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工艺课程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2-10 19:20: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电子工艺课程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电子工艺课程总结

篇1

1 微电子工艺课程分析

1.1 原课程安排

“微电子工艺”是当前高校电子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硅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微电子产品制造关键技术及其发展方向。而“微电子系列实验”和“生产实习”是与“微电子工艺”课程内容关联性很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微电子系列实验”是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硅芯片关键工艺的实验、检测技术和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生产实习”则是通过组织学生到现代化企业参观学习,在工艺线上直接参与生产实践[5],使之了解微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行业发展动态,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本质上,这3门课程是教学形式不同,但教学内容相近的一个课程模块。在当前的教学大纲中,这3门课程都是独立开设的,通常在大三上学期分别开出40学时的工艺课、20学时的系列实验和4周的生产实习。因此,“微电子工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的较为松散,总学时数也偏多。

1.2 教学现状分析

“微电子工艺”具有涉及知识面宽,综合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若只采取课堂教学,对毫无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课程涉及的技术性内容繁杂,知识点多且分散,全面理解学习内容的难度大。在为2009级学生开出本课程之后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对工艺课知识的理解程度”这一问题,在58张答卷中只有1人选择“能全部理解”,约60%的学生选择“大部分理解”(如图1所示)。

在对微电子课程群中其他相关,如“微电子器件原理”“集成电路设计”等课程主讲教师进行的调研中,普遍认为若将各自独立开设的“微电子工艺”“微电子系列实验”和“生产实习”作为一个课程模块进行整合教学,穿插授课,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2 课程整合研究

2.1 课程整合

首先在培养计划上将“微电子工艺”“微电子系列实验”和“生产实习”整合为课堂/实验/实习一个微电子工艺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为:培养熟知国内外先进微电子关键工艺,并具有一定工艺设计、分析,以及解决实际工艺问题能力的人才。

通过对原课程内容分析,将微电子工艺课程模块中3部分内容都进行了优化(如图2所示)。该课程模块由一个课程组在大三上学期连续穿插教学,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因此,可以在不压缩教学内容、不降低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将授课学时数定为:讲课40学时/实验16学时/生产实习3周,与原课时数相比有了较大缩减。

课程组在原微电子工艺课程讲义基础上,结合微电子工艺学发展现状,编写了涵盖3种教学形式、内容的教材:《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原理与工艺》。该教材已于2010年9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并基于此教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2.2教学模式的整合

课程组设计了微电子工艺课程模块的整合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的、双向的信息传播过程。

课堂教学采取讲课为主,自学讨论为辅的形式,课后穿插参观微电子生产线等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教材各单元、章节中的重点、难点,课堂上设置问答等少量的“教”“学”互动形式。其他内容采取: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再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自学,然后展开讨论,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学习效率。为避免出现只有部分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现象,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并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课堂学习阶段,组织学生参观微电子生产工艺线,让他们在实际生产情景中理解课堂讲授的相关内容。

课堂教学之后进入实验和晶体管制作实践教学阶段。实验项目是针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测试,以及有关芯片性能测量设置的实验,因此将其穿插在晶体管芯片制作过程中进行。

3 整合教学的初步实施及评价

受原教学计划限制,在2011年秋季学期末,主要开出了整合后的微电子工艺课程模块课堂教学部分,其他内容在2012年春季学期初开出。

3.1 对教材的评价

采用新编的《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原理与工艺》教材和多媒体课件进行了课堂教学。课程结束后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新编教材和课件的满意度较高(如图4所示)。

另外,从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统计结果来看,尽管该教材是受众面很小的专业课教材,但自2010年9月出版至今,已售出4 000余册,被国内数十家高校选作微电子工艺或集成电路工艺基础等课程的教材使用。由此可以说该教材得到了同行的普遍认可。

3.2 课堂教学方法及评价

在以整合教学模式进行的“微电子工艺”课堂教学实践中,每次课的前几分钟都进行了提问,以便督促学生在课后复习,并引出本次课教学内容;课堂上讲授了基本单项工艺的原理、模型、物理基础,以及基本方法等重要内容;而对于大量工艺技术与设备等内容,先提出问题,再组织学生自学后讨论,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回答问题和讨论发言都作为平时成绩进行记录。在课堂教学期间,组织学生参观了哈工大微电子平面工艺线,以利于他们对基本工艺方法与设备等内容的理解。

从课程结束后所作的问卷调查可知,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与实际所采用的授课方式大体一致(如图5所示)。学生对本课程的评教结果为“A+”。而且,微电子课程群后续课程主讲教师也反映:这届学生的微电子工艺基础知识较扎实。

3.3 实践教学及评价

微电子工艺的实验和实习是在我校微电子实验室进行的。首先开设了“高纯水制备”“微电子清洗”两个讲座;然后学生自制了晶体管,进行了工艺实验;最后,组织学生参观了哈尔滨晶体管有限公司的器件生产工艺线。

在图2中,把晶体管制作划分为了6个关键工序。因此,学生自制晶体管也分为6个组,要求每个组负责一个关键工序:确定工艺条件、进行工艺操作、解决出现的问题、记录工艺现象、条件、参数等。这样尽管学生人数较多(全系64人),也能保证每名学生都参与到自制晶体管和相关的生产管理过程中来。另外,鼓励学生在完成自己组工作之外参与其他组的工作。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充分发挥出各自的综合能力。

从学生递交的总结报告来看,这次微电子工艺实践教学效果很好,学生们普遍认为:提高了动手能力,学会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对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有较大帮助。

4 结束语

我校对“微电子工艺”“微电子系列实验”和“生产实习”这3门教学形式不同,内容相近课程进行的教学整合研究表明: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整合为一个专业课程模块,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编写涵盖理论与实践2方面内容的教材,由一个课程组进行连续穿插授课,这种整合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教学效果良好,同时又减少了授课学时数。

参考文献

[1] 张瑞,姚凌江,吴向文.运用混合式立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77-81

[2] 汪凌.整合教学法:为了学生素质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36(10):3-7.

[3] 张园.整合教学法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1.10(下):58-59.

篇2

【摘要】该文叙述了高职院校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以典型电子产品生产为主线,将整个课程的5大模块:元器件检测、电路板装配、焊接、调试、技术文件等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参与各项目的主动性,培养了小组间团队合作意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电子产品制造工艺;项目化教学;过程考核

Application of Project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lectronic Product Manufacturing Process

GU Xiao-ya ZHANG Shuang-ling

(Industrial Design School of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He’nan 45000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electronic product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urriculum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taking the typical electronic products as the main line, the 5 module of the entire curriculum: components detection, circuit board assembly, welding, debugging, technical documents and theory and practice into a body. Stimulate students´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ject, foster a sense of team cooperation group, reflects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who target.

