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04-28 17:23: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

篇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在地方政府统筹下,依托行业、企业,由职业院校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并由校企政共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企业中的职业活动领域为学习内容,运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培养掌握现代服务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该模式的实质就是通过职教集团搭建的广阔平台,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性教学情景中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应用学习成果、检验学习效果、完善学习内容,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其中,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集团化办学的最终目标则是要促成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有效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

1.我国现代社会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产学研结合培养大量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才队伍。可以说,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力量之一。

2.国家出台的政策支持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中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就集团化办学进一步提出:“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这些政策的出台从根本上保障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3.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相契合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是造就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平台。这类人才的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工作场合和岗位是基层第一线。高职院校培养的这类人才正是企业大量需求的人力资源。这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许多工业化国家的实践和研究已充分证实:企业的革新能力、生存发展机会和生产率方面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线员工贡献力。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是相契合的。职业教育是企业人力资源质量提高和再开发的重要手段。

4.集团化办学是扩大校企合作广度、深度的重要途径

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任务,为职教集团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集团化办学促进了职教集团专业链与行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首先,集团的组建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相、集团式的全面合作,这种全面合作是职教集团的基本特征。集团式合作几乎可以覆盖行业内所有的技能型人才需要,为行业提供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应的人才培养以及行业内从业者全方位的培训与学历进修。最终形成行业企业与职教集团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局面。其次,有效地吸引社会资金特别是行业企业的资金兴办职业教育,更多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扩大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学院热,企业冷”的现象。可以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形成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是校企有效合作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职业性目标定位,以及旅游行业的特点和旅游企业的运行状况,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2009年开始实施专业群内涵建设项目,作为天水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的牵头单位,经过连续3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与社会效果。

1.以组建旅游职业教育集团为契机,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搭建广阔平台

集团化办学的最终目标是解决校企有效合作问题。尽管近年来各种校企合作的形式不断出现,但从本质上讲,职业院校还没有与企业形成紧密合作模式,大部分企业不向职业院校投资,不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不向职业院校提供长期稳定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与产业技术发展先进水平相匹配的实习岗位,使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处于“一头热”的境地。集团化办学是在新的平台上重建校企合作的纽带。

以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组建天水旅游职业教育集团,这是一个以契约为主要联结纽带的多元合作职教集团。集团由职业院校、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组成,地域涉及甘肃(天水)、陕西、山东、福建、内蒙等。经过两年的运作,集团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融通、共享方面有了初步的效应。特别是在促进校企合作、密切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已初步形成,跨区域校企合作的“蓝海模式”、企业直接参与教学设计的“丝路模式”、工作任务定向及工学交替的“和谐园模式”和服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模式”等合作模式。

2.集团化办学机制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

(1)利用集团成员的多元化优势和行业背景,制定贴合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该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之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三个阶段组成。首先是“工作分析”阶段,此阶段主要由职教集团内部行业企业成员分析职业内的工作,以确定该职业的内的工作职责和各个职责内的任务。其次是“岗位工作任务分析”阶段,此阶段由校外企业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共同开展,以确定在一定工作职责内完成每项任务需要的能力目标并选取典型工作任务。第三是“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阶段,根据任务分析的结果,确定课程体系设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由企业成员配合校内专业教师完成。

(2)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核心技能为目标,校企合作设计教学内容。

在以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建设的一体化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主,理论知识为辅,实现了由单一到综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模式。例如,通过对旅游企业一线的大量走访、调查以及对天水各类旅游资源的深入分析,开发了天水两日游的旅游线路,该线路填补了天水旅游线路安排的许多空白点,以此产品为主线开发教学内容不仅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也引领了天水旅游线路开发的新思路。

这种教学设计把导游实务理论的知识点有机融合到每个项目任务中去,让学生通过完成各项任务来直观的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通过完成每个项目既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地陪导游的实际技能,使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实现了教学与工作的一体化。

(3)以基于课程设计的典型工作情境为主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中把课堂教学转向工作情境,课堂由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以项目为载体,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展开, 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以及职业能力设计任务模块,以项目任务模块来构成教学的组织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强化高职学生实习实训的教育作用,而且使“项目进校园,专业入企业,在校如在岗,课堂是职场” 的校企合作人才共育双重目标得以实现。

(4)以工学结合为主导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做到校内课堂教学、模拟实训与企业各类、各层次的实习相结合、校企联动就业共担。

该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成“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培养方式,时间上安排学生第1-3学期在校内学习,第4、5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第6学期在校内学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个学期安排一周的专业见习,学生到各实习基地参观学习,各校企合作专业人员介绍企业情况及其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基本认识;2、3学期每学期安排2-4周的企业专项实习;第4、5学期主要到旅游企业顶岗实习;第6学期在校完成实结和职业岗位评析。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和学生搭建深入了解的平台,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校企间的双向选择,为学生能就业、就好业打下了基础。

(5)以打造符合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为目标,改善与加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

能否真正建成“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为了使专业教学团队能胜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加强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确定有效地团队目标;其次要培养卓越的专业带头人;第三要构建和谐的团队文化。

②注重专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每年有计划分期、分批安排已有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③优化专职师资结构。学院有计划地从普通高校、社会和企业逐年招聘和引进部分教师,注重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并力求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 、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的合理配置,不断改善和优化专职师资结构,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④建设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本地区、本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或部门经理及技能标兵(服务明星)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二元师资队伍管理模式”,把兼职教师作为打造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传授的机制,以适应培养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6)以行业准入制度、市场的人才需求规格与学生的实际就业需要为参照,实施以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结合”的过程性考核评价制度。

实施“课证融通”,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努力使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 如在考核《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法规》等课程时,可以用导游资格证考试的成绩进行置换,从而实现“以证代考”。职业素质类课程积极推行过程性评价体系,以技能大赛、工作任务完成展示来代替试卷考核;以赛场、职场等多种动态形式代替单一的静态考场。

