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后备人才工作经验模板(10篇)

时间:2022-10-19 04:36: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区后备人才工作经验,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社区后备人才工作经验

篇1

**街道把选好用好年轻干部、发挥年轻干部作用、促进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目标,2006年成立了年轻干部读书会,通过构建立体化的培养模式,积极为年轻干部迅速成长、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搭建平台,着力打造一支朝气蓬勃、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年轻干部队伍。

一是提供岗位锻炼,提升年轻干部工作能力。根据年轻干部的不同特点,按照因人而异、发挥专长的原则,为其设计长远的发展方向,通过岗位轮换、挂职锻炼、双向交流、实践体验等方式,采取交任务、压担子的方法,注重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派一批有发展潜力、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分别到工作要求高或能发挥其专长的重点科室或社区接受挂职磨练。三年来,共有12名年轻干部通过到重点科室或社区到进行挂职锻炼,为年轻干部提供了熟悉基层,积累经验的锻炼舞台。

二是实施竞争上岗,培养年轻干部竞争意识。为积极推进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培养年轻干部竞争意识。街道每年通过个人自荐、他人举荐、竞争演讲、风采展示、民主测评、考察公示等系列环节,使一批有才干的年轻干部走上了后备干部队伍。近年来,共推荐了共推荐出后备干部15名,及时把那些年富力强、实干敬业的干部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人才库。

三是积极搭建载体,提高年轻干部理论水平。针对年轻干部思想活跃的特点,每季开辟年轻干部论坛,采用互动交流、自由辩论等方式,就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学习贯彻《公务员法》、学习《文选》等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至今已连续举办10期。每年年初根据街道中心工作和学习重点,设置基本理论专题、现代知识专题、业务知识专题等。同时,开展“读书之星”评选、心得体会交流、调研报告撰写等活动。建立了处级领导与年轻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处级领导通过与年轻干部结对,加强了同年轻干部之间的交流,及时了解并掌握年轻干部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帮助引导。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适岗状况;发展机制;研究

Key words: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 adaption situation; developing mechanism;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06-01

1大学生村官的基本含义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

2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2.1 更新了陈旧观念,推广了专业技术,宣传了科学理念新时代的大学生在观念上会一定程度的促进农村干部群众观念的更新,相关专业大学生可以把技术和知识运用到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去。

2.2 改变了传统择业观,拓宽了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广大农村去艰苦创业,不仅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对新农村建设有重大作用,对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也具有长远意义。

2.3 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层组织将极大地缓解和改善农村人才资源匮乏、层次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为建设基层组织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提供重要的人才保证。

2.4 培养了国家后备人才,和谐了农村和城市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增长了人生阅历,提高了能力,党和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得到了保障,才能切实的利用政策来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和谐。

3大学生村官适岗状况

3.1 思想基础不稳定目前,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主要出于“先就业,再择业”的考虑,真正志愿投身新农村建设、安心扎根农村的为数不多。

3.2 心理调适不到位大学生仍存有优越感,想问题办事情较片面,独立工作能力不强;面对基层环境,不能尽快地进入角色缺乏必要的实践,因择业无奈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

3.3 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较多①人际沟通交流难。②组织管理提升难。③自身正确定位难。④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难。

4大学生村官发展机制

4.1 加大政策支持,建立长效机制政策支持。尽可能的完善大学生村官服务计划,将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化、法律化,摆脱“无法可依”的尴尬,形成一整套选拔、录用、考核、培养、管理、待遇升降体制,以减少政策不稳定性、难落实性,建立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基层组织的对接机制。长效机制。要把大学生到村任职作为长期性工作来抓。实施动态考核,形成优胜劣汰的工作氛围。建立岗位目标承诺制,开展村民对村官的满意度测评。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期服务计划和村官职业发展体系,对于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给予晋升、深造的机会。

4.2 完善激励机制,强化保障措施提高待遇。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福利等各方面待遇,办理养老、失业、医疗和人身意外等“五金一险”,增加激励政策,加强国家财政补贴,让大学生村官有干劲、有激情、有盼头。创业扶持。制定优惠政策,设立农村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大学生农村创业。与银行合作,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小额创业贷款,支持服务期满的村官进行创业,或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等。保障措施。保障好大学生村官的政治、生活、工作等方面待遇,通过法定程序使成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大学生村官进入村领导班子,妥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并加大培养力度,使其成为乡镇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

4.3 提升工作能力,夯实业务知识提升工作能力。政府应着手于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使其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尽快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夯实业务知识。加强大学生村官职业化培训,进行农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以农村政策、农业科技、涉农法律等为主要内容开展的专题培训、以会代训、业务跟班培训、集中办班培训和外派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的任命后教育;指定具有工作经验丰富和有较好群众基础的村干部结对大学生,传授群众工作经验,帮助开展各项工作。

4.4 创新工作思路,搭建互赢平台创新工作思路。大学生村官没有工作经验,需要积极总结,在工作中不断寻求创新办法,开辟创新道路。搭建互赢平台。积极努力构筑活动阵地,搭建不同形式、各种类型大学生村官之间的学习交流平台,总结各种经验和教训,提出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看法。

总而言之,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中,我们一直在寻找一条通向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但是这条大道往往要花费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进一步推广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将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大学生村官事业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通过科学管理和培养,真正能够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有作为的大学生村官,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生、骨干力量,在广阔的农村开创伟大的事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盈辛.新农村人才战略研讨会论文集.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决策探索》杂志社.

篇3

为了实现大学生村官的有效分流,并为相关地区争取更多的人才,通常来说,我国各个地区在大学生村官分流时的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定向招录乡镇公务员。在这样的形式下,相应地区会对大学生个体进行跟踪培养。一般情况下,会将当年公务员计划招考人数的10%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定向招录名额。此时,相应地区的区委组织部会对进入公务员体系的大学生村官提供跟踪培养的支持,并会选取部分优秀的代表继续深入农村担任要职,逐步提升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能力。第二,优先录取为事业单位员工。在这一分流模式中,会对在村任职满两年及以上、年度考核成绩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提供当地事业单位优先录取的资格。第三,继续留村任职。当大学生村官的任期已满、且工作考核合格、群众认可的情况下,可以结合本人的申请、乡镇党委以及区委组织部的审批,实现继续留村任职。第四,支持自主创业。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相应地区会整合资源,积极鼓励其展开自主创业,并为其提供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第五,其他。包括考研、进入其他企业工作等。

就当前的分流情况来看,更多的大学生村官在实际的分流中选择了进入公务员体系或是事业单位;进入“村两委”、其他企业、继续深造的大学生村官人数相对较低。[1]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分流为相应地区提供了较多的党政人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部分地区招人困难的问题。

二、完善大学生村官有序分流机制的措施

1、强化配套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村官有序分流机制建设的有效性,笔者认为,相关地区要对我国提出的“五条出路”政策支持的配套措施进行完善,具体方式如下:

(1)干部培养计划。对于一些具有较高素养、业绩突出且有想法的大学生村官,可以安排其加入干部培养计划。在设定有序的培养流程的条件下,要提升培养的力度,将大学生村官安排在实职岗位上,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同时,还要對加入干部培养计划的大学生村官建立起个人培养档案,并进一步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构建起“深入基层培养人才、站在一线选拔干部”的干部人才培养链。

(2)创业扶持。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虽然其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带来较大的动力,但是由于其本质依旧属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所以其并不具备较高的社会经验。在实际的创业活动中,除了缺乏资金之外,还存在经验不足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地区要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支持,除了要出台并细化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之外,还可以组织自主创业培训班,为其提供更好的自主创业指导。

(3)重点发挥“两新”组织的作用。大学生村官具有适应能力强、文化水平高、政治觉悟高的特点,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重点培养一些能够胜任农村基层党务工作的村官。基于这样的条件,可以在分流中重点发挥出“两新”组织的作用,立足于地方实际,为其提供更多的从事党务工作的机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相关地区可以在大学生村官在岗期间,定期组织其轮流到“两新”组织中进行工作实践,实现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就业渠道的拓展。

2、开放企业岗位对口适配

在大学生村官有序分流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大学生村官与地方企业提供联系的“桥梁”。笔者认为,可以在前期对大学生村官展开就业意向的调查,并结合专业与调查结果,展开针对性的就业培训与招聘会。近几年来,中国人寿、中国电信等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逐渐推动参与企业工作成为大学生村官分流的重要出路。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重点展开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推荐大学生村官进入企业工作。相关政府部门要结合大学生村官的基层工作经验,实现合适岗位的分析,并推荐其进入相应企业工作;第二,推荐大学生村官参与城市社区工作。对于城市社区工作来说,其与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的工作形式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所以可以通过合同制的方式推荐大学生村官参与城市社区工作;[2]第三,鼓励大学生村官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工作。对于了解农业技术或是具有经营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村官,可以鼓励其进行对口就职,缓解农业生产经营企业人才不足的情况。

3、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岗位的交流平台

为了消除大学生村官在分流阶段中面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通过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岗位交流平台的方式完成解决,提升大学生村官分流的效果。大学生村官工作岗位交流平台的构建需要重点展开以下几项内容:

(1)大学生村官二次择业信息平台。在该平台中,要结合“五条出路”的内容,在关键时间节点相关信息,包括研究生的报考信息、各省市公务员的报考信息、事业单位报名信息、大学生创业项目政策与资金扶持的相关信息、各个乡镇面向大学生村官的内部招聘信息、合作企业的大学生村官专场招聘信息等等。通过该平台,大学生村官能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完成分流规划。

(2)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与信息交流平台。由于大学生村官普遍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所以具有的工作经验与社会经验相对较少。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加强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信息与经验交流,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工作经验与信息交流平台,包括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账号、贴吧等等。同时,还可以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方式,通过不定期举行的座谈会、讲座等等,完成大学生村官之间等的工作经验与信息交流。

(3)大学生村官需求调研与培训平台。为了最大程度保障大学生村官分流的效果,必须要对其实际需求与个人能力进行重点的了解。通过大学生村官需求调研与培训平台,不仅能够跟踪了解到大学生村官的實际需求,还能为其提供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升了其职业素养。

4、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在开展大学生村官分流工作之前,基层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座谈会、问卷调查或者面对面访谈等方式,掌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状况,如大学生村官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发展意愿和职业规划等内容,根据大学生村官对未来发展的想法,为其提供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同时,基层政府部门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邀请上级领导为大学生村官做分流预案的思想工作,向大学生村官讲解相关的转岗分流政策文件内容,引导大学生村官正确认识转岗分流,并在期满之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保障分流工作有序开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

篇4

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弥补班主任对学生管理中的不足,杜绝学生管理上的漏洞;壮大德育工作队伍,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使年轻老师尽快适应学生管理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意识,培养班主任后备人才。

每学年开学初,学校政教处从参加工作五年以内的年轻老师中选聘20~30位老师作为政教辅导员,充实到学生管理的各个岗位中去,政教处负责对政教辅导员的培训、管理和考核。一学年作为一个聘任期,学年结束根据考核结果决定下一学年是担任新班主任还是继续担任政教辅导员。一般情况下,年轻老师至少担任三年以上政教辅导员,才有机会选聘为班主任。

制度措施:

1 聘任:每学年开学初的全校教工大会上,校长亲自为政教辅导员颁发聘书,以增强政教辅导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并在全校学生大会上介绍政教辅导员制度,以取得学生的认同和配合。

2 岗前培训:上岗之前,学校政教处将组织全体政教辅导员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当前我校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政教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和责任;政教辅导员工作的职责、方法和技巧;高中班主任工作的有关理论和实务。

3 岗位分工负责:政教处把全体政教辅导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如:学生考勤检查组、学生宿舍管理组、就餐纪律管理组、学校卫生管理组、晨练纪律管理组、自修纪律管理组、午休纪律管理组、图书馆纪律管理组、周末留校学生纪律管理组等。每个小组安排一名稍有经验的老师作为组长,协调本组人员安排和联络汇报工作。做到各组成员既分工又协作。

4 岗位轮换:每位政教辅导员每学期轮换一次岗位,这样的话,一位老师若担任三年政教辅导员,他将工作六个不同的岗位,涉及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能够了解学生在各个时段的表现,积累全面管理的经验。学校举行重大学生活动时,如:运动会、艺术节、消防演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等都要求政教辅导员参与管理,以确保各项活动能安全有序地进行。

5 联系汇报:政教辅导员要将每次管理检查的情况做好记录,并及时向政教处汇报,若涉及违纪学生还要及时向班主任报告,使班主任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每位政教辅导员还要求联系2~4个学生寝室,以使政教辅导员更深入学生基层,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和心理动态,更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6 定期总结学习:每学期举行两次以上政教辅导员座谈会,以总结前一阶段工作中的得失,交流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学校举行的班主任工作会议、德育工作研讨会、班主任心理辅导活动等重大活动,都要求政教辅导员参加,以使政教辅导员及时了解学校工作动态,并有机会学习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进一步增强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

篇5

一、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社区教育的专业化建设是保证社区教育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社区教育的功能要充分发挥,必须依赖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教育工作队伍。综观社区教育现状,在培育社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上还面临着较大的问题。

1.专业队伍面临的问题

(1)专职骨干教师和优质师资配备不足

目前我镇总人口7.2万人,如按每万人配备1名专职教师来算,我们社区教育中心应配备社区教师数至少为7人。而目前仅有5名专职教师,其中2人是兼职管理人员,且都是从当地的中小学借调或安排的,专业知识缺失,经验相对不足,能胜任的不多。

