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0 10:26: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B.铜
C.氯气
D.氨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电离出的物质属于酸
B.盐类物质中一定含有金属离子
C.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物质叫做电解质
D.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不同
3.下列有关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B.氧化剂在化学反应中一定被氧化
C.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D.摩尔质量相同的物质其摩尔体积一定相同
4.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下冰、铁、冰水
B.烧碱、液态氧、氯水
C.生石灰、白磷、熟石灰 D.黄铜、氮气、胆矾
5.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用表示的是()。
6.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向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B.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C.向溶液中通入足量
D.向稀硫酸中加入铁粉:
7.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向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
B.向溶液中滴入溶液至恰好使反应完全:
C.向溶液中通入过量
D.向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8.下列各组离子在给定的条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A.pH值=l的溶液中:
B.有存在的溶液中:
C.有存在的强酸性溶液中:
D.含大量的溶液中:
9.甲、乙、丙、丁四种易溶于水的物质分别由的不同阳离子和阴离子各一种组成。已知:①将甲溶液分别与其他三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均有白色沉淀生成;②乙溶液中;③向丙溶液中滴入、溶液,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甲溶液中含有 B.乙溶液中含有
C.丙溶液中含有
D.丁溶液中含有
10.已知反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硫元素被还原
B.二氧化硫是还原剂
C.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二氧化硫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11.在常温下存在如下反应:中错误的是()。
A.在溶液中可能发生反应
B.在①③反应中作还原剂
C.氧化性强弱顺序
D.是的还原产物
12.今有下列三个氧化还原反应:①若某溶液中含有,要将氧化除去而又不氧化和,则可加入的试剂是()。
1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下面的实验方法制备氢氧化铁胶体:首先取少量蒸馏水置于洁净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滴加饱和的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涉及的反应为3HCI。请回答下列问题:
(l)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_____。
(2)在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时,有些同学没有按要求进行,结果没有观察到胶体,请你预测其现象并分析原因:
①甲同学没有选用饱和FeC13溶液,而是将稀FeCl3溶液滴人沸水中,结果没有观察到_____,其原因是_____。
②乙同学在实验中没有使用蒸馏水,而是用自来水,结果会_____,原因是____。
③丙同学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13溶液后,长时间加热,结果会____,原因是____。
(3)丁同学按要求制备了Fe(OH)3胶体,但是他又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了稀硫酸,结果出现了一系列变化。
①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
②随后沉淀又溶解,此时离子方程式是____。
14.某无色溶液由(四羟基合铝酸根离子,这是Al在碱性溶液中实际存在的形式)、中的若干种组成,取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①取适量试液,加入过量稀盐酸,有气体生成,并得到溶液;②在①所得的溶液中再加入过量碳酸氢铵溶液,有气体生成,同时析出白色沉淀甲,得到溶液;③在②所得的溶液中加入过量Ba(OH)2溶液,也有气体生成,并有白色沉淀乙析出。根据上述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l)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
(2)-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
(3)判断沉淀乙成分的方法是____。
(4)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实验①_____;实验②____。
(5)实验③生成的气体是____。
参考答案与提示
(二)“征求意见稿”要求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折旧”和“摊销”是对资本所消耗掉的价值进行弥补。在会计核算中,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损耗程度进行补偿的方法即为折旧(摊销)。通过折旧和摊销,一方面可以完整地体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价值转移和补偿;另一方面可以准确地反映高等学校真实的资产状况。
(三)“征求意见稿”将基本建设收支并入高等学校“大财务”统一核算“征求意见稿”增加了“在建工程(含基建工程)”用于基本建设支出核算,取消了“自筹基本建设支出”。《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已将“基本建设支出”作为“教育支出”的组成部分,即“教育支出”既包括“教育事业费”,又包括“教育基本建设支出”。因此,基建收支并入“大财务”统一核算既可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相衔接,又可全面、准确反映会计主体全貌。
(四)“征求意见稿”完善高等学校财务会计报表体系一方面,根据“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完善了资产负债表和收入费用表的相关栏目;另一方面,增加了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反映高等学校预算收支情况、基建收支情况和现金流量等。财务报表体系的完善,可以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
(五)“征求意见稿”增加“进行绩效考评”与“防范财务风险”等内容“绩效考评”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高等学校或其所属单位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进行的综合性评价。通过绩效考评,可以合理配置高等学校资源,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高等学校财务风险是伴随着高等学校筹资多元化尤其是银行贷款的产生而出现的。强调“防范财务风险”,从一个侧面确认了高等学校资金来源多元化尤其是负债办学的局面,但重点要关注融资尤其是负债的“度”。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将“捐赠收入”从“其他收入”中单列出来,以适应高等学校捐赠收入日渐增多的客观形势;增加了“依法加强票据管理,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完整编制决算”,“建立科学的财务指标体系”。取消了“上级补助收入”,合并进入“政府补助收入”;取消了“经营收入”;用“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取代“结余及其分配”。
二、“征求意见稿”对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征求意见稿”对高等学校预算与核算工作的影响一中权责发生制要求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为标志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因而在编制预算时要对下年度的收入和支出有更准确的预见;二是会计核算基础的改变,对学费、住宿费、应付工程款(设备款)等作为收入和负债的确认,需要有完全区别于收付实现制下的思维模式,充分运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准确确认债权、债务、收入和支出等;三是核算会计科目和预算会计科目的平行设置,要求核算能够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供预算使用,同时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核算的质量。因此,“征求意见稿”将进一步密切核算和预算的关系。
(二)“征求意见稿”对高等学校资产负债率与融资工作的影响 一方面,“征求意见稿”要求高等学校固定资产(不含文物和陈列品)、无形资产按年限平均法分别进行折旧和摊销。作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备抵项目,折旧(摊销)将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的资产账面价值。另一方面,“征求意见稿”要求高等学校按权责发生制反映债务,这将使“旧制度”无法反映的应付工程款(设备款)等作为负债在当期反映,必然使高等学校“隐形”债务“显形”化。以上两方面使高等学校资产负债率大大提高,进而影响高等学校融资工作。
三、“征求意见稿”的完善与改进
(一)“征求意见稿”与“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不匹配 “征求意见稿”的财务报表中包括有“现金流量表”,而“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无此表;“征求意见稿”虽将“上级补助收入”合并进入“政府补助收入”,但“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仍有“上级补助收入”会计科目;“征求意见稿”已经取消“经营收入”和“经营支出”,也无“后勤收入”和“后勤支出”的说法,但“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有“后勤收入”和“后勤支出”会计科目。
(二)“征求意见稿”对二级管理人员保护减弱 “征求意见稿”规定“校内二级财务机构主管人员的任免、调换,须由学校财务处(室)会同有关部门办理”,相比“旧制度”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对二级财务机构主管人员的保护力度有所减弱,建议参照“旧制度”的提法,即“校内二级财务机构主管人员的任免必须经过上一级财务主管部门同意,不得任意调动和撤换”。
(三)“征求意见稿”缺乏科学与实践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财[2007]1号)规定“规模较大的学校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相比“征求意见稿”的提法,教财[2007]1号文件的提法更科学,更切合高等学校实际。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1.017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1-0066-05
Research on Seasonal Variation of Plasma Metabolic Markers of Wei-qi Deficiency YAN Cui-huan1, WANG Ya-li2, WANG Xin-guo1, ZHANG Ming-quan1, LIU Xiang3, LI Bo-lin3, CAO Wen-li1 (1. 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ijiazhuang 050200, China; 2.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7, China; 3. Hebei Province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Shijiazhuang 050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lasma metabolomics features of SD rats with wei-qi deficiency respectively in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To seek the potential markers related to wei-qi deficiency; To discuss the essence of wei-qi deficiency. Methods Twenty male SD rats were adaptively fed 7 days before Chinese Vernal Equinox Day, Summer Solstice, Autumn Equinox and Winter Solstice, synchronous controled with temporal condition. The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method. Ra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were made into wei-qi deficiency models through fatigue stimulation alternately with cold and heat stimulation. Blood was collected at 12:00 each solar term.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instrument was used to detect plasma metabolites. Partial least squates-discriminant analysis was used to proces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 to compared the original data of plasma metabolomic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each season, and explore the difference metabolic markers between each two groups, then speculate the potential biomakers of wei-qi differency. Results With the changes of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showed in metabolic profil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Homocysteine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Ceramide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ummer and winter; Testosterone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pring and summer;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utumn and winter; Sarcosine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pring, summer and winter.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se substances related to lipid metabolism, amino acid metabolism, neurotransmitter and hormone regulation. Conclusion Potential biomakers of wei-qi deficiency changed along with the seasona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3609)
通讯作者:王亚利,E-mail:
variation, which mainly reflected in lipid metabolism, amino acid metabolism, neurotransmitter and hormone regulation.
