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1 11:54: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还是睡在床上,突然被几声“哩哩”的声音吵醒了。我赶紧起床,飞快地跑到后院,一看原来是,前段时间家里孵的小鸭子出生了。它长着一身毛茸茸黄色的羽毛,一个圆圆的头上长着一对像水晶般的眼睛,嘟着一张扁扁的小嘴,到处“哩哩”的乱叫。小鸭子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
过了一个多星期,我去后院看小鸭子,我一下子就任住了,没想到小鸭子的羽毛竟然变成灰色的了,声音也变成”嘎嘎"的声音了。我走过去对小鸭子说:“小鸭子,过来,过来,我喂点你吃东西。”小鸭子好像听懂我的话一样,它们一摇一摆向放食物的碗里走去。我马上往碗里放了一些小米,小鸭子津津有味地吃着食物,还抬头看看我,好像对我说:“谢谢你,小主人喂食物给我们吃。”
有一天,天上下起了大雨。我想到后院还有小鸭子呢,它可能会出事吧。我就拿了一把雨伞想给小鸭子躲雨,但我看到小鸭子正在雨中玩耍,我看它们玩得好开心,我就不打扰它们了。我回家就问奶奶:“小鸭子为什么时候不怕水啊?”奶奶说:“这是小鸭子的天性。”哦,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了。
小鸭子快点长大,我好想吃你的蛋啊。
一天中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上了一只可爱的小猫。它全身黄色,尾巴一翘一翘的,显得乖巧活泼,人见人爱。我一看见它,便想到我家去年丢失的“小黄”,叫声温和不刺耳,对任何人都投去友好的目光。可俗话说的好,“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个可恶的小偷偷走了我的“小黄”,至今我也没能找到它。所以,我又高兴又悲哀。
我每次上学都陪它玩一会儿,每次放学,它也会送我一程。就这样日复一日,我和小猫的感情也更加纯真、深厚。可有一天,悲剧同样发生了······
一天早上,我意外的发现,这只小猫死在了水沟边,那情景,真令人觉得惨不忍睹。“为什么它会死,为什么!为什么!”我对天长叹,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我的脸颊往下淌。
我恨那些残害小动物的人,他们让我失去了一朋友。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3
一个尾巴是黑色羽毛,它是哥哥巴巴。
一个尾巴是深绿色羽毛,它是弟弟比比。
它俩天生长的就非常美丽。它们身披褐色的“衣服”,穿着深黄色的“皮鞋”,带着火红的“皇冠”,是我心中最美丽的公鸡。
星期六时,我想起了语文老师的话:“……我们下个星期一要测试一、二单元……”于是我抛下了玩,拿起语文书仔仔细细地复习起来。
《荷花》这本书的作者是叶圣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是中国现代着名作家、教育家。我们三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课文《荷花》,就是选自这本书。
《荷花》这本书分为散文辑和小说辑。散文辑中主要介绍了人和物;而小说辑,则写了很多小故事。我很喜欢散文辑中的《我的侄儿》和《爬山虎的脚》这两篇文章,从《我的侄儿》中,叶圣陶先生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刚满三岁,正在学说话、学走路的可爱幼儿形象,我看了这篇文章,不禁想起我那天真调皮的小表弟,可我就没有细心观察,当然也不会写得这么详细、逼真。再说《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一种会攀爬的植物,我也看过,没发现有什么稀奇的,可作者却通过细致的观察,把爬山虎当成了一个可爱的小娃娃,生动准确地记录了它的生长过程,尤其是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动词:“触”、“巴”、“拉”、“贴”、“爬”,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正在努力向上生长的爬山虎。作者还写出了爬山虎叶子在不同生长阶段颜色的变化,从嫩红长成嫩绿,再长成鲜绿,使爬山虎这种植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看这本书,我觉得像在听故事。生活中,我们只要多观察,就能像叶圣陶先生一样,发现许多有趣的人、物,有意思的事。
江苏镇江润州区七里甸中心小学五年级:2012zyt
知道有一次。
那是我和妈妈吵架的一个晚上,妈妈因为我写的作文不好,说是要给我报补习班,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气不打一出来,我于是就和妈妈大吵了一架。生气的回到自己的房间,突然,一行字眼引起了我的注意,“农夫和蛇的故事”,我打小就喜欢童话故事,但是这不是个故事,这是读后感,但我还是执意的看了下去,“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好心的农夫,看见一只冻僵的蛇,于是就把蛇抱起来,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着蛇。。。。。。”但是有谁能想到,有谁又能猜到,等到蛇醒后,竟然把农夫咬了一口,农夫当时就死在白茫茫的雪地上,这让人非常气愤。
着使我联想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列子,还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农夫的这种精神,但是做好事也要看对象。
从此,我就对作文有了兴趣,而作文姐姐也值此成了我悲伤孤独是的好朋友。我没事就是喜欢把书拿来看看,渐渐的我的写作水平就有了起色,三年级下册,我的名字不再上“差”的字板上了,这让我倒也不习惯,但是这毕竟是好的现象。
读四年级的时候,我的作文成绩已经完全超乎了我的想象,我的作文经常被当范文朗诵,我也参加过不少的比赛,为此,我更是喜欢作文姐姐了。
在我悲伤的时候,有作文姐姐的陪伴,我自然是开心极了,在我忧愁的时候,有作文姐姐的陪伴,我自然我笑口常开,在我无聊的时候,有作文姐姐的陪伴,我自然是活泼天使。只要我的生活中,有作文姐姐的陪伴,我就会觉得比蜜甜。
