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6 20:26: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美术入门教学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直以来,审美能力的培养内容都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涉及学生自身正确的审美意识,还包括优质的审美取向、科学的审美衡量标准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不断的思维引导、审美能力的训练和艺术涵养的熏陶,以进一步引导养学生切实体会美、欣赏美、创新美的能力。那么,怎么才能切实有效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已经成为美术教师当前阶段热切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对此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美术课堂教学培养审美能力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认识存在问题。教师对于审美能力认知的错误,是直接影响当前阶段中小学生审美能力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小学美术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仍然坚持陈旧的教学观念,单一、片面地注重对学生美术绘画技巧手法的教学,一定程度上忽略在实际绘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严重缺乏引发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意识。大量数据调查结果表明,美术教育工作者只有对所有的教学课程有系统、完整、深入的认识分析后,才可以真正不断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审美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应该具有完整性、系统性,但是,在当前实际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过于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忽略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有机的教学互动,缺乏引导学生自主地走出课堂教学走向大自然的教学意识,而且审美能力的培养方式过于单一。著名美术学家紫杜荣曾说:“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美术实际当中去,才有可能真正培养出审美能力。”学生是比较乐于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美术赏析的。为此,教师必须扩宽培养审美能力的方式。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美术审美知识的教学。美术教师在开展美术课堂教学时,要侧重关于美术审美知识的教学,同时这是小学教育阶段美术学科培养学生实际审美能力的重要策略。课堂教学是开展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路径,在美术教师实际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精准地掌握教学内容,随后向学生传授专业的审美知识,渗透性地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审美意识,全面推进学生树立美术审美观念,进一步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自我判断。小学美术教学特质和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具有本质区别。小学是美术学科教学的入门时期,教师要不断重视对美术知识的教学。实质上,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美术线条、色彩、明暗等诸多的美术绘画元素协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美术知识,进一步为小学生的实际审美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通过赏析艺术作品,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一部分的美术经典作品要求学生自主审美,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经典的美术绘画作品不仅是一个艺术品,更隐含大量美术知识的经典之作。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这些作品,作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素材。例如,教师在教学“形形的世界”这一课程时,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身边有趣而又特别奇特的形状。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奇怪有趣的形与色组成了我们现在的形形的世界,就让我们一起赏析这幅《布达拉宫的美》。学生通过对此作品中的自然风光、绘画手法、隐含情感等内容的深入赏析,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教师的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科知识学习的热情,还可以帮助学生从著作赏析中吸取一定的审美经验,全面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侧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科学有效地进行审美知识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积极性,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56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高中各学科间的知识整合性增强,原本各学科间的相对独立性逐渐被打破,而跨学科教学日益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跨学科学习是指学生广泛地探索与他们生活环境中某些问题相联系的不同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涉及多个领域――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音乐、美术甚至交流技巧。从而使技能和知识在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中得到发现、发展和应用(Humphreys,1981)。Lana等人则认为“跨学科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多学科知识在某一项目或主题中的联结和融合。”
