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8 10:24: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英语课本,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引言
近年来,文化输入在语言(本文主要指英语,所以以下文章内容中都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英语教学应该结合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已为当今广大中国英语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和接受,研究英语教学中文化的输入的文献与日增加,国内最新教学大纲也强调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但是文化教学研究和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过多地放在了目的语国家文化上,学生读西方的文本,接触西方意识,只学会如何表达西方的文化内涵,而对自身文化不甚了解,更不用说用英语表达了。本国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而且相关文献大部分是关于中国文化输入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关于中国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输入的文章屈指可数。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研究与教授的不平衡导致了学生缺乏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认识,在真正的交流中总是遇到挫折。
二、文化与交际
美国社会学家Dav id Popenoe从抽象的定义角度对文化作了如下的定义: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就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人们通过观查和接受其他成员的教育而学到其所在社会的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民族历史、文化信仰、传统习俗、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知识。学习中国文化,我们主要学习其哲学思想,地理山川,节日、礼仪习俗,文化典籍,饮食,建筑,绘画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并了解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礼仪之邦的深刻含义;了解中国文化遗产,追溯中国人审美观的起源。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运用语言有效地交流思想的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语言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要有所了解,懂得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对谁该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要求得体地使用语言达到交流的目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不同民族的文化模式;不同的文化模式,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必须注意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引入。也就是说我们学习英语这一语言,仅仅掌握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一点不懂,是不可能获得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同样,对本国文化了解不多,不能用英语表达本国文化也不能很好地达到交流目的。所以,在教给学生语音、语法、词汇,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和本国的文化,在我们遵守各自文化特点的前提下,准确使用英语,培养交接能力,达到交流目的。
三、文化输入的方法探究
1.中西文化对比法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可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2.翻译法
翻译法可以用一种文化的语言来传递另一种文化的语言。用英语来表达反映中国文化的汉语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既测试他们的翻译水平。
3.词汇记忆法
在高考作文里,经常会碰到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词语,比如介绍景点建筑的,介绍饮食习惯的,娱乐的等等。所以可以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记一些中国特色的英语单词。
4.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英语课堂教学毕竟有限,尤其是对高中教学来说,毕竟目前高中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还是考试,考大学。但是补充文化知识会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比如周末、春游、秋游组织学生参观文物景点时看看对应的英语表达;鼓励学生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还可主动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接触交谈,试着向他们简单地介绍中国某方面的文化。
5.教材改革
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亚文化,是学校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可以集中体现一个学校更具自身特点,更具有鲜明个性的校园精神。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与创设英语文化环境,也是学校校风育人的范畴。因此,我们要重视生活化英语语言环境的建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外部环境,让校园成为英语习得的有效场所。我们在创建生活化英语学习环境上,力求创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从单一的模式向多元化发展,便于学生进行交流和开展合作学习,创设开放式的学习英语环境,致力于营造有声有色的生活化的物态英语环境,提升学校的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开展有生活化特色的英语课堂活动,为学生进一步创造学用英语的机会,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英语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创设,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和决定英语教学成果的取得,决定着能否将英语教学真正落实到语言教学中去,能否真正让学生获得所学英语的听、说、读、写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创造融实践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语言环境,可以丰富校园生活,创设良好语言环境,营造学习英语气氛,拓宽学生英语学习渠道,增加英语语言表达机会,增长英语课外知识,全新地、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语言潜力。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载体,它同时也能够体现出校园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作为基础学科,英语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优质的英语教学活动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必要条件。英语课堂课本剧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听、说、读、写,译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平台,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的精神文化氛围,活跃了校园文化,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一、中学英语课堂课本剧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英语教学不能简单的看作是“你教我学”的英语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在物质操作和思维操作的结合上认识英语,掌握英语。学生的学习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已有的知识,信息的来源不仅仅是教师和教材,学生的成就不是掌握固有的教材内容,学生的能力不是学习书本的能力。英语教学从来就不是一教就会,一讲就懂的,只有通过反复的交际活动,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达到教材预期的效果。因此要求中学英语教学由原来的知识传授型过渡到能力培养型。中学英语教学要把学校,社会作为教育的内容,形成一种多样性、持久性和丰富性的中学英语教学活动。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对学生的身心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学校中让学生了解社会非常重要。因此,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之重大可想而知。把校园生活作为社会实践对象,从而能使学生的英语交际运用能力得到提高。英语课本剧的创作及表演这一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贴近他们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丰富真实的课程资源,为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交流,提升学生英语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创设了交际氛围和特定的文化环境。这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高英语实践能力的热情。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由此通过英语课本剧营造一个多元化的校园环境和富有核心,创新意识的校园文化带动学生及全体教师升华自己的人生观、道德意识、理想信念以及心理素质等,形成一个热爱生活,英语运用能力强的群体。
