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经济类的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8-13 17:24: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类的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济类的论文

篇1

(二)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不协调目前,在新疆高校的此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之间的不协调性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受师资力量的影响,同一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教师所教授计量软件的类别不同,再加上教材的多样化,一般很难统一成一种教材。二是对于新疆高校学生来说,根据主编的学术声望和出版社级别所甄选的教材有的内容过多且难度较大,增加了授课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三是在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中,有的学院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为教材甄选的主要依据,有的高校则注重某种计量软件操作的实践指导性为教材甄选原则。

(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新疆高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其本身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他们本身对数学和需要数学基础的统计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这与计量经济学的连贯性要求有差距,因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而且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在一些前期内容上“卡壳”后,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会明显影响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有的学生听不懂的内容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放弃本课程学习的念头;有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样的课程自我效能感特别低,有的学生从开始就彻底放弃了学习此类课程。所以,在民汉学生合班的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民族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

(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教授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有深厚的数学背景、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还要具备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目前,新疆高校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具备这样要求的明显偏少。这就导致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经济模型脱离、与实际案例脱节、与相关计量软件分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有的高校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是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虽然能够讲授计量经济学,但由于学科功底不够深厚,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计量软件分析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第二,有的高校理论教学与软件教学完全由两个学院的教师承担,理论教学由经济类专业的学院负责,而计量软件由数学或计算机学院的教师负责。从学科融合角度看,导致计量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讲授产生脱节,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有的高校仅注重某种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学生根本不了解经济计量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缺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导致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五)验证式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目前,新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填鸭式”地向学生展示软件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第二,此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少考虑学生统计思维和解释数据能力及其运用计量模型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统计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改进

(一)根据学生差异调整教学内容

1.加强统计学内容与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统计学原有基本内容应该保留,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注重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

2.针对民汉合班教学形式,建立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之间教学沟通机制。注意三门课程教学的前后顺序,避免内容重复讲授,而且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对于涉及的数学基础与概率论及数量统计部分,如有必要可适当多分配一些课时。对一些重要但难度较大或因课时受限的内容,应予以简单介绍,以满足“吃不饱”的学生,同时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多引用有关新疆经济发展的案例,这样既可以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编制《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和习题库》,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其中,案例库由教师负责编制,习题库由优秀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和国内最新习题组成。

(二)教材和软件甄选应体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管理方面,学校应建立教材质量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机制。教材应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不仅要注重理论和统计方法,注重数学推导,同时还要增加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教学课时数。

2.教材甄选应突出“理论+实际案例+软件”的特色。同时,根据长期的实践积累,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综合各类软件优势,编写实验教学手册,提纲挈领地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弥补教学软件单一的弊端。

(三)调动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章节体系内容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论推导———统计检验推导———案例”的顺序安排的。针对基础较差且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可以从实际例题出发,调整该顺序,即采取“案例———统计检验推导及验证———理论推导———再举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开,结合案例来讲解相应的理论推导及概念内涵,然后再通过举例进行巩固,最后使学生系统掌握章节的核心内容。

2.针对民汉学生基础差异分化的实际情况,加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较强的课程,可设计PBL型的案例题,将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讲解+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和实证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应减少对概念、理论推导等内容论证的时间,侧重对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步骤和背后暗含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针对不同计量分析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的方法及实证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能力。

3.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可安排专题性讲座,及时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案例习题,由学带领组内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计量分析,同时组织小组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由组内选派一名学生讲解案例分析过程及相应的结论。

(四)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的专业能力

1.注意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衔接。师资队伍中应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专业的教师、统计学教师和计量经济学教师,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以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性及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符合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提高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经济理论水平。教师只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才能带领学生借助经济理论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经济模型的构建,运用经济理论知识处理数据和模型检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这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灵魂所在。

3.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根据本校经管类专业特点,选派教师参加主要计量经济学软件与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五)革新教学方法

篇2

一、谈谈时间与方式

1.利用好晨读时间。每天早晨学生陆续到校,大都会提前5---10分钟到校,这段时间如果充分利用,积累起来也是很充足的积累时间。我经常利用这段时间带领同学们朗读《晨起勉文》、国学经典等,让学生们以良好的状态走进一天的快乐学习。

2.利用课前几分钟。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很短,但如果利用好了,对学生来说可是受益匪浅的。上课预备铃响后,学生快速进入教室,那么学生们从刚才快乐的游戏中怎样很快回归学习的状态呢?那么就用这个时间组织学生积累一些成语呀,古诗呀,好词佳句等。增强了积累,也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且每个学期把积累内容下发给学生,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背诵,课前的时间也可以用于背诵或者展示。比如我今年教二年级,教研室规定在二年级语文学习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掌握新课标前50首古诗词的背诵,于是我便把这些古诗词整理出来,印发给学生,背诵掌握这些古诗词,配乐背诵、编歌曲舞蹈、比赛展示等形式,既可以填补小学轻松学习的空白时间,又可以增加积累。每节课前,班级中总会听到琅琅背古诗的声音,感觉分外悦耳。

3.利用好阅读课。隔周一节的阅读课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个时段的积累内容,我认为最好是读书了。可以让学生安静地自己读书,可以让学生交流读书感悟,互相推荐好书,还可以老师朗读一些好文章。与学生一起读书的日子,老师感觉到充实,有满足感的。而学生满是期待的眼神与询问,更让你感觉到教育的神圣。教育无处不在!当用朗读传递爱的时候,胜于所有的说教。阅读对于学生的积累的好处不言而喻,赶快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吧。

4.放学前的十分钟不容忽视。放学前做好准备后可能还有一点剩余时间,这段时间如何利用也是很有讲究的。是磨磨唧唧讲些学生已经听出茧子来的道理,是静静等待放学,还是给学生读书?最好就是利用这段时间读书了,这时,最好学生们不用翻书,教师可以利用白板出示优美句段、国学经典等,师生朗读背诵。长此以往,学生的变化绝对会给你一个惊喜。利用这个时段进行阅读积累吧!

