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7 03:22: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本科工商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系统性工商管理知识的系统性是指工商管理核心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劣势,这要用到《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了解企业的运行状况,也需要熟悉《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所包含的知识。从知识运用的角度来看,工商管理核心知识只有被学习者系统地内化,才能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
(三)指南性将工商管理知识与医学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医学知识在其已探明的领域一般可以精确到操作层面,即具体到诊疗规程。相比之下,工商管理知识不能精确到如此程度,只是指南性的。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指出,管理者应制定定额、找出最佳的操作方法,至于定额是多少,最佳的操作方法是什么,都要靠管理者自己研究具体情况后得出答案。行动学习的提出者RegRevans认为管理知识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管理者洞察实际情况,摸清具体规律,然后找出对策。
二、工商管理本科教学目标
(一)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般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和知识,能在各类企业和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上述表述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应用的脉络十分清晰。近来,有许多学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如认为工商管理教育应突出知识的应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管理教育应以培养管理思维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清醒、细心、透彻的思维习惯。从工商管理知识的指南性来看,工商管理知识是不能直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强调知识的学习或者知识的应用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管理技能训练应比管理知识学习更为重要。但如果工商管理教学抛开知识学习,只进行技能训练是难以想象的。行动学习理论最初将知识学习撇开,后来还是逐渐认识到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工商管理知识的系统性来看,工商管理知识是作为一个系统在发挥作用,零散的、没有内化的知识是不能有效指导管理实践的,否则,就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此失彼等现象。
(二)以理论知识框架构建统一知识学习及技能训练既然工商管理知识是指南性的,那么,知识传授的目的就在于让大学生建立起思考管理问题的理论框架,作为管理实践的指南。管理思维的理论框架由管理的基本理念、原则以及解决管理问题的程序、方法构成。管理的基本理念、原则方面的知识收录在《管理学》教材之中。解决管理问题的程序与方法包含在《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教材之中。工商管理传统教学在知识的讲解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这与工商管理知识的易懂性是相悖的。工商管理教学应在帮助大学生学习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将管理知识整合起来,形成框架。这样既学习了知识,也训练了技能。有此技能的支撑及理论知识的指导,大学生就能很好地胜任毕业后的工作。目前,注重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的大学生还不多。问卷调查中,当问及“学完一章之后,是否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总结”时,90名被调查者中回答完全没有的占7.8%,基本没有的占52.2%,偶尔做一做的占20%,基本上做了及认真做了的仅占20%。大学生平时不注重知识的总结,一方面,所学知识不能系统内化,另一方面,其概念技能也得不到经常性训练。
三、工商管理本科教学方法
(一)用案例还原工商管理知识工商管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由实践抽象而来。工商管理教学应该用案例对工商管理知识进行还原,便于大学生理解、记忆。鉴于工商管理知识大多易于理解,以教材为中心,“满堂灌”是没有意义的;另外,知识的长期记忆需要多次重复,也不可能通过一次细致的讲授就形成。讲授法目前依然是工商管理教学的主流方法,原因可能是教师已经习惯于将知识讲深、讲透,另外,还有不少学生依然期待教师将知识讲深讲透。
从教师为主的理论课堂转变为学生为主的实践课堂,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自学能力,通过培养其合作精神,形成积极主动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通过对虚拟公司的仿真实践,达到提升专业技能、提高专业认知和增强团队意识的目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不做决定性的引导。以此形成新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二)实施过程虚拟
公司作为一个教学平台需要深入到大学的每一个学期中,对课程体系重新设计和编排,打破原有的教学计划,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的系统式教学方法。
1.实习阶段
也就是在第一学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熟练。进入虚拟公司,首先对其环境进行熟悉,通过交流了解基本的业务岗位职能。对管理模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对类似的现实企业进行了解,利用讲座等形式,对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进一步专业性的关注,提升同学的专业素质水平,提高学习兴趣。
2.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对虚拟公司也有了全面的了解,成为其正式员工,开始进行各种工作。当学生对所接触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就能够感受到自己对本专业一些知识领域涉猎的匮乏,会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知识掌握、素质提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专业知识的课程中去。这种情况下,教师进行课程的讲授、专业案例的分析、特殊问题的解决等,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竞争阶段
通过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在工商管理方面也有了自己的认知,在管理方面也会产生独特的见解,这个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通过职业规划的形式将自己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中,参与虚拟公司之间的竞争。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业计划,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不断进行改善和发展。在这段时间,课程方面的设置主要以选修和专业课为主,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和技术支持进行公司的组建发展与竞争。
4.过渡阶段从虚拟向现实的过渡
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同企业一起组建成一个小组,对虚拟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合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计划的制定。外来企业也可以根据虚拟公司情况进行人才选择,达到虚拟与现实的接轨。一些同学还可以通过调研和实践等手段对市场进行分析,在社会的支持下,达到创业的目的。
二、学生虚拟公司特点
(一)突出专业性工商管理的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思维开放性、业务能力创新性与商业道德领悟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是针对知识进行强逻辑性的传授。虚拟公司实际上是对社会进行校园化的缩影,使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变近,适应市场需求。
(二)强调系统性虚拟公司改变了原有的教学体系
提出了工商管理的第三层发展,是在人才培养和制定培养计划之后的再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辅助教学,同时做好了教学的收尾工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三)体现新型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在虚拟公司中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学生通过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毕业后能够达到企业入职的标准,顺利度过应届毕业生的尴尬期。通过学生的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知识讲授过程中提高了自,使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
(四)促进教学能力构建
在虚拟公司的创建过程中,不能依靠老师单独的能力,在教学中也要采取团队模式,教师也要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辅导教学,使教师能够对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学生在成长的同时,教师也在不断地进步。
(五)促进创业对于大学生创业
学校和社会都给予很大的支持。通过在大学期间对实践能力的锻炼,使学生接触到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提高了综合素质,培养了创业能力,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有信心地在创业的道路上发展。
2.中美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体系比较研究
3.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4.江苏省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体系调研与创新研究
5.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创新篇
6.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7.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本科专业课程设计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8.“三加一”创业教育模式之创业通识教育课堂教学探索——以福州大学工商管理本科课堂教学为例
9.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10.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创新
11.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2.新经济环境下对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重新思考
13.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14.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中国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
16.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若干思考
17.工商管理本科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18.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思考
19.浅议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20.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实施探索
21.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2.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改革探究
23.从管理胜任特征反思工商管理本科教育
24.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25.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6.工商管理本科应用人才人际交往技能的影响因素与培养途径探讨
27.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
28.中美大学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实施比较
29.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30.基于MCTE模型的医药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探讨
31.素质模型在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应用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32.加强新疆电大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综合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对策