二、中学英语课堂课本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学习英语单词,首先是要会正确读音标。如果不能正确朗读单词,不仅人家无法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而且你也无法听懂人家的话。不能正确发音,既不能很好发展听的能力,也不能顺利地同别人进行交流。进入三类高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没有掌握英语音标,基本无法正确朗读每一个音标,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朗读多音节单词时,往往不能把握单词重音的正确位置。因此,在高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首要解决音标教学,使大部分学生掌握音标的拼读。在我的音标教学实践中,发现张思中和马承音标教学法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正确发音还有利于学生记忆单词。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它的发音与拼写之间有着非常的联系。所以,我们有必要给这样的同学讲授英语单词拼写与发音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他们科学记忆,提高记忆效果。
二、重视各种记忆方法是词汇教学的有效途径
1、英语词汇量庞大,浩如烟海,但它本身却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掌握基本的构词法将会大大有助于突破记忆单词的难关。构词法通常有转化、派生、后缀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记忆词汇和扩大掌握词汇的用法。如:generation、kindness、freedom、renew、 hard 、work、focus、busy、 sunburnt、overcome、underline。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必须向学生介绍和强化构词法的基本知识。
2、英语中有许多词形、词义相近的单词,教学过程中对词形相近的词进行对比对于学生正确使用单词很有好处。如vase、vast、wing、wind、though、thought等许多单词常被学生混淆,及时加以对比就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它们之间的差别,避免用错写错单词。对常用的同义词或词组,如seize、master、grasp、catch等应该及时帮助学生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便他们在实际运用中能正确使用。
3、在语境中进行词汇教学。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众所周知,孤立的东西不容易记忆。要有效地掌握词汇,就应该将词汇与句子、语篇结合起来。我们都明白学习词汇的目的是要掌握词义,词的搭配和用法,用词语造句表达思想。从使用词汇的角度看,词语连成句子或连成话语,才能实现其表达思想的交流功能。因此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孤立地进行词汇教学,应千方百计地把词汇与句子,语境结合起来,应该多让学生自己造句,掌握词的用法。在词汇与句子结合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将词汇、句子与语篇相结合,进一步扩大词汇的交流功能。将词汇与句子,语篇相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词汇,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发展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学好英语的目的。
一、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教学大纲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就要求学校在执行课程计划的时,注意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的各种资源,组织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参与到当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我校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显得很必要。
二、我校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在实施中地探讨
2.1我校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原则
当代教育注重教育的统一性与人才培养多样性的结合,国家统编教材更多地关注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要求教育的统一性。因而,在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方面,就给我校校本教材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使学校在这一领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校高中英语校本教材开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需求,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校本教材与国家统编教材相互补充就能较好地满足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这一要求,使学校教育服务社会。
从2009年起我校积极推动特色教学,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特点出发,帮助学生发展兴趣,形成特长, 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始编写校本课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选择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的知识。选择学生能接受能理解的知识,并将人文主义思想渗透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环节之中。基于这个原则,在人教版的基础上,我们选编了一套英语校本教材。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三大方面,由王荣春、何秀娟、郭建主编的《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周勤红、蒋红梅、马馨馨主编的《写作教程概况》,靳爱新主编的《高中英语综合技能的培养》内容范围为:A.关于英语国家风情习俗;B.中西方国家饮食文化的差异;C.关于中西方国家节日的差异;D.关于英语国家的音乐文化;E.关于世界主要问题;F.关于英语国家的科技发展; G.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H.关于中英的差异。总体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提高他们的学习英语的水平。
2.2我校英语课程校本的教学形式
2.2.1讲座和讨论
主要介绍英语学习策略;制定学习计划;如何获得学习资源;采取先让学生讨论再讲解。在讨论中或讨论后及时做总结
2.2.2开设英语口语班、英语听力班,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接受多元文化教育,我校利用外教,着重培养他们的口语和 听力。
2.2.3观察和访谈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时刻对学生做观察,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中、回答问题时的表现等等,并且做必要的记录。
2.2.4问卷及测试
对参加英语学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培训前培训后对研究对象都进行综合语言能力测试。进行对比分析。
2.3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的实用性
我们以人教社2008年新版高中英语教材范本,依照教材的内容,力图在教材外给学生开发出一本适合我校校情英语课程。在编写中,我们考虑到学生英语能力的分层实际,以三个层次开展校本英语教学编写,尽量在内容的选择,编写体例的设计符合我校高中学生实际特点,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情景。 英语校本课程确定后,学校对授课时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价等都作了精心安排。国家课程英语每周安排4课时,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校本课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记入学生学分认定中。
三、对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启发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充分认识到我校的优势和风格,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实施后有如下启示:
3.1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我们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精神与技能,需要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过去我们所使用的都是别人编好的参考书,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教师的惰性,阻碍了自身的专业发展、科研能力的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使教师全面了解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把握课程的纵向和横向结构,为教师提供了发挥自己教育智慧的广阔空间。
3.2更全面地利用和充实了学校的课程资源
