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1-26 22:41: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11-0042-03

作者简介:石卉(1987- ),女,江苏泰兴人,上海财经大学 (SUFE)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学。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接触比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频繁、更加广泛。无论是中国人在海外寻求深造、制造商机,还是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文化进行合作,跨文化交际都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跨文化交际活动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因此,本文尝试对文化适应特别是文化适应模式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加以实证分析。

一、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是指已完成某文化社会化过程的个体在不断暴露于另一全新而陌生的文化之中较长一段时间之后,其内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换句话说,文化适应就是在一种与我们生长文化不同的文化中逐渐获得交流能力的过程,或者文化调整、适应的过程。

对于文化适应的组成成分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Mendenhall和Oddou认为文化适应有情感、行为和认知三个组成成分;Ward及其同事将文化适应划分为两个层面: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我国学者陈晓毅认为文化适应可以表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维度。

文化适应模式则可以更好地让我们了解文化适应的过程。本文将探讨五种主要的文化适应模式。

1.U型模式

U型模式是理解文化适应过程最初、也是最完善的一种方式。它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在其他文化生存时,他一定会经历一些困难时期才能重新达到他在原文化中所感受到的舒适感和平常感。在U型模式中,个人一般要经历四个基本阶段: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

蜜月期:蜜月阶段指的是在旅途开始时感到的兴奋和愉悦。当一个人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中时最初可能会有些忧虑,但是变化带来的新鲜感和兴奋感将大大超过最初的担心。处于这一阶段的人急于了解所有的东西,对眼前的任何差别都大为惊叹。危机期:在最初的兴奋逐渐消失之后,将面临在陌生而困难的环境里生活的挑战,这时人们就进入了危机期。有一些开始让人觉得有趣有意思的奇怪行为开始慢慢让人生厌。在这一阶段,个人将体验所谓的“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文化冲击”这一名词是由人类学家奥伯格(Oberg)最早提出的,他为这种现象作出了详细的定义和解释:“文化冲击是由我们失去了所有熟悉的社会交流标志和符号所带来的焦虑所引起的。这些标志和符号包括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方式:怎样订购、怎样购物、什么时候回答、什么时候不回答。这些符号可能是言语、姿势、表情、风俗或准则,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的,并且就像我们的语言和信仰一样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的一部分,我们都依靠这上百种的符号来维持我们内心的平静和效率,尽管大部分的符号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在这一阶段,人们普遍感到疲惫不堪,甚至会对其他文化成员产生反感,同时,也会感到自己受人排斥。恢复期:当人们能够逐渐应付第二阶段的困难,并继续坚持努力,在新的文化中生活下去时,他们就进入了第三阶段――恢复期。在这一阶段,人们对周围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会重新发现周围环境和人的积极面。慢慢地,人们开始在感性和理性这两个方面都认识到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并且可以改变自己的预期去适应新的文化。适应期:最后,人们进入了适应期。在这一阶段,人们已经接受并适应了新文化环境的生活。

2.英雄旅程:奥斯兰(Osland)海外工作模式

以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ell)关于神话英雄的故事为基础,在进行大量访问和调查之后,乔伊斯•奥斯兰发现海外工作人员的文化适应过程同坎贝尔的神话英雄故事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从而形成了她自己关于文化适应的经验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奥斯兰把文化适应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冒险的呼唤、鲸腹中求生、神奇的朋友、考验的道路、最终的胜利和回归。

冒险的呼唤:多数人憧憬出国发展的机会,却也有些忧虑,因此,到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经历全新的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就好像是冒险的呼唤。鲸腹中求生:指到一个未知的文化环境中生存,英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神奇的朋友:无论人们在新的土地上会犯下什么错误,或者面临什么样的艰难,他们似乎最终都会找到一个神奇的朋友,或者说文化导师。这个朋友可能是来自相同文化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也可能是新文化的一员。这些朋友在英雄最初的旅程中扮演先导的角色,负责帮助语言、居住、社会交往或者工作上的问题。考验的道路:即使有着神奇朋友的帮助,英雄仍需自己亲身面对挑战,走过考验的道路。在这一阶段,英雄会面对很多新旧文化的冲突,需要逐渐学会接受新的事物,培养“世界心态”。最后的胜利和回归:旅程的下一阶段就是最后的胜利,即自我转型。在经历了种种考验之后,英雄锻炼出了自信和内在潜能,可以更好地工作和交际。

3.惊奇和理性寻求模式

路易斯(Louis)建构理性寻求模式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从一种组织文化进入另一种组织文化时所发生的文化适应过程,但这一模式对于任何一种跨文化转换都同样有效。

在这个模式中,当人们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时,他们将深刻地感受到新旧文化之间的变化和差异,并感到惊奇。这种惊奇将带领人们进行理性寻求。一般来说,这种理性的来源通常有三个方面:个人背景、其他有过类似惊奇感的人,以及本地人的解释。人们在理性寻求各种解释之后,最终会归结出一些原因,或者新文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人们将通过更新自我的期望和框架结构,或者选择新的行为方式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4.金(Kim)的适应模式

金的模式和前几种有着相似之处。他同样假定人们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会面临挑战,这种挑战可以采取危机、考验或者惊奇的形式。这些挑战最终形成压力,压力带来改变的需要,于是,在这种压力和适应的过程中,众多因素(主要包括陌生人环境、东道国环境及交流实践)一起作用,从而促使人不断成长。因此,这个模式也可以叫做压力、适应、成长模式。