一、美学教育与高中英语教学
2003年教育部在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设置中也有多种选修课程,如英语影视欣赏入门、英语戏剧与表演入门等,而这些都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追求不同学科间的彼此关联和相互补充。高中英语学科由于本身学科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在教材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要融多种学科于一体,多方位地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一。”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和改革的趋势,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英语、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要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伸,为学生的艺术联想与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因此,本文试图从英语学科中的美学教育入手来谈谈英语与美术学科的跨学科教学。
二、美学教育在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体现
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一单元都离不开美学教育,综合高中Book1――Book6共30个单元主题来看,我们发现涉及到美学教育主题的主要有Book1Unit3Travel Journal中的Projects;Book2 Unit1Cultural relics中的Reading和Projects;Book2Unit4Wildlife protection中的Projects;Book3Unit2Healthy eating中的Projects;Book4 Unit5 Theme parks中的Projects;Book5Unit2 The United Kingdom中的Projects和Book6 Unit 1 Art中的Reading等。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 单元话题与美术相关。其中最典型与美学教育相关的单元有Book2 Unit 1 Cultural relics中提到的文化艺术品和Book6 Unit 1 Art中整单元就是围绕着西方绘画史展开。这两单元的话题就是谈论中西方的各种艺术或者美术作品,以及相关的发展历史;2. 单元中含有美术作品等插图。几乎高中英语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各种插图,这也可以看作是美术作品;3.较多单元中Workbook中的Projects中要求学生做的相关任务中美术教育的要求体现;4.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的各种简笔画等等。
总之,美学教育在高中英语教材中一直都渗透其间,贯穿着整个高中英语教材体系。
三、美学教育在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应用和实践
教育,本质上是要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以便为他们毕业走上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所以,在高中英语教育中体现和渗透美术教育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各种英语语言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美术知识和技能,通过英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学习美术都是从学习素描开始,经验、实践表明素描是解决造型问题的最佳途径,素描是一种工具简单、表现丰富的造型形式,它可以完成从初级到高级的造型学习任务,被称为“造型艺术的基础”。
按惯例初学阶段素描的学习通常由抓形、透视、结构训练入门,通过多年的辅导经验发现恰恰就是这种训练模式使学生过早地关注细节、局部,失去了整体,衍生出花、灰、乱等多种画面问题,很多学生越学越没有信心和兴趣。是素描学习不可避免地一定要出现这些问题吗?这些问题是我们教出来的吗?如何从一开始就避免这些讨厌的问题?这些问题经常萦绕在我脑海,让我不得不反思通常的素描教学体系。
素描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素描认识造型规则的合理性和各种客观形式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的功能决定了素描的科学特征,学习者在科学面前要老老实实按规律走,素描研究造型规则的应用技术和工具材料多样造型的表现功能决定了素描的艺术特征,在艺术面前则可大胆地放手去探索和实验。素描主要研究物象的比例、形状、明暗和结构等基本形态以及透视缩变、视差对比等视觉变化规律,解决造型的基础问题和一般问题,还可以解决造型的应用和特殊问题。例如,造型的变化与统一问题,整体结构问题,观察、操作方式问题,概括美化问题,情感表达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利用素描训练的长期性和反复性逐一加以解决。
素描的学科特征决定了素描教学必须要有规范的教学体系和严格的教学过程,现下美术高考红红火火,却没有相适应的统一规范教学体系。现根据本人的美术高考辅导经验和美术高考中学生易暴露的主要问题加以归纳总结,提出个人的解决办法,探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掌握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
一、感性入门阶段