5.利用好讲读课。讲读课上,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讲完后,要给学生留下朗读体味、感悟升华的时间,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读文、摘记、背诵。日积月累既丰富语言,丰实底蕴,也提高语文能力。

6.展示空间。积累到一定时间,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组织专项比赛。如开展背诵朗读比赛,成语接龙游戏,读书收获展等,每个人都有收获,或多或少。老师的物质奖励,精神鼓励,无疑会让学生对积累更用心,更专注。

二、说说积累途径

1.课堂教学中积累语言。语言积累需要大量的阅读,大量的阅读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切都要凭借课堂教学来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必须以教师引导下的对课文的感知、理解、感悟和运用。要凭借默读、朗读和诵读去充分感知课文,要凭借深入的思索和认真的议论去深刻感悟课文,要凭借品味、分析、比较来正确理解课文。课堂上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等手段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感知和感悟课文,使他们心情激动和心灵震撼,那么,他们将对语言留下终身难忘的深刻印象,语言的积累就会落到实处。

篇3

本文以经管类专业为视角,从人才供需两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把大学毕业生培养成“准熟练”人才是问题解决之道。

一、应届毕业生的供需失衡

从知识的更新性看,应届毕业生应该更具有优势,他们有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然而在对江浙千家用人单位进行的调查中,“多数企业普遍看重的是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实践经验”,“八成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所学知识实际用处不大,需要在岗位上重新学习”。根据人事部对北京、广州等城市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调查,2006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比往年下降22%,而高校毕业生人数是逐年攀升,从2001年的114万到2005年的338万,2007年将达到495万人,创历史新高。应届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导致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5年的待业人数达79万人。

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整体状况如此,作为其中一部分的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其就业形势更不乐观。值得深思的是,用人单位在降低对应届毕业生要求的同时,仍在抱怨招不到既懂先进理论又有工作经验的满意人才。

二、应届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分析

1.用人单位倾向于有经验的人才

用人单位的人才来源主要有应届毕业生、社会待聘人员、其他单位在职人员,也就是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是同整个社会在进行竞争。从专业技能上,应届毕业生对实际工作还是很陌生。从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看,应届毕业生还缺乏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踏实肯干、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此,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需要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培训,而人才流动性的日益增强,使用人单位担心为他人做“嫁衣”。市场经济讲求的是效益,用人单位最终会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应聘人员。

2.育人单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

现有经管类专业设置实行宽口径原则,体现了大而全的特点,这种教学有优势,为大学生构建了较宽的理论体系,适应面广,但也应看到,在一个具体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应届毕业生能遇到的经济事项是很有限的,能运用的经管理论知识也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了学与用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现有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普遍侧重热点和难点的经济事项,轻视实际工作中常见事项。以会计为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和外币折算等知识是教学重点,而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又有多少公司会遇到这些经济事项?即使遇到,又有多大可能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去做?

(2)讲授知识重长远、轻当前。现有经管类专业学生学到的很多知识要到毕业后多年才有可能用到,而对大学生一进入社会就可能遇到的或运用的知识,却因理论含量少和难度低,讲得少。如会计专业教学强调成本核算并单独开设成本会计课,而成本数据属企业核心财务数据,刚毕业的学生很难接触到的。

(3)师资力量有理论、无阅历。现有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多数没有实际工作的经历,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师资不足,只能从应届毕业生补充,与社会脱节严重,加上教学重心与市场需求的错位,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有余,实践能力不足。

3.供需双方对实践教学的主体责任不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是高校这样的育人单位,还是企事业用人单位,都是国家拨款。人才培养,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放在高校或是放在用人单位,最终都由国家承担,并基本形成了这样的格局:高校负责理论教学,大学生毕业后,由用人单位对其进行实践教学,叫“见习”。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不断深入,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多数用人单位追求效益,不再为实践教学买单。不仅如此,如果有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用人单位还收实习费。而高校的观念转变滞后,没有承担起实践教学的责任,更谈不上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工作,对经管类专业更是如此。

三、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准熟练”经管类人才

1.育人单位应充分开展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

要培养出市场经济需要的“准熟练”经管类人才,高校应在现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工作。

一方面与用人单位建立有效的沟通,为经管类实践教学确立培养目标。高校应深入到用人单位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以获取社会对经管类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以此进行教学改革,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师资保证。高校应改革现有的人事制度,从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突破在工资待遇、体制、学历、编制方面的诸多限制,从社会招聘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经管类人才充实到实践教师队伍并选派优秀的教师深入到企业实习或兼职,充分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

2.用人单位应配合高校提出切实可行的人才需求标准

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特别是职业教育水平很高的德国,职业界对高等教育有重大的影响力,它们与高校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目标,并深入到教学计划的修订,学生的学习考核等工作中。更有行业协会为教育改革适时修改示范性课程,发表人才需求特别报告,提出切实可行的人才需求标准,从而使得各教育机构在教育改革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以此为鉴,我国用人单位也应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经管类行业协会、职业团队在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的基础上,对高校经管类人才应提出培养需求;其他各行业协会和组织也应从本行业的特殊需求出发,对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提出具体需求。只有这样,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学改革才能有目的,有方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篇4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1-0130-02

