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3 15:06: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关于动物的说明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第一步曲”总的来说,是前哨,是根基,是铺垫。指在学习说明文之前,利用1~2节课时间,深入浅出地介绍学习相关说明文的知识点。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以“学生主动出击,教师备用提供”为原则,以“学生带问题思考,做出答案;教师做百科全书,提供给力帮助”为基本点,最后还要用几道练习强化重点。
“第二步曲”指典范说明文的教学。先进行说明事物突出、说明方法清晰、说明顺序明确等的文章教学,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选择《苏州园林》《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等,这样的文章虽在说明文学习上略有小小的难度,但学生结合第一步曲的学习,轻轻踮脚就能摘到胜利果实。
此步中,教师可根据以下板块灵活进行:1.认准说明对象;2.辨别说明方法;3.理清说明顺序;4.感受语言特点;5.总结说明结构。让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共同分享。
“第三步曲”就是写作训练。在经过近两周的说明文学习后,学生在脑海中已有了清晰的框架,但具体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反馈。写作就是最佳选择。最好提前一天告知,给学生充足的构思空间。
如近期我们班的说明文学完后,我又一次惊奇地发现,学生的作文选材广泛、五花八门。有的写关于医学的,如大肠杆菌、甲型H1N1等;有的写科技方面的,如护卫舰、黑洞等;有的写生物方面,如草履虫、红鲤鱼等;有的写日常用品,如纸、水、压力锅等;有的写花草,如勿忘我、牡丹等;有的写水果,如草莓、火龙果等。当然只有好的选材难以让文章充满活力,得有血有肉、语言生动才行。这点学生通过三步学习掌握也不错。
关于说明文,《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说明事物情况或道理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只有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正确把握“说明性课文”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一.案例描述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投影,让学生感知麋鹿的外形特征。
(1)教师每出示一幅图便请同学们猜一猜会是什么动物。(依次出示:第一幅:麋鹿的角;第二幅:麋鹿的脸;第三幅:麋鹿的蹄子;第四幅:麋鹿的尾巴。)
(2)组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呢?出示完整的麋鹿图片。
(二) 自读课文,了解特点
自读课文,按三个方面,相互交流——
1.外形:奇特,“四不像”。
2.生活习性:(1)草食性哺乳动物;(2)角的特点;(3)尾巴特点;(4)蹄子特点;(5)毛色;(6)自然繁殖力。
3.传奇经历:(1)麋鹿在我国几乎绝迹的原因;(2)流落国外的麋鹿的境况;(3)返回故乡的麋唐正茁壮成长。
(三)品味语言,掌握方法
品味给你留下印象的这些语言文字,看看有什么特点。
准确具体:
(1)词语运用准确:“……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乌邦寺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品味“放养”和“饲养”的细微差别)“……数十头麋鹿被陆续盗往欧洲……”“……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品味“陆续”和“相继”的细微差别)
(2)数字说明具体:“……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乌邦寺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这里的麋鹿已增加到400多头……全世界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39头选自7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乡……”(不仅数目具体,年代也十分准确)
简明扼要:
(1)“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品味一个词说明一种活动习性的简明)
(2)“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不加修饰,直白明了)
生动形象:
(1)“天色微明……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一段生动的语言描述,在读者面前展一幅优美而神秘的画面)
(2)“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外形描写形象,用古典小说的内容,增添麋鹿的神秘)
(3)“麋鹿结束了它们大半个世纪在海外漂泊不定,颠沛离的生涯,开始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新生活。”(把麋鹿比作流落海外受尽磨难的游子,读来既辛酸又庆幸)
二.案例分析
1.把握特点,定准目标。
这篇教学设计,使我们认识到,说明性课文,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这类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了解有关知识,主要是课文介绍的某个事物的知识;二是课文的说明方法,主要体会课文所采用的说明方式和文章语言以及结构特点。只有把握说明性课文的特点,定准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重点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2.激发兴趣,灵活教学。
说明性课文大多是平实的说明,学生学习起来往往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面教学设计中,一开始就利用麋鹿长相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课文的学习,对本课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激趣作用。但学生的兴趣往往难以持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大胆取舍,选择突破口,点面结合,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枯燥讲读给学生带来厌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3.学习语言,“意”“文”兼得。
记得于永正老师说过:“说明,说明,本来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只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就行了,有多少东西好分析的?”是的,教师不要过多分析,但我认为有些内容还是需要品味的。比如说明文中一些抽象的词语、数字,只有化抽象为形象,才能让学生感兴趣,愿意读。
《埃及的金字塔》一文的第3自然段,作者主要通过列举数字的方法,写出了金字塔的宏伟,这种写法,学生在第一遍读文时就能看到具体的数字,但怎样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并在以后的习作中恰当地运用此法呢?其实,抓住其中的重点数字品读就能实现。为了写出金字塔宏伟的特点,作者运用“230万块”“2.5吨”两个具体的数字,写出了建胡夫金字塔所用石块之多、之重。这两个数字内涵丰富,除了写出了石块的多、重的特点,更表现了埃及人民付出的艰辛和超人的智慧,需要教师带着学生品一品。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数字是抽象的,所以就要还抽象为形象。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重及普通卡车的载重量来计算:① 一块石头重2.5吨,我们五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大约是25千克,那么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五年级同学的体重之和?② 230万块巨石,每块2.5吨,一辆普通的卡车载重量是5吨,要用多少辆卡车呢?算过后,学生的惊讶之情写在了脸上。这样的教学,学生就真切感受到了这些枯燥数字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对于埃及人民的敬佩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其实,说明文不仅在介绍知识,更饱含着情感。而很多说明文中都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教师抓住这些抽象的数字,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就会走进文本,触摸到语言的温度。
二、 俗语中品出“生动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入选的说明文,大多是利用对客观事物的介绍,来向学生渗透科学知识,其语言准确、生动,值得揣摩。尤其是文中一些形象描,易懂的俗语的运用,为文章添彩不少,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帮助。比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有对于彗星和陨石碎片碰撞的形象描写:“当时,太阳系内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结合图片或想象体会文本语言的形象外,我还让学生在读中进行换词比较:
(指名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家常便饭”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替换它?
生: 平时经常发生。可以用“习以为常、十分寻常”来替换。
师:那你觉得用“家常便饭”和“习以为常、十分寻常、普普通通”哪个更好?
生:“家常便饭”通俗易懂,更加形象。
师:在本文中还有类似的描写,谁发现了?
生:持续不断的火星气体集体大逃亡中的“集体大逃亡”,让我好像看到了许多气体慌慌张张地离开火星的样子。
生:但很快被火星气体裹挟着逃向太空了,我感觉“裹挟”一词很形象,我好像看到气体把水拉着、拽着逃向太空。
“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等词语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的俗语,容易理解,无须解释。在说明文中用上这样的俗语来介绍一些知识,比书面语在表达上更加灵活、生动,更能激起学生对语言的热爱,使学生了解到汉语的丰富、形象。上述片段中,“家常便饭”形象地写出了太阳系内无数碎片经常碰撞的状态,而“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赋予了物质以人的性格,形象地写出了火星引力小,致使表面液态水蒸发成大量气体,离开火星的样子,交代了火星上水不能长时间存在的原因,让学生读起来不觉得枯燥、乏味。
在说明文教学中,这些词语就是引领学生朗读品味的重点所在。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换词比较,根据词语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等,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促使学生深入领会语言文字,从而加深理解,读出语文“味”来。这样,学生就会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体会这种写法的巧妙,也会在自己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此类写法。
三、 熟视中品出“条理化”
对科学知识有条理的介绍,是说明文的一大特色,更是学生习作的凭借。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阅读时,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等,而对作者写作的顺序不太注意,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文章的结构、顺序,并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训练中“习得”写法。
记得在《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的教学中,对于火星上水来源的叙述,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写。为了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这个写作密码,一位老师的做法充满智慧,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3―5自然段,思考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然后,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几句话排出正确的顺序:
( )那么,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 )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 )科学家根据火星照片资料和对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
( )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中了。
接着,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是根据什么来排序的,有的学生说是根据课文内容来排列的,还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一些关键词,如“那么”“最初”“还有”“另外一种来源”来排序。最后,教师及时总结:以后再碰到这种类型的题目,就可以抓住一些表示顺序的关键词来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对于作者介绍火星上水的第二种来源的段落,学生比较难读懂,教学中,他又采用让学生根据图解口头介绍的方式,来感悟作者的叙述顺序。
排序,不仅让学生很快理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在读文口头介绍水的第二种来源的过程中,也将文本语言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真正使学生“言意”兼得。
四、 拓展中激发“情趣化”
二、正确分析科学小品的结构层次。科学小品毕竟不是文学体裁,基于其写作目的的限制,科学小品除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外、在行文结构式,它还讲究铺陈照应、巧设悬念、奇峰迭出、卒章显志等“文学构思”。一般来说,说明文的结构层次比较单一,在结构上多以“总-分-总”模式为主,行文时则多以时间、方位、工艺流程等为序,以求简洁明朗,便于读者理解。
三、品味科学小品的文学性。科学小品要有文学性,要有品味,要有滋有味,供人品赏。为此,科学小品要充分利用各种文学手段,使科学变成一种“易为公众接受”的兴味盎然的东西。科学小品应充分继承发扬散文、小品文形式多样灵活的特长,用故事形式、对话形式、闲适淡雅类散文小品的形式来谈科学,将科学内容、对象人格化、故事化,通过各种拟人化手段赋予无生命意义的物或无人性价值的动物、植物以人性、人情,从而将原本刻板、深奥的科学原理用故事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和现代所有叙事文体一样,科学小品也不能对所有题材设计所谓的“人物”或寻找到可扮演的“角色”。面对无故事性、情节性,可挖掘其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内涵的素材,揭示对象前因后果、交待其内在的联系。这也是科学小品表达形式的常态。科学小品可以有散文式的生动描写、记言,也可以有说明文的各类说明、诠释,但较多的还是叙述。行文时恰到好处的幽默材料的插入,文中各种富有文学意味的诗文的引用、趣味盎然的开头、含意隽永的结尾等等无不依托叙述来实现。