Key words: wei-qi deficiency; metabolomics; seasonal variation; biomarker; rats
《灵枢・禁服》有“审察卫气,为百病母”,卫气功能失常是多种疾病的主要病机,卫气的温养、固护肌表和抗御外邪功能失常可导致汗证、痹证、失眠或多寐、善忘、痈疽肿疡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关于卫气虚的实质,有学者从白细胞相关抗原的角度认为人类白细胞抗原-DR4是卫气虚人群对外感疾病易感的免疫遗传学基础[1];或认为卫气虚与机体黏膜免疫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关[2-3]。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卫气虚证周期性变化可能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同时还伴随着细胞、激素及神经调节[4];卫气及卫气虚的季节变化与淋巴细胞生物钟基因Clock密切相关[5]。卫气虚的实质研究为卫气虚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及疗效判定提供了客观依据,但仍未达成统一的意见。本实验利用代谢组学技术,从生物标志物的角度观察卫气虚证在不同季节的血浆代谢组学变化,进一步探讨卫气虚的本质。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雄性SD大鼠80只,SPF级,6~8周龄,体质量(180±30)g,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动物合格证号1309031、1312049、1403037、1406027。饲养于光照周期12 h/12 h的环境中。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乙酸、乙酸铵均为色谱纯,Dikmapure(中国)公司;乙腈、甲醇均为色谱纯,美国Fisher Scientific公司;蒸馏水,屈臣氏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高效液相色谱仪(ULTRIP-LC-100),美国AB公司;色谱柱,美国phenomenex公司,型号Hypersil Golda Q C18(2.1 mm×100 mm,3 μm);高速台式冷冻离心机,湖南湘仪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型号TGL-16M;超低温保存箱,日本三洋公司,型号MDF-382E。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和分组
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进行实验。通过疲劳加寒热交替法制造卫气虚大鼠模型[6]。将大鼠置于20 ℃水中游泳约30 min,常规条件饲养30 min后,放入恒温箱(40±1)℃中15 min进行热刺激,密切关注大鼠变化,每5 min观察1次,造成玄府开泄、卫表不固。大鼠取出后,常规条件饲养30 min,再放入-20 ℃冰箱10 min进行冷刺激,密切关注大鼠变化,每2 min观察1次。每只大鼠每日9:00疲劳加寒热刺激1次,连续7 d。大鼠症状表现:扎堆、蜷缩、发抖,被毛凌乱,汗出明显,出现鼻腔分泌物,活动减少,轻度腹泻等;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符合以上表现为造模成功[7-8]。按随机数字法将大鼠分为春分实验组、对照组,夏至实验组、对照组,秋分实验组、对照组,冬至实验组、对照组,每组10只。对照组常规饲养,不做任何干预。
2.2 取样
大鼠分别于春分(2014-03-21)、夏至(2014-06-21)、秋分(2013-09-23)、冬至(2013-12-22)当日12:00取血,肝素钠抗凝,3500 r/min离心10 min,上清液移至冻存管-80 ℃保存。
2.3 血浆样本预处理
2.3.1 检测样品制备 乙腈、蒸馏水4 ℃过夜预冷。按乙腈/水(3∶1)混合液沉淀蛋白,混匀,14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按1∶1比例加入蒸馏水稀释,14 000 r/min离心10 min,移上清液入液相加样瓶中待测。
2.3.2 质量控制样本制备 各组血浆样品4 ℃复融,分别取10 μL血清,涡旋震荡混匀,按每管100 μL分装于EP管中,即为质量控制样本(QC),其余处理同检测样品处理方法。
2.4 HPLC-MS检测
应用ULTRIP LC-100和AB SCIEX Q-Triple 4500 System检测和采集数据。色谱条件:流动相A溶剂为水(0.05%乙酸,2 mmol乙酸铵溶液),B溶剂为乙腈(0.05%乙酸,2 mmol乙酸铵溶液);流速0.3 mL/min;柱温40 ℃;进样量5 μL。质谱条件:采用正离子(ESI+)模式检测;质荷比(m/z)50~850 Da;Curtain Gas:30 psi;Gas1:55 psi;Gas2:55 psi;DP:60 V;EP:10 V;CE:5 eV;ISP:5500 V;Tem:500 ℃。
3 统计分析
3.1 数据预处理
利用Markerview1.2.1代谢组学分析软件将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格式转换、导入;图谱查看、对比(TIC、2D、3D、MS);去噪音;提取质谱峰;反卷积处理;峰排列、对齐、合并;列表去噪音;缝隙填补处理;数据导出获得二维数据阵。
3.2 数据分析
采用SIMCA13.0.3统计软件进行多变量分析,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结合代谢组学分析软件Markerview1.2.1的t检验,分析标志性代谢物的组间差异。
3.3 差异性代谢物挖掘
利用PLS-DA模型变量因子(VIP值、阈值>1),结合t检验的P值(P
4 结果
4.1 代谢物分析
R2X是判别模型质量好坏的主要参数,它代表模型的解释率,一般其数值>0.4即表示该模型可靠。
4.1.1 春分大鼠血浆代谢物分析 在正离子模式下,共获得3个主成分。R2X:0.318;R2Y:0.997;Q2:0.861。PLS-DA得分图表明,两时间节点间差异显著,实验组与对照组完全被第一主成分分隔,表明当前PLS-DA模型可靠,可用于解释2组间的代谢差异并探索体现2组间差异的代谢标志物。结果见图1。
4.1.2 夏至大鼠血浆代谢物分析 在正离子模式下,共获得1个主成分,R2X:0.431;R2Y:0.807;Q2:0.775。PLS-DA得分图表明,两时间节点间差异显著,实验组与对照组完全被第二主成分分隔,表明当前PLS-DA模型可靠,可用于解释2组间的代谢差异,并探索体现2组间差异的代谢标志物。结果见图2。
4.1.3 秋分大鼠血浆代谢物分析 在正离子模式下,共获得2个主成分。R2X:0.316;R2Y:0.999;Q2:0.963。PLS-DA得分图表明,两时间节点间差异显著,实验组与对照组完全被第一主成分分隔,表明当前PLS-DA模型可靠,可用于解释2组间的代谢差异,并探索体现2组间差异的代谢标志物。结果见图3。
4.1.4 冬至大鼠血浆代谢物分析 在正离子模式下,共获得1个主成分。R2X:0.125;R2Y:0.935;Q2:0.698。PLS-DA得分图表明两时间节点间差异显著,实验组与对照组完全被第二主成分分隔,表明当前PLS-DA模型可靠,可用于解释2组间的代谢差异,并探索体现2组间差异的代谢标志物。结果见图4。
4.2 差异性代谢产物的挖掘及鉴定
经PLS-DA模型分析结合t检验筛选候选代谢物信息后,进行在线数据库检索,推测代谢物种类和生物学特征。经过初步比对,推测出胆红素、同型半胱氨酸、肌氨酸、二磷酸尿苷、睾酮、脑苷脂、半乳糖神经酰胺、胞嘧啶核苷8种差异代谢物为春季卫气虚可能标志物(见表1);同型半胱氨酸、神经酰胺、睾酮、血管紧张素、肌氨酸、L-谷氨酰胺、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磷酸8种差异代谢物为夏季卫气虚区可能标志物(见表2);维甲酸、同型半胱氨酸、环鸟甘酸、粪卟啉、甲酰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酸(FMLP)5种差异代谢物为秋季卫气虚可能标志物(见表3);富马酸二甲酯、胆固醇酯、神经酰胺、肌氨酸、环鸟甘酸5种差异代谢物为冬季卫气虚可能标志物(见表4)。同型半胱氨酸在春、夏、秋季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性比较中显著表达,神经酰胺在夏、冬季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性比较中显著表达,睾酮在春、夏季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性比较中显著表达,环鸟甘酸在秋、冬季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性比较中显著表达,肌氨酸在春、夏、冬季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性比较中显著表达。
5 讨论
卫气虚是机体卫外不足,肌表失于固护,易于感受外邪的一种病机,容易导致表虚证。《内经》通过“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泽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指出卫气随季节变化的特征。以此推测以卫气生理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的卫气虚证也应该存在季节性变化特征。代谢组学描述的是生物体的内源性代谢小分子随时间变化而形成的代谢图谱,具有即时性和动态性特征。所以,代谢组学技术有助于客观认知卫气虚的生物学本质。若能确定卫气虚的生物标志物,则有助于进行辨证施治的疗效评价,并结合机体内源性生物标志物的轨迹变化,确定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这也是“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观点[9],通过代谢组学技术的利用,为中医辨证和疗效判定提供量化的客观依据。
本实验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富马酸二甲酯、睾酮、神经酰胺、胆固醇酯、环鸟甘酸、肌氨酸等物质在实验组和对照组间呈现明显差异,这些物质的功能涉及机体的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及激素水平的调节。同型半胱氨酸由肌肉、肝脏等组织蛋氨酸脱甲基生成,靠自身代谢的动态平衡调节浓度。当其浓度异常时可成为“毒性氨基酸”,导致甲硫氨酸循环发生紊乱,可使多个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其表达[10-11]。肌氨酸又名N-甲基甘氨酸,由S-腺苷酶的一组甲基转移到甘氨酸后生成,是胆碱代谢成为甘氨酸过程中的一个非编码氨基酸中间体,存在于人体的肌肉和一些其他组织中,其生成过程中需要的甘氨酸-N-甲基转移酶主要表达在前列腺和其他组织[12]。肌氨酸转变成的甘氨酸是结构性氨基酸,是肌酸、嘌呤、谷胱甘肽等活细胞必需成分的代谢来源,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L-谷氨酰胺是人体肌肉中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13],一方面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参与保持谷胱甘肽储备,保护组织细胞避免受到氧自由基带来的损伤[14],提高机体对应激的适应性;对于营养不良的个体,谷氨酰胺还通过提供能量ATP到巨噬细胞,调节巨噬细胞的分泌功能,也有认为谷氨酰胺能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15]。脑苷脂是广泛存在于生物细胞膜中的一类重要活性脂质,具有免疫调节、改善脂质代谢等多种生物活性[16-18],其主要结构单元即糖基和神经酰胺,后者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神经鞘脂类的骨架结构。同时,神经酰胺可以作为第二信使,参与膜的信号传导[19],在细胞的分化、增殖、衰老和凋亡过程中发挥良性调节作用[20-21]。N-乙酰天门冬氨酸存在于机体的正常神经元内,普遍存在于神经细胞胞体和神经轴突中,发挥营养神经的功能,并沿轴索传递信号[22]。睾酮的分泌主要受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调节,同时可以将信息反馈至调节轴,形成循环以维持体内性激素分泌的平衡。睾酮能够增加骨骼肌细胞膜对氨基酸的摄取、促进核酸、肌蛋白、红细胞和磷酸肌酸的生成,与机体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密切相关。