在我国的新闻学中,产经新闻一直落后于其他类型新闻的发展。因为我国的产业经济比较落后,解放初期直至“”(1966)年以前,除邮电、铁路、石油等部门外,其他产业基本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和部门。比如冶金、化工、建材、电子等,多笼统地称为重工业;食品、纺织、服装等,多笼统地称为轻工业;文化、教育、卫生,笼统地称为文教卫生业。所以,当时除了邮电、铁路等较独立的行业有自己的产经报——《人民邮电报》、《人民铁道报》等外,一般行业都没有自己的报纸。这些极少数的产业经济报,不可能形成自己独立的新闻理论——产经新闻学。党的后,我国各个产业迅速发展,国内一些产经报纸也应运而生,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产经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群落”,也开拓了中国新闻学的一个新领域——产经新闻学。

同任何其他形式的新闻一样,产经新闻也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首先,它不同于党报、政府报等综合类报纸的涉及范围那么广泛,它面对和覆盖的仅仅是一个行业或一个大企业。面大了,管出了自己的范围,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面小了,该管的没有管起来,不能和这个产业发展的脉搏一起跳动,也是对自己职责的亵渎或失职。其次,它不同于带有娱乐、消遣性质的晚报和文摘类报纸,虽然它也要增强自己的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但这种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主要是通过行业内及相关行业的新闻事实、信息表现出来的,而非面对整个社会去搜索线索[1]。

而其内容、份量又都是有限制的。所以,研究产经新闻的特点,把握住它的社会性和特色,找出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便成为我国产经新闻工作者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目标。

产经报要出特色,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揭示这个产业特殊的人和事、特殊的思想、特殊的规律等等,来表现与其他报纸(如党报、综合类报纸、地方报)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说,要通过其特殊性来反映其普遍性,即社会性,在普遍性的前提下着力追求,显示出自己的特殊性,即与其他形式的新闻所不同的特色。

要做好这一点,就要处理好同与异的关系,在异中求同,在同中求异,在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中揭示产经新闻的本质,办出产经报纸的特色。

要办出特色,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产业内发生的带普遍意义的事实报道中体现特色

产经新闻,是产业内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这种报道要想有社会意义,引起产业内外以致社会上的重视使其更有新闻价值,主要的是要看它有无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意义越大,越普遍,越深刻,它的新闻价值就越高越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才能办出特色。所以,产经报要办出水平、特色,首先要在提高普遍意义上下功夫。这就需要作者要站得高一些,尽可能地更多、更深刻地从全行业、全社会角度揭示问题,以此提高增强新闻的价值,以其价值和普遍意义来显示特色。

二、是从本产业与其它产业“结合部”的事实报道中发掘特色

产经新闻要写出特色,体现在带有普遍意义的事实报道中,还需要在本产业或会社的“结合部”开辟新领域。在战争中,为防御敌人,需要许多部队一起协同作战,组成共同的防御阵地。在这种协同防御作战中,各部队之间的“结合部”常常成为防御空挡,最容易被敌人攻破。

我们各产业之间也有这样的“结合部”,注意发现、采写这些“结合部”上的新闻,很容易使两家产业或社会都引起重视,产生轰动效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与产业之间、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传统的产业割据日益被打破,这就要求产经报要打破旧框框,在接近其它产业和社会的“结合部”上做文章,以拓展产经新闻的新领域和新特色[2]。这方面,通常的做法是:

(一)一方成果,他方收益

报道的是我这个产业的科技成果,收益的却是其它产业。如《航空时报》有一年派记者参加了航空工业部举办的“土壤识别及优化施肥研究”的鉴定会,这项成果随产生在航空工业部,收益的却是农业和化工行业。这位记者便在这种“结合部”上做文章,标题《“天”“地”结合出奇迹,航空技术在农业领域取得重大成果》使读者一看便知道了它的重要价值。

(二)自己“开药”,他人“治病”

我这行业中发生的问题,但根源却在其它行业,把“药”开出,对他行业或社会是个震动。

(三)敢于把手伸向其它领域

产经新闻如果仅限于在产业政策、发展、技术等产业问题,都必然使报纸办得死板,失去很多活灵活现的特色之处,因而产经报必须敢于把手伸向其它领域,尤其是与自己紧密联系的领域,扩展与结合使内容灵活贯通、丰富具体。

(四)为“轰动新闻”补遗

一张产经报,要捕捉到轰动全国、全世界的新闻机会要少的多。因为你报纸的面毕竟主要覆盖一个产业。但这方面也并非一点作为没有,为轰动新闻补遗,就是一个较好手段。如纺织工人郝建秀曾经是20世纪50年代轰动全国的新闻人物,这典型人物一直是大报关注的,产经报难于与之竞争。《中国纺织报》在郝建秀小组成立40周年之际,报道了郝建秀小组的姐妹们在历史与现实交汇处的种种酸甜苦辣,辉映出了这群姐妹们崭新的时代风貌和历史进步,这篇通讯发表后,影响很大。可见,补遗补得好,效果照样不一样。

(五)善做“综合”、“比较”的文章

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与社会之间的“结合部”是自然存在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却有互不相连,分得很开。这就需要高明的作者通过“综合”、“比较”把它们连在一起,做出别具一格的文章来。总之,产经新闻要搞出特色,必须站在本行业,又不局限本行业。注意做好“结合”的文章,那么我们的产经新闻才会更别致,更有新鲜感,让读者喜闻乐见。

三、从本产业特殊事实报道中表现特色

产经新闻的特色,大量的要靠具有本产业特点的特殊事实报道来表现。离开了这一条,产经新闻就难称为产经新闻了。其表现方式,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深挖“专”

