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意识形态工作模板(10篇)

时间:2022-06-23 23:41: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幼儿园意识形态工作,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幼儿园意识形态工作

篇1

县辖9镇3乡,181个行政村,4个社区,总人口7.02万人。全县共26所学前教育机构,其中城区单设幼儿园3所,乡镇幼儿园14所,9个学前教育点。共有66个教学班,学前幼儿1300名。学前教师76名,一村一幼130名。

二、核查情况

(一)课程内容经核查,教材方面严格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通过新华书店征订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多元快乐成长课程教材为主,以园本(老师们设计的适合本园的课程)课程为辅的教材。从课程内容来看,不存在开展超纲超标的“小学化”教育教学活动,也不存在传统文化糟粕或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等问题。

(二)办园资质与管理符合国家标准1.幼儿园办园资质情况:全县26所学前教育机构都是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由县教育和体育局主管。幼儿园的招生、编班,符合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所有办园资质符合国家标准。2.教职工资质和配备情况:学前教师76名,一村一幼130名。其中正式在职幼儿教师75人,在岗教师学历达标100%,本科学历41人,大专学历34人。高级教师7人,一级教师12人,二级教师63人;学前教育辅导员105人,保育员25人。3.园舍、设施情况:各幼儿园结合本乡(镇)实际,合理利用占地面积。综合楼设施设备齐全,配备教室、会议室、师配室、电脑室、舞蹈室等。各教室配有活动室、午睡室、盥洗间、卫生间、开水消毒间、储藏室等。有独立的户外活动场地。4.卫生保健管理及安全防护制度情况:保健员和保育员都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并对保健院员、保育员定期开展校本培训。各幼儿园都安装了监控设备,制定各类安全预案和措施,各幼儿园严格按照上级和预案要求开展防疫、传染病防控、幼儿上下学接送等安全工作。5.一日生活安排是否合理情况:在县教育和体育局的管理指导下,严格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开展保教活动。具体体现在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幼儿园户外活动及场地分配表(错时管理),保障了各类活动包括阳光一小时等活动。全县除镇第一幼儿园未能为幼儿提供午餐外、其余幼儿园都能为幼儿提供午餐、保证午休。6.收费及经费管理情况:收费及经费管理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各幼儿园采用划拨和报账制度,未收取幼儿任何费用。

篇2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6-0020-03

一、人类发展生态学的主要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创立的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1〕生态是指有机体或个人正在经历的或与个体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Aline-Wendy Dunlop (2003)认为,对处于教育衔接期的儿童来说,他所在的环境中至少包括三个微观系统,即家庭、幼儿园和小学。〔2〕一个或多个微观系统的相互交叉产生了中观系统,中观系统是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观系统之间的关系与相互影响。这些相互关系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对于幼小衔接来说,中观系统是指幼儿园、小学、家庭三者所做的课程衔接工作及其与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儿童生态环境的第三个水平是外层系统,它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对儿童有着影响的环境。各地的教育政策、社会福利、医疗保险、住房条件、父母就业和当地设施以及对这些因素的调整,都有可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第四层是宏观系统,是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政府部门的政策、社会政治团体的影响、意识形态、文化、社会价值观等因素的变化(比如国家的就业政策)会影响到外层系统(如父母的职业状况),进而影响到中观和微观系统(如家庭的环境质量),以至于影响到儿童本身。在环境变化或处于过渡阶段时,个体会面临新的挑战,必须学会适应,发展由此发生。因而,布朗芬布伦纳认为,“观察个人如何应对变化是理解发展的最好的基础”。〔3〕

二、运用人类发展生态学进行幼小衔接研究

Kay Margetts(2003)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做了一项研究,旨在探测儿童的个性、家庭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变量、学校、儿童的保育历史等因素与儿童早期入学适应之间的复杂关系。〔4〕结果表明,儿童入学适应会受到个人和家庭特点、社会和家庭发展趋势、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影响。性别、年龄、出生顺序、脾气和社会技能都会对儿童的入学转变产生影响;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等也影响儿童的发展过程和能力;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经历同样影响儿童的入学适应。因此,研究者必须全面考虑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Aline-Wendy Dunlop采取一种衔接的生态模型研究幼小衔接。〔5〕他认为,现代研究必须采取一种生态系统的取向,因为在任何情况下儿童都无法独立于他人,儿童、教师、家长都是在他们的不同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下对衔接进行共同建构的。Stig Brostrom认为生态模式这一术语源于布朗芬布伦纳(1979,1986)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美国的Pianta和Walshde,欧洲的Fabian和Dunlop都对这一理论进行过论述,他们都强调家庭、幼儿园和学校之间的各种联系。〔6〕

从国外近几年的研究可以看出,生态模式作为一种体系,包含了影响幼小衔接的全部因素,拓宽了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认识。生态模式已被广泛运用于幼小衔接研究。受这种理论的影响,对幼小衔接的研究呈现出从分离走向整合的趋势。

