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16: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信息社会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信息社会学

篇1

2关于研究意义

谢俊贵认为信息社会学研究的目的不只是研究某种关系、某种特征,还需要研究信息社会的社会规划、社会规范和社会管理问题。如果没有这些研究,信息社会学就不能成为一门学科,而只能成为一项课题或一个问题[5]。胡昌平[3]认为信息社会学的研究必将丰富信息、情报科学的研究内容,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其研究成果正作用于社会学及信息、情报科学领域;从发展观点看,其意义已经超出了成果本身的价值。赵保佑等人则认为研究情报社会学的理论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则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社会学理论,二则为情报学研究的深入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情报社会学的实践意义表现在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方面,对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研究情报社会学的教育意义在于情报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6]。无论是从社会学角度还是信息学角度来进行信息社会学的研究,对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近况的了解和研究,也不难发现一些诸如在研究方面更注重理论而轻实践、内容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等问题。这些都是信息社会学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信息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3.1信息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3.1.1信息社会学的发展速度加快

网络环境下,信息向社会的传播是全方位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已连接了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政府以至私人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以公布、获取和传播信息,网上信息资源的数量正在迅速增长。在这种形势下,信息社会化的理论研究将得到普及,社会信息意识普遍提高,从而把信息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推动到前所未有的阶段,且这一浪潮还将继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3.1.2信息社会学理论体系走向完善和成熟

信息社会的实质是高新技术社会,它的发展和成熟需要各个领域高新技术的协同支持。因此,信息技术革命将把全球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并引发一场巨大的产业革命,有力地推动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目前信息社会学正在总结社会信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不断升华为理性认识,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并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

3.1.3信息社会学研究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向发展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科学研究取得成效的基本方式。信息社会学理论作为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已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全球网络化环境下,信息社会实践正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而确保信息社会实践的科学性和方向性,不断地推进信息社会学理论向着更加完善、系统和成熟的方向迈进,为人类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3.2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进展

3.2.1研究主体趋于成熟

目前,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存在着研究主体成分单一、结构松散、兴趣不够专一等缺憾。这些情况明显制约着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的深入开展。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在下一阶段必将受到我国信息学界和社会学界的广泛重视,信息社会学研究主体在多方面推力的作用下,必将逐步走向成熟,并具有研究主体成分齐备化、研究主体单位组织化、研究主体成员逐步专业化等特点。

3.2.2研究内容趋于深化

尽管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取得了重要发展,但目前的研究内容仍不够深入,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信息社会学尚处于初建阶段,且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对象尚不成熟。下一阶段,我国信息社会学必将其研究内容的深化作为研究的主要任务,深化和务实研究将成为一种迫切的社会需要。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经过10多年的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信息社会学研究已经有了深化发展的可能,务实性、具体性、实用性的研究将迅速增多。

3.2.3研究方法趋于多样化

通过分析过去10多年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的实践发现,信息社会学研究方法不无缺憾。这些缺憾主要集中在文献研究者多,实地研究者少;定性研究者多,定量研究者少;主观理解者多,客观解释者少。这些缺憾必然严重影响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的发展。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方法在下一阶段必将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届时,各种信息社会学基本方法将结合使用。

篇2

1.知识的高速增长、高速传播与高速转化这是信息社会的第一个标志,也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我们面对的社会是否如此呢?回答是肯定的。现在全世界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急剧增长,人类的科技知识每3至5年就增加1倍〔3〕。可见,知识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化的最新成就,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扩散,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机遇大大增加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只不过是几年前的事,转眼之间,E-mail已走进许多家庭。由于生产水平特别是制造技术的提高,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了,以致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其中,微电子领域的成就独领,信息技术几乎渗透到人们的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的一切领域;生命科学的发展成就也叫人目不暇接,特别是遗传学的许多突破与克隆技术的问世,脑科学与生态学的最新成果,预示着生命科学一个一个高峰的来临。这一切将把21世纪的人类生活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2.知识的快速普及与学习社会的到来这是信息社会的第二个标志,也是社会信息化的必备条件。我们面对的社会是否如此呢?虽然发展程度很不相同,然而这一答案也是肯定的。我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乃至普及化;克林顿第二次当选美国总统后在1997年2月1日的演说中便提出了让每个18岁的学生必须能进入大专院校,每个成年美国人必须能够终身学习的目标;1994年至1997年,世界已经召开了两次终身学习会议,会议强调,“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类的生存概念”〔4〕。这一切预示着一个学习社会的即将到来。人类已经强烈地感到了不学习的危机。把“终身学习”提到“生存概念”和“生活方式”的高度,是人类对信息社会的积极响应。这意味着学习观念将作某种根本性的改变,要把学习从单纯接受学历教育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并从少数人的学习扩展到所有的人,从作为学习阶段的学习扩展到终身。这是一场伴随信息社会而来的学习革命。也就是说,学历、文凭这些概念在学习社会中将有所淡化,而终身学习的概念则被强化。学习革命将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境界,学习首先不是为了文凭,而是为了适应和驾驭未来的社会。信息社会推动着学习社会的形成,学习社会支撑着信息社会的运转。

3.知识及人的素质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起决定作用这是信息社会的第三个标志,也是社会信息化的关键。我们面对的社会是否如此呢?虽然发展很不平衡,然而只要国际上一旦出现这种趋势,只要国家处在开放之中,它就不分国界。这一标志最显著的表现是:信息作为社会三大资源之一,与材料、能源相提并论;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且呈现巨大的发展势头。也就是说,在以往的社会里,知识、信息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资源,现在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李衍达所说:“在信息时代,知识将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核心因素,智力资本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5〕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兴起,表明知识不再仅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和某种经济的附庸出现,而是以一种有形资产的形式独立地登上经济舞台,成为一种知识产业。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国的微软公司。这种产业的出现将波及许多方面,不仅带来产业的重大变化,还将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分配方式。正是上述标志,构成了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快节奏运转变化的信息社会。

