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模板(10篇)

时间:2023-01-06 03:28: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程思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课程思政

篇1

一、仪器分析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

(一)现代社会学生新特点带来新机遇

当前高校的主体已逐渐转变为“00后”学生,这一代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设备都能够灵活运用。随着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网络时代逐渐到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信息量巨大,但从整体上来讲质量参差不齐,如果学生无法对互联网信息科学、合理地筛选、分析、利用,很有可能会造成价值观的偏差,影响其思想发展,阻碍其创新。同时,“00后”学生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注重对现实的追求,希望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在课堂中,其敢于发言,勇于创新,思想前卫,要求与教师站在平等的角度上进行对话交流,也要求教师能够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向其传递更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的知识、技能。

(二)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的系统认知

学生在入学之后,会由辅导员通过专门的思政课程提高其价值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实践中,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政教学工作与自身并不相关,由辅导员完成即可,自己不应当过多地干涉,只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有的教师则认为专业课的内容较多,自己的工作任务极其繁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政教学。

(三)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脱节

立足于教学育人,课程思政并不是新增的课程内容,而是将思政教学的目标任务渗透到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此实现全方位育人,打造教学新局面。根据实践调查研究,大多数高校的思政教师都是经过正规训练的教师,所掌握的思政课程内容全面,不管是备课还是准备素材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专业课教师并没有受过系统化的训练,也没有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渗透、融合的相关教材,导致很多专业教师认为无法将思政教育有针对性地渗透到课堂中,本质上是缺乏对理论的全面掌握,不知道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深度融合,无法实现思政与专业教学共同发展。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

(一)政治思想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为了实现政治教育的目标,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宗旨,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树立美好理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艰苦奋斗、积极进取,通过四项基本原则及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拥党、爱党,始终保持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国家自信。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将专业内容与思政课程有机地渗透、融合,将、列宁主义的思想方法融入自然及社会科学中。

(二)价值引领目标

大学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的关键时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理想信念,使其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艰苦奋斗,利用信仰力量实现其成长、成才,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荣誉感、自信心,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关键所在。为了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指导和帮助,教师首先应当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利用自身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具体而言,教师要以价值引领作为核心任务,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将自身作为学生的榜样形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学的相关内容知识,明确其重难点及关键。在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端正学习态度的同时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理想,使其自觉、主动地承担发展社会主义的重任,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职业精神目标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传递收集和共享变得日益便捷,网络中充斥着各种信息及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学生的价值理念,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崇尚金钱主义,具有较强的功利观念,不愿意艰苦奋斗,缺乏理想支撑,认为自身只需要掌握课本知识就能够获得高分,这样的错误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应试教育导致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多元化的专业课程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精神及工匠精神,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任务,也是目前国家及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本质要求。只有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爱岗敬业,才能自觉、主动地承担发扬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重任,最终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课程思政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渗透、融入方式方法

(一)仪器分析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合

仪器分析是目前为止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帮助人们更为全面、系统化地认知物质世界,了解世界的本质,并且人们能够拥有一个公平、公正的世界。例如,在进行色谱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2022年将在我国举办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会积极引入色谱这一课程内容。众所周知,运动会的举办成功必须营造出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通过色谱的运用可以对赛前兴奋剂进行有效的分析,利用高效分离效能的色谱实现检测。在具体的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一些视频课件、PPT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向学生介绍展示兴奋剂的相关知识及兴奋剂的检测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更为系统化、直观地了解色谱相关知识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也可以积极引入爱国主义精神。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圆满成功,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对外展示强大的软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从而巩固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基于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使其正确认识中国梦、复兴梦的伟大历史任务,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仪器分析教学与工匠精神融合

在传统的礼仪认知中,工匠具备一定的高超技能技巧,专注于自身的工作,愿意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不懈追求技术的提升,热爱自身从事的行业,由此可见,工匠的特征在于具备高超的专业能力、良好的职业态度、高尚的人文素养。例如,在进行原子吸收光谱这一环节的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的方式,积极引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案例,即检测超市中大米的重金属铬镉(Cd)的含量。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的方式了解具体检测的过程及步骤,提高自身的职业意识,从真正意义上感受到专业学习与自身职业发展中的内在联系。再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所有的原始数据必须第一时间进行可靠的、如实的记录,一切实验都应当以实事求是作为基础和原则,通过实操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精神,以严格的要求提升自我,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及严谨的工作作风。与此同时,还应当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渗透、融入相关法律、法规,使学生意识到任何单位及个人都不能做出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以此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必须立足于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在自身未来的工作中做到专业极致、不懈追求。

(三)仪器分析与环境保护融合

环境的污染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危害人类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以科学发展、持续发展作为核心目标任务。在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水体苯污染检测事件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现代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化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通过检测快速实现水资源的分析,促使国家大力研发循环利用技术。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的目标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充分意识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四)仪器分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融合

诚信是立身之本,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诚信就不会获得他人的诚信,也无法在社会中实现持续发展。诚信是课程思政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了将其在仪器分析课程中有效渗透、融入,教师可以基于毛细管气相色谱这一环节的教学,向学生展示出当前社会中反映强烈的一些不诚实案例,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集中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课堂思政中树立诚信的核心价值观。学生如果在未来从事检测分析工作就应当发挥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杜娟,潘加亮.医学院校仪器分析类课程思政融入点的挖掘[J].广东化工,2020(10):210-211.

[2]来守军,关晓琳,费翔,等.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以《仪器分析课程为例》[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1):314-315.

[3]温嘉.课程思政在药学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初探[J].广东化工,2020(21):196,205.

[4]肖新生,唐珊珊.基于课程中心平台的《仪器分析》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20(6):184-185,194.

[5],孟瑾,赵变.课程思政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中文信息,2019(12):72,92.

篇2

一、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思政”融入点探析

实训涉及应收款项业务关于差旅费报销流程知识点时,要求学生树立服务公司意识,知晓财务人员要以公允、客观的态度核算每一笔业务,严格遵守会计准则,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在实训涉及无形资产项目时,结合中美贸易战华为被美国商务部列入管制“实体名单”。而华为早就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仍将持续为客户服务,实现“科技自立”案例。融入自主创新理念。让同学深刻感受到公司要踏踏实实搞研发,进行技术创新,而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踏踏实实搞学问。

实训涉及负债项目关于应交税费知识点时,结合明星偷漏税被巨额罚款事件,融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制理念。通过明星偷漏税反面案例让同学真切感受“偷税抗税违法,纳税协税光荣”,激发同学们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做一个自觉纳税的遵纪守法好公民。

实训涉及收入知识点时,让同学们对商家端午节宣传促销活动对促进传统文化节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调研。唤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的紧迫感,唤起中华儿女担负传承五千年历史文明的责任感。让学生感受屈原忧国忧民、卓尔不群的人格追求,感受龙舟竞渡传递的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唤起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文化价值认同,使其树立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激发其民族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自信。

