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7: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美术教育实习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培养美术师范生扎实的教育教学本领 到少数民族学校实习,相对艰苦的实习环境能锻炼实习生艰苦创业的思想品德;促进他们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美术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地制宜,关注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努力开发利用当地美术课程资源的探究精神。同时,培养实习生用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具有不同民族信仰和民族习惯的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地探索适合于各地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方法,从而在教育实习中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
(二)加强高等美术师范院校与少数民族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在少数民族学校的美术教育实习,能检查高等美术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总结经验; 了解基层学校对美术教师的要求,更明确培养目标;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从而促进其教学改革。反之,美术教育实习也给少数民族学校带去了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带动学校美术教学及美术活动的开展。加深人们对美术教学的认识,有利于国家素质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弘扬、传承民族艺术文化 通过实习,促进美术师范院校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带动学术界研究传授民族艺术文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科学、系统地学习民族艺术文化。增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在少数民族学校进行美术教育实习的内容 实习内容通常包括有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堂教学实习、美术活动指导等内容,有计划地引导实习生进行教学实践工作。
(一)班主任工作的实习 实习生通常吃住在实习学校,这给实习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他们常与学生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很容易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但因初次走上教学岗位,面对几十名具有民族艺术文化背景和个性的学生,更需要实习生虚心学习,积极请教。 I、向有经验的班主任学习带班经验,如: 组织班级的方法;了解研究学生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开展班级活动课等等。同时要与原班主任多交流,了解班级原有计划,班级基本情况,以便展开工作。 2、实习教师要学习给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如给班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督促学生学习、指导学生生活、组织学生劳动,帮助班委、共青团开展工作等。在这一过程中,实习老师要吃苦在前,做学生的榜样。 3、深入了解学生,采用家访、联艺、交友等多种形式,增进师生间相互了解和友谊。其中联艺活动可以让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学生展现其多姿多彩的一面,也为教师积累教学资源服务。
(二)课堂教学的实习 课堂教学是美术教育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备课、试讲、上课、听课、评课等环节。它是锻炼学生综运用所学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形成其教学能力的关键。 (1)课前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前题条件。在平时的工作中,深人了解授课班级学生的情况,广泛收集、整合学校美术教育、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民族艺术等多方面的资料,形成 “研究型教师”;的意识。针对某一节课,从学生需要出发,设定与地方民族艺术文化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准备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音乐、视频资料,提供学生表述观点的各种问题,布置学生感兴趣的绘画作业等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进行试讲,进一步完善整个教学设计。 (2)课堂教学 少数民族学校学生非常朴实,学习认真,都能积极配合老师教学,尤其欢迎远道而来的实习教师上课,实习教师要利用好这一优势,以亲切热情的教态和激情投人到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讲授课程知识,针对难点,耐心启发引导,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潜心体会、领悟教学各环节所起的作用和需达到的教学效果。 (3)听课、评课 这是教学的总结与反思阶段,仔细分析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优点和不足,有助于不断完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三)美术活动课的指导 美术活动是在课堂之外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有意义的美术教学活动。少数民族学校的学生从小受到民族艺术文化的熏陶,对美术极为热爱,有的同学还掌握了刺绣、织绵、蜡染、竹编、剪纸等基本工艺,美术活动课提供给学生展示特长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此外,实习老师可以更系统地传授美术知识,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逐步深人素质培养。
本文为2002年安徽省教育厅科研立项课题
目前,三年制高中起点和五年制初中起点美术教育专业同时并存,它是在师范学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面对广大农村中小学和农业地区县级小学开展教学,培养师资。
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学历层次美术教育在全国一定范围普遍存在,且具有发展空间和意义。就此而进行研究很有必要。这里,就我们课题组近年来研究的情况和成果与各位同行交流,愿有所益。
一、初中起点美术教育专业生源特点(概要)
1.入口的生源质量较低
我们对03、04、05、06、07级548名新生进行接受美术教育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 33%的小学和23%的中学没开过美术课;43.4%的小学和39.4%的中学开课不正常;96.2%的小学和58.1%的中学没有专业或专门美术教师。只有2﹪的入校新生进校前接受过初步的美术基础训练(考前训练)。
2.对自己前途不明朗
在对入学后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状况调查中,90%以上的同学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其中学历问题,就业问题是最为焦虑的事;80﹪以上的同学没有考虑过将来要当一名教师。其中一个班30名学生,表示愿意做美术教师的8人,不愿意的9人,处在两可之中的13人。
二、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及主要课题
1.改革美术教学,确立美术课堂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
2.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实现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实践课的有机结合;
3.加强教育实践活动指导,探讨全程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三、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及主要做法概要
1.调整课程结构,“四大模块’交会融通
专科层次师范学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任务就是要为基础教育培养适应、胜任课程改革需要的美术教师,为此,我们将课程设置为“四大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调整课程结构:1、五年制课程模式采用2+3,即前两年完成高中课程的学习任务,后三年完成高师专科层次课程的学习任务。2、提高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约占总课时数的15%,同时降低理论难度,加强教学技法的训练,设想学生“出口”时,既要美术专业学历合格,又要教师资格合格。3、增设选修课,使课程更加适应学生。4、加强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时间由过去的6周提高到14周,占总课时的15%,并且明确了课程标准,建立了全程、有序、科学的教育实践活动制度。加强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加强职业生活方式的熏陶、演练,使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产生职业情感,热爱儿童,热爱教育。
2.学科专业课程,突出教育性
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要具有示范性,教会学生会学会教。
在素描、色彩等绘画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素质差异分为若干个小组,为其提供交流、研讨的机会,并促使其形成探究、互动的习惯。成绩好的同学有义务,帮助后进生;成绩差的学生有压力,主动钻研。每次写生或专业课结束前,要求学生谈个人体会,总结自己本阶段或本次活动中的收获,并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问题提出之后,引起全体同学的思考,引起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合力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之后还要求学生写绘画学习日记,谈自己学习的感受,谈自己的想法和未来目标。当学生完成绘画作业之后,我们又开展评画活动,学生互评,教师参评,鼓励推出不同观点和个性的评论。在绘画、质疑、讨论、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