【Key words】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electronic products;Project Teaching;The process of assessment

1 课程简介

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两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课程,是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电子产品制造流程中的几个主要环节:装配、焊接、调试和质量控制,成为适应现代制造业需要,能够从事电子产品生产、设备维护和工艺管理、质量控制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该课程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紧密结合电类相关专业的发展需要,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 项目化教学设计思路

2.1 传统教学模式之弊端

《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内容丰富,它是电子制造企业培训不同层次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性课程,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先集中学习理论,后进行综合实践,这就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无法连接,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因无法跟生产实际相联系,会感觉学习内容过于抽象,不具体,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而在实践训练时,学生往往只会操作却不知道这样操作的原理,没有理论的支撑就无法做到活学活用。

2.2 解决方案

从以上情况分析,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应从项目化教学出发,以典型电子产品生产为主线,采用模块化教学,将整个课程分为5大模块:元器件检测、电路板装配、焊接、调试、技术文件等,并以项目的形式呈现,真正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通过具体任务案例,按项目实施的顺序逐步展开,让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能够学到相关专业知识,这样就相当于在学校就能完成电子制造企业对员工的培训。

3 项目化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电子产品制造从通孔插装(THT)方式到表面安装(SMT)方式的工艺技术转换,是一个相当长时间的、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在全世界各国制造的电子产品中,目前已经有多数产品全部采用了SMT元器件,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是采用的是THT和SMT元器件混装工艺[1],因此,在一学期十六周,每周6课时的情况下,《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选择6个具有代表性的电子产品进行项目化教学,其中2个完全采用插件元器件,2个完全采用贴片元器件,2个采用THT和SMT混装元器件。下面以采用THT和SMT混装元器件的收音机的制作,来浅谈项目化教学在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1)项目描述及目标:由教师来对项目做详细的描述和目标分析。本产品采用电调谐单片FM收音机集成电路,接收频率为87-108MHz,外观小巧,因此大部分元器件采用0805的贴片封装形式,极少部分元器件采用THT封装。通过该产品的制作,使学生将包括元器件检测,电路板装配、焊接、调试及技术文件等五部分内容全部联系起来。

(2)组建项目组:根据产品的复杂程度,按照男女生搭配、动手能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分为3人一组。

(3)项目分析:在项目分析的过程中,由师生共同讨论,并结合多媒体幻灯片引导学生学习贴片元器件的检测原理及方法(因在前面完全采用插装元器件的项目中已经学习了插件元件的检测),SMT印制电路板的特点及装配焊接工艺方案,混合组装电路板工艺流程等相关知识。

(4)项目实施:首先是进行技术文件的编制,包括进行工作原理分析的基础上绘制电路原理图,装配图,元器件清单,装配及焊接工艺流程图等一些技术文件和工艺文件(6学时)。然后,将该产品所有的元器件分发给每个小组,学生对这些元器件进行数量和种类的统计,通过检测理论的学习和查阅资料,用万用表对各种元器件进行测量(4学时)。接下来学生开始讨论自动化生产方式和手工方式下电路板混合组装的生产工艺流程,确定装配焊接的顺序,先贴片后插件(4学时)。最后进行电路板的调试并进行成品组装(2学时)。

(5)小结与评价:在项目结束时,教师要收取每小组学生的综合论文,听取项目答辩,对完成的情况,提出优点和不足,针对出现的共性问题,予以解答。对答辩过程出现的创新点提出表扬和推广。

4 总结

在本课程6个项目中,全部采用THT元器件和全部采用SMT元器件的项目,以及上面举例说明的混合组装收音机的项目,这5个项目,教师和学生全部参与进来,到最后一个混合组装的项目时,就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起到了监考官的作用,这个项目每对的成绩就作为期末成绩。

在考核方式上,项目化教学较之传统的教学法更多注重了过程考核,而且每一个项目均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大多数学生参与项目化教学会更加积极主动,同时也培养了小组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这就更加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49-02

电子产品制造工艺是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掌握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关键工艺技能,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制造的工艺流程及各流程环节的工艺技术和工艺规范,能够进行产品工艺文件的编制和基本的工艺技术管理。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更多地侧重于知识构成的要素,将制造产品过程中用到的各种工艺要素分割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包括焊接工艺、检测工艺、安装工艺、调试工艺等。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常会对“能力”进行分解,分解了一层又一层,分解到几百个“点”,以为只要掌握了每一层里的每一个能力“点”,然后加起来,学生就什么都会了。但是实际情况是由于没有整体把握“做事”的过程,学生掌握的内容有限。从学习的整体性出发,从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出发,学习过程由整体来把握局部,不是做“加法”,而是做集成、做积分、做一体,即通过一个“整体”结构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很可能更有效。因此,我们对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进行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下面就改革的方法及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加以探讨。

一、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

1.基于生产流程以项目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具体做法是:以现代电子企业产品生产全过程为主线,选取有代表性的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以此为例,按生产流程划分项目(项目的划分以与职业岗位能力对应为原则),用几个项目囊括整个课程内容,然后将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融汇在项目中。

2.构建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将《电子设备装接》、《无线电调试》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内容,增加电子设备装接、无线电调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这一项目;与先进的电子制造技术同步,纳入新兴表面贴装工艺技术和无铅技术,并引入国际通用的电子行业IPC-A-610D电子组装可接受性标准。

3.注重人文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就业,并能使学生适应岗位的迁移,从制度和精神文化上建设实验室的职业文化氛围,建立基于工程素质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考核方法。

二、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困难,为解决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院、系部和教师都做了各方面的努力,下面就我们的做法和大家做探讨。

1.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知识及精湛的职业技能。我们的主讲教师均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理论型教师,缺乏电子产品生产制造的经历与经验,因此,在进行课程知识点重构及课程载体项目的选择编排过程中,在如何合理安排有意义的知识点和实际训练课程设计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学院给予大力支持让缺乏实战经验的教师脱产到电子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搜集一线的教学案例与资料,使教师熟悉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对电子工艺技术、设备、工具、工艺规程、工艺规范甚至工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另一方面邀请有经验的工程师参与课程的设计,以现代电子企业产品生产全过程为主线,选取有代表性的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以此为例,按生产流程划分项目(项目的划分以与职业岗位能力对应为原则),用几个项目囊括整个课程内容,然后将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融会在项目中,同时聘用一定比例的企业生产技术专家担任电子生产工艺的实践教学实施嵌入式教学。

2.缺乏现成的教材。现有教材中老教材的内容以学科体系分布,不适合项目化教学,新的项目化教材均是按照各校的实际情况编写,与我校的实际教学条件情况不符。我们从校企合作的企业选取了企业部分常用生产性技术文件,供学生熟悉文件格式,了解这些技术文件在生产中的作用;为了配合开展项目教学,设计了一部分工作任务书,任务书仅给出了工作任务,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与计划由学生课前准备,如“工艺标准”、“技术指标”、“安装要求”、“识读方法”、“测量方法”等,供学生学习并归纳相关知识后填写,“实施计划”供学生填写完成该项工作任务事先设计的步骤、方案等,教师再根据教学要求相应地选取,同时利用企业的实际案例编写校企合作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3.实践教学设备不足。我院实验室现有设备只能完成传统手工工艺的电子产品制作,课程设计中的理实一体化项目只能完成一部分,且实验室环境和教学改革要求的模拟生产环境有一定的差距。先进的现代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的掌握无法在现有的实验室掌握。为弥补教学设备不足,在完善现有实验室实训设备的基础上,学院建立了“校中厂”,即校内生产实训基地,使实践教学更加贴近企业岗位需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获取,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实现学生实训、就业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此外,校内的实训企业也只能满足一部分教学内容。我们还建有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和对校内实训基地的补充,让学生到企业了解一些先进的电子产品生产设备,熟悉生产工艺,进行现场操作实践,感受企业文化。另外,我们也从教学资源上进行了扩充,制作了电子工艺的教学资源库,搜集了大量的动画资源和视频资源,扩充了学生对于先进电子生产设备及工艺的认识和理解。

