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学年个人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6-03 21:36: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学生学年个人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医学生学年个人总结

篇1

大一一学年转瞬即逝,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聊大度过了一年,从一开始的军训,到开始慢慢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在到最后的复习周,都让我感受到大学与高中的不同之处。

刚刚进入这所学校时,满怀壮志,对所有的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于军训都是满怀期待的,但是,真正开始时,由于严格的宿舍管理以及较长时间的训练,还是让我感到非常的不适,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自己的心理上才开始能够接受,直到最后,在汇报演练时的那个敬礼,我才真正的感觉到,原来我已经是一个大学生了,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好多,我不仅要去学习,我还要参加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就这样,我在那次敬礼时眼角留下了眼泪,有对教官的不舍,有自己这么长时间军训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迷惑。军训结束后,我就真正的开始了大学的生活。

在学习方面,虽然对于这种新的学习模式,还是非常的不适应,想不想学习还要靠自己的意志力,没有人会管你,也没有老师来督促你,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没有任何的练习题需要去做,只需要做一下课后练习题,这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我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直到复习周考试时,我才了解到原来考试是需要背诵很多的内容的,我就自己去抓紧一切的时间去背,但是这仅仅是一些专业课的学习,对于英语,我还是那么束手无策,导致我的英语水平越来越差。对于各种实验课,因为好奇,我对于实验课有非常大的兴趣,平时对于校园的植物,也了解了很多。

在活动方面,在军训结束后,我积极加入了社会实践部,成为社会实践部的一名小干事,在这个部门中,我和我的同学积极筹备每一个活动,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作为主讲举办的那个活动,那是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着一些五年级的小朋友,我记得当时的我是那么的束手无策,特别的紧张,自己需要讲的内容也忘记了很多,再加上孩子们对于参加活动特别的积极活跃,声音也超级大,使得我的声音就被淹没过去了,虽然还是用力喊着,但是后排的同学还是听不清,有了这次的经验以后,我就会在讲课之前,提前问问后排的同学,我的声音是否可以听到。除此之外,我还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与自己的同学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

大一的生活过得很快,我也学到了太多的东西。这是我在以后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当然,在这一年中还是有很多的不足,我的作息时间比较的混乱,再加上没有进行体育锻炼,这使的我的身体素质很差,经常会感冒生病。不管怎样,我已经在大学里生活了一年了,对于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我来说。我还是进步了不少。还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信心。

篇2

记得唐朝魏征曾经说过:“水亦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对于我们学生会的人来说,只有全心全意为所有建工系的学生服务,代表广大建工系学生的最更本利益利益,如实地反映广大学生的意愿,真诚地与系领导、老师沟通和加强与学生的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并参与建工系学生的管理,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们建工系同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学生会所有成员的圣神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义务。还有,学生会要想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就需要明确自身职责,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要坚持工作务实与创新并举,要坚持自身建制的完善。

从刚开始进入学生会到现在,一路走来我并不是一路顺风的,遇到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险阻,但是现在想来,正是那些挫折磨练了我的意志,锻炼了我的品格。最终,充满斗志的我,克服了困难,也让我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让学生会的学长们刮目相看。

我刚开始进入学生会,是我们军训结束之后。经过几轮面试,我幸运的被建筑工程系团总支学生会学习部留用。接着,由于积极出席学生会例会,学习部例会,认真完成分配的各项任务。在我系学生会组织的各类大型活动中,比如: “建工杯”辩论赛,“风采杯”挑战主持人大赛,“新生杯”篮球赛,“建工杯”书画展,“中华美文”朗诵大赛等活动中,我积极地尽善尽美的完成我的本职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主动协助其他学生会同仁一起做好各项工作。在我们学习部举办的第二届“风采杯”挑战主持人大赛中,我们部的每个人都团结一致,积极肯干,甘于奉献,不怕苦,不怕累。力争办好这个活动,展现我部良好风貌。

掰开手指一算,从进学生会到现在已经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了。我觉得这三个多月的时间并没有虚度,相反我觉得过得很充实。

我现在就根据我在学生会几个月的亲身体会与感受,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加强学生会的建设(当然这只能代表我自己的看法)。

我出席了本学期学生会所有的例会,参加了学生会举办的所有活动与比赛,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有可喜的一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整合所有的问题来看,主要是我们没有相应的制度条令。我们虽然是一个学生组织,但既然作为一个组织我们就应该有属于适合它的制度条令,以此来约束规范所有学生会成员,保证我们学生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建全学生会制度。

我们都不难看出现阶段我们的所有学生会成员办事效率极低,对工作不能尽职尽责,在活动中尽瞎混。这些问题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透过问题的现象去看问题的本质所在。我认为建设学生会最重要的还是要形成一个专属于它的文化,我们学生会没有一个专属于它的文化。这个文化的存在一定要符合我们学生会的发展。我觉得一个专属文化就像一个人的信仰一样,可想而知,一个没有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我们学生会的发展将会失去动力,我们的成员将有可能缺乏主观能动力。这样长此以往的话,可能会严重制约我们学生会的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最终将制约整个学生会的消极散漫。所以,现在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正确的、向上学生会专属文化。

比如我们制定出适合于我们系学生会管理的制度条令,让它深深的印在我各成员的内心深处,让它约束、让它规范我们学生会所有成员的行为。还有我们所有的学生会成员要有信仰,而且,这个信仰能时刻调动每个人的工作情趣与工作积极性。

在这方面,我个人觉的校青协做的比较好。举个例子,青协通知6:10开会,他们的成员有一部分一定能做到提前半小时到指定地点,而且,他们开会从不点名,但几乎没有不到的,旷会的。这不是说他们的纪律有多严,而是他们的成员很自觉。当然,这与每个人的观念有联系。

