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9 18:18: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信息技术培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无论是网络资源还是多媒体信息,它们都不能自动转化为优良的教学效果,都不能缺少教师的桥梁与催化作用。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
一、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必要性
一支理念超前、专业精良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前提和保障。信息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所以大部分教师不能将信息技术很好地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一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上,跟不上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所以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亟待加强。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改变当前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所以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时代的要求。
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1.传统观念转变难,认识不到位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制度下,大部分中小学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学生考取大学或者重点中学的多少为标准的,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导致一些教师没有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提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
2.注重技术学习,忽视理念培养
在信息技术培训中,常常忽视教育信息技术理念的培养。信息技术培训要使中小学教师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掌握从事信息教育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教学技能。
3.不能学以致用,培训流于形式
不少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中,认真学习了计算机技术,圆满地写成了培训考核任务。但培训结束回到学校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将学到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很好地用于教学,致使其中掌握的操作技能慢慢生疏,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更是无从谈起,导致培训学习流于形式。
三、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一些建议
1.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培训主体地位
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应当是培训活动的参与者,但从培训内容到培训形式,教师的主体性通常被忽视。高效的培训,既要基于改进工作的目的,充分了解教师目前工作的难点和未来工作的需求点,也要从教师发展出发,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要。
2.带着任务培训,激发学习兴趣
在培训过程中,要改变过去简单地从掌握技能的角度出发,必须围绕教师本人的实际问题与预期目标。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让教师在任务驱动下,在规定时间内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这种以教师本身教学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方式能大大提高教师的培训兴趣与实践能力。
3.注重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在新的培训中,要增加计算机文化素养的教学内容,改变过去重操作技术的培训。教师还应该把教学设计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目的是把理论与课堂教学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把学和用统一起来,提高培训的时效性。
总之,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系统的教师培养过程,要以崭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富有实效的评价体系,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使每个教师都能将信息技术素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2实施条件
学院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一切活动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各学科开展的电子备课、电子文章、教育论坛、教师网页、教师课件、电子试卷.整合课等等。学院24小时接入国际互联网.使得学院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力求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所提高.让信息技术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实施过程
3.1首先对全院教师进行了摸底调查.掌握教师的信息技术基础.有利于我们分班培训通过我们对课题组成员的调查,我们掌握情况如下:①家里有计算机的老师人数占80%②家中能上网的占65%③上网熟练程度:“完全不会”的占5%:“一般”占40%:“良好”占30%:优秀占25%④多媒体及软件的使用情况:“完全不会”的占5%;“一般”占40%:“良好”占40%:优秀占15%。
3.2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教师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别很悬殊。于是。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和教师的年龄特点开设甲乙两个培训班。每个班级都设有选修课和必修课甲班的课目安排如下:必修课:网络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Word2000Exce12000Flash网上发表文章电子备课选修课:AuthweaverDreamve&ver乙班的课时安排如下:必修课:同甲班必修课选修课:FIash。
3.3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三个层次!①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操作系统、字处理、浏览网页、信息搜索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③具体学科应用本学科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与经验、学科应用的案例警一个层次的目的是培训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使教师能够轻松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这部分内容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基础的内容.可分为选修和必修.以通过最低水平考试为准,不要求教师过于专注于技术:第二个层次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讲授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教学设计方法等,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要掌握实际教学应用的策略和方法:第三个层次主要是介绍信息技术在教师所教学科中应用的经验.分析本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案例。
3.4培训的形式
