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场考察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2-05-10 06:39: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土场考察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土场考察报告

篇1

一方巧美石 敲开古国门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最大变化,当是社会的变革。因为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二者相互依存,又互为因果。手工业的发达不仅为制玉业,也为农业提供改进了的技术力量,农业的丰收又给手工业以生活保障。按《文明史》的考察,这时的“手工业技术已非常发达”,而成为“重要的生产部门”。从余杭出土的大量玉器及其工艺的精湛来看,得有专业的玉工,才能做到。手工业已成为“重要的生产部门”,以及玉工的专业制作,也就不可能再兼顾农业,而与之分离了。

按摩尔根之说,文明时代“以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为始点”,恩格斯认同此说,觉得不够,又加了一句:“随着劳动分工与生产领域扩大,出现真正工业与艺术的时期,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良渚玉文化时代,虽然还没有发明和使用文字,但已出现劳动分工,生产领域正在扩大,又有了无愧于艺术品称号的玉器,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正因为有了这些因素,我们可以说,良渚玉文化时代的出现,将社会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即如《文明史》在“良渚文化”一节的结语中所说:“良渚文化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已接近文明社会的门槛。”

《文明史》在说这番话的时候(20世纪90年代),良渚古城遗址还深藏地下。待到进入21世纪,良渚古城惊现于世之时(2007年6月),蚩尤族人就不仅“接近文明社会的门槛”,甚而举步跨入“文明社会”的大门了。前面已经提到,“良渚古城”的重现,见证“良渚古国”的存在,而国家的出现,又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有国家必然要有城市。“良渚古城”,亦即“良渚古国”的国都。这个“国都”位于浙江余杭县境以莫角山为中心的三角地带。这一地带上的玉器最集中,数量最多,品种最齐全,制作最精美,蕴含最丰富。可以说,“良渚古城”是用玉镶嵌起来的。这座玉镶城,也无愧于“精美绝伦”的称誉。

拥有如此“精美绝伦”之玉的国,岂不就是“美玉之国”了么?这样一个以玉称奇之国,华夏大地,首屈一指,地球上也找不出第二个。

近年,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一件玉璧,璧面琢有两个疑似文字的符号,尚未成形。蚩尤族因为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记述,一直沿用汉字。汉字发明之初,曾将“玉”字写作“王”,甲骨文作《说文》释“王”之义曰:“王者,天下所归往也”。并引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王”又与“玉”同。《周礼·天官·九嫔》“赞玉 ”汉郑玄注:“故书玉为王,杜子春读为玉。”可见古时人们是王、玉不分的。能将天、地、人参通者就是王。即“天下所归往”之人。蚩尤为九黎之君,当然就是其族所归往的王,亦即良渚国的国王。

蚩尤族统领之国,拥有如此精美绝伦的宝玉,可见这位国王又与玉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王与玉已经融为一体了。而国家的出现,乃是文明时代的重要因素。这无异于说,良渚国的文明大门,是蚩尤族人用一方美石敲开的。

王者之器 国之瑰宝

琮王和钺王,不仅是其造型和纹饰的“精美绝伦”,更重要的是其在良渚国中的王者地位。这两件玉王同时出土于1号墓中,可见这位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同时又在11号墓中,发现了一起集中堆放的玉璧、龙首圆盘形玉饰、玉鱼等特殊玉器。5号墓还发现,后复原为由冠饰、钺身、端式组合,及木质柄部镶嵌玉粒的重器,即一件完整的玉钺。而这三座墓都集中在反山墓群里。

北桥遗址群编号⑴瑶山,不仅出土大量玉器,还发现祭坛遗址,在山丘上用堆土筑成,共三重。整个祭坛边壁整齐,转角方正,布局规范,系精心设计认真施工建成的。祭坛范围还发现12座墓,看起来像是由墓葬与祭坛合一的特殊建筑。

又在反山东南附近的莫角山,发现一座人工堆筑的大土墩,系大型礼仪性建筑基址。认为是良渚时期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的中心遗址。

考察报告》结语说:“反山墓地的科学发现,为研究良渚文化社会性质,提供了最重要的珍贵资料。

这份《考察报告》所记的内容,止于1993年(1995年由《东南文化》第2期刊载)。至2007年,浙江又传来惊人的消息,考古工作者复在余杭县瓶窑镇发现了古城遗址,位置正好在以莫角山为中心的地区,面积达290万平方米。为迄今华夏发现的最大古城(见《贵阳晚报》2007年12月1日《今日视点》版“中华第一古城”惊现浙江良渚)

在余杭遗址分布的文化区域,东以最初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西以莫角山和反山遗址,北以瑶山遗址各为一点,用直线连接,正好成一三角形,而今的宁杭公路即其底边。也就是说,余杭地区的良渚文化分布在今宁杭公路以北的三角地带。古城在西端,祭坛在最北的三角顶上。这里就是昔日蚩尤部落联盟的统治中心。《考察报告》在结语中,引苏秉琦的话说中国文明史的发展经历了“古国——方国——帝国”的话,并将“浙江余杭发现的良渚方国的礼仪建筑和祭坛墓地”与“红山古国的坛庙冢”相比拟,认为都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实物见证。

余杭地区所出土的玉器,仅是良渚文化区即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文化的局部。良渚文化号称“三大板块”,即太湖地区文化、宁绍地区文化及宁镇地区文化,而良渚(余杭)文化在太湖地区文化中所占的面积就这么个小三角。但因其是后期发展起来的,文化程度最发达,先期出现的文化遗址中所发现的玉器数量不多,却是源头,与余杭玉文化形成一个承先启后的玉文化系统,而余杭玉文化则是统领全局的纲。而以余杭玉文化为纲的良渚玉文化系统,正好与其统治中心,即“国都”相适应。

作为良渚国见证的实物,比比皆是。而首当其冲的,应为玉琮王和玉钺王。除了反山5号墓出土一件,琮王与钺王,瑶山大墓群又出土与之近似的一件。旁边还有祭坛,被认定为男觋女巫专用墓地。在良渚玉器的30多个品种中,最具代表性,堪称典型器。从1号墓陪葬的玉器既有琮王又有钺王来判断,其墓主人当是其国的王者。

反山墓群10号墓随葬的是玉璜、龙首圆牌形玉饰、玉鱼等特殊玉器;11号墓发现集中堆放的玉璧。按考古界称良渚玉文化的琮和钺,都具有权威性,而琮王和钺王,当是最高的权威。可见拥有“二王”的1号墓在反山墓群中居于主体地位,其次是拥有一件玉钺的5号墓,以及10号墓和11号墓。正如《考察报告》所说,其墓群“排列布局规整有序,有一定的总体格局”。

琮王纹饰图案为“神面纹”,即“神徽”。按《说文》对“灵”的释义:“灵,巫以玉事神”。也就是拥有最高权力的王,亦充当巫师,巫以玉事神。亦即对自然的崇拜。将自然界的鸟和兽的形象,及人的形象,幻化为神,而供奉之。

而作为一族和一国的最高统帅,其权力就是统筹全族和全国的生产生活,对外交往,一旦发生战争,即为最高统帅指挥作战。这时的“神面纹”,其形象也就成为“族徽”了。

至于钺王,其上琢的是简化兽面纹。《古玉之美》经过对良渚玉钺的考察,认为:“整个钺身加工精致,无使用痕迹,表明玉钺在当时是一种仪仗器。

仪仗器,虽与“神徽”、“族徽”不尽相同,但亦关系一国的威仪,非同一般。与琮王一样,都应尊其为王者之器,国之瑰宝。

这位王者是谁?不就是1号墓的墓主人么?这位王者,在这座具有总体格局的国都里,既是国王又是巫师,集政权和神权于一身,率领全族在长江下游广大地区,创建了声振寰宇的良渚文化。

1号墓主人作为良渚国的国王,既已寿终正寝,怎么蚩尤还在活着?原来说蚩尤为族称而非人名,在这里得到了证实。一位国王逝世了,又有继承者,其接替的国王亦为九黎族人,其君仍称蚩尤。已逝的国王因无文字记载,只留下一个考古文化符号:“1号墓主”。而九黎之君仍称蚩尤。

苍璧礼天 黄琮礼地

良渚文化1号墓主已长眠九泉,可是,并不因为他的寿终正寝,而使其所创建的文化从此断裂。

《文明史》在对良渚文化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后,有一段结语说:“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兽面纹形象以及各种玉制礼器如琮、璧等,很可能为以后的商、周文化所吸收,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

可是,中国历史教科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黄帝始祖——殷商文字——周的礼制——秦的统一——汉的兴盛。这是贯穿在中华文明史,亦即汉文化史上的一条主线,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正宗。历史留给国人的记忆,都是客观存在,毋庸置疑,但有缺环。而今良渚文化的发现,并已为商、周所吸收,而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物品,那缺环就给补上了。

《文明史》所说为商、周吸收的文化因素,主要指的是“礼器”,其中有玉制的琮、璧等。而琮和璧,乃是良渚玉文化中的典型器。商、周属于青铜时代,以铜器为其文化的重要标志。但亦有玉器。其器型也有琮和璧;周代不仅有玉琮和玉璧,甚且将琮和璧作为礼仪的重器。