为此,我建议我们有必要制定必要的制度条令,我们每个部之间应该多交流沟通,有必要开展如我们内部座谈之类的活动,这样我们内部就会有的了解与交流。无意间就能增强各部之间的团结。我们的工作、活动也就要本着“来自学生,服务学生”学生会宗旨和“团结、务实、进取、服务”的工作宗旨。但是,由于学生会是一个团体组织,同时也肩负着服务同学、管理学生,为老师分忧解难的重任,所以,我们必须在工作中有一定的工作准则,并将这种准则(就是之前所说的制度条令)变为我们学生会的一种专属文化,在工作中要切

实贯彻这种专属文化,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让学生会的工作做到最好。

根据我自己的观察、了解、总结,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贯彻好我们制定的相关制度及以下的准则,并致力形成这一种有利于学生会发展的专属文化。 平等性。在我们学生会工作中,应消除各部之间的界限,最好是能够做到“各部长把其他部成员当本部人员看待,各部成员把自己看作是属于整个学生会的,而不专属于其所在的部,我们是一个团队,要精诚合作”。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的部长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带动干事的工作;我们的每个学生会成员要把自己看作学生会的主人;因此,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者做好一切学生会工作。把学生会当作自己心血的结晶,其他部门的工作便是自己的工作,是我们学生会的工作。如果我们每个部,每个人都能以这样的心态工作,那么学生会的工作将会变得更有成效,我们的学生会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2、务实性。这应该是学生会的宗旨之一,当然我们也要把这种精神贯穿于各个部的工作中去。学生会的一切工作都不能脱离实际,任何工作都必须从实际出发。搞活动也应该如此,搞活动要从实际出发,搞得活动要搞有益于我们大学生生活的,要有意义的,不要组织任何对没有意义的活动。我们系会举办的各项活动须再完善,再改进。以此希望我们举办的活动能更上一层楼。

3、高效性与准确性。部门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在接到任务尽快地完成任务,信息调研部肩负传递信息的任务,所以,要运用信息时代的活动准则: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任务。在新闻资料收集、网页制作、照片上传及其他的工作中都要恪守这个准则,接到任务后要尽快地、高质量的完成。

4、增强团队意识。现在这个社会,团队精神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我们学生会内的各个部始终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各部间协作。内部人员的合作能够使工作更轻松、更愉快、更高效。

就如一场羽毛球双打比赛,队友之间合作、配合、默契的好坏都是影响比赛成败的关键,成功的双打比赛需要合作、需要配合,这样自然打出来的比赛就是最有看点赛事。所以,无论是任何时候任何工作我们都要有一种牢固团队的精神,在工作中要意识到我们自己就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意识到要与其他成员配合工作。

篇3

        临床见习是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桥梁,是医学生迈入临床的第一步,对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从业兴趣,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下一步的实习和进入临床工作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1,2]。因此,如何深化临床教学改革,加强临床教学管理,是提高临床教学和临床实习质量的保证。我院从2008年起对04级、05级、06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三个年级的见习同学,以“PDCA循环”管理方法为理论依据,将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运用到医学生的教学质量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一  PDCA在医学生临床见习教学管理中的实施

        1 教学管理计划(P)

        1.1 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每届学生来我院进行临床见习轮转前,医院教学管理部门(即科教部)都会与医学院分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年级老师进行详细的沟通,沟通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状况、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特长爱好等。通过了解,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整体情况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在日后的临床教学管理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

        1.2 师资培训

        临床带教老师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而且还要有较强责任心。总之,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们。我院采取科室主任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原则,择优上岗,其中负责科室临床带教工作的老师称之为科室学业指导老师,他的职责:全面、具体负责本专业临床轮转见、实习生的带教工作,指导、配合医疗小组的带教工作,查漏补缺,确保带教质量。

        科教部每年定期(每半年)为学业指导老师举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责介绍、如何上好各类课程(如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课、中班病例讨论课)、学生的考核和学业指导老师的考核等。除此之外,定期召开教研室会议,组织教学秘书对新上任的学业指导老师进行听课评估,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除此之外,医院每年会在全院范围磷选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定期送去国外知名医学院(如美国布朗大学医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交流。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有助于锻炼临床教师英语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临床教学技能,另一方面也为医学院的留学生教学做好师资储备。

篇4

1.1国外临床药学沟通能力的培养方式

国外医学和药学院校都非常重视培养医学生和药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通过开设人际交流系列课程,培养学生有关临床沟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例如,美国医学院协会1999年制订的医学生交流能力培养目标明确指出,第一、二学年,培养医学生在医学性接触时识别影响交流的人际和环境因素,熟悉医师的交流工作内容打好与交流工作内容有关的能力及策略基础;第三、四学年,学习如何处理临床实践中碰到的困难局面及话题,培养与家庭成员交流的技巧和策略,培养与医疗同行及医疗组其他成员的交流技巧和策略[2]。临床药师培养计划也将《与患者沟通》、《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作为药学教育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药师的临床沟通基本知识和技能[3]。比如,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交流过程,如何运用沟通技巧从患者及其家属那里获得有用信息,如何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妥善处理患者与医生观点不同时的矛盾并促使最终达到一致意见,如何妥善处理与其他医护人员之间的冲突等各种策略,使学生能清晰准确表达对不同患者情况实施药学服务的过程和结果。以应对患者的不满来说,RuthE等[4]编著的PharmacyStudentSurvivalGuide就提供了这么一个简单的案例:诺道夫先生正拿着处方在药房门口等候取药,忽然他嘟哝了一句:“处方上的药品这么贵,没准药师又赚了一笔。”你正在审核药方之际,听到这句抱怨的话,该做什么反应?教材提供了8种回应的方式:①评判型———您不该抱怨,诺道夫先生,这些药物有助于你身体康复。②安慰型———您不用担心,诺道夫先生,我肯定您会解决的。③探究型———您每月花的医药费用是多少?④泛化型———每个人有时都会有同感,或我自己看病也会有同感。⑤转移型———哦,您的处方药品马上就好。⑥建议型———您应该找一个更好的健康保险公司,能够支付处方药物费用的公司。⑦理解型———我很理解您对于医药费用太高的感受。⑧同情型———的确,试图支付所有的医药费和其他生活费肯定令人不开心。面对这些不同的回答方式,学生需要思考和分析每一种反应方式的特点,以及可能带给患者的感受。比如,对于评判型回答,言外之意患者不应该有这种想法和感受。安慰型出发点是好的,但也只是虚假的保证,通常是人们无话可说时候的反应。探究型通常会由一个问题引发额外的信息。不回应患者的话语,尽可能迅速转移话题,或者泛化患者的感受等,这些类型的信息反馈要么无视患者的感受,可能导致患者不愿再袒露自己的想法;要么会转移话题,偏离以患者为中心的主题。只有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患者的担心和抱怨,并分析判断造成这种不良情绪感的原因,才有利于培植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便于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药物服务。