专业课上,在对学生进行绘画技法、技巧的训练过程中,我们指出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作为学生学习的参照,使其学能为了教。如色彩课,我们在技法训练上更趋向服务于小学美术教学,更倾向适应儿童绘画的学习;强调儿童美术的特点,充分理解儿童审美心理。比如,不过分强调比例、结构、透视,而提倡个性的张扬,色彩的夸张。
其次,把教育实践活动直接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观摩、评价中发现教育理论知识,运用教育理论知识,进而学会教。主要做法是:1、观摩、评价成功与失败的教学案例;2、模拟教学;3、请小学特级教师上示范课,了解课改的新理念、新方法。
3.活动课程,苦练基本功
基本功分教师基本功和专业基本功两类:前者包括三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一话(普通话)、简笔画、教学挂图制作等活动;后者包括速写、素描、色彩等。各项基本功都要在第二课堂上由教师指导,自主训练,学期考核,计核学分。学生掌握了基本功,还要鼓励他们美化校园、美化教室和寝室,为学校及其他系科设计、布置墙报、黑板报、橱窗、海报等,锻炼其美化校园和生活环境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美术系列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运用美术服务教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4.教育实践活动与时俱进
我们认为,教育实践活动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观照下进行的旨在促进师范生专业成长的现实活动。就活动范围说,有校外校内之分;就活动内容说,有教育、教学之分;就活动形式说,有参观访问、教育调查、教师基本功训练、模拟教学、见习实习;既有个体独立的实践活动,也有以小组、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性实践活动。
教育实践活动全程化,分三个步骤进行,即:校内实践、阶段见习、集中实习。教育实践的整体构思、布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经过“实践一体会一再实践一再体会”这样一个不断实践和反馈的过程,使学生更加明确作为一名未来教师将过一种怎样的职业生活。校内教育实践是职业生活的积累阶段。通过入学教育,教材演习、观摩国内外优秀的美术教学资料、模拟教学、举办学生的教学技能竞赛(书画比赛),组织各种学术报告、毕业生座谈会等活动,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
教育观摩、教育见习。教育观摩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教师职业,了解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和实际,在观摩中学生可进行参观、考察、访谈等个体活动并初步验证教育理论。
具体操作:每学期进行一次“一日见习(教育观摩)”,分散到各学期中。要求学生及时总结,写出体会、反思。
教育见习是教育实习的重要过度和准备。见习时间大于4周,分阶段进行,贯穿于职前教育的全过程。学生见习的主要任务:协助教师进行课外辅导、课外艺术活动、批改作业、班级日常管理和组织工作、听见习指导老师的课等。通过教育见习,理论联系实际,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实习。课堂教学实习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以及绘制教学挂图、幻灯片、课外辅导、批改作业等等,使实习生得到全面、严格的专业训练,使其具备小学专业美术教师应有的业务知识、技能及教学能力。
关于课堂教学,我们的做法是分阶段进行,抓问题解决,稳步推进。
第一阶段的主要课程内容:1、组织实习生听示范课(示范教师主要由校内指导教师、实习学校同科教师担任)、观看优秀教学录象资料:2、模拟教学,试讲、试教,听课、评课;3、进行微格教学培训。
第二阶段进入实地上课阶段。我们的做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开展问题研究。如,针对实习教师面临的第一个障碍----心理障碍,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站住讲台,引起注意、调动学生。这个问题三周后基本解决。又如,小学生班级人数多,课堂秩序混乱,而实习教师又年轻、没经验,往往上课无法进行。我们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具体做法是:1、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帮助寻找内在原因,2、树立教师形象,外严内温,3、精练课堂导入方式,精彩课堂内容,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阶段:教法研究阶段。主要课程是:研究多种教法和学法;研究教学挂图制作和教具的使用;研究教师语言表达技巧;研究板画和板书设计。同时有计划地集中听课、评课,开展案例研究。
第四阶段:集中总结,个体反思。集体诊断教学疾病,个体反思教学行为、教学实践中的体察、体会、体验,将经验升华为个体化的理论知识。
现代美术教师的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观,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开放的审美情怀,多元美术知识结构,明澈的美术发展视野等。如此,给21世纪的美术教育者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除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学基础知识;除了具备完成美术教学的综合能力外,还应具备合理、全面的美术学科素质结构。
现代美术教育课程理念是多元的和具有通过性的,这里有两个核心的概念:一是“通道”,二是“经验”。所谓“通道”是指它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贡献体现在它具有一种非达标性的目的设定,“过程及目的”。所谓“经验”是指它通过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学生人生体验的丰富。美国教育家艾斯纳所倡导的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学科基础教育)。他尊重美术教育的学科独立性,强调美术教育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些理念对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和影响。美术批评、美术史、美学以及美术实践,在专业化的美术教师素养中都具有核心的价值。而具体到现代美术教师所应该具有的能力结构包括:⑴人文素养。⑵教育理论及实践能力。⑶美术文化拓展及研究能力。除此之外,现代美术教师还应不同程度的具备丰富的姊妹艺术知识、前瞻的文化发展观。
现代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与设计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
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等。
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
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 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
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
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
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
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
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
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当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合乎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专业性特色不明显,响应时代美术教育创新课题号召的活力不足,高等美术教育理论体系不够完善,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也亟须制定恰当的整体规划与指导方案。
2001年教育部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出台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学内容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部分,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形成开放又综合的美术课程架构。2005年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2009年8月正式下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10年8月28日―3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培训在绍兴文理学院举行,笔者参加了这次课程培训。
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培训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人文综合素养、美术专业的基本技能、美术专业解读与创造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等基本素质与技能。总结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对本专业教学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综合性学习是美术课程的特征,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与社会生活的密切结合已成为美术教育改革的重心,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点。
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普遍注重造型基础、技艺传承,写实绘画的训练,能够强化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协调眼、脑、手的配合性,但因文化素养的薄弱,学生创作常因缺乏新颖充实的文化内涵而显得苍白无力。协调好技艺与学生个性创意能力的关系,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1.注意专业结构的多样化、内容的丰富化与时代性
