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7 03:08: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信息化系统,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摘要]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发展,由于缺少不同系统相互集成的技术,导致很多关键的信息被封闭在相互独立的系统中,部门间重复着冗余的工作,这就需要企业改造旧的软件系统以适应新形式的发展。本文从企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引入了大规模企业需要构建适应变化的信息化系统。
[关键词]信息孤岛EAI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信息融合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旨在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构建和使用的应用系统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到大量业务处理和数据处理的企业级应用系统,例如ERP系统、CRM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另一类是提供简单功能的供单个员工使用的桌面应用系统,例如用来进行文字处理、报表制作的办公应用系统等。
二、企业信息化中的问题
传统的企业由于缺少不同系统相互集成的技术,导致很多关键的信息被封闭在相互独立的系统中,部门间重复着冗余的工作,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工作效率的降低和运营成本的上升。
在一个单位的各个部门之间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完全孤立,各种信息(如财务信息、各种计划信息等)无法或者无法顺畅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流动,这样就会形成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从在技术上带来的不良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数据的一致性无法保证,信息及时共享、反馈难,企业数据中存在很大的冗余、大量的垃圾信息,信息需要重复多次的输入。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重实施、轻规划,重技术、轻管理”的认识误区使得企业信息化缺乏清晰的主线,造成“有一个需求建一个系统”的直接需求式驱动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直接导致了企业“信息孤岛”的加剧、多种异构系统的同时运行。无论是从企业的现实需求,还是企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来看,如何实现异构系统的协同工作,实现企业资源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EAI
EAI是将基于各种不同平台、用不同方案建立的异构应用集成的一种方法和技术。EAI通过建立底层结构,来联系横贯整个企业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源等,完成在企业内部的ERP、CRM、SCM、数据库、数据仓库,以及其他重要的内部系统之间无缝地共享和交换数据的需要。有了EAI,企业就可以将企业核心应用和新的Internet解决方案结合在一起。
随着企业各种应用的迅速增加以及更多地把自己的业务转向电子商务,EAI方案对企业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EAI解决方案将企业内部的应用软件与外部客户和供应商的应用软件进行链接,实现数据流和业务运作的自动化,从而令业务更实时与快速。
传统的EAI并不能够满足企业最根本的需要——快速构建IT系统以支撑企业业务的发展。当今的企业级分布式IT系统都在向共享服务方向发展,企业对传统EAI的需求仅限于将已经构建但并不支持服务共享的IT系统变成能够共享服务的IT系统,但是这一过程不应以放弃与未来的新应用共享服务为代价
构建随需变化的大规模企业级信息化软件系统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构建随需变化的大规模企业级信息化软件系统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构建随需变化的大规模企业级信息化软件系统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
四、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
SOA是指为了解决在Internet环境下业务集成的需要,通过连接能完成特定任务的独立功能实体实现的一种软件系统架构。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
SOA凭借其松耦合的特性,使得企业可以按照模块化的方式来添加新服务或更新现有服务,以解决新的业务需要,提供选择从而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提供服务,并可以把企业现有的或已有的应用作为服务,从而保护了现有的IT基础建设投资。
传统的Web技术有效的解决了人与信息系统的交互和沟通问题。WEB服务技术则是要有效的解决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和沟通问题,促进B2B/EAI/CB2C的发展。SOA则是采用面向服务的商业建模技术和WEB服务技术,实现系统之间的松耦合,实现系统之间的整合与协同。WEB服务和SOA的本质思路在于使得信息系统个体在能够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协同工作。
对于面向同步和异步应用的,基于请求/响应模式的分布式计算来说,SOA是一场革命。一个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或某些单独的功能被模块化并作为服务呈现给消费者或客户端。这些服务的关键是他们的松耦合特性。例如,服务的接口和实现相独立。
五、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如何加工、联合来自众多信息源的信息,并使不同形式的信息相互补充,为各种模型方法和各领域的专家服务,使其信息量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按信息抽象程度不同,融合可分为三个层次:原始数据融合、目标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
一、企业信息化的背景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计算机、通信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共享与网络的应用也日益推广与深入。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和重视程度,标志着一个地区的现代化水平甚至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各种信息化系统已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它们支撑着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能源化工、网络教育、通信和社会保障等,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管理手段。信息化是企业的强力军,应该主动创造条件,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
从管理的角度看,企业信息化是对企业中的生产经营信息进行整理,系统化、自动化、集成化的过程,也就是对企业信息系统的搜集、计划、实施、运行和管理的过程。
二、 企业信息化建设困难重重,面临很多问题
1.资金问题,信息化建设很难持续性发展
企业信息化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这是一个长期性的持久性的建设工程,而且大量资金的投入,也未必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在信息化建设前期,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但并未即时带来相应的效果和效益,企业领导层会迫于压力而使企业在信息化投入方面进展缓慢。
2.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信息化建设难以开展
相当数量的企业不能很好地接受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企业中,信息技术人才稀缺、计算机水平有限的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企业普通员工由于非专业的原因,侧重点不同,对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不能很好的理解,导致信息化的水平不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技能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很不利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努力培养软件开发的相关人才是很有必要的。
3.信息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信息化机构不健全
企业信息化除了要有资金的持续性投入,技术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等都与其息息相关。为了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水平,观念更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重组的任务非常繁重。
4.老传统影响太深,网络工程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传统的办公方式仍然是现在的主流办公方式。企业落后的管理模式与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理念是冲突的,为了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文件的传送还是依靠电话、传真、打印等手段,因此办公耗材也大大的增加了,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三、企业信息化规划中的关键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对于企业而言, 其信息化规划过程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其中还涉及社会及管理等诸多方面,特别对于大型国有企业而言,其进行信息化规划所冒风险较普通企业要大得多,因此, 必须对企业信息化规划及其实施所造成的影响进行认真的分析。 以下就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行分析。
1.明确信息化目标的问题
确定企业信息化规划的目标时通常采用如下两个方式:一种较为通用,其不管企业战略目标怎样改变,均以企业实际环境情况为依据进行相应策略的制定; 另一种方法主要以直接实现企业商业目标作为首要策略的选取而进行规划。 无论哪种方法,规划时都必须有清晰的管理思路和明确的目标。
2.信息资源的整合问题
对于企业而言,能否及时掌握各种类型的业务数据状况相当重要, 也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迅速准确进行决策的关键。信息化为此类信息的及时掌握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如何有效进行此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和规划是一个难题,整合过程中应当对信息进行分类,对于纵向信息及横向信息分别进行整合处理。
3.协作核心平台的构建问题
此问题如今也是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及要点,进行此问题的处理时,应以实现核心平台的通用性和完整性为目的,使得所构建平台能够适应各种类型企业业务的需求。
4.国际化标准的问题
解决此问题时除了要考虑到国际化标准管理之外,还应当考虑到企业的中国特色,全球各类跨国公司普遍采用扁平化管理方式来进行企业结构的优化,但过度扁平化势必会导致更多的人被排挤到社会中,并导致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因此,企业业务组织重组时不仅要考虑数据透明性的实时掌握及管理,还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
5.数据安全及管理规范的问题
