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1 10:34: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命生态安全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国内石油天然气这种不可再生资源也在慢慢减少,所以从国外石油天然气储能大国购进、储备能源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中缅油气管道孕育而生。中缅油气管道是我国四大能源管道之一,对西南地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也是目前世界上难度最大的工程,其中包括大型穿跨越(横穿瑞丽江、跨越澜沧江)、穿梭隧道群(穿梭64座隧道)、游走V形沟谷等未遇难题均出现在中缅油气管道工程中。笔者对中缅油气管道工程(贵州段)HSE管理工作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1.概况
1.1工程概况:
中缅油气管道工程第三合同项第十三标段(QBN000-QBP105)由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第六工程公司承建,起于都匀市与独山县交界处,止于贵州省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处,沿线经独山县、三都县和荔波县,线路全长121.76km。本段为气管单独敷设,总体走向为西北-东南。本施工段不设置站场,设置线路阀室5座,本段共穿越铁路4次,高速1次。隧道穿越6次,中型河流穿越3次。输气管道直径Φ1016mm;管线设计压力10MPa,钢管材质X80/X70。
1.2地形、气候概况
1.2.1地形概况
1)贵州省管线沿线地带90%以上为山区,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
图中红线为管线走向
2)喀斯特地貌突出,管线经过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具有“三高四活跃”的不良地质特点(高地震烈度、高地引力、高地热、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热水环境、活跃的外动力地质条件、活跃的岸坡再造过程) ,地质灾害风险高(滑坡、坍塌、溶洞、泥石流)。
典型喀斯特地貌
1.2.2气候概况
1)贵州省独山县、荔波县、三都县气候变化异常, 冬季持续出现冻雨。
2)管线途径地区交通状况差、异常天气变化频繁,局部高地常年有大雾气候。
2.管道建设过程中的HSE管理工作
2.1 风险管理---风险星级等级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是指对风险从识别到分析乃至采取应对措施等一系列过程。它包括将积极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最大化和使消极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小化两方面内容。是为了更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而识别、分配、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的风险,使得潜在机会或回报最大化、潜在风险最小化。
在具体认识风险管理前,我们需要清楚了解风险的特性,从而才能对其进行系统地管理。首先,风险具有潜在性,正因如此,人们才不容易注意到风险的存在,才使得在事情发生时受到损失;风险具有客观性,每个项目都有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而风险是不能完全消除的,只能说对其加以管理使得潜在风险最小化;风险同时又具有主观性,针对每个人而言,对同一个风险的认识大不相同,也许在自己看来是很大的风险,却在他人看来很小;虽然,风险会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它是具有可预见性的,我们可以通过风险管理,可以减少项目风险的不确定性,从而积极采取措施应对。
针对风险的特性与项目风险管理的意义,我们可以把项目风险管理分为以下几个流程:风险分析,风险量化,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例:中缅管道工程根据贵州地区特殊地形、特殊的气候变化、地灾点多等特点首先调动项目全员进行全面风险识别分析,对是被处来的风险进行风险量化处理(风险分等级、星级),其次对风险等级星级超过三级星级超过四星的上报监理单位近而上报业主单位,风险三级星级三级以下的由施工项目部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风险监控,三级以上的风险由EPC项目部业主单位与施工单位联合监控。
2.2 安全监督---机组三员配备双岗
由于贵州地区多以山区、丘陵为主,整编标准化机组无法全面展开作业,施工项目部将一个整编机组拆分为两个小机组。小机组同样以标准化要求配备三员,上岗人员均经过公司HSE部门培训。
2.3 教育培训
安全工作的成败决定项目的前途和命运,良好的安全环境可以给项目带来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国家和几天财产免遭损失,职工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否则就会给项目带来重大损失,近年来,管道行业、交通行业事故屡见不鲜,从机械伤害、管沟塌方、地灾事故到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交通亡人事故,无不给我们敲响警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再不能让我们身边的同事付出生命代价,再不能让国家财产遭受损失。而安全工作的前提就是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好的安全教育培训可以从萌芽阶段遏制事故的发生,结合中缅管道贵州地区人文、地理、气候等特点,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中缅管道安全培训教育。
2.3.1项目安全总监深入机组进行培训
中缅油气管道工程难度之大,为了能让所有参建职工高度重视自身安全,项目安全总监亲自做培训老师深入机组对所有职工进行入场安全教育。
2.3.2 每周一课与安全经验分享同步进行
(1)施工机组每周定期召开每周一课,一方面进行理论知识培训学习,掌握基本安全知识,另一方面让经验丰富的师傅进行管道施工安全经验分享及事故案例讲解(发生在身边的事故案例)。
(2)项目部所属职业司机每周进行交通安全学习,了解发生在身边的事故案例,警示自身。
2.3.3 急救、地方病、少数民族禁忌等知识培训
(1)贵州山区多有毒蛇出没,为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被毒蛇、虫咬伤事件的发生,邀请局专家对如何预防被毒蛇咬伤、咬伤后如何处理等知识进行讲解。
(2)做好地方病调查及水质检验工作,避免员工感染地方病,贵州地区多出大脖子病、砷中毒、氟中毒等地方病。
(3)加强少数民族禁忌知识的学习,避免在管道建设过程中引发民族矛盾。
2.4 作业前安全工作分析制度