用发展的眼光制定教学规划,走出纯美术的局限。不仅要学习国、油、版、雕,还要学习工艺、设计等课程,关注电脑数字媒体等新的艺术形式,并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如美术史、美术概论、美术鉴赏与批评、民间美术等。
2.注重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美术教育与文化、社会的联系
将美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增大选修课比例,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要求学生必须选修一定学分的人文课程,如文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临沂大学美术学院设置的文化艺术名著导读课程,是对美育工作的实践性尝试。条件合适的教学单位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听讲座、看展览。
突破课堂教学局限,开展第二课堂。走出校门,充分利用社会本土人文资源,包括民间美术与工艺、古建筑、本土特色文化等,以及博物馆、美术馆丰富的艺术资源。这既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也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同时还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3.注重美术教学理论的学习,并把教育实习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掌握美术基础教学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课堂教学程序的组织、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等。
二、积极探讨教学形式方法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1.采用导师制辅导学生
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制定导师制度,明确导师责任,规定工作任务。把学生分配给每位教师,实行导师制辅导,新学期一开始,导师就与新生见面,分析本专业的特点、学习任务和目标,使学生很快了解情况并进入学习状态,然后定期交流学习进展情况,实行必要的指导,一直到学生毕业。
2.把创作贯穿于基础教学的始终
虽说是专业的基础教学,但艺术思维的训练是贯穿始终的,不能割裂开来。在日常训练中要注意学生艺术感受力的培养和引导,锻炼创造性思维,避免最后学生“硬憋”的局面。如在基础课中,可以让学生依据已经完成的画面进行再创作,改变色调或者提炼形式趋向意象,产生另一幅崭新的画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真正调动起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画面自然会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3.把教育实习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正如创作不能到最后“硬憋”,教学能力也不可能最后一蹴而就。作为未来的教育者,学会课程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课程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实施方案、教学评价等,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整个学习期间。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记录教师的教授内容、自己的学习感想,也包括勾勒的草图(速写)和正式作业,还可以记下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解决问题的探索等,总之可以是一个包罗任何和本课程相关的能够引起思想灵动的文字和图像的集合。课程最后要求学生以课堂笔记为基础,做一个对本课的总结性小册子作为平时作业考评内容,主要是体现学习的过程与收获,总结自己的不足和下一步要调整的方向。
在此基础上,可以总结编写本课程学习内容的课程设计,或者是与该课程相关联的延展内容,要求辅以PPT等电子课件进行教学模拟,每个学生有5―10分钟的讲解,锻炼其语言表达、组织教学等综合教学能力。如果学生多,还可以分为几个小组,每组完成相关课题的不同内容,以锻炼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每组选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这样相互分享成绩的同时,使作品更丰富、更完美,体现出集体的力量。
4.安排课外命题研究
课堂每阶段学习的内容都可以按专业划分为独立的课题,以此为切入口,安排学生相关的课外命题研究,是对课堂内容的充实和延展,同时可以锻炼学生查阅组织资料、文字整理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思考的习惯。完成论文或报告后与教师交流,优秀者可以向专业期刊投稿,这对学生更是一个不小的激励。
三、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要求与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随着美术教育学科的发展,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艺术院校都加强了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评价标准,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教师教育新标准,2000年开始实施重视教职课程的新教师培养课程;2000年俄罗斯颁布《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国家标准》;2003年我国香港颁布《教师专业能力理念架构》;上世纪50年代的欧美一些国家把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培养纳入教育学范畴,美国现在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都必须有文科博士学位,所以美国大学的美术教育专业是纯研究性的学科,他们的学生也会安排作画、泥塑等课程,但完全是实践体验,明白操作方法以便日后教学使用。
我国《教育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对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和教育素养提高了要求。教师专业化的这个双重要求,不仅要求美术教师具备美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借助专业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审美、判断、创新、组织能力,而不只是简单的造型能力。
合理的、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给专业教师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减除那些繁杂的、与教学实际内容无关的任务,把教师解放出来;完善教学成果鉴定标准和奖评机制,督促教师自我进取,把教学效果提高到与科研成果并重的地位,激励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教学评价可分为两点,一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第一点在前面已分析,关键在于要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第二点要重视对每位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做出积极的评价,以全面发展的理念为基础,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从学习态度、专业技术、审美意识、创造能力等角度,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方式,展开对学生作品质量、语言表达、文字表述、综合技术运用、组织协调等能力的考察评价,明确学生的不足和努力方向的调整。
考核标准可以分几块:平时上课占50%,包括学习态度10%、课程设计能力20%、语言表述能力20%;绘画表现能力50%。
学习态度是指课堂表现,包括课堂纪律和积极参与的状态;课程设计能力指领会课堂知识内涵与外延,并转化为教学组织课堂的能力,还可以包括使用计算机,比如PowerPoint演示稿的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一个基本素质,能否使用普通话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课程内容,直至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绘画表现能力是专业技术的要求,考查学生能否掌握基本的专业技术与技巧,进一步实践自己的绘画语言。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美术教育的先进经验,我国美术教育应该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强化人文内涵,以对学生创造性与个性的培养为重心,切实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关注艺术思潮与社会生活,综合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等广泛性人文学科,培养具备综合艺术素养、全面发展的智慧型教师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淑霞.绘画基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材)[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8
[2]杜大凯,杭间.清华美术――艺术教育的当代境遇[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卷3).
[3]郭祯祥.21世纪教育的展望:论生态观艺术教育与整体性教育建构.清华美术[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卷3):093.
[4]王大根.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M].清华美术(卷3).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9
[5]席卫权.2005年高等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建构国际研讨会侧记[M].清华美术(卷3).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卷3):145.