此问题也是限制信息化广泛应用的重要障碍之一,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了数据的共享,但也为其安全性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必须从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入手,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并借助于技术手段对系统进行监督。
四、 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基于企业实际,以科学的态度确定总体思路
信息化对企业来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在建设计算机网络时,首先要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统一规划和管理,实现各部门信息互通,使信息资源共享。达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协调统一。为此,需要从公司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计划,改造现行的管理流程和模式,既要重视近期建设,也要考虑长期发展,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整合企业资源,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2.加强信息化意识,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优势
采用多种形式针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信息化培训跟讲座,增强员工的信息化意识,使大信息化这种观念和思想深入人心,扩大知识面,先进技术的发展能够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计算机水平,也是为日后大家都能有效参与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
3.提高信息化认识,强化计算机技术水平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必须得有先进的技术作为保障。一方面可以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可以吸收专门人才加入企业,充实技术力量。只有企业拥有既懂企业管理,游动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掌握了一定的网络信息化技术,建立一支专业的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才能为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
4.制定管理规范,保证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
为了保护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应当建立上网规范系统,增强所有员工安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意识,才能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转。
5.从公司实际出发,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整理规划
在网络基础建设方面,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投资,认真规划,既要满足眼前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日后的发展。以实用为主,避免追求华而不实。建立可靠的企业信息平台,一旦实现了信息化,公司的重大决策和日常工作都会有基础信息作为支持,实现机关公文处理的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
五、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是现代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市场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是企业提高管理质量和市场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 为了实现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有效开展,不仅要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性规划,还需要确保企业领导及员工能够积极投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来,主动采用信息系统开展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关经验的总结,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企业信息化规划工作中来,从而推动企业信息化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实施。
参考文献:
[1]葛声,马殿富等.基于 Web 服务的网络软件运行平台研究与实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3, 29 (10): 897~900
[2]朱永虎, 张选平等.Jetspeed——企业信息门户的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 (3):155~157
[3]李胜利, 任军等.建设企业信息门户的技术与实现[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22 (2): 99~101
[4]雷远平.网络门户网站登录技术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 25 (10):85~86
由于信息化的办公系统具有极强的信息传递速度,而且还拥有强大的资源信息共享功能,这就使得企业的决策信息和管理要务能够迅速传达到各个部门,各个部门间的生产经营信息数据也能够迅速反馈到企业决策部门,无形中将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和通达推向了更加快速、明晰的境界。再者,信息化办公系统的用,在企业培养关键用户、创新管理模式、扩展顶层应用和收获大力支持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领导对企业信息化办公的赞赏和认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争取到更加强劲的后备支持。在实际的企业办公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是通过避重就轻、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办公系统的试点、推开,其实这种方法并不好用,反而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毕竟再好的办公系统也不会涉及到企业领导层的办公与应用。如果企业领导层仍旧沉浸于传统办公模式而无法自拔,或者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建设资金不到位,这无疑会影响决策、阻碍信息化的摄入进程。因此,一旦信息化办公系统的显著成效获得企业领导的重视和赞赏,那么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指挥等任务才能开展的顺风顺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朝向信息化建设和正确的方向有序开展。
1.2益于满足企业全员的办公需求和网络环境搭建
在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除了企业领导层能够享受到独特的优势以外,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也能够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一时间得到有效信息,从而协调好工作的各项内容,而且,信息化的合作办公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员工的工作量,善于将员工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抽离出来,转向更加专一、专业的业务中去,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效果。针对业务系统来说,它涉及的范畴可能不如办公系统全面,它更多地是满足个别部门或者单独人员的工作需要,办公系统则面对的是整个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拥有广泛的用户群。在企业日常工作中应用办公系统,可以引起较大的轰动效应,甚至在整个行业都掀起一股热潮,其中最最鲜明的一点就是,信息化办公系统巧妙地在各级领导、各级员工和同事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微妙的联系,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家庭,在同样的网络环境、信息平台、计算环境下处理各种不同的业务,从而利于行业间的交流学习和传统办公模式、思维方式的转变,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再者,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信息化办公系统作为信息建设的切入点,带动企业局部网络的建设,培训一大批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企业员工,迎合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脚步。
1.3助于建设以决策需求、各级管理的系统建设主线
从影响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性因素来看,管理和决策是企业所有工作内容的核心,决策更是各级管理人员确定工作内容的参考标准。传统的企业决策,首先需要领导提出一定要求,再交由下级部门根据自身的认识和判断过滤出不合理的地方,最后经慎重考虑后将确定的答案再上报,这种做法比较繁杂,而且信息的审核难免也会出现一系列始料不及的问题,但信息化的办公系统比较高效,它可以将系统中存录的业务数据在比对、分析的条件下核算的更加详实,也更具有代表性,也便于领导层通过数据核算结果掌握全局基本情况,进而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除此之外,管理和决策的最终结果经由信息化办公系统传达到各个部门和人员,提升了沟通的时效性,而且助于增加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同时,在管理和决策这一关键性内容的拉动下,关于以决策需求、各级管理这条系统建设主线,也逐步拓展了业务信息化水平的范畴,实现了办公系统和业务系统的融合,最终益于达到综合处理企业业务的集成目的。
2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优化手段
2.1优化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确保企业安全平稳的前进发展
关于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优化问题,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因为它关系到企业的正常化发展和前进步伐,而且影响到企业的整个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应用过程中,首先必须深化好企业的信息化办公规划方案,确保企业制定的发展朝向与目标标准合理且明确,确保方案能够按次序、步骤完美进行。其次,需要促进办公系统的各个流程紧凑协调,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前行。最后,我们还应时常注意各环节的调试和更新,建立分步实施的项目管理原则,将信息共享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推进系统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2.2健全办公系统的视频会议,促进企业内部各环节有效协调
会议电视系统是一种新颖的会议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网络传输,实现实时沟通的目标,加之互传影视资料,在提高沟通水平的基础上强化自身工作质量与效率。为了深化网络传输系统设备的应用,确保会议系统的健全,企业需要引进视频会议系统,并事先运用于小型会议中,将电话、传真、电脑三方结合,确保小型会议应用的风声水起,随后在不断地扩展。同时,信息化办公系统可以通过具体的网络手段,实现公文的网络处理协同合作,并且定期一些实时信息,既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也促进了企业内部各环节的协调。