二、面对信息社会的大学走向

面对这样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社会,大学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社会已经信息化了,到处可以学到所要学到的东西,大学不再有它存在的价值,以所谓“虚拟学校”取而代之;一是把信息社会作为发展自己、超越自己、提高自己的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让大学进一步适应和引导社会,完成它在新时期应有的别的任何机构不可替代的使命。笔者认为,历史的发展将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1.面对信息社会,大学将更加开放

这是大学发展自己的极好方式。长期以来,大学固守一隅,把自己封闭起来,视野变得愈来愈窄,胸怀变得愈来愈小,总以为自己是最高学府,不可一世,使大学成为一个小小的天地,成为少数人的栖息之所。这种观念每到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都要受到一次大的冲击。然而,冲击过后除了某些方面有所调整外,多数情况还是故态复萌。面对信息社会,大学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最大冲击,继续如此则难以为继。因此,大学应当总结历史教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调整自己,向社会作更大程度的开放,向国际作更大程度的开放,向更多的人们开放。不是有信息网吗?大学应主动进入网络,成为信息网络的中心:一方面承担起研究的重任,作为信息源不断向网络提供新的信息;一方面承担起大学选择与传递文化的责任,有选择地将网络信息扩散出去。与此同时,大学还应不断地清除网上垃圾,让信息网健康地发展、运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学既然能从社会的边缘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那么,在这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社会里,大学将更加发挥其作用,让社会的信息化成为大学发展的新机遇。

2.面对信息社会,大学将更加社会化

大学同人一样,其成长也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本来,大学是应社会之所需而产生的,然而在它成长的道路上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成为远离社会的“象牙塔”。面对信息社会,大学再不能如此孤芳自赏了。社会是比大学更大的学校,离开了社会,大学将失去营养。因此,信息社会下的大学必须“更加社会化”〔6〕,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民众学习,那种靠一本书、一个课堂、一位教师的“三中心”的教育思想应当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只有这样,大学才能超越自己,改造自己。社会是大学具有无穷生命力的源泉。

3.面对信息社会,大学将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

社会之所以需要大学,固然是为了培养高级人才。但是,大学依靠什么培养高级人才呢?不仅靠它的学术,而且靠它的精神,靠它那种探究学术、追求理想、永不满足的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学者荟萃,大师云集,学子向往,否则要大学干什么?然而,今日之大学,由于教育的职业化、学术的市场化、道德的物化,常常只剩下了技术,缺少了精神,以致使不少莘莘学子也埋头于具体的知识而不能驾驭,迷恋于功利而难以自拔,缺乏激情,缺乏活力,缺乏理想。值得指出的是,大学一向以“精神殿堂”著称于世,因此,精神的平庸乃大学之大忌。纽曼在其《大学的理想》中指出:大学并不满于培养出评论家、科学实验者、经济学家或工程师,尽管大学需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但是,大学训练是达到一种伟大而平凡的目的的伟大而又平凡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7〕面对信息社会,大学如果还想生存下去,它必须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这是大学生命力的象征。只有这样,大学才能继续引导社会,才能进一步云集天下大师,广纳天下英才。而这正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立足任何社会包括信息社会的根本所在。

三、社会信息化趋势下大学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在这么大量的知识面前,在这么快变的信息社会,大学教育内容与方法将怎样变革呢?这是大学在更加开放、更加社会化、更加坚定自己理想的前提下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基本的思路是:加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提高教学内容的起点,以知识的质的提高来应对知识的量的激增;拓宽学科的面向,注视知识的前沿,以扩大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活化教学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个性,以激励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这些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只是因为教学的惯性和改革的难度,至今没有取得大的实质性的进展,而现在到了时不我待的地步。

1.加强基础,更新内容——提高知识的质量

长期以来,我们也提加强基础,然而这种加强是以过强、过窄的专业教育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从本质上讲,指导大学教育的根本是一种狭隘的教育观。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专业,淡化了基础,特别是对一个人成长十分重要的通识基础被忽视了;由此出发,我们在课程的设计上,采取的是一种“倒推式”〔8〕的设计方法,即先专业课,后专业基础课,最后是基础课,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十分重要的基础课成了后续课程的“辅助课程”〔9〕;即使在专业课教学上,我们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教育的重心,往往是教师讲了不少,而基本内容却未能被学生牢固掌握,如此等等。这在一种急用人才的社会背景下,在一个变化缓慢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其所造成的问题常常容易被掩盖。但是,面对信息化的社会,由此引起的矛盾将十分突出。究竟如何提高知识的质量,让学生学得好一些?究竟如何使学生所学内容内化为他们的身心品质?这一系列问题摆在了大学教育者的面前。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1)加强基础在现代社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其一,基础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知识的生成结构来分析,它包括源与流两部分:源是根本的,相对稳定,如同一棵树的根;流是派生的,相对变化,如同一棵树的枝叶。随着知识的激增,新知识层出不穷,在科技领域显得格外明显。但是,相比之下,基础的或带根本性的知识却并不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它们相对稳定而持久,在知识体系中显得特别厚重。

其二,基础知识具有相对的重要性。从知识的功能结构来分析,知识常常分为基本的和非基本的两部分: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相对重要,是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思路;非基本的知识则是其基本内容的展开、发散或迁移。相比之下,前者显得更为重要。当然,这里的基础知识,不等同于基础课,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基础的问题。

其三,基础知识具有相对的简约性。从知识获得的过程看,总是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的。然而,就其实质,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不论如何纷繁庞杂,其基础的内容却是简约的。这是我们能够从复杂的学科知识体系中抽象、提炼、升华的客观基础。

(2)在加强基础的同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起点。

我们在强调基础的重要性时,特别强调了这种重要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节奏变化如此之快的现代社会,更要注意这点。虽然我们多次进行教学改革,然而教学内容陈旧的状况并没有从整体上加以改善。相反,从课程体系到某些课程的内容都严重地存在着几十年不变的状况,即使改变也往往是修修补补的(当然,部分课程例外)。因此,我们的任务是双重的:既要降低重心、加强基础,又要提高起点、更新内容,要对我们的教学内容从总体上进行一次推陈出新的清理和重新的组合。