[6]李向伟.我国高校美术与设计学科亟须构建自主性评估体系[J].新美术,2007(1):8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010-1.5
美术课程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一门意义重大的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化,绝大多数高中都设置了相应的美术特长班,这不但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举措,也是对新型高中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美术特长班的美术特色教育,不但要实现以美育促进智育,还要实现以美育促进德育等教学目标;不但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还要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发掘和美术素养的培养。在高中美术特长班的实际教学中,宗旨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发现、感受以及欣赏的能力。这就要求以新课程改革后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根据不同教育形势下的实际需要,实行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进行切实的评估,真正使高中美术特长班的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相关规定,高等艺术院校在入学考试中会更加注重学生基础能力,专业观念有所淡化。要求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并重,并综合考虑美术专业的特殊性,保持与美术艺术院校招生要求的一致性。
一、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培养方案
高中美术特长班的课堂教学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设计。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为,要密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当前形势的具体需求,对教学设计进行灵活的变通;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实际情况,采取个体教学分类教学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艺术潜能。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学生的表达过程中,即学生在受到艺术感染和熏陶的情形下,对美术文化有所感悟,形成自己对美术文化独有的理解和感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出的教学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观察能力。也就是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欣赏或者观察之后,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老师不要将自己的感想强加于学生。
2.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逻辑性分析,并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之上,表达出自己内心的主观看法。
3.心理调节能力。对于高中生而言,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自我的心理调整能力十分重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使其能够及时将自己内心的情绪加以宣泄,有效地缓解内心压力,增加自信心。
4.自我评价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态度、方法,以及所取得的成绩等进行较为客观的判断和评价,从而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和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设置
要综合考虑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确保所设置的课程任务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单独辅导。教师要保持教学手段的活泼性和多样性,以激发学生对美术专业的兴趣。美术教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美术为社会所能提供的服务范围非常广泛。高中阶段应认清高中美术教育实用性特色,注重实际运用,搭建实践平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努力开辟实习途径,以期培养高中美术特长生的创作能力。
三、学习环境的创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探究型教学模式成为当前的主流教学模式,在高中美术特长班的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激发其积极探究的学习环境。将学生视为教学过程的中心和主体,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为积极主动的获取,通过主动学习,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提高,从而满足知识社会以及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在社会大舞台上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
如在一幅作品里面讲述的是社会上的道德伦理观念、时代精神观等的思想内容,可以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途径,来为学生德育教育起到辅的作用。那么,我们应从哪个角度去看待欣赏教学的特色及作用?笔者认为,理解教学本身的意义是一种美术教育的手段,所要做到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与情趣,而且要通过不同的艺术形态表达美术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得到感悟与审美体验,这恰好也是欣赏教学的特色所在。在欣赏中不断挖掘欣赏教学审美功能,全面发挥其教育作用,把资源最大化。
四、教学计划的制定
对于高中美术特长班的专业教师而言,应对近年来的高考美术科目、相关专业院校招生计划和具体要求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主观意愿以及个性差异,对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以及生活中所展现出的参与性、思维方式以及情绪状态加以观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发展空间,使学生在一个轻松并且充满艺术气息的学习氛围中实现自我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现代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对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在个性方面获得和谐的发展,而且应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美术教育可以建构人的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高中美术特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既要体现整体性、基础性,又要体现适应性、现实性、超前性,还要以“美”育“德”,以“美”育“智”,以“特色”促“全面”,教师不但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和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薛晓晖.高中美术特长生自我发展现状研究[M].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11).
通过三个月的美术教育实习,我发现了学校美术教育的一些弊端。美术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基础教育学科建设品位决定着学生一生的文化追求和专业理想。
美术之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受到重视,就是因为他们认识到美术在培养人方面的重要性。而我们国家的教育形式,虽然在教育大纲中将美术放在重要的位置,但却体现不出美术在整个教育中的教育作用,从学校、学生个人的角度都没有体现。原因其实很简单,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者都清楚,不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也普遍都知道,学校重成绩(学生考试的分数),其它的都是从属。美术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隐性的教育并不能立即体现教育的成果而被放在最其次,这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无奈和悲哀,天长日久,就觉得美术教育者是闲人,是有许多空余时间的人,于是就干起了许多与美术教学无关的杂事,这也许就是我们目前的美术教育现状吧。
我记得在《钱江晚报》上有这样一则新闻――《小学生看画展问讲解员:吴冠中画中心思想是什么》,大意是吴冠中画展在杭州举办,每天都吸引了大批的美术爱好者前往参观,其中也不乏家长带着孩子组成的“亲子”队伍。然而,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生在看完吴冠中画展后,问讲解员:“老师,吴冠中的画中心思想是什么?”她一脸认真地抛给讲解员老师这么一个犀利的问题,然后拿着笔记本和笔准备记录讲解员要讲的每一句话。这个问题让讲解员彻底傻眼了。家长们培养孩子艺术细胞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不过孩子们在现场的反应却让美术专家们颇感尴尬,在面对五花八门童言无忌式提问的时候,讲解员更是经常被“雷翻”。站在吴冠中画的女性画前,害羞的小女孩自动绕道了,嘴快的小男孩脱口而出:“怎么画这种东西,好难看,好恶心!”后面的家长如临大敌,赶紧把孩子拉走,并指着旁边的画转移注意力:“快来看这个草原啊!”但讲解员还来不及开口,家长和孩子的行动已经宣告,画至少不适合给孩子看。吴冠中有一个著名的教学理念,叫做“眼睛教眼睛”。他最提倡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技法,而是审美的眼睛。他曾经在媒体面前痛斥中国的美术教育,教出了大群“美盲”。然而,当家长争先恐后让孩子上各种艺术培训班的时候,他们仍然无法避免花钱买“美盲”的陷阱。面对三年级女孩的问题,“中心思想是什么”,讲解员在哑口无言后,思考良久,给出了一个答案:“吴冠中画的是美。”于是,小学生们把“美”记在了笔记本上。这则新闻让笔者沉思良久,孩子的问题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而要从我们的教育制度层面上去看待,教育制度的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
从小学语文课程开始,教师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甚至于每段文字都要总结出思想,将文章内容上升至统一的思想道德的高度,禁锢了学生自身的感悟和联想。由此,引发学生在参观吴冠中画展时,向讲解员询问画的中心思想。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应试教育引发的现象,类似的情况在欣赏画展、观赏舞台表演、聆听音乐等艺术活动中时常发生,这都反映出我们实际教育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缺失。
目前,很多学校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条件。这使得学生重视文化课,囫囵吞枣般消化书面知识,而忽视了自身艺术素质的培养。学校虽然开设有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但大多是作为副课的形式存在,大多是每周安排一次艺术课,而在这仅有的一节课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书本知识,教会学生唱一首歌或画一种动、植物。这种做法使得学生缺少艺术的熏陶,缺乏对艺术的喜爱,更重要的是缺失了提升素质的重要手段。我们传统认为的好学生一定要文化课成绩优异,却忽视了对素质教育的考察。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吴冠中画展中出现的那一幕。我们应教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美,然后用艺术的手段去表现美,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学生美或不美、好或不好。教师给的答案固然重要,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培养学生自己去判断,去寻找答案。
在高中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学的实践性探究成为了课题研究的关键。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是高中美术教学工作者执教素质和水平的体现。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实践”和“探究”成为了高中专业美术教育中的重要词汇。美术教学中教师能力的培养是将艺术教育融入实践的过程,学生对传统知识的掌握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学方法上。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高中专业美术教学研究的发展现状