工作前安全分析是识别任务关键环节的危害因素,并填写工作前安全分析表。识别危害因素时应充分考虑人员、设备材料、环境、方法五个方面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进而对存在潜在危害的关键活动或重要步骤进行风险评价。根据判别标准确定初始风险等级和风险是否接受。工作前安全分析是针对识别出的每个风险制定控制措施,将风险降到可接受的范围,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考虑控制措施的优先顺序。最终制定出所有风险的控制措施。中缅管道贵州段基本以山区、丘陵为主,作业施工难度大、管线进场难,因而采用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进行施工作业,在采用各种新方法过程中首先(1)对采取新工艺,如:轨道法、发送法的施工难点逐个组织编制专项方案,完善技术措施,识别出的重要风险进行重点监控,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邀请专家进行评审。(2)对采用的新设备,如山地运管车、龙门架、隧道滑轮车制定操作规程,开展风险识别。最终将所有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2.5 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包括四个阶段即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其中预防有两层含义,第一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的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化(风险识别、应急预案),第二层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来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应急演练)。例:针对中缅油气管道工程的特点,为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施工项目部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编制地灾、塌方、爆破、交通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组织机组对预案进行演练。施工机组配备医疗急救药箱、担架等设施,并与荔波县人民医院、独山县人民医院签订了医疗救护协议,保证受伤人员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2.6消防安全
遵循国家《消防法》,贵州地区多为林区覆盖,火灾隐患大,加强消防知识培训力度,坚决杜绝林区吸烟、烤火等事件的发生,另一面施工机组为各种设备配备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并进行定期检查。
2.7生态文明工程
中缅油气管道途径多处风景名胜区,其中漳江旅游风景区、茂兰国家原始森林森林隶属第三合同项十三标段,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中缅项目业主单位首次引进环境监理、水土保持监理、环境监测监理单位专项负责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治理工作。
2.8炸药、雷管等民爆物品的管理
严格按照公安部门要求制定炸药申请、领取、施工、回收管理制度,由公安部门指定专人负责炸药申请、领取、回收管理,机组设置专人对爆破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对于哑炮的处理必须要有专项方案。施工机组进行爆破作业提前两天报请施工项目部,项目部相关领导亲自对整个爆破过程进行监控。爆破作业相关文件除报公安局备案外还向项目部HSE部备案。
2.9 奖惩制度
大家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珍视生命,关爱生命,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如果人的生命没有了,还怎么体现以人为本。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把关系职工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的安全生产工作放在第一位,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
2004年以来,我省建筑业的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实现了连续5年持续好转,2003年,在我们安全形势最黑暗的一年,死亡了100余人,2004年以后,大幅下降,到2007年我们降至了50多个人。2008年在我们上下共同努力下,更是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由2003年的100人以上,2007年的50人,下降到24人,百亿元产值死亡率由超过国家平均水平三倍多,到接近了平均水平。这个成果得来不易。但是,我们万万不可沾沾自喜、盲目乐观,更不能有松劲情绪,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因为同全国的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存在较大差距;党和国家、省政府和厅党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是国家安全生产年,厅党组要求我们要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死亡事故率比去年下降30%,争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所以我们面临的压力很大,我省建筑施工安全总体上这些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安全生产基础脆弱,队伍素质差、管理水平低的问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安全监管体制和效能与安全生产要求不适应的问题十分突出;迅速扩大的建筑施工生产规模和一些安全风险大的工程的建设,使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明显增加。这也是我们安全生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认识,把头脑里安全生产这根弦绷的更紧一些。因为抓好安全生产是我们共同的政治责任,我们共同的责任不但是包括建筑业的各级主管部门也包括建筑业的各个施工企业、监理企业、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第一的理念,特别是在工程建设量大,形势复杂的情况下,更要把安全生产放到更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决心,投放更大的精力,实施更有效的办法,坚决克服一切松懈、侥幸心理和畏难厌战情绪,把确保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深、抓细、抓好。我们一方面对形势不能掉以轻心,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信心,只要我们工作到位,安全生产事故不是不可避免的。总结以往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概括起来,其原因无外乎忽视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违法违规作业、员工缺少自我防范意识和知识,监管不力等等。只要我们针对这些原因,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就能够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第二,关于切实保证工程质量问题。
