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建筑材料实训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1-02 00:14: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建筑材料实训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建筑材料实训总结

篇1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下的的课程评价标准已成为困扰和扼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瓶颈[1]。因此重塑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关于建筑材料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也早已展开[2,3]。在德国,由于其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各种实践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已较为成熟、完善。而在国内,笔者在诸多高校调研后发现,实践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应用中,但建筑材料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还处于理论考核占60%,实践考核占40%的阶段,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完全由期末的一张试卷来决定学生的成绩,这种笼统的考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太大的促进,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有效的处理工程实际中有关材料方面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建筑材料课程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

建筑材料课是建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主要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强调工学结合办学特色的高职高专“建筑材料”更是侧重于学习建筑工程用各种材料的性能、检测方法、质量控制和应用的一门专业基础技术课[4,5],也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针对施工员、监理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岗位的核心课程之一。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点,实践教学包括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两部分,在实践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材料检测技能和材料质量鉴别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中强化团结协作意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炼。包括安全教育、质量意识强化、突发事件应对、各工种之间的协作,能将实际所学的建筑材料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等。

二、当前建筑材料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笔者从对历年来毕业生的回访情况和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大三顶岗实践答辩情况发现:好多毕业生懂建筑材料的理论知识但却并不能将实际所学的建筑材料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他们不会正确取样、不会检测、不会判别更不会合理应用,也不能做到正确储存材料。

1.注重试验过程考核,忽视现场应用考核

建筑材料的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告诉学生材料的检测实验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试验材料,由学生亲手操作试验仪器按照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来试验,这样学生就清晰的记住了试验过程,但前期的材料的现场取样和后期的材料质量事故分析做的不足。而在真正的实际施工中,材料的试验过程往往是由质检站来完成,而材料员、施工员们的主要工作做的还是材料的取样送检和合理应用,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际应用时感觉到关于材料的知识似懂很多但却不会用到实际中。

在施工现场材料堆放,贮存的方面,同样存在不正确的做法,目前在教学中在讲到每一种材料的时候,教师会告诉学生贮存和堆放的注意事项,没在现场干过的学生往往学了就忘,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场地狭小经常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材料堆放形式,这些细节忽视后会给以后材料使用中带来很大的不便,造成材料浪费甚至由于错用材料而导致工程质量事故,如果能有一个仿施工现场的材料场地,让学生在试验前从材料料堆上自己按规定要求取样、标记,按要求贮存,那就能真正培养学生现场处理有关材料方面问题的能力了。

2试验项目的开出率不高,考核难

目前我校建筑材料实训室开出的项目主要有水泥的强度、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检测,砂子堆积密度和筛分析试验,混凝土和易性和强度的测定等试验,总体开出率并不高,像水泥的体积安定性,防水卷材的相关试验,以及混凝土的抗冻、抗渗性等常用材料的性能检测都无法开出,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试验大都所需时间长,两节课学生无法完成,指导实训的老师较少,各班级实训时间冲突大,关于这些实训项目的考核就没法进行,如果能建立开放性的试验室,有专职试验老师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时间预约试验,试验项目就能多开出,学生实训的机会也会增多。

3.施工现场教学考核实施难

建筑工地的施工过程是为实际项目服务的,由于受到工程施工进度、时间、地点和交通的限制,学生很难在恰当的时间进入现场学习,而且现场与课程的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有限的工地学习完全满足不了课程的教学要求,现场教学考核就没法实现。

4.考评体系不完善

目前建筑材料实践教学的考评主要从试验过程和试验报告两方面进行考核,由于我院建工类学生每班学生人数较多,试验时每组成员较多,这就使有些学生在试验时插不上手,不爱动手的学生更容易在其中浑水摸鱼,蒙混过关,试验结束后互相抄袭试验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不一定能全面提高。如果制定一套严格的考评体系,从实验准备、试验过程、试验结果处理、试验场地清理、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全面考核,课程结束后随机抽考学生,或者让学生互评,自评,严格的考评体系必将促进学生试验时认真完成,相互协作,从而有利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提高建筑材料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

1.研究制定一套严格、完善的考评体系,

在沿用建材材料课程理论和实践双向考核的基础上,将原有建筑材料课程“理论实践四六分”(理论考核占60%,实践考核占40%)的考核方式调整为“理论实践五五分”(理论考核占50%,实践考核占50%),而实践考核从鉴别材料、材料取样、实验准备、试验过

程、试验结果处理、试验场地清理、材料贮存、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全面考核,课程结束后随机抽考学生,在学生互评,自评的基础上给出教师评价意见,让学生明确只有真正学会了才能通过考核。从教学目标而言,学生通过了考评其必然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达到零距离上岗。该考评体系大致指标构成、所占分值及考核场所如下:

2.编写教材《建筑材料综合实训指导书》

最近几年,建筑行业关于建筑材料的检测推行了好多项新的标准,而我校所用的建筑材料实训指导书是按原有旧标准编制的,已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也与该研究的考评体系不一致,结合目前建材实训室能开出的实训项目和即将要开出的实训项目编写教材《建筑材料综合实训指导书》,书中应涵盖实训任务、实训过程指导、实训总结考评等内容,便于学生在实训时参考和课后总结学习。

3.设置开放性实训室

有些实验及考核不能在2节课内完成。如:水泥的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的检测需要较长的测定时间,则可采用开放实验室,学生利用课间、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完成实验,这样既保证了重点知识的学习,又保证了实验教学的完整性。同时开放实验室,也为师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与平台。

4.进行综合仿真实训:

综合实训模拟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从材料的进场、验收,取样和送样检测的工作过程和检测单位对送检材料的检测的工作过程的仿真训练。如施工方:水泥材料进场水泥的验收水泥取样水泥送检;检测方:水泥取样水泥细度检测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检测水泥胶砂标准件制作水泥抗折、抗压强度检测等的工作全过程。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工作”,使学生对今后的就业岗位的工作有基本的认识与实践。

