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3 14:33: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思维导图自我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40
英语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遮遮掩掩和拖拖吐吐是常态。打破这种哑巴英语教学尴尬境地,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和反思,多给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表演,对丰富教学内容和过程起到推动意义。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主动表达中自由展示自己的才智,为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一、指导预学慢半步,让学生多思索
运用导学单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中查找问题,能使得学生形成更为敏锐的语感,让他们有更多自我质疑思考的时间。多注重指导学生预学策略方法运用,让他们能够带着问题多进行深思,带着质疑探究问题。
在指导预学中,将学生推向前台,使得学生在自我尝试与自主感知中发现问题,利于培养他们主观质疑学习精神。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 1 School life的“Reading B School life in the UK”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感受“The colorful school life in the UK”,我通过设计一定的导学助读方案,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感受其中的问题。给学生设计了当前英国中学生活的作息时间、授课特点、课余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素材,让他们就“The different information about school life in China and the UK”等查找相关的语言信息,让学生能够有更多认知感悟的内容。同时,可建议学生就“What is your dream school life?”主动搜集相应的素材和表达自己的理解感知,让他们能够带着问题自觉查阅相关的背景内容,增强认知感悟。
引导学生预学,鼓励他们在先学中摸清学习重点和了解自身学习难点,让他们在思考中丰富认知思维情感。给学生腾出自我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在主动感知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整体理解,查找问题。多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提出相应的学习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就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探究。
二、引发协作退半步,请学生多直言
给学生自由互动的机会,多驻足他们身后主动观察和引导,让他们在直言不讳中相互讨论,在争辩交流中强化理解感悟。驻足学生身后指导他们畅所欲言,能使得他们将认知感悟主动转变为自我沉思积累,增强理解感知。
退后半步,让学生有针对性协作,让他们在破解疑难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查漏补缺,更能够使得课堂充满活力。如,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Reading B Fog”阅读指导中,我要求学生结合“Reading A”中的思考题目,按照故事情节安排和任务性格特征的分析指导他们活读文章。同时,建议学生围绕“From the fog , what did you read?”和“What are you going to say with Polly and the old blind man?”进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能够抓住文章表达核心要点进行阐述,强化语篇理解感知。通过协作来让学生有更多建言机会,利于他们在表达体验中加深理解感知。
走出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和积极交流中发现疑点和难点,更利于增强他们学习的注意力与集中力。运用群体协作的方式指导学生主动互动,让他们在积极交流中产生灵感火花,更能够拓宽他们认知思维。支持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学习和借鉴,让他们在积极表达中积淀知识,利于为他们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情境。
三、观察反思停半步,给学生多建议
关键词 思维导图;生物概念复习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内容属于微观的人体内部生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且既有主干的、核心的知识要点,又包含了众多的与生活相联系的零碎知识点。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往往成为教师教学的难点,学生复习的难点,急需为学生找到一个有效的能够系统归纳知识要点又不是教师生硬灌输的复习方法。
一、思维导图的作用
研究表明,思维导图能够帮助人们在认识事物方面拥有一个整体的全局化的观念。它注重表达与核心主题有关联的内容,并可展示其层次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它以放射性思考模式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思维图形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了学生大脑的无限潜能。生物概念复习中引入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具有其可操作性、高效性。
思维导图不仅涵盖了大量生物概念,且梳理了生物概念之间的彼此关系。学生可以利用少量时间浏览知识要点,然后回忆每个要点下涵盖的二级要点,依次类推下去。此回忆的过程即是知识的在现和再加工过程。这样知识就可以在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其保持效果就可以得到提高。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进行自我梳理,自我总结,可以很好的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并及时的解决不足之处。在生物知识的实际运用中,即使学生不能在头脑中准确查找到知识要点,但通过紧密的“思维导图”网络,寻找知识点彼此之间的关联性,非常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思维导图的“构图”
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首先要学习如何构图,而不是把纸张当成草稿纸,随意的乱画。
(一)思维导图的“设计”
生物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即是用图形、符号、曲线表达生物思想、记录生命现象、总结生物规律的方法。它展现的是大脑抽象思维的过程,对
关键词 、图像、符号、线条建立记忆链接,从一级主题开始向四面八方辐射、延伸,产生二级、三级主题,直至学生现有、特有思维的暂时终结。
思维导图的“设计”首先是要明确一级主题,所有的思路、想法都围绕一级主题展开。第二步,展开联想,从这个主题我们想到什么,越多越好。不管属于什么层次,不管正确与否,不要去管他,尽管想出来,写下来。第三步,进行分类,围绕一级主题确定好二级主题,这些二级主题不应该重叠,把他们写在一级主题的四周,用线条链接起来。第四步,围绕二级主题,重复前面三个步骤,找出三级主题。依次类推,直到穷尽所能,不能再发散开去了。以上步骤全部结束后完成最后一步,也是尤为关键的一步,寻找和确立各级主题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关系。(有些类似,但不相同)
如本课例中,我们将一级主题确定为血液循环系统;围绕这一主题我们联想到的是血管、心脏、血液循环路径,便将它们确立二级主题。三级主题便是血管、心脏的形态、结构、功能。
(二)思维导图的“摆布”
有了思维导图的基本构思后,绘图时,要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东尼·博赞认为“从中心开始,可以使你的思维向各个方向自由发散,能更自由、更自然的表达你自己。”因此,我们应该在白纸的中央写上“血液循环系统”,然后在周围写上“血管、心脏、血液、循环路径”等,用线条将之与一级主题之间联系起来。
思维导图的分支要注意自然弯曲,而不要经常性的使用一条直线。通常人的大脑会对直线感到厌烦。有了曲线更像一棵“知识树”,有主干、有分支、有绿叶、有花朵和果实,让人赏心悦目。
(三)思维导图的“形式”
绝大多数的思维导图都采用文字,通过简单的点和线的结合来进行表述。这对于其他的学科来说理所当然,但生物是有生命的,有其独特的外部形态和结构。如果只是文字,很难将之完美的表达出来或者非常的繁琐。如“心脏”的结构、“血液循环”的路径,我们就可以采用图形的形式予以快速简洁的表达,其涵盖的信息量将更加丰富。
研究表明有时一幅图甚至于可以抵得上10000 个词汇。
如果我们尽可能的用图形来代替文字,这样的思维导图将更加让学生喜闻乐见。图画越有趣,学生越能精神集中,调动多元智能的表达形式,让学生更愿意去学习。
(四)思维导图的“色彩”
如果思维导图始终是黑色,会让人感到压抑和无趣。和图像一样,色彩丰富的的思维导图更能让人兴奋和有兴趣。颜色让我们的思维导图增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而且也可以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添了巨大的能量。如我们用红色箭头表示动脉血的流动,蓝色箭头表示静脉血的流动,这样不仅让人一目了然,更可以表示出不同的生物概念及其之间不同的关系。
