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5 23:49: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职工技能培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技术待遇难以落实。高级技术工人收入普遍比不上一般管理人员;因此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为保“饭碗”,宁可“绝活”、“绝技”断代,不愿授徒;一些职工花费不少精力学技术,报酬却与一般工人相差无几,在我公司来讲对于一些电工、焊工等技术学的人很少,愿意干这个工种的寥寥无几。企业管理人才故然重要,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同样重要,这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公司目前项目多、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今天,决不能拆东墙补西墙,要加大和重视职工技术技能的培训,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现在我公司已经逐步在重视职工技能培训,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的力度与实际施工需求还未大到同步。
(三)、技术培训严重偏位。目前大部分企业只注重学历培训,而不注重技能培训。认为只有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称为人才,其实这是对人才的片面理解,然而在实际中会存在“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的现象。应当说,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内在素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不断的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更有一些企业以追求暂时利润为目标,不愿在职工培训上多投资,职教经费逐年递减,培训机构撤并,培训力量削弱。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近两年来,我公司工会尝试着组织开展职工“技能大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推动了公司职工技能培训深入进行。
作者简介:代文章(1969-),男,宁夏石嘴山人,宁夏石嘴山供电局,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79-02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职工培训,从职工自身方面来说,职工通过培训可以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使自身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提高企业对自身的工作满意度,增强职工对企业的组织归属感和责任感。近年来,电力企业为了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与企业综合实力,越来越重视电力职工技能培训。为了使培训效果更加合理有效,为了使电力企业更好的服务社会,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职工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为谋求电力企业长远发展,应从电力企业内部培训发展状况着手分析,对现代企业培训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究,纵观全局、系统思考,从现代企业大环境中探索和开发出适合电力企业自身特点的培训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体系并要使其与电力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
一、电力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的现状
1.电力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的目的不够细化
虽然大多数企业管理层,对职工培训已相当重视,能正确认识职工培训与企业发展的利害关系,也制定出了各种培训计划,但是目前许多企业的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为培训而培训的现象存在于很多企业中,其培训活动过于独立,并没有与其他部门进行相互配合,或者对培训的目标没有进行明确、细化。另外,培训目的缺乏细化,衡量和评估培训结果的标准模糊不清,导致企业培训的效果往往达不到企业的预期目的。
2.电力企业培训机构的运作不够规范
目前,电力企业的培训方式、培训方法、培训手段都较为落后,培训教师的专业知识老化,培训内容也缺乏实用性、前瞻性。而且电力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培训的需求量很大,电力职工又处于定编定岗的情况,如果将其集中起来培训,那么工作和培训就会产生矛盾。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职工的素质,尤其是生产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是企业得以安全生产的前提,因此每个电力企业都很重视职工的培训,也明确了职工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但是很多工作在生产一线的职工无法脱离岗位去参加培训,只能选择自学或相对集中的培训方式,而一些生产技术人员由于自觉性不够、自学能力不高、不能保证自学的质量和时间,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相对集中的学习培训尽管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职工的学习效果,但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也很难保证学习时间。
3.培训内容和生产实际不相符合
一些电力企业进行培训时缺乏实用的培训教材,只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进行培训,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职工的内在需求。培训手段也过于单一,基本上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讲授方式缺乏双方的沟通、交流,容易使学员感到枯燥乏味。培训的内容也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脱离。企业在电力基建、生产发电、设备检修各阶段的需求较高,但是在培训过程中一般忽视了此项内容,而且不同层次的职工,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差异较大,对培训有着不同的需求,如果只采取简单的课堂教学灌输模式,很难将培训内容和专业岗位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培训内容无效,培训效率低下。
4.电力企业的培训评估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对于电力企业培训效果的评估手段过于单一,基本上是以考试或者汇报为主,评估培训绩效的重点和指标还停留在培训人次、培训时间和经费执行率这些初级层面上;评估的内容和实际工作相脱离,仅仅考核评估培训课程中所讲授的知识和技能,而对职工工作态度、工作行为的转变没有深入调查,更没有对职工的工作绩效、工作能力和为企业带来的效益进行评估,考核内容片面,更谈不上对培训后的效果进行追踪观察。此外,电力企业的培训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在培训过程中没有有效地监督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培训结束后也没有对培训效果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价,导致培训信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培训工作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也不高。
二、电力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的实施对策
1.企业领导应认识到电力职工培训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日益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力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职工培训是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职工培训是企业为职工的终身学习提供的有效途径,但是职工潜能的激发、工作技能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参与。要使职工技能培训获得良好的效果,不仅需要培训教师的讲授,还需要企业领导的重视、职工的积极配合。培训要结合电力职工不同岗位、不同学历、不同技能的需求,使全体职工都能接受到最新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从而获得共同发展。
