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0-14 01:30: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1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趋向多元化的今天,初中生作为一个未来社会的中坚群体,社会阅历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存在着道德标准的选择和道德价值的判断模糊化的特点,这正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老师予以认真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 因此,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德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任务,还应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即寓德育于智育之中,结合英语教学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它既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最基本最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一、新标准英语教材的特点

新标准初中英语教材的内容范围很广,其中大量的内容是有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口、环境、生态、能源、灾害、饥饿、贫困等当代世界热点的问题,这些材料的呈现都突显了德育的实践性、科学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现了德育的生活化和科学性,极大的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思维的过程,增进了学生对自然的关爱,积极主动,有意识的参与社会服务。

(三)侧重文化交流,通过语言,文化传递的形式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传统教育的代表人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说过:“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基础上产生的,而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因此,外语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要有强烈的人品意识和文化意识,利用这些英语教学材料,以课文内容为核心,把正确的人生哲理渗透到课堂当中去,让学生通过内心体验,引发心理结构上的变化,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进而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二、渗透德育的英语教学实践

基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新标准英语》教材的内容,就地取材,让英语教学成为德语的载体。笔者实践尝试如下:

(一)利用英语对话渗透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社会意识

新标准英语教材突出强调了听说技能,每个模块的第一单元都是对话,其中有许多的材料是引导学生对礼貌用语的使用,如:“Excuse me ”. “Thanks”.“It doesn’t matter”. “That’s kind of you .“Would you like-----?”. “Can I help you?”课堂上让学生在操练这些技能的同时用心体悟,并使用于课内课外其他的学习生活环节,潜移默化,文明行为成自然。

九年级上册Module 5第一单元的对话是关于博物馆规则的内容:No shouting! No smoking! No photography! 等禁令标语让学生清楚了在公共场合做一个文明人的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列举一些校园的不文明行为,然后商定学校以及班级公约,在学生分析总结后,文明的行为予以肯定、鼓励、表扬。不文明行为予以指正,这些都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

(二)仔细钻研课文,联系背景知识,挖掘思想内涵,弘扬中外传统道德的精髓

新标准英语教材每个模块的第二单元都是课文,里面蕴涵德育的素材不少。八年级上册Module 9是有关濒危动物故事,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乃至世界现在很多的动物面临灭绝的状态,提问:“Why do so many animals have no place to live?” “How can we protect the animals in danger?”分组讨论得出:环境的恶化,人为的屠杀是动物濒危的根本原因,只有从我做起,人人增强社会责任感,保护环境,制止大肆屠杀,才能解救濒危动物,最终也就解救了我们人类。随着分析的层层深入,学生公民责任道德意识得到了升华。

(三)应用于现实生活,进行课后的延伸,使学生更有积极性,德育教育更有实效性

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应向课外延伸拓展,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样德育渗透会更有实效性。

例如,学生在学了打招呼时,为了带动学生张口说,我早晨见到学生,主动对他们说:“Good morning,--”Hello,--“刚开始,学生们也羞于张口,日久天长,我的行动感染了他们,学生们也渐渐养成了习惯,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能用英语主动、热情地打招呼。这种鼓励的结果是学生不仅巩固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他们的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当学生看到需要援助的时候会主动提供帮助“Can I help you?”学生在文明行为的过程中,不断得提高了他们的文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课后现实生活的实际运用,学生不仅训练了语言,应用了语言,又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这样做可以发挥课内发挥不了的作用,使德育渗透更加深入。

为了了解三年来初中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对学生们思想品德素质的影响,我做了一份所教班级问卷调查,收回来自110位我校在校生的反馈:95%的学生认为入学后他们思想品德素质得到了一定提高,不明显的只占5%, 87%认为英语的学习对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提高有一定帮助。由此可见,通过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结语

总之, 实践表明,利用英语课堂学科教学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机会很多,只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所含的思想性, 适时适度的进行德育渗透,(德育渗透不能喧宾夺主)这样,德育便很自然地融入英语课堂教育之中了,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就很自然的达到了。

参考文献:

[1]葛琦.简析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8—50.