三、思维导图的“绘图”
(一)学生独立绘图
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很好的掌握思维导图,首先可以从最简单的思维导图开始绘制,经过两三节课的绘制基本就可以绘出比较完整的、能够反映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思维导图了。
学生自行、独立、闭卷绘图,是学生自我建构、梳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也真实反映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找出不足,加以复习。对于“血液循环”这一复习课中,学生若能够在课堂上当堂绘图,效果最佳。如有时间有限,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独立完成初步的、核心概念的构图,课堂上再进行完善,这样可以很好的节约有限的课堂时间。
思维导图的绘制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简单的抄袭课本”、“有的学生所列内容只有原理、概念等,而有的学生却又过于详细,繁杂,没有重点”。教师行间巡视时要着重指导学生明确思维导图应该绘制的一、二、三级主题,拨冗存精。
(二)小组分工绘图
“血液循环”的思维导图由于内容丰富,如果将知识要点全部绘制完成,耗时较长,可以进行分组绘图。分组绘图可以集中全小组同学的知识储备和智慧,将思维导图尽可能的完善化。但分组绘图也有其局限性,学生没有能够将全部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因此,是否分组分工绘图的选择应由教学内容决定,根据教学内容予以判断,如果分组不影响知识的整体掌握,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也可以采用另一种方式进行绘图。
(三)小组完善绘图
由于分组时关注了组内异质,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位同学都能绘制比较完善的思维导图。这时,可以指导小组长,让全体小组成员参与,选出一份相对完善的图画,在这份图画上,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善这份近乎完美的思维导图,以便组间的交流。其过程中充分调动了组内成员的全部知识储备,发散思维,多元智能,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合作习、探究学习,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思维导图的“说图”
自行绘图、小组讨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说图”过程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检测、思维过程的重演过程,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过程通常是学习过程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重视“说图”过程
由于时间关系,图形的绘制可以简单一些、不那么完美,有些零碎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关键的词语、短语甚至图形进行标示,但说图要尽可能的详实、精炼,充分展示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实现组间的观点的碰撞,实现共同学习。
(二)开展“说图”评价
小组代表“说图”之后,通过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发现自己小组成果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最终实现不断完善“思维导图”。
(三)运用多样“说图”
如果我们将“说图”过程简单的理解为就是让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绘图,并只是口头的讲解的话,学生将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说图”过程中,尤其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突破这个重难点。小游戏、动画展示说图、顺口溜等形式的“说图”,同学们尤其感兴趣。
1.小游戏:
(1)游戏准备:在教室地面用粉笔按右图绘制游戏路线图。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组,每组10 人,分三次参加游戏。表演时,在主动脉、肺动脉、左房室瓣、右房室瓣各站2 名学生扮演瓣膜。2 名同学手牵着手时表示瓣膜关闭,而将手放开表示瓣膜开放。请A组10 名同学手握红色海洋球(红色海洋球表示动脉血,蓝色海洋球表示静脉血)依次排队站在左心室内,请B组10名同学手握蓝色海洋球依次排队站在全身毛细血管处,请C 组10 名同学手握蓝色海洋球依次排队站在肺泡外毛细血管处,准备开始游戏。
(2)开展游戏
体循环:A 组10 名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从左心室走向主动脉,表演瓣膜的2 名同学把瓣膜打开,当队伍通过后,2名同学手牵着手瓣膜关闭。A 组同学继续走到全身毛细血管处,A组和B 组的同学依次相互交换手中的海洋球,此时表示动脉血转变为了静脉血,然后继续行走到上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体循环结束。肺循环依此类推。
游戏过程中,每走到一处时,可以让学生代表说出该处的血液的行走路径,经过的心脏、血管结构名称、血液成分的变化等等,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实现“说图”的作用。
让全体同学都能通过切身的游戏体验,掌握“血液循环”的路径,主动参与到了过程性生物概念的复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经验世界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获得事物意义的表达方式。
2.播放动画
血液循环的动画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说图”方式。动画可以真实的呈现给学生微观的生命现象,且交互式教学媒介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动态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动画中整体把握“血液的循环”过程。
3.创编顺口溜
在“心脏”结构环节的“说图”过程中可以采用顺口溜进行说图:上房下室向下通,左右房室不相通,房连静脉室连动,静房室动不倒流。简短的顺口溜很好的帮助学生总结了心脏的基本结构,心脏四腔联通的血管名称和血流方向。学生易记有趣。
五、思维导图的“默图”
通常绝大多数的复习课中都是通过“当堂检测”来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采用思维导图的生物概念复习课中,我们依然要抓住复习的重点,依然是这个图。由于前面的思维导图的形成过程是全体学生共同复习完成的,可以在本节课结束前让学生独立默写出“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内容。这样全体同学都能够自行检测出本节课的最重要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
2011 版的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尤其提倡了要重视对于核心概念的教学。关注学生核心概念知识体系的构建将是今后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思维导图”目前已在高中阶段被广泛的利用,我们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效的加以运用,每节新授课都采用这种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总结,一个章节,一个单元的复习中再采用这个思维导图将本章节、本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链接,将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对整个生物知识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曾华.知识网络图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2012(02)
[2]高清仓.例谈思维导图在生物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素质教育论坛,2011(06)
本学期初我刚好开展楞次定律教学。对于楞次定律教学,传统课堂教学设计如下所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楞次定律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教学效果是学生能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从根本上看,学生只能算学会,不会学。因此,对于楞次定律的教学,我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以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为重点,主要在导学、导思、导练上下工夫,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钻研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体教学流程拟定如下:
1.提出问题。新课进行前,让学生重温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由磁通量的变化引起的。提出问题: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有关?
