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5 16:54: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陶行知教育思想,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乡村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中希望通过乡村教育助民富,启民智,享民权,保民族。他提出教育与政治相配合,将生活用教育的方式加以改造,不是仅仅强调教育的中心地位,而是教育融入生活,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并想以教育来唤醒民众,使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第二,陶行知在乡村大力推广教育,促进其发展,他的乡村教育思想的光彩至今仍然历久弥新。劳苦大众的子孙可以有机会接受教育,体力劳作与学习知识想结合,这在中国教育历史上也是首例。第三,陶行知还认为品德对学生和教师都至关重要,他认为教师只有把品德高尚才能真正称其为老师,并且要以行为为学生做好的示范,还要积极的改造中国农村的现状,肩负重燃民族希望的责任。教师不单纯的是知识的教授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更要成为自我修养的锻造者。教师应把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作为首要任务。第四,陶行知提出使乡村教育更加科学,强调科学、实际在乡村的推广和实践。陶行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私塾教育模式,开创科学走下农村的新局面,并以教学实验的方法,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劳动,用科学武装农民的头脑,为他们解决难题,开拓视野。
陶行知觉得,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数达到百分之八十五的农业国家,农民作为国家的最低阶级,受到无情的压迫和摧残,创造物质但是却不能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也被剥夺。他对中国劳苦大众的悲惨遭遇十分的痛惜,他希望通过他的教育实践来使中国的农村改变,使农村的教育改变。
三、普及教育思想
陶行知组织成立各类国难教育救国会,他希望整合全部人民的力量,将中国民族正面临巨大的危机传播出去,在工学团推广军事课,医护培训等课程,并提倡大家相互帮助,卫国护家,集思广益,寻求中国的救国之道,不考虑个人得失。第二,普及教育的内容从简单的教识汉字,积极扫盲等变为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教育思想更加深刻和长久;第三,立足为对中国当时的国情现状,陶行知深知当时的中国贫困落后,他的教育必须要在贫苦大众中深根发芽,他着手撰写《普及教育与学武训》,推广以武训的精神为指导,克服各种困难疾苦,以义学为手段,用很少的钱却造福了很多人。第四,因为当时民众的抗日热情已被点燃,普及教育作为具有广泛号召力的措施动员了全国的民众,形成了即知即传人,知识为公,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人愿教,人人好学的局面。第五,陶行知十分注重将科学推广到生活的时间活动中,提倡每个人立足于社会,通过生产劳动改变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社会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科学的力量促进生产生活,抓生产,团结计提的力量,努力协作,卫己卫国,爱护胜利果实。
四、特殊人才教育思想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教工作者需要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而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关键在于要把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融入到职教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领域,融入到学校的每一个专业和每一门学科,融入到学校的每一个项目和每一次活动,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职教工作,并以学校工作去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一、以校为本,让学校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
校园是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以及精神满足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场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校园应该是生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重要载体,打造丰富的校园生活,让每一个生命充满活力、积极向上、自豪自信、快乐健康,从而利用校园一切资源实实在在的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此,我们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首先,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学生校园生活。在原有的五月放歌、校园十佳歌手、校级篮球、足球联赛、志愿者行动等活动的基础上,学校新创了“青春飞扬、淘宝校园”系列活动项目,通过海选,选出校园画家、书法家、音乐达人、歌者、舞者、戏曲达人、小品达人、发明家、烹饪师、点心师、茶艺师、体育达人(含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篮球三分王等)、作家、诗人等,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展示特长、收获骄傲,在参与中成长,在活动中找回自信,融入校园,实现自我需求的满足。其次,建设美丽校园、文化校园,给师生提供一个舒心环境。人的生活环境一定程度上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工作学习状态、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好的环境还会引领人向上、向善、求真、求实。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校园的育人环境,他提出校园“要美丽,可以令人欣赏”“要阔大,可以使人胸襟开拓,度量宽宏”。为此,我校投资三百多万元,请园林专家专业设计,将校园内无法用于教学的苏州河沿岸近五十亩左右的区域建设成为园林式的师生休闲景观区,亭台、楼阁、长廊、花木、小道,充满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韵味,让全校师生在工作学习之余,漫步小道、歇息亭台、观赏美景,陶冶情操,放松身心。
二、教学做合一,积极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职教校本课程体系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系统地阐述了编制教材的理论依据、方法、标准和体裁等,提出依据“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和“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主张来编写相应校本课程系统。学校依据陶行知先生关于教科书和课程建设思想,结合职教实际、吴江地方历史文化及产业特点和本校师资特长、专业特色等,全面规划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职教校本课程体系。例如,旅游专业结合水乡古镇特色开发建设《水乡旅游》校本课程、结合苏州市政府投资建设美丽苏州湾的重大项目开发建设《美丽苏州湾》校本课程;烹饪专业结合吴江历史文化和地方美食开发建设《吴江美食》和《吴江特色小吃》等校本课程;财会专业结合现代社会金融理财需求开发建设《理财入门》校本课程;电子信息专业结合“互联网+”时代潮流开发建设《让你成为网店老板》校本课程等。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专门组织力量开发建设了《基本礼仪教程》等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训练、评比等环节,使学生了解、掌握基本礼仪,熟练运用基本礼仪,并内化为一种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素养,教学成效十分显著。根据规划,学校将最终建设一套具有地方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结合职教专业、体现师生为本的校本课程体系,使之成为学校的独特文化和靓丽名片。
拜劳动者为师
1932 年,陶行知创办山海工学团,广招农民的子弟读书。他以庙为教室,孩子们从家里带来高低不一的凳子。后来,请来了木匠师傅。陶行知看见木匠师傅闷头做凳子,就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是请你来做先生的。”木匠慌张地望着陶行知说:“我可不识字啊。”陶行知笑着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锯起来。