(3)这个基础既包括做学问的基础,又包括做人的基础。

就知识体系而言,应包括通识基础、专业基础和“临床”基础,而将这些基础适当扩展,其相应的教育则称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临床”教育,这就是笔者曾经提出过的“普通教育—专业教育—‘临床’教育”一体化模式〔10〕。正是上述基础的相对稳定性、重要性和简约性,面对信息社会,需要降低重心,削枝强干,把基础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正是在加强基础的同时提高教学的起点,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社会;正是把加强基础的范围从做学问扩大到做人,从专业基础扩大到通识基础与“临床”基础,我们才能把握加强基础的实质。上述三方面的综合,就知识体系而言,将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知识选择的质量;而就培养人而言,则从根本上进行着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

2.拓宽面向,了解前沿——扩大学生的眼界

知识无疑是重要的,在大量知识面前,我们选择了至关重要的基础知识,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这种选择的起点。然而需要作两点补充:一是知识只有内化后才能转化为人的素质,这种内化的过程不仅需要学习,而且还要思考和实践;二是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人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驾驭知识的能力。否则它们就会使你窒息。你的知识越多,负担也就越重。〔11〕提高驾驭知识能力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要扩大眼界。人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就不会被仅有的知识所束缚。

(1)从前苏联的模式中真正跳出来。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前苏联模式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们引进这种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前苏联还有很多好的模式,我们并未予以重视。这里所要讲的是,我们在相当长一个时期被所引进的苏联模式束缚住了,对其潜在的问题,没有能及时调整。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注意到了这点,许多学者也不断呼吁,然而,我们的动作仍然缓慢而艰难。这种模式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大学与科研机构分设的体制,文理工分家的大学设置,对口而狭窄的专业教育等。现在,通过“共建、联合、调整、合并”等措施,大学学科分割的现状有所好转;通过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与专业的调整,专业教育狭窄的状况有所缓和;通过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大学与科研机构分设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是好的一面。但问题在于,我们常常重形式而不太重内容。比如,专业虽然减少了,但换汤不换药的状况依然存在。又如,教学计划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调整,而变动范围却是极其有限的。问题的实质在于惯性,在于旧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要把这一问题扭转过来,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一批新人来动作。所以,还需要时间。但是,无论如何,这一步必须真正地而不是口头地跳出来。否则,我们难以做到拓宽学科的面向。

(2)改变知识传播中过分“原子化”的状态。

长期以来,我们所教的知识太细微、太零碎。要把教学过程中讲述知识的这种“原子化”的状态改变过来,必须提高所教知识的宏观层次。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学时,而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眼界,使之不被过于微观的内容遮盖了他们洞察更大问题的视线。我们改革中碰到的一个难点就是知识激增与学时有限的矛盾。也就是说,学海无涯,人生有涯。如果我们能有效地提高知识的宏观层面,这一矛盾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一些缓和。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是改变那种认为只有教师讲了学生才学的观念,事实上,如果我们转变那种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的“三中心”教育思想,就可激励学生的自学;二是提高教师本身的学术水平,这将有助于教师对宏观问题的把握。

(3)让学生对学科发展的前沿有所了解。

我们不仅要加强基础,还应当让学生对学科发展的前沿有所了解;当然重点在基础。这个思想有点类似我们过去在思想工作中提出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意思。对学科前沿了解不了解,是大不相同的。学生视野的拓宽,有很多办法,不外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就知识体系而言,一是看他具有的知识面,二是看他对知识的宏观把握程度,三是看他对发展前沿的了解。我认为三者缺一不可。现在,这三方面都一定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大大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当然要做到对学科前沿的了解,首先教师自己要了解。这就是为什么梅贻琦先生一再强调“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2〕的道理。在教师状态未作根本改善之前,可采取这样的办法:邀请全国各大学的名师及研究院所的研究员前来作报告、指点,还可请教一些大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向他们了解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问题。当然,另一方面,就是向实践学习,向民众学习。实践将使我们从不完全的书本知识中走出来,看到一片新的天地;民众则是我们学校生活之外的向导,他们在生活中所感悟的真理有时候并非我们平常所面对的师生这个范围在校园中所能获得的。总之,扩大学生的视野是十分重要的。庄子云:“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13〕可见,要让我们学生的眼界不致如井底之蛙,见识不致如乡曲之士,在学校里尽量扩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知识的驾驭能力,是何等重要啊!

3.活化教学,发展个性——激励学生的思维与创新

社会的信息化,不仅意味着信息量的加大,更意味着人类创造潜力的加速开发。因此,我们不仅要善于学习,而且要善于创造,否则,只能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中华民族是一个聪明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中,这种精神常常体现不够。本来,小孩就不乏创造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创造力却被制约了。原因是:其一,来自心理的障碍,生怕做错事让人视为无知,因此,反而怕想怕说怕做;其二,来自社会的束缚,社会总是通过各种途径规范人的行为,久而久之,使人们丧失了某种活力;其三,来自教育的负面效应,教育在给人们知识的同时,也给了人们创造力的某种程度的抑制,因为教育多半教人们已知,很少教人探究未知。中国教育更值得反省,因为,多少年来,整齐划一的教育要求与呆板僵化的教育方法几乎充斥着教育领域。这种要求和方法不利于智力的培养、动机的激发、思维的活跃和个性的发展。而创造恰恰与这些因素相关极大。就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言,我们也常常重视严密的、逻辑的、理性的思维,而轻发散的、形象的、非理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不利于全面开发人脑的功能,特别不利于开发右脑的功能。为此,我们的教育应当从观念到要求以至方法上作相应的改革,下面几点更为迫切。