在春、夏、秋、冬季节差异性表达的代谢物中,同型半胱氨酸、肌氨酸、神经酰胺、睾酮、环鸟甘酸分别在2个以上不同季节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同型半胱氨酸和肌氨酸分别在3个季节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性比较中发挥作用,其对卫气和卫气的生理功能影响几乎持续四季,说明卫气虚的季节性变化与氨基酸代谢关系尤为密切,这也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肺卫气虚证的潜在标志物多为氨基酸类的研究结果一致[23]。
综上所述,卫气虚的病理状况涉及机体氨基酸、脂类、神经递质、激素4个层面的代谢标志物变化。我们推测机体卫外功能的异常,即卫气虚状况的出现,与机体氨基酸、脂类代谢有关,也和机体神经调节以及激素调节密切相关,从代谢组学角度分析机体内源性生物标志物的细微变化,可以在早期通过量化指标确定卫气虚证,从而达到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洪琦,李建国.卫气虚弱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3):32-33,48.
[2] 刘洋,李昕蓉,陈晴,等.卫气与变应性鼻炎黏膜免疫机制的相关性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5):1530-1533.
[3] 周东浩,周明爱.论卫气失常为百病之母[J].国医论坛,2001,16(4):10-11.
[4] 李博林,王亚利,张明泉,等.卫气虚模型大鼠血浆代谢标志物月节律变化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11):46-50.
[5] 刘湘,王亚利,张明泉,等.卫气虚模型大鼠血淋巴细胞钟基因Clock表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J].中医杂志,2015,56(14):1236-1238.
[6] 贾琳,王亚利,张明泉,等.卫气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玉屏风散的反证效果[J].中医杂志,2015,56(8):690-693.
[7] 李娜.卫气与神经传导相关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9.
[8] 区永欣,邝杰钊,王洪琦,等.卫气理论的实验研究[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2,9(3):135-140.
[9] 王喜军.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系统方法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13-17.
[10] HAN X B, ZHAGNG H P, CAO C J, et al. Aberrant DNA methylation of the PDGF gene in homocysteine-mediated VSMC proliferation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J]. Mol Med Rep,2014,10(2):947-954.
[11] ZHANG D H, WEN X M, ZHANG L, et al. DNA methylation of 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associated with leukocyte telomere length shortening in hyperhomocysteinemia-type hypertension in humans and in a rat model[J]. Circ J,2014,78(8):1915-1923.
[12] 徐朝江,丁雪鹰,王卓.肌氨酸及其在前列腺癌诊治中的作用[J].肿瘤学杂志,2012,18(8):579-583.
[13] 张劲松,周建良,孙叶丹.L-谷氨酰胺对促肝细胞生长素活力测定的影响[J].中国药品标准,2013,14(3):186-188.
[14] GESMONDO M R, DRAGO L, FASSINA M C, et al. Immunostimulating effect of oral glutamine[J]. Dig Dis Sci,1998,43(8):1752-1754.
[15] 代永霞,薛平慧,铉甲菊.谷氨酰胺对肿瘤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1,9(3):166-167.
[16] MAGGALIT M, SHALEV Z, PAPPO O, et al. Glucocerebroside ameliorates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OB/OB mice[J]. Th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2006,319(1):105-110.
[17] ZIGMOND E, PRESTON S, PAPPO O, et al. Beta-glucosylceramide: a novel method for enhancement of natural killer T lymphoycte plasticity in murine models of immune-mediated disorders[J]. Gut,2007,56(1):82-89.
[18] 高壮,周鑫,胡晓倩,等.海参脑苷脂及其长链碱基对肥胖小鼠脂代谢和糖代谢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1(1):60-64.
[19] 陈永红,丁光海,楼旭鹏,等.神经酰胺诱导的细胞凋亡在抗肿瘤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8,8(4):316-319.
[20] IWAYAMA H, UEDA N. Role of mitochondrial Bax,caspases,and MAPKs for ceramide-induced apoptosis in renal proximal tubular cells[J]. Mol Cell Biochem,2013,379(1/2):37-42.
[21] HANNUN Y A, LUBERTO C. Ceramide in the eukaryotic stress response[J]. Trends Cell Biol,2000,10(2):73-80.
[22] 邓印辉,利,周志衡,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质子磁共振波谱N-乙酰天门冬氨酸和乳酸的变化[J].广东医学,2014,35(15):2355-2356.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0SAHS)是一种常见多发疾病,以(40~60)岁肥胖男性者最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本文通过分析经鼻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及血UA变化情况,以探讨其在OSAHS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呼吸内科2012年1月~2013年8月OSAHS患者68例(男55例,女13例)作为病例组,PSG检查AHI≥5次/h,平均年龄(42.72±7.95)岁,体重指数(BMI)(29.54±2.67)kg/m2。对照组为经PSG检查正常(AHI0.05)、所有受试者排除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痛风、糖尿病和免疫系统疾病。
1.2方法
1.2.1 PSG进行监测采用多导睡眠检测仪系统行PSG监测,结果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分会在2002年制定的标准,判断患者睡眠呼吸暂停的类型及疾病程度。
1.2.2血清CRP水平测定PSG监测结束时(6:00)采集空腹肘静脉血,离心分离后,-20℃冰箱保存,我院检验科提供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行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及氧化酶法测定尿酸水平。重度OSAHS患者于n-CPAP治疗后再次进行上述标本采集。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两指标之间采用线性相关分析。
2结果
2.1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清尿酸水平比较OSAHS组和单纯打鼾组各项指标的结果显示血清CRP及血清UA水平OSAHS高于对照组(P
OSAHS组AHI、最低血氧饱和度与血清CRP和血清UA相关性分析:OSAHS患者血清CRP和血UA水平与AHI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为0.545(P
2.2 n-CPAP治疗3个月前后OSAHS患者的CRP、血UA与睡眠呼吸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后的血清CRP及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OSAHS患者在人群中发病率很高。OSAHS伴有炎症性过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王轶娜等[1]研究表明较正常对照组,OSAHS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其血清C-RP水平与AHI呈正相关(r=0.447,P
UA是人类嘌呤代谢的产物,UA的生成增加或排泄不足,可导致高UA血症。HiraH S等[3]发现OSAHS患者血UA/Cr 水平随着AHI的增加而增高,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并未见与AHI呈明显相关关系,反与LSO2呈负相关,提示OSAHS患者血清UA升高和机体缺氧有关。国内丁少芳等[4]在调整影响血UA水平的因素, 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及血脂水平后, OSAHS组血清UA水平与AHI、T90呈显著正相关,与LSpO2呈负相关。本研究结果提示:OSAHS患者血清UA升高,与AHI正相关,与最低血氧饱和度负相关,这与国内外研究一致。血UA升高导致尿酸盐微结晶沉积于血管壁,引起血管内膜炎症反应。在炎症过程中,炎症细胞分泌一些炎症自由基,如IL-6作用于肝细胞引起CRP增高。OSAHS导致血UA增高的原因是:OSAHS患者反复发生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加速三磷酸腺苷(ATP)向二磷酸腺苷(ADP)的转变及进一步降解为黄嘌呤,使UA浓度升高。
研究表明CPAP能显著改善患者的AHI及低氧血症。最近研究表明[5],OSAHS患者尿UA浓度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后其浓度显著降低。肖永龙等[6]对13例重度OSAHS患者进行nCPAP治疗后,发现尿UA分泌明显下降,并且尿UA/尿Cr浓度分泌下降。Yokoe等[7]对17例OSAHS患者进行了1个月的nCPAP治疗,发现OSAHS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降低。目前国内外对n-CPAP治疗对血清UA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显示,经过3个月的n-CPAP治疗后,OSAHS患者UA水平及CR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总之,本文结果表明,OSAHS患者血中UA及CRP浓度升高,经过nCPAP治疗后降低,提示这些细胞因子与OSAS发病及发生并发症有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轶娜,杨宇,罗荧荃,等.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 27(10): 695-696.