四、揣摩科学小品的语言。在行文用语方面,科学小品的语言在准确表达科学内容的前提下有着自己广阔的空间。一般来说,科学小品总是力求用形象的、动态的词语来取代抽象的、静态的科学术语,它可象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那样用叠音词、拟声词等老模拟物态,加强语气,强化感情,从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在句式选用方面,科学小品继承了散文灵活自如、层次多变的特点,奇句、偶句、长句、短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都可如文亮相,以示,从而大大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可读性。此外,在修辞运用方面,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在科学小品中也屡见不鲜,比如它可用比喻来生动阐释,可用比拟来凸显特征,可用对比给读者以鲜明印象等,这也是科学小品语言优美生动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科学小品以其特有的文体优势和独特风格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如何阅读科学小品,特别是如何快速把握对象特征、理清结构层次、体味语言魅力是科学小品阅读的重中之重,自然也是命题者在命制科学小品考题时重点关注的考查内容,因此,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加大对科学小品的能力培养。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文后问题。
我嗅故我在
斯坦利・科伦
每种生物似乎都有一种偏好或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系统。
对狗而言,鼻子不仅在脸上占据着最主要的位置,而且在大脑和它对世界的看法中也起着主导作用。人脑是围绕着视觉和与光相关的信息进行工作的,而狗的大脑活动却是以它通过气味获得的信息为中心的。狗能感知的气味种类大大多于人类,因而它的意识常常于人大相径庭。对我们来说像迷一样难以理解。据估计,狗可以辨别的气味种类约为人的一千倍到一万倍。
狗采集气味的能力远远超过人类。狗并不是让气味自然地飘入鼻子,而是运用人类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定的能力与构造,将气味从环境中采集出来。狗能够自由到摆动鼻孔,因而可以判断气味的来源。狗还有一种与正常呼吸不同的嗅闻能力。当狗把鼻子凑向气味传来的方向嗅闻时,它其实中断了正常的呼吸进程。嗅闻的时候,包含了气味的空气首先到达鼻腔的一个多骨、架状的构造内,这一构造是专门用来保持包含气味的空气的。以免它随着狗的呼气而排出体外,使气味分子能够在鼻腔内停留并积累。当狗正常呼吸或喘气的时候,空气是穿过架状构造下方的鼻孔之间进入肺部的;而嗅闻可以短暂地把空气储存在鼻腔上部的空间内以解读空气中的成分。
狗的鼻子对那些有着特殊生理意义的气味最敏感。尤其是信息素,这是动物分泌的一种用于传递信息(通常是同类之间)的有气味的化学物质。
对于狗来说,分析信息素的气味,就等同于阅读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关于另一只狗的状况。狗的尿液中溶有许多信息素成分,因此包含了大量关于自身的信息。狗常常喜欢嗅闻其他狗走过的路旁边的消火栓或者树,以此了解它们世界中的时事信息,而那棵树就成了它们世界中散播最新消息的花边小报,可能没有狗的经典文字专栏,但必定有闲言碎语专栏和个人广告板块。每当我的狗专注于嗅闻其他狗常常光顾的那条街道上的柱子或树时,我经常想象着自己听到了它们大声读出新闻的声音。也许今天早晨的新闻是:“一只年轻的金色雌性巡回犬刚刚来到我们社区,想要寻找伴侣――被的雄狗免谈。”或是:“一只年轻强壮的成年罗威那犬宣告,它要向本街区的领导地位发起挑战,愿意接受任何狗的挑战。要么遵从其领导,要么就小心点!”
狗很喜欢在垂直地面的墙面上撒尿留下印记。因为高处的气味能被风传得更远。尿液痕迹的高度往往也能表明这只狗的大小。在狗的世界里,体格大小是决定领导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重视领导力的雄性狗都养成了撒尿时抬起后腿的习惯,这样它们可以把尿撒到更高的地方,而且尿液留得越高,就越不易被其他狗的尿盖过而模糊了留下的气味。
尿液的气味还能传递关于狗情绪状态的信息。情绪的变化往往伴随着一组压力激素的释放,这组激素会进入大多数体液。不仅是血液,还有汗液、尿液和泪水,因而,一只恼怒的狗留下的气味和一只欢快的狗是不同的一还有一些人认为,动物可以“嗅出恐惧” 曾经我听一名警官说起,巡逻狗很容易认出罪犯,因为狗可以嗅出害怕被捕获的罪犯身上的恐惧。很显然,恐惧是一种情绪,情绪尽管没有味道,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汗液等体液中的化学成分,而这些化学物质是带有气味的。恐惧或许和其他情绪一样,也是一种独特的味道相关联的。
1、试分析概括出狗的嗅觉不同于人类的突出特点。
2、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五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我嗅故我在”,请结合全文分析。
[参考答案]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本都是关于动植物的说明文,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是关于名家写景方面的文章。如《松鼠》《松树金龟子》《济南的冬天》等作品,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用心,善于捉住有关材料,及时对初中生渗透环保意识,一定可以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组织学生搞一次有关“暖冬”的社会调查,搞清楚是哪些因素造成了当今世界的全球变暖,为什么冬天的雪花越来越少,为什么我们不再拥有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什么时候能还我们一个碧水蓝天的环境,面对当前的环境保护问题我们该怎么做等。
再以《松鼠》为例,从这篇说明文中,我们已经深刻了解了这种动物在我们的生活和人类的生存食物链中所具有的作用,但为什么我们身边的松鼠越来越少,进而指导学生理解我们当今物质的发达到底是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换来的。面对人和动物的紧张关系,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应尽可能地做些什么。
二、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爱社会
当前国际国内社会为了宣传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立法设立了许多关于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节日,如“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爱鸟周”等等。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的契机,合理使用黑板报、校报、日记、课堂习作等形式来配合这些节日的举行,一步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以我校于1999年成立了“环保小组”为例,活动主题为“消除白色污染,让菜蓝子代替塑料袋”,内容包括“街头宣传、问卷调查,向小摊贩和消费者发放简易布袋”等,每年成员新老更替,常年不懈地坚持活动,在周边社区影响很大,在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历届学生从中不但得到了许多环境保护知识,还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这一次活动的成功举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他们的观察能力、新颖立意的构思能力等,但最为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心中根植了深厚的环保意识,这是弥足珍贵的。
三、指导学生写作,增强环保意识
在前两项措施的基础之上,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更高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就还需要和每次的作文练习联系起来。结合散文、说明文、游记等体裁给学生安排了题为《校道月色》《校园新貌》《春到校园》等作文,使学生在抒发对这些美景的喜爱的同时,既得到了美的教育,又强化了环保意识。为了结合实际,我还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对水质进行调查研究,学生们写出了具有一定价值的环保小论文,其中包括《汽车尾气的调查》《水,原来如此》《不让母亲河再流泪》《让菜蓝子代替塑料袋》等。天蓝地绿,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和理想,让学生从小形成绿色消费观、绿色价值观,成为真正的环保小卫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1-0037-03
一、“初中生作文成长周期”的提出背景
关于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一直是国内语文界关注的重点,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有对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有对学生写作心理的研究,但纵观这些研究,或侧重于作文教学宏观规律的探索,或侧重于某一单项能力的培养,少有对学生个体写作状态和个性作文发展的关注。同时,缺乏对学生作文能力成长过程的整体把握,缺乏关注的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作文能力提高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同一学段的学生写作能力的阶段不平衡性也有所忽略。
从作文教学实际来看,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剥离,与学生作文成长的实际相脱节。尽管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后都有一个写作训练要求。但那样的训练要求似乎只是重视与每个单元的阅读教学相对应,而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写作的主体――学生。何况,其中有些训练还只是片段训练,从训练次数上来说,每学期也只有六次。从学生作文成长的规律看,写作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赖于丰富的作文实践,在适度的巩固强化中循序渐进地提升。笔者以苏教版七年级教材为例,第一学期的六次训练要求分别是“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从生活中找‘米’”、“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简单地说明小制作”、“想象”;第二学期的六次训练要求是“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记事写人线索清楚”、“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点”、“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写消息”、“自由作文”。如果不认真钻研教材,不认真研究学生,只是不顾实际地照搬照用,一是有支离破碎之感,且有浅尝辄止的嫌疑,二是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初中作文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个体写作状况出发,认真梳理本学段作文训练目标,科学整合教材资源,根据初中生作文成长的一般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初中生作文成长周期”的概念分析
随着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思维水平、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有效的作文指导与训练,其写作能力会表现出进一步巩固、强化、拓展、提升的阶段性和规律性过程。这种写作能力的链接和上升,我们称之为学生作文能力的周期性成长。
以初中生为例,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由幼稚渐趋成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各个方面(比如对一种文体或一种表达方式的把握)也有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提升的过程。这个阶段,学生作文成长周期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同学生的作文成长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作文成长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二是顺序性,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群体,作文成长过程都是缓慢的渐进的,与学生的阅读与阅历表现出惊人的契合。三是螺旋性,我们把学生的作文能力从某个低点上升某个相对的高点视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周期,无论是某个周期内能力的成长,还是不同周期的能力链接,始终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四是迁移性,不同的作文能力之间具有迁移性,不同周期的作文能力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迁移性。五是整体性,学生作文成长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知识水平、阅读能力、写作技巧、情感态度等整体提高的过程。
笔者认为,在研究初中生作文成长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既重视方法的研究,也重视对“人”的研究,作文成长周期不以学段、年级或年龄作为划分依据,而以学生写作能力为主要标准。二是关注学生个性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兴趣需要、生活特点、年龄特征,培养良好的写作心理。三是关注学生作文基础,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四是关注学生的作文兴趣与习惯,通过立体的个性化的写作训练与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三、基于“初中生作文成长周期”的教学策略
(一)梳理教学重点,精练训练目标