第二天,老师们开始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的学生说:“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家长看见孩子不小心把手弄破,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起自编的顺口溜:“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孩子和家长都拍起手来。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几个月后,教室里的50 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点头叫好。
陶行知还让生物老师带领学生采集标本,请来老农教认草药,请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科学社的专家来教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课从此上得生动活泼。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01―03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陶行知曾与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共创中华职业教育社,曾担任过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教育与职业》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在该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在该文中,陶行知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生利主义,并创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本文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文本分析为主,兼顾陶行知创办的工学团、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职业教育实践,从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论、以生利经验为主的教师观、以“事”为中心,“充分生利”的课程论、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以“才能、兴味”为中心,最适生利之才的学生观等方面分析了其职业教育思想,从中可以看出其职业教育思想仍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论
要想办好职业教育,就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职业教育,因为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是进行职业教育实践的前提。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将“生利主义”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并用“生利主义”具体诠释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陶行知指出:“有关于职业之生活,即有关于职业之教育;有关于消闲之生活,即有关于消闲之教育;有关于社交之生活,即有关于社交之教育;有关于天然界之生活,即有关于天然界之教育。”他认为职业教育是关于职业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其不同于生活之教育,也并不同于全部的教育。“人之生活四,职业其一;人之教育四,职业教育其一。故生活为全体。职业为部分;教育为全体,职业为部分”。陶行知指出职业作用所在就是职业教育作用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日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相当于今天的第一、第二产业;后者相当于今天的第三产业。他还认为能否生利是区别职业与非职业唯一标准,“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同时他还认为能否生利也是区别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唯一标准,指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陶行知在关于职业的教育类型与职业教育作用的基础上阐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即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界人事的教育,是培养生利人物的的一种教育类型。其终极目的是培养能生利、能养活自己、能贡献社会的人。
二、以生利经验为主的教师观
陶行知指出:“七十二行,行行都可做我们的教师”,“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陶行知认为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是变化的,在不同的领域,学生可以变成教师,教师也可以变成学生。教师与学生区别在“做”上,教师是“在做上教”的人,而学生则是“在做上学”的人,可见陶行知奉行的是人人皆可为师的大教师观。在此基础上,陶行知指出职业教育的教师理应具备生利之经验、生利之学识与生利之教授法此三要事,“然在三者中,经验尤为根本焉”。“职业教育既以养成生利任务为主要之目的,则其直接教授职业之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在他看来,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职业教育的教师首先应具备生利之经验,具有实践操作的经验和能力,才能培养出生利的学生,因而“职业教师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经验。无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吾之所谓职业教师也”。有了生利之经验还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无学识以为经验之指导,则势必固步自封,不求进取”。只有经验而没有学识,经验就无从传授,且容易走向经验主义的极端,使职业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各行业发展,“故职业教师之第二要事,是为生利之学识”。职业教师的第三要事是教法。仅有经验和学识还不够,还需要不同的教法。“盖教授生利之方法,随业而异”。不同的课程要求、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教学顺序与教学方法,“有宜先理想而后实习者,有宜先实习而后理想者,有宜先理想、同时并进者”。同时,教师还需要“熟悉学者之心理,教材之性质”,根据不同的学生心理与不同教材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陶行知指出“健全的职业教师,自必然以经验、学术、教法三者具备标准”。若三者不可兼得,宁可舍生利之学识与教法,而求取生利之经验。教师没有经验,学识与教法再高明,则不能培养出会生利的学生,既然培养不出会生利的人,就背离了职业教育的本真,就不是职业教育,因而,三者之中经验为根本。
三、以“事”为中心,“充分生利”的课程论
基于生利主义的基本理念,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的课程也必须符合生利的要求与目的。陶行知不主张传授系统的完整的理论知识,也不主张专门训练某种技能,而是主张以“事”为中心,按事施教,课程以每个生产过程所必需的理论与技能为出发点和基本内容。“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体现了现代课程观的模块化课程设计的思想。他还主张课程安排应遵循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规律,逐步深入,“完~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自易至难,从简入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行业的知识与技能,适应各种行业岗位的要求,他还主张学以致用,学以生利,“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使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罢则生百利”。惟其如此,学生才成为生利之人,使其受益终生。他还认为“职业课程之配置,需以充分生利为标准”,以充分生利为原则与依据,加强课程之间的广泛性和联结性,“事之可附者附教之,事之可兼者兼教之”,只有设置充分生利之课程,才能使职业学校的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与方法,学会统筹利用工作时间,快速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变化。职业教育的课程既然以生利为原则与依据设置,只能按事设课,既然是按事设课,就只能按事施教,采取小班授课,陶行知提出职业教育的实习班最多不超过十五人。
四、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