良渚玉琮的典型器为方柱圆孔形,玉璧的典型器为块状圆形圆孔,商、周常见的玉琮和玉璧,其造型,与良渚玉器的琮和璧,是一致的;在用途上,商、周和良渚时期也都是用作礼器。而在时间上,良渚先出,当是源;商周继后,应为流。可见二者之间,有着承先启后的渊源关系。没有良渚玉文化开创在先,也就没有商周的后继传承。

文化的吸收和传承,并非原样照搬,而是根据自身的认识和需要。蚩尤族是重琮轻璧的,到了商、周却反过来,重璧,并将其与琮并列而且排在首位。《周礼·春官·大宗伯》规定:“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说文》对玉的释义为:“石之美者,有玉德”。孔老夫子又言道:“君子以玉比于德”,复将玉提升到最高的精神境界,而成为国人的道德规范,商周将良渚玉文化的吸收,遂纳入华夏并与红山文化融汇成汉文化的巨流,并形成制度,世代传承。

王既不再 铸金铸银

商周对良渚文化的传承,是为分流,即融入汉文化的一支。蚩尤虽然败在黄帝的手下,但其雄风犹存。

蚩尤后裔苗族,虽经尧、舜、禹等历代王朝多次征讨,而流落西南(以下以清水江流域为例),成为弱势族体,仍不甘示弱,复振作精神,重新安居立业。由于元气大伤,王既不再,只能铸金铸银。王,一字双关。既指九黎之君,又为玉之古称。蚩尤又已作古,仙化归天(大自然)。清水江流域杉林覆盖,已无玉可寻。《苗族古歌》口传族史,有“运金运银”一章,说的是苗族祖先将如蛋的天和地撑开以后,还不稳固,又用金子和银子铸造12根金柱和银柱,将天支撑牢固。又用金子铸造金太阳,用银子铸造银月亮,于是白天有太阳照射,夜晚有月亮放光。人类才过上安详的生活。

苗族口传史,是经过洪水泛滥、逃难来到黔中大地以后,回忆古时候,并将现实与往古相比照而重现的印象。古与今交错杂糅,往古的记忆比较模糊,而现实则清晰如镜,给人们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考古工作报告称,良渚古玉使用的透闪石是就地取材。《苗族古歌》在回忆“运金运银”的时候,是从东方将金和银运到西方来的。东方即苗族原先的想象,西方是现今的新居。说明新居的黔中不产金和银。而祖先蚩尤在东方创世时,并未出现金和银,只有石和玉。或者经历“夏禹宇宙期”的大难和“涿鹿大战”的打击,其后裔的记忆里已经淡忘了祖先蚩尤曾经制造过石器和玉器,或者把金和银当成了石和玉,而将其留在口传的古歌里了。

不管怎么说,苗族来到黔中以后,确乎铸金铸银,亦如蚩尤之在长江磨石琢玉,或者说,用金和银取代了石和玉。按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由石器而铜器而铁器,也是顺乎时代潮流的。从中不难发现其与良渚文化不无承续关系。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手工业工具和玉器,其后裔苗族在清水江流域运用熟练的手工业铸造农耕工具和银器。两地之所作,虽然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但都是生产生活之所需,只是其所使用的材料有所不同罢了。而苗族所造之器,既可在良渚文化中找到其对应的痕迹,又有所发展和超越。

清水江一带,苗族铁匠炉火焰常青,其所打造的斧头、柴刀之类的工具,不仅在器型上与良渚文化的石斧、石刀相仿,而且更加锋利。这难免没有巧合的成分。但作为蚩尤后裔之作,称其为异地的传承和发展,则非言过其实。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清咸同年间,朝廷用兵强化苗疆(清水江流域苗族聚居区)的时候,苗族不甘屈从,于是拿起自制的斧头、镰刀,以及撵山的火药枪奋起反抗,与清军厮杀,再现蚩尤当年在涿鹿大战中的“兵主”、“战神”雄风,恍若蚩尤再世。

苗族还有一件宝,就是铜鼓。传说是由釜演变而来的。先是在征战中作为激励苗军奋勇拼搏的鼓点,平常又成为乐器,并与芦笙配合,给祭祀和娱乐助兴。

至于银器,与良渚文化的玉器相比对,那就犹如同一母系脱胎出来的异质(材)作品。

据杨正文著《苗族服饰》(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的考察,“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女盛装,银饰成为必不可少的配件。苗族银饰不论从品种数量、造型风格,还是制作工艺上讲,在中国服饰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并以黔东南“革一式”为例,举其要者为:头部装饰有簪子、银角、银冠、耳坠、耳环,胸部银饰有麻花项圈(扭丝项圈)2只,戒指项圈1只,压丝项圈(浅泡)1只,扁平雕龙银围披(勋泡)1只,银链1条,雕花压领1个;衣饰银片60片;手部银饰有六方手镯、竹节手镯、扁手镯、四方戒指、空心戒指、空心雕花手镯、马鞍(形)戒指等,全身银饰重达300余两。而“施洞式”银饰,全套总计竟达30件。这与良渚文化玉器30多个品种相比,也不相上下。

如果说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大多是男子所佩戴,那么,黔中苗族服饰几乎皆为女子所享有,故而在造型上各有特色。但苗族妇女所戴的银冠,其造型与良渚文化象征权威的琮王神面纹却出奇地相似。琮王神人所戴的羽冠,按《古玉之美》的描绘称:“羽冠由22组作放射状的羽翎组成”,而清水江苗姑们戴的银冠,也是羽状放射纹装饰,只是苗族用的是18条银片组成。如此巧合,难道是偶然的么?两相对应,其在艺术上岂不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二者的功能各有不同罢了。良渚文化琮王为其族的礼器,由部落联盟首领拥有,苗族银冠则为女子们的盛装饰品。而羽翎都是以鸟羽为其摹本,始祖蚩尤创立于先,苗族传承在后,说明其后裔并未忘记其始祖蚩尤是崇拜鸟的氏族。

如果可以说银饰是良渚玉的异质作品,那么,服装似乎也应有其源头。良渚遗址发现丝织品和麻织品,却不见服装遗物,可能坟墓埋藏的时间久远,已经朽毁无存。但可以肯定的是,蚩尤族人在良渚文化时代,是穿着丝或麻制作的服装的。只是不知其样式罢了。也许在苗族的服装上留下了些许当年蚩尤族穿着的影子,以其微妙而不为人所察见。但从苗族服装所绣的纹饰,可以找到与良渚文化玉形相类比的图案。如苗族挑花图案上的鱼纹,而良渚玉器中有一件玉鱼,前者是绣在布上的,后者是玉琢成的,尽管其载体有所不同,纹饰繁简各异,但二者都是以鱼为摹本的仿生作品。仅从仿生这一点来说,也是蚩尤首创于先,苗族追随于后。玉鱼造型简朴,略显古风;而苗族挑花,则以精细巧作胜出。

良渚文化时代,蚩尤族以玉事神,而清水江无玉可用,苗族祭祖以牛为牺牲,俗称“吃牯脏”。每13年轮回一次,极为神圣庄严。也有以鱼为牺牲的,为求多子多孙,人丁兴旺。但因杀牛耗费太大,有的地方改为“芦笙会”,每年一次,于春季举行。无论杀牛祭祖,抑或芦笙会,其仪式,都要以“笙歌鼓舞”助兴。而芦笙会,则以吹笙踩鼓为主题。男的吹笙,女的伴舞。伴舞之女,身着盛装,是芦笙塘中最为耀眼的星星。

篇2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篇3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挪作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据各地汇总的资料表明:实验开始前,自然课开设率仅为65%左右,1993年开设率达到96%,全省90%的县市达到100%,大部分农村小学还从一年级开设了自然课。导致以上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教师,通过实验,对自然学科的“教育性”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我省12个地、市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地方94%的自然教师和学校领导,认为自然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参与自然教改的热情高涨。92%的学生认为“自然课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态度由“无所谓”转变为“爱学、想学”。

总之,通过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实验工作确实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农村教育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求发展。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现有小学的90%以上在农村,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轨,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我省的农村自然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农村自然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自然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全面发挥自然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较好地体现“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课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有力支持,从而开创农村自然教学的新局面。

篇4

中图分类号:TL941文献标识码: A

一、大目湾新城工程概况

大目湾新城规划范围北起松兰山风景区、南接滨海工业园区、东临大目洋、西至老海堤,由人工围海而成,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建筑面积700万平方米,道路总面积远景规划约351万平方米,其中小区道路179万平方米。所需石渣总量约为1200万立方米,路面基层材料约110万立方米,开挖地下空间及河道土方约740万立方米。

二、考察报告

(一)考察目的

象山县大目湾新城作为全国首个低碳生态小城镇,对于低碳、环保的新型技术材料应给予积极推广。

海土固化工艺作为一种新型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材料,存在诸多优势:1、提高基层整体性和道路使用寿命;2、缩短施工周期,减少造价及维护成本;3、低碳、环保,就地取材,减少石渣、碎石的开采;4、提高社会效益,解决地下室土方倾倒问题。

尤其大目湾区域地表广泛分布着深厚的淤泥、淤泥质土,以及城区倾倒的耕植土,因不能用于工程而需大量的搬运。而海土固化正是可以消化大目湾区域内的大量工程土,这种施工工艺也更符合大目湾新城低碳、环保的总体目标。为了推广该新工艺,2012年8月份,在大目湾新城区域内做了路基和场平的海土固化工程试验段,从目前看是初步可行的。为了提高科学决策,管委会决定对采用该技术的道路和正在施工的工程进行实地考察,以便为大目湾区域的道路工程采用海土固化技术施工的可能性、合理性论证提供依据。