如今我升初中了,作文姐姐更是经常在我的生活中出现,她还使我的语文成绩大幅度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102-03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理念的基本物化形式,是学生学习数学、教师教授数学的最基本蓝本,是联结“数学课程目标”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桥梁。相同的教材,由于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也是不同的,或多或少,或难或易。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那么,教师如何走进教材、活用教材,才能让教材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尝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通读整套教材,系统掌握知识,打好灵活使用教材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材无论是老教材(浙教版)、人教版实验教材还是新教材(2012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因此教师钻研教材时,从整体上把握处理好教材,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只有掌握了小学数学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就能为教师灵活使用教材打下夯实的基础。
比如“分数”这部分内容。我们先分析这个内容在小学阶段的知识分布情况。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分数”这个知识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是分散在三个学期的,分别是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五年级下册才完整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接触到《分数的加减》,六年级上册安排《分数的乘除》。诚然,学生三年级就认识了分数,开阔了视野。但是,作为一个认知系统,这样的结构安排是否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分数”知识呢?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发现,学生到了五年级再次学习分数时,已经将三年级的知识遗忘了一大部分了,教师就要帮学生纵向梳理一下三年级学到的“分数”的知识并且扩充分数意义,为接触假分数打下基础。因此,学习新知之前的复习能否发挥其作用,就要看教师钻研教材的程度了。教师教学之前的“前瞻”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准确了解前面学到什么程度,才能把握好新知的切入点,使学生的学习更顺利、更有效。
二、适当调整各单元知识间的顺序,便于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课标(2011版)》明确提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思考,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教学情况,认真思考合理的教学顺序,而不是被动依赖教材或某些规定。
例如在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去调整单元教学内容的顺序。上图是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目录,从目录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准备课之后的第二单元,教材就安排了“上下、前后、左右”这一“位置”的知识教学。在实验教材中这一内容安排一年级下册的,新教材把这个内容提前至一年级上册,编者可能考虑到“位置”的内容,在本册“认识图形”与“数的认识”教学中,起到基础支撑的作用。然而,编者可能没想到,新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得如此靠前,面对的学生是刚刚入学的新生,碰到了种种困难:首先是教材中涉及的字不认识,根本无法去阅读;其次,在课堂中,无法结合实际说出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因为面对刚入学1周左右的孩子,同学之间的沟通交往还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最后,配套的课堂作业本中,大量答案都需要汉字书写,给刚入学的他们带来莫大的困难。也给我们教师带来痛苦的纠结啊。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就提议下一届的一年级数学教师,要正视这个问题,把“位置”这一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后置,先进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在学习完第五单元的内容后,可进行“位置”内容的教学。这样的调整,就充分的考虑了学生的实际因素。
三、基于学生,创造性改变学习素材,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有效
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教材里安排的主题图、例题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但是,整体上的地区差异,个体上的认知差异都需要教师去思考、去创新。
比如在解读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商中间、末尾带零的除法》这节课时,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分别为:例5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例6教学商中间、末尾带零的除法计算。例5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西游记”中分西瓜的情境;例6教材选择的研究素材是用电数的计算。根据课程目标与教学计划,例5与例6应在同一节课内完成教学的。那么我就在思考,学生在同一节课的学习中,情景从神话色彩的故事中,一下子转入现实生活中的用电量的计算,课堂环节的转折急、情境的跳跃幅度大,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学习情绪上的落差,出现情境的副作用。因此,我在执教这个内容时,就对教学情境进行了创造性改变。
[片断]
在学生借助西游记的主题图学习并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时。
师:从刚才八戒分西瓜的活动中,我们获得什么数学知识呢?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师:你总结得很完整。接着,唐僧又让悟空又去摘了些桃子,要把这些桃子分给徒弟。这次,他让沙僧来分。
[课件再次出示唐僧师徒的对话。]
师: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309个桃子,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到几个?