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要想在实际教育中取得实际效果,必要有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就是陶行知所提倡的“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法、学法和
做法应当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教学不只教人学,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在教、学、做中,“做”既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而什么是“做”呢?“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做是包含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他还指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脑,所以一无所能”。陶行知指出如果手脑并用,则“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达到不可思议”。因而,他提倡手脑并用,学用一致,主张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能停留在“教学合一”的层面,职业教育必须“做”起来,以“做”为教与学的中心,以“做”为统帅,做到“教学做合一”。此外,他主张半工半读,提倡产学研结合,其主要实践是他办的工学团。“工是做工,学是科学,团是集团,它的目的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五、以“才能、兴味”为中心,最适生利之才的学生观
陶行知认为要办好职业教育,只有生利之教师、设备、课程还不够,还应有最适合生利的学生,既然最适合生利的学生对职业教育至关重要,那就要选出最适合接受其专业教育的学生,学生也应慎重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专业。选择最适的专业有两个方面:“一曰才能;二曰兴味。”对于某一专业“才能、兴味皆最高,则此业为最适”,选择了最适的专业,学生的才能才足以成事,学生的兴趣才足以乐其业。学生选择最适合最感兴趣的专业而学习,则一定会成为一个生利之人,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学生如何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专业呢?陶行知提出了“职业试习科”的办法。“职业试习科,包含农工商及其他业之要事于一课程,凡学生皆使躬亲历试之”。在试习时期可根据专业灵活设置时间,试习的情形要与真实职业无异,惟其如此,才能检验出学生的学生的真实才能与真实兴味,然后根据检验的结果让学生选择专业,选择在某一专业方面最适合的生利之人以培养之。
六、职业教育要凸显学生的素质教育
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是生利之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不仅要注意学习一技之长,更应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养成良好的素质。陶行知指出,职业教育应“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发舒内力”是说职业教育要传授技艺,还要促进个性与才能的全面发展,更要促进工作效能的提高;“应群需”是说物和事“有利于群”。可见,陶行知把启发人的“内力”与“群需”结合起来,使职业教育不只使学生得到一技之长,同时要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使劳动者具备良好的素质。
七、陶行知职业教育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1.职业教育是生利之人的教育,是生利之教育类型。既然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我们就不应人为地将职业教育停留在专科层面,理应存在更高层面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理应随着社会对职业人才层次要求提高的层次而有所提升。职业教育是“生利主义”之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理应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在国家经济大发展的视野下看待,要进一步认识到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和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理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凸显职业教育的“生利主义”,凸显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
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把职业经验放在职业教师资格的突出地位。职业教育的教师则在学识、教法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相关职业岗位的从业经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具有的“双师型”教师偏少,这是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弱项,这与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很不协调,是影响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重要因素。要加大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力度。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培养既要从理论方面来抓,抓教师的业务知识与教学能力,更要从实践方面来抓,抓教师的专业实际工作经验。
3.改革职教课程设置,凸显“做”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所坚持的是学以致用原则,职业教育的课程强调的是行动过程,其内容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课程实施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与典型职业工作的行动过程都是一致的,是一种连续的串行关系。这样,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既是职业教育的特定目标所在,也是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所在。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做”,改革“满堂灌”的教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记笔记,一切为考试,考完便忘记”的现状。“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会不会做是衡量职业教育教学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
4.指导学生选好专业,注意学生素质的提升。从职业院校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所选择的专业缺乏基本的了解,入学后发现专业与学生个人能力及兴味脱节,导致学习期间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可以借鉴陶行知“职业试习科”的设想,改变按专业报考与录取的做法,把专业选择放在入校之后,通过入学后的专业认知与企业见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基本工作任务与业务流程、职业规范与发展前景,并结合自己的才能和兴趣等因素理性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今后职业发展。同时,学校应该担负起对学生职业指导的责任,及时公开有关专业与职业的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才能”和“兴味”所在,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事自己适合的职业。此外,职业院校还不应过分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还要注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使职业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综上所述,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是基于“生利主义”之上的培养“生利”之人的教育。他积极实践职业教育,践行自己的以“生利”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其主要包括生利经验之教师观,“充分生利”之课程观,“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观与最适生利的学生观等方面。陶行知的这些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18,(3)