(二)考察项目

1、9月16日下午考察了南京市的恒泰路、石杨路和珠江路,恒泰路和石杨路于2012年5月施工完成,珠江路于2009年11月完成。

2、9月17日下午察看了郑州郑石高速和河南郑民高速,然后与郑州市土壤固化专家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几位专家对土壤固化剂的应用情况介绍。

3、9月18日下午在洛阳考察了正在施工的鹤壁维三路、维一路,察看了现场的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晚上和施工单位一起讨论了针对大目湾现状的情况,提出了适合在大目湾区域的施工工艺,对于原来的施工工艺进行调整,提出了大目湾的施工工艺应采用厂拌法,平整度的控制应采用平地机刮平等注意事项。

(三)考察总结

通过对各个项目的考察,认真听取了相关施工设计人员以及专家的介绍,考察组经过集中讨论、总结,对大目湾新城路基工程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采用海土固化工艺形成以下认识:

1、海土固化工艺符合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更能符合大目湾新城低碳、环保的总体目标,可以在大目湾新城推广使用。

2、海土固化工艺在技术是可行的,管委会应该先做试验路段,拿出适合大目湾区域的海土固化施工工艺、方法及相关的试验数据。

三、大目湾新乐北路海土固化总结

(一)大目湾海涂淤泥土壤特性分析

海土现状

1、土壤的化学成分及微观特性:大目湾海涂淤泥,是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经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未固结的软弱细粒或极细粒土。属现代新近沉积物。结构为蜂窝状、疏松多孔,定向排列明显、层理较发育,具薄层状构造。金属离子尤其是活跃的钠离子导致海土“遇水泞散,失水干散”的物理化学特性,只有对大目湾海土进行改良才能达到水稳定效果。

2、大目湾海涂淤泥物理工程特性: 大目湾海涂淤泥物理力学性质的最大特点是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渗透性差、强度低、变形大、固结时间长、压缩性高,并有触变性、流变性和很强的不均匀性。

3、经过试验,土的强度为0.01―0.02MPa,渗透系数为10.6―10.8cm/s。

(二)新乐北路概况

新乐北路西起规划5路,东至天安路,道路全长约508m。 路段宽12m,路面宽11m,两侧设0.5m土路肩。2×15cm厚水泥含量5%稳定碎石基层,上基层压实度97%,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3.0MPa,底基层压实度95%,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2.5MPa,设计弯沉值1.09mm。面层为4cm+8cm厚沥青砼,设计弯沉值0.68mm。现把道路划分为三个部分交由江苏路业、北京奥固、北京中联三家固化剂企业做道路试验段,平均每家试验2500平方米左右。

(三)施工工艺

江苏路业采用:取土―石灰闷料 ―加水泥、固化剂拌料―摊铺机摊铺混合料―压实整平―覆盖洒水养护。

北京奥固采用:取土―晾干―加固化剂、水泥等辅料拌料―摊铺机摊铺混合料―压实平整―洒水养护。

北京中联采用:取土―石灰闷料―・加水泥、固化剂拌料―挖掘机摊铺混合料―压实平整―喷洒一遍固化剂稀释液养护。

(四)试验结果及分析

检测项目包括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压实度、弯沉值和无侧限抗压强度。所有检测均交由象山县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中心实验室负责,检测结果见下表:

主要检测数据指标汇总表

对比大目湾海涂淤泥土经改良前后的性质及试验路检测结果,我们可以得知固化剂在处理海涂淤泥土方面,有以下作用与意义:

1、减少淤泥土含水量:减少含水量,提高土的压实度,进而提高基层土的抗压强度。

2、改变淤泥土的强度:天然状态下淤泥土的强度为0.01―0.02Mpa,而经固化剂及辅料改良后,土壤的浸水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1.1―4.6Mpa,提高数十倍。

3、降低了基层土的渗透系数,从而提高基层的水稳性:新型的高分子聚合物微粒的应用,使得混合料共聚物分子在土壤颗粒之间形成黏结,成为持久并防水的柔性固体网状结构,极大的提高土壤的抗水性能,使土壤不再遇水湿涨与塑化,因而也就不会受到日积月累水浸的损害,可保持路基良好稳定的承载能力和道路的质量寿命。

4、环保效益良好:海土固化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炸山碎石、长途运距及运费,起到良好的环保作用,符合大目湾“低碳”的理念。

(五)存在的问题、原因及相应的措施

1、施工前期土壤处理存在的问题。在淤泥快速晾干、土壤颗粒有大块到粉化的过程中,土壤颗粒不够粉化,存在较多直径大于2cm的土块,且前期淤泥的快速干化较慢。

原因是:海土含水量过大。

2、基层出现缝隙。原因是:北京奥固加的水泥量偏多,北京中联洒水养护不够。

3、混合料拌合不够均匀。原因是:用挖掘机拌和的工艺达不到均匀性的要求。

搅拌现场情况

4、北京中联的平整度与路拱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原因是:北京中联没有采用摊铺机摊铺。

5、混合料强度差别较大。原因是:提高混合料强度主要材料是水泥等辅料,而非固化剂。

6、弯沉值远远好于设计。原因是:固化剂对混合料的整体性贡献较大。

四、结论

1、根据考察的结果,土壤固化技术已经在广泛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在使用的土壤基本上是强度相对较高、含水量较低的黄土,而大目湾新城的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渗透性差、强度低、变形大的土壤固化在全国是首例。

2、根据新乐北路试验结果分析,大目湾新城的土壤固化后可以作为道路的基层使用。但以下几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

⑴、改变混合料的均匀性。必需使用厂拌的施工工艺,各种辅料的添加采用电子计量;

⑵、平整度、路拱度等若要达到规范要求,必需使用摊铺机摊铺的施工工艺;

⑶、减少基层表面裂缝,必需使用覆盖洒水养护。

⑷、基层的设计强度可以适当降低。

篇5

二、民办高校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传承学科本位。作为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教师由于是在学科本位下形成的知识体系,所以当其站在讲台上时,很多情况下还是在重复自己上学时老师授课所采用的方法:重讲授,轻实践,重语法,轻口语。重点放在语法词汇讲解,学生缺少课堂锻炼机会,忽略了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旅游专业技能的培训,这就与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特色不相符合,无法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考试方法固守笔试答卷。目前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对理论性的内容教授十分丰富,但对实践中应用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很多旅游英语的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数采用期中期末笔试答卷的方法,这些课程的实践性要远远大于其自身的理论性。所以只采用笔试考核的方法无法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师复合能力欠缺。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既包括使用英语授课的英语专业课,同时也包括使用中文授课的旅游专业课,而往往这些课程都是由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分别授课。作为英语课程的授课教师,其自身的英语水平可能非常高,但对旅游专业知识却一知半解。所以授课重点放在了语法、单词等内容上,不能使学生通过英语专业课学习到旅游专业知识。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旅游专业的教师身上。一些教师由于自身英语水平所限,无法将旅游专业方面的一些重要词汇及国际旅游市场的最新动态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体现不出本学科的时代性和全球化特点。

4、教学与专业实习脱节。实习对于在校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来讲是增强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但更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双方各取所需,学校完成其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要求,扩大知名度,提高招生入学率;旅游企业得到较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至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符合从业要求却很少过问。这就使得教学与实践生产脱节,在就业竞争中无法体现出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在旅游和英语两个方面的优势。

三、民办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教学目标定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掌握旅游专业知识,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的旅游英语人才。从旅游市场的需求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多数毕业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无法达到旅游企业单位的要求。为此,我们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学计划,在保证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大了口译技能的培训,口语课贯穿于每学期的教学当中,在学生毕业实习的前一阶段,加大口语课的课时量,达到每周6学时。

2、教学方式:突出“能力本位”,引进“合作学习”。旅游英语专业应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中包括旅游英语的业务操作能力、学习与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与网络应用能力等。为此,要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模式,以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课堂教学采用的形式主要有:两人对话、小组讨论、小组作业、组间交流、组间竞赛、角色扮演等。首先,教师把全班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若干小组,使具有相同兴趣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合理的搭配,以确保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各小组自己推选组长,在小组合作中,每组成员都有自己独立的任务,有分有合,各展所长,特长互补。其次,教师把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例如上英语导游课时,教师要求各小组课前收集某一旅游景点的材料,在课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模拟旅游景点现场,让各组选派学生分角色扮演导游员和游客进行模拟导游训练,最后,进行组间互评、竞赛。

篇6

作为国际贸易尤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高手,欧盟拥有世界上最全面和最复杂的技术壁垒。在这场伏击战中,欧盟自始至终把握着主动;前期为后继纵深进行了良好铺垫,奠定了良好基础;战役进行得迅速果断勇敢,最后达到甚至超过了事先的基本目标。