5.Davis的文化适应模式

Linell Davis将文化适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兴奋期(excitement)、困惑期(confusion)、 挫败期(frustration)、有效期(effectiveness)和欣赏期(appreciation)。和U型模式类似,在这个模式中,人们进入新的文化环境首先感到的是兴奋和喜悦,然后逐渐地开始对遇到的差异和变化感到困惑。在得不到解释的情况下,困惑感降低了办事效率和沟通能力,人们慢慢感到了挫败感。然而,在一段时间(时间长短视个人情况而定)的磨合之后,人们开始客观认识新环境的不同并可以理性地处理它,从而进入有效期。在最后一个阶段,人们开始欣赏新文化环境的特别之处,享受并发掘在新环境中生活或工作的乐趣,并期待更长久地生活下去。

二、实证分析

广田是一个在上海的日本人,她来上海约有一年。由于经常走访各种国家,广田具有一定的对不同文化适应的能力。刚刚来到中国的时候,她对很多事情都充满着好奇。虽然在日本国内经常听到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广田对这里的生活还是充满了新鲜感和激情。她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个阶段就是U型模式中的蜜月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只身一人在上海没有什么朋友,加上广田不会中文所造成的语言障碍,她开始经历危机期。她无法理解为什么在中国车辆可以横冲直撞不顾交通规则,也对上海的空气质量抱怨不已。同时,由于担心食品安全,并且本身讨厌油腻食物,广田无法适应这里的饮食习惯。她渐渐感到疲倦不堪,并觉得自己身体条件在不断下降,工作效率也开始降低,得到的回馈越来越消极,这些都使得她感到自己更加寂寞。于是,她拒绝再在上海逗留,计划一阶段工作结束就立刻回日本。当被问到是否还会回中国的时候,广田表示,虽然她自己对未来也不确定,但以她现在的心境,将不会回到上海。虽然很可惜,但是她却错过了U型模式中的恢复期和适应期。

与她相反,我有一个高中同学,现在在日本东京读书。据他说,在刚到日本的时候,也有过很多焦虑,比如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等等。然而,出国和刚刚摆脱高考的兴奋感远远超过了他的焦虑,每天他都沉浸在新的环境、新的城市、新的食物带给的新鲜感中,这就是所谓的蜜月期。慢慢地,在对周围事物失去原有的兴趣之后,他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似乎以前的办法在新的地方都不再有用了。以前在家有父母养着、管着、惯着,而在这里什么都得靠自己。与此同时,电视上、报纸上经常出现的对中国不利的新闻报道也让他很愤怒。这些都使得他对这个国家,甚至这里的人民充满了排斥,进入了危机期。然而,他并没有像广田一样选择离开,而是试图调整自己的心态,理性对待周围的现象,对一些与国内不一样的文化开始见怪不怪,并主动结交一些当地的朋友,迅速开始了自己的学业和打工,进入恢复期。现如今,他已经去日本四年,并逐渐适应了那里的生活,虽然偶尔有小小的抱怨,比如东京人的压力很大、节奏很快,但他显然能应付自如了,开始了适应期。

随着时展的需要,跨文化适应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来中国的外国人和赴海外的中国人不断增加,文化适应成了在海外学习或工作都必须了解的一个关键词。只有正确了解文化适应的含义和过程,才能清楚认识到自己可能要经历的挫折和困难,从而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在出国前,提前了解所去国家的文化习俗、基本礼仪、生活习惯和社会特点,同时,明白一时的不适应或沮丧都是正常的,这些都必将帮助缩短文化适应中的危机期,从而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使得海外行更加顺利和有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篇2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

一、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了解西方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向较注重教学的内容和语言能力,即培养学生能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但是学生没掌握语用知识,不知道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环境中用英语进行准确的跨文化交际[1]。“不懂得语言的运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Hymes1972)。如“Whydon''''tyouopenthedoor?”是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它含有强硬的命令口气,就不适合对长辈或初交的人说这句话,可用“Whynotopenthedoor?”来表达。又如,当夸奖别人的菜做得好时不能说“Ididn’texpectyoucouldmakesuchdeliciousfood!”(没想到你能做一手好菜!),通常可说“Whatadeliciousfood!”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而违反说话规则会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Walfson,1989)[2]。这里的说话规则是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必须存在的一种默契,一种双方交际时都遵循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s)”[3]。为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准确运用所学语言,必须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高职学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识。如《大学英语精读III》Unit4“LadyHermitsWhoAreDownButNotOut”的课文标题“DownButNotOut”学生很难理解。笔者先介绍美国拳击术语“downandout”,意思是拳击手被对方击倒后淘汰出局。再结合课文对“女隐士”特点的分析理解,把标题译为“潦而不倒”学生才恍然大悟。可见,不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就很难理解它在特定场合中引申出的社会意义。同是这篇课文中“…ifshechoosesyourdoorwayasherplacetosleepinthenight,itisasnormallyhardtoturnherawayasitisalostdog.”这句话令人费解。狗在西方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所以赶走一只丧家之犬属不道德行为。又如:“WhyITeach”一文中,很多学生不理解“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这里的creation和clay涉及到《圣经》典故:上帝用地上的尘土clay造人,并赋予人以生命力。作者在这句话中用clay隐喻没有知识的人,用breathe比喻“获得知识,开始成长”。这个典故把教师育人和上帝造人作了类比,使我们领会到教师育人与上帝造人同样伟大[4]。学生明白这些文化及隐含意义后,终于茅塞顿开。