产经新闻的重要特点就是专。而专可以搞成一般的“专”,也可以搞得很“专”。怎么把握这个尺度呢?笔者认为,既然“专”就索性专个透,专出特点,其报道的新闻性、价值、份量、特色,也就得到了最充分的显现,体现出了这张报纸无可争议的地位和作用。

(二)追求“新”

同其它任何新闻一样,产经新闻也要追求新,因新而成独特,而有影响有份量[3]。新,首先要内容新。写本厂、本产业最新鲜的事。新,还体现在表现手法上。表现手法新,就能把看似平淡的内容赋予新奇,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写出特色。

(三)揭示“深”

作为一个产业的专业新闻报道,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应该比其它新闻对这些问题的报道,更深刻、更透彻一些,发挥产经新闻在其专业上的特殊长处。

(四)跟着“大”、追着“急”、反映“快”

在本产业内反映最大、呼声最高、最急迫解决的问题,是产经新闻追踪的热点和重点。对此,不管事情发生在哪儿、是何原因,都应尽快反映、尽快报道。这样,才能在读者心目中逐渐建起地位、树起权威,显出非同一般报刊的价值。跟着“大”就是跟着大事走。首先是报道覆盖范围内的大事。追着“急”,就是产业内最急迫的事情,要抢先报道,显出产经新闻的优势。反映“快”就是发现问题后,要尽快反映。

(五)发掘产经新闻特色需要把握几个问题[4]

产经新闻的特色,同其它形式的新闻一样,是丰富多彩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而这些都是通过处理同与异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同中求异,异种求同,异异同同,同同异异,鲜明的特色方能充分显示出来。死拘一点,一味求同否异,或一味求异有同,同中无异,异种无同,都不可能恰当地、不拘一格反映出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这样几个条件:

第一,深入实际。产经新闻虽据一个行业、集团或企业,离这个产业、单位较近,甚至“身在此山”中,但如果不深入实际,照样抓不到真实的、确实来自底层的活灵活现的东西。再说,无论那个企业、产业都处在一定的发展过程中,时代跳动的脉搏,企业或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不经常时时亲手去摸,去把握,你是不可能捕捉到的;

第二,不断开拓。既然一个行业、集团、企业的报纸,报道的面,揭示问题的深度,就应当比其它报纸更渗透一些。若都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地报道,你这张产经报是不会有特色的。只有不断开拓,才能出彩;

第三,辩证思维。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建立在辩证思维的基础上的。作者虽立足一个产业、企业,只要思维开阔,从纵与横、静与动、因与果、时与空、正与反等相互关系中互相联系,辩证对待,就能使你这个产业、企业的新闻充满色彩,写出有滋有味,有棱有角,多彩多姿,色彩分明的好新闻来。产经新闻的特色,就要靠思维敏捷、开阔、辩证的产经新闻工作者去开拓。

参考文献:

[1] 荣荣.社会问题报道与受众心理引导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 维修技术类学员 人文素质 途径

Abstract In the future,the person with ability should be complex,especially,the students who study the science,must pay attention for the ability of human culture. Therefore,we must reform teaching system of political theories lesson,open exhibition special subject academic chair etc. ,and use good environment influence student.

Key Word The students who study the science Ability of human culture Method

良好的人文素质,包括一定的人文知识及其精神、“较强的人文素质有助于提高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1]。”作为维修技术类学员(以下简称“学员”),一方面,其生源绝大多数为文理分科后的理科毕业生;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又以基础自然科学和维修技术类专业技术为主。这就决定了多数学员人文知识相对贫乏。一是涉及的人文科学知识面窄。学员们大体只在一些笼统单一的基础课中涉及到文学、历史学、哲学等知识,而对一些其他人文学科,多数学员则停留在闻所未闻或仅闻其名知之甚少的阶段,不少学员甚至连基本的社会科学知识也很少涉及。二是掌握的程度浅。就已涉及的人文学科而言,学员们也只是掌握一些基本常识和简单道理,未能就各种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产生应有的作用。

由于人文素质的贫乏,不少学员,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的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第一,语言表达能力较弱。通过学员作业、论文,以及思想汇报、个人小结中,常见少数学员错别字叠出、标点符号用错、语句不通、篇章结构混乱等现象。在课堂讨论、辩论和演讲活动中,不少学员总低着头,不敢积极参与。第二,处理人际关系、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低。部分学员缺乏自我意识,对他人(甚至父母)有较大依赖性,自我认识不清;部分学员盲目的追求自我独立,排斥当前的生活,甚至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由”;此外,还有学员存在焦虑、忧虑、压抑感,自卑,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体能等各方面都差;还有的学员抗击打能力差,学习生活中经受不了一点困难和挫折,一门考试不通过就破罐破摔。第三,对文艺作品缺乏鉴赏、审美能力。面对各类作品,大多学员不能理解其基本内涵,更加无法把握其创作和艺术特色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等。第四,组织、管理指挥能力弱。不少学员在集体活动中要么不敢主动担当组织、管理、指挥任务,要么在担当任务时不善周密策划、不懂合理安排与协调。

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通过以下途径加强维修技术类学员的人文素质:

第一,改革和完善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用系统的思想理论武装学员。

政治理论课是对学员进行系统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学员政治思想觉悟和理论政策水平的主渠道。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进行政治育人、培养政治上合格学员的主阵地。“政治理论课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2]。”目前开设的政治课,有些本身既是政治理论教育课又是人文素质教育课,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搞好“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各门课程的教学。同时,有选择地增设一些选修课程,比如“文化工作”、“艺术鉴赏”等,培养和提高学员的文化和心理素质。