我镇下辖28个行政村,2个街道办事处和3个社区居委会,虽相应建立了社区村民学校,并配备了至少1名兼职教师或兼职管理员,但这些人员多是由本单位领导指定的村委会主任或大学生村官。有时出现个别单位一年要更换几个,随意性、盲目性较大。有的根本就不懂社区教育工作是怎么一回事,懂社区教育业务的和社区教育专业的就更少。优质师资严重不足,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2)专业队伍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搞好社区教育呼唤着教师和管理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但我们所配备的教师或管理者有不少是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课堂调控能力一般,知识面较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少,知识不全面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乃至教育教学的失误。专业队伍知识结构也不够合理,高级职称教师只有1人,其余4人为中级职称,外聘教师中级职称占了大部分。

(3)师资待遇问题尚未全部解决

由于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障碍尚未得到最终解决,这就使社区学校经费的投入渠道不畅,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员的待遇问题。社区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利用双休日等节假日时间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如何切实落实他们的节假日待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志愿者队伍面临的问题

(1)人员结构单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区布局的调整,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需求向多层次、多样化方向不断发展,诸多新情况、新任务不断涌现。但志愿者服务仍大多为一些退休老人,中青年层面的人数较少,其他行业及专业更少,知识面狭窄,参与志愿者活动人员的比例远远失调,结构单一,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不利于社区建设。

(2)管理体制不全

不健全的管理体制明显降低了学习型组织的运行效能。一是多头管理。使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志愿者受到直属主管部门的管理制约,缺乏行动的统一性,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不能同步同向。二是多样管理。有的以任务式管理,志愿服务活动存在任务观点;有的属行政性管理,由上级部门或领导指派,服务意识淡薄;有的纯属自发性,自由结合,以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各显神通,造成活动人员、活动内容重复甚至冲突。

(3)服务领域狭窄

新形势下的社区志愿服务应该是全方位、全覆盖的整体推进,但从现状看,社区志愿者队伍服务领域狭窄。一是项目单一,有的只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寻求项目,开展活动,制约了微型的志愿者队伍;有的只是相互模仿,且局限于休闲型,缺乏政治时事、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生活常识等。二是缺乏新意,学员兴趣不高,活动经费不保证,加上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活动只能是老戏重演、老调重唱。

二、解决的对策与措施

学习型组织是以学习为切入点和抓手的一种组织管理方式,它不仅涉及知识的获取及其形式与方法,还涉及组织内部的任务模式、组织结构、工作机制与流程、文化价值观念、知识信息资源等一系列要素的优化与重组。它以团队智能为管理对象,通过给学员智力活动提供多样化的自由空间,激发他们学习和创新。综观当前社区教育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挖掘资源,充实队伍

实现终身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现代社区教育的最终目标。社区教育工作者扮演着宣传者、发现者、设计者、参与者、服务者、评价者等多重角色。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更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和高度文明的新型市民。不以升学为目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努力追求学习化的人生,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建立一支精干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是搞好农村社区教育的必然要求。

社区教育中心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充分发挥当地社区人才资源优势,寻求各方支持,建立健全社区人才资源库。一方面要利用各种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充分发挥社区人才的优势,挖掘、调动社区内的科教人员、专家学者、离退休老同志以及有一技之长的人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社会师资力量,通过聘请学习顾问、社区辅导员等形式,壮大社区学教队伍,组成社会力量、驻区单位及社区居民三方共同参与的社区学习教育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同时,要及时备案,以便联系和管理。

2.抓住重点,加强培训

社区教育工作由于成员组成复杂,年龄身份、学习目的、兴趣爱好、文化结构的不同,呈现居民学习需求的多样性。为此,需要我们通过建立不同的学习型组织,以尽可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摆脱以前靠老本吃饭、靠经验打天下的现象,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创新精神和业务能力。

对各村民学校校长,可以由社区教育中心牵头,分批进行集中培训,组织他们到兄弟乡镇社区参观学习,既提高他们对开展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认识,又交流工作经验,掌握实际操作的要领,同时在全镇范围开展创建示范村民学校和特色村民学校活动,加强村民学校规范化建设。对办学者和专职人员可以由社区教育学院联系有关专家进行集中培训,编写专门的培训教材,通过举办沙龙、论坛等方式,加强沟通和联系。通过吴江市民学习在线、江苏学习在线等网络平台,进行自学,并给予物质上的激励。同时,通过领导示范、名师激励、个人自学等方式开展校本培训。

3.协调管理,整合力量

当前学习型组织的管理、实施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为进一步整合学校、企业和社区的培训资源,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必须加强有关部门的协调与管理,特别要求教育部门要发挥主力军作用。

篇6

根据我村现有资料显示,记录在册的人口共1134人,其中18-40岁的青年共356人,占总人口的31.39%;18—22岁青少年为46人,占总人口的4.06%,占青年人口的12.92%;23-30岁的青年为123人,占总人口的10.76%,占青年人口的34.27%;31-40岁的青壮年为187人,占总人口的16.49%,占青年人口的52.53%。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村的人口结构中青年占近三成的比例,这个群体的就业状况关系到我村经济等各方面的长远发展。

二、就业状况

我村在18至22岁青年,大多数仍在高中或大学学习,还不存在就业问题。23至30岁的青年中,学历为大专以上的青年比例接近70%,其中大部分有固定工作,工作相对稳定。31至49岁的青年中,82%具有初中学历,其中40%的人在家从事传统的农业,50%左右从事劳动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剩下的10%从事其他行业,包括自主创业、企事业单位等。我村共有42人从事出租车司机这一职业,其中40岁以下青年共有36人。

三、存在问题

(一)青年就业创业观念滞后。

目前影响农村青年就业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只注重眼前的既得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发展。从帮助农村青年树立新的就业观念人手,调动农村青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我们做好促进农村青年创业培训工作的首要环节。

部分青年不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片面追求待遇好、效益高、环境美、工作舒适的工作岗位,不愿意到民营企业等非公企业就业,只希望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一些青年不愿投资创业,认为创业越成功花费的时间精力越多,不如固守“出租经济”的收入,坐享其成。

(二)青年就业创业竞争能力不高。

目前我村的部分农村青年文化水平偏低,学习意识淡薄,不愿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在整个就业、创业中竞争力不够。

从经济产业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对青年人才需求首先是制造业和与制造业有关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在面临产业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机电、电子、模具等技术型人才、设计型人才和营销型人才;其次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需求服务领域人才,但是大部分青年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比较盲目,不知道应该学习什么技术,没有找到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缺口。

(三)青年就业创业风险承受力弱。多数青年就业创业,但是害怕承担风险,害怕遭遇失败。特别是在创业过程中常遇到的资金不足、市场风险大、专业技术知识贮备不足、市场经验缺乏等问题时,缺乏应对的心理准备和措施。就业方面,由于青年依赖家庭和社区安排的心态较普遍,缺乏创办企业和到企业就业的勇气,表现出办事能力、交往能力、应急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四、就业对策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民心工程,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必须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解放思想,总结工作经验,找准工作差距,努力促进青年充分就业和创新创业。

结合我村实际,在促进青年就业方面应该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1、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本领