2.科学猜想。鼓励学生猜想:假如你是第一个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科学家,猜猜看感应电流方向的决定因素有哪些。适当提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由磁通量的变化引起的,因此可以猜测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有关。
3.设计实验。实验之前设置如下思考题:?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有关,怎样研究?列出所用器材和具体步骤:需观察、记录什么?
4.探索研究。学生分小组经过讨论,确定利用课本P23页图2-5装置(导线,灵敏电流计和线圈组成闭合回路)进行实验,分别用条形磁铁的N极和S极插入或拔出线圈,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
学生两人一组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订的方案实验,边想边做边记,教师巡查,做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老师、同学进行信息交流,与教材、教具相互作用,自我调节,形成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创造性思维活跃、开拓创新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既开拓、发散,又趋于和谐、有序;既提高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又提高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5.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列出如下表格并进行归纳分析。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当B原增加时,B感与B原反向,起阻碍它增加的作用;当B原减弱时,B感与B原同向,起阻碍它减弱的作用,最终得出楞次定律内容。
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概括,加以思维加工,总结出结论,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做的演示实验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其认知结果归纳结论,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6.指导实践。课本中的“讨论与交流”、“迷你实验室”是本节内容的补充与深化。组织学生运用实验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是迁移知识、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运用和深化,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渐转化为能力和素质,这是学生完成自身发展的延续。
二、体会
1.这种教学模式使师生角色、课堂结构、教学功能发生变化。教师由过去的居高临下变为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学习合作者。在引导探究性教学中始终重视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重视的是与学生交流时语言的艺术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2.在引导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状态之中,思维、表达、自学、实践、合作、创新等能力与各种技能都得到充分发展。
3.开展“引导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4.利用本教学法教学时不能搞突然袭击,除相对简单的问题外,凡涉及知识面广、对思维活动要求较高、内涵丰富的问题,均以导学案的方式公布给学生,让其有必要的思想和知识准备,以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二、不足
一、确定学习目标
教师应教会学生设置学习目标的方法,并帮助学生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如何来实现目标。教师帮助学生设立学习目标应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下节课重难点外,还应依据学生实情体现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层次;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设计学习以达到的目标,不让学生望而生畏,无计可施。最后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以何种途径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习得知识,更提升了能力,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普遍认为教师编写导学案与自学提纲是比较有效的途径。导学案与自学提纲是依据学习目标,结合教材编写一种引导性的书面材料,依据一定的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将学习目标进行分解,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来实现。导学案与自学提纲一般包含如下内容:(1)学习的基本内容和达到的标准;(2)对学习步骤和方法的提示;(3)自学练习题。
二、学生自学教材内容
依照学习目标和教材内容编写的学案,学生开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不是简单地阅读课本,而是依照学习目标进行系统的学习,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并将有疑惑或不懂的内容作出记载,这样学生既获得了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又使学习能力得到了加强,习得了基本技能。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自主学习时间要得到保证。依据学生的特点,在开始实施自主学习指导模式时,由于学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在安排恰当内容的同时可以考虑安排较长的时间;随着自学能力和节奏的加快,教师应在增加内容的同时缩短学习时间;依据个人的差异,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可体现内容的难易层次和内容的多少,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在自主学习不同阶段,教师的教学模式要有所区分。就整个实施过程来说,应遵循“教学”、“导学”、“自学”的顺序。首先应给出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并提供学习的提纲或学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导向,学生依照教师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三、组织讨论
通过自学检查的环节,根据学习信息的反馈人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掌握的不同,有的学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习的目标;有的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和个人能力的原因,还达不到学习的目标,反馈了很多未知或不确定的信息。这时候教师还不要急于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对练习的结果进行讨论,讨论是一种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力求通过集体讨论,使学生自己纠正、解答一部分没有做对的习题,进一步理解、掌握学习的内容。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讨论一般从评议练习题着手为好。判定正误,各抒己见。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错因,把讨论引向深入。一般来说,正确运用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策略才能做对练习题。因此讲出讲对的道理就是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容易做错的地方,也就是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因此说出做错的原因,也就是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样的讨论,既解决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教师重点讲解
经过自学检查和小组讨论,学生已经掌握或解决大致的学习内容和问题,学生还不能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则需要教师进行讲解了。在完成了基本学习的基础上的教学是有针对性的,它高效、内容集中和目的性强,能充分调动学生注意力,是一种高水平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随时应对这种突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要做足准备工作,精心备课,预判各种突况,以求每节课都高效,以最有效的途径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这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培养了他们正确思维方式,了解了问题的探究过程。
五、练习巩固
通过以上环节的实施,相信大多数学生可以基本理解并掌握既定的学习内容。但这一阶段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技能还做不到牢固的掌握和娴熟的运用,更多的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和仿照例题解题模式和套路,对所学内容还做不到深入的理解和运用,达不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必须通过系统练习来加深和巩固。进行练习的目的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运用于课堂或课后训练中,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解题技能,并发展为智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认真分析学情,视不同情况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型,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注意引入变式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并督促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六、课堂小结
小结要短小精悍,通过小结让学生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掌握本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可采用灵活的不同形式的小结,总结要具备系统性、概括性、延伸性的特点。课堂小结的目的是使本节课的内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最精练的语言和富有条理的形式置于学生的认知系统内。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他们的归纳和评价能力,课堂小结大多时候可以由学生来完成,教师适当给予补充完善。但是在自主学习教学实施的初期阶段,由于学生对课堂小结的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好,还未养成自我总结的习惯,教师要耐心地演示、详细地指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总结的实施;随着化学教学的不断推进,学生自我总结能力的将会不断增长,课堂总结的环节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小结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节课的内容;(2)要使学过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建立有机的逻辑体系;(3)要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4)要建立与前后内容联系的思维导图。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5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主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之一,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自主课堂的主要体现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1]。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基于自主学习的学案导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本文以人教版化学必修2[2]第三章“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1课时)“乙烯”为例,讨论以导学案为载体,从“想学、能学、会学”三个层面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学设计及实录
1. 课标分析
2. 设计思路
3. 导学案实录
【学习导言】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是合成很多有机物的母本。乙烯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2011我国乙烯的产量达1527.39万吨,2013年全国乙烯产量累计达1623万吨,同比增长了8.5%。目前工业上主要从石油中获得乙烯。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要掌握乙烯的分子结构,理解碳碳双键的结构特点,能够书写乙烯的电子式、结构式,掌握乙烯的化学性质,了解加成反应的特征,了解烯烃和不饱和烃的概念。在学习乙烯的基本知识的同时,了解石油产品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学在帮助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重要性。
【模块1实验观察、小组合学】石蜡油分解实验
观看视频,阅读课本P67,完成实验报告,并思考相关问题。
[想一想,议一议]
请试着分析石蜡油分解实验的反应物、反应条件、产物。
如何理解课本中“从石油中获得乙烯”这句话?