师:你能帮沙僧算算每人分到几个桃子呢?请试试看。
生尝试计算。
从片断中可以看出,借助西游记中师徒分东西的这条情境主线,把例 5与例6两个知识点串连起来。教学例5时,运用了教材中呈现的主题图来引入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得0。延续前面已经创设好的情境,我将表格里的数据仍然用唐僧师徒四人的对话引出除法的计算。将3个月用电309千瓦时改变成师傅要给三个徒弟平均分309个桃子。这样创造性的改变情境,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同时,也进行了更加具体有效的数学思考。接着将被除数由309个桃子变成390个桃子,再次计算,学生就会对比出商的中间、末尾带零的除法的特点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的过程链接了两个知识点,可是学生并没有觉得困难,可见过渡是多么自然。
四、尊重教材,用活教材,充分展现学生的学
对教材加以创造性的使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材的重要地位。深入的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更好的用好教材。尊重教材,就要深刻体会到教材的安排意图,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与学生长期的接触中发现,他们认为语文书是用来读的,而数学书没什么好读的。恐怕连有的老师都还意识不到数学教材的价值所在。我们在教材里可以看到例题、练习,还有丰富的数学资料,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好习惯,学生会在阅读的同时得到更多锻炼,提高数学素养,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安排了我国古代数学问题《鸡兔同笼》,本节内容,教材中列举了多种解题方法,但是学生的思维却是无限的。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思路,稍强的学生可以将图转化为算式,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用到了方程解决问题,多种解法各有千秋,这就是给学生树立自信的一个良机。这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管是繁琐的方法,还是简便灵活的方法,都是学生思考的成果,学生感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解法。教材为师生提供了可以交流的素材,我们在已有答案的基础上继续思考,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无限延伸,这才是最好的使用教材。
一、关注书写内容变化
人教版教材从二年级下册第3课《笋芽儿》开始,出现了词语的学写,并在课后题中陆续出现了抄写句子的练习,到了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每篇精读课文都有抄写练习。
从字到词再到句段,随着年级的升高,抄写内容不断丰富,对学生抄写熟练程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应对这一变化,可以尝试运用以下三条策略。
(一)创新方法,训练笔画
练好笔画是写字的基础,然而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笔画练习是枯燥的。只有创新笔画训练,才能让学生趣味盎然地练好基本功。
如图所示,第一项为顺时针画圆,不仅训练手指,还为熟练书写“横折钩”“横钩”打下基础;第二项是逆时针画圆,同样训练手指,并为熟练书写“斜钩”“竖弯钩”“卧钩”做好铺垫;第三项为横摆,旨在训练手腕,便于练写“横画”;第四项则是竖拉,训练手指,为写好“竖画”做准备。“磨刀不误砍柴工”,四项内容每天各练一行,坚持下去就会发现学生的笔画书写更加规范,更加熟练。
(二)发现规律,练习结构
纵观一、二年级语文书中的写字内容,不难发现这样几条编排意图:其一,将同偏旁、同结构的字组合,便于学生发现和掌握书写规律;其二,即使是相同结构的字,教材也努力体现由易到难的顺序。
练习时,我们应该遵循教材的安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悟”出汉字的书写特点以及每个字各部分之间的搭配关系。下面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师:(出示“你、们、红、绿”四个字)观察,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你”和“们”的偏旁都是单立人,“红”和“绿”的偏旁都是绞丝旁。
师:真能干!再看看,四个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生: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师:是的,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左边和右边写得一样多吗?
生:不是的,左边要窄一点,右边宽一点。
师:真会观察,左边住的是瘦子,右边住的是胖子,我们写的时候也要注意左窄右宽。
师:大家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生(异口同声):绿。
师:“绿”的笔画比较多,咱们一起来写,好吗?(师范写,生练写,讲评)
师:其他三个字请同学们自己来练写。
上述案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对四个字的观察,发现左窄右宽结构的特点,再来指导练写其中的一个,而后请学生根据书写要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此外,左右结构的字有的左右相向(如:朗、划),有的左右相背(如:北、外),有的左右相随(如:羽、竹);上下结构的字有的下托上(如:寻、昌),有的上压下(如:整、您),有的上下不相让(如:桌、音)……都可以这样“由扶到放,以点带面”地来练习。
(三)走人语境,练写句子
在句子抄写过程中,部分学生是看一个字写一个字,写得很慢,而且一行字写得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很不整齐。进入三年级,学生写字不应该只关注孤立的字,而应逐渐由字词扩展到句子。练习时,应注重让学生读完一个句子,在心里默默记住,再写下来,写完一句话或一行字回头看看大小是否匀称。当然,一开始让学生记住整句话有困难,可以一步一步来,遇到长句子就半句半句地写,写着写着忘记了也可以再去看一眼。写字要走入语境,才能写出连贯又美观的字来,进而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良好习惯。
二、关注书写空间的变化
第一学段的书写以田字格为主,到了第二学段学生逐渐开始使用方格和横线抄。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有田字格的练字本上写的字比较规范,但一到其他作业本上,没有了格子,字就会写得大大小小、歪歪扭扭,很不好看。怎样让学生脱离了田字格,在不同的书写空间,也能把字写得规范、端正呢?