课程的设置基于社区和学校的现有课程资源,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我校开办特色化教育,与李阳《疯狂英语》有着经常性的往来合作,因此在师资和对外信息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学校许多教室都有多媒体随时可以利用。所以学校英语教学资源很理想,因此,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的合理充分的利用是课程的开发的途径。校本教研将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3.3给学校创造了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
为了有效地配合了英语课堂教学,突破了“学校-教室-课本”三位一体的封闭状态,我们创设一个个英语文化场景,协调好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学习氛围中。
3.4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大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校本课程实施以后,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渴望学好英语,这就给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一旦有了学英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充分地发挥出来,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潜能也充分发掘。因此,他们的英语水平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3.5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
英语校园网使信息技术和其它文化课得到了有效的整合。经过学习校本课程,学生对中西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扩大了知识视野,加大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这对语文,政治等学科是有帮助的。
四、提升英语校本课程的质量的思考
4.1教材的编排有待完善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于异域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社交礼仪和风土人情,他们渴望诸如异域政治、历史、经济、教育、时事等更高层次的文化学习和吸收。因此,在编排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多开些介绍英语国家知识,和时事阅读的课程。
4.2协调国家英语课程与英语校本课程的关系
国家课程应属于第一课堂,英语校本课程为第二课堂,二者相互弥补,又有主次之分,不能投入同等精力。国家课程教学活动,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使教师没有额外的时间从事课程开发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会带给他们压力,造成过度疲劳,因此视其为额外的负担,影响了他们对课程开发的兴趣和教学质量。
4.3合理兼顾学生兴趣和学科能力培养
我们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往往会过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忽视教学目的。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选择英文原版影片欣赏、英语视听的学生较多,大部分人选择的原因是这些课要求不高,情节有趣,比较轻松,很容易拿到分数。而一些要求相对过高的科目,如英文写作、英语听力则不尽人意。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生本课堂“的前提
对于传统的教育,有人把它概括为“师本教育”,即以教师为本,过分注重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作用,由于过分强调和看重教师的主体作用,以致低估甚至抹杀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主观能动性。而在“生本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在听、说、读、练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由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要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转变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上来。在这种新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必需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融入到学生中去。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所谓的“差生”,要鼓励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兴趣,看到他们的进步或另样的才智。这样才能建立一个人人接纳的并支持的课堂氛围,创设一个丰富的互助学习的良好情境,才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发挥相应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在生本教育中,教师的主要职能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角色要从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变为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指引者和促进者。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做领头雁、带路人,而是做一个指引者、指引者。教师作为指引者,其角色决定了他:必须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在互动中去思考、去判断、去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在此,教师始终要明白自己是一个引导者、指路人,是在指导一群学生去寻找知识的矿藏,智慧的宝库,而不是他们的带路人、领头雁。因为每个学生就象大海中的一条航船,教师不可能成为每条船的舵手,但教师可以给他们每人一个罗盘,给他们指明方向,引导他们奔向目标。
二、充分准备是实施“生本课堂“的关键
充分准备包括教师、学生两个层面。教师的准备主要是指高水准的备课,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学生。教师在课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出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教师在准备上课教案的同时,根据本节课教学知识的特点、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导学案的设计上要注重“问题化原则“,即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问题的设计要注意::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②问题要细,要具体;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④问题的呈现要尽量少用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学生的准备主要是指学生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行为习惯,比如预习、复习、思考和合作探究意识等等,这些方面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最终实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不断体验听、想、问、答的学习实践活动,真正以饱满的热情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启迪思想,举一反三。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创造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要克服“整齐划一”、“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状况,促进每位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要具有活力的学校课程制度。普通高中新课程要求增强课程对每位高中生的适应性,主张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类型的课程,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程度的课程,客观地要求学校建立起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生选修制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组织,2004)因此,我校结合本校的情况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并选用了适合本校的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开发校本英语课程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开发英语校本课程的目标
为了重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的个性,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全校英语教育水平,深化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全方位、多层次地导入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交际能力,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实现学习互动,激发英语兴趣,我校便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根据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及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校的英语校本课程目标,掌握英语学习策略,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由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包括兴趣、态度、自信、动机和意志,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要素组成。文化意识是正确理解语言和得体运用语言的重要条件。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条件。总之,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开发英语校本课程的保障
