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模板(10篇)

时间:2022-12-31 07:16: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

篇1

把党内教育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是历次党内教育的经验总结,也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在学习教育中,我们认真贯彻上级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领导带头、层层示范,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特别是把落实集团公司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实优强富”新枣矿摆在突出位置,推动物流中心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效。突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这一首要的任务,防止出现重业务发展、轻学习教育的现象。针对物流中心业务长期处于市场一线,有些党员干部自觉不自觉地重视业务拓展而忽视政治学习情况,我们以学习教育为契机,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首要任务,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严格执行“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较好地发挥了各级班子的政治优势和“主心骨”作用。突出物流贸易这一最重要的工作,特别是风险管控。围绕“风险可控、量效并举”,创新实施了供应链+金融模式。在风控管理、资金管理等重点岗位,实施“党员+骨干”双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2017年,签订合同3559份,否决合同1281份,否决率达36%,筑牢了经营安全防火墙。突出安全优质保供这一最大责任,特别是巩固中间商清理成果。立足“规范、降本和服务”,通过规范招标比价,完善电商平台,建立物资超市,严格供应商管理,建立了对接市场的价格目录和供应商管理体系。近两年累计节约采购资金4亿余元。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都能体现党员的身影,展现作为与担当。特别是在中间商清理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顶住了内外部巨大压力,无惧人身威胁和恐吓,清理中间商252家,斩断了利益输送链条。突出党风廉洁这一最大保障,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采购、供应历来是廉洁问题的易发、高发领域。我们以建设“规范规矩型物流”为目标,按照业务分段,权利分设的原则,创新实施了“五权治本”廉洁防控体系。引入“大数据”管理理念,借助ERP、SAP系统、电商平台等手段,规范了权力运行。

为推动“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篇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情境图入手,在课上进行独立思考、探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学习的乐趣,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2.教学重点: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3.教学难点:人民币的换算。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5.教学过程

5.1 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去超市或商店买东西,需要付给售货员什么?在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板书:认识人民币)

5.2 探究新知

1、认识人民币

师:请小朋友拿出你手中的人民币,先仔细观察上面有些什么,再和小组内同学说一说你都看到些什么,看看每张各是多少钱。(提前让学生在家把数学书中的附页人民币剪下来,以备课上使用。)

汇报认识情况

师:你们知识吗?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板书:元 角 分)

继续观察,你能把手中的人民币分分类吗?(通过分类整理,让学生感悟各种人民币的区别)

汇报整理方法:

(1)按材料整理:纸币、硬币

(2)按面额整理:元:1元;角:1角、2角、5角;分:1分、2分、5分;

2、人民币的兑换,教学例2

(1)师拿出面值是一元的人民币,小组讨论需要几张一角钱人民币能进行等价兑换。

(2)你能和同学说一说一角能换成几分钱吗?

(3)根据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关系,说一说一元能换成几分钱?

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4)对口令游戏:

一张1元可以换( )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 )个1分

5.3 巩固练习

大家不但认识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而且还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来玩过关游戏。

第一关:数一数

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1题

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并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第二关:填一填

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三关:选一选(课件出示)(会答的学生直接站起来说出答案)

1、1元和( )角同样多。

A、100 B、10

2、1元和( )分同样多。

篇3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学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本身就是集“生活化”与“数学化”于一体的学习材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应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里充满数学。因此,我们应该用一种开放的、多维的教育理念,创设的情境更多的应关注学生所关心的内容以及在生活中经验与感受,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生活,使他们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从而体验到学习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质量,由此实现“数学化”与“生活化”的完美统一。

二、动手操作,学练结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要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练,在“练”中学,如在教学统计方面的知识时,可以做一做、摸一摸、比一比,引导学生动口、动手,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更为直观,并在练习与展示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评价多元,掌握方法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5(S)-0027-3

建构主义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学习理论,它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构建问题。“学案导学”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主要指导方法的教学活动。一个完整的“学案”包括“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本节课我的收获”、“巩固练习”五部分。与之对应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一般也有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学生按“学案课前预习”提示的要求,阅读教材,书面写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并在课的第二环节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时提出来。教师在课的第三环节就是围绕学生提出的问提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演示。课的第四环节是小结反思,学生书面写出“我的收获”,当然也包括那些自己还未搞懂的问题。最后的巩固练习也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检验。可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提问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既是学生学、也是教师导和授的重要依据。然而学生长期受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他们在预习学习中一般发现不了问题。发现问题的,由于怕被批评或嘲笑又不愿或不敢提出来。能提出来的,很多又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从而使“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实施呢?