第二,围绕“如何做人”这个核心问题,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帮助学员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丰富的知识引导学员。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目的,主要是引导学员如何做人。可以在不同层次的学员中开设下列专题讲座或“大讲堂”: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文化典籍简介”、“古典名著导读”等,以激发广大学员的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达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立志成才目的。二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鉴赏”,如“中国古典文学知识讲座”、“名歌名曲欣赏”等,根据维修类学员的职业特点,突出相关技术人员作品的“文学赏析”的内容,以此陶冶学员的思想情操,丰富学员的人生蕴涵,提高学员的文化品位。三是怎样做人和与人相处。可在学员中进行“交往艺术”、“青年心理健康”等专题讲座。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激励学员的积极情感,提高学员的审美情趣,用优良的环境影响学员。

教育环境的好坏对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良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3]。”校园文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和学术环境。校园的自然环境建设力求达到四季有鲜花,路旁有绿树,教室宿舍办公楼窗明几净。要注意增添校园自然环境的文化内涵,如设立新闻动态显示屏幕;对楼堂馆所进行宣传性和规范性命名并建立标记;主干道路、教学区、学员宿舍区增设英模人物形象宣传标语灯箱等。通过这种有形的文化环境改造和宣传媒体,使学员置身于文化与知识的海洋,在无意中接受教育。在人际环境建设方面,要在全院范围内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营造和建立团结协作、奋发向上、勤奋好学、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人际关系氛围。在学术环境建设方面,可请一些相关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鼓励学有所成的教职员工作专题报告,鼓励和扶持学员中各种学术和学习兴趣小组的活动,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办好学报,开好学术年会,加强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并逐步形成合理梯队,形成激励和竞争机制,营造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良好学术环境。

参考文献:

[1]崔自铎.人文素质与人的发展:谈谈人的素质系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篇6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本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既是对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也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综合检验。随着本科教育的规范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已经成为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甚至有下滑的趋势,这已经是本科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笔者想把从事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提供给大家,抛砖引玉,还望方家多加指教。

1 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安排未体现农业生产特点,研究时间不能保证

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农学专业往往论文和实习结合,安排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之间,而其他专业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以河南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为例,小麦一般在10月份种植,来年6月份收割;紧接着是玉米种植,并在10月收割。周年生产,一年两熟。而学生的实习被集中在一段时间进行,时间安排上跟不上农事进程,也覆盖不了哪怕一季作物的全生长期。由于需要集中时间实习,另一方面也导致其他时间的理论学习时间安排很紧凑。在平时,同学们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加到老师的实验中去。因此,目前的教学计划,难以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对作物整个生长期进行实习和观察,更遑论周年的观察和研究了。由于时间上不能保证,即使有同学愿意提前参加到老师的科研中,以备以后写毕业论文,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承担实验任务,所得到的数据质量也不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容易大打折扣。

1.2 生产、科研与教学脱节,经费缺乏

作为地方院校,农学专业的老师课题申请竞争很激烈,不少老师基本没有课题经费支撑研究。因此,对于农业生产,往往也离得比较远。即使有部分老师有些小课题,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脱离生产。另一方面,学校扩招,教学经费却并未相应调整。由于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往往是由老师命题作文,出现与生产脱节,炒冷饭的现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题本身缺乏鲜活,也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3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难以起到导向作用

尽管目前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监督与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强。对毕业论文的评价,往往对格式、形式过于重视,对成绩分布、材料是否齐全较多关注,而对于实习过程监管、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等实质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老师们往往因为不忍心影响学生毕业,也存在放水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并未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而同学们也往往因此而存侥幸心理,做论文时不好好做,写论文时东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况。

1.4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些同学学习态度松懈,未能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工作。认为大四找工作忙,学校不会怎么样。而学校也因为近年就业压力大,而存在放松监管的情况。这更助长了学生们学习态度上的松懈。

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难以应付综合性的作业。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养成了学生被动受学的习惯。不少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习惯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模式,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这样的情况,是很难想象能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能够写出新意和深度的。

综合素质不强,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弱。一些同学缺乏基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混乱,语言表达功底差。写出来的文章,不知所云。语病连篇。大学院系往往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使同学们失去了提高的机会。英语过级的强制要求,使得很多同学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背记英语单词上面。

2 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要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效果和论文质量,根本还在于学生,毕竟论文是要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而各种制度和教学计划,都应该围绕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何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进行设计和管理。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高。

2.1 鼓励紧贴农业生产实际的选题

农学类本科生的培养,主要目的为服务于农业生产。如果学生学习时就脱离实际,毕业后即使参加农业方面的工作,也很难短时期内适应过来。当前不少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后,往往在农资行业工作。这类岗位酒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如果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就贴近生产实际,将有利于毕业生的能力培养。院校各级部门应该设计配套政策,鼓励指导老师提供紧贴生产实际的选题。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当地农业科研活动,既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也为学生实习提供经费保障,以实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2.2 根据农业特点,对教学计划作出相应调整

农业生产周期长,难以重复。因此,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要求在实习实践,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上作出调整。如刘世亮等提出的全程实习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毕业论文时间难保证问题。但是,要实现全程实习教学,必须要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较大的调整,严格控制学生理论课学习负担,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取消专门的实习时间,通过教学时间表的调整,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达到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的目的。

3 评价指标要作导向性的调整设计

在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中,应该减轻对形式审查的重视,而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学术价值评价上,同时,应该把是否联系实际,以及论文工作的过程纳入考核的内容。这样,真正从评价指标的导向上,让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重视起来,并主动地把毕业论文工作于农业生产实际相联系。院校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把关,真正做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这样,从制度上杜绝学生侥幸心理。