高中专业美术教育和普通美术教学稍有不同,这是由于“专业”这两字的性质所决定。高中专业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向,以适应就业发展为主要前提。学生利用学校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积累能更快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综合当前就业形势,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应试绘画的实用能力是高中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结合美术教育现状,高中专业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要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软件学习、数据积累、材料分析对学生进行全面武装。让学生在感受到绘画魅力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审美观,掌握必要的美术实践能力,从而应对统考、加试等系列问题。教师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成为了美术教育发展巨大的推动力。高中专业美术教育中教师能力的培养要综合各项要求,逐步进行更新和完善。
二、高中美术专业教师能力强化面临的几项问题
面对现阶段学生“纸上谈兵”的学习现状,教师应加大措施力度,引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积累的相关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力强化所面临的几项问题如下:
(一)教学计划要更加合理
在高中美术的学习中,其专业性和综合性不言而喻。想要学好艺术设计,必须要成为一个“杂家”。对各类知识有一定的覆盖面。教师首先要制定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计划,全面客观地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教学计划的内容上,要尽可能的丰富完善,不能仅仅停留在应试所需的素描、色彩、速写三大项中,这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十分不利。在分层分科进行归纳和总结后,教师应当对研究内容、课题研究、精彩案例分析、实践报告等等进行布置。
由于应试教育的思想逐渐深入,影响了高中美术专业教学的诸多方面。高中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是理论教育的附属品,应专业对待。对于学生在美术专业教学中普遍变现出的劣势,教师要采用扬长避短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临摹、写生等绘画实践的过程中养成扎实的专业能力、沟通交流技巧和良好的学习心态。例如,在教学计划中融入短期实习的契机、展示全程优秀的绘画案例、增加个性创意和自由发展的培训课程,向学生展示绘画艺术在社会中所扮演的真实角色。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实施改革
现今,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尚存一定误区。实践活动的分配稍显仓促,高中美术教师仍然以传统讲解为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极大分割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对于高中专业美术教育的学生来说,美术专业是他们知识的来源更是将来赖以生存的技艺。教师要充分拓宽学生学习的范围,扩大学生的知识覆盖面,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实践,使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得以开拓,并将理论和实践融合成有机的一体。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能力逐步提高,相关新型教育方法要努力创建和试用。
三、高中美术专业教师能力改革的具体措施
高中美术专业教师能力的培养方式是多方面的,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育创新,各部分实践性教学都有着严谨而精确的含义。高中美术专业教师要自始至终发挥改革、实践的探究作用,它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采取的有效教学策略,应当充分抓住以下两点,进行高中美术专业教师能力的培养:
(一)在专业绘画作业中融入实践创新
教师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不能只从造型、构图、色调等技艺上引导学生思维,而要从学生熟悉的方面切入,借助这些极具社会性质的事物,让学生感到艺术设计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感觉到美术的真正魅力,减少学生对绘画的枯燥感和复制性,保证学生拥有艺术绘画的设计灵感和创作思维。
例如,在透视的课程讲解中,教师可以布置任务《改造生活中的几何体》。要求学生画出改造后球体、圆锥体、长方体、圆柱体等几何形体的三种视图。这一任务布置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同学们自发的去亲身测量几何形体的尺寸,寻找更具创意的设计改良,并不断尝试自己设计新颖、独特的几何形体。教师专门抽出一节课进行优秀作品的讲解,这堂课得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学生们对“自主”“实践”都有着良好的意愿,并愿意尝试改变熟悉的环境,通过这项实践,不但强化了学生专业知识,也对设计拥有了更多的个性表达,由此可见,在在专业绘画作业中融入实践创新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美术专业教学活动中展开个性教学
美术专业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要时刻对课程设计进行创新。教师应时刻注重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良好感受。高中学生对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美术专业课程又是一门融合多种创意手法的综合学科。教师可以采取开展趣味设计大赛、个性作品展示、优秀设计作品讲评等活动,激发学生深入对艺术设计学习的兴趣。例如,开展活动《我身边的朋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创作的服装设计、道具设计。开展竞赛《变废为宝》将生态教学和绿色教学充分融入艺术设计的实践性教学中。
综上所述,高中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师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环境影响。在开展美术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绘画的实用功能而非应试能力。专业的美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容应对考试,不能捡了西瓜、丢了芝麻,忽视了美术绘画本身的严谨态度。高中专业美术教师的各项能力需要加强,从而突出对学生实践经验积累和学习技能的培养,把强化学生绘画实践能力作为高中美术教学的最终人才导向。
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教育中,初中高中大学教育是占教育中的主流,无论是教育部门、教师、学生、家长无疑对主流教育都投入的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和这些主流教育并存职业学校教育,现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科教兴国是我们的国策,富民强国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无论是制造业、商业还是服务业都离不开各自行业特有的技能,只有具备了高精的专业技能才能制造出高精的产品,才会有优质的服务。所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并且以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目前教育部提出职业学校也必须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作为艺术教育中占重要比例的美术教育在职业学校教育中也显得十分重要。在职业学校教育中,由于各类职业学校的性质,所针对的培养对象以及培养目的与普通中等学校不同,因此,职业学校中的美术教学与普通中等学校也有所区别。职业学校中的美术教育必须与职业学校实际情况、与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相互结合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学生树立良好正确的审美观。
那么,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领导、教师、学生重视美术教育
1.领导重视
美术课程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课程,其作用是独特的。那么将美术课程作为职业学校各专业的公共课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目前职业学校除了美术专业外很少开美术课。上到教育部领导,下到学校领导,都应该重视职业教育中美术教育。近几年,全国上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也出现了一些怪现象,很多职业学校(除艺术职业学校外)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校园,建设主流学科,但大多数的职业学校缺少艺术教学设备,特别是县级的职业学校,没有美术教师,连一件美术设备都没有,更不用说画室、多媒体教室了。领导方面,首先要思想上重视美术教育,不要认为美术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课程,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尤其是对职业学校学生开展美育教育势在必行。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来开设专业的美术课程,完善美术教学设备,制定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美术教材,配备专业美术教师进行授课,提供给美术教师更大的平台进行教学发挥。
2.教师重视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到普通中学教课和到职业类学校教课,是完全不同的。面对的环境不同、面对的授课方式不同、面对的学生就更加不同了,很多美术教师来到职业学校,认为职业学校更重视主流课程的教学,自身就不很重视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认真备课、上课,随便胡弄一下学生。职业学校美术教师更应该深入地研究一下学生自身的特点,毕竟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本身的素质不同,要制定更加符合学生特点的授课计划,运用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师应当要有很强的事业心、较广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坚实的技能技巧,同时,应懂得教育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还要经常地进行学习进修,以更新教育理念,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提高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学质量。
3.学生重视
长期以来,一些中小学只抓学生的文化成绩,没有开展过美术学科教育,有些学校却把这科课程当成了学生的自习或是玩的课程,这样导致现在很多高中生甚至有些大学生对中外传统文化艺术严重不知。很多职业学校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文化课都不重视,更何况是美术课程。这些学生的美术基础可以说是相当得弱,很多最基本的东西都完全不清楚或不了解。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处在14~18岁左右,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即青春期),属于心理未成熟时期。可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参与欲强,好胜心强,有冒险精神。由于职业中学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学生素质相对较差,所以如何引导消化学生的过剩精力是职业学校的一大难题。广泛开展学校美术教育,建立学生兴趣小组,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一。学生可以参与其中,也可以对美术方面的知识有更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会逐渐重视美术课程。
二、美术课程的改革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倡导课程改革,中等职业学校的改革也进行得如火如荼,美术课程要如何进行改革呢?