国内单独运用生态学理论进行幼小衔接的探讨不多。综观国内学者对幼小衔接的论述,他们认为目前幼小衔接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的幼小衔接观念有所更新,但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7〕 虽然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认为应该用全面的准备观来代替纯知识角度的准备观,儿童入学准备应是习惯(学习、生活习惯)、能力(学习、自理能力)、意识(规则、任务意识),或者说是心理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准备,但在实践中仍以传授知识为主。(2)教师对幼小衔接的研究较少,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8〕 一些小学教师从未到过幼儿园,对幼儿园大班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沟通较少。(3)对于由谁来承担幼小衔接工作的问题,有的学者说要重视家长工作,有的认为应该由学校和教师承担,有的认为应该是家庭、小学和幼儿园三方共同参与。〔9〕 从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幼小衔接的研究一般只涉及家庭、学校和幼儿园这三个方面的微观系统,较少涉及它们之间的中观系统,对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研究则更少,导致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有限,幼小衔接质量有待提高。

三、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幼小衔接的启示

1.以儿童的终身发展为落脚点

幼小衔接应该与儿童的终身发展相联系,以儿童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把目光局限于幼儿园大班阶段或小学一年级阶段,更不能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应该为儿童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做好各方面准备。

2.重视多种因素的影响

入学过渡是复杂的,儿童不只是背着书包进入小学,幼小衔接背后的因素,如儿童的生活经历、性格、家庭环境、父母职业状况等都值得研究者在进行幼小衔接研究时加以综合考虑。

3.重视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在研究幼小衔接时,研究者不仅要考察单个因素的作用,还必须对与幼小衔接相关的各种因素加以综合考察;不仅要对各种因素作全面考察,还要对众多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研究,因为各种关系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例如,在考察幼小衔接时,研究者不仅要对教师、家长、儿童这些处于微观系统、中观系统的因素进行研究,还要去了解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方针政策、指导原则等;不仅要对家长的职业状况、教养方式有所了解,还要对儿童的生活经历等加以关注,这样才能综合把握儿童受到的总体影响,才能有的放矢地找出儿童不适应小学教育的原因,对教师的幼小衔接工作给予有效指导。

4.加强各方面的配合与协作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离不开各方面的参与和协作。教育部门要加强科研和立法,制定详细的有关幼小衔接的教育大纲;社会、社区要增进对幼小衔接的理解并更新观念;家庭、幼儿园、小学要为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作好各种准备。只有各方面加强配合,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才能有效提高幼小衔接质量,促进儿童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2〕〔5〕ALINE-WENDY DUNLOP.Bridging early educational transitions in learning through children’s agency〔J〕.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Monograph, 2003,(1):67-86.

〔4〕KAY MARGETTS. Children bring more to school than their backpacks:Starting school down under〔J〕. 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Monograph,2003,(1):5-14.

〔6〕STIG BROSTROM.Problems and barriers in children’s learning when they transit from kindergarten to kindergarten class in school〔J〕.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Monograph,2003,(1):51-66.

〔7〕曹凤英.浅谈学前班教育与幼小衔接〔J〕.辽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8〕周蔓雪.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关问题的新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9〕徐明.如何做好幼小衔接〔J〕.幼儿教育,2004,(6).

The Enlightenment of Ecology on Immature Curriculum Transition

Wang Wenqiao, Yang Xiaoping

篇3

    与孩子感情最深的莫过于自己的亲人。当今的社会主旋律是拥有先进文化知识、具有丰富阅历的一代。作为至亲之人,在培养自己的下一代时,更注重用心去观察、体会与实施。更懂得科学育儿,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幼儿的重要性。为了孩子,能下大力气在物质、精神上进行长期投入。

    用心倾听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是很多家长正在努力做的事情。同样付出心血和努力去培养孩子,在实施后的结果上并不一定会尽如人意。所以现在的家长在以上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上,注意到因人而异,利用各种先进的社会资源如:网络、育儿书籍、专家咨询等来促进孩子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萌芽与启迪。

    在我所带过的孩子中,有一位名叫乐乐的小男孩,身体结实、情绪愉快、思维充满了童真,主动性十分强。身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乐乐妈妈对我们说:“我的目的就是想让乐乐拥有一个尽可能快乐的童年。做一些他这个年龄段感兴趣的事,从中或多或少培养他的宽容、礼让以及一些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这就够了。”她时常把自己从书籍、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数据实用化后与其它家长共享,为我们整个集体的融洽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感谢这些懂得选择、懂得提炼的人对我们的工作、对孩子的发展所做出的支持。

    变革二:家教、幼儿园教育合作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1、幼儿园教育存在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事实让家长体会到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幼儿园教育更具专业性、规律性。它符合时代的、社会的需求。幼儿园培养出来的孩子在精神面貌等多方面比未入园的孩子明显健康、积极,能力也更为突出。

    好似孩子在该爬的时候,家长却因为种种原因阻止他这一需求,这就有可能造成日后孩子多动症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孩子年龄大了,您再让他去做一些弥补联系,孩子心理会怎么想,更重要的是结果未必如人意。