我们应该按照“使走出去的农村青年有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农村青年能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搞创业的农村青年掌握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的要求,切实把农村青年培训工作抓实抓好。掌握一门技术是农村青年就业的一项重要保障,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应该多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讲座等,提高我村青年就业创业本领。同时要充分利用我村现有资源,图书阅览室、数字化影院等,鼓励青年多去看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我村每年都会开展关于果树管理的培训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村民现场演示果树管理的相关技术。同时,我村长期开放图书阅览室,不少村民经常来阅览室阅读相关技术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2、强化服务措施,优化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环境。

发挥各级团的组织优势,在区青年就业服务中心的领导下,在乡镇、街道建立了青年就业服务站,在各村安排青年就业信息员,从而形成区、镇(街)、村(社区)三级青年就业服务网络。并开展就业岗位搜集、就业信息、推荐青年就业、提供就业政策咨询等服务。

3、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

村内和青年本人应积极搜集就业信息,可以通过投递网络招聘简历,参加现场招聘会等多种形式,增加就业机会。

促进青年创业方面重点是按照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路,为创业青年提供有效服务,在促进青年创业方面应该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1、做好创业培训班

对于有创业想法的青年,为了他们能更好的创业,保证创业的成功率,应在创业前期组织开展各种管理、营销、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篇7

一、坚持一个中心:以专业服务为己任

xx社工事业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作为xx第一家专业社工机构,我们有义务为社工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虽然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通过开展青少年、老人服务,让服务走进社区、走进居民家庭,不断推进社工 义工的服务模式,但是居民对社会工作的认知程度仍不高,各级部门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内容、方法和意义还缺少认识。

今后的中心工作,我们将以加强xx乃至xx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社会工作为己任,继续坚守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按照社会工作服务程序,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解放思想,克服困难,大胆探索,在社会工作知识的培训、宣传,还是社工岗位的开发、社工专业服务的介入方面,进行积极的尝试,探索本土化的服务模式,积累可推广的经验。

二、做好两项工作:自身建设和社工宣传

(一)自身建设

20xx年,我们将继续完善中心在管理方面和服务方面的建设。管理方面,继续建立健全与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树立中心的品牌意识,打造中心的品牌文化。服务方面,加强项目规范,建立更加丰富的资源库,同时加强与广州等高校社会工作系的联系,挖掘优秀的社工人才,并加强粤港台社工督导的沟通,打造专业的品牌团队。另外,加强员工的培训,提升员工的项目管理水平和服务技巧,提升服务质量。

(二)社工宣传

社会工作作为中国大陆新兴的一个事业,并不为广大群众所完全认知与接纳,为了更好地开展服务,对于社工的宣传也是现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心将通过深入社区宣传、报刊、网络等途径进行社工知识宣传。

1、深入社区:中心将在节假日不定期到社区举办活动,让居民在参与活动中对社工有深刻的认识。过去的一年中心在南桂、桂园社区的成功充分表明了这一途径的可行性,今年我们将加大力度,扩大范围宣传。

2、媒体:争取与《xx日报》、《珠江时报》《xx电视台》等xx本地媒体合作,中心的活动通讯、宣传社工文化,让居民在日常活动中对社工有进一步的认识。

3、网站:在新浪等网络媒体上开通了博客、微博,定期、及时更新中心的活动、项目开展情况。并争取在今年内完成中心网站的建设。

4、宣传专刊:通过活动宣传单张、项目通讯、月刊、年报等各类宣传手册,及时传递服务信息,加强中心服务动态介绍。

三、打造三大品牌项目:为老服务、青少年服务和社工人才建设

(一)以养老机构为载体开展为老服务

老龄化社会呼唤专业服务的介入,养老机构的老人需要社工的慰籍。经过对xx老人服务的现状评估,整合中心的现有资源,中心在xx市、xx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将为老服务定位为以养老机构为载体,深入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服务。

一是开展桂城长者颐乐中心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项目。在获得桂城关爱基金的资助下,中心将在桂城长者颐乐中心开展专业服务。包括建立社工部,开设社工岗位、建立社工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打造院内社工文化,开展员工专业团队建设、开展长者专业服务等。通过整合院内外的志愿者、场地设施、设备等资源等,为长者提供充足的资源服务;协助长者建立自助互助组织,满足长者的需要,提升长者的生活质素。

二是开展西樵福利中心的社工督导和培训。在西樵镇政府的支持下,采取了政府派驻社工,机构派驻督导的1 1合作模式,整合港台的社工专业资源,为西樵福利中心的员工提供系统专业的培训。派驻专业督导定期为西樵福利中心社工提供专业指导,为西樵福利中心设立社工岗位、制定规章制度、打造院内文化、培养专业团队、开展专业服务提供及时有效的专业支持。

三是拓展其他的养老机构服务。继续与xx其他的养老机构加强沟通,探讨服务模式,寻求可合作的途径,建立为老服务的专业品牌。

(二)以学校为阵地开展青少年服务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开展的430动力快车、阳光伙伴励志营项目经验分享,对中心开展青少年的服务区域有了重要的认识。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孩子的学习、情绪、智力、人格都有重要的影响。学校也是联系家庭和社区的纽带,为专业服务的介入提供了空间和条件。因此,今年中心的青少年服务采取驻校社工的形式,开始一个新的服务模式的探索。

策划"阳光动力"助学与助长计划,争取关爱基金的支持,在桂城的两所中学(一所农村、一所城市)开始试点。一方面研究农村、城市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青少年行为特征等,借助专业手法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生活、情绪等方面开展专业性辅导工作,探索不同的驻校社工服务的介入模式;另一方面探讨社工与教师、家长的沟通合作模式,总结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同时,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帮助有需要青少年得到及时的服务,推广"爱己及人,助人乐己"关爱精神,培养活力健康新一代。

通过驻校社工服务,进一步推广学校社会工作,关心青少年的全方位发展,实施培养青少年的"全人计划",协助青少年学生能够正视生活现状,挖掘自身潜能,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并能在活动中成为桂城义工中的一分子,参与"爱家、爱桂城"的行动。

(三)以培训为手段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本土社工人才建设,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中心今年的另一重要工作。一是通过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考前辅导,帮助应考人员把握考试大纲规定内容,加强对教材的理解,提高应试能力,提高通过率,加快人员转型;二是通过专题培训,进一步普及社工知识,提高工作效能,推广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和技巧;三是通过业务考察、交流,实务训练,拓宽本土服务人员的专业服务手法,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四、做好四项工作:预估策划-项目实施-评估反思-总结研究

要提升专业水平,保证专业服务品质,必须要做好四项工作:

(一)预估策划:加强对服务人群和区域的调查研究,借助访谈提纲、问卷等工具,通过社区探访、焦点访谈等形式,深入一线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各类服务人群的访谈提纲和问卷,完善调查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加强项目策划的培训和指导,继续策划出符合市民需求、政府需要的专业服务项目。