2.3应用多种信息化具体手段,提升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水平
在企业办公的过程中,为了确保企业内部生产办公系统的优化,我们有必要更新自身的管理模式,而且也需要应用多种信息化的手段,促进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应用水平,最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现下,手机作为人社交交流的一项必备通讯工具,企业可以巧妙地借助手机普及化、广泛化的特点,在企业产品的宣传中尽情发挥其价值,比如:在具体的宣传活动中,可以通过“微信”或者“邮箱”的形式将信息发给用户,达到一种点对点的服务和传送。除此之外,企业需要深化协调内部人员结构,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重视上下级部门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提升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水平。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183-01
1 现状和主要问题
信息化建设首先要从基础工作抓起,主要有办公自动化的管理、业务管理、信息服务等;只有做好这些信息化的基础工作,才能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是通信服务的基础,目前通信(软件)业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业务发展需要,正在引入信息化手段提升公司团队的综合实力。
主要存在以下方面不足。
(1)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效率较低
目前很多小型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主要依靠电子表格进行,随着员工、工程项目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处理方式效率不断降低,而且出现错误的概率也随之增大。
(2)缺乏有效的历史资源管理手段
经验和技术累积工作所涉及到的案例及工程问题一般是由资历老,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总结输出培训资料,进行共享学习,其他地区就不能更即时的获取到,因此数据的可用性很差,利用率很低,而且容易造成数据丢失。
(3)可获取的信息有限性
由于在信息统计、管理分析和管理方面的手段不足,导致从汇总信息中能挖掘出的信息量有限,一般情况下只能做到当月的和当周的汇总信息,这些基础的信息难以支持分析整体工程开展、问题准确分析或难点即时支持等工作。
(4)技术信息难以有效共享
信息积累只有充分共享才能发挥其作用,由于没有通畅、通用的业务平台,只能被动的等待,传递和获取相对滞后,使得信息在工作或决策中的作用大打折扣。
2 软件设计模式
根据软件工程理论,需求是指产品必须具有的功能和必须具备的品质。现代项目管理的六要素是:时间、成本、质量、组织、范围、满意度。进行完善的需求分析是达到这六要素的前提。
3 Client/Server系统结构
(1)传统C/S结构
传统的C/S体系结构虽然采用的是开放模式,但这只是系统开发一级的开放性,在特定的应用中无论是Client端还是Server端都还需要特定的软件支持。由于没能提供用户真正期望的开放环境,由于所有客户都必须安装应用程序和工具,包括它们公用的程序。因此,客户端过于庞大,从而影响效率。为使客户端“减肥”,而出现三层C/S结构,即客户.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其关系如图1所示。
(2)三层C/S结构
三层C/S结构是指: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客户端架构。
Intranet结构让三层C/S结构的客户端大幅缩减。该结构下客户端常配有Internet浏览器或可执行应用程序。基于中间层的三层C/S结构是软件界当下的主流选择,且功能强大。中间层是中间件服务器,负责业务应用处理(即应用服务器的功能)及三层之间的通信。
4 系统设计原则
(1)友好适用原则
提供灵活适用的功能模块、友好的交互控制界面准确数据交互使用。方便不同管理层面的用户使用,设置相同的风格、针对特定人员开放特定的管理模块。
(2)安全可靠原则
高度安全与绝对可靠是系统设计过程必不可少要考虑的内容,通过科学、缜密的安全原则来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避免外界攻击干扰。
(3)扩展开发原则
采用灵活的设计理念,建立稳定的底层基础,具备不断提升的发展空间,适应不断发生的问题,及使用中出现的缺失进行补充完善。
5 结语
现代商业企业市场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面临包括技术资金服务和管理水平等全方位的竞争。企业信息化管理归属企业战略管理范畴,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非常明显,提高企业信息化集中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运营风险、提升其企业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企业业务系统和其它行业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海量数据高效处理要求、关键过程的原子性要求、安全可靠的身份鉴别要求、完善可控的权限体系要求。因此,要达到上述目标,企业数据分析系统是目前最创新,最重要的一个手段。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93.07
随着我国企业数量的逐年增加,各个行业领域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如果没有高效准确健康的长远发展体系,将很难在本行业领域稳固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是加强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科学管理系统。
1 企业信息化与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
1.1 企业信息化的涵义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指囊括了对企业的信息运作过程、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以及企业的运转方式与流程、企业的各项业务的变更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方式。这三项内容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辅相成,协调配合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又称EIM,是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的简称[1],是世界企业管理领域正在流行的管理模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以网络、计算机等新兴技术为依托,根据企业现状,不断升级与改进的过程。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利用现代的系统编程方法,根据企业需求与各部分工作流程制定而制定的智能化管理体系。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恰当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如何有效的发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智能化职能。
1.2 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利于企业节约人力成本[2],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以几倍于人工录入数据、计算数据、处理工作流程的速度处理各项复杂的管理过程,极大的节省了公司的人力;其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保障了企业数据存储与计算的准确性。现代企业的管理与运营中需要保存大量的产品订单信息、客户信息、财务数据信息以及各类产品信息等等,光凭传统的人工和纸张办公难以保证信息与数据处理的准确度,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解决了这一问题。此外,计算机信息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处理各项事务的效率。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由后台编程实现各类事务管理功能。包括自动化办公的OA系统[3]、财务与物流管理的ERP系统等都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信息化中提高工作效率的典型应用。
2 企业信息化中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困境
2.1 不针对企业实际,盲目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
由于企业区域、经营规模的限制[4],现代企业都有各自的企业文化、产品以及管理模式,即使是同一行业领域的企业也存在着很多差异。而很多企业在选择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时非常盲目,认为别人用或者别人用的多就开始投资建设,尽快应用。结果造成了盲目上线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适应企业的规模或者企业的管理模式,造成很多功能不能用或者一些功能又没有被系统设置的状况。例如,某大型企业购买安装使用OA软件后才发现缺少适合自己企业的会议通知功能,造成了会议组织上的混乱等,诸如此类现象频频出现。这样都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2 不及时更新技术,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滞后
网络与计算机的技术是不断被推陈出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得到应用后,由于已应用系统内后台应用技术都是随着新技术的面世而逐渐落后的。而很多企业都没有重视这一环节,认为一个软件可以终身应用,并没有对系统的功能与性能进行定期的检测与维护,没有及时地更新信息技术、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更新换代。这就造成了企业没有及时应用已经升级后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没有让新技术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力。例如,某机械产品制造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一直应用未升级版CAD/CAM软件进行产品设计,在产品已经设计超出计划时间完成后才发现有升级版本软件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提高很多效率。这都是不及时更新技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造成阻碍的表现。
2.3 不会合理利用信息资源,计算机信息系统没有发挥实效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企业不会合理且的利用信息资源,导致计算机信息系统没有发挥其实效。很多企业只是会利用公开的会议、已有技术文献等渠道获得信息[5],缺少自己的信息获得渠道。例如,有些企业的信息刊物里信息资源的大量拼凑造成了企业自身特色的缺失,这就让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信息也非常匮乏,没有企业自身信息资源的利用,系统无法发挥实效。
3 企业信息化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策略
3.1 联系企业实际,合理应用系统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依据企业的发展状况而随时进行调整的动态过程。在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前,企业应该做好调研,包括企业自身的市场状况、财务状况、技术状况以及管理运营模式等等。再由相应的管理人员总结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根据这些需求进行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例如,有些企业的办公软件需要远程服务、有些企业的财务软件需要清单计价表、有些研发企业需要最新的编程软件等等。
3.2 不断更新技术,完善系统功能