此阶段以感性明暗训练为主,是营造画面氛围的最有效手段。它在创作中非常重要,比如,17世纪荷兰的用光大师伦勃朗,明暗营造烘托出了戏剧化的氛围,它的画有交响乐般的恢弘。明暗作为绘画语言当中有效的表达方式,也应当很好地学习。初学者从拿铅笔开始强调感性认识和感性训练,依据眼睛观察的结果建立黑白灰和色阶的概念,只关注明暗深浅的对比关系,养成良好的整体观察和反复比较的习惯。这种训练要求简单,画面容易出效果,更好地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也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经过此阶段训练后学生基本具有把握整体画面明暗的能力,形成了初步的整体观念,有效地避免了花、灰、乱的问题。为了让学生迅速易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工具材料的规范使用非常重要!也是整体画面感形成的关键。当然学习内容的选择也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笔者的经验是先选择不规则的深色物体的静物图片进行训练,因为通常入门训练的几何体内容中的透视和直线造型太难,容易影响学习信心,还有就是物体外形的观察和比较容易操作,有助于纠正错误的观察结果。
二、理性研究阶段
在学生经过感性明暗训练阶段后,就基本掌握了画面的整体黑白灰层次关系和初步的体积和空间。这时让学生在直观画面下再顺势解决物体的外形、比例、透视等知识,学生更容易发现自己画面中的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老师讲的知识也不觉得抽象。接下来重点解决三大面、五调子和明暗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明暗交界线和投影,特别是明暗层次间的衔接过渡技法和技巧。实际教学中学生主要是技法、技巧掌握不到位,导致掌握的知识表达不到位甚至是表现不出来。
形体和结构意识是此阶段的重点。
形体意识是素描的核心内容。我们的眼睛可以毫不费力地把握物象形状的基本特征,但是把看到的形状当作物象特征的全部,显然是错误的,一双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的眼睛和画家的眼睛,对同一物体的形状在特征上会有着显著不同的认识,前者可能注意形状的表面因素,而后者可能更注重物体形状的本质结构特征。因此,学生首先要打破以往认识物象形状的习惯方法和视觉经验,加强对象实体上的凸起、凹进、转折等形态特征在解剖上的深入研究与分析,从中提炼出物象可塑的素描造型因素,使素描基础训练由被动模仿对象,转变为主动表现对象与创造对象,从根本上扭转被动造型的局面,改善和提高学习的质量。因而多训练由面构成体积,如,削皮后的苹果便是许多小面构成的球体,衍生出重要的结构线(面与面的连接处)。甚至是引导学生站在盲人或是小昆虫的视角来观察认识物象。
结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一是几何体构成原理,任何不同的物象都有其自身的组合秩序和搭配形式,构成了纷繁复杂和丰富多彩的形态结构样式,但无论它们的形态变化如何复杂,却都具有构成其基本特征的总体形式规律――几何式结构形式。我们所熟知的几何形体,是经过科学分析从繁杂的万物形体结构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最简约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普遍规律的结构形式。任何个体的物象,不过是这基本结构规律个别秩序的重新排列与组合,它们在构造上都存在几何式的结构因素。虽然我们所描绘的物象在结构上可能是抽象的、内在的或隐伏的,有的甚至是不可视的,但只要我们以造型的结构观念去观察它,
研究它,就能够发现其复杂形态中的几何式结构特征,从而把握住它在造型上的结构要点,并通过个性鲜明的艺术语言把物象还原到关键的结构形态之中。几何式结构形式在造型上的应用,是一个分析理解、提炼和概括物象复杂结构的实验过程,这个过程在于把物象丰富多样的结构形式组织在一个简明、统一的结构形式当中,从而在素描基础训练中提高习画者对物象结构本质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基础训练与创作实践中超越自然表象,转化为自己心灵的构造。二是物象的内部构造,庖丁解牛的道理告诉我们,只要把物象的内部构造搞清楚了,表现对象时就会游刃有余。三是指构成物象的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强调来龙去脉,有始有终。
掌握了形体、结构,素描训练已经入门,学生无论画什么内容都不会手足无措,无从下手。
二、利用美术工作室
许多美术馆内都设有美术工作室等场所,供不同年龄段的入馆者进行学习和创作。如,美国洛杉矶盖蒂博物馆在美术工作室里结合馆藏的一些名画,对名画中的场景进行再现,让参观者可以在再现的场景中扮演画中的人物。这种做法使枯燥的展览具有了趣味性,能够更好地加深儿童对作品的记忆。在我国,上海美术馆较早设立教育部,也较早成立“艺术实践工作室”。“艺术实践工作室”分为“专题性的艺术体验实践场所”和“长期招生的美术工作坊”两种类型。如,2000年的亨利·摩尔雕塑展中举办的体验雕塑制作活动与同年的魔幻达利画展期间举办的“幻想空间”绘画活动,都属于专题性的艺术体验实践活动。利用美术工作室这种馆校合作形式,针对性强,专业性也强,不仅适合于普通的美术教育,也为一些致力于报考专门美术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入门教育,相对于仅仅依靠教材和多媒体幻灯片的学校美术教学来说,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三、美术馆进学校
美术馆进学校这种馆校合作形式主要包括美术馆不定期地将馆内的小型作品带到学校里展览,或者将艺术作品租借给学校供教学使用等多种方式。通常,这些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发现曾经遥不可及的美术作品突然来到自己身边,首先在情感上就拉近了与美术作品的距离;其次,美术作品与校园环境的结合更能迸发出异样的火花,给学生以独特的视觉感受,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美术馆进学校这种方式也给鉴赏教育带来了便利。目前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以指导学生的美术创作为主,美术鉴赏、美术批评等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当学校将美术馆庞大的资源利用起来之后,美术鉴赏和美术批评等教学环节会得到进一步完善。这个时候,美术馆工作人员就可以和学校教师合作,完成区别于学校普通课程的教学计划。但是,这种方式也会带来一些相应的问题。如,如何保管好美术馆的展品;对于一些馆藏作品并不多的美术馆,能够借出多少展品;借出展品后如何维持美术馆的日常运营;等等。因此,美术馆进学校这类馆校合作方式目前在国内并不多见。对于国内的大部分地区来说,让美术馆进学校,不仅需要美术馆的支持,还需要艺术家、收藏家等社会各界的合作,同时,还可以借鉴台湾的一些经验。如,台湾有些美术馆组织艺术大篷车进校园的活动,通过租用空间较大的车辆装载艺术作品,以巡回展览的方式在各地的中小学展出艺术作品。这样做既便于艺术品的统一保管,又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可以兼顾到许多乡村学校。以上种种方式都可以使中小城市、乡村的学生也能获得相对均衡的教学资源。