(二)项目实施:在现有的服务项目中,将进一步规范服务的流程,建立服务的标准,规范各类文书档案,形成一套制度化、规范化的可复制的经验模式。按照项目书的内容和进程,坚持专业服务的原则,有序开展各项专业服务,确保项目进度和服务品质。

(三)评估反思:根据项目要求,做好20xx年度关爱基金资助的三个项目、西樵山复退军人医院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项目结项工作。做好项目的自评、项目服务的文书、图片、音像资料整理、分档保存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和财务审计报告等,做到管理规范、材料完整、交代清楚,确保项目评估顺利通过。同时,要加强项目服务的反思,及时弥补不足,积累经验。

(四)总结研究:要充分利用中心的专家团队,加强对项目服务的模式研究,不断总结本土化服务的经验,推广本土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模式。今年,要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专业的研究性文章,并总结介入服务案例,在合适的时机结集出版,进一步宣传社工专业服务。

新的一年,中心将按照社工服务的专业要求继续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和规范,加快中心团队建设,努力做好已开展项目工作。在时机合适的情况下,将在新的领域、新的项目上进行拓展,为共同打造社工事业的春天而努力!

社工年度工作计划范文二:一、今年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社工中心在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有关部门(单位)及各村(社区)的相互配合和指导下,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参与下,中心坚持“服务身边人、感动身边人”的主题,踏实工作,大胆创新,以扩大社会影响力为契机,深入推广社工服务,着力打造具有xx特点的社会管理品牌服务项目。现将一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针对xx镇部分老人存在生活居住环境较差、自我照顾能力较弱、缺少社会支持网络等情况,为解决老人的生活及心理问题,社工中心创新设计了社区居家养老项目,主要由香市公益互助会统筹规划,通过提供免费营养餐、居家服务、义工服务、医疗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藉此探索适合本土化的社区照顾服务模式。

1、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开展老人免费送餐项目

完善老人送餐项目,在去年送餐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老人送餐服务范围,增加老人送餐服务人数,为老人送餐组织爱心募捐活动,今年以来,成绩突出,为老人送餐120xx余份,为老人募集爱心物资近20万,为全镇45名孤寡独居老人提供免费午餐,辅之以慰问探访、家居清洁、心理咨询等服务,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满足了服务对象的需求。

2、提升老人生活环境水平—推进居家改善项目

在开展老人送餐服务过程中,社工发现居住在村里的孤寡老人,由于房屋日久失修,出现瓦房漏水、窗门松脱、天花剥落、电线漏电、青苔满地等情况,对老人的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同时,老人由于行动不便,家居卫生堪忧,影响老人的幸福生活。但老人由于经济问题而无法支付高额的维修费用,希望社会可以协助进行检查及维修,以减少家居意外的发生。今年以来,xx社工为孤寡老人开展居家改善计划,动员了社会爱心人士捐助近2万元爱心物资,组织500余名义工,为50余名独居老人提供安装饮水设备、家具维修、居家清洁、屋顶翻新等服务,让老人住得更放心、舒心。

3、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试点居家养老项目

从20xx年8月开始,在上底村试点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以家庭为核心,面向上底村高龄独居老人开展服务。项目前期,社工对上底村30余名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进行入户探访及需求评估,并撰写了一份居家养老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报告,设计了居家养老工作方案。目前接受服务的老人有29名(享受无偿服务的2名,享受低偿服务的27名),组织助工为老人服务近800余次,主要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生活照料、家政工作等的专业化服务。同时为解决部分老人因行动不便无法外出的困难,社工募集善款为项目添置一辆轮椅,并每月组织康娱活动,定期组织发型师开展上门义剪。通过在上底村进行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待经验成熟后,将扩展到更多的村(社区),推进居家老人服务的发展。

(二)推进困难群众帮扶工作

根据社工对本镇低保困难群众走访,发现他们主要存在失业、疾病、残疾、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为有效帮扶本镇困难群众,社工通过链接社会资源,为其提供专业服务,安抚心理情绪,推进工作落实。同时开展紧急援助计划,为因疾病、灾害等情况提供紧急援助,缓解群众困难。

1、以平台为核心,强化帮扶作用。为有效提供专业服务,中心重点推出低保帮扶平台项目,围绕帮扶平台建设,着力发挥平台作用。一是推进低保子女助学服务。通过成长陪伴服务及教育资助,为低保家庭子女提供心理健康成长服务,由此社工组织44名大学生和22名小学生开展结对帮扶,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并在高考结束后,联合南方都市报、xx日报、xx阳光网等媒体为低保大学生筹集了近11万教育资金,解决了他们的学费问题。二是开展低保医疗救助服务。通过和xx医院、同济光华医院合作,组织医院为全镇低保困难群众服务,为全镇低保家庭建立医疗服务档案,并提供了费用减免(今年共有20余名低保群众前往医院治疗,减免费用达15万元)、上门诊治、主题义诊、陪诊陪护、健康讲座等服务,实时掌握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提供及时的医疗救助。三是探索帮扶就业服务。围绕“以工换资助”的主题,组织低保家庭大学生勤工俭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号召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服务,反哺社会。同时联合人力资源分局等部门组织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困难群众通过技能培训和职业推介,成功实现再就业。

2、提供紧急援助,缓解经济困难。社工中心运用社会企业的模式,以“政府+公益组织+企业+大众”的形式,开创公益项目商业化创新,倡导人人公益及爱心消费,并有紧急需求的家庭或个人提供短期的过渡性援助,开创贴心市民大众、透明公开的本土援助项目。在今年以来,为5人发放紧急临时救助金,并在10月联合志愿者协会为身患癌症的凫山小学钟老师组织爱心义卖和宣传,共募捐了近3万元爱心资金。

(三)深化专业工作服务内涵

1、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作为xx市首个镇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项目实施至今,孵化基地共为入选项目提供能力建设培训10场,旨在提高入驻组织专业知识和服务水平。入选公益项目共为社区居民开展社区活动80多场,受益人数达3000多人,同时成功孵化注册2个社会组织,在孵化基地的辐射影响下,加快了公益组织项目化及组织化进程,全镇社会组织数量增加了22个,增长率达23%。社会组织已成为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群众需求、化解社会矛盾的不容忽视的力量。

2、“青春飞扬”儿童青少年项目。项目以社工中心、良边村、泉塘社区的五点学堂为依托,以“双工联动”为基础,既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学习,更关注他们的成长。组织义教大学生为五点学堂的儿童青少年提供课业辅导;社工则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活动和调查研究等社会工作专业手法,合理设计和提供切合社区儿童青少年成长需要的服务,从而有效地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截止目前,共开展活动46个,辅导个案10个,开展小组11个,组织志愿服务人次751人次,服务时数1177小时。