1

发现问题——能提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改革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能在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并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为此,“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安排的是学生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以便交流。但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刚开始阶段,学生绝对相信课本、绝对相信教师的思想根深蒂同,他们发现不了问题,自然也提不出问题。如何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呢?

(1)学生首先要阅读“学案”上的“学习目标”。该目标是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编写的,主要体现知识与技能。“学习目标”常采用“了解”、“认识”、“理解”、“会操作”等词语来表述。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明确这些词语的具体要求,在教完该知识后还要对照知识把握的深度给学生解释这些词语的含义。如《密度》一节,“学案”的“学习目标”要求对密度概念进行理解,就是要求学生把握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内在联系,搞清楚密度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应用。通过对“学习目标”的阅读,让学生明确本节知识的目标、内容以及大致需要掌握的程度,学生做到心中有纲,为发现问题做好准备。

(2)阅读“学案”上的“课前预习”提示。“课前预习”本身就是与本节学习内容有关的现象和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例如《密度》一节,“学案”给出的“课前预习”提示为:“一些故事片中常有这样的镜头:高墙倒塌压在演员身上,造成人员受伤。但实际拍摄中,倒塌的高墙并不会伤害演员,砌成这种高墙的物块最有可能是什么做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学生自然会对课本进行阅读预习。如果学生对课本的阅读依然不能回答这些问题,那自然就成为学生可提的问题了。

(3)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知识点”的自学。在“知识点”的学习中,学生要完成对知识点关键部分的填空,还要经历“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和“议一议”等。通过这个过程来检验自己能否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这当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发现并提出许多问题:有的是课本本身未给出答案的问题,如《密度》一节,“学案”上“查一查”中提到“水的密度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义?”对第二问书上就未给出现成的答案;有的是对课本精炼的叙述不能理解而产生的问题,如“惯性”,课本是这样叙述的:“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学生对“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精炼叙述可能理解不了:有的可能是原有知识的缺陷,如课本对摩擦力的定义中提到的“相对运动”已经学过,如果前面没懂,会导致现在对摩擦力整个概念的理解出现问题:有的是前后知识联系时出现的逻辑关系问题,如在学习《电压、电阻》一节时,学生都知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来决定,但实验研究时,又用电流的大小来反映电阻的大小,学生就会出现把电流也当做影响因素来看待的逻辑错误;有的是现阶段不要求,要在高中、大学才学的,如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甚至学生还为了提问而提出与此无关的问题来。

(4)课的第三个环节是教师结合本节的重难点和学生全班交流时提出的问题进行演示、讲授、答疑。如果学生在自学环节不能发现问题的话,教师就要在此环节中针对重难点知识提出问题。如《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一节,学生通过实验能顺利地得出“电阻一定,电阻中的电流与两端电压成正比的结论”。学生一般不会想到,可否把结论中的电流和电压两个量的位置进行交换的问题,如果教师来提出,学生就会发生激烈的争论,拿不定主意。此时教师只需做适当的提示:把它当做一次函数来看待,找准自变量和因变量,就能明白这个位置不能交换的道理。教师顺势提出,以后在预习、课堂学习当中,针对重点、难点知识要逐字逐句地理解,并从中去发现和提出问题。