4 鼓励学生尽早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

大学生在进校后,应尽早完成专业教育,并在第二学期开始,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在具体的科研中,认识农业生产,拓宽视野。学生们只有到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去体验,才有可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毕业论文将从哪里出来。

5 经常举办学习交流专题报告会,分享乐趣和经验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9-0074-03

一、引言

计量经济类分析方法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促进经济类本科生对该类方法的熟练掌握和应用有助于经济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的计量经济类课程是培养学生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重要工具。高校开设的计量经济类课程主要有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经济统计学、数理金融学、数据模型与决策等。由于计量分析类课程对相关数学和经济学知识基础要求较高,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难教”和“厌学”,但该类课程在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时被广泛使用,起到重要的研究性作用。

以往文献极少以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对计量经济类方法的使用现状作为计量经济类课程教学效果的反映,而这正是本文分析的切入点。本文基于对经济类本科生计量经济类能力的现状分析,发现该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二、经济类本科生计量经济类分析能力的现状

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计量经济类分析能力,也是该类课程研究性教学效果的体现。本文以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2016—2018届金融类专业(包括金融工程和金融学)毕业生共377份学位论文为样本(其中,2016、2017和2018届毕业生论文数量分别为78、108和191份),详细统计了这三届毕业生学位论文采用研究方法的结构分布(见表1所示)。

(一)本科生计量经济类方法使用的特征

由表1呈现的数据结构特征,能够客观地反映经济类本科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的比例逐年提升。定量分析方法比例由2016届的67.07%逐渐上升至2018届的86.54%,即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论文fZu5CHyufTN5Yy/ie48E1w==中加入了经济数据的分析,使分析结论更加科学。相对来说,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比例大幅下降。

2.定量分析中,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比例大幅提高,但计量经济分析仍以简单回归为主。在2016届毕业生中,采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学生仅有7.32%,到2018届,该比例上升至51.92%,即超过一半的学生采用计量经济建模的方式撰写毕业论文。在采用建模分析的学生中,绝大多数仍以简单的回归分析(包括协整分析、滞后变量模型)为主,对VAR模型、面板分析等较复杂方法的使用较少。

3.统计学分析方法的比例逐渐下降,该方法中以描述统计分析为主。该类论文中大多通过绘制线性图表现数据的时间序列过程,通过绘制饼图或柱状图对比数据的结构,通过绘制表格对比数据的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描述统计方法是最简单的定量分析,严格来说不属于计量经济类课程的内容,只是初级的统计学内容。2016届有57.32%的学生采用统计学方法撰写论文,在随后的两年,这一比例逐渐降低。值得说明的是,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掌握该方法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另外,个别同学通过自己设置调查问卷并进行数据调查、获取、审核和清洗,以此为基础做描述统计分析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二)计量经济类分析在本科阶段广泛应用的原因

经济类本科生对计量经济类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快速提升,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系统在毕业论文审核中的广泛应用。随着高校对学位论文要求的提升,众多高校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考核中采取了先再答辩的管理模式。例如江苏师范大学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率不得超过25%,申请校级和省级优秀论文的重复率分别不超过15%和10%,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如果仅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从理论层面阐述经济问题,并且要保证較低的率,这对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难度极大,因为经济理论是很难创新的。而通过自己查找经济数据,结合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每个人的思路、查找数据的途径和范围、选择模型的指标,以及构建模型的框架都各不相同,所得到的结论也具有独立性,因此极大降低了与以往论文的重复率。

2.教学水平提高与教学内容拓展。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与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计量经济类研究方法也在陆续更新,为了让课程与时俱进,计量经济学类课程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拘泥于讲授简单计量模型,以往研究生阶段掌握的计量模型也陆续向本科生进行讲解,甚至DID等更加复杂的计量经济模型也可以对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有所启发。当然,研究生阶段必须掌握更高深和前沿的计量经济模型,这是计量经济类知识不断外溢的结果,也是经济类科研环境的发展趋势。

3.经济软件教学的有力支撑。随着计量经济模型的不断更新,对应的分析软件也在快速发展,以往众多高校在本科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Eviews软件和SPSS软件,而近年来,为了让学生接触更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辅助考研的学生更好地衔接研究生阶段学习,很多高校在本科生教学中加入了State软件或R软件的教学,有效地提升了本科生对计量经济分析软件的掌握程度。

(三)计量经济类课程研究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有畏难情绪。计量经济类课程是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该类课程的所有模型都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基础,但教学中应更多地强调对原理的理解而非推导,重视构建适合的模型,再借助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并解释。部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把计量经济类课程学习等同于数学公式推导,弱化其应用性,内心产生抵触,很难学好该类课程。

2.数据收集过程粗糙,数据质量不高。可靠的经济数据是计量经济建模的重要原料,一个有研究价值且有趣的主题需要科学且高质量的数据,收集工作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而且为保证经济模型的质量,数据审查、清洗、筛选等整理过程也很费时。很多本科生论文中的数据收集过程本着省时省力不问质量的态度,更多地通过百度而非源于官方和权威的网站及数据库,数据质量得不到保障,且样本量较小,分析价值有限。

3.建模过程缺乏推敲,大多选择简单模型。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是一门艺术,模型不深究对错,只关注哪个模型更好,这就注定建模需要多番比较和权衡,经过一次次对变量的筛选、剔除和添加才能确定最终变量和模型的结构。但多数学生没有细致思考,仅通过最易获得的变量建立最简单的模型,完全没有筛选和比较过程,因此估计结果的解释力度十分有限,模型质量不高。