2.分析职工培训需求,确定合理的培训内容
对于电力企业的领导来说,许多都意识到了职工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对培训工作还是很茫然,究其根本是因为企业对于职工的培训需求不够明确,没有科学、系统、细致的分析职工的培训需求,导致很多培训工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就要求电力企业的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要重视培训需求分析在培训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进行培训工作前应充分调查和分析不同岗位、不同职工的要求,根据职工的培训要求来制定相关的培训内容。要想确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快速有效的办法是由培训教师深入到生产现场去调查生产技术人员存在的问题以及迫切需要学习的内容,并进行整理分析以作为培训内容,从而有效的对职工进行专业岗位培训,避免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不相符的情况发生。
3.完善电力职工技能培训体系
电力公司应在原有培训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培训工作所涉及的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将这些部门负责人组成公司培训管理机构的领导小组,另外指定专门的执行人员来执行职工培训工作。通常培训工作是由具体需要接受培训的单位、机构或者部门自行负责具体实施工作的,培训工作的经费预算、经费落实及同其他部门的沟通工作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具体实施,另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要及时监控培训过程,加大对培训过程的管理力度,使培训效果得到最大化实现。需要参加培训的部门要及时选出参加培训的人员,以便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前做好课程设置、教师安排以及场所布置等准备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要根据培训部门及培训人员预先做好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的一系列相关管理活动,对一些突发事件做出应急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4.制定合理有效的职工培训激励制度
任何工作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激励制度,职工培训工作也不例外。合理有效的职工培训激励制度可以充分激发职工的培训激情和热情,可以使公司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职工培训的效果。因此,电力公司要根据培训项目、培训部门、培训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职工培训激励制度。鉴于培训本身的目的是使职工本人素质得到提升,电力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企业实际,制定出合理的精神激励制度,同时公司可以根据职工的晋升情况,制定合理的物质激励制度。另外,要对培训工作做的好的部门领导进行奖励,充分发挥领导模范带头作用。对于电力公司的实际业务情况,公司及部门应设立资质证书等硬性条件,使职工通过培训切切实实的提高技能,并对职业资历进行薪资的调整,促使职工提高培训积极性,让职工在优胜劣汰中学习、工作。
5.评估培训工作,沟通培训效果
企业的培训报告一经确定就要在企业中进行传递,使职工尽早了解。首先,要传递到接受培训的职工手中,使受训职工充分认识到他们在培训中的收获,总结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和改进;其次,培训报告要传递到接受培训职工的直接领导手中,使领导了解掌握在培训中每个职工的表现及成果,并对职工进行奖励或惩罚;再次,培训报告要传递到教育主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他们可以根据培训的效果来改变培训项目及策略,使以后的培训达到更好的效果,并且他们可以通过培训的结果决定是否继续聘用该职工,或者为职工调整薪资提供一定的依据;最后,培训报告要送到企业的高层管理层,他们可以通过培训的效果来决定是否继续实施培训工作,如果培训确实给职工带来了很大的提高,那么企业还会延续这种方式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一旦培训效果不好,企业就会取消这种培训工作而另辟蹊径。因此,要重视培训评估工作,及时对培训工作进行沟通、调整。
三、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电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职工的技能培训,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电力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的现状以及合理有效的培训对策探寻电力企业进行有效培训的合理途径。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开展培训工作就是要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操作能力,在培训过程中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以免劳民伤财。要制定明确的培训内容和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能结合工作实际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对培训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总结并汲取经验,为以后的培训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职工十分需要技能培训,且他们的需求和期望有一定的指向;
2、现存的企业内部技能培训过于程式化;
3、技能培训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4、技能培训过于倚重于企业。培训实质是人力资源开发过程的一环,培训可以是企业自培,也可是委托代培,视培训的要求而定,但不管什么形式都存在投入与产出的对比,无论企业与员工都是在培训与不培训以及培训的方式之间选择,因此,所谓培训体制的改革,其实就是优化企业培训环境,创造更多的公平机会的过程。针对现实情况,我认为做以下的调整和改进,可能有益于职工技能培训的有效运作。
一、强化技能培训的企业和个人的互益性,体现技能培训费用的共担原则
员工无论一般技能或特殊技能取得后并不随时间的推移而耗散,而是日臻纯熟,对持有者来讲可终身受益,技能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可降低单位时间的资源投入量,提高效率,为企业产出更多的利润。可以看出,提高技能水平对企业和员工一样是一种内在需求,员工的这种需求隐含着成就和社会认可的个体需要,企业的需求则暗含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企业和员工单一从自身利益出发,两者均有对培训费用负担最小的意愿,但从责权对等的原则出发,费用的负担必须由受益方根据受益的程度和范围来协商确定。
劳务派遣工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系统工程,尽管投入许多财力物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从劳务派遣工整体素质来看,他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要求不强烈。新河异地三个项目部共有劳务派遣工868人,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偏低,高中文化仅占15.6%,初中文化占78.2%,年龄平均在37岁。由于他们视野较窄,对新知识、新技术认知和掌握难度大,参加技术培训积极性不高。
二是从劳务派遣工从事的工作看,多数都是从事井下采掘一线工作。他们认为煤矿是出苦力的活,又是临时工,只要每天能完成任务,“能干”就行,对技术培训欲望不高,热情不大,很难激活其潜在的培训要求和培训热情。
三是劳务派遣工具有流动性大、约束力不强等特点,一旦政策影响或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就有可能造成经过培训的劳务派遣工流失。缺乏稳定性,给培训工作带来了难度。
二、加强劳务派遣工技能培训的对策
劳务派遣工已成为煤矿的主力军,对劳务派遣工的培训意义十分重大,它关乎企业的稳定和发展。针对以上劳务派遣工的现状和问题,新河矿高度重视培训工作,不断在内容上优化,机制上创新,并为劳务派遣工搭建平台,发挥老技工传帮带作用,取得较好效果。