篇4

幼儿园是离开家后进入的第一个集体,怎样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都离不开保育工作。因而既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还需树立科学的保育观,这样才能促使我们的保教工作跟上现代幼教步伐。

一、心随意而行――保育从“心”开始

“万象由心生”――对于保育管理需要概念上理清、意识上重视。

1.幼儿园保育现状分析

(1)保育概念认识流于形式

人们听到“保育”这一词,脑中浮现的肯定是“整天扫扫地、擦擦桌、抱抱哭的孩子、洗洗尿湿的裤子等忙碌的身影”,不光外界这么认为,幼儿园内部的教师甚至保育教师本身也有这样片面的理解,从而忽视了蕴涵其中的对幼儿身心健康的保护和促进作用。因此往往保育教师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教师也不太重视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特别是新教师把保育工作放在附属产品一类,这就使幼儿园的保育工作长期停留在表面层次,且还往往流于形式。

(2)保育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相对于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学历相当、素质较高的幼儿教师队伍,保育队伍建设严重滞后,表现为学历层次不高、年龄偏大、结构不合理、配备不足等情况,特别是农村幼儿园情况更是如此。

(3)保教并重尺度有失偏颇

幼儿园教育是保教并重,但实际“保教并重”仍然停留在意识形态上,并未真正转化为工作行为。保育游离于幼儿园工作中心之外,幼儿园的工作重心仍以教学为主,对于保育工作的研究较少。

2.提升保育质量,理论与业务双管齐下

(1)提升理论素养,从意识上树立“保教结合”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几乎家家都只有一个独苗苗,家长对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常是高期望值,这就促使我们幼儿园的保教人员,必须从意识上更新保育观念,要把保育工作从“传统的保护身体发育”上升到“以幼儿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的层面上,将“保”与“教”真正结合起来。

(2)通过业务培训,从意识上强化“保教结合”

保育工作不是做勤杂工,而是对幼儿生活进行指导,引导幼儿如何生存、如何做人、如何管理自己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个性及行为习惯……因而保育工作具有其很强的专业性。因而幼儿园要将保育知识、技能培训纳入园本研修: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优化保育队伍素质,从根本上提高保育工作质量。如,我园在每个新聘教师上岗前的培训中专门进行卫生保健知识讲座,如,如何应对突发的幼儿摔破皮、幼儿鼻出血的紧急处理;对幼儿如何做好晨检的一摸二看三查四问;幼儿园要做好哪些消毒工作……送新聘保

育教师等外出学习取得保育教师上岗合格证,掌握基本的保育知

识和方法。

二、行随心而动――保育从“心”行动

“有心生万象”――对于保育管理需有心、更需用心。

1.用童心创设温馨的环境

环境影响人、环境创造人,幼儿园的环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整体美观、洁净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同时还需兼顾疾病预防、卫生消毒、安全防护(房屋设施配备)等等;其次,班级环境的布置突出“以幼儿为本”的理念,桌椅、玩具等的设置从空间、色彩等方面给幼儿美的感受。

优美的物质环境为保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但精神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缺少的。幼儿园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认知、学会探索、学会创造”,故创设温馨、童趣、舒适的情感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力求在怡人的环境中每个孩子都能开心地来园、快乐地成长。

2.用爱心营造家庭的温暖

(1)生活活动中的保育

生活活动中的保育工作,它包括为幼儿提供科学、平衡的膳食管理、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保证幼儿正常的睡眠及对幼儿进行个人清洁卫生的照顾等。对于孩子,我们更应该关注细节,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付出自己的爱。如,喝水,这是平时人们比较忽视的环节,在此时可以因时而异开展工作:“集体喝水”――保证幼儿喝水量,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喝水的动机和欲望。如,“喝水数数”你喝我数,一杯、两杯、三杯……“个别喝水”――对体弱、生病、带药的幼儿,加大水量,带他们到游戏情境中,和宝宝一起喝水,每天喝足水,做个健康宝宝。

(2)学习活动中的保育

学习活动中的保育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制订和安排好儿童的一日作息时间,做到动静交替,同时还必须发展幼儿动作、启发幼儿智力、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比如,活动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有足够时间入厕、喝水、整理衣服,教具、学具用品的摆放等等要便于幼儿安全取放及使用操作,活动室的光线适宜。在活动中,多关注幼儿的身体状况、情绪状况,特别对生病、带药、入园情绪精神不好的幼儿。

3.用诚心赢取家长的放心

(1)家长是合作者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家园共育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促进幼儿园工作的顺利开展,因而家长是合作者。

(2)家长可以是朋友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对于工作,多一个朋友多一分希望、多一分理解,对于家长,也是如此。人都是互动的,教师要想得到家长的尊重、支持,就得以一种诚心诚意的态度去对待所有的家长,与家长成为朋友。