1.2我国药学生缺乏临床沟通技能的培养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尚处于初步阶段,只有部分医学院校将这方面的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例如南京医科大学组织全国5家著名医药院校专家编写的全国第一部医患沟通方面的统编教材《医患沟通学》,并于当年首次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患沟通课程[4]。遗憾的是,高等药学专业则一直偏重于药品的实验研究与生产技术,忽视面向患者指导用药所需要的临床药学专业知识,很少将临床沟通知识作为独立的课程来开设,更谈不上注重沟通、信息给予及换位思考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药学高等教育的这种偏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药学生的执业素质和药师的药学服务水平。

1.3引入临床药学沟通课程,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有必要对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引入沟通技巧的培训内容,制定临床药学沟通能力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如何运用有效的沟通策略。比如,教师可以借鉴《卡尔加里-剑桥观察指南(Calgary-cambridgeObservationGuide)》的一些指标[5]作为药学专业临床沟通环节的培养方案。该指南是由SuzanneKurtz和JonathanSil-verman在1996年根据科学的心理学理论设计的,涉及7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71个三级指标,旨在为划定临床沟通能力的范围,给医学教育提供研究和开展临床沟通能力课程构建基础框架。观察指南的一级指标,包括开始谈话、收集患者信息、保证谈话的逻辑性、建立友好关系、解释病情和诊疗计划、结束谈话、回答患者问题等方面。在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选择某一部分指标作为教学大纲,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此来逐步培养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

2借助临床药学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建立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

2.1制定完善的临床药学沟通课程教学体系

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6],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三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每个领域有多个亚层,子类间具有层次性,学习过程由下层向上层发展,下层目标是上层目标的支撑,这样就使学习目标具有连续性和累积性。因此,临床沟通课程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的内容,建构系统连贯的教学框架。认知领域的教学是让学生熟悉标准化的临床信息和交流内容,掌握一些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影响患者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冲突的技巧和策略。交流技能要求学生对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教育程度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沟通方案,能够借助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清晰地叙述患者的情况,协调医患之间不同看法和观点分歧,与患者最终达到一致意见。情感领域则涉及学生的态度和情绪,让学生学会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能够利用交谈技巧让患者和家属接受和依从治疗方案,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参与的责任感。

2.2选择适合于临床药学沟通课程的教学方法

美国医学院协会对144所医学院校开展医学交流技能教学与评估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85.4%的院校采用讨论、观察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主要措施是小组讨论或研讨会、讲演、学生与模拟患者的交谈以及学生与真实患者交谈。所以,临床沟通课程的组织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模拟患者教学、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案例讨论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2.3案例教学对临床药学沟通能力的影响

考虑到目前高等药学院校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及师资力量,认为对于药学本科生的临床沟通培训,最好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将抽象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的临床沟通案例展示。例如,有患者家属要求停止使用抗生素,谈话从以下抱怨开始:“我不相信我的丈夫需要这样的治疗,这些抗生素纯粹是多余”,“你为什么不能制止医生滥用抗生素?”,“假如你是患者,你愿意这样生活吗?”,“难道你认为这是正确的?”作为临床药师,你如何记录你们的谈话内容,确切地说如何运用临床沟通课程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考虑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背景,你的谈话内容是否会涉及较多的医学术语?②哪种类型的信息反馈对解除他(她)的顾虑最为有效?③如何体现你对患者的关怀,即尊重他(她)的心理变化并给予治疗信心?当然,你还需要考虑如何撰写书面报告,如何向同事介绍病例,如何同医生商讨和制定治疗计划等。大体说来,临床沟通的案例教学旨在借助具体的情景再现,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诸如判断推理、引导话题和归纳总结等必要的临床沟通技巧,培植和提升学生应对药学服务实践的交流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顾及教学体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比如,除了讲解人际交流的一般原则,需要传授药学服务涉及的一些临床沟通基本技能,诸如尊重患者的隐私,恰当地使用倾听技巧,有效使用开放性问题充分获知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使用语言性和非语言性沟通技巧,与患者共同制定药学监护计划,协调患者和医生的分歧等。教师在授课时通过设问-讨论-总结的教学环节,有意引入一些典型的临床沟通具体案例,尽量包括病史收集、病情发展、协调医患矛盾、治疗计划以及与医疗小组内部沟通等内容,从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态度等不同角度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联系起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分阶段开设临床药学沟通的相关课程