计算机技术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企业应该及时注意关于信息管理、数据库、软硬件技术的更新,将这些新技术及时的应用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当中来。及时地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升级后要定期对系统功能与性能进行测试与维护。在新的网络技术出现以后,也要及时更新应用。例如,某项防病毒技术的面世,企业就不能忽略,应该尽快跟踪应用,防止企业内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受到侵犯。
3.3 充分利用资源,发挥系统实效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注重信息资源的积累,充分挖掘资源价值,逐步拓展自己的信息渠道。并且要充分合理的利用、让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得到丰富,以使这些信息资源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4 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配合与支撑。企业要及时发现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实施改进策略,才能让企业信息化建设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肖南峰.企业信息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01.
[2]赵捷.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7-88.
[3]熊励.企业信息化融合-基于SCM、ERP、CRM集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2-23.
[4]李洪波.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08):75-77.
一、煤炭销售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现在我国一些煤炭销售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在不断完善其内部管理的同时,为了有效地参与行业竞争,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煤炭生产企业、客户和分销网格等归纳为一个供需链中,以便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信息系统。销售企业的销售主管部门在企业的供需链中处于市场与煤炭企业的供应接口位置,主要职能是为客户与最终用户提品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的资金转化并获取利润相应的利润,为企业提供生存和发展原动力,并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煤炭销售企业经营发展不仅要了解煤炭产量,还要了解市场一些准确的数据。通过综合应用达到全面掌握各地煤炭供需信息;实现煤炭企业年度订货、月度销售、每日煤款回收等销售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使销售企业领导及时准确了解自身产、销、运、存情况,及时调配原煤、调整生产经营工作等。所以,销售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ERP环境下的一个子系统,设计一套针对销售企业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需要根据实际需要,既要充分考虑到系统体系结构的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又要充分考虑到和各个其他子系统的配合。煤炭销售信息系统还对物流一体化运作的支撑。煤炭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也是巨大笨重货物的转移与运输过程。包括生产的运输与地面矿区运输的衔接;国铁运输与公路运输、海运的协调联运;地面煤场的装卸、倒运、仓储;港口下水煤炭的集港、装船等一些繁琐的运输活动。因此煤炭销售企业的销售调度是相当复杂的。煤炭销售信息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物流运输体系,在现代物流管理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采用规范、灵活的系统设计方案,把采购、销售、仓储、运输等所有环节作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来进行组织和管理,使各个环节共享总体信息,有效的把商流、物流和信息流集合为一体,以使系统能够在尽可能低的总成本条件下,满足客户的需求。
二、煤炭运输的制约因素分析
煤炭是国家的战略物资,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对煤炭销售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国内经济较快增长,持续的“煤、电、油、运”紧张局势引起全社会关注。国家发改委组织了多次调研和会议,并不断下发文件对国内煤炭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调控,特别对电煤供求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整个煤炭行业运行质量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它们克服困难,顾全大局,保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煤炭产销量都创了新纪录,铁路运输一直是满负荷运行,其他运输也在提速,煤炭供应基本保证了主要消费行业、重点企业的生产运行需要,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然而煤炭主要靠铁路运输,而铁路交通瓶颈的存在,客观上促成了煤炭销售很大程度上受铁路运输的影响。每年大宗订单的签订需要铁路的参与;销售公司每月需要对铁路局申报月运输计划;每天需要向车站申报日运输计划,待铁路批准之后方能组织执行;销售公司还需了解主要铁路流向、铁路限制口煤炭流量、主要煤炭港口库存量等信息,来具体安排煤炭运销工作。因此,煤炭销售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必须考虑到铁路运输的关联和制约。
三、煤炭销售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煤炭企业属采掘业,是以天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的,矿山地质条件复杂,生产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多。因此对采掘工作带来一系列的复杂情况,例如岩层、煤层、水、火、有害气体、煤尘、地压和地温的变化,对正常生产影响都较大。由于上述因素,煤炭的产量、质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煤炭销售信息系统中销售计划的制定,管理模式的优化必须考虑这些因素,而不能单纯以市场为导向。煤炭销售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单项开发和单项应用的水平上,各子系统彼此独立,造成环境异构和信息异构系统间难以集成与信息的共享;一些销售企业虽然建成了计算机网络,但目前的网络还没有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只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初步模型。因此煤炭销售企业需要通过对煤炭销售信息化的研究分析,专研对煤炭企业信息进行整合及优化各种手段,在各独立单元中建立起信息畅通通道,使分散在各个节点环节之间工作的协调、统一,建设符合现代化国际物流发展要求的公共信息平台,全面提升煤炭销售企业总的管理水平。
四、怎样加强煤炭销售企业信息化建设速度
第一是建立并且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架构。这是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基础工作,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其主要内容就是把相应的管理工作单元化,并且对每一个功能单元结合到自身现实情况进行功能填充。这一程序的工作将为后续工作起到良好的规范和引导重要作用,而功能的不断细化也有助于发现管理工作中的盲区,同时也可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适时进行相应调整,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规范性。一般而言,可以对运检管理的功能进行细化,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为销售企业保驾护航。
第二是建立并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的系统。在基本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架构完成之后,企业明晰了自身销售管理的分类和需要管理的内容,此时还需要在管理体系中通过添加一个个具体的管理系统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管理工作。对于目前的煤炭销售工作而言,需要关注的管理系统大致有以下一些方面:1、营销业务管理系统。这一系统主要是对企业的销售业务进行指标化和流程化的管理,对企业的每一单业务全过程的跟踪记录和管理,同时从财务、合同、信息记录等多方面完善销售业务的考评与记录,做好分析,为以后的销售决策提供实例和数据支持。2.客户服务管理系统。客服服务管理系统关注于对客户信息、业务合作满意度、客户需求、客户动向等进行有效的信息搜集与管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供需关系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双方关系,对客服的关注已经延伸到了交易的上游和下游,对客户的高质量服务是当下销售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环。3、销售决策管理系统。通过前期销售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可以为企业后续的销售决策做出数据和案例支持,企业可以利用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等信息化指标分析技术对销售业务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并为片区优惠、VIP客户优惠、配送优惠、销售层次划分等企业销售决策提供支持。4、销售质量管理系统。现代销售体系中,销售活动并没有随着货物的签收而结束,销售质量的管理还会在一定时间内延续下去。我国传统的煤炭销售管理比较粗放,相当大的精力关注于业务量的获取,而对销售业务的质量管理有所忽略,要想实现煤炭销售管理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对销售活动的质量加强管理。常见的销售质量管理手段包括工作流程控制、业务稽查、经营控制等。
第三是加强销售网络化管理。煤炭销售企业的规模化与片区化是大势所趋,随着销售网点和供货商的增多,强大的网络系统便成为了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电网运检管理的数控技术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网络平台。目前广泛采用internet为传输基础,可用的数据传输方式有有线或者GPRS,也可交叉使用。而miniARM工控板自带有海量的存储器,当网络通信故障时,可以暂时存放数据,以保障数据传递的及时性和完整性。而AIO销售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巡查系统、台账管理系统、缺陷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系统等集成的模块化功能。通过服务主机和一系列控制器的选择以及其间相关链接方式的确定,煤炭企业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信息化销售,在供应商和客户之间,通过流程、数据、应用和协作这四个体系的集成,一方面将企业总部与部门、员工、销售网络强有力的联系起来,同时自身销售管理内部可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将采购管理、供应管理、客户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订单管理、采购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有机整合起来,加强各项销售活动之间和各个销售部门之间的分享与交流。