总理在刚刚闭幕的人大会议上所作的政府报告中说:“我们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人民,必须对人民负责。所有工程建设都要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确保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永恒的主题。工程项目投资巨大,使用周期长,关系投资效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工程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工程量迅速增加,建设规模明显扩大的情况下,更要坚持“好字优先”的方针,实现两个基本目标。
首先,必须确保所有工程的质量安全,杜绝一切重大质量事故,实现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这就必须确保工程基础、结构、主体的安全,严格执行各项强制性标准和检测、检验。重点是加强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公共工程的质量监督,杜绝“豆腐渣”工程。
其次,努力完善工程的使用功能质量,提高工程的内在品质和观感质量,消灭质量缺陷。通过推广黑河市综合整治,严格把关,消除质量通病的经验和全面推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大幅度降低通病发生率,提高工程精品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放心房、满意房。
要实现这两个基本目标,就要切实提高三个水平。
一要切实提高工程质量的监管水平。各级工程质量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省《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家与省的有关规定,改进监管机制、规范监管程序,推进监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积极推动全过程、全方位、差别化的质量监管,完善监管手段,改进监管模式,实行依法监管、廉洁监管、服务式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强化监督巡查和层级监督提高监管效能。
二要切实提高工程的建造水平。好的工程是干出来的,因此各级各类施工企业都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建立严格有效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严格执行施工工艺和各项检测标准,绝不允许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粗制滥造。质量监管部门要发挥好指导、帮助和督促作用。
三要切实提高工程监理的水平。依法必须实行监理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并按规定支付监理费用。监理单位则要落实项目总监负责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合同以及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实施监理,按照规定监理程序开展监理工作,保证工程项目监理人员专业配套、人员到位,确保监理工作质量,既要监理质量,也要监理安全,认真履职尽责。
第三,关于全面推进创建标准化工地活动问题。
我省的创建标准化工地活动2006年在哈尔滨松北区率先启动,在总结经验,编制图集,调整安全技术措施费的基础上,2007年在全省更大的范围开展试点,2008年这项活动在各地市普遍开展起来。经过一年的实践发展,取得了可喜成效,全省共有926个工地开展了创建标准化活动,经验收评比,共创出省级标准化工地141个,市级标准化工地282个。通过一年的实践,也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这项活动的认识。
实践证明,创建标准化工地,是施工现场管理模式的创新和跨跃,其实质和核心,是把现代工业生产的标准化理念和管理方法运用到建筑工地管理中,用科学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和方法,代替以往粗放的、原始的作坊式的经验管理模式,让整个管理流程清晰,让每一个环节可控、可靠。通过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相关人员行为标准化和设施设备标准化,实现管理系统程序化,把科学管理细化到施工过程的每个环节,实现有序运行,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传统模式,全面提升管理水准。对于行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深远影响。
实践证明,创建标准化工地活动可以为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提供根本性保障,从根本上改善一线建筑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并能有效地促进人员素质和积极性的提高,以及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还彻底改变了工地脏乱差的形象,符合城市环境优化、美化、净化的要求,因而受到社会的赞誉和群众的认可。
实践证明,创建标准化工地主要是加强工地的集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只要不搞超标准的标准化,并不能增加工程建设的成本。实践也证明创建标准化工地具有普遍性,大城市、大工程、大企业能搞标准化,小城市、小工程、小企业也能搞标准化。五常市经验证明县一级不但能搞,而且也可以搞得很好。黑河棚改工程的标准化搞得非常好,是样板工地。
实践证明,创建标准化工地是建筑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为此,省厅决定,从今年起把创建标准化工地活动作为我省建筑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在全省全面开展起来,实现“三个扩展”:一是从地级市扩展到县和县级市,二是从部分工程扩展到全部符合条件的工程,三是从部分企业扩展到所有三级以上施工企业。