3.集团化办学机制下的“中高贯通、协调发展”的实践

高职集团化办学是以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龙头,以开设同类专业的中、高职学校为主体,以同类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为依托,以区域优势产业为支柱,以专业建设为纽带,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组建起行业性的职教联合体,把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三者融为一体。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 人才培养模式涵盖职业教育的多个类型和层次:有中职、高职,有职前教育、职后教育,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有学历证书教育与资格证书培训等等,形成了人才培养、培训和服务的一体化。集团化办学,可以在集团成员院校中试点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主导,系统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基于学分互认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实施分段式学籍管理等更加灵活的模式。使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行业指导等十个方面的衔接,在职教集团内部得以有序实现。以此弥补中高职教育因办学层次、学制和课程结构配置的缺失而造成的单一与重复。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要把握的关键环节

结合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政府主导,搭建平台是实现这一模式的助推器

政府以积极搭建区域共享实训基地和职教集团等校企合作网络为平台,推动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职业院校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职教集团各成员单位共同遵守《集团章程》,实施产学研结合,形成跨地区、多功能、多层次的“自由联合体”,也是分工明确和资源互补的“利益共同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管理办法,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引导、鼓励与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严格劳动准入制度,抓紧制定和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全面推进和规范企业用工的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度。

2.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实施这一模式的突破口

突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中对课程设计安排的限制,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整合理论与实践。

3.校企共建共享型校内实(培)训基地与紧密型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是实施这一模式的支撑

篇2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9年度西部隆起带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省教育厅将于2020年10月底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各地2019年度西部隆起带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项目执行情况和成效进行评价,为做好迎查工作,各派出学校和受援学校要根据评价内容,认真准备好各类档案材料,材料不全的要及时补充完善,做好迎查准备。各学校务于10月23日前将档案材料整理好,所有材料一式2份,学校自存1份备查,上报县教体局人事科1份,汇总整理全县档案。

根据评价指标,学校应整理以下方面的档案材料:

1.受援学校管理制度健全。受援学校根据选派计划制定支教教师教学管理、日常管理、考核管理、福利制度等的相关管理制度与措施。(要求提供完善相关制度)

2.派出学校根据选派计划、方案等文件选派教学能力强、素质高、表现好,教育教学工作认真的骨干教师进行支教。提供《支教教师花名册》,《报名摸底情况统计表》。(要求报名摸底情况统计表上报名人数要多于支教选派人数,从报名人员中选出优秀的去支教)。

3.选派学校、受援学校与选派教师签订三方协议。

4.支教教师按要求及时到达受援学校支教。(要求提供支教介绍信,并按介绍信上的报到时间到受援学校支教,有相应的报到记录或接待记录、照片、签到表、支教教师考勤表等材料)。

5.支教教师到受援学校支教时间达到2个学期。(提供支教教师签到表、考勤材料)。

6.支教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按照受援学校要求授课(带班),教学课时量达到学校规定要求,不低于省定标准,课时量达不到的将相应扣分。(要求提供受援学校两学期排课计划、教学安排,支教教师两学期实际上课课程表、上课到岗情况考勤表、教案等)。

7.开展教研活动。通过示范教学、专题报告、集体教研等形式指导和推进受援学校教师开展培训和学科课题研究。(要求提供教研活动计划、方案;支教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材料)。

8.支教教师日常管理。受援学校加强支教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受援学校管理考勤到位。(要求提供受援学校日常管理、考勤材料)。

9.支教教师管理、考核。受援学校对支教老师支教期间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运用的不扣分,考核结果未运用的扣分。(要求提供支教教师年度考核材料;所教课程成绩提升情况;受援学校支教教师的工作总结;考核结果运用资料等)

10.积极促进派出学校受援学校教学交流。受援学校通过支教教师加强与派出学校联系、交流,解决支教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得分;否则,不得分。(要求提供受援学校与派出学校进行教学交流的相关证明材料)。(该项结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1.支教工作总结。支教工作结束后,支教教师对支教情况做总结,并形成工作总结。(要求支教教师提交工作总结)。

12.对支教教师与本校教师同等对待。在教学管理、课时安排等工作中与本校教师同等对待,实行统计管理。(要求提供相关佐证材料)。(该项结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3.主动关心支教教师生活和工作。受援学校负责人主动关心支教教师的生活和工作,通过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其安心支教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支教工作顺利进行。(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该项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4.积极配合派出学校和支教教师工作。组织受援学校教师、管理人员与支教教师结对跟学,加强与派出学校的交流,组织干部职工观摩学习支教教师和派出学校的先进经验,切实通过支教工作提高办学教学水平。(要求提供结对跟学、组织观摩学习相关材料)。

15.对支教教师生活保障落实情况。受援学校保证支教教师支教期间的安全,为支教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用品和保障,为支教教师安排适宜居住的周转宿舍。(要求提供受援学校提供保证支教教师安全、提供生活保障的相关制度及落实材料;周转宿舍照片(结合现场满意度调查情况);提供就餐方便的相关证明材料等)。

16.支教教师担任班主任情况。(要求提供班主任相关材料)

17.支教教师公开课开展情况。每位支教教师在受援学校开设不小于4 节公开课的,不足的扣分。(要求提供开设公开课计划、通知、课件或教案、开公课总结等材料)。

18.支教教师教研情况。支教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要求提供教学研究相关证明材料)。(结合对同事的调查问卷)。

篇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最有效的途径。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工学结合的实质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学习的内容应与工作任务一致,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完成职业化的基本训练,这种训练的基本方法是“教学产”一体化。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也是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措施,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应当遵循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探索和实践,使我院在密切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并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强化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等,将机电工程系建成安阳职业技术学院一个品牌。

一、现状分析

我院在安钢职工大学基础上创建,有得天独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础。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企业的参与修改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为普招的学生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学院现有一部分实习基地,但是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说还不够,必须增加实习设备和实训基地,尤其是更多企业参与的实训基地。