二、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谨防“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国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对方社会交往的信号或符号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反应,这种现象在跨文化学中称“文化休克”[5]。学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去理解、判断英语的语境,极易产生“文化休克”。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而文化差异就是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女性阴柔偏向,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男性阳刚偏向。中国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国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中国人求同、求稳,西方人求异、求变。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这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区别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1.赞美之词

中国文化对赞美之语总是比较崇尚谦虚原则,“YourEnglishisverygood”和“Ilikeyourbeautifulwatch”之类的应答都要用“Thankyou”,因为这些赞美之词仅仅表示友好或是引起谈话的手段。

2.提供帮助

中国人对于别人的帮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谢”的方式,在西方人们崇尚自立,会以“谢绝+解释”作回答。如回答“Wouldyoulikesomecoffee?”这样的kindoffer,通常用“No,thankyou”或“Yes,I’dloveto,butnotnow”之类的婉转回答。

3.文化禁忌

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语的人的语言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会耿耿于怀,特别是文化禁忌。笔者把英语国家人士初次交谈的“禁忌”归纳成W-A-R-M四个字母,其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替religion,M代表marriage,同样引出“七不问”:不问年龄、体重、收入、、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和“吃了吗”。4.交际势能——把握交际讯号的强弱

西方人最常用最安全的话题是谈论天气,如“It’sreallyacoldtonight,isn’tit?Yes,itis.”这样的对话很容易使双方转入其他话题,并且能缩短会话距离,避免交际障碍。假如你碰巧遇到一家老外吃饭,主人客气地邀请你一起吃,“Wouldyouliketohavedinnerwithus?”如果你真的没吃,最好不要客气,否则挨饿的就是你自己了。

三、创设交际语境,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非常重视语境,建构主义理论也提倡语境化教学(Situatedinstruction)。因此教师要尽力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景,力求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如《综合英语II》Unit7“ListeningandActivities”听说部分,为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祝愿”和“问候”的日常交际用语,我设置如下情景作为导入:Weallknowtherewillbe“AJobHunting”inourcampustomorrow.Areyouinterestedintheinvestigationonjobhunting?Howdoyougreettheinterviewers?Andhowdoyourespondtotheirreply?学生积极动脑,很快列举出许多学过“祝愿”和“问候”或“代问候”及其应答的表达。听力结束教师趁热打铁适当补充,引导大家归纳总结。接着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做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如利用多媒体、幻灯、音像或互联网等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使学生在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在《BEC》“Interview”这一项目设计课上,我先组织学生看一段有关招工的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Whatdoyouwanttodoafteryougraduatefromtheuniversity?Whatquestionsarelikelytobeaskedinajobinterview?Whatwouldyouaskifyouweretheinterviewer?接着我用PPT设计了几种模拟招聘的具体场景,让学生申请做家教、商店促销员、收银员和导游,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师生们从语音语调、内容设计、体态表情、语言得体和合作创新等方面进行互评。大家积极参与,表现了空前的兴趣和竞争力,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更可喜的是那些平时在课上不愿开口说英语的学生在大家的鼓励和配合下,增强了信心,消除了紧张情绪,获得了很好的锻炼机会。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变成了社会的缩影,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勇于开口,乐于开口,在模拟情境中建构新的语言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渗透中西文化,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Non-verbalcommunication)。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语言至多只占整个交际过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语言交际传递的(Birdwhistell,1970:50)。因此非语言行为就成了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间观,因而导致不同的会话距离。在英国,礼貌的听者会认真地注视讲话者并不时眨一眨眼表示对对方所谈之事感兴趣,美国人则希望听者频频点头或发出哦、嗯之类的声音表示对所讲内容感兴趣。中国人则通常会眼看着对方保持安静。有位颇为出色的中国学生到一家英国公司接受最后的面试。敲门进入办公室后,学生坐下并顺手把放在经理面前的一张椅子向前拉了一下。面试后,该生自我感觉良好最终却遭拒绝,是因为英国经理事先将椅子放在他认为合适的交谈距离位置,而中国学生无意间向前一拉,将距离调整到他认为舒适的位置,可能使经理感到不适,最终导致被拒绝录取。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吕叔湘1977)[6]。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中英非语言交际对照教学,如中国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谢,英语文化的人用亲吻和拥抱表示感谢;美国人习惯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国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动作,在美国人看来是滑稽可笑的;美国人用手拍成年人的头表示同情、鼓励对方,中国人则认为这是有意侮辱对方;中国人气愤至极会跺脚,美国人在急不可待时才跺脚;英文化的人喜欢佩戴猫头鹰图像的徽章,因为在英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人看来猫头鹰是邪恶的化身,俗话说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预示着凶多吉少。中国人在给人指方向时,习惯于用食指指点。在英语文化中,这是既不雅观、又不尊重别人的手势;用手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国人看来既无什么含义,也无伤大雅。美国人却将这一动作视为隐匿不好的想法或谎言的手势,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绝对方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蒋永远.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2]柏音.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2):73-79.

[3]张卫红,张凯.外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应用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329-331.