氯霉素事件

2001年初,奥地利,一名消费者因食用虾仁出现氯霉素过敏,经查,虾仁来自中国,当地绿色组织很快介入此事并通报欧盟。4月,在舟山进行的检测结果证实:出口虾仁氯霉素残留量超过欧盟食品标准;7月,国家质检局就此急电浙江省,8月,国际新闻传媒公开报道;10月,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向欧盟委员会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司通报:“已查出污染源。浙江出口的虾是海捕虾,本身不含有氯霉素,出口欧盟冻虾中含有氯霉素是由于个别剥虾工人为消除手掌发痒搽氯霉素后未能彻底洗手所致。”并承诺将采取有效措施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11月,欧盟考察团到中国实地考察,同时向我方提交评估报告。报告结论:“目前中国无法向欧盟充分保证向欧盟出口的动物源性食品不含有害兽药残留和其它有害物质”嗣后,陆续发现55批水产品存在药物残留超标问题。

2002年1月25日,欧盟通过2001/699/EC决议,对从中国进口的虾采取自动扣留并进行批检的保护性措施。2002年1月31日,欧盟官方公报第2002/69/EC号欧盟委员会决议:自1月31日起禁止从中国进口供人类消费或用作动物饲料的动物源性产品,但肠衣及在海上捕捞、冷冻、最终包装并直接运抵共同体境内的渔业产品(甲壳类除外)不在禁止进口之列。

此前数年,动物肉类产品已经被赶离欧洲市场。

中国:仓促的遭遇战

当今世界,国家间更多采取不完全合作的形式谋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壁垒和摩擦成为国家利益冲突的主要表现。国家利益主要通过国家间的博弈获得。

中国同欧盟之间的贸易额逐年增长,面对日益重要的贸易关系和庞大的贸易逆差,欧盟在争取扩大中国市场的份额同时,设置了多种形式的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同时中国在控制市场开放节奏的同时,力求获取更大的欧洲市场空间。围绕市场的开放和贸易壁垒,双方在进行不完全合作状况下的博弈。双方不断变化攻防策略(包括摩擦)以获取最大收益。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欧之间的博弈进入了新的局面。意味着双方在基本利益处于整体平衡状态下,共同认可WTO作为游戏规则和裁判。

由于成本和价格等原因,中国在对欧盟的贸易中占有比较优势,中欧贸易顺差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和可能。

氯霉素事件对于欧盟是期待已久的对于中国的伏击,对于中国则是一场仓促应对的遭遇战。

从欧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不管氯霉素事件是否发生,这场战役注定是无可避免的。选择氯霉素事件作为发端不过是选择一个有利的导火索罢了。

如果说美国有些黑社会老大的霸道,一旦感到自己吃亏,可以置国际规则和惯例于不顾,就挥舞大棒进行所谓制裁,如臭名昭著的301法案;日本则如土财主一般,满世界占便宜,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牢牢固守。在对外贸易谈判中,日本的农产品市场的市场开放一直是永恒的主题;欧洲则力图表现出所谓“绅士风度”,谋而后动,先礼后兵。一击必成,这种诡道甚至让霸道的美国望而生畏。

克劳塞维茨被奉为西方战争理论的始祖,其极力推崇防守理论,在其《战争论》一书中,创建了“防御是比进攻强的作战形式”的现代战争理论。防御理论是欧洲战略发展过程中的必修课程。

欧盟最早认识到利用技术壁垒对本区域内市场进行保护,作为国际贸易尤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高手,欧盟拥有世界上最全面和最复杂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不但有统一的欧洲标准和指令对进口产品进行限制,还有各成员国众多的繁杂程序和技术标准,对任何成员国的违禁均可造成欧盟的禁令和制裁。

如果说,欧盟在本次战役的预定基本目标是:阻碍甚至阻止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节奏和步伐;减少欧中的贸易逆差;降低消费者对于中国食品的信任程度;获取相关双边贸易的主动地位;形成贸易壁垒的纵深防御。那么,就战役本身而言,欧盟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目标。

欧盟:期待已久的伏击战

导火索点燃

2001年初,一名奥地利的普通消费者在一家普通的超市中买了一磅普通的中国冷冻虾仁。而虾仁吃过不久食客中的一位感到有些不适,询医后证明是氯霉素过敏所致。估计是食用的虾仁问题。这个过敏者恰好是当地绿色组织成员,知道东南亚一些进口食品中可能含有氯霉素的事情。于是取证,于是检验,果然。于是相关信息进入绿色组织的通报。于是欧盟获悉。

氯霉素问题不是新问题。此前数年,曾经发生过中国进口食品中氯霉素含量超标的事件。欧盟也曾予以警告和采取相关措施,但在当时,双方并没有对此予以特别重视。

近年来,由于疯牛病等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怨声载道,纷纷把矛头指向欧盟相关机构。同时欧中逆差也倍受欧盟关注,一些当地的生产企业也感到了中国产品带来的竞争压力。

4月,中国舟山,经过实地检验得到证实,同时排除了物流过程污染的可能。8月,当地新闻媒体曝光介入。一时间沸沸扬扬,欧盟发动战役的时机已经成熟。

战役开端

11月,欧盟派出2001年11月份欧盟食品兽医办公室来华考察。出台评估报告。这个报告是欧盟获胜的基础。

评估报告中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①中国在兽药安全使用监督、兽药残留监控方面没有法律规定。②中国政府处管部门没有兑现其承诺。③残留监控计划执行不力。④质量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质量没有保证。⑤被考察单位有弄虚作假的情况。

结论:目前中国无法向欧盟充分保证向欧盟出口的动物源性食品不含有害兽药残留和其它有害物质。

同时和嗣后,55批次的中国食品被检验违规。

导火索的使命已经完成。战幕拉开。

师出有名

作为个别批次进口食品的氯霉素残留只是个别事件,很难形成一次战役的理由。个别批次的残留问题很难成为禁止中国进口食品的借口和理由。为此,欧盟费尽心机,一方面低调麻痹中方,一方面开始炮制考察报告。报告的主题明显上升到原则,即由简单个别批次虾仁氯霉素残留转向中国缺乏生产符合欧盟食品质量要求的环境、制度和程序。正是由于攻击点的扩散和原则化才形成欧盟禁令的根本原因和致命一击。

合法性

根据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成员国有权出于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的正当理由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

同时,按照WTO规则,任何成员国不得单边自行实施报复措施。除非在专家组或上诉机构认定这种壁垒措施是违背WTO规则的。

也就是说,对于欧盟因此采取的各种制裁措施,中国没有因此采取对等报复措施的权利。在对手挥拳相向的时候,你却不能同样挥拳反击。

离间进攻同盟

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对虾生产国和出口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也在这次事件当中。越南等国意识到事态的严重,纷纷采取紧急措施。欧盟顺势分而处之,最大限度离间和孤立对手。

这样,不但越南、印尼大难不死,连泰国也跳出了这一壁垒而幸免遇难。

形成防御同盟

2002年1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也做出反应,对我国虾产品发出预警通报,并再次发文强调禁止在动物源性食品中使用氯霉素、磺胺类等11种药物;2002年5月24日,美国路易斯安娜州农林部通过紧急法案,对中国进口的所有小龙虾和虾类产品进行氯霉素检测;接着,美国佛罗里达州检出中国虾类含氯霉素并有可能效仿路易斯安娜州的做法;2002年3月,日本厚生省宣布对我国动物产品实施严格检查,并公布了11种药物的残留限量。

一时间黑云压城。

致命一击

2002年1月31日,欧盟官方公报第2002/69/EC号欧盟委员会决议:自当日起禁止从中国进口供人类消费或用作动物饲料的动物源性产品,只有肠衣及在海上捕捞、冷冻、最终包装并直接运抵共同体境内的渔业产品(甲壳类除外)不在禁止进口之列。

欧盟了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的全面进口禁令!

双边磋商的局限性

我驻欧共体使团大使会见了欧委会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司总司长,就欧盟禁止进口我动物源性产品一事再次向欧方进行严正交涉,并向欧方通报了中方在改进残留监控工作方面已经和即将采取的措施。 2002年3月25日-26日,中国与欧盟动物源性食品贸易专家工作组会议第一次会议在比利时举行。对欧盟禁止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出口欧盟一事进行谈判。

6月12日-13日,中国北京中国与欧盟动物源性食品进出口贸易联合专家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欧盟委员会局部解禁令,解禁中国对欧出口的三类产品,其中含来进料加工的鱼片,但只解禁了鳕鱼、真鳕、红鱼加工的鱼片,用其它原料加工的鱼片并不在解禁之列;对于已解禁的产品要按20%的比例抽检;远洋甲壳类的解禁要经过再次风险评估。同时,中方向欧方提交了五类要求解禁的水产品清单。

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双方磋商机制开始受到WTO规则的制约。也就是说,双边的局部贸易摩擦,虽然受双边政治和外交关系的影响,但主导进程的,是WTO的相关规则。因为WTO相关规则和协议的存在,使得欧盟在事件过程中表现的合情、合理、合法。同时也WTO规则制约着中国的报复性壁垒措施对应。

木已成舟。同一时间,我方只能动用各种资源,力求减少制裁的力度和因此造成的各种损失。

纵深预后

“氯霉素事件”至今尚未彻底解决。欧盟采取分期逐批次的方式解禁相关产品进口,同时附加严格的苛刻条件(一些产品解禁了,苛刻条件却留了下来,一些苛刻条件的解除甚至比产品禁令解除更困难)。同时,欧盟获得了更多的有利因素,除浙江省外,江苏省出口欧盟的淡水小龙虾、福建省出口欧洲的鳗鱼制品中又相继被查出氯霉素含量超标。