总之,通过这种过程的训练,学生一般都能发现、提出问题来,并把问题做好书面记录。

2

给学生均等的提问机会——愿提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他认为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求知欲、成功的欲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但一般教学模式教师会把提问和回答的机会指派给成绩优秀的学生,认为成绩差的学生发不出言,影响课堂氛围和效率。久而久之,成绩较差的这部分同学就会失去发言的动机,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思想情绪,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中第四层次就是尊重的需要,既包括对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学案导学”模式的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以及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小组(每组4—8人)内交流时,小组每位成员把自己书面记录在预习自学中的问题向小组其他成员大声提出。这种形式就给了每位成员均等的发言机会来展示自己,满足全体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体现自己被尊重。有的问题,小组成员立即可以帮他解答,小组成员都解答不了的,上升为该小组的问题,由小组代表(轮流)在全班交流时代表该小组发言提问,由教师和其他组的成员共同来解决。此时,无论该小组提的问题质量如何,教师均要鼓励为主,切不可讽刺。操作时,应该给每个小组发言机会,且顺序不要固定,并尽可能让那些实力较弱的小组先发言提问。如果只让其中一两个小组发言,其他组将无所事事。如果顺序固定,一看轮不到他们发言,或他们的问题被前面小组提了,该组学生则比较失望,会降低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实践看来,哪怕是成绩最差的学生,因为他提的是小组产生的问题,一般都有一定的质量,甚至提出的问题能把教师难住,或是高中、大学,或是当今科技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学生提出地球为什么有磁场?阿基米德原理是否适用于流动的液体?教师对这种问题要给予适当的点评和表扬,这会使学生感到特别自豪,满足了他们成功的欲望,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能大大提高。他们就会在后续的学习中更深入地去思考、发现更有价值的问题。

3

提高学生提问的针对性、准确性——会提问题

学生有了提问的积极性后,在预习和交流中就会去找出许多问题,有的甚至为提问而提问。让每个小组都发言,课堂交流的时间会拖得很长。因此,提高提问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显得很有必要。这类问题和本堂课目标关系不是很大,要求学生提问时对照目标,检查是否围绕学习目标而提问。再者学生不能回答教师针对重难点的提问时,教师就应以此为契机,给学生指出在这里应该发现问题。这样以后学生提问的针对性会逐步提高。

学生在交流提问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心里明白的问题,表述出来时会出现用语不准的情况。如重力的方向,学生在头脑中可能已经建立了正确的概念,但一些学生会把“竖直向下”说成“垂直向下”:有的小组的问题与前面小组的问题本质是相同的,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如《浮力的利用》一节,有的小组提问,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有的小组提出物体什么情况下能上浮和下沉?其实问的都是一个问题。这时教师“导”的作用就要表现出来,及时纠正学生提问中语言不准确、不精炼的问题,善于把各组的问题进行归类,浓缩成两三个重要的问题,以便在讲授中重点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提问的准确性就能提高,课堂效率自然也提高了。

总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充分相信学生都有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潜能,再辅之以上策略,学生的提问能力就会得到培养提高。发现、提出问题,只是学生求知的起始,还要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并通过解决问题在头脑中构建知识,体验过程,获取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3-169,133.

篇5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二、合理安排,有选择地开展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探究形式。

三、在充分活动中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在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要充分地倾听学生并组织研讨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究,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中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有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机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位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为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播放新闻。

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利用信息,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

1.继续播放新闻:

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2.数学游戏:

由新闻官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

篇7

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的特点。教师应将概念、法则、性质、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作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并完成数学教学过程,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学到最多最丰富的数学知识。尤其是我们远离城镇的乡村初级中学生,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加上农村学生本身知识面就窄接触到的事物又少的因素,全面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庭自然状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性格和爱好等,并通过认真的分析、比较,归纳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的特点,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走进新课程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为此我们的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认真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及新教材的理念,增加自己的业务技能,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驾驭课堂,驾驭新教材,把发问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及时进行课内练习。为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一种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环境,我想:首先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主动参与发言提问。同时教师更要把重点放在“讲”课上,把概念、例题讲明、讲透、讲活。及时进行课堂内练习,使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农村的生产实践,联系科学技术,把自己所学得的新知识能够准确运用生产实践中去,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篇8