(一)严格劳务派遣工岗前培训,确保考试合格方可上岗。招用劳务派遣工把好政审、体检关等环节,重点抓好劳务派遣工岗前培训制度的落实。近年来,新河矿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岗前培训。对新录用的劳务派遣工必须由项目部组织进行不少于一周的下井须知、岗位操作技能、安全知识等培训,对考试不合格的一律不得录用。二是开展学习技能咨询日活动。每周二开展一次,由单位技术主管负责回答劳务派遣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详细讲解安全注意事项和操作要领,使其尽快熟悉岗位操作技能,适应工作环境,确保安全生产。
(二)创新劳务派遣工的培训机制。严格劳务派遣工的技能培训,多措并举,全面提高技术素质。新河矿采取的措施有:一是专业技术培训。对特殊工种如放炮员、电绞司机、瓦斯检查员、皮带司机、风机司机和机电维护员等选送劳务派遣工中文化水平较高、素质较好者到江苏省安全培训中心或到当地安培部门进行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证后方可上岗。20__年和20__年已培训特殊工种106人,这部分人已成为安全生产中的骨干力量。二是实行对劳务派遣工全员技术培训。由矿邀请江苏省安培中心教师赴山西项目部办班讲课,矿项目部专人负责管理,矿职校负责协调指导,举办培训班5期,550名劳务派遣工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由集团公司培训部门出试卷进行考试,经考试全部合格,550人获得了安全资格证书及tc卡操作证书,提高了职工的操作技能。三是进行学历培训。矿积极与西安科技大联系,联合办班,对急需的技术人才进行学历培训,其中劳务派遣工占60%以上,从而激发了劳务派遣工学知识、学技能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方法有效解决了学与干脱节、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三)发挥传帮带作用。为尽快提高劳务派遣工的操作技能,矿每季进行一次对职工技能状况进行分析,让技术过硬、素质较好的职工带劳务派遣工,采取一带一、一带多的形式,签订师徒合同,进行传、帮、带,增强师傅的责任心和徒弟的进取心,提高帮教效果,使职工很快掌握了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工作。乡三项目部劳务派遣工张振华,只有初中文化,在安排他跟师傅学机电维修时,起初什么都不懂,在师傅的耐心传帮带下,他虚心好学,为了练好机电维修工的基本功,他边学边问,不会就练,一遍不行就练几遍,很快熟练地掌握了机电设备的结构原理及常见机电事故的处理方法,在工作中能独立地处理简单的机电事故,技术素质明显提高。
(四)搭建平台,让有技术的劳务派遣工施展才华。矿根据用人需要,不论是正式工还是派遣工,只要有技术、有能力,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尤其对突出的劳务派遣工优先选拔到中层领导岗位。主要做法是,矿对技术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派遣工进行重点培训,在全面提高技术素质的同时,放到管理岗位进行培养锻炼,提拔到中层领导岗位,让有才能的派遣工有施展才华的舞台。玉生项目部劳务派遣工胡新兵过去有干过煤矿的工作经验,被矿录用培训后,发现他生产技术掌握较熟练,矿重点将其选送到江苏省安培中心培训,培训结束后,把他放到班长岗位上锻炼。他不负众望,大胆管理,所带的班。干得有声有色,生产任务班班超额完成,且杜绝了轻伤以上人身事故和重大生产事故,鉴于他的突出成绩,矿又把他提为采煤工区副区长。
(五)制定政策,分配向有技术人才倾斜。矿鼓励职工尤其是派遣工学技术,制定分配政策向技术工种倾斜。矿制定培训计划,20__-2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95-01
在电网企业职工生产技能培训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不契合的现象直接导致培训实际效果差。通过全方位的培训需求分析,设计合理的培训项目要求,开展多维度的培训评估反馈分析,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技能人员的培训质量和效果。
一、加强培训需求调研,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电网企业职工技能培训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取决于培训内容是否适用于培训对象。以往的培训内容设计侧重于培训机构和培训师的选择,忽视了针对培训对象分层次、多维度的需求调研分析。为有效提升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针对培训对象的专业工作经历、技能水平、技能等级、学历、专业、职业资格等进行多维度的调研分析,通过召开专业培训研讨会、深入生产一线调查了解和分析职业生涯发展等多种形式了解电网企业生产技能培训需求,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1.立足生产技能岗位需求,形成培训需求调研内容
在培训需求调研中,要立足生产技能岗位的实际技能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岗位需求贯穿在电网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中,需要立足生产一线详细梳理、分析。一线的职业经理人(班组长、作业组长)是基层生产作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熟悉生产业务流程,了解一线员工的技能需求,掌握所在班组的人员情况,是培训需求调研的重要对象。但过去在做培训需求调研时,多半侧重于培训对象而忽视了一线的职业经理人。为此,在培训需求调研中,应立足生产技能业务需求,扩大培训调研范围和调研对象,从而形成更能适应于生产一线需要的培训内容。
2.采用偏差分析方法,提高培训需求的准确性
在培训需求调研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培训对象,对照国家电网公司编制的《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用偏差分析法,以分职业种类的《培训规范》为标准,详细调研分析不同层次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为培训对象量身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最终形成培训项目,准确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采取信息化管理软件,提高培训需求调研分析的效率
采取分层次、多维度的需求调研,以省公司为单位,对收集到的培训需求数据进行分析,增大了培训工作前期准备工作的任务量。为了有效提高培训需求的工作效率,针对培训需求特点,开发实用性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分析不同层次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为设计不同项目的培训组织策划提供支撑和依据,信息化工具的开发利用能够有效提升培训需求分析效率,提高培训管理水平。
二、开展培训项目的设计与策划,保障培训项目的有效实施
在做好培训项目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对培训项目进行策划、设计和组织。策划的内容包括确保培训顺利实施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设计培训模块和培训内容,在技能培训的策划中重点加大对技能实操的演练与实训,培训策划要突出技能实训的安全防范、关键步骤、动作要领等关键点,保证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同时,完整的生产技能人员培训策划方案还应确定培训目的、培训效果、课程、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培训策划中要注意发挥生产现场班组长和技术骨干、技能专家、兼职培训师的作用,让培训项目的内容、形式等更好地服务培训对象。
三、组织实施培训项目,确保培训项目质量的大幅提升
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是培训工作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使培训需求调研、项目策划等前期环节最终落实到培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甑选的培训对象要符合培训策划的项目外,更要注重培训教师的选择,技能培训师资的选择对生产技能培训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培训实施机构的教师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熟悉生产现场的设备、工作流程等环节,因此,对培训实施机构除了要求实训设备与现场尽可能一致外(也可依靠仿真设备或软件模拟),在生产技能培训过程中,还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合理、覆盖面广、常态备用的专兼职培训师队伍,以确保生产技能培训取得实际效果。安徽公司在实训教师的培养使用上,采取“一上一下”方式培训锻炼师资队伍。“一上”是指邀请企业生产技术骨干走上讲台,走进实训室,让他们言传身教,传授长期积累的现场工艺经验和实践心得体会;“一下”是指有序组织培训实施机构的教师定期下派到生产现场培养锻炼,让其掌握生产现场的实践技能,熟悉现场工作流程。通过“一上一下”的形式有力地促进了“双师型”培训师队伍的建设。
四、开展多维度培训项目评估,提高培训效果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21-03