1.抓好一条经线――以记叙文为主的写作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写作是这样描述的:“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不难看出,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从各地中考命题情况来说,记叙文占了极大的比重。因此,在七至九年级,要把记叙文的训练作为一条主线。七年级侧重训练写人叙事的记叙文,要求从生活中选择材料,能将一件事情记叙清楚,能通过详略得当的几件事写人。八年级侧重训练写生动的记叙文,能写好细节,有一定感悟。九年级侧重训练写厚重的记叙文,能进行生动的细节描写,能写出人物、事情的厚度,有较为深刻的思考,文章主题深刻。而对于说明文可以在七年级学习了说明文单元后,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文;八年级学习了生动说明后,指导学生写生动的说明文。九年级上学期可以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议论文。
进一步细化训练目标和过程。比如训练写叙事的记叙文,可以从有条理地写清楚一件事情,到有详有略地写一件事情,还可根据选材,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训练。再如训练写人的记叙文,可以指导学生由写亲人开始,再到写身边的人,如老师、同学等,再到平写平时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人,如食堂工人、清洁工、交警等……这样系统有序地分类推进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作文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
2.抓好两条纬线――单元(主题)写作和专题训练
在明晰七到九年级的写作训练方案后,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将阅读教学、文体训练、单元(主题)写作、专题训练进行有机整合。在运用教材中单元写作材料时可以打乱它原有的顺序为我所用,有计划形成某一类作文的系列训练。
同时,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技法的专题训练,教师在新接班时,应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专题调查,了解学生作文的优缺点,根据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合理归类,整体构思和分类设计作文专题训练的方案;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制定相宜的阅读和作文提升计划。如可分步骤进行审题训练、谋篇训练、描写训练、详略训练、升华训练等;从描写角度来看还可进行人物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专题训练。
3.写好两类小文章――片段练习与应用文写作
片段训练内容广泛、反馈迅速、操作灵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初一起始年级,学生练习写人的记叙文时,不妨辅之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为专题的片断训练。到了初三再回归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时,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指导学生以侧面描写、气氛渲染、场景烘托为专题的片段训练。为了训练学生观察和描写的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既要有较为详细的计划和相应的训练步骤,又要善于抓住生活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春桃夏荷、秋菊冬梅;春燕夏蝉、秋雁冬雀;晨雾暮霭、风雨雷电;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写作对象。
应用文写作被不少老师忽略,这主要是因为中考很少考到,即使训练也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不利的。应用文的训练,教者要做到心中有“谱”,灵活安排。比如班委会要开展活动,布置学生拟一则通知;班级开展爱心捐助,要求学生写一份倡议书;哪位同学遗失了物品,起草一则寻物启事,等等。
(二)拓宽训练途径,重视作文实践
1.自由作文
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给学生最少的限制,最大的自由,让学生有真正的表达自我的机会。写作内容不作要求,大到国家大事,小到路边新闻,读了一本书,看了一部电视剧,碰到一个陌生人,想起过去的事,幻想未来的情况,只要是有感而发,都可以写;文体不设限制,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批改方式上也给予学生自由,可采取老师批阅、组内互评、交换修改、流改、集体修改等方法,同时,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回味。这种自由作文,体现人性回归,学生不把写作看成是高不可攀,而是我手写我心的自由表达,就必然能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2.情境作文
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写作欲望。作文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多向思维、多角度思维的契机,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设置了一个启迪心智的温床。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完善了情境作文教学法,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并从古典文学理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逐步探索出一条“创设(情境)――体验――想象――描绘(情境)”的情境作文教学的路子,不少老师运用情境作文教学法进行公开教学获得一致好评,情境作文已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
3.对话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以教师为阅读对象,阅读对象的单一、无变化,使学生作文流失了生命营养和人文价值。“对话作文”是以平等对话的理念为基础,关注学生作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从作文功能入手,激发学生表达的需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我们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要求学生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与朋友进行作文对话,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父母、老师、同学、朋友阅读作文后及时作出回应。这样的作文因为有了明确的阅读和交流对象,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大大提高,作文往往能发挥出较高水平。
4.达标作文
为了改变作文教学费时多、周期长、反馈慢、收效少的现状,我们提出达标作文的教学策略。它以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要求为综合目标,以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循序渐进为基本原则,以控制作文的单位时间、缩短作文周期、增加作文训练次数、当堂训练、当堂反馈为主要手段,努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达标作文教学的基本程序分为五步,即:设标――达标――反馈――评价――矫正。这种“短、平、快”的策略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完善以上作文教学策略的同时,我们还摸索了一些有效的激励措施:一是适切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二是发展性评价。以发展的眼光,随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采取相应的评价标准;三是开放式评价,教师不再是学生作文唯一的评价者,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此外,我们还拓宽学生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成长的快乐。①利用学习园地、文化角、黑板报、橱窗、校园广播站、手抄报等阵地推介学生优秀习作;②鼓励学生将优秀习作投寄报刊、杂志社;③编辑校刊《雉水西园》,发表学生优秀习作。④组织文学社团活动。开展“我爱文学”、“小作家讲坛”、“小记者采风”等专题活动,定期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体验生活,陶冶情操,获取写作素材。⑤邀请知名作家、学者走进校园和师生零距离接触,畅谈写作体会,交流写作经验,分享写作快乐。
总之,初中学生的作文成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学生作文成长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科学合理地划分成长周期,同时在每个周期内给予学生丰富的“养分”和精当的训练,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策略的整体优化,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快速提高。
Teaching Strategy for Composition Growth Cycl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UO Fu-hui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2502
三月,“学雷锋展风采”教研活动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笔者执教的是《凡尔赛宫》一文。承蒙同仁厚爱,课后好评如潮,听课教师感叹“枯燥的说明文教得活,学生学得更活,一些思路、方法,似一股强劲的春风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笔者心中窃喜幸亏佐藤学的“活动、合作、反思”六字教学箴言,才演绎了课堂中的精彩。
【论点撷英】
“在学校里的学习既不是学生一个人一个人的孤立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进行的活动。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P40)
【实践观照】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三课《凡尔赛宫》。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想帮你们检查一下预习效果。现在请每一组左边一排的同学拿出纸和笔,右边一排的同学根据预习情况出五道关于字词音、形、义方面的题目,帮同桌检测一下。”
“再请出题者帮忙批阅一下,每道题20分。被检测的同学其实不要介意老师知道你得分的高低,而是要注意自己的得与失,没掌握的课后请继续强化学习。”
这第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就是源于“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还是有激情的,比教师单一检测效果要好得多。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本文中的成语比较多。全文七小节,现在老师将你们分成七个小组,每一组对应一节,看哪一组找得最全、最快。”学生争先恐后地一一找出。
“细心的同学还会发现,许多成语都是关于‘建筑艺术’(让学生说)方面的。老师又帮同学们找了一些,请看:(PPT图配成语) 鳞次栉比、美轮美奂、雕梁画栋……希望同学们要善于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呀!”
这第二个教学环节,源于“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进行的活动”。“因材制宜”地拓展知识点,需要教师的介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宜排斥教师做学生思维的开发者、智慧的启迪者。
【点撷英】
“作为阅读教学,在一节课里面,能让学生多少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事,很有必要返回到阅读教科书去,一节课中若干次反复地阅读。”(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P33)
【实践观照】
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次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教师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点名回答。
没想到,阅读效果不尽如人意。“老师再给你们一次机会,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当然,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效果,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特地将‘凡尔赛宫’搬进我们一(1)班来,让大家一睹她的芳容。然后再次快速阅读课文,能否接受老师第二轮更深层次的提问?请同学们抬头、挺胸、观看!”(播放实况视频)
这是第三个教学环节“走近凡尔赛宫”,共进行了两次阅读,原计划是一次阅读,而首次阅读效果并不佳,“很有必要返回到阅读教科书去”,立即随机生成第二次阅读。
【论点撷英】
“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个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P35)
【实践观照】
“现在请运用曾学过的‘量体裁衣法’来共同探究本篇说明文的‘五大要素’(见PPT)。”
这是第四个教学环节“走进凡尔赛宫”,也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与预设产生多次冲突。学生投给笔者的“棒球”,不是有的放矢而是七弯八拐的。平静的笔者逐渐急躁起来。
讨论“对象特征”时,有的说“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有的说“宏伟、壮观”,有的说“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当时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第一节共一句话,后半句就是答案啊,怎么接二连三都回答不出来呢?
调整好情绪,笔者不愠不躁地进一步追问,并把发言权交给学生,他们有的说道:“老师,你曾说过,建筑物特征一般是用形容词来形容的,第二节中明确说到‘宫殿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凡尔赛宫不就是一座宫殿吗?”有的说道:“我将明显的形容词都找出来了,以确保答案严密。”“还有比这更完美的答案呢!”在笔者的温柔启发下,终于有个学生找到第一节后半句话了,但立即有学生反驳道:“那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不宜作为说明对象的特征。”类似问题还有:“‘玉带似的人工河’与‘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一个是摹状貌,一个是打比方,说明方法怎么就不一样呢?”
没想到学生竟如此思考,差一点因笔者的自私,“怀里揣的是一份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环节”而扼杀了学生的智慧。若当时笔者没有耐心倾听,学生的知、情、意、行,会如流星飞逝而过,一点痕迹也不曾留下。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在备案预设中,不妨预留一点倾听空间,每节课后问问自己:今天,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了吗?