4.考核方法单一。电子工艺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是教务处规定的考试课,理论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然而仅利用理论笔试无法对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进行考核。所以,在学院规定的期终考试占40%的基础上,对其余的60%的考核内容做了调整和改革,以期内最大限度地测试和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的竞争力。我们更加侧重于完成项目的过程考核,60%中我们将30%用于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责任意识、协作意识、成本意识、5S意识及出勤率,30%用于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包括完成任务的成功率、效率、产品性能工艺效果、实训报告、汇报PPT撰写及答辨等。

三、改革成效

经过两个学期四个教学班的教学改革,我们的改革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我们也能发现这次的改革起到了如下效果:

1.学生的责任心、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增强。在以往的实训中,学生浪费耗材及实验拖沓的情况十分严重,通过教学改革,让学生真正从生产角度进行产品的生产制作,将成本、质量、工时等都纳入考核范围,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质量和效率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2.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我们对教学改革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90%以上的同学对教学改革的措施表示赞同,并且表示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每完成一件产品成就感大大提高,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明确了就业的方向。

3.毕业生岗位能力、就业竞争力提高。从电子09级,10级顶岗实习及就业情况分析,通过教学改革培养的学生其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实习期间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已经走出流水线,开始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技术人员,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提高了就业质量。

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产品工艺技术人员(PE)、测试技术人员(TE)、设备技术人员(FE)及生产、质量管理等各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学改革的道路任重道远,作为地方院校的高职教师,我们会不断探索,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为现代电子制造业培养掌握了电子产品生产制造工艺技术、具有工艺指导、生产管理、质量控制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做出最大努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新疆职业教育研究[J].漫话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哲学思考,2010,(1).

[2]詹新生,张江伟.教育与职业[J].高职“电子工艺”课程教学探讨,2012,(12).

篇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alk about Electronic Product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YANG Jing

(Hubei Communications Technical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Emerging from the "electronic product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 problem started teaching process, methods and measures proposed for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of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project teaching; ability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人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都要顺应潮流而变革。电子产品结构与生产工艺是应用电子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传统教学中,常把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大多属于介绍性内容,但其知识点在实训和课程设计中都要应用。按传统的学科教学法进行教学时,由于教学需要的硬件条件不够,一般都是教师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以知识点为框架进行讲授。这时课堂情景往往是老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们在下面却似听非听,课堂完全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学生积极性不高,效果很不理想;而到了实践教学部分时老师会更为难:学生在实践应用时,本该掌握的各项设计要求、方法及注意事项,相当部分学生完全没有一点概念,教师往往不得不将关键知识点一一重复一遍,经常会使得教学进度滞后。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在电子产品结构与生产工艺课程教学中改革现行教学方法,采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法就十分必要。

1 课程教学设计

本着体现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设计理念,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项目实施不断强化巩固知识水平,构建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训导并重的教学模式。

1.1 总体设计思路

一条主线: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一条主线,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通过“元器件识别―产品结构分析―工艺装配―性能检测与调试―知识应用与技能总结”一系列的工作实践过程,完成对典型电子产品结构和工艺的学习。

点面结合:以项目选取构成了课程的面,而以各器件和产品的分析性学习构成了课程内容的点,面中有点,点汇集成面,相互结合。

螺旋上升:由简单的电路中元器件的选取,到常见的电子产品中元器件的选择、装配及调试、检测,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步一步地达到教学目标。

1.2 具体设计

首先选取典型的产品作为项目实施的目标。比如,基于电子产品不同的工作环境选取三个项目:室内环境工作的电子产品,主要涉及家用和办公类用电子产品;室外环境工作的电子产品,主要涉及工农业生产和汽车用电子产品;特殊环境工作的电子产品。

按照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实施,将每个项目又划分为若干任务,针对不同任务,按电路及结构分析、元器件选用、整机装配、调试和检测等步骤展开。

知识应用是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提升。在教学中注重课程的基础知识,本着“加强实践、培养能力、突出应用”的原则,进行具体课程设计。通过学生自己装配电子产品,自己动手调试和检测,最后总结操作过程中的注意要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问题所在及解决方法,突破过去在教室只能对产品设计和结构中各个方面彼此分割独立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都能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的机会。

2 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本课程教学中,可依据项目实施步骤和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1 元器件识别和选择

主要任务是认识各种元器件,了解其特点和应用,通过常见的设备的举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打开设备查看里面有什么元器件,各有什么作用,再把一些需要的理论知识融入进去,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在完成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参阅大量文献和资料,将各种新产品型号进行比较。其中包括:产品原理;产品型号规格;使用场合;元器件的选用;元器件安装。

采用方法: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模仿、借鉴和引申的范例,提高学生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潜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2.2 结构剖析

主要任务是了解电子产品的结构,通过真实的产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将电子产品的发热、防腐蚀、防振、抗干扰等知识逐一介绍。

采用方法:问题探究型教学。 教师提出几个综合性的问题,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再集中解答,使学生从中领会思路,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2.3 工艺装配

根据装配工艺完成装配。装配时一定要认真仔细,严格执行装配流程和工艺,以避免出现人为故障。对某些较复杂的器件可以先对各功能单元进行装配,再完成整体安装。装配中出现了故障和问题,不要急燥,要善于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去分析原因。

采用方法:讲练结合式教学。 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之后,选择设计有典型意义和启发性的任务,让学生到展台上来做,通过练习,使其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2.4 性能调试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产品和零部件的参数测试,验证装配质量。

采用方法:观摩、师生互动和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学。 每个任务以实例引入,边讲边做,由浅入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现教、学、做相结合,实现能力的提升。

2.5 整机检测

对电子产品整机进行调整和检测,运用电路和元器件的基础理论去分析和排除故障。

采用方法:任务驱动。针对具体产品,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螺旋上升。

2.6 总结报告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性能参数及特点进行反思和总结。考核整机是否全面达到规定的技术指标,对产品的组成、型号、结构、原理,以及产品在制造、验收、使用、维修、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所需的技术数据和说明进行总结。它是组织生产和使用产品的基本依据,也为产品的设计更新和改良提供原始资料。

采用方法:讨论式教学。课堂讨论是引导自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讨论,学生个性、思维、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与锻炼,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通过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所学内容、突破重难点,将所学知识完整化、系统化。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辅之以多种教学手段。如通过投影仪的使用,可以清晰地显现电子产品内部的结构,便于剖析;通过自制教学课件,收集一些典型的产品类型供学生观看、思索并分析;通过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3 考核方式

篇5

2实践教学的培养体系

2.1第一层次

让学生成为认知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此层次的实践教学需注意的要点是:补充学习工艺知识、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具备相应的工作作风。此层次实践教学的关键是:实践教学过程中需以真实产品为依托、需让学生在真实产品的制作过程中保证质量、需让学生了解先进的专业前沿技术。