总之,建筑材料实践教学改革是将建筑材料实践教学划分为实验检测、现场应用及考核评价三大模块,按照先开展理论教学,再开展实验教学,最后向施工现场教学推进,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建筑材料实践教学重实验过程,轻材料取样和实际应用的模式[6]。通过实验检测部分培养学生分析检测常用建筑材料的能力,通过现场应用及考评模块使学生学会在施工现场如何取样,如何堆放储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从而真正地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张兰芳,高校建筑材料实验课的教学改革研究[J] 《山西建筑》 2010年6月 第16期

[2]杨玉泉,《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初探[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1年11月21

[3]穆忠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安航空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05期

篇2

前言

“中高职衔接”是指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联合起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技术工人的学历要求、技能水平以及素质结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毕业的学生不再能完全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2],而中高职衔接又能解决高职院校生源日益紧张的问题[3]。所以,中高职衔接是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实施中高职的衔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于2011年联合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学院等多家学院,和无锡市建设局以及二十多家建筑企业共同组建了无锡市建设职业教育集团。依托这个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展了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中高职“3+2”衔接试点。本专业学生在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完成3年中职学段学习,达到中职毕业标准的,可获得本专业中职学历证书,并升段进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进行高职学段学习。完成2年高职学段学习,达到高职毕业标准的,获得本专业大专学历证书。然而,“3+2”中高职衔接虽然已经推行数年,却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体系构建重复、高职招考政策不够完善等[4]。

2中高职衔接“3+2”学生的特点

中职院校上来的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大部分的学生较高职学生比起来习惯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加上中职院校重技能、轻理论,导致“3+2”的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的掌握有一定障碍,从而限制对专业实训技能的理解,最终影响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和终身发展。

3《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及改革的原因

为了更好地掌握该课程在学生岗位中的作用,笔者对已经毕业且就业于建筑岗位的三届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人数共达380人。其中72%的调研者觉得“该课程对现在的工作有帮助”,19%的调研者觉得“该课程对现在的工作帮助很大,非常重要”,仅9%的调研者觉得“该课程对工作没什么帮助”。由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建筑材料》课程的重要性,也正是因此,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阶段都开设了该课程,但课程内容却有一定的重复性。这既导致了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又导致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除了内容的重复,《建筑材料》的理论知识繁复,各章节之间联系较小,加上传统的理论教学又以教师板书讲课为主,对于中职上来的学生而言,部分学习内容又已经学习过,所以在学习中更容易觉得枯燥乏味,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被扼杀。因此,针对中职生已有的建筑材料学背景,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改革的方向之一。《建筑材料》课程还是一门实践性需求较高的课程,除了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用途外,更要学生掌握各类建筑材料的取样和性能检测分析,中职教育阶段该课程的实训基本没有,而到了高职阶段,技能实训的安排只有课程总课时的17%。笔者针对这一点对3届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其中87%的调研者觉得“应该增加实训环节”,10%的调研者“无所谓”,3%的调研者觉得“不需要”。教学服务于就业,岗位对于实践需求更高,那么在教学环节中就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加深实践教学的力度。

4《建筑材料》课程改革的方式

1)理论和实践课时的重新分配。传统教学模式中,总课时60学时,理论占了50学时,实训仅10学时。改革后的《建筑材料》课程理论学时和实训学时各占50%。增加实训环节后,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对于“3+2”中职上来的学生,与其坐在教室听老师讲,不如进入实训室自己做。2)教学团队成员的增加。传统的课程授课仅仅是以高校教师为主,改革后的《建筑材料》课程除了高校教师授课外,还会请相关企业的工作人员或介绍新材料、或针对某一章节的内容向学生讲评案例。高校教师虽然有扎实的知识储备,但对于不断出现的新型建筑材料肯定没有直触行业的工程师熟悉,请企业的工作人员向学生介绍新型的建筑材料,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企业员工利用某个案例讲述具体建材的知识点及应用,会使授课更加生动更加具体,也更有说服力。3)教学场所的增加。传统的《建筑材料》课程授课以教室为主,实训室为辅。改革后的课程上课除了教室和实训室外,还增加了相关的公司企业,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去。首先,通过接触企业各岗位,了解《建筑材料》在各岗位中的作用;其次,让公司员工带领学生进行各种建筑材料的取样、检测和分析,使实训环节不再简单地局限于校内的实训基地,而是真正地和相关岗位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公司、了解岗位避免盲目就业,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教学资料的改革。传统的《建筑材料》课程使用高职高专土建系列的规划教材,该教材虽内容齐全,但对于“3+2”中高职衔接的学生而言,却存在着内容重复、部分理论知识过于深奥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3+2”中高职衔接5年来的教学经验,该专业《建筑材料》课程的授课团队特意编写了针对性更强的教材,该教材于2016年出版,教材中删减了中职教育已经讲授过的基本建筑材料的部分理论知识,增加了建筑材料的检测和分析,并增加了近五年内建筑领域出现并应用广泛的新型建筑材料的相关知识。通过近一年的使用,发现“3+2”的学生对于这一本“量身定做”的教材接受程度更高。5)授课模式的变化。以往《建筑材料》课程的授课模式都是“理论+实训”的传统模式,而改革后的新型授课模式除了传统模式外,增加了“学徒”模式。即学生以“学徒”的形式“拜”公司的员工为“师傅”,由“师傅”带“学徒”,把“师傅”多年积攒下来的建筑材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都传授给“学徒”,并对学徒进行一定的考查。这种看似复古、实则创新的“学徒”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培养动手能力更强、技能更高的学生。6)课程考核模式的变化。以往《建筑材料》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平时20%+期末考试80%”,改革后的《建筑材料》考核方式则变为“平时30%+期末考试50%+学徒分数20%”。这种考核方式更注重学生的能力考核,避免“生搬硬套”“纸上谈兵”的学生出现,也更加符合中高职“3+2”学生的特点。

5《建筑材料》课程改革的实施及效果比较

为了具体研究并考查《建筑材料》课程改革措施的有效性,笔者选择了建筑工程技术中高职衔接“3+2”专业的学生,将其分为A、B两个班级,两个班级实行不同的教学模式(见表1),并在每个知识模块教授完毕后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检测,检测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采用新型教学模式的A班在每个知识模块的考核中理论题和得分率和B班差不多,而应用类题型的得分率则明显高于B班。由此可见,《建筑材料》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不会降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反而会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最明显的教学效果差异体现在技能检测方面,见表3。改革后的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大幅度提高了实训时间,由原来的10学时增加到了30学时,这样可以增加更多的技能项目练习。其次,新型的教学模式从多方面增强了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非常有帮助。技能检测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技能项目,能独立按时完成的即算通过。从表3可以看出,A班的学生在各个技能项目上通过率明显高于B班,表明A班的学生对于建筑材料性能的检测和分析能力更强。

6总结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中高职良好衔接的重中之重[5],《建筑材料》课程的改革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内容之一。明确课程自身的特点,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使中高职衔接“3+2”的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相关内容,为真正成为一线技能型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S].