(一)巧用田字格
在写字练习中,如果只告诉学生依据横竖中线寻找起收笔,只要求笔画压住横竖中线,这种机械使用田字格的方法,会导致学生只见一斑,难窥全豹。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用田字格精确解析每一个汉字,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指导学生读帖。
师:用横竖中线去量量“肯”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横折钩的横是写在横中线上的。
师:这就说明,“肯”字是以横折钩中的横为中线上下对称的。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上面的“止”要写得紧凑些,下面的“月”可以舒展些。
师:是呀,写的时候要注意上紧下松。请大家在方格本中练写一个。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观察的着眼点是字本身,田字格仅仅是检测其观察的工具。如果学生通过练习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变书上的田字格为心中的田字格,顺利过渡到方格的书写。
(二)妙用“读字”法
所谓“读字”,就是在写字前对范字静默观察,细想体味,形成清晰印象,做到成字在胸,意在笔先。在巧用田字格的同时,还可以运用“读字五步法”来整体把握字形结构。下面以“批”字为例来具体说明:一读结构,“批”是左中右结构;二读大小,“批”字中间小,左右大,要紧凑:三读高低,“批”字中的三个部件,左边高个子,中间矮个子,右边中等个子:四读主笔,“批”的主笔画是竖弯钩:五读变化,“批”字没有特殊变化的笔画,但不要把中间的竖提写成竖弯钩。边默念边练写,能强化记忆,更能规范书写。
三、关注书写用笔的变化
学生升入三年级,就站在了由铅笔字向钢笔字过渡的关口,面对书写工具的变化,学生一般都会经历“盼望一畏惧一掌握”的过程。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要把握钢笔的书写特点。
(一)抓住心理,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把“能使用钢笔书写”作为一种奖励的手段,让学生分批开始使用钢笔书写作业。三年级上学期刚开学,笔者就提出了“铅笔字写得工整、漂亮,错误少的学生先使用钢笔”这一目标。两个月后,根据学生的作业表现,宣布3位学生可以率先使用钢笔。这既是一个示范,又能引起一种期待,其他学生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一个月后就有了第二批可以使用钢笔的4名学生……到了三年级下学期,当大部分学生都用钢笔书写的时候,个别态度不认真的学生也会迫切地改正不良习惯。
(二)针对特点,有效指导
在使用钢笔之后,一部分学生会出现畏惧情绪,因为钢笔与铅笔虽然都是硬笔,但在书写时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写错后又不易修改,因此,教师需要开展针对性的指导。
1.把握运笔方式
使用钢笔要掌握笔尖的方向,不能侧着写或反过来写,也不能像写铅笔字那样边写边转动笔杆。钢笔由于受笔尖的限制,只能写较小的字,所以运笔主要靠手指和手腕的力量。
2.掌握笔尖弹性
铅笔笔尖没有弹性,写出来的字笔画粗细比较均匀。钢笔笔尖有弹性,用力大小不同,写出来的字笔画粗细就不同。初用钢笔,要引导学生不要写得太重,一则可以轻松运笔,二来能保证纸面干净。在此基础上,要学着把主笔画写得相对粗重放开些,其他笔画相对细腻压缩些,使整个字重心稳定,精神饱满。
3.培养纠错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182-01
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稳把教材关、巧引阅读延伸、帮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为学生开拓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1 用好教材,夯实阅读基础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作为教师要明确我们课堂教学的任务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选入小学课本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但思想内涵极为丰厚,语言表达也极为灵动流畅。如在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书中就安排了六个主题:亲近自然、亲情与关爱、走进科学、意志品质、走近老舍、留影童年等。在备课时,首先需要教师真正进入文本,沉浸作者的心灵世界,触摸作者的心弦,引感的共鸣,与作者对话。这是基础,恰恰也是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课堂上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获,使大多数学生达到编者预定的目标;为了使学生能够融入文本,需要做哪些背景上的铺垫和情感上的沟通,这需要老师动一番脑筋。
如:冀教版三年级第六单元是文学单元――“安徒生和他的童话”,是三年级上册读书单元的延伸和拓展。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使学生对安徒生的童话有一个整体印象,了解其作品所反映出的“同情与关爱”的主题;并对作家安徒生有进一步地了解,触摸童话大师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学生对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并不陌生。从儿时的童话《海的女儿》,到现在的课文《丑小鸭》等,孩子们乐意阅读。老师通过导读、介绍、范读、搜集,在学生、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促成对话的实现,这是阅读教学是否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唯其如此,围绕文本的多维对话,在课堂上才能得以真正展开。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2 巧向课外延伸,开拓阅读教学新局面
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学生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恰似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以课本为基,超越课本,触类旁通,开发课外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投其所好,学生才会愿意去阅读,才容易在内心打开情感的闸门,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为145万字。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人爱好、兴趣、特长,让其自主选择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海量阅读。
在读物的选择上,还需要教师与家长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保持适度的沟通。中低年级的阅读要求,主要以教师与家长的选择为主,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在高年级,以学生的自主选择为主,辅以教师的推荐和家长的参考,在推荐和参考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选择,以免逆反心理的产生。而那些明智又聪明的父母,总会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兴趣点,找到诱导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这比一千遍一万遍的说教更加有效。
例如:小学生对小动物都有浓厚的兴趣,在农村很多孩子还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后,我将法布尔的《昆虫记》推荐给孩子阅读,并向学生介绍《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它融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身,这部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一度让学生和家长无比痴迷。通过阅读以读促写,学生对描写小动物的作文也上了不小的台阶。
3 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撷取阅读硕果
朱熹有一首《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学生提高阅读及写作水平,千万不能断了学生头脑里“活水”的来源。而这“活水”对学生而言,就是无拘无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生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如果适时采用适当的手段进行经常性地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可以创造出无限的美丽。如果说阅读教学激活了沉闷的语文教坛的话,那么想象式阅读教学则为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教科书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老师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 但目前很多教师往往注重如何把课讲得精彩,讲完后才让学生翻开课本,或是利用课本做练习,或总结布置作业时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这就忽视了对教科书最大限度的利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教材阅读,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学习价值势在必行。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教材阅读。
一、 读“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编排在整册书的最前面,共一面,是编者与孩子们的心灵对话,能引导、提示孩子们进行数学学习,并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进行提示,这种提示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应指导学生仔细读图和文字部分,点拨与之相关的要点。