[2]Shamsuzzaman AS,Winnicki M,Lanfranchi P,et a1. Elevated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Circulation,2002,105:2462-2464.
[3]Hira H S, Shukla A, Kaur A, et al. Serum uric acid and lactate levels among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which is a better marker of hypoxemia [J].Ann Saudi Med,2012,32(1):37-42.
[4]丁少芳,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尿酸变化的临床意义[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9,6:400-403.
1月4日,环境保护部公布了2012年度最后一批新化学物质申报拟批准名单,2012年拟批准新化学物质总数多达55个,这是自2
>> 快速销毁化学武器的新化学物质 中国新化学物质管理模式及最新进展研究 环境保护部新收录165份新化学物质科研备案 新化学物质申报审批制度及在化学品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Ⅰ身边的化学物质 身边的化学物质 我国新化学物质申报登记标识信息技术要求(试行版)最新出炉等一组 化学物质,是天使也是魔鬼 初中化学物质颜色归纳 中考化学物质推断题探析 蚂蚁——化学物质依赖者 张国荣死于化学物质失衡?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四)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二)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三) 聚焦中考化学物质鉴别题 专题I身边的化学物质 2013年高考化学物质结构性质分析 九年级化学物质推断题的类型及解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科技 > 2012年新化学物质拟批数激增 2012年新化学物质拟批数激增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1月4日,环境保护部公布了2012年度最后一批新化学物质申报拟批准名单,2012年拟批准新化学物质总数多达55个,这是自2010年新修订的《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环保部拟批准新化学物质数量最多的一年,而2011年拟批准新化学物质数量只有2个。 环保部公告显示,2012年拟批准的55个新化学物质中,按物质监管类型划分:一般类物质7个;危险类物质22个;重点环境管理危险类物质28个。 据国内知名的化学品申报商北京正智远东化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分析,2012年拟批准新化学物质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国内监管法规、评估标准等逐步完善,政府对化学品的监管日趋严格,国内外相关化工企业对于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进一步深入,申报企业已经从最初的观望与筹备,转入积极申报的阶段。他预计,2013年这一数据还将保持较快增长。 该负责人同时也指出,常规申报费用较高影响了国内企业申报的积极性。从申报人的情况来看,常规申报比较活跃的公司多为像巴斯夫、亨斯迈、联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外公司。而国内公司一般是在经济活动中对方要求时才进行申报,或是与有实力的国际公司进行联合申报。 附件:2012年拟批准的55个新化学物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101
一、前言
角色扮演法创立于1976年,是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表演、对表演过程的讨论而探索出解决态度价值、情感、人际关系等问题的策略。角色扮演法不仅融合了技能、认知及情感领域,而且不受舞台、脚本等的限制,将其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社会性,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
1. 运用角色扮演法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之前,要在课前合理地整理出学生需要在化学学习中掌握的一些化学物质。比如,有H2O(水)、H2O2(过氧化氢)、O2(氧气)、N2(氮气)、CO2(二氧化碳)、NH3(二氧化氮)、NO(一氧化氮)、NO2(二氧化氮)、Na(钠)、NaCl(氯化钠)、Na2CO3(碳酸钠)、NaHCO3(碳酸氢钠)、Mg(镁)、MgO(氧化镁)、Al(铝)、Si(硅)、SiO2(二氧化硅)、H2SiO3(硅酸)、H2S(硫化氢)、SO2(二氧化硫)等。
在整理好之后,教师就要依据班级中的学生人数,根据这些化学物质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从所有要学习的化学物质中选取与学生人数相等的物质,让学生明白角色扮演法的实行方法及重要意义,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行选择想要扮演的化学物质。期间,如果有多个学生共同选择了一种物质,教师就要为其提供一定的时间,并测试其对这种物质的特性及其他方面的掌握程度,其中最熟练的学生就可以扮演;如果有一些物质所有学生都不想选择,教师就应当换一种其他化学物质。如此,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所代表的物质,也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可以扮演的化学物质角色。
2. 实际的开展过程
(1)更改称呼方法
在所有学生都拥有了自己可以扮演的化学物质角色后,在接下来的教学期间,教师与学生就可以用所代表的化学物质名称来称呼对方,这样就能够在无形中增强学生对这些物质的记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角色中。不过,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有的学生不喜欢用化学物质名称的称呼方法,那么对这样的学生就仍然沿用其姓名。
(2)熟悉并掌握自己所代表的化学物质
每个学生在课前都要搜集资料,以了解自己代表的化学物质的特性、用途等,这样能够很好地提升其自觉学习的能力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并要求其在教学期间讲解到该物质时,能够发挥带领大家的作用。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对自己代表的物质的掌握程度,当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时,教师要适当给予帮助。如此,能够尽快让学生熟悉并掌握自己所代表的化学物质。中学阶段的学生有一定争强好胜的心理,其会在充分学习之后掌握自己所代表的物质的特性与用途,以至于能够在课堂中更好地突出自己的带头作用。
(3)帮助并督促学生掌握所代表的物质
举例来看,学生甲选择的物质是二氧化碳,首先就要熟练掌握关于二氧化碳的全部知R;其次,当教师完成二氧化碳的教学后,要对全班学氧化碳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与归纳,依据教师的归纳及学生的自主评价,找到较难学习并掌握二氧化碳特性的学生,及时与学生甲进行沟通,依据这些学生自身的特点,采用不同方式,让学生甲负责帮助这些学生巩固二氧化碳的知识,并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全面掌握二氧化碳这一物质。通过这种方式,假如全部有40名学生,所有学生都全面掌握了一种化学物质,并且还可以在其他39名学生的帮助下掌握其他39种化学物质,中学化学中的大多重点物质就可以被学生熟练掌握了。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就会在无形中学会总结化学物质的特性及变化规律,对其他物质的特性及转化就可以较为容易地归入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
(4)随意组合小组
在教学期间,对部分选择了包含同类型元素的化学物质的学生,可以使用分组的形式开展学习。如选择Na(钠)、NaCl(氯化钠)、Na2CO3(碳酸钠)、NaHCO3(碳酸氢钠)的学生,就可以组成钠元素组。这样,小组组员间在提前准备与之后的协助学习过程中都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彼此互帮互助,不但提升了学习效率,还使其学会开展合作,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三、结束语
中学化学是对物质结构、组成、性质变化进行研究的学科,其涉及的转化比较多,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增加了难度。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角色扮演法,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独具的魅力,最终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神经行为毒理学主要应用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神经生理方法,如经典的条件反射、程序式行为操作反射等,研究毒物对实验动物的认识、识别、记忆、学习能力和行为表现等的影响,探索早期可逆性有害效应,为制订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也常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的神经行为核心试验成套组合方法对职业性接触有害物质人群进行健康监护,提供早期有害效应的信息。
行为毒理学的方法
行为毒理学试验方法可以分为一般行为毒理学和行为致畸学两大类。一般行为毒理学主要包括:①一般行为;②学习能力;③感觉功能;④活动能力;⑤药理学反应性;⑥神经运动能力等6个方面。人和动物的行为致畸学主要包括生长、发育过程中,尤其是胚胎发育期间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所引起的行为和发育异常。
化学物质行为毒性研究问题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评价一种化学物质是否具有毒性是以半数致死量(LD50)为指标,这是人类对化学物质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最初阶段;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本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人们开始将亚急性和慢性毒理学试验用于评价化学物质的毒性;五十年代末期,震惊世界的“反应停”(thalidomide)事件,对毒理学发展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人们认识到对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仅用急性、亚急性、慢性毒理学试验是不够全面的,还需要做相应的致畸试验[1]。我国自1984年试行“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程度”以来,使食品安全性评价工作逐步纳入法律监督的轨道上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通过对国外有关化学物质行为毒理学评价方法的研究,结合我国国内具体的实验条件和对行为毒理学方法学的一系列探讨,提出了一套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方法,为今天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特别是为保健食品和食品新资源开发等鉴定,提供了敏感、简单、易行、可靠的方法,使我国行为毒理学方法学的研究正逐步与世界水平接轨。