2.1.1实践教学应包含的基本内容

(1)安全知识:包括用电常识,安全用电的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有消除隐患的能力、有预防为主的思想。(2)焊接技术:包括焊接机理的概念,了解焊接的种类掌握焊接的操作方法,熟悉焊接的质量标准,知道怎样的焊点才具备可靠性。(3)元器件选择、测试与应用:掌握元器件的分类及各分类的封装形式;了解各种元器件的技术参数及测试方法;掌握元器件的检验标准,并能合理选用元器件,且能考虑到相应的成本以及能考虑到电路中元器件应具备一定的可靠性。(4)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造:能了解印制电路板的功能,熟悉印制电路板的发展历程,能在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中做到规范、合理、可靠、可行,能手工制作出印制电路板,并熟悉批量生产的相关流程。

2.1.2实践教学应突破传统、引入现代高科技技术知识

在此层次的实践教学中,需让学生深入学习世界主流工艺技术——SMT表面组装技术,它是目前电子组装行业里最流行的一种技术和工艺。

2.1.3实践教学中应引入业内行业标准

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还应引入业内的行业标准——IPC标准。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通过实施IPC标准,电子产品将具备更好的性能及更长的使用寿命。所以,IPC标准在学生们的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它能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焊接技术,能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要求,增强学生们的岗位适应能力。

2.1.4实践教学中的实习内容应结合

真实产品学习、还应强调商品概念实践教学中实习产品选择的标准:第一是完整、具备实用性;其次是外观时尚、功能时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需具备低廉的价格,还需考虑实习的成本。

2.2第二层次

让学生成为综合设计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工程师的素质,期待毕业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此层次的实践教学需注意的要点是:加强综合设计训练、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团队精神、能拥有整体工程意识。此层次实践教学的关键是:实践教学过程中需将软件硬件相结合,需真刀真枪地对工程项目进行完整的设计与制作。(1)实践教学中应包含电子EDA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真正地熟悉工程师产品设计的整个流程,才能让学生们体验到作为一名工程师的整体意识、全局意识和团队意识。(2)实践教学中可采用课、赛结合的独特方式进行,让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各种技能竞赛,以此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并让他们在各种技能竞赛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培养他们的工程师素质。(3)实践教学中可进行课程改革、并开展相关工程师的认证对电子技术课程、电子工艺课程、单片机课程进行课程改革,并针对这些课程开展电子工艺工程师、单片机工程师的认证工作。

2.3第三层次

让学生成为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学生拥有高新技术与职业技能,让其毕业后能从事应用研究工作此层次的实践教学需注意的要点是:熟悉现代科技、高新技术的相关知识,能在实践应用中研究创新、具有创新意识、能从事研究工作。此层次实践教学的关键是:能参与项目研究、能在应用课题中发挥所长、能将多种学科进行交叉应用、善于创新。(1)实践教学中可开设多门新技术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业余学习。(2)实践教学中可充分结合研究项目、应用课题让学生进行实践锻炼,以此让学生感受到前沿科技的魅力。(3)实践教学中可组织开展创新科技竞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6

一、引言

《微电子工艺原理》这门课主要讲述以硅为基础的集成电路制造的工艺原理及工艺种类,其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了解技术前沿,能够设计工艺流程,分析并解决工艺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1]。这一目标的实现直接取决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由于本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2],主要有:内容繁杂,教师难以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困难;工艺设备昂贵,学生实验需求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创新能力较弱;学生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等。因此,更新教学理念和进行多元化教学改进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教学改进措施

(一)教学内容安排

1.优选最新教材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国外电子与通讯教材系列中美国Michael Quirk与Julian Serda合著的《半导体制造技术》中文翻译本[3]。该书有三个优点:一是内容丰富。既讲述关键工艺技术、设备及可靠性,又介绍半导体制造相关的基础技术信息和集成电路装配与封装的后道工艺概况。二是直观形象。书中提供了大量精美的图片、图表和具体翔实的数据。三是便于学习。书中概念描述清晰,内容简洁有序,每章都有重点内容小结、关键术语和大量复习题,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和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

2.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就半导体制造相关的基础技术,如第2、5和8章主要介绍半导体制造中的化学品,可拣少量重点内容课堂讲解,其余留给学生课后自学。对关键工艺的原理,如第10章硅氧化后杂质的再分布和四类电荷的可靠性,以及第17章中的掺杂扩散工艺,教材中缺少这些重要内容或介绍过于简单,需做必要的补充。

3.合理安排讲课次序

次序整体遵循微电子产品生产流程,即半导体基础技术(第1、2、4~8章)、器件及工艺模型概况(第3、9章)、各单项工艺(第10~18章)和后道检测与封装工艺(第19、20章)。其中,单项工艺按照加工特点,即氧化(第10章)与掺杂(第17章)、光刻(第13~15章)与刻蚀(第16章)、淀积(第11章)与金属化(第12章)、化学机械平坦化(第18章)的顺序讲解。

(二)课堂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4],实现教学思路由“知识点讲解型”到“以问题为导向型”的转变,考虑如何突出问题和情景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对新课的内容进行探究,使他们体会到知识创造过程中所需的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具体讲解时先从整体上介绍课程间知识点的关联性,然后尽量联系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新旧知识的类比与对比,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新内容。如讲解CVD(第11章淀积)工艺原理时,可与中学阶段所学液相化学反应比较,从原料、反应条件、反应过程、反应结果及工艺设备等几方面进行设问,让学生探索、归纳和总结,从而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物理原理简单化,实现知识建构。再者,对有争议的学术问题,要介绍各方观点,诱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强调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学习。除第九章CMOS反相器加工流程的案例外,各单项工艺均安排了一些典型案例,将所要学习的知识、操作、技能等融入实例中,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演示、学生练习及总结等环节,加深学生对概念、工艺原理和设备的理解,使知识融会贯通。如讲解溅射和蒸发镀膜(第12章金属化)时,假如平整硅片表面覆盖一层致密排列的直径约几微米的氧化硅球,采用两种工艺对该衬底镀膜并去掉氧化硅球的结果会怎样呢?课堂情况表明,由于所选案例典型有趣,学生兴致高昂,讨论热烈,说出了多种可能性。结果是溅射镀膜为低真空,分子平均自由程小,分子呈不规则运动,在小球表面都能沉积,最终将得到球壳阵列。蒸发镀膜一般为高真空,分子平均自由程大,呈直线运动,将得到类三角阵列(在球阵列缝隙内形成)。经过讨论,学生理解了两种常用PVD工艺的原理与设备差异,加深了记忆。

3.多媒体教学法

现有教材中只用简图描述工艺原理、步骤和设备等,缺乏可视化教学资源,不免枯燥乏味。多媒体课件融图形、文字、动画、视频等为一体,图文并茂,视听结合,令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富有吸引力。如果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媒介,那么可使课堂变得轻松、生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如在讲授第四章硅片制备步骤时,笔者从网上下载了美国硅谷的音乐视频短片,先从头到尾播放一遍,然后依次定格动画片段,分别展开讲述。

4.项目教学法

松绑教育理论认为[5],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的、双向的信息传播过程,而不是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育。为此,笔者拿出3~5学时(本门共48理论课时)进行项目驱动教学,所选项目为各章节内容的开放性思考题或者工艺技术前沿相关的小课题。活动方式是,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拟定备课主题并分工协作,上网收集资料准备课件,每组选派代表上台讲授,展开讨论互动,总结评比。这样的方式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独立学习和调研资料能力。此外,很多学生从大二开始跟随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做科创项目,期间接触到了各种微电子工艺设备,比如干法/湿法清洗仪、退火炉、各种CVD和PVD镀膜机、光刻机等,可安排他们介绍实验设备操作经验及做实验的心得体会,同学之间的交流往往会引起共鸣,令教学效果更佳。

(三)考核方式

采用多环节综合评判,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回答问题、讨论情况等)、专题报告和期末考试等,以考核促进教学。其中,期末考试是学生复习指挥棒,占比重应当较高。为避免试卷出现题型不丰富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削弱评价效果,笔者加强了试题库建设,推行教考分离。为激励学生独立思考,试卷适当增加了一些开放性考题。

综上,针对本课程存在的一些教学问题,笔者进行了多元化教学改进,其与传统教学的对比如表1所示。实践证明,改进后的教学效果反应良好,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经过多年实践,在《微电子工艺原理》课程教学中,笔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进,突破了传统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积极引入了研究型教学的理念和现代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学改进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推进的过程,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本课程的教学将日趋成熟、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金婵,孟庆端,张晓红,田葳.半导体制造技术教学方法探讨.科技创新导报,2011,33,138-139.