二、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思政”实施预期展望

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引下,《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将会有相应变化。

(一)教学内容的变化

在大思政的理念的引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和会计专业知识传授相融,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让专业课程也能真正实现高校育人工作,实现育人价值。《会计综合实训》教学内容将体现思想性、理论性、现实性与前瞻性,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专业课程思政视域下,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和道德观,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行为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日常工作之中,做到“爱岗敬业,遵循准则,不做假账”。

(二)教学理念的变化

篇3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124-02

高校思政课程因其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导向的作用,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部关注的重点教学项目之一,因此思政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现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作为高校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手段的思政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已然成为思政课程教改的首要难题。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对强化思政教改的途径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望闻问切――思政课程教学现状

第一,高校学生并不是成熟的社会体,可以说这一族群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仍不够清晰,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仍然需要思政课程作为指向进行正确的诱发和引导。但是,也正是由于对自身原因的认识不清却过早地接触一些具有错误价值导向的信息,诱发高校学生难以接受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主体观念,从而引发了思政课程无法深入学生心理的现状。

第二,高校作为学生正式进入社会前知识储备的关键时期,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适应快节奏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中所蕴含的多种价值取向。但是高校学生作为思想还不足够成熟的群体,对于多种价值取向接触后,就容易形成对正确价值取向偏离的特点,这无疑大大加深了思政课程教学的难度,同时也成为思政课程教学无法引导学生走向正确价值取向道路的现状。

第三,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思政课程教学研究依然存在力度不够的现状。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推手,同时也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根据地,可是现在仍然许多院校在加大对专业课程的研究力度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思政课程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得思政课程由于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而导致不为新时期的学生所接受的现状普遍存在。

二、理清病因――思政课程教学现状成因

第一,社会原因:道德体系建设步伐的滞后性

如果说法律是最强有力的社会约束力的话,那么道德就是人们遵守法律、履行义务的标尺,可以说道德在人们生活中所起到的规范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在现今社会,无论是信息化、智能化的时展,还是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对于传统的道德体系都是一种破坏性的冲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少地区只着眼于经济热点的发展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却忽略了道德体系建设也要跟上时代脚步的重要性。因此,在道德体系建设严重落后的情况下,必然导致道德对社会行为约束力的减弱,伴随而来的必然是大多数让人寒心失望的事件,而在信息化、智能化催动下,也必然导致信息快速传播现象的发生。在这种循环中,高校学生作为思想仍不成熟的社会群体,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错误导向的可能也就加大,而这些也成为学生无法客观接受思政课程教学的原因,成为思政课程教学不能充分发展的社会原因。

第二,学生自身原因:自身矛盾与外界压力的双重压迫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思政课程教学形成上述现状的原因自然离不开学生对思政课程教学的排斥。这种排斥的形成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高校学生正处于形成完整思想的关键时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的学生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压力压迫后,进入高校的初期阶段,都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思想空白期的状态。在这一时期内,学生可能通过高速信息传播,让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占据主导思想,学生对于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所传递的正确价值取向存在排他心理的同时,也理解这种价值取向的正确性,这样长期处于思想矛盾的状况下,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取向,更不利于有意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不断扩招造成不少高校存在学生理论水平不均衡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些理论功底较差的学生学习全新的专业知识必然形成较大的学业压力,再加之就业竞争所形成压力的加剧,就使得学生越发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视对思政课程的认识。这也是思政课程教学形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教师教学原因: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陈旧性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是能否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指向。在时展的今天,教学课程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可是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保存着几年沿用一套教案的陋习,对所教授的思政课程缺乏全面的科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这样不仅无法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甚至在教学方式上也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方法而得不到创新,无法做到从教学根本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形成了思政课程无法为学生所接受的教学现状。

三、对症下药――强化思政课程教改的途径

第一,强化思政课程教改,首先要做到“与时俱进”。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发展虽然能够对学生正确价值导向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哲学依据告诉我们必须从多角度去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信息的快速传播一样可以为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学生与教师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思政课程中的教学理论应与学生所关注的时事热点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思政理论知识后,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学习思政学科的兴趣,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还能够从根本上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眼光看待现有时事热点,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达到强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

第二,强化思政课程教改,要做到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化。新时代高速发展下,思政课程教学已经不能够用传统教学模式满足全新教学目的的需要。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已然不能够促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所教授的内容上,特别是思政课程作为具有大量专业性、知识性,具有极强逻辑性的专业术语的学科,在传统教学中更是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因此教学模式必须从传统的“只教不学”向全新的“教学结合”转化,从被动教学向互动教学转化,只有做到教学双方的主动,才能把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整体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够发挥思政课程教改的强化作用。

强化思政课程教改,除了教学模式的革新,当然还必须有教学方法的配合。新时代科技发展的进步性不仅要体现在生活中,更是要灵活运用到课堂上,在强化思政课程教改的过程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仅大大避免了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丰富的教学内容,这样就能够加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中的教学成果,并且教学方法的电子化还有利于思政课程电子教学资料体系的形成。这种把先进科技融入教学方法的方式,从根本上把强化思政课程教改变为可能。

第三,强化思政课程教改,要做到以“生”为本。思政课程进行改革的根本就是要把“师本位”思想替换成“生本位”。学生是教学成效得以实现的主体因素,因此,无论如何变幻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模式,都要时时刻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特别是思政课程作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引导性的特殊学科,更是要以学生切身实际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在新时代,学生面对着自身和外界双重压力的压迫下,造成精神世界空虚,因而更是需要思政课程以学生作为教学出发点,教育学生如何透过正确的途径达成自己人生价值,这也是强化思政课程教改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变革,针对教育所进行变革的重要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针对现在浮躁的社会现象,如何更好透过思政课程引导高校学生的思想就成为重中之重。虽然高校思政课程教改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但只要我们抓住强化思政课程教改的有效途径,运用具有科学依据的方法进行合理变革,并透过教学大胆实践,就一定能为思政课程教改开创新篇章。

[ 参 考 文 献 ]

[1] 刘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范化改革与实证研究――基于“05方案”实施以来广州大学城高校实践教学的新进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1).

[2] 黄履香.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基于“05方案”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3] 杨柳.关于改进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若干意见[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2(4) .

[4] 王树权.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 .