篇2

一、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狭义德育指的是学校德育。在学校德育层面上,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确切的学科德育渗透的理论指导,或者由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趋于功利、过度重视成绩,或由于现代青少年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影响等各方面原因,英语教学往往容易忽略关于对学生德育的渗透,甚至有的教师还以为德育只是政治学科要关注的事。然而德育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任何一门学科的内容及教学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本身又是一门人文学科,更应重视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以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新的课程改革对于英语学科的改革重点是改变过去过分重视语法知识以及词汇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局面,改变偏重知识课程偏重死记硬背的现状。新课标要求英语学科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外,增加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培养,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最终目的。其中情感态度就包括了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Perspectives)、爱国主义(Patriotism)、自信心(Confidence)和兴趣(Motivation)等方面;学习策略就包括了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文化意识就包括了中西文化差异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些方面的培养都属于德育的范畴。这足以说明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来说,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塑造良好的品德与修养尤为重要。

二、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

在日常英语教学活动中,特别是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式是多样的,所涉及的方面是多元的,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

要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内涵,教师应该先从教材以及教学内容寻找合适切入点。英语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二为例。西方人文地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及各国传统文化等具体教学内容给学生渗透文化意识,让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充分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学会跨文化交际的技能。此外,教师可以在教材恰当渗透中西方名人事迹理想教育、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素养教育等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德育内容,也能切入德育其他方面的重要内容。

2.课前导入活动

在英语阅读课前教师都会采用各异的导入方法来引入话题,比如有设疑导入,视频导入,图片导入,微课导入等。近年来,高中课堂基本都配备有基础现代教育手段,以必修二第四单元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展示不同种类的珍惜保护动物,让学生们给出对应的英文翻译,接下来教师可以展示关于近年来珍惜保护动物受到猎杀,生存条件堪忧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本单元话题的兴趣,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关注。课前导入活动的多样化对于课堂活动的展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课前导入活动中也渗透着本单元生态环保意识的德育内容。

3.课尾总结渗透

高中英语课堂德育的渗透不仅可以通过在教学内容中寻找切入点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组织的教学课堂活动来达到。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时候,在阅读的最后环节可以设置情境,例如可以设问:如果发生地震你应该怎么做?(Whatwillyoudoifanearthquakehappens?)如果发生地震你会携带哪些随身物品?(Whatthingswillyoutakewithyouifthereisanearthquake?)通过教授学生在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来渗透安全教育,这也是高中英语德育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并让学生表演出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克服部分同学的害羞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英语阅读课堂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小组合作,讨论展示,现场表演,课堂演讲,辩论,画思维导图等。通过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在新课改的教学环境下,德育应该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日常教学中,而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渗透德育思想是可行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从课堂内容,课前导入活动和课尾总结渗透三个环节把握,能有效地提高德育教育的渗透度。

参考文献:

篇3

北京市中小学各学科有效实施学科德育的研究,立足课堂教学,坚持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的方针,从各学科教学实际出发,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学科德育的基本内涵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对道德的知识和关于道德的知识作了精辟的区分,认为“道德教育应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自然、社会、思维方面的知识是世界观和正确道德行为的基础。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克纳(T.Lickona)认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所以,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价值教育与道德教育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因此,学科教学具有巨大的德育功能,学科德育是学科教学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科德育是遵循“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的必然要求。

以往过多提到学科“德育渗透”,这种提法更多地是站在学科教学之外的角度来研究学科德育,其研究的视角主要聚焦于如何从外向学科内容浸入德育。对“渗透”的不同理解容易使教师把学科教学应有的育人功能看作额外负担。在实践上容易暴露出种种形式主义贴标签式的教育现象。

其实,学科德育不是简单地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体系,它的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建立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学科德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科德育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学科德育是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将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各种手段、方法,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实现学科德育的过程化。

2.学科教学与德育的必然联系

学科课程及其教学本身充满着价值取向,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教师应该依据学科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使德育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与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一般有三个层次。其一,显性结合。表现为学科德育内容通过学科知识直接反映出来。中小学德育课程就是学科德育内容中最系统、最具条理性的部分;其他如历史、地理、语文、音乐、美术等都具有学科德育的显性内容,可以在知识传授中体现育人的功能和教学的本质。其二,隐性挖掘。表现为学科德育内容蕴含于学科知识内容、科学观念中,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手段揭示出来。如生物学中的遗传与变异、同化与异化;数学中的直线与曲线的关系;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等,都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得到领会。其三,教育生成。学科自身知识体系中除了有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外,现代社会赋予学科新的要求,具有更深刻的德育内容,教师更应从学科特有的育人因素全面考虑,有意识地把道德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如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方法和科学发展观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3.学科德育的内容与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总体目标,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最基本理念之一,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强调要依据各自学科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从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我国德育内容仍应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一主旋律。具体包括:

文科、综合类课程,教学内容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思想与政治等教育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固有的德育因素,善于发挥学科优势,借助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环节,使学生广泛了解中外历史与文化,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形成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

理科类课程,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引导,以及科学精神的培育。

艺术、体育类课程要针对学生喜欢此类课程和活动的特点,在艺术、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潜移默化地传授先进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信息技术类课程,要突出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抵制不良信息,提高网络免疫能力。

学科德育的有效落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在内容上蕴含于学科教学内容之中,在操作上受到学科教学的制约。各学科的知识是由浅入深的整体结构体系,德育内容也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各学科无论在横向或纵向上都构成一个内在逻辑结构严密的整体,因此,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同时,学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因此,学科德育又具有层次性特点。学科德育要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的增长、心理的发展、认知规律的序列发展,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4.学科德育的方法

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归纳如下:第一,资料分析方法。主要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物理《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课中,利用我国自行研制原子弹时老一代科学家们艰苦奋斗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顽强攻关的航天精神教育;生物、科学课程利用对人造成危害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禁毒教育。第二,情景模拟方法。通过真实情境或模拟情景的体验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也是最受学生喜爱的方法之一。第三,激疑设问方法。教师提出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讨,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获得启迪。第四,榜样激励方法。学科德育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优秀的典范,会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也会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人类榜样对学生的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二、学科德育的教学实践

各学科教研员依据学科教学内容、特点,在教学中努力探索、实践,总结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的成功案例,引导教师把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

市级教研员、区县教研员和骨干教师采取合作研究模式,与一线教师一起开展教学设计,探索各学科德育的规律,推出具有引导和示范价值的学科德育教学研究课例、案例。

如历史课程。历史是德育的源泉,也是德育的有效载体,有的教师利用教材中仅20多字的有关的历史事实,抓住学生探究的兴趣,将这一历史内容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研究。历史组的教师们将学生收集到的的相关资料制成网页,供学生学习、研讨、交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探究有关的历史问题。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学生通过对史实的分析,深切地感到不仅是人类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残暴记录,也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历史,日军的暴行永远不能忘记也不能饶恕。学习后学生在校园的局域网上发表了很多肺腑之言,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结合日本当局的暧昧态度和日本右翼分子军国主义的猖狂行径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理科课程是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重要课程,如:生物课程生命科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对人文精神以及道德伦理教育内容在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剪纸拼人脸活动来模拟遗传信息对人的一张脸上各个器官的控制,并在贴出的人脸旁边贴上决定这张人脸的遗传信息序列,让学生认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引导学生知道“这就是为什么你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彰显每个人的个性,体现人文精神。同时利用“多利羊”寻找妈妈的小品表演,让学生了解,在“多利羊”的诞生过程中,没有提供母羊的完整细胞核,因为只有细胞核才是遗传的信息库,所以多利羊既没有妈妈,也没有爸爸。教师注意挖掘课程内容,自然而然与德育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让学生懂得克隆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过无数次的科学尝试才获得成功的,科学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历程,要树立科学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艺术课程重在珍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明传承,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激发他们奋勇拼搏的精神。如中学音乐课程《可爱的家》,教学目标是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到家庭的温暖,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操劳。教师先从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导入,让学生感受身在异乡强烈的思乡心情,然后让学生分部合唱《可爱的家》,感受音乐内在的情感。体验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歌手韩红收养了贵州麻岭缆车事故中幸存的小男孩,韩红还以这个故事为背景创作了歌曲《天亮了》。伴随着歌曲,学生听完这一感人的故事,被深深地打动了,很多学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教师对歌曲的艺术处理突出了个性化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家、对亲情的认识和理解,从爱家、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献爱心,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萌生对祖国的报效之情。

以上例举的3个课例是一线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德育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常态教学中有效实施德育的良好状态,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长期以来,在德育上花的力气大,但成效不显著,灌输和说教的痕迹仍较为明显,教育内容成人化也是制约道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有效体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对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内容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德育,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帮助教师摸索出一套可操作且行之有效的学科德育教学参考文本。

三、研制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为加强中小学各学科德育研究,北京市教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工作意见》,从行政角度以文件指导的形式给予支持。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同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指导意见(试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为教师教学提供宏观性的导向,指导全市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