(3)偶尔,家长也是“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有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是“双面人”,在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吃饭不挑食、主动帮助别人并与人分享;在家是“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挑食、挑衣服……对于此类家长,作为教师就应该和家长聊聊,找出家庭在教育幼儿方式方法上存在的一些缺陷,教给家长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计划和措施,使家长从中获得教育子女成功的喜悦体验,增强责任感和信心。此时,我们不仅是孩子的老师,同时也是家长的“老师”。

保育工作还要及时做好沟通工作,真诚交换彼此的想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这就是说教师和父母都是无可替代的孩子的教育者。

篇5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提高人口素质是我们国家所大力提倡的,而幼儿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奠基石,也是终生教育的基础工程,但是幼儿时期的保育和教育。一方面,由于它在为幼儿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中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担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另一方面由于它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围以及幼儿期发展的特点,而不易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因此,它不同于中小学,不能以“教育”为主,它也不同于家庭,不能以保育为主,它是介于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中间环节。,即要重视“教育”又要重视“保育”其实就是教育与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一、当前幼儿园保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重教育,轻保育

保教结合是幼教工作的基本原则。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一些家长和教师的教育重心过多地偏向智育,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而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年龄 和实际承受能力。这种急功近利、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既不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不利 于他们的长远发展,严重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重教轻保的认识偏差直接导致幼儿园的保育质量下降。

2、重经验,轻科学

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每一项都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和技能要求。保育工作内容杂、头绪多、时间长、责任重的的特点,要求保育员掌握科学正确的工作方法,形成规范有序的操作体系。但是,目前一些保育员依然习惯于凭经验、靠感觉工作。保教并重仍然停留在意识形态上,并未转化为工作行为。保育游离于幼儿园工作中心之外,表现为保育研究工作开展困难、教师对保育工作漠不关心,保育人员则对教育工作存在畏惧心理,保育工作流于形式。尤其是对个别幼儿的照顾不周到,对幼儿情绪观察不仔细,对幼儿的心理保育关注不够。

3、重生理,轻心理

现代健康观告诉我们,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二者要协调发展,不可偏废。一直以来,幼儿园保育工作中存在两种不良现象:一是心理保育意识缺乏。部分保育员对保育工作理解片面,认为保育只是负责班级日常清洁及对幼儿的生活护理,其他工作都是教师的职责范围。二是心理保育技能落后。由于缺乏幼儿心理教育等相关基础知识,没有形成正确的儿 童观、教育观,所以保育员不知道该如何保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在与幼儿的交往中, 自身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对待幼儿的态度和行为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不良影响。

4、保育员的现状

保育员在岗年龄趋向中年化;保育员整体学历低;保育员非正式编制多,由于没有专业的保育员管理系统,大多数幼儿园均把保育员归为后勤人员,与门卫、厨师一并管理,往往管理不到位,更谈不上专业化管理;保育员的培育机构少;保育员的地位低,不利于保育工作的发展。

二、 加强幼儿园保育工作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保育观,全面落实各项保育工作任务

看似平凡、琐碎的保育工作,其实质蕴涵着较强的科学性,要突出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的保育中心工作,要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育员职业技能标准(试行)》等规定的要求,围绕保教思想观念和职业道德、幼儿生活管理、清洁卫生、配合教育活动等内容制定保育工作细则, 明确具体的操作规范,使保育工作形成规范、科学、有序的操作体系,也可使保育工作评价有章可循。

当下的现代保育观认为,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不仅仅是对幼儿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和养育以及生长发育指标的完成,更应该关注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要, 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在实施保育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温暖、信任、互爱的环境,使幼儿的积极情绪能够经常得以体现,这是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2、优化管理,建设稳定合理的保育员队伍

建立奖惩机制,紧紧围绕提高保育员业务水平这一目的,以幼教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为依据,以现代婴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婴幼儿教育理论和保育工作操作规范为核心内容,全面、系统地开展培训鉴定工作。将保育员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上岗的准人证以及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不断规范保育员队伍建设。

3、重视心理保育,积极预防儿童心理障碍。

消除导致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防止各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的发生,是幼儿园心理保育的重要工作。因此对幼儿存在的不良情绪及时疏通、品行障碍及时纠正,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与观念都应该成为幼儿园保育工作的组成部分。

4、加强学习,提高保育工作质量

(一)强化培训规范保育工作要求

懂科学、懂教育,高水准的保育老师队伍是实现保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必备条件。因此在管理上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完整的管理网络。此外要结合园本自身培训开辟多渠道的保育知识、技能培训,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她们自主学习,不断完善实行优胜劣汰,使保育队伍向年轻化、知识化、化发展 ,优化了保育队伍素质,从根本上提高保育工作质量。

(二)鼓励保育员积极参与保育科研活动

篇6

二、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到品德教育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孩子们获得生活经验、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体验快乐。虽然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有很多种,比如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音乐游戏等等。游戏没有固定模式,但游戏的组织形式只有两种:一是由教师发起并组织的游戏,二是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和形式的自主游戏。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不同游戏的类型特点,以及孩子们的现实需要,选择侧重点,在游戏中采取适宜的教育行为,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品德影响。