1998年国际OECD神经行为毒性研讨会重新确定了有关的试验方法,尤其是强调应该重视神经系统从发生到成熟这个期间的安全性评价,应该进行多世代的试验,至少要了解妊娠期和哺乳期接触化学物质所产生的影响,而器官形成期的暴露试验则作为参考。
行为毒理学的评价原则:行为毒理学的一般评价原则主要是对那些在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具有神经毒性,或者可疑具有神经毒性的化学物质以及可能具有潜在神经毒性的物质,可通过各种途径与人类可能接触或进入人体的,原则上都应该进行行为毒性的评价。
行为毒理学的评价方法:原则上是选择生理学和动物学上的分类与人类更接近的,同时也要既容易获得,又经济的动物,如狗、兔、鼠等。目前国际上最通用的动物是大鼠和小鼠。但也要注意,动物对化学物质敏感性问题,例如有的动物,只对某种化学物质产生特异反应,如杀虫剂用啮齿类动物不能检测出其毒性,但给小鸡投予后,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发现其神经毒性。所以,对行为毒性实验来说,化学物质的吸收、代谢和排泄等方面与特定动物神经系统易感性的选择应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考试。
神经科学的发展与行为毒理学
最近10年来,神经科学方面,特别是在脑神经活性物质以及受体的研究中,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应用,逐渐阐明了神经活性物质如乙酰胆碱、多巴胺、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等在脑组织及其他神经系统中的生理功能和分布。因此,这些物质的结构及动态变化,构成了行为学变化的基础,为化学物质在行为毒理学、药理学等方面的评价提供了生物化学、生理学方面的依据。
行为与神经生化学:脑细胞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细胞突起有树突和轴突两种。一般说明,树突是从其他神经细胞接受信息,而轴突是把信息传给下一级神经细胞。这种神经细胞间的神经传导有化学和电突触两种。在化学突触中担当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的物质是神经递质。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及与特异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因此,神经传导中最重要的基础是神经递质的产生部位(神经细胞的脑内分布)、释放部位(终末的脑内分布)、受体蛋白所在部位及产生部位(神经递质与神经细胞结合的部位)。
神经毒性评价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神经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分子神经毒理学。由于哺乳类大脑组织遗传的多样性,用重组DNA技术等来揭示神经系统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例如对受体的研究。通过分子克隆和基因库筛选原则,推论出的一系列受体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然后这些受体在异种的细胞中被表达,并且对它们的功能进行体内研究,所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将在更高的水平上有利于对人体大脑功能的了解。
从本体论视角来考察,学校化学教育所要研究和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将人类已经获得的化学科学经验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头脑中自主地形成和发展化学科学经验结构。对这样一个本源性问题的解决,就形成了“化学科学经验传递理论”。
1.化学科学经验传递理论
(1)化学科学经验的含义
“经验”一词有动词和名词之分。作为动词的“经验”,主要指亲身体验的过程,与“经历”、“体验”同义,它强调“过程”,强调“亲身”。作为名词的“经验”,辞海中给出了3种含义。①一是“感觉经验”,即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而获得的对各种事物表面现象的初步认识,这是经验一词的最普遍的用法。二是指理性认识,“历史经验”中的“经验”指的就不是“感觉经验”,而是指对历史事件的一种理性反思。三是泛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如“经验丰富”,“总结经验”中的“经验”等。这里所指的经验,不仅包含感性认识,而且还包含理性认识。
对于作为名词的“化学科学经验”的理解,实际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化学科学经验指的是人类化学科学研究的一切成果,这一切成果都是化学科学的宝贵财富,是需要传承和发展的。狭义的化学科学经验指的是人们在化学科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官而获得的一切成果,这些成果是进行化学理论概括,形成化学理论的基础。这里的化学科学经验指的是广义的化学科学经验。
从化学史来考察,人类的化学科学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①化学科学知识,包括化学实验事实、化学规律、化学概念、化学理论等。
②化学科学方法,如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定量实验方法、仪器分析方法等。
③化学科学观念,如实证的观念、定量的观念等。
④化学科学品质,如不畏艰辛,大胆质疑,精益求精等。
这4类化学科学研究成果就构成了化学科学经验的最基本内容。化学科学知识是化学科学经验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化学科学经验不只是感性认识(实验事实),还包括理性认识(化学概念和理论等);化学科学经验不只是化学科学知识,还包括获得化学科学知识的方法;化学科学经验不只是一些具体的化学科学知识,基于化学科学知识形成的化学科学观念,也是化学科学经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科学经验不只是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情感态度方面的化学科学品质。
(2)化学科学经验的传递机制
从人类的化学科学经验到学生的化学科学经验结构,需要经过3个基本的阶段,即化学科学经验的课程化、教师化和学生化,如图1所示[2]。
化学科学经验课程化的结果是形成化学课程内容,化学科学经验教师化的结果是形成化学教学内容,化学科学经验学生化的结果是形成学生的化学科学经验结构。从图1可以得出:
・化学课程论(主要研究化学科学经验的课程化)、 化学教学论(主要研究化学课程内容的教师化)和化学学习论(化学学习内容的学生化)是化学教育学科体系中最重要的3个分支学科;
・如何将教师化了的化学科学经验(也就是化学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化学科学经验,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化学科学经验结构,是化学课堂教学所要解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课题;
・学生化学科学经验的内化程度是衡量化学课堂教学的最重要标准;
・“学生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建构化学科学经验的过程,因此,“以学生为本”是化学科学经验传递理论的应有之意,而不是外部给予的、强加的,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保证化学科学经验传递机制的有效运行。
1.2化学学习内容:化学教学内容外化的结果
化学课程内容的教师化,是化学科学经验传递的第二个阶段,顾名思义,这一阶段的主体是化学教师。化学课程内容教师化的过程较为复杂,需要经历“内化”、“转化”和“外化”等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如图2所示。
“内化”是教师对化学课程与教科书内容的一种理解。教师在这一环节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准确理解课程化了、教材化了的化学科学经验,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驾驭化学课程与教科书内容。
“转化”指教师将自身对化学课程与化学教科书内容的理解,转化为适合学生化学学习特点和学校化学教学资源实际的化学教学内容的过程。由于每位教师对化学课程与教科书内容的理解不完全相同,所教学生的特点不同,所在学校的化学教学资源不同,因而,所形成的化学教学内容也不完全相同。正是这种差异,导致化学教学内容具有教师的个性化色彩;同时,这也为教师创造性地进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化学教学内容是化学教师教学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和结晶。
按照化学科学经验传递理论,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化学科学经验。为此,教师在实际的化学课堂教学中,还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将化学教学内容以一定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个过程就是化学教学内容的“外化”,其结果是形成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内容。
在以往的化学教学理论中,一般认为化学教学内容就是学生的化学学习内容。从化学科学经验传递理论来看,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所谓“并不完全正确”,是说它有合理性的一面,即化学教学内容与化学学习内容具有一致性。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化学教学内容是化学课程内容教师化的产物,是教师从其自身的角度对化学课程与教科书内容的一种理解,而化学学习内容是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对化学教学内容进行的一次再改造,这种改造实质上就是一种转化,是将化学教学内容转化为化学学习内容。尽管化学学习内容也是由教师为学生设计的,但出发点已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例如“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化学教学内容,而“设计实验,比较空气与二氧化碳密度的大小”则是化学学习内容,因为前者是教师通过对化学课程与教科书内容理解后所确定的学生应该获得的化学科学经验,后者则是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所设计的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
既然化学教学内容与化学学习内容不是一回事,而现实具体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给学生的是化学学习内容,因此,就需要研究化学教学内容向化学学习内容的转换。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化学教学内容的外化呢?