一、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一)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其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
以西奥多·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教育投入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源泉”。据测算,在当今发达经济体中,物质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增长为1-3美元;而人力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便增长3-10美元。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其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而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和农民工群体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解决企业“用工荒”与农民工“就业难”并存问题的需要
随着产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在从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并对工人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自身的发展问题却被忽视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绝大部分农民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再加上企业“重利用轻发展”的用工模式,又使得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例偏低。农民工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摆脱素质低下和劳动技能不足的困境,长期被限制在低端就业之上,不能满足城市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无法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已进入政府工作日程。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和计划。中央六部委联合启动农民工培训的“阳光工程”已有七年多,免费培训农民工数千万,但至今仍有农民工对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表示怀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各级政府和媒体宣传发动力度不够。由于工作不到位,培训信息的传播存在盲区,不少农民工对相关情况不知道或了解不深入。苏北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情况的调查显示,有68.8%的受访者没有听说过阳光培训工程。
2.传统户籍制度严重阻碍农民工培训的有效开展。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工不论到什么地方,都不能摆脱农民的身份,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在户籍制度基础上衍生的教育培训制度同样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将农民工排斥在外,严重打击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政府为其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对较少。一些培训机构特别是民间培训组织得不到政府政策及公共服务的支持,培训效果不佳;农民工认为学不到真本事,无助于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另外,农民工闲暇时间较少、下班时间较晚、学习培训机构距离较远等因素,也使他们欲学不能。
(二)培训机制不健全
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由农业部、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多部门共管,培训资源过于分散,不能形成合力;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农民工、用人单位、各类培训机构参与或组织培训的激励功能不强,尚未形成合理的、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还处于探索阶段,计划性不强,工作和组织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相关培训机构良莠不齐,缺乏统一领导和监督,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网络。
(三)培训经费不充足
1.政府投入不充足。政府对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支持水平偏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面对大规模的劳动力群体,我国政府拨付的财政资金可以说是杯水车薪。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还没有形成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稳定的投入机制。一方面,农民工的输出地一般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一级政府财力相当薄弱,难以提供足够的培训经费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农民工的户口还在农村,其制度身份还是农民,根本无法享受输入地政府举办的主要是针对城镇下岗人员的免费培训,培训机会不平等。
2.用人单位投入力度小。我国《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但多数用人单位没有真正履行这些规定。政府推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多侧重于通用性工种的技能培训,其受益者主要是员工个人。用人单位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看重短期可见利润的获取,而忽视长期投资及间接收益的重要性。由于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投资回收期长,承担的风险也较大,再加上农民工流动性很强,因而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非常谨慎,力度非常小。
3.农民工自我投资能力差。目前,农民工月平均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其所在城市的平均工资标准,再加上克扣、拖欠的部分,其收入相当微薄,无力单独承担昂贵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
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策及政府应承担的职能
培训不但可以有效地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养,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有利于社会稳定,减少犯罪,对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因此,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属基础建设范畴,政府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应居主导地位并负主要责任。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社会各界思想认识的统一是做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基础。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紧迫性和对于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切实搞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宣传的权威性和渠道优势,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传播培训信息,如通过电子媒体以公益广告的形式进行播放、在户外张贴宣传公告,引导农民工转变观念,提高其了解、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扫除制度障碍