篇3

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学会运用他们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交流,这一观点如今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语言学界的支持。“在教学中既突出语言教学是第一位的,又利用英语教育进行跨文化教育,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1.语言文化观得到广泛的支持

语言学家胡文仲曾指出“在外语教学中,不重视文化知识显然会落后于客观的需要。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英语教育界的认可,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有了一定程度的体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内语言学界对于语言和文化教学关系的研究及国外的社会语言学发展,英语教师对文化与语言、文化与交际两者的关系也有了逐步深入的认识。外语界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外语教学不仅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还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

2.文化教学日益受到重视

回顾历年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育大纲》,对于言语文化关系的陈述不断深入,对文化教学的要求也逐步明确。1998年版的《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育“深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和自学能力”;2000年版的《大纲》明确提出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指出了:“英语学习过程应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并且强调“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全的人生观”;2009年版的《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改善学习策略,通过语言基础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在职业和生活场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意识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满足学生就业、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通过对以上三个版本的教学大纲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职学校的英语教育逐渐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教学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习惯,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并逐步明确指出:语言材料要真实、地道,贴近学生生活和未来职业,同时适当地渗透英语国家文化。

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标准因素是与现代化生产密切联系的英语读写能力、综合素质和实用技能等,这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健全的结果。中职阶段的英语教育成为了应用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英语教育可以帮助这些具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为他们以后的升学就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外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拓宽他们的视野,树立爱国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文化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

不同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产生不同的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语,都可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体现着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职校学生的英语教育与他们的文化素养有密切的联系,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文化进行正确的比较,了解外来文化,汲取多种文化的精髓,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再有,就是进行现实文化形态,在潜移默化下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理念,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

2.有助于英语教育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欠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低下,是传统的英语教育只注重词汇和语法教学的结果,从而忽视了英语作为语言的文化传播功能。现代的英语教育已经开始注重对学生的英语交际功能的培养,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已经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逐渐突出,教学大纲中对文化教学目标也已经做了明确的说明。因此,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实践中,要做到规范化的教育教学,就必须以国民素质的构建为方向,以学校的素质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辅助,从跨文化知识的传授、意识的养成以及能力的提高等层面展开,并协同道德教育、学科教育及社会教育共同进行。

3.有助于适应经济全球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社会的需求也从专业型转变为综合型。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包括人们的生活、思考、行为方式也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发生着变化,这就对教育尤其是外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哟教会学生的语言技能,还需要从跨文化的实际交际能力的层面着手,要深刻理解外国文化,视野面向全世界,提升综合能力,符合全球化浪潮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1.注重文化教学的内涵

基于对文化教学的新目标新要求,在英语教育重要特别注重对文化教学的内涵挖掘。例如单词的文化内涵,单词作为英语语言的最基本要素,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必须特别注重,单词的文化内涵包括其指代范畴,联想意义,情感色彩和文化背景。例如:“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这个词对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意义就不同,由于国情和教育不同,在中国,这是一个带有贬性意义的词语,因为它与中国人心中的“集体主义”相反,而在美国的个人思想中,强调个人奋斗和不断进取的价值观,这就是一个褒性意义的词语。因此,在学习不同语言的时候,要深入了解其所在的文化背景和包含的深刻意义,避免造成误解。

篇4

谈起英语教学,人们认为英语教学只和读写译等几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有关。无可置疑,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因此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适当的融入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在任何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社会、宗教等背景的不同,因而各自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交际的双方不能融入同一个文化背景中,交际双方就容易产生误解。

一、为什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跨文化交际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文化又制约语言,所以语言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与文化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会导致语言各个方面,例如:语法、词汇、习语等差异。把跨文化交际意识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意义非浅。

(1)把文化意识融入英语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英语的运用与理解。按照H•Ned Seelye的观点,他认为文化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C文化,即文学、艺术、、哲学及科技,另一个层次指的是“人们的生活”,即风俗习惯、传统和社会组织。 文化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是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相依存。因此,把文化意识地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

(2)在交际中,杜绝语言使用上的错误。语言使用错误有两种:一是语法错误,一是文化错误。在英语学习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正确地语法,更要向学生讲解语言的文化背景。这样,当学生和外国人交流时,才不会因不懂得语言的文化背景用错了词而闹出笑话。沃尔夫森阳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了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的相对性。” 所以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

二、如何把跨文化交际应用到英语教学中

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时时刻刻都要注意文化的渗入与融入,了解语言与语言之间的文化的异同,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学好。英语学习注重词汇,习语,语法等方面的学习,所以就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把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

1.从词汇方面。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学生们在学习和使用英语单词时,经常由于不懂得某个单词的文化意思而使用错误,造成笑话。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把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介绍给学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总结有文化背景的单词然后讲解给学生。例如:总结关于动物的词汇。在中国,dragon“龙”被认为是神圣的,是帝王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则认为龙是邪恶的象征。在中国,dog“狗”多被用在一些贬义词中,例如:“狗腿子”“走狗”等。但在西方,人们把狗看成是朋友,所以狗经常被用在褒义词组中,例如:“love me love my dog”“lucky dog”等等。