1.师资源保障。
开设英语校本课程,教师面临极大的挑战。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本,树立学生观与教育观,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我校的英语教研组是一支在中年教师的带领下,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队伍,他们大多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多媒体及网络资源的利用,是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有利保障。并且以往我校英语组开设的选修课也为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准备了良好的土壤条件。我校有十几位中学高级教师,两位特级教师,除特级教师外,我校有六位教师分别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小学外语教学》和华师大的《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发表过论文。有一位是省教坛新秀,一位是市教坛新秀。多位青年教师在市优质课和其他教学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2.教学材料保障。
英语校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为教师自编、收集和整理的课程资源,注意与课本知识的联系,以及选材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我们选用的资源主要是三类:一是注重背景知识和阅读技能、策略培养的教材,包括《英语畅谈中国文化50主题》、《思维体操》、《英汉幽默词典》、《英语文体学》、《世界名诗精选・生命的驿车》及各类杂志、书刊上的优美短文等。二是丰富的视听材料,有英文歌曲、原版英文电影、原声演讲及各类视频,实用的VOA Special English,还有经典的美语音像教材《走遍美国》等。三是网络英语,如省略,省略等。
3.教学方法保障。
(1)学生的外语基础知识与听、说、读、写技能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获得的。校本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因此必须以学生自愿自主为基础,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主动参与,让学生的潜力得到发挥,长处得到发扬,才能得到施展。
我校教师重视对学生能力及素质的培养,采用提问式、谈话式、辩论式、讨论式、表演等教学方法,努力给学生提供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2)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因此,在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的情感放在第一位,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音标的好奇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动力。
(3)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也应做到这一点。在学生学习字母发音规则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比较、绕口令、游戏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学习及记忆方法,并通过评一评、查一查活动让学生懂得自我评价对学习的帮助。
4.选修形式保障。
我校在初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课程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和本校的实际,充分挖掘了教师们的课程资源,开发了三十多门校本课程,供学生们选择。其中英语就占了1/3。各课英语教师上交校本课程的纲要,包括课程的内容、课时安排、活动形式、评价手段和标准等方面。这样学生可以认真阅读每门课的课程纲要,了解它们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进行选课。学校每学期初确定课题并打印成册,供学生选择参考。并开展走班制、学分制教学,设立专用教室,教师固定教室,学生流动上课。下表为我校学生自主选择校本课程选修的志愿表:
5.评价系统保障。
根据《新课标》要求,实行评价方式多元化。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笔试,还要采用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态度、行为表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有促进作用的评价方式。在评价的主体上采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方式。教师评价贯穿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所以我校对校本课程实行学分制。测试主要着眼于考查学生的交际能力、背景知识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口试、笔试、研究性学习论文、表演。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指标包括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即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参与练习情况、小组协作情况等,最后由教师综合评定给予相应等第。
评价体现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因为这样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有利于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每一课的评价都基本上由学生来完成。
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因此,校本课程建议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每一堂课上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同时让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与激励作用。
评价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如学生对某一次的音标过关情况不满意,教师可暂不记录等级,允许其进行再次尝试。
本校本课程将学生的情感培养放在首位,因此在确定学生的最终学习等级时一般不设定不合格,而是分“优秀、良好、中等、须努力”四档等第,以此来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积极性。
三、英语校本课程的内容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校开展英语校本课程共有9项,每门课程一学期平均为18课时,课程具体开设如下:
1.《英语新闻选读》。
该课程以讲授型为主,活动型为辅的形式,来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阅读应用能力。通过对日常英语新闻选读让学生了解英语新闻的写作特点、语言特点、朗读特点和学习英语新闻的益处,并通过模拟新闻报道来对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新闻的写作方法、技巧及语言运用特点;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国际时事、政治的兴趣与热爱;为有志于国际政治、外交的学生打下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
2.《英语视听》。
该课程以讲练结合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扩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视听说能力。内容为精选部分视听材料,分析其中背景,精选赏析材料,研读、讨论、鉴赏。教师采用讲解与学生视听说相结合的方式,即在教师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听说结合、听写结合、小组活动和个别发言相结合等。
3.《英语国际音标》。
该课程通过学习单个字母的发音规则及相应的音标,拼读、比较含有所学新音标的单音节音标,根据发音规则读单词和巧嘴绕口令等掌握基本要领。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辅音字母的发音规则和元音字母的基本发音规则;使学生掌握常见的辅音字母组合、元音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使学生具有根据音标拼读、记忆和默写单词的能力,为接下来的高中英语词汇学习打好基础。
4.“VOA Special English”。
该课程通过理论传授与实践相结合,即基础知识教学、听说结合、听写结合、小组活动、训练和考察相结合等方式,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能力,尤其是听力。学生通过对新闻英语的熟悉,部分听力技巧的学习和“VOA Special English”精选材料的练习来提高听说的能力。通过教学,学生可学习其地道的语音语调,提高口语水平。通过教学,学生可扩充词汇量,增加信息量,增长英语新闻方面的知识;学生可掌握一定的听力技巧,提高听力水平;学生可感受原汁原味的美国社会,培养语感,增长文化意识。
5.《英语影视赏析》。
该课程为情景剧欣赏模仿表演类课程,以《走遍美国》学习版影像资料为载体,在对学生进行《走遍美国》情景剧欣赏模仿表演的教学过程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内容为《走遍美国》情景剧的欣赏、观看、学习、模仿和自我发挥创造性的表演。将《走遍美国》情景剧的欣赏、模仿和表演三者相结合,做到三位一体,实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培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美国家庭的概况,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6.《英文词句活用赏析及运用》。