现行的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国务院办公厅于2012年2日颁发的《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强调,继续坚定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着力解决农民工实际问题。对农村人口已落户城镇的,要保证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制度,下大力气解决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上学、技能培训、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今后出台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要与户口性质挂钩。政府应该根据社会发展水平和城镇承受能力适时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淡化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界限,努力去除对农民工的身份限制,并逐渐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利益,最终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的住所和相对稳定的职业、合法的生活来源为基本的落户条件,以法治化、证件化、信息化管理为主要手段,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工自由迁移和流动,为其在城市发展提供空间。
(三)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公共服务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文件,但对于我国农民工长远发展来说,这些政策文件还是远远不够的。如《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负有培训本单位所用农民工的责任。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但实际上,真正按规定进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企业并不多。政府应尽快研究和出台专门针对农民工培训的具体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及配套法律法规,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为培训工作有序、健康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供给社会公共服务责无旁贷。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公共服务活动之一,是我国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农民工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但享受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却较少。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政府应当为这部分人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四)建立健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制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联动性强,要从管理体制、协调体制、监督体制等方面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机制。
1.完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管理机制。在中央,建立专门的培训管理机构或者管理小组,负责指导全国的农民工培训;在地方,设立与中央管理机构相对口的农民工培训管理部门,负责各地方培训工作的具体安排和组织实施。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形成统一有效的联动和管理机制,并针对农民工的异质性特征,为其建立差别化的培训体系。
2.健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和地方管理机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明确上下级之间、各地方之间以及地方各部门之间的权限职责、管理范围,以便及时了解农民工培训开展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引导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
3.完善农民工培训的监督机制。在农民工培训的问题上,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现有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可以在农民工培训管理部门中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专职监督培训工作,以保障各项工作和制度有效、透明地运行。
(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enterprise worker post skills training from many aspects.
在世界经济局势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企业要成为智能型、知识型、高技术型企业,就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职工基本素质的集中体现就构成了企业综合素质,所以切实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基本途径,就做好企业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使职工的基本业务技能推动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高。
1. 职工岗位技能培训的基本理念
技能培训用最适宜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方法使员工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企业员工的技能主要包括:机电设备安装基础知识的掌握;各专业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的熟悉与掌握;各种施工方法的熟悉与掌握;精通所属专业的各种测量仪器;机电设备、仪器仪表识别能力;绘图、识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应急应变能力等。因此,技能培训是具有操作特点的实用性培训。职工掌握各种知识不应该停留在理论知识水平上,必须转化为相应的技能。知识只有转化为技能才能在完成生产任务,开展技能培训,实质是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工作,从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的技能型人才。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要素中占主导地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企业要把对职工的培训作为提高企业生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做重要的环节,并把这项工作渗透到职工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上,使岗位培训成为地实现员工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手段,从而实现职工岗位技能培训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2.职工岗位技能培训的基本原则
2.1培训的针对性
技能培训不是学校教育,不能相近或相邻的工种培训。企业内工种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在实际生产中,需要的技能差别很大。技能培训必须根据各工种的内在要求,采用区别对待各个工种的培训方法及内容,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让生产员工掌握和熟练运用本工种技术能力。不同层次的生产员工要求不同。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这三个层次,实践经验、专业工作年限、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技能培训中不考虑各种因素,不考虑各个方面的要求,培训内容无针对性,培训效果会大打折扣。
2.2培训的阶段性
技能形成过程具有阶段性的、循序渐进性特点,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特征不同。技能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局部掌握动作;初步掌握完整动作.动作协调的完善。这三个阶段遵循的是由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过程,由局部掌握到系统掌握的技能培训不能违背学习的客观规律,根据各个工种不同层次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2.3培训的长期性