3、安居小区服务。红荔安居小区是xx镇泉塘社区辖区内的一个未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地,有约300户新莞人家庭居住于此。为推进莞人融合试点工作开展,社工中心联合爱心企业和义教团队在此开展为期一年的安居小区服务项目,围绕安居小区改善居家环境、开展课业辅导、增进亲子关系、推动自治管理等主题开展服务。截至目前,共开展活动24个,小组3个,组织义工350人次,服务人次达20xx余次。

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实现程度较低。目前我镇的社会管理仍以政府为主导,大多数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薄弱,也缺乏有效的途径,同时社会工作宣传工作有待加强,在全镇的影响力不足,群众对社工中心的认知度不够,参与社会公益服务不多。

(二)社工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我镇购买的社会工作者不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和从其他行业转做社工的人员,对于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必要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和工作技巧,因此开展一线工作时,难免会感到力不从心。

(三)社工流动性大,服务成效不稳定。我镇以岗位服务的形式购买社工,社工分属4家不同的机构,多头管理和内部机制等导致社工效率不高,同时由于社工整体流动性比较大,今年有6名社工换岗或离职,造成服务衔接不足,服务成效不稳定。

三、明年工作计划及建议

接下来,社工中心将按照镇委镇政府统一部署,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突出“服务身边人、感动身边人”的服务主题,塑造服务品牌,提升社会影响力,现工作计划如下:

(一)完善宣传载体,扩大社会合力

要利用中心现有资源,围绕社工中心整体宣传,有计划地将中心宣传片(蒲公英)、宣传册、中心展板、xx公益行动网、微信公众平台等结合起来,采用走访、接待、外展等方法向上级领导、社会大众开展多渠道、多途径的广泛宣传,推广中心现有服务和项目,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扩大社工中心的知名度。同时为更好的调动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社工中心要强化与外界之间的关系,要围绕品牌项目和专业领域发展,通过定期组织见面会、交流会,告知爱心资金的使用情况,提升服务公信力,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增加对本地商会、企业、村(社区)、社会组织等单位的宣传,组织专门项目推介会,如老人送餐、帮扶助学等,宣传公益服务,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

(二)强化业务培训,建设人才队伍

为有效提升中心服务成效,强化人才队伍,中心将有计划以“两步走”的形式对社工进行技能提升和理论强化。一是内部提升,中心通过定期组织资深社工或者专业技能教师对新进社工进行业务能力及理论知识培训,以提升社工的实务能力,同时强化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xx理工学院等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邀请其专家学者定期来中心交流,指导社工的成长。二是外部成长,组织一线社工赴香港、台湾、深圳、广州等社会工作发展先进地区轮训,通过外部交流,让社工吸取先进地区工作经验,学习工作理念及服务模式,并推动服务应用于本地,同时让社工积极自我增能,鼓励社工进行自我提升,攻读高学位,学习新技能,以促进自我成长。

(三)凝聚团队合力,扶持本土社工

篇8

我市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难”的整体现状是数量持续增多、就业率逐年降低、供求矛盾突出、企业用人与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综合分析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毕业生供与求不协调

2002年我市有1208名非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回生源地报到就业,2003年有1308名,2004年1367名,2005年在已经报到的687名毕业生中,专科及以下毕业生有561人,占81.6%。2005年高考中,我市又有2246人考取专科以下学历。自1999年国家实行扩招政策以来,经过六年时间,回乡就业的专科以下毕业生以每年8个百分点的比例增长。目前我市待就业的毕业生中,专科以下毕业生占67.5%。仅以8月18日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为例,在与会的688人中,具备专科以下学历的毕业生有536人,占78%,而企业为专科以下毕业生提供的职位只有41个,供求比例为19.5:1;在一些热门专业如计算机、会计、电子商务等,比例更高达30:1,紧俏专业如机械设计、模具制造、日韩语等,比例却只有0.6:1。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与需求的严重不平衡,从而导致就业率也呈下降趋势。

(二)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失衡

随着我市机电、石材、黄金、钢铁、盐及盐化工、工艺品六大产业初具规模,产业结构的弱点也表现出来:劳动密集性企业多、高科技企业少;能源利用性企业多、产品精加工企业少;家族个体性企业多、规模效益式产业少,这种模式和岗位特点引发的现象就是企业待遇偏低,用人不迫切,“并发症”是“招不进、留不住、不会用”。尽管具备专科以下学历的毕业生还相对富余,但真正适应我市区域经济特点的专科专业人才却相对短缺,特别是机械制造与设计、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城市规划、环保、企业市场营销、投资、金融、计算机、日韩语、会计(审计、统计)、化工、建材等专业,通晓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复合型专科以下人才更是捉襟见肘。

(三)传统吸纳方式与新就业政策不匹配

政府机关和大型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随着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改革,传统主渠道的吸纳能力逐渐下降,不可能大量吸收大学生特别是专科以下毕业生。2004年,我市共招考公务员20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5人(不含教育卫生),而2005年,全市招考公务员只有16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只有17人(不含教育卫生),分别占当年毕业生数量的3.1%和2.2%,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这个数字还将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在我市的机关事业单位及公务员招考中,大学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招考比例达到54%,许多单位明确规定必须具备大学学历,从而把专科以下毕业生拒之门外。与此同时,我市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经济效益普遍不佳,本身沉积着大量的冗员,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每年需向社会排放相当数量的富余人员,并受传统用人观念的影响,宁可使用年龄学历老化的人员,也不愿接收新毕业生,对人才的认识和用人的积极性不高。

随着新就业政策的实施,毕业生就业不再通过指令性安置,而是通过自主择业的方式,以人才市场为主渠道,通过市场进行配置。在我市每月18日举办的人才市场里,一场洽谈会达成就业意向的比例仅为5.8%,在对企业的调查中,毕业生通过“双向选择”方式达到就业目的的仅占37%,这其中有毕业生自身因素,同时企业也存在问题。许多毕业生随意更改自己的就业选择,跳槽比例很高,结果给用人单位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企业对选择的毕业生也不敢放心使用,担心技术泄露,出现“我对企业不放心,企业对我更不放心”的现象。

(四)企业用人与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误区

用人单位抬高门槛用人已经成为企业挑选人才的通病。近年来,我市多数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基本满足、人才结构日趋合理、干部梯队基本形成的情况下,进人更慎重,要求也更高。在招聘毕业生时,往往注重看重的是高学历人才,有时不仅挑专业和学历层次,还要挑学校,甚至挑性别。一些用人单位开始无节制地提高进人规格,盲目求高求大。如原来只需录用专科生的职业岗位,现在却上升到录用本科生甚至更高,专科以下毕业生一般要冠有“一到两年工作经验”的附加条件。许多用人单位认为“企业要招技术人员或管理干部,首先想到的是本科生”,“专科以下毕业生做管理人员很难胜任,做操作人员更难稳定”。这就显示了大专这个层次没有被用人单位定格,在使用上也没有留出相的空间,“不高不低”成为这个就业群体的代名词。