1.美术课程培养目标
在职业学校中,不同类别的专业都可开设美术课或是美术欣赏课,课时的多少则可以根据专业而确定,这不是为了要培养专业美术家、书法家,而是为了让职校中的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美的熏陶,能具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从而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艺术的教化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在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天地中增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和未来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美术基础,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体验成功。如果某些职业学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开设了美术设计专业(如动画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那么就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以操作技能、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使毕业生上岗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可迅速成为设计、施工的一线技术人员。
2.美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美术教学从来都不应该和普通教学手法和模式一样,那种“满堂灌”“一言堂”的旧观念,本身就不适合美术教学。普通的职业学校美术教学内容可以根据根据本校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就能领悟到美术的独特价值。美术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采用造型、音乐、录像、影视、范画、网络、讨论、表现、参观等方式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课中,变学生为“教师”,教师为台下的“学生”,以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现在是以学生自己备课,上课为主,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于教师的努力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学习投入,兴趣浓厚,美术课成了学生非常期待、非常喜爱的课。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身的美术专长,增进职校大多数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同时,使一些对美术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开创更大的空间。比如,可以开设一些美术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设成几个不同科目,使学生在兴趣小组的学习中,由兴趣体会到乐趣,由乐趣转化成志趣,这也正是兴趣小组活动所起的作用。对于开设美术设计的专业的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应从学生入学时就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要求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
3.美术教材的编写和运用
教师、教材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教材始终是师生联系的桥梁,是教学活动的媒介。课程改革中教材的选用和使用也尤为重要。目前很多学校的课程改革中都指定校本教材,即本校教师根据所教的专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自身特点来制定一本行之有效的教材来使用,教材运用要灵活,教材的分析目的要明确。不应只是对教材本身的分析,而是要对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分析;即如何使学生获得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及能力,通过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来分析教材。教材内容不局限于接受高层次的艺术熏陶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传授绘画的知识,职校的学习是技能的学习,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学到技能为重点。美术设计专业可以选用最为实用、案例典型的教材来进行使用,从案例中学习基础知识,也对基础知识的知识点的连贯性进行很好的总结和应用。
4.美术课程评价方式
职业学校美术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确定其要达到的最近区域目标。在美术教学中同一项练习,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制定几个评价标准。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A、B、C几个等级小组,在不同等级内提出不同要求。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或对某些长处有所发展的学生都给予鼓励。如:作品有创新,色彩效果好,造型准确,制作精巧等等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在美术教学评价中,除了采用教师评价之外,还可以采用学生群体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学生们进行互评除了受评者得益之外,评价他人美术作品的学生也可以从中吸收别人的长处,还能培养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行之有效的美术课程改革,能大大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使美术教学进行很好的贯彻。
三、师生积极参加美术设计方面技能大赛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两条平行轨道的制度设计,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制度创新,一个高中学校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高考成绩,而一个职业学校的好坏,技能大赛的成绩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技能大赛是示范园,小小的赛场折射出育人理念的先进、指导教师的硬功、培养模式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技能大赛是交流平台,各地各校高手云集,展示、切磋、交流,与机器、与标准、与评委、与教师、与选手之间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场”,将原有的经验和新的交流收获融为一体,人更聪,技更高,示范性更强。尤其是开始动画设计和广告设计的职业学校来说,目前技能大赛由其比赛项目,学校就应该组织学生和老师积极参与,取得成绩是其次,相互交流学习更多的美术方面的知识,拓展视野,了解当前美术形式的发展,提高教师美术专业知识,增加学生兴趣和自信心才是关键。
四、美术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
在职业学校中,大部分学校都开始了如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机械制造等学科。这些学科和美术也有大大小小的联系。如是艺术类职业学校那么各个学科中和美术的关系就不言而喻了。
美术学科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学科。美术所包括的范围有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门类,它们都要应用数学知识、几何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生物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譬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他既是画家,又是数学家、物理学家。他在研究光学、色彩学上有突出的贡献。他曾有20余件发明,如降落伞、直升飞机、涡轮发动机、类似汽车上装的变速传动装置、幻灯机、透镜、机动锯、火炮、船体、船壳、旋转舞台等。他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力有机地结合,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米开朗基罗是画家、雕塑家,也是伟大的数学家、建筑家。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电子、机械、汽车等基础课程的时候,势必也用到美术的一些知识,比如机械制图中用到了透视,在广告设计、动画设计专业用到了书法中的仿宋体字,不但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还要运用高科技的计算机技术,才能更好地完成美术教育在不同学科中的重要性和融合性。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幼儿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因此,也促使学前教育专业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专业。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如何为幼儿园培养出具有较高美术素质的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与幼儿园接轨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中职学前教育美术专业课程及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陈旧