[模块2观察模型 个别学习]乙烯的结构特点
观察乙烯分子结构模型,书写乙烯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思考总结乙烯分子内各原子的空间相对位置。
了解烯烃和不饱和烃的概念。
[模块3演示实验 教师辅学]乙烯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课本P68图3-9)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思考溶液褪色的原因?结合甲烷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理解乙烯和甲烷的结构差异。
演示实验(课本P68图3-10)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思考溶液褪色的原因?从结构的角度思考反应的特点。
试着书写反应方程式(用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
总结加成反应的特点,并与取代反应比较。
完成乙烯与H2、HCl、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乙烯与H2反应:
b.乙烯与HCl反应:
c.乙烯与水(H2O)反应:
[模块4小组合学 教师辅学]乙烯的应用
根据微模块3的学习成果,阅读课本p.68[思考与交流],试着阐述乙烯中“性质决定用途”的实例(至少举出三个)。
[模块5]达标测评(略)
[模块6]总结反思
归纳整理“乙烯”部分的重点内容,查找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并记录。
回忆本节内容的学习轨迹,熟悉和理解“结构―性质―用途”的研究路径,并在后续的学习中学会自主运用。
三、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基本遵循教材顺序,挖掘知识的规律和价值,围绕主题、紧贴实际,在生产生活及实验中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情境、关注实验、关注问题、关注反思,从而实现学习过程中从“知识”到“能力”的价值追求。
1. 基于让学生“想学”的教学设计
只有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价值,亲身体会化学知识和社会实践及生活的联系,感受所学知识对社会和自身发展的意义,才会有发至内心的学习激情。学案导言部分说明乙烯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是有机化学工业的核心、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以乙烯为原料的有机化工产品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学习的价值,以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2. 基于让学生“能学”的教学设计
这节课的设计原则是扎扎实实挖掘课标和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规律和价值,帮助学生理清前后知识的结构化联系。以“能否从石油中得到乙烯”引入模块一,通过探究实验讨论两种溶液褪色的原因,结合“烷烃”部分对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征分析,要求学生独立写出乙烯的结构式并总结烯烃的结构特点(模块二)。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比较甲烷和乙烯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不同现象,从结构的角度认识加成反应并比较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的区别(模块三)。最后根据生活经验结合教材介绍深入认识乙烯的用途、理解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模块四)。
3. 基于让学生“会学”的教学设计
“乙烯”是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的学习内容,在上一节学习甲烷和烷烃的性质时,学生初步体会了从组成和结构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的学习路径,因而本节内容设计重点是引导学生用“甲烷”的学习经验来帮助理解乙烯的相关知识,运用旧知,将乙烷到乙烯比较,展开思绪,由结构的特殊性讨论性质特殊性。 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水平,引领学生搭建知识内部的结构化关系,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 以导学案为载体引领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必须以一定的学习策略做保障,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途径。(1)上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导学案、 看清学习目标要求,浏览导学案中要思考的问题。(2)带着问题独立阅读教材,做好笔记,把简单易懂的内容学会,不懂的疑难问题标出来记下来,待组内交流时再提出。(3)课堂中将“乙烯”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四个模块,同时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分别采取个别学习、小组合学、教师辅学等方式,降低学习的难度和风险。(4)设置课后反思小结的模块。在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既定目标之后,引导学生反思、小结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
本节课作为笔者学校的校际交流研讨课,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大家认为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一、情境引入
师:首先想和大家讨论一个话题――美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课件展示我国南北方代表性美食图片)大家喜欢美食吗?
生:(齐声)喜欢。
师:而要吃到正宗的地方美食,需要知道我国美食分布的基本特点(课件展示)――南米北面,为什么?
生:环境差异。
生:饮食习惯。
生:农业分布差异。
师:对,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我国东部农业分布的格局(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片段)。
师: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是什么?
生:南稻北麦。
师:南稻北麦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地理环境的差异。
师:由于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我们这节课就一起学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点评: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有效促成学生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的连接,进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本节课中,教师将学生生活经验中最熟悉的话题之一“美食”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美食”迁移到“主食的地理分布”,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走到教学的场景中,进而自然地开始探索“南米北面”的产生原因,同时也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农业地域类型”。】
二、知识建构
师:(课件展示一组水稻种植景观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看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发挥我们无穷的想像力吧。
生:人们在插秧。
生:水稻,杂交稻(教师问:怎么看出来的?学生笑)
生:人多。
生:降水多。
生:气温高。
生:气候湿润。
生:平原地形,地形平坦。
生:水源丰富。
生:人们喜爱米食。
……
师:同学们想像力很丰富,思维发散性很强。从地理角度来看,我们常常会思考四个方面的问题:什么作物?分布在哪?为何形成?有何特点?(板书)
师:水稻种植业的作物名称是什么?
