。2.课程设计。一般第3至第7学期每学期将会安排至少2门的课程设计,但教师发现这一安排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软件工程专业,试点进行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和软件工程课程的联合课程设计,合并两周的课程设计时间,教师在原有大纲知识覆盖的标准下,重新设计能结合两门课程知识要点的综合性题目,有益于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与实践。3.实训环节。不仅重视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还要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基地的相关师资力量。计算机学院与高新软件园的几家企业均签订了校企联合基地的相关协议,因此在实训环节由这些企业选派优秀企业导师对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进行培训,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大有裨益。在2015和2016年的生产实习环节,笔者带领部分专业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实地学习,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课外教学

1.建立本科导师制。鉴于各学校近年来引进人才的规模加大,学院现有师资力量及水平逐年增强,建立“导师制”,由一名教师对每个年级的若干名学生进行指导,教师不仅可以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还可结合自身科研方向,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近三年我校相关导师指导学生申报并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国家级3项,省级6项。这些题目的来源都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关,对学生更早接触和了解新技术和新知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成立学生团队。成立正式的软件协会,面向全校招募有意在计算机领域发展的学生,并通过考核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成员,随后协调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定期培训。同时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各类竞赛项目,选择团队学生作为主要参与人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由学生自主管理,小组进行学习和交流,并进行项目申报,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验和学科竞赛项目进行知识储备和项目实训。3.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针对全校程序设计大赛甄选出的优秀选手,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指导教师进行算法专题讲座和培训,为创新中的核心技术储备人才。在近几年的数学建模比赛、蓝桥杯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上我校取得了喜人成绩:其中2014年蓝桥杯全国总决赛二等奖3人,三等奖6人;2015年一等奖1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7人,团队赛总决赛二等奖;2016年二等奖3人,三等奖7人。2016年中软杯全国总决赛三等奖一项,ACM省赛三等奖两项,互联网+省赛银奖1项,铜奖1项,近3年学生获得软件著作权20余项。由此可见进行学科竞赛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4.构建信息平台。集合课堂、实践和课外三个维度,构建网络化信息平台,引进项目管理的新思路,在平台上建立以项目为引导的学习小组,将学生参与竞赛的项目整合在平台上进行信息化管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平台功能的重构,可引入竞赛信息板块,创业项目板块,并将课程内容增加到网络信息化平台中,使学生可在此平台上能够进行有效学习。

三、结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多维平台的构建,解决了现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系统体系的问题,从多维度进行实践,摸索并总结出了基于此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系列经验,下一步将聚焦于如何在该平台下建立学生和教师的激励及成效评估机制,以便保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的可持续运作。

参考文献:

[1]陈新.以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11(2):42-43.

[2]罗晓霞.融合式的实践教学在软件工程专业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5(12):101-102.

[3]史晓楠.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10):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