二、改革内容

1.在我院,机电工程系试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施,完善教学计划。

2.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3.结合新校址的建设,完善我系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4.积极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或低费接受职业教育的尝试。

5.以就业为导向,部分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校外生产实践,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三、改革目标

1.改革教学计划,加强实践环节,保证至少50%的实训和实习时间。

2.以工学结合为基础,开展顶岗实习工作,加强实习管理,保证实习效果。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机电工程系逐步展开,实现与安阳市5~10家企业、河南省内5~10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实质性开展工作。

4.完善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四、实施方案及实施方法

1.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要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

2.紧贴区域经济需求,对开设专业进行可行性实训调查。

3.选择一批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适合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优秀企业,学院与企业订立合同,以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机制和形式开展高职教育,依靠企业建立、巩固和发展校外实习基地,为高职学生提供必需的实习场地和毕业环节课题等,让学生接触企业的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熟悉现代化生产工艺,并掌握先进的技术与设备,缩短“过渡期”,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顶岗。

4.机电工程学院与行业企业专家紧密结合,成立“专业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内容和学时的安排等,使教学计划突出高职特点,更能适应行业的实际需要。实践环节占教学总学时的近50%。

5.模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与技术培训。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针对机电专业的特点,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实习、实验设备。考虑学校实习、实验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的有效接轨,力求学校实习、实训的环境氛围接近现代企业的生产环境氛围。

6.充分利用企业、社会的职业技术鉴定资格权限,为高职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资格及岗位等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

7.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8.培养与引进并举,专职与兼职结合,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形成在本专业(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1)学校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制订教师进修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要鼓励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2)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拓宽兼职教师来源,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形成一个良好的培养、选拔、引进和科学的管理机制。

9.针对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

五、取得的成果

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通过本项目的有效实践,极大地缓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矛盾;有效地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积极地推进毕业生就业,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1.使专业培养目标贴近一线需要,推进就业。校企合作通过学校与企业间的交流,在生产实践中帮助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学生在企业参加生产实际工作,掌握生产设备的操作,熟悉专业知识及行业背景,通过校企合作,因地制宜地为社会培养需要的紧缺人才。

2.促进教师深入一线,提高“双师”素质。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能及时了解就业形势,明确办学思路;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对所需人才规格的要求;能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自身工程技术实践素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篇4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为例,探讨高职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在机制建设、实习就业基地搭建、共建厂中校、校中厂、专业建设、文化融合及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做法,并思考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关键词 :校企合作:管理类专业:多元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19-03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要办好校企合作,关键是要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方式,由浅入深,逐步深化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多方共赢。

一、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概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国外比较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日本的产学合作等。我国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基地式”、“订单式”、 “产学研联盟式”、 “委员会式”、 “双向介入式”等,如今校企合作形式已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一般服务意识不强,容易眼高手低, “高不成低不就”,企业一般不愿接纳这样的学生:除了酒店管理等个别专业外,单一企业对管理类学生的需求量不大;管理类专业浅层次合作多、深层次少,因而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实现多元化探索的难度较大。我院的管理类专业有旅游与酒店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公共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在校企合作多元化探索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也碰到了一些难题,并据此进行反思。

二、校企合作多元化探索实践

1.校企合作多元化工作模式建设。高职管理类专业逐步推进校企合作,首先应加强校企合作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作为二级系部,制度建设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管理类专业在校企合作中要重视多元化模式建设。管理系组建了由企业高工高管和校内骨干教师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还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工作章程,定期召开会议。此外,成立了由系领导、教研室主任、专业方向小组长、专任教师代表、辅导员代表等五级联动的校内多元工作模式,同时吸收校外企业高工高管参加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积极发挥校友资源,管理系积极发动已毕业校友的能力和才智,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工作,在校企洽谈、建立基地、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积极参与,使他们既成为校企合作的“受益者”,又成为校企合作的推动者,将校企合作工作薪火相传。

2.校企合作多元模式建设。管理类专业以服务学生和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基地共建、成果共享、文化共融”的校企合作指导原则,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创新多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

(1)服务学生,搭建实习就业稳固平台。实习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基本模式之一,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最重要的途径。管理系校企合作立足于服务学生就业及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下的专业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系部领导亲自主抓学生实习就业工作,开拓20余家校企合作企业作为学生实训、实习、就业基地: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亲自指导实习学生,与学生同吃同住,定期召开座谈会,加强沟通,提高顶岗实习质量,以实习带动学生就业,为学生提供稳固的实习就业平台。校企合作企业每年吸纳150多名管理系学生实习就业,学生在校企合作企业中表现优异,得到用人单位的较高赞誉。

(2)引企人校,共建校中厂。“校中厂”是建立在校内、由校企共同组建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管理企业化的生产性实习工厂,融教学、培训、考核、技能鉴定、科研功能于一体,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培养高职管理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管理系为深化校企合作,努力尝试建立“校中厂”,将广东三汇国际会展有限公司市场部引入学院,以此为平台,该公司将市场营销推广的真实项目直接交给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内完成,学生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在学校接受培训和任务,在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将企业任务作为招展招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市场营销项目完成,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校企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考核。通过项目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将校企深度合作、课程改革与项目教学有机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及质量。

(3)进企办学,共建厂中校。“厂中校”旨在建立“双主体”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让学生进入“厂中校”实习和就业,专业教师则依托“厂中校”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并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同时完成企业员工培训、客户培训、技术服务等任务,也为聘用兼职教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提供平台。管理系与广州九龙湖公主酒店合作,在酒店建立“厂中校”,将课堂延伸到酒店的工作环境中,相关课程放在酒店讲授,企业高工高管作为兼职教师定期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提升双师素质。此外,管理系与酒店共建了“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九龙湖公主酒店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可为更多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课堂。