美术教育学旨在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育学新编》一书通过入门、基础和拓展三个部分的讲解,帮助学习者提高教学能力。该书不仅涉及许多美术教育的基础性问题,而且囊括众多美术相关知识,对美术教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实现美术教学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整体改革,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发展的过程。
该书提到,美术教育学课程目标之所以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习惯为学生准备系统的美术知识,然而学生并没有做好吸收这些知识的初期准备。美术教育学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在此之前,学生未接受过与此相关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学生习惯将精力投入大量的专业化知识学习上,对美术教育的热情不高。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习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只有将要接受的知识内容和前期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才能产生学习动机,引导学习活动更准确地指向学习目标,增强主动探索的兴趣。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和储存的学习单元被称之为“相似块”,这些“相似块”储存在人的大脑中,不仅和大脑本身的知识储备相互作用,而且“相似块”之间也相互作用,从而有助于人们加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美术教育学新编》认为,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在课堂上利用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建立连接“相似块”的纽带,这种在课堂中进行相似块的构建行为,实际上是在建立一种“变异”和“同”之间的关系。美术学习者向美术教育工作者转变,一方面是身份的转变,即学生向教师身份的认识转变,另一方面是研究领域的变化,由美术专业向美术教育专业转变非常困难。储备美术专业知识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由学生向教师身份转变的关键,只有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他们才能真正胜任美术教师这一职业。此外,难以达到美术教育学课程目标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另一瓶颈。该书以教育本质论述为主要内容,注重学科的基本结构和逻辑,注重主要原理以及概念的阐述,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价值。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将此作为框架来进行课程讲授,这种教学方式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使这些问题原则化和概念化,不仅为学习者构建了基础的框架结构,而且有效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该书将美术教育学分为教学论、课程论和学习论等若干层次,这些理论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有机整体,共同发挥作用。对于片段式学习、没有完整知识储备的学生而言,将这些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是非常困难的,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长远发展目标应该成为美术课程教学的重点,将课程层次按照不同的阶段进行划分,将大的、长远的目标进行分解,树立各个阶段的小目标,从而更快地接近总体的大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该书将课程目标的实施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对教学形成完整的、立体的第一感受,同时在此过程中对教学技能进行完善,进一步学习的需求也在此过程中产生。第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从教学论、课程知识以及学习论等层面深入了解和研究美术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初步理论分析能力。第三阶段,教师积极整合之前储存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对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行分析,弥补不足,努力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作者:李荣 单位:钦州学院陶瓷与设计学院
为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许多学校加强了大课间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但由于缺少深入思考和科学论证,实施方案简单,过于重视形式而脱离了学校办学实际,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故“2+1项目”开展不甚理想。将“活动”课程化,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开展“2+1项目”,提升“活动”品质,使之更持续、更有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路径。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以生命哲学为基础,建构起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体验型课程组成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基础型课程关注精神生命,强调情知互动,拓展型课程关注自然生命,倡导“技趣互促”;体验型课程关注社会生命,追求“道行互通”。精神生命、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共同构成和谐的人、完整的人。
“三位一体”课程体系重建,实现了将“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内生的课程”的深度变革。其中,拓展型课程是把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及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再划分为“五个一”,即“一手硬笔好字”“一些文雅气质”“一种探究习惯”“一门兴趣爱好”和“一项健身技能”。学校以“一门兴趣爱好”课程和“一项健身技能”课程定位、管理和实施兴趣小组活动及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课程直接指向“体育、艺术2+1项目”。