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数学教科书“主编的话”开门见山地指出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第一,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是通向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当今,由于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数学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乃至娱乐中,数学的作用与日俱增。第二,数学使人聪明。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能使我们更合乎逻辑、更有条理、更严密、更精确、更深入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增强我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懂得并能运用数学,就意味着你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并对数学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善于归纳。巩固基础,注重运用,提高能力。开阔视野,自主学习,立足发展。这种对话是愉快的,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对他们后续的学习进行了方向性的指导。最后,还对本册书中涉及的各章节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类分析:“在这册书中,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由此拓展了研究问题的领域。‘整式的加减’让你认识含有字母的式子及其运算,从而体会从算术到代数的发展。‘一元一次方程’提供了重要的数学工具,用它能更好地变未知为已知。‘几何图形初步’带你进一步领略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科书编者的话就明显地分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是告诉孩子们这学期仍有新知识要学习,即:“在小学生活的最后一个学期里,我们仍然为你准备了许多新知识。”第二是告诉孩子们要对六年来的收获进行总结,即:“我们还将和你共同总结数学王国里的收获。”这样就在学生读这部分内容时就对本学期的学习有了大致的了解和心理上的准备。
因此,在开学伊始,首先就应带孩子们读“编者的话”,这是孩子们进入新学期学习的前提和准备,应该有效地指导他们阅读。
二、 读目录
《新华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目录的:“目录也叫目次,是书刊前后的篇目。”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教科书的目录就排在“编者的话”之后,共两面,清楚地把一学期所要学习的内容分单元呈现出来,包含单元序号,名称及页码。在指导阅读时,不仅要指导他们读一读有几个单元,各是什么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些单元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把这些内容归类到几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量与计量”、“y计与概率”、“数学思想方法”、“实践与综合应用”等。
如:三年级上册共有10个单元,其中属于“数与代数”内容的有:2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4单元――有余数的除法,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7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属于“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只有3单元――四边形;属于“量与计量”的内容有1单元――测量和5单元――时、分、秒;属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8单元――可能性;属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有9单元――数学广角;10单元是总复习是独立的总结内容。七年级上册共四个章节,其中第一章有理数、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都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则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其中“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是以“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等形式分散的编排于各章之中。
经过这样的分类,孩子们就对数学知识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可以从总体上了解一学期的学习内容,从而为进一步学习系统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学习时可以少一份茫然,多一份沉着。
三、 读教材主题图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数学教材的主题图内容帖近生活,主题突出,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的主题图有两种,一种是安排在一个单元开始,有1-2面的篇幅;另一种安排在每个例题中,为每个具体的例题所用。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有机地把图文结合起来,领会图意,发现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并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用好这两种主题图。
单元主题图主要是以生活场景的形式呈现,唤起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呈现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或者教学重点、难点,也有的是提出一个需要解诀的问题,引起思考。如: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变换》呈现了游乐园中的不同游乐项目,有摩天轮、转转椅、秋千、过山车,跷跷板等,这些游戏对于孩子们来说很熟悉,易于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同时把本单元学习的重、难点――旋转和平移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呈现在了孩子们的眼前,利于消除畏难情绪进一步进行学习;教师可引导孩子边观察边初步感知旋转与平移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例题主题图针对性比单元主题图强,为例题所要解诀的问题、学习的方法、概念等服务。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有效地收集相关的数学信息,为进一步学习例题打下基础。如:五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的例题主题图就呈现了分数产生过程,即在远古时期,人们用结绳计数的方法进行测量时,不能完整地进行出是几段,就产生了分数;在此基础上再复习用平均分的方法表示出分数,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分数产生的过程及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并为本课进一步建立分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单元主题图和例题主题图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依托的,有时两者合一,有时没有安排单元主题图,直接安排了例题主题图。教师应运用恰当的教学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诀问题”就把单元主题图和例题主题图合二为一,呈现了需要解诀问题的情境图,从而在一个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解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有的例题主题图与单元主题图的一部分,通过几个例题来解诀单元主题中呈现的问题。如: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单元主题图呈现了孩子们乘船去鸟岛的情景,在例 1和例2中添加了具体的数学信息,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诀具体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详细分析单元主题与例题主题的关系,在恰当的时机引导学习,以便发挥好每一幅图的的作用。
四、 读教材例题
《新华词典》是这样定义例题的,“例题是说明某一定理或定义时用作例子的问题。 阅读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掌握的解题方法、规范解题格式等都有益处。在阅读例题时,要指导学生有目的的看,带着问题思考。不仅要学习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思考方法;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大部分教师比较注重这部分内容的阅读和教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编者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因为编者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解诀问题的核心和要点。如:人教版一下P61例1,提出了两个数学问题:(1)数学书有多少本?(2)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一共有多少本?教学时要告别注重下面编者所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上面两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了“35+3”和“35+30”的计算方法后,还应从本质上理解区分3表示3个一,30表示3个十,因此在计算时3个一和5个一相加,3个十和3个十相加。经过这样的思考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解题方法的理解、掌握,更利于从本质上加以区分,印象更深。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读例题下面不同的学生所讲的不同思考过程和方法。这部分内容是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思考及方法多样化,阅读这部分内容利于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再进一步引导优化思考方法或是计算方法。如:三年级上册P27页“加减法的验算”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接着下面的图中就有5个小朋友讨论问题的过程,通过对话的方式呈现了三种不同的验算方法,这就把本节课所要掌握的方法全部呈现了出来,再一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易于理解、方便掌握的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易于让不同的学生学习掌握不同的方法。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读小结、公式,这样学生所思考解诀的问题、计算的方法或是概念等内容会更清晰、明了,从而实现用语言固化知识,便于记忆、掌握。如:人教版一下P35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后,有这样一句小结:“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一下P48、P49,学习“元角分”,总结出1元=10角,1角=10分。三上P36,学习“四边形”时,先观察再小结它的特点:“有四条边,有四个角”。