就业期望值过高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杠杆。由于专科中专毕业生本身的特色不够鲜明,与其他毕业生相比没有明显优势,是游离于本科生与技校、高职生之间的不稳定群体,学识水平普遍不如本科生高,技能操作水平又不如技校、高职生,首当其冲处于被动地位。但许多专科以下毕业生在观念上没有确定自己的位置,就业期望值过高,头脑中还存在当工人“低人一等”的观念,普遍缺乏吃苦和创业精神,宁可待业,也不愿从事比较艰苦的一线劳动。只愿到机关、不愿到企业,只愿到城区、不愿到条件艰苦的沿海、城镇、农村,片面强调工资、住房、养老医疗等待遇,忽视自身能力的定位,不注重能力的发挥,这种错误感觉,恰恰断了自己的就业之路,使用人单位无法选择。

二、解决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在我市,毕业生就业过程涉及到三个主体,即政府、企业与毕业生本人。针对我市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参与各方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统筹解决“难”,协调一致,才能使专科以下毕业生得到妥善安置。

(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制定优惠政策,完善人才市场

在我市,专科以下毕业生仍属稀缺资源,同时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行为都需要进行宏观的管理与指导。

1.加强引导、完善优惠政策。要加强必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和自主创业;鼓励毕业生到农村、社区从事教育、农业技术、医疗卫生、扶贫开发等工作。对到基层单位和艰苦地区、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城里或原籍;需要人事服务的,由人才服务中心提供全面的免费服务;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政府偿还一定的数额;到基层、艰苦地区或行业的毕业生,可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高定1至2档工资标准。

——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可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并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对其中有贷款需求的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对于毕业生以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可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

——对在基层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毕业生报考公务员及其他事业单位、医疗卫生、教育行业的,采取适当增加分数以及其他优惠政策,优先录用。

——对在基层、偏远艰苦地区或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及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符合职称评审条件,可适当予以照顾,简化评审过程,要与机关事业单位及大企业员工一视同仁。对他们当中从事科技工作的,在申请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时,可根据情况给予重视和支持。

2.树立典型、改变观念。树立一批在特殊岗位、偏远艰苦地区工作中涌现的先进毕业生典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全市宣传,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介绍经验、推广办法,不但能改变企业厂长经理的人才理念,树立长远及大人才的新思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空间,还可改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树立“只要有能力,在什么岗位都能够成材,都能有所作为”的择业观。

3.搞好服务、完善市场。加快网络建设步伐,实现信息共享、政策、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实现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加快建设统一的、高质量的人才市场。发挥我市产业自身的优势,搞好人才对接,适时举办不同专业门类、针对不同用人单位参加的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专场,重点在机械、盐业、黄金、养殖、石材及高新农业产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扩大就业位置的容余度,为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4.创新体制、拓展思路。

——建立企业、大学与有关机构的合作体制,开展培训活动。针对我市产业特点,聘请专家、明白人开设与就业相关的特别讲座及辅导。

——尝试走“毕业生先进工厂实习后在工厂就业”之路,探索建立毕业生见习基地,弥补无工作经验的缺陷。针对专科以下毕业生不稳定,同时作为技术人员又缺乏实际工作经历的问题,为增强专科以下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能力,可联系部分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见习和就业培训,让毕业生先进工厂实习,既能尽快适应社会,熟悉企业文化,又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企业对毕业生也有初步的了解,表现优良的毕业生就容易被企业所接受。

(二)企业:更新观念,加强储备,提高待遇

1.要改变对专科以下人才的观念。进一步消除用人上对专科以下毕业生的误区,充分认识这部分人才优势,打破家族、个体、传统的旧观念,学会做伯乐,要不局一格使用人才,为毕业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借鉴登海种业对人才无障碍的做法,实行人才聘任和淘汰机制,只要有能力,只要是人才,都可以为之提供适合的岗位,提供尽可能的资金、待遇等条件施展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

2.要加强人才储备,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目前我市许多企业面临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与周遍地区及国内知名企业竞争力不够,无法与国际接轨。对企业来讲,抓紧有利时机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合理置换冗员,让出更多职位接纳毕业生,以搭建合理的梯形人才结构。推广大华水产的金字塔型人才构建模式,既具备一定数量、待遇优厚的高层次人才,有适合的中级管理技术人才,又有大量的基础应用和后备人才,这种模式不但能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又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力量,起到双重效力。

3.要进一步改善专科以下毕业生的工作待遇及环境。严格按照《劳动法》落实相关待遇,做到拴心留人,在工作中大胆提拔使用,对于这部分人才中成绩优秀的,要敢于打破常规,破格使用,切实做到“好用人、敢用人、用好人”,增强企业的长期行为,象日进、鲁达机械那样,对人才实行超常规、跨越式使用机制,对有能力的人才,不管学历、不分资历,敢于使用,委以重要岗位、重要职位,实现人才能力的跳跃式促动,在压担子加责任的同时,注重提供优厚待遇,对住房、户口、子女入学、养老医疗等提供保障,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切实做到能者进、弱者退。这种激励方式不但能促动人才能力的发挥,真正实现的是栓心留人,让人才唯我所用。

(三)毕业生:全面提高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篇9

围绕 “人才强区”战略主题实践要求,通过开展班站管理升级、班站长作用发挥、班站五小文化提升的“三争两创”活动,不断深化以‘小练兵示范班站、小文化角作用发挥’为重点的班站管理,进一步提高员工安全操作技能,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班站基层基础管理水平。

结合“三争两创”活动,采取班组横向交流的方式,按照“固强补弱、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的原则,将26个一线班站以队为单位划分成三级学习交流模式,三级学习提升模式,三级管理激励模式,实现班站班站管理升级。结合奖金二次分配和“专家型站长”、“知识型员工”评比,鼓励员工多劳多得,多学多得,探索“以培促学、以练促学、以比促学、以薪促学”新途径,实现作业区采油工团体第一的突破。

二、以班站长交流站为平台,提高班站长个人素质,实现班站长管理升级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企业细胞(班站)的健康发展也不可缺少高素质的班站长。班站长是班组管理的核心人物,是生产和日常管理工作的指挥者和组织者,这就要求他们在班站的管理中不但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坚持原则,大胆管理,善于协调管理员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还要拥有过硬的技术业务素质和工作经验,同时也要具备对管辖内的人、物等做到科学管理,合理使用,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管理素质。

以班站长交流站为平台,实现班站长管理升级。为推进“学习型”企业的建设步伐,完善“学习型”班站建设体系,在班站长协会领导下,建立班站长交流站。在交流站的组织机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办法,不断完善交流站教育、服务、建设、宣传、管理职责,办好“班站长之家”。

三、以“家文化”为支撑,不断提升和谐海区文化实力

围绕“家文化”体系的创建,通过推进基地文化建设,突出班站“表率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亲情文化、安全文化、氛围文化”中的表率发挥、管理升级、制度执行、安全稳健、亲情融合、团结向上的文化亮点,构建和谐矿区。