这些因素,使得欧盟不但坐享战果,且可以获得纵深和预后的权利和利益。

中国:教训和经验

作为战果的一部分,欧盟在战役形成的优势,如协议和指令中规定的中国相关产品进口必须遵守的苛刻条件和繁杂程序,中国食品在欧洲消费者中的形象受损。2002年1月,欧盟出台新规定,进口蜂蜜氯霉素检出量不得超过0.1PPB,即10万吨蜂蜜中含有1克氯霉素,这个标准比原先严格了100倍。

以上种种,必将在较长的时间里影响未来中国对欧盟的食品出口。同时必然增加中国产品进入欧盟的程序和成本,增加中国产品在当地市场拓展的难度,也将形成10年内的中欧相关产品贸易的基本格局。

欧盟针对我方薄弱地带(如检验制度和技术标准),通过点的突破,完成了对我方的技术壁垒构建并形成相当一段时间的纵深防御机制。

篇7

中图分类号 S662.2;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320-01

树上干杏是伊犁河谷特有优良乡土杏品种,具有天然的优势发展条件,目前州直县市加上驻伊兵团,种植面积合计约2万hm2,在伊犁林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初步发展成为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树上干杏品种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随着林果业的结构调整,树上干杏产业也逐步受到市场重视。

1 发展杏产业的意义

新疆由于干旱缺水、年积温高,水资源利用率对林果业的发展影响较大。杏树用水量较少,因此发展杏产业在伊犁乃至在新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促进果农的低投入、高收入

树上干杏定植3年开始结果,第5年每株树结干果5~10 kg,产干果6~9 t/hm2。将干果进行品牌包装,按现行市价30元/kg,产值约22.5万元/hm2;丰产期产鲜果12~18 t/hm2,鲜果按8元/kg计价,鲜果产值9.6万~14.4万元/hm2。其田间管理时间不到135 d,其剩余230 d可从事其他产业。推广树上干杏产业的建设,必将促进州直林果业健康稳步发展,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1-3]。

1.2 有利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紧密结合

树上干杏具有杏树优良的品质,在山区栽植可以保持水土,在沙漠戈壁区栽植可以防风固沙。它是一种具有较高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树种,积极发展树上干杏产业对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促进三者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 树上干杏产业的特色优势条件分析

2.1 树上干杏栽培的自然资源优势分析

区域试验表明,树上干杏适宜于伊犁州直7县1市逆温带区域或相似气候条件地区种植,阳坡布局海拔在 830~1 000 m范围内,阴坡布局海拔在850~1 400 m范围内,平原区(海拔600~830 m)不宜发展。逆温带区域内土壤为黑钙土、栗钙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5%。由于气温高、降雨少、蒸发量大,抵制了病原体的繁殖与传播,为生产绿色树上干杏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树上干杏的品种资源优势比较

树上干杏具有不同的资源类型。经过良种审定的有树上干杏1号、树上干杏2号,还有未经过审定的其他类型,有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有的果大、色鲜、耐贮运,但均适合鲜食、加工、仁用。

2.3 树上干杏的经济优势比较

树上干杏在有规模、有技术的指导下,进入丰产期的树上干杏园鲜果产值净收入5.1万~9.9万元/hm2。其投入劳力少、花费成本低,1年农忙仅有4个月,其他时间段可以从事其他工作来增加收入,在自然环境比较苛刻的条件下选择树上干杏栽培产业是具有长远意义、实现富农安定的理想选择。

3 树上干杏产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的完善、市场的需要,树上干杏果一部分用于鲜食,另一部分将进行加工,从杏干、杏脯、果丹皮到杏仁制品如杏仁霜、杏仁露,乃至用树皮提取单宁和杏胶,杏壳烧制优质活性炭等。树上干杏产业的前景非常广阔,必定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树上干杏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品种混杂,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二是栽培管理不到位,科技含量不高。三是小农经济式的生产,导致树杏的商品率较低。四是离内地距离远、信息传播及运输不便。五是加工业硬件设施及技术资金方面都比较落后。

5 树上干杏产业发展建议

一是对杏树品种进行品种优选。由于树上干杏的品种混杂,应积极规划并建设杏树品种改良、最优树形栽培、节水灌溉为一体并具有经济规模的示范基地,并进行示范推广。二是运输运用“冷冻链”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加大鲜杏向我国内地特别是南方各省的运输量,打响伊犁树上干杏的品牌,逐步增加树上干杏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三是建立自己的管理营销策略。好的产业需要一个好的营销手段,产业管理与营销在整个生产链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具备了这2 个条件,树上干杏的销售与开发才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10]。

6 参考文献

[1] 武向阳.杏树栽培管理技术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2008,8(6):58-60.

[2] 尚振江,殷洪华,刘刚,等.新疆伊犁河谷树上干杏调查初报[J].北方果树,2010(1):34-35.

[3] 王瑾,丛桂芝,尚振江,等.“树上干”杏营养成分分析及发展前景探讨[J].北方果树,2014(6):5-7.

[4] 于希志,鏖新宇,张加延.新疆杏的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前景:新疆杏资源考察报告[J].落叶果树,1998(增刊1):60-62.

[5] 覃建国.新疆特克斯杏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5(5):34-35.

[6] 路其虎.伊宁县林果业生面临的问题及机械化发展[J].农机科技推广,2015(3):39-40.

[7] 覃建国.杏树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J].国土绿化,2015(7):49.

篇8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从2006年开始至今,我局共参与摩洛哥公路约20个标段的投标,其中6个标段中标签约。仅摩洛哥公路项目合同总额约59亿人民币,因此,摩洛哥是我局海外市场开发和经营的重要国家之一。随着海外业务的不断拓展和投标实践,有必要总结实物工程量法的编标方法,一方面提高我们的编标报价水平,另一方面供同行探讨和借鉴。

摩洛哥公路工程投标,要求按照施工进度对施工项目配置施工车间,按照施工进度表中施工车间所需要完成的工程量和计划的工期配置机械设备和人力资源,再根据施工车间的配置计算各项工程的单价。本文将以摩洛哥东西高速公路III标为对象,阐述国际投标项目中土石方工程采用实物工程量法进行土方平衡设计、施工车间和机械设备配置设计的基本方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和借鉴。

2、摩洛哥东西向高速公路III标工程概况

该标项目所在地为地中海型气侯,主要地形为平原、丘陵间山区地形,项目全长为35.82公里。道路为双向四车道的沥青混凝土路面。

主要工作内容:土方开挖3171000 m3,借土3144000 m3,路体填筑5664000 m3,底基层填筑409000 m3,非处理碎石基层245400 m3、沥青碎石基层134000 t、沥青混凝土面层128200t,另外包括沿线桥、水利工程、各种通道及其他结构物工程等。

施工工期为30个月。

3、总体规划设计

根据该项目主要工作内容和工程量、工程区域的地质情况以及现场考察报告,将整个标段(35.82KM)规划为两个工区进行施工管理,第一工区:PK0+000---PK19+000,长19km;第二工区:PK19+000---PK35+820,长16.82km。二个工区同时进行土方开挖、回填,水利工程、各种通道及桥梁工程施工。在PK8+000和PK31+000处布置两个施工营地。由于土方工程是控制工期的关键,在每个工区内规划两个作业面进行施工,即土方工程有四个施工车间。

根据工程的总体规划设计、主要工作内容和工程量编制网状施工进度表。网状施工进度表详细反映各项工程的位置或桩号、施工时段和时间、施工作业面的分布情况。

4、 土方平衡设计

4.1 每km段的挖方、可利用方、弃方工程量计算

根据招标BOQ清单的工程量,参考地质资料、招标图纸的开挖曲线和断面结构型式和地形图,计算出每km段的挖方、可利用方、弃方工程量。根据招标文件提供的条件和现场考察的情况就近规划弃土料场。

4.2 每km段的填方工程量计算

根据填方总工程量、招标图纸的回填曲线和断面结构型式,计算出每km段的填方工程量。

4.3 挖方中可利用方填筑的规划设计

根据上面已经计算出的每km段挖方可利用方和填方工程量,列表比较,部分挖方路段不需回填、部分挖方路段需要回填、部分需要回填的路段没有挖方;因此首先将挖方中的可利用方按照先满足本桩路段填筑、再远运利用的原则进行规划,远运利用按照填方工程量的需要由近到远填筑的原则进行规划。挖方中可利用方的回填压实系数结合地质资料、现场考察和相关工程手册确定。并通过列表反映出每km段可利用方和每km段可利用方压实后的填方量。

4.4 借方填筑的规划设计

在计算出每公路段的填方工程量、挖方中可利用方填筑工程量(压实方)后,根据土方平衡图就可以计算出需要借土填筑路段的借方量。借土填筑压实系数根据工程地质和填筑材料的要求,参考类似项目和施工手册确定;并根据招标文件提供的条件和现场考察的情况就近规划借土料场。并列表反映每km段借方量和借方压实后的填方量。

4.5 土方平衡汇总

通过上述步骤,将标段的挖方、可利用方、弃方、填方和借土工程量全部按每KM段分布形成了分解表(由于篇幅原因,不详细列示),再以这些细化的分解表为基础形成了土方平衡总表,见表1。在标书中可以将上述成果绘成形象直观的土石方调配图。

表1 土方平衡总表

5、施工车间设计

5.1岗位工作内容参数的设定

根据招标文件给定的条件,按照夜间不施工和我们的施工经验确定:每月工作25天、每个作业面为一个车间、每个车间为1个岗位、岗位工作时间10小时。当然不同的项目、根据不同的要求相应确定。