1.课程内容和项目选择
“一门兴趣爱好”课程主要从音乐、美术学科拓展而来,分为普及层次和提高层次。普及层次为葫芦丝、纸艺两个项目,在一、二年级的兴趣课开展,每周一课时;提高层次包含葫芦丝、纸艺、舞蹈、表演唱、陶艺等20多个社团,在三至六年级的兴趣课开展,每周两课时。葫芦丝作为我国民族民间乐器,为大众所周知,有耳熟能详之亲切。葫芦丝音色优美,演奏较易,小巧轻便,便于携带的特点,是音乐集体学习的上选乐器,与新课标推广民族音乐的宗旨不谋而合。纸艺作为一种大众化艺术表现形式,学习材料简单方便,对场地工具的限制小,易于操作推广。学校将纸艺项目统整为折纸、剪纸、纸塑、纸雕四个内容。
“一项健身技能”课程主要是从体育学科拓展而来,课程以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形式开展,项目选择是毽球和跳绳,在大课间活动课开展,每天一小时,全体学生参与。毽球和跳绳都是我国传统运动项目,其最大特点是简便易学、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适中、易于普及。
2.课程资源
通过对葫芦丝、纸艺、毽球和跳绳项目的内容与技术难度的深入研究,开发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学资源。例如,跳绳项目有跳长绳和跳短绳之分,长绳适合集体开展,短绳每个人都可以练;短绳有速度跳和花样跳,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快速发育初期,速度跳的技术要求容易对小学生的膝盖和脊椎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选择花样跳;花样跳有单人跳、双人跳和多人跳等形式,选择先单人跳后双人跳再到多人跳;技术动作有单摇、双摇、交叉摇等,学校选择先单摇后双摇再到交叉摇(见表1)。学校按照这些项目技能的学习难度,从易到难编写了校本教材《阳光体育・文武秀》(毽球、跳绳教材)和《纸艺・葫芦丝》。
3.课程师资
为保证课程教学顺利实施,学校每学期都有计划地开展葫芦丝、纸艺、毽球和跳绳的师资培训。培训策略如下:一是“走出去”,到这些项目开展的比较好的地区或学校学习培训;二是“请进来”,请专家、教师来校任教员,先对部分教师培训,然后对全体教师普及培训;三是开展“磨课俱乐部”活动,成立“项目磨课小组”,鼓励有特长、兴趣浓的教师先行一步;四是学科教学联动,利用音体美课堂教学联动教研,提升教师在这些项目技能上的专业素养。
4.课程管理
学校成立课程组,负责管理项目的开展,包括教学方法指导和教学技能培训,以及教学计划、总结、社团花名册、考勤表、期末测评表、评优表、宣传活动、成绩汇总等各项工作的检查落实。课程组对培训的教师进行考核,通过的教师可领证书,具备教学资格,特别突出的教师胜任授课,学校颁发聘书,领证上岗。
5.课程评价
学校以关注学生发展为落脚点,不以成败论英雄,不只看最后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提高。课程组按照项目技能难易度列出每个年级的技能达标要求,并制定“项目三维”评价目标,即葫芦丝课程:演奏仪态、演奏技能和演奏情感;纸艺课程:制作规范、制作技能和生活应用;毽球和跳绳课程:锻炼习惯、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教师在日常活动和学期末依据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检测和定级。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全人课程”中的拓展型课程,以课程建设的理念、方法和策略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活动”形式。它有阶梯发展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课时和充足的师资保障,有清晰的教学指南和层级评价标准,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拓展型课程实施几年来,学生在“2+1项目”上的技能学习获得显著提高。
路径二:从基础型课程入手,探索“1+X”教学
技能的形成和掌握,是提升素养的关键所在,而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来获得。现阶段的音体美教材,各项目内容的学习,基本上都是按照从易到难的梯度以不同的课时数分解到各年段各学期落实的,“面广”而“点散”,不利于技能的形成。以岭南版小学美术教材中关于泥塑、水墨、版画项目的学习为例,各项目分布到不同学年段,每学期也就只有2~3课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因课程能力和课程意识的不足,不能很好地上下、前后贯通教材,理解编者意图,导致课程各项目的学习前后失联、上下脱节,每项内容都只能是蜻蜓点水,简单地“了解和尝试”成了每个项目内容的学习结果。浅尝辄止无法形成技能,更无法促进素养的提升,音体美课程的“面面俱到”,最终造成当下“博学而无术”的状态。由此可见,音体美“博学无术”的根在于学科教学自身,真正解决问题必须从音体美课堂教学入手。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完成学校课程再造的过程中,音乐科组尝试将葫芦丝与音乐学科的深度融合。目前,音乐课堂教学成了葫芦丝教学的主阵地,而“一门兴趣爱好”课程逐渐演变成了配角。从前年开始,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尝试实施音体美“1+X”教学。“X”指跑、跳、投、写、画、剪、唱、演、识谱等音体美基本技能,“1”指专项技能。在音乐学科,“1”即葫芦丝;在体育学科,“1”即毽球和跳绳;在美术学科,“1”即纸艺。“1”是抓手,通过把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1”整合进音体美课堂教学,带动学生体育、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1.内容整合
“1+X”专项技能进课堂,并不是在音体美原有课程内容之外的重复或增加,而是在遵循国家教育部门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原有的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在教材、课时以及课程管理上不适合学校实际的内容进行的重组和优化,重新编写了适用于1~6年级的《文武秀》(跳绳、毽球的教材)、《纸艺》和《葫芦丝》教材。“1+X”教学是在学校课程体系的统筹下,以课程的定义把葫芦丝、毽球、跳绳和纸艺等项目技能的学习内容整合到音体美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专项技能。以纸艺内容的整合为例,学校现使用的岭南版小学1~12册美术教材,涉及纸艺内容的有80多课,是绘画项目之外编排最多的内容。但是,在课时的分配、难易梯度的安排、材料综合的选择、技能培养的系统性以及学生生活实际的影响等方面缺少整体思考,导致学生六年的纸艺内容学习差强人意,没能真正形成纸艺技能。学校美术科组把当下各版本小学美术教材中关于纸艺教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和筛选,将纸艺教学内容统整为折纸、剪纸、纸塑和纸雕四大类,按照难易梯度、技能培养的循序渐进,编制适合各年级学习的内容,替换和优化现有美术教材中不适合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