对于药学专业临床沟通课程的开设,可以参考实践教学的模式,由专职教师和临床药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比如教师负责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有经验的临床药师负责见习或实习教学。至于学时和开设时间,认为最好是分年级分阶段进行,比如在大一、大二学年开设人际沟通学,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影响人际沟通的一般因素;大三学年开设临床心理学,使学生了解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特点,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和方法;等学生系统接触药学专业课程之后,大四上学期开设临床沟通学,强化药学服务的核心技巧,尤其是病史采集、问诊评估、应对患者质疑等过程,同时利用学期中间长假的机会,组织学生去医院药房或社会药店见习实践,充分利用医院教学优势使学生深刻体会“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准则。

3借鉴医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评估手段,建立药学生沟通能力的评价方式

3.1国内外关于临床沟通技能的培养要求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和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临床沟通技能培养和评价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2001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明确指出[7]:“医学院必须明确并在课程计划中安排适量的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和进行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在2003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及临床医学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应该达到具有有效与患者沟通的能力,2008年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医学生“应具有有效交流的能力”,强调了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3.2参照医学生的教育模式构建药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评价体系

近年来,国外开始关注对药学生临床沟通技能的研究,国内对于临床药师与患者沟通交流技能方面的研究报道也有一些,但评价体系尚不成熟。因此,可以参照医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教学经验,从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来指导和建立药学生的沟通能力的评价体系。比如,标准患者法[8]由经过标准化培训者扮演特定的患者角色,模拟症状、体征和情绪等特定医学问题,让学生在沟通中收集患者的病情,并且回答标准患者的提问,学生的沟通能力由标准患者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沟通能力的评价方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3],即通过模拟临床场景来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由于使用同一指标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增强了实际操作性。再如观察法,利用临床专家设计的图片和视听材料,要求学生找出关于情感状况的临床肢体语言信息,并对被观察者的沟通行为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以此来考察学生对沟通认知领域的掌握情况。

3.3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药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考核方式

借鉴国外药学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认为可以借用医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量表评价手段[9],建立药学生沟通能力的考核方式。比如,可以采用自评、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3种类型,采用“是与否”或者分数(如0~4分)来记录和评价行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临床药师和指导教师共同选择合适的素材,利用患者角色模拟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求学生釆集病史、整理资料和完成药历报告。如果教学设备完善,还可以在无老师监督下用录像机记录学生的问诊过程,再由2名教师根据录像带情况间接性地分析考评,这对沟通能力的考核更为客观真实。

篇5

二、国内医学教育的特点

我国根据高考成绩和填报志愿的不同,各个医学生就读的学年有所不同,有三年制高职专科、五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或者八年制本博连读。大专文凭的学生可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学习后可获得学士学位。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获得者可以继续学习,通过考试后,即可取得更高一级学位的医学研究生。目前,我国的医学专业学习年限长短不一。所以,对于短学制来说,由于时间有限,导致学生对人文社会、政治等素质类等学科的学习较少,使学生的发展空间被限制,即使通过更高一级的考试,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原有的学历水平。在我国的教育过程中,本科生由于专业思想不明确、自身定位不准、压力较多及受到临床带教教师的影响等,容易在实习期间出现不良情绪,影响实习效果,导致实习效果不好,不能达到实习的目的。临床实习生缺乏法律方面的知识,导致医疗纠纷事件发生频繁。毕业后,从业岗位类似,导致社会不公现象增加。

三、毕业后的医学教育

国外有一套完整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而且医院为年轻的住院医师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由于国外时间相对宽松,有自由的空间,使得住院医师可以随意安排自己的时间,每周有固定的时间进行大查房,由培训中的住院医师轮流完成,确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锻炼机会。例如,美国医学教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它们是连续的。住院医师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其培训时间有很大的区别,培训时间长的话,会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丰富,有明显的专业优势,确保医生这一行业拥有较高的质量。对比我国,虽然也有不少医院相应地开展了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训模式单一等。

四、总结和启示

篇6

作为“准医务人员”,医学生在完成医学教育之后,即将走上岗位,进入社会,亲身实地面对病患,面对诸多的社会敏感问题。而在医学教育阶段,医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医学技能,还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观、职业价值观、义利观,明确应秉承的医德理念,熟悉应遵守的医德规范。而这些观念的形成都离不开医学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生的职业教育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涉及课程为《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和《医患沟通学》,学时为35学时左右。课程安排多在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其中《医学伦理学》为主干课程。

从课程设置上,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课程都属于西方医学伦理学范畴,西方医学伦理学强调社会价值,对个人价值关注不够,强调他律,对自律关注不够,未能将医学与医德进行有机结合。更为关键的是,医学与哲学密不可分。中西方医学,医学伦理学的差异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中西方哲学的差异,比如元气论与原子论的差异,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立的差异,而基于哲学的这些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的差异也直接导致了中西医对疾病、自然、社会三者关联上认知的差异。中西医也因此各具特色,也各有自身的局限性。目前,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已成为独立发展的学科,在慢性病诊疗、亚健康、肿瘤诊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以西方医学伦理学为主,如果引入中国传统医德理念,发挥各自优势,充实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实施“中西医结合”,对当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必然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医德的主要内涵

1.医乃仁术为核心的价值观

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德的核心命题。最初见于《孟子·梁惠王上》“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随后,医乃仁术的观点得到了普遍的共识。在许多医学著作中,多有提及。如杨泉的《物理论》中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1]意为医生,如没有仁爱之心,则就不可托付于他。而在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更首次提出了医乃仁术的提法:“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仁术。”[2]医乃仁术的命题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即一个“仁”字。而在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的基本理念中,仁始终列在首位。医乃仁术的命题,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德对于医学目的和本质的看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医德主张医德与医术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体。仁是术的前提,而术是中性的。即医德是医术的前提,依靠医术来实现其宗旨和归宿,而医术是中性的,衡量医术的善恶标准是医德。