2.从习语、俚语方面。习语和俚语是人们在经过长期的社会活动和生活经历,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被总结掌握的词语。习语和俚语充分地体现了语言的文化环境,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讲解英语习语和俚语时,要格外地注意他们的文化内涵,要把跨文化交际融入到对习语和俚语的讲解中。如:当教师讲解“From that day on, we were always together, Lucy and me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这句话时,如果只从字面意思理解,意思为“从那天开始,我们就在一起,露西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萝卜。”这么翻译是错误的,如果学生知道西方饮食文化就不会只知道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了。在西方烹饪中,胡萝卜经常被切成丁和豌豆搭配在一起,有圆有方,有红用绿。颜色鲜美,这样就可以作为配菜来装点主菜,使主菜显得更加鲜美。这两种蔬菜,有营养但味道一般所以不会抢了主菜的“风头”所以这里的豌豆和胡萝卜被引申为“形影不离”。如果不把跨文化交际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学生如何才能学到地道的英语呢?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从语法方面。教师应把跨文化交际应用到语法教授中,只有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解英语语法的文化背景,学生对语法的使用才能挥洒自如。例如:“It is important to talk with my teacher how to review the book.”这个句子的结构是it作形式主语,不定式作真正主语并后置。为什么由it来充当主语呢?如果学生们了解说英语国家人们使用语言的特点,就不会问这样的问题。在英语中,人们习惯把冗长的内容放在句子的后面,用间接的词语代替冗长的内容,就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朗朗上口。由此可见,在英语的语法教授过程中,教师应把说英语国家人们使用语言的特点,及文化背景介绍给学生们是非常有必要的。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息息相关,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把英语学好,才能真正地做到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1995,(1).

篇5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教法中,人们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就是熟悉掌握词汇和语法,并没有考虑怎样的运用,所以培养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该联系他国文化,学习他国语言特色以及思维方式,加以训练,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以后同他国人民进行交流时的实际应用,避免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沟通内容上的误解,正确的思维能力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是良好沟通的必要保障。

三、行为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者就是行为能力,所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不容忽视对行为能力的培养。外国人对行为能力的定义就是行为规范的理解和对行为冲突的对策的能力,培养行为能力,首先就应该了解他国的行为规范,例如:基本礼仪和文化禁忌等等,从而避免因为不了解他国文化而在交流的过程中触犯了他国的禁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行为冲突能力就是在已经因为某些因素在交流的过程中与他人发生了争执,这个时候应该灵活的分析导致问题发生的关键因素,采用巧妙的解决方式化解尴尬的冲突局面。行为能力的培养是跨文化交流的体现者,因此,在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系中应该在行为能力培养这一方面加强力度,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6

一、高级英语中跨文化教学现状

近年来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已是英语教学中不争的共识。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提高意识”而非“认同采纳”。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高级英语》除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分析鉴别能力。因此,《高级英语》课程需要注重教学中双向文化认知的导入,创设中西文化的课堂交流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高级英语教学阶段除了对基础阶段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进行巩固和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文化意识、特别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因为高级英语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和知识.而运用语言知识需要对一定的目标语的社会文化,包含历史文化、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内容的融会贯通。

二、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障碍

(一)英语教育考试导向及其要求。

刘润清先生在(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一文中不无忧虑地指出.“目前英语的教与更多的是出于商业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什么‘文化’和‘社会’的目的,这正是有识之士所担心的”。各种英语考试多半是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考查,这样.英语教学的过程免不了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对其语言所蕴藏的文化却往往忽略。而高级英语教育更是如此。

由于高级英语的语言知识量非常丰富,能力要求绝大多数也停留在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学生没有太多涉猎到文化的内容,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影响不大。2004年修改的《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加大了对于文化内容的考核,虽然考察的基本上都是常识性的内容,但由于多年来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师生文化意识淡薄,课堂文化元素难寻,跨文化教学的路依旧艰辛。因此,认真研究跨文化教学,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真正提高高级英语教学质量,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受我国多年应试教育及高校扩招引起的综合教学水平降低的影响。很多年轻高级英语教师本身就缺乏渊博的中外历史、社会文化知识,再加上学生本身的不重视,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意教那些考试要求的内容而忽略一定的文化社会背景。这些状况应该引起英语教师的反思。所以,培养跨文化意识的人才呼唤有较高的语言素质和较强的文化素养的教师。

三、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的措施

虽然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有诸多障碍和困难,但这不是不进行跨文化教学的理由。不管教初级英语还是高级英语,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而且要持之以恒,因为“语言学习者不可能一下子摆脱自己固有的文化而轻易获得另一种文化” (Byram,1994)。那么如何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挖掘教材,顺势拓展。

现行的张汉熙编AdvancedEnglish及杨立民编Con.tempo.r~-’yCollegeEnglish等教材有一个特点是“文化渗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深挖其文化元素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增加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授肯尼迪的就职演说时就可以围绕美国总统选举、任期等内容展开,并可以对比中美两国元首等内容,让学生将相关知识铭记于心。又如“VirginiaWoolf’的“Professionsdorwomen”中有关于英国人不愿吃鸡腿的习惯——吃鸡腿等于“sacriifce”,中国学生对此不理解。这种不解源于中英饮食文化的差异。

(二)词汇教学,彰显文化。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PeterTrudgill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典故。了解这些词背后的文化,有助于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如在学动物名称时可以介绍宠物习俗。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例如中英两国的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诸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但是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例如luckydog。喻指“幸运的人”;bigdog,喻指“大亨、要人、保镖”等。词汇富含文化,只要教师勤于探究和积累,通过词汇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各种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更加佩服老师知识的渊博。总之,这是教学相长的好事。

(三)灵活教学,渗透文化。

篇7

在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不断密切的背景之下,不同文化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也更加频繁。语言作为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载体,必须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对教学手段与方法做出适当的改进及调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必须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创设各种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尽量多的接触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有效的展开。