该课程试从研究语言形式出发,通过对英文一词多义及词性活用赏析,英语脑筋急转弯及英文小幽默中的词句活用赏析,英语修辞中的词句活用赏析,英文广告中的词句活用赏析和各类杂志、书刊、网上的美文赏析的形式,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语言知识、社会文化知识和阅读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提高学习者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其成为自主阅读者,为继续学习运用英语打好基础。同时充分利用优秀文章(如《思维体操》、《英汉幽默词典》、《英语文体学》、《世界名诗精选・生命的驿车》及各类杂志、书刊、网上的优美短文),从写作的角度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和语篇模式,利用阅读能力的迁移训练写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7.《英语角》。
英语角对提高学生口语能力帮助很大,每周我们请外教和一些青年教师参与,活动内容从日常交际用语开始,每次围绕一个贴近生活、为学生所熟悉、让学生有话说的话题,如“Our school life”“I have a dream”“My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A favorite activity or hobby”等。话题内容能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于参加,享受英语。
8.《英语演讲比赛》。
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师帮助学生审稿,辅导学生练讲, 以提高演讲的质量。英语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最后在考评中,有二十几个演讲话题,让学生临时抽签,并准备十分钟。演讲的题目有:“My Olympic dream”, “Play and work”, “A person who influenced you”,“Books: buy or borrow?” “A goal you have in your life”,“A special moment in your life”等,演讲比赛由学生主持,老师当场就演讲内容提问题,学生评委当场亮分,当场评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临场发挥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和学生的判断能力。
9.《外教口语课》。
我校充分利用外籍教师这一资源开设这门课。一是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二是让学生了解文化知识、文化理解、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些课程使中学生丰富了英语知识,展现了其多彩的个人风貌,体现了我校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锻炼了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丰富了我们的校园生活。
四、英语校本课程实践后的成果
经过了多年英语校本课程实施,我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英语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我校进行一年一度的英语节,我们活动的主题是:营造语言环境,实现学习互动,激发英语兴趣。我们的口号是:享受英语,快乐学习。学生充分利用英语节的机会,展示才华,增长才干,陶冶情操。在英语剧表演、英语唱歌比赛、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讲座等活动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了集体观念。他们相信自我,超越自我,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实践,提高适应竞争、适应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素质、人格健全的中国现代青年。还有在浙江省已举办的三届“走进西澳”中学生口语演讲比赛中我校也取得了辉煌成绩:第一届中我校有一名一等奖,三名两等奖;第二届中,我校有两名一等奖,四名两等奖;第三届中我校有三名两等奖,两名三等奖。这些成果有力地证明了只有以学生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使学校更有生机。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笔者认为在实施英语校本课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关键在于教师,要注重教师的发展。
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对英语教师来说既是动力也是挑战。一方面它是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发挥自己智慧和能力的空间。另一方面它对教师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拓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的薄弱也是目前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困难。所以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意识,多阅读一些课程理论和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书籍与报刊,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2.要注重课程的设置和课程资源的选择,减轻学生负担。
课程的设置还应该多样化,可以根据我校师生的情况开设各种不同形式的课程设置和英语实践活动,如可以设置英语实用写作、欧美风俗、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旅游英语、餐饮英语等课程。在选材时,特别要注意材料的难易度,以及趣味性、多样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任务。
3.要依靠集体力量,充分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
由于新课改教学任务紧,很难靠个人力量去开发校本课程的资源,所以可以建立课程资源的协调与共享机制,各英语教师互相合作、发扬团队精神,分任务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
总之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和持续的过程,如何始终使其具有本校特色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如何确保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需要各位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程晓堂,高洪德.理解与实践高中英语新课程――与高中英语教师的对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4]陈舜华.英语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4).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091-02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阅读”,而且还要教学生“会阅读”,阅读能力是通过文字获得信息的一种能力,要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阅读”,使学生具备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下面谈几种高中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技巧。
一、合理分层教学
通过把学生分层,使用合理分层教学,选择合理的教材,并以优良的方法指导,运用网络等各种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多方位的资料。
1.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级别,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有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能略读懂高于教材难度的文章,能根据文章进行有关内容的自由对话;第二层:有较好的英语阅读习惯,能在教师指导下,读懂相当于教材难度的文章,阅读理解的准确率在85%以上。第三层:对英语有一定畏难情绪,是英语的困难生,教师应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来逐步提高其英语水平。
2.选择合适教材是阅读教学成功的阶梯。在划分层次时,教师已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定。因此培养目标不同,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必须慎重,要选择适应不同层次,要求好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整合,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意图,从而准确答题。
二、导入(Leading in)——引出话题
课文导入环节是为阅读作好准备,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和求知的欲望。设计好导入环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对文章所给的信息产生好奇的心理,从而激发他去捕捉文章的信息,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意图。笔者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常用的导入方式有以下三种:
1.背景介绍式。这种导入模式经常用于涉及西方文化,比如外国的政治、历史、文学、地理、风俗习惯等题材的文章,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展示。例如,在上The British Isles(SEFC 2A Unit 5)这一单元的阅读课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大不列颠岛的名胜古迹及自然风光,如Themes River、Big Ben 等作为导入内容,让学生了解 the British Isles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知识,同时通过世界地图让学生了解the British Isles的地理位置及其它的组成部分。