2.教学整合
在专项技能的教学上,主要有集中教学、单元教学和整合应用教学三种策略。纸艺教学主要以单元教学为主;葫芦丝、毽球和跳绳在一二年级入门阶段以集中教学为主;整合运用教学根据需要贯穿各专项技能即“X”教学的始终,如在体育课堂上,将毽球和跳绳技能融合进课前准备及课后放松活动以及课间游戏环节等。以葫芦丝项目教学为例,在开展的初始阶段,即入门阶段,主要采用集中教学的方式进行,在一、二年级集中进行识谱教学和葫芦丝指法教学。到了三、四年级,结合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乐曲,进行葫芦丝整合应用教学。六年下来,学生葫芦丝演奏水平显著提高,人人都能吹奏一手优美的葫芦丝乐曲。
3.时间整合
依据各专项技能教学策略的选择,在课时安排上有集中、有分散、有融合。例如纸艺教学主要采用单元教学方式,在每学期的第三周开始,连续四周时间开展纸艺教学,强化纸艺技能的学习;葫芦丝和毽球、跳绳项目在一、二年级,每周单独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技能基础入门教学,同时,积极进行专项技能整合应用教学策略的研究探索,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专项技能的学习内容。
4.评价整合
把“1”整合进音体美课堂教学后,在课程评价上进行整合。音体美学科测评分为两大块:一是学科学习测评,占总分值60%;二是“1”的评价,及专项技能测评,占总分值的40%。两者相加,组成课程学习的评价分值。通过整合,改变了以往音体美课程评价“务虚”的倾向,让评价落到了实处。
“1+X”教学的实践研究,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就显示出强劲活力。现在,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都会纸艺,会吹葫芦丝,会跳绳和踢毽球,学生的体育、艺术素养获得长足进步。通过“1+X”教学研究,教师的课程能力和课程意识也得到快速发展。教师能够逐渐将实践“1”的课程思维移植到每个“X”的教学研究上,有效地促进了“X”的教学。“1”和“X”互为依托,共同进步,音体美课堂教学真正从“博学无术”向“博学有术”转变。
徐悲鸿(1895-1958)是我国现代受人尊敬的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于1928年至1946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担任教授、主任,前后在该校工作任教了18年之久,他的大部分教育生涯也是在中大度过。在此期间,他为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徐悲鸿先生特别强调素描基础的重要性,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的观点,1917就在《中央大学讲座演辞》中有:“素描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如同建造房屋打基础一样,房屋的基础打不好,房屋就砌不成,即使勉强砌成也不牢靠,支撑不久便倒坍。因此,学美术一定要从素描入手,否则是学不成功的,即使学会了画几笔,也非驴非马、面目全非。”十年后,1926在《中华艺术大学讲座演辞》中仍然说:“研究绘画者第一步功夫即为素描,素描是每人基本之学问,并为绘画表现唯一值法门。素描拙劣在于物象都不能认识清楚,以言颜色更不知所措。故素描功夫欠缺者其所谓颜色如何美丽,实是放滥,几与无颜色等同。”这在民国时期的绘画教育上做出了重大的突破。
徐悲鸿的主要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写实主义”, 坚持以现实主义的原则指导教学。首先,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他认为“心手相应”的熟练技巧是以眼睛的训练即观察能力的培养为始的。指出“艺术之出发点,首在精密观察一切物象,求得真正,此其首要也。”他所传授的观察方法是:“你要把看到的东西一丝不差的画出来,要把手和眼睛训练的很准确,要注意所画的东西,多看少画,看准了再下笔,手和眼要协调一致,手要能把眼看到的东西反映到画面上。……至于初学的人为什么要多看少画,因为要首先训练画家的眼睛,要在对象上看到更多的美。”接着就是从石膏造型和人体模特画起,所采用的石膏模型大都是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名家经典之作,西方人体五官明显,相比东方的人体头像更便于让学生掌握形体黑白层次和调子的变化。石膏素描教室很大,在工字楼内底层容纳了100多件石膏模型,有些是在西洋艺术史上的着名雕塑,如阿波罗、奴隶、维纳斯坐像、摩西全身坐像等,都是徐悲鸿从国外专船运回的。
写实主义是徐悲鸿根据当时的中国画的弊端而提出的,认为即使是文人画,也要注重形体的准确性,而不能一笔概之。作为中国绘画教育的领航者,徐悲鸿将学生都带领到了世界绘画的高度上,使中国绘画与世界绘画走到一起。素描的的主要作用是锻炼准确的造型能力,这在中国画中也是必需的。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虚的概括的特点。
徐悲鸿不仅在西画课上大力提倡素描的学习,在中国画课中也大力提倡素描,他以木炭素描为造型基础课,素描写生的对象是人;在三年的素描训练之后,进入国画的分科学习阶段,他的国画教法与传统的区别是改画谱素描为素描写生入门,在学生掌握一定写实技能后,再以老师的亲身示范教授国画的笔墨技法。在他的教学中,国画的作画步骤一般是先用木炭条勾好底稿,即准确地刻画好对象的形体,然后用毛笔上墨。上墨的原则是以明暗黑白体现对象的结构和透视,墨本画好后再上色,上色的用笔与画写实油画一样,也以体现对象的立体感为准则。他格外重视素描对国画的作用,此方法作为对中国画改良的一个突破口,进而使后期的中国画改良得以成功。同时徐悲鸿也从中国画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改进在素描上的教学,徐悲鸿也讲究中国传统绘画线条中的圆、重、平、变、留等笔法变化。针对素描人体的写生,他还制定了“新七法”,以“新七法”为具体的教学法则教学生绘画。使素描更有本土性,更便于学生掌握与改进。
徐悲鸿先生的教育活动及思想对现代美术具有重大的影响,使中国美术届得到迅速发展,摆脱了明清颓败的一面。现代美术界所呈现的大好局面,正是得益于徐先生重写实重基础的美术教育思想,他拓展了现代美术的形态。若没有徐悲鸿的写实主义观点手法和艺术教育体现,中国新当代绘画史会被大大改写,而一大批新当代杰出的中国人物画,山水画画家能否有今日之成就也便值得推敲。