总之,教师引导学生读好例题中问题的提出、解诀问题的过程、方法,并进行小结,这样不仅利于学生观察、思考、解题能力的形成,更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及建构起相应的数学模型,有条理的学习数学。
五、 读教科书中的辅助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编写教材时“可以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人教版教科书中安排了“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数学游戏”和“动脑筋”四个不同的版块。这四个版块的内容是对教学主要内容的有有益补充,但是却因为不是考试内容,最容易被老师们忽视。
“你知道吗?”这一版块的内容是补充数学史的相关知识或是课内知识拓展的内容。如:三下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中首先“认识小数”,认识的练习后就安排了一个“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是怎样表示小数和西方最早使用小数点的数学家是谁等内容。五下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学习了用通分的方法找最小公倍数后,安排的“你知道吗?”就介绍了求最小公倍数的另一种方法――分解质因数,以此作为求最小公倍数方法的拓展。
“生活中的数(学)”主要呈现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的例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目的是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的关注,教师应引Ш⒆用亲邢冈亩粒引导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观察、收集、处理相关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如:四下第七单元“统计”学习了折线统计图之后,“生活中的数学”呈现了北京市非典疫情新增确诊病例统计图,并提出思考问题: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由此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看懂非典疫情的信息并预测趋势,同时告诉孩子们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要学会用自己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解读。
“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给孩子们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实践所学内容的方法或是学习、验证数学领域的相关知识等。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内容让指导孩子们换种方法进行学习、练习,换个角度学习数学、掌握方法。如:三下第二单元学习完笔算除法,就安排了一个数学游戏,教孩子们抽取0――9中的任意四张,编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求出商和余数,并记下得分,比谁的分数先到20分。这样就把枯燥的计算练习变成了游戏的形式,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游戏不仅喜欢玩,而且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孩子们也学会了一种新的练习形式。四上学习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后安排的数学游戏内容就是相关数学领域中有趣的“莫比乌斯带”,孩子们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再自己动手做一做,不仅能开拓眼界,还能体会到数学的妙用。
“动脑筋”是对课内所学知识的变形、加深或是课外领域的拓展,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逆向思维等能力或是解诀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用好这部分内容,不仅要仔细读,更了认真思考,讨论解诀的思路和方法。如:一下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时,安排了这样的动脑筋内容:把21、22、23、24、25、26、27、28、29这九个数填入 里,使横行、竖行和斜行上三个数相加都等于75。这样可以在学生掌握计算规则的同时,发现在和相等的情况下,几个加数之间的关系。三下114页,总复习中安排的动脑筋是让孩子把一个不规则图形剪下拼成一个正方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及变势思维。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应树立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教材阅读的意识,充分把握好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进行教材阅读,读“编者的话”、“目录”做到心中有数;读“主题图”、“教材例题”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固化所学内容;读“教学辅助内容”开拓视野、拓展思维。
参考文献
在教学中,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课文较长,课时又少。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怎样求得课堂教学的短时高效呢?经过和教师们的研讨,我们明确,要从提质增效的角度出发,克服面面俱到、求全求细、蜻蜓点水式的常规教学。对于每篇课文的教学,我们要大胆取舍,选择好切入的角度,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突出特点,真正实现减负增效。长文短教势在必行,在这里,我想从以下两方面来说。
(一)抓重点句品读法
小学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文质兼美,课文中的点睛之笔,能起到深化课文主旨,升华人物情感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领学生抓住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去细细品读用词之准、仔细揣摩写法之妙,久而久之,就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面五星红旗》一文中第10小节:“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这句话具体写出“我”爱国旗胜于爱自己的生命,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研读,从中感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由此引出了文章结尾一句,深化了主题:我的所作所为受到了外国面包店老板的尊敬,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这样一来,教路、学路清晰,重点突出,给学生的印象也深刻。
(二)抓中心句辐射法
小学教材中很多课文的中心句特别明确,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紧紧围绕中心句引导学生展开研读,不但能引领学生品读出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还应引导学生揣摩出“是怎样写”的。这样就能很好地做到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的有机结合。
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开天地》。学生预习后找出中心句:“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然后围绕这一句找出关键词――创造:由此引出问:①是怎样开始他的创造之路的?②献身后他的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做者是怎样写出这些变化的?这样便产生了由感悟中心、品读内容、深化主题的教学思路,减缓了理解坡度,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以上是我对长文短教的两点看法,当然了,也许还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
二、精心设计求高效
(一)精心设计导语,让教学兴趣盎然
对于每一堂课来说,简洁、妙趣横生的导入为一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入语的设计一般可有以下几种方式。
1.开门见山法,即上课伊始教师直接导入新课,减少迂回。这样的导入一般适用于学生熟悉的课文材料或学生有充分预习基础的课文教学。
2.谈话导入法,即上课前教师可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进行谈话。如《掌声》一课的教学时,我们可引导学生回忆:你在什么时候获得过掌声?因为什么事而获得掌声?你曾因为什么给过别人掌声?由此引出: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掌声是送给谁的?为什么?