篇4

高校是一个人才孵化基地,人才孵化过程是高校坚持育人和育才有机结合的过程。人才培养体系水平高低,关键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力度,评判标准看其是否贯通于人才培养体系全流程中。课程思政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关键点,并且要避免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出现“两张皮”现象出现[1]。检验高校工工作成效的最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领价值导向、科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融合为一体、不可分割。全方位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观导向和引导贯穿于科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之中,帮助年轻学子塑造优良品德、建立正确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高校培养人才应尽到的义务,必备的内容。学好这门“必修课”壮大教师“主力军”队伍、深挖“主战场”课程建设厚度、夯实课堂授课“主渠道”,梳理并分解高校-学科-专业-教师各层级工作侧重点,各自做好育人和育才工作,按职能分解好任务,在责任书大纲下各自管好“责任田”,确保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齐头并进、相互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机融合,形成互补效应,推进思政大格局建设,促进全员全程参与全方位育人活动中[1]。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树牢其中心地位,完善三方面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学科知识体系、评价体系。如何将课程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学科内容,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方式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思政内容的选择、融合设计及融合方式至关重要。

1“制药分离工程”课程内容和特点

“制药分离工程”课程重点研究药物提取、分离、纯化、浓缩等理论与技术,现代药物主要由化学合成药物、天然药物和生物发酵药物等组成,所以药物分离工程也涉及了化学、中药与生物交叉的领域,集成了化学分离、中药分离与生物分离原理与技术[2]。本课程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围绕制药工程领域药物提取工艺、分离技术、纯化技术、浓缩技术的全过程,探讨药物提取工艺、分离技术、纯化技术、浓缩技术等工艺原理、制备方法、数据计算及其实际应用。“制药分离工程”主讲化学合成法制备原料、中草药粗产品、生物发酵品分离和纯化的工程技术学科,重点讲述萃取、非均相分离技术、精馏技术、膜分离、吸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过程、结晶、电泳、手性分离、干燥和造粒等单元操作原理及其在制药领域的应用[3]。作为原料药生产下游过程的分离纯化,在整个制药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将思政政治教育贯穿于“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涵养、思想品德,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思政内容的筛选

“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思政内容结合工程学科知识,既体现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智慧、制度优势,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国家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工程伦理和历史责任感。基于本课程学习目标,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学生能够运用制药过程所涉及的主要提取、分离、纯化、浓缩等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工艺,根据实际生产或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方案或设计目标。(2)学生能够针对分离对象的特点,选择或设计合理的工艺路线及进行初步的工艺估算,并理解影响的主要因素,为正确选择设备或装置提供依据。(3)在选择或设计合理的制药分离工艺路线及设备过程中,学生能够综合考虑项目对环境、职业卫生及安全(EHS)以及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措施。(4)在制药分离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优化等工作中,学生能够综合考虑包括技术经济、项目管理、技术成熟度等因素,分析和比较各主要分离技术和设备的基本特点,了解其发展趋势。结合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收集中国现代科技成果和日常生活中的智慧等方面课程思政内容。从多角度结合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体现制药分离技术发展进程;从工艺技术入手,展现“新”“老”分离技术的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体现工艺创新;以我国科学家的实践经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弘扬老一辈科学家大公无私、为国家崛起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来传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担当精神;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往学科方向进行思考问题,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形成原因,能给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和导向作用体现于学科教学全过程中。

3“制药分离工程”学科内容与思政内容的融合设计

根据制药分离工程的教学目标,融合课程思政目标,进一步结合该课程授课的具体内容,深入挖掘与课程单元操作高度契合的思政元素,以教材、宣传手册、课件、讲义、图片、微视频等为载体,构建思政教育主题案例贯穿于课程各章节中,通过案例法、研讨法等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显性和隐性的思政教育[4]。思政元素应契合相应的操作单元,将价值导向和引领贯穿于科学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中,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部分教学案例如表1所示。

4思政内容的融合方法

4.1充分利用智慧教学系统,推行新型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教学具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实时信息互通,远程通讯,师、生、第三方评价等多主体参与等各项功能[6],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因此,我校教师正确有效使用超星泛雅一平三端的教学管理平台对课程思政建设,将与课程思政内容相契合的思政案例、课件、宣传册、讲义、微视频通过该平台与学生共享,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后。

4.2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推行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

在“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中,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小组研讨的形式学习课程思政内容,然后将课程思政内容的内化与产生共鸣,小组学习整理形成结论,最后以专题形式进行汇报。翻转课堂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通过思政内容引发学生对相关学科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与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篇5

引言

在课程思政发展浪潮下,各个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逐渐开始同向、同行。要注重把思政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培育品德过硬、能力过强的会计专业优质人才。

一、思政教育与成本会计实务课程融合的必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手中空闲资金不断增多,而社会经济资本整体流动速度也在持续提高,中国经济渐渐从传统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现代资本密集型。整个社会对各种资本的追逐展现出一种空前活跃的良好状态,主要呈现在经济交易行为模式不断创新变革,交易涉及的各个资本不断增加。而会计身为经济交易行为的主要记录者与监督者,首先需要根据对经济交易整个过程进行如实记录,从而协助信息使用者展开科学决策。其次根据对经济交易整个过程的记录,对经济业务实行全面监督,确保经济顺利运行。在现代资本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会计会面临诸多诱惑和考验,怎样在诱惑与考验中维持自身“初心”,始终遵循可靠性、真实性的原则,更好、更有效反应和监督经济业务的整个运行过程,思政教育在其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法陈旧单一

所谓成本会计,即是根据成本数据前后之间的勾稽关系来全面反映成本核算的具体流程,而且涉及的信息数据一般均是利用表格形式来反映。现如今,成本会计教育方法往往停滞在自然媒介阶段,因数据信息资料繁多,计算过程十分复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教学板书书写数量。故而,任职教师一般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加之黑板固定空间有限,难以将知识均书写在黑课题项目:武汉商学院2020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课程名称:《成本会计学》。板上,唯有根据教材向学生讲解与介绍各种知识点,但是此种教学模式乏味无聊,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除此之外,因课堂板书会耗费大量时间,所以任职教师必须加快讲解速度,致使诸多问题难以向学生细致讲解,如此一来,对于基础较差且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而言,极易发生“掉队”现象,进而渐渐对成本会计实务知识学习失去信心和热情。

(二)知识点整合比较少

针对成本会计知识展开教学时,均是从单一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每一节内容中都要介绍某种费用的归集、核算及分配,而每一种费用对应的核算及分配又包含诸多不同方法。在成本核算知识教学中,什么是输入数据、哪种是输出数据、输入数据生成路径是什么与成本数据相互间的关系等,学生极易混淆这些知识点。教师在讲解产品成本计算的各种方法时,虽然能够呈现对某种特殊方法的针对性,但没有把每一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整个过程展现给学生,一般是把部分需要归集以及分配的信息数据作为已知条件,从而造成学生学习这部分综合性极强的计算方法时,无法与之前学习到的知识点进行融合,出现严重脱节的现象。基于此,学生无法掌握知识点在具体成本核算进程中占有的地位及作用,难以把散乱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使其只能看见局部,无法看到整体,会对学生更好掌握成本会计知识产生不利影响。