三、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有多种形式(集体、分组、个别),这里主要指集体教学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素材。比如故事教学,哪些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强化,哪些应该给予弱化,是值得教师深思的。品德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品德教育因素,使教育活动更有价值。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孩子的情绪情感,"以情感人,移情育人"从而实现教师期待的品德教育目标。

四、重视环境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影响

篇7

G615

一、幼儿发展为本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是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让幼儿教育目标重回幼儿本身,坚持以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并注重知识技能与幼儿情感态度培养的结合。

1.注重幼儿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但幼儿却是存在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对个性和创造力的追求,从小就树立创造意识。在幼儿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动手操作,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涂画中通过造型的操作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作发展积累素材。

2.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主要是让他们去感知生活,通过生活中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幼儿对美的情感表达。他们在对事物的感知方面主要通过视觉来完成,教学中常常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去接触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通过视觉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种风光美景,通过艺术作品去感知不同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情趣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培养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

以往在幼涸袄镂颐窃谘习的时候,一般都是成人为幼儿提供一些教学用具,很少给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玩具材料的空间来帮助幼儿学习,使幼儿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根本无法参与到环境的布置中去,结果很容易影响到幼儿的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所以,现如今的幼儿园应该注意为幼儿提供获取新知识经验锻炼双手技能的好机会,又能让幼儿对自己亲自动手、动脑布置设计的玩具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满足感,这一过程可以让幼儿从中更加爱护和珍惜玩具材料,也让幼儿从中得到鼓励,在活动区设计、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事物,与教学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操作材料,材料和工具的摆放要方便幼儿取放,培养幼儿玩后放回原处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一些玩具来准备下一节课,幼儿通过亲自动手变成设计者和参与者,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因此,培养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让幼儿有目的的学习知识和技能。

三、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的策略与实践

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时代的要求去行动,首先需要思想意识上的主动认同。如果意识形态与形势不一致,教师将面临很大的压力,教学会极为被动,甚至会出现反效果。因此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关键问题。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观念不更新,则无从谈到实践,要实行课程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幼儿园教学管理主体是有多层次的,能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抓好幼儿园自身对教学的管理。幼儿园教学管理水平是直接与教学建设的水平和实施成效联系在一起的。而幼儿园对教学的管理中,最基础的要素就是教师。只要紧紧抓住教师这个突出因素,教学的实施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对教学内涵、目标、内容、教法、幼儿学习特征的研究,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因此,针对教师培养可有如下做法:

(1)加强幼教师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素质。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纪,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意义。幼儿教师的进修与培训是教师队伍进修与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的进修与提高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它与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幼儿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加强幼教师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素质是幼儿园教学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2)用多种方式更新、转变教师观念幼儿园有必要引进多种教育理念,如多元智能、整合课程、创思等教学理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教师外出进修,或把专家请过来,听取讲座介绍,更新知识和观念。同时到各地的幼儿园等取经交流,积极帮助教师们转换观念、提高技能。

四、重视教育环境管理

《幼儿园工作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相适应呢?我们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深入探讨。幼儿园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幼儿,其中既有保证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活动开展的物质环境,又有使幼儿心理、情感得到良好发展的精神环境。我们认识到,良好的物质环境,教师的爱、言、行、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都是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因素。我们努力把这一思想渗透到幼儿园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教育模式到教育方法、内容都注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寓教育于良好的环境之中,使幼儿的各方面技能有十分明显的提高,这已成为我们实现保证幼儿身心健康这一办园特色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如何创设教育环境,如何有创见地利用教育环境,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教育技能,勇敢创造,大胆实践。

四、创多元化评价机制,完善教学管理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中,教师要协调和处理好教学管理活动方案、教学管理活动实施效果和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首先,评价机制经常化。其次,评价以提升幼儿能力为方向。既要知道和掌握幼儿当前的能力,并为幼儿下一步发展提供动力。第三,评价要以融入以及看重为前提,对幼儿来说,每个人都有它的想法和个性,幼儿之间个体差异非常明显,同时年龄越小这种差异越明显。他们特点的擅长范围、发展的出发点、发展的前景及最后达到的水平各有及其明显的不同。作为教育者必须重视这些不同,尽量不要做横向分析对比,应该更多的发现他们在基础能力上的优势。最后,要结合儿童实际评价幼儿们的发展。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让我们积极开括,大胆的创新,改变观念,从小抓起,从基础的管理方面抓起,让我们培养出新的花朵。

参考文献:

[1]邢利娅、张燕.幼儿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能运动用这些本已优化的制度时,在社会大众化、世俗化的风气下,改变了制度的结构,甚至偏离了原来的轨道。

那么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道德评价体系的失败就是整个小学德育教育出现问题的有力例证。