注释:
[1] 杨惠东徐悲鸿写实主义思想探源,世纪丰碑—新世纪首届徐悲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10
卢开祥 求室学画记,徐悲鸿. [M] 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第202页
艾中信 徐悲鸿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10
世纪丰碑—新世纪首届徐悲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10
不重视、不敢画、动手难——这也是困扰美术课教学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从学生最喜欢的卡通画入手,设计了本节课,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改变家长观念、战胜自己,从不重视、不敢画 → 尝试、敢画 →会画、设计。有意将本科难度降低。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创作,为下节做一个铺垫。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联系各学科,通过多方面的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卡通文化的内涵、卡通的表现手法和种类。
2、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利用卡通的表现手法创作简单的卡通形象,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表现能力;另一方面卡通画让学生获得美术绘画技巧的同时,提高鉴赏力想象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对卡通的兴趣,通过课堂的延伸,帮助学生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增添幽默和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使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整合,促使学生了解中国卡通的现状,使学生明白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卡通画的基本知识,并且学会简单的创作
难点:把给定的字母或者数字运用卡通的表现手法设计出有创意的卡通形象不重视、不敢画 → 想画 → 尝试、敢画 → 会画、设计
教学方法:欣赏、示范
教学用具:电脑、实物投影、卡通画实例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紧张、期待、高兴
教师示范:
学生边欣赏边猜测“小丑”
设计意图:
缓解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
用猜画的方式引课,激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大家在一个非常轻松的氛围下,并且带着好奇心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引入新课:
让大家明确:不是只有连续的卡通影片才是卡通,还指单幅的卡通画
活跃气氛:
近几年,随着全国高等美术院校的扩招,吸引了大量的中学生投入到美术专业的学习中。同时,很多学校根据部分高中生的素质情况和特长爱好,在高二阶段增设了美术特长班。由于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专业基础很低,加上学习时间少,所以,造成专业基础不能熟练运用,每一个知识点可能要练习很多次才能领悟理解。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较高的技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作为一名多年任教高考美术的教师,不光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还要将自己的知识有系统的教给学生,让他们学好,学透,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由过去单独辅导,改变成现在的单独辅导加讲大堂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来。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方面,也尝试过很多的教学方法,我认为临摹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绘画基本技能,从而让他们的绘画水平向前迈进一大步。我国古代的传统绘画教学最重视临摹,学习前人是入门的最佳手段和途径。下面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初浅的体会。
一、范画的选择要“精”
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美术教师为了快速提高美术考生的绘画技能和眼界,需要有大量的优秀范画让学生临摹,我的个人经验也说明了临摹好画、学习前人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用功多画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训练方法,然后再去用功,这样才是有效的。如果方法不对的话,用功太多等于巩固“错误”,越走越远,非但不会进步,反而会养成难改的坏习惯。
1.要选择一些质量好的作品。对好作品在临的过程中揣摩它的画面构图、结构的穿插及细节的处理,达到学而能用的目的。这也是临摹的最终目的。
2.要选择能准确表现结构关系的作品。因为这类作品能抓住结构的本质要素。有些初学者更愿意选择一些表面色彩华丽或风格独特的作品为范画,这往往容易被飞扬的笔触所吸引,而忽略了作品中真正要临摹的东西。
3.还可以临摹一些上几届优秀生的优秀范画。从这些范画中,学生能分析出具体的表现技法和概括手段,有利于学习他人的用笔和细节的表现,对画面的处理甚至败笔也能一目了然。
二、读画的程度要“透”
在学习美术的最初阶段,很多学生可能进行过写生练习,还有的也临摹过书上的范画,但因为没有教师的指点或充分的领悟,往往临摹不得法,效果也很不理想。我认为读画就像读文章,要琢磨透作品中所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到底怎样读,读什么?总结多年来的经验,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读“构图”。在临摹前,仔细观察原画的构图,利用比例、参照物等多种方法把构图找准。
第二是读“形准”。临每一幅画都要临摹的像,也就是说造型要准。这是咱们练习绘画的一项基本要求。它也是按照比例、透视去找形。
第三是读“结构”。初学者画画往往是画模特表面,画面画出来肤浅,不结实,换句话说就是没有骨头、肉。
三、临摹的方式要“活”
