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1 18:24: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解剖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山医科大学;中国解剖学会;广东解剖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0770
国内刊号:44-1485/R
邮发代号:46-26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其次,由于系统解剖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所以内容多,其中涵盖的医学名词占医学知识中的25%,其内容之间无一定的逻辑性,不易理解,也没有趣味性,不易使人产生兴趣。而且目前的高校制定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不断减少,而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却没有改变,故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该课时的讲解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求快速,而不求学生理解。这样就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了学时少和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另外,新生对系统解剖学的知识也十分陌生,部分专业词汇更是难理解和记忆,因此,在不破坏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取舍,是化解学时少与内容多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
最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好系统解剖学这门课程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解剖学正如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所说的,其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比如系统解剖学中介绍结构的空间位置毗邻关系就十分抽象,仅依靠在课程中的理论式的讲解,很难彻底理解,只有在结合实践过程中的观察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此外,高校配置的实验室设备不齐全,比如,实验室的通风条件差,在实验室教学时室内弥漫着福尔马林的气味,不仅致使学生在实验课中产生畏惧,还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一个设备完善的实验室,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际观察起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探讨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改革措施
1.双管齐下,提高系统解剖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我们可以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部分高校对该模式已经有多年的使用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临床问题进行探讨,这样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程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系统解剖学内容庞大,要让新生明白仅仅依靠高中时期的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摒弃原来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另外,教师要在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下,精简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教学重点和次点,教师要熟悉系统解剖学内容并对其进行分类,使学生能针对性地去学习。在课余时间内,学生也能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如此学习既抓住了重点,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对于系统解剖学的学习,在掌握教材重点内容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实习课的实物观察去巩固知识。
2.提高教学环境,提升实验室设备我们高校尽量提高实验室的设备质量,尽可能地排走实验室内挥发的刺激性气味。当然,我们也需要通过改进实验方案来改善解剖实习课的学习环境。比如用保存液和冰柜冷冻保存来替换原有的固定液福尔马林,并尽可能地降低福尔马林的浓度,减少其刺激性气体的挥发。
1.1桡腕韧带和尺腕韧带