33.案例教学方法在工商管理本科课程中的应用
34.中国高等学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5.应用性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整合创新研究
36.基于德国模式的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思考
37.工商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现状调查与教学改革探讨
38.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现状研究
39.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网络资源与教学过程的整合与启示
40.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实践篇
41.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2.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初探
43.关于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44.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45.独立学院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46.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47.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体验式教学体系的设计及实施策略研究
48.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构建“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教育视角
49.浅析中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
50.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51.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2.以标杆管理促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一般地方高等学校工商管理本科教学探讨
53.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实验教学方案创新设计和教学模式优化探索
54.关于工商管理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55.工商管理本科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6.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57.学生虚拟公司模式在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58.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讨
59.新形势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发展模式探究
60.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实践教学创新设计——以ERP课程为例
61.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全程双语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6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
63.浅谈本科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64.对地方高校新建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开展实验教学的思考
65.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启示
66.中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67.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68.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69.广西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70.注重工程管理能力的工商管理本科培养模式
71.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探析
72.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为例
7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与界定标准
74.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探究
75.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6.工商管理本科论文指导和答辩问题探讨
77.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分析
78.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79.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认识与实践
80.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81.关于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
82.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特殊性与思考
83.构建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84.以能力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85.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86.高校工商管理学科本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讨
87.新形势下非重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改革探讨
88.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办学构想
89.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与优化研究——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为例
90.马来西亚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马来西亚理科大学(USM)为例
91.大学工商管理学科本科专业案例教学法探析
92.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93.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实习教学改革的思考
94.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材体系建设研究
95.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构建——以宿州学院经管实训超市为例
96.工商管理本科教学目标及方法探讨
97.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综合模拟实践教学的构想
(一) 调查研究方法。为了全面地了解毕业生实习的情况,主要以实习单位的地点、实习的时间与步骤、实习的能力要求、实习的效果等方面为基础,分别从实习单位、实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实习效果评估等方面用SPSS 统计软件、EXCEL 绘图软件等进行处理,采用频数分析来总结实习过程中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实习管理,为工商管理本科毕业实习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这些方法具有实用性、简洁性等优点。
(二) 调查样本的分析。为了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实习的状况,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划分,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已经毕业的学生,正在实习的毕业生,实习单位,实习指导老师。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相互控制配额抽样的方法,其比例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样本分布情况类别已毕业学生实习毕业生实习单位实习指导老师样本数80 120 50 50样本比例26. 6 % 40 % 16. 7 % 16. 7 %在确定样本的时候,主要是对正在实习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同时也选择26. 6 %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采取调查人员到学生宿舍、实习单位、学生工作单位等地方,以填写调查问卷这种方法完成调查。本次调查从2007 年6 月15 日持续到9 月5 日,共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243 份,回收率为81 %。经过对问卷的严格审核,有效问卷238 份,有效回收率79. 3 %。对调查样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大多数是正在实习的毕业生,已经毕业的学生有80 人,实习单位有50 份,实习指导老师有50 份。从实习结果来看,这样的分布比较合理,因为正在实习的学生感受最深,对实习的过程了解比较透彻,所以具有代表性,分析结果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推荐阅读:中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毕业论文
下面我们主要从正在实习的毕业生入手,对他们实习的过程、实习的效果、实习的感受进行全面的分析。
二、调查内容的分析
(一) 实习问题的分析。
1. 实习指导。我们从老师对学生指导情况以及学生向老师汇报两个方面来分析。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次数,我们可以看出每个月指导一次占了48. 90 % ,几乎没有指导的有40. 40 % ,这两者之和为8913 % ,占了绝大部分。说明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还是比较少;从图2 学生向老师汇报实习情况的频率来看,1~4 次/ 月有58. 50 % ,没有汇报的有27. 70 % ,而4 次以上只有占到总数的13. 80 %;可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息互动交流是比较少的,对学生的实习过程了解不是太多。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起源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的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者们研究发现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内涵的精髓在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关注学生个体优长,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在我国,21世纪初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试点,随后各高校开始逐渐引进与实施。我校在2010年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刚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主要是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将本科生分配到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名下,2012年开始调整在第二学期对大一的学生就分配指导老师,无特殊情况,指导老师大学期间不会变动,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本科生导师制下,我校师生双方在课余时间就学业学习、专业选择、论文撰写、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进行沟通交流,还可参与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设计、实地调研,进入实验室尝试开放式研究型实验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团队学习、竞争合作、钻研创新的氛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可知,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通过对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师生进行调研和访谈,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论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毕业论文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缺乏保证。毕业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正好也是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考证等,精力分散,很多学生往往是在未经充分收集资料和调查基础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写作。我校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分为选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正文的写作、修改等几个部分,学生必须正确地分配时间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另外,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师生比持续攀升,1个专业教师往往指导7-8个本科毕业生,大多数教师还带研究生或函授学生毕业论文,再加上其他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无法保证论文指导质量。