第四加强销售全过程分级管理的信息化。煤炭销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同时由于涉及的数量和金额通常比较巨大,相关的合同、单据、来往函件、相关部门和人员等都较为复杂,为了提升销售工作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应该加强煤炭销售全过程的分级管理的信息化,也就是将企业划分为数个管理层,将整个销售体系进行合理的权限和职能划分,采用信息化的工具对这些职能进行高效的管。对煤炭销售环境的管理也是煤炭销售管理信息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环境的管理主要包括了业务环境和管理环境。另外就是销售环境管理。对业务环境而言,主要是对其他煤炭企业的销售管理进行调研,而管理环境则主要指对相关人员的管理,在这方面通过UPS系统可以实现管理工作参数的自动显示和自动告警,门禁系统和销售人员的绩效评估以及业务费用的考评的都是十分必要的,所有的管理数据都可通过web网络实现共享。煤炭销售管理的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化工程,需要硬件的更新以及相关人员管理理念的转变,只要我们紧紧把握以客户为核心的现代销售理念,同时将销售活动的外延拓宽,建立并完善信息化管理的体系和合适的管理系统,相信我们煤炭销售管理的信息化之路,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五、结束语
在现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的趋势。一方面,在竞争中技术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企业丧失了技术优势,就一定会失去自身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原来煤炭销售企业那种仅面向单方面的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竞争需要,销售企业只有通过信息化建设不断进行管理和组织的创新,构建核心竞争能力,才能谋得竞争上优势,求得生存和发展机会。推进煤炭工业生产现代化、销售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煤炭行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91
当前,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常规的企业管理已经难以应对现代化市场的需要,中小企业亟需进行相关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以使企业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1 信息化系统介绍
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企业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对企业进行的全面的信息化改造过程,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目的在于将正确的信息,及时的、有效的提交给企业,满足企业对于信息的需求,以便企业能够依据正确的信息对企业的相关事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信息化系统由许多的先进系统组成,主要包括以下软件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MRP(物料需求计划)、MRPII(制造资源计划)、MTL(物料管理系统)、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EDI(电子数据交换)、SFA(销售队伍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OA)、CAD(计算机辅助设计)、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目前在很多企业中得到了非常好的运用,这些软件系统之间并不是互相分离的,而是存在着交叉和协作,比如通常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会包括物料需求计划,ERP系统也有销售管理等等。
2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现状
我国近几年中小企业数量增长非常迅速,中小企业数量的额增长对于企业总体数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9.1%,中小企业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大大超过了我国企业总体的平均贡献率。我国发改委、财政局以及各地方住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中小企业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很大一部分企业都已经引入了电子计算机系统,开始了信息化的初步尝试,并且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内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备的信息化系统,对这些企业的发展以及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尝试,起步阶段受到企业类型以及技术水平的限制,一直处于一种缓慢的发展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进入新世纪之后,信息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不论是在国有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内都开始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但是在总体上来讲,特别是在于大型企业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困难都还很多,需要中小企业的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改善。
3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存在的不足
我国中小企业经过多年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已经在相关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重要性意识不足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对信息化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比较困难,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小企业大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很难会有太多的财力、物力用来投入到信息系统的建设;其次,是中小企业的领导者的问题,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大多将自己的关注点过多的集中到企业的销售额和资金状况上,不能长远的、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对信息化的重要程度以及信息化将在未来发挥的重要性意识不足。
3.2 信息化建设缺少相关人才
中小企业一般缺少能够运用现代化信息系统的专业人才,员工对于信息化系统不能够很好的掌握,这也直接的限制了企业引进相关的信息化系统。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并没有设置相关的技术部门,企业也没有足够的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人才储备,中小企业规模偏下很难吸引具有高水平的IT人才的进入,另一方面,通过外部招聘会给企业在财务上带来很大的压力,对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资金压力的情况下,会存在较大难度。
3.3 我国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中小企业自身的决心和努力,对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建设也有着要求。首先,我国信息化建设已经进行了多年,出现了很多的信息化相关的企业,比如在ERP系统方面比较知名的用友技术有限公司等,但在总体上来讲我国的信息化系统建设还比较滞后,尤其是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中西部城市以及二三级城市,信息化的进程在这些地区还比较缓慢。此外,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之配套,企业很难孤立的建设自己的信息化系统。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还体现在我国对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立法由于起步比较晚,发展还很不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秩序和法律保障。
3.4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
在已经开始建设信息化系统的中小企业内还存在着因为不能从整体上对于信息化系统建设做好规划,致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出现所谓的“孤岛问题”(信息孤岛是指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在引进相关的信息化系统的时候,只是单纯的为了解决局部的某一问题,或者是在某一相关部门的决定下引进的,与企业内的其他系统不能有效的进行配套,缺乏有效的沟通,这不仅造成了信息化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大大消减了企业的效率,还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4 提供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建议
众所周知,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对于企业来讲非常的关键,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4.1 人才吸引和培养
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需要企业拥有足够的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只有拥有足够的人才作为储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避免只是一个“空壳子”,才能保证真正的得到有效的运用。企业可以在两个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一方面,从企业内部发掘相关人才,加大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外部招聘的形式。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方式的选择。
4.2 提高对于信息化系统的认识
中小企业的企业家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企业未来的发展,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大潮流,企业只有顺应这个潮流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另外,中小企业的员工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认识,把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
4.3 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使之能够满足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需要;另外还要努力加强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为信息化系统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律支持和经济秩序。
5 总结
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对信息化建设充分的重视,在人才培养方面下大力气,提升整个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姜岳新.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3:46-47.