[2]赵建勋,侯建华.集成电路原理与制造工艺课程的教学改进.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63-64.

[3]MichaelQuirk,JulianSerda,著.韩郑生,等译.《半导体制造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5.

篇7

2。掌握通过电路图安装与调试技术。

3。通过具体的电路图,初步掌握简单电路元件装配、初步的焊接技术及对故障的的诊断和排除。

4。根据课程要求,查阅相关资料。

5。对收音机原理和直流稳压电源原理有初步的了解。

二、实习内容:

(1)学习识别简单的电子元件与电子线路;

(2)学习并掌握收音机的工作原理;

(3)按照图纸焊接元件,组装一台收音机,并掌握其调试方法。

三、实习器材介绍:

(1)电烙铁:由于焊接的元件多,所以使用的是外热式电烙铁,功率为30w,烙铁头是铜制。

(2)螺丝刀、镊子等必备工具。

(3)松香和锡,由于锡它的熔点低,焊接时,焊锡能迅速散步在金属表面焊接牢固,焊点光亮美观。

(4)两节5号电池。

四、收音机原理

收音机就是把从天线接收到的高频信号经检波(解调)还原成音频信号,送到耳机变成音波。调幅收音机由输入回路、本振回路、混频电路、检波电路、自动增益控制电路(agc)及音频功率放大电路组成。

输入回路由天线线圈和可变电容构成,本振回路由本振线圈和可变电容构成,本振信号经内部混频器,与输入信号相混合。混频信号经中周和455khz陶瓷滤波器构成的中频选择回路得到中频信号。至此,电台的信号就变成了以中频455khz为载波的调幅波。

中频信号进行中频放大,再经过检波得到音频信号,经功率放大输出,耦合到扬声器,还原为声音。其中,中放电路增益受agc自动控制增益控制,以保持在电台信号不同时,自动调节增益,获得一致的收听效果。

五、产品参数:

频率范围:535—1605khz;

中频频率:465khz

灵敏度:≤1。5mv/m(26dbs/n)

选择性:≥20db±9khz

工作电压:3v(2节5号电池)

静态电流:无讯号时≤20ma

输出功率:≥180mw(10%失真度)

外型尺寸:124×76×27mm

六、原理图

收音机安装注意事项:

1.ds05—7b型套件为3v低压全硅管袖珍式七管超外差式收音机,外形尺寸为124×76×27mm。为使初学者能一次装配成功、少走弯路,务请在动手装配前仔细阅读该“装配说明”。

2.中周和振荡一套四只。红色为振荡线圈(t2)、黄色为第一中周(t3)、白色为第二中周(t4)、绿色为第三中周(t5),请注意不要装错。

3.t6为输入变压器。线圈骨架上有凸点标记的为初级,印刷板上也有圆点作为标记,其线路板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安装时确勿装反。

4.三极管为9014、9018、9013。因外形相似安装时须仔细对照元件装配,不要装错。

5.电原理图所标各级工作电流为参考值,装配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以不失真、不啸叫、声音宏亮为准。整机静态工作电流约11ma左右。

6.调试前应仔细检查有无虚、假、错焊;有无短路,确认无误后,即可通电调试。通常只要装配无误、焊接可靠、装上电池即可唱响。

七、焊接各种零件并交收音机

这一天,我就真正进入到电子技术实习的操作中去了,以前虽然接触过电烙铁,但毕竟没有实际操作过,总是怀有几分敬畏之心。而电子电路主要是基于电路板的,元器件的连接都需要焊接在电路板上,所以焊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制作收音机的成败。因此对电烙铁这一关我是不敢掉以轻心的。

影响焊接质量主要取决于焊接工具、助焊剂、焊料和焊接技术。对焊接工具、助焊剂、焊料这样的物品我是没任何办法的,唯一可以改善的就是我的焊接技术,所以焊接技术就直接决定了我实习的成败。由于我使用的电烙铁是新的,所以我就免除了除锈的工序,直接将电烙铁预热,后上锡,以达到最佳焊接效果。

最终我在这一天的实习中,焊接了十几个元件,起初没经验,将电阻立得老高,这样既不美观也不牢靠容易形成虚焊,之后有了经验就采取卧式法,既美观又牢靠,只是拆卸时稍微麻烦,需要别人帮忙。焊接时虽然胆战心惊,但还是总结出了心得,就是焊锡要用一点点下去,电烙铁要在锡水熔化后产生光亮就拿开,这样就能焊出光亮圆滑的焊点了。

将它们插好后就依次拆卸下来,先焊接电阻,再焊接瓷片电容(由于瓷片电容不分正负极,所以焊接同电阻)。然后是三极管,焊接时注意三极管的极性,管脚要放入相应位置。液体电容在装配时也要注意极性,防止接反,最后就是其他固定位置元件。

电子工艺专业毕业生假期实习鉴定,标签:大学生毕业自我鉴定,毕业实习自我鉴定,

在组装收音机中,最重要的就是天线的安装,要将天线绕组区分开,分出匝数多的一侧和匝数少的一侧。用万用表测量匝数多的还是少的,电阻为零为一侧的绕组。将绕组多的焊接在电路板上的12点上,绕组少的焊接在电路板上的34点上。

焊接完电路板的电子元件后,就要处理电源同电路板的连接,扬声器同电路板的连接。将电源槽扬声器安装在收音机外壳的对应位置,用焊锡焊接导线在接线柱上。将电源的正负极焊接在电路板对应位置,扬声器的导线不分正负极所以就近焊接,使导线不容易扭曲干扰为佳。

接下来就是安装电池,调试收音机了。因为前期安装焊接时谨慎小心,所以安装完电池后,调节双联电容,就可以调节出台了,而且能调出四个电台。调试基本成功。

实习小结及心得:

总的来说,我对这门课是热情高涨的。第一,我从小就对这种小制作很感兴趣,那时不懂焊接,却喜欢把东西给拆来装去,但这样一来,这东西就给废了。现在电工电子实习课正是学习如何把东西“装回去”。每次完成一个步骤,我都很有“成就感”。第二,电工电子实习,是以学生自己动手,掌握一定操作技能并亲手设计、制作、组装与调试为特色的。它将基本技能训练,基本工艺知识和创新启蒙有机结合,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高技能人才,仅会操作鼠标是不够的,基本的动手能力是一切工作和创造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通过一个星期的学习,使我对电子工艺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系统了解。我了解到了焊普通元件与电路元件的技巧、印制电路板图的设计制作与工艺流程、收音机的工作原理与组成元件的作用等。这些知识不仅在课堂上有效,对以后的电子工艺课的学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有着现实意义;也对自己的动手能力是个很大的锻炼。实践出真知,纵观古今,所有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没有足够的动手能力,就奢谈在未来的科研尤其是实验研究中有所成就。在实习中,我锻炼了自己动手技巧,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做收音机组装与调试时,好几个焊盘的间距特别小,稍不留神,就焊在一起了,但是我还是完成了任务。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有收获:

1、对电子工艺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系统了解。我了解到了焊普通元件与电路元件的技巧、收音机的工作原理与组成元件的作用等。这些知识不仅在课堂上有效,对以后的电子工艺课的学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篇8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一体化教学早已不再是工艺课与实习课的合二为一、教师在实习课堂上进行教学的过程。今天,一体化被赋予了全新的诠释――学校教学的专业基础课、工艺课、实习课和教学管理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合二为一,教师实现在实训(生产)教室进行系统完整地教学育人过程。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自2008年以来,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加快教学改革。以实现“前校后厂”的战略为目标,学习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培养我国社会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的,全面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现代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建特色职业院校。

一、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一体化教学的内容是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有机融合。学校教育必须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所以一体化教学,把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工艺课和专业实习课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兼顾职业技能培训,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要求的内容相融合。课程标准要服务于企业,就必须来源于企业,与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运营要求及人才发展的战略需求相融合,即学校的教学内容大融合、资格证书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企业生产项目与管理融入教学过程。

一体化教学的过程是基于完成工作任务的系统学习过程。它以完成生产任务为引领、以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以实训教学为主题、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在学习中生产、在生产中学习的岗位情景、产品导向过程。

一体化教学的环境是师生共同体验的工作情境,即“六合一”:实训课堂与生产车间合二为一,教师与师傅合二为一,学生与学徒合二为一,学习内容与生产任务合二为一,学生作业与企业产品合二为一,教学设备及用具与生产设备及工具合二为一。

一体化教学的方法是现代教学方法的综合体,即“六综合”。在传承传统教学方法中,在教学内容的系统安排上实现“模块化”教学,在教学组织的系统安排上坚持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课题的安排上运用“任务引领法”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行为引导型”教学,在课堂教学子任务中贯彻“项目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推行“四位一体”教学法,即讲、演、练、评的一体化教学法。

一体化教学的模式是在“2+1”订单式培养下,采用“541”模式。即把3学年6个学期分成3个层次10个阶段,其淡季5个阶段学生在校一体化学习,旺季4个阶段学生到企业轮岗实习,毕业前1个阶段顶岗实习,实现学工交替、能力递进。

综上所述,一体化教学是学生到工作者的成长捷径,它从企业管理要求出发,不仅是培养掌握岗位操作技能的人,更是培养具有独立、协作的创新与生存及适应社会变化而不断学习进步的能力。一体化教学包含校企合作的新内涵,它体现“前校后厂,前店后校”办学模式,体现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体现科研与企业接轨的途径。一体化教学是职业院校特有的校园文化,从教学的内容、管理与环境,全面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同志在视察珠海高级技工学校时提出,没有一流技工,就没有一流产品。什么样的人才是“一流技工”,如何培养“一流技工”, 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2009年9月,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会议在北京召开,在《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明确: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这就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研究

1.确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专业方向

由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相关的教学专家牵头成立一体化教研专家组,邀请部分学校、科研院所的理论、技术及设备专家和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专家及生产能手组成。从确定教学的相关产品、装备、场地、师资、课程、教材、课题等,研究一体化教学保障的实施条件,确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确定的专业方向是: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工程、汽车检测与维修、烹饪工艺与营养,我们确定技校的专业是维修钳工、车工、焊工、冷加工、电工。

2.明确一体化教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以国家职业教育目的为准绳,以国家职业技能考核标准为依据,以当前企业需要为前提,以奠定学生职业生涯为基础,以掌握综合操作技能为要求,以毕业生就业一个都不能少为保障,以学精湛技术、拿资格证书、择理想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方向。调研企业,明确其需要什么与岗位需求同步。研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技术和经验,与现代人的意识发展同步。分析当前和未来社会需求方向,有前瞻性的战略思考,与科技发展同步。经综合分析后,确定各专业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

3.理顺一体化教学的开发思路

根据培养目标,编制可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编写教材、授课计划、参考资料;准备教案、课件以及教学用工作任务书、项目单;准备设备、工具、量具、附具等;布置工作场地,模拟生产现场,进行情景化设计;准备坯料、产品图纸、模型、工艺规程及卡片等;进行教学及系列培训班实践。

4.制定一体化教学课程开发原则

一体化教学课程开发遵守的原则是:职业教育必须具备职业特色;教学载体必须结合生产,基于典型工作任务;课程改革必须符合国家的课改标准和结合先进的课改成果;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教学内容必须兼顾职业资格鉴定的需要和岗位发展需要;课程开发必须紧紧围绕能力目标进行,以岗位需求来确定课程内容、理论知识、工作项目、组织形式、评价方式等。

四、一体化教学课程开发实施

1.量化课程方向

例如: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国家职业标准+企业岗位要求=机械加工技术、机械维修技术、电气维修技术、电子控制技术、PLC与GOT技术、机械装调技术、现场驱动技术、传感器与测量技术、液压气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操作加工技术、数控设备维修技术等。

2.制定课程改革标准,编制教学大纲

课程改革标准以基本能力为本位,培养具有谋生能力、智力操作能力、优质服务能力、基层管理能力的人。根据课程标准,综合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操作能力、生产工作任务、岗位技能要求、工作方法、社会能力要求,确定能力训练目标,以目标为要求制定大纲。

3.设计教学计划

按学年分层次,可分为初、中、高级技工和技师。按生源分等级,可分为技校初级、中级、高级、技师的技工班和统招、对口、成教的高职大专班。

4.提炼典型工作技能

以国家相关职业培养标准为向导,融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的要求,考虑个人生存发展的需求,从所选企业、产品的加工需要为主体出发,从中提炼出典型工件的加工过程和工作技能。

5.汇总能力训练目标

把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模块的先后顺序汇总,再分解列表,按照“够用为度”的原则组成有梯度的教学模块。例如:某一个产品(任务)需多个教学模块,其中一个模块仅有某专业课中某课题的一部分知识和多门技术基础课中某些章节中的一部分知识。当一个产品(任务)完成,似乎把这门专业课程通了一遍,实际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仅体现这个任务的所需,即达到了一个级别。学生在学校需要经过多个任务的完成,才能逐级上升,最后达到完整系统的大纲要求。

6.配备一体化教学实训装备

职业教育有其独特性,即保证学生练习和生产。所以,装备要具有通用性、实用性、先进性、综合性、创造性、可操作性及可拓展性等。因此,根据对典型工作技能的分解,层层细化到按工作子任务选定载体,按工作任务的流程设置专业实训教室,按完成工作子任务所需的载体来把装备配置到实训教室。实现学院所有设备资源共享,合理调剂,提高利用率。

7.一体化教学专业教材的编写

一体化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是学生进行任务活动的指导手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帮手,是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桥梁,是融实践操作、技术知识、工作思维、能力培养于一体的说明书。教材有专家组组织编写,经模拟教学实验修订后定稿,方可使用。