(1)桡舟韧带(radioscaphoidligament),过去一些作者称其为桡侧副韧带[1],但它不是位于腕关节的侧方,而是偏向掌侧,关节屈伸运动轴由其背侧穿行,在解剖上它不是真正的侧副韧带。因此,目前大部分学者称其为桡舟韧带[2、3]。Mayfield报告桡舟韧带的断裂强度平均为70N[4]。(2)桡舟头韧带(radioscaphcapitateligament),也有人称其为桡头韧带(radiocapitateligament)。其断裂强度平均为170N[4]。(3)桡月韧带(radiolunateligament),也有学者称其为长桡月韧带(longradiolunateligament)[5],此韧带较为强韧,是稳定月骨的重要韧带之一,其断裂强度平均为210N[4]。Mayfield将桡月韧带和月三角韧带认为是1条韧带,并称之为桡三角韧带。而目前许多作者已证实此韧带实际上是2条韧带,因为有各自的起止点。(4)桡舟月韧带(radioscapholunateligament),Mayfield称其为桡舟韧带(radioscaphoidligament)。但其止点大部分止于舟骨近端的掌面,小部分止于月骨掌面的桡侧缘,故称为桡舟月韧带更确切。一些作者认为桡舟月韧带对稳定近侧列腕骨,特别是舟骨近极有重要作用[6~8]。但Berger[9]和Hixson[10]的研究证实它主要由来自骨间前动脉、桡动脉和骨间前神经的神经血管束组成,外周衬以滑膜组织,胶原纤维很少,无弹力纤维。其组织结构明显不同于其它韧带,并认为它不属于真正韧带结构。但它可能是54N。我们的研究发现桡舟月韧带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其间血管丰富,而胶原纤维束很少,与Berger等的结果一致。(5)尺月韧带(ulnolunateligament),也有学者称其为短桡月韧带(shortradiolunateligament)。我们的研究发现此韧带强韧,是稳定月骨的重要结构,其断裂强度平均为219.2N。(6)尺三角韧带(ulnotriguetrumligament),我们研究发现此韧带较为薄弱,其断裂强度平均为54N。(7)腕尺侧囊结核,也有一些学者称其为尺侧副韧带(ulnarcollateralligament)。但Taleisnik[11]和于胜吉[2]的研究发现,它并非真正韧带,而是关节囊增厚,并称其为尺侧囊结构。我们研究其断裂强度平均为58.7N。
1.2腕骨间韧带。
(1)月三角韧带,起自月骨表面,止于三角骨掌面,其下面有月三角骨间韧带。月三角韧带与月三角骨间韧带的掌侧部分很难分开。(2)三角钩骨韧带,位于钩骨近侧缘掌面和三角骨远侧端之间。此韧带坚韧,腕关节背伸和桡偏时紧张,尺偏和掌屈时松弛[12]。(3)舟大小多角头状骨韧带,也有学者称其为舟大多角骨韧带复合体(scaphotrapezialligamentcomplex)。Drewniany[13]认为它由4种部分组成:①位于舟骨大多角骨关节掌侧、桡侧的强韧韧带,掌侧部分与桡侧腕屈肌腱鞘相连,并有纤维止到小多角骨;②薄弱的掌侧关节囊;③舟头韧带;④薄弱的背侧关节囊。由于舟骨大多角骨关节掌侧、桡侧韧带强韧,不易断裂,在暴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其附着点骨折,如舟骨结节骨折。舟大小多角头状骨韧带是稳定舟骨远端的重要结构。(4)三角韧带,也称辐状韧带,由舟头韧带、月头韧带和三角头韧带共同构成。舟头韧带已在舟大小多角骨韧带中描述:月头韧带常常缺如,致使月头骨间关节缺少直接的韧带联系;三角头韧带,起自三角骨掌面桡侧半,跨越钩骨近端,止于头状骨体部掌面。
2腕关节背侧韧带
腕背侧韧带较掌侧韧带数量少,而且薄弱。主要有:(1)背侧桡尺三角韧带,也有学者称其为桡腕背侧韧带(dorsalradiocarpalligament),此韧带粗大坚韧,其断裂强度平均为240N。(2)背侧桡三角韧带,此韧带有时缺如。(3)背侧腕骨间韧带,较为细小薄弱。
3腕关节内在韧带
3.1近侧列腕骨内在韧带
有舟月骨间韧带和月三角骨间韧带。(1)舟月骨间韧带连接于舟骨和月骨,Berger[14](1996)报道了详细的大体和组织学研究结果,舟月骨间韧带在解剖上分为3个部分,即背侧、近侧和掌侧部分。背侧部分厚,由横行排列的短胶原纤维组成。近侧部分主要由纤维软骨以及少量浅表纵向排列的胶原纤维组成,近侧部分象膝关节的半月板一样,可以突向舟月关节间隙数毫米。桡舟月韧带将舟月骨间韧带掌侧部分与近侧部分分开。掌侧部分薄,由斜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束组成。舟月骨间韧带的断裂强度平均为260N[15]。它是维持舟骨近极和舟月骨间关节稳定及运动协调的重要结构。Short[16]等研究发现,切断舟月骨间韧带,引起舟骨屈曲,旋前和月骨背伸改变。Boabighi[17]将舟月骨间韧带与舟大小多角头状骨韧带进行对比,前者的断裂强度为后者的1/2。(2)月三角骨间韧带,我们研究发现,月三角骨间韧带的解剖结构与组织学特点与舟月骨间韧带相似,在解剖上也分为3个部分,即背侧、近侧和掌侧部分。近侧部分主要由纤维软骨以及少量浅表纵向排列的胶原纤维组成,但密集一些。其断裂强度平均为375.3N,较舟月骨间韧带大。
3.2远侧列腕骨内在韧带
Ritt[18](1996)报道了头钩关节韧带详细的大体和组织学研究结果。发现头钩关节存在着3种骨间韧带,背侧、掌侧和深部骨间韧带,其中深部骨间韧带偏向掌侧,最为强韧。此外,还发现连接于第3、4掌骨和头钩关节之间的纵行骨间韧带(longitudinalinterosseousligament),这条韧带主要连接第3掌骨和头状骨。在头钩关节之间,还有连接束(interconnectingbands),它起自头钩关节掌侧韧带,垂直向背侧止于钩骨。我们解剖发现小多角骨与头状骨之间,也有3种骨间韧带,即背侧、掌侧和深部骨间韧带,其中深部骨间韧带偏向背侧,坚韧。大小多角骨关节之间也有3种骨间韧带,背侧、掌侧和深部骨间韧带,深部骨间韧带偏向掌侧。
4腕掌关节处掌骨近端的韧带
Dzwierzynski[19](1997)报道了第2~5腕掌关节处掌骨近端的韧带解剖结果。发现有4种韧带,即背侧掌骨韧带,掌侧掌骨韧带和2种不同方向排列的“Ⅴ”形骨间韧带。其中“Ⅴ”形骨间韧带最强韧,它们将相邻的掌骨紧密连接。
5桡尺远侧关节韧带
过去将其分为掌侧和背侧韧带,这两条韧带分别起自桡骨远端尺掌角和尺背侧角,行经三角纤维软骨的掌侧缘和背侧缘,止在尺骨茎突处。Kleinman[20](1998)报道将其分为下部、掌侧和背侧3个部分,虽然下部与掌侧和背侧部分完全连续,但它不象掌侧和背侧部分薄、平展,而是非常强韧,有骨间膜纤维加入其外部。掌侧部分薄,松弛,有囊袋,以适应尺桡骨远端旋转和尺骨远端背向横移的需要。背侧部分不象掌侧部分松弛,有斜行纤维及背侧小指伸肌腱鞘加强,以限制尺骨远端的前后移位。