[2]司青燕,许涛.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成果纵横,2008,4:36-37.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规划;目标
Key word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planning;goal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011-02
0引言
“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现代化”,这是国际国内众多成功的现代企业经验之路。
为了以现代化的手段改造企业的管理基础,满足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信息及时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制造企业应该整合物资流、资金流、财务流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1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内部各处室和分厂在选择信息化系统时各自为政
企业的信息化由于缺乏控制与管理,企业内部的软件系统非常多,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造成系统之间信息的不畅通,虽然各处室和分厂感觉似乎解决了手工上比较麻烦的问题,但是没有使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达到最高的效果,造成了投资浪费。因此,现有信息化系统不能够形成企业的整体化管理条件。
1.2 企业内部业务没有完全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使得各处室和分厂应用计算机管理业务的水平不一致,比如物资处可以将采购业务反映到计算机系统中,但是其它处室和分厂的采购业务只能通过手工的方式进行管理;分厂的软件系统可以管理车间派工和完工汇报,却不能全面的掌握库存信息等。因此,现有信息化系统不能反映企业运行状况。
1.3 企业内部各层面的人员对信息化的理解不一致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信息化是辅助企业实现目标的手段,是辅助企业决策的重要工具。
现阶段企业由于各部门分散管理,专注于自己的业务和业绩,因此使得各自使用的软件系统强调个性,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和统一的数据归集。因此,现有信息化系统不能够满足企业对信息数据控制的要求。
2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规划
2.1 以及时的提销存和财务信息为依据,提高决策的精准度
企业管理者无时无刻不在做各种决策。如企业的目标决策、投资决策、生产决策、市场营销决策、风险决策等。每种决策都需要生产、销售、库存、财务等大量的、系统的、及时的信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决策的结果准确、科学。因此,及时提供第一时间的生产、销售、库存、财务信息成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根本目标。
2.2 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规范企业管理流程,提高企业基础管理水平
一切涉及到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与财务管理有关,财务管理的触觉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约束着其他部门。企业的决策是否得当,经营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产销是否顺畅,都在企业的财务指标中有所反映。因此,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能够体现出对业务的监控作用,提高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成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础目标。
2.3 以动态化的信息管理与数据交流为条件,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完善信息交流机制、加快企业与企业之间便利互信的协作关系,畅通企业的信息反馈渠道,加强企业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反应速度,及时准确的将市场信息反馈给企业,及时采取对策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及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增强市场的满意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成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首要目标。
2.4 以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信息传递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间的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和封锁现象,强化企业内部的协同工作,实现部门、员工间的优势互补、信息流畅,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达到原有资源增值,实现价值创造,最终体现信息资源的价值,促进企业实现目标;因此,成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核心目标。
3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目标
3.1 企业基础管理(财务与物流一体化)
①企业决策层通过简单的操作便能够掌握企业的整体财务物流业务信息,实时的进行企业决策层灵活及时的企业运作控制和决策制定。
②拉通企业物流流程,使企业内部各种物资的流动均处于可控状态,并能够及时的跟踪和查询物资流向。
③整合企业整体财务信息,使财务主管和企业高层足不出户便能详细把握企业资金命脉。
④减少企业中层用在统计方面的时间,由系统自动统计各项数据,为企业中层提供了更多决策分析的空间,减少了不必要的工作量耗费,提高工作效率。
⑤有效地管理了企业库存,任何时刻都可以通过系统进行物资库存的查询和监控,减少了由于库存信息不准确而带来的物资耗费或待料怠工。
3.2 计划、车间管理
①使制造处成为企业计划的中心部门,掌握企业生产采购的全面明细计划,实现整个企业计划协调统一。
②转变生产(分厂)、采购(物资处及其他)的运作方式,使他们能够从复杂的计划制定和协调中解脱出来更加专注本职业务。生产:专注于成本和车间管理,负责制造计划的调整和反馈;采购:专注于供应商和价格的比较选择以及物资质量的监控。
③企业生产部门进行车间工序派工,车间物资管理,解决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问题,实现企业物流和生产的整合,使企业业务管理更加精细化。
④物资处实施采购定额和采购计划的管理,结合企业生产计划、各类型物资仓存、物资采购定额以及采购提前期等采购业务属性并制定出科学、精确的企业物资采购计划;并灵活地提供一系列物资供应的统计信息和报表。
3.3 人力资源管理
①人事资料档案的管理和查询。便捷的人事查询是企业管理现有员工的基础,实现按不同人事属性灵活的组合查询登记将使人力资源管理者从繁重的资料录入和检索工作中解脱出来。
②人事招聘管理将能够通过自定义的流程在信息化系统中灵活的处理。详细记录每次人事招聘的信息和应聘人员的资料,对企业招聘流程完全按照企业管理要求自行定义。
③人才培训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事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为人才培训建立全面的跟踪信息,详细跟踪每次培训的组织过程和效果。
④人事考评和绩效考核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模式和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根本任务,通过强大的自定义考核体系和考核流程将使企业明确每位管理者和员工的业绩情况。