企业是智能型、知识型、高新技术型企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大量应用于施工企业生产中。管理者的知识必须更新补充,生产员必须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掌握新设备的安装方法与操作技能,企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发展不是靠一两次训练和学习就可以达到,而是需要不间断地进行长期培训。通过长期的反复训练可以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专业技术的技能。从这个角度看,技能培训也是长期的工作。必须做到在层次分明的基础的按专业循序渐进地进行培训,真正达到培训都有提高的效果。通过高效的培训使企业各岗位的职工都能够更务实更高效的从事本职岗位工作。通过高效的培训,无论企业的人动,岗位增减,都始终能使全员在各自的岗位高效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最终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当然,要真正搞好职工培训,还要建立一支专业高效的培训队伍,负责收集和整理施工生产中有关信息,发现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制订培训计划,并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3.技能培训的教学和方法
3.1集中培训模式
一项新技术的应用、新规程的实施、新工艺的推广,主要采用集中培训,以学习班以单位进行培训。这种形式,覆盖面大,解决问题迅速,效率高,以实际操作技能为教学基础,依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2现场培训模式
主要从施工生产实际情况出发,专题讲座、反事故演习、故障排除、技术竞赛等。现场培训通过教学者的示范操作,直观性强。能被学员快速接受。现场培训是实地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技能,在相互切磋技艺,进一步深化员工已有的实践能力,激发出新的体验和创新。
3.3师徒培训模式
师徒培训不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传授知识、技能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对于手工操作的工种,是一种很好方式。师傅边工作边传授,见效快,效果好。师傅在长期和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丰富的经验,是他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反复实践、体验、领悟的结果。通过师徒之间的方式传授,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知识。
3.4模块式培训模式
一项工作分解成若干模块,再把这些模块组合成各种不同的工作规范,这种被西方国家称为“模块式技能培训”的科学方法,我们施工企业中已有应用,当前企业职工培训工作中应该大力推广“模块式技能培训”方法,学习西方在技能培训中的先进方法,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技能培训科学方法。
现阶段,随着全球金融形势的多变,我国就业市场的发展充满变数,在这种形势下,着力培养和造就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培养各行各业所需的新型劳动人才是保持我国劳动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各地均立足于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实际,加强各类行业职业人才的技能培训和鉴定,维修电工职业自然不例外。在维修电工职业培训过程中,紧密依照国家所规定的各项职业等级指标,民联系技能鉴定的特征和实施方式,时刻围绕着职工多层次的变化,有的放矢地搞好各项培训和鉴定工作,为促进维修电工顺利就业,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奠定了扎实基础。本文首先就维修电工职业培训及鉴定过程中的问题做一番探究,接着就这些问题的科学解决给出一些可行性见解和建议。
一、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技能鉴定偏向于理论记忆,缺乏能力考察
在技能鉴定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个别问题有待健全,首先是鉴定考核的题目大都局限于教材,一些同电路密切结合的试题未有电路图,接受鉴定的人员仅能彻底地记牢该电路,才有可能回答正确;其次,鉴定中的理论试题基本均是纯粹记忆性的数据或定义,分析计算等体现职工职业技能高低的试题相对匮乏,致使职工缺乏自主发挥的余地,理论水平无法得到展现。
2、培训中的理论知识同技能匹配度不够强
由于电路内部的电磁物理量具备隐形性等特征,造成维修电工在故障调试和探析、读取电路图等技能层面上缺乏必备的理论根基。在技能培训教材中,所选入的基本理论常识太过简单,例如,三相负载联接、基尔霍夫定律、分流分压公式等比较关键的应知应会的常识未被选入教材,显得异常精简。假若从未接触职业电工知识学习的人会较难学透弄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教材的可读性和利用参考价值。
3、培训教材的编排不够科学
在电工职业培训教材中,钳形电流表、电容、电阻的型号标识等初等级别的电工便要掌握的知识,不必编入中级甚至高级电工阶段才领会弄懂,所以,对于类似问题要做一定的调整,以充分适应接受职业培训的维修电工的实际水准。
4、技能的考核方式缺乏新意,未能充分凸显高科技的先进性
现今维修电工职业考核所采用的方式较为老套,缺乏创新活力,依然延续传统意义上的“纸面考核”样式。伴随当代高科技手段的发展和运营,对维修电工的考核可通过专项选考的办法有条不紊地开展,考生可立足于自身的培训状况,有侧重性地进行高科技的考核。专项高科技可依据培训子模块的内容要点做出适当地划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缩小考核范围,在考核的全过程中要充分凸显技术的前沿性。
5、技能鉴定中缺乏对个人能力的展示
维修电工作为一类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职业,职工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异常关键。基于此,职工个人的能力业绩要在培训中加以鉴定,在接受模块化培训时,需合理选择相应的课题为过程鉴定创造先决条件,这样一来,便能达到整体评估电工技能人才的鉴定目标。
二、解决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问题的有效措施
1、推行全新的技能鉴定方案,实现鉴定的科学化
通过多年的职业培训经验可知,如若纯粹的进行职业教学或训练,一般无法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维修电工学习的积极性,难以从本质上提高职工技能。为此,要从推动职业技能培养及职业素质的角度出发,不失时机地健全技能鉴定方案,设立基于实践过程中的技能考核鉴定体系,也就是说,技能的考核成绩是由职工的每次实践经历及工作成果所组成和决定的,每项职业技能的考核评价围绕着职工岗位技能的领会和运用、综合职业素质的稳步增强以及专业常识的熟知等,进而稳步地推进职业素质、理论素质和操作技能三方面的评价。与此同时,可引进维修电工初、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方案,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考核内容及形式,将新的鉴定环节分成应知考核及应会考核两大内容,职工们可在完成这两项技能考核后获得相应的维修电工初、中级职业技能证书。
2、科学编排职业培训教材,强化技能,适应岗位需要
毋庸置疑,职业培训教材作为维修电工开展技能鉴定的纲领性文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教材中编排欠合理的问题,要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改进。
首先,要将职业技能的培训作为教材编排的中心环节,强调技能培训的特色;其次,在具备级别不同,所对应水平也不相同的差异性特点;第三,教材在具体电工技能要点的选择上要突出代表性和普遍性特点。
3、实施科学的技能考核方法,以适应市场需求
在维修电工的技能考核过程中,要明确具体的考核范围,通过培训教材在内容上有所差异的区分每个级别的内容,为职工有条理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提供便利。除此以外,在考核形式上也要清晰地划分成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主要对电工专业理论常识的作答,而主观题则是一般的技能操作题,考核的直接目的在于检测电工现场实际操作电力器械设备的综合能力,使每位职工的技能尽早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维修电工在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要勇于正视问题,积极改进技能培训、鉴定的方案,并付诸于行动,从而打造一支业务过硬、技能合格的电工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浅谈中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考前培训[J].学周刊,2011(01)