3.故事导入法,即上课前由教师或安排优秀学生准备好所要讲的故事。上课伊始,就开始生动有趣地讲起这个故事,故事可以讲完,也可以讲到悬念处戛然而止,然后马上引导学生去探究课文。小学生都喜爱听故事,所以故事导入法对于那些故事性强,引人入胜的文章很适用。
导入语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它能使一节课充满情趣和活力,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伊始就处于活跃的状态,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导入语的设计既要注意它的抒情性、新颖性、简洁性,也要因文而异,注意贴切、自然,切忌喧宾夺主或画蛇添足。总之,导入是一种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有心,要用心。
(二)精心设计探究问题,让教学富有实效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探究,真正实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这一核心问题的设计,教师要在深入研读教材、充分了解单元教学重点、认真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力争做到一课一得,课课有收获。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们就可以结合课题,引导学生围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是富饶的?”来进行探究品读。又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我们可结合重点句“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来设计探究的问题:“课文是怎样写出‘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样就由引导学生“感悟内容”走向“揣摩写法”。
(三)抓住想象空间,让思维生花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细节描写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升华。如在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我抓住课文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大胆设想:“当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钻石涌出了一股清泉后又会有怎样的奇迹发生?”这样做无疑就培养了学生想象的能力。这个问题出示后,孩子们个个陷入了沉思之中,片刻,他们纷纷举起了小手,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新奇的想法。
三、以读为本求高效
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以读为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读通、读熟、读懂课文。要把“正确、流利”做为保底工程,要求全员达标。把“有感情朗读”做为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充分的感悟之后,再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扎实达成。
比如,在《开天地》中“关于身体变化的部分”,这一段话我分两次出示给学生:第一次出示我用两种颜色的字体,是教师问学生回答的形式来读;第二次出示,我采用了三种样色的字体,把红色字体的献给男同学,绿色字体的献给女同学,蓝色字体的留给我自己。师生合作朗读共同感受这段文字的美妙。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朗读,不但能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还能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锻炼朗读能力,让学生在师生合作中,心灵相通,情感共鸣。每个学年之初,我都抓住“读”的指导不放松。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学生的朗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许多学生一开口就是纯正的普通话;一朗读,就能声情并茂。本学期我班推荐的两位同学,在总校举办的朗读比赛中,“语惊四座”,一举夺魁。听着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又是一种何等美妙的享受!
四、自主预习求高效
为了真正实现“先学后教”“学生不学就不开讲”这一目标,做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好习惯,掌握预习的好方法。这里我只就低年级预习能力的培养――“四读法”做一下简单介绍:
1.初读课文,要求标出自然段序号,借助拼音读全文,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可以请教学习伙伴。这一环节要求达到:正确朗读课文。
2.再读课文,要求读完文章后,在文中圈出生字,把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这一环节要求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三读课文,要求第三次读完文章后,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这一环节要求达到:读懂课文。
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前奏。哪怕是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也要尽快帮助他们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否则课堂效率会事倍功半。预习过课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会有困惑。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至关重要。
实践二:预习小报,一个有意思的微课题
一位教师在进行“引导学生主动预习”的微课题研究中,进行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尝试,她尝试让学生自主出一张预习小报。所谓的小报,真的很小,大小只有语文书的一半。她给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是按“读读、想想、问问”这三步来自主预习课文,然后把预习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果真,一些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他们自己会把小报分为“好词语”“好句子”“我
读懂了”“我是小问号”四个部分,有的甚至还开辟了家长留言
版面。
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对新课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低年级语文教材具有内容生动形象、语言丰富、情感性强的特点,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能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坚持课前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课前预习的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自主探究解决,自主探究使得学习的乐趣增加,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对于未能解决的问题,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听课的效率。预习是课堂学习前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的过程,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会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加充分,更加深刻,更加有效。