5.2施工车间效率确定

根据所规划的施工分区、并依据土方平衡计算表,即可确定每个施工车间的工程量,然后施工总进度安排可知相应施工车间的计划工期以及每个工作岗位内容就可计算出每个岗位施工车间效率。

每个岗位施工车间效率=需要完成的工程量÷工程计划施工工期÷每月有效工作天数÷每天岗位数÷岗位小时数。

实例施工车间:土方开挖工程施工车间(三) (PK19+000~PK31+000),需要完成的土方开挖工程量为767000 m3,施工总进度安排该施工车间的计划施工工期为14个月,由此可计算出该车间的土方开挖效率。

土方开挖车间效率=767000 ÷14÷25÷1÷10=219(m3/ 小时) 。

5.3 主要机械设备计算、辅助机械设备及各岗位人员确定

根据车间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综合考虑本标特点,确定基本的设备组合。如土方开挖工程施工的主要设备是液压挖掘机和自卸汽车,辅助设备是平地机、装载机、推土机、加油车等。

然后依据经验,并结合有关资料,确定主要设备生产效率;例如,CAT320C液压挖掘机的生产效率为110m3/h,CAT330C液压挖掘机的生产效率为134 m3/h,PC400液压挖掘机的生产效率为160 m3/h;根据土方平衡规划,土方工程的平均运距2.0km,计划采用15t和20t的自卸汽车运输,按照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率的确定原则计算,15t自卸汽车运输效率为30 m3/h,25t自卸汽车运输效率为35 m3/h。

这样根据土方开挖车间效率和设备效率,就可计算出主要施工设备的数量,同时根据工作内容和施工经验配置满足施工需要的辅助设备数量,然后根据所配置的施工设备的数量和工作内容配置人力资源。

5.4 施工车间配置实例

土方开挖工程施工车间(三)

(PK19+000~PK31+000)

需要完成的工程量: 767000M3

工程所需时间 : 14 …(月)

每个岗位施工车间效率: 219……………………………………………(m3/ 小时)

每个岗位工作内容:

*岗位小时数:10

*每天岗位数:1

*每月有效工作天数:25

该项目的施工车间数:1

6、投标报价的跟踪及反馈意见的分析比较

2007年1月开标的摩洛哥阿尔卡纳--阿姆斯库德高速公路第I标段工程的投标报价与排名第二的土耳其公司报价相差2.92%;2007年11月21日开标的摩洛哥东西高速公路Ⅰ、Ⅱ、III标段工程的投标报价Ⅰ、Ⅱ、III标报价与摩洛哥当地SINTRAM-LRN公司报价相差分别比较约为5.0%。由上述开标情况可见按实物量法编制的投标报价比较合理,说明施工方案组织和施工车间的设计是合适的。

篇9

但是,因限于史料和文物证据之稀缺,迄今为止学界主伪派和认真派相互责难不已。其中,1951年发现的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兴化县续志》,因其载有《施耐庵墓志》,又把有关施耐庵其人其事的研究推向了。但正因其提供了确切的施耐庵行状之证据而备受反对方责难。下文即以《兴化县续志》所载王道生《施耐庵墓志》为论述主线,从其文本语源和典章故实等方面,钩稽史料论证怀疑论者之妄说,揭橥该墓志之用语和典章故实并无违背其他文献史料之处,佐证《施耐庵墓志》所述当无异议。

起源:施耐庵实有其人?

1928年11月8日,胡瑞亭在上海《新闻报》刊发了《施耐庵世籍考》一文,披露苏北坊间流传之“施耐庵墓志”,考订施耐庵乃元末明初泰州白驹场(今江苏兴化、大丰)人,但可惜并没有引发学人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1951年夏,《苏北大众报》负责人刘冬听闻兴化一带有施耐庵遗迹,即安排同事黄清江实地查访,勘察收获了施耐庵神主、施耐庵墓碑以及民国《兴化县续志》中王道生《施耐庵墓志》等新材料。1952年9月,他们合写《施耐庵与(水浒传>》一文,刊于《文艺报》1952年第21号,旋即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1952年10月,文化部以聂绀弩为首的施耐庵调查组首次实地勘察取证,1953年调查组以徐放执笔撰写了《再次调查有关施耐庵历史资料的报告》。但是,该报告未能及时发表,而且经多次政治运动,辗转秘藏,直到1985年12月才得以刊于《耐庵学刊》。

至1979年,江苏兴化县新垛公社施家桥又发现施廷佐墓砖及铭文《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内有“口祖彦端”字样。1981年10月29日,大丰县大道公社和瑞大队第五生产队社员施俊杰献出《施氏长门谱》(即《施氏家簿谱》),这个家谱为民国七年(1918年)手抄本,自始祖“彦端公字耐庵”起至18世孙止。一系列文字材料和文物的发掘问世,使得兴化-施彦端-耐庵-《水浒传》的证据链串联了起来,使得小说《水浒传》题署之施耐庵实有其人且兴化施家桥施家为其后裔之论,呼之欲出。

1982年,时为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负责人的刘冬再次赶赴兴化实地考察,在判定文物的真实性后撰文《施耐庵四世孙施廷佐墓志铭考实》,指出《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为“施耐庵确有其人的铁证”。

随后,刘冬以江苏省社科院的名义邀请国内数位知名学者前往一同考察。但是始料不及的是,主伪方与认真方就此产生严重分歧,随后掀起了一场源于兴化而波及全球的“80年代施耐庵热”。热归热,但诸如施耐庵墓志等资料是否为现代人伪造等诸问题,最终仍未达成学界共识。

墓志文本的来源问题

溯本清源,要搞清《施耐庵墓志》的真伪,首先要搞清文物的来龙去脉,其次是搞清史料的来源。《施耐庵墓志》从何而来?还要追溯到民国《兴化县续志》的版本源流及其中有关施耐庵材料的来龙去脉。

《兴化县志》共五修,即嘉靖三十八年以前的胡志、万历十九年的欧志、康熙年间的张志、咸丰年间的梁志和民国三十二年的李志。前四种版本不见有施耐庵的材料,唯民国版李志,即《兴化县续志》,载录有关施耐庵的信息有四处:

1.施隐士墓:卷一《舆地志·宅墓补遗》:在县境东合塔围内施家桥,葬元隐士施耐庵。淮安王道生撰志。

2.卷十三《文苑补遗》有《施耐庵传》。

3.卷十四《艺文志·书目·小说家类》:《水浒》,施耐庵著。

4.卷十四《艺文志·古文补遗》有《施耐庵墓志》。

据文化部调查组报告,1918年前后,中央研究院特约著述员李详(李审言)为续修《兴化县志》总纂,分纂人刘仲书,在白驹镇见施氏宗祠供有施耐庵神主,并在施家桥借得《施氏家谱》,载有淮安王道生作的《施耐庵墓志》和施耐庵的《家传》,便抄了下来,留作县志的补遗。

1953年,徐放在一份调查报告中说:“我们在兴化谦先生手,得到《兴化县续志》有关施耐庵的材料原稿两份……原稿《施耐庵墓志》和《兴化县续志》上所载的原文是毫无出入的。”至于《兴化县续志》所载《施耐庵墓志》,与胡瑞亭《施耐庵世籍考》所录的文字存在略微差异问题,该调查报告认定胡瑞亭是兴化县仓库文书,为调查户口1928年在白驹施熊处抄去《施氏家谱》,据此撰文《施耐庵世籍考》;刘仲书是在1919年纂修县志时于施家桥通过杨雨孙看到了《施氏家谱》上载的《施耐庵墓志》。由于胡瑞亭是供报纸发表的,文字有所节录,遂致详略之别。

而且该调查报告还引刘仲书的话:“至于《兴化县续志》中的《施耐庵墓志》上所说施耐庵‘生于元元贞丙申岁’,‘殁于明洪武庚戌岁’,都是照《施氏家谱》亲笔抄录的,不会错。”彻底排除了《兴化县续志》上的《施耐庵墓志》据胡瑞亭增益的可能。

既然续志所载王道生《施耐庵墓志》文本材料来自《施氏家谱》,显然家谱的版本及其来源至关重要。目前看来,除了苏北文联丁正华、苏从麟1952年发现的《施氏总谱》有两个版本外,1952年文化部调查组又访得了六个《施氏支谱》和一个尚未公布的《施氏族谱世系》。1979年,兴化施家桥施耐庵墓地附近又出土了施廷佐墓砖及《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经专家辨认,出土的墓志铭表明,在兴化施家桥和大丰白驹镇一带,元末明初曾有一位施以谦之父、施廷佐之曾祖的施彦端。结合1952年文化部调查所见的施祥珠版本家谱,其中载录的“施氏族谱世系”曰:“第一世:始祖讳彦端字耐庵行一,元至顺辛未进士,高尚不仕,元末自苏迁兴后徙海陵白驹,因占籍焉。明洪武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孔门第五十七贤之常公之裔,葬于白驹镇西北圩施家桥。”

施氏族谱中的“始祖讳彦端字耐庵行一,元至顺辛未进士……隐居著《水浒》自遣”,与王道生《施耐庵墓志》记述的“公讳子安字耐庵……为至顺辛未进士……先生之著作有……《江湖豪客传》即《水浒》”等,足可相互印证。