[2]张开霖.浅谈维修电工实习指导教学[J].海峡科学,2012(05)
广东省总工会从2013年起开展千万职工大培训行动,每年至少投入1000万元,主要用于职工技能培训。职工完成培训后,参加技能鉴定考试,考取国家技能资格证书后,广东省总工会将按一定标准对合作学校进行补贴。
通过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有效地缓解广东省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也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钻研技术、学习业务知识的氛围,对职工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广东职工教育网携手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必将以其创新的职工教育培训模式和丰富的服务内容,在广东省总工会千万职工大培训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职工学习权、发展权和精神文化权益的落实,为推动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职业教育产学研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职业教育产学研联盟成立大会近日在北京举行。首届中国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同日举行。中国职业教育产学研联盟是依托于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等为支持单位成立的全国性非营利社会团体。
记者从会上获悉,该联盟成立后,将于2014年举办首届中国职业教育年会、中国职业教育研讨会、中国二十佳最具投资教育机构评选大赛、中国高校就业力通用白皮书全球会等一系列活动,以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河北省建立10个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河北省残联在全省建立的10个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已挂牌成立,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这10个基地包括石家庄市华兴工程技术学校综合培训基地、蔚县阳光家园残疾人剪纸培训基地、秦皇岛市海港区残联就业培训综合基地等。
按照河北省残联的规定,基地培训规模必须达到每次可同时满足100人以上、每年500人次以上的要求,培训合格率不得低于90%,就业率超过70%。
湖北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将达到5000元
湖北省政府已决定从2014年开始建立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省属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提高到5000元,以后逐年提高,争取到2017年达到8000元。
在湖北省教育厅和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公办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的通知》(鄂教财〔2013〕14号文件)中,提出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省属公办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经费由省级财政负担,市州属公办高职院校所需资金由市州财政负担。
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毕业生就业率超98%
记者从在上海召开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现场交流会上获悉,首批国家中职示范学校目前共有在校生160多万人,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当下,毕业生就业率却达到98.06%。
据了解,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启动至今,已完成全部1000个项目学校的布点,首批276所项目学校重点建设了1103个专业点、430个特色项目,形成了近1200个典型案例,优质资源布点覆盖全国近半数地市。
陕西:整合中职教育资源
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陕西将加快省属中等职业学校资源整合,用2年至3年时间,使学校数量由现在的300余所减少到150所左右,每所学校形成3至5个优势特色专业,并逐步使成人中等职业学校退出全日制中等职业学历教育。
陕西要求,统筹规划职业学校布局,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原则上,每个县(区)通过整合,保留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省级以上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3至5个专业,支持规划建设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重点建设2至3个专业。整合县域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将县域内各部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人、财、物统一纳入职业教育中心管理。
此外,陕西还将组织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达标验收,2年内不达标者,停止或撤销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办学资质。从2014年起,省、市原则上不再新审批设立民办中等职业学校。
培训质量较低目前大多数培训是短暂且一次性的,民族地区农民工的需求和现实的就业培训制度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少数企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对农民工进行了岗位培训,但其出发点是企业盈利,真正从民族地区农民工发展的角度考虑就业培训的问题应是政府的公共政策之一。
相当多的民族地区农民工在对培训内容的权衡选择上比较理性,看中短期收益,往往参加在短期内可以带来收益的项目培训,且自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民族地区农民工就业较多的单位是个私企业,而这些企业中的相当部分人认为,工人的技能只要能够完成生产任务就行,而对他们的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高,使不少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只能长期从事低级体力或简单熟练工种。在专业设置上主要以早已供大于求的服务业专业的初级人才为主,只开展电焊、美容美发、缝纫编织、家政服务等行业的培训,而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所急需的技术专业(如电脑、营销、管理、会计等)却很少;非商业化、市场化的职业培训少且仅限社区服务或自谋职业的技能,与现代化大工业、制造业相关的技工技能培训很少。另外,由于培训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利用,民族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使得民族地区农民工培训质量难以保证。不少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参加培训都是各级政府下达指标,以致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一些有学习热情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却由于受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参加培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提供的转岗实用技能培训对象限于城镇下岗职工,农民工不能参加。加之少数政府部门对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无规划,部分地方管理部门各自规划,盲目性、无序性非常突出,培训内容雷同和空白点大的情形同时存在。有些政府职能部门的培训机构经费投入不足,已拨付的经费出现挪用现象,必须通过收取一定的培训费来维护正常运转。甚至有些地方的培训机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涉农培训收费过高,对市场上的培训机构缺乏监管,使得有些民族地区农民工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此外,民族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使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语言障碍影响语言障碍是影响民族地区农民工正常就业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农民工中,除回族外,其他少数民族基本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语言障碍是民族地区农民工进行正常交流的重要障碍。据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07年8月16日的《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统计,70%左右的农民工不能熟练使用普通话。进城务工后,语言障碍影响了与顾客、雇主、同事及其他群体之间的交流,交际范围通常只限于同乡之间。民族地区农民工进城务工,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障碍。民族语言和很不标准的普通话,在很多情况下限制了民族地区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在一些普遍使用普通话的行业,他们很难找到合适岗位。不少民族地区农民工只能靠老乡介绍工作,为数不少的雇主听不懂方言土话,民族地区农民工只好请别人帮助自己表达想法和要求。