编写时,首先,确定编写教材工作任务的程序。其次,合理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点。重点介绍与工作任务相关的理论知识,采用任务书要求的形式引入,以学生自行查询为主、教师导引为辅,可大量采用知识链接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的内容。再次,拓展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元素。模仿企业培训方式,按照ISO式的企业元素要求确定。最后,加入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即学生对课程学习情况的回顾与自我归纳总结;同学参考评价,即同学之间互相评估工作学习结果;教师综合评价,即教师根据某个学员或团队进行综合评价;企业结果评价,即校企合作单位对一体化教学的结果进行最终评价。

8.一体化教学职业情景的设计

采用生产实际场景或模拟工作实际场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编导,行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第一,在方法能力方面: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盲从,无主动性和戒律性。一体化教学学生是主体,按照企业对安全、操作、规范、清洁、自查、工艺等要求融入工作实训中,体现学生的自觉性、自律性。第二,在社会能力方面:传统教育是教师说教育人,以身育人,属被动教育,学生抵不住社会各方面不利因素的诱惑。一体化教学是在接近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竞争意识等,育人方式更具有真实性、说服性,属主动教育,它使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无缝对接。所以情景化建设是一体化教学的关键环节。

一体化教学职业情景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其硬件建设有设备、布局、标志、环境,软件建设有角色、制度、流程。要打造校内企业环境,需做好以下5个方面。

一是教室布局规划。如示教区 、资讯区、工作区、讨论区、物料区、清洁区、更衣区、通道等,通过环境来改变心情,让心情改变心态,使心态改变行为,由行为转变习惯,好习惯转变素养,高素养定会改变命运。

二是规划现场标志。有操作标志、安全标志、交通标志等,使学生快速适应规范企业需求,也为企业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推动企业向现代化管理转型。要把安全变成常态,把规范养成习惯,把责任融于行为。对于学生,习惯的养成需要从“零”做起。

三是建立工作流程。让学生养成遵规守纪,一切都按部就班、有序进行。如操作流程:下达任务、分析(资讯)、设计(决策)、分配任务、领取物料、实施任务、检查调试、任务评估、总结分析、归还物料、清洁整理。又如领取物料:编制清单,审核清单、递交清单,清点物料、发放物料、领取核对、分发物料。

四是建立教学管理制度。有操作流程制度、物料管理制度、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借还物品制度、产品交接制度、私人物品存储制度等。工作流程是一切活动开展有序的前提,管理制度是所有工作按照流程有序进行的保障。

五是建立一体化教学角色岗位职责制。教学时把学生分组,每组又指定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可发放不同颜色的工作帽来区别,以承担不同的职责,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例如:员工,分析任务、探求知识、执行任务、自我总结,每组3人;组长,任务分析、设备管理、清单审核,每组1人;仓库管理员,进出库管理、“账卡物”过程登记与管理,每组1人;物料员,领取与归还物料与工具,每组1人;检验员,任务工作质量评估、组员结果互评,每组1人。

9.教学专业师资的培养

什么是一体化教师?我们认为要具有3个方面的能力:专业能力,即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具有丰富的专业实际操作技能经验;方法能力,即熟练运用管理方法处理工作现场问题,能控制工作任务进度,能进行工作技术指导,具备企业实际工作经验或理念;社会能力,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开拓进取、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

“一体化”教师是一体化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的重要人物,是校企合作的核心要素,是职业院校的特色、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一体化”教师上岗除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技师以上专业技术证外,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培训内容是:一体化教学理念,包括教学理念、课程建设、教材运用、计划编排、教学方法等内容;教学管理体系,包括角色分配、现场管理、工作调度、气氛激励等内容;高新专业技能应用,如先进设备操作维护技术、数控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光电触摸屏技术、网络组态等技能。

10.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

校企合作的原则:共赢性、持续性、可操作性。合作的方式:合作生产产品,合作研究开发,人员合作交流,合作办学。产品要涵盖多种教学目标,要来自不同的企业,要具有时代的先进性。校企合作的实施,要在双方深度了解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到校建厂,学校到企业建立实训基地,签订长期稳定共赢协议,企业技术人员受聘到校教学,学校专职教师到企业锻炼,学校为企业研发新项目或产品,企业是研发的试验场。实现职业学校、企业一体化。

五、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体会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验收,学校全面建设取得了瞩目成绩,起到辐射示范作用。通过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实践,笔者有10点体会。

一是一体化教学是解决学校内实习设备、资金不足、企业的场地、人员、技术不足的有效方案。它可以有效地组织企业和学校资源,有效突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瓶颈,有效使企业创新占领市场。

二是一体化教学符合国家职业教育方针,符合职业教育标准,符合国家课改方向,符合学校教育发展的需求,符合企业发展的利益需求。

三是一体化教学融合世界先进职教理念。如新加坡的学校在企业中办学,企业走进学校中办厂,形成“校中企、企中校”的校企联办模式;英国的以工读交替,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就业的过渡学徒模式;德国的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的双元制模式。

四是一体化教学适合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形成模块,课堂组织在工作环境中用“行为引导”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课题以“任务引领”实现学习与工作合二为一,工作子任务以各个不同层次的小“项目”去完成,降低难度,学生容易获得成功,得到成就感。

五是一体化教学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知识、技能由浅入深。工作任务中基本任务、典型任务、子任务相关联,教学模块由简单、一般、中等、高级、复杂相递进。习惯养成从“零”开始,进入职业角色、好的职业习惯、高尚的职业素质与修养。技能目标由低到高,从基础开始,初级、中级、高级、技师。

六是一体化教学是学校校园建设与内涵建设同步到位的“捷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产权明晰、社会多方共建的新型办学格局。技术装备在保证生产的导向下,能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建设速度快,投资见效快。校企合作,“前校后厂”,使一体化课程建设得以实现。专业建设能把握职业特色,强化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

七是一体化教学颠覆了传统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输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评价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为生存、为发展、为兴趣、为荣誉的主动探索者,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双方角色的根本性转变,又推动全校教学的改革。

八是一体化教学将知识、技能、能力融合,将学校教育管理规定和企业生产管理制度融合。将教师、学生身份与师傅、员工身份融合,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九是一体化教学是严谨完整的系统工程,可分为课程体系、职业场景、实训装备、校园文化等。

十是一体化教学是能够推广的教学理念,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方向。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显成效,但还要与企业深度融合,在岗位技能要求方面要不断进步,才能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同步。

参考文献:

[1]李爱武.“任务引领教学法”的实践[J].职业教育,2012,(5).