(1)改变过重知识而忽视全面素质提高的教育观,让学生从考试、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大学生们虽然挣脱了高考的压力,然而应试和追求高分的心理却由另一些导向而时起时伏。考试毕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而我们却一直强化,以致使手段变成了目标。这样,人们学习知识常停留于知识的表层,智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成了第二位的目标,甚至可有可无。此种状况若不改变,高水准的创造成果将失去应有的基础。改变为考试而教育的导向,还可进一步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驰骋于更大的自由空间,师生共同探究学术的风气也将进一步浓厚起来。这正是激发创造的土壤。

(2)鼓励不同的教学风格,促进师生个性的发展与特色的发扬。

篇3

活动空间越大,时间就越紧促。精神领域中空间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理所当然地使人们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切费时的信息传达方式已逐渐被人们疏远。开会要短,说话要短,作文要短,悠悠然的文学即文字之学,也在面临考验。古典戏曲的缓慢节奏,已使青年观众们远离剧院了;长篇叙事诗和长篇小说作为时间上的高耗品,其读者也在减少――只有极少的杰作能造成例外。与几年前人们较多闲暇的情状相比,现在人们忙得甚至没有太多时间来光顾短篇小说了。这里除了有文学本身的质量问题外,其他多种信息渠道的出现,很难说没有对文学造成压力和挑战。文学作者们眼睁睁地看着一批又一批非文学性报刊应运而生,更有一批又一批载有密集信息的文摘报刊为读者所欢迎。他们还眼睁睁地看到,尽管文学作者们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下班后的人们往往更多地坐到电视机前去了。影视文学、声像艺术,正在使人们津津然陶陶然。

文学正在汹涌而来的信息浪潮中黯然失色吗?

我们已经失去了恐龙,失去了甲骨文,失去了长袍马褂……没有理由认为任何事物都会万寿无疆。但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历史久远的事物都面临末日。人类还存在,还需要用符号来表达感情,那么被誉为“人学”的文学,理应无缘受到文物部门的垂顾。这是一个确实却稍显笼统的回答。也许,为了进一步讨论文学是否消亡,我们还须探明文学特有的价值,看它对于人类是否具有其他事物所无法替代的长处――任何事物有所长就不会被淘汰,哪怕小如竹筷。

当我们清点文学之长时,也会冷静而惊愕地发现,随着电子声像手段的广泛运用,文学曾有的某些长处正在弱化或消失,某些职能正分让或传交给其他信息手段。这种动向虽然令人沮丧,却也是确实的。

文学无法在平面写实方面与影视竞争。远古时期没有什么文学,最早的“文学”大概算那些象形文字,像牛像羊,像日月山川什么的。古希腊艺术家普遍认为“艺术摹仿自然”,主张文学照相似的反映生活。中国古人也首先提到“赋”,即强调铺陈直叙,摄万象、状万物。因槊挥猩阌埃更无电视电影,文学义不容辞地要独负写实重任,作品中自然倚重平面的白描。因此,你要知道云梦泽吗?请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其东”如何,“其西”如何,“其高”如何,“其卑”如何。作者洋洋洒洒,把东西南北、山石草木写得无微不至。你要知道梁山好汉的出征英姿吗?那么可在《水浒传》中随便挑出一首战场诗,作者用墨如泼,把天地人马刀枪剑戟写得面面俱到。作者对实写物象的这种劲头,还体现在巴尔扎克对一栋楼房或一条街道的数十次描写中,体现在雨果对一所修道院数万字的介绍中。人们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到自己未能看到的世界,观察到自己未能观察到的事物,从而开阔眼界,长见识。然而,今天的人们如果要知道云梦风光,去看看摄影画报不是更简便吗?如果要知道沙场壮景,去看看宽银幕战争片不是更畅快吗?不仅省时,而且声像效果比文字效果更强烈。它能用直接的有声有色来取代文字描写间接的“有声有色”。屏幕上几个镜头,往往功盖大片文字。

叙事诗越来越让位于抒情诗,而小说领域里,不仅大场面大事件的题材越来越多地分让给影视,不少小说家也不再热心于铺陈物象,艺术触须更多地伸向人物的情绪和感觉,伸向那些更能发挥文字优势的领域。这不是说不写实,更不意味着作家沉湎于主观世界。以徐怀中的《西线轶事》为例,这部小说所描写的战争,其规模不会小于梁山好汉们所经历的任何一场征杀,但作者在战况交代和战场描写方面寥寥数笔带过,笔墨始终倾注于男女战士们的心态。不是从外形观照来再现战争,而是以内心窥探来表现战争。作者也写到红河、战车、木棉花等诸多物象,但显然不再是那种刀枪剑戟式的面面俱到了;不是全景式的,是特写式的;不是平面的,是曲面的或变形的――即收聚于作者主观审美焦点。不难看出“物象”型小说,更适宜改编为影视,而“心态”型小说,一旦搬上屏幕就会损耗掉大量内容和光彩。小说这种由“物象”型到“心态”型的转变,不仅仅是所谓中国情节小说受了外国心理小说的影响,这种转变是国际性的,是在现代信息手段日益发达的条件下,小说扬长避短参加竞争的自然转向,是它力图使自己有别于影视的自然趋赴。

文学也很难在直接宣传方面与其他舆论工具争雄。古代不仅没有电子声像宣传,连报刊新闻也没有。奏疏和塘报仅为宫廷所用,对下宣传则靠文告和鸣锣,因此当时文学又兼有新闻报道的功用。古代的理论事业也极有限,鲜有专门的理论机关及机关刊物,故文、史、哲从不分家,多位一体。这样,儒家文论历来主张用文学来“明理”“载道”“讽谏”“劝世”,即强调它的直接宣传作用。《国语・周语》载:“故天子所政,使公卿至于烈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荀子・赋》中也有这样的话:“天下不治,请陈媸。”这样,就把诗当成公文报告了。文天祥的《正气歌》敷显仁义,颂扬忠烈,可算是当时的“哲理诗”;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抨击苛政,指斥贪赃,可算是当时的“问题小说”;至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常常于篇末来一段“太史公曰”,考究得失,评论是非,这都是把一些非文学因素夹进小说中来了。如果说上述优秀作品“多位一体”现象在当时是难免的,或是必需的,那么后来情况就出现了变化。我们已经有了新闻之后,哪位长官还靠下属“献诗”来了解下情呢?我们要了解理论,还需要到小说当中去寻找各种“太史公曰”吗?