目前许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用书还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幼儿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原来的简笔画水平,对于蜡笔画、水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等多种绘画形式都有涉及。作画的内容也不仅仅是画一只小鸟、一间小房子这种固定的场景,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天真无邪的想法与感情,比以前的固定作画复杂得多,美术的用具也不仅仅局限于画笔和纸张,而是多种化的现代工具与材料,诸如鼠标与电脑都成为作画的工具与材料。
2、缺乏合适的专业教师
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学校中,从事学前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是从艺术院校毕业,虽然他们美术理论知识和美术技能都有很好,但对幼儿园体系还很陌生,对幼儿园美术特点、对幼儿审美心理知识比较匮乏。这就逐渐成为了中职学校学前专业美术教学的一个弊端,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幼儿审美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接触幼儿园、不接触幼儿、不接触幼儿美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的畸形发展。
3、缺乏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美术课中学什么、怎么学、达到程度评价等方面,在技能教学中没有较为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各年级学生在某一阶段达到怎么样的目标,没有较为详细的评价方案,只是按教师的偏重喜爱课程进行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单一、被动的问题。
4、专业课课时安排少教学设备缺
课程教学计划中重理论轻技能培养,不少学校每周只安排2个课时的美术技能课,没有专门的欣赏室、绘画室和手工室,加上有的学校实行二加一学制(在校学习两年,在校外顶岗实习一年),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加不足不能适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在幼儿园等幼托机构从事教育的教师”的培养目标。
5、教学方法方式还较单一
目前许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老师还在沿用传统的教课方式,仅仅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而忽略了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不能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也忽视了美术教学活动方面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单一
6、学生实践的机会与时间较少
开展实践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从我校安排的教学计划来看,一、二年级每个学年各安排一天的幼儿园见习活动显然偏少了,缺乏实践学习,就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完成作业和进行技法训练。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美术专业合理设置课程的必要性
1、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课程设置要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课程内容上要符合新课程标准,设置好专业基础课与实践应用课的课时分配。除对基本的素描、色彩基础技能的训练外,同时更应突出其专业特色,增大开设简笔画,儿童画,卡通漫画,以及教具、玩具制作、美术鉴赏等内容的比例。在手工课中也可增大折纸、陶艺、布艺、服饰设计等动手能力强的课程比例,开启学生智能,真正体现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对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是一个重要方面,对节庆日的环境布置,教学挂图绘制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重要内容。课程内容应当将专业基础训练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加强美术学科和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把枯燥的教学理论融入当代学生关注的社会实践内容,使教学内容真正为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2、课程设置的基本内容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设置可分为五大模块:基础造型能力课,美术应用提高、手工制作课、专业选修课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指导课。这些模块是逐步深入的,有先后顺序,譬如在上手工课之前应该开设造型能力培养的结构素描绘画基础教学,因为手工课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造型能力。美术基础主要包括鉴赏和绘画课。专业应用模块主要包括具有适应儿童审美特点的各种欣赏、绘画和手工教学,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指导课主要包括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幼儿园美术欣赏、绘画、手工活动的方式方法等基本理论。具体些说就要包括有欣赏方面:日常生活中美的欣赏、周围环境中美的欣赏、绘画和手工活动中美的欣赏、美术作品欣赏;绘画方面包括:线条、造型、色彩、构图;手工方面包括泥工、粘贴、折纸、剪纸、制作、综合活动等。特别是纸艺、布艺、教具制作和环境创设方面要占一定的比例。此外还要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设电脑绘画与设计、油画技法、中国画、版画、民间乡土工艺美术等选修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使部分学生在毕业前有所特长,将来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岗位上能胜任幼儿园特长班级的美术活动工作。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将音乐、舞蹈、科学、健康等课程内容渗透到美术教学中,重视艺术教育内容设计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三、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真正与幼儿园接轨的策略
1、帮助学生做好目标定位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顺利就业,胜任岗位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幼儿园的教学或管理工作,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培养的是幼儿园的美术教师。学前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美术本身,而是通过美术达到对人的塑造扣培养,让学前儿童通过美术课堂上的体验,通过视觉艺术上的感受和认识获得审美的熏陶,所以首先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思想和方法上的灌输,要初步适应儿童美术教学常规,养成正确的作画姿势与工具使用习惯,学习整体作画方法,懂得儿童眼、脑、手全面训练的重要性,作为学前教师除具备艺术素质外,还应具备有儿童化语言能力、逻辑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在课堂上可以穿插运用。以使学生毕业后能从容走上工作岗位。
2、慎重选用和使用美术课程教师
现在很多学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大多使用本校美术专业的教师来担任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工作,这些教师中有的人往往从美术的角度来教育学生,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比如教学内容偏离学前教育专业、内容偏难等。所以对于技能课的教师最好是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在美术课上有专长的毕业生来担任,如果不是,最好也要有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背景,这样教师在美术课的教学上会更容易从学前教育专业本身出发,教学更有针对性,如果是美术类专业教师一定要对他们进行幼儿心理、幼儿教育知识的培训,要使他们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美术素养方面与美术专业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使其更加明确教学方向。加深对学前美术教育特点的认识,能根据就业形势、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贴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
3、选择综合与多样的课程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园师资的重要阵地,不仅要体现师范特点和教育特点,还要兼顾幼儿特点。因此在教材内容安排上要有一定比例的内容能够适应现在幼儿园发展的需要,贴近幼儿园的实际,以适应教材对象的需要,从学术角度保证教材建设的合理性——师、教、幼同步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内容有:欣赏、绘画、手工、美术活动指导等,各领域之间存在着许多对应点,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为整体,美术课程是综合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利用教材,根据幼儿园教学实际需要和幼儿园实现“对接”。
4、科学合理地安排课时