篇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的扩招改革,大学生人数呈井喷式增长,每年700万左右的毕业生涌入社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大高校对工科类学生的培养也越来越注重在使学生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再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期培养出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新世纪人才的需求。《高炉炼铁生产》是冶金专业课程之一,也亟待进行积极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一专多能”的效果,帮助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更好地生存发展。因此,探究《高炉炼铁生产》课程改革的方案,提升学生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实践来说都影响深远。

1理论体系突出专业性

《高炉炼铁生产》的理论部分教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高炉炼铁及铁矿粉造块两方面。第一,高炉炼铁重难点在于冶金过程的物理化学反应、热工基础、高炉炼铁流程、生产设备等内容,而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有基础数学理论、机械制图技能、力学、电子技术、计算机实操等做辅助,在实际的理论体系构建中要将这些与核心内容进行整合,而且要突出其专业性和实际应用性,为学生今后岗位操作做铺垫。第二,以铁矿粉造块理论与实践为核心的课程模块,除了最基本的物理化学原理和冶金炉热理论外,更需要注重对炼铁原料、烧结所需设备的教学,并突出矿岩专业优势,为冶金专业做好专业服务,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提升其综合素质。另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主次分明,比如《耐火材料》《铸造工艺》《冶金炼铁环保》,既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彰显冶金专业特色。另外,该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为学生的实践打基础,因此,理论知识一定要“够用”,但是要杜绝内容交叉过度和内容不完善这两种极端。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阅读相关的专业课程书籍或者期刊文献,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通过课外知识的填充让自身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2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首先,应当重视实践教学课程设置,逐步增加实践课程课时,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如某高校在对《高炉炼铁生产》课程进行改革后,将原有的实践课增加了一半,使得实践教学课程总量达到该专业课程教学比例的40%,符合我国对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改革实施以来,学生对实践课兴趣更浓了,而且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学生也比较有成就感。实践教学环节的增加有助于学生深化现有的专业知识,在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环境下,其综合素质水平和岗位操作水平更强,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次,提升岗位实践所需的基础性技能操作训练度。对于冶金专业学生来讲,基础技能应当涉及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数学建模、实验技能、金属加工、机械设计与制图等。每一个基础操作技能对于学生专业综合技能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课程设置时应当确保各类课程设置均衡、协调、统一,能够将相关的知识与《高炉炼铁生产》教学联系在一起。最后是对冶金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改革。现阶段很多大学生的毕业设计都是通过搜索相关文献,过分借鉴甚至抄袭而做出来的,毕业设计质量普遍不高。一些高校也会让学生选择将高炉炼铁相关工艺模拟作为论文设计思路,结果造成了学生毕业设计同质化,没有创新和特点。笔者认为,毕业设计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对烧结团的毕业设计与最后的毕业设计大论文。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对《高炉炼铁生产》课程两个核心部分都做出总结和提炼,加上自己的设计思路,做出符合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有助于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3依托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学习自主能力

一方面,各高校应当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育人。高校领导应当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多次实地走访和考察,并选出专业对口、环境安全、与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相符的优质合作企业,并循序渐进地通过岗位参观、见习、顶岗实习或工学结合等方式,给冶金类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学习环境,并积极融入相关的岗位教学课程,通过情景教学、师傅带徒弟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较为合适的工程训练环境。比如某大专院校已经与当地钢铁公司开展了多年的合作,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而且仍在不断开发更优质的企业来作为卫生产学结合的实习基地,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了其动手能力和独立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将校外实习作为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与企业相关工程师共同研发专业教材,制定学生实习期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实现了冶金专业的应用性改革,拓宽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思路。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当邀请经验丰富的实习基地工程师来校通过讲座或者培训的方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分享,尤其是给学生们讲解实际高炉钢铁生产过程中宝贵的生产经验,引导学生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使学生不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主动思考,再结合在实习期间所遇到的问题,提升自身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应当在每一个学期选派优秀教师到钢铁公司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和学习,并总结企业中的问题和经验,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使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时能够更具针对性,而且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和服务一线的意识,并为其今后职业发展做出合理规划,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4结语

《高炉炼铁生产》教学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其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需要教师和学校,甚至社会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工作的第一线,从中获取具有实践性、指导性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将其纳入到课程改革方案中来,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制订出具有实用性的课程教改方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玉柱,邢宏伟,郝素菊,等.炼铁工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9-71.

[2]曹季林,韩阳.炼铁工艺课程教学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3(3):47-48.

[3]袁晓丽,万新,张明远,等.仿真技术在冶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冶金卓越工程师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94-196.

篇10

这些课程是从事服装专业任意岗位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主要有设计方向课程,如服装配饰设计、成衣款式设计、手工艺设计、服装产品研发课程。工艺方向课程,如成衣跟单、服装设计软件应用、高级定制版型设计、服装工艺推板。营销方向课程,如服装品牌管理与商品策划、服装贸易实务、服装电子商务、服装店面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主要有商品策划、服装行业概论、服装美学和心理学、服装工厂设计、服装机械原理、服装人体工程学课程。根据服装设计、服装工程及营销方向,有选择地设置其选修课程。针对上述课程的学期分布,遵循的原则主要是:大一阶段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和服装设计基础课程学习,引起学生对服装设计学习的兴趣,专业课程上偏重于设计类和基础专业知识课程教学;大二阶段进入服装结构设计和制版工艺课程学习,设计强化类课程学习;大三阶段实施推板和工艺制作强化类课程及经营管理类课程,加强服装工艺的重点培养;大四阶段主要进行实践性教学。同时,根据企业及行业专业岗位要求,调整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学时数、授课顺序及实习实训内容。

2进行“五段式”专业方向定位,构建服装专业创新型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市场紧缺的“一专多能”的服装人才,提升时装艺术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需要改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思路,主要实施“五段式”教育。学生在大一阶段学习服装专业导论课程,根据个人潜力和爱好及特长,细分服装专业方向(主要为设计方向、工艺方向和经营管理三方面),并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大一学生第一学期即能为自己制作两件可穿服装。在大二阶段,依托寒暑假期,学生依据服装专业方向定点进行企业岗位实习,熟悉岗位操作流程及岗位需求能力,加强理论强化学习,真正实施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践能力方面,大二学生在校内模拟工厂,自己设计、制版并制作服装,参加校内大赛。大三阶段,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达到企业对熟练技术人员的操作要求,100%预就业,真正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大四阶段,要求学生毕业时达到100%满意、稳定就业,无试用期,并热爱这份职业。第五阶段,学生毕业后,采用100%“售后服务”。针对学生毕业后工作中带来的困惑与专业技术问题等,始终和毕业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永久性扶持毕业生的职业生涯。

3拓展艺术类课程,加强服装专业学生艺术修养

为了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突破我国服装企业缺乏优秀设计人员的局面,在服装专业选修课程中增加艺术课程的设置。纵观世界知名服装设计师,多数有建筑学、美术、绘画、音乐等与艺术相关课程的学习经历。拓展艺术类课程设置,通过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要求学生在选修的过程中可以多选,实行学分互换制度,有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艺术类课程设置,对于加强服装专业学生艺术修养,对于培养我国优秀的设计师有积极作用。

4所有专业课程融入实践教学,密切联系企业,加强锻炼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所有专业课程都要有实践环节,做到理论和实践真正的结合,依托企业培训、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如与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专业设置上,针对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需求,各专职教师积极探索服装与艺术设计、服装与工艺结构、服装与现代营销管理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企业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发挥学生的特征优势,以培养综合性较强的专业人才。

5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的倾向性,进行创业与实践

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的倾向性,通过竞赛、创业项目竞标等模式,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可行性市场分析,选拔出相对高效可行的创业项目。借助创业扶持基金,开展创业项目研究与实施。创办模拟公司,满足设计方向、制版方向、裁剪制作方向、生产管理及营销方向实战学习及创业就业。另外,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实践能力,定期举办“我型我秀”生活装设计大赛。要求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自我形象设计,为自己量身定制服装,展现青春、展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