(三)学生缺少实践操作

以往成本会计课堂教学往往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教师书写,学生抄记”“教师考、学生背”的陈旧教育形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忽视了实践教育具有的重要性。现代学生进入到大学前,没有参与过相关工作,并且对企业具体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一无所知,也无法理解部分工厂生产涉及的术语,教师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成为了“纸上谈兵”。由于学生缺少实践,会对其成本会计工作方法与程序的理解及掌握产生直接影响,比如无法理解产品投料程度以及完工程度等。除此之外,成本会计课时设置缺少合理性,亦会造成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效直线下降。根据相关调查得知,在安排成本会计课时,应当根据对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特点进行全面了解,故而安排两个课时较为合理,如若多于两个课时,任职教师讲解的内容就会随之增加,好似“填鸭一般”,致使学生难以迅速接受及消化,极易出现困乏无聊,从而对教育成效和教育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三、思政教育与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融合路径

(一)邀请思政教师完善课程教学设计

会计专业任职教师具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是非常扎实的,然而把思政教育和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割裂开来,定然会出现势单力薄的情况。在日常教研活动过程中,会计专业任职教师可邀请思政专业教师对课程教学设计展开全面指导,让思政元素和会计知识做到无缝衔接,防止发生生搬硬套的情况。针对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素材,可邀请思政教师进行审核查验,使其更加贴合课程思政提出的要求。除此之外,会计任职教师亦可多参加一些优质思政教师的课堂讲座,掌握思政专业教师备课方法与授课模式。而且,也可邀请思政专业教师参加会计课程讲解、评课以及说课等相关活动,根据不断互动交流,从而共同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思想素养。

(二)建立成本会计实务教师课程团队

要想将思政课程和成本会计实务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须持续优化与完善。首先,为了能够更好、更有效履行专业教师的职责,指导学生积极健康成长,则必须强化师风师德,让专业教师变成先进思想理念和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在教授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知识的进程中,应当选取会计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功底深厚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此课程教师团队中的一员,强化此课程团队思政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教师思政教育素质。其次,课程团队应当定期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思政问题进行研讨,增强任职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理念,统一思政教育内容,将最前沿思政教育和会计专业教育成果合理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除此之外,团队成员相互间应当展开有效沟通,渐渐掌握思政教育和会计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方法,从而提升自身思政教育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为学生更好掌握成本会计知识奠定扎实基础。

(三)重视思政元素与教育内容的结合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主要目标是培育成本会计岗位工作人员,从现代各个招聘网站对成本会计岗位提出的任职要求得知,社会企业要求该岗位工作人员具备极高的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素养,多数社会企业在具体招聘过程中,均会提出任职成本会计相关工作岗位员工必须具备团队协作意识,具有责任心且吃苦耐劳,可以承担一定程度的工作压力,还要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总结能力。由此可见,热爱会计、尽职尽责、团队合作以及终身学习等相关政治元素能够根据教育内容合理融入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中。例如,在教授品种法这一内容时,通过对学习任务单的了解和掌握,将小组作为单位展开品种法的实训,小组所有成员均需要承担对应任务与责任,从而达到团队协作,思政育人的最终目标。另外,教师应当让每个小组呈现自身实训成果,并针对错误成果或者问题展开探讨,以此寻找到错误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学生会认为是自身粗心大意而导致计算错误,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任何一个小错误均会使整个财务部门所有成果功亏一篑,更严重会让产品价格定位出现错误,对企业管理层作出科学决策产生不利影响。由此,教师应当及时告诫学生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以及荣誉感,要对自身工作尽心尽职、认真负责,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思政教育和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有机融合的作用,才可推动学生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这一课程具有的特殊性,对任职教师职业素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条件提出极高要求。在国家大力提倡“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成本会计任职教师不仅肩负教授专业知识的职责,还需承担作为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责任。由此对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要从教学资料、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将思政元素切入专业知识点,以期达到“以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从而为更好开展课堂教学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君.成本会计课堂教学改革方向探析[J].财会学习,2020(17):265-266.

[2]张爱辉.数字化时代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路径创新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4):293-294.

篇6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力强调,高校教师务必要把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用好,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达成协同效应[1-2]。2020年5月,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专注的是专业知识的内容传授,而忽略了在课堂教学中的利用思政元素育人的作用[3-4]。在目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重设口腔医学课堂教学,有机融入思政育人目标,完成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已成为口腔医学课堂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5-6]。本文以《口腔生物学》课堂教学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如何融入课堂教学,以及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及意义。

1修订教学大纲,重塑教学目标

《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各环节[7]。以往很多高校的教学大纲,主要是围绕专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来制定的,一般会忽视思政育人目标,在专业课与基础课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育人环节,设置育人目标,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育人目标三者有机融合,合理设置,形成有机的育人体系[8],将育人的思政内容有机的整合进课堂教学环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及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口腔医学人才是口腔医学的培养目标,在设置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将课堂教学内容的各级目标与育人目标一致,把育人目标细化的到课堂教学内容的章节中,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中,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实施。如《口腔生物学》中口腔生态系部分章节内容,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口腔生态系概念及组成,熟悉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了解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的作用;能力目标则通过对生态系宏观和微观的认识,培养学生从多维度多视角的去认知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育人目标则通过联系生态失衡造成的影响,倡导绿色生态平衡理念。

2打造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机融入思政育人元素

2.1改进策略,拓展路径与方法。高校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力拓展思政融入课程建设中的方法及路径,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9-10]。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课堂教学育人体系[11-12]。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广的进入课堂,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得到了极大丰富,学生学习的便捷性也越来越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在逐步提高。在此背景之下,借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策略,巧妙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其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及爱国情怀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的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和改进的。2.2创新组织形式,协同课程思政育人。随着现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都在改革的如火如荼,借此教学模式改革之际,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思政元素育人功能的同向同行,切实体现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13-14]。如今很多高校教师也都在努力探索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现在的高校课堂教学离不开现代化的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课程模式也是丰富多样,如精品资源共享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资源,将优秀的网络课程及网络短视频教学合理融入课堂教学;增加教学软件的辅助实现智慧课堂的教学,构建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增加研讨课及考察课的教学比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2.3设定过程思路,规范课堂流程。在常规课堂教学流程基础上,实施规范化教学流程,通过旧知引入回顾知识,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新知传授指导教学,结合应用巩固练习,知识归纳完成总结,课后思考拓展运用。建立规范化课堂教学体系,在规范化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挖掘和提炼思政育人元素,逐渐形成完善的思政元素资料库,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凝练形成规范的统一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育人元素及课程融入点,使规范的课堂教学体系及育人元素体系的有机双重融合统一,并通过完善配套建设形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进而推动课程思政的引领和示范作用[15-16]。2.4深入挖掘剖析,精准提炼育人元素。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细致梳理课堂内容,深入挖掘并提炼思政育人元素,将思政育人元素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既可提高专业课教师把握课程思政的能力,又可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从知识点挖掘素材,可以发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可以对科学问题的反思分析和经验教训,可以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也可以是学科发展历程、著名人物的故事、教师个人经历等等,都可以成为思政元素挖掘切入点。例如《口腔生物学》绪论引入中,我们可以通过口腔科医生的工作状态导入。再如《口腔生物学》微生物学部分,在讲到口腔细菌中的致龋菌时,口腔链球菌是必讲的细菌,其是唾液中的优势菌群,也是在龋齿形成过程中的主要菌群之一,是重点讲述内容。因为此处涉及的细菌较多,各类细菌的作用又不尽相同,学生学习记忆难度较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管能动性,提升学生科学钻研的浓厚兴趣,本人便结合自身主持的口腔链球菌的国自然基金项目,从科研选题到项目立项,到创新发现等环节过程中凝聚的点点滴滴,通过切身体会与学生探讨科研背后的故事。