研制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目的在于深入理解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内涵,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从学科所蕴涵的德育内容出发,研究教学内容与德育的关系,为一线教师提供典型性、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和活动建议,并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附有教学案例,供教师交流研讨。借助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引导教师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将各学科育人目标落实在知识传授中,在全市范围形成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的良好氛围。中心利用不同形式和不同层面的研讨活动,提高教师对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德育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化,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学中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学科德育范畴。该部分根据各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简要、清晰地阐释了该学科德育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要求,对新课程各学科教育目标进行认真的分析、梳理和提炼。

例:初中英语学科德育范畴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健康人格、文明行为等,提高学生跨文化的理解与交际能力;中学物理学科德育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等,培养学生利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社会责任感。

――学科德育主要内容、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该部分主要以表格的形式,以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蓝本,着重分析、把握每一部分教学内容承载的德育内容及德育目标,并提出教学活动及教学策略建议。(见表一)

――学科德育教学案例及评析。该部分列出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科德育成功案例,并从德育实施策略、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评析。

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义――我可爱的家乡》一课的评析摘要。

本课例根据顺义区地方教材内容设计,引导同学在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等活动后交流互动,在参与中分享。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恰当选择德育实施内容。本课内容德育点比较丰富,教师没有泛泛设计,而是精心选择了家乡学校、家乡农业、家乡工业、家乡奥运4个极有代表性的实践内容,与学生生活也非常贴近。

二是准确挖掘德育资源。教材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教师能够紧紧围绕“知家乡、爱家乡”这一主线,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的机会,利用了家乡的地方资源。

三是亲身体验得到感悟。实践活动中学生亲自参加采访等活动,小组查阅相关资料,亲历亲为了顺义的人和事,发现了家乡的美,了解了家乡的先进农业生产,以及世界啤酒十强企业……热爱家乡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推进,高中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注重从顺应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理念出发,结合模块教学的特点,从各学科必修模块内容教育教学的要求出发进行研制与初步实验工作。

四、评价反馈机制的初步探索

目前,广大教师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方法,但对学科德育的评价既缺乏可操作的评价方法,更缺乏评价的理论,学校领导也往往仅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的教学状况,对学科德育落实状况缺乏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针对这一问题,中心在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进一步把各学科育人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并探索有效的评价方法,注重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调控功能。将思想道德教育评价内容也体现在学生学业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价之中,以评价促进教师树立全面育人的意识,让德育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使每位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增强学科德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应该看到,道德教育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等同于知识评价,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应具有独特性。对于知识传授来说,学生学完若干内容后,可以用纸笔测验的方法进行检测,用一些知识性的题目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学习的效果。道德教育不是知识训练,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倡导重在体验的道德教育,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真实的感受。我们深切体会到当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设计和实施,都注重对深蕴的德育价值发掘时,师生才能共同获得对道德的真挚感悟。

篇4

引言:

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所有学校严抓的教育方向,因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与学生学习成绩一样,都是保证学生未来可以发展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基础。本文将从目前我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入手,详细分析应当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顺应时展潮流,完善德育教育工作

只要从事教育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德育工作是繁重且琐碎的 ,在一定程度上,德育工作 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工作的成败。因此, 工作要求我们不能有一点马虎,也不能有丝毫懈怠,我们 肩上所肩负的责任艰,始终把“以德育人”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并深知言传身教的作用,平时给学生安排工作时,不是一安排完工作就不了了之,而是及时检查工作的落实情况。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就首先自己做到。充分利用每周一的班会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无神论教育。让他们懂得相互之间团结协作,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体谅、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优良班风模式。在政治思想上让他们旗帜鲜明的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让他们充分懂得什么是爱国,怎样才能使各民族之间保持团结和睦的关系,让学生感恩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感恩党对我们少数民族教育的关怀,感恩祖国让我们拥有幸福生活。把学生从小培养成为政治上过硬道德上合格的人才。让学生们可以明白目前我们正在享受的幸福生活是当年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通过让学生多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始终秉承平等对待的原则来面对所有学生,认真对待学生们的情感,与其成为朋友。和学生构建和谐相处的师生关系,减少学生的压力。在课下时候经常和同学相互交谈、沟通,了解学生生活情况与学习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解决他们的问题,让所有学生共同进步,营造学习比拼的分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让学生们进行自我管理,锻炼学生组织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其社会主义观念。让所有学生都可以感受的自己的存在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性,在不断培养学生爱好的同时拓宽学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基于此,我们 力求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在文明礼仪教育上取得突破,并以此带动学校其它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立足于抓好这一最基础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