其次,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且招聘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也无较多要求,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往往也是能放则放,纪律不严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学生也易敷衍了事,毕业论文教学不能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再者,学生缺乏论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前期科研能力的训练。从课程体系上看,本科教学中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相关的基础课程训练,致使学生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基本功欠缺,甚至不知如何查阅、引用、归纳、梳理、运用相关文献资料。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书写格式不规范,选题大而空、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甚至出现抄袭和引用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
最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烦琐,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填写大量表格,评审环节多而烦琐。然而答辩和考核环节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对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严重滑坡趋势。
3本科生导师制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优势
(1)师生互动相对频繁,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充足。当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确立以后,通过多次、方式多样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导师熟悉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组织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个性优势。同时指导活动与毕业论文进行结合,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前移,学生在第三学年甚至更早,就可开始有意识关注论文写作、论文选题等。因此,实行导师制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由第四学年集中指导变为分段指导,在平时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实践调研、写作等训练,毕业论文撰写就轻车熟路了。
(2)激发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具有科研性质的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潜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在本科生导师制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导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具有学术权威的科研专著和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技能大赛,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引导学生去思考、质疑、探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为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
(3)培养写作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写作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成绩,也会直接影响未来就业、职位晋升与日常生活。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导师可以合理安排学生参加论文写作相关的活动,进行适度的写作训练。进入高年级后,可结合所学专业课程,增加有关文献综述、调研报告和期刊论文的写作练习,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同时,学生可以在小组了进行口头汇报,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毕业论文写作和表达的演练和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本科生导师制下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4.1本科生导师制下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学校及教学单位对本科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提供本科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制度保障。例如,2012年10月本校工商管理学院试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其中提出“结合我院学科及专业特点,我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形式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这一新的尝试,可发挥学生的特长,选择合适毕业论文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可行性,同期还试行了工商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毕业论文成果形式、基本规范和要求、考核认定办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除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以外,并提出符合相应要求的“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申请免于开题。
4.2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运行管理措施
在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要想顺利进行,需要师生的共同协作。首先,导师的管理涉及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导师所在院系。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教学任务,根据专业要求,确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以及如何考核评价等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其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及配合。对学生管理主要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和所在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需要必要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的规范,如可以规定每月面谈几次,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过短信、QQ群、电子邮件、微信和飞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补充,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应有的指导。对于学生在享受被指导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按时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并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与导师交流,可要求学生填写指导记录进行约束。
4.3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管理机构需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根据毕业论文教学过程,把考核指标具体化、定量化,考核结果应当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考核业绩与年度绩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挂钩。如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挑战杯项目,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就可以给予导师奖励;如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一项专利,导师都应当获得指导奖励。对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价也应要有一套严格的办法,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学分折算、评优、免开题、毕业论文替代、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
5结语
经过近5年的运行,我校本科生导师制逐渐完善,在毕业论文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科生导师制下,对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改革,可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让学生早日进行毕业论文方面的准备,鼓励参加一定形式的科研,参与实验实践训练,既能达到毕业论文教学要求顺利毕业,又有利于学生专业意识、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声望,是一项值得探索、尝试、推广,促进本科生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1-09-30.
[2]常睿.本科生导师制内涵解读及运行模式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5,2(1):45-48.
[3]钱丽,肖仁桥.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0):180-181.
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但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备受争议,“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舆论煎熬”。当前很多高校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在新形势下,如何改进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及实施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起源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的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者们研究发现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内涵的精髓在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关注学生个体优长,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在我国,21世纪初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试点, 随后各高校开始逐渐引进与实施。我校在2010年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刚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主要是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将本科生分配到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名下,2012年开始调整在第二学期对大一的学生就分配指导老师,无特殊情况,指导老师大学期间不会变动,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本科生导师制下,我校师生双方在课余时间就学业学习、专业选择、论文撰写、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进行沟通交流,还可参与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设计、实地调研,进入实验室尝试开放式研究型实验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团队学习、竞争合作、钻研创新的氛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可知,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通过对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师生进行调研和访谈,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论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毕业论文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缺乏保证。毕业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正好也是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考证等,精力分散,很多学生往往是在未经充分收集资料和调查基础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写作。我校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分为选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正文的写作、修改等几个部分,学生必须正确地分配时间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另外,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师生比持续攀升,1个专业教师往往指导7-8个本科毕业生,大多数教师还带研究生或函授学生毕业论文,再加上其他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无法保证论文指导质量。