(4)文化融合,共建职业课堂。管理系着力推动校企文化融合,通过举办校企合作经验交流会、校企合作表彰会,继续强化教师对校企合作的认可和支持。重点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与岭南印象园合办导游技能大赛、与合富辉煌集团合办房地产销售精英选拔赛,以及举办职业形象设计大赛等专业技能竞赛,合作企业全程参与大赛的策划、组织、训练、评奖等环节,实现校企文化对接,增强学生对企业和行业的认同。管理系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聘请企业高工高管来校兼职授课,将企业文化和理念带入课堂,同时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学习企业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文化,通过这些方法共同为学生创造“职业课堂”。

(5)人才互动与技术服务,共享发展资源。利用已有的师资、科研资源,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为此,管理系制定了产学研规划,成立了产学研机构和团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校企双方人才服务互动也是深层次合作的重要方面,学院将合作企业的高工高管、技术骨干引进来,作为高职管理类专任教师的补充,从事相关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工作。目前,管理系已聘请来自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20多名。为了增加教师的行业企业工作经验,委派骨干教师到合作企业培训学习和挂职锻炼, “走出去”学习的同时也可为合作企业进行培训、项目研发等工作,由校企合作培养师资队伍,人才资源互动共享,构建产学研人才资源库。

三、高职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反思

篇5

㈠教学学任务。高职19国贸6班《国际贸易实务》,强化制单技能训练,提高学习兴趣。

㈡班主任工作。担任19国贸6班班主任。按要求做好新生入学注册指导工作,向学生和家长说明华侨校区办学情况,按学生科要求做好学生军训和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㈢企业实践。到广州锐彼德服饰有限公司参加跨境电商平台运营管理岗位企业实践。

㈣校本课题研究。参加《外贸英语函电》云班课精品课程建设。

㈤ 商务专业部管理工作。

协助专业部主任开展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组织教师开展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组织教师研究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技能训练工作,组织研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工作。

⒉配合专业部主任组织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到中国大酒店、广州大洋教育科技公司、广州市柯木塱据点创意园等单位开展企业调研,洽谈校企合作工作。

⒊落实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工作。加强与交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负责人的沟通,主动向交院专业负责人请教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⒋参加教学督导工作。配合专业部主任组织开展校企合作工作。

二、措施和方法

详细制订工作计划,认真组织落实工作任务,及时根据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实际情况进行调适,刻苦钻研业务,及时反思。在工作中,我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篇6

根据麦可斯2010年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创业热情比较高,达到75%,但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2.2%,虽然比本科略高,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20~30%相比,有很大差距。据调查了解,创业成功的案例更是凤毛麟角。

1.2创业经验缺乏

受知识水平、技术能力限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真正了解市场上的需求,或者臆断市场需求,或者只专注技术。不能对市场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准确分析,也就不能发现并抓住创业机会,市场与社会经验严重不足。

1.3创业心理素质较弱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许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创业兴趣、创业动机、创业自控力和创业决策力等创业心理素质相对较弱,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交流沟通等实践能力更弱,较低的创业心理素质直接影响了其创业能力。

1.4创业意识不足

调查表明,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意识比较薄弱,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仍然把就业作为首选,创业被认为是无奈的选择。虽然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也有所认识,但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还是没有相应跟上,缺少系统化的创业教育体系。

1.5创业社会环境不完善

制约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创业社会环境不完善。与国外创业社会环境相比,我国急需在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创业教育和创业技能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尽快改变高职毕业生创业之路比较艰难的状况。

2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大部分高职院校师生对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目的和内容认识不足,认为创业教育只是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安排在毕业前进行,创业教育还只停留在创业技巧、创业政策等方面的辅导,缺乏对创业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结果必然导致毕业生创业难的局面。

2.2缺乏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与国外开展创业教育的师资大多数是有创业实践经验和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不同的是,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由校门到校门,没有创业经历和企业工作经验,这两类教师自身素质注定很难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

2.3缺乏创业教育氛围

由于开展创业教育要求高、投入大,许多高职院校受经济条件、办学环境等方面的不足,缺乏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环境,自然很难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创业失败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业的梦想也就是纸上谈兵。

2.4各级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本科生研究生创业才是他们需要支持的对象,因此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创业优惠政策、创业扶持资金、创业项目、创业技巧培训和创业政策指导方面,政府未能给予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2.5校企合作的缺失

校企合作的缺失是影响创业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目前创业教育由于缺乏社会资源,仅停留于模拟状态。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利用社会资源让高职学生真正掌握创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等。而通过校企合作能将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技能培养融为一体,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为创业人才培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3创业教育为导向的交通运输业主管部门运行机制的构建

3.1政策导向机制

在引导大学生创业方面,政府应对准备创业的大学生采取免费提供创业培训、免费提供创业项目评估、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和对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进行税费减免等一些鼓励扶持政策。为推动校企合作持续开展,政府在出台一些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大学生主动创业、勇敢创业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校企合作政策导向机制:一是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站在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重视行业人才尤其是行业创业型人才培养,健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组织机构,制定可操作的措施,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模式;二是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做好本区域、本部门交通运输人才层次、类型、需求预测和规划,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行业发展和用人需求信息,帮助高职院校根据行业发展不断改进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三是要明确和规范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特别是在目前校企合作政策有待完善的环境下,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增强自身服务企业的能力,促进行业创业人才的培养。四是要明确和规范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责权利,逐步形成企业支持教育、参与教育良好的舆论环境、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

3.2激励机制

政府及交通运输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法律法规和人才培养要求,对管理的职业院校和企业从加大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直接给予经济补贴、税费减免、贷款优惠等物质和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励,形成既严格而又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鼓励合作,尤其要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以增强校企合作的动力,提高交通运输、行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3评价鉴定机制