1、跨文化交际论的内涵

大学英语教学区别于其他阶段英语教学最显著的一项特点就是英语教学从词汇、语法等角度上来说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专业性特征,与学生的专业方向相契合。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作为教学(也就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重点调动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积极性与潜能,通过对交际活动以及交际情景进行设计的方式,将学生融入实际的交际活动当中,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语言进行社会交际沟通的能力,从而达到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有关交际能力内涵的阐释虽然有非常多的类型,但归纳起来仍然有一些共同之处。具体来说,语言的交际能力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语言形式是否符合语法要求;其次是语言形式是否能够被交际双方所接受;再次是语言形式的使用是否得体妥当;最后是语言形式在交际运用中是否存在现实性问题。从现代语言功能学的角度上来说,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交际、交流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语言的构成包括了词汇系统、语义系统、语法系统、以及音位系统这几个方面。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引入跨文化交际论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进行培养的重点就在于:以扎实的语法基础为前提,全面提高学生语言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并且在特殊语言环境下,能够根据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角色的得体的进行跨文化交流。

2、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论的关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需要将所掌握的丰富的语言材料知识正确应用于语言交际环节当中。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教学侧重于语言形式,无法提高学生在真正交际环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在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学生常常会忽略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交际环境的特殊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言应用不得体的问题。而以交际为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论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其通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流。在语言交际的学习与训练过程当中,必然会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大学英语教学中除了需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用语国家在民族文化方面的特点,掌握其在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风俗、宗教、以及礼仪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通过交际的方式传输出去。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使得英语教学自然而然地涉及到的跨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吸收西方文化中优越的素质因素(如创造性思维,明确的目标,突出的个性,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等),还应当尽全力摆脱只重视语言结构形式,学习目标空洞,语言交际能力差的问题,从而促进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

3、大学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论的教学策略

1)课堂融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融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至十分钟的时间进行练习,练习的主要内容是与英美国家相关的文化知识,特别是注意对文化差异知识的传授,然后引导学生们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比较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2)专门讲解:教师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对涉及到文化知识的部分进行专门注释,在语言知识的教授过程当中同步进行文化知识的分析与引导,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跨文化交际更加的灵活与有效。例如,在涉及到与英美国家历史知识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语法语句外,还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介绍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背景,使学生能够加深认识。以新闻专业的学生英语教学为例,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常常会出现冉的专业词汇。政治报道方面,西方国家常见单词有“Parliament(议会)”,“Congress(国会)”、“senator(议员)”等。而在对中国国内事务的报道中,常见的词汇与短语则有:“invigorate China through science end education(科教兴国)”,“place equal emphasis on materie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s(两个文明一起抓)”等等。学生在学习中必须了解这些专用词汇所代表的含义,更需要通过教师专门的讲解,了解其所对应的机构构成以及作用,以便在脑海中形成联系,加强对上下文的理解。

3)系统介绍: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往往会根据专业领域的不同,开设一些与西方国家文化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使语言学习的中心自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结构方向向语言功能方向转变,避免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过于孤立,而能够在社会环境中掌握语言形式的具体使用方法。

4)对比讲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思想,还可以对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比较的方式引入文化特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同时了解本民族与其他国家在风俗习惯或其他方面的差异。例如,在《冰河世纪》中,有原文为“Burn,Double burn”,如果采取直译的方式,则译为“燃烧,加倍燃烧”。但结合英语用语习惯,该俚语可以解释为“糗,太糗了”,所表达的是对某人的不尊重。这种翻译上的差异是学生必须通过跨文化交际学习而掌握的。再以新闻专业英语教学为例,英文中在表达数字概念时可以采取的表达方式非常多,而中文则以直接的方式进行表述。即中文中所表达的数字概念“75%”在英文中可以表达为“three quarters”,也可以表达为)“seventy-five percent”。除此以外,英文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某些特殊句型也是影响英文语音转换为汉语语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是在所用词语在两种文化中有对应物时,也会由于思维局限性使意义的传达产生偏差。例如: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在该句中,“straw”一词与汉语中的“稻草”一词相对应,而在英文中所指的则是”会使人超出承受能力的最后的事情或事物“。两者之间的联系“稻草”能联想至“最后的希望”,如“救命稻草”。

4、结束语

在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进一步突出了交际作为语言本质功能,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学生需要通过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应用来表达自身思想,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为了能够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需要积极改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的对本国以及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综合学习,促进自身知识面的扩展,使跨文化交际能够更好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并开展。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黎土旺.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12):276-277.

篇8

中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为中心,在实践中也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对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基本技能之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这一英语教学的大环境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原因

英语教学之所以要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因为中西文化存在着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称谓、问候、介绍、询问等各个方面。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不了解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就不会充分理解该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模式,很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2.伦理道德观念的差异。伦理道德的差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人习惯透明生活,个人的行为和意志常受到周围无数有形无形的制约,不太在意隐私权。相比之下,西方社会在价值观念上十分重视个人的权利与自由,重视法律上的人人平等。

3.民族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民族习惯是指一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世代相习的生活方式。民族习惯生动地体现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等方面的传统特点,是构成民族文化历史的主体。民族习惯一旦产生,会对该民族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极大的约束作用。

可见,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如果在英语教学中不注重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在实际交往中就会出现尴尬的局面,造成交际失误,影响交际质量。