其次,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且招聘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也无较多要求,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往往也是能放则放,纪律不严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学生也易敷衍了事,毕业论文教学不能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再者,学生缺乏论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前期科研能力的训练。从课程体系上看,本科教学中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相关的基础课程训练,致使学生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基本功欠缺,甚至不知如何查阅、引用、归纳、梳理、运用相关文献资料。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书写格式不规范,选题大而空、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甚至出现抄袭和引用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
最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烦琐,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填写大量表格, 评审环节多而烦琐。然而答辩和考核环节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对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严重滑坡趋势。
3 本科生导师制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优势
(1)师生互动相对频繁,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充足。当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确立以后,通过多次、方式多样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导师熟悉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组织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个性优势。同时指导活动与毕业论文进行结合,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前移,学生在第三学年甚至更早, 就可开始有意识关注论文写作、论文选题等。因此,实行导师制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由第四学年集中指导变为分段指导,在平时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实践调研、写作等训练,毕业论文撰写就轻车熟路了。
(2)激发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具有科研性质的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潜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在本科生导师制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导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具有学术权威的科研专著和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技能大赛,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引导学生去思考、 质疑、探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为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
(3)培养写作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写作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成绩,也会直接影响未来就业、职位晋升与日常生活。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 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导师可以合理安排学生参加论文写作相关的活动, 进行适度的写作训练。进入高年级后,可结合所学专业课程,增加有关文献综述、调研报告和期刊论文的写作练习,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同时,学生可以在小组了进行口头汇报,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毕业论文写作和表达的演练和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 本科生导师制下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4.1 本科生导师制下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学校及教学单位对本科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提供本科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制度保障。例如,2012年10月本校工商管理学院试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其中提出“结合我院学科及专业特点,我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形式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这一新的尝试,可发挥学生的特长,选择合适毕业论文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可行性,同期还试行了工商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毕业论文成果形式、基本规范和要求、考核认定办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除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以外,并提出符合相应要求的“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申请免于开题。
4.2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运行管理措施
在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要想顺利进行,需要师生的共同协作。首先,导师的管理涉及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导师所在院系。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教学任务,根据专业要求,确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以及如何考核评价等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其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及配合。对学生管理主要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和所在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需要必要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的规范,如可以规定每月面谈几次,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过短信、QQ群、电子邮件、微信和飞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补充,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应有的指导。对于学生在享受被指导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按时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并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与导师交流,可要求学生填写指导记录进行约束。
4.3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管理机构需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根据毕业论文教学过程,把考核指标具体化、定量化,考核结果应当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考核业绩与年度绩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挂钩。如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挑战杯项目,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就可以给予导师奖励;如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一项专利,导师都应当获得指导奖励。对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价也应要有一套严格的办法,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学分折算、评优、免开题、毕业论文替代、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
5 结语
毕业论文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和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笔者多年在基层电大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和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该专业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非常关键。它明确写作目标,决定了论文的价值,也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败。行政管理专科学生在选题时存在如下常见问题。1.选题偏大,涉及范围过宽。加上学生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写作水平有限,论述很难深入和结合实际,照搬别人结论太多,缺乏个人的创新观点。2.容易偏离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的选题范围,与其他管理类专业的选题混淆。多有学生以企业为例来进行选题,没有与工商管理专业很好区别开。3.选题过于集中,视野不够开阔。题目扎堆,写出的论文大同小异,缺乏创新。选题多集中于“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基础”等课程,而“公共行政学”、“行政组织学”等学科的研究比较缺乏。
(二)论文本身问题。部分学生对学术论文的认识不到位,少数学生上交的初稿根本不是学术论文,或是工作总结,或是学习体会,质量不高,写作水平低。语病多,格式五花八门,有的甚至逻辑混乱,很少联系自身实际,更缺乏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三)抄袭现象较为普遍。信息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抄写论文。如利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行政管理论文”,查询结果就有一千多万个,复制与粘贴成为写论文的一条“捷径”。学生或东拼西凑,或大段抄袭,雷同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迟交或不交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未能按时完成,要么工作忙没时间,要么直接表示不会做,或是临到最后期限担心不能按时毕业才开始动笔。
二、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问题的三维因素分析
(一)从学生层面分析。许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甚至认为是包袱,于是马虎应付。加上平时缺乏论文写作的训练,基本功差,工作压力大,很难静下心来研究写作。
(二)从指导教师层面分析。基层电大的教师身兼数职,即要参与教学,又要从事教学管理,有的教师还要担任辅导员。真正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严谨耐心地指导学生且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不多,这也影响了学生论文的完成质量。
(三)从社会环境影响的层面分析。当今社会,学风不正,论文抄袭成风,也是电大学生不重视论文写作和抄袭论文重要原因。