[2]金恩平,任伟.关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53-54.

[3]程宜康,李平.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21(3):102-103.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3-0068-02

近年来,在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培养出了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比较多,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改的重点。目前,大多数高职教师无论从教材的编写、讲授的内容还是教师个人的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本科教育的模式,并没有突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鉴于此种情况,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在此大环境下,作者通过分析研究《建筑材料》课程的性质及其特点[2,3],结合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精品(重点)课程建设的改革成果,谈谈对该课程教学的一些看法。《建筑材料》是工民建相关各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建筑上常用建筑材料的组成、性质、质量检验标准和方法以及应用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同时是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课程。

一、课程目标及教学思路

《建筑材料》课程总体目标是在掌握常用材料技术性质、特性、应用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材料进行检测、验收的基本理论和动手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也为从事材料检测、验收、施工等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验基础。为此,作者结合教学经验及多次修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材料》课程标准的经历,将《建筑材料》课程总体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大块。1.知识目标a.无机胶凝材料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b.混凝土组成材料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c.混凝土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配合比确定、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d.砂浆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配合比确定、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e.钢材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f.防水材料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g.其他材料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2.能力目标a.能根据工程所处的环境、工程质量要求不同,合理选用建筑材料。b.能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对常用建筑材料进行见证取样、送检。c.能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进行试件制作、各项技术性能指标检测、材料质量评价。d.能正确合理地填写、阅读材料质量检测报告单。e.能根据国家标准、规范确定混凝土、砂浆配合比,并填写配合比通知书。因此,教师的教学思路应该与以往教学方式完全不同,应该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做到理论知识少讲、够用就行,增大实践教学比例。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工作能力,完全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二、教学内容

针对建筑大类专业高职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教学内容应各类材料的质量检测及工程应用作为重点,同时应酌情加入一些新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4]。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来工作进入工作岗位,能应用建筑材料相关知识去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目前市面上出现的教材存在普遍问题,传统建筑材料水泥、普通混凝土、钢材等常用建筑材料的理论知识占有的篇幅很大,出现的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教材对此都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达到及时更新。那么就需要校企合作,在教学内容上做出相应调整与补充,做到在讲授传统材料的同时,也要涉及工程中应用较普遍的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其一可以使学生们了解更新的材料咨询,毕业再工地上若涉及新材料、新产品,让学生也能很快上手工作;其二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

《建筑材料》课程大多数老师都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均以理论讲述为主导,试验操作为辅助。建筑材料类别比较多,知识点较分散,逻辑关系也不强,计算理论难懂[5],这使得刚走进大学学习的同学对于学习方法不得要领,导致学生对该课程感觉枯燥,缺乏学习兴趣。深究其原因,作者认为教学方法不当起主导作用。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建筑材料》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作者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总结,提出了以下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将“做”安排在“学”的过程中,利用校内“学“”做”合一的理实一体实训室进行教学,边学边做,实现学做合一;二是将“做”穿插在“情境引领”教学设计中的“X+1”模式中,即当完成一个学习情境的课堂教学后,即停课进行该学习情境的仿真实训,实现大的“学工交替”循环。针对情境化教学提出贯穿理论和实训教学过程的工学交替“八步教学法”。第一步:创设情境,通过引入典型工程案例、创设问题等多手段创建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步:明确任务。让学生明确每个学习情境下的具体学习目标,以及完成该学习目标后应达到的岗位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学习目标与岗位技能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步:知识准备。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教学或者理实一体化教室来完成这一教与学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需要完成相关基础知识的准备工作。第四步:实训计划。由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实训计划,并结合实训指导书将实训要求下达给学习小组。第五步:操作决策。操作决策主要是学习小组的组长根据实训计划分解安排每个学习组员的实训岗位分工和工作职能。这一环节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岗位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第六步:动手实践。各学习小组团队协作共同完成老师下达的实训计划。该环节即检验了各小组知识准备的情况,同时也锻炼学习成员的实践操作能力。第七步:三方评估。通过每个学习小组的自评、各个学习小组间的互评、教师最终的点评对学习质量检查,完成学习成果的检测。第八步:问题反馈。每完成一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小组和教师对此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教师协助分析,找出问题,纠正不足。整个学习过程可以逐步提高学习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场地

针对《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模式的要求,需要将授课地点从普通教室移至建筑材料实训室。首先,对于每类建筑材料学生都会有直观认识。其次,在讲解材料性质的同时,可以进行一些演示实验。比如讲解石灰的特性时,可以演示石灰加水后的放热和体积膨胀的特点后,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最后,针对高职教育的能力要求特点,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建筑材料》需要培养学生的材料检测能力,这就需要建筑材料实训室发挥教学作用,为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提供场所。

五、考核方法

本课程是典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因此,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为主的三方评价机制,即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结合工学结合的“八步教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分组形式进行,在完成每个学习情境学习过程后,都需要由学生自己和组长对组员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占20%),然后由专任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完成实训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过程性评价(专任教师占20%,实训指导教师占20%),最后再结合期末笔试成绩(40%)进行综合评价,得到课程的总评成绩(百分制)。六、结束语以高职教育的特点为主导,对《建筑材料》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几点改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虽然简单的一次教学模式改革不能取到青云直上的教学效果,它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摸索过程,需要所有从事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共同努力,才能让我国的职业教育向前迈出一大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Z].北京:教育部,2006.