2.提问式。提问的方式有选择题、一般问句、特殊问句、判断正误等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常识进行回答,或者带着问题去阅读,接着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很快就可以通过看电视、浏览网页、收听广播、阅读报刊杂志等方式了解人们生活周围及国内外所发生的情况,然后很自然地引出新闻媒体这个话题。
3.讨论式。在上课文DR ABC(SEFC 2A Unit 8)时,先让学生讨论平时在他们身边发生的情况以及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的情况,比如溺水、交通事故、房子着火、出血、哽住、煤气中毒等,要求他们分组讨论如何进行急救以及急救的一些基本方法,从而为阅读课文作好铺垫。
三、课文教学——课文呈现(Presentation)
1.快速浏览(Skimming)——初步感知。快速浏览可以分为两步进行:跳跃式阅读(Skipping)和扫描式阅读(Scanning)。在这一步的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要让学生避免一个词一个词的进行阅读,而是要快速用眼、用心、用大脑去扫描文章,集中精力用大脑去捕捉每段文字所传达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和处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意。
2.详细阅读(Intensive Reading)。详细阅读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关键。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语言障碍(生词、习惯表达和语法结构),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猜测去推断,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形成用英语去思维的习惯。
其次,要求学生听录音并朗读课文。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老师通过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英语的语音语调和句子的停顿,然后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求学生注意发音、语调、停顿,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我们通常讲的语感(speech feeling)。通过这一步的训练,一方面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感知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让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1.1 对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有些学校领导、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眼中只盯着高考,一切为了高考,认为校本课程的开设影响了学生对高考科目的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设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思想上有抵制情绪,因此,学校没有健全的校本课程开发制度与措施,资金投入、课程实施及评价体系都不健全,只是表面应付,象征性地开设几门选修课程来应对上面检查,这种想象很普遍,尤其是农村学校。
1.2 对英语校本课程的性质把握不准
有的教师把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单纯地理解为选一套教材,按照此教材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对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把握不准,目的不明确,变校本课程为应试教育高考备考的补充与强化。有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仅仅是上一节课,或者是举办一些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
1.3 忽视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和学生、家长的参与性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主体不明,缺乏课程专家指导和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共同参与。缺乏教师的协同合作,基本是被迫的、单干式的形式。缺乏技能培训,也没有进行学生需求的调查。英语课程的开设也较少考虑教师的基本状况与学生需求,简单地上一门没教材的英语选修课。有的学校不重视学校特色的形成,只是停留于浅层次的选修课开设上,过于封闭,缺乏交流,不具有推广性,使得校本课程缺乏经典,这都达不到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不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2.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整合本校课程资源开发的补充国家课程缺陷的第三级课程。其目的是增强学校办学的自,彰显学校办学理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2.1 补充性原则
单一的国家课程忽视了地区教育之间的差异性、不同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性,课程内容具有局限性。校本课程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之缺陷,体现本校不同于他校的特点,满足不同地方,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中,要研究国家课程与本校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差异,正确处理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在国家、地方课程许可的范围内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与延伸,使之成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2 实用性原则
其实质就是发现、挖掘具备实用价值,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学生个性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各类资源。这样的校本课程才能突破原有单一国家课程的局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开发口语技能训练的校本课程时,应以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为核心确定主题,创设一些符合高中生年龄特点、生活化的对话场景。如商店购物对话、医院看病对话、餐馆就餐服务对话、宾馆住宿登记对话等。或是就某一话题或活动举办进行的讨论等。英语校本课程应该是对英语必修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所以校本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应与必修教材密切联系,两者互为依托,同时又能适度扩展提高。
2.3 个性化原则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展示学校自己的文化理念特色和教师的专业特长。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资源和办学理念,甚至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差异,不同学校的教师形成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这些个性化的特点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原则。学校要形成灵活多样,新颖独特,凸显本校特色,具有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使其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最佳平台。任何课程要发挥其效能,都必须经过教师的精心创设和学生实验的建构。因此,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师的个性特长,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
2.4 多样化原则
多样化原则主要体现在英语校本教材的内容及其开发的形式上。英语校本课程内容应丰富多彩,要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与科学,贴近学生生活,涉及的领域要广。学生对于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社交礼仪和风土人情,他们更想了解时事政治、历史、经济、教育、体育等更高层次的各种信息。另外,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力求理论与实践性课程相结合,将信息资源选编、改编成阅读、欣赏、模仿、体验、创新等多样化的课程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3.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和方法
一、导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问题陈述