只有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敢张扬个性,在探索未知的同时,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应把创设环境放在首位,使学生心情愉快,乐于思维,敢于表达,在无拘无束中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摒弃“师道尊严”的想法和做法,走向、亲近学生,可以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学生进行没有心理距离的开放式交流,从而建立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信任关系,营造出自由的氛围,萌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多一些“赞赏与鼓励”。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并且真诚地赞扬学生时,将会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动力。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发言,要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就是说得不好的,也不训斥,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注重教学过程,强化口语交际实践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进行学习交往的过程,因此,充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1)在质疑解疑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质疑解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跟人讨论的交际能力。如二年级上册的《三只白鹤》,我引导学生看图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这三只白鹤中的一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一个办法解决。然后同桌讨论,看看对方的办法行不行,哪一种更好。这样,通过互相质疑、互相讨论,在充分交流中获得知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在评议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别人的读书、答问进行评议、补充,这不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评议活动,也是师与生、生与生的学习交流,是口语交际训练最常见的形式和良好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评议”环节,要把这一环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评议”时,首先要求学生留心听别人的朗读、发言、答问,然后要积极思考、判断,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和补充意见,敢于争论,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如在小组中交流自学情况,在小组开展讨论,在班上进行小组汇报、组与组进行交流。这样使口语交际训练面不断拓展,增大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活动时间、空间,也增补了以学生个体活动为基础的群体的口语训练的形式,能取得更好的口语交际训练实效。

三、开展活动,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动手、观察、体验、想象、创新。开展活动,能丰富口语交际的内容,掌握口语交际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听、说、交往的能力。

(1)引导“玩”中说。学生的自我表述只有无拘无束的空间才得以孕育诞生,如《春天在哪里》活动课,我采用引导语,让学生大胆交流,让学生在一起唱歌曲《春天在哪里》,让他从感性上认知,春天美吗?人们在春天里都做了些什么?春天和夏天有哪些不同?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背诵一首关于春天的小诗?又有谁和我们一起来分享眼中的春天呢?

(2)引导“观察”中说。通常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引导学生交流,还可适当的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例如说:用橡皮泥可以捏成什么,纸片可以叠成什么,用过的塑料瓶可以做成机器人……。只要找到合适的材料,再认真地想一想,动手做一做,就一定能做成可爱的小制作。

在班上展示自己的小制作,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再评一评,谁的手巧,谁说得清楚、明白。

(3)引导“做”中说我的这幅作品是小泥人。我首先用尺子撕一块胶泥,团成人头状,做好后用纸的角刻出眼睛,安上鼻子,再用夹子将一块红股泥抹在鼻子下面,做成嘴巴,然后添上白胡子,接着又把几种不同颜色的胶泥揉在一起,搓成一根彩条,将四周一围。于是,一顶漂亮的帽子就做好了。

篇9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学要求教师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开展这些科学探究活动呢?我在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方案。

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时常有这样的困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其结果是探究活动无法收场;教师注重探究的指导,学生又缩手缩脚。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课前的活动方案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活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几个方面。在我们的教学中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几个方面。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过程。

如教学《叶和花》时,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专门研究叶子,让同学们采摘了很多叶子带到课堂

上,然后让他们自行研究、分类,最后还做了许多漂亮的叶贴画;第二课时专门研究花,将同学们带到学校附近的花园,让他们先自行研究,最后老师总结。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事物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学生而言,他们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

二、正确处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科学探究中要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探究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探究活动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常见材料”时,材料的准备非常重要。课前,一方面教师积极准备了各类研究材料,另一方面布置学生收集了相关材料。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选择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组,让他们共同去探究。这样,学生拥有了大量的材料,又对材料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其探究活动就比较顺利有效,既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科

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放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科学》的教学与传统的《自然》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力在哪里》时,学生们通过弹棋子、扳手腕、打玻璃球等活动感觉到了力的存在。特别在扳手腕时,同学们兴趣高涨,老师顺势提出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内容,同学们很快就学会了。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后的交流、讨论

学生实验的结束决不是探究活动的终止,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认真的交流、讨论。当然,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对形成的结论资源共享。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篇10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