评价是规范校企合作工作的关键性手段,也是促进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校企合作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方法。制定科学、可行、导向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使评价工作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的关键。要按照符合方向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接受性、因人(校、企)而异等基本要求确定的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设计针对交通运输类企业的评价,首先要根据交通运输企业的企业资质、主营业务、技术创新程度、社会贡献等方面,明确企业参与办学、承担人才培养责任的要求和目标,根据要求和目标,进一步考虑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并将这些内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对交通类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评价要突出以育人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根本宗旨,并将这些内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

4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运行机制的构建

从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来看,构建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知己,知已是指要了解本校校企合作在专业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科研技术服务水平、人才培养、办学特色等方面的优势及在同类高职院校中所处位置,明确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才能确定本校能为企业的发展做些什么,使校企合作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知彼,知彼就是增强服务企业意识的同时,要厘清交通运输类不同企业的发展前景、交通运输技术应用、招聘人才要求等情况,全面对接企业需求,寻找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契合点;三是确定目标。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要制定校企合作工作的规划,规划应该包括合作指导思想、合作目标企业、合作内容、推进过程以及实现规划的保障措施等,并以规划为指针,整合校内开展合作的资源,明确各自的责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使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发现并被纠正,形成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合力;四是建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协调和内外沟通,做好学校层面的校企合作规划,整合与优化各方面资源,统筹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五是建立对教学单位、系主任和教师的激励和考核制度。由于校企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教学单位、系主任和教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鼓励开展校企合作,必须制订一系列奖惩制度。包括: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对企业积极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经费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等管理制度。

5交通运输企业运行机制的构建

从交通运输企业方面来看,构建创业教育为导向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主要应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识到位。交通运输企业应把创业教育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提高到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承担人才培养责任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把为交通运输行业培养创业人才提高到发展交通运输事业的高度来认识。同时企业必须积极主动地寻求与高校合作,解决企业遇到的人才招聘、技术革新、职工培训问题等问题;二是措施到位。交通运输企业必须把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可操作性方案。企业通过订单班可以为自己量身打造专门人才,企业要把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实习平台,接纳大学生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当成是吸引人才、选聘人才、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知名度和履行企业教育责任的渠道。企业在做好绩效评估、员工培训管理、内部新人招聘等事项的同时,主动加强与政府、高职院校的沟通协调,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等工作做实做细。

6校企合作多元对接机制的构建

6.1健全组织机构

要推进创业教育导向的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的参与方必须要设立专门组织机构进行统筹协调,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和提供保障。一是领导协调。成立由政府、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牵头,高职院校、交通运输企业、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学校教师、实习生代表、企业家、企业专家和家长代表等组成的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成为校企合作的主管部门。主要职能是研究制定校企合作规划、建立校企合作制度、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规范校企合作行为、进行校企合作评价和校企合作信息等,保障各方利益,促进资源共享。二是执行服务机构。主要职能是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制定校企合作的年度工作计划、组织推进已有的合作项目、督促检查进入验收期的合作项目、协调引进新的合作项目、研究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等。

6.2完善政策保障建立

完善的校企合作法律体系,尽快出台《校企合作促进法》,构建一套具体详尽的、操作性强的校企合作法律保障体系,并明确对校企合作做出成绩的奖励和对违法者的约束措施,激发并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二是要严格交通运输行业劳动准入制度。制定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职业资格体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资格准入要求,实行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开展校企合作奠定制度保障。三是高职院校、交通运输企业及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各单位的具体情况,针对校企合作所涉及的具体工作,对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和联合培养等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保证校企合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6.3建立稳定的沟通协调机制

篇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推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成为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内涵之一。我国《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我国从国家到地方层面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快转型,培养出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生产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此,高校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共同研制并实施校外实践教学计划。然而,由于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监控与评价体系不够到位、不同专业评价标准难以得到得到统一等原因,校外实践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笔者通过研究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和实施,探索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途径。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内涵式教育的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应用型本科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转向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已初见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实践育人机制仍有待健全,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够、社会配合度不够的问题,大学生通过社会服务锻炼成长的机会和渠道不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质量没有明显提高,“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一)政策措施发挥效应不明显

为加快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教育部或联合其他部委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明确要求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实施应用型转型发展战略,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但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未能得到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没有很好发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桥梁作用,校外实践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应用型高校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合作还不系统和深入,主要表现在合作协议未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没有成立合作组织机构,合作机制不够健全,双方难以获得较好的收益等。同时,产学研合作双方各自隶属于不同的管理与运行体制,彼此联系不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很难搭建,从而导致校外实践教学大纲内容宽泛,实践计划制定与实施也难以有效开展,日常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监管,实践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三)对校外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广泛调研经济社会市场人才需求,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学得到加强,但仍然存在着对校外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校外实践教学在组织领导、计划实施、过程监控、效果评价等方面都缺少有效监管,除了上述主要原因外,也存在着高校对应用的认识不足问题。有些高校认为,合作教育只是中等职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本科高校校外实践仅仅是加强学生对经济社会生产一线工作状况的了解。因此,有些高校的校外实践只是组织学生到一线参观,或做些基础性的服务工作,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无实质性的提高。

(四)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

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推动高校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质量评价标准的研制工作。同样,由于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因素,校外实习质量得不到有效监控和评价。

二、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与体系的构建

校外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延伸与提高,其培养方案和计划的研制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为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对校外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监控。

(一)建立高效的校企合作决策机制

合作双方要签订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义务,成立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和产学研用工作组,负责指导、组织、计划、协调和监督,建立沟通联络机制和平台,加强双方双能型人才的互聘与交流,组织产学研用工作计划的研制和实施,定期召开合作工作总结会议,加强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指导,实施实践教学评价与监控,促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二)建立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随着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活动逐步推进,校外实践教学得到广泛重视。加强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研究,建立科学和可操作性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1.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是要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知识应用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实际性和可操作性,体现多元性和开放性,体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体现考核与激励相结合。