2.人命至重的生命观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生命是万物的本源,中国传统医德形成了“贵生”的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是最神圣,最宝贵的。《黄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3],意为天地万物,唯有人的生命最可贵。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4]中国传统医德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在行医理念中,体现出惜生的养生观,在行医的过程中,体现出对生命价值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对维护、提高生命价值的关注,对生命的敬畏构成了中国传统医德“人命至重”的生命观。

3.普同一等的医患观

普同一等的医患观首先是博爱,泛爱众,对待患者不应贵贱有别。如《后汉书方术列传》“仁爱不矜,虽贫贱斯养,必尽其心力。”[5]其次,一视同仁。治疗患者不应贵贱有别。治疗原则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而不应尽遣珍贵药材。如《肘后备急方》“周甘唐阮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6]在行医过程中,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学会换位思考。“我之有疾,望医之救我者如何?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利则利自淡矣。利心淡则良心现,斯畏心生”以及“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视彼之疾,举切吾身,药必用真,财无过望,推诚拯救,勿惮其劳,冥冥之中,自有神佑。”[7]

4.大医精诚的职业观

大医精诚,精即医术精通。孙思邈认为疾病的内在病因和外在症状千差万别,有时病因相同而体现不同的症状,有时相同的症状又有不同的病因。所以在具体的诊疗中,一定要通过诊脉来具体判断,然而病人有个体差异,诊脉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其中道理,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能明了。所以,孙思邈提出,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的研究医学资料,勤奋刻苦,孜孜不倦,而不能道听途说,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自以为掌握医学,如果那样,就是害了自己。“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4]大医精诚。诚在于诚心救人,重义轻利。孙思邈认为品德医术俱佳的医生行医,必定排除私心杂念,安定神志,对患者怀着同情慈悲之心,决心拯救大众的疾病之苦。“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4]不论患者贵贱,长幼,疏亲,智愚,都应一视同仁,能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推己及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4]行医不应以谋利为前提,而应秉承解除患者痛苦的思想。“所以医人不得侍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4]。

5.审慎行医的诊疗观

如前文所述,中国传统医学属于经验医学,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都要凭借行医者的经验。而疾病的表现千差万别,加上病人的个体差异,使得中国传统医学在疾病的诊断方面十分强调谨慎行医。孙思邈在

三、中国传统医德的主要特点和局限性

首先,从“医乃仁术”的核心命题可看出,中国传统医德强调医学与医术的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主张精良的医术来自于高尚的医德,两者密不可分。主张先有德后为医,正己为先,正物为后。

其次,中国传统医德理念从个体医疗实践出发,多见于医家的医学著作中。从医德与医术的关系,到修养医德的重要性,以及具体行医规范。这些具体的医德理念来自于具体的医学实践,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第三,中国传统医德理念重视医生职业道德的自律和修养。强调医生应在不断的医学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医德理念,强调自爱、自省、慎独。

最后,中国传统医德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美德规范性。如同儒家思想中近君子、远小人的思想,中国传统医德以“大医”为行为准则,主张大医精诚。

但不可否认,中国传统医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受到儒家思想“君子不器”的影响,对医疗技术的关注不够;从个体人格完善出发,对外部制度的约束关注不够;在医患模式上,对患者自关注不够;并且还受到历史、技术等方面的制约,有些方面有宿命、迷信等因素。

四、中国传统医德理念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医德理念,丰富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现有课程相结合,起到古为今用、优势互补的作用。当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主干课程为医学伦理学,主要内容为功利论,人权论,公益论。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而中国传统医德理念来自于具体的医学实践,有较强的实践性,具体到医德的自我修养,从医的行为规范,对今后医疗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次,在文化认同、心理认同上,中国传统医德理念更利于医学生理解、接受。中国传统医德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传承,已经融入到我们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文化的传承一定是建立在心理认同基础上的。中国传统医德理念也因此更利于医学生理解其内涵,接受其思想,进而将中国传统医德理念融入其职业观,职业道德中去。

第三,在医学人文方面,更有利于医学生加强人道主义精神。现代医学依赖医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医学人文。而中国传统医德理念强调人格追求和人文关怀,强调行医要有恻隐之心,推己及人,感同身受。这些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医德理念将有助于增加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

第四,在职业观方面,更有利于医学生树立仁心仁术、重义轻利的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行业也面临着经营体制的转换,在保持原有公益性的同时也需要增加市场收益,节约运营成本。由此而带来的医疗行业追逐利益,医德意识淡漠,医患矛盾增加等问题。中国传统医德理念倡导重义轻利,主张医学实践的动机和目的不应为追逐名利,而是通过医学实践起到自身道德修养,进而改善生活境界。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灌输中国传统医德关于义利的理念,可使医学生在进入工作以前,形成正确的义利观,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平衡义利的关系。

五、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实施“中西医结合”的建议

第一,建立以医学人文为基础,职业教育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在原有开设课程《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和《卫生法学》的基础上,增设《中外医学史》、《中国传统医德简述》等选修课程;第二,在医学生实习阶段,结合具体医学实践,加强中国传统医德理念的灌输。最后在校园文化方面,开办《中医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介绍中医医德、中医文化、中医名医。

可以预见,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医德理念,实施“中西医结合”,可以对当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起到加强促进作用。进而在医疗行业医德医风建设中起到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物理论.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12册[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1983:15.

[2]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204-213.

[3]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

[4]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1-2.

[5] 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6:1040-1041.