第四,关于强化建筑市场监管和搞好服务问题。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省委省政府深刻分析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确定了我省经济社会必须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方针,做出了加快建设“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重大决策。预计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将达5 000亿元以上,涉及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成千上万个项目,仅“两棚一草”改造就达3 400万平方米以上,还有一大批“三供两治”项目等等。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我省振兴发展的长远大计。保证这些工程项目优质安全高效的建成,是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省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设部最近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市场监管与服务保障扩大内需投资项目质量和效益的通知”。提出了16条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这里我重点强调两个问题。
第一,要以服务为前提、为主导,服务与监管相结合,以服务促监管。首先,要牢固树立服务思想和理念。从根本上说,我们搞建筑市场监管,就是为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效益服务,为建筑业的健康发展服务,为经济建设的大局服务,所以,我们的各级监管部门、监管人员都必须在思想上有一个自觉的强烈的服务意识,始终把服务放在第一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真诚的态度,为工程建设的各方服好务。其次,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积极协调,主动热情,使服务和监管工作到位、高效。比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在我省施工期短的情况下,格外重要。我们要努力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我们的主动协调,加快节奏,简化手续,缩短时间,使具备条件的工程项目尽早开工。再次,要切实改进管理方法和工作作风。管理也是服务,因此管理不应是生硬的、僵化的、冷漠的管理,简单的停工罚款等,而应与服务紧密结合,体现服务的精神,寓管理于服务中,使管理更富有人性化,通过热心指导和帮助协调解决建筑市场各方的实际问题,使被管理者感到关心和温暖、便利,从而乐于接受服从监管。
第二,以确保质量安全效益为核心,切实有效地强化监管。强调服务不是不要监管,也不是弱化监管,而是要处理好服务与监管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监管,就无法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效益,保证建筑市场各方的合法权益,最终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在积极主动搞好服务的前提下,还要理直气壮地依法强化监管,深化监管,完善监管。从我省建筑市场的实际出发,要突出强化五项监管。
第五,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问题。
进入“十一五”以来,我省建筑业保持了稳步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06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超过700亿元,实现增加值315.5亿元,利税28.4亿元。2007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75.5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67.5亿元,利税32.1亿元。2008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迈上一个历史性新台阶,达到1 056.7亿元,实现增加值 438.3亿元,利税37.9亿元。但是与建筑业大省强省相比,我省建筑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低水平状态,无论是行业与企业的规模、建造能力和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和市场活力以及吸纳就业的能力都远远不能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乘势而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是我省各级建筑业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的历史使命,也是省委省政府的厚望。刚才,我省30家优秀企业向全省建筑业企业发出了加快改革与发展的倡议,展现了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愿望、决心和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我希望全省的建筑业企业积极响应这个倡议,迅速行动起来,以开拓进取的姿态,踊跃加入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行列中来。企业是行业的基础,更是行业发展的主体,没有一大批实力强大、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就没有强大的行业,没有企业的跨跃式发展,就不会有行业的跨跃式发展。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使企业沿着健康的道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是企业和企业家的永恒课题。企业怎样才能又好又快发展,剖析省内外、国内外一些优秀企业的成功范例,可以找出以下一些有益的经验和规律,供大家借鉴。
其一,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强烈的发展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把办好发展企业作为一项高尚的事业,作为一种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的执著追求,因而具有一种不怕困难,坚韧不拔、永不言败、永不退缩、永不停步的坚定信念。这就是创业者、垦荒者、奋斗者的境界和情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北大荒精神、王铁人精神、时代精神。加快企业发展首先需要的就是要有这种精神。