此课题的培训采用了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网络通讯工具作辅助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了培训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从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实施培训。我们的校本培训由四名计算机课教师来承担集中培训的任务,但仅靠集中培训的时间和计算机课教师的辅导是不够的,我们还采取了结对子的学习方式以学年组和教研组为单位.每组选出二名信息技术基础好的教师作为小组长.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进行组内辅导,互帮互学。这种能者为师,信息技术骨干辐射,互帮互学的方式,减轻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4培训成果
培训结束后。通过从考试、作品、培训期间课堂表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四方面进行考核,结果全体参加培训的教师,有50%优秀、35%1~好、15%合格的成绩,而且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全部通过了我市组织的职称计算机考试。
5后期实验的思考
5.1存在的问题
通过我们校本培训的实施发现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与态度各不相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5.1.1愿学愿用型:这类教师愿意接受新事物,对于新奇的事物具有好奇感,愿意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对信息技术应用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学习信息技术.自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和生活中。这类教师主要是年轻教师
5.1.2无所谓型:这类教师对于应用信息技术缺乏积极性,“懒”于应用。他们嫌使用信息技术费时费力,没有主动、积极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此次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我很高兴,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没有什么理由不与时俱进;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这次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为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都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加强基本功的新修炼,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所以,我对这次培训很满意。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感受到教学工作的艰巨。同时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使我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在第二天的培训中,我深深的体会到:
1.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2.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3.观念上的更新
本次信息技术培训虽然只有短短一天的时间,但是这一天的培训都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计算机的使用在往常对我而言就是一个进行文本操作的工具而已,本来我平时也不太注意对计算机技能的学习,总是有了问题就打电话求助,从没有想过要自己去掌握这样的技术。
2两种VMware虚拟软件的比较
2.1使用方法
VMwareWorkstation提供本地化的虚拟服务。对于一个信息机房,需要在每一台学生终端上安装VM软件和操作系统镜像。具体到实际操作中,可以先在教师机上通过VMwareWorkstation创建一台培训用虚拟机,配置相应的硬件参数,安装培训所需操作系统,进行系统初始配置、数据库软件安装,然后通过局域网共享软件将安装好的镜像发送给各学生机终端,最后在学生终端上加载系统镜像。学员在学生机上通过VM软件进行虚拟机操作。VMwareESXServer提供服务器化的虚拟服务。首先在一台服务器上安装VMwareESXServer系统(服务器上不需要预装Windows或Unix操作系统),创建一台虚拟机作为VCenter管理机(此管理机用做今后对所有虚拟机的集成管理),进行IP地址和硬件规划后,登录VCenter管理机,进行培训用虚拟机的创建和克隆。学员通过远程桌面工具连接到虚拟机进行操作。
2.2优势比较
硬件要求:VMwareWorkstation要求在每台学生机上安装,对学生机硬件(尤其是内存)要求较高,运行一台虚拟机的实体终端内存1G以上适宜;VMwareESXServer要求有一台服务器,对学生机硬件要求不高。运行性能:VMwareWorkstation创建的虚拟机共享实体终端的内存,运行效率与分配的内存息息相关;VMwareESXServer创建的虚拟机共享服务器内存,VM系统对内容一致的内存共享管理,运行效率高,例如20台虚拟机都运行Windows2003操作系统,VM系统会创建一块内存区域供Windows2003系统基础服务使用,这一块内存为20台虚拟机所共享。笔者曾经对VMwareESXServer进行过性能监控,一台32G内存的服务器,虚拟出40台Windows2003终端,每个终端内存1G,在30台终端同时有学员操作的情况下,服务器内存使用率在50%以下。成本费用:除去软件成本外,使用VMwareWorkstation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实体终端的硬件上;在信息机房终端硬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VMwareESXServer的主要成本在服务器上,成本较高。
2.3比较总结
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所以要赢得未来,必须先赢得信息。教育部早年就提出用5—10年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而教育的关键又在教师,无论是网络资源还是多媒体信息,它们都不能自动转化为优良的教学效果,都不能缺少教师的桥梁与催化作用。显然,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因此,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抓培训,先抓观念转变与兴趣培养
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师培训是关键,而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兴趣培养又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关键。
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需求。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今天,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受用终身,今天所学的知识可能明天就会过时,所以我们必须及时充电以满足时代的要求。教师更应如此,现代的教师应该能够把握时展的脉搏,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应该使教师通过学习、讨论、听专家讲座等接触新的观点、看法,使之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要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目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是被动的,是出于学校组织教学竞赛或优质课竞赛不得不用,这不利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使教师积极主动的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激发教师的兴趣,最主要的是创设一种计算机文化氛围。可以通过请专家来学校讲课,观看成功使用信息技术教师的录像等方式,使教师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从而扩大自己的眼界,充分认识到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电脑备课比赛、课件制作大赛或网页制作大赛等,鼓励每位教师积极参加,让参加的教师有成就感,并通过成功作品展示来感染、熏陶其他教师,使广大教师从不会到愿意参与。
二、抓培训,要优化培训模式
从以往培训来看,现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收效并不明显。其原因主要在于培训模式陈旧,不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实际实效的模式方法来实施培训。