[2]蔡丽朋.建筑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赵华玮.建筑材料应用与检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篇4

二、项目驱动法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前的实验教学内容分散,各实验项目之间相互独立。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目前的工程实际,依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建筑材料实验教学课程。首先开设一些简单的单项基础实验,如建筑原材料水泥、砂、石实验等,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些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加深对建筑材料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开设一些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加深学生对建筑材料性能的认识。对于这类综合性实验,分小组完成,每组人数基本为6~7人,可以自愿组合,也可以由指导教师指定,每个小组设置组长一名,组织小组成员定期开展讨论,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至于实验项目确定则结合学院实验仪器情况由教师指定或小组共同拟定实验课题,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混凝土耐久性(抗碳化、抗氯离子渗透性、抗冻性、硫酸盐侵蚀等)实验、工业废渣在水泥混凝土的应用等,根据拟定的题目确定初步的实验方案。指导教师针对实验方案进行指导、评价是否可行,确定可行后分小组进行实验。无论是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仪器的选择还是实施方案的确定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全部由每个小组自主完成,指导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并在重点、疑难环节上适当进行指导。当实验基本完成时,指导教师组织全体学生集中讨论和点评,总结各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要优点和出现的问题,当实验结束后,针对小组成员在实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结合实验报告的撰写和项目实验结果给定学生实验成绩。通过这一教学方法改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调动,由于实验项目不固定,并且部分实验项目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学生自然会为了达到预期实验结果不断思考。通过资料的查阅和小组的讨论,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分析素养,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内容改革

改革前的建筑材料实验内容绝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7],基本以一些传统的无机/有机材料为主。如水泥实验、混凝土骨料实验、砂浆实验等一些基础的建筑材料的性能实验,也包括一些墙砖、防水材料等装饰工程材料的性能实验。结合当前的工程实际以及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实验课程划分为单项项目的实训教学与综合实训两部分。(1)对于单项项目的实训,以加强学生的概念理解与实验技能为主,例如:在水泥凝结时间这一实训项目中,根据实验规程,由加水时算起,至试针沉入净浆底板上0.5~1.0mm时,所经历的时间为初凝时间;试针沉入净浆中不超过1.0mm所经历的时间为终凝时间。这样就可以简单直接地使学生了解理论教学中水泥的“凝结”和“硬化”、“初凝”和“终凝”等一些成对出现的概念。(2)对于综合实验,则模拟真实的工作任务,指导教师仅提供原材料,提出设计要求,指出建筑材料欲使用的施工部位,其他工作则由学生组成项目组共同完成。比如:布置一个外墙混凝土材料性能实验,要求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各科知识,对砂子、石子等组成材料的各项性能参数进行实验检测,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混配后混凝土性能实验。通过实训项目,可锻炼学生多项建筑材料实验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工配合,提高了合作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考核方式改革

教学改革前,由于实验项目固定、单一,成绩评定主要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提问和实验报告完成质量。由于多组次实验项目相同,因此实验报告雷同现象比较突出,学生抄袭现象严重;而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问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提问到,因此学生成绩不可避免有一定的偏差。通过教学改革,对建筑材料实验成绩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学生成绩的评定由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及文献查阅能力和实验讨论表现四部分构成。实验操作技能主要根据学生在建筑材料基本物理性能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定。文献查阅能力要求学生根据布置的实验任务,查阅需要进行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对整个项目小组共同评定。实验讨论表现则是针对项目小组中的各个成员,根据他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工作态度进行评定。实验报告中的基础技能部分要求全部学生按照操作步骤书写,综合实验部分则每个项目小组各自撰写不同的任务。学生实验成绩评价体系更具体、丰满,减少了教师的主观评分比重,学生为表现自己的能力,自然在实验过程中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努力。

篇5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历史原因造成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有两个先天不足,一是汉语言上的学习障碍,二是中学文化基础薄弱,这给建筑工程专业培养带来较大的困难。《建筑材料与检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学科较多,且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但是,目前的很多学校对这门课的开设大多数注重于理论教育,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动手能力强于理论学习的少数民族而言,这种教学模式不太合适。

在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中,如何优化《建筑材料与检测》的课堂结构,完善理论知R和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1少数民族的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应该讲,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许多的努力。但随着国家大力促进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现有的少数民族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今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的重要性在认识上不足,对人才市场需求要素重视不够以及少数民族工科大学生本身特点的研究认识也不够深入,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缺少效益评估和总结,还有办学资源上的局限性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工科教育发展和就业率的提高。

目前西部地区高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数比例不小,如何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开发合理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用人单位认可、愿意接收的毕业生,这是高校要下大力气研究的课题。

2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特点

目前,“建筑材料与检测”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传统旧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还是一成不变,把课本内容知识直接全部照搬给学生或者是随意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而且,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明确具体的实验目标,没有对学生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调查,没有了解学生们的内心所需,都只是一味笼统地给学生们做实验指导,教学实施力度薄弱,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导致学生们学习兴致不高,无法把握学习目标和方向。

工作过程教学是依托于实际工作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以实现任务目标而按完整的工作程序来进行教学活动。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材料检测实训的教学设计包括知识讲授、任务模式、独立操作、技能形成等几个阶段。教师通过学习情境的设计来下达检测任务,讲述必要的知识、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任务的方案;学生独立实施方案,教师负责实施过程中的解惑释疑;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新知识、新方法,再去独立解决问题,最后师生评价成果,使技能得以提高。这一过程,解决了《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落后、缺乏重点以及教学实施力度薄弱等缺点。

3面向少数民族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模式

《建筑材料与检测》的教学可以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知识理论基础差但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打破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任务实施、学生构建,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以强调“怎样检测”和“如何更适用”取代了传统课程开发重点是介绍“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更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采取以“工作任务为驱动”,遵循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这一普适性工作过程,强调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工程情境中学习,重复训练,得到岗位必须的工作过程经验的积累和强化,从而转化为某些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4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更加明确,学习兴趣及主动性有所提高,强化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明显提高。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与理论基础底子非常薄弱和《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模式传统,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打破专业理论知识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的工作任务需求,把职业活动作为教学主线,营造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讲义以及实训指导书,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对《建筑材料与检测》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陈峦,马小洁,姜波,等.新疆少数民族工科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7):138-139.