纵然文学很难在思想功能方面争雄,然而它可以在培育人的感情素质和性格素质方面来发挥自己的所长。可以发现,众多作者的兴趣侧重逐渐由“明理”转向“缘情”,由“言传”转向“意会”,由阐发事理以服人,转向表现情绪以感人;即由直接的宣传教化转向间接的陶冶感染。人们已经看到,中国古代那种“写中心、唱中心”式的诗歌,包括《雅》《颂》中的“歌德诗”和“讽谏诗”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继之而起的是唐宋以后大量描写征夫、思妇、游子、寒士等题材的抒情感怀诗。到今天,活跃诗坛的大量诗歌更以其情操、情趣、情致的独特性和多层次性赢得读者。当代小说中,越来越多的作者更注重人物的微妙感情探究和复杂性格分析。随手举王安忆的《流逝》为例,作者及笔下人物评议政治,评议人生,评议世间众相,仍然有不少“理”。主人公赵家媳妇那段关于生存意义的大段内心独白,全是理论,类似情形在《捕蛇者说》里根本没有。但《捕蛇者说》表面上不太说理,实际上以理念为纲,推出明确单一的主题;而《流逝》表面上不避理,实际上以情绪为纲,议论为传达情绪服务。两者的根本性指归不同。《流逝》的主题是什么?赵氏家族在运动中的家道衰落值得同情还是值得庆幸?赵家媳妇终于得到的“实惠精神”是朴素还是平庸?人生幸福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动态过程还是静态目标?据说编辑部当时对此都各执一说,说不清楚,说不清楚但又可感可悟,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大概可以预测未来文学方位的又一个坐标点――“感悟”型。

重心态甚于物象,重感悟甚于思想,发展中的文学正在趋长避短,弱化自己的某些特性而同时强化自己的某些特性。这当然是大体而言,不能概括有个别。这当然也是相对而言,既说“侧重”就不是说“唯一”――心态离不开物象,感悟离不开思想,矛盾的双方面总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问题只是:它们在什么样的层次中进行了什么样新的组合?在新的机制中,孰纲孰目?孰表孰里?

演变就是演变,并不意味着演变前后有着什么高级和低级之别。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学各有价值,但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文学是必然有所演变的。这种演变过去就有。

我们已经经历了口传文化、印刷文化、电子文化三个历史阶段,每一次信息手段的丰富和发展,都带来一次文学体裁门类的增加和分化。各门类间或有交叉,有迭合,有杂交品种。理论与文学结合可以生出文学宣传,包括杂文、朗诵诗、哲理小说等等。新闻与文学结合可以产生非虚构文学,即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等。

篇4

一、放宽市场准入,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放宽市场准入,大幅消减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改革商事制度,实行市场准入清单制度。保持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社会的创造力,优化体制和制度,保证我乡的产业链更好的聚集和发展,深入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大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依照法律对营商环境做到监督并遵照法律和职能提供市场服务。

篇5

不论是讲座还是考察,都让我促动很大,并且得到了许多的启示,特别是在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创新建立上,现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简单谈一下学习体会。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社区原有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管理需要,不能承载新形势下群众需求。社区需要越来越精细的分工,必须将社区的各项工作,如计生、治安、卫生等方面的工作都将关口前移,进行网格化分割,彻底将任务落实到个人,责任落实到个人,才能全面的提高社区服务的水平。____社区将在借鉴先进社区社会管理服务特色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细化到格、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工作网络。

首先,____社区将效仿上海先进街镇3级网络管理方式,也在社区设立3级网络进行管理。第一级为居民小区,第二级为辖区内单位,第三级为沿街店面。此举能将社区资源充分调动,让社区各级元素都能共同参与到社区管理、活动中来,使得我社区生机勃勃,不论遇到大事小事,都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解决。

其次,我们要定期对社区所有常住和流动居民进行拉网式登记,做到登记不漏户,并且要常更新信息。同时,将调查的居民基本信息,建好书面台帐和电子台帐,方便查阅,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次使用。并且根据社区实际,按照巷道及居民分布情况,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现____社区已将社区划分为7个网格,每个网格平均有600户居民。

最后,分别设立网格管理员、网格协管员和网格督导员。网格管理员由分配到每个网格的社区干部担任,网格协管员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网格督导员由党员或社区积极分子义务担任。这样就形成了社区党委----居委会---网格管理员----网格协管员-----网格督导员的工作网络,实行层层落实,逐级负责的工作运行机制,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为创建和谐社区、文明社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6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为了推进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学习和借鉴节水型社会建设先进省市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继续探索适合我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新路子,固原市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适时为我们搭建了赴新疆考察学习的机会。于2012年9月22日--30日,赴实地考察学习了哈密地区、吐鲁番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哈密地区、吐鲁番市水利局领导及节水办主要负责人高度重视,以召开座谈会、现场观摩的方式“传经送宝”。在座谈会上,领导及专家详细介绍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背景、建设思路、水资源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今后努力的方向。先后考察了哈密市西戈壁2万亩节水灌溉(智能管理)示范点、东戈壁牧民搬迁安居工程、吐哈石油城智能化管理示范小区,吐鲁番市鄯善县坎儿井、三十里大墩大河水自压灌溉工程、七克台大河水自压灌溉工程。在考察点上,工程主要建设者和管理者,详尽的介绍了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所取得的巨大效益。