所谓积极的道德评价体系,主要在于通过对个体道德教育塑造成功的典范进行鼓励和奖励的激励机制,它通过对个体道德行为的过度社会认可激励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作为,从而达到固定道德教育成果,以点带面的效果的一种教育评价体系。我国目前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所普遍采用的也是这种积极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从幼儿园的乖孩子、乖娃娃、小红花、小红旗、好孩子称号到小学的各种纷繁复杂的荣誉称号使得接受教育的客体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荣誉和炫耀的世界中。

固然,这种积极的评价体系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社会道德的强烈认同,使自己在意识领域树立积极的榜样和楷模:达到以点带面,使受表扬和鼓励的教育客体产生积极的道德认同心态的效果。然而我们当然不能就简单的据此认为这种积极的道德评价体系从整体上和长远上而言所达到的效果也是积极的。

在理论研究领域容易看出,在总的以积极评价体系为小学德育教育框架中,教育者已经很难走出在德育教育中将道德和荣誉或者奖赏因果倒置的悖论,很难道德作为工具的现实使然。笔者认为,唯一的可能在于打破这种框架,使小学的道德教育整体评价体系转换为以消极评价体系为主,辅之以适度的积极评价。从理论根源上来说,这恰恰与积极的道德评价体系相反,预设人性是善的,道德的行为是人之为人的理所当然的基本行为。受教育者更易将道德观念内化成一种基本的人格。这较之以前是培养道德的楷模(甚至这些楷模都不是成功的楷模),后者则是遵循了自然规律培养着全民的道德素养,则更为成功和符合人性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当然它也难免其在现实中的部分消极影响,如小学阶段的受教育对象在初始阶段难以激发作出道德行为的兴趣等。这必然要求教育者辅之以少量的积极暗示(积极暗示是个别行为,不连续的,不成系统的,并非积极评价体系。)把握好这一个制度层面上的适度是小学德育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意识形态教育适度——避免小学德育教育的过度意识形态化从本质上而言,小学德育教育应该定位在培养完全意义上的人,张扬人性的高度上

由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这必然要求教育主体保留其在政治领域的权利,留给接受教育的对象自己在政治选择上的权利。

教育主体面对在知识上和鉴别力上有着不足的受教育对象自然是强势群体,也正是因为教育主体处于这样一种强势地位才更容易使教育者无法正确的认识到在政治权利上对这些弱势群体粗暴的宰制,甚至是过早的剥夺了其在理性能力前提下自由选择政治生活的权利。他们可以过度的对意识形态进行宣传而不会遭到任何反抗,教育机构可以在受教育者根本就没有认的性质和宗旨时就通过铺天盖地的意识形态教育使其十分顺从的加入少先队。并且这种意识形态教育是这样的成功和根深蒂固,它使得没有加入或不愿加入的小学生在同龄群体中被自然的孤立甚至是感到不安和羞愧。

篇9

心理学研究表明:5岁以前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良好时期,一些家长为培养孩子的艺术才能,往往抓住这一段时间,送孩子进绘画班、提琴班、电子琴班、舞蹈班等,对孩子进行专门的艺术训练。因而,一些幼儿园也相继开办音乐、舞蹈、绘画等兴趣班,可以说,已开始形成一种“热潮”。

怎样看待这一“热潮”,怎样使艺术教育和智力开发有效的结合,我们认为在这一问题上,需要弄清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是艺术及幼儿园教育的目标?(2)幼儿园艺术教育教什么、怎样教?在艺术教育这一大课题中,我重点就美术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艺术是人类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一种语言。艺术活动是一种饱含情感的活动,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艺术,又是人类能动的、创造性的实践力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

艺术创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满足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切艺术之本质,皆在使听观之人,为之兴感怡悦”。

艺术在给我们提供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观的同时,它还执行另一种崇高的使命,这就是从精神情操上陶冶人,提高人,帮助人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培养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个性,即人们常说的美育,或称“美感教育”“审美教育”。

为什么艺术能培养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个性呢?因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审美。一个艺术品就是一个审美对象,人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还学到了真(知识),习到了善(道德),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了趋向真善的意愿,陶冶和提高了人的情操,从而使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尔基曾说:“我所理解的美,是各种材料――也就是声调,色彩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它赋予艺术家的创作和创造品以一种能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式”。作为艺术教育,我们认为,它的本质特征是审美的、创造的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和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活动。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画家、音乐家、舞蹈家,而是启蒙教育、陶冶情操,我们不主张仅仅培养几名尖子,而是要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出人才,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得到培养,个性得到发展,技巧技能得到提高,为新一代的全面发展,为民族文化增加色彩。为此,老师应培养幼儿爱好艺术的情感,善于发现并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兴趣倾向,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培养幼儿的意志力,以免半途而废。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艺术的兴趣,这是幼儿园艺术教育成败的关键。就美术而言,《纲要》规定,除美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发展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及对艺术创造的兴趣和方法,并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幼儿教育教什么,怎么教?