3考核与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3.1思政育人目标纳入过程性考核。考核是教学的必要环节,是对教学成效的判断,对教学各环节起着有益的促进,以往期末考核以终结性考核为主,根据目前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的过程性评价有机融合是形成性考核的必然要求。将思政教育的考核目标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相统一,实现教学评价的一致性。课程形成性评价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反馈教师教学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效果,对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对学生理论素养和价值观念等深层次方面的综合考评体系,以达到口腔医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的标准是必要的。在设计过程考核时,可以将育人元素设计成有一定深度的考核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课堂思政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17-18]。例如,口腔微生物一章内容包括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牙菌斑及其生物膜、口腔正常菌丛、口腔生物膜疾病与微生物关系,通过本章内容学习,应了解口腔生态系影响因素,掌握牙菌斑生物膜概念,了解牙菌斑生物膜的结构及组成,了解生态平衡对维持口腔健康的作用,熟悉常见口腔微生物,了解不同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此部分考核内容除常规考核外,可以通过安排学生查阅资料、开展调研、小组讨论、总结汇报的形式进行过程性评价,结合上述基础知识组织学生查阅口腔生态学、口腔致病菌等相关资料,参与到临床专业教师开展的口腔流行性疾病调查,组织学生通过PBL分组讨论口腔微生物在龋齿形成中的作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实践能力等。3.2增加学习渠道,构建多样化过程评价体系。为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专业课或基础课课程性质不同,积极探索开拓多渠道多方式学习途径,利用相关网络课程资源,开展PBL小组讨论等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将期末理论试卷考核、实验考核、网络课程考核、实习调研、总结汇报、平时(PBL等讨论)考核等相结合,分别按照不同比值权重相加,全方位衡量学生学习效果。例如,我们在《口腔生物学》课程考核中,增加了过程性评价的不同环节。参与小组讨论项目占10%,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测评得出此项分值;观看老师指定的网络课程占10%,通过学习通可以实时查看学生观看进度;参加实习调研占10%等,增加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成绩,进而多方位多层次评价学生。

篇7

2014年起,上海市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强化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率先探索将德育“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逐步形成了“课程思政”理念,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实施德育的课程观、教育观和育人观。从国内研究来看,目前关于“课程思政”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何衡认为,“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融入所有课程的教学体系,也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所有课程(包括校本课程)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教育实践活动,强调的是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的不可分割性,是思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创新与突破。邱伟光的观点强调的是“课程思政”的内化作用与育人价值,提出“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将学科知识内化为德性,转化为精神内涵,转化为素质或能力,使之成为学生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综合而言,所谓“课程思政”,首先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教学的不可分割性,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其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类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全面融入各学科教学全过程,构建一种全员、全程、全课程思政育人格局。最后,要实现思政课程与各学科课程内容的协调统一、“同向同行”,形成课程教学的协同效应。因此,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性课程观,是一种多元化育人观,是一种创新性教育观。

二、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并强调“通过英语课程,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可以看出,英语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关注了英语课程思政内容,这也给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宏观指导,充分说明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中学英语课程的特殊性

作为语言课程,中学英语课程在其语言特点、内容、形式以及教法上都有着不同于语文的特殊性。首先,不同的语言有其鲜明的地域性和社会性,各种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英语课程标准也提出要“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因此,学习英语将会对学生的文化意识产生现实影响,比如,圣诞节(Christmas)、万圣节(Halloween)等西方传统节日习俗。其次,不同的语言有其不同的结构形式和语法形式,最明显的就是“符号性”的差别,即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言符号,比如,中文是表意文字,英文是表音文字。因此,学习英语和学习中文有其书写方式与语法习惯上的差异,表达方式的不同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最后,英语教材与中文教材的内容与形式不同,教学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教法和内容对学生思想与行为产生的影响就会不同。

(二)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层面。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演进,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使得多种政治思想与文化思潮相互交融、碰撞,这对于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中学生而言,既是一种成长的机会,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潮、消极观念的侵蚀,不但会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形成隐患。从这个意义上讲,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英语课程思政对于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第二,学校层面。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教育要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服务,“德育为先”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也就是说,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必须以“德育为先”,才能培养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才。中学英语课程同样承担着这一时代任务,为此,学校必须消除“重智育、轻德育”以及“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将落实中学英语课程思政作为中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力求达到“双育(德育和智育)合璧”的效果。第三,学生层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许多学生追求自我享受,缺乏远大目标和奋斗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意识和奉献精神。对智能化、信息化设备不能正确利用,而是沉迷于游戏,陷入不健康虚拟环境不能自拔,影响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甚至导致学生误入歧途。中学英语课程可以通过事例文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达到“以文化人”的思政教育效果。

(三)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第一,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近年来,“中国智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词频频出现在国际视野中,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融入全球化发展与参与全球化治理势在必行,这无疑需要更多具有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而且这些高素质外语人才还必须能担负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中华文化和促进国际交流的重任。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传播能力,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与世界意识,成为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时代需求。第二,英语课程教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功能。首先,英语教材内容选题广泛,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军事、自然环境、风土民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挖掘和提炼就能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其次,英语课程中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是实施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比如,通过播放经典原声英文电影进行思想情感教育,通过场景模拟进行交际礼仪、合作意识等人文教育,等等,这些都是实施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最后,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课,可以在听、说、读、写各环节融入思政教育,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三、实施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策略

课程思政强调的是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与课程教学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更加凸显课程教学全面育人的社会价值。基于此,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就必须以教材为依据,系统、全面规划课程思政内容;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显隐结合落实英语课程思政教育;以课程思政评价为导向,引领英语课程思政常态化实施;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夯实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基础。从而在内容、方式、实施、教研全方位构建高中英语思政教育生态。

(一)以教材为依据,系统、全面规划课程思政内容

高中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目标的灵魂。新编高中英语教材也开始从素材选取和内容整合上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追求,着力构建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与交际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英语课程思政内容。因此,教师应以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为依据,挖掘和提炼教材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结合英语课程教学的时间、内容、方式等节点,确定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实施步骤、形成教学方案。例如,选取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以“人与社会”为主题目标,归纳英语教材内容、确定教学方式、落实教育目标,具体规划如表1:

(二)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显隐结合落实英语课程思政教育

活动育人是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利用英语教学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将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在融入过程中要注重“显隐结合”,“显”就是把思政教育内容、方式明确化、具体化,旗帜鲜明地提出学生该做什么、如何做;“隐”就是把思政教育目标隐含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通过活动自我理解、自我觉醒、自我成长,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教授必修一Unit3Lesson2“Readingandthinking”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夺冠》片段,明确提出学习“女排精神”与树立“体育强国”的显性思政教育目标,让学生学会“女排精神”和“体育强国”的英文表述:“thefightingspiritoftheChinesewomen'svolleyballteam”“aleadingsportingnation”。其次,可以通过课文中开篇所运用的排比结构句式:“Asaplayer…Asacoach…Asaperson…”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传奇人物的多重成就与影响,增强情感冲击力。最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什么是女排精神?并简要阐述女排精神对自己的影响。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女排精神实质内涵的理解: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勇攀高峰。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形教育效果。

篇8

大学课程教育教学承载着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方向与科学定位,通过人文知识、科技技能及科学理论的课程学习和锻炼,可以培养大学生群体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者和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构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良好社会意识。面对新时期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仅有专业知识,没有服务国家、关心集体意识的大学生不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需要的人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强,且具有良好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大学生,是目前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体现。既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又有服务国家需求,把个人目标放在国家发展中去布局和设计成为当前及今后长时间内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化工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思政引入的必要性

大学实验课程教学需要放眼国际,不断改革创新,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2-4]。化工基础实验课程突出强调实践性和工程性,是继化工原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四大化学之后设置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化工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矿物加工及过程控制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内容涉及团队协作综合实验项目、设备正确安全操作验证实验项目、创新设计实验项目等,这些实验内容特别需要课程思政的提前融入,如服务大局、团队意识培养、安全规范操作意识强化、个人责任意识明确、严谨细致科学精神养成。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团队在授课过程十分注重将能力与素质培养贯穿始终,把课程思政与教育管理思维融入其中,从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建设、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实现有机衔接、协同一体,不断改革创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和保障。

2化工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思政的创新方法与运行策略

2.1建立化工基础实验指导教师教学团队,树立团队合作教育样板

建立化工基础实验指导教师教学团队是凸显课程思政的重要布局和顶层设计,一支坚强有力的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团队能够科学把握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发展方向和未来设计。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团队,包含了多名教授、副教授为主力,少量讲师补足,老、中、青梯队培养的队伍建设,强有力支撑了化工学科和专业发展。在实践中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团队采取根据实验项目分组的方式,建立八个师生团队,从实验预约、预习,到上课过程分工指导,再到实验结束答疑辅导,分工明确,人数随任务有机配合,实现扬长避短,查漏补缺,相得益彰的团队指导优异功效。同时,通过指导教师组建团队教学,也让学生看到,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化工基础实验教学中课程思政的高质量融入给学生树立了样板和示范。这样,上课时学生就会积极配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服务大局意识和团队价值观,毕业走向社会后,就会自觉站位社会主义国家大局需求和服务全局的献身精神。

2.2针对具体实验项目开展特色课程思政教学,安全教育润物无声

课程思政教学不是死的、僵化的内容,需要教学内容有机切入、无痕衔接和润物无声。针对具体实验项目开展特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化工基础实验指导教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把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政治需求巧妙融入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树立为国家民族富强而读书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如,在化工基础实验教学项目中有板框式机械压滤操作实验,针对部分实验设备需要用力压紧板框操作,经常会有同学不听老师课前指导与实验提醒,误将实验设备压滤机框架移动,出现压破脚的操作,取放安装板框时不小心掉落砸伤脚的操作,试验操作压力设计过大滤浆泄出污染环境及操作人员衣物,甚至损毁设备情况,还有丙酮吸收实验中带压操作与实验中丙酮溶液的吸收输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管控操作,这时适时引入或提前介入社会主义国家公共安全教育,把遵守实验室安全、实验安全操作和集体场所公共安全教育普及同学们,说明安全对于化工相关专业同学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安全操作,才有理想实现的可能;没有安全意识和安全规范操作,不仅无法学习知识、掌握本领,还可能破坏公共财物,甚至伤害自己、危及他人及公共安全。这样,学生面对危险结果,就会高度领会课程思政的安全教育要领与细节要求,学习掌握规范安全的实验操作,锤炼高素质实践能力,达到安全教育不是空口说教,而是润物无声,提高实验教育教学培养质量。

2.3创新小组化实验培养个人责任感,提高课程思政与主体教学内容有机衔接

小组化实验是目前化工基础实验教学的理想模式,组内同学具有不同分工和任务达成,协同配合开展实验。通过在小组化探索实验过程中不断创新,经历了小组人数6人组到4人组的三分之一核减提升、随机组合到男女生搭配优势互补协同改革、同班级实验小组到不同班级打乱建制自由组合、按照学号分组到学习成绩优劣生搭配的共进退团队组合模式等不同改革创新;在此不断教学改革过程中,及时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也创新课程思政伴随模式,在讲授实验主体内容和指导操作过程时,传授同学们团队小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当有的小组成员不认真学习和协同操作实验,指导老师及时加以提升,融汇课程思政教育的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大家、小集体与国家需求的辩证统一,强调民族大义和国家荣誉面前个人努力与个人牺牲的必要性、光荣性、正确性。例如“流体动力学综合实验项目”,根据实验项目特点要求操作过程团队4人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完成,包括1人监测协调实验整个进程,1人观察仪表指示值变化,保证在稳定条件下进行操作,1人操作及1人记录数据。产生不合数据、规律、现象时应及时集体讨论分析其原因,控制进程,防止意外,故实验需要大家共同操作协调完成。所以每次课程最初时段,教育学生一人关乎实验成败,引导明确个人责任意识,实现立德树人,思想引领。这些课程思政教育有力促进了实验项目学习与实验技能教学内容领会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对团队精神与组织协调的感悟。