充足的时间是收到学习效果的保证条件之一,目前不少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学校,美术科安排的教学课时都偏少,有的少到每周每班只有两个课时,这就很难让学生得到学习质量的保证,何况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涉及到的活动内容包括欣赏、绘画和手工三大领域。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培养学生美术素质与综合素质,以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课程,本课程一般采用讲授、练习、演示、创作、辅导和欣赏等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术基础教育,其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的教学实施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为适应幼儿园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美术课时的实际安排应按比例划分,在学前教育专业课中学生所学习的主要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指导[等,其中绘画是基本内容,是重中之重,在课时的安排上就有所侧重适当增加课时。另外还需要安排一定量的时间组织学生学习玩具、教具制作以及环境创等内容。对课时少的问题,除加大美术课课时外,也可以采取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结合的方式。
5、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的中,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只注重学生绘画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对于美的欣赏、美的创作以及美的传播等多方面的美感教育以及创新教育。更要突出专业的优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能保持课堂教学的有秩序性。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有纪律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学生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学生进行小组性的合作,学生们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这样势必造成纪律混乱。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讲故事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但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调动及对要点的收放自如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幼儿园等作为学习学前教育美术的大课堂,在社会中学美术,感悟本专业的重要性。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参观泥塑馆,去欣赏民间泥塑、糖人艺术。用制作的剪纸、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绘画课,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发言,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此外,也可以借助信息网络开拓新的教育资源。
6、采用园、校间合作方法,加强实践活动。
要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与幼儿园接轨,可以采取走“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思路。把有专业教学经验的幼儿园艺术教师请到学校讲课或辅导,或聘请幼儿园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教师作为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学校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给未来的幼师们上示范课,这种做法针对性强,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化水平的好方法。另外,实践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不可忽略的环节。传统的教学中对于实践方面很是欠缺,实践类的教材也是少之又少。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与学校附近的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去见习、实习,让学生尝试以“教师”的身份进行美术教学,总结教学经验,再回到课堂就能有针对地解决问题,及时补充内容,调整学法。通过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学前儿童对于美术教学的需要,初步了解幼儿园美术教学的特点,掌握幼儿美术教学的一些方法和技能技巧。
四、结束语
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美术课程设置是为幼儿园培养具有较高美术素质的教师。因此中职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中要以幼儿园为载体,以幼儿为导向,不断丰富内容、改变方法、更新观念,争取为幼儿园输送大量优秀的幼儿教师。
2学科整合,知识连贯
高等教育的服装专业是科学技术和艺术设计相结合的交叉学科,衍生出艺术学设计类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和工学纺织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两个学科。两个学科虽有不同的侧重,但相互交融都涉及到美学、文化学、心理学、材料学、工程学、市场学、色彩学等要素。可以说,服装设计就是“根据设计对象的要求进行构思,并绘制出效果图、平面图,再根据图纸进行制作,达到完成设计的全过程”。笔者认为,应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加大关于服装的审美和品味教育,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避免高考后填报志愿时的盲目,进入大学后也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还可以树立青年正确的价值观。具体如下:首先,大多数的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两个专业大一新生在入学时几乎对服装一无所知,这就使得大学的服装专业必须从基础的服装艺术教育开始,进而再进行服装技术(技能)教育。基础的服装艺术教育势必会挤压一部分技术(技能)教育的课时。由于到大学阶段(18岁后)已经过了培养审美的最佳时期了,这时再进行服装艺术教育可谓事倍功半。笔者认为,可以提早至高中实际进行初步的服装审美和拼配的熏陶,使学生进大学后有一定的基础,那么大学的服装教育从形式美的法则开始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后,可快速地进入服装技术(技能)教育。将服装的基础知识下沉至高中完成,则大学教育可从一个较高的起点继续进行,节约了基础教育的时间,增加了技术(技能)教育的课时,从而更加从容地提高了职业教育品质。其次,现在我国青年的整体品味和审美不是很高。青年人中“颓废”“邋遢”“不修边幅”“个性(非主流)”的现象常常见于报端。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其青春期时段,我们的审美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并没有被重视。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属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着力学生的审美培养,可以事半功倍地帮助学生树立高品位的审美。无论学生在大学选择何种专业以及毕业后选择什么工作,高品味的审美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气质和形象,也容易在社会中形成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3注重实践,从做中学
现今无论高中教育还是大学教育都提倡实践教学,高中美术课或大学服装专业亦不能例外。
3.1高中时期:服装设计的艺术与技术之结合
以同一个主题、高中阶段的学生作品来做分析,总结归纳出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然后策划一组可行的活动方案,最后争取以动态服装秀来展示成果,形成专题化的教学模式:1)灵感源的寻找,帮助学生发现细微之处的美妙,城市排水管道中的闪烁物质都可以让设计师产生设计的灵感;2)款式设计,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服装款式类型,拓展轮廓的造型线;3)笔者设计,体验设计师的感觉,统筹兼顾,提高鉴赏和动手操作能力;4)市场反馈,让学生们形成一个选购团体,得票最多的就是最具有市场性的服饰,其初步设想,可以调整和改变。项目组结合专业特点,将高中新课程美术课与通用技术服装及其设计模块教学相结合的研究,不仅尝试了学科整合的研究,同时将各学科之间的优势突出并形成互补。曾做过“寻找设计灵感源”“服装外轮廓设计”“服装再造设计”区级观摩课、校创优课;在授课中进行一定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效果图的绘制、立体纸模的制作、服装再设计(改制设计)、主题的综合设计。例如,在《寻找设计灵感源》这部分内容中,前四节课让学生学会如何寻找灵感源,再结合所给设计元素完成一款服装的设计。这样,做出的服装可能会有些粗糙或不成熟,但是对于以了解和提高审美品味为主要目的的高中美术教育显然是可以接受的,且可以使得学生体验跨学科教学之互补、优势、专业技能等方面之美,降低因学科区分而带来的专业弱化之困。
3.2大学时期:服装设计的艺术与技术之结合
大学的服装专业教学,可以采取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实践(实习)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展开。课堂理论主要进行服装设计的艺术教育和一定的服装工艺制作技术教育,而由于服装专业的特点,课外各种实践(实习)活动对学生的专业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体验专业的魅力。因而,大学服装教育应该是课堂讲授艺术理论基础、实践教学提高技术的模式。一个专业会有若干个不同的就业方向,增加时间会对他们未来的就业选择有一些引导。让大学生“动”起来,参与到教学和学习活动中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进行专业实践;使学生能够恰当地使用设计或工艺的术语,从功能和审美的角度,以自己的观点评论和设计作品;灵活选用身边的材料,运用各种工具和加工方法,根据功能和审美要求,有创意地完成一件设计作品。这样,才是国家大力提倡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髓和实施方案。