现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主要是“讲解-演示-练习”的方式,很少有学员的参与,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为了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培训教师应发挥组织者的作用,使培训的组织更加灵活。比如,在讲到某一问题时,如果有哪位学员在这方面有实践经验,可以让他来和大家共享资源。他所讲到的例子对于其他学员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发生在身边的教学案例,这样会更有说服力。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讨论活动,为学员们提供相互传授经验的机会。老教师可以把丰富的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又可以把计算机技术教给老教师,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与教学经验参差不齐的矛盾也会迎刃而解。
三、抓培训,要重点突出“整合”培训
现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完全是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方面,并没有教学理论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参加培训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所学会的信息技术操作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继续教育中要全方位渗透信息技术,真正促成受训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如果培训仅为了获取一个“证书”,那就有可能游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宗旨和目标。因此,培训的重点不应在“操作”,而应在“应用”。要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最好是以案例为主要内容,讲授不同的内容时选择恰当的案例,而且案例最好以相应学科教材为基础。
四、抓培训,要重视评价
评价对培训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目前教师培训的评价只是在培训结束时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考核,这样的评价方式完全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评价应从下面三点予以加强:
1、评价要贯穿培训始终。从培训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从每天的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时时穿插着对学员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深入到学员的发展进程中,及时了解学员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也就有可能对学员的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保证培训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与提高,是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关键,实现中小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是青海省教育厅对青海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
1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的特点
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支配的。因此,对我校全体教师来说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懂得如何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2.1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良好环境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环境,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和培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新型师资队伍创造物质条件。根据对我校信息化建设环境的初步统计,学校自1997年建校以来每年都注重信息环境的建设。如今我校已有五间多功能多媒体教室.两间学生上机操作机房,共76台计算机,一间教师电子备课机房,总计105台计算机。预计我校在2006年底将使各办公室及学生教室完成网络布控使学校校园网络环境得到更好地完善;这为我校教师能够在今后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网和卫星电视网,以及计算机多媒体和多媒体优化组合等手段进行教学、管理创造了良好地环境。
2.2信息化教学软件与硬件相结合
所谓硬件就是教学中的一些辅助工具学校有一定的资金就可以购买到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但是就算学校有着先进教学仪器,设备,如果没有人去使用它,发挥它的作用,并且不能把教学工具运用到教师自己的教学中,那么这些教学工具也就失去了它所应该发挥的潜能,失去它们的价值。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教师都不懂多媒体计算机、没有教育信息化的观念,不能把信息化技术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当中,在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源头就很难有机会直接学习应用计算机的相关技能,教育就会影响一代人。
2.3转变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观念
我校教师信息化教育培训首先是教师信息技术学习观念的转变,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自我学习和学习的实践者。比如,在我校教学过程中一些运用传统教学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方法或教学质量很好,学生考试成绩优秀,根本没有运用信息化教育观念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观念,认为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所以转变教师信息化学习观念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教学改革不只是改革传统的教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信息技术自我学习的观念。
2.4增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自学意识
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任务是教会教师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把教师培养成为“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培训自学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信息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自身视野。目前,我校教师很少能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只是在学校教务处安排的公开课或观摩课中使用。因此,在良好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环境的物质基础之上,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自学意识,能使教师自觉能动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本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3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式
3.1实行分层式培训