三、计量经济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方向

1.从问题导向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培养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兴趣,老师可以在计量经济学类课程的第一节课,就建议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选题,选题未必紧扣专业,只要能与建模相关即可。老师可以对每个选题进行建议和讨论,梳理变量选择。例如,爱美的女生可以关注“容貌是否有助于劳动者获得更高的工资”,甚至变通为“整容是否有助于劳动者获得更高的工资”。学生通过课程的深入学习,自行查找对应的指标和确定模型的选择,每一节课学生都可能考虑新模型是否有助于解决自己的选题。经过一个学期的深入学习,学生学会了将计量经济类方法用于解决这类有意义且有趣的问题。此外,对有价值的论文选题,老师可以更多地引导,帮助他们获得本科生科研项目资助,最终在学术期刊上进行发表,这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也起到了极好的示范效果。

2.教师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为案例,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教师研究成果中的模型必定经过多番筛选和细节处理,学生通过了解这些模型,能够深刻体会从论文选题,到变量选择,再到模型确定的整个流程与细节处理,不仅能学到建模的技术,还能深刻体会设计思路,这比学习教材中缺乏前因后果与细节介绍的短小案例更有效。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自己在研的课题,让学生体验具体的研究过程。

3.重视通过板书讲解模型原理。现阶段高校讲课均以PPT讲解为主,教师很少在黑板上写字。但讲解计量经济学模型原理时,通过板书更有助于引导学生的思路,因此教师应重视板书的使用。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老师可以更多地利用电子板书,即使用数位板进行书写,使板书随时放大和多彩呈现,也能在PPT或PDF上随时标注,并在课后将板书保存后发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课后整理电子笔记。

篇8

1.论文题目,按常规学术论文标题作出。

2.论文摘要,要求摘出(或者说提取出)文章的主要观点,或者选摘出文中最重要、最具有新意的某一个或两个观点,不必追求全面反映文章的概貌;客观地把文中的观点摆出来,不以介绍的口气叙述自己的文章讲了哪些内容。摘要篇幅100-300字。

3.关键词:3至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概念等。

以上三项置于论文之首。

二、论文中注和参考文献的区别

1.注指作者进一步解释 自己 所要表达的意思,文中标码 ① ,注释内容统一置文末,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

2.参考文献指作者引文所注的出处,一律放文末,文中设序号 [1] ,文献说明统一置文末,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页码置于文中序号之后,例: [1](P12) 。

篇9

会计作为一种核算技术适用于各种行业、各种经济类型和不同经济主体,财务会计信息作为核心的价值信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高等学历教育中,会计被赋予愈来愈重要的地位,1998年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有关专业的主要课程,高校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直将会计学设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承担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可能还包括不同学历种类、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学,特别是近些年高校扩招,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较快,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和有限的学时内,使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全面了解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培育他们有效运用财会信息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理性导向经济决策的能力,的确是有待深入探讨的教学研究课题。

一、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目标与教学原则

从理论上说,非会计专业开展会计教育的动机,一则是考虑到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会计工作实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即会计的普遍适用性;二则是基于不同学科内在逻辑联系而架构本学科知识结构完整性的需要。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实施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会计课程,理解掌握会计这样一种价值信息核算技术,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拓展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培养目标,这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有明显差异。

以大学本科为例,会计专业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四年中,要开设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十多门主干会计课程,经历专业引导、课堂教学、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模拟实验、行业会计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完整的会计专业教学环节的培养,讲求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全面性与会计专业工作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与此相比,经济类非会计专业,根据学科方向,针对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要求,一般开设2~4门会计课程,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时、学分有限,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移植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故经济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应本着使学生“懂会计,合理运用财务会计信息,分析经济问题、实施理性经济行为”的宗旨,安排适中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难度,突出教学重点,与各专业要求相衔接,注意与其他课程的互补与渗透,采用与教学对象相协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二、合理设置各门会计课程

在整个大学本科阶段,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一般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有的专业(如应用经济学科类的专业)还开设行业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各门课程之间注意有机衔接,每门课程安排适当的实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延伸至实践或实践模拟,具体设置见下表:

三、优化教学思维与教学内容

从学科划分看,会计属管理学科,经济学是其基础,反过来会计又服务于经济学。在对非会计专业教授会计课程时,不能就会计讲授会计,特别是第一门会计课程――会计学,需要运用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课程导入和会计专业知识点的讲述。会计学课程内容分三个层面:一是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方法;二是从企业成立、经营活动主体过程到财务成果核算及年终决算;三是会计信息加工程序。按学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渐进的三个关键点:会计对象会计账务处理会计报表,逐步使学生学习掌握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理解并合理运用会计综合信息,通过一定的实验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思考经济问题、理性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在接下来一个学期开设的行业会计中,减少或删除会计基础理论和基础会计方法论部分,突出各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要求,按不同行业特征安排教学内容。如金融专业开设的金融企业会计,重点在于金融行业主要业务核算,以及外币业务、长期投融资中的债券业务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外贸会计,重点在于商品流通核算、对外贸易业务核算、外币结算等。

财务管理课程划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财务主体理财环节、理财专题;对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一般教学重点放在前两个部分,突出财务估价、资本成本资本结构、(长期)投融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理解可能较难一点,教师注意掌控教学广度与深度,在基础理论与投融资部分可以安排章节论文,安排两个学时进行讲评,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财务知识,评析客观经济生活中的一般财务现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根据专业需要与经济动态安排专题讲座、实地观摩、模拟实验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做一些有关方面的问题研究。