6腕关节韧带的生物力学特性
Weaver[21](1994)对腕关节部分掌侧韧带的张力,在不同运动状态的变化做过研究,发现掌侧韧带总是处于张力状态,即使腕关节在中立位没有负重。中立位时,三角头韧带和桡舟头韧带远侧部分受力;桡偏时,桡月韧带受力;尺偏时,尺月韧带受力;旋前时,桡舟头韧带近侧部分受力;旋后时尺月韧带受力;背伸时,尺月韧带、桡月韧带和桡舟头韧带受力。无论在任何位置,一些韧带的张力要比另一些韧带张力大。桡月韧带、尺月韧带和桡舟头韧带的张力最大,而月三角韧带和舟大小多角头状骨韧带的张力最小。
Savelberg[22](1991)对腕关节运动时部分掌侧和背侧韧带的长度变化做过研究。掌侧桡舟头韧带和背侧桡三角韧带,屈腕时的最大长度变化较尺桡偏时大。最大桡偏时较中立位没有韧带明显伸长。最大尺偏时,桡舟头韧带、桡月韧带、三角头韧带的近侧部分和背侧腕关节韧带较中立位时明显伸长。最大背伸时,桡舟头韧带、桡月韧带的远侧部分和三角头韧带的近侧部分伸长明显,背侧腕关节韧带明显缩短。最大屈腕时,只有背侧腕关节韧带轻度伸长,其余韧带无明显伸长,桡舟头韧带、桡月韧带和三角头韧带明显缩短。掌侧月三角韧带,无论手腕做任何运动,其长度都没有明显变化。同时还注意到宽韧带的近、远两侧的长度变化是不同的。如尺偏时,桡月韧带的远侧伸长,而近侧部分无变化;三角头韧带的远侧部分缩短,而近侧部分无变化。背伸时,三角头韧带的近侧部分伸长,而远侧部分无变化。
Crison[23](1997)在活体上研究了锻炼活动对腕关节韧带刚度的影响,发现手腕的锻炼活动可以明显降低腕关节韧带的刚度,腕骨的位移活动度增加。休息1h后,腕关节韧带的刚度部分恢复到活动前的水平。24h后与活动前一样。说明了锻炼活动腕关节,可以降低腕关节韧带的刚度,增加了腕关节的松弛度,可以减少运动引起的损伤。
腕关节韧带损伤后引起的腕关节不稳定,如舟月骨间分离,月三角骨不稳定等,治疗的方法很多,但效果有时不能肯定。最近Shin[24](1988)比较了舟月骨间韧带背侧部分与Lister结节处的第3伸肌支持韧带的生物力学特性和组织学特性,虽然第3伸肌支持韧带的断裂强度较舟月骨间韧带的背侧部分小许多,但单位面积上的断裂强度两者相差不大,两者的组织学特性相近。Weiss[25](1988)在临床上用两端带桡骨的第3伸肌支持韧带移植治疗舟月骨间分离19例病人,其中14例动力型舟月骨间分离,12例疼痛消失,2例腕关节重体力活动时疼痛;而5例静力型舟月骨间分离,2例疼痛消失,1例腕关节重体力活动时疼痛,2例仍持续疼痛。作者认为用两端带桡骨的第3伸肌支持韧带移植治疗动力型舟月骨间分离的效果是可以的,而治疗静力型舟月骨间分离的效果差,其原因是第3伸肌支持韧带的强度不够。能否找到两端带骨,切取方便,韧带强度与腕部断裂韧带相近的更好供区,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MayfieldJK.Patternsofinjurytocarpalligaments.Aspectrum.ClinOrthop,1984,187:36
2,于胜吉,徐恩多.腕关节韧带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解剖学杂志,1994,17(4):306
3,NorthER,ThomasS.Ananatomicguideforarthroscopicvisualizationofthewristcapsularligaments.JHandSurg,1988,(5):815
4,MayfieldJK.Mechanismofcarpalinjuries.ClinOrthop,1980,149:45
5,BergerRA,BlairWF.Theradioscapholunateligament:Agrossandhistologicdescription.AnatRec,1984,210:393
6,王澍寰,主编.手部创伤的修复.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362~370
7,MayfieldJK,JohnsonPR,KilcoyneRK.Carpaldislocations:Pathomechanicsandprogressiveperilunarinstability.JHandSurg,1980,5:226
8,WilliamsWJ,MayfieldJK,ErdmanAG,etal.Biomechanicalpropertiesofhumancarpalligaments.OrthopTrans,1979,4:26
9,BergerRA,KauerJMG,LandsmeerJMF.Radioscaphlunateligament:Agrossanatomicandhistologicstudyoffetalandadultwrist.JHandSurg,1991,16A:350
10,HixsonML,StewartC.Microvascularanatomyoftheradioscapholunateligamentofthewrist.JHandSurg,1990,15A:279
11,TaleisnikJ.Theligamentsofthewrist.JHandSurg.1976,1:110
12,包聚良,屠开元,徐印坎,等.腕关节囊内韧带的解剖学观察及其创伤学意义.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0,8(4):198
13,DrewnianyJJ,PalmerAK,FlattAE,etal.Thescaphotrapezialligamentcomplex:Ananatomicandbiomechanicalstudy.JHandSurg,1985,10A:492
14,BergerRA.Thegrossandhistologicanatomyofscapholunateinterosseousligament.JHandSurg,1996,21A:170