在组织本校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资格上综合考虑了我校教师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任教的条件、教师的影响力等因素,作出了两个层面培训方案。一是初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普通的新学教师,使其能尽快适应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比如,近几年已培训过如何启动应用程序、如何浏览“因特网”、学习字处理软件、文档的编辑与美化(艺术字、剪贴画)、文档的打印、演示文稿的制作等内容。二是高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接受过初级培训,操作较好和学科能力强的教师,培养信息技术和学科带头人。这种培训具有很强的鼓励性和探究性,其目的是培养一批现代教育技术骨千,以此来带动其他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2使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根据我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主要以中青年为主,有着朝气蓬勃、年富力强,并且基本掌握了常规教学手段的特点。但形势的发展,迫使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只停留在传统的槽臼里。要适应当今培养人才的需要,就必须改革教学手段,在教师培训中采用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取得了好的效果。针对我校信息化环境的基本情况,只有在学校才能有设备进行培训和练习。所以我们常年安排在学生课间活动一个小时的固定期间内进行集中培训,讲解操作技能并辅以理论的学习,平常课余随时开放学校教师电子备课室机房,供学校教师巩固与练习使用,并辅导答疑。
3.3信息技术培训采用考评方式
一、培训应是教育系统内部自己组织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决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是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和提升教育教学技能的需要。许多学校将教师培训工作委托给了一些校外机构,由于这些机构对中小学教育实际认识不足,不了解学校基础教育中各学科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培训内容的编排和教师具体运用信息技术从事教学工作相脱离,造成了培训完后,教师可能掌握了某些技术,但是并不清楚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技术。
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追求的是教育的先进性,而不是技术的先进性,因此应从教学、教育的角度寻求技术的解决方案。培训的重心应是帮助教师把信息技术看做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其立足点是教学目标和教材,应向教师展示具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教学、改进课堂管理、改进评估。因此,应由教育系统内部自己组织培训,从教师队伍中选出能者为师,开展专题培训,其视角和出发点更贴近教学的需求,更能促使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选拔的能者不仅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应有敬业精神,广阔的教育视野,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而那些不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不了解中小学教师的思想状况的人,是不应站在教师培训讲台上的。
二、培训应遵循成人学习的特点
著名教育学家诺斯教授提倡学习应划分为儿童学习和成人学习,也就是说,训练儿童和训练成人是截然不同的,教授和培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我们把成人的培训当作对儿童的教授,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作为培训者,在设计培训内容、方式方法时,应注意:一要进一步明确培训的最终目标,整体规划培训;二要进一步帮助教师明晰学习目的,合理安排每节课内容,使每位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有他们自己想学的知识,变教师被动听讲为自己主动学习;三要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让他们从自己熟悉的学科问题入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四要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用“无为”的管理思想,让教师在没有太多培训压力的气氛中轻松学习。
三、培训应分层、分科进行
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可分为三个层次: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演示型课件的制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然而,目前的培训大多采用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运作方式,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不能满足其学习的需要。因此,在培训工作中,应根据教师的已有水平,分层开班培训,使教师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收益。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和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的重新组构,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县从2004年就开展了这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过多期培训实践探索,现归纳出如下几点。
1.教材使用要灵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分为初级培训和高级培训,其中初级培训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因特网基础、文字处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高级培训包括电子表格、文稿演示、网页制作和多媒体作品制作四个内容。
“教学是用教材教,但不是教教材。”因此,我们应该从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培训的教学内容。在培训过程中,我按照实际的需要和结合学员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取舍、调整和变化,适当增加实用的知识,教学设计立足于学员的实际应用。如在电子表格中的“公式和函数”这一讲,把if函数的运用进行了拓展,让学员掌握如何在if函数中套用if函数,这样便于分析学生成绩的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同时,还引入了rank函数(排序)、max函数(最大值)、min函数(最小值)等,这些内容都会有效地帮助分析学生的成绩。
2.学情分析人性化。人性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理念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我认为所谓人性化教育就要一改以往以教师、教材和教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使个体的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由于学员的年龄、工作性质、任教学科、任教的学龄段各不相同,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此,我在教学中一方面让部分学员消除学习计算机的神秘感。一些年龄大的学员对电脑及网络有“未知恐惧”心理,认为电脑是高科技,学习电脑很难,不愿放手去操作。通过私下与他们谈心,让他们明白电脑不过是受人控制的机器而已,电脑的操作也是非常简单的。在教学中多采用正面激励性语言,多多鼓励学员去尝试操作,尽量帮助学员消除害怕的心理,让学员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另一方面,教给他们一些学习电脑的方法,如微软的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中有很多操作都比较类似,我因势利导让他们举一反三,获得一些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很自然地走近了电脑。
3.教学设计要精心。教学目标设计分为教什么和学什么。完成教学目标设计,我认为要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员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目标,让学员努力完成预定的任务。在培训过程中,我将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内容划分为几大模块,而且细化到每一节的目标都比较明确。如网页制作这一模块共六课时,每一课时明确教学目标;1课时为新建站点、给网页设置背景;2课时为在网页中插入对象(文字、图片、表格);3课时为在网页中插入对象(滚动字幕、横幅广告、文件);4课时为在网页中设置超链接;5课时为框架网页的制作;6课时为设置主页、整理网站。这样,学员在学习时知道每一节的具体目标,在操作时有针对性,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吸收。