[2]林永希,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特色及其现实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7,(18)
[3]王中华,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1)
[4]庄西真,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钩沉[J],教育与职业。2008,(14)
陶行知重视创造教育,不仅撰写了《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和《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等创造教育专论,而且在其大多数教育论著中都论及了创造教育问题,尤其是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在教育教学当中,陶行知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主动地追求,要求教师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陶行知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启发我们现代的教育工作者,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无限潜能,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以创造性的教学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二、生活教育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深受杜威的影响,源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形成和完善于长期的办学实践。所谓生活教育,按照陶行知的解释,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实质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其中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体论。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当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可以采用陶行知所说的:“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领域论。陶行知指出:“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其基本特征是以“做”为教与学的中心,强调“重知必先重行”。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弥足珍贵,是中华民族极其珍贵的教育富矿,对于我们今天正在开展的新课程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就要求我们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现代教师应该充分地运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如口语交际教学中,可先给学生创设好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交际,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进而达到体验生活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交际,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习作中,则可以通过先活动(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再进行听说训练,最后写一写,孩子有了切身体验后再去写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育人目标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目标。”“真人”即是陶行知最根本的育人目标,其在陶行知的思想体系中,指求真实干、忘我为公、为民服务、为民谋福利的有用之人。陶先生用一个“真”字指明了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教师作为现代进步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应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话,以“真”字作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好书育好人。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观点多元的当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现实意义。当代的青少年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于是困惑、迷惘。对于学生来说要把人生发展近景和远景正确结合起来思考,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引导和正面鼓励他们,促使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当然,陶行知也明确地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目标培养出来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的含义非常简单,崇尚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实现生活本真、做人本真,回归人性,焕发童真。
拿到《陶行知文集》这本书的时候,有些犯难情绪。因为不知该从哪儿入手。于是就翻开了目录,立刻地,就被《师范生第二变——变个小孩子》这个题目所吸引。
“不可忽视小孩子的情感”,当此句跃入眼帘时,我陷入了沉思,思绪也不由千回百转,那一幕幕、一句句不由在脑海中回荡:每当下课后,孩子总爱围在身边,顶着那一张张无与伦比的灿烂笑脸,连太阳都为之失色。他爱说笑话给你听,希望换得你的一笑;他爱为你捏肩捶背,换得一句轻声的“谢谢”,然后再欢呼雀跃般的回句“不用谢”;他爱兴奋地向你展示他在生活中点滴的成果,希望听到你的一句赞美:“你真是了不起!”;他爱向你报告同学们之间发生地你再三禁令的小事,希望你赋予他神圣的职责;他爱将自己带来的水果与你分享,眨着明亮的眼睛期待你能接受;他爱不厌其烦地向你介绍着家庭成员最近的动向,以期你对他有更深层的了解。他爱,在他犯了错被批评后,滴落下悔恨的眼泪,再伴上一句深切的忏悔:“老师,我知道错了。”以期得到你的原谅,然后转身,又是一片欢声笑语。
可是,每当在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里,我们总是埋首于作业堆中,或者在训斥那几个“惯犯”。所以,当他要说笑话时,一句“下次吧”,冻结了孩子的笑颜;当他给你水果时,你的拒绝接受让他心伤;当他......总之,他们的满腔热情总是被我的敷衍而大打折扣。其实,孩子的心思很单纯,是希望与你多亲近,而我们不停歇的脚步,让他们抓不住,于是,距离就越拉越远,也许,长此以往下去,孩子再也无法怀有当初的盛情。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2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学习了陶行知教育理论有如下的体会:
一、关注社会生活,实施生活教育。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学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二、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三、实施爱的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老师对特殊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四、焕发学生活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但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就有扼杀人的活力之弊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们的文化、教育观念中,在我们的教育操作中,去检索并革除压抑、束缚学生个性的一切旧观念。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们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3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通过阅读《六位教育家》,学习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事迹,自己作为教师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矗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自身素质: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2-0059-04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它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之一,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的重要位置,与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早期主要的倡导者,他的许多职业教育思想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之后,依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不妨再次回到20世纪去体悟与借鉴陶行知的先进教育思想,以便更加清晰地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厘清职业教育管理的思路。