15,SvobodaSJ,EglsederWA,BelkoffSM,etal.Autograftsfromthefootforreconstructionofscapholunateinterosseousligament.JHandSurg,1995,20A:980
16,ShortWH,WernerFW,FortinoMD,etal.Adynamicbiomechanicalstudyofscapholunateligamentsectioning.JHandSurg,1995,20A:986
17,BoabighiA,KuhlmannJN,KenesiC.Thedistalligamentouscomplexofthescaphoidandthescapho-lunateligament.Ananatomichistologicalandbiomechanicalstudy.JHandSurg,1993,18B:65
18,RittMJPF,BergerRA,KauerJMG.Thegrossandhistologicanatomyoftheligamentsofthecapitohamatejoint.JHandSurg,1996,21A;1022
19,DzwierzynskiWW,MatloubHS,YanJG,etal.Anatomyoftheintermetacarpalligamentofthecarpometacarpaljointofthefingers.JHandSurg,1997,22A:931
20,KleinmanWB,GrahamJJ.Thedistalradioulnarjointcapsule:Clinicalanatomyandroleinposttraumaticlimitationofforearmrotation.JHandSurg,1998,23A:588
21,WeaverL,TencerAF,TrumbleTE,etal.Tensionsinthepalmarligamentsofthewrist.I.thenormalwrist.JHandSurg,1994,19A:464
22,SavelbergHHCM,KooloosJGM,LangeAD,etal.Humancarpalligamentrecruitmentandthree-dimensionalcarpalmotion.JOrthopRes,1991,9:693
目的测量臀肌悬带的相关解剖学参数,为国人解剖学数据提供资料,同时为临床通过切除臀肌悬带降低坐骨神经麻痹发生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国人成人尸体下肢标本24例,测量其臀肌悬带以及其与坐骨神经、第1穿动脉、股骨大转子尖和坐骨结节的关系。结果臀肌悬带的长度为(8.68±0.80)cm;悬带的近侧端和股骨大转子尖之间的距离为(6.57±0.92)cm;坐骨结节后尖的臀大肌纤维和悬带近侧端距离为(5.56±0.71)cm;悬带近侧2/3末端与坐骨结节的连线与坐骨神经夹角为(42.2±5.4)°;坐骨神经外侧缘与悬带近、远侧端之间的最小横向距离分别为(2.93±0.56)cm和(2.30±0.42)cm;大转子尖和第1穿动脉的距离为(10.84±0.54)cm;大转子尖和第1穿动脉升支的距离为(8.77±0.58)cm;悬带近端到第1穿动脉的距离为(3.84±0.53)cm;悬带近端到第1穿动脉升支的距离更近,为(1.78±0.93)cm。结论切断悬带近侧端约6cm就足以释放坐骨神经压力而不必完全切除悬带。第1穿动脉特别是其升支与臀肌悬带极为接近,极易受损,解剖分离后者与周围结构时,应极为谨慎。
[关键词]
臀大肌;臀肌悬带;坐骨神经麻痹;全髋关节置换术;解剖学测量;人
经后侧入路的髋关节置换术中暴露髋关节时会造成坐骨神经麻痹,这是一种后果严重,且难以逆转的并发症。据报道,坐骨神经麻痹在经后侧入路的全髋关节成形术后的发生率为1%,在现代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为1.7%~2.1%[1~3],在初次髋关节成形术中发生率为0.17%[4]。虽然相对少见,然而坐骨神经麻痹一旦发生便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只有约40%的患者可能完全恢复,大多数患者可能会永久患此后遗症,从而给其造成难以弥补、极为严重的后果。任何术中因素都可能成为坐骨神经潜在危险因素[3,5]。术中通常用神经监视器来避免这种并发症。然而现有研究表明,尽管使用神经监视器,还有约50%的神经麻痹是由不明原因造成的[6,7]。Isik等[8]提出“臀肌悬带”的解剖学结构在此种手术中对坐骨神经麻痹起着关键作用。众所周知,臀大肌有1个宽阔的附着点,上部和臀大肌的大部分以及深部的浅层纤维附着在髂胫束上,深部的深层纤维即称为“臀肌悬带”,附着在股骨的臀肌粗隆和远端的肌间隔上,此附着部位恰好在股方肌的远端附着点上[9]。坐骨神经的走形和其位置关系可描述为:在其上部深行入臀大肌,进而走行于臀肌悬带中部和深部,经过坐骨结节远侧端和臀肌悬带附着处的平面。臀肌悬带即连接股骨臀肌粗隆上臀大肌下部的深层纤维和外侧肌间隔的结构,切除此结构可以避免这种压迫性损伤。目前对臀肌悬带的解剖学特点的研究为数不多,且数据均以西方人臀肌悬带标本为测试对象而得出,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东方人臀肌悬带解剖学特点。以国外文献报道的数据为依据,指导国人通过切除臀肌悬带降低坐骨神经麻痹发生率难免会产生解剖学偏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人臀肌悬带及其相关结构的解剖学测量,以期获得国人的详细测量数据,为临床上对国人通过切除臀肌悬带来降低坐骨神经麻痹发生率提供参考。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取成人防腐处理下肢标本24例(取自郑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男16例,女8例,左例12例,右例12例。供体年龄为30~60岁左右。24例标本用10%甲醛充分固定,均无臀部外观畸形、外伤及手术改变,不影响相关数据的测量。