【论点撷英】
“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P42)
【实践观照】
“跟随着作家的笔迹,我们欣赏了凡尔赛宫的美,但是还有很多人像我们一样不能一睹凡尔赛宫的风采,大饱眼福。今天就请同学们当一回凡尔赛宫的讲解员,把这座美不胜收的宫殿介绍给大家。”
这是第五个教学环节“游览凡尔赛宫”。为此,笔者采取了“教学示弱”“先学后教、超前断后(超前预习,取消课后作业)”的教学方式。
示弱不仅是动物生存的本能,也是一种军事策略,更是一种教育智慧。教师适时地示弱,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增进感情;教师适当地示弱,有利于学生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教师适度地示弱,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为了“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笔者一反常态向学生示弱、诉苦、求助:时间仓促,首次教学本文,课文不熟悉,要钻研教材,要钻研教法,要设计板书,要制作课件,要编写学案。现在恳请你们帮老师做两件事:设计板书,撰写导游词,自由选择。被采用的,定会重奖。
提供几个相关对象,要求考生根据说明内容进行科学推断。前几年推断题多放在记叙文中考查,如推断故事情节的发展等,而2016年说明文阅读中出现推断题,且与记叙文阅读中的推断题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侧重的是合理性,而前者侧重的是科学性。
例1.(2016・湖北荆门)阅读《植物爱听和谐音乐》,回答问题。
①……
②事实真是这样,小树的确是只爱听舒缓的音乐,激烈亢奋的曲调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法国农科院一位专家为了验证植物的音乐细胞究竟有多浓,异想天开地把崭新的耳机套在一棵番茄上,每天定时播放3个小时的音乐。数周后,奇迹出现了,这棵番茄长势强劲,比周围任何番茄结的果实都多,而且个头儿大,每个果实平均重达两斤以上。
③还有一位科学家,每天下班后都喜欢在自家花园里拉上一段优美的小提琴曲。打理花园的妻子惊喜地发现,濒临死亡的雏菊又重新绽放了生机。不仅如此,音乐就像兴奋剂,那些平常蔫头耷脑的花儿们听了音乐,一朵朵开得热烈而灿烂。后来,她的科学家丈夫翻阅资料,才明白这是小提琴的功劳。那些花儿,正是因为听了优美的音乐,才焕发了生机。……
……
⑤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在优美、轻快声波的反复刺激下,植物体内的物质分子会发生共振,那些处于休眠状态的分子,随着音乐节奏被悄悄激活,开始运动。正是这一过程促进了新陈代谢,加快了细胞分裂,大大地促进了它们的生长发育。如果适当地对植物播放音乐,它们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不过,一定要选择那些和谐美好、悠扬柔和的音乐来播放。反之,植物听了节奏强烈的打击乐和摇滚乐,不但不会长势旺盛,还容易暴病而亡。……
【问题】根据文章推断,下列乐曲中最能促进植物生长的乐曲是( )
A.《绿岛小夜曲》 B.《黄河大合唱》
C.《小苹果》 D.《最炫民族风》
【解析】说明文阅读中的推断题,一般要求从已知推断未知。解题关键点有二:一是理解说明内容及相关知识点,二是对题干提供的对象进行对照。说明内容与题干提供的对象之间的连接点是科学性。此题中,促进植物生长的乐曲,应当是和谐美好、悠扬柔和的。B、C、D项的乐曲风格分别是威武雄壮的、节奏欢快的、节奏强烈的,不及A项的《绿岛小夜曲》旋律优美、委婉缠绵。
【答案】A
例2.(2016・山东德州)阅读。
芙蓉原指荷花,即所谓“出水芙蓉”;有时也指木芙蓉。荷花是水生草本植物,盛夏开花;木芙蓉是木本植物,属落叶性灌木,秋天_花。由诗词字句前后的内容用词,可推断所称“芙蓉”所指为何。凡诗词内容所言,属夏季景观或水生植物,则所言之“芙蓉”当为荷花。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和杜荀鹤《春宫怨》“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所指均为荷花。凡诗意可判断所描述为秋季景观、木本植物、生长在岸上,且和菊(黄花)或桂同时出现者,所言之“芙蓉”当为木芙蓉,如柳宗元《芙蓉亭》“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已言明此“芙蓉”为“嘉木”,指的是木芙蓉。
【问题】下面诗句中的“芙蓉”是指荷花还是木芙蓉?结合选文简析。
十月芙蓉花满枝,天庭驿骑赐寒衣。
――宋代刘兼《宣赐锦袍设上赠诸郡客》
【解析】此题要求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和分析诗句中的“芙蓉”是何种植物。我们可以从文章中得知,荷花和木芙蓉各自的植物属性及其花期特点――荷花是水生草本植物,夏季开花;而木芙蓉是木本植物,秋季开花。诗句中说“十月芙蓉花满枝”,由此推断“芙蓉”指的是木芙蓉。
【答案】木芙蓉。“十月”“寒衣”表明是秋季开花,“满枝”表明是木本植物且花朵繁茂,因而为木芙蓉。
推断题解题思路:由已知推断未知,运用说明文中的知识去推断相关对象的属性特点。衡量其正确与否的标准是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符合已知的科学知识。
二、感悟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是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等。这些也是感悟题考查的重点。
例3.(2016・山东济宁)阅读《鱼类也有感情和意识?》,回答问题。
①一直以来,判断动物是否具备人类所拥有的情感时,要看它们能否通过“情感发烧”考验。当鸟类、哺乳动物和某些蜥蜴类物种被放入新环境中时,它们的体温会在短时间里升高1℃~2℃,这是真正的“发烧”,就好像它们在对新环境作出回应。这种发烧与生物的情绪变化相关联,原理是受到外部刺激,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行为和生理上的变化。
②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情感发烧”现象仅出现在拥有复杂结构大脑的动物中,此前的研究表明,蟾蜍和鱼不能作出类似反应。而英国斯特林大学的研究人员并未止步于此,他们的实验给予了鱼类更多选择,得出的结果与传统认知完全相反。……
③结果他们发现,和对照组斑马鱼相比,这些鱼会花更长时间待在温度更高的水槽里。而且,在此过程中它们的体温会升高2℃~4℃,这表明它们也存在“情感发烧”。研究人员表示,此项研究结束了一直以来关于鱼类能不能意识到环境变化的关键争论,鱼类也具有情感。
④然而这一结论发表后,招致了很多反对的声音,科学家们依据不同的判断标准来下结论:认为鱼类没有此能力的科学家指出,鱼类的大脑较小且简单,缺少哺乳动物大脑中负责协调高层次信息处理的大脑皮质。……
⑤也有许多科学家反对上述观点,他们从另外的角度论证鱼类可能拥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和意识能力,并列举了一系列论据。……
⑥此外,还有一些科学家研究发现,鱼类明显具备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能够支撑鱼类的一系列复杂行为。……
⑦英国斯特林大学研究团队还发现,鱼类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会对有毒刺激物作出反应,当它们接触到有毒刺激物时,体温同样会随之增高。……这也表明鱼类也是可能拥有意识和感知能力的复杂动物,至少是拥有一定程度的意识和感知能力。最重要的是,这一发现也影响我们对脊椎动物的情感和意识能力进化的理解。
(选入时有删节)
【问题】在科学发现方面,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解析】题干对“启示”的范围与对象进行了明确的限定,即“科学发现方面”。解题时需要由此入手,厘清研究的前后过程,从l现问题到不同观点的碰撞,再到深入地进行研究,到最终观点的确立。对科学思想、方法、态度、精神等的理解与感悟,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进行积累,如实事求是、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对比试验、科学判断等。
【答案】示例:在科学研究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推动科学继续向前发展。当然,这种科学的推断不是主观臆断而来的,要有理有据,经过科学充分的论证。
感悟题解题思路:根据阅读材料分析和搜集其中表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信息,然后归纳总结,整理出答案。
三、评论题
这类题要求对科学对象或科学事件发表评论。评论时必须观点明确,判断正确,表现正确的价值取向。
例4.(2016・湖北荆州)阅读《“阿尔法狗”凭什么打败世界冠军》,回答问题。
①前不久,一场举世瞩目的围棋比赛以“阿尔法狗”4∶1击败前世界围棋第一人李世石九段告终。
②打败世界冠军的“阿尔法狗”其实不是狗,这只是它的“网名”,它的英文名叫AlphaGo,中文名叫“阿尔法围棋”,它的真实身份是谷歌公司开发的一款人工智能软件。
……
④就下棋而言,一种直观的思路就是列举所有能赢的方案,然后优选出一个最佳方案。一般来说,下一盘围棋大约需要150步,每一步有250种可选的方法,要是人工智能采用这种思路,需要计算大约10 360种情况。这样看来,在有时限要求的比赛中,列举所有情况的思路是不可行的,所以,研究者们选择了模仿人类大师的下棋方式,这就是“深度学习”。……通过“强化学习”让机器人从每次对弈中获得新的经验。而且,一个人或许一年能玩1000局,但机器人一天就能玩100万局;人类在长时间比赛时会犯错,但机器不会。所以,从理论上说,“阿尔法围棋”只要经过足够的训练,就能击败所有人类选手。
⑤如果你认为智能软件就是陪你下棋的娱乐工具,那你就错了。智能软件在商务管理、家政服务、精准医疗、环保检测和巡航导弹武器控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
⑥“阿尔法围棋”战胜世界冠军,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标志性成就。随着整个科学体系演化进程的加快,在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与发展中,人工智能一定会进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开启人机协同思考的新纪元。
(选入时有删节)
【问题】当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在围棋比赛中“秒杀”人类的时候,人类的智力是不是就贬值了?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阿尔法狗”击败世界围棋第一人,其新闻效应是很轰动的。人类的智力是否贬值?我们应当怎样评价?阅读文本,了解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首先亮出观点――“人类的智力不会贬值”,然后可从“它们只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只是为人类所用的工具”等方面阐述。观点明确,表达清楚即可。
【答案】人类的智力并不会贬值,无论人工智能机器人多厉害,它们只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只是为人类所用的工具。人类不能妄自菲薄,应当成为人工智能的主宰。
评论题解题思路:亮明观点,围绕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和事实,进行分析阐述,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四、辩论题
根据说明文的说明内容,提出辩题,正方反方进行辩论,指出其中一方的观点与论据,供另一方进行分析辩驳等。
例5.(2016・福建龙岩)阅读《南瓮河――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回答问题。
①南瓮河湿地类型多样:有森林湿地、灌丛湿地、沼泽湿地、草丛湿地和岛状林湿地。丰富的湿地类型孕育出惊人的动植物种类――这里有植物800余种,野生哺乳动物49种,鸟类216种,两栖动物及鱼类44种,基本涵盖了大兴安岭寒温带原始林区内所有的陆生和水生生物物种,堪称研究大兴安岭生态环境的天然基因库。
②“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这句话生动、夸张而又幽默地呈现了上世纪50年代开发北大荒时原始、充裕、丰饶的自然景观。……
③在南瓮河,最多的陆生动物是驼鹿。在“土著”的鄂伦春人的传说里,驼鹿被奉为神明,称为“东方神鹿”。驼鹿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鹿科动物,成年驼鹿体长2米多,体重超过400公斤。……
④除了驼鹿,貂熊是南瓮河另一种非常珍稀的动物,科学家已经把它列入了濒危动物保护名单。在整个中国,貂熊的数量仅存不到200头,就算是在貂熊最主要的栖息地大兴安岭,如今也很难见到它们的踪影。貂熊的体型介于貂与熊之间,擅长奔跑、游泳和攀爬,因此有“飞熊”之称。
⑤雪兔或许是南瓮河最有趣的动物了。它的眼睛实在有点“奇葩”,不仅很大,两眼间的距离还像银河一样宽,弄得它要“摇头晃脑”才能校准距离,看清前方物体。……