在临摹时要注重方式的多样性:
1.临摹与写生相结合:学生的临摹是为了解决写生中的疑惑和不足之处,不能以临摹代替写生。否则,会造成学生不照着别人的作品就画不出来。临摹一定要遵循写生――临摹――在写生――在临摹――熟练写生的规律。
2.长期练习与短期练习相结合:临摹不是复制,为研究物体及物体之间的大比例、大明暗、大关系,我们通常进行短期练习,时间一般控制在3小时左右,比如头像明暗调子练习;但初学者不能总是停留在大关系和大效果上,要继续提高,要学会深入,必须进行长期练习,时间一般6小时以上,对画面形体结构、虚实表现手法、整体与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
3.整体临摹与分解临摹相结合:在学生临摹整体对象的过程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对临摹对象的各部分进行临摹的教学方法。其作用是让学生了解整体与局部关系,降低临摹难度,消除学生临摹的畏惧感,达到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
四、作画的态度要“诚”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186-01
一、色彩教学的基础
静物写生是整个色彩画的基础部分,学生在学习色彩画时,都是从静物画开始的,静物画相对较简单,由简到难是色彩画教学的基本思想。静态化中描绘的静物可以由开始简单的入手,一步步再由简到繁,画作过程中要求的光线也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初学者入门教学的第一步。这项美术的基本功一定要练踏实了,一些熟练的美术生也是经常通过画静物画来加深对画作技法和构图思想进行加深研究体会。静物画的选择对象一般是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比如可以选择室内的器皿、花卉植物、用具和书籍等,将这些物品放到一个台面上,学生进行画作。表现形式具体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可以是水粉、水彩类,也可以是油画等。
静物画的习作应该与静物画的创作区分开,教师在授课时应该从解决特定的色彩问题做研究,这是习作同创作的最大不同之处。学生尤其是刚入门阶段,不可能一次就能完成一幅完整的画,所以关键就是在画作时有没有解决好研究课题,所以教师不要非常看重学生的整体画作的效果,毕竟静物写生目的在于练就学生的基本功和选择作画的课题。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静物写生时一定要目的明确,静物写生要求学生通过对静物的描绘,来培养学生的一种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色彩是色彩画的核心,应该培养学生利用色彩这种无言的方式表达人物的内在思想感情,为将来能达到这种境界打下良好的基础。
静物写生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静物摆放、安排构图、起稿、大概上色、深入塑造、整体调整着色等几个步骤,通过这几个过程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静物画的画作构想能力。静物画的教学过程中占到种种色彩画教学的三分之一,因为这是一个为以后更好画作做好铺垫的过程,只有基础打好了,以后才能有更加大的发展作画空间。
二、风景画的教学分析
风景画是色彩学习中紧接着静物画的一个过程,是色彩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主要完成的是对生活中的自然景物或者人工景物作为描绘的对象。现在,中专院校将自然景物当做是色彩画学习过程中训练的画作对象。学生的这个学习过程,应该安排到室外进行写生,这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一些室内无法感受到的色彩问题。学生不能仅通过构想来完成画作,外景的实景写生有其独特的色彩画作效果。室外有自然的太阳光和各种景物的自然交汇,室外的花草树木、远山近水、田间河流色彩是非常丰富、变化多端的。大自然的景物具多姿多彩,具有高度的审美情趣,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教师在进行室外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色感、光感和质感。自然景物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真实感受,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抓景能力和绘景能力的形成。室外的风景写生环境条件都较为复杂多变,光线变化也较快,所以较室内的静物写生难度大很多,所以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把握好光线变化规律,抓住自然景物色彩对色彩画作造成的影响规律,鼓励学生运用细微的光影变化,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调动观赏者的审美情趣。
三、人物画的教学分析
人物画是继风景写生后的又一重要的绘画技能培养过程,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风景画作写生的技巧和画作规律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人物画像的培养和训练,人物画像要从表现方法和表现技能方面训练。人物画像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对人的外貌、姿态、性格等进行描绘,并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人像写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头部的五官要掌握好比例,动态要明确,表达的面部中心突出。其次,要表达出人物面部的动势和透视。最后,利用色彩来表现形体的空间感,利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达人物在不同光线下的冷暖、明暗色调的变化关系。这些人物描写的技能不是短时间就能练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学习方法,逐渐提高中专色彩画学生的人像写生技能。色彩也应该从单色到多色的过度,这个过程是较长的过程,教师应该耐心的教导和鼓励学生,不能让学生事倍功半。中专学生年龄都不是很大,所以身心发展还不够全面,教师应该注重在这一过程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感上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人物绘画是色彩画中的一个大课题,内容较为繁琐,结构也较复杂,技巧也较深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情感的进一步升华。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