三、多管齐下,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路径选择
(一)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端正态度。首先,帮助学生明确论文写作的意义,是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让学生认识到抄袭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不道德行为。再次,教师要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工作、特长、兴趣等,从而进一步提出要求。最后,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题目,可提供一些参考选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结合实际撰写论文。总之,要鼓励学生在符合专业要求的基础上因趣、因需要、因事选题,鼓励“小题大做”,选择那些自己综合能力可以驾驭的题目。
(二)重视论文指导教师的培养。1.指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指导教师的素质包括职业素养、理论修养、文字修养等。要放下架子,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树立信心,给以具体指导。指导教师应当是个“通才”和“杂家”,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对当代各种新理论、边缘科学要有广泛的涉猎,还要有丰富的自然知识与社会常识。同时,还应有较强的中文写作水平,能及时纠正学生论文中的语病和错误。2.建立一支稳定的论文指导教师队伍。电大分校师资力量有限,应发展一支工作稳定、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同时还要重视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定期反馈进度,研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将论文指导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论文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毕业论文的教学应贯穿于从入学教育开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从平时入手,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第一,通过入学教育做好心理准备。使学生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引起高度重视。第二,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进行理论准备和材料准备。第三,提前把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和具体要求布置给学生,聘请专家举办讲座,系统讲解如何选题,如何撰写论文,从而有充足的时间确定选题,搜集素材着手写作。
(四)依托网络手段开展论文写作远程指导。将网络手段运用到论文指导环节。可为毕业班学生建立论文指导QQ群,方便师生交流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与问题。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以记录学生写作过程和教师的指导过程。
学校应该把毕业论文当成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看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需要,是遵循教育内、外部发展规律,适应大众教育阶段以及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理性选择。自2007年以来,西安财经学院结合西部地方财经院校的实际,探索并提出了“明确一个目标、创新两个体系、联动三个课堂、突出四个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综合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一、明确一个目标:应用型创新人才
明确、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学校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依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及发展潜力,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逐渐明晰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西安财经学院2007年组织召开了“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实验实训教学,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2008年组织召开了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2010年召开了“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应用型创新人才”。2011年《西安财经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创新两个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
学校按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特征,2009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创新了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更新整合了课程教学内容。第一,构建了“四个平台、五个模块”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四个平台包括公共课平台、学科共同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五个模块包括公共必修课模块、任意选修课模块、学科共同课模块、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第二,加强基础教育,打通大类平台课,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2009年起在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数学类四个大类的14个专业,实施了大类培养教学改革。第三,各专业加大应用性课程的建设力度,着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第四,依据财经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设置系列课程强化学生的数理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目的。基础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技能,主要内容包括:公共课实践、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爱心服务;专业实践旨在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内容包括:学科共同课实验(实训)、专业课实验(实训)、课程论文(设计)、学年论文(设计)。综合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内容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竞赛、社会调查、第二课堂等。各专业修订培养方案时,充分体现实践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目前,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文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以引导实践教学环节的高质量开展。对超过18课时的实验实训课均独立设课;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每学年设置两周的实践教学周。针对财经类人才培养特点,突出实训教学在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强实训课程教学、管理和投入,编制实践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规范了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的考核办法,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
三、联动三个课堂
1、第一课堂(课堂教学)
学校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实施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融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学校要求课程所属系(教研室)定期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研讨,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以案例式、呈现式、发现式、讨论式和创造式的开放教学方式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学校每年开展课堂教学观摩、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实验室(实训中心)评估、优秀教案和优秀多媒体课件评比等活动。
各二级学院(教学部)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点,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如: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推行“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信息学院倡导“教学互动,重在实践”,文法学院开展“模拟教学”,《高等数学》课实行“分类分层教学”,《大学英语》课推行“听说领先,综合训练”等,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教学方法。
2、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学校以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和学术讲座为载体,推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近三年来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英语竞赛、高等数学竞赛等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达8000余人次;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作高水平的学术讲座600余场,参加学生10万余人次;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历届陕西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举办了5届“博学杯”西安财经学院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2010年学校成立了西安财经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学校现有人文类、体育艺术类、科技类、理论学习类、社会实践公益类学生社团组织共56个,参加人数达8000余人;创办了《区域财经论坛》、《管理论丛》、《经济新视野》、《蓝风铃文学报》等10余种学生刊物;定期举办书画大赛、英语演讲赛、辩论赛、摄影作品比赛、“校园之星”风采大赛等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3、第三课堂(社会实践)
多年来,学校利用寒暑假及节假日组织社会实践团,分赴全省各地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环境保护、支教扫盲、法制宣传、社区援助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了制度化、规模化、社会化、品牌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特色格局。近三年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人数达1.5万余人次,广大学生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使学生开阔了视野眼界,锤炼了思想品质,提高了实践能力,增强了创新精神,积累了社会经验,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四、突出四个能力
1、知识应用能力
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突出实习的专业对口性;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组织方法,突出实训教学在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以改革实验实训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逐步建立开放型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2、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实施“2+2”大类培养教学改革,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学校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个人特长、兴趣和未来就业取向,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在专业大类内采取分流培养,提高学生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在人、财、物上支持学生参加参与各类社团活动、科技竞赛活动及教师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实践性活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3、数理分析能力