4.教学方法要多样。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据我们的多期培训经验,若坚持从具体到一般的原则,先学习一些具体的操作,使学员在建立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上升到学习理论,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在我们的培训过程中,无论是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安排,还是各个知识点的教学安排都是操作技能在前、理论在后。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深受广大学员的欢迎。
在实际培训授课中,我们选择如下三种教学方法,并使其在培训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确实提高了培训实效。
4.1 分层协作法。如何处理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员之间存在的差异问题,是当今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热点。其实分层协作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最终让学员达到共同提高。①学习的内容要有层次,由浅入深。如在网页的超链接中,设置网页与网站的超链接。深度拓展:设置同一网页中的超链接(书签的使用)。②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明确规定所有学员都要完成的基本任务,使学员明确目标,有事可干。如在Aumorware多媒体作品制作中,让所有学员掌握显示、等待、擦除这三个图标。同时,学有余力的学员除上述三图标外,还应掌握移动、交互、判断图标,向更深层次的教学任务挑战。③更重要的一点,是小组协作学习。依照学员的认识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员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员结成伙伴关系。让已经掌握知识的学员当“老师”,对其他学员进行辅导,协助教师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员,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互帮互助”协作的学习方式,可以大大地减轻教师单独指导学员的负担,弥补教师不能照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员的不足,而且还可以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4.2 讲练结合法。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上机操作学不会,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为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培训教学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并作示范演示;“多练”是指让学员进行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我们要培养学员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一般来说,我们的讲练比例都是1:2。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操作练习,学员很自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我们还给每一模块配有相应的练习题,让学员根据学到的知识独自实践。这样学员在上机时知道基本要求,明确上机目的和操作规程,可以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保证了教学与上机的顺利进行,使学员在不断的自主操作实践中获取良好的技能。
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06年,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之间推开。
2009年11月,作为培训试点省辖市——安阳市第二批学员之一,笔者通过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远程培训平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以往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相比,这次培训无论从培训形式,还是从培训内容上来看,都有较大的差别。信息技术培训注重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这次培训注重的是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对教师关于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如何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整体上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培训,完成了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培训感悟及浅见。
一、端正思想,纠正和澄清认识误区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块中有一项作业是: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笔者浏览了小组讨论学员发的帖子,发现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存在着误区,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等于教育技术。一位学员这样认为:“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领域所涉及的技术都应用出来,目前感觉接触比较多的就是,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所讲内容。”其实辅助教学是教育技术应用的其中一个方面,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很重要。教育技术能力更多的是对我们教学的辅助和把握作用,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理念和方向。还有学员认为教育技术应该是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运用,从挂图到幻灯片再到多媒体的运用,从纸质教案到电子备课等。这种认识偏重于技术,是有失偏颇的。按照这样的认识,必然会走到信息技术培训的老路上去,其做法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此认识我们必须加以纠正和澄清。
1.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在学科、对象、研究范畴上是不同的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这里所说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把这里的“合适技术”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目标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体系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展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中也涉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教学自动测评等教学应用的内容,但目的是将这类教学应用作为案例去验证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信息技术的内容,但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二、立足教育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到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如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学习过程的组织。由此产生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即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在充分考虑实际教学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与渗透,从而实现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而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等选择合适的工具。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以先进的理念做引导,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而且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