3.4 办公自动化
①企业内部信息流的跟踪与控制。企业收发文是基础信息流、是企业正式文件信息的管理,在企业运作过程中派生出来的其他面向部门或者员工个人的信息将也能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在网络上应用;要求办公自动化系统具有强大的流程定义功能实现企业各种不同信息传递的应用需要。
②企业内部知识数据的管理。企业知识库是全球企业梦寐以求的,但是由于没有优秀的知识收集、整理、存档和共享的工具,使得大多数企业存在信息知识的收集、整理、存档和共享四个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代办公自动化将帮助企业完成知识管理的全过程。
③办公自动化应该是企业各层人员的沟通场所,将帮助企业建立各层人员独立的以及共享的交流平台。
3.5 客户关系管理
①制定市场战略,确定细分市场,组织市场活动,并对市场活动进行动态跟踪。
②寻找过滤销售线索,确认商机,跟踪商机的销售活动阶段,实时的记录每次销售活动的细节,进行销售过程管理。
③成交客户的跟踪服务,质量反馈,再次销售评估。
3.6 企业财务管理
①建立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健全财务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的机制。
②通过管理会计系统协助企业制定企业全面预算、滚动预算,并对预算和实际业务进行比较监控,制定预算及实际业务发生流程。
③通过企业控制设定企业并账的规则,简单并实时的实现月度和年度整体财务业务的汇总和合并。
4结束语
本文重点讨论了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规划及目标,对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将会有一定帮助,但是也会对企业管理模式提出一些挑战,总体来说信息化系统建设将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企业的信息;使企业的财务、物流、生产计划得到最大的控制与管理,形成整体协同性;从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大统一。
参考文献:
[1]邱思开.论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J].科技和产业,2007(1):29-32.
[2]柳白成.我国制造业科技发展战略[J].航空制造技术,2006,1:30-31.
[3]吴晓波,凌云.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5.
现代企业面临着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双重挑战,采购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产品的销售以及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情况。另外一方面,目前采购成本在企业中的总成本随着供应链的发展以及外包的深入,比重仍在上升,有统计表明,采购环节的节约与企业利润之间存在倍增效应或乘数效应:即采购环节节约1%,企业利润将增加5%~10%,由此可见,采购环节管理的好坏,己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的关键因素。
采购管理就企业采购的具体职能来说:一方面,它要实现对整个企业的物资供应;另一方面,它是企业联系整个资源市场的纽带。在采购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考虑到价格、采购路线、交货的准时性、影响价格的特殊因素、采购订单的数量与质量以及供应商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此外,采购职能还与企业的长期目标密切相关。尽管采购部门极少单独做出长期的战略决策,但采购部门应该在新产品开发或产品的重新设计、产品价值分析、自制或外购决策、产品定价、市场预测等方面发挥长期的管理职能。
采购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在企业之间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合作交流方面架起了一座桥梁,沟通生产需求与物资供应的联系。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施有效的采购管理必须在管理信息技术、组织和业务流程、质量和成本控制、采购模式、供应商管理等方面做出重大改进。因此,研究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采购系统对我国企业快步迈向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采购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目前,企业存在的较大问题是由于企业之间的采购信息传递方式大多仍是电话、传真方式,尚未达到企业之间及时的信息共享,造成信息反馈滞后,采购周期变长,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及单位的需求。此外供应商关系还处在松散型的状态,未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距离一体化采购管理模式的建立还有一定的距离,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企业的供应科人员特别希望能够建立共享信息平台,更及时的了解他们供应商和客户的有关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成本损失,保证供需双方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便做出正确的采购决策。一个完善的采购管理系统可以帮助该企业达到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效率,从而降低采购和库存成本。这就需要开发一个系统使企业能够准确且及时地了解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为企业管理人员制定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减少ERP对企业外部环境动态变化的响应时间,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目前,国内一些软件开发商己从单个企业的独立的采购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始,逐步在企业内部注重生产、采购、销售、财务一体化的研究,但将采购管理系统置身于供应链环境中加以研究才刚刚开始,供应链环境下采购计划的制定方法、采购订单的处理方式、采购业务流程的设置,都较单个企业内部的采购管理有许多异同。目前这方面的采购管理系统软件尚不多见。
采购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几项基本职能是采购计划、采购组织、采购决策和采购控制。有效的采购系统可以帮助采购人员控制并完成采购物料从采购计划、采购询价、采购订单、采购收料、采购发票的全部过程。可有效的监控采购计划的实施,采购成本的变动及供应商交货履约情况,从而帮助采购人员选择最佳的供应商和采购策略,确保采购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及低成本执行。
针对目前大多数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的现状,对采购系统提出了以下功能设计:(1)信息登记:采购计划登记、询价单登记、采购订单登记、收料单登记、普通发票登记、专用发票登记;(2)信息查询:采购计划查询 、询价单查询、采购订单查询、收料单查询、采购发票查询、采购计划明细查询、询价单明细查询、采购订单明细查询、收料单明细查询、采购发票明细查询、待审核单据列表;(3)统计分析:采购资金预算、采购订单统计、收料单统计、采购发票统计、采购计划执行情况、采购订单执行情况、在途情况分析、综合统计分析、供货商价格对比分析;(4)数据管理:原材料库存修改、成品库存修改、订单生成与修改、合作单位信息修改;(5)维护设置:用户管理、权限设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6)退出系统:用户退出采购系统。
三、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0日