我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大计,以环境教育为本。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无疑将给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环境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国内各高校中只有少数几所开设了单独的环境会计课程,名称如“环境成本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审计”等。大部分高校局限于传统的会计、审计教学内容,较少或根本不涉及环境方面,即便有所涉及,也只是将环境会计的内容简单地拼凑在传统的会计、审计类课程中。形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其一,缺乏独立、系统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或专门的环境会计制度(或准则)作为指导。我国对环境会计研究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对环境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前提假设、环境会计报告披露模式、披露内容等理论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我国政府也还没有出台相关的环境会计制度(或准则)来给予指导和规范。
其二,缺乏专业的环境会计师资队伍和配套教材。环境会计是一门由环境学、经济学、会计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学科。开展环境会计教学工作,需要授课教师具备扎实、全面的基本功,一方面要充分掌握本专业(财务会计)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懂得环境方面的知识,如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目前,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其师资队伍还不健全,配套的市场教材也较少。
其三,大学环境会计的教学目的尚不明确。在那些已单独开设环境会计系列课程的高校中,开设这些课程只是让学生接触前沿理论知识,教学的实践目标尚不明确。
二、西方国家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先进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英两国)在环境会计教育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环境会计理论基础和实务操作相对国内较为成熟,大学环境会计教育体系正逐步形成。
在英、美大多数大学的会计系均讲授环境会计。其讲授的方式有两种:方式一,开设独立的环境会计、环境管理方面的课程,名称如“环境会计”、“政府、商业和自然资源”、“环境会计过程”、“环境会计高级专题研究”等;方式二,不单独开设环境会计课程,但在财务会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一些课程中设置与环境会计相关的内容。当前采用第二种方式的大学所占比重较大,但第一种方式将环境会计作为独立会计课程的趋势将日益明显。
美、英大学会计系讲授的环境会计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环境会计概述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内容及其评估方法:(2)企业环境政策概述;(3)企业环境发展和监控系统的构建;(4)企业经营对环境影响的评估:(5)公司环境审计与评估。
第二,环境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垃圾处理、污染及资产废置的会计问题;(2)环境问题预算与绩效评估;(3)环境投资评估;(4)与环境有关的研发、预测和设计会计;(5)产品生命周期与环境成本研究;(6)企业并购与环境成本、效益分析。
第三,环境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2)独立的环境财务报告研究;(3)与环境有关的或有负债及会计差错更正问题;(4)与环境有关的支出与承诺的会计处理问题;(5)与环境有关的借款、所有者权益及保险问题;(6)审计报告中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研究;(7)与环境有关的资产(如存货、土地等)价值评估问题。
三、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环境会计教育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大学先进的环境会计教学理念和方法,并结合我国国情,沿着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从普及理念到深究理论和实务应用,从融入其他会计专业课程讲授到单独开设环境会计课程再到形成专业体系的这一条主线,逐步建立和发展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体系。笔者从五个方面设想我国高校环境会计教育的初、中期发展趋势目标:普及环境会计教育,并在各高校开设单独的环境会计相关课程。同时也给各高校新开设环境会计相关课程、制定相关课程教学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一)教学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复合型会计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环境会计知识和技能,全面理解会计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素养,使其具备理解并参与制定公司环境事务战略的能力,满足可持续发展企业对环境会计人才的需要。
(二)授课对象
高等院校商学院(或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中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本科专业、工商管理类各硕士专业的所有学生。
(三)课程体系设置
依照教学培养目标,高校可以考虑先开设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管理案例和环境审计四门课程。
1.环境财务会计
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54课时)。
课程内容简要及教学任务:该课程系统介绍环境会计产生与发展过程、背景、作用和意义,环境会计目标、假设、原则、对象、内容、职责等基础性理论,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环境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专门知识,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会计信息和环境管理信息进行基本会计处理、会计报告和会计分析与评价,能应用环境会计基本程序、方法进行环境经济管理。
可选用的配套教材:
《环境会计》,许家林、孟凡利等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肖序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环境会计研究》,孟凡利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资源会计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许家林、王昌锐等著,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版;《企业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书》,李静江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环境管理会计
课程属性:专业必选课(36课时)。
课程内容简要及教学任务:该课程系统介绍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定义、作用和意义,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和方法应用,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要求学生熟悉和了解环境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学会如何利用环境会计信息支持企业内部决策,能在实务工作中参与制定公司的环境事务战略。
可选用的配套教材:
《环境管理会计——将环境因素纳入管理决策中》,郭晓梅,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环境会计与管理》,【英】罗伯·格瑞、【英】简·贝宾顿著,王立彦、耿建新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环境成本管理论》,林万祥、肖序著,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ExposureDraft:InternationalGuidelinesonEnvironmentalManagementAccounting(EMA)》,IFAC,2005年。
3.环境管理案例
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36课时)。
课程内容简要及教学任务:该课程通过系统介绍国际著名企业的环境管理情况,从各个方面、各个视角来总结、归纳国际著名企业在环境管理问题上的一些经验。要求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理念在现实中的应用、国外的一些优秀环境管理案例和他们的管理成效,了解我国目前在这方面所存在的差距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可选用的配套教材:
《国际著名企业管理与环境案例》,世界资源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环境审计
课程属性:专业任选课(36课时)。
课程内容简要及教学任务:该课程系统介绍环境审计背景、作用和意义,环境审计标准、依据、对象、内容、目标、职责、证据等,环境报告审核和测试基本方法等基础性理论。要求学生掌握和应用环境审计的程序、方法,分析企业环境影响个案,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
可选用的配套教材:
《环境审计》,陈正兴主编,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环境审计论》,蔡春等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企业环境审计研究》,刘长翠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四)授课方式
我国高校环境会计教育应摈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建立必修课、选修课、实验课、活动课等多种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教育,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
(五)课程考核和评分方式
课程考核由闭卷考试和课程论文两种方式相结合。课程论文可采用小组论文(报告)考核方式,由5~6人组成一个论文(报告)小组,由小组成员在现有给定论题(如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等)基础上讨论并重新拟定题目进行写作,写作内容必须围绕给定的论题。课程论文的写作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文字不少于5000字,段落分明,论证有理,结论明了,格式符合规范。课程最终个人成绩将结合个人平时成绩(占20%)、课程论文成绩(占50%)和闭卷书面考试成绩(占30%)综合给定。
四、实施和发展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策略
实施和发展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的导航者,政府在推动环境会计教育方面起着关键性的导航作用
首先,政府应在各行各业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将环境意识深入人心,加大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其次,政府应尽快出台环境会计制度(或准则)作为企业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指南,通过国家政府职能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适度的强制约束,不断严格化、标准化、规范化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从法律制度层面进行导向,促进企业对环境会计人才的需求;再次,高教司对高校环境会计人才培养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直接推动、引导各高校环境会计教育的大力开展。
(二)企业是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市场的主要需求方,应侧重提高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意识,大力推进环境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42-03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dvanced Education at Business Management Department in Yanbian University
GAO Bin,SHI Qinghua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anbian University,Yanji Jilin 133002 China)
Abstract: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has enjoined a long history from ancient Greek Era.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future of all the universities is to internationalize advanced education. Firstly,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cepts,the history and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Business Management Department in Yanbian University,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nternationalize advanced education in the department.