2.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应建立以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为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体系。从实践教学质量效果方面来进行评价(见图1),要反映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养成能力等,即通过校外实践教学体现学生在专业知识运用与开发、实际操作能力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体现学生在创新开拓能力方面的情况,体现学生在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要对校外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考核、过程监控等方面进行评价,体现校外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与管理、过程与监控、考核与运用等方面的情况。

在评价方略方面(见图2),要包括学生、指导教师、校内专家、实习单位、社会等多方位评价,体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角度对实践教学工作和效益的评价。

三、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

(一)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设计

为了客观公正地实施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需根据上述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评价体系构建的内涵要求,设计出不同评价主体所对应的评价指标内涵与标准。例如,校内专家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要从基地建设与管理、实习条件与保障、实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见表1),体现对校外整个实践教学工作的全方位综合评价。每项内容都包涵若干个对应的观测点和评价标准。例如,实习过程包括实习工作计划、教学文件、实习日志及过程材料、过程监控与考核、工作总结与改进措施等。同时,注意各类评价内涵与标准的建立既要兼顾所有实践环节,又要体现出同一环节不同评价主体的观测点和标准要求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实践教学效果综合评价

在制订校外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时,应根据应用型转型发展、专业发展、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以前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案例,不断健全评价环节和完善指标内涵,确定不同评价主体在整个评价中应占据的权重。例如,社会评价一般由用人单位在学生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客观评价,因此,在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期综合评价时,社会评价部分可以参照上届评价结果,并适当降低其权重或暂时不考虑,后期评价时再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在实践工作结束后,学校和各教学单位要及时组织评价,一般来说,力求在一个月内完成,各教学单位要根据不同方略评价情况以及评价意见和建议,认真总结和梳理,并召开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修正和完善评价体系和标准,以利于更加科学、公正、准确地评价校外实践教学质量。

篇8

二、探究突破难点的思路

懂技术、能操作、会管理、服务一线的复合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校外实训教学要始终秉持这一目标,从实训教学方案设计到校企合作协议书签定,都要体现这一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翔实的、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在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能力、职业技能和素质。

三、校外实训模式

1.实践教学“2+2+2”模式。(1)技能实训。第1、2学期在校内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实践主要是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外出到企业进行认知性实习及园艺植物栽培关键技术实训。(2)轮岗综合实训。第3、4学期,参加企业园艺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划分“果、菜、花”三个方向生产小组,利用企业的条件,进行阶段性的生产管理,把握园艺植物产供销关键技术。(3)顶岗实习。第5、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直接与工作岗位对接。同时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试验,并在产、学、研生产实践过程中完成毕业论文。根据园艺作物生长季节,学生在校三年分别实施专业认知、季节单项实训、季节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实训项目,实现学生能力由“一般能力专业认知基本技能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的阶梯上升,实现教育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的有机统一。2.实践教学“4+4+2”模式。(1)轮岗综合实训。第1、2、3、4学期+两学年的4个假期(寒暑),学生直接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生产管理,时间和内容先由实训基地提出方案,教师授课计划围绕生产实训进行制定,实施时还可根据生产需要进行调整。(2)顶岗实习。最后2个学期,企业根据学生的意向及前两年考核情况,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训。实训期间完成工作报告或毕业论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不同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校企共同制订实训计划,与“2+2+2”模式不同的是,学生直接全程参加生产实践。3“.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同签订培养协议,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培养过程的管理,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部分或者全部学费以及奖、助学金,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是:确定“订单”合作企业,签订“订单”协议,组织和实施“订单”人才培养。协议签订后,各方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如若违约,就要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

篇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171-02

1 模具制造专业设置新背景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极其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特殊基础工艺装备,其生产过程集精密制造、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和绿色制造为一体,既是高新技术载体,又是高新技术产品。据国际生产技术协会的预测,21世纪机械制造工业零件粗加工的75%,精加工的50%都需要通过模具来完成,模具业的高速发展给予制造业强有力的支撑。模具可带动其相关产业的比例大约是1∶100,即模具发展1亿元,可带动相关产业100亿元,模具是推进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发展和升级的关键支撑;同时,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又促进了模具工业的发展。“工业要发展,模具须先行”。

1.1 义乌行业发展现状

义乌是浙江经济非常活跃的一个快速发展中城市,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又名中国小商品城),创建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现拥有营业面积260多万平方米,商位50000余个,从业人员20万,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连续15年位居全国工业品批发市场榜首,是国际小商品的流通、研发、展示中心,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模具产业是生产企业的“金工车间”,更是小商品制造的“工业之母”。众多的小商品离不开模具,由此可见,义乌是模具产业最具规模和市场潜力的区域之一,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

1.2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

为使我校模具制造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我们对行业企业需求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发放企业56份问卷,回收47份,有效问卷47份,并对16家企业进行深度访谈。

1.2.1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现状分析

(1)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调研表明,模具制造企业现有设备主要有普通车床、铣床、平面磨床、外圆磨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机床都达到了半自动化,并且测量设备基本上光谱化。模具制造企业设备的发展趋势是电加工设备和数控机床进一步增多,数控机床向多轴、柔性加工自动生产线发展。通过统计发现,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中,中职占35%、高职22%、其他占43%,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义乌模具从业人员中占有很高比例,我校实施的“3+2”培养计划是依据人才市场用人需求制定的科学的计划。

1.2.2 从业人员岗位分析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主要有模具制造车工中级、模具制造铣中级、模具制造高级工、钳工中级等。在走访企业过程中,大部分企业主管负责人,认为更看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获得证书,这一点在企业的问卷统计得到了证明。