2010年秋季,甘肃省全面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按照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修两部分组成,选修分为选修I和选修II。其中必修和选修I为国家课程,选修II为学校课程,至少6学分。学校课程也称校本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利用当地和学校课程资源,以学校为主导,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由学校或学校与外部教育科研等单位合作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英语校本课程是以英语为载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特长为目的,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使学生热爱英语学科,并形成良好英语素质的一门课程。英语校本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英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建一个五彩滨纷的英语学习平台。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各省教育部门对校本课程研发和开设都做了统一规定,但只是最基本的原则要求,无法照顾到各类学校、各个学科的特殊性。因此,本校本课程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的转化,发挥学校办学特色。
(1)本课题实验的理论意义:随着新课程的推广与实施,英语校本课程的研发在全国各普通高中已经广泛开展了起来,但研究的大部分成果来自中东部发达省市,本课题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本地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空白,进一步拓宽英语校本课程的研究领域,从而为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形成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内容开放的三级课程体系进行理论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2)本课题实验的方法论启示:目前我省各普通高中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都处在论证、探索、开发阶段,本校本课程教学要求教师采用提问式、谈话式、讨论式、表演等教学方法,通过该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不断增强教师的课改意识,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我省高中英语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领域和教学模式,进而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更多的方法论支持。
(三)相关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综述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广,针对普通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项研究也随之成为新课程研究的亮点之一。来自华东师大一附中的黄光炜以本校实践经验为基础,从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和问题、文化视域下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影响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及要把握好的几点原则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视域下的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在实证研究方面,我国一些条件较好的中学在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很多学校还编辑出版发行了自己的校本课程。例如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刘少文老师所开设的校本课程《感受英国》,依据其本人在英国学习期间所走访的20多个城镇和拍摄的图片,引导学生多方位、全面而具体地了解英语背景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浙江湖州二中英语组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走遍美国》、《走马观花看英伦》则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美国和英国的人文、地理名胜古迹,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研究过程
(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课题主要围绕课题“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一游遍英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组根据主持人王振强老师在英国留学期间所参观的英伦三岛各个名城及周边名胜古迹为线索,选编介绍这些城市概况及名胜古迹的文章,结合其本人在英国所撰写的留学札记和所拍摄的5000多张精美图片,向学生全面展示英国的人文地貌、名胜古迹,帮助他们更加直观的了解英国,强化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进而为深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文化背景基础。
校本课程《游遍英伦》(Travels around the UK)课时规划:本课程设计为1个学分,用时18课时,每周2课时,9周时间完成,1周时间复习考查。本课程总共由18个章节组成,分别为:联合王国简介、英格兰、伦敦及其名胜古迹、温莎宫和伊顿公学、古城巴斯和布里斯托尔、索斯伯里平原上的古巨石阵、布莱顿和朴茨茅斯、莎士比亚的故乡――艾汶河畔的斯特拉特福、牛津、剑桥、坎特伯雷和多佛尔、伯明翰和诺丁汉、曼彻斯特和利物浦、英格兰北方明珠――约克、苏格兰、爱丁堡和格拉斯哥、威尔士及其首都卡迪夫、北爱尔兰及其首都贝尔法斯特。每一章由读前、阅读中、读后三部分组成,“读前”主要设计2道思考题,鼓励学生开动思维机器,通过头脑风暴等方法收集相关背景知识;“阅读中”主要精选介绍相关城市的文章两篇,配备精美图片若干张,向学生全面展示相关城市和景点的信息;“读后”部分每篇文章设计练习题5道,用于检测、巩固、加深学生对于所读文章的理解。
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多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讨论结束后小组推荐代表向全班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合理评价。课程评价主要通过检查、课后作业等手段重点评价其学习的过程。具体包括:①出勤情况(10%)。②课堂表现(如发言、讨论和主题演讲等)(20%)。③平时测试成绩(20%)。④终结性考试(50%)。
(二)课题的研究步骤和经过
第一阶段(2010.6―2011.6)课题论证和申报阶段
首先由课题负责人牵头,全体成员集体行动,通过图书馆查阅、网络查询、购买相关资料等途径搜集校本课程相关资料,初步设计并提出校本课程纲要。与此同时,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科学性、可行性论证,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并据此制定出校本课程研发实施方案,选编、印制校本课程初稿,并邀请市教科所教研员对初稿进行审定。其次,按照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2010-2013年资助金项目的相关要求填写课题立项申请书,申报课题审批立项,2011年5月课题被正式确定为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并在《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上公布。第三,按照实施方案的规划,课题组编制问卷调查,发放、收集、积累问卷分析结果,为课题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2011.8―2013.6)实施阶段
本阶段课题组首先组织撰写开题报告,并召开了隆重的课题开题会,会上课题负责人宣读了实施方案,并提出严格的规范和要求。随后校本课程《游遍英伦》被统一纳入3所实验学校课程体系,进入学校整体课程表,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开始开设,每周2课时,每学段共计18课时,1个学分。通过1年的开设,课题组广泛征求参研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归纳总结相关建议,并依据相关建议修改完善校本教材,颁布、出台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案、学分考核办法以及教学指导建议。同时课题组开始收集、整理反馈信息,各学校之间交流研究材料,撰写完成了课题实验中期成果报告,2012年7月课题组顺利通过了中期验收。
2013年8月开始,课题研究进入第二轮实施阶段,本阶段主要在第一轮校本课程试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规范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对过程性评价、终结考试、学分认定等环节提出更加详细的规则,确保本校本课程符合新课程实验的要求。同时,课题组多次召开各个参研学校教师联席会议,收集本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探讨有效的解决途径,并进行了精品课程展示,使每一位参演教师都对于本课题研究有了更多的思考,也有了更加丰富的收获。
第三阶段(2013.6―2013.8)归纳总结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顺利完成之后,课题组再次编制研究效果调查问卷,检验两年来校本研究的效果,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同时采用跟踪调查、访谈记录、整理分析个案资料等方法,收集、筛选和审核各项研究资料,积极组织论文投稿,交流推广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成果,分析统计数据,撰写课题实验总报告,编辑出版校本课程《游遍英伦》。2013年8月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了鉴定,鉴定小组对课题结题材料进行了认真的评定,一致同意课题结题。
三、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本课题研究从开题到结题,已经3年有余,我们认为:“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一游遍英伦”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实现了研究的目的,成效显著。
1.参研教师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教学理论水平显著提升