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028-02

建筑材料检测是中职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土建施工员、检测员、质量员、材料员等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知识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基础支撑作用。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广西城市建设学校2012年的课题“准企业管理环境条件下中职建筑类专业建筑材料检测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获自治区一级教研课题立项,在该项研究与实践中,准企业管理环境的构建是本教研立项能够准确实施下去的先决条件。

构建准企业管理环境,主要从教师技师化、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化、教学内容项目化以及实验教学准企业化四大方面入手。

一、教师技师化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有生产建设一线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总结、交流、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准企业管理模式下,广西城市建设学校提出教师应由单一“专业教师”向“职业教师、专业技师”的职能转变,构建教师技师化团队。

构建教师技师化团队,教学团队中包含三种类型的老师:一是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全职老师;二是有行业工作经历且转行教学并具备两三年以上教学经验的全职老师;三是由经验丰富且善于组织中职学生学习的行业专家能手做兼职老师。再者,通过专业技能培训、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参加各类技能资格考试、强化教师技能化操作考核等措施引导团队教师技师化。

广西城市建设学校建筑材料检测课程的教师技师化团队建设遵循以上思路,团队中既有十几年教龄的“双师型”中年教师做学科带头人,也有在施工单位、大型检测类国企中工作过并且从事本课程教学两年以上的青年骨干教师,还有依托校企合作从本地大型检测公司中请来的专家能手兼职教学和实训指导。近年来,团队先后派遣教师赴河北城乡建设学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先后四人次在施工单位、工程检测公司顶岗挂职锻炼,五人考取了见证取样、主体结构和公路水运检测上岗资格,三人担任广西区“关键岗位”质检(量)员、材料员等培训考核工作,取得了较好的锻炼效果。

二、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分工的不断细化,社会愈加需要大批职业化的专门人才。职业化包含由内而外三个层次的含义:首先,从业人员应该体现出一种职业素养,而不是依个人的兴趣行事;其次,从业人员应该掌握相当程度的专业技能;最后,职业化应该有本行业特定的行为规范或作业标准,而且从业人员做事要符合该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的要求。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以职业化的标准来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的清晰定位,适应职业特点的教学体系设计,符合职业特点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测评体系。

广西城市建设学校建筑材料检测课程教学对照土建施工员、检测员、质量员、材料员等职业岗位特点,制定了可操作的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通过图1所示的职业化人才培养,学生能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去考取至少一项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能很快胜任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如通过岗位证考核,学生能基本掌握工程现场常规建筑材料的主要技术性能,明确材料进场验收的技术指标;掌握常规建材质量检测的实验方法和规程,熟悉相应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管理要求;掌握材料质量检测的技术指标,具备阅读和编写实验报告、检测报告的能力;初步形成自主学习、系统学习的主观意识,以及交流沟通、踏实严谨、团结协作的职业品质。

三、教学内容项目化

传统教学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间的联系不密切。教学内容项目化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即学即用”的优点,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提高。

从宏观上讲,真正的项目化教学应该是以项目设计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项目通常是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重提炼出来,形成以项目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逻辑构建教学内容的课程开发和教学思路。工作任务的逻辑结构是课程项目化的基础,课程内容的重构、项目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展开都必须按照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及相互关系来构建。

建筑材料检测课程以工程试验检测员的技能鉴定要求为依据,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训练,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工程建设原材料质量检验及加工材料的设计、试配、检验等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有鉴于此,本课程设计四个不同项目类型(入门项目、初阶项目、高阶项目、拓展项目),每个项目分解为若干个模块对学生进行训练,模块及项目构成如图2所示。

图2

通过上述四个项目顺次训练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方向更加明确,专业综合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有效锻炼,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与实践操作能力。

四、实验教学准企业化

现代职业教育基本都认同,一个恰当的环境能对学生起到独特的、其他教学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当人对环境的某些因素产生从众感、认同感时,环境的影响是特别大的,学生可从该环境中顺利习得知识和受到感染。因此,实验教学准企业化包含如何构建准企业化的教学环境和如何在准企业环境下开展教学这两方面的内涵。

一是实训教学环境的准企业化。即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建设要与企业实际相符,如广西城市建设学校的建筑材料检测课程中涉及的实训设备及设备布置、环境要求都要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符,环境布置要引入企业文化。引入“准企业化”管理环境的课程改革目的是促使职校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熟悉企业、了解企业管理并能在毕业后顺利进入企业工作,让学生在准企业管理环境下“做中学”。

二是实验教学过程模拟企业生产岗位任务进行教学。按照岗位的分工,以项目或任务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真实岗位职能。“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实训课堂教学模式是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指导下,任课教师将教学活动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对接,将学习内容及企业化管理理念、质量控制及文化内涵等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提供咨询服务,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以完成工作目标位任务,以企业管理与工作要求为考核标准,逐步构建“岗位指导的PDCA实训课堂教学模式”,岗位指导的PDCA实训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将企业按照岗位要求的管理模式和工作过程方法运用于实验实训教学中,让学生通过P(策划)―D(实施)―C(检查)―A(评估改进)这一工作过程思维方法,完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五、实践效果及反思

经过多年课改与实践,广西城市建设学校在准企业管理环境条件的建设方面有一些总结和积累,学生整体表现为上课睡觉玩手机的少了,动手操作问“为什么”的多了。由于更接近实际工作环境,学生毕业后实习也更容易适应岗位要求,更容易上手。但作为广西区内唯一的建筑类中职学校,广西城市建设学校很多班级学生都在60人左右,这给准企业管理实训的建设规模带来很大压力,也给课改的专业老师带来不小挑战,如何在本课程教学改革中达到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班级规模、准企业化管理实训环境建设规模相协调的和谐局面,是课题组成员甚至是学校分管领导共同着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锦祝.高职实训教师技师化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2)

[2]张建国,窦世宏,彭青峰.职业化进程设计[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3]陈钢.“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实训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教育管理,2012(10)