其二,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战略。战略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全局谋划,发展战略包括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实现目标的步骤、措施和策略,没有一个好的战略,企业只能盲目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随波逐流,触礁搁浅,在激烈的竞争中难以立足,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制订一个好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要制订好战略,就要认真客观准确地研究市场、研究行业,找准需求和发展空间,把握规律,探寻顺利发展的途径。就市场而言,既存在量大面广的低端市场,也存在技术水平高、施工和管理难度大的高端市场;既存在本地区、本省的市场,又存在广阔的外地区、外省和海外的市场,不同的市场就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不同的投入和回报;就行业而言,既需要实力强、水平高、规模大的起领军作用的总承包企业,也需要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不同层次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专长、模式和作用;就发展方向而言,有的企业适于做专做大做强,向高端企业、集团式企业、总承包企业迈进,而大量的企业适于走专业承包、劳务承包、做专做精的路子。从现状上看 ,我省建筑企业大多是规模小实力弱、特色不突出的中小企业、产业集中度过低,有限的行业资源未能优化合理组合,能够占据高端市场,具有强大市场开拓经营能力的大而强企业过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并带动行业的整体发展。因此,每个企业都要认真分析找准自己在市场和行业中的位置,认清自己的优势和短处,顺应规律,扬长避短,定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和步骤措施,走出一条跨跃式发展之路。
其三,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市场需要、符合行业特点,能充分激发企业内部的全部潜力、调动一切积极性、富有生机活力、灵活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一套能推进企业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就企业发展而言人的因素最重要,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要特别注意吸引、凝聚、用好人才,形成一支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核心团队,建立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
中图分类号 F0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1)11-0086-08
一、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世界上排名第110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李金平等,2009)。饮水安全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并将影响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
关于饮水安全的定义,不同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饮水安全的概念和内涵作出界定。蔡勇(2008)认为农村饮水安全是指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洁净、卫生的生活饮用水,并且在经济上能够负担得起。姜开鹏(2009)认为饮水安全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饮水安全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建立全面的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狭义的饮水安全,仅指饮用水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本文认为,农村饮水安全是指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代内与代际间的用水需求,使之能够持续、方便地获取足量且符合水质卫生标准的生活饮用水。
国内学者针对我国饮水安全现状和饮水安全的危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不同层面进行经验总结和提出若干解决措施:李仰斌(2005)认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应注意加强饮用水水源点的保护,要有适度规模,以集中供水为主,加强技术指导。(P31)郝华勇(2006)从水资源的角度提出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李雪松等人(2007)提出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机制、饮用水安全管理制度、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融资体制、饮用水价格制度和饮用水工程的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实施创新。郭莉、崔强(2008)认为,需要设定农村安全饮水供给与需求保障机制、饮水安全市场交易机制、饮水安全管理机制多重法律保障机制。赵旭红、刘爱平(2008)则指出将自动化控制系统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过自动化技术手段,提高供水公司的水质安全。赵红燕等(2008)认为要实现农村饮水安全需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搞好供水水质管理,加强水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进一步完善落实农村供水优惠政策等。高俊才(2009)认为,需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供水,逐步提高农村供水技术标准和实际水平,缩小城乡差距,进而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王韩民(2009)提出要加快建立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农村水利建设投融资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新机制和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