生:水稻。
师:水稻有什么生长习性呢?
生:喜温喜湿。
生:劳动力需求量大。
师:(展示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图)世界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个大洲?
生:亚洲。
师:具体来看,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里?(同时展示亚洲气候资料图)
生:亚洲季风区。
师:具体有哪些气候类型?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师:水稻种植业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亚洲季风区有哪些优越条件?
(学生自由表达)
师: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区位条件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
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教师板书)
师:自然条件从哪些方面分析?
生: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教师板书)
师:社会经济从哪些方面分析?
生: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等。(教师板书)
师:根据分析农业区位条件的一般思路,结合导学案材料,思考亚洲季风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并将结论总结在导学案上。
(学生自主阅读导学案上对应材料,并初步建构出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优越条件的知识体系)
师:下面各小组讨论一下,互通有无,1+1>2,互相评价,汇集小组智慧共同建构出知识体系。
(小组讨论,组长组织共同绘出知识体系图)
师:请哪个小组先来展示学习成果?
生:(将小组讨论成果投影到屏幕上)我们小组讨论总结的结果是作物种类是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从自然条件上看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从社会经济条件看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等。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刚才没有把市场因素表达清楚,亚洲人口众多,所以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水稻属于高产作物,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水稻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亚洲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亚洲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师:(展示亚洲季风区气候资料图表)亚洲季风区的气候为什么适合水稻的生长?
生:亚洲季风区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喜温喜湿的水稻生长。
师:(展示亚洲人口资料)亚洲人口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人口密集。
师:人口多意味什么?
生:市场广阔。
生:劳动力资源丰富。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的优势条件,那我们辩证思考一下,有没有不利条件?
(学生讨论)
生:水旱灾害频繁。
师: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又是什么?
生: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
师:还有哪些不利条件?
生:人多地少,耕地面积小。
师:总体来说,亚洲季风区具有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越条件,那亚洲水稻种植业又有哪些生产特点呢?结合导学案上的案例《李强家的农业故事》,总结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
(学生自学阅读,自主总结)
师:(展示李强家的人口和农田面积数据与美国大农场面积数据)计算一下,李强家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
生:人均1.4亩。
师:与美国大农场相比,亚洲水稻种植业有什么特点?
生:生产规模小。
师:(展示水稻的单产数据与美国大农场的小麦和玉米单产数据)计算一下,李强家水稻亩产是多少?
生:亩产是600公斤。
师:与美国大农场的小麦和玉米单产数据对比,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什么?
生:单产高。
师:亚洲水稻种植业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经验丰富,精耕细作。
生:自然条件优越。
师:亚洲水稻种植业高产还与一个人有很大关系,谁呢?
生:袁隆平。
师:(图片展示)这位朴实的老人,却感动全中国。请一位同学朗读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写给袁隆平的颁奖词。(一学生朗诵)
师:(展示李强家的农业机械资料)这段材料反映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什么?
生:机械化水平低。
师:(展示李强家的粮食销售数据)与美国大农场相比特点是什么?
生:商品率低。(教师补充商品率概念)
师:(展示亚洲水稻种植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材料)反映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什么?
生: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工程量大。
师:请同学们将以上特点进行自我总结,建构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学生自我总结)
师:以上我们以水稻种植业为核心,学习了水稻种植业的作物、分布、条件和特点,那么这些知识之间又有哪些联系?各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组长总结整理,画出知识链)
师:请哪个小组展示一下学习成果?
生:(将小组讨论成果投影到屏幕上)作物的习性决定了它的分布,分布决定了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决定了生产特点。如:亚洲季风区决定了其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而季风区的气候特点也决定了水旱灾害频繁和水利工程量大等特点;经验丰富、精耕细作所以单产高(教师适当补充)。
师:亚洲各国的水稻种植业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生:不是。
师:(展示日本的水稻种植业资料)请同学们分析日本水稻种植业又有什么特点?
生:商品率高。
生:机械化水平高。
生:单产高。
师:通过对日本水稻种植业特点与亚洲季风区水稻种植业一般特点的比较分析,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要注意个别差异。(教师点拨补充:分析地理问题时要注意区域差异)
师: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一直是这样的吗?
生:是变化的。
师:对,是不断变化的(课件展示过去与现在农业机械的变化),这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生: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地理问题。
师: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生产特点,下面我们来了解一种不一样的水稻种植业(播放《舌尖上的中国》中有关贵州省江侗乡“稻鱼鸭”生产模式视频)
师:这种“稻鱼鸭”生产模式有什么优点?
生:绿色无污染。(教师追问:是不是完全无污染呢?学生把表达改为污染很小)
生:对环境破坏小。
生: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师: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所以我们要关注食品安全。
【教学点评:对于城市学生来说,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机会较少,但是他们对农业场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通过呈现水稻种植业的农业场景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从图片中看到和自己所知的有关水稻种植业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什么作物”“分布在哪”“形成条件”“有何特点”等四个方面来建构地理思维模型。对于上述每个方面,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和归纳,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促进了知识的自我建构。教师在教学中还注重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在分析水稻种植业区位条件的时候,引导学生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同时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如亚洲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对水稻种植业特点进行分析的时候,教师关注到地理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了水稻种植业的一般特点,同时结合日本水稻种植业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亚洲水稻种植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在不同区域中也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使学生加深了对“因地制宜”地理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三、自主建构
师:(展示一组商品谷物农业景观图片)大家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
生:地形平坦开阔。
生:图中有许多大型机械,说明机械化水平高。
生:生产规模大,像大农场。
师:最可能是哪一种农业地域类型呢?
生:商品谷物农业。
师:哪个国家的商品谷物农业最具代表性?
生:美国。
师:对。那我们能不能借鉴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分析思路,写出有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知识体系呢?