通过7天的考察学习,让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受益匪浅,使我本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现将本次考察学习的肤浅认识总结如下:

节水型建设社会背景与我市极其相似

一是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二是资源性缺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100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3,属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区域;三是结构性缺水,工农用水结构不合理,工农业水效益剪刀差大;四是工程性缺水,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配置与调控能力不足,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滞后;五是管理性缺水,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粗放,缺乏缺水的长效机制,农业灌水大水漫灌较为普遍,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单位产品水耗量大,水重复利用率不足40%。

二、节水工作思路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命脉

一是“节水社会化、管理统一化、配置科学化、用水定额化、渠道防渗化、增水工程化、投入多元化、运营市场化”的“八化”治水要求,是新疆通过几十年节水经验总结出的最基本、最有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节水工作思路;二是领导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以水为本”,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地方工作考核之中。

三、措施得力,是搞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

一是依法加强区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出台了《区域计划用水审批办法》等一系列加强计划用手的政策和制度;二是坚持科学规划,相继完成了《水资源配置规划方案》、《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规划》、《工业生产力布局规划》,并按照规划、方案开展了水资源供水结构调整、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工作;三是健全管理制度,相继出台了《农业节水实施意见》、《农业用水水费计收和使用管理办法》、《用水定额实施方案》等管理办法,对主导农业作物、主要工业产品、生活用水定额进行测试调查,制定相应取水定额。推行农业用水“定额管理、总量控制”,工业用水推广“产品有定额、企业有总量,农业综合灌溉定额由605立方米/亩下降到493立方米/亩”,工业取水定额下降了30%;四是突出农业节水,加快各业高效技术推广和改造,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提高到0.56。城市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0%以上。以节水改造为重点,企业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了30--40%;五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特色农业产业,提高单方水的产出率。创新农民用水管水机制,实行“农民自管自用,自己受益、自己保护”有效机制。六是注重宣传创建,坚持把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深入到农村、工矿企业、机关、学校、街道社区、家庭。以创建“节水型先进单位”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节水型“机关、企业、社区、家庭”创建活动。

四、对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大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细化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水资源管理新体制,对城乡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2、制订完善全市行业用水定额,确定单位产品生产的用水量指标和服务业用水标准;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可用水量、用水定额、经济技术条件,逐级明确各乡镇、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的用水指标;严格执行水资源规划、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计划用水制度,保证用水指标的落实;加强水资源保护,依法划定地下水超采区,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促进地下水采补平衡;建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入河排污总量控制。

3、积极调整农作物布局,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田节水灌溉率。立足水资源短缺的市情实际,按照“建园区、抓规模,创品牌、求效益”的发展思路,依据水源定区域、依据水量定规模、依据特色定产业,不断加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力度,初步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两河流域形成以辣椒为主的蔬菜、地膜玉米基地,中北部形成马铃薯、小杂粮、饲草基地,积极推广早春覆膜和秋季覆膜等旱作农业节水技术。

4、加快推进城市节水,一是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确定一批基础好、试点条件相对成熟的行政事业单位、宾馆酒店、社区作为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点;二是扎实做好城市建设项目节水工作。切实加强销售市场管理管理,清查淘汰高耗水卫生器具。完善城市新建项目审批制度,新开工工程项目要求100%安装使用节水器具,并核准其用水量,超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度;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水环境,加大城市管网改造力度,从源头控制跑、冒、滴、漏等问题,城区绿化全部采用喷、滴灌技术。

5、大力推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扎实推进水权改革试点。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适时调整、提高水资源费和水费标准;创新农民用水管水机制,实行“农民自管自用,自己受益、自己保护”有效机制。严禁盲目新建高耗水工业项目,加速淘汰浪费水资源、污染水环境的工业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

篇7

我国信息学界将信息根据其性质划分为科学信息和社会动态性信息二种类型。在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活动中,人们需要社会科学的学术信息,同时也需要社会动态性信息。因此,按照用户对信息需求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社会科学信息用户的需求划分为社会科学之科学信息需求和社会科学之社会动态信息需求两种类型。这种划分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有助于我们从“大情报”的观点来研究各类信息用户及其需求的不同特点,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

1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科学信息需求

社会科学信息需求中科学信息需求和社会动态信息需求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需求,具有不同特点。科学信息是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思维和实践的不断检验而形成的概念及理论系统的知识;人们需要它的目的,主要是从已有的理论、观点出发,引用、借鉴、吸收、批判前人的认识而完成自己的认识过程。社会动态信息是反映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事件、事实、数据、情况的信息,主要包括:市场行情、社会消息、新闻报导、各类社会指标等;人们需要它的目的,主要是从事实、数据、消息等原始资料出发,分析、综合、验证已有观点和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同时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信息时代又赋予社会动态信息更为广泛的内容。科学信息和社会动态信息同时作为信息用户需求的对象,它们之间又有密切联系。其表现为:a.各类型用户在从事各类型工作和完成各种任务时,都有可能同时存在着对科学信息和对社会动态信息的需求,两类信息共同为用户服务。b,两种需求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对科学信息的研究达到一定的深度后,往往需要动态的信息证实观念说明理论和丰富理论;对动态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往往需要上升到理论高度来看待实际问题,因而就有了对科学信息的需求。

科学信息需求一直是传统情报学指导下的情报工作所要满足的主要对象。不管信息用户的结构如何变化,科学信息需求仍将是首先得到信息保障的一类需求。可以说,迄今为止,传统的情报学和社会科学信息理论关于用户与需求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对科学信息需求研究的结果。社会动态信息是人们了解社会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所必不可少的信息。但是,社会科学信息界由于受“小情报观”的影响,社会动态信息需求的研究一直未提到应有的地位。自90年代开始,我国全面感受到信息冲击波的影响。这些冲击波不仅仅是由科学信息单独形成的,更多的则是由记载社会现象具体事实、数据,甚至消息同科学信息一起构成的社会动态信息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它对科研、决策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已不可忽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动态信息的内容和影响会越来越大,它不仅是科研、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面且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需求。