墓志文本的语源

兴化施彦端是否字耐庵,是否为《水浒传》作者?30年来,凡是给出肯定答案的,其主要根据有四点:一、《施氏家谱》中“始祖彦端公”右侧下旁注着“字耐庵”三字,且经江苏省公安厅于1982年10月检验证实“‘字耐庵’三字与《施氏家谱》字迹为同一个人所写”,非后人妄添;二、王道生《施耐庵墓志》文本材料来自《施氏家谱》,而《施氏族谱》中杨新《故处士施公墓志铭》中有“先公耐庵……著《水浒》”字样;三、出土的施廷佐墓砖指明施以谦之父、施廷佐之曾祖即施彦端,确认实有其人;四、王道生《施耐庵墓志》中也有“字耐庵”以及“著《江湖豪客传》即《水浒》”字样。

而质疑派主要是就族谱、墓砖铭文、县志所录墓志三者之间的联络关系发难。杭州师大马成生质疑族谱的真实性:江苏省公安厅所证实的“‘字耐庵’三字与《施氏家谱》字迹为同一个人所写”,只证实“字耐庵”三字是民国七年僧满家手录《施氏家谱》时的手迹,但是此三字究竟是僧满家于何时添注上去的?不得而知。马成生在质疑的文中还强调:1979年出土的墓砖铭文《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中,施廷佐是施彦端曾孙,然而,砖上刻着的也是“曾祖彦端”,并无“耐庵”字样。此铭是出土文物,无疑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这,就使旁添的“字耐庵”三字“疑”上加“疑”了。

对此,欧阳健先生认为,满家于民国七年出家为僧,特手录《施氏家谱》以为纪念,故“字耐庵”三字为满家所录;而且,据1953年徐放考察报告称,他们当时看到的几本《施氏家谱》,在“字耐庵”处,该三字一律写在行侧,否定了后来填补的可能。

其他的质疑问题还有不少,下面就以墓志为起点,看看历来质疑派都有哪些疑点,以及这些质疑是否成立。

针对《兴化县续志》载录文本,质疑声音层出不穷,试一一辨析。

1.关于墓志语源是否近代或清代以后用语的问题

“校对”一词的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著述·国学刻书》:“近年北监奏请重刊二十一史,陆续竣事,进呈御览,可谓盛举矣。而校对鲁莽,讹错转多。”由此可知,“校对”一词在明代万历时代已在使用,并非现代人的用语。

“水浒”称谓的出处,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考·传记类》:“《水浒》者,罗贯著。贯字贯中,杭州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此外,许自昌《樗斋漫录》卷六、钱希言《戏瑕》卷一,均曾提到《水浒》,钱氏还说“施氏《水浒》,盖有所本耳”。由此可知,称谓《水浒》一名,在明代嘉靖、万历时已广泛使用。

2.关于字或号“子安”在谱内重名犯讳的问题

有人认为,王道生《施耐庵墓志》中“公讳子安,字耐庵”之“子安”——施子安,指的是家谱中第12代的“子安”,由此反证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显系伪造。对此,欧阳健先生认为,子安应为施耐庵之名,彦端为尊号,由于这个名为当时人所罕知,所以其12世孙也恰巧取了同一个名,正如江阴祝塘梧塍《徐氏族谱》凡例云:“人既散处,闻问鲜通,其幼辈之犯尊讳及等辈之多复名,既难枚举,有一字号而三四人共之。”而且,在《施氏家谱》中不同代亦有同名者,如第9世和第15世,均有“东来”可证。

3.关于“某即某”是否“现代人才有”的问题

墓志有“《江湖豪客传》即《水浒》”字样,为此,何心等质疑称:“《江湖豪客传》即《水浒》”等“不是明代人的口语,而是近代的口语”。有学者唱和道:“为何这个王道生提前六百多年便运用起来?”其实仔细探究,明代已有例证。如袁无涯《忠义水浒全书》“发凡”:

古本有罗氏致语,相传《灯花婆婆》等事,既不可复见;乃后人有因四大寇之拘而酌损之者,有嫌一百廿回之繁而淘汰之者,皆失。郭武定本即旧本,移置阎婆事,甚善。其于寇而去王、田而加辽国,犹是小家照应之法。

由“郭武定本即旧本”可见,明代即有某即某的说法,此并非六百年之后的现代人才有的语言口吻。

关于施耐庵科第问题

此问题来源于墓志中“至顺辛未进士”一句。李骞先生在《谁是(水浒传>的作者》(《文学自由谈》,2007年第4期)中质疑称:

先说“至顺辛未进士”,根据《元史·选举志》记载,元朝开科选士一共进行了七次,分别是仁宗延祜二年、延祜五年;至治元年;泰定元年、泰定四年;天历三年(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元统元年。

《元史》虽然是皇家修订的,或许有很多不利于统治者的史料会被删除,但是开科考试这样无足轻重的事是断不会漏记的,而且这七次考试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即每次科考相隔三年。王道生所说的“至顺辛未进士”,是指施耐庵在公元1331年考取进士,这纯属奇闻,因为至顺辛未这年元朝根本就没有开科考试,施耐庵又怎么考取进士?

那么是不是王道生将“至顺元年”误为“至顺辛未”?然而,至顺元年的进士名单中并无施耐庵的踪影。进士已属天子门生,高中皇榜的人史书上应该不会有误。

再看王道生的“曾官钱塘二载”说,钱塘就是现在的杭州。如果施耐庵在杭州做过官,哪怕是个不入流的小官吏,即使《元史》上没有记录,地方志上也应该有零星记载。但《浙江通志》《杭州府志》《钱塘县志》等地方史书上,元代的大小官员名单中就没有施耐庵或施子安其人。以此推论,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完全是无中生有、道听途说的闭门造车,因为历史上就没有施耐庵其人。

那么,史料上究竟有没有“至顺二年辛未及第”之说呢?这个问题,此前学界一直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故今天仍被很多质疑者反复提及。

欧阳健先生在博文《古代小说与人生体验》,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欧文称,“元至顺辛未二年进士”实际上确实没有发生过,这就是《元史》不载的原因。但是《浙江通志》却载录“至顺二年辛未”榜,这便是有名无实的“至顺二年辛未余阙榜”疑案。《浙江通志》历来被称为佳志,学术价值、历史价值极高,《四库全书》即予以收录。但是,该志却载录“至顺二年辛未”榜。《四库全书》中钱惟善《江月松风集》卷十二之《杨隐君挽诗》序亦有此说:

君讳亮,字明叔,上饶人。其子观,登至顺二年进士第,授饶州录事,再授翰林检阅而君卒,学士揭公志其墓。

同治版《广信府志·隐逸传》卷九十七《揭文安集》亦如此载录杨观故实:

上饶杨亮,字明叔,元高士也,与钱惟善为友。子观,至顺二年进士,为翰林检阅。亮卒,钱惟善挽诗有“身入凤涛亲在念,恩沾雨露子登科”之句,载《江月松风集》。

此外,有人以施耐庵之名不见于《元统元年进士题名录》为怪。据欧阳健先生考证,钱大昕《元进士考》载:元统元年(即至顺四年)癸酉科进士百人,自周同、李齐、余阙,至虎理翰、张兑,共41人。其中,它包括《浙江通志》已录为元统癸酉李齐榜的许广大、录为至顺三年壬申的宇文公谅、录为至顺二年辛未余阙榜的刘基、叶岘,尚缺59人,杨观、施耐庵不在其列,不足为异。

篇10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从广义讲,绿色贸易壁垒指的是一个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为理由和目标,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所设置的贸易障碍。从狭义上说,绿色贸易壁垒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准入的障碍,是指进口方通过制订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复杂的卫生检疫制度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以阻止或限制某些外国商品的进口。

2、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类型 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比较广泛,大致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1)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技术标准是通过立法手段制订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不符合环保技术标准的产品进口,对贸易实施限制。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制订的,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而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拒在发达国家之外 。

(2)绿色环境标志。绿色环境标志是一种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是由一国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用来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 小。其基本目的是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从而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品结构采用清洁的工艺。

(3)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也称环境之友包装或生态包装。绿色包装一般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包装。

(4)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各种检疫措施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繁琐复杂。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订了严格的环境与技术标准。由于各国环境和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验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而使环境和技术标准可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

(5)绿色补贴。它是指一种将资源环境费用内在化以降低外部经济效果使成本与效益尽可能在生产和经营者身上得到统一的一种手段。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还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因此而提高。

3、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实施条件

(1)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 第一,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贸易保护主义者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以保护人类、动物的生命或保护环境与资源为理由,表面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也迎合了绿色消费的需要,以达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 第二,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近年来还从产品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 第三,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一些国家对某些商品质量、规格、性能和安全等规定了极为严格、繁琐和特殊的标准,检验手续繁琐复杂,而且经常变化,使外国商品难以对付和适应。其目的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而难以对付和适应,但又不易产生贸易摩擦。 第四,制订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大多数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而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则有相应的法律为依据,如1994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简称SPS协议),同时,各国还制订有本国关注的一些法规,如1989年美国实施的609条款 。 第五,动态性。发达国家所制订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会随着其贸易伙伴经济和技术水平的进步而调整,从而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出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如近年来,日本对进口大米检验的量化指标已经从1993年的20多项增加到2000年的104项。有些国家规定,当某种具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在其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096时,该国对其环境标志的要求就会做出提高的调整。