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注意与前面课程特别是财务管理的衔接,对于将该课程作为主干专业课的经济类专业,比如金融专业,更要注意做一些铺垫与补充,除课程主体内容(会计信息分析方法论、单项分析与财务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综合财务分析)外,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与变动成本比较、会计控制、会计法规、传统行业标准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会计信息,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安排对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财务判断提出建议等内容,开展投资理财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参与国家、地方和院校举办的模拟实验竞赛。在此需要说明一点:对于不开设会计报表分析课程且会计学课程中未曾展开报表分析的有关专业来说,可将报表基本分析理论与方法、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及其运用等内容安排到财务管理课程中。

四、改进并充实教学方法

会计本来是专业性强、知识结构逻辑严密、实务性强的专业,面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受学时少、教学条件短期内难以改观等制约,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采取灵活相应的教学方法,非常需要教师潜心策划、精心安排。

笔者认为传统的“粉笔+黑板”方式,有利于老师掌控课堂教学节奏,演绎思维推理过程,逻辑关系清晰,关键知识点易于展开,仍不失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同时,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加大课堂容量,处理图、文、声、像,而且成熟的教学软件能够很好地演示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核算流程、账户体系图、账表、实物等内容,这样可加深学生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教学软件系统的运用,可追踪资本市场行情,方便地演示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在会计教学中引入适合的案例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与间接实践经验的吸收。如在财务管理课程的融资、投资教学中,引入国内外投融资经典案例,分析其中运用理财原理或自我创新部分,揭示其财务成果或财务失败的根源;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列举典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运用所学财务理论与分析方法,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效率,进行基本财务判断,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此外,安排归纳性的章节、课程实务练习,辅以知识梳理与实际运用讲解;布置思考题或短论文,对主要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或理论运用评析。经济学类不同专业对会计需求不尽相同,不同学生个人特长与自我规划亦不尽相同,故不宜采用百分之百的刚性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可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案例分析、分析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

五、结束语

本着探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针对性与适用性问题,提供一点个人看法与教学经验的目的,笔者做了以上论述。在此,笔者还想说明一点:因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趋向对会计的需要会进一步提高、经济学学科中的各种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疏密程度不尽相同,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区分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不同要求、针对不同专业适度降低教学广度与难度,从而达到应有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敏,徐梅,颜刘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基于湖南对象非会计专业的实践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2):48-50.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250-02

一、高校教育中对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必要性

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经济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主要力量,也是本科教学型经济类高校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这对教学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民营经济机制灵活、机构精简、效率很高,往往是一人身兼数职,其知识结构也需要多样化,由此急需大批懂专业、懂外语、懂计算机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同时,民营经济主要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实现效益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多不是靠书本上的知识能够解决的,这就要求毕业生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一些本科教学型高校毕业生应用知识和技能欠缺、动手能力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毕业生的求职择业实际来看,具有多种能力的适应力强的,并能在实践中较快地适应工作并作出成绩,毕业生普遍为用人单位看好。本科教学型经济类高校是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现实的需要使本科教学型高校必须重新思考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近几年来我国本科教学型经济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应当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主,改革课堂教学,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努力培养以应用性为主要特色,兼顾复合型、外向型的毕业生。

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改革经济类院校课堂教学模式

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学模式整齐划一、专业和课程设置狭窄的问题。学生按照一个模式入学、学习和毕业,不能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提高和完善自我。课程结构不当,专业课比例过大,对基础课重视不够;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尤其是专业选修课过少;重知识传授课程,轻能力培养课程;重专业课程,轻基础课程等。由于课程过于求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多规格、多层次人才的成长。因此,优化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在课程设置上,财经类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随时紧贴市场发展变化,对课程设置进行灵活调整。经济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人才培养,经济类人才的培养更需对市场需求的观察、契合,紧跟市场变化的脚步,突出培养职业能力。教学计划应以培养复合型和外向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应用型能力为培养方向。具体来说,要使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经济管理相关领域的扩展学习能力,具有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能力、管理能力,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

另外,经济类专业教学内容应由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两大部分构成。其中,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社会实习、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几个层层深入的部分。全面实行主、辅修制度,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时间选修第二专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无法自由选择专业的缺陷,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减少必修课,增大选修课比例。

(二)加强高校经济类教学实践

高校教育中对经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在全体师生间树立适应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形势的实践教学理念。教学中应抓住核心,突出重点,实践教学内容应尽量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要注重突出特色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努力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针对经济学科不同专业和不同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内容的实践教学项目,使具有不同兴趣、特长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实践教学要立体化。实践教学是由许多教学环节组成的一个环节链,要在设计各教学环节时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统筹设计,相互贯通,使实践教学立体化。实践教学要强调质量意识,要强化校级领导和管理部门的质量观念,引导实践教学人员增强质量意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广泛开展配套的教学改革活动,建立互开课机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基于经济学与管理学逐渐融合的趋势,财经类专业可加大与管理类专业的互开课,并通过两种专业的相互沟通学习,提高经济类人才的实践沟通能力。

此外,各高校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延长经济企业实习时间,并从各实习基地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开展交流,指导实习生经济技能训练。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1.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现实条件下,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教学型经济类高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各级各类教师参与到实践教学的改革中去。其次,采用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学历层次,优化队伍结构,努力建设一支能保证完成实践教学、敬业爱岗、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2.提高实践教学工作管理水平。实践教学工作任务重、成本高。高校要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明晰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分工、责任及相互关系,实行以执行层为主的管理体制,同时,各级实验教学中心和专业实验室负责人要实行相应的聘任制。各级实验教学中心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要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科学、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使实践教学与传统的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指导等教学环节进一步规范化,特别对校外的一些实习环节要实行双向管理方式,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在实习单位给学生同样配备相应的指导人员,增强学生实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保证学生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此外,教学单位要增加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也要调动一定的科研经费和社会捐赠经费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全面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深入发展。

(三)创新高校经济类专业的教育环境,改善实践教学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