三、增强创新意识,提升教育技术能力
这次初级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对于整个教学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参加培训的教师应当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反思过去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意识、综合意识、反思意识为立足之本,打破以往只重知识不重育人的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以教育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为切入点,切实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信息技术培训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是一种能力,是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基础,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必然的,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其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师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涵盖了认知和心理方面的许多因素,教师的技术技能和知识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此外还包括教师对于技术的认识和态度、对于使用技术的教学环境的认识和把握、还有教师的社会资源――即教师如何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的知识和能力。
从技术知识角度来讲,仅仅掌握一些技术技能是不够的。从认识和态度的角度来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需要帮助教师认识到两点:第一是使用技术会带来某种益处;教师都是有目的性和有理性的决策者,他们在面对改革时首先都会评估潜在的成本和收益,此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会影响他们如何使用技术以及使用技术的程度;第二是认识技术能够支持其当前的教学实践。如果教师所选择的技术与其教学方式相一致的话,该技术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效果。
此外,为了把技术成功地融入教学,教师必须了解学校资源,体察同事的需要,才能通过合适的渠道适时取得自己所需的技术资源和支持。
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形式
目前最常用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增加法,比如在师范教育专业开授教育技术课程,或者是为在职教师提供专门的技术培训。二是融入法,也就是把技术内容融入到师范教育专业现有的课程中,并不另设技术课程;对在职教师而言,就是在日常的教学环境中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让其在实际运用中学习技术。增加法较为简单易行,但其弊端是单独教授技术课程容易导致对技术技能而不是对技术使用的重视,技术易与使用脱节。教师可能掌握了某些技术,但并不清楚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技术知识。融入法能够向教师演示如何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使用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探索使用技术的机会,也为把技术与学科内容和教学法知识联系起来提供了可能。因此,那些对学科教师进行单纯的技术培训的项目很难真正达到促进技术在教学中使用、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当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尤其不发达或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老师,即使接受了一定的技术培训,由于技术设施和技术支持的缺乏,他们也没有条件和时间使用所学的技术技能。同时单纯的技术操作技能也不意味着教师成功使用了该技术。因为有意义的教育技术整合意味着创新的教学方法,而不仅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技术。
目前教师培训的致命缺陷是只重技术不重教育。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该从教育入手,根据教育的问题寻求技术的解决方案。技术能力是教师在有实际需要的时候,从具体使用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因此提倡在有条件的学校进行有意义的培训,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使用技术的支持。纯粹地教技术对一般的学科老师是没有必要的。不能单纯为了技术而学技术,我们追求的是教育的先进性,而不是技术的先进性。因此要从教学、教育的角度和问题出发寻求技术的解决方案。
因此,教师们所需要的是一系列符合其所在学校教学管理现实、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使用教育技术的经验。这些经验要能够让教师通过实践和反思探索新的教学创新。为老师们提供这样的经验和知识的教师技术培训是有意义的。
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途径及方法
1.给教师充分的时间和自由来探索技术。教师培训不应仅被理解为有组织的集体活动,而应该涵盖教师所接触的所有方面。因此,学校要实施的不应只是一个培训项目,而是要能给教师提供充足的资源、时间和一个宽松安全的氛围去探索技术。在这种情境中教师既能花时间理解技术的功能,又能在熟悉的教学环境中发现技术的价值,同时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培养技术能力。可能的话,学校应允许教师把相应的软件硬件借回家,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探索技术时间。在有组织的培训课程中也应该为教师提供充分的自由摸索技术的时间。较为理想的情况是技术培训的顾问就是本校教师,他们可以同教师合作,帮助学科教师把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
2.把技术培训和教师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培训的重心是帮助教师把技术看作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其立足点是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具体来讲,首先,技术的培训应该着重于利用技术来促进学生学习。由于教师关注教学效果,培训项目要向教师展示具体如何利用技术来教课、改进课堂管理、改善评估;其次,技术培训应当帮助教师借助技术更高效地处理日常事务,比如与学生沟通、备课、管理成绩和批改作业;最后,培训还要涉及检查技术问题、寻找教学资源、利用技术获取新的职业发展等内容。
3.建立支持技术使用的社会关系网和学习团体。研究表明,同事间的帮助和支持对于教师提高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学校应该为教师、技术人员以及管理者之间的技术交流提供足够的机会,以使各方了解彼此的专长、需要、目标和工作习惯,进而轻松自如地寻找和提供帮助,学校还应该为他们创造合作机会并鼓励他们在技术方面开展合作。学校也可以提供奖励促进教师对同事提供帮助,推动学习群体的建立。
4.课题研究培训。学校积极引导教师投身于课题研究,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在培训主体上抓好三个层次。一是抓课题负责人等管理人员的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使他们首先成为课题研究的先锋队,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二是抓好骨干教师素质的提高,支持他们参加各级培训、考察,促进骨干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学会研究,提高研究指导水平。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采取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一帮一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把所学知识有效地用于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