(2)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条件 绿色贸易壁垒这种贸易保护措施,虽然能有效地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具有实施壁垒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实施壁垒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如欧盟、日本、美国,而受影响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①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通过规定高药残标准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如欧盟对氯霉素残留量的标准规定为0.2——0.3ug/kg,这个标准不仅是我国就是欧盟本身也很难达到标准。 ②实施绿色贸易壁垒要具有完善的检测体系。仅有高药残标准是不够的,必须辅以先进的检测设备、检测技术以及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具有先进的检测技术、设备可以增加应检农药的种类,以及最大限度的提高限量标准,这样就可以对低检测水平的国家形成壁垒。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我国己经具备相当的农产品竞争力,在水稻、蔬菜、水果和畜产品、水产品、茶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后,良好的制度条件为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走出去”的道路上并非阳光灿烂,作为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首当其冲,频频受挫。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一年比一年高,但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出口总增长速度,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以外,农产品出口屡遭国外绿色贸易壁垒是另一大重要原因 。

自1996年8月起,欧盟成员国相继停止从我国进口禽肉和部分水产。我国有关部门和企业按欧盟法规进行了全面整改,并于1997年接受了欧盟兽医代表团的考察。代表团考察报告对我国的相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欧盟只做出了恢复从我国3家工厂进口兔肉的决定。1998年9月、1999年6月和1999年10月,欧盟兽医代表团先后三次来华考察。2000年5月,欧方公布决议,认可我国山东、上海可以对其出口禽肉,但未批准我国加工厂注册。2001年欧方专家来华考察我国动物及动物源性产品残留物质监控体系,随后向欧委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我国残留监控体系的片面的、不切实际的考察报告,导致我国冻鸡出口下降了41%,保鲜蔬菜和暂时保藏的蔬菜的出口分别下降了20%和29%。 近年来,许多进口国更是加大了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测、检疫力度,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2002年日本对我国青岛的肉鸡产品检疫项目增加了10个指标,对蔬菜农药残留化验检测项目,由入世前的4项增加到46项;韩国对我国出口蔬菜的检测仅农药残留的检测指标最高时就达200多项;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测项目从过去的6种农药残留检测增加到62种;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美国以担心输入病虫害为由,自2005年4月1日起,禁止进口中国的人造圣诞树等人工木制装饰品,仅此一项禁令将会影响中国对美国上亿美元的出口。

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使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异常严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同时由于各种卫生、农药标准也因耕作方式不当而常常不合格,从而使中国成为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大国。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内原因分析

①我国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绿色经济观念。我国在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中,尽管农作物的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环保意识淡薄,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致使农业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工农业造成的19各种污染,通过周围的环境(土壤、水等)作用于农作物,使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问题蔬菜、问题粮食”的产生。此外,由于食品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设施落后,导致食品后续污染问题严重,造成食品生产前期污染未消除,后续污染依然存在的状况。然而,目前美国、德国 、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推出ISO14000标准认证,其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跳板,但我国企业并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 。

②我国环境标准过低,农业生产企业认证能力薄弱。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在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此外,国外标准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已开始制定,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却相对滞后,周期也长,没有严格的标准制约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要进入国外市场,就需要获得国际上公认的和特定进口国家的绿色认证,一些企业担心认证会降低价格竞争能力,造成认证不积极,普遍存在侥幸的心理 。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外贸企业要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等费用,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使一些企业望而生畏。

③农产品检疫系统不健全。从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假大米、有毒奶粉、冠生园劣质月饼事件到最近被查出的“苏丹红一号”等事件,“苏丹红一号”在十年前就已经被禁了,为什么在今天又查出它存在于大量食品中,在其他国家关注食品安全之际,我国的卫生检疫系统却还形同虚设,更为可气的是,还有一部分官员在开绿灯,使中国农产品生产者对其产品本身的质量要求不高而导致农产品受阻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因此中国的检疫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

④环保法律规范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正是由于我国法律中有关农产品各种标准的规范不健全,才使发达国家常常钻我国法律的漏洞。目前我国引进外资、进口等环节中的环境条款还不完善,对国外进口产品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保护要求不严,对外国产品和污染密集型企业的进入管制较为宽松。且在事实上,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原因分析

①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强烈。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态价值观被广泛接受,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卫生食品安全日益关注,追求高品位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对衣、食、住、行的要求越加严格,“绿色”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健康的代言。这促使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立法满足国内居民的绿色需求,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为此,发达国家政府便在国内推行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实施绿色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约束和限制国外未达到本国或国际环境标准的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②将同一标准使用在处于经济与科技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同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它们制定了众多的环保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志,是想利用生产和销售绿色产品,发展绿色科技和相关服务,控制未来的世界市场。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极为迫切的经济增长甚至是温饱问题,在环保领域的缺口较大,它们既无雄厚的资金,又无可以利用的高科技手段,其环保水平尚处于初始阶段,在短期内缺乏实施同一环境标准的能力。而在两个发展水平不相等同的阶段适用同一标准,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在环保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导致发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之外,极大的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步伐的加快。 三、我国应对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完善国内环保法规

(1)加大传媒宣传环保的力度。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将是绿色经济,政府应呼吁提高国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环境意识化为公众自觉的环境行为,因而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使其知晓我国经济的“绿化”是一项公益事业,受益的应是整个国家和每一个公民。同时,政府要注重发挥职能指导作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贸易、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这既可从根本上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又可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并与国际贸易体系接轨 。

(2)制定和完善国内相应的环保法规。在国内立法方面,应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加环保水平的距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在处理贸易与环境争端案件时,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法和国内环境法往往倍受重视。从已处理的贸易与环境争端的一些案例的裁决来看 ,只要引用的国内环保法律规定准确、有权威性,维护环境利益的一方往往胜诉,而对环境保护不利的一方则往往败诉。因此,必须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

2、改善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外部环境

(1)整治农业环境,治理农业污染。主要是加强对农业环境、渔业水域、草原牧区、特别是土壤环境的监测。一是要定点、定期对主要农(畜)产品污染情况开展例行监测;二是开展对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围等重点区域土壤环境例行监测;三是定期对重要水源进行常规性监测。及时掌握农业环境受污染损失状况,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调整产业结构(例如受污染的土地种植花草等),进行植物修复。

(2)控制农业水源污染,解决湖泊、大中型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首先要纠正或扭转偏施、重施氮肥的习惯,推广节氮施肥技术。调整肥料结构,实行配方平衡施肥,大力发展多元高效肥,推广专用复合肥,积极推行有机无机肥配套施肥体系,同时应加强改善生态环境的新技术的研究。其次,要推进有机肥工程,以减少化肥的用量,采用多种形式使秸秆还田,集中处理加工畜禽养殖基地的鸡粪、猪粪等使之成为商品有机肥料。结合疏浚河道开发利用丰富的河泥资源,大力开展河湖清淤工作,同时实施河湖岸植树,减少水土流失 。

(3)加强对农业环境科学的研究。政府应增加农业环保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保护宣传培训,提高各级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模式,引导农业结构合理化,逐步建立起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结构体系,努力做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产品无害化。

3、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

(1)制定绿色产业倾斜政策。一是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对绿色产业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二是要对绿色产业企业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实行优惠,鼓励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三是要在工商注册上对绿色产业企业给予照顾,并赋予一些规模较大的绿色产业企业以出口经营自主权。

(2)建立农产品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大量事实表明,绿色贸易壁垒之所以能起到限制与障碍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进口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不了解。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组成专门的机构,收集研究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可能在哪些国家遇到什么样的绿色壁垒,提出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形成预警机制,以改变目前这种遇到壁垒就无所适从的状况 。

4、积极推行IS014000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014000系列国际标准己于1996年正式公布。该标准以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为目标,涉及从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我国应制定和实施与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把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5、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 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开发绿色农业、发展绿色食品将有益于我国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体方法:

(1)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目前,我国出口的部分绿色农产品多为农户零星生产,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难以降低产品成本,参与国际竞争。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采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必然选择。只有企业联合起来,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实力、实现规模效益,从而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应考虑扶持一批绿色农产品出口企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和企业集团化效益。可采取“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或者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公司+农场”,实现绿色农产品出口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2)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具有生产绿色农产品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可以建立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科技成果优势,实现绿色农业加工增值。 6、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推广绿色技术 农业标准化工作就是以农业科技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按照 简化、统一、协调、选优的原则,把先进科技成果和绿色技术转化为标准,并加以监测、实施,使业生产、加工、管理和服务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活动。实施农业标准化,既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又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要加强对国际农业标准的研究,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企业自主研究和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生态技术,并将其大力推广,使绿色技术上升为“农业标准化”中重要一部分的。我国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农业标准,并使农产品品质标准与安全卫生、分级、包装、运输标准相配套,通过逐步完善,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从而为我国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1.《国际贸易理论》,龚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2.《贸易与环境》,赵玉焕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3.《如何应对贸易技术壁垒》,李志军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4. 《如何积极应对农业绿色贸易壁垒》,李一南著, 中国财政,2006,年9月。

5.《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余鹏著,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7月。

6.《我国出口农产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刘翠萍著,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年4月。

7.《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突破对策探析》,谭蓉娟著,特区经济,2006年5月。

8.《如何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于宝苹著,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6月。

9.《浅谈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顿红著,科教文汇,2007年6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