⑥湿地也是鸟的天堂。每年春季,当冰雪消融,万物复苏,食物资源渐长渐丰的时候,蛰伏一冬的留鸟和从远方归来的候鸟便会陆续出现在南瓮河湿地上,开始新一年的生活和繁衍。……
(选入时有删节)
【问题】有一旅游公司拟把南瓮河湿地开发成湿地公园,这一举动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议。学校因此举办以“南瓮河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为主题的辩论会。现请你以反方的身份,结合文章有关内容,针对正方观点,陈述你的反驳理由。
正方观点:我们建南瓮河湿地公园,既能近距离接触珍稀物种,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能在这里旅游休闲,满足人们高品位的生活追求,同时又能带动经济的发展。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反方观点:
【解析】辩论时要先明确辩题、对方观点与论据等,在此基础上思考自己的观点与论据,有针对性地辩驳。根据题干信息,论题是“南瓮河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正方观点是“建南瓮河湿地公园”,侧重于开发,而反方则应该侧重于保护,提出与正方针锋相对的观点,即不可以建湿地公园,然后引用文章内容作为论据对正方观点进行反驳,阐述保护的意义。
【答案】示例:我方认为建湿地公园会破坏此处的生存环境,干扰动物们的宁静生活,打乱它们的生活规律。长此以往,可能造成一些珍稀动物的灭绝,影响“基因库”里的丰富Y源。总之,我们不能为了满足人类的私欲,而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这种损失是任何金钱都无法弥补的。
辩论题解题思路: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找出对方观点与论据的破绽,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运用阅读材料的内容作为论据针锋相对地进行辩驳,最后得到结论。需要注意的是,辩驳时观点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五、想象创新题
想象是没有发生的事实,创新属于个性化创造。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或者性能,去想象它还可以发挥什么作用,或者如何进一步完善等。无论是想象,还是创新,都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且要有一定的可行性。
例6.(2016・贵州黔南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④无人机不仅可以上天,还能下海。自带潜水技能的“海狼”无人机的问世为这个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它可以搭载高清摄像机潜入水下,拍摄未知的世界。而且,“海狼”配备了带有8英寸屏幕的遥控器,能将拍摄到的画面实时显示。对于操控者来说,这就如同自己潜入水下一般,可以尽情在水中探险。
⑤对于户外运动爱好者而言,“Lily”无人机将成为一个会飞的随身摄影师,全自动、全方位地记录他们的英姿。它体积小巧,可以折叠放进随身背包。使用时只需像扔飞镖一样把它抛向空中;回收时,它则像一只训练有素的小鸟一般停稳在你的手上。不论是滑雪、攀岩还是激流勇进,这款无人机都能伴随在主人左右,记录下每一帧精彩画面。
⑥而Facebook(脸谱网)的“互联网扩展无人机”的成功试飞,则给网络通信不便的欠发达地区带来了福音。……
⑦此外,无人机安检、送快递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也纷纷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全新体验。还真别说,这小小无人机正成为科技行业的“下一个大事件”。
(选入时有删节)
【问题】科学贵在想象,有想象才有创新。请你设想一下:无人机还可以在哪些领域给我们带来便捷?(至少两条)
【解析】此题考查科学想象,答题时可以大胆想象,但要有科学依据。科学想象不同于科学幻想,前者建立在现实和科学的基础上,后者则可大胆延伸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上。
【答案】示例:检测森林火警;检测高山雪崩;在坍塌的楼房或矿洞中搜索遇难人员,给遇难人员运送食物等。
例7.(2016・云南曲靖)阅读《信息时代的“无价之宝”》,回答问题。
……
⑤数据之所以能发挥上述作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帮助我们预测了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事,然而在有些领域,知道为什么会有某种事情发生显得更加重要。例如在医学领域,来自人体或者人体细胞的数据就有可能告诉医生们,某种疾病为什么会发生,从而帮助医生治疗这些疾病。
⑥科学家们还期待有一天数据能使各行各业变得更加高效和更具“个性化”。例如,当一个病人向医生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医生便可以将这些数据和其他病人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依据这个病人的生活方式制定特定的治疗方案。同样,在一个班级里,学生们利用平板电脑或者阅读器进行阅读练习,数据传到老师那里,如阅读用了多长时间,某个词语被学生标注了多少次等。分析这些数据,老师便可以发现读物的难点和学生们的兴趣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还可以对个别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数据同样可以运用到其他行业。
⑦因此,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假若你成了一个数据科学家,你便拥有了神奇的魔力,就好像中世纪的炼金术士们所声称的那样。
(选入时有删节)
【问题】假如你成了数据科学家,拥有了神奇的魔力,你会运用数据分析解决哪些难题?(至少列出三种,文中例子除外)
【解析】所谓创新,就是别出心裁,用不同的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好的效果,解决更多问题。此题中,在想象中创新,其基础是把握“数据”的性能,发挥其神奇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各种就业数据,预测高考报考专业和未来职业;运用运动员成绩数据,进行运动员人才选拔;观察人流量、车流量数据,确定出行时间和路线;利用气候数据,预防自然灾害;运用天文数据,做好航天飞机、卫星的发射工作等。
想象创新题解题思路: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去想象、创新,提出新的方法、途径等,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独创性。
六、链接拓展题
例8.(2016・湖南长沙)阅读《传统中医里的“五味”》,回答问题。
食物里的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称为“五味”。食物消化后,酸味为肝胆所吸收,苦味为心脏、小肠所吸收,甜味为脾、胃所吸收,辣味为肺、大肠所吸收,咸味为肾脏、膀胱所吸收。各种不同性质的食物进入人体后,分别成为身体各器官的营养,所以养分不足或过多都会引起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功能。食用酸性的食物可增加身体收缩的功能,可以用于延缓疾病的发作;此外,出汗太多,或排泄频繁,也可以食用酸性的食物来治疗。
表症指的是不包括内脏病痛的疾病,如热性的肌肉疼痛、关节炎、流鼻水、鼻塞等,以及慢性的肌肉与关节的麻痹、运动器官的障碍等。辣味的食物有发散的功能,一般表症都以发汗的方式来治疗,所以对于表症的治疗大多食用辣味食物。在人体内循环的有气、血、津液,这是中国医学的称法。气是体内活动力的来源,气停滞称作气滞,气滞会使体内的运行受阻而发生异常情况。血可以说是各器官的养分,血液循环阻滞会产生局部性疼痛、静脉瘤等,也会使血液呈暗红色,这种血液阻滞的现象称为血滞(淤血)。津液就是人体内的水分,水滞会导致身体浮肿,胃里发出水声和引起如水的下痢。对于以上种种停滞的症状,若食用辣味食物,便可促进循环畅通,一切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气血不足称作虚症,治疗虚症都用甘草、大枣、蜂蜜、砂糖等。气血不足会使人疲倦,甜食有补充气血的功能,所以人在疲倦时都比较喜欢甜食。甜食能解除肌肉的紧张,使身体柔软,这称作弛缓作用。此外,甜食还能中和有毒性的东西,具有解毒的功能。
苦味有排除燥湿的功能。吃进了苦的东西,可能引发呕吐,借以排出体内的滞水。另外,苦味的食物还有利尿的作用。
咸味有软化硬物及促使下痢的功能。咸的食物能软化体内酸性的硬块,喝盐水能使胃肠内不干净的东西以下痢的方式排出体外。食盐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咸味食物。
【问题】请你根据上文有关“五味”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后面的食疗建议。
链接材料:甲先生身体浮肿,胃里发出水声;乙先生气血不足;丙先生受凉,感冒,流鼻水;丁先生易出汗,如厕频繁。
食疗建议:(1)建议甲先生多吃 味的食物;(2)建议乙先生多吃 味的食物;(3)建议丙先生多吃 味的食物;(4)建议丁先生多吃 味的食物。
【解析】此题要求运用说明文的知识解决“链接材料”提出的问题。解题时先要把握文中的相关知识,如酸、甜、苦、辣、咸各味食物的作用,与“链接材料”建立联系,针对四位患者的症状,对症下“食”,提出建议,解决问题。
【答案】(1)辣 (2)甜 (3)辣 (4)酸
例9.(2016・山东淄博)阅读《小满》,回答问题。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
……
⑦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小满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时节。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
(x入时有删节)
【问题】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请从你知道的节气中任选一个加以介绍。
【解析】此题考查知识拓展与语言表达。解答时要调动自己的积累,从二十四节气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除小满以外的一个进行介绍。而介绍的内容,则需要仿照文中对“小满”的介绍,从节气的时间、特点、气候、民俗等方面作出说明。
【答案】示例: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芒种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链接拓展题解题思路:链接题一般设为解决问题,需要根据说明内容对号入座,提出解决办法;它的答案相对唯一。而拓展题则注重由此及彼进行发散思维,考查平时的积累;答案是开放的,有话可说即可。
七、逆向思维题
解题一般需要演绎思维、归纳思维、聚焦思维、发散思维等,有时还需要逆向思维。
例10.(2016・湖北宜昌)阅读《菊馔之流变》,回答问题。
①我国以菊入馔(zhuàn,饭食)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4世纪,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下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②屈原之后,魏国人钟会有赋,称是神仙之食。晋人傅玄,亦有赋称“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主要是食花。宋代大文豪坡,一年四季都在食菊,他春食菊苗,夏食菊叶,秋食,冬食菊根。
③我国的菊馔,最早是生嚼,所谓“无物咽清甘,和露嚼野菊”。后来,菊馔的烹制方法才逐渐丰富起来。在林洪的《山家清供》中,就记有三种食菊的方法,即油煎、煮食和作羹。“春来叶苗洗焯,用油略炒熟,下姜盐作羹,可清心明目,加枸杞尤妙”;“紫茎黄色菊英,以甘草汤少许焯过,候粟饭稍熟同煮,久食可明目延龄”。
④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亦记有的油煎法和凉拌法。油煎法为:“甘春夏旺苗,嫩头采来……以甘草水和山药粉拖苗油焯,其香美佳甚。”凉拌法为:“凡苗采来洗净,滚汤焯起,拌料供食,其色青翠不变如生,且又脆嫩不烂,更多风味。”《遵生八笺》中还介绍了饼的制法:“黄甘菊去蒂,捣去汁,白糖和匀,印饼。”
⑤我国食菊最有名气的地方,是广东中山市。该地历代有60年一度的“会”,相传此俗源于南宋。“会”的内容是赏菊和餐菊。据聂凤乔先生记中山市的“会”盛况云:家家都要采清晨带露的清新瓣,随采随用,以求其鲜。其餐菊名食,是肉与鱼。
⑥“肉”的制法是:先将菊瓣加糖煮成糊状晒干成末,再用猪肉条入末腌制三四天,再把腌后的肉入糖浆内煮熟,最后每块肉外面再滚上新鲜带露的瓣。“鱼”的制法是:鱼肉制成丸,将菊瓣滚拌在鱼丸上,入滚汤汆。
⑦金色的秋天,不仅可欣赏多姿的,还可品尝美味的菜馔,真可谓其乐无穷。
【问题】请在下边卡片的横线处设计一个恰当的问题。
[问:我国有关以菊入馔的最早记载出自哪里?