但是从总体来说,我国对农村饮水安全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研究面较窄,研究角度单一,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具体案例和政策性措施层面。本文研究范围锁定在经济发达、地处“沿海丰水地区”但仍存在“水质性”问题的珠三角农村地区。研究对象定位在“农村饮水安全”。对中国从根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具有长远的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结构:PSR模型分析
本文建立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PSR模型的目的不是对饮水安全现状进行评价,而是对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主导变量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主要因素和关键因素,为构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提供逻辑依据。根据PSR模型的基本原理,正是在各种压力和反应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的基本现状,当采取的对策效应大于压力效应时,表现为农村饮水安全水平的提高;反之,当压力效应大于对策效应时,农村饮水安全就会受到威胁,表现为安全水平下降。
1 农村饮水安全PSR模型。建立农村饮水安全PSR模型时,“压力”是指造成农村饮水不安全的水资源状况、人类活动、消费模式、人口数量、经济结构及影响水系统良性运行的其他因素,它是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负效应”,即造成饮水不安全;“状态”反映农村饮水安全的现实状况,它反映出各种压力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饮水安全现状,如当前水质状况、水源状况、供水工程状况以及严峻的饮水安全形势下产生的后果,如供水紧张、水性病的蔓延、水冲突的发生及水生态环境的恶化;“响应”则表明人们针对农村饮水安全现状采取的补救措施,包括水源保护、治污防污、兴建供水工程、适度调整产业结构及制定饮水安全法律、法规等多方面措施,是饮水安全的“正效应”。通过对农村饮水安全的PSR分析,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的农村饮水安全PSR概念模型。
(1)压力变量:水资源压力、社会经济压力、水污染压力和供水工程压力共同表征了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压力变量。其中,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用水形成水资源压力;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的提高形成社会经济压力;生活污水及工农业废水的排放形成水污染压力;供水设施的不足形成供水工程压力。(2)状态变量:在压力变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农村饮水安全的基本状态,具体包括水资源状态,社会经济状态与饮水安全状态,其中饮水安全状态表征了当前时期的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具体表现为水量、水质、取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四个方面。压力作用还对水资源状态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资源开发利用率、可作为饮用水源的水资源比例表示。需要明确的是当前时期形成的水资源状态同时又可视为影响今后时期饮水安全的压力变量。(3)响应变量:响应变量是农村饮水安全系统的参与人对系统状态作出的反应。饮水安全资金投入、供水工程建设、水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及饮水安全法律法规建设与提高饮水安全应急能力共同表征了农村饮水安全响应变量。其中供水工程响应变量同时又可视为评价当前时期饮水安全现状的状态变量,因为自来水等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普及率对取水方便程度与饮用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态的好坏起决定性作用。
2 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变量集。造成珠三角农村不安全饮水现状的因素错综复杂,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造成了珠三角地区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及工程性缺水并存的农村饮水安全形势。在农村饮水安全变量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影响因素变量集。
(1)资源因素:水资源条件是制约饮水安全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集中反映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降水的时间分布、地下水源与地表水源的比例、水资源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源水质等特征,重点衡量了水资源可用量的大小和水源的水质状况。(2)社会因素:饮水安全是建立在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社会系统中的人对水资源的消费和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是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因素。珠三角地区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不仅加重了水资源供需负担,而且使得供水工程的供水能力难以满足较高用 水需求。而快速提升的城镇化水平又从多个方面增加了水资源需求量。(3)经济因素:主要反映珠三角地区农村经济状况与发展趋势及当地农民的收入情况。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越高。则越有能力改善当地的饮水安全问题。而另一方面,居民收入的提高也影响到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紧张。此外经济因素还体现在当地的产业结构层面,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可以衡量出当地最大的需水产业,进而大致反映出当地的水质状况。(4)工程因素:主要是指珠三角地区农村供水工程基本状况,反映当地饮水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通常分散式饮水方式要比集中式饮水方式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也不利于准确掌握农村饮水安全整体水平。(5)水消费因素:由于珠三角的年降水量较大,过境水资源丰富,无论是当地企业还是居民的用水态度、节水意识以及水资源安全常识等可能与国内其他地区会有较大区别。