一、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回顾
陶行知对教育的研究是非常全面而深入的,这得益于他早年留学美国,受到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结合我国当时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多次的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最终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其中,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时的职业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核,它回答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自然延伸,“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的根本方法。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反对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认为没有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就是死教育,只有认识到生活具有教育意义,才是真正的生活教育。他反对仅仅满足于把社会中的东西拿到学校中来教育,即“学校即社会”,认为这是“易作假的生活教育”,只有把社会办成大学校,把学校办成与社会密切联系的学校,把学校建成改造社会的中心,把学校建成文化的纽带和文化推广中心,才是真正理想的学校教育。而在教学方法上,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2]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同时,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生活教育目的观、师范教育、乡村教育等思想对当今的职业教育管理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审视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中的问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为主,而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独立学院及民办本科院校纷纷成立,高校扩招力度不断加大,高等院校的录取率已经大大提高,职业教育的领域除了传统的职业学校外,已经扩展到高等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等。以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审视当前的职业教育管理,我们发现,当前的职业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陶行知所倡导的职业教育思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不够开放,教育与市场脱节严重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重要部分之一“社会即学校”强调,社会是一个大学校,教育要从社会生活出发,适应人民生活的需要,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虽然社会生活有好有坏,但只有参与了社会生活,才能分辨出好的生活和坏的生活。他反对为教育而办教育,认为那样在组织方面便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学校与社会中间就像是造了一道高墙,不利于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3]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依旧是以行政管理为主导,即中央统一领导,分层分级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及职业学校的办学内容均不以职业学校自身发展需求为主,都是由政府部门进行决策,使得职业学校自身的发展受到很大的约束。同时,职业教育本身也存在着管理封闭,向社会开放不够的问题。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的技术人才,许多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早就有成功的先例,他们十分注意职业教育与市场的衔接,如德国的“双元制”企校合作办学模式,职业学校的学生全部来自企业,目的是为了培养企业合格的员工;加拿大产学合作教育办学模式,有利于课堂讲授与工作实践相互促进,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目的是为了培养雇主需要的人才;澳大利亚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各类人群提供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满足各类人群的技能培训需要。[4]无论国外成熟的职业教育方式如何不同,职业教育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宗旨始终没变。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长期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政府单向操控的体系之中,这种体系是基于政府对社会、市场及企业的充分调研和科学决策。然而,当前企业人才短缺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充分表明职业教育与市场脱节情况的严重性。
(二)德性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社会贡献力下降
陶行知生活教育目的观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即要教育学生尊重真理,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其目的就是为了“学做真人”。“真人”是指为真理奋斗的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为真理而奋斗的人,为国家、为人类而献身的人。陶行知明确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5]
陶行知教育思想已经充分说明,不同类别教育的侧重点和方式方法会有一些区别,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如基础教育较为重视知识的传授、行为习惯的养成、理想信念的教育等。高等教育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成人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人群对某一方面知识技能的需要,职业教育重视学生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德性教育在各类教育或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内容。然而,由于职业教育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使主管部门、职业院校负责人乃至教师普遍存在重技能训练而轻德性教育的现象,这种教育的最终效果会使学生感染实用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他们以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忽视师生情、同学情,不关注集体利益,始终以自我为中心,最终导致社会贡献力下降,长期以往,将不利于职业教育的管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及社会的和谐。