[6] 葛洪.肘后备急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

[7] 曾世荣.活幼心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7

清代医学家周学海着有《读医随笔》,总结了他长期以来研读医书、精研医理的心得体会。清代大医王孟英曾作《归砚录》,记录了他游医四方的经历。一百余年后,后学成蹊愿以上述两位先贤为榜样,每学医一月,辄录心得,名曰《学医随笔》。这篇文章既是对这一学年的总结收尾,又是学生笔记学医之路的开始。特立此存照,警戒自己,也愿得到诸位亲朋好友、老师同学的提醒、建议或批评——那将是我的荣幸!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用心阅读刘力红先生的《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这本书激起了我脑海里一波又一波浪潮。我希望把我的这些心得与大家分享,也是跟自己的内心探讨。

刘先生的老师李xx曾说:“中医开方实际上就是开时间。”时间,一个多么神秘的概念!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人类的时空观、宇宙观为之一变——时间不是再孤立的存在,它跟空间、物质和能量之间有很多联系。其实医学何尝停止过对时间的参悟呢?现代医学的胚胎学告诉我们,从一个受精卵到一个婴儿,其间的变化何等壮观!每到一个时间节点,从量变到质变的奇迹不断上演,令人连连感叹生命的壮美。当我们把时间段拉长一点,看看一个人的一生不也是如此吗?在不经意间,人生的轨迹也许就会悄然转变。难怪丰子恺先生的《渐》常读常新。

中医,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一个核心理念便是天人合一。人和天地宇宙是一个整体,这是铭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昼夜晨昏,春夏秋冬,阴阳不断变化,人的起居饮食等生活方式也要与之相适应,不然就会出问题。人体的阴阳不随时间协调运动,就会生病。为什么说道法自然呢?自然又是什么呢?我想要回答好上面的问题,就要多感悟时间,多思考时间。

提及时间,我有说不尽的想法。但择其要点,我就只想谈两个方面。第一,对时间的感觉是因人而异的,但从本质上来说,时间的长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同在一所大学学习,同样的课程,同样的老师,有的人一年收获了很多,有的人却在暗自悔恨。高考前一周,我们的班主任跟我们说,你们该休息了,好好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状态,你们要明白,即使再给你一年时间复习,到了下一年的高考前一天,你们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复习好。这是实话。人在时间面前就是这么脆弱无助。这是人性的弱点。

写到这里,半个小时已经过去,我的总结还没有写完。那么其他人在干什么呢?已经回家的同学在干什么呢?我周围倒是有很多同学开始了全天候的lol之旅。他们快乐吗?此时此刻,你快乐吗?

篇8

如何培养出符合基层需要的合格口腔医学人才是高职医学院校不可回避的问题,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系在深入行业基层调研的基础上,将精准医疗的理念与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教育相结合,开展三年制高职高专口腔医学精准医学教育改革研究,提出“河南口腔”的宏伟目标,现就口腔人才需求调研、职业能力、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基层口腔医疗人才的需求

1.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岗位职业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重点内容。本着精准医学教育的理念,为基层培养口腔医学专业人才,成就河南口腔的伟大梦想。我校口腔系经过基层调研,现将专业技术能力总结如下。

掌握口腔疾病的病史采集,口腔检查及病例书写

掌握牙体牙周以及口腔颌面部组织结构特点

掌握口腔及颌面部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原则和诊疗技术

掌握口腔常用材料性质和作用

掌握口腔常用药物的药理和应用

掌握口腔疾病与全身疾病的关系

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和体格检查的方法

掌握全身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掌握无菌术、心肺复苏等急救常识

掌握牙体牙髓、牙周、粘膜疾病的基本治疗方法

掌握牙齿拔除术,牙槽外科手术

掌握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常见的修复方式

2.创业能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在现阶段全国经济不景气,中国GDP增速首次突破了7%的大背景下,鼓励创新创业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毕业生能通过创新创业开辟一条新通道,在这个开放有规则的社会和市场里,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拓展自己的人生,获取更好的生活[1]。

二、口腔医学专业教学综合改革建设

1.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基础满足个体需求的课程设置

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一名医学毕业生是否具备从业资格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考试,是国家医师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口腔医学作为更具实践操作性的学科,其执业医师考试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实施十年后,2009 年考试大纲进行了修订,不仅增加了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同时评分标准也更加细化和规范。因此,我校口腔医学教育应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由专门研究执业医师考试的教师负责分析执业考试执考点以及权重分,并且以此重新定义教学课程标准以及各科以及理论实践技能的课时分配。两年课程根据需要进行优化组合,将综合英语纳入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制定的自身发展目标以及规划进行选择。同时适当增加解剖病理等医学基础课程的比例,为我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增设口腔设备学、口腔市场拓展与营销、河南各市文化集锦等课程为学生更好的了解口腔医疗行业现状、个人创业奠定基础。

2.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系结合本校以及河南省实际情况出发,在实习阶段,通过带教老师进行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使创业教育贯穿整个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医院以及门诊的运作管理当中,激励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并邀请国内外创业的成功人士,行业专家做创业方面的讲座。

3.教学模式方法的调整

篇9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成熟学制。我国在解放前后就出现了初中后五年制教育,后因而中断,1983年开始,原国家教委选择航空工业、机电工业和地震预测等行业进行五年制专科教育的试点工作。论文百事通在此基础上,1994年又分两批在18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试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医学院校培养治病救人的人才所具有的特殊性,我校作为医学类全国重点中专,经过慎重论证,从2000年开始招收五年制高职生。目的在于既避免三年制高职生专业稳定性和归属感差,又避免

三、四年制中专生知识结构单薄,医疗人文素质过于肤浅的弊病,以有利于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避免衔接中的学时损耗,有利于统筹安排实践训练环节,增加技能训练时间,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同时,由于学生人学年龄小(初中毕业),可塑性强,有利于职业意识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形成牢固的职业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专业稳定性和归属感。但问题也由此带来:五年制高职生,中专阶段和大专阶段同校。他们从人学到毕业,年龄一般处在16到20周岁之间,在这一时期,学生走过了从少年到青年、从未成年到成年、从不成熟到趋于成熟的生理和心理历程,这一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初步确立和定型,学生在学校的五年完成了人生历程中最为重要的转变和塑造。因此,其德育模式既不能沿袭三年制中专模式,也不能抄袭三年制高职模式,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德育模式就显得非常迫切。那么五年制高职应该如何来建立其德育管理模式呢?