答:出自屈原的《离骚》。
问:林洪的《山家清供》主要介绍了哪三种食菊的方法?
答:油煎、煮食和作羹。
问:
答:饼,肉,鱼。
问:本文的段落层次是什么结构?
答:“分―总”结构。]
【解析】此题要求以读书卡片、问答的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卡片中,一问一答,“答案”出自文章,要求根据“答案”设计问题。这是逆向思维,考查一种思维品质。文中,“饼”“肉”“鱼”这三种食物分别是在第④⑤⑥节中介绍的。它们具有怎样的共同点,可以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从这三节可知,三者都是有名的菊馔。据此便可设计问题。
第一,要把握住说明的主体,明确说明的重点或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二,要理清说明的顺序,弄清作者围绕主体展开说明的基本思路。科技说明文尽管比一般说明文显得更为灵活,但同样有其严密的说明层次。阅读中还要关照前后文的联系,要避免脱离整体、断章取义。要善于抓住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提挈作用、指示作用的关键句(词),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第三,要注意仔细研读说明的语言。科技说明文常常是叙事与事理解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叙事语言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极具文采,引人入胜;解说事理往往准确严密、表意缜密。对科学术语的理解,更要注意限制性词语的作用。
阅读科技说明文既要掌握阅读一般说明文的方法,同时也应该明确科技说明文的特征。要想准确把握科技说明文,必须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第一,着眼全文,培养整体感知的能力。考查中会要求概括全文的中心(主要)内容。所以,要善于抓住说明的对象,综合分析,全面理解。
第二,筛选信息,培养整合取舍的能力。考查时往往要求对介绍的新概念、新知识用自己的话作出说明,所以要特别关注文章中出现的新知识、新概念,以及对这些新知识、新概念作出解释的句子。还要特别关注最能突显作者意图的段落和句子。
第三,综合分析,培养推理和假想的能力。要能够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推断,或者根据现有的材料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大胆的判断。考查中这类题目指向是明确的,但往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回答中允许有较强的个性。
第四,关注重点词句,培养辨析理解的能力。科技说明文的语言是非常准确严谨的,一字一词之差可能谬以千里。所谓抓住关键词句,就是要抓住那些限制性的词语以及那些表明作者观点、诠释说明主体、链接上下文、承上启下的句子。
【试题演练】
(一)地核形成之谜
吴 凡
在人类已可以成功发射探测器到地外行星进行宇宙探测的今天,地球内部仍然是人类鞭长莫及的未知领域。占地球中心部分的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地球科学的一大谜。随着最近研究的深入,关于地核的形成,科学家提出了新的观点。
一听到问“探测地球内部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或许有人会说:“只要不断地向地球深处钻探不就行了吗?”姑且不说地球内部温度有多高,就是硬岩石层也不好钻探啊!目前钻孔最深记录是在俄国的科拉半岛,钻孔深度达13千米,但是这与地球的厚度(6400千米)相比,则好像是用指甲挠西瓜的皮似的。显然,这样直接探测地球内部是相当困难的。于是人们用间接的探测方法,如研究地震波的传播方法。我们知道,如果发生强的地震,则地震波也向地内部的深处传播,根据波在不连续的界面折射或反射的原理,我们可以获知地球内部有若干不同密度的不连续界面。
按力学上的计算,地球平均密度为5.5g/cm3,但是我们看到地壳的岩石密度仅有2.7~3.0g/cm3,由此推测地球的内部有密度很高的物质。科学家们用各种方法类推,认为地核主要是由铁(陨铁)构成的。陨铁原是构成小行星的中心部分,那么地球的铁核是怎样形成的呢?
科学家认为:地球是在距今约46亿年前,在气体与尘埃构成的原始太阳系星云中诞生的,伴随着星云的变凉,无数的尘埃凝固成块,构成许多直径为几千米至几十千米的微行星,它们进一步反复碰撞、合并,最终诞生地球。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原始地球,内部几乎是由岩石或金属构成的均匀混合的状态,但是,由于碰撞产生的热,地球内部也因放射性元素发出的热而变成极高温。因此,比重大的且熔融的铁等金属类与比重小的岩石分离沉入内部深处,最后形成核。
最近美国哈巴特大学的伊恩博士与德国明斯特大学的克莱因博士的研究小组各自提出地核的形成是在太阳诞生后短时期内发生的。他们采用分析陨石内放射性同位元素的方法研究从原始太阳系星云到形成行星需要的时间。实验结果表明陨石中铪-182蜕变为钨-182的过程对了解行星核何时形成是有效的,这是因为熔融的金属铁聚集在中心时,铪-182残留在岩石的地幔中,但是钨-182被金属铁的核吸收。
伊恩博士的研究小组测定了所谓保存太阳系初期信息的碳质球粒陨石的钨同位素比和铪与钨之比,结果得出行星核的形成发生于太阳诞生后的3000万年以内。过去,科学家通常认为地球的核形成于太阳诞生后约6000万年以内,伊恩博士的结果显示行星形成时间比此前想的还要提前。无独有偶,德国明斯特大学的克莱因博士也从碳质球粒陨石的铪与钨之比进行太阳系行星的年代确定,结论与伊恩博士一样:行星核的形成比此前想的要早。虽然他们研究的结果,没有说明原始太阳系圆盘是如何形成行星的,但是按照太阳系的历史,行星何时诞生极为重要,构成现在太阳系的行星几乎都在极早时期形成,其后各个行星经过漫长时间完成独立的进化。
(节选自2007年23期《百科知识》)
1.文章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关于地球形成的经过。
答:
3.“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原始地球,内部几乎是由岩石或金属构成的均匀混合的状态,但是,由于碰撞产生的热,地球内部也因放射性元素发出的热而变成极高温”一句中的“几乎”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
4. 美国哈巴特大学的伊恩博士与德国明斯特大学的克莱因博士的研究小组是通过什么方式研究地核的形成的?