(学生阅读导学案材料,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师:大家都写好了吗?小组内部再交流一下,互通有无,丰富已有的知识体系。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给大家展示一下学习成果?
生:(将小组讨论形成的知识树投影到屏幕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央大平原,区位条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从自然条件看地形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从社会经济条件看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劳动力少;生产特点是机械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师:其他同学要补充或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社会经济条件方面还有政府的政策支持,美国对农业实施补贴政策,实施农业区域化,提供技术支持。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如劳动力少是优势吗?
生:不是(教师补充:可以总结为地广人稀)。
师:哪位同学能再分析一下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生:玉米、小麦的生产特点决定了它主要分布在中央大平原,而中央大平原又决定了地形平坦,地形平坦开阔又决定了机械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大。(教师引导补充:玉米、小麦的生产过程比水稻要简单,所以有利于机械化生产,由于美国中部地广人稀,所以决定了生产规模大,生产规模大又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水平,机械化水平高所以商品率高)
【教学点评:教师创设了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一组商品谷物农业的图片进行思考,有了之前的学习基础,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回答也更加贴近教学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地理思维模型,自主地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由于学生思维的方式有所差异,因此建构的知识逻辑上也有不同,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的知识树,引导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互相交流,相互借鉴,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综合应用
师: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前面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水稻种植业和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展示世界农业分布图),它们都属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那它们又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位同学表达一下?
生:分布不同,生产特点不同,作物不同。
师:(展示比较表格)请比较一下两者的差异。
(生比较说明)
师:下面我们从世界回到家乡,一起走进家乡的田野。
师:(展示家乡农业景观图)在希望的田野上麦粒日渐饱满,翠绿的稻苗正在茁壮成长。(展示泗阳县粮食生产现状材料)当然我县粮食生产也有一些不足,请你借鉴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家乡农业发展献计献策。你觉得家乡农业应如何进一步发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指导答题角度)
师:下面请同学将交流讨论的结果总结到黑板上。
生:从政策角度――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保险制度。
生:从政策角度――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民管理水平、完善科技发展体系。
生:从农民角度――参加学习培训、使用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扩大生产规模。
生:从农业科技人员角度――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广高产的农作物品种。
黄(绿色) 蓝(红色) 橙(蓝色) 黑(黄色)
红(蓝色) 绿(黑色) 紫(红色) 黄(蓝色)
红(绿色) 橙(黑色) 绿(红色) 黑(黄色)
这个小游戏学生感觉非常有意思,颜色出示得快了不由自主地就不听使唤说出字的读音了,然后再跟学生解释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半脑,你的右脑尝试着说出颜色,但是你的左脑坚持要阅读字,这样就导致了左右脑的冲突,要想改善学习方法提高记忆就必须综合利用好左右半脑,这样配合出来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思维导图的建立。这些如何应用到生物课教学中呢?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学生要正确识别图表的含义,从中准确提取所需信息,然后进行图文转换,将所学知识与背景材料相联系,如何用生物学的专业术语、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进行表达十分重要。这些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对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加大了,因此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平时学生理解力的培养就显得很重要。如何提高学生记忆重要概念的方法和能力呢?思维导图的出现给了我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曙光。于是我在教学中大胆尝试思维导图。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思维导图越画越漂亮了,可是知识点的完善总不尽如人意。思维导图设计较复杂且概念的覆盖面较窄信息量相对少,往往是集中在某个概念上对其进行展开,于是我想有没有哪个方法能弥补其不足呢?于是我想到了比较法。比较法的基本含义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同一教学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两种材料或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现象,求同寻异,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透彻,掌握牢
固,而且能使学生逐渐学会总结出比较的一般方法。例如,从被比较对象可把比较法划分为: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同类比较法和相异比较;从比较的途径可把比较法划分为:列表法、图示法、实物对照法和实地观察法等,这样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将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用比较法还可以使学生懂得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了解知识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意义记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如学生对染色体、DNA、基因这三个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通过比较,这三者在成分上相互联系: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每一个染色体含有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会有很多基因。染色体、DNA和基因都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其中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包括基因)的主要载体,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而基因又是染色体上遗传效应的DN段。这三者在功能上也有联系,基因是控制形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和结构单位,但它要通过DNA和染色体的自我复制和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才能实现,学生在比较中能较准确地理解染色体、DNA、基因这三者的联系以及各自概念的含义。
比较教学是一种发散性综合思维,它可以把前后知识联系串通起来,也可以把同一章节不同概念联系起来。比较的结果可以用图或表格展示,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能力。而思维导图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其中图的运用也是主要形式,从形式上来看,比较教学与思维导图存在着许多共性,都把概念的理解用图表的形式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比较法的建立设计与思维导图相比较单调,
基本上不会脱离表格,把概念汇总到一起,一般情况下纵向和横向分别代表不同的概念和概念间的比较项目,此形式的优点是内存大、异同点清晰和设计方便,但是过于呆板缺乏新意,久而久之会产生抵触厌烦的心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在课堂中看似理解掌握了,但并没有真正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74-02阅读是读者主观投射和带着问题深思的认知活动,更是读者主动质疑探索的延伸,应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决定和实践的机会。英语阅读的前置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给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补给,让学生能够针对实际主动尝试运用。而导读单模式,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利用导读单,围绕阅读理解的综合运用,注重引导配合,能使学生不再陷入依赖教师讲解的听学模式,而是在主动自我探索的基础上大胆探究和深入感知,让学生在自觉丰富语言感知思维方法中不断强化整体理解,促进知识技能的生成。
一、导读单创设应体现“丰富性”,让学生悦读
1. 围绕背景创设导读单,开阔视野