笔者在担任医学院护理系辅导员时,探索了五年制高职生德育管理模式,想就此问题与同行商讨。

1“管”字模式

学生在校的前两年,采取严格管理为主的模式,靠严格规范的管理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阶段是生活的基础阶段,是“工程”莫基阶段,对学生今后各个时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目前,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当前医学生管理的模式太刻板,条条框框太多,严重束缚了学生手脚,很不利于自学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当抛弃。对此,笔者不能完全苟同。实践告诉我们,做为一个刚踏人医学院校门的学生来说,没有经过长期、系统、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身都无法管理,医学、护理管理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对学生实施“三严”管理。一是严格制度。根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制定出“学生一日常规”等制度,从学生的起居到各项学习与活动,从学生的仪表到举手投足,都制定了规范的标准和要求,使学生行有规、蹈有矩。二是严格训练。通过军训、卫生、劳动、文体活动、体育课、礼仪课等形式和活动,又专门请附属医院的优秀护士进行护士礼仪训练,强化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训练。进一步体会医疗行业的规范,使学生接触医疗的德育要求。三是严格监督。多年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严格扎实的检查和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为此,学校建立了领导干部值日组,学生处、团委管理人员值日组,学生会干部值日组;校园安保队、校园护绿队;文明监督岗“三组”、“两队”、“一岗”,形成了立体交叉的检管网络,做到了“一天一检查,一周一评比,一月一总结,一学期一表彰”。

但我们讲严格管理,并不是要把学生看“死,、管“死”,而是强调要通过必要的制度和措施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

2“转”字模式

学生在校的第三年,采取的是被动管理和主动管理混合管理的模式。在这一阶段要体现一个“转”字,转变思想观念,改革管理办法,促进德育管理由被动向主动过渡。随着学生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学生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参与组织和管理的欲望升高,学生已经不再习惯于“你说我做”式的管理,这时,教育者就应该审时度势地引导和训练学生不断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逐渐参与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活动中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随意性管理向目标性管理转变。改变学校活动随意、随时变化的做法,对系、班级的大小活动都制定出具体的目标,引导学生制定出个人长、中、短期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的座右铭,讨论人生规划,促进学生在目标鞭策激励下自觉进步。二是由管理者组织活动向学生组织活动转变。在班主任、辅导员“交权”的初期,不能一下子把手中的权利全部交给学生,导致学生的“消化不良”。最好的办法应当是先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组织活动锻炼能力。改变了大小活动,大小事情都由领导、教师、班主任包办的做法,把很多事情都放手让学生来做,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活动的组织。要把文艺晚会、基本功表演,纪念‘`5.12”护士节,体育比赛、辩论赛、演讲会等大型校级活动交给学生会各部或班级承办,班级也把很多大型活动和主题班会、周末文艺、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活动交给小组、宿舍或学生个人来组织,使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不断得到锻炼提高。三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它包含“三个改变”,”改变学生会干部任命制为竞争上岗制,改变班级干部选举制为全员轮流制,改变班组管理单一模式为多元并存的模式”,把集中在班主任、学生会、班委会手中的权力逐步下放到每个学生手中,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管理者,都从管理的过程中感受管理者的艰辛和增加自我管理的体验。

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阶段,是一个逐步转化的阶段,而且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作为教育者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从被动管理走向主动管理,绝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很难保证管理模式的顺利过渡。

3“导”字模式

学生在校的第四年,采取的是主动管理的模式。要引导学生摆脱被动管理的束缚,走自我发展之路。经过三年医学院生活,学生大部分已满十八周岁,生理、心理基本发育成熟,自控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接触社会的渴望日渐增强,素质教育对学生主动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对学生仍然采取简单的德育管理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自主性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德育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要把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当学习管理和活动的主角、当演员,教育者本身则要主动退到后场,当配角、当导演。这个阶段主要体现“三个尊重”。

一是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首先在学生升人四年级后,及时对学生进行“我是一名大学生”、“我是成年人”的意识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已经成人、已经成为大学生,让学生在增强荣誉感的同时,不忘对自身自勉、自省,不断提高对自我管理的要求。其次,逐步建立大专班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用人格的力量和环境的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组织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大专生的教育教学。再次要有意识把大专与中专生的学习区和生活区分离。最后是设立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的体制,建立一人担任多班班主任或者级部辅导员的制度,在学生会中设立大专生自治管理委员会,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二是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校按照省课程标准建立大专班课程体系,逐步增大选修课和本校课程的比重,‘’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考试课,增加考查课;减少‘难、偏、旧’的内容,增加‘易、新、专’的内容”,增加学生选择性学习的权利,更多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其次是应学生的要求,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上对教学进行改革,实现学科的讲课制为讲座制,请第一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的教授、专家讲授专题,扩展学生视野,一天一自习为一天多自习,考分制为学分制,同时做到‘’少一些知识的传授,多一些自学的指导;少一些死记硬背,多一些学问的探究;少一些亦步亦趋的模仿,多一些创造性的实践”,增大课堂容量,压缩教学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时间,一些研究的时间,一些动手操作的时间,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是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护理实训基地和学习场所,全天候开放了“实验室、计算机室、心理咨询室、图书馆、形体训练厅”“三室、一馆、一厅”,学生可以在自习和课余时间根据需要自行安排学习和活动。另外,学校还鼓励学生组织各种学术团体和活动沙龙,有目的引导学生自发组织学习研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新晨