Key words: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Business Management Department;countermeasure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最关注的现象,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之一。但是,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国际化内涵的解释和理解各不相同。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命题,至今仍是一个边界难以界定的多元概念。笔者认为,要深入地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有必要构建一个包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培养目标、特征的理论框架。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有多种论述,但是每个定义都大同小异。通过对高等教育国家化概念的分类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念。
1.结果说。国际化大学教育是一个动态、开放、先进又充满活力的体系,是学生为适应社会竞争、迎接未来不确定因素挑战而不断学习的大学教育模式。国际化高等教育具备三个特点:首先是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相当的教育素质,得到社会、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认可。其次是高等教育内容上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科研能力要强,要有培养优秀人才的能力,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最后是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不仅仅在特定国家或区域内有影响力,还要向世界开放,与各国交流,吸收和学习各国长处,进行消化并融入到国际化教育中。
2.发展趋势说。[1]该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各国或各地区在遵循高等教育的共同规律的前提下的一种发展趋势,是经济发展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科学、持续发展的方向,是追求高端、卓越教育体制的发展进程。它将使各国高等教育进行积极改革并寻求共同发展。各国高等教育都应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遵循这种发展趋势。例如,清华大学王大中说:“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大学教育的潮流,正如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一样。教育国际化会推动大学之间人员、学术、科技的交流和合作,一所大学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水平会影响其在21世纪的国际地位。教育国际化也将成为大学开放度的重要标志[2]。”
3.过程说。该观点认为国际化是将国际的观念或维度融入到高等教育教学当中的重要过程。例如,奈特(Jane Knight)认为国际化是将“国际维度”融入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当中的过程,是一个将各种功能不断整合的过程。“国际维度”是指全球国际的、跨区域跨文化的观念。国际化是一个系统的、总体的过程,主要倾向于国际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是由本国教育和国际教育不断接轨的过程。这是目前得到较广泛认可的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解说[3]。
4.目的说。该观点认为教育的根本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正如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培养融通东西方文化的一流综合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地为各自国家的利益服务[1]。
5.方法说。该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界定要从各种各样的具体活动出发。包括了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人员的学术和研究的交流、技术和研究合作等。美国学者阿勒姆(Arum)和瓦特(Water)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们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3]。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了思考,可谓是见仁见智。但哪一种更合理更科学?我们更趋同于后三种。高等教育国家化是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开放的、面向世界的、具有国际性的,通过各种国际合作交流,目的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一流的人才。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各有不同。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内容为:加强教师国际化的交流,推进学生国外留学教育,积极开展高校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学习,高校课程的设置要开放化、国际化,学校要积极创造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环境和条件。还有人认为,国等教育的国际化主要是对教育内容的国际化,高校学生、学者等国际间的互访、互换,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教育技术、教育设施等资源的国际共享[1]。目前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内容概述较为全面、系统、权威的学者是顾明远和薛理银,他们在《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一书中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内容的概述是“主要包括人员、财务、结构和信息四个要素的国际化”。人员要素指高等教育主体各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活动,主要是指学者、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财务要素指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来源和支出分配的国际化,教学基础设施、科研设施的国际化。结构要素指高等教育中各高校的学科结构,考核制度等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基本保障[4]。信息要素指,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观念、目标和教学课程内容的国际化要素。
(三)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是为未来社会培养综合型、通用型人才,即随着经济、信息、技术的全球化,具备国际素质、能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以期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制订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提出培养目标是使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的标准。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2]。德国政府在1998年为解决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教育教学机构、学制和语言等问题通过新《高等教育总法》,目的是为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新《高等教育总法》强调高等教育的效率、竞争和国际发展原则,改法令为高校的国际化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5]。
澳大利亚联邦议院在二战后批准了一个针对亚洲的教育培训援助计划,此计划通过《科伦坡计划》的实施,建立与国外合作伙伴长久的联系。1969年,通过澳大利亚大学校长委员会,几十所高校建立了“高等院校国际开发机会”,主要目的是推进高等教育的援助计划的有效实施。此后澳大利亚不断推迟新的高等教育政策,包括“创新计划”、“知识国家”战略等,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提供的保障。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成为决定其在经济走向全球化、建立知识经济的重要砝码[5]。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
1.综合性,即高等教育国际化不论从内容、范围还是结构都更加的丰富、全面,空间更宽,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融合度更高,具有较高的综合性。
2.个性化,即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学习国际高等教育办学结构体系,并融合国外文化,在坚持中发展、创新,力求个性化发展,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育教学风格。
3.民族化,即高等教育更要强调本民族的特色,立足于为本国、本民族长远人才需求考虑,即具有自己民族化的特点。
4.组织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织机构不断涌现,功能不断增强,大大促进了各国教育、文化事业的传播与交流[6]。
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框架的构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可以更好地立足于自身实际,更好地促进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趋势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进程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陈学飞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2002年)一书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所出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代,不过当时的国际交流是在非常狭小的范围内进行的[7]。”这个时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征随着新兴宗教教派的出现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而有所减弱。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知识普及到大学课程并得到广泛的认可。比如德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哈勒大学及柏林大学已经成为德国高等院校的典范和代表,最早开始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二战以后,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范围和规模逐渐的扩大,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多样化发展起来,几乎覆盖了高等教学的每一个领域,逐渐朝着教育贸易的方向发展[8]。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得国际竞争从军事较量转向为国家经济实力的衡量,技术、人才和科技是最为关键的竞争。高等教育办学由传统的模式转变为现代教学模式,以前高校对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经济、科技、市场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要打破格局,走出去,吸收和学习国际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参与国际高校的交流和合作,融入到国际发展环境中。国际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竞争都在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合作,国际间的文化、语言、知识等的交流和学习都推动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各种国际组织也都从各个方面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6]。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推动着人类社会迅速发展,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和变革日新月异,出现了一些新的走向。