英语阅读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是一定语言文化知识的积淀和生成。导读单的运用应该注重知识导入,更应该注重对语言素材背景的关注,使学生在主动探寻背景知识的过程中开阔知识视野,让课堂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和情趣。背景导入,能使学生从相关前置性话题中找到学习重点,理清学习思路。如,在译林版八年级上册Unit 8 Natural disasters的“Reading A An earthquake”的阅读导学单设置中,可围绕“The reason about earthquake”“The character about earthquake”“The famous earthquakes in the world”等环节,给学生展示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场景,让学生从中挖掘有效信息。利用导读单找出学生关注的热点,并通过融入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在解开其神秘面纱的基础上开阔他们的视野。同时,针对学生的学习探知,可设计“What do we should do in the earthquake?”“What do we should do for the people in the earthquake?”等,让学生在借助背景知识融入的过程中找到学习切入点。
2. 围绕难点创设导读单,掌握要点
导读单是基于课程知识要点基础上的导学,凸显出一定的前置性特征。围绕课程知识难点创设导读单,便于学生在主动查找自身问题的前提下丰富理解感知方法。围绕学生阅读难点设计的导读单,更利于学生在有的放矢的探究中产生学习的激情和好奇,可以给予学生更加具体明确的理解方向。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 2“Reading B About Hong Kong Disneyland”的阅读引导中,根据“The character about Hong Kong Disneyland”的主要特征,建议学生就“The history and the story about Hong Kong Disneyland”和“What are there in Hong Kong Disneyland”等话题进行认知阅读,引导他们结合Kitty和Amy的对话筛选出相关信息。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紧扣学生阅读理解难点,能使学生在发挥自身主动性的基础上积极查找问题和不足,便于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形成整体综合运用能力。
3. 围绕差异创设导读单,发现问题
导读单制订能使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助手和帮扶,要围绕学生的学习认知差异,多给他们创设具有多样化和层次性的导读单,使学生在自觉对照中找出相关的问题。创设导读单,能使学生根据导读话题进行主动运用,让他们围绕相关问题主动查漏补缺。基于学生差异性基础的导读单运用,一方面,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有更多自由运用的主动权,能帮助他们在相互选择中深化认知感悟;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实际能力,自觉选择运用,让他们在自我发现问题的同时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导读单的运用,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选择的机会,让他们结合导读单能有效发现自己在阅读理解中的问题。
二、导读单创设应突出“协作性”,让学生深思
1. 突出同伴对话,互通有无
多给学生同桌交流机会,让他们在主动说出阅读感知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充实,便于他们获得更为有效的理解方法。运用同伴对话的方式进行合作,便于学生在群体协作交流中理出问题,更好地探学疑难,让他们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形成更为敏锐的语感。比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 4 Finding your way的“Reading A trip to the zoo”中,根据“The character about Sunshine Zoo”让学生结合各自的疑难问题与同伴进行对话,建议他们就“How to get to Sunshine Zoo”“Do you know what are there in Sunshine Zoo”等问题进行交流,让学生间深入交流,形成更加敏锐的语言感知。
2. 突出小组讨论,集思广益
通过群体讨论的形式找出各自学习的优势和不足,便于学生在主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找到学习方法。小组讨论模式让课堂不再沉静,使学生在享有足够表达权的基础上便于他们更加集思广益,帮助他们在大胆随心所言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策略方法。小组讨论模式,使学生能紧扣重点进行相互对白。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2 Travelling的“Reading A Welcome to Hong Kong”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围绕“What do you know about Hong Kong”设计相应的导读单,让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围绕学生在讨论中的问题,建议他们就搜集到的相关意见和方法进行整合,使学生形成更丰富的语言感知和体验。
3. 突出实践互动,学以致用
借助实践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利用问题进行互动,帮助他们在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主动深化感知和体验。导读单开启的互动模式,使学生有了更多交流基础,让他们能结合相关内容进行主动调整和交流。导读单创设的实践互动,使学生有了更直观和具体的学习模式,让他们走出为了阅读而交流的单一模式。导读单使学生有了互动的脚本,帮助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转变探学方法,引导他们形成更全面的认知。导读单指导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尝试中获得了深刻感悟。
三、导读单创设应注重“发展性”,让学生活学
1. 鼓励学生自觉反思
导读单是学生阅读的牵引绳,更是学生主动总结、反思的载体。多给学生留下主动总结、反思的空白,让他们能针对自身的学习实际进行弥补完善。通过导学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学生有更多自我总结的余地和深入学习的载体。让导读单成为学生学习的帮手,更应该注重从学生整体感知体验中查找相关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反思。鼓励学生运用笔记的形式相互总结,能使学生不再停留在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应付学习的境地,能使他们对导学单内容产生更加深入的体验。
2. 支持学生主动拓展
借助导读单帮助学生进行拓展,让他们在不断补充足够文化知识基础上有更全面的感知。主动拓展,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丰富想象的空间载体,让他们进行更加主动灵活的探究。引导学生围绕导读单进行拓展,帮助他们在主动修正思维方法中更加有效深入探究,能使阅读更有层次感。学生依据导读单主动拓展,能使阅读更具长度和宽度,利于学生灵活运用。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导读单运用凸显了助学引导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在前置性阅读引导中找出学习的窍门和方法,让他们能在带着问题的主动探究中激活思维灵感。导读单的运用,应在围绕学生阅读需要的前提下,多给他们自我引导和尝试的机会,鼓励他们各抒己见,深化理解和感悟。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63-01
我们总说要眼界开阔,用大语文的思想组织教学,这个“大”究竟大在何处呢?我想是大在“生活”,语文的根本在语言,语言源于生活。可以这样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语文与生活相依共存。
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阅读,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独到见解;作文,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会照老师的指令去思考,按统一的要求来表达,这样下去,学生的悟性、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禁锢。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新大纲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那么在中学语文活动课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语文活动课的核心。学生始终是知识、能力、情操等的主动获取者。因此,要在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落实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上下功夫。
1.激发主动探索的动机。动机是行为的诱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活动课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语文问题入手,如开展成语故事、辩论比赛、手抄报比赛、相声表演会、绘画日记展、课本剧表演、语文联谊会、信息擂台赛、新书介绍会、十分钟演讲、影视评析论坛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适时地开展。
2.端正主动探索的态度。 语文活动课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学生会逐渐地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
①让学生查找资料、自我准备。学生在开展某项活动之前,自己查阅资料,进行自我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②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欲望。在活动课中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些欲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③让学生勤于总结、自我评价。每次活动结束时,用三至五分钟时间,开展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3.激励主动开拓的精神。 语文活动课教学强调群体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启发,使之产生更强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同伴之间的交流还使学生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能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自信和谦虚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经过教师适当的指导,可与教师商量后,自我决定活动内容、安排活动进程,自我管理与调控。活动结束后,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质量,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取得的成效进行自我综合评价。总之,语文活动课使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郭沫若语),使学生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