(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根本教育方法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既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陶行知强调,“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它改变了传统教学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弊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变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转变到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上来。它要求教师把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让学生学会知识,且要能会学,这样才能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实行启发式和体验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6]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水平的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及师资差异非常大,大多数职业教育由于经费的问题,在设置专业、聘用教师及购置设备等方面都存在着为教育而教育的现象,有些专业根本不适合在职业教育领域设置,纯粹是为了迎合社会上部分学生盲目的心理需求,甚至有些专业还存在着“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在教师聘用上只满足于课程的正常运转,不能兼顾教学水平及培养质量,部分教师只是纸上谈兵,与“双师型”教师的目标相去甚远,教师自身从来没有涉足专业实践,缺少了“做”这个中心,何谈“教学做合一”;在实践设备的购置上,为了节约经费,往往购置一些已经被市场淘汰的设备,如此训练出来的学生如何才能跟上市场的步伐?这些现象值得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深思。
(四)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经费与政策配套不足
近年来,我国政府及教育、劳动等主管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已经逐渐重视,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均颁布了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以推进中长期教育目标的实现。但从地方政府对各类教育的重视程度来看,各地区呈不平衡状态,除小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并不大,现有的政策无法保障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显然不能与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提并论。职业教育在资源配置中始终处于不利局面,职业学校的发展资金短缺,大量的实训设备无法得到保证,有些市场急需的人才无法进行有效地培养,这极大地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性,高校大量的毕业生就业困难,而职业学校的技能性人才短缺,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技术人才。
三、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职业教育管理的启示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提出虽然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时间,但其思想精髓历久弥新,在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化、教育逐渐全民化、经济稳步市场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解放思想,顺应时展规律,学习和借鉴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职业教育管理进行全局规划、全面改革。
(一)以“社会即学校”思想为视角,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导、政校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主,由此产生了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封闭,教育与市场脱节,职业院校发展缺乏活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主动性不够等弊端。按照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思想,应尽可能地汇聚社会一切资源为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所用,让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必须改革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实行政校分开,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灵活有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首先,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上,要逐步从“主导”向“引导”和“服务”转变。政府部门应从政策、经费等方面引导职业院校的发展,为职业院校提供有效服务,给职业院校自主发展的空间。其次,以市场机制主导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只有与市场紧密结合,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让学校的办学目标与社会接轨,让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接轨,让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接轨。第三,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广泛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到职业教育中来。民办教育机制灵活,市场经济特色明显,有利于对市场特色人才的补充,也有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以“生活即教育”思想为视角,改革传统教学内容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对脱离生活的教育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教育乃是实际生活的参与和改造,所以,如何生活就应该如何去开展教育活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是如何获得经验、改造生活的,那么,教育也就应该如何去指导人们去获得经验、改造生活。从这个视角来看当前职业教育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生活的需要或者说是市场的需要,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与市场的用人标准相错位。因此,职业院校应全面梳理各专业的教学内容,调整理论与实践的比重,减少过时的内容,增加市场需求的知识,打造一个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三)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视角,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认为,事情怎样做便要怎样学,怎样学便要怎样教,这个思想更加强调在“做”中“学”,具有多重含义:一是实践是认识的先导;二是学习要有情境和个体体验;三是“教”要根据“做”的体验来总结和调整。这对教师的自身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及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在选聘教师时,要更加关注其实践能力,尽可能关注有企业工作经历或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对于已有师资,要提高培训力度,通过企业挂职、基层锻炼、职业资格证培训及人员分流等途径,努力打造“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同时,要减少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更多地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职业院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学习,通过开展教学技能比赛、示范课及学习考察,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以“生活教育目的观”思想为视角,提升学生全面素质