教育旨在促进儿童发展这个幼教基本观念出发,再结合当今人类文明的发展,艺术正走向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渗透的方向。因此,我们认为幼儿园的艺术教育,除了传授基本的技能技巧外,重点应放在教会幼儿如何欣赏艺术美。因为欣赏是艺术学习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关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的优秀作品,尤其不可忽视的是同龄人的绘画作品、演出等,同龄人共同语言多,孩子若到美术馆来看展览,看儿童画的比看成人画兴趣大得多。在幼儿观摩感受音乐、舞蹈、绘画等特征的基础上,教给幼儿初步熟悉其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材料的性能,教给幼儿粗浅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充分自由地表现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情感和认识。

面对那些有激情而没有“长性”的几岁的孩子来说,老师怎样教呢?

我们以作画为例:在幼儿作画前,很重要的一环是“先读画、后动笔”,所谓“读画”即理解作品,包括讲解结构,构图、作品程序。

读作画程序:第一步画哪里,第二步画哪里,也就是动笔先动脑“意在笔先”。

评画:即评论画的优点和缺点,主要包括结构、构图。评画应当以鼓励为主,尤其是对初学的孩子,出现了一两处合格的地方就应当及时肯定,对画得好的可以表扬其精神“真专心,再练练一定会画好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美术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较深,教学内容基本上以认知、技能为中心,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教师示范为标准来衡量。

幼儿绘画是儿童借助画笔来表现自己对现实社会事物的认识态度、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手段,幼儿绘画教育不应只是为绘画而绘画,绘画是手段,目的是要促成幼儿心理因素的有效发展,使幼儿的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思维、创作有机统一起来。而教师的示范则是幼儿的一大障碍,它使幼儿的创作思维受到限制。教师示范,幼儿直接模仿又是被动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应以幼儿为主体,绘画中教师不示范、不出示范例,而是引导幼儿观察、体会、理解,让幼儿的绘画真正成为“儿童画”。为此,我们进行了为期一星期的美术探索,活动设计多以实物写生为主。

实验方法: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的一般规律,选择制定了汽车、公鸡、小猴、鹅、梅花、我的老师等一系列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重点运用同类比较法进行,由易到难推进。

如小鸡――白鹅、梅花――桃花等,因为形近似,就有比较,有鉴别。可以锻炼观察比较的能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反复练习,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逐渐深化,加速眼、脑、手的训练。

例:绘画――我的老师

先请两位老师做模特,然后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这两位老师的特征,教师以猜谜的形式,让幼儿把画画好,老师来猜他画的是哪位老师,以激发幼儿仔细观察能力及表现力。

实验效果:回答是肯定的,幼儿可以接受,且让幼儿快乐,自信心增强了。如画我的老师,全班40多名幼儿,虽然画不同的点,但都抓住了主要特征,,提升了孩子的兴趣。实验的目的是锻炼幼儿的形象思维,_发幼儿智力及表现力,培养幼儿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广泛爱好。

实践证明:知识靠积累、技能靠训练、兴趣靠培养,因而作为老师提高艺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某些幼儿园及美术班的老师只注重教授方法,而不是去挖掘、引导、发展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天分。诚然,这种教学方法对孩子掌握一些技巧以至认识世界都会有所帮助,但从另一角度来说会使很多孩子的天分没有能及时地表现,这样做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会导致孩子们模仿大人观察世界的方法,所画出来的画失去了那种雅嫩、纯真、纯情,而更像是老师范画的仿制品了。

我们认为,在教师教儿童绘画技巧的同时,要多顾及一下每个孩子那一瞬即逝的自然赋予,鼓励他们多画一些自己心灵中的画,多留下一些对于他们自己也对于社会有意味、值得珍爱的东西。

怎么让幼儿拥有自己的艺术世界,有待我们幼教工作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篇10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知识管理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能够让经验和知识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分享、转化及创新,从而可以避免重复工作及减少犯同样的错误机会,以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成果。将知识管理运用于幼儿园教育中,管理和应用幼儿园中的有形与无形的知识资产,并配合幼儿园的行政领导,促使教师与行政人员的知识分享、转化和创新,进而提高教学与行政的效能,来确保幼儿教育的进步,达到幼儿园的不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幼儿园知识管理的现状

知识管理进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在知识比较密集的高校和大企业,开展的较早,也较为成熟,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幼儿园在这方面比较落后。很多幼儿园只是听说过知识管理的概念,没有系统的知识管理实施工作;如果实施知识管理,工作大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幼儿园知识管理还存在以下困境与问题:

(一)对知识管理认识不到位,存在困惑

知识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效果不显现、全园职工都参与的工作。实施知识管理,管理者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管理、统筹、协调能力,更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和不懈的追求精神。幼儿园教师对知识管理的含义不是非常了解,对它在整个学校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理解不够,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主动性、积极性都不够。