1加强文化教育
1980年,世界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已达11年,发达国家美、法、德、英、日分别达18.04、15.96、12.17、14.09和11.87年,差距极为显著。过低的素质,使转移到城市中的农民很难融合到城市社会,由此引发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较多。早在1833年英国《工厂法》就规定“纺织厂9岁以上、11岁以下的童工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8h,他们必须进其父母或监护人为其选择的学校,或工厂视察员为其指定的学校就读。工厂视察员应责令雇主从孩子的周薪中扣除每先令不超过1便士的钱为他们缴纳学费。”
19世纪20~30年代,社会上兴办了许多技工学校、工人夜校和职工子弟学校,工人只要交很少的费就可上夜校。在此后一个世纪里,成人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工人们把获得文化知识作为争取自身解放的途径。德国学校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小学、中学、理科中学、女子理科中学、教会学校,还有徒工学校、专业技术学校、高等专业学校、综合性大学。教育形式主要有3种,即家庭教育、工匠技术教育和学校教育。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前2种教育在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学校教育主要是对少年和青年进行正规教育。为此,应切实保障来民族地区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甚至是非义务教育。应采取措施保障来民族地区人口都能够公平接受义务教育,除增加教育事业经费外,还需中央来协调,通过国家专项教育经费转移支付的形式解决问题,负担起民族地区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注意把单纯的扫盲与学习科学技术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调动民族地区人口学习的积极性,让农民从教育培训中得到实惠。大中专学校和科研机构要积极发挥智力支农的作用,因此,中央应明确要求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承担起组织农民进大中专院校学习科技和文化知识的任务,要求民族地区地方大中专院校承担农民教育的任务,加快培养农村急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基层政府每年要选派一定数量的村组干部、农民到大学或中专学校学习,学习形式可以是全脱产学习,也可以是函授教育、远程教育,农民也可以自主决定选择学习方式。
2加大培训力度
2.1提高培训率。要充分认识做好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这不仅有利于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而且对促进农民增收、城乡发展与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和重大作用。随着大量民工进城,职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变得更为迫切,转移到城市中的大量农村劳动力,受的教育少,文化水平低。为了适应现代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的需要,德国各大企业都十分注重加强对徒工的职业培训。德国在解决由于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中,高度重视成人职业培训,对提高全民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法国,政府对青年农民的安置和培训给予资助。农业劳动力年龄老化令人担忧,政府不惜工本鼓励青年农民留在农村务农。由于他们年轻有为、思想开放,会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并带动其他守旧的农民。法国政府从1960年起,一方面改革农业教育,另一方面给予农民,特别是对农民子女助学金,进行职业培训。这样做是力图为青年农民创业提供方便,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基本知识以及更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并促使这些有知识的青壮年农民进行大部分农场的开发和经营,以稳定农村地区的发展,避免由于农业劳动力盲目的外流而造成法国农业的落伍。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和鼓励民族地区农民工自主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开展民族地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有经济困难的民族地区农民工先招聘再进行免费培训,合格上岗后由企业支付培训费,或从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的每月收入中(在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逐步扣除,甚至视情形可免费培训。在我国,可以根据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于知识文化水平稍高的民族地区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较大、要求稍高、精密技术工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的民族地区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的、要求不太高的技术工种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由纯体力型向体力技能型转变。对于少数知识文化水平偏低,没有稳定收入的民族地区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不大、要求较低、容易操作的技术工种培训;对民族地区农民工的培训应根据其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开课时间上可采取脱产和业余相结合,甚至可以采取系统培训和一技一能的短训或超短训班结合的形式,使培训的成果逐步积累。近年来,个别地方政府组织当地人员对愿意外出的农民进行了集体培训或开设了技术培训班活动,效果非常理想。如甘肃省广河县阿力麻土东乡族自治乡自2005年以来,通过引进技术和资金,先后举办了4期“面点师培训”活动,毕业的少数民族青年面点师约300人,现遍及全国,效果很好。
2.2注重培训质量。政府有关部门逐步建立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在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就业准入制度的管理方面尽快出台政策。同时,为提高民族地区农民工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政府可以联合有关部门定期组织举办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进行技能等级考核认定,并颁发证书。用人单位在招收民族地区农民工时,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应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用人单位要针对民族地区农民工特点,大力开展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考核工作,争取使大多数接受培训的农民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用人单位应对所招用的民族地区农民工进行必要的岗位技能和生产安全培训,对民族地区农民工要进行上岗前的技能培训以及安全知识培训,保证民族地区农民工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劳动安全和劳动保护常识,取得岗位资格证书者,方可允许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