1.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主体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政府是高等教育交流的主体,是主导者,高等院校的作用和角色是按照政府的指示在发展,是被动的,依附性强,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在80年代之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高校之间的交流增多,而且外国留学生的增多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也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高校开始对办学模式变革,日益加大高校的国际交流。此时,政府则通过颁布政策、法律对高等教育给以支持和帮助。通过高校内部的重视和外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高校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最重要的主体。
2.交流内容更为丰富多彩。高等教育国际化随着各个国家之间贸易、旅游、交流等业务的往来,交流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化,不仅仅是高校的学生、老师和学者之间的国际交流活动,还有高校之间信息资源、教学设备、教育理念等的共享。从教学内容、学术探讨到人员交流等逐渐的多样化起来。现在包括学位制度在内的各种相互兼容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等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9]。
3.课程国际化趋势加强。2000年5月,澳大利亚课程组织第七届全国大会提出了“全球化课程”这一崭新的课程概念,并指出这不是新增一门具体课程,而是提出一种教育和课程的新理念、一种新的课程系统设计思想,强调的是课程的全球观,强调世界各民族和各国家人民的相互认识与理解[10]。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界也正在努力拓展课程的国际视野,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关注课程的国际化问题。课程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素之一,标志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发展到了实质性阶段。
4.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空间更加广阔。关于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各国高校校长们都在统筹、商议研究对策。包括美国的密执安大学、英国的伯明翰大学、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诺丁翰大学、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新加坡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我国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以及香港大学共16所研究型高校在1997年成立了21世纪大学的“U21”,为了现实U21成员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鼓励学生跨国界的流动[2]。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和未来的发展开阔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5.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向着市场化和教育贸易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要跟上或超前于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在二战之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方面是发达国家无偿援助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国际大环境开始变了,发达国家逐渐停止大部分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项目,或者变为其他的计划,很多开始转变为以盈利为目的的援助和合作。例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取消了很多教育优惠政策,转变为盈利性的政策,后来,法国、德国也采取了高等教育盈利性政策,并且这种政策有时会带来很大的利润。1993年,美国以外国研究生学费为主的教育出口净收入多大55亿美元[11]。这说明高等教育市场化和教育贸易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一种新现象和新趋势。
三、延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国际化的方法研究
1.变革观念,加强教育改革研究。传统的教育理念缺乏充足的国际意识,缺乏世界范围的合作与竞争观念,主要以满足于国内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与国际教育发展的脱节,因此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是走教育国际化道路的第一步。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有利于高等教育在理念上和实践上大胆行动,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变革观念的同时,要大力加强教育改革研究,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学习研究国内外著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员交流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在保持专业地域、文化独特性等鲜明特征的基础上,积极借鉴采纳其他高校的科学的方法,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2.加大专业教师和学生国际间的交流合作。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在编教师11位,其中有国外留学访问经历的有10位,分别来自于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师资队伍来源丰富,具有实施教育国际化的基础。伴随着延边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要继续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合作。首先要有计划、有目标地派出专业老师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访问。其次,鼓励老师利用学校的区位优势,加强国际间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积极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第三,利用学校和专业特色,总结“2009东北亚企业管理论坛”国际学术会议的成功经验,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到校参加学术会议,并为学生做学术报告。第四,加强学生间的国际交流。1998年以来,工商管理专业已派出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去日本、韩国等国家高校交流。目前我专业有9名韩国留学生。2007年,专业开设中外合作办学班,这是专业教育国际化之路的重要一步,也是未来专业发展的方向。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民想了解中国,必将有更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由于我校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语言环境优势,为发展国际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优越的条件。因此,专业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继续大量派出学生出国学习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留学生的招生力度,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不断推进专业教育的国际化,不断扩大我校和专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3.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专业目前的培养方案从2007年开始经历了4次修改调整,其中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分分配都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并表现出了国际化的教育理念。然而,近两年高等教育领域内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范围、力度、广度都迅速增加,专业的培养方案也有待于进一步讨论并调整。首先在培养目标方面,要重点强调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全球观”、“跨文化管理”能力、秉承“求真、至善、融合”校训的通晓多种语言的管理人才。其次,课程设置既要为培养目标服务,也要发挥专业教师的研究优势,除少数课程外,必修课统一调整为48学时,选修课为32学时,增加选修课的数量,保证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实行课程的优胜劣汰制度。第三,要加强实践教学。目前专业已经和延吉市27个实习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关系,供学生在第三个短学期深入企业进行课程实习,教学效果显著。由于本专业实践性较强,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要继续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争取使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能够随着专业课的开展,同步进入企业实践实习。第四,在教学管理中,要给予任课教师充分的自。对于有能力的教师,允许其打破以教科书内容为主的授课方式,采用以“自设计讲义”为主的形式,最终使课程内容是教师的研究理念、研究成果和学术界的前沿。第五,加强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环节。专业于2007年开设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双语教学实践,并同时承担了学校双语教学的重点教研课题,2008年“生产运作管理”开始双语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2008年我专业建立了一周一次的“英语角”学习基地,2013年建设了“教师英语沙龙”。今后,在继续坚持“英语角”、“英语沙龙”等实践环节之外,争取增设双语教学课程。在开展双语教学的同时,我专业教师也要结合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适合双语教学的课堂授课方法,从教材的选取、授课语言、考核方式等各个环节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寿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十个基本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03,3(83):15.
[2]赵丽萍,刘平.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认识[J].继续教育研究,2005,(6):106.
[3]方红,周鸿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特点与趋势[J].江西社会科学,2007,(2):215.
[4]黄晓红.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2000,(3):37.
[5]赵丽.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4,(2):55.
[6]徐继宁.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综述[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4):2.
[7]徐海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多视角分析[J].江苏高教,2006,(2):51.
[8]张寿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十个基本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03,3(83):16.
[9]方红,周鸿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特点与趋势[J].江西社会科学,2007,(2):217.
[10]黎琳,吴志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概念与新走向[J].江苏高教,200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