作为国家新课程三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前很多教师对校本课程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各参研学校通过专家引领,细化教师培训,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随着教师英语教学理论的提升,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也获得了提高,教学行为得到了改变。如今,各参研学校教师在课堂上更多扮演的是学生英语水平提升的对话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成为反思型教师,成为英语个性教学风格的铸造者,各校英语课堂教学面貌正以全新的姿态出现。
2.通过课题实验,各校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通过三年多的课题研究,从搜集整理各种资料到课堂教学的贯彻实施、问卷调查材料的统计分析、结题材料的撰写等,使得各参研学校的英语教师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每位教师在讲授校本教材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校本教学,边教边研,走教学与科研相结之路,不但取得了优异的英语教学业绩,而且在校本教学研究上成果颇丰。参研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和自己的研究探索撰写出多篇教学论文,并有8篇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其中《英语课堂教学巧用音视频资料》一文还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1.7)。课题组所开发编辑的校本教材《游遍英伦》在2012年白银市中小学优秀校本教材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3.构建了校本课程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本课程严格贯彻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课堂上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每节课先由各个小组讨论学习,集体研究解决各节的重难点,借助提前做好的幻灯片由一位代表向全班进行展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的模式进行,选修校本课程《游遍英伦》的学生们学会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式,上课时不再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动脑,积极思维,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获取知识,大家争先恐后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对英国的了解得到进一步深入,家长对实验的效果非常满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随着对英国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知识的增加,很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兴趣的也得到了正迁移,这一点在问卷调查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而通过前、中、后测等得到的数据对比分析,课题组发现各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平均分比对比班有显著的提高,差距最大的达到10分之多,3所实验学校的英语高考成绩也都有了新的突破。
四、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反思以及今后的工作重点
由于受教学理念、授课时间、课时设置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课题实验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待高效使用
通过问卷调查,很多学生反映要求增加视频资料和更多的音乐、图片等,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趣味性,而受课时量约束,再加上下载相关视频介绍资料并不容易,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今后的课程准备阶段付出更多的努力。
2.缺少人文方面的内容
受课程开设时间和体系约束,本校本课程内容多涉及英国的历史、地理、建筑等,缺少人文方面的内容,例如英国历史上的名人传记,普通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习俗、美食等,需要增加这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英国风情。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08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程”又称“微课”,英文有“Micro-lecture”“Micro-courses”“Micro-lesson”“Mini―lesson”等。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创了“一分钟的微视频”课程,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教学视频主要呈现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和生成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微课”具有四个主要特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
这种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过程,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精准地找到学生认知的切入点,录制好教学视频,围绕一个信息源或者一个教学重难点展开。视频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指向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有针对性,集中说明主题,为师生营造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近年来,微课日益成为教学中的新方法、新手段。
二、校本微课设计的依据和内容
笔者认为,校本微课件是在新的时代背景、技术环境和课程改革下,依据教学规律和课程标准,根据本校学生的学情和校本教学资料,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主动适应课堂教学而制作的时长10分钟以内的视频片段。校本微课件以本校学生为依据,充分了解年级学生的共性,分析同一年级中各班级不同层面学生的生活、学习、身心特点及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入手,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对应练习的巩固等环节使学生确认、掌握和运用知识。
教师在选择校本微课件内容时,通过学习检测和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习惯、能力、需求和动机等为依据,选择满足学生有指向性的、有针对性的微课内容、教学形式及表达方式,从而制作出适合本校班级的微课。校本微课件内容的素材有以下方面:收集教材及相关读物或网络中有价值的资料,编辑出符合本班学生所需求的文字资料;拍照保存相关图表资料或直接下载有价值的图片,并分类整理的图表资料;剪辑、收集电影、电视、网络视频、广播等相关音像资料;师生生成资料:学生的问题和作业情况是校本微课的重要资源,运用学生的错题本、摘录本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释疑,激发学生热情,拓展学生视野。真正贯彻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路线。同事间交流讨论,体会心得,相互学习,互通有无是充实和丰富自身教学资源库的有效手段,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加以改进和提升,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在设计校本微课件内容时,教师还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运用分层教学理念选用合适的微课内容,让学生融入真实的语境和学习环境。
在制作校本微课件时注意字体搭配,字号搭配,颜色搭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简洁清新。对知识点的引题、讲解和结题都要简明扼要。
三、校本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校本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在:
1. 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看有关整合动画、声音和文字等资源的视频。这样,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心中有数,话题大意、重难点一目了然。在教师讲课时对有疑惑的知识点可仔细听讲,做到事半功倍。学生根据需要,选择相关的微课案例,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微课教学视频,巩固所学,加深理解,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课余时间,提高自主复习和学习能力。
2. 有利于学生针对性学习。学生通过视频课程,在短时间内了解或掌握一个完整的知识点的脉络和科学体系。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在较短和碎片化时间里获取知识,围绕一个知识点制作的模块小视频。它关注本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体验,引领和激发学生学会学习和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每节课重难点不同,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及时掌握这些知识,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精准设计校本微课的内容及讲解,做到小而精,语言准确、重点突出,难点细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