(1)教师的化学教学观
教师的化学教学观对化学教学内容的外化有着较大的影响。如果教师所持的是学科中心教学观,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那么,在教学中就很少顾及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一味地追求化学科学知识的讲深、讲透、讲细,结果导致取消或淡化化学教学内容的外化环节。“下面我们来学习卤族元素的性质”,“下面我们来学习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下面我们来学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等等,就属于这种情况,直接将化学教学内容当作化学学习内容。从这个示例可以看出:有无化学教学内容的外化环节,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化学教学观。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观,取消或淡化外化环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重视和强化外化环节。
(2)学生的实际
学生已有的化学科学经验基础和化学学习方式,对化学教学内容的外化也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学生的化学科学经验基础较差,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来外化“二氧化碳的密度”这一教学内容:请收集能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证据,学生只要能找出证据即可(如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应先通风等);如果学生的化学科学经验基础较好,又善于探究学习,那么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来外化这一教学内容:请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大小。
(3)学校的化学教学资源实际
教师所在学校的化学教学资源实际,也往往左右着化学教学内容外化的形式。如果学校有充足的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学生又乐于并善于主动学习,那么,教师在化学教学内容外化时应尽可能采取实验探究的形式,如“请实验探究二氧化碳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大小”;如果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资源有限,那么,教师在化学教学内容外化时应尽可能采取演示实验的形式,如“请观察倾倒二氧化碳蜡烛熄灭的实验,并解释实验现象”。
2 化学学习内容的构成
所谓化学学习内容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所应获得的化学科学经验。从中学生应该形成的化学科学经验结构来看,化学学习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2.1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科学知识是化学学习内容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学教学中的化学科学知识大体上包括化学用语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知识。
化学用语知识。化学用语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类特殊的语言符号,也可以说是一种化学文字,它是由国际化学界统一规定的,具有简便、确切地表达化学知识和化学科学思维的特点。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因而也是最基础的化学科学知识,主要有:表示元素、原子、离子的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结构的图示和表示物质变化的式子。
元素化合物知识。它是有关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类知识。化学物质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主要包括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化合物主要包括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化学理论知识。中学教学中的化学理论知识大体上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从微观视角研究化学物质结构的知识(物质结构理论),一类是从宏观视角研究化学物质变化的知识(化学反应理论)。
化学实验知识。中学教学中的化学实验知识主要有:化学实验原理知识、化学实验仪器和试剂方面的知识,以及化学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其中,实验原理包括化学实验所遵循化学原理、实验仪器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实验操作原理。
2.2化学基本技能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基本技能主要有化学用语技能、化学计算技能和化学实验技能。
化学用语技能。化学用语的使用是中学生应该学会的一项基本技能,包括化学用语的读念技能,要求准确化;化学用语的书写技能,要求规范化;化学用语的运用技能,要求熟练化。
化学计算技能。中学化学计算主要涉及:有关化学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化学式的计算;有关溶液的计算,包括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和溶液的稀释等方面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关平衡常数的计算,包括电离常数和电离度、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和pH 的计算。
化学实验技能。这里的实验技能主要是指动作技能,主要有:实验仪器使用技能,包含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仪器的选择两个方面;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综合运用技能[2]。
2.3科学方法
现代科学观认为,科学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统一体,其中,科学知识是科学方法的产物。现代科学的含义反映在化学学习中,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化学科学知识本身,还要学习获得化学科学知识的科学方法。常见的科学方法主要有:观察方法(包括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实验方法(包括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测定方法)、资料和事实的处理方法、科学抽象方法(包括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方法)、模型方法和假说方法[3]。
此外,化学方法也是学生应该学习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物质的制备(或合成)方法、分离与提纯方法和分析方法(物质的检验、鉴别与鉴定)。物质的分析方法通常分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两种。
2.4化学科学观念
无论是从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还是从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来看,化学科学观念应成为化学学习内容的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化学科学观念是指人们对化学科学的根本看法。从来源来看,化学科学观念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源于化学科学知识(物质、结构和变化)所形成的观念,二是源于化学科学研究所形成的观念,三是源于化学科学价值所形成的观念。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认为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基本化学科学观念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化学物质观
它是人们从静态角度对化学物质本质的总的看法,包括:
・元素观――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有了这一观念就可以理解物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人类目前已发现和合成的2000多万种化学物质,都是由10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
・微粒观――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原子、分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微粒很小,微粒是运动的,微粒间有空隙,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
・结构观――物质是有特定结构的。结构观是对化学空间概念的一种反映,从而使人们对化学物质的认识从探讨宏观的元素组成深入到研究微观的立体构型。
从元素观到微粒观,再到结构观,反应了人们对化学物质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入。
(2)化学变化观
它是人们从动态的角度对化学物质变化本质的总的看法,包括:
・守恒观――化学变化过程元素守恒、质量守恒、能量守恒。“三守恒”是对“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质量不灭”、“能量不灭”(只是各种能量形式的相互转化)的概括。
・过程观――始态、过渡态(有一个或若干个中间体)和终态构成了化学变化的过程。过程观是对化学时间概念的一种反映,从而使人们关注和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问题。
・平衡观――化学变化过程是有限度的。
(3)以实验为基础的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观念已成为化学家们研究化学的行动指南。同样,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也应深刻理解以实验为基础的含义,树立以实验为基础的观念。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一部化学家运用实验进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历史,几乎每一项化学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实验。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运用定量实验了统治化学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建立了科学的氧化学说;1824年年仅24岁的德国化学家维勒(F.Wohler,1800-1882)用实验人工合成出动物机体内的代谢产物尿素,用实验事实动摇了“生命力论”,开辟了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新天地;汤姆生(J.J.Thomson,1856-1940)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改变了传统的“原子不可分”的化学观。化学史上无数的事例说明,正是有了科学实验这一坚实基础,才有了今天的化学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最重要的实证研究方法
这是从研究方法视角对“以实验为基础”的观念所作的阐释。“实证”意味着“求证”,要证实或证伪;也意味着“真实”、“实际”,要与客观世界相一致。如何知道是否与客观世界相一致呢?那就要寻找可靠的证据!什么样的证据最可靠?那就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实验事实,这是最有力的证据。凡是与实验事实相一致的,那就得到了证实,证明是正确的;凡是与实验事实不一致的,那就得到了证伪,证明是错误的。因此,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最重要的实证研究方法。
(4)绿色化学观念
“绿色化学”是指设计对环境没有或者只有尽可能小的负面作用,并且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又可行的化学品的过程,它是基于化学与社会,尤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提出来的,因此,这一思想反映了人们对化学科学价值观和社会观的反思。
・合理使用化学品的观念。科学具有两重性,化学科学也是如此。一方面,化学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化学品的生产、使用与处理的不当,也给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因此,通过化学学习,学生应树立合理使用化学品的观念。