以上是从五个大的方面分析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影响因素,而对于各个因素如何作用于珠三角农村饮水以及各因素起作用的重要程度还需对每类因素做细化、量化分解,建立影响因素变量集。本文用于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的变量主要来源于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PSR模型的压力变量与响应变量,并加入水资源状态变量(见表1)。
3 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变量结构。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对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影响因素深入分析,只有充分挖掘造成目前珠三角农村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实质,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因子分析法主要用于找出多因素间的相关性,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本文通过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得出影响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的主因子,为解决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提供依据。
本文选取珠三角九市(珠海、中山、江门、深圳、东莞、惠州、广州、佛山、肇庆)为分析对象,文中主要数据来自于《2009广东统计年鉴》,通过对珠三角九个城市的供水经营主体(供水公司)的实地调研获得。表2展示的是依据表1的变量集整理出来的珠三角九市2008年相关变量的原始数据。
显然,对农村饮水安全的影响效果而言,表2列出的变量有些具有正的影响效果,即对提高安全保障具有积极意义,例如X3、X9、X10等;而另外的一些变量,例如X4、X8和X12等,对维护饮水安全具有负效果。因此,需对表2中具有正向影响效果的变量进行逆向处理,即对有利于饮水安全的变量通过对原始值取倒数的形式进行反向处理,并通过SPSS13.0对数据进行标准化,结果如表3所示。
依据表3计算的相关系数矩阵以及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列在表4和表5中。从表5中可以看出,前2个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82.392%,亦即这两个因子包含了80%以上的信息量,因此选取这2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基本能够满足分析的需要。
表4是根据表5计算出的主因子载荷矩阵。从中可以看出,主因子1对变量X1、X2、X4、X5、X6、X7、X11、X12、X13具有较高载荷,主因子2对变量X3、X8、X9、X10具有较高载荷。
对应变量集,前者主要与水资源供给、社会经济状况、用水方式或习惯等几类变量密切相关,而后者主要涉及水的质量和供水的工程建设。通过计算珠三角各市在这两个因子上的得分、进而计算出综合因子的分值并进行排序(表7),据此大致可以对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的影响因素做出一些基本的判断。
第一,总体上看,目前珠三角地区农村饮水安全总体状况并不乐观,其中,肇庆、惠州、江门三市相对较好,而深圳、佛山、东莞、中山市的农村饮水安全隐患较为严重。
第二,在珠三角各市农村饮水安全的保障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以及水资源供给高度相关。深圳市在主因子1上的得分高达1.95442,表明该市的水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及传统用水习惯都是造成该市农村饮水不安全的主要因素,这与深圳市水资源稀缺、人口聚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高、用水需求量大及节水意识差的现实情况相一致。
第三,就经济发展地位与城市化进程而言,广州与深圳存在许多相似处。广州农村饮水安全的保障程度明显优于深圳,除水源供给较为丰富且水源多元化、供水设施建设长期积累等因素影响外,与近期广州通过积极的产业结构调整在改善饮水安全状况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以及广州投入巨额资金对辖区范围的河涌等水系进行治理不无关系。但是,广州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及相对较差的节水管理措施仍可能成为制约其农村饮水安全的主要因素。
第四,肇庆、江门、惠州三市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相对较轻,这与三市丰富的水资源、相对缓慢的经济发展及较低的人口密度有关,但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江门、惠州两市需要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及供水工程建设方面做出积极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
三、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调查与分析:农户的视角
为进一步对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做出客观评价,本文通过向珠三角地区九市农村居民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农村用水户对于农村饮水安全状况的切身感受和感性判断。本次调查首先进行了预调研,选取中山市镇村居民作为调研对象,就农村饮水安全的相关问题进行调研分析:然后根据预调研结果分析,重新考虑发放对象及其代表性,修改形成正式的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调研问卷,以提高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本次调研分别从珠三角九市中选择部分乡镇的相关行政村发放调查问卷,共涉及120个乡镇的农村居民。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700份,回收2500份,其中有效问卷2294份,有效问卷率为91.76%。主要调查结论如下:
1 农村居民对珠三角地区饮用水水量的评价。从调查结果看,近53%的居民认为珠三角地区水资源丰富:但47.35%的居民表示缺水日益明显。对同一个问题出现数量相近但评价截然相反的结果,这个现象的出现有其现实依据。大部分参与调研的农户认为,与全国其他地区比较,珠三角地区年降水量丰富,河流密布,相对而言并不缺水;但与以往的历史时间段比较,近几年由于干旱、污染等原因造成的可用水资源量下降,缺水的情况日益增多。这一结果既说明珠三角地区与历史纵向比较愈来愈缺水的发展趋势。体现目前农村居民对缺水问题的关注和焦虑,同时也说明农村居民存在认识的表面化问题。