(1)模具的制造普通设备和数控设备并用。企业中既有大量的普通车床、铣床、平面磨、外圆磨,先进的电火花、线切割,数控车、数控铣、数控加工中心以及数控柔性加工。

(2)在模具的制造中,除需要大量的数控技能人才外,还有大量的制造岗位需要模具专业技能人才来完成,即铣床工、车床工、磨床工,先进的电火花操作工、线切割操作工。

(3)普通机床虽然听起来好像传统,但是模具制造设备发展之快,普通机床现在已经均较为先进,基本上全数显化,因此,中职模具专业应注意先进设备的学习和训练。

(4)先进的电火花、线切割在模具制造中发展很快,在模具生产线中电火花、线切割设备多,应用广,需要的技能人才多,因此,中职模具制造专业应注意该岗位技能人才的培养。

调研中还发现,模具制造的设计开发中,需要较多的设计制图技能人才,他们除掌握模具制造专业的基本知识外,主要是要掌握CAD、Pro/E、UG的制图技能。经过调研和分析,中职模具制造专业在模具制造企业的岗位群有:中、低端机械设计职位,包括机械零件图纸绘制、小型模具设计、普通车铣刨磨等机床操作、机械工艺与管理等。中、低端数控加工技术职位,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数控电火花等工种的编程与加工操作。中、低职位模具制造职位,包括各种塑料模、压铸模、冲压模等多种模具的开发与制造等。

2 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

2.1 专业建设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为先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紧跟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探索应现代模具制造所需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调试、安装、管理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2 专业建设的思路

(1)建设具有技师学院特色的教学体系。

(2)建设与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相配套的实训中心。

(3)探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培养,构建本专业“一个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一个突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构建以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以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模具检测为四大模块的创新型课程体系。

(5)建设一支的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队伍。

3 模具制造专业的发展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3.1 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随着义乌的产业转型升级,对模具制造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在这一愿景下,学校为了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和就业岗位的客观需求相一致,不断的对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理论教学注重理论经验与企业经验相结合,构架较宽的理论知识面,实践教学以企业的岗位任务的具体案例为主,再进行知识的扩展,难易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

(2)先进的CAD/CAM软件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模具设计及加工中,学生应当具备此类软件的应用能力。

(3)针对企业对人才一专多能的需要,在专业教学中,应加强模具结构分析、模具拆装、加工及调试等实训环节,提高学生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等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4)具备管理与经营的基础知识,结合模具制造要追求最佳寿命及最低费用,模具材料应最有效地利用,模具价格估算,开展各种项目与活动训练,为今后从事技术管理岗位和创业奠定基础。

(5)建立产教结合“双赢”机制,与企业更紧密地合作,研究双方合作事宜如校方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分配、师资培养等;厂方的市场分析、发展规划、产品开发、人员培训、技术难题等。

(6)推动就业准入制度,实行多证制: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

(7)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团队协作能力的养成,除了技能要求外,企业对这几项的软实力也很看重。

3.2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以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及毕业生自我评价为依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培养,通过与义乌模具行业协会、义乌易开盖实业公司等模具行业企业的合作,构建本专业“一个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一个突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义乌加工制造业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1)一个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通过对专业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了解模具专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设置,针对调研结果和企业情况,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2)一个突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

模具专业岗位能力主要分: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制造能力、模具安装及调试能力、模具维修维护能力,对于当前企业模具紧缺人才及岗位需求,把主要四个能力做为人才培养的重点。

(3)工学结合。

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参与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依托学校产业处和学校实训中心为载体,构筑“校厂一体”的能力培养平台和“工学结合”的能力培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推行项目工作任务为导向、教学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实训“作品”与“产品”对接,使教学实习在校内生产基地进行,让学生在车间学习相关技能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减轻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负担。

(4)改革人才培养评价方法。

强调以社会监控为手段,采取社会参与评价的方式监控人才培养质量。遵循教育主体多元化、培养目标和模式多样化、人才质量评价社会化等原则。建立由工学结合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及行业团体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监控评价体系。

4 模具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4.1 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明确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是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及模具安装调试等工作岗位。确定以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模具检测四大模块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项目为载体的核心课程,构建以“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

4.2 教学资源库建设

多媒体课件库:多媒体课件库主要包括核心项目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等。

教学资料库:主要包括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案等各种教学资料。

试题库:包括模具制造中级工、高级工技能鉴定试题,以及各类与专业相关比赛试题。

典型模具制造实例库:包括各种典型结构,涵盖模具钳工、机加工、数控加工、电加工各种典型模具零件及其图纸,达到 10 个典型模具实例。力争用两年时间开发《模具数字化学习工厂》教学资源库,开创“自主探索、虚实结合”的新型教学实训模式。

5 师资队伍的现状和建设

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重点培养、加强引进”的原则,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引进或在学校现有青年教师中培养5名高水平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其中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业等级证书的教师达到8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聘请8名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6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本专业特点,结合义乌小商品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结合义乌模具产业的特点,与义乌模具行业协会充分合作,建设高水平、高质量、贴近生产实际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创造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为原则,按照高水平、高效益、有特色、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更新模具加工制造设备,提高模具制造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重点建设模具应用技术实训车间,模具设计工作室。

7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成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学校成立校企合作运行工作小组,统筹、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工作。工作小组由主管部门、学校、企业等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检查、督促,确保校企合作正常运行。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全方位工学结合,走校企合作之路,加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步伐,形成“专业、产业、教学”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环境。实现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互惠互利,实现双赢,企业为人才培养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条件和物质支持,学校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培训企业上岗员工,同时为企业新产品研发、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在现有5个基地基础上,重点新建3个新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人才技术紧密合作型的基地稳定在8个左右,每年可接纳顶岗实习毕业生240人左右。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保险专业工学结合保障机制的思考

收录日期:2013年4月22日

一、各级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要大力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灵魂,在职业教育界,学校要与企业合作已成为共识。于是,传出了“校企合作是学校热企业冷”、“没有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就是一句空话”的议论,更多的人指责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感。