篇7

《建筑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属专业基础课,其知识是土木工程专业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工作的基础,因而在土木工程教学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本专业的学生掌握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主要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品种规格、适用范围、检验方法及贮运知识,并了解有关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基本生产工艺,从而使学生能在今后的施工管理中正确、科学、合理地选材用材,并为后续课(如建筑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等)提供基础知识。

一、建筑材料课程特点

1.综合性强,系统性差,涉及知识面广

本课程涵盖了几十类上百种材料,有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材料、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内容繁杂,且各类材料自成体系,它们之间好像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在学习中无条理可循,易感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浓。

2.实践性强,逻辑性差,叙述性内容多,理论计算少

本课程主要内容是各类材料和工程密切相关的实验资料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概念多,经验性内容多,缺乏理论计算分析,难记、难学,难理解,这使得学生在习惯了数学、物理等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后,学习方法不得要领,逐渐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甚至放弃。

3.授课时数不断减少,使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加

若照本宣科,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只会越学越累,很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的感觉也很累,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根据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1.传统的课堂讲授

尽管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出现,但传统的课堂教学仍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如材料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研室活动时组织教师进行讨论,集体备课,各位教师提出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大家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对某一问题的处理达成共识,并应用在各自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法教学

注重课堂教学整体设计。以工程实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交流、分享观点,并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宽甸太平湾水利工程“进水口、洞群和溢洪道”标段(Ⅱ标)为提高泄水建筑物抵抗泥沙及高速水流的冲刷能力,选用原材料为早强型普通硅酸盐水泥,浇筑了28天的抗压强度达70Mpa的混凝土约50万m ,但都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裂缝,分析其裂缝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先阅读及看照片,再分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写在黑板上,然后各组相互提问辩论,学生就能深入思索所学理论知识,得出原材料选用不当的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运用学术专题讲座

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介绍科研成果,开阔学生的眼界。

4.各种试验相结合方式

采取基础试验、综合试验、创新试验三种形式相结合。通过基础试验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测试技能,并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综合试验,使学生能够通过灵活的应用理论知识和试验技能,解决综合性的问题。对于有兴趣的学生,安排创新试验,结合工程中出现的材料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教师指导等,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出试验方案,在学校试验室模拟完成工程现场的材料,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如在混凝土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测定组成材料性能、自己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按自己的配合比搅拌混凝土、若混凝土性能达不到要求,再进行调整。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能达到对混凝土性能进行调整,达到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顶用的培养要求。除了加强课堂实验教学外,还应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到工程实践中去,能巩固和充实课堂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如讲授混凝土质量控制时,可以让学生到工地进行调查,然后写报告,进行讨论。这样即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又培养了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多方面能力。

5.教学管理应以满足工学结合为目的

所谓教学管理,主要就是指学校对课程的管理,包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也包括与课程开发与建设相关的教学管理。如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要求教学必须在课堂、实训基地和企业中交替实施,要求学校能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制定出与校企合作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以使培养工学结合人才为模式的教学改革得以深入进行。

在《建筑材料》主讲教师队伍中,大部分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这些老师多数都曾参与工程设计、监理、施工管理等工作,为学生参观学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参观市内建材市场、施工现场、混凝土搅拌站,让学生亲身感受建筑材料的性能、生产、使用和销售情况。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建筑公司、监理公司、省内大建筑企业有很好的合作关系,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使之能够尽快了解、掌握,并且与实际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程为依据进行课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以形成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教学、做相结合的完美系统。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11-02

教育部2015年10月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一线教师进行的改革与创新从未停止,近年来自下而上发起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就成为了关注点和热点。

国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知识类的基础性课程运用更为广泛,但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互相穿插,有较多实验活动开展的课程应用较少,而《建筑材料》正是这样一门课程。本文旨在根据教育部有关改造传统教学模式的导向,基于对翻转课堂应用要求的分析,结合建筑材料课程特点,探讨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该课程教学应用的可行性,以提升教学质量。

一、翻转课堂应用及其要求

(一)翻转课堂的应用

自2012年起比较成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并逐渐引入国内,近年来在我国各个层次的教育中均广泛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1]。它是一种课下进行知识传递,课上完成知识消化吸收的教学模式。主要特征体现在:教学流程的重新构建;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等方面的改变。

(二)翻转课堂运用的要求

根据翻转课堂特征不难发现,除受具体课程的特点影响外,翻转课堂模式的运用并充分发挥优势要求教师具有相应能力并配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条件和资源。

1.教师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设计能力。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知识分布及授课对象特点,分析斟酌组织形成符合学习认知的层次性知识点分布,确定适合课前学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升华的内容;同时需要合理地进行教学程序设计,不但要针对具体环节如课堂讨论、小组交流进行组织,更重要的是实现课前、课堂和课后活动的良好衔接;其次,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互动和交往能力。她不仅仅只是师生互动,还应该包括活跃学生之间的互动,加深思想碰撞;交往能力则侧重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课堂,师生建立平等的基础,除相应的心理素质外,也要求教师针对对象的特点,在课堂内外以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方式、语言和行动进行交流,保证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顺畅和有效;再次,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除目前广泛使用的ppt以外,还要求教师可完成视频录制、剪辑供学生课前学习;熟练使用网络通讯软件或教学平台等进行师生互动等。

2.教学条件和资源方面。教师需要通过相应软(硬)件制作、加工学习资源并上传至网络平台;而学生需要通过相应软(硬)件进行学习和分享、交流;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则贯穿整个教学活动,除课堂阶段外均需要通过相应软(硬)件和网络进行。

如果说软硬件是实现有效翻转的工具,那么完善的课程资源就是实现翻转的载体。翻转课堂需基于相应的教学资源,在翻转课堂应用较为广泛的美国,正是有包括“可汗学院”在内的公益性组织及教师自己开发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视频资源使众多的翻转课堂得以实现。而且,学习资源不仅有“微课”类的视频资源,还包括实践性课程的实训条件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