二、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中西文化在交往的各个领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那么在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就十分重要了。在教学中伴以文化的导入,会使英语学习多姿多彩,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跨文化交际是发生在两个不同文化负担者之间的,所以双方只有充分了解彼此的文化,了解文化的异同,才能成功地交流。因此,在实践中,通过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和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十分必要。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也是有章可循的。如教师可以根据教科书上的内容讲解与其相对应的背景知识,把文化知识的介绍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也可以用比较法,在重视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习俗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自己的民族文化,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把握和运用所学的语言比较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分析“同”,增强语言习得中的“正迁移”,指出“异”,防止“负迁移”,使学生充分了解母语和目标语文化的异同,在交际实践中尽可能地避免“负迁移”。教师还可利用辅助教学设备,如录像、电影等,使学生直观生动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英语活动,如表演话剧、英语角、外教课等,尽量给学生提供能运用语言的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文化知识。

此外,因为单词是英语语言的“细胞”,所以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单词、短语入手。单词、短语的含义常因说话人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方言、说话目的等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在遣词造句上要注意以下情况:

1.语域。语域指在具体条件下习惯应用的语言形式。如,在与人打招呼时,何时用“How are you?”何时用“How do you do?”或“Hello!”“Good morning!”等。再如,表示女孩漂亮用“nice”,表示男孩英俊用“handsome”,要避免用错。

2.搭配。英语中有些单词搭配力强,应熟练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如学到“man”就可以扩大学习policeman,postman及词组play the man 等。

3.同义词和反义词。英语单词的意义往往可以运用同义词和反义词来表达。要想尽可能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就应该重视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运用。例如,在谈到“不同的”这个概念时,如果一时忘了“different”这个词,还可用“not the same”来表达,同样可以达到交际目的。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不断扩大,跨文化交际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要成功地进行交流,语言是基础,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更为重要。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了解彼此文化间的差异,增强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提高社会文化能力。中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跨语言交际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文化的导入,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远.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张公谨,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9

1 跨文化交际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民族间相互交流与交融即为跨文化交际,这种跨文化交际不仅包括政治、经济上的交流,还包括国与国之间人们生活文化的交融。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中国,中外文化交融程度令人欣喜。

古典诗词被认为是文化的结晶,是思想传递的灵魂之曲。在跨文化交际频繁的现代社会,中国古典诗词经过前国务院总理于记者招待会和国际会议中的巧妙运用,从而越来越来受到国内外政客与学者的关注。然而中国古诗词英译在情境各异、目的语读者不同的情形下,译文效果却大不相同。因此,译者能否巧妙地运用“三美原则”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

2 古典诗词英译的三美原则

形美、音美、意美作为翻译美学理论的三大方面,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体现着美学翻译的魅力所在。

2.1 形美

刘宓庆[1]在《翻译美学理论》一书中提出:“精致独到的结构形态是主体审美意图外化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译文结构美丽对称,译者应恰到好处地选词,切勿过分体现原文的意境,亦勿迫切展现译文的魅力。”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淮南子・览冥训》)

We would better fetch a flint than beg for light.We would better dig a well ourselves than beg for water from others.(Tr. Zhang Lu at the Press Conference,2009)

译者张璐在此处采用排比结构来强调语者的语气,并且她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将意象词“燧”直译为“flint”,“井”直译为“well”,并将主语“乞火”与“寄汲”分别直译为“beg for light”和“beg for water”来强调中国应该自力更生。一对完美的排比句,对称的结构使得该译文完美地体现了“形美”而又不失原意。

2.2 音美

著名翻译学家阿多诺[4]在其《美学理论》一书中,提出“诗歌最基础的特征是音美,而这种美能让人在句子当中感知到。”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I sigh and wipe away my tears,oh!I’m grieved at a life full of woes.(Tr. Xu Yuanchong 300[2])

在该句诗词译文当中,中国现代著名译者许渊冲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将读者引领入中国古诗词文化当中。译文将“兮”很好地译为“oh”,且都用“z”音结尾,将伟大诗人屈原当时对国家的忧虑与叹息展现地淋漓尽致。“sigh”与“wipe”两个动词,看似无声胜有声。

2.3 意美

意美的关键在于是否能细腻地展现句子的深层意义[3]。于此,意象美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译者必须做到妙笔生花,并能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原作者的核心思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A thousand sails pass by the wrecked ship;ten thousand saplings shoot up beyond the withered tree.(Tr. Zhang Lu at the Press Conference,2007)

该首诗中有很多个意象,如“沉舟”、“千帆”、“病树”、“万木”,它们交相呼应,显现出一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卷。译者张璐为使国际友人更容易理解温总理说此话的用意,采用直译策略,特将“沉舟”直译为“wrecked ship”,“千帆”译为“a thousand sails”,“病树”译为“withered tree”,“万木”译成“ten thousand saplings”,从而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传递温总理相信两岸同胞能共同冲破一切困处的殷切期盼。

3 结束语

面对跨文化交际日益繁盛的当代社会,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从而让世界尽可能多的了解中国。若在如记者招待会、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等重大国际会议环境下,译员需灵活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或归化的翻译策略,并结合“三美原则”使得古诗译文能更容易为西方人士所理解;在古诗词英译书籍或是古诗词交流会中,应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基于“三美原则”。

参考文献:

[1] 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

[2] 许渊冲.中国古诗英译300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一、空缺理论的意义

空缺现象的产生首先是由美国学者在20世纪中期,通过对比两国家的语言习惯而偶然提出的,后来在20世纪后期引起多个国家研究讨论,最后被俄罗斯研究团队“空缺理论流派”提出“空缺理论”的研究成果。最近几年,他国学者将空缺理论应用于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在国内,这些年关于语言空缺、文化空缺以及思维模式空缺方面的研究也逐渐获得很大的进展。如果空缺理论真正运用到跨文化交际中,就能帮到交际者认知到“一种语言中有,但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一种文化有,另一种没有;这种思维这个国家有,另一个国家没有。”的空缺现象,从而有效地降低跨文化交际中因为空缺问题而产生的误解,使跨文化交际能够完美的进行。

二、空缺理论的划分

(一)语言空缺

所谓语言上的空缺指的是人们在交流中应用的语言,我国有的他国不一定有,比如说“寒舍”在别国只能用“我家”来表示,又或者我国语言中的大家所熟识的短语“吃软饭、冤大头、磨洋工”在其他国家并没有完全准确的表达方式,另外中国人在被人夸奖的时候总会说“哪里!哪里!”以表示谢谢的客套话,但在西方人眼中,他们就会觉得“我礼貌地赞美一下,你们还要问我哪好?”或者西方人认为狗是忠诚动物,他们通常会把人说成狗“lucky dog(幸运儿)、old dog(老人)、water dog(水性好)”,但我国就会觉得“你怎么还骂人呢?”。以上这些短语,人们通过他国或者我国语言直译过来就有不同的效果,如果让不了解各个国家国情和俗语的交际者碰到,肯定会在跨文化交际上有着很大的障碍,甚至闹出笑话,严重地可能会导致交际直接破裂。

(二)文化空缺

文化空缺是指一个国家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在另一个国家中没有对应部分,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人文、风俗习惯等也是文化空缺的一种。有的文化我们有的,别人不一定有,比如我国人民结婚的时候,是否看到新娘婚纱都无所谓,但是在西方则是凶兆;我们传承下来的礼仪是双手递交自己的名片,但是西方人完全不理解你的行为,因为在他们看来,递名片应该单手;我国人民对时间观念一般都是个大概区间,但是西方国家时间观念非常强烈,几点就是几点,从来都不会有迟到的现象;另外还有饮食习惯的文化差别、、年龄隐私等方面的文化空缺都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结果。因此,文化空缺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空缺,是跨文化交际产生冲突的导火索,弥补文化空缺迫在眉睫。

(三)思维模式空缺

人们都知道,思维是大脑的产物,同时又主导着每个人的行为,。每个人的思维都是不同的,更何况各国家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传递出不同国家、种族的性格特点,东西方国家的思维模式具有很大的差异。东方人比较偏向于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一些思维模式,比如道家、儒家以及佛家的辩证思维模式,东方国家认为世界是变化的,对与错没有明确的界限,而且一切的果都来源其因,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就像矛与盾人们无法判断到底谁最厉害一样,而且任何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是经过数千年历史的沉淀,逐渐转换为自己的性格特征。而西方人则偏向于认知型思维或者逻辑思维,他们更认为事物一切都是他们本身,认为同一件事情错就是错,对就是对,没有中间的可能性,所以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总是直来直去,从不拐弯抹角,而且西方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喜欢将事物分离整体,对事物的各方面逐一分析,从而找出对自己的利与弊。正因为思维模式空缺的存在,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成效,东方人认为他们太直白,而西方人则觉得东方人太狡猾,导致跨文化交际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思维模式空缺现在是跨文化交际的主体。

三、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空缺泛指事物中空着或缺少的部分,简而言之,就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所空缺的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以及思维模式的差异等部分。以下是将空缺理论完美地应用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方式。

(一)对语言空缺的应用

人们可以根据空缺理论找到语言空缺现象,通过上语言辅导课,定期到图书馆,或者通过各国视频以及相关资料等了解语言的应用。应针对日常交际用语以及所从事工作所需语言入手,增强各行业之间相关语言的交流,通过网络搜索相关语言应用方式的资料,或者通过不同身份角色扮演,以此来了解各国语言的差异,并整理语言的学习笔记。还有一种是对比语言学习法,通过对比中西方之间词汇的涵义、谚语习俗的不同,以及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短语,制定出中西方的不同,以提高对各国语言的熟识度,提升自我职业的发展空间。

(二)针对文化空缺的应用

每个地方都有图书馆,人们可接触各国文化,整理文化资料,通过各国文化交流,了解各国文化,以此加强文化交流知识,从而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文化知识、文化常识等问题。通过学术交流会来强化跨文化意识,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记录,从而实现中西方文化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应用。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利用文化空缺解决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三)针对思维模式的应用

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人的思维建立都是通过动手、实践以及操作的方式形成的。因此,人们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之前,也就是双方都不了解双方文化的前提下,进行文化思维的培训,通过模仿交际场景进行思维模式的实践。比如,如果在餐厅交际的场景中,人们应当降低交际音量,给对方良好的体验;两个交际者在商谈企业经济的合作关系,我国交际者应事先了解对方思维模式,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做到将自己当作对方,从对方的思维模式上出发,以达到更好的经济合作效果。只要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更好地运用语言空缺、文化空缺以及思维模式空缺等理论知识,在完全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做到真正地去沟通障碍的跨文化交际。所以,一旦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用起来,不仅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不必要的纰漏,还可以达成更好的交际效果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