2.4对标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教育国际化及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创新做细培养严谨科学精神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专业已经多次通过国家专业认证,化工基础实验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根据化工基础实验教育教学要求,实验教学过程还在不断改革创新,以提升实践教育国际化及标准化,同时,根据课程思政教育要求,引入技术过硬、政治合格的国家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化工基础实验单元操作中“离心泵特性测定”实验,因为是带电和带压力操作,容易出现安全隐患,针对性提出离心泵操作实验特殊注意事项,结合国际质量管理认证ISO14000仪器设备安全规范,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指导老师课前检查全覆盖)专业教材及化工专业认证相关部分具体国际标准要求。实验中要求严格遵守离心泵操作规程,经教师检查同意方可接通电路;操作过程中发生故障或意外问题必须按设备及仪表停车步骤停车,及时报告指导教师。在教师处理故障或意外问题时留意学习,观察分析问题并与老师探讨,以提高学习深度和防范今后意外。做完实验先将有关的水源、仪表、设备按顺序关闭,然后再切断电源,经教师检查水、电、气源确定关好方可离开实验室。细节教育决定了化工基础实验教育教学质量,这里融入了规范严谨科学意识的思政教育,操作不细致不规范可能出现安全事故,也影响实验顺利开展,而大学生人才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若缺乏规范和严谨意识,不仅影响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也影响国家建设,因此将家国情怀融于知识技能学习,加深学习过程规范性和严谨意识非常必要。

3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制度和规范保障

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建设。为实现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国矿业大学针对化工基础实验课程工程化实践特点,除了常规实验室管理要求外,融入了很多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人文建设的课程思政建设思维[12-15],如实验安全准入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课程思政内容质量标准等。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强化安全意识,严格主体责任,明确规范细节,强化爱自己、爱集体、爱国家的基本素养养成教育,引领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一体情怀,使大学生意识到人才培养过程离不开规范化管理,从而强化组织意识。实验课程规范建设至今,没有出过任何责任事故,有力保障了课程思政与实验教学技能培养双丰收的教学效果。构建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思政实验室文化与软环境建设。根据教育心理学及工程实践环节课程学习特点,具有人文氛围的软环境对于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良好铺垫。我们把先期学生实验实践、创新发展的竞赛图片,展示在实验室玻璃幕墙及实验走廊显著位置,在实验教学的课程思政环节随时融入或展开示范。近五年来,基于化工基础实验课程而获省部级及国家级奖项获奖人数多达300余人,所得奖项级别高、影响大,对实验室文化氛围营造及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带来明显促进,在先进同学激励下,每年基于化工基础实验的化工大赛都有大量同学参赛并获奖,有力促进和带动了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提升了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

篇9

关键词生物制药;药理学;课程思政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是对课程思政的科学概括和集中阐述。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新工科”专业课教学中,能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热爱度,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新工科”专业课教师所需要思考的问题[2-3]。

 

课题组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在常熟理工学院工科生物制药专业必修课药理学课程中,进行了初步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和实践,期望为“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1药理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药理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药理学主要内容具有多学科基础理论相互交叉、相互支撑的特点,核心任务是保障药物的安全、有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对医药文化、职业价值的认同感,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责任感,以及“是药三分毒”的药物使用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4]。

 

2药理学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和有机融入

 

课题组在查阅文献、深入一线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挖掘、整理思想政治教育点,确定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路径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旨在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2.1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中,结合药物的发展历程将科学家的故事导入课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科学自信。如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药物文献之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人类抗击疟疾做出突出贡献等。用这些案例激励学生汲取中华文化精髓,着力提升科研原创能力,未来在科技创新上不断突破。

 

2.2社会责任

 

以“辛伐他汀与伊曲酮康唑合用导致横纹肌溶解致人死亡”“抗生素滥用滋生超级细菌”等案例,激励学生增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社会责任感,只有不断学习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和学科前沿,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在实践中尽可能地减少药物对患者的伤害。

 

2.3法制观念

 

结合“”史料和关于的宣传视频、图片资料,让学生明白吗啡等特殊药品具有双重性,正确合理使用能解除患者的疼痛,但如果管理或使用不当,药品将变为。结合现代药品、的发展态势,呼吁广大学生提高对的警惕性,洁身自爱,远离。

 

2.4科学素养

 

以弗莱明发现革命性药物青霉素的例子,教育学生任何重大发现都是必然的偶然,这种偶然只留给有心人,唯有努力付出,才会有回报。用英国药学家亨奇和肯德尔发现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启发学生大胆创新,要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探索的精神。

 

2.5团队合作

 

以抗幽门螺杆菌药三联法或四联法使用杀灭幽门螺杆菌、头孢羟氨苄与藿香正气水合用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瑞格列奈与克拉霉素联用导致低血糖等例子,引导学生提升大局意识,培育协同作用、团队合作精神,尽量做到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统一。

 

2.6关爱生命

 

在药理学课程教学中,实验动物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应当对其有着敬畏的态度和感恩之心,善待动物,不虐待动物。将平等、尊重、关爱的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到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敬畏生命、学会感恩。

 

3药理学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的具体措施

 

3.1提升课程组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课题组教师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教学经验,但思政教学理念的积累不够,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内容引入的过渡显得生硬晦涩。课题组教师要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培训与交流,开阔视野,转变思想,强化“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理念和意识;积极争取教改项目来支撑课程思政教育,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水平,使药理学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通过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2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的顶层设计

 

课题组在进行教学大纲设计时,对照专业培养计划的相关毕业要求,修订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挖掘梳理教学内容中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有重点地精选一些教学内容,通过典型案例素材分析,合理整合课程理论和相关教育主题,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成效最大化。

 

3.3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创新授课形式,利用云班课、云平台进行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课前,教师融合思政元素的热点案例视频、外延知识链接等教学资源,内容更丰富、更生动形象,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寻找素材,加深对课程中思政元素的理解。课中,教师通过头脑风暴、轻直播/讨论、课堂表现等活动环节,在专业内容的背景交流中,结合相关典型案例进行思政教育的导入,教学互动更便捷、更灵活。课后,通过习题、考核和调查问卷,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掌握更直观,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4药理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成效

 

课题组对生物制药专业2018级本科生进行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网络问卷调查,92的学生认为药理学课程思政线上资源比较好,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90的学生认为药理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使他们收获甚多。将课程思政引入药理学课程,达到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的,丰富了药理学的教学内容,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了良好的学习风貌,提升了教学效果,并且推动了一部分同学的课外延伸学习。

 

5结语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思政教育,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必须同频共振,这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素质的良好教学形式,是新形势下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育人过程的重要途径。课题组药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还未完全成熟,在今后的实践探索中,将进一步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框架,并完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切实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张杰,邹洪涛.新工科核心素养培养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J].教育教学论坛,2019(8):60-62.