二、《建筑材料》课程特点

(一)课程内容综合性强

土木类专业均开设《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结合专业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结构基本相同。以笔者所在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课程内容包括:材料的基本性质、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建筑砂浆、混凝土、钢材、墙体材料等,涵盖了主要的结构性和功能性材料。课程内容涉及建筑实体的方方面面,综合性较强,同时各种材料之间性能及应用相对独立,知识的系统性较差。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建筑材料》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理论与实践相互穿插。目前有关建筑材料性质、应用及检测仍通过理论部分进行讲授,再通过实验掌握部分建筑材料的检测技能并加深对材料性能的理解,根据学校实践条件差异,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的课时分配不尽相同。同时,由于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且相对独立,对应某一种建筑材料或者材料的某一方面性能均有对应的实践内容,因此理论与实践是相互穿插的。

(三)教学方法应用多样化

《建筑材料》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工程实际亦结合较为紧密,因此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效果较好,该方法是一种让学生在情境和任务中自主探索学习的教学方法,其与《建筑材料》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吻合,应用效果较好,且取得了不少教改成果。

但由于该课程综合性较强,且理论与实践相互穿插,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操作,未能实现知识及应用融会贯通,限制了“任务驱动”等教学法效果的发挥。特别是在任务驱动的第三阶段,学生自主、协助学习采用传统模式实施效果欠佳,资料收集和信息分析方向难以明确,效率较低。因此综合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应用较好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形成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成为了可能。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应用于建筑材料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程教师的分析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具有综合性较强的特点,教师不仅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也合理组织教学程序。通过对课堂理论讲授和材料性能检测实验进阶衔接的教学设计,教师具有了较强的教学组织设计能力。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故同时涉及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特别在实践操作部分,目前常规采用的是教师先演示,然后学生再实际操作的模式,不论是教师演示还是学生实操过程,师生之间均需要通过大量的交流互动保证实验过程安全、操作正确和结果合理。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积累了良好的互动能力。

经历多次课改以及各院校对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均具备了较强的ppt课件制作能力,资源检索、多媒体资源的获取和开发也具备一定基础,部分教师甚至已开展过翻转课堂模式应用的尝试[2]。

(二)教学条件和资源的分析

目前基于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的运用已经较为成熟,教师均拥有智能手机、计算机,学校亦有相应的教学资源和开发软件;学生均拥有智能手机、拥有计算机的比例逐渐提高;学校及城市网络覆盖良好,具备了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条件。

就课程资源而言,《建筑材料》课程的相关资源非常丰富,该课程与工程实际应用结合紧密,建筑材料应用案例资源充足,主要实验均有指导视频,大多数院校亦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实训条件或精品课程网站,通过教学团队针对性地补充和延伸,课程资源可以满足翻转课堂教学需求。

(三)翻转课堂与任务驱动结合的分析

1.以“任务”作为主线。把握《建筑材料》课程的主线:以“(钢筋)混凝土”技术性质和检测作为总任务目标建立框架,根据“(钢筋)混凝土”的材料组成和性能要求,将总任务分解为石灰(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砂、石、钢材等技术性质和检测的子任务,同时覆盖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功能性材料等相关知识内容。课程教学目标相应地细化至各子任务,而子任务作为实现具体教学目标的载体,应通过在创设的情景中下发、分析、完成和评价,达到相对应的教学目标,进而完成总任务实现课程的教学总目标。

2.以“翻转”凸显主体。不论是任务驱动还是翻转课堂教学法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后者更是将该要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翻转课堂在《建筑材料》课程的运用,可用于材料性质的理论部分,亦可用于实验操作的实践部分。就课前而言,对前者按照常规课程的要求,合理确定课前学习知识要点及范围,针对性地制作或搜集相关课件、微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对于后者除上述内容外,可结合课程特点增加材料检测交互实验(动画),在学习材料基本性质和检测仪器操作要求基础上课前完成材料检测交互实验。而课堂以及课后再对知识、操作技能予以完善和深化。通过上述形式实现对课程学习的翻转,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主动性,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以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模式开展教学。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模式的运用不是“任务”和“翻转”的简单拼接,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课程总体教学设计以“任务”为主线,在任务实施阶段结合子任务的特点和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翻转”:任务下发后,学生分组对任务目标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教师准备的教学资源自主开展学习并分组交流,再完成材料性质知识的学习和检测交互实验,最后由教师释疑并检查、评价学习效果。对于实验实践部分,对于操作简单的实验可实现“完全翻转”即:学生通过课下自主学习,课上直接完成实验实训再由教师检查评价;对于操作较为复杂的实验可采用“有限翻转”即学生通过交互实验演练并经教师释疑检查后再进行实验实训,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提升,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四、结语

任务驱动和翻转课堂教学法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两者的有机融合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可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学生基于任务情境开展学习,利用任务实施有限或完全翻转,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形成求知的良性循环。而且,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施所需教学资源等条件已经具备,将其作为《建筑材料》课程丰富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是可行的。

篇9

1.引言

《建筑材料与检测》为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水利水电施工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教师从工程应用出发,通过关注新材料的应用进行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调整,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质、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应用范围和保管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材料,以及对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检测。

2.课程特点

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此时还没有多少专业知识的学生虽然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浓厚,但本课程涉及的内容广、建筑材料种类多性质特点各异,课程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强,教学过程任务较重,如果不及时做好归纳、总结的教学引导工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容易导致学生从开始的好奇、热情逐渐失去耐心、信心。

3.改进教学方法

3.1理论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从教学方法上看,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教学内容采用课堂教师讲授、专题介绍、案例讨论、学生上讲台等方式;除按教学大纲讲授课程,还将科研成果作为专题,介绍给学生,开阔学生的眼界;每章授课内容完成后,布置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思考题,通过思考题的形式促进学生理解并复习本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阅读参考书、查阅科技文献资料的能力,使学生了解本行业的发展及研究动态。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互动式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安排少量学时作为讨论课,比如选择常见的建筑材料石灰、水泥在工程中应用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3.2实践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现场教学、实验等接触实践的教学方式来增强教学效果。