2.解剖学观察及测量为了排除观测者测量时造成的随机误差,每次测量都独立重复3次。尸于俯卧位,于标本股近侧和臀区进行解剖。测量指标:臀肌悬带嵌入股骨的长度;悬带的起点和股骨大转子尖之间的距离;大转子尖和第1穿动脉的距离及后者的分支与悬带的最近距离;悬带上缘与这些血管的距离;坐骨神经外侧缘与悬带上、下缘之间的最小横向距离(图1)。以坐骨结节最远测尖为标记,经过其下部的臀大肌前面纤维的踪迹融合于臀肌悬带。当股骨位于后伸时,测量其肌纤维与坐骨神经的角度,以此作为评估解剖学上切除臀肌悬带长短的指标。测量时将臀肌悬带与其附着物的方向视为平行。悬带到大转子间的距离与股骨方向平行。股骨长度以从大转子到股骨外上髁的距离为准。测量指标均经统计学处理。
3.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均值±标准差(x珋±s)表示。所有测量指标均测量3次后取均值,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对所测量的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分析。
二、结果
臀肌悬带的长度为(8.68±0.80)cm;悬带的近侧端和股骨大转子尖之间的距离为(6.57±0.92)cm;坐骨结节后尖的臀大肌纤维和悬带近侧端距离为(5.56±0.71)cm;悬带近侧2/3末端与坐骨结节的连线与坐骨神经夹角为(42.2±1.35)°;坐骨神经外侧缘与悬带近、远侧端之间的最小横向距离分别为(2.93±0.56)cm和(2.30±0.42)cm。大转子尖和第1穿动脉的距离为(10.84±0.54)cm;大转子尖和第1穿动脉升支的距离为(8.77±0.58)cm;悬带近端到第1穿动脉的距离为(3.84±0.53)cm;悬带近端到第1穿动脉升支的距离为(1.78±0.93)cm。
中图分类号:R322;G642.4 文献标识码:A
解剖学是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础课程,为临床及其他相关学科提供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发生发展的基础知识,为医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处于信息时代的90后医学生在课堂上往往“爱玩、爱动、没耐心”,再加上解剖知识点的“多、杂、碎”,使解剖的教学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手机族”、“低头族”,让其成为医学生最难记忆理解和容易厌倦甚至害怕的一门课程。因此,如何调动大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解剖教师的头等大事。为探索解剖学教学规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我校学生的教学作出大胆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解剖学教学活动分为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理论课教学多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实验课分批在实验室完成。由于尸源紧张,课堂尸体解剖难以实施,实验课安排以标本观察,观看解剖录像为主。但是以历年解剖成绩及学生反馈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另外师生比例也存在严重问题, 教师与其授业学生的最佳比例标准是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般来说,世界一流大学师生比的比值较大。越是低水平的学校,师生比越低。这是教育学中的一个普遍规律。据统计,哈佛大学师生比高达5.5:1,每个学生在路上遇到教师都可以提问题、求帮助,并得到满意答复。美国普通大学的师生比1.01:1,已是世界上师生比最高的国家。师生比是有弹性的,一般认为1:6-1:8 是可以接受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以上,教学质量的运作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是目前,我校的学生较多,教师数量相对较为缺乏,导致教师负荷太重,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学校目前虽有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但是扩增教师数量才是应该解决的一个最现实问题。
为此,我校对解剖的教学作出调整:将解剖课教学内容安排在两学期完成;增加实验课的比例,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解剖尸体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安排在两学期内,虽然整个教学周期拉长了,但教学时间充足,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联系临床,可以把重难点讲述的更通熟易懂,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思考知识点。实验课时间也相对更充裕,学生们可以更细致地寻找显微镜下的各种组织结构,辨认尸体各个脏器的重要结构,并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解剖。