在召开的首届中国国家级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上,有企业发出了声音:“校企合作,我们同样急切。关键是如何合作。”在年会上一些院校代表和企业代表都有不同建议。陈天祥说:“政府可以推出优惠政策、降低门槛、对违法违规的办学现象进行惩处。”不是说政府完全不管,政府在起步阶段甚至有替代市场的效用。在校企合作市场化的过程中,需要政府进行恒温调控,发挥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一句话,政府要做应该做的事。”有些专家认为,如何指导学校和企业跳出和谐动人的“双人舞”是政府的事。总而言之,大家都达到了一个共识就是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从法律、利益、情理三个方面不断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穿针引线”,搭建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借鉴美国政府的做法,我国应重视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构建校企合作的教育体系。以法律规定的形式确定企业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方面的义务。此外,还有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的身份、学校和企业的职责、学生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报酬等。这些问题都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在此基础上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尤其是在税收方面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优惠。在具有了法律基础的保障前提下,在保险行业领域里还可以发挥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可以在行业内部出台规章,明确各家保险公司在培养保险专业人才方面的义务和责任,应大力支持配合高职院校保险人才的顶岗实习。关于校企合作的协议内容必须明确具体,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也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校企合作,提高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最后,可以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因为保险行业协会是保险行业内部的协调和自律组织,可以在行业内部形成关于保险公司培养人才和选择人才方面的共识并可以提出方案。

二、建立保险公司和学校双方利益机制——驱动校企通力合作

企业与高职院校都是利益主体。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是盈利,凡是能够有助于企业合法盈利的行为与合作都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否则,迟早会被企业拒绝。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以适应企业需求、争取给企业带来利益作为出发点与企业进行合作。一是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保险专业的教学计划以不同职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不同设计,分为内勤岗和外勤营销员岗,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此委员会由学校和企业专家、毕业学生来构成;二是适应保险公司业务和流程的需要,实行弹性学制。在保险公司实习的学生如果顶岗操作时间过短,学生熟练了就走,只能给企业带来麻烦而不能带来利益,让企业感受到企业只有提高设备或顶岗实习的义务。如果顶岗操作时间长,既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又可以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企业付给学生报酬远远低于职工报酬)。为满足保险公司在特定时节对人才的需要尤其是对保险营销员的培养,保险专业可以采用弹性学制、学分制。如在弹性学制和学分下保险新产品设计和上市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市场调研、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新产品的宣传等工作,我们学生可以承担全部或部分内容。这样,学生既学到了实践知识又为保险公司节约了成本,又培养了保险行业的人才;三是为保险公司提供智力支持。如在校老师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培训员工和中层干部,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轮训与鉴定。因为在保险理论体系方面与保险理念方面是在校教师的专长,完全可以承担企业的部分培训任务,而实战经验方面是企业内训师的专长。同时,在校保险专业教师可以接受保险公司委托的项目研究与开发,与保险公司一起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策划,等等;四是提供优秀毕业生。保险专业毕业生优先让保险公司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学生根据企业需要和毕业生意愿,可以直接签订就业协议。保险公司也曾表示他们需要保险专业的人才,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只要是专业底子扎实,勤学敬业,踏踏实实,专科生也是保险公司所缺少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尝到了甜头,获得了利益,必然强化长期合作的动机与动力。而校企长期友好合作的受益者是企业、学校、学生,可以说是“多赢”。

三、建立保险公司和学校间的激励机制——促进校企全面合作

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一是成立由高职院校和保险公司企业负责人及有关保险专家参加的保险专家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制定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谋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保险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优势,由保险公司提出培养保险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素质和知识,进而提出教学课程、教学内容,然后在校保险教研室教师再加以补充和调整,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校企双方领导相互兼职。保险公司负责人及有关领导兼任学校副校长或金融系、保险系部副主任,学校领导兼任保险公司某部门的副职或顾问;三是聘请保险公司核保部、理赔部、培训部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保险营销员作为学校特聘教授或实习指导老师并发给相应的聘任证书,甚至让保险公司的老师参与到学校的课题中,专门讲授某业务流程的内容。而且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向企业有关兼职人员、特聘教授、实习指导老师支付一定的报酬,使得他们劳有所得;四是制定合作企业、兼职人员奖励制度,对于合作好的企业、兼职教授(教师)给予奖励,并通过有关媒体报道宣传;五是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符合教师任职条件,且企业与本人愿意的,调入学校从事高职教育事业,以改善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学校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到保险公司做兼职内训师、核保部、理赔部门实习,学习保险实务实践知识。

四、建立保险公司和学校间的约束机制——规范校企健康合作

有约束,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才能提高合作的效率。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必须要明确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此项工作的推动可以借助保监会和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来实现。法律约束是通过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比如,保险系部在协议中承诺某某时间要派多少专业学生去公司实习多长时间,保险公司已将此内容纳入工作计划,如果学校不能履约,导致公司工作受到影响和损失,学校必须按协议赔偿。再如,协议规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由保险公司负责。所以,法律文件、协议是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如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不仅如此,还要强化道德约束。校企合作双方都要按照合作共赢原则加强道德教育,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符合双方的利益要求、制度要求和道德要求。特别是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竭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自然成为企业的一员,是一个纯正的“职业人”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

五、充分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校企合作中一个比较容易走进的误区就是过分强调单方面的决定权,对合作的对方抱有一定成见。对学校而言,容易自持是人才培养方面的专家,忽视企业的意见。在实际的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安排、课程设置等方面并没有征求这些企业人员的意见。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表明,在合作中要重视企业的作用,给予企业主导或者说领导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过程中的优势,才能吸引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甚至我们可以让保险公司在校企合作中充当牵头者、主导者、领导者。这样做可以让保险公司在情感上更加舒服和自愿,对校企合作非常有帮助。

除了以上方面的合作保障机制外,在合作中我们还应构建情感机制:一要加强校企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二要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如学校应经常走访保险公司相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待交流,并积极改进校企合作工作;三是经求校企合作双方相关人员的意见,关心其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沈新,王健康.高职保险专业顶岗实习问题探析.当代教育论坛,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