农村饮用自来水的居民17.38%选择目前是由村办水厂供水,56.41%选择由镇级以上水厂供水,26.21%的居民并不清楚供水水厂的状况。在水压稳定方面,26.62%的居民表示水压很正常,61.77%的居民选择基本正常,偶尔水压低,有11.61%的居民选择水压偏低,影响生活。供水水量上有30.43%的 人选择水量很稳定,49.09%居民认为平时供水量一般,而供水量不稳定对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的情况达到20.47%。
水压和水量的消费者反映数据与居民对珠三角水量的评价基本一致,即农村地区日常饮水水量并不充足,并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的需求,在正常的年份下,评价度普遍不高,若遇干旱年份出现人畜饮水水源紧张的情况。生活用水无法保证,社会稳定都会受到一定影响。
2 农村居民对珠三角地区饮用水水质的评价。在消费者对水质关注的问题上,47.05%居民表示高度关注饮用水水质,用水谨慎;42.50%居民表示关注,但没有太在意;只有10%左右居民表示对水质基本不关注。在调查生活中是否受到饮用水水质影响时,59.94%居民表示生活中受到饮用水被污染、咸潮、水质颜色、味道异常等水质问题的影响,有近41%居民表示饮用水曾受到咸潮的影响。
在最安全饮用水水质选择上(图2),只有36.6%居民选择了经过处理的自来水,山泉水、桶装水及难以判断的饮用水比例分别为19.29%、21.06%、23.05%。而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对该问题的选择也体现出不同趋势: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居民对不同选择的趋势较为平缓,收入在3000-4000元之间的居民对经过处理的自来水认可度最高,而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居民选择山泉水和桶装水的比例高于其他收入群体。在最担心的水质问题选择上,近60%居民选择了水源污染太严重,水厂现有技术不能完全净化:33%居民担心管网老化问题,只有不到8%居民担心咸潮及其他水质问题造成的影响。在调查消费者对村办自来水厂是否有水净化设备问题上,44%居民表示并不清楚,选择有完善设备的居民占18.24%,选择能做简单净化处理的占29.77%,没有水处理设备的为8.64%。调查发现,在发生水质问题时,42.33%的人选择停止使用并向有关部门报告;28.29%的人选择先用一段时间,看是否会变好再决定要不要上报:12.29%的人选择如果问题不大会照常使用;17.10%选择购买桶装水喝。
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首要任务是保证足够的水量和安全的水质,只有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才能说明该地区饮水是安全的。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珠三角农村地区绝大数居民都对饮用水水质问题表示关注,日常用水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污染、咸潮等问题的影响。只有36.7%居民将经过处理的自来水视为最安全饮用水,近90%居民担心水源污染严重,水厂现有技术不能处理以及管网老化导致二次污染等水质问题,说明大部分居民对饮用的自来水水质、水源地污染及技术水平的担忧及不满,但同时只有42.33%的人会第一时间将水质问题上报有关部门,反映出农村居民在维护自身安全饮水权益上的积极性不高。在政府部门对井水或山泉水的检测频率方面,近64%居民选择从未检测过或者多年前做过检测,仅有36.34%居民选择政府每年都进行检测。
饮用水的外观和口感是消费者对饮水水质是否安全最为直观的判断。在外观上,29%居民日常饮用水混浊有杂质、颜色偏黄;在饮用水口感上,3l%居民日常饮用水有腥臭味、苦咸味、消毒水味等异常味道。通过简单的感官就能辨别出水质是否安全的比例达到In以上,考虑到还有很多水质问题是居民无法直观判断的,这意味着实际存在的饮水安全问题高出1/3。
3 农村居民饮用水取用便利性评价。在饮用水便利性上,饮用山泉水或井水的居民中。取水基本不花时间的占27.05%,取水往返时间在10分钟之内的比例为11.36%,超过10分钟的达到60%左右。以上数据反映出饮用山泉水或井水的居民饮水方便程度不达标,造成农村居民在取水上的时间浪费。该部分人员比例较低,不具有普遍性。但在调查区域中,近三年来遭遇过井水干枯或山泉断流而造成的饮水困难居民比例却达到30%。
主要饮用水的选择体现一个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同样也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该地区水质情况。在珠三角地区目前消费者的主要饮用水问题上,53.64%居民用的是自来水;11%用的是山泉水,7%用的是井水,29%买桶装水。虽然一半的居民使用自来水,但桶装水比例明显高于井水和山泉水的总和,这说明居民对未经处理的饮用水信任感不强,很大程度反映出水源地水质的情况。
4 农村居民对水源地污染情况的评价。水源地作为农村饮用水的来源,其保护状况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饮用水水质的安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水源地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近30%居民表示家庭饮用水水源附近有垃圾场、化工厂、造纸厂、养殖场等污染源,27%居民表示不清楚,只有44%居民表示自己家庭饮用水水源附近没有污染源。通常情况下,水源地的实际污染情况要严重于消费者观察到的状态。
上述调查结论从农村用水户的视角揭示了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存在和具体表现。当调查居民对目前政府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方面所做工作时,59%居民不清楚政府做了哪些工作,15.67%居民表示不满意,仅有26%左右表示满意。对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绩效情况,95%以上农村居民表示水质环境比之前下降很多,但政府和供水企业的安全供水保障措施也加强了很多。但对饮水安全总体满意度较低,这进一步说明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有极大的主观改善空间。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综上所述,主要结论是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堪忧,水质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水资源稀缺性和持续性问题。破解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难题的根本措施是构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就如何构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及运行机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