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与学结合在一起,以学生为主体来反转课堂。由教师介绍学习内容及重难点,学生结合课本和模型自主学习,自学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对内容学习后,分小组让学生结合模型进行讲述,其他小组进行纠错,最后教师进行示教小结,示教过程中多联系临床和日常生活,并借助一些口诀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对重点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对尸体的观摩和解剖是一大难题,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女生有一种害怕心理,再加上福尔马林刺鼻的味道,常常不愿意主动去翻看标本。其实在看标本前,学生的热情都是很高的,有很强的好奇心,关键是怎么把好奇心转化为动手的动力!先找几个胆子大的学生当助手,戴上手套拿起镊子,动起手来,其他学生慢慢就会凑过来跟上节奏,慢慢地大家适应了就都敢在标本上动手翻看了。
教师对陈列标本的讲解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直观地指出示教部位,经常性的教师讲完了,学生还是不明白。给教师配备激光笔后,再结合部分标本上的序号,学生一眼就明白了。但是由于标本小、学生多,教师还是存在分组反复讲解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对内容提前进行视频的录制,类似微课的制作了。
组织学显微镜下的观察也要求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先以提问的方式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复习,然后口头描述找寻目标及找寻方法,让学生先自己找,教师巡回指导,对找到的学生给予表扬,让周围的学生对正确的结构进行观看,然后再寻找直到找到正确目标。教师再通过连接显微镜的电视演示寻找目标的方法,让学生再操作并画图来加深印象。再者学校实验室的课外开放,也使得学生在课外时间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和锻炼,使实验室的现有资源也发挥了最大效率。
解剖学的考核也不单单以期末考卷的形式出现,分为平常成绩(30%)和期末成绩(70%)。平常成绩以课堂提问和课堂纪律为主,期末成绩则为卷面分。课堂提问大大促使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压力”自己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带动和促进自我学习。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这种考试方式不仅能促使自己学习,给自己以压力和动力,还培养了自己独立学习的习惯。这种“施压”,给学生们带来了一种集体学习的氛围,促进其相互学习和交流,能帮助其更好的找到学习的状态和感觉,培养一种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和团结合作的精神面貌,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大学生活的适应也是有益的。以后可以尝试把平常成绩所占的比例再提高一些,化大考为小考,采用多元化、综合性的考评制度,把提问、作业和平时表现纳入总评成绩范畴,这种制度能够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我们学校通过以上各种措施,激发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们的基础理论也掌握的更扎实了;并为学生提供了各种锻炼的机会,使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序言
第一章 人体结构概述
第一节 人体组成概述
一、元素
二、化合物
第二节 细胞与细胞间质
一、细胞
二、细胞间质
第三节 组织
一、上皮组织
二、结缔组织
三、肌组织
四、神经组织
第四节 器官与系统
一、器官
二、系统
第二章 运动系统——骨与骨连结
第一节 骨骼概述
一、全身骨分布
二、骨的形态
三、骨的构造及功能、
四、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
五、骨的发生与生长
六、影响骨生长的因素
七、骨龄
第二节 骨连结
一、骨连结分类
二、关节 的结构
三、关节 的运动
四、影响关节 活动幅度与稳固性的因素
第三节 下肢
一、下肢骨
二、下肢骨连结
第四节 躯干骨与躯干骨连结
一、躯干骨
二、躯干骨连结
第五节 上肢骨与上肢骨连结
一、上肢骨
二、上肢骨连结
第三章 运动系统——骨骼肌
第一节 骨骼肌概述
一、肌肉的大体结构
二、肌肉的辅助结构
三、肌肉工作的术语
四、肌肉的物理特性
第二节 下肢肌
一、髋关节 运动肌群
二、膝关节 运动肌群
三、踝关节 运动肌群
第三节 躯干肌
一、脊柱运动肌群
二、胸廓运动肌群
……
第四章 肌肉工作和舞蹈动作分析举例
第五章 舞蹈演员体能训练
第六章 其他系统简介
第七章 儿童少年与女子舞蹈训练
1.1.1观察组学生采用“课堂理论课互动讨论课情景再现课”三个层次组成,形成逐渐递进的序贯式分阶段教学方法。其具体方法如下:1)课堂理论课,回顾由专业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对所学的基本概念、知识点等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每次课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完整的概念。2)互动讨论课,由任课教师在实验课教室内进行授课,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本节课的所学内容的整体概括,随后通过自制的微课以及教学视频学习相关内容,随后讨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使得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3]。3)情景再现课,以5~7个人为一个小组,1名学生负责组织工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配角色,一个小组中一个人是病人,其他人都是医生的角色,按照微课教学视频以及教师授课内容所示,医生给患者做体格检查,并在带教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模拟医生对患者进行查体,边查体边叙述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如心脏的体表投影、阑尾炎的体表投影等相关知识点)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4]。