4“联”字模式

篇10

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社会性的医学问题及医学的社会方面的问题,是人文教学中难度较大、比较难以理解和记忆的一门涉及面较广和整体性较强的学科。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社会医学从开始的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逐渐扩展成为所有医学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程[1]。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社会医学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如构建了社会医学网络课程、循证医学思想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主题教学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等。上述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有效的举措,但非预防医学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停留于表面,对社会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缺陷。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我国目前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无法比较准确地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加之社会实践环节的脱钩和对医疗体系本质的模糊认识,更不能提出改善卫生状况的“社会处方”。

有必要探索出新的适合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的社会医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用社会医学的思维和视角分析和处理健康与卫生问题,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近年来,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应新的医学发展的要求。

一、社会医学教学现状分析

国家卫生部于1980年发出了《关于加强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要求医学院校,开展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研工作[2]。此后一些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建立了社会医学教研室,并把社会医学纳入部分专业的教学计划。这是我国社会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目前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特别是地方医学院校并未在“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开设社会医学课程。或仅作为学年学分制医学院校有名而无实的任意选修课,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没有独立的社会医学教研室,无专任教师,以理论灌输为主,没有实习教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这远远不能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实现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和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3]。

课程教学存在偏差,将更多的精力花在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化。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较少运用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出现教师与学生交流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现象。

学生方面:教学中发现部分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可能是由于《社会医学》作为医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未引起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足够的重视,多数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只重视专业必修课,社会医学属于交叉学科,课程内容感觉与预防医学专业的有关,出现学生只关注期末考试,不注重平时课程学习的现象。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师忙于讲,学生疲于记,学生无暇思考,比较被动。

二、明确学习社会医学的任务,构建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

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大会发表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为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指出了新的方向,即要求医学生必须获得不仅对个人而且对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处理疾病的能力。因此,医学生必须了解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和健康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具备健康教育、卫生管理、社区卫生及预防医学的知识[2],[4]。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它要求医学生用新的医学思维观念思考解决医学问题,社会医学正是促进医学生思维转变的重要学科。各项社会卫生和保健制度改革,客观上要求医务人员掌握社会医学知识,注重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问题,运用多种医学手段加强防治工作。我国已实施的执业医师考试制度把社会医学作为一门考试课程,意味着对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加强社会医学教育的新要求[5]。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视野,应用网络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组织学生8~10人一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组长。

1.注重案例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开始一周之前,将即将要进行的案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对与案例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只有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学生才能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观点;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就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案例讨论小结。再分组讨论归纳意见,写出分析报告,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评。

2.社会医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

让学生分组查阅相关知识点领域文献,分小组,然后制作PPT并请3-5名同学做评委全班答辩打分。让学生们自己组织讲稿,自己讲课,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讲解,同学和老师打分点评,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形成适度竞争的学习状态,这样使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并且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习社会医学的兴趣[6]。

3.微课和QQ平台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1)微课的建设。目前高校教学面临的普遍难题是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他们在别无选择的、被逼无奈的甚至痛苦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远远没有得到发展。为此,应当结合学生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其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和沟通表达的能力,使其能自己发现问题,构思解决问题方案,归纳总结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这是学生踏入社会后应该具备的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老师说,学生听,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而弱化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微课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8―20分钟甚至更短的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短小精悍、使用方便、资源多样等优势,易于与现代的一些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实现在线自学和教师讲授,正在逐渐被普遍认可,符合微时代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实时、互动、高效的需求和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的特征。

(2)基于QQ空间平台支持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所谓的混合式学习是指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尤其是将面对面的课上教育方式与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方式结合。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作为一种多人系统,QQ空间具有极其强大的合作、互动与共享性。包括:日志、相册、留言板、主页等部分,可以实现以网络为基础的学习交流讨论和资源共享等。

4.建立“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程组教师鼓励学生课外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通过具体的科研实践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学习能力。同时,课程组教师积极参与和组织学生的课外实践小组活动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帮助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内容,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撰写研究和社会实践报告等方式,将课程教学从有限的课堂内的理论讲授延展到课外无限的社会实践活动中[7]。

四、改革考核方法,建立课程成绩综合考核体系

在教学考核方式上,改革终结式教学考核方式,增加教学过程的考核,改变了过去单纯以课程结束后的一次性卷面考试确定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突出和强调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强化过程性考核。改革只注重机械记忆的卷面考试形式,缺乏客观性、公正性,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绩。增加对实践课程的考核,增加学生案例讨论、小组学习、课堂互动的考核比重。课程成绩的构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其中平时成绩考核方法如下:出勤:占10%;平时作业:占20%;课堂互动:占10%。总之,引导学生自觉地加强实践能力的全面训练,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增进师生互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由单纯的知识记忆型的被动学习,转变成思考与探索问题的主动学习,以社会医学的大卫生观和新医学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和探讨社会卫生问题,能够将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医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动态,提高医学人文素养,成为站在更高起点上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尤华,彭志行,陆慧.Seminar教学法在社会医学教学实践中的尝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74-75.

[2]龚幼龙.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2.

[3]靳曙光,王月霞.关于地方高校医学类专业加强社会医学教学必要性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96-2097.

[4]耿庆茹,吴小桃,薛秦春,等.浅析社会医学与初级卫生保健的关系[J].医学与社会,2000,13(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