 

篇10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现阶段,我国在线教学的设计大多以知识、技能的记忆和理解为主,在交互性、活动性教学等方面比较薄弱,不利于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2]。因此,如何在线上教学中做好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出新时代符合国家需求的人才,成为教学工作者新的关注点。“新零售概论”是本科、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数字营销背景下的前沿课程。本文通过对“新零售概论”课程在线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探讨,力求借助在线教育的手段和思政教育,构建适应课程目标和要求的在线教学设计方案。

1“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1.1“新零售概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零售概论”课程是在我国新零售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具有时代感和实践性。目前,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教学内容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应用学生身处新零售的环境,已接触过许多新零售品牌企业,少部分学生在课外已经开始进行新零售方面的实习或兼职,例如开店、直播带货、微商等。但是课程教学还停留在理论讲解上,缺少实际操作的指导和改进。(2)传统教学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新零售的发展速度较快,课程知识、案例常处于更新的状态,而纸版教材等传统教学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3)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面对面的传统课堂多采用讲授法,比较枯燥、沉闷,学生容易出现精力不集中、走神、玩手机的现象。此时,教师如果继续按照教材体系逐一讲解课程内容,会导致课堂缺乏个性化和深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4)思政教育缺少系统的设计“新零售概论”课程除了传授与时俱进的知识外,也应传递时代使命和价值观,其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思政元素还有待挖掘和融入。

1.2“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针对“新零售概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在线教学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发挥二者的协同优势。(1)在线教学: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拓展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为教育行业带来了变革,尤其是自肺炎疫情暴发后,在线教学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教育手段的升级也给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课程通过在线教学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拓展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师生的互动性。(2)课程思政:新零售是传统零售的创新和数字化转型,覆盖线上线下融合经营、社交电商、短视频与直播带货、无人零售、零售科技等领域,它的诞生与发展必然蕴含着培育新型人才的思政内容。新零售的出现,带动了一批新的就业岗位,也对行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年群体是新零售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也正逐步成为我国消费市场上的主力军。我们期待这些年轻的从业者们不仅能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获得自己合理合法的收益,更要能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因此,本课程通过融入思政元素,加深学生对新零售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其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下合格的数字公民,激励其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对在“新零售概论”课程的在线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探讨,力求借助在线教育的手段和思政教育,探索出适应课程目标和要求的在线教学设计方案。

2“新零售概论”在线课程的思政目标和思政元素

2.1“新零售概论”在线课程的思政目标

无论是在线教学还是传统教学,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综合素质与能力[3]。依据上海杉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新版培养计划中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制定了“新零售概论”课程的思政目标: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操、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具备企业家潜质和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零售业管理人才,能适应数字中国建设的需要。

2.2“新零售概论”在线课程的思政元素

为适应在线教学,经过教学内容的提炼,课程切分为64个知识点,并根据知识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本课程的思政教育主要从政治教育(如爱国主义、道路自信、乡村振兴)、思想教育(如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创新教育(如创新精神)、职业教育(如经世济民、奋斗精神)、法治教育(如遵纪守法)五个层面出发,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期望实现相应的思政目标(见表1)。(1)政治教育从西方零售业变革到新零售崛起,中国零售业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迅速、举世瞩目,但也举步维艰。通过介绍中国零售发展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介绍数字化门店和物流业最后一公里难题时,自然地引入数字中国建设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的需要,期望他们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国家发展规划,热爱并服务自己的国家。(2)思想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公共生活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如移动电商、实体商场、无人超市、自动售货机等),对道德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列举无人商店、自助收银超市中少数消费者不文明购物行为,给学生个人的诚信、自律敲响警钟。在学习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零售时,引导学生关注不熟悉智能化设备或操作的老年群体,提高老年人在全渠道中的购物满意度,促使学生关心,关爱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增强仁爱之心。(3)创新教育新零售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着创新转型的内容、形态,在新零售行业中也诞生了一大批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创业企业,例如阿里巴巴、京东和苏宁。在介绍新零售的内涵、特征等基本知识时,让学生首先理解新零售“新”在何处。在实践环节,让学生自行分析并深入思考某个新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绘制该企业的商业模式画布,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4)职业教育新零售的经营理念以消费者为核心、以技术为驱动,推动消费升级。作为行业未来的年轻从业者,应当具有经世济民、胸怀天下的担当,具备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以消费者画像、消费者体验和零售科技的应用为切入点,分享欧莱雅、雅诗兰黛等优秀新零售品牌的人本营销理念和中国零售科技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激励其掌握专业前沿和先进技术,保持不懈的奋进精神,勇于担当,为消费者创造美好生活。(5)法治教育近年来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零售商业模式成为主流,但在发展中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采取虚假宣传、低价倾销、价格欺诈等不正当行为,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此,国家颁布了社区团购“九不得”、《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等条例来治理网络零售中的乱象。在“新零售概论”课堂上,要以企业实际发生的不法行为为例,给学生以警示,并将网络零售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思政内容融入课堂,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3“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设计

在线教学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传统教学”,而是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重塑传统教学内容、重构传统教学结构、再造传统教学流程、创新传统教学方法、重整教学评价,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3]。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助于思政教育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衔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那么,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呢?依据思政教学内容和目标,本课程梳理了以下在线教学设计的思路:

3.1优化教学过程

在线教学不拘泥于特定的教学时间,学生可以灵活地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完成学习。因此,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组织、监督以及个性化辅导。“新零售概论”课程在线教学主要划分为先导任务、观看在线课程、学生活动三个环节:首先,教师在线本讲学习任务,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或以思考题的方式导入课程。其次,再含有思政内容的教学视频,引导学生自主观看。最后,在课后布置学生完成知识与素养相结合的在线测验、实践作业、学生问答等活动,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

3.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2.1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微课教学法、案例式、项目驱动式、自主探究式、在线讨论等教学方法,来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中国新零售模式典型企业”这一内容时,采用案例式教学,引入张近东创立苏宁和苏宁构建智慧零售模式的案例,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了以消费者为中心和构建全渠道零售这两部分内容后,开展项目式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对老年群体进行调查,了解老年人“数字鸿沟”的问题,并对如何提升老年人全渠道购物的满意度和便利度提出对策。3.2.2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本课程除了运用在线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学习资源上传与下载、小测验、投票、在线讨论等手段,教师还创新性地使用例如线上新零售法律知识竞赛、云参观和云讲解无人零售实验室、新零售商业模式画布作品线上展览等方式,让学生成为在线课堂的主体,让思政教育深入学生的课余生活。

3.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在提供基本的在线教学资源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开放资源、时事热点,延伸教学内容。比如,在介绍中国零售发展史时,引入《上海零售百年》纪录片,让学生生动地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对于线上短视频与直播带货这一知识点,网络实时直播或者录播视频更是内容丰富、方便获取,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典型作为正面或反面案例,辅助知识点进行讲解。

3.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50%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的考核手段综合运用在线测试、资源查看、小组或个人作业、互动等形式,使在线课堂活跃起来。期末考试的形式以撰写论文、报告为主。在评价时,不仅要评价知识点理解的正误,还需要分别针对知识、能力和情感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明晰相应的考核内容,分配分值权重。

4结语

“新零售概论”课程利用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方式,初步探索出课程教学设计,使学生在领悟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成为新零售时代需要的人才。现阶段,本课程已完成融入思政元素的在线课程视频录制,建设了相应的电子讲义、课件、试题库、案例集、实践材料等资料库,未来将对应用的效果进行追踪和分析,做好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2020-06-01).t20200603_462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