答: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直接探测地核的方法很难,科学家运用了间接探测方法进行。
B.地核主要是由铁(陨铁)构成的,陨铁原是构成小行星的中心部分。
C. 地球是在距今约46亿年前,在气体与尘埃构成的原始太阳系星云中诞生的,伴随着星云的变凉,无数的尘埃凝固成块,构成许多直径为几千米至几十千米的微行星,它们进一步反复碰撞、合并,最终诞生地球。
D.伊恩博士的研究结果显示,行星形成时间比此前想的还要晚。
(二)中文化的互联网
向文宜
最近,互联网上的一个新名词吸引了很多网民的注意――“中文邮箱名服务”。它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必再记忆和录入英文邮箱地址,而是可以使用诸如“老徐@新浪・中国”这样的邮箱地址。对于习惯了汉字称呼的国民来说,中文邮箱名的出现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调查显示,高达86.93%的受访网民希望拥有这种纯中文邮箱名。
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我们已经对方块字有了根深蒂固的认识。多数网友对基本只能使用英文邮箱名的现状感到不满意。很多人对自己使用中文Windows系统,但是邮箱名必须用英文感到不便。纯英文的邮件地址记忆难度大且不易口耳相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网民对互联网这一基础设施的使用。很多网友喜欢用自己名字的拼音或者组合、缩写等等不一而足的方式给邮箱命名,这给记忆和交流都带来了麻烦。尤其近年来,电脑在中老年操作者中广泛普及,系统中中文能否得到更广泛的使用已成为很重要的因素。
显然,中文邮箱名容易记忆,重复率较低,不仅让人使用邮箱时更方便,也增添了一些中国元素,给生活带来一些变化。如果你告诉你的朋友,你的邮箱名就是你的名字,那他一定不会听错记错。因此,纯中文邮箱名的出现,自然也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
其实,早在2003年,互联网邮件联合会曾牵头英美技术专家试图解决让非英文语系国家的网民可使用母语作为邮件地址收发邮件这个“技术难题”,但由于参与专家都认为“问题极其复杂,太难解决”而搁浅。2004年,中国专家开始介入该难题,2006年,CNNIC专家李晓东博士当选该工作组联合主席,携手上百名世界各地专家,终于从技术上攻克了这道“难题”。
2008年9月25日,互联网国际标准制定组织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正式了邮件地址国际化(邮箱名称母语化)的三个核心标准,真正打破了英文独占电子邮件领域的霸权,终结了诞生于1982年的邮件标准协议英文独占时代。按照这些标准,今后全球网民不仅可以使用英文作为邮箱名收发邮件,还可以使用本国母语作为邮箱名收发邮件。
同时,李晓东博士指出,邮件地址国际化系列标准将解决非英语邮件地址的母语化难题,不仅让各语种内部之间可使用本民族语言在互联网上自由收发邮件,更解决了不同种语系邮件地址之间的互联互通。
中文邮箱名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一旦邮箱名全面过渡为中文,互联网将从过去的匿名时代跨入实名时代,相关的各种中文网络服务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出来。
事实上,互联网中文化是一个趋势,在邮件地址支持中文后,域名中文化成为互联网中文化的最后一道门槛。解决了这一问题,用户上网时不用再费心、费力记英文,不管是缩写还是全拼,这将对整个中国网络的发展形成良性促进。
2008年7月,在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巴黎年会上,ICANN理事会一致通过一项重要决议,允许使用其他语言包括中文等作为互联网顶级域名字符。“.省略”、“.net”等英文域名后缀之外,国际互联网将首次出现“中国”这样的非英语域名后缀,纯中文的国家代码顶级域“中国域名”将正式融入国际互联网,作为中华文化在网络上的国家象征登上历史舞台。互联网在被其发明者所使用的英语长期主导后,即将向其他语种敞开大门。
ICANN理事、中国互联网知名专家钱华林指出,现在中国有2亿多网民,还有10多亿人没有上网,纯中文的“中国域名”并非只是为现在的网民准备的,更是为未来的数亿中国网民所准备的。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入口和非常智慧的群体,互联网的应用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但由于大多数中国人对英语的识别和掌握程度较弱,这对中国人使用和获取互联网信息造成很大的障碍。如果以母语中文为网址,其简单清晰,易于记忆,便于传播的独特优势将可以真正解决不熟悉外语的人上网的难题。
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70~80%使用英文,约10%使用中文。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在互联网上使用的语言将有30~40%是中文,全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将从20世纪中叶的9%降到5%。未来10年,新的“必学”语言可能是中文。
随着中文实现无障碍上网,中文作为仅次于英文的第二大语言,为中文在全球地位的提升和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打开了一扇门。它的推出,有效促进了国际互联网中文资源的整合,打破英文资源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中文互联网、中国文化在国际交往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奠定基础。
(节选自2009年4期《百科知识》)
1.文章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2.使用“中文邮箱名服务”有什么好处?
答:
3.邮件地址国际化(邮箱名称母语化)打破了英文独占电子邮件领域的霸权,这样做有什么益处?
答:
4.2009年,的出现将正式融入国际互联网,作为中华文化在网络上的国家象征登上历史舞台。
5.到了2050年,互联网上使用的语言将有30~40%是中文,这样将会引起怎样的现象呢?(用原文回答)
答:
(三)蚂蚁的群体智慧
彼得・米勒
我曾以为蚂蚁做什么事都心中有数。那些列队爬过我厨房台面的小家伙们看上去是那么信心十足,于是我猜想它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不然的话,蚂蚁又怎能做出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行为呢?
结果我错了。蚂蚁毕竟不是聪明的小工程师、建筑师或武士――至少单个蚂蚁不是。当需要决定下一步怎么做时,大多数蚂蚁都毫无头绪。
那我们又该怎么解释地球上已知的大约1.2万个蚂蚁物种的繁荣呢?它们在1.4亿年的进化中一定学到了什么。
蚂蚁不聪明,聚在一起就聪明了。蚁群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的工作,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落单的时候,蚂蚁可能就像个小傻瓜,但聚成蚁群就能对环境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这是因为它们拥有一种被称做“群体智能”的东西。个体的简单行动怎样组合成了群体的复杂行为?如果几百只蜜蜂中间有许多不同意见,它们如何做出关于蜂巢安置的重大决定?是什么使得一群鲱鱼如此精确地协调行动,能在瞬间改变方向,仿佛是单一的银色有机体?这些动物中,没有哪一个能够看到全局,但每一个都为群体的成功出了一份力,它们集体表现出的能力甚至让那些最了解它们的生物学家都感到神奇。
蚁群运作的要诀之一是:没有哪只蚂蚁执掌大权。没有将军来指挥武士,没有经理来使唤工人。蚁后只负责产卵。哪怕蚁群中有50万只蚂蚁,也能无需管理而正常运作――至少不需要我们所熟知的那些管理形式。它们靠的是个体之间的无数次互动,共同遵循着一套简单的经验法则――科学家称之为“自组织系统”。
蚂蚁是用触觉和嗅觉进行交流的。两只蚂蚁相遇时,就用触角互相嗅一嗅。觅食蚁每天离穴之前,一般都要等早晨的巡逻蚁回来。巡逻蚁进入蚁穴时,会和觅食蚁简短地碰碰触角。与巡逻蚁的接触是一种刺激,驱使觅食蚁出门。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是否安全。如果巡逻蚁回巢的频率正常,就该出去觅食了。如果不正常,就最好再等等。外面可能风很大,也可能有一只饥饿的蜥蜴等在那里。一旦有蚂蚁开始觅食并带回食物,其他蚂蚁就会根据自己与返回的觅食蚁碰面的频率,陆续加入觅食的行列。
觅食蚁没找到吃的是不会回来的。食物越少,觅食蚁找到并带回食物所花的时间就越长。食物越多,它回来得就越快。因此,没有谁来判定这一天是不是觅食的好日子。做出判断的是集体,而不是某只蚂蚁。这就是群体智能的运作原理:简单的生物遵循着简单的规则,各自根据本地的信息行动。没有一只蚂蚁能够看到全局,没有一只蚂蚁指挥别的蚂蚁做事。归根到底,它们是不需要领导的,即使是复杂的行为也能通过相对简单的互动来协调进行。
(节选自2008年11期《青年科学》)
1.在文中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蚁群里众多的蚂蚁是靠什么来维系这个群体的活动的呢?
答:
3.觅食蚁是如何进行觅食的?请简要回答。
答:
4.“觅食蚁没找到吃的是不会回来的”,这句话写出了觅食蚁的什么精神?
答:
5.简要说明一下群体智能的运作原理是什么?
答:
(四)感情专一的极地动物――企鹅
佚名
去过抚顺皇家极地海洋世界的朋友们,都对极地区里的小企鹅印象深刻。今天,就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一下这个遥远的极地朋友。
别看企鹅在陆地和水中的生活时间各占一半,从来不在天空飞翔,可是它的的确确属于鸟类,是不能飞的海鸟。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呢?企鹅虽不会飞,但善于游泳。企鹅游泳的速度十分惊人,成年企鹅的游泳速度为20~30公里/时,比万吨巨轮的速度还要快,甚至可以超过速度最快的捕鲸船。企鹅跳水的本领可与世界跳水冠军相媲美,它能跳出水面两米多高,并能从冰山或冰上腾空而起,跃入水中,潜入水底。看来《快乐的大脚》里企鹅跳跃出水面的景象在现实中也是存在的。
企鹅喜欢群栖,一群有成千上万只,最多甚至达10~20多万只。在南极大陆的冰架上,或在南大洋的冰山和浮冰上,人们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企鹅聚集的盛况。有时,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面朝一个方向,好像一支训练有素的仪仗队,阵势十分整齐壮观。你能想象得出站在南极的冰块上,看到企鹅集体跳踢踏舞的场景吗?感觉应该比电影中来得更壮观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帝企鹅。帝企鹅在每年的3月进入期,雄企鹅的求偶方式十分特别,它摇摇摆摆地在冰上行走并发出叫声,以此来吸引雌企鹅的注意。帝企鹅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一旦结伴,将厮守终生。随后,它们的爱情生活便产生了一个飞跃――开始了、怀卵、产蛋、孵蛋和抚养雏企鹅的家庭生活。雌企鹅怀卵两个月左右,在5月份左右便开始产蛋,每次产1枚。雌企鹅在怀卵期也会产生妊娠反应,食欲大减,反应严重的长达1个月不进食。
雌企鹅产蛋之后,孵蛋的重任将由雄企鹅承担,那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企鹅的生殖季节,正值南极的冬季,气候严寒,风雪交加。在孵蛋期间,为了避寒和挡风,几只雄企鹅常常并排而站,背朝风向,形成一堵挡风的墙。孵蛋时,雄企鹅双足紧靠,肃穆而立,以尾部作为支柱,分担双足所承受的身体重量,然后用嘴将蛋小心翼翼地拨弄到足背上,并轻微活动身躯和双足,直到蛋在脚背停稳为止。最后,从自己腹部的下端耷拉下一块肚皮,像安全袋一样,把蛋盖住。从此,雄企鹅便弯着脖子,低着头,全神贯注地凝视着、保护着这个掌上明珠,竭尽全力、不吃不喝地站立60多天,直到雏企鹅脱壳而出。
刚出生的小企鹅不敢脱离父亲的怀抱擅自走动。一周之后,小企鹅才敢在父亲的脚背上活动几下,改变一下位置。此时劳累了两个多月的丈夫把“独生子”面交雌企鹅抚养,之后雄企鹅将告别妻儿,沿着去年夏季来时的路,去到百公里外的海中捕虾抓鱼,以补充营养,直到小企鹅长到3个月,能基本跟随母亲自立时,雄企鹅才准确无误地返回“家园”,接“母子俩”去外海生活,从而完成其一年一度的季节性迁移和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重任。
(节选自《科技博览》)
1.文章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 和
说明方法,说明企鹅善于游泳。
2.企鹅的栖息方式是什么?