・从源头上避免污染的观念。防止污染的有效办法不是污染发生后的治理,而是从源头上就避免污染。为此,化学品的绿色化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选取绿色化的原料、采用“原子经济性”的化学反应,获得绿色化的产品,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应该树立的重要观念。
2.5化学科学品质
所谓化学科学品质是指一定的化学科学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点和倾向[4],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尤其注重使学生形成的化学科学品质有:
・怀疑。没有怀疑,就没有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必须敢于怀疑,大胆质疑。从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怀疑是化学家非常重要的一种科学品德,很多化学科学的重大发现无不与这一品质有关。
・求实。怀疑是创新的第一步,但仅停留于此,还不能获得化学科学发现。为此,还应对所怀疑的问题作深入的探究,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如果不正确,那么,正确的应该是什么?因此,求实意味着探究,意味着实证。
・严谨。严谨是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科学的,一定是精细的,一丝不苟的。任何粗枝大叶,马马乎乎,都不可能产生创新。
・进取。进取精神是进行创新的不竭动力。科学创新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伴随着艰辛和失败,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就不可能深入探究、细致实证,当然也就不可能达到科学的光辉顶点。
上述4项化学科学品质都是以创新为核心的,创新永远是科学最重要的特征。除此以外,合作、奉献、坚韧等也是重要的化学科学品质。
3 科学认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化学学习内容的内化
所谓化学学习内容的内化,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化学学习平台上,通过一定的化学学习方式,运用一定的化学学习手段内化化学学习内容,从而形成一定的化学科学经验结构的过程。那么,学生是如何内化化学学习内容的呢?科学认识论和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3.1科学认识论与化学学习内容的内化
化学学习是化学科学经验的获得和积累的过程,是化学科学经验结构的建构过程。因此,人类化学科学经验获得的一般规律,同样对学生化学科学经验的获得具有指导和借鉴价值。对人类化学科学经验的获得规律的研究属于科学认识论范畴。从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化学科学经验的获得大体上有两种方式:“实验―归纳”方式和“假说―验证”方式。
(1)化学科学经验获得的“实验―归纳”方式
如果追溯化学实验起源的话,那么,人类最早的制陶、冶金和酿酒等化学工艺,可看作是化学实验的萌芽。化学科学实验的诞生则是17、18世纪的事情,波义耳(R.Boyle, 1627-1691)是重要的奠基人。通过化学实验来研究化学,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性,成为化学家的重要研究方式。
通过实验获得化学实验事实
在科学认识论中,“事实”通常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的。一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事实,即客观事实;另一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事实,即经验事实。客观事实是指在客观世界中现实存在着的事物、现象及其变化过程等,它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经验事实是指认识主体对客观世界中现实存在的事物、现象及其变化过程等在人脑中所做出的一种反映,它是用科学语言来描述的,是第二性的。经验事实是认识主体对客观事实的反映,那么,这种反映就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其中,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经验事实是科学事实。化学实验事实是被化学实验反复检验过的,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正确反映,因而属于科学事实。
通过归纳获得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性
人们总是希望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从总体上把握”就不能就事论事,简单地堆砌化学实验事实,而是探寻物质及其变化的共性和普遍性。归纳是获得物质及其变化的共性和普遍性的基本方法。归纳的思维方式是:“是否所有都……?”例如,“是否所有的酸中都含有氧?”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归纳有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所得出的结论超出了前提的范围,因此,结论具有“或然性”(or right,可能是对的)。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全部个别对象都列举出来,因此,在一定的化学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归纳,就成为发现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2)化学科学经验获得的“假说―验证”方式
假说源于对未知物质及其变化的解释
通过实验人们可以获得化学实验事实,借助归纳法(化学中的归纳更多的是不完全归纳),能够对化学实验事实进行抽象,抽取出物质及其变化的共性、普遍性。这些抽象的规律性,已远离了感性的直观,只能靠思维去把握。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规律性?产生这些规律性的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对这些规律性进行解释,以揭示规律性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换句话说,也就是抽取物质及其变化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在一定的范围内,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性的解释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在更大的范围内,这种解释是否合理呢?这需要对这种解释进行检验。如果检验与实际是一致的,那么,这种解释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在检验之前,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性的假定性解释就是假说。
对未知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解释并不唯一。例如,同样是“金属煅烧后重量为什么会增加”的问题,波义耳的解释是由于“火素”,罗蒙诺索夫(M.V.Lomonosov,1711~1765)的解释是“空气”,拉瓦锡的解释是“氧气”。这说明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形成多种解释,从而表现出假说的多元性。
假说的提出
假说是对某一未知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解释或说明,因而具有十分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例如,“向装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滴加少量水,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什么物质?”“金属煅烧后重量为什么会增加?”假说不是瞎说,它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无论假说经检验最后正确与否,在其提出时都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作支撑。科学根据可以是科学事实,也可以是已公认的科学理论。例如,伽伐尼(L.Galvani,1737~1798)的“生物电”假说虽然被伏打(A. Volta,1745~1827)证否,但其也是基于他所获得的实验事实提出来的。
假说的验证
既然假说是假定性解释,就有可能是正确的,有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完善的。那么,如何判断某一假定性解释是否正确呢?这就需要对其进行验证。任何假说都必须接受检验。怎样对假说进行验证,通常有两种方式:实验验证和理论验证,其中,实验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据。伏打就是通过实验验证了“生物电”假说,从而发明了化学电池。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化学学习内容的内化
建构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理论。基于建构主义心理学所形成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试图描述个体经验是什么,试图解释个体是如何获得这些经验的,因此,这一理论对化学学习内容的内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合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情景”、“合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构成学习的4个基本要素。
学生如何通过意义建构来实现对化学学习内容的有效内化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此给予了重要启示,那就是化学学习内容有效内化的“一个前提”和“三个平台”。
(1)学生有效内化化学学习内容的“一个前提”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化学学习内容“意义”的建构者,而不是“意义”的接受者;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不是一个被动接受过程,教师给什么,给多少,学生就学什么、学多少,而是一个化学学习内容“意义”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是任何别人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化学学习内容“意义”的自我建构,才能保证化学学习内容内化的有效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心向,是化学学习内容有效内化的重要前提。
(2)学生有效内化化学学习内容的“三个平台”
在真实情景中内化。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对化学学习内容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生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化学学习情景下的化学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基于“特定学习情景”,实质上就是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化学学习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应该基于真实的情景,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离他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并不抽象,对他们认识周围的物质世界大有益处。
在探究活动中内化。学生要想达到对化学学习内容的有效内化,还应该经历化学科学知识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相互作用,经历新的化学科学经验与认知结构中原有化学科学经验的相互作用,在对新的化学科学经验意义建构的基础上,重组化学科学经验,从而形成新的化学科学经验结构。那么,通过什么途径能有效地进行这两种相互作用呢?那就是从“听化学”、“记化学”向“做化学”、“探究化学”转变,也就是在探究活动中有效地进行这两种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化学学习内容的有效内化。
在合作交流中内化。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对化学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不应是孤立进行的,而应该是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进行的。通过合作,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互相启发;通过交流,可以沟通理解,相互协商,成果共享。正是在合作交流的平台上,学生可以达到对化学学习内容“意义”的深刻认识,从而实现对化学学习内容的有效内化。
“一个前提”、“三个平台”与化学学习内容的内化之间的关系,可用图3[5]表示如下。
因此,教师促进学生化学科学经验有效内化的重要教学策略就是,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科学经验的心向,创设真实的化学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活动探究,积极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实现对化学科学经验的能动建构。