1.1.2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实验课教学方法,由任课教师对实验课前实验员准备好的解剖学标本进行逐一讲解,讲解完成之后由学生自行学习和辨认标本。
1.2评价方法教师根据实验课课堂状态、学生参与程度、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问题回答正确率以及期末成绩等做出相关评价,并以问卷形式观察学生对两种教学法的接受程度、是否感兴趣、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及掌握情况等。
1.3统计学方法本次所收集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学生成绩的比较观察组实验考试成绩与理论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1)。
2.2观察组学生满意度调查三段序贯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对观察组学生学习的满意度,其满意度达到100%。
2.3观察组学生对满意度评价观察组学生对三段序贯式教学模式的各项评价顺位第一为非常同意,第二为同意,并且两者合计的满意度较高;而反对和强烈反对的比例较少。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语
种:双语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7547
国内刊号:61-1061/R
邮发代号:52-21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2《护理解剖学》创新教材编写思路
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是为学生以后临床护理服务,但临床上到底需求哪些内容?如何根据护理职业岗位需要重组《护理解剖学》教学内容?真正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如何确定教材结构、教材形式以及编写思想上的创新点?特别是教材编写思想上的创新;如何将最新的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运用于《护理解剖学》教材的编写中?首先,根据临床护理工作调查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各级护理工作统计中急危重症监护病人显著上升;随着介入治疗的大量开展深静脉穿刺和动脉穿刺急剧增加,术后导管护理大量增加;尤其随着护理学科的飞速发展,专科护理操作如心内注射、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泪道冲洗等逐渐增多。其次,分析以上述临床护理工作调查结果设计座谈提纲,组织高年级学生、临床护理专家召开座谈会,主题贴近护理岗位来确定编写重点内容。如为提高学生护理操作的准确定位编写教材突出全身体表标志内容;为提高学生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和成功率编写教材突出表浅血管神经体表投影;为提高学生防范失误的能力编写教材突出与各种注射、穿刺、插管、急救等操作定位、操作技术控制的解剖学知识。最后,结合对国内外高等护理教育人体解剖学教研相关文献检索分析,最终确定编写思想、教材内容和教材形式的创新,形成详实的文字材料并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最后通过课堂实践,将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用于教材内容的调整上,以编写出既能够体现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又能兼顾终身教育的高等学校《护理解剖学》创新教材。
3《护理解剖学》教材编写创新
3.1思想创新
在教材编写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指导思想,遵循护理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和为护理及其相关专业课程提供必须够用理论知识的基本原则,重在基础,贴近临床,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人文精神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等护理人才。
3.2内容创新
结合临床护理工作调查发现,紧贴护理岗位需要,同时保证人体解剖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凝练。内容选择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强调职业需要,以够用为原则,尽可能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最新的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运用于教材编写中。对与护理专业关系密切的内容充分描述,如运动系统内容突出全身表面标志、易于发生骨折和损伤部位的解剖知识;如内脏学突出各系统重要脏器位置、结构功能,尤其要突出内脏插管涉及的脏器和部位;如脉管系统突出心、全身动脉主要分支、表浅动脉压迫止血点和全身浅静脉等内容;如神经系统突出周围神经重要分支、与注射和性神经损伤等有关内容。同时在护理专业工作领域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展的情况下,在各章节中尽可能渗透环境保护、人文知识、健康教育等相关内容。对其他内容只作一般介绍。如腹腔血管和神经的分支分布、出入脏器的结构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运动系统部分内容等进行删减和压缩。