3.2.1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将课堂搬到实验室,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十分注意对不同情况分析的指导,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实验结果与操作技能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学习兴趣。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了解掌握基本实验知识、基本操作原理、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材料的最新技术标准和规范等内容,并且要求独立思考,独立做实验。这样,学生不仅能明显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作用,而且能发现自身的知识差距。从而主动学习,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可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生产现场,在现场观摩工人师傅拌制砂浆、配制混凝土、加工钢筋等工作;观察工程师在实验室如何鉴定材料的过程,并请他们讲解相关材料的质量标准。这样,既可使学生在实践中正确选用与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又可引导学生分析已竣工工程项目由于材料质量问题带来的质量缺陷。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和教师、同学、建设方、监理方和施工现场技术人员等进行人际交往,通过完成实训教学任务,学生也学会正确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培养专业热情,确立专业奋斗目标。

3.2.2学生主导实验。

实践教学前做好教学预习安排、实验小组任务划分等准备工作,在实验准备阶段,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有关实验装置的安装、仪器的调试等工作,让学生全面了解实验的全过程,进一步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实验老师只是启发和引导。从设计实验到数据结果分析全过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起帮助和指导作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可以向教师请教,但主要是自己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安排学生主导实训的实验任务,一方面可提高他们独立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从外界不断吸取工程实践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促进自身独立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3.3教学手段现代化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电教化、多媒体等)来增强教学效果,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主动探索,从而提升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

篇10

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 A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是振兴地方经济的有力武器,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高职的培养目标为: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掌握高新技术, 能参与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工作, 技术过硬、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建筑材料》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高职院校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应用、建筑材料的性能以及建筑材料试验检测技能等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如何根据《建筑材料》课程内容及特点,统筹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改进、完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培养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符合当今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无疑成为我们目前最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建筑材料》课程内容及特点

建筑材料是指修建建筑工程所用的材料,如土、石、砖、木、金属材料、混凝土以及各种防水材料、绝热材料、吸声材料等。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它的品种、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工程的使用功能和耐用年限,而且也制约着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法。《建筑材料》课程在高职院校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是通往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桥梁,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以及毕业后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学习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提供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并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够合理选用建筑材料和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奠定基础。《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1)内容庞杂且散,其中讲述的建筑材料品种繁多,涉及许多学科或课程,其名词、概念和专业术语较多,各种建筑材料相对独立。(2)该课程中公式推导较少,而大部分内容以叙述为主,许多内容为实践规律的总结。这使得部分学生在习惯了数学、物理这些逻辑性较强课程的学习方法以后,学习方法转不过弯,不得要领,逐渐失去了学好《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信心。甚至有部分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同学干脆就不听,在玩手机,听歌,吃零食,睡觉,看小说,甚至讲话,教学效果不理想。(3) 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组织好教学重点内容,科学地规划课时分配,在课时减少的前提下,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得《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2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现代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高等专业技术教育类型。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较高层次,它所培养的建设行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的职业综合素养和丰富的专业技能。高职教育的对象为高中毕业生或者具有高中同等学力的学生群体,属于高中后教育形式。针对高职院校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原有《建筑材料》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教学大纲编写力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突出认真细致、创新意识,强调动手能力,内容翔实,实例丰富,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同时,应及时地了解有关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要求以及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信息反馈,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调整《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前《建筑材料》这门课程仍然采用课堂讲解与课外实验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之上,缺乏感性认识。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各类建筑材料的应用以及工程实际应用的建筑材料了解得较少, 进而使得部分高职毕业的学生不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缺乏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建筑材料》课程是一门与社会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这就要求任教《建筑材料》课程的我们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少讲些,学生要做到多做些。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熟。目前《建筑材料》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材中高新技术含量低,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工艺不断出现的今天,建筑材料品种多达几十类上百种。材料的性能特点和施工中的工艺各不相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进行泛泛地讲授,学生是难以掌握的。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根据《建筑材料》教材的内容, 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 对教材中的材料的基本性能部分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2) 对教材中的传统材料与新材料部分采用讲授、参观和实验相结合教学方法;(3) 对教材中的材料检测手段采用实验考核的教学方法。总的来说, 任教于《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师要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信息的变化,在教学中重视以市场需求和实用性为主,及时向学生传导新信息、传授新工艺,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掌握建筑行业需要的、够用的建筑材料知识,使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发挥专业技术特长。

4 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培养建设行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专门人才为己任,这已成为高职教育界同仁的共识。教学内容是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针对《建筑材料》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庞杂且散、涉及方面多,缺乏系统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教材的选择方面, 教材的选择要有专业针对性,要选择一本好的、适合高职教育层次的教材。目前,高职院校开设《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专业很多,我们不能为了贪图方便,而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一本同样的《建筑材料》教材。适合的教材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自学。(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突出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简单介绍其他一般内容。(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部分是生产一线的施工员、试验员、质量员和材料员。因此,结构材料知识的学习应以强度为主,墙体材料的功用以维护功能为主。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工艺等发展速度快,而教材的编写与更新往往滞后于高新科技的发展,不能适应建筑产业及技术的不断调整和发展需要。为此,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需求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来选择教学内容。内容要体现建筑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反映现行规范(规程)、标准及工程技术发展动态,使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教学效果,即学生毕业以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所具备的能力,而且关注的是学生的水平能否达到行业中具体的能力标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把《建筑材料》课程作为考试课, 期末一张试卷,即为该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一张试卷的考核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它强调的是学生对《建筑材料》课程理论的掌握,忽视高职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查。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并未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而且,考核形式单一、枯燥,无法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质,阻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就必须将《建筑材料》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 即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结合起来,突出技能考核;个人实训考核与集体实训考核结合起来以及考核评分与考核评语结合起来。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更重要的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把考核重点放在实践技能上,把考核重点放在教学工作中。考核方式采取突出能力、灵活多样的方式。对理论性强的内容,采取学期末考试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对操作技能性较强的内容,则对学生平时上课的态度、完成作业的情况、试验过程的表现以及单项技能实际操作、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等综合方式进行考核。

随着建设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材料》课程建设还须不断地探索与完善,以满足社会对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相信只要师生齐心合力,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实践,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红芳,陈蓉琳. 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改进措施及转变方向[J].教育与职业,2014, (2):23―24.

[2]穆忠绵.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