参考文献:
[1]郑长龙,李艳梅.论化学科学经验的传递机制[J].化学教育,2007,28(9):14.
[2]郑长龙等编著.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23.
在东莞西平美食街的一家奶茶店门口,笔者看到店员舀了两勺蜂蜜柚子膏放入纸杯中,再倒入滚烫的热水,搅拌,一杯蜂蜜柚子茶就制作好了。肖小姐接过热饮,就开始慢慢喝了起来。“杯子上有数字?不知道,从来没注意过。”笔者随后在多家奶茶店门口采访了近10位市民,所有受访者均表示,平时喝热饮时从未关注过杯子上的编号。
超过70℃热饮最好别用6号杯
东莞光明中学高中部化学老师张锦介绍称,聚苯乙烯是由苯乙烯单体经自由基加聚反应合成的聚合物,受热到达一定的温度后,会释出苯乙烯单体。此外,塑料制品制作过程中还会添加一些辅料,即其他化学物质。一旦超过一定的温度,其中的化学物质可能会析出,影响人体健康。
通常聚苯乙烯在0~70℃使用比较安全。然而很多时候,热饮的温度往往超过70℃。这时,就有可能从杯子中析出化学成分,长期使用会影响人体健康。相对于聚苯乙烯,张锦认为,PP即聚丙烯更为安全。“聚丙烯由于结构规整而高度结晶化,因此熔点较高,具有良好的耐热性。”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副会长董金狮建议,喝热饮时最好注意杯子上的符号,尽量少用“PS”标识或“6号”塑料材质制成的杯子及餐具。
聚苯乙烯杯子加热至水沸时变形
笔者分别拿着1个5号(聚丙烯)和1个6号塑料杯子进行实验。锅内水烧到70℃左右时,将两个杯子同时放入锅内,这时两个杯子均无明显变化。
随着水温的继续上升,两个杯子仍未出现明显变化。
然而当水开始沸腾时,锅内出现了明显变化:白色的6号塑料杯子开始逐渐变形,煮沸30秒后,原本圆形的杯子已完全看不出形状。而黑色的5号杯子此时依然没有任何变化,并没有变形。
链 接
塑料制品编号的含义
1号——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常用于制作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但耐热性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溶出。
2号——HDPE(高密度聚乙烯):常用于药瓶、沐浴露包装,不适合用作水杯等。
3号——PVC(聚氯乙烯):易产生有毒有害物质,较少用于包装食品。
4号——LDPE(低密度聚乙烯):保鲜膜、塑料膜等都是这种材质。耐热性不强,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332-03
环境荷尔蒙,一类能进入人体内部、具有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危害人类正常激素分泌的化学物质,多数是人工合成并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1]。因为此类物质能减少生物体量、导致生殖器官异常,所以对人类乃至全球的生物来说,它是一种致命的危险物质。这一问题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也不例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于1997 年设立了有关环境荷尔蒙方面的基金项目。本文在对近年来国内外环境荷尔蒙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系统概述环境荷尔蒙的定义、种类和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前沿工作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一、环境荷尔蒙的种类和研究现状
1.环境荷尔蒙的定义和种类
那些干扰人体正常激素功能的外因性化学物质,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类似的作用,有时能引起生物内分泌紊乱,这一类物质即称环境荷尔蒙,又称内分泌扰乱物物质。这些物质能减少数量,降低质量,削弱生物免疫力,破坏生物神经系统等。
目前,人类使用了8万余种化学物质,其中仅有一小部分具有环境荷尔蒙效应。研究表明,具有雌激素作用的物质约有70种,农药类占60%左右,包括镉、铅、汞三种重金属离子,另有可疑性很高的化学物质如染料、涂料、香料、洗涤剂,去污剂、表面活性剂、塑料制品、药品和化妆品等等[2],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某些塑料添加剂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活性,而广泛使用的表面活性剂本身虽然没有雌激素活性,但其降解产物如4-壬基苯酚、4-辛基苯酚等则具有雌激素生物效应。这类物质广泛分布于环境水体中(见表1)。
2.环境荷尔蒙的研究现状
1972年,WHO(世界卫生组织)对“有激素作用的化学物质”进行了研究总结,指出了化学物质的激素作用,这次会议上发表的文斯普雷德宣言使激素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关注,目前对环境激素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环境科学的热点问题之一。
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正在调查某些环境激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底泥、土壤、大气和食品中的污染现状,调查内容还包括环境激素的测定方法、环境激素污染控制标准以及野生动物和人类被污染的情况等。1995 年,美国政府设立了由环保局领导的14个部门组成的环境激素工作组,并于1996 年建立了食品中内环境激素的筛选方法。美国环保署根据这个方法开发调查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是否具有环境刺激作用。1998 年美国环保署分4 组对86 000种物质进行筛选,以进行影响分析[3]。1996年7月,日本通产省成立“外因性物质的激素作用的调查研究委员会”,接着厚生省着手研究环境激素问题,并对已有的化学物质进行筛选毒性测试[4]。
1998 年OECD(经济合作开发组织)提出今后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开发检测环境激素物质的新的检测技术并协调各国的行动。主要将进行子宫增重重复实验、雄性性腺增重反应实验、28天投毒实验和鱼类、两栖类、鸟类的生态毒理实验。
总的来说,环境激素对生物影响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整体水平上判断在一定剂量条件下某种化学物质的毒性大小以及毒性的快慢等一个过程。此后,初期的毒理学研究从整体水平深入到系统和器官水平,对该化学物质的多个器官或系统终点如呼吸、神经、肝脏等进行毒性作用研究。20世纪末,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科研技术工具的进步使环境激素研究进入了细胞分子水平,对化学物质的作用机制也提高到在分子水平进行研究。然而,生物体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有机体,仅从一个水平上是不能够进行透彻全面的阐述的[5]。环境激素对动物和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肯定还有很多潜在的影响没有被发现。环境激素研究在中国仅是刚刚起步,对本领域的研究基础还很薄弱,尤其是污染现状的调查几乎没有开展。所以,这个问题应引起更多的关注并开始对其进行一系列相关的研究,同时根据国外研究进展采取有效的减少和防止污染的措施。
二、环境荷尔蒙的检测方法
环境荷尔蒙物质含量极微但却具有超常的显性内分泌效应,严重地危害到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和安全,要想把握环境质量现状并预测污染发展趋势,环境监测是唯一手段。而环境荷尔蒙类污染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含量较小(在环境中往往以ppb浓度级甚至ppt浓度级存在),因此对它们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检测方法。
1.化学分析方法
化学分析方法指的是使用色谱仪器分析相关物质的方法,主要包括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及其相关的质谱(MS)联用分析方法。色谱分析技术对样品的预处理过程要求非常高,样品预处理有提取、净化、浓缩和衍生化等步骤,可以起到富集痕量组分、消除基体干扰、提高方法灵敏度的作用[6]。
环境样品中有机氯农药的检测,主要以GC法为主[7],GS-MS联用法则常用于多成分物质同时段的定性和定量检测,因为大部分的环境荷尔蒙物质是水溶性或具有水溶性官能团的化合物,这些物质需要高灵敏度检测仪器,在萃取过程中的高倍浓缩及净化必不可少,衍生化程序有时也极为重要。美国EPA和日本JIS系列标准分析方法中规定,检测来自自来水、废水中的绝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均采用GC或GC-MS联用法。
曾有学者用LC-API-MS法测定了环境中的荷尔蒙物质,因为使用LC-API-MS法无需衍生化处理,可直接用固相萃取法浓缩测定河水中的相关物质。这位学者报导了该方法的特性,在有机污染分析中以GC-MS法为首选[8],但用GC-MS法测定双酚A、2,4-4、2,4,5-T等氯化苯氧基乙酸类除草剂则十分困难,因为衍生经会使试样前处理复杂化。而使用LC-MS法则既可定性又可定量,已成为检测农药、除草剂等物质的首要方法,目前,LC-MS法的灵敏度约达1ug/L。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则是针对不易挥发、热稳定性差的离子型化合物,在环境荷尔蒙物质的检测分析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中国GB 13198-91早已公布了用HPLC荧光或紫外检测器测定六种多环芳烃的方法。
ICP-MS是目前最好的痕量无机污染物监测分析手段,其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把ICP-MS列为Cu,Pb,Cd测定标准方法,但因为该种检测方法需要一些在中国尚未普及的超大型仪器,所以中国在环境荷尔蒙的研究方面一直存在着定性和定量的困难。
2.生物监测方法
生物检测方法,是一种建立在环境荷尔蒙物质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以及产生的生物效应的基础之上的方法,具体操作是把生物活性材料以薄膜状固定在离子选择电极的敏感膜上,插入待测溶液,随着反应的逐步进行,生物分子和反应生成物的浓度发生变化,在转换件的作用下变为可测定的电信号,经过处理,得出反应物量的变化。该方法无需复杂的前处理过程,操作便捷、快速,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检测分析方法。
生物检测方法中的第一种是细胞增殖实验,它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人体血清中存在着的一种能特异性抑制雌激素敏感细胞增殖的物质,雌激素可以通过中和此类物质,特异地清除其抑制效应,从而诱导细胞增殖,而不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类固醇激素和生长因子不能中和人血清中存在的抑制性物质[9],敏感细胞株中最为常见的有T47D细胞、人乳腺癌细胞MCF7、大鼠子宫原代细胞和大鼠垂体原代细胞等。实验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相对细胞增殖效应(PRE),即类雌激素能引起最大细胞增殖占雌二醇引起的最大细胞增殖百分比[10],二是相对细胞增殖力(RDP),即引起细胞最大增殖时的雌二醇浓度与产生相同增殖效应时外来雌激素的浓度的比值。
生物检测方法中的第二种是免疫分析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抗原体特异性反应来测定环境荷尔蒙物质,具体可分为三种,即放射免疫分析(RIA)、免疫酶技术(ELISA)和发光免疫测定(CLIA)。因为环境荷尔蒙多为小分子物质,没有免疫原性,可以先将被测物偶联到大分子载体上,得到全抗原,再用全抗原免疫动物获得特异性很强的抗体、发光探针、鲁米诺标记等标记抗体,然后使其与环境中荷尔蒙进行抗体抗原反应,用高灵敏度的荧光仪和化学发光仪检测荷尔蒙抗体—抗原结合物,从而定量检测环境中的微量荷尔蒙;或者将酶化学的敏感性与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结合起来,把免疫酶交联在抗体上,利用酶标与底物反应并显色,然后定量测定[11]。
三、结语
环境荷尔蒙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肯定还有很多潜在的影响没有被发现。环境荷尔蒙的研究在中国刚刚起步,理论基础还很薄弱,对污染现状的调查也几乎没有开展。因此,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同时借鉴国外研究进展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 齐文启,孙宗光,汪志国,等.环境荷尔蒙研究的现状及其现状分析[J].现代科学仪器,2002,(4):32-39.
[2] 任仁.环境激素的种类和污染途径[J].大学化学,2001,(5):1.
[3] 李金花,庄惠生.环境荷尔蒙概述[J].云南环境科学,2003,(4).
[4] 詹秀环,王子云.环境激素的种类与危害[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2).
[5] 郭艳英,段昌群,杨良.环境激素研究进展探讨.云南环境科学,2004,(3):12-15.
[6] 戴树桂,张东梅,张仁江,等.固相萃取技术预富集环境水样中邻苯二甲酸酯[J].环境科学,2000,(2):66-69.
[7] 王正萍,周雯.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8] U.S.EPA,Standard Methods of for the Examination of Water and Wastewater,19th Edition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