2社会科学之科学信息的需求特点

社会科学之科学信息在分布上比较分散,传递障碍多,局限性大,老化程度慢,生命力强;在表述上,往往不够严谨,术语不统一。正是由于它具有上述特点,人们对其需求有些共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人们比较重视文献信息,尤其是专著和期刊。由于大多数学术信息都是以文献的形式存在的,文献的发表经过了评审,其理论性强、表达观点集中、术语也较为规范,所以社会科学研究者非常注重文献信息,往往在占有大量文献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在文献信息中,图书和期刊的需求量最大。有关国内外的用户调查结果显示,社会科学信息用户比自然科学信息用户更重视图书、期刊。这是因为图书包含有完整、系统、成熟的知识信息,又能提供翔实的史实材料和社会背景,能较好满足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需求。期刊由于其出版周期短,流通快,反映的资料新,可使用户了解研究进展和新科学动态等,是较好的信息来源。

b.人们既需要最新的信息,也需要时间跨度较长的信息。同自然科学领域一样,社会科学领域的用户都愿意接受近两年的新信息,但自然科学领域的用户对一二十年前的信息需求量较低,而社会科学领域的用户对旧文献仍有相当的需求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社会科学研究周期比自然科学研究周期长,所需信息的时间跨度较长;社会科学文献本身生命力强,老化慢,累积程度差,早期的文献不能被近期的文献完全包含和取代,所以旧的文献仍然被使用。

C.人们需要全面、系统、完整的信息。自然科学研究通过实验设备进行,需要的信息有时就是一条关键的数据、一种关键的材料或一些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而社会科学研究主要通过逻辑思维、理性分析,需要做文献调研,广泛阅读参考文献,进行比较分析。因此,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了解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全过程,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信息。

d信息需求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记载社会科学成果的社会科学文献往往受到作者个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社会科学信息的需求也受其影响。社会科学领域学派众多,百家争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往往受个人的年龄、经历、地域及所属学派观点的影响,表现出对不同内容的信息有不同程度的喜好。

e.信息需求的学科范围广泛。这是由于各门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像自然科学之间的界限那么分明;同时,社会科学研究的人类社会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多方联系的整体,一种社会现象往往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其它学科的帮助,吸收新方法、新观点。

f.查找信息时注重个人参与。有关用户调查的结果表明,社会科学信息的需求者对目录、文摘、索引等二次文献的利用率不如自然科学高,同时,只要有可能,他们宁愿自己去查找信息,而不愿委托别人。

g.信息的需求内容具有时代性。社会科学信息的需求是一种客观现象,它反映了现时社会需求的状况;同时,社会环境、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会反映到信息需求上来。[

3杜会科学之社会动态倍息的器求特点

由于社会科学之社会动态信息内容广泛、传播速度快、政策性强、老化快,人们对其需求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a.人们对社会动态信息的需求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得到,包括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电脑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就像一根纽带,把人和社会联系起来。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信息才得以超越时空,面向全社会、全世界传递;也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信息的共享性、无限性和开发性的特点才表现得那么充分,人们通过它来获得大多数的社会动态信息。

b.存在着有意向的需求和无意向的需求。有些需求者出于工作或任务的需要,迫切需要获得相关的社会动态信息;有些需求者出于兴趣爱好,对某种信息尤为钟爱。这样的需求属于有意向的需求。有些需求者有闲暇时间读报刊、看电视,目的并不在于有意向地获取信息,而在于放松一下心情,满足好奇心理等。这样的需求属于有意向的需求,有意向的需求是需要信息保障的,而无意向的需求有时可转化为有意向的需求,有些需求可以从多种渠道得到满足。

c.需求者众多,目的各异。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动态信息需求可包括社会各阶层人员的信息需求,而他们需要信息的目的各异。有些是作为教学、科研的原料,有些是为了丰富知识、增长见识,有些是作为政治、决策的参考,有些是企业管理者、商业经营者决策的重要依据,有些仅仅是出于猎奇等等。正是因为需求者众多,目的各异,才需要深人研究社会动态信息的需要,以提供有效的服务。

d.新和旧并存。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性较弱,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成果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有关社会现象的具体事实、事件和数据在多年以后,人们还可能突破旧的局限,重新评价和认识它们,旧的社会动态信息仍然可以作为研究的原料。然而,人们对时代感强的、新颖的社会动态信息的需求热情总是比较旺盛,人们总希望了解最新动态及新的事件、新的发展,以作为新的原料进行加工,给研究工作注人新的活力。所以信息服务行业在提供新的社会动态信息的同时,还应注意保留旧的社会动态信息,并提供服务。

研究需求,目的是提供更好的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社科信息的需求将呈现不断升温的趋势,信息需求内容更加广泛,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已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加强信息服务手段自动化,加强信息服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信息服务部门的重要任务。

今考文献

1刘仲享.社会科学与当代社会.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2易克信.赵国琦.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篇8

同时这个暑期实践让我知道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社会实践,可以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让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得到巩固和提高。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加深和巩固原来在理论上的模糊认识,使理论上的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从而加深了对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消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次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将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过渡作用,将是我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社会实践告诉我,在新经济时代大学生应当具备创新观念和掌握成熟技术有的能力,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富有团队精神等素质。

要在严密的思辩能力和理性的思考能力,致力于探索理性、情操、才智、体质之完美,只有做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并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时刻与外界社会保持同步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与社会脱节;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学习好知识、运用知识,时刻牢记,虚度年华就是作践自己。与此同时,多多与社会接触是很必要的。如果我们想接受时代的挑战受到社会的欢迎,就抓紧时间好好地充实自我。不仅要学好专业课,还要广泛的汲取各领域的知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了解社会,深入基层,深刻地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此次实践之行,是学校、学院给我们的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是给了我们的极大的支持和信任,我们作为国家的后继力量,只有懂得全面的发展自己,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才能真正做一个奋发有为的现代青年!