一、国内供水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自来水行业就不同程度地开始致力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数字供水”、建设信息社会等概念的出现,对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生产管理、管网管理、营业管理、无纸化办公为主要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城市供水企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基础生产层面,以供水调度系统(SCADA)为基础的数据系统能很好地解决设备实时运行状态监测的数据采集、分析等支持功能;在基础(经营)层面,以营业收费系统(BIS)为核心,并与办公自动化(OA)等常规管理系统对接,理顺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能够解决企业在成本利润管理和业务处理方面的问题。
但是,目前多数供水企业的信息化只是完成了传统的业务流程管理,远远没有实现信息化带动企业现代化的目的。很多供水企业虽然建设了基础数据库,积累了大量数据,但尚不注重数据的整理和挖掘。系统建设缺少一个规范的自来水信息统一管理平台;一些子系统各自为政,信息的处理和流转只局限于本部门,不能在整个公司进行很好的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目前,供水企业的管网及相关设施数据,绝大部分采用人工和纸质方式进行保存,一方面对于管网的整体情况无法进行完整、精确的描述,同时对于数据的更新容易造成大量纸质文档的作废和变更。另外,由于人员的变动而造成管网数据丢失经常发生。
二、供水企业信息化应用集成
(一)企业应用集成基本概念。企业应用集成,即EAI,是完成组织内外的各种异构系统、应用和数据源之间共享、交换信息、协作的途径、方法、标准和技术;原则是集成多个系统并保证各个系统互不干扰。
企业服务总线,即ESB,提供了网络中最基本的连接中枢,是构筑企业神经系统的必要元素。ESB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软件架构,可以提供比传统中间件产品更为廉价的解决方案,同时它还可以消除不同应用之间的技术差异,让不同的应用服务器协调运作,实现了不同服务之间的通信与整合。
(二)企业应用集成的应用层面。企业应用集成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用户界面集成,用户交互的集成;流程集成,跨应用系统的业务流程的集成;应用集成,多应用系统间的交互;数据(信息)集成,保证多个系统中的信息保持一致。(图1)
(三)供水企业应用集成的重点
1、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此平台可使企业内部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可以通过各自的权限在浏览器上共享、分析、处理和应用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实现生产自动化、运营智能化、管理决策科学化、信息资源化和运作网络化。
2、建立稳定可靠的核心数据交换中心。通过对各个业务环节信息数据的实时全面采集和发送,实现企业运营信息的集中存储,形成一个信息共享体,带动整个业务流程运作顺畅,保证决策管理系统对各个业务环节的监控和指挥。
(四)供水企业应用集成设计特征
1、GIS/SCADA一体化设计。GIS(地理信息系统)在供水管网系统中的应用正逐渐普及,能对管网及其附属设施的空间分布及属性资料进行整合管理,管网监测/控系统(或SCADA)与管网GIS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将有效地利用管网空间信息平台,提高监测信息的可读性,有助于分析理解监测信息的地域关联性、空间代表性(影响范围)。
一体化设计还能保证管网信息(空间)和监测信息(时空)的数据库共享、数据处理/分析模块的共享。这将提高系统的集成性和运作效率,有利于节省系统投资。
2、监测和控制分开设计和分步实施。由于监测系统的一般性可以对其进行产品化设计,并依据不同通讯方式提供几种方案备选(如无线、有线)。这能从产品设计策略上保证系统的专业性从而保证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实用性,利于开发出性价比高的产品。
控制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因各水司供水系统的具体情况而定。监控过程的设计和实现可通过模块化设计加载到监测系统平台上来实现。
3、所有基础数据最终用于决策支持。
4、先进、可靠、稳定、高效的数据通讯系统。采用的数据通讯系统应具有较好的时效性,符合当今通讯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系统的设计应考虑针对不同水司,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拟定多种备选方案,各方案之间应有较好的承继性、可升级性。
5、系统的可伸缩/扩展性。应考虑水司经费投入的时效性,现阶段的主要需求以及各种软硬件环境的制约,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如系统配置方案可考虑:(a)基于文件或个人数据库的方式存储数据;(b)采用C/S方式,实现全局数据共享;(c)WEB方式,实现数据在Internet上的共享。
(五)供水企业应用集成的特征
1、基于物联网的通信技术。基于移动或宽带通信构建自来水供水调度监控系统,实现管网监控点的无线数据传输具有可充分利用当代先进通信技术、现有网络,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建设成本的优点,而且设备安装方便、维护简单,具有电信级的通信质量。
2、可视化监测平台。传统上,监控上位机软件以采用组态软件为主,但除对水厂生产调度外,组态软件并不能满足供水管网空间分布的可视化监控要求。新一代的管网远程监测系统将采用基于GIS技术的可视化平台,将管网GIS和管网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整合,建立统一的平台,实现一体化设计。这有利于将监控系统的时空分布数据赋予GIS天生的地理数据处理和拓扑建构功能,使宝贵的监测数据得到最有效的应用。
基于GIS技术,监控主页面可以将管网GIS数据和监测数据有机地结合。如监测主页面可以为基于GIS的管网动态运行图,背景层为供水区域地理底图,配置供水干管及主要附属设施和监测点图层。显示各供水控制监测点位置及对各控制点监测类型(如压力、流量、水位或水质参数)的标注。通过颜色或图形变换显示供水系统的动态状况。针对具体的监测对象,如泵站流量、高位水池等供、配水设施可视化监测平台通过窗体提供组态画面,动态显示监测工况。
三、供水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集成发展趋势展望
(一)分区计量系统方面。通过布设流量仪/计将整个供水区域划分为若干个能独立实现供用水计量的区间,即区间计量,这是目前国际水协(IWA)推荐的关于大面积管理和控制管网供用水产销差的有效手段。
新一代的管网监测平台能进一步开发实现区间计量功能,如将区间流量计位置和监测数据、用户资料(如水表位置、用水记录)等加载入现有监测平台,即可及时方便地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月(或日)区间供用水产销差、漏失率分析。
(二)压力管理系统方面。通过压力管理系统与GIS、SCADA、DMA系统的配合应用,解决压力管理在管网漏损控制方面的效果难以定量准确的难题。通过管网压力远程监测资料,不仅可以通过水泵或水塔调节供水压力,还可在压力分区安装流量调节阀,如减压阀(PRV)等进出水控制设施,实现压力的远程监控。
(三)爆管预警系统和渗漏预警系统方面。进行系统应用集成后,采用的是基于人工智能和管网远程监测系统的技术,对供水系统分层监测。如第一层(顶层)为DMA(计量小区),系统能对爆管及漏损监测报警,但不能具体定位;第二层为要求系统对爆管及漏损发生在DMA的哪个子层定位;第三层为管线层,系统将定位发生爆管及或高漏损的管段。
进行系统应用集成后,通过采用爆管预警系统和渗漏预警系统,将大大缩短爆管及漏损定位及修复时间。如采用现行的在管网上安装数据自动记录器,并通过人工取回数据分析、定位事故和修复的时间至少需要三个星期(英国案例),采用新的系统后所需时间可以缩短至2~3天。
(四)水力模型方面。水力模型在经过建立和长期修正校核后在供水企业的生产调度、管网规划设计和运营决策等各个方面都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