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生活教育目的观强调学生的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德智并重,德智体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忽视学生全面教育的现象在职业院校较为普遍,这与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定位,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职业院校需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的定位,调整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院校要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通过政策导向、课程体系及校园文化等手段引导学生加强自身德性锻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才必先成人的道理,这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前的“最后一课”。学校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员工要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实践及校园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品德修养的重要性,用学校良好的德育氛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真正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让他们在生活中、在职场上展现出职业教育的成果与魅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3][6]朱志仁,徐志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简明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明航﹒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J]﹒福建教育:职成版,2011(5).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On Modern Implications of TAO Xing-zhi's Vocational Education Philosophy
LU Yun-chao
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教育又自信、自爱的孩子。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影响着现代教师的教育观,教师应该多学习他的思想精神,将其精髓汲取,并体现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去。
3-6岁的幼儿是一个较特殊的时期,由于幼儿年龄小,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强。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正好可以弥补幼儿教育的这个缺陷,让幼儿教育有法可施。
一、给孩子爱的教育
“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爱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陶行知对教育充满了爱,让他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着爱,所以他是一名优秀的校长,是伟大的教育家。在对幼儿的教育中,我们要有耐心、爱心、细心,要像陶行知一样爱学生、爱教育。陶行知在育才学校任校长时,他用四颗糖教育了一个用泥块砸自己班上同学的孩子,陶行知先生用奖励和关爱去教育那些不小心犯错的学生,给予他们尊重和宽容。幼儿就如一棵刚刚发芽的小树苗,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用心浇水、施肥,才能让小树苗茁长成长,变成一棵参天大树。每个孩子在来园时的表情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在每天的晨间接待中仔细观察,与孩子进行交流。我会主动和每一位孩子问早,和他们拉拉小手,一起说说前天晚上所发生的开心的事情,而个别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我则会抱着他们并夸夸他们或是用好玩的玩具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每位孩子都有一个愉快的开始,让家长放心将孩子交给我们。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在改正孩子错误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给孩子创造机会
“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是陶行知先生反对的理念,幼儿时期是他们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我们不该禁锢他们的思想,要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要解放孩子的右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教师应该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鸟语花香,然后通过颜色、感触、声音去想象和创造。在开设的娃娃家游戏中,请孩子来做一回爸爸妈妈,通过模仿爸爸妈妈进行游戏,给孩子提供了创造、发展的机会,在游戏中感悟生活。在理发店游戏中,不仅给孩子提供理发工具,我还为孩子们准备了发夹和发圈,让他们在探索中去学习,学会用发圈和发夹来为女孩子美发,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得到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引导孩子去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民族教育事业,其教育思想分为乡村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思想、民主教育思想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对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理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是生活教育,倡导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生活教育”包括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其意思是指培养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获取知识和技能。这里的知识和技能是人的生存之道,即求生之能。
“社会即学校”理论是陶行知为反对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士大夫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平民难以接受普通教育而提出来的理论。他认为社会就是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并且强调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3、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中体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其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应该说,在16号文件中,培养的目标是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是要符合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需要的。其深层次的含义是培养的人才不仅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且也要能解决国家发展生存需要。这一点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是一致的。
我国高职教育中提出的“校企合作”理论与“社会即学校”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效果。“校企合作”在我国国内有四种模式: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式模式以及“订单式”合作模式,现在研究的比较热的是“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2]。
职业教育理论中的“老师教,学生学,边学边做,通过做来巩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是相一致的。这样就解决了只注重教师的教,忽略其学和做,学生只注重学,教学脱节等弊端。
4、两种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紧密结合