一路的艰辛与微笑,虽有所收获,然所学是开始,新的考验和抉择要奋斗不息、磨砺前行,请不要让我们年轻的时光留下太多遗憾!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 ,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拿出百尺竿头的干劲,胸怀会当凌绝顶的壮志,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减少磨合期的碰撞,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暑期社会实践学习心得二经过一个月的暑期实习,顺利结束了在洪兴律师事务所的实习。期间 ,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了解不到的实用的法律实务知识,在事务所的日子让我学到了实实在在的专业实践和工作经验。

实习中,多位资深律师为我进行了数次专业的实习培训,学到了很多法律适用的规范和流程,加强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经验的联系。懂得了该如何运用法律的眼光看待各类侵权和纠纷,为我在法律上的知识和经验提供了优质的积淀,是我大学生涯的重彩。

篇9

我叫,是市县乡村信誉社的一名职工。为了进一步完善本人的常识构造,不断提高本人的文明本质,不断拓宽本人的常识面,年月,我报考了省播送电视大学会计专业本科班学习。在近一年来的长途教育学习中,在学校教师的耐性指导下和同学们的相互协助下,使字在思想本质上、营业工作上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较猛提高,本人的营业本质获得了较快提高,也获得了一些成果。

一、坚持学习,按时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一年来,我认真摆正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还严守学校学习规律,按时收听收看长途教育一切课程,并认真记勤学习笔记,从没有呈现迟到、早退景象。一年来先后撰写学习笔记近3万字。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实时向指导教师学习、向同学们交流、向单位的同事讨教,实时处理学习中的难点。对所学的课程真正做到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

二、学致使用、用以促学,真正做到实践联络实践。目前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我是一名银行工作人员,也深深地感触到常识对干好工作的主要性。学习的目标是用,在学习新常识的还,我也不断地把学习到的新技艺、新常识,发明性地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实时降低金融风险,为我县的金融业发展做出本人应有的奉献。在年发放粮食直补工作中,我就应用本人所学的常识,并借鉴外地的研讨效果,应用并网快速核算,实时发放直补资金,仅仅4地利间就将全镇直补资金悉数发放终了,没有呈现一同错发、漏发景象,遭到了市、县指导的表彰。

三、高规范、严要求,切实增强思想作风建设。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我能摆正本人的地位,对指导交办的任务,不打扣头,不论价钱,实时完成,坚持典范;对学校教师安插的学习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一年来,在单位指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和协助下,在学校教师和同学们的关怀和合作下,使我在一个优越的情况中逐渐走向成熟,使我在营业、思想等方面进入了一个新领域、一个新境界。平常,作为会计,我对本人幽囚严厉,自觉做到坚持准则、公正正派、作风正直、拒腐防变,衔接从政,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一直做到富贵荣华不动心、穷奢极欲不迷眼、不义之财不伸手,永葆人民公仆的本性。

以上是我一年来的工作和学习状况的扼要总结,虽说本人不遗余力实行了职责,学习也获得了一些成果,然则,本身还存在一些不足。我决计在今后的饿学习和工作中,倍加努力、再接再厉,以更加昂扬的学习和工作热情、更加超卓的学习和工作成果汇报学校教师、汇报组织,不孤负学校教师对我的教育和培育,不孤负指导和同志们对我的关怀、支持和协助,不孤负养我、育我的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民。

篇10

自县委、县政府提出提升赣县“三化”水平建设决定,及县委书记在“三化”动员大会的讲话精神,结合8月份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以来,全县上下无不为之振奋、鼓舞。这次县委、振奋出台这项政策文件是审时夺势,高瞻远瞩,且在全国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国际发生金融危机,中央提出“三保”政策的时代背景下,赣县经济发展、城区建设等各项事业发展瓶颈状态下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符民意、暖人心、振奋凝聚人心的惊人之举。作为一名普通乡镇干部职工,结合我乡实际,就圩镇建设、干部思想大解放谈几点心得体会。

三溪乡近些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变化,尤其是本届党委、政府上任以来,我乡的经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村部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各项事业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年底就可实现全乡九个村除土龙村通村公路道路硬化,特别是百姓盼望已久的新星大桥也要在年底竣工通车,这是三溪百姓的福祉,是三溪今后取得更大发展走出的坚实一步,同时也为三溪圩镇规划指明了方向。纵向有派出所至新星村道路两旁规划,横向有麻橙至下浓路口的规划开发,我想这些地段的开发不时为想到圩镇发展,也是土龙村,边远山区村民移民的好去处。这些年由于上级土地政策的束缚,政府开发的滞后,许多人都跳出三溪到邻乡发展,就连有些个人开发的小土地块也很吃香,争相购买。我想政府应抓住这次全县“三化”大发展机遇,加快圩镇建设吸引住这些人。同时做好圩镇亮化、绿化、路面整治,如政府门口到小学这段路,就是水泥底子,泥巴路面,雨天积水,平时尘土飞扬,又要开学了,是不是可挤出资金整治一下。

我认为我乡二级干部政治素质,自身素质过硬,讲政治,讲团结,工作也很努力,上面的各项任务确实也能完成好。干部虽智慧、有才、有能力,但很单纯无处施展,工作努力、踏实,但却不知所为,只要表现在工作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工作记忆中,没有效率,缺乏创新,缺少主动,手脚束缚在政策的条条框框,有时觉得自己就是井底之蛙,我觉得要发掘干部潜力村级干部尤为重要,他们有能力,可以从他们办的实体,产业发展看出来,不要说让他们全脱产,半脱产总该吧。如计生工作只要他们引导好、宣传好、新婚、办zheng率,计划生育肯定能上去。

随着新星大桥竣工通车,三溪再也不边远、也不山区,因为我们的前面就是一条大河,一座大桥,一条国道。当你通过这座桥时,请无限释放你的思想吧,祝三溪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