答:
3.谈谈帝企鹅是如何感情专注的?(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答:
4.“雌企鹅产蛋之后,孵蛋的重任将由雄企鹅承担,那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企鹅来说,为什么“孵卵”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答:
5.“雄企鹅才准确无误地返回‘家园’,接‘母子俩’去外海生活”,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
(五)地球上的水从哪里来
毕东海
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0.8%。如果把地球上的所有高山和低谷都拉平,再把地球上的水全都均摊起来,那么地球表面的水就深达2400多米,地球,真正变成一颗“水星”了。而太阳系的水星,没有海洋,也没有水。
地球上这么多水是从哪里来的呢?目前,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地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组成地球的物质逐渐脱水、脱气而形成的。地球是由星际尘埃凝聚而成的,在最初阶段,地球是一个寒冷的凝固团,是万有引力和颗粒间的相互碰撞,使这些星际尘埃物质紧紧地压缩在一起,形成了原始地球。后来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不断蜕变,凝固团的温度不断升高,最终形成我们可以居住的地球。科学家对组成地球的地幔的球粒陨石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含有0.5~5%的水,最多的可达10%。如果当初组成原始地球的陨石,只要有1/800是这些球粒陨石的话,那么就足以形成今天的地球水圈。问题是,当初是这样的情形吗?至今没有定论。
另一种解释是,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水。对今天活火山的研究发现,伴随滚滚浓烟、炽热熔浆的喷发,的确是有大量水蒸汽释放到地球的大气中。在喷出的气体中,水汽占75%,数量很大。如美国阿拉斯加有一座叫“万烟谷”的火山,在每年喷出的气体中,水汽就有6600万吨。自地球诞生至今,不知有多少火山喷发过,其次数也无法统计,喷出来的水汽就更多了。有的科学家甚至认为,至少地球上现有水的一半来自火山喷出的水汽。火山为什么能喷发水汽?因为地下深处的岩石、岩浆里含有相当丰富的水。火山喷发时熔岩温度高,使岩浆里的水自然蒸发,逸出地球表面。这些水汽到了高空遇到冷气,凝结成水,最终落到地上,形成涓涓水流,进入海洋。据科学家研究,早期地球很热,大约在6亿年前,地球表面的温度才降到30℃,此时大气中的水汽有99%降落到地面,地球上才开始有海洋及江河湖泊。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地球上才开始有生物。
但是,也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冰陨石。什么是冰陨石?就是来自宇宙空间的以冰的形式落到地球上的陨石,它的主要成分是冰。关于冰陨石不仅美国、西班牙等国有发现,而且在我国也有报道。如1983年我国江苏无锡市就有一块直径50~60厘米的冰陨石从天而降。落到地面的冰陨石比较小,大多在大气层中融化掉了,它们成了大气水蒸汽的重要来源之一。科学家说,地球一年之中可从冰陨石获得10亿吨水。
关于地球上水的来源的三种解释,都有一些事实作为根据,但这三种解释都存在片面性。地球上的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一定能找到答案。
(节选自2008年9期《青年科学》)
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地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组成地球的物质逐渐脱水、脱气而形成的。他们的依据是什么呢?
答:
3.文章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是冰陨石?
答:
5.文章第二段加点的“大多数”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
6.地球表面适于人类饮用的水很缺乏,我国也是贫水的国家之一,且淡水分配很不均衡,因此政府正在耗巨资修建“南水北调工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请你拟一条保护水资源的广告词。
答:
【参考答案】
(一)1.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钻孔的深度远远达不到地球厚度。
2.地球是在距今约46亿年前,在气体与尘埃构成的原始太阳系星云中诞生的,伴随着星云的变凉,无数的尘埃凝固成块,构成许多直径为几千米至几十千米的微行星,它们进一步反复碰撞、合并,最终诞生地球。
3.不能删去。因为地球内部大部分是岩石或金属,但也还有其他成分,去掉了与实际情况不符。
4.采用分析陨石内放射性同位素的方法研究5. D
(二)1.列数字。说明了中国网民希望拥有这种纯中文邮箱名的人数比例大。
2.中文邮箱名容易记忆,重复率较低,不仅让人使用邮箱时更方便,也增添了一些中国元素,给生活带来一些变化。
3.邮件地址国际化(邮箱名称母语化)将解决非英语邮件地址的母语化难题,不仅让各语种内部之间可使用本民族语言在互联网上自由收发邮件,更解决了不同种语系邮件地址之间的互联互通。
4. .中国(或“中国域名”)
5.随着中文实现无障碍上网,中文作为仅次于英文的第二大语言,为中文在全球地位的提升和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打开了一扇门。它的推出,有效促进了国际互联网中文资源的整合,打破英文资源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中文互联网、中国文化在国际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奠定基础。
(三)1.并但 可以那么
2.它们靠的是个体之间的无数次互动,共同遵循着一套简单的经验法则――科学家称之为“自组织系统”。
3.巡逻蚁回到蚁穴通过触角的接触,驱使觅食蚁出门。一旦有觅食蚁开始觅食并带回食物,其他觅食蚁就会根据自己与返回的觅食蚁碰面的频率,陆续加入觅食的行列。
4.觅食蚁为了寻觅到食物,具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5.它们是不需要领导的,即使是复杂的行为也能通过相对简单的互动来协调进行。
(四)1.列数字 作比较
2.企鹅喜欢群栖,一群有成千上万只,最多甚至达10~20多万只。
3.帝企鹅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一旦结伴,将厮守终生。
4.因为企鹅的生殖季节,正值南极的冬季,气候严寒,风雪交加。在孵蛋期间,为了避寒和挡风,几只雄企鹅常常并排而站,背朝风向,形成一堵挡风的墙。孵蛋时,雄企鹅双足紧靠,肃穆而立,以尾部作为支柱,分担双足所承受的身体重量,然后用嘴将蛋小心翼翼地拨弄到足背上,并轻微活动身躯和双足,直到蛋在脚背停稳为止。最后,从自己腹部的下端耷拉下一块肚皮,像安全袋一样,把蛋盖住。从此,雄企鹅便弯着脖子,低着头,全神贯注地凝视着、保护着这个掌上明珠,竭尽全力、不吃不喝地站立60多天,直到雏企鹅脱壳而出。(回答出一点即可)
5.帝企鹅是感情专注的动物。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五)1.说明了地球是个水球,引起下文对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解释。
2.科学家对组成地球的地幔的球粒陨石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含有0.5~5%的水,最多的可达10%。如果当初组成原始地球的陨石,只要有1/800是这些球粒陨石的话,那么就足以形成今天的地球水圈。
3.举例子、列数字。为了更好地说明火山喷发释放出大量的水汽。
4.来自宇宙空间的以冰的形式落到地球上的陨石,它的主要成分是冰。
语文学科边缘化,在许多一味以升学为指导思想的学校已然见怪不怪。语文只要死记硬背,课内文章上不上无所谓(考试一般课外阅读为主)等观念不但侵蚀每个学生的内心,还逐渐影响在指挥棒作用下无奈的语文老师。对语文教学和学习的不重视,成为相当一部分师生忽视,甚至忽略语文的心理动机。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语文教学和学习才能走上正确的轨道。
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尝试。在教学鲁迅《故乡》的过程中,我抓住作者对杨二嫂、闰土、水生等人物外貌的多次细节描写,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肖像描写在人物刻画方面的重要意义,并由此指引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描写人物的细节,或者进行白描勾勒,抑或情景特写。在不断地激励、鼓励下,学生认真思考、积极主动,运用不同方式,刻画出各种细腻的人物形象,如重细节的作品有《父亲的背影》、《同桌的你》、《老师的手心》等,粗线条描绘的《雨中》、《我们的班长》、《十年后的我》等。这些作品虽然方式方法不一,却真实刻画了学生身边的你我他,使学生在会心一笑中感悟到写作的乐趣。让学生了解到学语文、写作文原来可以如此贴近人心。这样的活动对学生学习语文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主动性随之提高。
二、强调自主意识,克服依赖性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克服心理依赖性,强调学习自主意识,是学好语文的另一关键。在语文教学改错训练中,除了给予一定的纸质练习外,我让学生参与到生活中,鼓励他们将语文学习和社会联系起来,以此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主动性。我结合改错训练题目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请每个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将生活中看到的错字、别字、滥用繁体字等现象记录下来,收集整理后带到学校,和同学们交流互动,总结错误用字的原因,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改错题并不只是为了改错本身,更重要的是解决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让语文回归生活、服务生活。活动结束后,对整理思路清晰、任务完成较好的同学进行表彰。类似的方法,在教学说明文的同时,让学生收集家中电器、日常用品等的说明书,并带到学校共同分析探讨,总结出说明文写作的要点。这些相对简单的活动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的要旨,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为了完成任务而做题目的依赖性大大降低。
合理的教学方法是解决学生困惑心理,保持学生学习语文自主意识的强有力支撑,唯有如此,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长久保持新鲜度。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碰到疑难时,教师要适时点拨、有效指引,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道路上,看到指引的明灯,不会因为过程中的困惑而影响其积极性。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矛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发现种种法则,少走一点弯路,才是语文教学提倡的精神。
三、学思并行,指引学生善于质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人的思想用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教师只有拥有宽广的心胸、阳光的心理,愿意接受甚至提倡学生积极质疑,才能明理,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健康的人文素养,以及善于接纳、勇于挑战的人生信念,语文教学的初衷也应如此。
教学散文《白鹭》时,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如散文诗般优美,同样美丽的是他的用笔:在平凡而美丽的白鹭身上,我们看到生活中“韵在骨子里的美”。但在文中关于“白鹭t望图”的描绘中,学生对此产生了分歧:文中的白鹭是否是在“望哨”?一部分学生认为白鹭悠闲的神情和望哨时的专注、警惕迥然不同。另一种声音正与此相反。在名篇《岳阳楼记》的教学过程中也遇到类似情况:文中所述“商旅不行”和“樯倾楫摧”之间存在矛盾。在这两个案例的处理中,因为没有涉及价值观等因素,因此我在充分肯定学生观点的同时,适时点评,尤其十分认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质疑的精神,并大力表扬学生在学习中思考的勇气。在老师的鼓励认可中,学生求真、上进的心理被充分挖掘和激发出来。在今后语文学习中,学生课堂讨论、探索精神更大胆、更专注。
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