(二)有零散的知识管理实践,不成系统

在幼儿园管理中,有一些自发的知识共享和创新的活动,有时为了完成上级的要求而进行,有时为了写总结,活动常常是单个独立的,显得比较随意和零散。比如很多幼儿园经常开展的观摩研讨、特色推介等活动,活动较多地追求形式而很少考虑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其实这些零散的活动都是知识管理实践,只是没有被幼儿园意识到,所以没有系统的开展知识管理活动。

(三)对隐性知识的关注不够

在过去旧的知识观的支配下,人们已习惯了对显性知识的学习,而知识管理更加注重隐性知识的作用。如何深入挖掘潜藏在个人和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如何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等,幼儿园在这方面并不擅长。比如传统幼儿园管理中的观摩和讨论,教师往往学到的是皮毛性的东西――外显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于支配外显行为的内隐知识缺乏深入的探讨,达不到知识共享的真正目的。

(四)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投入不够

由于经费、传统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园的信息技术设施显得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实施。只有当网络畅通了,教师的共享时间才能有所保障,共享的内容才能及时,共享的资源才能更新、丰富,让每位教师树立“人人是知识管理的参与者、管理者”的思想,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五)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落后

随着幼儿园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非专业教师开始进入幼教队伍当中,而原来的教师队伍也是来源多样化,水平参差不齐,这些不利因素,对知识管理部门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培训计划,快速有力地推进新教师队伍的发展。而知识管理小组的队伍本身,也来自于不同层面上的教师,在工作能力和职责上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才能逐步形成一支思路清晰、有责任性的队伍。

三、幼儿园知识管理实施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正确认识知识管理

园长及行政主管人员首先应建立正确的知识管理观念,树立优秀幼儿园必须实施知识管理的理念,并主动做好知识管理先期准备工作,再通过会议等方式演示传达给教师及员工。园方应制订知识管理的近期、中期、远期之具体目标及实施方法,并配合其目标,培养园方、老师、家长、社区的知识管理能力。

幼儿园教育人员树立知识创新和共享的意识。知识创新是教育制度和传播理念的更新,共享的知识让人们去借鉴他人的文化和知识,去学习他人的创造与发明,它给人类带来的快乐是更加自由的。认识世界和未来、知识的积累与创造,都是在知识共享的前提下完成的。幼儿园教师应该牢固树立知识共享的意识,同时,也要重视知识创新和应用。知识创新是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不能持续学习和创新的幼儿园必将为社会发展和竞争所淘汰。

(二)构建知识管理实施的结构

1.在领导支持下建立知识管理实施小组。由于园长、组长等层级的领导者,拥有许多资源分配的权力,若幼儿园的知识管理能获得园长及组长高度的认同,进而用行动予以支持,则能助长幼儿园知识管理的成功。

2.制定、修改与完善知识管理制度。对现有的知识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使之符合幼儿园发展需求,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保障机制。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知识管理制度,在实施落实过程中,逐步补充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使知识管理工作呈现有序化,有章可循。知识管理的相关制度透明化,让全体教师全面监督知识管理在整个幼儿园发展中的作用。

3.将知识管理程序系统化、流程化。如将存在组织中所有的知识,包含日常生活与行动中既有的知识予以归集与整理,经过整理与分析组织知识,可以将组织知识以易懂的形式呈现给需要的人。要将整个程序细化分解,责任到人,用工作流程的方式固定下来,保证知识管理实施的持续性。

4.搭建知识共享平台,建立知识共享机制,促进知识创新和应用。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知识共享的平台,如知识库和在线交流软件等。运用各种方式激励教师及时应用学到的显性知识以及观察到的隐性知识,促使教师把这些知识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让创新知识的价值得以体现。

(三)做好促进知识管理实施的配套设施

1.构建知识管理的幼儿园文化。由于知识管理强调组织知识的共享与创新,要使组织中成员能够朝向合作、共享的方向发展,则应建立组织成员相互分享最佳实务与经验、勇于实验与积极学习等行为,再使这些行为转化为每一成员的意识形态,最后塑造成为愿意共享、懂得合作与乐于创新的幼儿园文化。

2.建立学习型幼儿园。首先要建立共同的远景,幼儿园要和教师们一起制定幼儿园发展的远景,并与教师的个人意愿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师意识到,幼儿园是教师发展和成长的场所,集体利益与教师的个人利益是一致的,从而使教师树立集体荣誉感和个人发展意识,产生共同学习,追求进步的需求。其次,塑造教育人员的学习环境。要妥善规划学习内容,鼓励学习行为,塑造幼儿园教育人员学习环境,增进每个人的技能与组织整体的能力。最后,树立优秀的榜样。选择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信且有良好精神品质的教师,宣传典型事例,分享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评比学习之星,营造学习氛围,为教师参与学习制造内、外动力。

3.采用激励机制。激励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过程。幼儿园要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采用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手段,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如目标导向机制、激励竞争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等,从而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开发教师的能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幼儿园办园水平和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丽,陈继敏.知识管理:幼儿园管理的新视角.学前教育研究,2006(10).

[2]岳亚平.幼儿园知识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幼儿团体学习为背景.教育科学,200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