下面我们以《实用组网技术》课程为例,谈一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改革紧密结合。《实用组网技术》是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职业基础课,是训练学生组网能力和维护网络能力的专业课程,培养的学生将符合中小企业的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等岗位需求。本课程依据锐捷网络真实的企业园区网络项目,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将该项目所包含的知识点肢解成九个模块,分成两个阶段进行教学,在最后的教学进程中,再合并成一个项目进行综合实训,作为知识的综合和能力素质的训练。我们在设计《实用组网技术》课程时,针对岗位需求,围绕课程技能培养目标这条主线,设计构建了实用组网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模式,结合锐捷认证网络课程体系,以RCNA为教学主线,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形成课程的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纯理论+感知阶段)
依据计算机网络的组网技术,主要详细讲授网络设备为主,分清不同层的网络设备,掌握网络设备的基本原理、相关技术、特点等,对网络设备有个清晰了解与感知,此阶段课时占用比例很小,但对后阶段的网络互连与配置、网络设计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涉及网络互连基础、局域网、广域网和网络规划与设计等四部分,做到必需、够用的原则,对较深的专业技术知识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着重介绍技术的应用。
(2)实践教学内容(掌握核心技能,灵活应用阶段)
实用组网技术的实践教学分为两层,即网络构建、网络故障排查。
* 网络构建:包括网络设备的使用、配置和管理,中小型企业内部网的组建,企业网与Internet互联、广域网接入技术等。
* 网络故障排查:包括软件和硬件故障排查,这一部分内容融入到每一个项目实施中。
此阶段以具备行业工程背景设置的网络配置案例为主线,实现工程过程化训练,辅以必要的网络互连与实现理论,使学生切实掌握相关技能。此阶段核心是实现,灵魂是活用,实践为主,理论相辅,交叉进行。
同时,为了配合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我校与锐捷网络公司共同投资约100万,建立了一套网络专业实验室,并成立了锐捷网络学院,为后续的“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5、结论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为了解决平民接受普通教育而提出的伟大理论思想,在中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中不仅能和职业教育教育理论紧密结合,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实用组网技术》课程为例,说明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理论产生的深远影响。
学前教育是为儿童人格的培养奠定基础的教育。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识之士便提倡建设幼稚园,陶行知即为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在学前教育理论方面有突出的贡献。[1]
一、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陶行知指出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他认识到学前教育在人一生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学前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不可不乘早给他建立得稳。”学前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反之,学前时期养成了坏习惯的儿童,其一生的发展都会受限。
其次,陶行知认识到学前教育在中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基本上在家庭中进行。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教会学校的刺激,近代中国开始重视公共学前教育。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第一次将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然而这个以日本学制为蓝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学制,并未给学前教育应有的地位,仅把蒙养院作为家庭教育的附属。而且,蒙养院教师由经过训练的育婴堂乳媪充任,这些文化层次极低、封建思想浓厚的妇女,无法承担起蒙养院教育学前儿童的职能。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现状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变,陶行知大声疾呼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2]
二、主张普及学前教育
首先,当时的幼稚园充斥着各种外国货,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是洋货,且费用过高,使得当时的幼稚园只有富人子女才能进入,广大平民子女没有机会接受公共学前教育。幼稚园所害的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限制了学前教育的普及。陶行知呼吁从乡村实际生活出发创办幼稚园,充分开发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办有民族特色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在陶行知看来,建立面向全社会幼儿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平民幼稚园,是吸引父母送孩子入园的必要条件:“幼稚园,予农民以便利,其势顺,势顺者易成,倘所办幼稚园能成为平民的、经济的、适合国情的组织,则一方提倡,全国响应,幼稚教育且先小学而普及矣。”[3]
其次,陶行知提出,普及学前教育的根本在农村和工厂。在《幼稚园之新大陆》中提出,乡村和工厂是最需要幼稚园的地方,因为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门去做工,只有把无人看管的幼年孩子放在家里,她们牵挂着孩子,无法安心工作;在农村,农忙时节要分出劳动力来照顾幼小儿童,也会影响农民的工作效率。在女工区和农村设立幼稚园,可以解决子女无人照顾的担忧,不必心系两头。所以,要开发这两块新大陆,建设适合中国农村和工厂的幼稚园,才能使妇女安心工作,同时也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三、主张学前教育内容要生活化
陶行知批判了当时的幼稚园一味模仿外国,在器材、课程等各个方面缺乏中国本土特色的情况。他在《审查编辑幼稚园课程及教材案》中指出,“全国所有幼稚园课程与教材,多半是从外国来的,不很适合国情。”认为中国的幼稚园应在借鉴外国幼稚教育经验的同时,立足于本土,既要利用外国材料中具有普遍性、永久性的精粹,又要开发中国农村社会丰富的资源,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实验、去建设,使幼稚教育理论扎根于本土。[4]
在陶行知看来,外国传来的东西在传入时恐怕已经不新了,而且,国情不同必然需要不同的教育来适应。农村丰富的资源可以成为幼稚园的教材,农村的一草一木、民谣神话、手工杂艺,都能够起到开发儿童智力的作用,这一方面解决了教材的问题,也使得幼稚园可以邀请农村本地手艺人来担任教师,只要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家长,都可以到幼稚园教学。这样可以用最经济的方式扩大学前教育的范围,使更多的幼儿接受到适合自己的、便宜的、科学的学前教育。[5]
四、探索培养幼教师资的新途径
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的最大难关是教师的训练”教师的素质是事关一个幼稚园成败的关键,“政府必须有相当机关培植师资”。在当时的中国,幼儿教师的培养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经费不足,二是训练不得法,亟需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陶行知反思了当时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改革幼稚师范教育和运用艺友制培训学前教育师资的主张。幼稚师范学校的创办,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区县都创办幼稚师范,陶行知认为可以先在每省创办试验幼稚师范,一方面可以培植幼稚园师资,另一方面也是为在全省推广幼稚师范提供经验。[6]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18.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05-109.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37.
[4]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8-110
[5]蕲阳侠.浅谈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