实践三:预习误区,影响预习质量的因素
1.教师认为只要布置了预习作业即可。
一位教师每天都布置预习作业,但要求只是简单的一条:预习课文,读熟读顺。针对这样一条经常性的没有变化的预习作业,大部分学生常常熟视无睹,认为可做可不做。所以,第二天上课,这位教师还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文的读通读顺与梳理释疑。
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本人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对预习作业的设计缺乏研究,对学生预习作业的质量不够重视,缺乏检查指导,督促落实的方法也不到位。如此种种,教师将预习作为一项可有可无的作业轻描淡写地布置,造成了学生对此项作业的懈怠。
2.学生认为只要完成了作业即可。
小唐同学学习十分刻苦,每天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预习作业。完成预习作业以后,还要腾出时间来完成父母额外布置的其他练习题,每天都要忙到九点多才睡觉,有时甚至更晚。孩子明明学习很认真,回到家后把全部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还做了那么多的课外题,为什么学习成绩没有提升,有时甚至还出现下滑的现象呢?家长为此很是焦虑。
这是由于小学生对预习缺乏全面的认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预习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造成的。曾经有人在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班上做过调查:全班45人中,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两遍课文”这样简单的预习作业的学生只有8人,仅占全班人数的17.8%。大多数学生即使做了预习,基本上也就是完成词语部分,而对有思考价值的、需要动脑思索探究的问题则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课堂上听老师来分析讲解。
3.家长认为口头的作业可做可不做。
在小学阶段,家长都比较关注孩子的学习,很多家长每天晚上还会抽出时间来检查孩子的作业,但往往只会检查“笔头”之类的“硬作业”,认为老师布置的口头作业可做可不做,把这类的“软作业”丢在一边,使得孩子的预习浮光掠影,更有甚者不读也不思。
另外,现实的客观环境,也给学生预习作业的完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是学生课外作业过多,且都有“硬指标”,学生感到力不从心,便把有一定弹性要求的预习作业当成了“软任务”。二是受网络、游戏、电视的影响,再加上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挤占了学生预习的时间。
实践四:讲述预习,为了自主预习的有效
下面是笔者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进行的自主预习一课的教学片段。
1.谈话引入。
师:新学期,新的一轮学习又将开始。古人说:“温故而知新。”老师想请大家回忆一下,在过去的时间里你养成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纷纷举手回答,师适时点拨鼓励。)
师:大家说得真好。这些好习惯就像一块块基石,基石越多越稳,你人生的大厦就会建得越高越牢。今天,我们又将为这大厦再增添一块新的基石,那就是“自主预习”。
2.说说预习要求。
师: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怎样进行预习呢?请大家把书打开,看第1幅图。
(师指名读第1幅“预习要求”图)
师: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大家听一听,我与这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
(师将“自读”“自学”两词读得重一点,强调“自读”“自学”。)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吗?开动你们的小脑筋想一想。
生(思索讨论后):老师是想告诉我们,预习要自己去读,自己去学。
3.夸夸图上的同学。
师:(出示第1~3页的挂图)图上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已学会了预习。瞧,他们预习得多认真啊!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图,夸夸这些图上的同学。
(生仔细观察图画,讨论后举手发言。)
生1:我来夸夸第1页第2幅图上的小朋友,全班同学正在认真地自读课文。每一个小朋友都读得那么投入。
生2:我夸这幅,(指着第2页第2幅交流图)这些同学在分组交流自己的预习呢,我想他们一定谈得很热烈。
生3:我要夸夸这位小朋友,(指第2页第2幅上的小图)她一边读书,一边还在课文上做着记号。她让我明白了,预习不但要动脑,也要动笔。
……
4.比比谁已会预习。
师:刚才大家都夸了图上的同学,也更清楚地知道了该怎样去预习。现在,老师就想展开一项预习比赛,看看谁已经学会了预习。请大家翻到第1课《长城和运河》。
(回顾“预习要求”,开展小组间预习比赛。师巡回指导。
以小组间比赛读的形式检查预习效果。师相机指出:遇到不懂的字词,可问字典、问同学、问老师。)
5.总结延伸。
师:通过刚才的预习比赛,老师看到同学们在课堂上已学会了预习。但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预习作业大多还应在课外完成。请同学们再看看第3页下面的大图和小图,说说你想在课外怎样进行预习。
(生看图感悟后纷纷回答)
师:自主预习是一种很好的习惯。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当你养成自读、自学的习惯后你就会发现学习十分轻松,充满了乐趣。所以,赶快把这块习惯基石加入你大厦的地基中吧!别忘了,它叫――(师指课题,生齐读:自主预习。)
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习惯和经验,既遵循了习惯要“抓反复、反复抓”的规律,又把学生领进了新的习惯殿堂,给学生注入了学习的活力。我们知道,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就是通过“说说预习的要求”“夸夸图上的同学”等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观察、主动交流,帮助学生储存和建构一定数量的“相似块”,又以“比比谁已会预习”这一创造性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内化”。“总结延伸”更体现了教者关注全程的良好意识,不仅关注课内,而且关注课外;不仅关注现在,而且关注将来。因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会终身受益,让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多历练应是重中之重。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而学会预习课文,就是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如果能自觉地充分地去预习课文,学习课文时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发现,就会自觉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播种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