1、以落实《基层建设纲要》为重点,完善基地文化。以“基层基础工作”为核心,以“六基四化五突出”为指导,突出“三个建设”:一是由党总支协调,统一规范和完善 “职工之家”、阅览室、前线食堂、场院文化设施,推进 “五小”文化、安全文化和廉洁文化基地建设;二是教育部门主抓,共青团配合,以 “小练兵场”和班站“小练兵台”为基础,完善 “青工技能文化”教育培训基地;三是工会牵头,中心站管理,建立两级班站长交流活动室,确保每队有一个固定的班站长交流站。

2、以“点线面的文化辐射”为重点,做强氛围文化。围绕先模明星、五大班组、管理经验等“典型人、典型集体、亮点工程”的总结推广,一是利用电视、网络、报纸、书刊等各种媒体加强宣传报导;二是采取主动、集中、系统的方式开展对先进典型、经验做法的总结提升;三是通过开辟网页、签名绿色倡导书、十卡一册进班站、文化基地时事直通、演讲写作培训、、强化奖评考核等有效方式,加强宣传队伍建设,发挥各层面人员的宣传策划热情和报导积极性。四是通过“典型带动法、事迹启迪法、经验应用法、互学互比法、图板展示法”等灵活有效的宣传载体,引导示范班站周边区域及延线区块的班站共同提升,营造墙内开花满园香的“氛围文化”。

3、以“家文化”聚能为重点,构建团队文化。一要通过“我的小站,我的家”主题征文汇编、班站剧场、书画联展、兴趣小组活动,搭建特长员工展示平台;二要通过理念践行、生日寄语、趣味竞技,丰富员工班站生活;三要以参加上级各类文体赛事为旗帜,增强唯旗必夺的锐气;四要通过开展“冬

温暖,夏送清凉,常送健康”的班站“特别关爱行动”,增强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五要通过完善“特困、特情、特殊”群体长效管理机制,建立以居住社区为单元的“邻里相望互助卡”,“贫困母亲”脱困帮扶。

篇10

近年来,根据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中国高校中普遍设置艺术设计专业,在分担了国家较大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为那些美术爱好者及大部分美术高考生提供了系统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机会,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工作的尴尬局面,某种程度上更快地推进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但是,就现在国情与高校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教育教学与就业的矛盾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例如,学生接受理论知识学习是否可以用于指导实践,实践过程中的总结是否可以补充理论指导性的不足,在将来的就业中,能否所学所用合二为一呢?为此,针对强化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就业率提升进行了探索。专业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手脑并行的综合素质水平;通过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发挥职能作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推荐学生就业。

一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就业铸加砝码

(1)理论+实践+总结=成功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注重理论学习深度,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不断总结、创新,是脱颖而出的必胜法宝。现代企业发展速度快,对员工素质、能力要求高,对高校毕业生更是除要求专业技术精湛外,还要看能否短时胜任工作岗位,诚实守信,是否有敬业奉献精神;大型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则更高,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还要有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广泛社交能力,这些现实的要求,都提醒高校的毕业生必须多角度用知识武装自己,多渠道寻找实践机会,全方位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为成功谋得一席职位而努力奋斗。

(2)不断积累实践经验,轻松搭乘就业车

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大学毕业即失业。透过这种现象探究其原因是值得高校教育及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深思的问题。艺术设计专业以造型、色彩、材料、空间、软件应用等相关课程为重点教学内容,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学会这些理论内容,又要熟练操作,达到更高层次要求的理论用于实践,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实为难题,它成为学生就业的一道隐形屏障。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要树立积累实践经验决心,做出积累实践经验的计划,勤于思考,不断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时,既可以为企业节省必要的培训费用与时间,亦成成为可以即刻上岗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这样在装饰公司、影视公司、设计公司里才能成为炙手可热的人选。

二 课程设置突出实践,帮助学生成功就业

(1)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手脑并用,强化技能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执行大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分配,应做到“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原则,通过课内教学实践、社会实践、设计比赛等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课内实践教学可以根据课程理论知识,设置主题进行设计并出成品或设计假想;社会实践可以集中安排某段时间,组织学生进社区,用专业知识为百姓解惑,做些公益性的免费设计活动。比如,社区宣传栏的设计,小区中易改动的、设计不合理的现象的改进方案,力所能及的为一些需要了解家庭装修的人给出方案,在交流与思考中得到锻炼,从而缩短学与用的距离,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可以真切地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消费水平等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基本问题,强化了脑、手双重技能;适当参加社会中的设计比赛,与专业人员相互交流、学习、切磋,提高设计理念,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

(2)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说,不仅理论知识要扎实,更要按学校或老师的要求学会如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结合理论,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提高个人工作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从入学开始就要树立实践的目标,不为金钱,只为增加工作经验,在不影响正常学业的前提下,适当做些兼职或者实习,在与人交往中学会做人,在处理事情中学会做事,多听勤看常思考,参加面试,增强信心,成功就业的机率会大幅提升。

三 建设实训基地,帮助学生就业,提升就业率

在就业率低的大环境下,完善的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就业,成功就业,可以有效提升就业率。

(1)实训宣传跟得上,学生就业不出门,企业上门求人才

①成立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训基地

所谓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在高校内部成立专门的组织或者工作室,模拟社会企业运营方式,让学生在学校内就能感受到真正公司的工作环境,实现校内“就业”,保证学业,兼顾事业的实现双丰收;二是,联系专业对口企业,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企业提供实习场地,安排实习岗位,提供实习指导,为企业招贤纳士时培养后备力量,促进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率。

②加大实训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高校办学

在生源逐年减少的社会背景下,实习实训基地作为办校特色越显突出,特色的东西就要发扬,借媒体力量合校本实际大力宣传,在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同时,减小就业担忧,学生可以安心做学问,勤于多实践,毕业不出门,企业主动来“抢”人。

(2)就业指导安排提上工作日程,提高学生就业率

①成立就业指导中心

国家发展靠教育,社会发展靠人才,人才输出靠高校。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使艺术设计专业成为高校专业“新宠”,办学为就业,就业促办学,更好的实现培养与输出的关系。成立就业指导中心意义重大,免费提供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个畅通的就业渠道。

②开设专业就业指导课程

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应该纳入课程设置,针对专业就业有针对性地讲授就业要求,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和学校应从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技巧学习等方面进行双重指导,要让学生在校期间多途径的了解就业前景,对就业满怀信心,尤其是对实践经验丰富更有利于就业方面,多讲实例,进行正面引导,再结合国家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政策支持等,对就业充满希望,增强自信心,提高就业率。

四 总结

随着社会发展与艺术设计行业的盛行,艺术设计人才大量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广阔,但就业的前提条件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充分的实战经验,未来数年,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应以就业为导向,走理论结合实践的道路,为学生成立就业指导中心,校企合作,大胆寻求创新,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高素质,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我们要相信国家发展离不开全能型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我们更要相信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以社会需要为办学宗旨,调整办学定位,加强实训实践配套设施建设,搭建好实训平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毕业生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