3.3形式创新
人体运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精确控制下,通过神经冲动引起骨骼肌的收缩进而牵拉骨骼,使得骨骼绕关节轴转动实现的。因此,任何复杂的专项技术动作都能分解为一个个简单的基本单位,从而进行解剖学的分析,该分析的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环节受力分析法,就是运动解剖学知识与运动实际加以结合,灵活使用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通过环节受力情况来定性分析肌拉力的方向和作用。该方法简单实用、不受场地、仪器、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在我们教学实践中越发成熟、实用、有效,为我们运动解剖学的教学、体育工作者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去指导运动实践提供了方便[1]。在我国四部委下发的《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七部委下发的《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5年)》以及即将于2022年在我国举办冬奥会的鼓励与推动下,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程。冰壶项目作为冰雪项目的一部分,也日益得到了国民的重视;在2017年日本札幌亚洲冬季运动上,中国男女冰壶运动员双双夺冠,确实令国人骄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冰壶运动作为一项竞技运动,对冰壶技术的改进就成为了我国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运动技术的本质是一个竞技项目在规则许可下所特有的动作序列,精湛的技术都建立在标准和正确的“动作”基础之上[2],所以,竞技就是动作,动作是人体运动的基础,是运动技术的关键因素[1]。因此,对冰壶投壶动作的正确解读,有助于冰壶专项训练的开展,有助于冰壶比赛成绩的提高。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外研究者将冰壶投壶动作分为准备、开始、滑行、出手4个阶段[3]。该文就从这4个阶段来进行冰壶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1开始阶段的解剖学分析
1.1身体姿势
1.1.1准备阶段身体姿势
身体保持下蹲动作,蹬踏脚脚掌踏上踏板,脚尖向前,滑行脚至于踏板脚的一侧并与之平行,投壶臂和持壶臂都自然伸直于体前并且持壶臂将刷柄竖直控制在体前,此时头向前,目视前方,瞄准目标点。
1.1.2开始阶段身体姿势
开始阶段运动员会有前推与后摆两个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运动员的臀部抬高、躯干与冰面保持水平,头部向前倾,一直盯着目标点。
1.2开始阶段解剖学分析
与准备阶段相比,冰壶运动员在开始阶段解剖学分析如表1所示。
1.3结果分析
在开始阶段,冰壶运动员以下肢为支点,通过股四头肌伸膝关节使得臀部上升,提高运动员重心从而增加冰壶运动员的视野;通过髂腰肌等屈髋关节使得躯干与冰面平行,这样有利于冰壶运动员对冰壶路线的规划与选择。
2滑行阶段解剖学分析
2.1滑行阶段身体姿势
在这个阶段,蹬踏脚自然伸直,上体保持正直,目光盯着前方目标。
2.2滑行阶段解剖学分析
与开始阶段相比,冰壶运动员滑行阶段解剖学分析如表2所示。
2.3结果分析
随着蹬踏脚的用力,冰壶运动员进入滑行阶段,该阶段重心由投壶脚转向滑行脚,通过伸膝关节、屈踝关节和趾关节来降低重心,增加投壶的稳定性。
3出手阶段解剖学分析
在出手阶段,只有使冰壶运动员腕关节内收或者是外展的肌肉发生了变化,身体其他部位的骨骼肌状态与滑行阶段是完全一样的。
4整体投壶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在投壶的4个过程中重心经历由蹬踏脚到滑行脚的过度,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5]并且通过观察视频发现冰壶运动员的重心在冰面的投影与两脚的夹角特别小,这就对冰壶运动员身体左右侧的平衡、维持脊柱稳定的肌肉是一个考验,特别是位于脊柱两侧的肌肉,比如:斜方肌、竖脊肌、前锯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髂腰肌等。
5结语
教练员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要对发挥主要作用的大肌群:竖脊肌、斜方肌、三角肌、胸大肌、肱二头肌、背阔肌、髂腰肌、股四头肌、缝匠肌、阔张筋膜肌、小腿三头肌、胸锁乳突肌、股三头肌、前锯机、腹直肌、腹外斜肌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大强度的专项练习。
作者:贺忠兵 孙茹 单位:吉林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运动解剖学编写组.运动解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