语文活动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高年级学生开展“板书擂台赛”、“演讲比赛”,“我来当老师”等活动时,同学们作了充分的准备,在活动中个个争先恐后,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些活动由班级活动逐步发展到向学校开放,向社会开放。也涉及到了初中、高中的语文知识。如古诗擂台赛,诗词背诵比赛,创新思维挑战赛等。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活动课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又与教师“导演”密切联系。并不是在活动过程中放任自流,教师在语文活动课中要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
1.科学性的编导。语文活动课必须根据课程计划的总要求,以新的教学大纲为指针,有计划地做好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安排。
①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安排活动的内容,选择活动的形式。②注意语文活动课与社会实践的协同运行,以达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目的。除了像作文比赛、辩论会、手抄报这样的语文活动外,还应尽量安排一些让学生接触实际,接触社会的语文实践活动。③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让语文活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得以体现。在开展语文活动时,既要考虑到语文活动课与语文课的联系,又要注意语文活动课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2.高效性的引导。教师在活动开始时要设计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活动程序之中。
①激发兴趣。在语文活动课开始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兴趣,使他们入情入境,主动参与活动。②明确方向。在开展语文活动时,老师要起导向作用。即这一节课要开展哪些方面的活动,要达到怎样的预期目的等,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030――0 2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人们仍然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方法,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并没有打破。我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索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尝试用“两线六环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两线六环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两线六环教学法”课型模式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实现学生自觉、合作、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两线”即教师和学生活动这两条线;“六环”即导学:课前或课内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设计好导学提纲;质疑:师生交替提出问题,创设学习环境;探究:教师组织、点拔,学生创造性探究;精讲:教师答疑、解疑,讲解重点和难点;应用:学生运用知识去实践、解题、实验、创造;总结:师生共同参与概括、归纳、深化、升华。在“两线六环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由于教育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六要素的程序也随之不同,实现每一要素的具体运作也不同,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结构必将变化多端,但是教师和学生这两条线不能分开,必须紧密结合。
2 “两线六环教学法”的尝试措施和途径
2.1导学要有尺度
导学要遵照《新课标》的要求,掌握教学尺度,使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制定出具体的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突出教学重点,有德育渗透内容。
导学提纲的设计不仅反映教材知识掌握的尺度,还要有指导性,即指导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总结规律,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引发出新的认识。因此教师在编制导学提纲时,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出示一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导学思考题。例如在进行光合作用教学之前设计导学思考题:为验证植物光合作用及其产物,萨克斯进行实验时为什么将叶片先放暗处处理?当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时,发生颜色变化的是哪一部分?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通过观察氧气的产生部位验证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他在实验过程中怎样衡量氧气产生的多少?他的两组实验在处理上有何异用?结果有何不同?由此得出什么结论?依据这些导学提纲,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一边自读,一边思考,一边练习,提出疑难问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辅导,指点迷津,帮助学生围绕导学提纲,应用发教、集中、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进行自学,注意交给学生自学方法。
2.2 “质疑”要有力度
质疑是在自学的基础上,根据本节教学目标和教师在巡回辅导过程中了解到的信息而进行的。质疑是双向互动的,学生质疑的质量反映学生的思维程度,这与教师的质疑力度息息相关。教师质疑应恰到好处,发人深省。
教师质疑能否激起学生的思维呢?这就要看质疑是否力度?例如,在“光合作用光反应”教学中,针对学生已经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的这一特点,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光合作用中氧气是从什么物质分解出来的?由这个问题引入,就可以形成一条“质疑链”,这样一疑引一疑,一环扣一环,形成了一条渐进式的“质疑链”,达到了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的目的,这就是力度所在。
2.3探究要有深度
探究活动是按照科学探索的一般规律,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搜索资料,设计并操作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活动进行探索、研究、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方式,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验探究式教学活动主要采用课堂讨论和实验研究的教学方法。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程度决定着探究的深度,探究的结果来自不同层次的思维。随着探究活动的层层推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不断地发展。
2.4精讲要有梯度
根据认知结构,精讲既要有层次性,还要有针对性:一是针对学生质疑的问题;二是针对教学目标,教师抓住重点“少而精”的剖析,扣住难点“对症下药”的点拔,帮助学生的思维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
精讲要分清主次。教师在精讲前,必须通览教材,依据教材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分析教材的重点内容和为重点内容的学习起桥梁作用的一般知识。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一般知识,应区别对待,绝不平均使用力量,只有抓住了重点内容,才能谈得上“精讲有梯度”。如在“细胞的有丝分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DNA在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数量关系及变化情况这个重点进行精讲,并利用图表,找出内在联系,归纳总结规律,而对于细胞结构的变化等一般知识,教师只要依靠图指出,学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教师的精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应用要有广度
应用是将学生主动获取的生物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和科研热点中去,开放性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自然科学本身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思维发展程度,恰当地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回答,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一系列问题:有人养花,喜欢一天到晚都放在房内,你认为合适吗?人们喜欢早晨在公园或树木茂密的地方锻炼,你认为合适吗?新疆的葡萄与浠水的葡萄比较,哪种品质好?等等。学生并不满足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他们还会联想到与课本知识有关的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问题而提出质疑。如人吃成菜多了为什么会感觉渴?生病输液时,盐水或葡萄糖液浓度太大行不行?这些问题的提出显示出学生的思维灵感,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顿悟。由此看出,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活化了基础知识,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